CN110710764A - 拉链 - Google Patents

拉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10764A
CN110710764A CN201810760331.3A CN201810760331A CN110710764A CN 110710764 A CN110710764 A CN 110710764A CN 201810760331 A CN201810760331 A CN 201810760331A CN 110710764 A CN110710764 A CN 1107107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slider
closing
zipper
w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6033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荷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tian Zipper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tian Zipper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tian Zipper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tian Zipper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76033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10764A/zh
Publication of CN110710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107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拉链。该拉链包括第一拉链带、第二拉链带、开闭装置和拉头,第一拉链带和第二拉链带上均设置有拉链牙,拉头用于操作拉链牙咬合或分开,开闭装置设置在拉链的末端,用于将第一拉链带的末端和第二拉链带的末端接合或分开。拉头包括能装配在一起的第一拉头部和第二拉头部,第一拉头部滑动地安装在第一拉链带上,第二拉头部滑动地安装在第二拉链带上。开闭装置包括能装配在一起的第一开闭部和第二开闭部,第一开闭部设置在第一拉链带的末端,第二开闭部设置在第二拉链带的末端。第一拉头部和第二拉头部的装配方向与第一开闭部和第二开闭部的装配方向相同并且均平行于拉链的宽度方向。通过上述结构能轻松地进行拉链的打开和咬合操作。

Description

拉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拉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拉链。
背景技术
生活中使用各种式样的拉链,其中开尾拉链也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拉链,主要用在服装上。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般的开尾拉链的结构。该拉链具有:左右布带,在左右布带上分别设置有拉链牙从而形成左右拉链带(该专利文献1中的“一对拉链牙链带”);用于开合左右拉链带的拉头;以及开闭装置(该专利文献中的“打开件”),所述开闭装置设置在布带长度方向上的端部,包括位于左右拉链带的一侧的插箱(该专利文献中的“插座体”)、从插箱向上延伸的箱棒(该专利文献中的“座管”)以及左右拉链带的另一侧的插棒(该专利文献中的“插管”)。
在将拉链左右打开时,需要将拉头拉到长度方向的最下方/后方(也就是朝向开闭装置),拉头的后口将箱棒与插棒收容后,再将插棒拔出,插棒脱离插箱,被从拉头的前肩口拔出,从而完成拉链的打开操作。
在将拉链左右咬合时,同样需要将拉头拉到长度方向的最下方/后方,拉头的后口将箱棒收容后,再将插棒从拉头的前肩口插入,插棒穿过拉头后口而被插箱收容后,再拉动拉头,从而完成拉链的咬合操作。
大多数的拉链产品都比较小,特别是当用在服装外衣上时,在小孩或者老年人等进行上述打开和咬合操作时,往往会遇到困难。在将拉链左右打开时,无法判断拉头是否拉到底,或者难以将插棒拔出。在将拉链左右咬合时,同样地无法判断拉头是否拉到底,或者难以将插棒插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CN105979816A(参照该专利文献的图2)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链,可以轻松地进行拉链的打开和咬合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拉链,包括第一拉链带、第二拉链带、开闭装置和拉头,所述第一拉链带和所述第二拉链带上均设置有拉链牙,所述拉头用于操作所述拉链牙咬合或分开,所述开闭装置设置在所述拉链的末端,用于将所述第一拉链带的末端和所述第二拉链带的末端接合或分开;
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头包括能够装配在一起的第一拉头部和第二拉头部,所述第一拉头部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拉链带上,所述第二拉头部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拉链带上;
所述开闭装置包括能够装配在一起的第一开闭部和第二开闭部,所述第一开闭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拉链带的末端,所述第二开闭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拉链带的末端;
