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33949A - 滑件及拉鏈 - Google Patents
滑件及拉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633949A TW201633949A TW105103597A TW105103597A TW201633949A TW 201633949 A TW201633949 A TW 201633949A TW 105103597 A TW105103597 A TW 105103597A TW 105103597 A TW105103597 A TW 105103597A TW 201633949 A TW201633949 A TW 201633949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lider
- base
- portions
- main
- main memb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 Dental Prosthetic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滑件主體(10、10a、60、60a、90)包含主構件(20、40、70、70a、100)、及組裝固定於主構件(20、40、70、70a、100)之組裝構件(30、50、80、80a、110)。主構件(20、40、70、70a、100)係一體地包含第1翼板(12、61、92)、包括第2翼板(11、62、91)中之內表面之一部分之基座部(21、41、71、71a、101)、引導柱(13、63)、及左右一對第1凸緣部(16、65、96)。組裝構件(30、50、80、80a、110)包括外廓部(31、51、81、81a、111),該外廓部(31、51、81、81a、111)包括第2翼板(11、62、91)中之內表面之除基座部(21、41、71、71a、101)外之剩餘部分,與基座部(21、41、71、71a、101)一同形成第2翼板(11、62、91)。藉此,可在組裝滑件主體(10、10a、60、60a、90)之同時簡單地將其滑件主體(10、10a、60、60a、90)安裝至拉鏈鏈條之鏈齒排(8)。又,可提高分割型之滑件(1、2、3)相對於橫向拉力之強度。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藉由將組裝構件組裝固定於主構件而形成之滑件,尤其是關於一種藉由以將拉鏈之鏈齒排插入至主構件之內部之狀態將組裝構件組裝固定而可在組裝之同時安裝至鏈齒排的滑件及包含該滑件之拉鏈。
先前,拉鏈係安裝於衣類或包類等物品(拉鏈被安裝製品)之開口部而使用,藉由使配置於該拉鏈之滑件沿著鏈齒排滑動,而可使左右之鏈齒排嚙合、分離,藉此,使物品之開口部開閉。
一般地,用於拉鏈之滑件包含將上翼板及下翼板利用引導柱連結而成之滑件主體、及可轉動地保持於滑件主體之拉片,且於滑件主體之上下翼板間形成有引導左右之鏈齒排之大致Y字狀之鏈齒引導路。
於此種拉鏈用滑件中,已知有藉由使分別成形之2個滑件構件(例如第1滑件構件與第2滑件構件)相互結合而形成1個滑件主體之分割型之滑件(有時亦稱為分割滑件),於例如國際公開第2014/006773號說明書(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上下翼板(第1翼板及第2翼板)間之尺寸不易產生偏差之分割型之滑件。
專利文獻1記載之分割型之滑件係作為於拉鏈鏈布之下表面(背面)側配置鏈齒排之所謂反裝型之拉鏈用而形成。又,如圖14及圖15所示,該滑件120包含滑件主體130、及可轉動地保持於滑件主體130
之未圖示之拉片。
滑件主體130包含:上翼板131;下翼板132;未圖示之引導柱,其將上下翼板131、132之導入口側端部間連結;拉片安裝柱133,其配置於上翼板131之上表面側;上凸緣部134,其垂直設置於上翼板131之左右側緣部;及下凸緣部135,其沿著下翼板132之左右側緣部豎立設置。
於滑件主體130之前端部,於中間隔著引導柱而設置有左右之導入口,並且於滑件主體130之後端部設置有嚙合口。又,以由上翼板131、下翼板132、左右一對上凸緣部134、及左右一對下凸緣部135包圍之方式,形成有將左右之導入口與嚙合口連通之大致Y字形狀之鏈齒引導路。
滑件主體130之鏈齒引導路之內壁面(鏈齒引導面)係由上翼板131之內表面、下翼板132之內表面、上凸緣部134之內表面、及下凸緣部135之內表面形成。進而,於滑件主體130之左右側緣部,於上凸緣部134與下凸緣部135之間形成有使拉鏈之拉鏈鏈布插通之鏈布插通間隙。
於該情形時,下凸緣部135之自下翼板132起之高度尺寸設定為較上凸緣部134之自上翼板131起之高度尺寸大,下凸緣部135限制鏈齒引導路內之鏈齒排之位置而將鏈齒排保持於鏈齒引導路內。
另一方面,上凸緣部134不與鏈齒排接觸,但藉由設置該上凸緣部134,而將上下凸緣部134、135間所形成之鏈布插通間隙之間隔縮小為鏈齒排不會經由鏈布插通間隙自鏈齒引導路退出之大小。又,於下翼板132之內表面(鏈齒引導面),用以引導拉鏈之拉鏈鏈齒之間隔部136以自引導柱朝向嚙合口側延伸之方式隆起地配置。
專利文獻1之上翼板131係由單一之構件形成。另一方面,下翼板132包含:第1下翼分割部137,其具備鏈齒引導面;及第2下翼分割
部138,其安裝於上述第1下翼分割部137之下表面,與第1下翼分割部137一同形成下翼板132。
此種專利文獻1之滑件主體130係如圖15所示,包含主構件(第1滑件構件)140、及組裝於該主構件140之組裝構件(第2滑件構件)150,藉由將組裝構件150組裝固定於主構件140而形成1個滑件主體130。
於該情形時,滑件主體130之主構件140包含上翼板131之整體、下翼板132之第1下翼分割部137、引導柱、及拉片安裝柱133,且藉由射出成形或壓鑄成形等而一體地形成主構件140之整體。
又,第1下翼分割部137包含:第1基部137a,其形成鏈齒引導面;未圖示之第1被嵌著部(嵌入凹部),其形成於第1基部137a之導入口側端部且為凹狀;第2被嵌著部(突條部)137b,其配置於第1基部137a之左右側緣部;及定位部137c,其自第1基部137a之下表面朝下方突出。
滑件主體130之組裝構件150包含:第2下翼分割部138,其嵌著於主構件140之第1下翼分割部137;及下凸緣部135,其一體地形成於第2下翼分割部138;且藉由射出成形或壓鑄成形等而一體地形成組裝構件150之整體。
又,第2下翼分割部138包含:第2基部138a,其相對於第1下翼分割部137之第1基部137a大致平行地組裝;左右之基座部138b,其等配置於第2基部138a之左右側緣部,成為下凸緣部135之基礎;延伸部138c,其自第2基部138a朝前方延伸,且可於上下方向彈性變形;鉤狀之第1嵌著部(鉤部)138d,其配置於延伸部138c之前端部;及凹槽狀之第2嵌著部(凹槽部)138e,其配置於基座部138b之內壁部。
於組裝此種分割型之滑件主體130之情形時,首先,將組裝構件150之第2嵌著部138e(凹槽部)自嚙合口側嵌入至主構件140之第2被嵌著部(突條部)137b,進而,使組裝構件150朝向主構件140之導入口側
相對地滑動。藉此,使組裝構件150之第2嵌著部138e嵌著於主構件140之第2被嵌著部137b。其後,將組裝構件150相對於主構件140朝前方有力地推壓,藉此,使組裝構件150中之鉤狀之第1嵌著部138d嵌著於主構件140之第1被嵌著部。藉此,組裝構件150不動地固定於主構件140,因此,形成如圖14所示般之滑件主體130。
