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04980B - 拉头及拉链 - Google Patents

拉头及拉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04980B
CN107404980B CN201580067377.1A CN201580067377A CN107404980B CN 107404980 B CN107404980 B CN 107404980B CN 201580067377 A CN201580067377 A CN 201580067377A CN 107404980 B CN107404980 B CN 1074049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r
portions
base
blade
main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6737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04980A (zh
Inventor
高泽成吉
J·E·小霍利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4049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49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049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49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Abstract

本发明的拉头主体(10、10a、60、60a、90)包括主部件(20、40、70、70a、100)、以及被组装固定于主部件(20、40、70、70a、100)的组装部件(30、50、80、80a、110)。主部件(20、40、70、70a、100)一体地包括:第一翼板(12、61、92)、具备第二翼板(11、62、91)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基体部(21、41、71、71a、101)、导向柱(13、63)和左右一对第一凸缘部(16、65、96)。组装部件(30、50、80、80a、110)具有外廓部(31、51、81、81a、111),其具备第二翼板(11、62、91)的内表面的除基体部(21、41、71、71a、101)以外的其余部分,与基体部(21、41、71、71a、101)一起形成第二翼板(11、62、91)。由此,能够在装配拉头主体(10、10a、60、60a、90)的同时将该拉头主体(10、10a、60、60a、90)容易地安装于拉链条的链牙列(8)。并且,能够提高分离式拉头(1、2、3)的抗横拉力的强度。

Description

拉头及拉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将组装部件组装固定于主部件而形成的拉头,特别涉及一种在将拉链的链牙列插入到主部件内部的状态下对组装部件进行组装固定从而能够在装配的同时安装于链牙列的拉头及具有该拉头的拉链。
背景技术
以往,拉链安装于衣物类或包类等物品(安装拉链的制品)的开口部来使用,通过使配置于该拉链中的拉头沿着链牙列滑动,能够使左右链牙列啮合、分离,由此对物品的开口部进行开闭。
一般而言,拉链中使用的拉头包括上翼板及下翼板由导向柱连结的拉头主体、以及以能够相对于拉头主体转动的方式被保持的拉手,在拉头主体的上下翼板间形成有用于对左右链牙列进行导向的呈大致Y形的链牙导向路径。
这样的拉链用拉头中已知有分离式拉头(有时也称为分离拉头),其通过使分别成型的两个拉头部件(例如第一拉头部件和第二拉头部件)相互结合来形成一个拉头主体,例如在国际公开第2014/006773号小册子(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上下翼板(第一翼板及第二翼板)间的尺寸不容易产生偏差的分离式拉头。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分离式拉头形成为在拉链带的下表面(背面)侧配置链牙列的所谓反面型拉链。此外,如图14及图15所示,该拉头120包括拉头主体130、以及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保持于拉头主体130的未图示的拉手。
拉头主体130包括:上翼板131、下翼板132、连结上下翼板131、132的肩口侧端部间的未图示的导向柱、配置在上翼板131的上表面侧的拉手安装柱133、在上翼板131的左右侧缘部下垂设置的上凸缘部134、以及沿着下翼板132的左右侧缘部立起设置的下凸缘部135。
在拉头主体130的前端部,以将导向柱夹在中间的方式设置有左右肩口,并且在拉头主体130的后端部设置有后口。此外,以被上翼板131、下翼板132、左右一对上凸缘部134、以及左右一对下凸缘部135包围的方式形成连通左右肩口与后口的呈大致Y形的链牙导向路径。
拉头主体130的链牙导向路径的内壁面(链牙导向面)包括上翼板131的内表面、下翼板132的内表面、上凸缘部134的内表面、以及下凸缘部135的内表面。并且,在拉头主体130的左右侧缘部形成有使拉链的拉链带插通在上凸缘部134与下凸缘部135之间的带插通间隙。
在该情况下,下凸缘部135的自下翼板132起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大于上凸缘部134的自上翼板131起的高度尺寸,下凸缘部135限制链牙导向路径内的链牙列的位置,链牙列被保持在链牙导向路径内。
另一方面,上凸缘部134不与链牙列接触,但是通过设置该上凸缘部134,将形成在上下凸缘部134、135之间的带插通间隙的间隔缩小为链牙列不会经由带插通间隙从链牙导向路径脱出的大小。此外,在下翼板132的内表面(链牙导向面),以从导向柱朝向后口侧延伸的方式突出地配置有用于引导拉链的链牙的分隔部136。
专利文献1的上翼板131由单一部件形成。另一方面,下翼板132包括:具备链牙导向面的第一下翼分割部137;以及被安装于该第一下翼分割部137的下表面的、与第一下翼分割部137一起形成下翼板132的第二下翼分割部138。
如图15所示,这样的专利文献1的拉头主体130包括主部件(第一拉头部件)140、以及被组装于该主部件140的组装部件(第二拉头部件)150,通过将组装部件150组装固定于主部件140来形成一个拉头主体130。
在该情况下,拉头主体130的主部件140包括上翼板131的整体、下翼板132的第一下翼分割部137、导向柱和拉手安装柱133,通过注塑成型或压铸成型等一体地形成主部件140的整体。
此外,第一下翼分割部137包括:形成链牙导向面的第一基部137a、形成于第一基部137a的肩口侧端部的凹状的未图示的第一被嵌接部(嵌入凹部)、配置于第一基部137a的左右侧缘部的第二被嵌接部(突条部)137b、以及从第一基部137a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定位部137c。
拉头主体130的组装部件150包括:与主部件140的第一下翼分割部137嵌接的第二下翼分割部138、以及与第二下翼分割部138一体形成的下凸缘部135,通过注塑成型或压铸成型等一体地形成组装部件150的整体。
此外,第二下翼分割部138包括:与第一下翼分割部137的第一基部137a大致平行地组装的第二基部138a;配置在第二基部138a的左右侧线部的、作为下凸缘部135的基台的左右基台部138b;从第二基部138a向前方延伸的、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产生弹性变形的延伸部138c;配置在延伸部138c的顶端部的钩状的第一嵌接部(钩部)138d;以及配置在基台部138b的内壁部的凹槽状的第二嵌接部(凹槽部)138e。
在装配这样的分离式拉头主体130的情况下,首先,使组装部件150的第二嵌接部138e(凹槽部)从后口侧嵌入主部件140的第二被嵌接部(突条部)137b,进而使组装部件150朝向主部件140的肩口侧相对地滑动。由此,使组装部件150的第二嵌接部138e与主部件140的第二被嵌接部137b嵌接。然后,通过将组装部件150相对于主部件140向前方较强地按压,使组装部件150的钩状的第一嵌接部138d与主部件140的第一被嵌接部嵌接。由此,将组装部件150不动地固定于主部件140,从而形成图14所示的拉头主体130。
这样,根据具备使用主部件140和组装部件150装配而成的拉头主体130的专利文献1的拉头120,能够在装配拉头主体130的同时容易地安装于例如使左右链牙列的一部分分离的拉链条。
即,首先,使分离状态的左右链牙列插入到主部件140的第一下翼分割部137与上翼板131之间,并且使该链牙列相对于主部件140进行定位。
接着,将组装部件150如上述那样嵌接组装于被插入有链牙列的主部件140。由此,在装配拉头主体130的同时将该拉头主体130安装于拉链条的链牙列,因此形成拉链。
因此,通过使用专利文献1这样的分离式拉头120,即使在例如将拉链条安装于包等安装拉链的制品之后、或者在拉链条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安装止挡件或分离嵌插件之后,也能够将拉头120安装于该拉链条的链牙列来形成拉链。
并且,在已经被安装于例如包等安装拉链的部件的拉链中拉头120的一部分(例如拉手安装柱133)发生破损的情况等下,在从拉链的链牙列卸下该破损的拉头120之后,还能够将专利文献1的拉头120安装于该拉链的链牙列。由此,即使不更换拉链的全部,也能够容易地修理拉链,因此能够在经济及环境方面获得很大好处。
并且,在专利文献1的拉头120中,主部件140的整体如上述那样一体地形成。因此,上翼板131与下翼板132之间的间隔(即上翼板131的内表面与下翼板132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通过成型来形成,因此能够稳定地具有规定的大小。
因此,不会受到装配拉头主体130时的装配精度的影响,能够使每个被装配的拉头主体130中的上下翼板131、132间的间隔都不容易产生偏差(误差),从而使拉头主体130中的链牙导向路径的大小及形态稳定。
其结果,能够使拉头120滑动时的链牙导向路径内的链牙的姿态及动作稳定,所以能够稳定地确保拉头120的良好的滑动性及操作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006773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在具备图14及图15所示的分离式拉头120的拉链中,例如在将左右拉链带向外侧拉拽时,左右链牙列啮合的部分被施加将该链牙列朝向带宽度方向的外侧拉拽的横拉力。并且,链牙导向路径内的链牙列与左右下凸缘部135接触,经由该链牙列而对拉头120施加将左右下凸缘部135压向外侧的应力。
这里,在例如非分离式的通常拉头的情况下,拉头主体的左右下凸缘部与下翼板一体形成,并且与链牙的大小对应地以从下翼板的内表面(链牙导向面)突出的方式设置。
相对于此,在专利文献1的分离式拉头120中,下翼板132包括上侧的第一下翼分割部137和下侧的第二下翼分割部138,其具有较大的高度尺寸。此外,左右下凸缘部135以从下侧的第二下翼分割部138超过第一下翼分割部137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因此下凸缘部135自身的高度尺寸(即下凸缘部135的自第二下翼分割部138起的高度尺寸)大于通常拉头中的下凸缘部的高度尺寸(即下凸缘部从下翼板起的高度尺寸)。