其中,所述第一拉头部和所述第二拉头部的装配方向与所述第一开闭部和所述第二开闭部的装配方向相同,并且均平行于所述拉链的所述第一拉链带和第二拉链带排列的方向即宽度方向。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闭部和所述第二开闭部通过第一卡合结构装配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第一卡合结构为按扣结构,包括第一公扣和第一母扣,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开闭部和所述第二开闭部之一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闭部包括第一插棒和第一开闭本体,所述第二开闭部包括第二插棒和第二开闭本体;所述第一插棒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闭本体相连,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拉链带相连并与所述第一拉链带上的拉链牙对正;所述第二插棒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闭本体相连,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拉链带相连并与所述第二拉链带上的拉链牙对正;所述第一卡合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开闭本体和所述第二开闭本体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闭本体和所述第二开闭本体均具有圆形外形,所述第一卡合结构与第一开闭本体和所述第二开闭本体同轴。
优选地,所述第一拉头部和所述第二拉头部通过第二卡合结构装配在一起而构成一体。
优选地,所述第二卡合结构为按扣结构,包括第二公扣和第二母扣,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拉头部和所述第二拉头部之一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拉头部和所述第二拉头部的外形左右对称。
优选地,所述第一拉头部包括第一上翼板、第一下翼板、第一连接壁和第一操作部,所述第一连接壁连接所述第一上翼板和所述第一下翼板,所述第一操作部设置在所述第一上翼板上,并朝向远离所述第一下翼板的方向突出;
所述第二拉头部包括第二上翼板、第二下翼板、第二连接壁和第二操作部,所述第二连接壁连接所述第二上翼板和所述第二下翼板,所述第二操作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上翼板上,并朝向远离所述第二下翼板的方向突出;
在所述第一拉头部和所述第二拉头部装配在一起的装配状态下,所述第一上翼板和所述第二上翼板彼此对齐,所述第一下翼板和所述第二下翼板彼此对齐,所述第一连接壁和所述第二连接壁彼此面对,所述第一操作部和所述第二操作部彼此面对。
优选地,所述第二卡合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操作部和所述第二操作部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操作部的突出高度为所述第一上翼板长度尺寸的80%~110%;
所述第二操作部的突出高度为所述第二上翼板长度尺寸的80%~110%。
优选地,所述第一拉头部和所述第二拉头部之间还设有第一限位结构,用于防止所述第一拉头部和所述第二拉头部之间以所述第二卡合结构为轴发生枢转。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凸起部和第一凹陷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拉头部和所述第二拉头部的彼此面对的面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闭部包括第一插棒,所述第一拉头部能够收容所述第一插棒,所述第二开闭部包括第二插棒,所述第二拉头部能够收容所述第二插棒;
所述第一插棒和所述第一拉头部之间设有第二限位结构,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拉头部对所述第一插棒的收容完成,以及/或者,所述第二插棒和所述第二拉头部之间设有第三限位结构,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拉头部对所述第二插棒的收容完成。
优选地,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二凸起部和第二凹陷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插棒和所述第一上翼板之间的相对面上,或者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插棒和所述第一下翼板之间的相对面上;以及/或者
所述第三限位结构包括第三凸起部和第三凹陷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插棒和所述第二上翼板之间的相对面上,或者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插棒和所述第二下翼板之间的相对面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闭部包括第一插棒和第一开闭本体,所述第一拉头部能够收容所述第一插棒,当所述第一拉头部抵靠所述第一开闭本体时,所述第一插棒的第二端在所述拉链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超过所述第一连接壁的后端部;
所述第二开闭部包括第二插棒和第二开闭本体,所述第二拉头部能够收容所述第二插棒,当所述第二拉头部抵靠所述第二开闭本体时,所述第二插棒的第二端在所述拉链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超过所述第二连接壁的后端部。
优选地,在所述拉头的所述第一拉头部和所述第二拉头部、以及所述开闭装置的所述第一开闭部和所述第二开闭部分别利用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和所述第二卡合结构进行装配时,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和所述第二卡合结构不能相互卡合。