根據具備如此般使用主構件140與組裝構件150組裝之滑件主體130之專利文獻1之滑件120,可在組裝滑件主體130之同時容易地安裝至例如使左右之鏈齒排之一部分分離之拉鏈鏈條。
即,首先,一面將分離狀態之左右之鏈齒排插入至主構件140之第1下翼分割部137與上翼板131之間,一面使該鏈齒排相對於主構件140定位。
其次,使組裝構件150如上述般嵌著並組裝至插入有鏈齒排之主構件140。藉此,在組裝滑件主體130之同時將該滑件主體130安裝至拉鏈鏈條之鏈齒排,因此,形成拉鏈。
因此,藉由使用如專利文獻1般之分割型之滑件120,即便在例如將拉鏈鏈條安裝至提包等拉鏈被安裝製品後或將止擋或可分離式嵌插件安裝至拉鏈鏈條之前端部及後端部後,亦可將滑件120安裝至該拉鏈鏈條之鏈齒排而形成拉鏈。
進而,於已安裝於例如提包等拉鏈被安裝構件之拉鏈中滑件120之一部分(例如拉片安裝柱133)破損的情形等時,亦可於將其破損之滑件120自拉鏈之鏈齒排卸除之後於其拉鏈之鏈齒排安裝專利文獻1之滑件120。藉此,即便不更換拉鏈之全部,亦可容易地修理拉鏈,因此,可於經濟方面或環境方面獲得較大之優點。
而且,於專利文獻1之滑件120中,如上述般一體地形成主構件140之整體。因此,上翼板131與下翼板132間之間隔(即,上翼板131之內表面與下翼板132之內表面間之間隔)係藉由成形而形成,因此,
可穩定地具有特定之大小。
因此,可不受組裝滑件主體130時之組裝精度之影響而於所組裝之每一滑件主體130使上下翼板131、132間之間隔不易產生偏差(誤差)而使滑件主體130中之鏈齒引導路之大小或形態穩定。
其結果,可使滑件120滑動時之鏈齒引導路內之拉鏈鏈齒之姿勢或動作穩定,因此,可穩定地確保滑件120之良好之滑動性或操作性。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4/006773號說明書
於具備如圖14及圖15所示般之分割型之滑件120之拉鏈中,於例如將左右之拉鏈鏈布朝外側牽拉時,對左右之鏈齒排之嚙合部分施加將該鏈齒排朝向鏈布寬度方向之外側牽拉之橫向拉力。又,對於滑件120,鏈齒引導路內之鏈齒排接觸於左右之下凸緣部135,並經由該鏈齒排施加將左右之下凸緣部135朝外側推壓之應力。
此處,於例如並非分割型之通常之滑件之情形時,滑件主體中之左右之下凸緣部係與下翼板一體化,並且對應於拉鏈鏈齒之大小而自下翼板之內表面(鏈齒引導面)突出地設置。
與此相對,於專利文獻1之分割型之滑件120,下翼板132由上側之第1下翼分割部137與下側之第2下翼分割部138形成,而具有較大之高度尺寸。又,左右之下凸緣部135係自下側之第2下翼分割部138超出第1下翼分割部137朝向上方突出地設置,因此,下凸緣部135本身之高度尺寸(即,下凸緣部135之自第2下翼分割部138起之高度尺寸)較通常之滑件中之下凸緣部之高度尺寸(即,下凸緣部之自下翼板起
之高度尺寸)大。
於包含如此般高度尺寸較大且較長之下凸緣部135之分割型之滑件120之情形時,與上述通常之滑件相比,下凸緣部135自鏈齒排受到應力之位置(力點之位置)和下凸緣部135與下翼板132(第2下翼分割部138)連結而一體化之位置(支點之位置)之間之距離較遠。
因此,於例如對拉鏈施加橫向拉力而左右之下凸緣部135經由鏈齒排受到朝外側被推壓之應力時,有如下傾向,即,根據槓桿原理,左右之下凸緣部135容易以朝外側彎曲之方式塑性變形,而滑件120相對於橫向拉力之強度降低。
又,於將專利文獻1中之分割型之滑件120安裝至拉鏈鏈條之鏈齒排之情形時,如上所述,進行如下作業:將鏈齒排插入至主構件140之第1下翼分割部137與上翼板131之間並使其定位後,使組裝構件150嵌著至主構件140之第1下翼分割部137而進行組裝。
於該情形時,若例如拉鏈鏈條已安裝於提包等拉鏈被安裝構件,則當將主構件140安裝至拉鏈鏈條之鏈齒排時,主構件140之第1下翼分割部137配置於拉鏈鏈布之鏈布背面側而隱藏。
因此,作業者進行組裝構件150相對於主構件140之組裝作業時,無法直接目視主構件140之第1下翼分割部137與組裝構件150之兩者,因此,有難以進行作業而組裝作業時間多餘地變長的情況。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先前之問題而完成者,其具體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分割型之滑件,進而提供一種使用該滑件之拉鏈,該分割型之滑件可使滑件主體中之第1翼板及第2翼板間之尺寸不易產生偏差,並且可使形成拉鏈時之滑件相對於橫向拉力之強度提高,進而,可一面目視一面簡單地進行組裝構件相對於主構件之組裝作業。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由本發明提供之拉鏈用滑件之最主要之特
徵在於包含滑件主體,該滑件主體作為基本之構成而至少具備第1翼板、與上述第1翼板對向地配置之第2翼板、將上述第1翼板及第2翼板之一端部間連結之引導柱、及配置於上述第1翼板之左右側緣部之左右一對第1凸緣部,將配置於上述滑件主體之上述一端部之左右之導入口與配置於另一端部之嚙合口連通之鏈齒引導路之引導面由上述第1翼板之內表面、上述第2翼板之內表面、及左右一對上述第1凸緣部之內表面形成,且上述滑件主體包含主構件、及獨立於上述主構件形成並且組裝固定於上述主構件之組裝構件,上述主構件一體地包含上述第1翼板、包括上述第2翼板中之上述內表面之一部分之基座部、上述引導柱、及左右一對上述第1凸緣部,上述組裝構件包含外廓部,該外廓部包括上述第2翼板中之上述內表面之剩餘部分,與上述基座部一同形成上述第2翼板。
於本發明之滑件中,較佳為上述外廓部包含收容上述基座部之一部分之收容空間部。又,較佳為上述基座部包含:基座本體部,其配置於上述第2翼板之寬度方向中央部,並形成上述第2翼板之上述內表面;及左右之卡止片部,其等自上述基座本體部沿滑件寬度方向延伸;且將上述基座部之至少左右之上述卡止片部嵌入並收容至上述收容空間部。
於該情形時,上述外廓部較佳為具備使上述基座部之上述基座本體部插通並且形成與上述收容空間部連續之空間的基座插通間隙。又,較佳為上述外廓部包括:外壁部,其配置於上述第2翼板之表面;左右之側壁部,其等自上述外壁部之左右側緣部朝向上述第1翼板延伸,並形成上述第2翼板之左右側面;及左右之內壁部,其自左右之上述側壁部沿滑件寬度方向延伸,並形成上述第2翼板之上述內表面;且上述收容空間部由上述外壁部、上述側壁部、及上述內壁部包圍而形成。
進而,較佳為上述基座插通間隙形成於左右之上述內壁部間,且上述主構件形成之上述第2翼板之上述內表面與上述組裝構件形成之上述第2翼板之上述內表面設為同一面。進而,上述基座部中之上述基座本體部之寬度尺寸較佳為設定為與上述引導柱之寬度尺寸相同之大小或者較上述引導柱之寬度尺寸大。
進而,於本發明之滑件中,較佳為上述基座部及上述外廓部之一者包含卡合突起部,並且另一者包含使上述卡合突起部扣合之被卡合孔部或被卡合凹部,上述基座部及上述外廓部之至少一者形成為至少一部分可彈性變形,且上述外廓部藉由利用上述彈性變形卡合於上述基座部而相對於上述基座部不動且可分離地固定。
又,於本發明中,上述外廓部亦可藉由接著或熔接而相對於上述基座部不動地固定。
進而,於本發明之滑件中,較佳為上述滑件包含可轉動地安裝於上述滑件主體之拉片,且上述滑件主體於上述主構件及上述組裝構件中之至少一者包含安裝上述拉片之拉片安裝部。
於本發明之滑件,較佳為於上述第2翼板之左右側緣部配置有具有與上述第1凸緣部相同之高度尺寸之左右一對第2凸緣部。
而且,由本發明提供之拉鏈之主要特徵在於具有如上所述之構成之滑件安裝於形成於左右之拉鏈鏈帶中之拉鏈鏈布之對向之鏈布側緣部的鏈齒排。