这样,在具有高度尺寸较大且较长的下凸缘部135的分离式拉头120的情况下,与上述的通常的拉头相比,下凸缘部135从链牙列承受应力的位置(力点位置)和下凸缘部135与下翼板132(第二下翼分割部138)连结而一体形成的位置(支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相隔较远。
因此,在例如拉链被施加横拉力,左右下凸缘部135经由链牙列承受将其压向外侧的应力时,根据杠杆原理,左右下凸缘部135容易以向外侧弯曲的方式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存在拉头120抗横拉力的强度下降的倾向。
此外,在将专利文献1中的分离式拉头120安装于拉链条的链牙列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在将链牙列插入到主部件140的第一下翼分割部137与上翼板131之间进行定位之后,进行使组装部件150嵌接组装于主部件140的第一下翼分割部137的作业。
在该情况下例如将拉链条安装于包等安装拉链的部件,则在将主部件140安装于拉链条的链牙列时,主部件140的第一下翼分割部137配置在拉链带的带背面侧而隐藏。
因此,在作业者进行组装部件150相对于主部件140的组装作业时,因无法直接目视主部件140的第一下翼分割部137和组装部件150双方而不容易进行作业,装配作业时间可能会超过必要时间。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问题而完成的,其具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离式拉头并进而提供使用该拉头的拉链,能够使拉头主体中的第一翼板与第二翼板间的尺寸不容易产生偏差,而且提高在形成拉链时拉头抗横拉力的强度,并且通过目视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部件相对于主部件的组装作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拉链用拉头,作为基本结构,其具有拉头主体,该拉头主体至少具备:第一翼板;第二翼板,其与上述第一翼板相向配置;导向柱,其连结上述第一翼板与第二翼板的一端部间;以及左右一对的第一凸缘部,其配置于上述第一翼板的左右侧缘部,将配置于上述拉头主体的上述一端部的左右肩口和配置于另一端部的后口连通的链牙导向路径的导向面包括上述第一翼板的内表面、上述第二翼板的内表面、以及左右一对的上述第一凸缘部的内表面,上述拉链用拉头的特征在于:上述拉头主体包括:主部件;以及组装部件,其与上述主部件独立地形成,并且被组装固定于上述主部件,上述主部件一体地包括:上述第一翼板;基体部,其具备上述第二翼板的上述内表面的一部分;上述导向柱;以及左右一对的上述第一凸缘部,上述组装部件具有外廓部,该外廓部具备上述第二翼板的上述内表面的其余部分,与上述基体部一起形成上述第二翼板。
在本发明涉及的拉头中,优选上述外廓部具有用于收容上述基体部的一部分的收容空间部。此外,优选上述基体部包括:基体主体部,其配置在上述第二翼板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上述第二翼板的上述内表面;以及左右的卡止片部,其从上述基体主体部沿着拉头宽度方向延伸,上述基体部的至少左右的上述卡止片部嵌入收容在上述收容空间部内。
在该情况下,优选上述外廓部具备基体插通间隙,该基体插通间隙用于插通上述基体部的上述基体主体部,并且形成与上述收容空间部连续的空间。此外,优选上述外廓部具备:外壁部,其配置在上述第二翼板的表面;左右的侧壁部,其从上述外壁部的左右侧缘部朝向上述第一翼板延伸,形成上述第二翼板的左右侧面;以及左右的内壁部,其从左右的上述侧壁部沿着拉头宽度方向延伸,形成上述第二翼板的上述内表面,上述收容空间部被上述外壁部、上述侧壁部以及上述内壁部包围而形成。
还优选上述基体插通间隙形成在左右的上述内壁部间,上述主部件形成的上述第二翼板的上述内表面与上述组装部件形成的上述第二翼板的上述内表面为同一面。此外,还优选上述基体部的上述基体主体部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与上述导向柱的宽度尺寸相同的大小或大于上述导向柱的宽度尺寸。
在本发明涉及的拉头中,还优选上述基体部及上述外廓部中的一方具有卡合突起部,并且另一方具有与上述卡合突起部卡接的被卡合孔部或被卡合凹部,上述基体部及上述外廓部中的至少一方以至少一部分能够产生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上述外廓部利用上述弹性变形与上述基体部卡合,由此不动且可分离地固定于上述基体部。
此外,在本发明中,上述外廓部也可以通过粘接或熔接不动地固定于上述基体部。
此外,在本发明涉及的拉头中,还优选上述拉头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安装于上述拉头主体的拉手,上述拉头主体在上述主部件及上述组装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用于安装上述拉手的拉手安装部。
在本发明的拉头中,优选在上述第二翼板的左右侧缘部配置有具备与上述第一凸缘部相同的高度尺寸的左右一对第二凸缘部。
而且,本发明提供一种拉链,其特征在于:在左右拉链牙链带的拉链带的相向的带侧缘部形成的链牙列安装有具有上述结构的拉头。
此外,在本发明的拉链中,优选在上述主部件的上述基体部的左右侧缘部与左右的上述第一凸缘部之间设置有能够使上述链牙列从外侧插通在上述第一翼板与上述基体部之间的间隙,并且在上述组装部件被组装固定于上述主部件而得到的上述拉头主体的左右侧缘部,设置有具备不能插通上述链牙列的大小的带插通间隙。
发明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拉链用拉头,如上所述具有分离式拉头主体,该分离式拉头主体包括:第一翼板(例如下翼板)、第二翼板(例如上翼板)、导向柱、以及配置于第一翼板且与拉链的链牙列接触的左右一对第一凸缘部,该拉头主体包括:主部件、以及与主部件独立地形成并且被组装固定于主部件的组装部件。
此外,主部件具有第一翼板、具备第二翼板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基体部、导向柱和左右一对第一凸缘部一体地形成的形态。组装部件具有外廓部,该外廓部具备第二翼板的内表面的其余部分,并且与基体部一起形成第二翼板。
在这样的由主部件和组装部件形成的本发明的拉头主体中,主部件的基体部以具备第二翼板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并且具备与组装部件的外廓部一起形成第二翼板的形态。因此,在将主部件安装于拉链条的链牙列时,能够将链牙列容易地插入到主部件的第一翼板与基体部之间。并且然后,通过将组装部件组装于主部件形成拉头主体,能够将链牙列稳定地保持在拉头主体的链牙导向路径内,防止该链牙列例如经由形成于拉头主体的左右侧缘部的带插通间隙向外侧脱出。由此,将拉头主体容易地且稳定地安装于拉链条的链牙列。
此外,在由主部件和组装部件形成的本发明的拉头主体中,主部件的第一翼板与第二翼板的基体部经由导向柱连结而一体形成,因此第一翼板与第二翼板之间的间隔(尺寸)在将组装部件组装于主部件时不容易受到装配精度的影响,能够使每个被装配的拉头中的第一与第二翼板间的间隔不容易产生偏差(误差)。由此,能够使拉头滑动时的链牙导向路径内的链牙的姿态或动作稳定,稳定地确保拉头的良好的滑动性或操作性。
并且,在本发明的拉头主体中,如上述那样,第一翼板由没有被分割的单一部件形成,并且在该第一翼板的左右侧缘部一体地形成有第一凸缘部。因此,在本发明中,与例如如前述的专利文献1那样在分割下翼板132的第二下翼分割部138较长地设置有下凸缘部135的情况不同,能够使第一凸缘部自身的高度尺寸与链牙的大小等对应地缩短(换言之,设为与非分离式的通常的普通拉头主体大致相同的大小)。
由此,在使用本发明的拉头形成拉链的情况下,即使该拉链被施加横拉力,第一凸缘部从链牙列承受应力的力点位置和第一凸缘部与第一翼板连结而一体形成的支点位置也不会如前述的专利文献1的情况那样相隔较远,能够使两者间的距离与通常的普通拉头主体同样短。因此,在本发明中,即使拉头主体形成为分离式,也不容易产生左右的第一凸缘部向外侧弯曲那样的塑性变形,因此能够消除前述的专利文献1中的拉头抗横拉力的强度下降的问题。
并且,在本发明的拉头例如被用于所谓反面型拉链的情况下,在拉链条被安装于包等安装拉链的部件的状态下将主部件安装于拉链条的链牙列时,主部件的第二翼板(该情况下为上翼板)的基体部被配置于在拉链带的带表面侧能看到的位置。
因此,在将拉头安装于拉链条的链牙列时,作业者能够一边仔细地观察主部件的第二翼板的基体部和组装部件两方,一边将组装部件组装于该基体部而形成拉头主体,因此能够以较短的时间容易地进行拉头主体的装配作业。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拉头中,组装部件的外廓部用于收容基体部的一部分的收容空间部。由此,能够将组装部件容易地组装固定于基体部。
特别是,在本发明中,主部件的基体部包括:配置于第二翼板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形成第二翼板的内表面的基体主体部;以及从基体主体部沿着拉头宽度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卡止片部,基体部的至少左右的卡止片部嵌入收容在组装部件的收容空间部内。组装部件的外廓部还具备基体插通间隙,该基体插通间隙用于插通基体部的基体主体部,并且形成与收容空间部连续的空间。
由此,通过使组装部件相对于主部件的基体部沿着拉头长度方向滑动,组装部件相对于主部件的的位置不会发生偏离,能够容易地且稳定地将组装部件组装固定于基体部。此外,即使使拉头沿着拉链的链牙列滑动,组装部件也不容易从主部件脱离,能够稳定地维持组装部件相对于主部件的的固定状态。
在该情况下,组装部件的外廓部具备:配置于第二翼板的朝向上下方向的表面的外壁部;从外壁部的左右侧缘部朝向第一翼板延伸的、形成第二翼板的左右侧面的左右的侧壁部;以及从左右的侧壁部沿着拉头宽度方向延伸的、形成第二翼板的内表面的左右的内壁部。此外,外廓部的收容空间部被外壁部、侧壁部及内壁部包围而形成。
由此,在组装部件的外廓部稳定地形成有用于收容基体部的基体主体部的一部分和左右的卡止片部的收容空间部,因此将组装部件牢固地组装固定于基体部。因此,即使使拉头滑动,也能够使组装部件更不容易从主部件脱离。
此外,在本发明中,组装部件的基体插通间隙形成于组装部件的左右的内壁部间,并且主部件形成的第二翼板的内表面与组装部件形成的第二翼板的内表面形成为同一面。由此,在使将组装部件组装于主部件而得到的拉头沿着拉链的链牙列滑动时,能够防止链牙列在第二翼板的内表面卡住,能够顺畅地进行拉头的滑动操作。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拉头中,通过将主部件的基体部的基体主体部的宽度尺寸设定为与导向柱的宽度尺寸相同的大小,能够适当地确保基体部的强度。此外,在将主部件安装于拉链条的链牙列时,能够容易地将链牙列插入到主部件的第一翼板与基体部之间。此外,在本发明中,也能够将主部件的基体部的基体主体部的宽度尺寸设定为大于导向柱的宽度尺寸,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基体部的强度。
在本发明的拉头中,基体部及外廓部中的一方具有卡合突起部,基体部及外廓部中的另一方具有与卡合突起部卡接的被卡合孔部或被卡合凹部。此外,基体部及外廓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至少一部分以能够产生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由此,在将组装部件组装于主部件时,能够利用上述的弹性变形使外廓部与基体部卡合,由此能够将组装部件不动且可分离地固定于主部件。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通过粘接或熔接将组装部件的外廓部不动地固定于主部件的基体部。由此,能够将组装部件更牢固地固定于主部件。