优选地,当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和所述第二卡合结构均为按扣结构时,所述第一开闭部和第二拉头部上的按扣结构同为公扣或同为母扣,相应地所述第二开闭部和所述第一拉头部上的按扣结构同为母扣或同为公扣。
根据本发明的如上所述的技术方案,由于所述第一拉头部和所述第二拉头部的装配方向与所述第一开闭部和所述第二开闭部的装配方向相同,并且均平行于所述拉链的所述第一拉链带和第二拉链带排列的方向即宽度方向,因此,在将拉链左右打开时以及将拉链左右咬合时,可以轻松地进行拉链的打开和咬合操作。
更具体地说,在将拉链左右打开时,只需要将拉头拉到长度方向的最下方(也就是朝向开闭装置),就可以同时将拉头与开闭装置左右打开,不再需要进行插棒的插拔动作,十分快捷方便。另外,在将拉链左右咬合时,只需要将拉头拉到长度方向的最下方,将左右的第一拉头部和第二拉头部、以及左右的第一开闭部和第二开闭部分别装配在一起后拉动拉头,就可以完成拉链的左右咬合操作,不再需要进行插棒的插拔动作,十分快捷方便。
根据本发明,无论是小孩还是老年人,都可以轻松操作。而且,只需要一个动作就可以将两个部件(拉头与开闭装置)同时打开,十分快捷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拉头的主视图,示出拉头的第一拉头部和第二拉头部未装配在一起的分开状态。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拉头的后视图,示出拉头的第一拉头部和第二拉头部未装配在一起的分开状态。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拉头的左视图,其中拉头的第一拉头部和第二拉头部未装配在一起。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拉头的右视图,其中拉头的第一拉头部和第二拉头部未装配在一起。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拉头的俯视图,示出拉头的第一拉头部和第二拉头部未装配在一起的分开状态。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拉头的仰视图,示出拉头的第一拉头部和第二拉头部未装配在一起的分开状态。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拉头的立体图,示出拉头的第一拉头部和第二拉头部未装配在一起的分开状态。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拉头的主视图,示出拉头的第一拉头部和第二拉头部装配在一起的装配状态。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拉头的后视图,示出拉头的第一拉头部和第二拉头部装配在一起的装配状态。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拉头的左视图,其中拉头的第一拉头部和第二拉头部装配在一起。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拉头的右视图,其中拉头的第一拉头部和第二拉头部装配在一起。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拉头的俯视图,示出拉头的第一拉头部和第二拉头部装配在一起的装配状态。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拉头的仰视图,示出拉头的第一拉头部和第二拉头部装配在一起的装配状态。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拉头的立体图,示出拉头的第一拉头部和第二拉头部装配在一起的装配状态。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开闭装置的主视图,示出拉头的第一开闭部和第二开闭部装配在一起的装配状态。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开闭装置的后视图,示出拉头的第一开闭部和第二开闭部装配在一起的装配状态。
图1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开闭装置的左视图,其中拉头的第一开闭部和第二开闭部装配在一起。
图1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开闭装置的右视图,其中拉头的第一开闭部和第二开闭部装配在一起。
图1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开闭装置的俯视图,示出拉头的第一开闭部和第二开闭部装配在一起的装配状态。
图2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开闭装置的仰视图,示出拉头的第一开闭部和第二开闭部装配在一起的装配状态。
图2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开闭装置的立体图,示出拉头的第一开闭部和第二开闭部装配在一起的装配状态。
图2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开闭装置的主视图,示出拉头的第一开闭部和第二开闭部未装配在一起的分开状态。
图2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开闭装置的后视图,示出拉头的第一开闭部和第二开闭部未装配在一起的分开状态。
图2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开闭装置的左视图,其中拉头的第一开闭部和第二开闭部未装配在一起。
图2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开闭装置的右视图,其中拉头的第一开闭部和第二开闭部未装配在一起。
图2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开闭装置的俯视图,示出拉头的第一开闭部和第二开闭部未装配在一起的分开状态。
图2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开闭装置的仰视图,示出拉头的第一开闭部和第二开闭部未装配在一起的分开状态。