又,於本發明之拉鏈中,較佳為於上述主構件中之上述基座部之左右側緣部與左右之上述第1凸緣部之間設置有可將上述鏈齒排自外側插通至上述第1翼板與上述基座部之間的間隙,又,於上述組裝構件組裝固定於上述主構件而成之上述滑件主體之左右側緣部設置有具有上述鏈齒排無法插通之大小之鏈布插通間隙。
如上所述,本發明之拉鏈用滑件包含具備第1翼板(例如下翼板)、第2翼板(例如上翼板)、引導柱、及配置於第1翼板且供拉鏈之鏈齒排接觸之左右一對第1凸緣部的分割型之滑件主體,此滑件主體係由主構件、及獨立於主構件形成並且組裝固定於主構件之組裝構件所形成。
又,主構件具有一體地形成有第1翼板、包括第2翼板中之內表面之一部分之基座部、引導柱、及左右一對第1凸緣部的形態。組裝構件包含外廓部,該外廓部包括第2翼板中之內表面之剩餘部分,並且與基座部一同形成第2翼板。
於利用如上所述之主構件與組裝構件形成之本發明之滑件主體中,主構件之基座部具備如下形態,即,包括第2翼板中之內表面之一部分而形成,並且與組裝構件之外廓部一同形成第2翼板。因此,將主構件安裝至拉鏈鏈條之鏈齒排時,可將鏈齒排容易地插入至主構件之第1翼板與基座部之間。又,其後,藉由將組裝構件組裝至主構件形成滑件主體,而鏈齒排穩定地保持於滑件主體之鏈齒引導路內,從而可防止該鏈齒排經由例如形成於滑件主體之左右側緣部之鏈布插通間隙退出至外側。藉此,可容易且穩定地將滑件主體安裝至拉鏈鏈條之鏈齒排。
又,於利用主構件與組裝構件形成之本發明之滑件主體中,主構件中之第1翼板與第2翼板之基座部經由引導柱連結而一體化,因此,第1翼板與第2翼板之間之間隔(尺寸)不易受將組裝構件組裝至主構件時之組裝精度之影響,而可於組裝之每一滑件使第1及第2翼板間之間隔不易產生偏差(誤差)。藉此,滑件滑動時之鏈齒引導路內之拉鏈鏈齒之姿勢或動作穩定,而可穩定地確保滑件之良好之滑動性或操作性。
進而,於本發明之滑件主體,如上所述,第1翼板由未被分割之
單一之構件形成,並且於其第1翼板之左右側緣部一體地形成有第1凸緣部。因此,於本發明中,與例如如上述專利文獻1般於將下翼板132分割之第2下翼分割部138較長地設置有下凸緣部135之情形不同,可使第1凸緣部本身之高度尺寸對應於拉鏈鏈齒之大小等而縮短(換言之,可設為與並非分割型之通常之一般之滑件主體大致相同之大小)。
藉此,於使用本發明之滑件形成拉鏈之情形時,即便對該拉鏈施加橫向拉力,第1凸緣部自鏈齒排受到應力之力點之位置和第1凸緣部與第1翼板連結而一體化之支點之位置亦不會如上述專利文獻1之情形般相隔較遠,而可使兩者間之距離與通常之一般之滑件主體同樣地較短。因此,於本發明中,即便滑件主體形成為分割型,左右之第1凸緣部亦不易產生朝外側彎曲般之塑性變形,因此,可解決滑件相對於橫向拉力之強度降低之上述專利文獻1中之問題。
而且,於本發明之滑件用於例如所謂反裝型之拉鏈之情形時,以拉鏈鏈條安裝於提包等拉鏈被安裝構件之狀態將主構件安裝至拉鏈鏈條之鏈齒排時,主構件中之第2翼板(於該情形時為上翼板)之基座部配置於在拉鏈鏈布之鏈布正面側看得到之位置。
因此,將滑件安裝至拉鏈鏈條之鏈齒排時,作業者可一面仔細目視主構件中之第2翼板之基座部與組裝構件之兩者,一面將組裝構件組裝至其基座部而形成滑件主體,因此,可於短時間內容易地進行滑件主體之組裝作業。
於如上所述之本發明之滑件中,組裝構件之外廓部包含收容基座部之一部分之收容空間部。藉此,可容易地將組裝構件組裝固定於基座部。
尤其是,於本發明中,主構件之基座部包含:基座本體部,其配置於第2翼板之寬度方向中央部,並形成第2翼板之內表面;及左右
之卡止片部,其等自基座本體部沿滑件寬度方向延伸;且將基座部之至少左右之卡止片部嵌入並收容至組裝構件之收容空間部。進而,組裝構件之外廓部具備使基座部之基座本體部插通並且形成與收容空間部連續之空間的基座插通間隙。
藉此,藉由使組裝構件相對於主構件之基座部沿滑件長度方向滑動,可在組裝構件相對於主構件之位置不偏移之情況下容易且穩定地將組裝構件組裝固定於基座部。又,即便使滑件沿著拉鏈之鏈齒排滑動,組裝構件亦不易自主構件脫落,而可穩定地維持組裝構件相對於主構件之固定狀態。
於該情形時,組裝構件之外廓部包括:外壁部,其配置於第2翼板之朝向上下方向之表面;左右之側壁部,其等自外壁部之左右側緣部朝向第1翼板延伸,並形成第2翼板之左右側面;及左右之內壁部,其等自左右之側壁部沿滑件寬度方向延伸,並形成第2翼板之內表面。又,外廓部之收容空間部係由外壁部、側壁部、及內壁部包圍而形成。
藉此,於組裝構件之外廓部穩定地形成將基座部之基座本體部之一部分與左右之卡止片部收容之收容空間部,因此,組裝構件牢固地組裝固定於基座部。因此,即便使滑件滑動,亦可使組裝構件更不易自主構件脫落。
又,於本發明中,組裝構件之基座插通間隙形成於組裝構件中之左右之內壁部間,並且主構件形成之第2翼板之內表面與組裝構件形成之第2翼板之內表面形成為同一面。藉此,可防止使將組裝構件組裝至主構件而獲得之滑件沿著拉鏈之鏈齒排滑動時鏈齒排於第2翼板之內表面卡住而順利地進行滑件之滑動操作。
於如上所述之本發明之滑件中,主構件之基座部中之基座本體部之寬度尺寸設定為與引導柱之寬度尺寸相同之大小,藉此,可恰當
地確保基座部之強度。又,將主構件安裝至拉鏈鏈條之鏈齒排時,可容易地將鏈齒排插入至主構件之第1翼板與基座部之間。又,於本發明中,亦可將主構件之基座部中之基座本體部之寬度尺寸設定為較引導柱之寬度尺寸大,藉此,可使基座部之強度進一步增大。
於本發明之滑件中,基座部及外廓部之一者包含卡合突起部,基座部及外廓部之另一者包含使卡合突起部扣合之被卡合孔部或被卡合凹部。又,基座部及外廓部之至少一者形成為至少一部分可彈性變形。藉此,將組裝構件組裝至主構件時,可利用上述彈性變形使外廓部卡合於基座部,藉此,可將組裝構件相對於主構件不動且可分離地固定。
又,於本發明中,亦可藉由接著或熔接將組裝構件之外廓部相對於主構件之基座部不動地固定。藉此,可將組裝構件更牢固地固定於主構件。
本發明之滑件包含可轉動地安裝於滑件主體之拉片,滑件主體於主構件及組裝構件中之至少一者包含安裝拉片之拉片安裝部。若為如上所述之本發明之滑件,則藉由用手指抓持拉片並牽拉,而可容易且順利地使滑件沿著拉鏈之鏈齒排滑動。再者,於本發明中,亦可不設置拉片而形成滑件。
於本發明中,可於第2翼板之左右側緣部設置高度尺寸小於第1凸緣部之左右一對第2凸緣部,藉此,可將本發明之滑件較佳地用於例如於拉鏈鏈布之一側之鏈布面形成環扣狀或鋸齒狀之鏈齒排之拉鏈。進而,可於第2翼板之左右側緣部設置具有與第1凸緣部相同之高度尺寸之左右一對第2凸緣部。此種滑件可較佳地用於例如跨及拉鏈鏈布之正背兩側之鏈布面安裝射出成形之複數個拉鏈鏈齒或金屬製之拉鏈鏈齒的拉鏈。
而且,於本發明中,提供一種將具有上述構成之滑件安裝至形
成於左右之拉鏈鏈帶中之拉鏈鏈布之對向之鏈布側緣部之鏈齒排而形成的拉鏈。
若為使用上述滑件之本發明之拉鏈,則即便於例如將拉鏈鏈條安裝至提包等拉鏈被安裝製品後或將止擋或可分離式嵌插件安裝至拉鏈鏈條之前端部及後端部後,亦可藉由將滑件安裝至其拉鏈鏈條之鏈齒排而容易地形成拉鏈。進而,例如拉鏈之滑件損壞時,藉由對其損壞之滑件已自鏈齒排卸除之拉鏈鏈條安裝上述滑件,可使拉鏈之功能恢復。
又,於本發明之拉鏈中,於主構件中之基座部之左右側緣部與左右之第1凸緣部之間,設置有可將鏈齒排自外側插通至第1翼板與基座部之間的間隙。進而,於將組裝構件組裝固定於主構件而成之滑件主體之左右側緣部,設置有具有鏈齒排無法插通之大小之鏈布插通間隙。
藉此,將滑件主體之主構件安裝至拉鏈鏈條之鏈齒排時,可容易地將鏈齒排經由基座部之左右側緣部與左右之第1凸緣部之間之間隙插入至第1翼板與基座部之間,又,其後,藉由將組裝構件組裝至主構件形成滑件主體而可形成拉鏈。
又,安裝於鏈齒排之滑件主體之鏈布插通間隙具有鏈齒排無法插通之大小,因此,可防止保持於滑件主體之鏈齒引導路內之鏈齒排經由鏈布插通間隙退出至外側而防止滑件主體自拉鏈鏈條之鏈齒排脫落。
1‧‧‧滑件