本发明的拉头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安装于拉头主体的拉手,拉头主体在主部件及组装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用于安装拉手的拉手安装部。在这样的本发明的拉头的情况下,通过用手指握持拉手进行拉拽,能够使拉头沿着拉链的链牙列容易且顺畅地滑动。另外,在本发明中,也能够以不设置拉手的方式形成拉头。
在本发明中,能够在第二翼板的左右侧缘部设置高度尺寸比第一凸缘部小的左右一对第二凸缘部,由此能够使本发明的拉头适用于例如在拉链带的一方带面形成有螺旋状或锯齿状的链牙列的拉链。也能够在第二翼板的左右侧缘部设置具备与第一凸缘部相同的高度尺寸的左右一对第二凸缘部。这样的拉头适用于例如安装有跨越拉链带的正反两方的带面被注塑成型的多个链牙或金属制链牙的拉链。
而且,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拉链,其通过在左右拉链牙链带的拉链带的相向的带侧缘部形成的链牙列安装具有上述结构的拉头而形成。
在使用上述拉头的本发明的拉链的情况下,即使在例如将拉链条安装于包等安装拉链的制品之后、或者在拉链条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安装止挡件或分离嵌插件之后,也能够通过将拉头安装于该拉链条的链牙列来容易地形成拉链。并且,在例如拉链的拉头损坏时,通过将上述拉头安装于从链牙列卸下了该损坏的拉头的拉链条,能够恢复拉链的功能。
此外,在本发明的拉链中,在主部件的基体部的左右侧缘部与左右的第一凸缘部之间设置有能够使链牙列从外侧插通在第一翼板与基体部之间的间隙。并且,在将组装部件组装固定于主部件而得到的拉头主体的左右侧缘部设置有具备不能插通链牙列的大小的带插通间隙。
由此,在将拉头主体的主部件安装于拉链条的链牙列时,能够使链牙列经由基体部的左右侧缘部与左右的第一凸缘部之间的间隙,容易地插入到第一翼板与基体部之间,并且然后,通过将组装部件组装于主部件形成拉头主体,能够形成拉链。
此外,被安装于链牙列的拉头主体的带插通间隙具备不能插通链牙列的大小,因此能够防止被保持在拉头主体的链牙导向路径内的链牙列经由带插通间隙向外侧脱出,从而防止拉头主体从拉链条的链牙列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拉头的拉头主体的立体图。
图2是从后口侧观察该拉头主体的图。
图3是表示与该拉头主体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将该拉头主体分解成主部件和组装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上表面侧观察主部件和组装部件分解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从侧面侧观察主部件并用截面表示组装部件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1的变形例涉及的拉头的主部件和组装部件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涉及的拉头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与该拉头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11是从侧面侧观察该拉头的主部件并用截面表示组装部件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2的变形例涉及的拉头的主部件和组装部件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涉及的拉头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现有的分离式拉头主体的立体图。
图15是将该拉头主体分解成主部件和组装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3:拉头;5、5a:拉手;6、6a、6b:拉链;7:拉链牙链带;8:链牙列;
8a:链牙;9:拉链带;10、10a:拉头主体;11:上翼板;11a:上侧分隔部;
12:下翼板;12a:下侧分隔部;13:导向柱;14:拉手安装部;14a:基部;
14b:安装杆部;15:上凸缘部;16:下凸缘部;17:链牙导向路径;
18:带插通间隙;20:主部件(第一拉头部件);21:基体部;22:基体主体部;
23:卡止片部;24:卡合突起部;25:凹陷部;30:组装部件(第二拉头部件);
31:外廓部;32:前壁部;33:上壁部(外壁部);34:侧壁部;
35:下壁部(内壁部);35a:倾斜面;35b:平行面;36:基体插通间隙;
37:收容空间部;38:被卡合孔部;39:缝隙部;40:主部件;
41:基体部;42:基体主体部;43:卡止片部;44:卡合突起部;
50:组装部件;51:外廓部;52:后壁部;53:上壁部;54:侧壁部;
55:下壁部;57:收容空间部;60、60a:拉头主体;61:上翼板;
61a:上侧分隔部;62:下翼板;62a:下侧分隔部;63:导向柱;
64:拉手安装部;65:上凸缘部;66:下凸缘部;70、70a:主部件(第一拉头部件);
71、71a:基体部;72:基体主体部;73:卡止片部;74:卡合突起部;
75:凹陷部;80、80a:组装部件(第二拉头部件);81、81a:外廓部;
82:前壁部;83:下壁部(外壁部);84:侧壁部;85:上壁部(内壁部);
87:收容空间部;88:被卡合孔部;90:拉头主体;91:上翼板;
91a:上侧分隔部;92:下翼板;92a:下侧分隔部;94:拉手安装部;
95:上凸缘部;96:下凸缘部;100:主部件(第一拉头部件);
101:基体部 102:基体主体部;103:卡止片部;110:组装部件(第二拉头部件);
111:外廓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列举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下说明的实施例,只要具有与本发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并具有相同的作用效果即可,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以下所示的各实施例中,对在拉链条的链牙列安装一个拉头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在本发明中也能够在拉链条的链牙列以肩口侧端部彼此或后口侧端部彼此相对的方式安装两个拉头。
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例中,对拉头的拉手被安装于拉头主体的上翼板侧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拉手安装于拉头主体的下翼板侧,或者也可以安装于拉头主体的上翼板侧和下翼板侧两方。并且,在本发明中,也能够不设置拉手,而仅用拉头主体来形成拉头。
并且,各实施例中说明的拉头构成为拉手被保持于拉手安装部并且不具备由停止爪形成的停止机构的所谓自由拉头,但是本发明例如也能够同样应用于下述类型的拉头:在上翼板的上表面侧安装盖体来取代拉手安装部类型的拉头、或者具备被配置成停止爪能够在链牙导向路径中进退的停止机构类型的拉头。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1涉及的拉头的拉头主体的立体图。图2是从后口侧观察该拉头主体的图。此外,图3及图4是拉头主体的剖视图,图5是将该拉头主体分解成主部件和组装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拉头的滑动方向规定为前后方向,其中,设拉头为了使拉链的链牙列啮合而移动的方向为前方(肩口侧方向),为了使链牙列分离而移动的方向(后口侧方向)为后方。
此外,将拉头的高度方向规定为上下方向,原则上,设使用拉链时露在外部的一侧(例如相对于拉头主体安装拉手的一侧)的方向为上方,其相反侧的方向为下方。并且,将作为与拉头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拉头宽度方向规定为左右方向。
本实施例1的拉头1具备拉头主体10、以及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保持于拉头主体10的拉手5。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1的拉头1被用于所谓的反面型拉链6,即例如左右拉链牙链带7的链牙列8由多个螺旋状的链牙形成,该链牙列8仅配置在拉链带9的带背面(下表面)侧。另外,在本发明中,拉手5的形态并没有特别限定,并且拉手5也可以不安装于拉头主体10。
本实施例1的拉头主体10包括:上翼板11、与上翼板11大致平行地配置的下翼板12、连结上下翼板11、12的前端部(肩口侧端部)间的导向柱(有时也称为连结柱)13、配置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的拉手安装部14、沿着上翼板11的左右侧缘部下垂设置的左右上凸缘部15、以及沿着下翼板12的左右侧缘部立起设置的左右下凸缘部16。
在该拉头主体10的前端部,以将导向柱13夹在中间的方式形成有左右肩口,并且在拉头主体10的后端部形成有后口。此外,以被上翼板11、下翼板12、左右上凸缘部15及左右下凸缘部16包围的方式,形成有在长度方向上连通左右肩口和后口的呈大致Y形的链牙导向路径17。
在该情况下,拉头主体10的链牙导向路径17的内表面(链牙导向面)包括上翼板11的内表面、下翼板12的内表面、左右上凸缘部15的内表面、以及左右下凸缘部16的内表面形成。并且,在拉头主体10的左右侧缘部,在上凸缘部15与下凸缘部16之间形成有供拉链6的拉链带9插通的带插通间隙18。
另外,在本实施例1中,下翼板12作为本发明的第一翼板配置,上翼板11作为本发明的第二翼板配置。此外,左右下凸缘部16与形成链牙列8的链牙的大小对应地,从下翼板12的内表面以规定的高度尺寸延伸,以便能够与拉链6的链牙列8接触,引导链牙列8。
左右上凸缘部15与拉链6的拉链带9接触,但是不与链牙列8接触。此外,上凸缘部15从上翼板11的内表面以规定的高度尺寸下垂设置,以使形成在上凸缘部15与下凸缘部16之间的带插通间隙18具有不会使链牙列8从链牙导向路径17向外侧脱出的适当的间隔。
在该情况下,上凸缘部15的自上翼板11的内表面起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小于下凸缘部16的自下翼板12的内表面起的高度尺寸。另外,在本实施例1的拉头主体10中,只要带插通间隙18具有限制链牙列8而能够防止链牙列8脱出的间隔即可,也能够以不设置左右上凸缘部15的方式形成拉头主体10。
此外,在本实施例1中,在上翼板11的内表面(链牙导向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配置有上侧分隔部11a,其从上翼板11的内表面突出,并且从导向柱13朝向后方延伸。该上侧分隔部11a由后述的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形成。另外,上侧分隔部11a没有配置于上翼板11的后端部的内表面,该后端部的内表面呈平坦面状。在下翼板12的内表面(链牙导向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用于引导拉链6的链牙的下侧分隔部12a,其从下翼板12的内表面突出,并且从导向柱13朝向后方延伸。