图2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开闭装置的立体图,示出拉头的第一开闭部和第二开闭部未装配在一起的分开状态。
图29是在拉头的第一拉头部将第一开闭部的第一插棒收容的状态下示出卡合结构的一种形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30是在拉头的第一拉头部将第一开闭部的第一插棒收容的状态下示出卡合结构的一种形态的主视示意图。
图31是在拉头的第一拉头部将第一开闭部的第一插棒收容的状态下示出卡合结构的另一种形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32是在拉头的第一拉头部将第一开闭部的第一插棒收容的状态下示出卡合结构的另一种形态的主视示意图。
图3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整体结构的图,示出拉链咬合的状态。
图3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整体结构的图,示出拉链打开的状态。
图35是表示拉链的打开操作的示意图。
图36是表示拉链的咬合操作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拉头
2 开闭装置
3 第一拉链带
4 第二拉链带
5 拉链牙
11 第一拉头部
12 第二拉头部
21 第一开闭部
22 第二开闭部
211 第一插棒
212 第一开闭本体
221 第二插棒
222 第二开闭本体
111 第一上翼板
112 第一下翼板
113 第一连接壁
114 第一操作部
121 第二上翼板
122 第二下翼板
123 第二连接壁
124 第二操作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图,应留意各尺寸的比例等与实际的不同。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参照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在附图相互之间也可能包括彼此的尺寸的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
另外,在本发明的说明中,有参照进行如下定义的用语的情况。前后方向是与拉链或者拉链带的长度方向、和/或拉头的移动方向一致的方向,其中,将拉链拉合时的运动方向为前,将拉链拉开时的运动方向为后。左右方向是与拉链或者拉链带的宽度方向(拉链带的排列方向)一致的方向、和/或是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是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都正交的方向、和/或是与拉链带的厚度方向一致的方向。另外,拉链的末端是拉链长度方向上的一端。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整体结构。
如图33-36所示,拉链包括拉头1、开闭装置2、第一拉链带3以及第二拉链带4。所述第一拉链带3和所述第二拉链带4上均设置有拉链牙5,所述拉头1用于操作所述拉链牙5咬合或分开。所述开闭装置2设置在所述拉链的末端,用于将所述第一拉链带3的末端和所述第二拉链带4的末端接合或分开。
接着,参照图1-图14以及图3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拉头的结构进行说明。拉头1包括能够装配在一起的第一拉头部11和第二拉头部12,所述第一拉头部11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拉链带3上,所述第二拉头部12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拉链带4上。
接着,参照图15-图28以及图3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开闭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开闭装置2包括能够装配在一起的第一开闭部21和第二开闭部22,所述第一开闭部21设置在所述第一拉链带3的末端,所述第二开闭部22设置在所述第二拉链带4的末端。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中,所述第一拉头部11和所述第二拉头部12的装配方向与所述第一开闭部21和所述第二开闭部22的装配方向相同,并且均平行于所述拉链的所述第一拉链带3和第二拉链带4排列的方向即宽度方向。
根据本发明,由于拉头1和开闭装置2均可左右拆分并且均可从左右方向装配在一起,因此,在将拉链左右打开时以及将拉链左右咬合时,可以轻松地进行拉链的打开和咬合操作。在将拉链左右打开时,只需要将拉头1拉到长度方向的最下方,就可以同时将拉头1与开闭装置2左右打开,不再需要如现有技术那样进行插棒的插拔动作,十分快捷方便。另外,在将拉链左右咬合时,只需要将拉头1拉到长度方向的最下方,将左右的第一拉头部11和第二拉头部12、以及左右的第一开闭部21和第二开闭部22分别装配在一起后拉动拉头1,就可以完成拉链的左右咬合操作,也不再需要现有技术那样进行插棒的插拔动作,十分快捷方便。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开闭部21和所述第二开闭部22通过第一卡合结构装配在一起。所述第一卡合结构例如为按扣结构,包括第一公扣和第一母扣,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开闭部21和所述第二开闭部22之一上。但是,作为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并不限于按扣结构,只要能够通过卡合而将第一开闭部21和第二开闭部22装配在一起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其他的凹凸结构等(参照图31、图32)。