2‧‧‧滑件
3‧‧‧滑件
5‧‧‧拉片
5a‧‧‧拉片
6‧‧‧拉鏈
6a‧‧‧拉鏈
6b‧‧‧拉鏈
7‧‧‧拉鏈鏈帶
8‧‧‧鏈齒排
8a‧‧‧拉鏈鏈齒
9‧‧‧拉鏈鏈布
10‧‧‧滑件主體
10a‧‧‧滑件主體
11‧‧‧上翼板
11a‧‧‧上側間隔部
12‧‧‧下翼板
12a‧‧‧下側間隔部
13‧‧‧引導柱
14‧‧‧拉片安裝部
14a‧‧‧基部
14b‧‧‧安裝桿部
15‧‧‧上凸緣部
16‧‧‧下凸緣部
17‧‧‧鏈齒引導路
18‧‧‧鏈布插通間隙
20‧‧‧主構件(第1滑件構件)
21‧‧‧基座部
22‧‧‧基座本體部
23‧‧‧卡止片部
24‧‧‧卡合突起部
25‧‧‧凹陷部
30‧‧‧組裝構件(第2滑件構件)
31‧‧‧外廓部
32‧‧‧前壁部
33‧‧‧上壁部(外壁部)
34‧‧‧側壁部
35‧‧‧下壁部(內壁部)
35a‧‧‧傾斜面
35b‧‧‧平行面
36‧‧‧基座插通間隙
37‧‧‧收容空間部
38‧‧‧被卡合孔部
39‧‧‧狹縫部
40‧‧‧主構件
41‧‧‧基座部
42‧‧‧基座本體部
43‧‧‧卡止片部
44‧‧‧卡合突起部
50‧‧‧組裝構件
51‧‧‧外廓部
52‧‧‧後壁部
53‧‧‧上壁部
54‧‧‧側壁部
55‧‧‧下壁部
57‧‧‧收容空間部
60‧‧‧滑件主體
60a‧‧‧滑件主體
61‧‧‧上翼板
61a‧‧‧上側間隔部
62‧‧‧下翼板
62a‧‧‧下側間隔部
63‧‧‧引導柱
64‧‧‧拉片安裝部
65‧‧‧上凸緣部
66‧‧‧下凸緣部
70‧‧‧主構件(第1滑件構件)
70a‧‧‧主構件(第1滑件構件)
71‧‧‧基座部
71a‧‧‧基座部
72‧‧‧基座本體部
73‧‧‧卡止片部
74‧‧‧卡合突起部
75‧‧‧凹陷部
80‧‧‧組裝構件(第2滑件構件)
80a‧‧‧組裝構件(第2滑件構件)
81‧‧‧外廓部
81a‧‧‧外廓部
82‧‧‧前壁部
83‧‧‧下壁部(外壁部)
84‧‧‧側壁部
85‧‧‧上壁部(內壁部)
87‧‧‧收容空間部
88‧‧‧被卡合孔部
90‧‧‧滑件主體
91‧‧‧上翼板
91a‧‧‧上側間隔部
92‧‧‧下翼板
92a‧‧‧下側間隔部
94‧‧‧拉片安裝部
95‧‧‧上凸緣部
96‧‧‧下凸緣部
100‧‧‧主構件(第1滑件構件)
101‧‧‧基座部
102‧‧‧基座本體部
103‧‧‧卡止片部
110‧‧‧組裝構件(第2滑件構件)
111‧‧‧外廓部
120‧‧‧滑件
130‧‧‧滑件主體
131‧‧‧上翼板
132‧‧‧下翼板
133‧‧‧拉片安裝柱
134‧‧‧上凸緣部
135‧‧‧下凸緣部
136‧‧‧間隔部
137‧‧‧第1下翼分割部
137a‧‧‧第1基部
137b‧‧‧第2被嵌著部
137c‧‧‧定位部
138‧‧‧第2下翼分割部
138a‧‧‧第2基部
138b‧‧‧左右之基座部
138c‧‧‧延伸部
138d‧‧‧第1嵌著部
138e‧‧‧第2嵌著部
140‧‧‧主構件
150‧‧‧組裝構件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1之滑件之滑件主體的立體圖。
圖2係自嚙合口側觀察該滑件主體所得之圖。
圖3係表示該滑件主體之與寬度方向正交之剖面之剖視圖。
圖4係圖3所示之IV-IV線上之剖視圖。
圖5係將該滑件主體分解為主材與組裝構件所得之分解立體圖。
圖6係自上表面側觀察主材與組裝構件分解之狀態所得之俯視圖。
圖7係自側面側觀察主材並且以剖面表示組裝構件的圖。
圖8係表示實施例1之變化例之滑件之主材與組裝構件的圖。
圖9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2之滑件之剖視圖。
圖10係表示該滑件之與寬度方向正交之剖面之剖視圖。
圖11係自側面側觀察該滑件中之主材並且以剖面表示組裝構件的圖。
圖12係表示實施例2之變化例之滑件之主材與組裝構件的圖。
圖13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3之滑件之剖視圖。
圖14係表示先前之分割型之滑件主體之立體圖。
圖15係將該滑件主體分解為主材與組裝構件所得之分解立體圖。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一面列舉實施例並參照圖式一面進行詳細說明。再者,本發明並不受以下說明之實施例任何限定,只要具有與本發明實質上相同之構成且發揮相同之作用效果,便可實施多種變更。
例如,於以下所示之各實施例中,對在拉鏈鏈條之鏈齒排安裝有1個滑件之情形進行說明,但於本發明中,亦可將2個滑件以導入口側端部彼此或嚙合口側端部彼此相對之方式安裝於拉鏈鏈條之鏈齒排。
又,於以下之各實施例中,對滑件之拉片安裝於滑件主體之上翼板側之情形進行說明,但於本發明中,亦可將拉片安裝於滑件主體之下翼板側,又,亦可安裝於滑件主體之上翼板側與下翼板側之兩
者。進而,於本發明中,亦可不設置拉片而僅由滑件主體形成滑件。
進而,各實施例中說明之滑件係作為拉片保持於拉片安裝部且不具備利用停止棘爪之停止機構的所謂自由滑件而構成,但本發明亦可同樣地應用於例如代替拉片安裝部而將蓋體安裝於上翼板之上表面側之類型之滑件或具備可於鏈齒引導路進退地配置有停止棘爪之停止機構之類型之滑件。
圖1係表示本實施例1之滑件之滑件主體之立體圖,圖2係自嚙合口側觀察該滑件主體所得之圖。又,圖3及圖4係滑件主體之剖視圖,圖5係將該滑件主體分解為主材與組裝構件所得之分解立體圖。
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將滑件之滑動方向規定為前後方向,尤其是,將滑件為了使拉鏈之鏈齒排嚙合而移動之方向設為前方(導入口側方向),將為了使鏈齒排分離而移動之方向(嚙合口側方向)設為後方。
又,將滑件之高度方向規定為上下方向,原則上,將使用拉鏈時暴露於外部之側(例如,相對於滑件主體安裝拉片之側)之方向設為上方,將其相反側之方向設為下方。進而,將與滑件之滑動方向正交之方向且滑件之寬度方向規定為左右方向。
本實施例1之滑件1包括滑件主體10、及可轉動地保持於滑件主體10之拉片5。該本實施例1之滑件1係用於如圖4所示般例如左右之拉鏈鏈帶7之鏈齒排8由複數個環扣狀之拉鏈鏈齒形成並且其鏈齒排8僅配置於拉鏈鏈布9之鏈布背面(下表面)側的所謂反裝型之拉鏈6。再者,於本發明中,拉片5之形態並無特別限定,又,拉片5亦可不安裝於滑件主體10。
本實施例1之滑件主體10包含:上翼板11;下翼板12,其與上翼板11大致平行地配置;引導柱(有時亦稱為連結柱)13,其將上下翼板
11、12之前端部(導入口側端部)間連結;拉片安裝部14,其配置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左右之上凸緣部15,其等沿著上翼板11之左右側緣部垂直設置;及左右之下凸緣部16,其等沿著下翼板12之左右側緣部豎立設置。
於該滑件主體10之前端部,於中間隔著引導柱13而形成有左右之導入口,並且於滑件主體10之後端部形成有嚙合口。又,以由上翼板11、下翼板12、左右之上凸緣部15、及左右之下凸緣部16包圍之方式,形成有將左右之導入口與嚙合口於長度方向連通之大致Y字形狀之鏈齒引導路17。
於該情形時,滑件主體10之鏈齒引導路17之內表面(鏈齒引導面)係由上翼板11之內表面、下翼板12之內表面、左右之上凸緣部15之內表面、及左右之下凸緣部16之內表面形成。進而,於滑件主體10之左右側緣部,於上凸緣部15與下凸緣部16之間形成有使拉鏈6之拉鏈鏈布9插通之鏈布插通間隙18。
再者,於本實施例1中,下翼板12作為本發明之第1翼板而配置,上翼板11作為本發明之第2翼板而配置。又,左右之下凸緣部16係以可與拉鏈6之鏈齒排8接觸而引導鏈齒排8的方式,對應於形成鏈齒排8之拉鏈鏈齒之大小而自下翼板12之內表面以特定之高度尺寸延伸。