在该情况下,上翼板11的上侧分隔部11a和下翼板12的下侧分隔部12a设置于后述的主部件20,上翼板11的上侧分隔部11a与下翼板12的下侧分隔部12a之间的间隔与链牙列8及拉链带9的高度尺寸(厚度尺寸)相对应,具有不受后述的主部件20与组装部件30的装配精度影响的一定的大小。
在本实施例1中,下翼板(第一翼板)12的整体与左右下凸缘部16一体地形成。另一方面,上翼板(第二翼板)11包括:形成上翼板1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内表面(即上侧分隔部11a的内表面)的基体部21、以及与基体部21嵌接并且形成上翼板11的除上侧分隔部11a以外的内表面的外廓部31。
拉头主体10的拉手安装部14包括:在上翼板11的左右侧缘部的上表面沿着前后方向配置的左右基部14a、以及连结左右基部14a的上端部间的安装杆部14b,拉手5例如如图3中虚线所示那样套在安装杆部14b上,被安装成能够以安装杆部14b为中心转动。另外,在本实施例1中,拉手5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可安装于拉手安装部14的安装杆部14b的任意的拉手5。
此外,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1中的拉头主体10包括能够彼此组装的主部件(第一拉头部件)20和组装部件(第二拉头部件)30这两个部件,通过将组装部件30组装固定于主部件20来形成拉头主体10。
并且,在将拉链6的链牙列8插入到主部件20内的状态下将组装部件30组装固定,由此能够在形成拉头主体10的同时将该拉头主体10安装于拉链6的链牙列8。
本实施例1的主部件20是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压铸成型而将其整体一体地形成。该主部件20具备:形成拉头主体10的上翼板11的一部分的基体部21、下翼板12的整体、导向柱13和左右下凸缘部16。另外,该主部件20也能够通过对热可塑性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型而将其整体一体地形成。
这里,基体部21通过与组装部件30的后述的外廓部31组装而与该外廓部31一起形成上翼板11。在该情况下,上翼板11的内表面由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和组装部件30的外廓部31两方形成,主部件20与组装部件30的边界部的位置以分割上翼板11的内表面的方式设定。
特别是,在上翼板11的内表面(链牙导向面)中的、上翼板11的后端部的内表面,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的内表面与组装部件30的外廓部31(后述的外廓部31的内壁部35)的内表面形成为连续的同一平面,上翼板11的后端部具备平坦状的内表面。另一方面,在上翼板11的导向柱13与后端部之间的中间部的内表面,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的内表面相对于组装部件30的外廓部31的内表面向下翼板12侧突出地配置。这样,通过使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的规定部分从外廓部31突出,形成上翼板11的上述的上侧分隔部11a。
该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与导向柱13的上端部连结,并且从导向柱13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位置朝向后方延伸设置到上翼板11的后端位置(与下翼板12的后端位置相同的位置)。
此外,基体部21包括:配置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具备一定程度的高度尺寸的基体主体部22;从基体主体部22的上端部向左右延伸的左右卡止片部23;在基体主体部22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卡合突起部24;以及在基体主体部22的后端部上表面凹陷设置的凹陷部25。
本实施例1的基体主体部22配置在上翼板1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并且遍及整个长度方向具有一定的宽度尺寸。该基体主体部22形成上翼板11的上述的上侧分隔部11a,并且形成上翼板11的内表面中位于导向柱13的后方侧的宽度方向中央区域的内表面。
在该情况下,基体主体部22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与导向柱13的宽度尺寸的最大值相同的大小或者比该最大值大。实际上,本实施例1中的基体主体部22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与导向柱13的宽度尺寸的最大值相同的大小。通过使基体主体部22形成为导向柱13的宽度尺寸最大值以上的宽度尺寸,能够稳定地确保基体部21的强度。
此外,通过使基体主体部22形成为导向柱13的宽度尺寸最大值以上的宽度尺寸,主部件20与组装部件30的上翼板11内表面的边界位置能够避开链牙的啮合或解除该啮合的部分,因此能够使拉头稳定地滑动。
另外,能够通过增大基体主体部22的宽度尺寸来提高基体部21的强度,但是如果基体主体部22的宽度尺寸过大,则组装部件30的后述的左右下壁部35的宽度尺寸会减小,因此导致组装部件30的外廓部31的强度或组装部件30相对于主部件20的组装强度下降。因此,基体主体部22的宽度尺寸优选被设定为导向柱13的宽度尺寸最大值的120%以下的大小,特别优选如上述那样被设定为与导向柱13的宽度尺寸的最大值相同的大小。
并且,通过如上述那样设定基体主体部22的宽度尺寸,容易确保基体部21与下凸缘部16之间的间隔(最短距离)较大,例如在装配拉头主体10的同时将其安装于链牙列8时,能够使链牙列8从主部件20的外侧通过基体部21与下凸缘部16之间,从而容易地插入到基体部21与下翼板12之间。
基体部21的左右卡止片部23从基体主体部22的上端部朝向左右外侧,以一定的高度尺寸与下翼板12平行地配置。在该情况下,左侧的卡止片部23和右侧的卡止片部23将基体主体部22夹在中间,左右对称地形成。此外,左右卡止片部23的上表面形成与基体主体部22的上表面单一的平面。
在本实施例1中,左侧的卡止片部23的左侧缘(顶端缘)与右侧的卡止片部23的右侧缘(顶端缘)之间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大于左右下凸缘部16的内表面间的宽度尺寸,并且小于左右下凸缘部16的外表面间的宽度尺寸(参照图6)。
这样,通过设定左右卡止片部23的大小,能够适当地确保卡止片部23的强度、组装部件30的后述的外廓部31的强度,能够容易地将组装部件30组装于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
在上述左右卡止片部23中,除后端缘部以外的外周缘部的上侧棱线部和下侧棱线部具备如实施了倒角加工那样呈曲线状的形状。此外,左右卡止片部23的前端部的外侧的角隅部具备俯视时如实施了倒角加工那样呈圆弧状的形状。
这样,通过使左右卡止片部23如上述那样具备如实施了倒角加工那样的带圆角的形状,能够在将组装部件30组装于主部件20时,使左右卡止片部23容易地插入到组装部件30的外廓部31的后述的收容空间部37内。
基体部21的卡合突起部24在基体主体部2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上表面突出设置,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形状。该卡合突起部24具备:与基体主体部22的上表面正交并且朝向后方的后端面、配置在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的左右侧面、以及从后端面的上端朝向前方向下倾斜的倾斜面。此外,卡合突起部24具有其高度尺寸从后端面朝向前方逐渐减小的形状。
在本实施例1中,设置卡合突起部24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能够不设置在基体主体部22的上表面,而设置在左右卡止片部23的上表面。另外,例如为了容易地将组装部件30组装固定于主部件20,优选将卡合突起部24设置在基体主体部22的上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且比基体主体部2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靠后方的位置。
基体部21的凹陷部25在基体主体部2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配置在比卡合突起部24靠后方侧的区域,并且以从基体主体部22的后端缘的位置朝向前方且从基体主体部22的上表面下凹的方式凹陷设置。
通过设置有该凹陷部25,在将组装部件30组装固定于主部件20而形成拉头主体10之后,从主部件20卸下组装部件30来分解拉头主体10时,将未图示的杆状部件插入凹陷部25,用该杆状部件按压组装部件30使其产生弹性变形,由此能够使组装部件30与主部件20的卡合脱开。
在本实施例1的主部件20中,基体部21的左右卡止片部23的侧缘部与左右下凸缘部16之间的间隔(换言之,将卡止片部23的侧缘部与下凸缘部16连结的最短距离)被设定为大于拉链6的链牙列8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这样,通过将左右卡止片部23的侧缘部与左右下凸缘部16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可插入链牙列8的间隔,能够使链牙列8从主部件20的外侧通过卡止片部23的侧缘部与下凸缘部16之间,而插入到基体部21与下翼板12之间。
本实施例1中的组装部件30是通过对热可塑性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型而将其整体一体地形成。该组装部件30具备:形成拉头主体10中的上翼板11的除基体部21以外的其余部分的外廓部31、拉手安装部14和左右上凸缘部15。
组装部件30的外廓部31包括:形成外廓部31的前端面的前壁部32、形成上翼板11的上表面的上壁部(外壁部)33、从上壁部33的左右侧缘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侧壁部34、以及从左右侧壁部34的下端部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的左右下壁部(内壁部)35。
在该情况下,上壁部33的前端部、左右侧壁部34的前端部、以及左右下壁部35的前端部与前壁部32连结而一体化。此外,在外廓部31的上壁部33一体地设置有拉手安装部14,在左右侧壁部34的下端一体地设置有左右上凸缘部15。
该外廓部31还包括:形成在左右下壁部35间的基体插通间隙36;以及被上壁部33、左右侧壁部34及被左右下壁部35包围而形成的收容空间部37。该基体插通间隙36及收容空间部37在外廓部31的后端开口,并且从外廓部31的后端沿着前后方向形成到前壁部32为止。此外,基体插通间隙36和收容空间部37形成彼此不分隔的连续的空间。
在将组装部件30组装于主部件20时,主部件20的基体主体部22被插入到该外廓部31的基体插通间隙36(左右下壁部35间的间隙)内。主部件20的基体主体部22的上端部和左右卡止片部23嵌入并收容在外廓部31的收容空间部37内。