如图28、图33所示,所述第一开闭部21包括第一插棒211和第一开闭本体212,所述第二开闭部22包括第二插棒221和第二开闭本体222。所述第一插棒21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闭本体212相连,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拉链带3相连并与所述第一拉链带3上的拉链牙对正。所述第二插棒22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闭本体222相连,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拉链带4相连并与所述第二拉链带4上的拉链牙对正。所述第一卡合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开闭本体212和所述第二开闭本体222上。
所述第一开闭本体212和所述第二开闭本体222均具有圆形外形,所述第一卡合结构与第一开闭本体212和所述第二开闭本体222同轴。所述第一开闭本体212和所述第二开闭本体222的外形并不限于圆形,也可以是圆形之外的其他形状例如多边形。另外,多边形也不一定需要是正多边形。另外,在此所说的圆形也包括大致为圆形的情形。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拉头部11和所述第二拉头部12通过第二卡合结构装配在一起而构成一体(如图14所示)。所述第二卡合结构例如为按扣结构,包括第二公扣和第二母扣,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拉头部11和所述第二拉头部12之一上。但是,作为所述第二卡合结构,并不限于按扣结构,只要能够通过卡合而将第一拉头部11和第二拉头部12装配在一起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其他的凹凸结构等(参照图31、图32)。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拉头部11和所述第二拉头部12的外形左右对称。如图1、图7所示,所述第一拉头部11包括第一上翼板111、第一下翼板112、第一连接壁113和第一操作部114,所述第一连接壁113连接所述第一上翼板111和所述第一下翼板112,所述第一操作部114设置在所述第一上翼板111上,并在上下方向上朝向远离所述第一下翼板112的方向突出。所述第二拉头部12包括第二上翼板121、第二下翼板122、第二连接壁123和第二操作部124,所述第二连接壁123连接所述第二上翼板121和所述第二下翼板122,所述第二操作部124设置在所述第二上翼板121上,并在上下方向上朝向远离所述第二下翼板122的方向突出。
在所述第一拉头部11和所述第二拉头部12装配在一起的装配状态下,所述第一上翼板111和所述第二上翼板121彼此对齐,所述第一下翼板112和所述第二下翼板122彼此对齐,所述第一连接壁113和所述第二连接壁123彼此面对,所述第一操作部114和所述第二操作部124彼此面对。在此,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壁113和所述第二连接壁123彼此贴合,所述第一操作部114和所述第二操作部124彼此贴合。但是,所述第一连接壁113和所述第二连接壁123也可以彼此靠近而不贴合,所述第一操作部114和所述第二操作部124同样地也可以彼此靠近而不贴合。
所述第二卡合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操作部114和所述第二操作部124上。所述第一操作部114的突出高度为所述第一上翼板111长度尺寸的80%~110%;所述第二操作部124的突出高度为所述第二上翼板121长度尺寸的80%~110%。在所述第一操作部114和所述第二操作部124为圆形或大致圆形外形的情况下,在此所说的突出高度相当于圆形外形的直径。另外,在所述第一操作部114和所述第二操作部124为圆形之外的例如多边形外形的情况下,在此所说的突出高度相当于多边形的外接圆的直径。通过如上所述的尺寸关系的设定,可以代替通常的拉链中的拉片而采用第一操作部114和第二操作部124进行拉链的拉合和拉开操作,可以方便地用手进行操作。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拉头部11和所述第二拉头部12之间还设有第一限位结构,用于防止所述第一拉头部11和所述第二拉头部12之间以所述第二卡合结构为轴发生枢转。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凸起部和第一凹陷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拉头部11和所述第二拉头部12的彼此面对的面上。作为第一限位结构,并不限于由第一凸起部和第一凹陷部构成的凹凸结构。只要能够防止第一拉头部11和第二拉头部12在装配在一起的装配状态下以第二卡合结构为轴发生枢转即可,例如也可以采用凹凸结构之外的销孔结构。作为第一限位结构的一例,例如如图5和图29所示,在第一拉头部11上设置孔部11a,相应地,在第二拉头部12上设置突起12a,在第一拉头部11和第二拉头部12装配在一起的装配状态下,所述突起12a被插入到所述孔部11a中。当然,也可以在第一拉头部上设置突起并相应地在第二拉头部上设置孔部。另外,作为第一限位结构,至少设置在拉头中的一个部位处。第一限位结构也可以设置在拉头中的多个部位处。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在将第一拉头部11和第二拉头部12装配在一起时,借助上述第一限位结构,能够方便地进行第一拉头部11和第二拉头部12的装配。而且,在第一拉头部11和第二拉头部12装配在一起的装配状态下,借助上述第一限位结构,也可以防止第一拉头部11和第二拉头部12以第二卡合结构为轴发生枢转。
在本发明中,如图28-图30所示,所述第一开闭部21包括第一插棒211,所述第一拉头部11能够收容所述第一插棒211,所述第一插棒211和所述第一拉头部11之间设有第二限位结构,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拉头部11对所述第一插棒211的收容完成。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二开闭部22包括第二插棒221,所述第二拉头部12能够收容所述第二插棒221,所述第二插棒221和所述第二拉头部12之间设有第三限位结构,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拉头部12对所述第二插棒221的收容完成。优选地,在收容完成的状态下,第一拉头部11恰好抵靠第一开闭本体212,第二拉头部12恰好抵靠第二开闭本体222。