左右之上凸緣部15有時與拉鏈6之拉鏈鏈布9接觸,但不與鏈齒排8接觸。又,上凸緣部15係以於與下凸緣部16之間形成之鏈布插通間隙18具有不會使鏈齒排8自鏈齒引導路17脫離至外側之恰當之間隔的方式,自上翼板11之內表面以特定之高度尺寸垂直設置。
於該情形時,上凸緣部15之自上翼板11之內表面起之高度尺寸設定為較下凸緣部16之自下翼板12之內表面起之高度尺寸小。再者,於本實施例1之滑件主體10中,鏈布插通間隙18只要具有可限制鏈齒排8
而防止鏈齒排8脫離之間隔,則亦可不設置左右之上凸緣部15而形成滑件主體10。
又,於本實施例1中,於上翼板11之內表面(鏈齒引導面)之寬度方向中央部,配置有上側間隔部11a,該上側間隔部11a自上翼板11之內表面隆起,並且自引導柱13朝向後方延伸。該上側間隔部11a係由下述之主構件20之基座部21形成。再者,上側間隔部11a未配置於上翼板11中之後端部之內表面,而該後端部之內表面形成為平坦面狀。於下翼板12之內表面(鏈齒引導面)之寬度方向中央部,以自下翼板12之內表面隆起並且自引導柱13朝向後方延伸之方式形成有用以引導拉鏈6之拉鏈鏈齒之下側間隔部12a。
於該情形時,上翼板11之上側間隔部11a與下翼板12之下側間隔部12a係設置於下述之主構件20,上翼板11之上側間隔部11a與下翼板12之下側間隔部12a之間之間隔係對應於鏈齒排8及拉鏈鏈布9之高度尺寸(厚度尺寸)而具有下述之主構件20與組裝構件30之組裝精度不受影響之固定之大小。
於本實施例1中,下翼板(第1翼板)12之整體與左右之下凸緣部16係一體地形成。另一方面,上翼板(第2翼板)11係由基座部21與外廓部31形成,該基座部21形成上翼板11中之寬度方向中央部之內表面(即,上側間隔部11a之內表面),該外廓部31嵌著於基座部21,並形成上翼板11中之上側間隔部11a以外之內表面。
滑件主體10之拉片安裝部14包含沿著前後方向配置於上翼板11之左右側緣部之上表面之左右之基部14a、及將左右之基部14a之上端部間連結之安裝桿部14b,拉片5係如例如圖3中利用假想線表示般,捲繞於安裝桿部14b而能以安裝桿部14b為中心轉動地安裝。再者,於本實施例1中,拉片5之形態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能安裝於拉片安裝部14之安裝桿部14b之任意之拉片5。
又,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1中之滑件主體10包含可相互組裝之主構件(第1滑件構件)20與組裝構件(第2滑件構件)30之2個構件,藉由將組裝構件30組裝固定於主構件20而形成滑件主體10。
進而,藉由以將拉鏈6之鏈齒排8插入至主構件20內之狀態組裝固定組裝構件30,可在形成滑件主體10之同時將其滑件主體10安裝至拉鏈6之鏈齒排8。
本實施例1之主構件20係藉由將金屬材料壓鑄成形而一體地形成整體。該主構件20包括形成滑件主體10中之上翼板11之一部分之基座部21、下翼板12之整體、引導柱13、及左右之下凸緣部16。再者,該主構件20亦可藉由將熱可塑性樹脂材料射出成形而一體地形成整體。
此處,基座部21係藉由組裝組裝構件30之下述之外廓部31,而與其外廓部31一同形成上翼板11。於該情形時,上翼板11之內表面係由主構件20之基座部21與組裝構件30之外廓部31之兩者形成,主構件20與組裝構件30之邊界部之位置係以將上翼板11之內表面分隔之方式設定。
尤其是,於上翼板11之內表面(鏈齒引導面)中上翼板11之後端部之內表面,主構件20中之基座部21之內表面與組裝構件30中之外廓部31(下述之外廓部31之內壁部35)之內表面形成為連續之同一平面,上翼板11之後端部具備平坦狀之內表面。另一方面,於上翼板11中之引導柱13與後端部之間之中間部之內表面,主構件20中之基座部21之內表面相對於組裝構件30中之外廓部31之內表面朝下翼板12側突出而配置。藉由如此般使主構件20之基座部21之特定部分自外廓部31突出,而形成上翼板11之上述上側間隔部11a。
該主構件20之基座部21係連結於引導柱13之上端部,並且自引導柱13之前後方向之中央部之位置朝向後方延設至上翼板11之後端位置(與下翼板12之後端位置相同之位置)為止。
又,基座部21包含:基座本體部22,其配置於寬度方向之中央部,且具備某種程度之高度尺寸;左右之卡止片部23,其等自基座本體部22之上端部朝左右延伸;卡合突起部24,其突出設置於基座本體部22之上表面;及凹陷部25,其凹設於基座本體部22之後端部上表面。
本實施例1之基座本體部22係配置於上翼板11之寬度方向中央部,並且遍及長度方向之整體具有固定之寬度尺寸。該基座本體部22係形成上翼板11之上述上側間隔部11a,並且形成上翼板11之內表面中之較引導柱13更靠後方側之寬度方向中央區域之內表面。
於該情形時,基座本體部22之寬度尺寸設定為與引導柱13之寬度尺寸之最大值相同之大小或者較其最大值大。實際上,本實施例1中之基座本體部22之寬度尺寸設定為與引導柱13之寬度尺寸之最大值相同之大小。藉由以引導柱13之寬度尺寸之最大值以上之寬度尺寸形成基座本體部22,而可穩定地確保基座部21之強度。
又,藉由以引導柱13之寬度尺寸之最大值以上之寬度尺寸形成基座本體部22,主構件20與組裝構件30之上翼板11內表面之邊界位置可避開進行鏈齒之嚙合或其嚙合之解除之部分,因此,可穩定地使滑件滑動。
再者,可藉由增大基座本體部22之寬度尺寸而提高基座部21之強度,但若過度增大基座本體部22之寬度尺寸,則組裝構件30之下述之左右之下壁部35之寬度尺寸變小,因此,有導致組裝構件30中之外廓部31之強度或組裝構件30相對於主構件20之組裝強度降低之虞。因此,基座本體部22之寬度尺寸較佳為設定為引導柱13之寬度尺寸之最大值之120%以下之大小,尤其是如上述般設定為與引導柱13之寬度尺寸之最大值相同之大小。
進而,藉由如上述般設定基座本體部22之寬度尺寸,容易確保
基座部21與下凸緣部16之間之間隔(最短距離)較寬,從而於例如在組裝滑件主體10之同時安裝至鏈齒排8時,可容易地使鏈齒排8自主構件20之外側通過基座部21與下凸緣部16之間而插入至基座部21與下翼板12之間。
基座部21中之左右之卡止片部23係自基座本體部22之上端部朝向左右外側以固定之高度尺寸與下翼板12平行地配置。於該情形時,左側之卡止片部23與右側之卡止片部23係於中間隔著基座本體部22而左右對稱地形成。又,左右之卡止片部23之上表面係與基座本體部22之上表面形成單一之平面。
於本實施例1中,左側之卡止片部23之左側緣(前端緣)與右側之卡止片部23之右側緣(前端緣)之間之寬度尺寸係設定為較左右之下凸緣部16之內表面間之寬度尺寸大且較左右之下凸緣部16之外表面間之寬度尺寸小(參照圖6)。
藉由如此般設定左右之卡止片部23之大小,可恰當地確保卡止片部23之強度或組裝構件30之下述之外廓部31之強度,並且可容易地將組裝構件30組裝至主構件20之基座部21。
於該等左右之卡止片部23中,除後端緣部外之外周緣部具備上側之脊線部與下側之脊線部如實施了倒角加工般呈現曲線狀的形狀。又,左右之卡止片部23之前端部之外側之角落部係於俯視下具備如實施了倒角加工般呈現圓弧狀的形狀。
藉由如此般使左右之卡止片部23如上述般具備如實施了倒角加工般之帶弧度之形狀,可於將組裝構件30組裝至主構件20時容易地使左右之卡止片部23插入至組裝構件30中之外廓部31之下述之收容空間部37內。
基座部21中之卡合突起部24係突出設置於基座本體部22中之寬度方向中央部之上表面,且於俯視下呈現大致矩形之形狀。該卡合突
起部24具備:後端面,其相對於基座本體部22之上表面正交並且朝向後方;左右之側面,其等配置於寬度方向之左右兩側;及傾斜面,其自後端面之上端朝向前方下降傾斜。又,卡合突起部24具有使其高度尺寸自後端面朝向前方逐漸減小之形狀。