因此,外廓部31的基体插通间隙36具有能够无间隙地插入主部件20的基体主体部22的大小,外廓部31的收容空间部37具有能够将基体主体部22的上端部和左右卡止片部23无间隙地嵌入的形状及大小。
外廓部31的上壁部33的内表面(下表面)形成为平坦面,以使主部件20的基体主体部22的上表面和左右卡止片部23的上表面能够与其滑接。左右下壁部35的内表面(上表面)具备倾斜面35a,其配置在下壁部35的后端部,朝向后方向下倾斜。此外,左右下壁部35的内表面(上表面)具有平行面35b,其配置在倾斜面35a的前方,与上壁部33的内表面平行(参照图7)。这样,通过在下壁部35的后端部内表面(上表面)设置有倾斜面35a,能够容易地使基体部21的左右卡止片部23插入到外廓部31的收容空间部37内。
此外,在本实施例1中的外廓部31的上壁部33形成有:使在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设置的卡合突起部24嵌入并卡接的被卡合孔部38、以及从被卡合孔部38形成到上壁部33的后端缘为止的缝隙部39。
外廓部31的被卡合孔部38在上下方向上贯穿上壁部33,并且具有能够使卡合突起部24嵌入的形状及大小。另外,在本实施例1中,也能够在上壁部33的内表面设置在上下方向上不贯穿上壁部33而能够将卡合突起部24嵌入的被卡合凹部,来取代在外廓部31设置如上述那样的被卡合孔部38。
外廓部31的缝隙部39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小于被卡合孔部38的宽度尺寸。此外,外廓部31的缝隙部39以从被卡合孔部38朝向后方使其缝隙宽度逐渐增加的方式形成。通过设置有该缝隙部39,将上壁部33的后端部在左右方向上分割,使该后端部在上下方向上容易产生弹性变形。
在使用如上述那样的主部件20和组装部件30来装配本实施例1的拉头主体10的情况下,通过使组装部件30相对于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从主部件20的前方侧向后方滑动,而将组装部件30组装固定于基体部21。
更具体地进行说明,首先,将组装部件30配置在主部件20的前方,并且使组装部件30的外廓部31的位置与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的位置对准。然后,一边使组装部件30相对于主部件20向后方相对地滑动,一边使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嵌入到在组装部件30的外廓部31设置的基体插通间隙36及收容空间部37内。此时,由于在外廓部31的下壁部35的后端部内表面设置有倾斜面35a,所以能够使基体部21的左右卡止片部23容易地嵌入到外廓部31的收容空间部37内。
然后,通过使组装部件30进一步向后方滑动,该组装部件30的外廓部31中的上壁部33的将缝隙部39夹在中间的后端部被主部件20的卡合突起部24的倾斜面一点点地举起,逐渐产生弹性变形。此时,外廓部31中的上壁部33的后端部因形成有缝隙部39而容易地产生弹性变形,从而能够越过卡合突起部24。另外,也可以不形成缝隙部39,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外廓部31自身产生弹性变形而将卡合突起部24引导到被卡合孔部38。
然后,外廓部31的上壁部33的后端部完全越过卡合突起部24,因此在该后端部弹性复原的同时,主部件20的卡合突起部24与外廓部31的被卡合孔部38嵌接。由此,组装部件30通过卡合(搭扣(Snap)卡合)而被组装且不动地固定于主部件20,因而形成包括主部件20和组装部件30的本实施例1的拉头主体10。
这里,不动地固定是指将组装部件30相对于主部件20以不会移动的方式(例如不会晃动或摆动的方式)并且以即使被施加了较弱的外力也不会容易地分离的这种程度的固定强度牢固地安装。
另外,像这样利用搭扣卡合装配而成的本实施例1的拉头主体10也能够再次分离成主部件20和组装部件30。例如将较细的杆状部件的顶端部插入到在基体部21的后端部设置的凹陷部25内,进而一边用该杆状部件的顶端部将组装部件30的外廓部31中的上壁部33的后端部压向上方使其产生弹性变形,一边使组装部件30相对于主部件20向前方相对地滑动。
由此,主部件20的卡合突起部24从外廓部31的被卡合孔部38脱出,进而外廓部31的上壁部33的后端部越过卡合突起部24,因此能够使主部件20与组装部件30的卡合脱开。然后,通过使组装部件30进一步朝向前方相对地滑动,能够使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从在组装部件30的外廓部31设置的基体插通间隙36及收容空间部37脱出,因此能够使主部件20与组装部件30容易地分离。
如上所述,使用主部件20和组装部件30来装配的本实施例1的拉头主体10,能够容易地安装于例如使左右链牙列8的一部分分离的拉链条。
具体地进行说明,首先,在拉链条中的左右链牙列8分离的部分,使左右链牙列8经由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的左右卡止片部23与下凸缘部16之间的间隙插入到基体部21与下翼板12之间。进而,进行主部件20与链牙列8的相对定位。
此时,由于上翼板11的内表面(链牙导向面)中的左右侧缘区域和左右上凸缘部15设置于组装部件30,所以在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的左右卡止片部23与下凸缘部16之间形成有能够插入链牙列8的足够大的间隙。因此,能够使左右链牙列8从主部件20的外侧顺畅地插入到基体部21与下翼板12之间。
接着,如上述那样使组装部件30的位置对准被插入有链牙列8的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并使该组装部件30向后方滑动,由此将组装部件30组装且不动地固定于主部件20。此时,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以能看到的方式配置在拉链带9的带表面上,因此作业者能够一边观察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和组装部件30,一边容易且高效地进行组装部件30的组装作业。
然后,通过将组装部件30组装固定于主部件20,在形成拉头主体10的同时,使链牙列8保持在该被形成的拉头主体10的链牙导向路径17内,因此能够容易且高效地将拉头主体10安装于拉链条。此外,通过使具备该被安装的拉头主体10的本实施例1的拉头1沿着拉链条的左右链牙列8滑动,能够顺畅地进行链牙列8的啮合、分离。
然后,在以上所述的本实施例1的拉头主体10中,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和下翼板12经由导向柱13通过成型而一体形成。因此,基体部21(设置于上翼板11的内表面的上侧分隔部11a)与下翼板12(特别是下翼板12的下侧分隔部12a)之间的间隔不会受到装配拉头主体10时的装配精度的影响,而是稳定地具有一定的大小,该间隔不容易产生尺寸误差。
然后,拉头主体10中的上翼板11的上侧分隔部11a和下翼板12的下侧分隔部12a在拉链6中,在上下方向上限制左右链牙的啮合头部的位置。因此,如上述那样上翼板11的上侧分隔部11a与下翼板12的下侧分隔部12a之间的高度尺寸稳定,所以在使拉头1沿着链牙列8滑动时(特别是在链牙列8的啮合方向上滑动时)能够使在拉头1的链牙导向路径17内的链牙的姿态或动作稳定。其结果,能够顺畅地进行左右链牙列8的啮合、分离,并且能够确保拉头1的良好的滑动性、操作性。
并且,在本实施例1的拉头主体10中,左右下凸缘部16与链牙列8接触而限制链牙列8的位置,由此使链牙列8稳定地保持在链牙导向路径17内。这样的左右下凸缘部16在由厚度较薄的单一部件形成的下翼板12的左右侧缘部通过成型而一体地形成。由此,能够使左右下凸缘部16的自下翼板12的内表面起的高度尺寸比例如如前述的专利文献1那样的分离式拉头主体130小。
因此,在本实施例1的拉头1被安装于链牙列8的拉链6中,即使被施加横拉力,下凸缘部16从链牙列8承受应力的力点位置和下凸缘部16与下翼板12连接的支点位置也不会相隔较远,因此能够不容易因该横拉力而产生使左右下凸缘部16向外侧弯曲的塑性变形。由此,能够使拉头1抗横拉力的强度(特别是下凸缘部16的强度)比前述的专利文献1的拉头130增大,从而使拉头主体10不容易发生破损。
此外,通过使用本实施例1的拉头1,在例如被安装于包等安装拉链的制品的拉链6中,在拉头1的一部分(例如拉手安装部14或下凸缘部16)发生破损的情况下,从拉链6的链牙列8卸下该破损的拉头1,然后在该拉链6的链牙列8另装上本实施例1的拉头1,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拉链6的修理。
并且,本实施例1的拉头1不仅适用于如上所述的进行拉链6的修理的情况,还能够适用于例如根据使用者的喜好来更换拉头1等情况。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1中,在使用主部件20和组装部件30形成拉头主体10的情况下,通过使组装部件30相对于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从主部件20的前方侧向后方滑动,将其组装固定于主部件20。
然而,在本发明中,例如也能够如图8示出的实施例1的变形例那样,以下述方式形成拉头主体10a:通过使组装部件50相对于主部件40的基体部41从主部件40的后方侧向前方滑动,将组装部件50组装于主部件40。
在该变形例涉及的拉头主体10a的情况下,主部件40的基体部41从导向柱13的前端位置朝向后方以规定的长度尺寸延伸设置,该基体部41包括:配置在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基体主体部42、从基体主体部42的上端部向左右延伸的左右卡止片部43、在基体主体部42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卡合突起部44、以及在基体主体部42的前端部上表面凹陷设置的未图示的凹陷部。
在该情况下,卡合突起部44以前后方向的朝向与前述的实施例1中的卡合突起部44相反的方式设置于凹陷部的后侧的位置。另外,主部件40的除基体部41以外的形态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主部件20同样地形成。因此,在该变形例中,对形成得与前述的实施例1中的拉头1实质上相同的部位或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由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此外,组装部件50的外廓部51包括:形成外廓部51的后端面的后壁部52、形成上翼板11的上表面的上壁部53、从上壁部53的左右侧缘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侧壁部54、以及从左右侧壁部54的下端部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的左右下壁部55,外廓部51以前后方向的朝向与前述的实施例1中的外廓部31相反的方式形成。
因此,该变形例中的外廓部51也包括:形成在左右下壁部55间的基体插通间隙、以及由上壁部53、左右侧壁部54及左右下壁部55包围形成的收容空间部57,但是该基体插通间隙及收容空间部57在外廓部51的前端开口,并且从外廓部51的前端沿着前后方向形成到后壁部52为止。