在本发明中,通过上述结构,当拉头1收容开闭装置2时,借助第二限位结构以及/或者第三限位结构,可以让操作者感觉到卡合感,从而确认拉头1收容了开闭装置2。并且,借助第二限位结构以及/或者第三限位结构,可以方便地将开闭装置2与拉头1通过一个打开操作将其打开。在用双手将拉链左右拉开时,开闭装置2的插棒可以很好地带动拉头1。关于拉链的打开操作,可参照图35。
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二凸起部和第二凹陷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插棒211和所述第一上翼板111之间的相对面上,或者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插棒211和所述第一下翼板112之间的相对面上。作为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的一例,例如如图7所示,在第一插棒211上设置有突起211a,相应地,在第一下翼板112上设置有凹部112a。当拉头1收容开闭装置2时,突起211a落入到凹部112a中而卡合。当然,也可以在第一插棒上设置有凹部,相应地,在第一下翼板上设置有突起。所述第三限位结构包括第三凸起部和第三凹陷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插棒221和所述第二上翼板121之间的相对面上,或者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插棒221和所述第二下翼板122之间的相对面上。作为所述第三限位结构的一例,可以在第二插棒221上设置有突起,相应地,在第二下翼板122上设置有凹部122a。当拉头1收容开闭装置2时,突起落入到凹部122a中而卡合。当然,也可以在第二插棒上设置有凹部,相应地,在第二下翼板上设置有突起。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拉头部11能够收容所述第一插棒211,当所述第一拉头部11抵靠所述第一开闭本体212时,所述第一插棒211的第二端在所述拉链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超过所述第一连接壁113的后端部113a。而且,所述第二拉头部12能够收容所述第二插棒221,当所述第二拉头部12抵靠所述第二开闭本体222时,所述第二插棒221的第二端在所述拉链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超过所述第二连接壁123的后端部123a。所述第一连接壁113的后端部113a是第一连接壁113的、拉链长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开闭本体212所处的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二连接壁123的后端部123a是第二连接壁123的、拉链长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二开闭本体222所处的一侧的端部。通过上述结构,在进行拉链的拉开操作时,当拉头1收容插棒时,保证左右链牙处于分离状态,使得左右链牙不会因咬合而影响到之后进行的左右分离动作,可以通过一个操作就打开拉头1与开闭装置2。并且,这样的设置结构保证了在左右插棒分离时可以带动拉头1的左右分离。
在本发明中,在所述拉头1的所述第一拉头部11和所述第二拉头部12、以及所述开闭装置2的所述第一开闭部21和所述第二开闭部22分别利用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和所述第二卡合结构进行装配时,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和所述第二卡合结构不能相互卡合。通过上述结构,可以防止第一卡合结构和第二卡合结构的误装配。另外,为了防止产生如上所述的误装配,对于第一卡合结构和第二卡合结构而言,例如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卡合结构、同类型但尺寸规格不同的卡合结构或者类型和尺寸规格都相同但错开安装的卡合结构等。作为错开安装的卡合结构,例如,当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和所述第二卡合结构均为按扣结构时,所述第一开闭部21和第二拉头部12上的按扣结构同为公扣或同为母扣,相应地所述第二开闭部22和所述第一拉头部11上的按扣结构同为母扣或同为公扣。通过上述设置,不会导致拉头1的第一拉头部11或第二拉头部12与开闭装置2的第二开闭部22或第一开闭部21卡合而误装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上述的收容状态主要指的是在将拉链打开时,拉头与开闭装置的位置关系。具体而言,将拉头拉到长度方向的最下方/后方,拉头的后口将插棒收容,此时拉头内的拉链牙基本处于可分离或者分离的状态。在将拉链咬合时的收容状态也一样,只是这时的左右拉链牙处于分离的状态。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更具体地说是开尾拉链而言,通常会在拉链的拉链带的左右末端部分贴上覆膜使其硬化。在本发明中,可以用手指捏住该硬化部分来方便地进行拉链的打开操作。
如图36所示,在拉链的咬合操作时,可以先将第一开闭部和第二开闭部装配在一起后,再将第一拉头部和第二拉头部装配在一起而构成一体,最后拉动拉头,从而完成咬合操作。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拉链,包括第一拉链带、第二拉链带、开闭装置和拉头,所述第一拉链带和所述第二拉链带上均设置有拉链牙,所述拉头用于操作所述拉链牙咬合或分开,所述开闭装置设置在所述拉链的末端,用于将所述第一拉链带的末端和所述第二拉链带的末端接合或分开;