於本實施例1中,設置卡合突起部24之位置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不設置於基座本體部22之上表面而設置於左右之卡止片部23之上表面。再者,例如,為了容易地將組裝構件30組裝固定於主構件20,較佳為將卡合突起部24設置於基座本體部22之上表面之寬度方向中央部且基座本體部22中之較長度方向之中央更靠後方之位置。
基座部21之凹陷部25係配置於基座本體部22之寬度方向中央部且較卡合突起部24更靠後方側之區域,又,自基座本體部22之後端緣之位置朝向前方,自基座本體部22之上表面以凹陷之方式凹設。
藉由設置該凹陷部25,於將組裝構件30組裝固定於主構件20而形成滑件主體10後將組裝構件30自主構件20卸除而將滑件主體10分解的情形時,將未圖示之棒狀構件插入至凹陷部25,利用其棒狀構件推壓組裝構件30而使其彈性變形,藉此,可將組裝構件30相對於主構件20之卡合解除。
於本實施例1之主構件20,基座部21中之左右之卡止片部23之側緣部與左右之下凸緣部16之間之間隔(換言之,將卡止片部23之側緣部與下凸緣部16連結之最短距離)設定為較拉鏈6之鏈齒排8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大。藉由如此般將左右之卡止片部23之側緣部與左右之下凸緣部16之間之間隔設定為可將鏈齒排8插入之間隔,可自主構件20之外側通過卡止片部23之側緣部與下凸緣部16之間而插入至基座部21與下翼板12之間。
本實施例1中之組裝構件30係藉由將熱可塑性樹脂材料射出成形而整體一體地形成。該組裝構件30包括形成滑件主體10中之上翼板11
之除基座部21以外之剩餘部分的外廓部31、拉片安裝部14、及左右之上凸緣部15。
組裝構件30之外廓部31包含:前壁部32,其形成外廓部31之前端面;上壁部(外壁部)33,其形成上翼板11之上表面;左右之側壁部34,其等自上壁部33之左右側緣部朝下方延設;及左右之下壁部(內壁部)35,其等自左右之側壁部34之下端部朝向寬度方向之內側延伸。
於該情形時,上壁部33之前端部、左右之側壁部34之前端部、及左右之下壁部35之前端部係連結於前壁部32而一體化。又,於外廓部31之上壁部33,一體地設置有拉片安裝部14,於左右之側壁部34之下端,一體地設置有左右之上凸緣部15。
進而,該外廓部31具有:基座插通間隙36,其形成於左右之下壁部35間;及收容空間部37,其由上壁部33、左右之側壁部34、及左右之下壁部35包圍而形成。該等基座插通間隙36及收容空間部37係於外廓部31之後端開口,並且自外廓部31之後端沿著前後方向形成至前壁部32為止。又,基座插通間隙36與收容空間部37係形成未相互分隔之連續之空間。
於該外廓部31之基座插通間隙36(左右之下壁部35間之間隙),當將組裝構件30組裝至主構件20時,插入有主構件20之基座本體部22。主構件20中之基座本體部22之上端部與左右之卡止片部23嵌入並收容至外廓部31之收容空間部37。
因此,外廓部31之基座插通間隙36具有可將主構件20之基座本體部22無間隙地插入之大小,外廓部31之收容空間部37具有可將基座本體部22之上端部與左右之卡止片部23無間隙地嵌入之形狀及大小。
外廓部31之上壁部33中之內表面(下表面)係以可與主構件20中之基座本體部22之上表面及左右之卡止片部23之上表面滑動接觸的方式
形成為平坦面。左右之下壁部35之內表面(上表面)具備配置於下壁部35之後端部且朝向後方下降傾斜的傾斜面35a。又,左右之下壁部35之內表面(上表面)具有配置於較傾斜面35a更靠前方且與上壁部33之內表面平行的平行面35b(參照圖7)。藉由如此般於下壁部35之後端部內表面(上表面)設置傾斜面35a,而可容易地使基座部21中之左右之卡止片部23插入至外廓部31之收容空間部37。
又,於本實施例1中之外廓部31之上壁部33形成有被卡合孔部38及狹縫部39,該被卡合孔部38將設置於主構件20之基座部21之卡合突起部24嵌入而使其扣合,該狹縫部39自被卡合孔部38形成至上壁部33之後端緣為止。
外廓部31之被卡合孔部38係於上下方向貫通上壁部33,並且具有可將卡合突起部24嵌入之形狀及大小。再者,於本實施例1中,亦可代替於外廓部31設置如上所述之被卡合孔部38,而於上壁部33之內表面設置不於上下方向貫通上壁部33而可將卡合突起部24嵌入之被卡合凹部。
外廓部31中之狹縫部39之寬度尺寸設定為較被卡合孔部38之寬度尺寸小。又,外廓部31之狹縫部39係自被卡合孔部38朝向後方使狹縫寬度逐漸增大而形成。藉由設置該狹縫部39,將上壁部33之後端部分割為左右而易於使該後端部於上下方向彈性變形。
使用如上所述之主構件20與組裝構件30組裝本實施例1之滑件主體10之情形時,藉由使組裝構件30相對於主構件20之基座部21自主構件20之前方側朝向後方滑動,而將組裝構件30組裝固定於基座部21。
若更具體地進行說明,則首先,將組裝構件30配置於主構件20之前方,並且使組裝構件30之外廓部31之位置對準主構件20之基座部21之位置。繼而,一面使組裝構件30相對於主構件20朝後方相對地滑動,一面將主構件20之基座部21嵌入至設置於組裝構件30之外廓部31
之基座插通間隙36及收容空間部37。此時,由於在外廓部31中之下壁部35之後端部內表面設置有傾斜面35a,故而可容易地將基座部21之左右卡止片部23嵌入至外廓部31之收容空間部37。
繼而,使組裝構件30進一步朝後方滑動,藉此,該組裝構件30之外廓部31中之上壁部33之於中間隔著狹縫部39的後端部藉由主構件20之卡合突起部24之傾斜面而一點一點提昇,而逐漸彈性變形。此時,外廓部31中之上壁部33之後端部係藉由形成有狹縫部39,而可容易地彈性變形並越過卡合突起部24。再者,狹縫部39亦可不形成,於該情形時,可藉由外廓部31本身彈性變形而將卡合突起部24引導至被卡合孔部38。
繼而,藉由外廓部31中之上壁部33之後端部完全越過卡合突起部24,而與該後端部彈性恢復同時地,主構件20之卡合突起部24嵌著於外廓部31之被卡合孔部38。藉此,組裝構件30藉由卡合(搭扣卡合)而組裝並不動地固定於主構件20,從而形成包括主構件20與組裝構件30之本實施例1之滑件主體10。
此處,所謂不動地固定,係指組裝構件30相對於主構件20以不活動之方式(例如以不晃動或不搖動之方式)以即便施加較弱之外力亦不簡單地分離之程度之固定強度牢固地安裝。
再者,以此方式利用搭扣卡合組裝而成之本實施例1之滑件主體10亦可再次分離為主構件20與組裝構件30。例如,將較細之棒狀構件之前端部插入至設置於基座部21之後端部之凹陷部25,進而,一面利用其棒狀構件之前端部將組裝構件30之外廓部31中之上壁部33之後端部朝上方推壓而使其彈性變形,一面使組裝構件30相對於主構件20朝前方相對地滑動。
藉此,主構件20之卡合突起部24自外廓部31之被卡合孔部38退出,進而,外廓部31中之上壁部33之後端部越過卡合突起部24,因
此,可將主構件20與組裝構件30之卡合解除。而且,藉由使組裝構件30進一步朝前方相對地滑動,可使主構件20之基座部21自設置於組裝構件30之外廓部31之基座插通間隙36及收容空間部37脫離,因此,可容易地使主構件20與組裝構件30分離。
如上述般使用主構件20與組裝構件30組裝之本實施例1之滑件主體10可容易安裝至例如使左右之鏈齒排8之一部分分離之拉鏈鏈條。
若具體進行說明,則首先,於拉鏈鏈條中之左右之鏈齒排8分離之部分,將左右之鏈齒排8經由主構件20中之基座部21之左右卡止片部23與下凸緣部16之間之間隙插入至基座部21與下翼板12之間。進而,進行主構件20與鏈齒排8之相對之定位。