这样的变形例涉及的具备拉头主体10a的拉头也能够获得与实施例1的拉头1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前述的实施例1中,作为将组装部件30组装固定于主部件20的固定方式,采用下述的搭扣卡合:通过利用组装部件30的外廓部31的弹性变形,使主部件20的卡合突起部24与组装部件30的被卡合孔部38嵌接从而卡合。
但是,在本发明中,将组装部件30组装固定于主部件20的固定方式不限于实施例1的搭扣卡合,例如也能够采用下述的搭扣卡合:在组装部件30的外廓部31设置卡合突起部,并且在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设置被卡合孔部,利用基体部21或外廓部31的弹性变形使它们卡合。
此外,作为其他的固定方式,也能够单独或与搭扣卡合组合采用将组装部件30的外廓部31经由粘接剂粘接于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的粘接方式、或者将组装部件30的外廓部31熔接于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的熔接方式。
通过使用这样的粘接方式或熔接方式,能够将组装部件30不动地固定于主部件20。特别是,在仅采用粘接方式或熔接方式的情况下,能够以不设置卡合突起部24和被卡合孔部38的方式形成组装部件30的外廓部31和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两方。
实施例2
图9是表示本实施例2涉及的拉头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与该拉头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图11是从侧面侧观察该拉头中的主部件并用截面表示组装部件的图。
本实施例2的拉头2具备拉头主体60、以及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安装于拉头主体60的拉手5a。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2的该拉头2被用于通常类型的拉链6a,该拉链6a构成为例如左右拉链牙链带7的链牙列8包括多个螺旋状的链牙,该链牙列8配置在拉链带9的带表面(上表面)侧。
本实施例2的拉头主体60包括:上翼板61、下翼板62、连结上翼板61及下翼板62的肩口侧端部间的导向柱63、配置于上翼板61的上表面的拉手安装部64、沿着上翼板61的左右侧缘部下垂设置的左右上凸缘部65、以及沿着下翼板62的左右侧缘部立起设置的左右下凸缘部66。该拉头主体60的链牙导向路径的内表面(链牙导向面)包括上翼板61的内表面、下翼板62的内表面、左右上凸缘部65的内表面、以及左右下凸缘部66的内表面。
在本实施例2的情况下,上翼板61作为本发明的第一翼板配置,下翼板62作为本发明的第二翼板配置。此外,左右上凸缘部65与形成链牙列8的链牙的大小对应地,从上翼板61的内表面以规定的高度尺寸延伸,以便能够与拉链6a的链牙列8接触,引导链牙列8。左右下凸缘部66从下翼板62的内表面以规定的高度尺寸立起设置,以便在其与上凸缘部65之间以适当的间隔形成带插通间隙18。
在该情况下,上凸缘部65的自上翼板61的内表面起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大于下凸缘部66的自下翼板62的内表面起的高度尺寸。另外,本实施例2的拉头主体60也可以形成为不设置左右下凸缘部66,而是使下翼板62的左右侧缘部的内表面为平坦面。
此外,在本实施例2中,在上翼板61的内表面(链牙导向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设置有用于引导拉链6a的链牙的上侧分隔部61a,其从上翼板61的内表面突出,并且从导向柱63朝向后方延伸。
在下翼板62的内表面(链牙导向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设置有下侧分隔部62a,其从下翼板62的内表面突出,并且从导向柱63朝向后方延伸。该下侧分隔部62a由主部件70的基体部71形成。
在本实施例2中,上翼板61的整体与左右上凸缘部65一体地形成。另一方面,下翼板62包括:主部件70的基体部71,其形成下翼板6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内表面(即下侧分隔部62a的内表面);以及组装部件80的外廓部81,其与基体部71嵌接,形成下翼板62的除下侧分隔部62a以外的内表面。
拉头主体60的拉手安装部64包括:固定于上翼板61的前端部的固定端部;从固定端部朝向后方呈弯曲状地延伸并且保持拉手5a的轴部的安装杆部;以及配置在安装杆部的顶端部的、配置成与上翼板61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很小的间隙的自由端部。
此外,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2中的拉头主体60包括能够彼此组装的主部件(第一拉头部件)70和组装部件(第二拉头部件)80这两个部件,通过将组装部件80组装固定于主部件70来形成拉头主体60。
本实施例2的主部件70是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压铸成型而将其整体一体地形成。该主部件70具备:形成拉头主体60的下翼板62的一部分的基体部71、上翼板61的整体、导向柱63、左右上凸缘部65和拉手安装部64。
基体部71通过与组装部件80的外廓部81组装而与该外廓部81一起形成下翼板62。在该情况下,下翼板62的内表面由主部件70的基体部71和组装部件80的外廓部81两方形成,主部件70与组装部件80的边界部的位置以分隔下翼板62的内表面的方式设定。
本实施例2中的主部件70的基体部71包括:配置在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基体主体部72、从基体主体部72的下端部向左右延伸的左右卡止片部73、在基体主体部72的下表面突出设置的卡合突起部74、以及在基体主体部72的后端部下表面凹陷设置的凹陷部75,使前述的实施例1中的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以在上下方向上相反的形态与导向柱63的下端部连结。
在该情况下,基体主体部72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与导向柱63的宽度尺寸的最大值相同的大小。此外,基体部71的左右卡止片部73的侧缘部与左右上凸缘部65之间的间隔具有能够使拉链6a的链牙列8从主部件70的外侧通过上凸缘部65与卡止片部73的侧缘部之间而插入到上翼板61与基体部71之间的大小。即,基体部71的左右卡止片部73的侧缘部与左右上凸缘部65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大于链牙列8的上下方向的尺寸。
被组装于这样的主部件70的基体部71的组装部件80是通过对热可塑性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型而将其整体一体地形成。该组装部件80具备:形成拉头主体60中的下翼板62的除基体部71以外的其余部分的外廓部81、以及左右下凸缘部66。
本实施例2中的组装部件80的外廓部81包括:形成外廓部81的前端面的前壁部82、形成下翼板62的下表面的下壁部(外壁部)83、从下壁部83的左右侧缘部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侧壁部84、以及从左右侧壁部84的上端部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的左右上壁部(内壁部)85,使前述的实施例1中的组装部件30的外廓部31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相反的形态。
即,本实施例2的外廓部81包括:形成在左右上壁部85间的基体插通间隙、以及被下壁部83、左右侧壁部84及左右上壁部85包围而形成的收容空间部87,该基体插通间隙及收容空间部87在外廓部81的后端开口,并且从外廓部81的后端沿着前后方向形成到前壁部82为止。并且,在外廓部81的下壁部83形成有被卡合孔部88、以及从被卡合孔部88形成到下壁部83的后端缘为止的缝隙部。
在使用上述的主部件70和组装部件80来装配本实施例2的拉头主体60的情况下,使组装部件80的位置对准主部件70的基体部71,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情况同样地,使该组装部件80从主部件70的前方侧向后方滑动,由此使主部件70的卡合突起部74与外廓部81的被卡合孔部88嵌接,从而使组装部件80与主部件70搭扣卡合。
由此,从而得到将组装部件80组装且不动地固定于主部件70的本实施例2的拉头主体60。另外,暂时装配而成的本实施例2的拉头主体60也能够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情况同样地再次分离成主部件70和组装部件80。
如上述那样使用主部件70和组装部件80来装配的本实施例2的拉头主体60,能够容易且高效地安装于例如使左右链牙列8的一部分分离的拉链条。此外,通过使用本实施例2的拉头2,例如在被安装于包等安装拉链的制品的拉链6a中拉头2的一部分发生破损的情况下,能够卸下该破损的拉头2另装上本实施例2的拉头2,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拉链6a的修理。
并且,本实施例2的拉头主体60也能够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拉头主体10同样地获得下述效果:能够顺畅地进行左右链牙列8的啮合、分离,并且能够确保拉头2的良好的滑动性、操作性。此外,也能够获得下述效果:能够增大拉头2抗横拉力的强度(特别是上凸缘部65的强度),不容易使拉头主体60发生破损。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2中,在使用主部件70和组装部件80形成拉头主体60的情况下,通过使组装部件80相对于主部件70的基体部71从主部件70的前方侧向后方滑动,将组装部件80组装固定于主部件70。
然而,在本发明中,也能够如实施例1中也示出变形例来说明的那样,以下述方式形成拉头主体:通过使组装部件相对于主部件的基体部从主部件的后方侧向前方滑动,将组装部件组装于主部件。
此外,在前述的实施例2中,作为将组装部件80组装固定于主部件70的固定方式,采用下述的搭扣卡合:通过利用组装部件80的外廓部81的弹性变形,使主部件70的卡合突起部74与组装部件80的被卡合孔部88嵌接从而卡合。
但是,在本发明中,将组装部件组装固定于主部件的固定方式不限于搭扣卡合,也能够单独或与搭扣卡合组合采用将组装部件的外廓部经由粘接剂粘接于主部件的基体部的粘接方式、或者将组装部件的外廓部熔接于主部件的基体部的熔接方式。
例如也能够如图12中示出的实施例2的变形例涉及的拉头主体60a那样,组装部件80a的外廓部81a和主部件70a的基体部71a两方以不设置卡合突起部和被卡合孔部的方式形成,通过将组装部件80a的外廓部81a经由粘接剂粘接于主部件70a的基体部71a或者将组装部件80a的外廓部81a熔接于主部件70a的基体部71a,能够将组装部件80a不动地固定于主部件70a。另外,在该变形例中,也对形成得与前述的实施例2中的拉头2实质上相同的部位或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由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3