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头包括能够装配在一起的第一拉头部和第二拉头部,所述第一拉头部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拉链带上,所述第二拉头部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拉链带上;
所述开闭装置包括能够装配在一起的第一开闭部和第二开闭部,所述第一开闭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拉链带的末端,所述第二开闭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拉链带的末端;
其中,所述第一拉头部和所述第二拉头部的装配方向与所述第一开闭部和所述第二开闭部的装配方向相同,并且均平行于所述拉链的所述第一拉链带和第二拉链带排列的方向即宽度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闭部和所述第二开闭部通过第一卡合结构装配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合结构为按扣结构,包括第一公扣和第一母扣,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开闭部和所述第二开闭部之一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闭部包括第一插棒和第一开闭本体,所述第二开闭部包括第二插棒和第二开闭本体;所述第一插棒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闭本体相连,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拉链带相连并与所述第一拉链带上的拉链牙对正;所述第二插棒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闭本体相连,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拉链带相连并与所述第二拉链带上的拉链牙对正;所述第一卡合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开闭本体和所述第二开闭本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闭本体和所述第二开闭本体均具有圆形外形,所述第一卡合结构与第一开闭本体和所述第二开闭本体同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拉头部和所述第二拉头部通过第二卡合结构装配在一起而构成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合结构为按扣结构,包括第二公扣和第二母扣,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拉头部和所述第二拉头部之一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拉头部和所述第二拉头部的外形左右对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拉头部包括第一上翼板、第一下翼板、第一连接壁和第一操作部,所述第一连接壁连接所述第一上翼板和所述第一下翼板,所述第一操作部设置在所述第一上翼板上,并朝向远离所述第一下翼板的方向突出;
所述第二拉头部包括第二上翼板、第二下翼板、第二连接壁和第二操作部,所述第二连接壁连接所述第二上翼板和所述第二下翼板,所述第二操作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上翼板上,并朝向远离所述第二下翼板的方向突出;
在所述第一拉头部和所述第二拉头部装配在一起的装配状态下,所述第一上翼板和所述第二上翼板彼此对齐,所述第一下翼板和所述第二下翼板彼此对齐,所述第一连接壁和所述第二连接壁彼此面对,所述第一操作部和所述第二操作部彼此面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合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操作部和所述第二操作部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操作部的突出高度为所述第一上翼板长度尺寸的80%~110%;
所述第二操作部的突出高度为所述第二上翼板长度尺寸的80%~110%。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拉头部和所述第二拉头部之间还设有第一限位结构,用于防止所述第一拉头部和所述第二拉头部之间以所述第二卡合结构为轴发生枢转。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凸起部和第一凹陷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拉头部和所述第二拉头部的彼此面对的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闭部包括第一插棒,所述第一拉头部能够收容所述第一插棒,所述第二开闭部包括第二插棒,所述第二拉头部能够收容所述第二插棒;
所述第一插棒和所述第一拉头部之间设有第二限位结构,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拉头部对所述第一插棒的收容完成,以及/或者,所述第二插棒和所述第二拉头部之间设有第三限位结构,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拉头部对所述第二插棒的收容完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二凸起部和第二凹陷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插棒和所述第一上翼板之间的相对面上,或者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插棒和所述第一下翼板之间的相对面上;以及/或者