此時,上翼板11之內表面(鏈齒引導面)之左右之側緣區域與左右之上凸緣部15係設置於組裝構件30,因此,於主構件20中之基座部21之左右卡止片部23與下凸緣部16之間形成有可將鏈齒排8插入之充分之大小之間隙。因此,可將左右之鏈齒排8自主構件20之外側順利地插入至基座部21與下翼板12之間。
其次,如上述般將組裝構件30之位置對準插入有鏈齒排8之主構件20之基座部21,並使該組裝構件30朝後方滑動,藉此,將組裝構件30組裝並不動地固定於主構件20。此時,主構件20之基座部21係以於拉鏈鏈布9之鏈布正面上看得到之方式配置,因此,作業者可一面注視主構件20之基座部21與組裝構件30,一面容易且有效率地進行組裝構件30之組裝作業。
繼而,將組裝構件30組裝固定於主構件20,藉此,形成滑件主體10,與此同時,鏈齒排8保持於其形成之滑件主體10之鏈齒引導路17內,因此,可簡單且有效率地將滑件主體10安裝至拉鏈鏈條。又,藉由使具備其安裝之滑件主體10之本實施例1之滑件1沿著拉鏈鏈條之左右之鏈齒排8滑動,而可順利地進行鏈齒排8之嚙合、分離。
而且,於如上所述之本實施例1之滑件主體10,主構件20中之基座部21與下翼板12介隔引導柱13藉由成形而一體形成。因此,基座部21(設置於上翼板11之內表面之上側間隔部11a)與下翼板12(尤其是下翼板12之下側間隔部12a)之間之間隔不會受組裝滑件主體10時之組裝精度之影響而穩定地具有固定之大小,該間隔不易產生尺寸誤差。
而且,滑件主體10中之上翼板11之上側間隔部11a與下翼板12之下側間隔部12a係於拉鏈6,於上下方向限制左右之拉鏈鏈齒之嚙合頭部之位置。因此,藉由如上述般上翼板11之上側間隔部11a與下翼板12之下側間隔部12a之間之高度尺寸穩定,可於使滑件1沿著鏈齒排8滑動時(尤其是,沿鏈齒排8之嚙合方向滑動時)使滑件1之鏈齒引導路17內之拉鏈鏈齒之姿勢或動作穩定。其結果,可順利地進行左右之鏈齒排8之嚙合、分離,並且可確保滑件1之良好之滑動性或操作性。
進而,於本實施例1之滑件主體10,左右之下凸緣部16與鏈齒排8接觸而限制鏈齒排8之位置,藉此,可穩定地將鏈齒排8保持於鏈齒引導路17內。如上所述之左右之下凸緣部16係藉由成形而一體地形成於由厚度較薄之單一之構件構成之下翼板12之左右側緣部。藉此,可使左右之下凸緣部16之自下翼板12之內表面起之高度尺寸較例如如上述專利文獻1般之分割型之滑件主體130小。
因此,即便於在鏈齒排8安裝有本實施例1之滑件1之拉鏈6施加橫向拉力,下凸緣部16自鏈齒排8受到應力之力點之位置和下凸緣部16與下翼板12連接之支點之位置亦不相隔較大,因此,可使左右之下凸緣部16不易因該橫向拉力產生朝外側彎曲般之塑性變形。藉此,可使滑件1相對於橫向拉力之強度(尤其是下凸緣部16之強度)較上述專利文獻1之滑件130增大而使滑件主體10不易破損。
又,藉由使用本實施例1之滑件1,於安裝於例如提包等拉鏈被安裝製品之拉鏈6中滑件1之一部分(例如拉片安裝部14或下凸緣部16)
產生破損的情形時,將其破損之滑件1自拉鏈6之鏈齒排8卸除,其後,另外將本實施例1之滑件1安裝至該拉鏈6之鏈齒排8,藉此,可簡單地進行拉鏈6之修理。
進而,本實施例1之滑件1不僅可較佳地用於進行如上所述之拉鏈6之修理之情形,亦可較佳地用於例如根據使用者之喜好進行滑件1之更換之情形等。
再者,於上述實施例1中,使用主構件20與組裝構件30形成滑件主體10之情形時,藉由使組裝構件30相對於主構件20之基座部21自主構件20之前方側朝後方滑動而將組裝構件30組裝固定於主構件20。
然而,於本發明中,例如,亦可如圖8中表示實施例1之變化例般,以藉由使組裝構件50相對於主構件40之基座部41自主構件40之後方側朝前方滑動而將組裝構件50組裝至主構件40的方式形成滑件主體10a。
於本變化例之滑件主體10a之情形時,主構件40之基座部41係自引導柱13之前端位置朝向後方以特定之長度尺寸延設,該基座部41包含:基座本體部42,其配置於寬度方向之中央部;左右之卡止片部43,其自基座本體部42之上端部朝左右延伸;卡合突起部44,其突出設置於基座本體部42之上表面;及未圖示之凹陷部,其凹設於基座本體部42之前端部上表面。
於該情形時,卡合突起部44係前後方向之朝向與上述實施例1中之卡合突起部44相反地設置於凹陷部之後側之位置。再者,主構件40中之基座部41以外之形態係與上述實施例1之主構件20同樣地形成。因此,於本變化例中,關於與上述實施例1中之滑件1實質上相同地形成之部位或部分,藉由利用相同之符號表示,而省略其詳細之說明。
又,組裝構件50之外廓部51包含:後壁部52,其形成外廓部51之後端面;上壁部53,其形成上翼板11之上表面;左右之側壁部54,
其等自上壁部53之左右側緣部朝下方延設;及左右之下壁部55,其等自左右之側壁部54之下端部朝向寬度方向之內側延伸;且使前後方向之朝向與上述實施例1中之外廓部31相反而形成。
因此,本變化例中之外廓部51亦具有形成於左右之下壁部55間之基座插通間隙、及由上壁部53、左右之側壁部54、及左右之下壁部55包圍而形成之收容空間部57,但該等基座插通間隙及收容空間部57係於外廓部51之前端開口,並且自外廓部51之前端沿著前後方向形成至後壁部52為止。
即便為具備如上所述之變化例之滑件主體10a之滑件,亦可獲得與實施例1之滑件1相同之效果。
又,於上述實施例1中,作為將組裝構件30組裝固定於主構件20之固定方法,係使用藉由利用組裝構件30中之外廓部31之彈性變形而使主構件20之卡合突起部24嵌著並卡合於組裝構件30之被卡合孔部38的搭扣卡合。
但是,於本發明中,將組裝構件30組裝固定於主構件20之固定方法並不限定於實施例1之搭扣卡合,例如,亦可採用如下搭扣卡合,即,於組裝構件30之外廓部31設置卡合突起部,並且於主構件20之基座部21設置被卡合孔部,利用基座部21或外廓部31之彈性變形而卡合。
又,作為其他固定方法,亦可單獨地或者與搭扣卡合進行組合而採用將組裝構件30之外廓部31經由接著劑接著於主構件20之基座部21之接著方法或將組裝構件30之外廓部31熔接於主構件20之基座部21之熔接方法。
藉由使用如上所述之接著方法或熔接方法,亦可將組裝構件30不動地固定於主構件20。尤其是於僅採用接著方法或熔接方法之情形時,可不設置卡合突起部24及被卡合孔部38而形成組裝構件30之外廓
部31與主構件20之基座部21之兩者。
圖9係表示本實施例2之滑件之剖視圖,圖10係表示該滑件之與寬度方向正交之剖面之剖視圖。圖11係自側面側觀察該滑件中之主材並且以剖面表示組裝構件的圖。
本實施例2之滑件2包括滑件主體60、及可轉動地安裝於滑件主體60之拉片5a。該本實施例2之滑件2係用於如圖9所示般例如左右之拉鏈鏈帶7之鏈齒排8由複數個環扣狀之拉鏈鏈齒形成並且其鏈齒排8配置於拉鏈鏈布9之鏈布正面(上表面)側的通常類型之拉鏈6a。
本實施例2之滑件主體60包含:上翼板61;下翼板62;引導柱63,其將上翼板61及下翼板62之導入口側端部間連結;拉片安裝部64,其配置於上翼板61之上表面;左右之上凸緣部65,其等沿著上翼板61之左右側緣部垂直設置;及左右之下凸緣部66,其等沿著下翼板62之左右側緣部豎立設置。該滑件主體60之鏈齒引導路之內表面(鏈齒引導面)係由上翼板61之內表面、下翼板62之內表面、左右之上凸緣部65之內表面、及左右之下凸緣部66之內表面形成。
於本實施例2之情形時,上翼板61作為本發明之第1翼板而配置,下翼板62作為本發明之第2翼板而配置。又,左右之上凸緣部65係以可與拉鏈6a之鏈齒排8接觸而引導鏈齒排8的方式,對應於形成鏈齒排8之拉鏈鏈齒之大小而自上翼板61之內表面以特定之高度尺寸延伸。左右之下凸緣部66係以於與上凸緣部65之間以恰當之間隔形成鏈布插通間隙18的方式,自下翼板62之內表面以特定之高度尺寸豎立設置。
於該情形時,上凸緣部65之自上翼板61之內表面起之高度尺寸設定為較下凸緣部66之自下翼板62之內表面起之高度尺寸大。再者,本實施例2之滑件主體60亦可不設置左右之下凸緣部66而使下翼板62