图13是表示本实施例3涉及的拉头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3的拉头3具备拉头主体90、以及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安装于拉头主体90的未图示的拉手。该本实施例3的拉头3被用于下述类型的拉链6b:形成左右拉链牙链带7的链牙列的各链牙8a以跨越拉链带9的带表面和带背面两方的方式配置。
作为这样的以跨越拉链带9的带表面和带背面的方式配置的链牙8a,例如有:通过将合成树脂材料直接注塑成型于拉链带9而形成的图13所示的链牙8a、或者通过对实施加压成型等而呈大致Y形形态的金属制链牙元件进行按压使其塑性变形来安装于拉链带9的链牙等。
本实施例3的拉头主体90包括:上下翼板91、92、连结上下翼板91、92的肩口侧端部间的导向柱、配置于上翼板91的上表面的拉手安装部94、沿着上翼板91的左右侧缘部下垂设置的左右上凸缘部95、以及沿着下翼板92的左右侧缘部立起设置的左右下凸缘部96。
该拉头主体90的链牙导向路径的内表面(链牙导向面)包括上翼板91的内表面、下翼板92的内表面、左右上凸缘部95的内表面、以及左右下凸缘部96的内表面。此外,拉手安装部94与前述的实施例1中的拉头主体10的拉手安装部14同样地形成。
在本实施例3的情况下,下翼板92作为本发明的第一翼板配置,上翼板91作为本发明的第二翼板配置。此外,左右上凸缘部95和左右下凸缘部96与形成链牙列的链牙8a的大小对应地具有规定的高度尺寸,以便能够与拉链6b的链牙列接触,引导链牙列。特别是,在本实施例3中,上凸缘部95的高度尺寸和下凸缘部96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相同的大小。
在上翼板91的内表面(链牙导向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与拉链6b的链牙8a接触的上侧分隔部91a,其从上翼板91的内表面突出,并且从导向柱朝向后方延伸。该上侧分隔部91a由主部件100的基体部101形成。
在下翼板92的内表面(链牙导向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与拉链6b的链牙8a接触的下侧分隔部92a,其从下翼板92的内表面突出,并且从导向柱朝向后方延伸。
在本实施例3中,下翼板92的整体与左右下凸缘部96一体形成。另一方面,上翼板91包括:主部件100的基体部101,其形成上翼板9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内表面(即上侧分隔部91a的内表面);以及组装部件110的外廓部111,其与基体部101嵌接,形成上翼板91的除上侧分隔部91a以外的内表面。在该情况下,主部件100与组装部件110的边界部的位置以分隔上翼板91的内表面的方式设定。此外,左右上凸缘部95与组装部件110的外廓部111一体形成。
在该本实施例3中,拉头主体90包括能够彼此组装的主部件(第一拉头部件)100和组装部件(第二拉头部件)110这两个部件。主部件100是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压铸成型而将其整体一体地形成。该主部件100具备:形成拉头主体90的上翼板91的一部分的基体部101、下翼板92的整体、导向柱和左右下凸缘部96。
本实施例3中的主部件100的基体部101包括:配置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基体主体部102、从基体主体部102的上端部向左右延伸的左右卡止片部103、在基体主体部102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未图示的卡合突起部、以及在基体主体部102的后端部上表面凹陷设置的未图示的凹陷部,本实施例3的基体部101与前述的实施例1中的主部件20的基体部21实质上相同地形成。
在该情况下,基体主体部102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与导向柱的宽度尺寸的最大值相同的大小。此外,基体部101的左右卡止片部103的侧缘部与左右下凸缘部96之间的间隔与前述的其他实施例同样,具有能够使拉链6b的链牙列从主部件100的外侧通过卡止片部103的侧缘部与下凸缘部96之间而插入到基体部101与下翼板92之间的大小。
本实施例3中的组装部件110是通过对热可塑性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型而将其整体一体地形成。该组装部件110具备:形成拉头主体90中的上翼板91的除基体部101以外的其余部分的外廓部111、拉手安装部94和左右上凸缘部95。
本实施例3的外廓部111与前述的实施例1中的组装部件30的外廓部31实质上相同地形成。即,本实施例3的外廓部111包括:前壁部、形成上翼板91的上表面的上壁部(外壁部)、从上壁部的左右侧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侧壁部、从左右侧壁部的下端部向内侧延伸的左右下壁部(内壁部)、形成在左右下壁部间的基体插通间隙、以及被上壁部、左右侧壁部及左右下壁部包围而形成的收容空间部。
在该情况下,基体插通间隙及收容空间部在外廓部111的后端开口,并且从外廓部111的后端沿着前后方向形成到前壁部为止。此外,在外廓部111的上壁部一体地形成有拉手安装部94,在左右侧壁部的下端一体地形成有左右上凸缘部95。在外廓部111的上壁部还形成有:使主部件100的卡合突起部嵌入并卡接的被卡合孔部88、以及从被卡合孔部88形成到上壁部的后端缘为止的未图示的缝隙部。
在使用上述那样的主部件100和组装部件110来装配本实施例3的拉头主体90的情况下,使组装部件110的位置对准主部件100的基体部101,使该组装部件110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情况同样地从主部件100的前方侧向后方滑动,由此使主部件100的卡合突起部与外廓部111的被卡合孔部88嵌接,从而使组装部件110与主部件100搭扣卡合。
由此,将组装部件110组装且不动地固定于主部件100,从而得到本实施例3的拉头主体90。另外,被装配而成的本实施例3的拉头主体90也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情况同样地能够再次分离成主部件100和组装部件110。
如上述那样使用主部件100和组装部件110来装配的本实施例3的拉头主体90,能够容易且高效地安装于例如使左右链牙列的一部分分离的拉链条。此外,通过使用本实施例3的拉头3,例如在被安装于包等安装拉链的制品的拉链6b中拉头3的一部分发生破损的情况下,能够卸下该破损的拉头3另装上本实施例3的拉头3,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拉链6b的修理。
并且,本实施例3中的拉头主体90也能够与前述的实施例1中的拉头主体10同样地获得下述效果:能够顺畅地进行左右链牙列的啮合、分离,并且能够确保拉头3的良好的滑动性、操作性。
此外,即使具有本实施例3的拉头3的拉链6b被施加横拉力,本实施例3的拉头主体90的左右下凸缘部96也与前述的实施例1中的拉头主体10的情况同样,由于下凸缘部96从链牙列承受应力的力点位置和下凸缘部96与下翼板92连接的支点位置不会相隔较远,所以能够提高下凸缘部96抗横拉力的强度。
并且,在本实施例3中,在拉链6b被施加横拉力的情况下,拉头主体90的上凸缘部95和下凸缘部96两方与链牙列接触来承受应力。因此,能够使分别施加于上凸缘部95及下凸缘部96的应力的大小比例如如前述的实施例1那样仅由下凸缘部16承受应力的情况小。因此,在本实施例3的拉头主体90中,能够有效地防止左右上凸缘部95及左右下凸缘部96因横拉力而以向外侧弯曲的方式发生塑性变形,并且使拉头主体90更不容易发生破损。
另外,在该实施例3中,与前述的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情况同样地,拉头主体90以下述方式形成:通过使组装部件110从主部件100的前方侧向后方滑动,将其组装于主部件100,但是例如也能够使拉头主体以下述方式形成:通过使组装部件110从主部件100的后方侧向前方滑动,将其组装于主部件100。
此外,将组装部件110组装固定于主部件100的固定方式不限于上述的搭扣卡合,例如如前述的实施例2中示出的变形例说明的那样,也能够单独或与搭扣卡合组合采用将组装部件110的外廓部111经由粘接剂粘接于主部件100的基体部101的粘接方式、或者将组装部件110的外廓部111熔接于主部件100的基体部101的熔接方式。
通过采用这样的粘接方式或熔接方式,也能够将组装部件110不动地固定于主部件100。特别是,在仅采用粘接方式或熔接方式的情况下,能够以不设置卡合突起部和卡合孔部的方式形成组装部件110的外廓部111和主部件100的基体部101两方。

Claims (14)

1.一种拉头,其具有拉头主体(10、10a、60、60a、90),该拉头主体(10、10a、60、60a、90)至少具备:第一翼板(12、61、92);第二翼板(11、62、91),其与所述第一翼板(12、61、92)相向配置;导向柱(13、63),其连结所述第一翼板(12、61、92)与第二翼板(11、62、91)的一端部间;以及左右一对的第一凸缘部(16、65、96),其一体地形成于所述第一翼板(12、61、92)的左右侧缘部,将配置于所述拉头主体(10、10a、60、60a、90)的所述一端部的左右肩口和配置于另一端部的后口连通的链牙导向路径(17)的导向面包括所述第一翼板(12、61、92)的内表面、所述第二翼板(11、62、91)的内表面、以及左右一对的所述第一凸缘部(16、65、96)的内表面,所述拉链用拉头(1、2、3)的特征在于:
所述拉头主体(10、10a、60、60a、90)包括:主部件(20、40、70、70a、100);以及组装部件(30、50、80、80a、110),其与所述主部件(20、40、70、70a、100)独立地形成,并且被组装固定于所述主部件(20、40、70、70a、100),
所述主部件(20、40、70、70a、100)一体地包括:所述第一翼板(12、61、92);基体部(21、41、71、71a、101),其具备所述第二翼板(11、62、91)的所述内表面的一部分;所述导向柱(13、63);以及左右一对的所述第一凸缘部(16、65、96),
所述组装部件(30、50、80、80a、110)具有外廓部(31、51、81、81a、111),该外廓部(31、51、81、81a、111)具备所述第二翼板(11、62、91)的所述内表面的其余部分,与所述基体部(21、41、71、71a、101)一起形成所述第二翼板(11、62、91),
所述第一翼板(12、61、92)由没有被分割的单一部件形成,
在采用所述拉头形成拉链时,所述第一翼板(12、61、92)与所述拉链的链牙列(8)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廓部(31、51、81、81a、111)具有用于收容所述基体部(21、41、71、71a、101)的一部分的收容空间部(37、57、8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部(21、41、71、71a、101)包括:基体主体部(22、42、72、102),其配置在所述第二翼板(11、62、9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所述第二翼板(11、62、91)的所述内表面;以及左右的卡止片部(23、43、73、103),其从所述基体主体部(22、42、72、102)沿着拉头宽度方向延伸,