所述第三限位结构包括第三凸起部和第三凹陷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插棒和所述第二上翼板之间的相对面上,或者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插棒和所述第二下翼板之间的相对面上。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闭部包括第一插棒和第一开闭本体,所述第一拉头部能够收容所述第一插棒,当所述第一拉头部抵靠所述第一开闭本体时,所述第一插棒的第二端在所述拉链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超过所述第一连接壁的后端部;
所述第二开闭部包括第二插棒和第二开闭本体,所述第二拉头部能够收容所述第二插棒,当所述第二拉头部抵靠所述第二开闭本体时,所述第二插棒的第二端在所述拉链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超过所述第二连接壁的后端部。
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拉头的所述第一拉头部和所述第二拉头部、以及所述开闭装置的所述第一开闭部和所述第二开闭部分别利用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和所述第二卡合结构进行装配时,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和所述第二卡合结构不能相互卡合。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和所述第二卡合结构均为按扣结构时,所述第一开闭部和第二拉头部上的按扣结构同为公扣或同为母扣,相应地所述第二开闭部和所述第一拉头部上的按扣结构同为母扣或同为公扣。
CN201810760331.3A 2018-07-12 2018-07-12 拉链 Pending CN1107107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60331.3A CN110710764A (zh) 2018-07-12 2018-07-12 拉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60331.3A CN110710764A (zh) 2018-07-12 2018-07-12 拉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10764A true CN110710764A (zh) 2020-01-21

Family

ID=69208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60331.3A Pending CN110710764A (zh) 2018-07-12 2018-07-12 拉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1076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06452B2 (ja) 逆開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KR101153549B1 (ko) 개방 분리 끼움 삽입구가 부착된 은폐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슬라이더
JP4726876B2 (ja) 逆開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US6826810B2 (en)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assembly for slide fastener
JP5220127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JP5832522B2 (ja) 開離嵌挿具付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EP1969958B1 (en) Concealed type slide fastener
TW200836661A (en) Reverse opening type separable end stop of slide fastener
JP2006346364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EP0581319B1 (en)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assembly and its assembling and separating method for concealed slide fasteners
TWI383757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US8813318B2 (en) Slide fastener
TWI378782B (zh)
US10588383B2 (en) Buckle
WO2010073362A1 (ja) 開離嵌挿具付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US2123512A (en) Separable fastener
WO2016051538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のスライダー
CN110710764A (zh) 拉链
CN208987888U (zh) 拉链
CN107404980B (zh) 拉头及拉链
CN111212580B (zh) 拉头移动装置及使用该拉头移动装置的拉链
CN209788676U (zh) 拉链
EP0493787B1 (en) Separable bottom end assembly for slide fastener
CN111150180B (zh) 拉链用连结件
KR100720807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슬라이더와 슬라이드 파스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