所述基体部(21、41、71、71a、101)的至少左右的所述卡止片部(23、43、73、103)嵌入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间部(37、57、87)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廓部(31、51、81、81a、111)具备基体插通间隙(36),该基体插通间隙(36)用于插通所述基体部(21、41、71、71a、101)的所述基体主体部(22、42、72、102),并且形成与所述收容空间部(37、57、87)连续的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廓部(31、51、81、81a、111)具备:外壁部(33、53、83),其配置在所述第二翼板(11、62、91)的表面;左右的侧壁部(34、54、84),其从所述外壁部(33、53、83)的左右侧缘部朝向所述第一翼板(12、61、92)延伸,形成所述第二翼板(11、62、91)的左右侧面;以及左右的内壁部(35、55、85),其从左右的所述侧壁部(34、54、84)沿着拉头宽度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二翼板(11、62、91)的所述内表面,
所述收容空间部(37、57、87)被所述外壁部(33、53、83)、所述侧壁部(34、54、84)、以及所述内壁部(35、55、85)包围而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插通间隙(36)形成在左右的所述内壁部(35、55、85)间,
所述主部件(20、40、70、70a、100)形成的所述第二翼板(11、62、91)的所述内表面与所述组装部件(30、50、80、80a、110)形成的所述第二翼板(11、62、91)的所述内表面为同一面。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部(21、41、71、71a、101)的所述基体主体部(22、42、72、102)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与所述导向柱(13、63)的宽度尺寸相同的大小或大于所述导向柱(13、63)的宽度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部(21、41、71、71a、101)及所述外廓部(31、51、81、81a、111)中的一方具有卡合突起部(24、44、74),另一方具有与所述卡合突起部(24、44、74)卡接的被卡合孔部(38、88)或被卡合凹部,
所述基体部(21、41、71、71a、101)及所述外廓部(31、51、81、81a、111)中的至少一方以至少一部分能够产生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
所述外廓部(31、51、81、81a、111)利用所述弹性变形与所述基体部(21、41、71、71a、101)卡合,由此不动且可分离地固定于所述基体部(21、41、71、71a、101)。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部(21、41、71、71a、101)及所述外廓部(31、51、81、81a、111)中的一方具有卡合突起部(24、44、74),另一方具有与所述卡合突起部(24、44、74)卡接的被卡合孔部(38、88)或被卡合凹部,
所述基体部(21、41、71、71a、101)及所述外廓部(31、51、81、81a、111)中的至少一方以至少一部分能够产生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
所述外廓部(31、51、81、81a、111)利用所述弹性变形与所述基体部(21、41、71、71a、101)卡合,由此不动且可分离地固定于所述基体部(21、41、71、71a、101)。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廓部(31、51、81、81a、111)通过粘接或熔接不动地固定于所述基体部(21、41、71、71a、101)。
11.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头(1、2、3)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安装于所述拉头主体(10、10a、60、60a、90)的拉手(5、5a),
所述拉头主体(10、10a、60、60a、90)在所述主部件(20、40、70、70a、100)及所述组装部件(30、50、80、80a、110)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用于安装所述拉手(5、5a)的拉手安装部(14、64、94)。
12.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翼板(91)的左右侧缘部配置有具备与所述第一凸缘部(96)相同的高度尺寸的左右一对第二凸缘部(95)。
13.一种拉链,其特征在于:
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头(1、2、3)安装于链牙列(8),所述链牙列(8)形成在左右拉链牙链带(7)的拉链带(9)的相向的带侧缘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部件(20、40、70、70a、100)的所述基体部(21、41、71、71a、101)的左右侧缘部与左右的所述第一凸缘部(16、65、96)之间设置有能够使所述链牙列(8)从外侧插通在所述第一翼板(12、61、92)与所述基体部(21、41、71、71a、101)之间的间隙,
在所述组装部件(30、50、80、80a、110)被组装固定于所述主部件(20、40、70、70a、100)而得到的所述拉头主体(10、10a、60、60a、90)的左右侧缘部,设置有具备不能插通所述链牙列(8)的大小的带插通间隙。
CN201580067377.1A 2015-03-13 2015-03-13 拉头及拉链 Active CN1074049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57525 WO2016147262A1 (ja) 2015-03-13 2015-03-13 スライダ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04980A CN107404980A (zh) 2017-11-28
CN107404980B true CN107404980B (zh) 2021-02-02

Family

ID=56918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67377.1A Active CN107404980B (zh) 2015-03-13 2015-03-13 拉头及拉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04980B (zh)
TW (1) TWI580373B (zh)
WO (1) WO20161472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34721A (zh) * 2020-07-01 2023-03-03 Ykk株式会社 拉头
WO2022118404A1 (ja) * 2020-12-02 2022-06-09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ダー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79017A (zh) * 2012-07-05 2015-02-25 Ykk株式会社 拉头及拉链的修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81490A (en) * 1951-09-21 1954-06-22 Pilling Chain Company Emergency release slider
NL86266C (zh) * 1953-06-22
FR1600416A (zh) * 1968-07-26 1970-07-27
AR090096A1 (es) * 2012-10-19 2014-10-22 Elias Levi Alberto Cursor para cierre de cremallera y metodo para su insercion
CN104955354B (zh) * 2013-01-31 2018-06-26 Ykk株式会社 带拉链的物品以及带拉链的物品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79017A (zh) * 2012-07-05 2015-02-25 Ykk株式会社 拉头及拉链的修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3949A (zh) 2016-10-01
WO2016147262A1 (ja) 2016-09-22
CN107404980A (zh) 2017-11-28
TWI580373B (zh) 2017-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7800B (zh) Slip and zipper repair methods
US7882602B2 (en) Slide fastener with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KR101423441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
EP2604138B1 (en) Slide fastener
KR101413400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슬라이더
KR20130124580A (ko) 개방 분리 끼움 삽입구가 구비된 슬라이드 파스너
TWI569745B (zh) A slide fastener, a closure member, and a slider body
EP2484242A1 (en) Slide fastener
TWI383757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EP2904922B1 (en) Slide fastener
JPH11155616A (ja) 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
US20130139362A1 (en) Slide Fastener
CN107404980B (zh) 拉头及拉链
JP5647730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WO2016051538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のスライダー
JP5828960B2 (ja) スライダ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修理方法
KR102189452B1 (ko) 슬라이더 및 슬라이드 파스너
WO2022118404A1 (ja) スライダー
KR100603114B1 (ko) 슬라이드 패스너
TW201300037A (zh) 拉鏈用滑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