之左右側緣部之內表面為平坦面而形成。
又,於本實施例2中,於上翼板61之內表面(鏈齒引導面)之寬度方向中央部,以自上翼板61之內表面隆起並且自引導柱63朝向後方延伸的方式設置有用以引導拉鏈6a之拉鏈鏈齒之上側間隔部61a。
於下翼板62之內表面(鏈齒引導面)之寬度方向中央部,以自下翼板62之內表面隆起並且自引導柱63朝向後方延伸的方式設置有下側間隔部62a。該下側間隔部62a係由主構件70之基座部71形成。
於本實施例2中,上翼板61之整體與左右之上凸緣部65係一體地形成。另一方面,下翼板62係由主構件70之基座部71及組裝構件80之外廓部81形成,該主構件70之基座部71形成下翼板62中之寬度方向中央部之內表面(即下側間隔部62a之內表面),該組裝構件80之外廓部81嵌著於基座部71,並形成下翼板62中之下側間隔部62a以外之內表面。
滑件主體60之拉片安裝部64包含:固定端部,其固定於上翼板61之前端部;安裝桿部,其自固定端部朝向後方呈彎曲狀延伸,並且保持拉片5a之軸部;及自由端部,其配置於安裝桿部之前端部,且於與上翼板61之上表面之間設置微小之間隙而配置。
又,如圖11所示,本實施例2中之滑件主體60包含可相互組裝之主構件(第1滑件構件)70與組裝構件(第2滑件構件)80之2個構件,藉由將組裝構件80組裝固定於主構件70而形成滑件主體60。
本實施例2之主構件70係藉由將金屬材料壓鑄成形而整體一體地形成。該主構件70包括形成滑件主體60中之下翼板62之一部分之基座部71、上翼板61之整體、引導柱63、左右之上凸緣部65、及拉片安裝部64。
基座部71係藉由組裝組裝構件80之外廓部81,而與其外廓部81一同形成下翼板62。於該情形時,下翼板62之內表面係由主構件70之
基座部71與組裝構件80之外廓部81之兩者形成,主構件70與組裝構件80之邊界部之位置係以將下翼板62之內表面分隔之方式設定。
本實施例2中之主構件70之基座部71包含:基座本體部72,其配置於寬度方向之中央部;左右之卡止片部73,其等自基座本體部72之下端部朝左右延伸;卡合突起部74,其突出設置於基座本體部72之下表面;及凹陷部75,其凹設於基座本體部72之後端部下表面;且以使上述實施例1中之主構件20之基座部21於上下方向相反的形態連結於引導柱63之下端部。
於該情形時,基座本體部72之寬度尺寸設定為與引導柱63之寬度尺寸之最大值相同之大小。又,基座部71中之左右之卡止片部73之側緣部與左右之上凸緣部65之間之間隔具有可使拉鏈6a之鏈齒排8自主構件70之外側通過上凸緣部65與卡止片部73之側緣部之間而插入至上翼板61與基座部71之間的大小。即,基座部71中之左右之卡止片部73之側緣部與左右之上凸緣部65之間之間隔設定為較鏈齒排8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大。
組裝於如上所述之主構件70之基座部71之組裝構件80係藉由將熱可塑性樹脂材料射出成形而整體一體地形成。該組裝構件80包括形成滑件主體60中之下翼板62之除基座部71外之剩餘部分的外廓部81、及左右之下凸緣部66。
本實施例2中之組裝構件80之外廓部81包含:前壁部82,其形成外廓部81之前端面;下壁部(外壁部)83,其形成下翼板62之下表面;左右之側壁部84,其等自下壁部83之左右側緣部朝上方延伸;及左右之上壁部(內壁部)85,其自左右之側壁部84之上端部朝向寬度方向之內側延伸;且形成為使上述實施例1中之組裝構件30之外廓部31於上下方向相反之形態。
即,本實施例2之外廓部81具有形成於左右之上壁部85間之基座
插通間隙、及由下壁部83、左右之側壁部84、及左右之上壁部85包圍而形成之收容空間部87,該等基座插通間隙及收容空間部87係於外廓部81之後端開口,並且自外廓部81之後端沿著前後方向形成至前壁部82為止。進而,於外廓部81之下壁部83形成有被卡合孔部88、及自被卡合孔部88形成至下壁部83之後端緣為止之狹縫部。
使用如上所述之主構件70與組裝構件80組裝本實施例2之滑件主體60之情形時,將組裝構件80之位置對準主構件70之基座部71並使該組裝構件80與上述實施例1之情形同樣地自主構件70之前方側朝向後方滑動,藉此,使主構件70之卡合突起部74嵌著於外廓部81之被卡合孔部88而使組裝構件80搭扣卡合於主構件70。
藉此,獲得組裝構件80組裝並不動地固定於主構件70之本實施例2之滑件主體60。再者,已組裝之本實施例2之滑件主體60亦與上述實施例1之情形同樣地可再次分離為主構件70與組裝構件80。
如上述般使用主構件70與組裝構件80組裝之本實施例2之滑件主體60可簡單且有效率地安裝至例如使左右之鏈齒排8之一部分分離之拉鏈鏈條。又,藉由使用本實施例2之滑件2,於安裝於例如提包等拉鏈被安裝製品之拉鏈6a中滑件2之一部分產生破損的情形時,可將其破損之滑件2卸除並另外安裝本實施例2之滑件2,因此,可簡單地進行拉鏈6a之修理。
進而,本實施例2中之滑件主體60亦與上述實施例1中之滑件主體10同樣地,可獲得可順利地進行左右之鏈齒排8之嚙合、分離並且可確保滑件2之良好之滑動性或操作性的效果。又,亦可獲得可使滑件2相對於橫向拉力之強度(尤其是上凸緣部65之強度)增大而使滑件主體60不易破損的效果。
再者,於上述實施例2中,使用主構件70與組裝構件80形成滑件主體60之情形時,藉由使組裝構件80相對於主構件70之基座部71自主
構件70之前方側朝向後方滑動,而將組裝構件80組裝固定於主構件70。
但是,於本發明中,於實施例1中,亦可如表示變化例進行說明般,以藉由使組裝構件相對於主構件之基座部自主構件之後方側朝前方滑動而將組裝構件組裝至主構件的方式形成滑件主體。
又,於上述實施例2中,作為將組裝構件80組裝固定於主構件70之固定方法,係使用藉由利用組裝構件80中之外廓部81之彈性變形而使主構件70之卡合突起部74嵌著並卡合於組裝構件80之被卡合孔部88的搭扣卡合。
但是,於本發明中,將組裝構件組裝固定於主構件之固定方法並不限定於搭扣卡合,亦可單獨地或者與搭扣卡合進行組合而採用將組裝構件之外廓部經由接著劑接著於主構件之基座部之接著方法或將組裝構件之外廓部熔接於主構件之基座部之熔接方法。
例如,亦可如圖12中表示實施例2之變化例之滑件主體60a般,不設置卡合突起部及被卡合孔部而形成組裝構件80a之外廓部81a與主構件70a之基座部71a之兩者,藉由將組裝構件80a之外廓部81a經由接著劑接著於主構件70a之基座部71a或者將組裝構件80a之外廓部81a熔接於主構件70a之基座部71a,而將組裝構件80a不動地固定於主構件70a。再者,於本變化例中,關於與上述實施例2中之滑件2實質上相同地形成之部位或部分,亦藉由利用相同之符號表示而省略其詳細之說明。
圖13係表示本實施例3之滑件之剖視圖。
本實施例3之滑件3包括滑件主體90、及可轉動地安裝於滑件主體90之未圖示之拉片。該本實施例3之滑件3係用於形成左右之拉鏈鏈帶7之鏈齒排之各拉鏈鏈齒8a跨及拉鏈鏈布9之鏈布正面與鏈布背面之
兩者配置的類型之拉鏈6b。
作為此種跨及拉鏈鏈布9之鏈布正面與鏈布背面配置之拉鏈鏈齒8a,有例如藉由將合成樹脂材料直接射出成形至拉鏈鏈布9而形成的圖13所示之拉鏈鏈齒8a或藉由對被實施加壓成形等而呈現大致Y字狀之形態之金屬製之鏈齒元件進行擠壓使其塑性變形而安裝於拉鏈鏈布9的拉鏈鏈齒等。
本實施例3之滑件主體90包含:上下翼板91、92;引導柱,其將上下翼板91、92之導入口側端部間連結;拉片安裝部94,其配置於上翼板91之上表面;左右之上凸緣部95,其等沿著上翼板91之左右側緣部垂直設置;及左右之下凸緣部96,其等沿著下翼板92之左右側緣部豎立設置。
該滑件主體90之鏈齒引導路之內表面(鏈齒引導面)係由上翼板91之內表面、下翼板92之內表面、左右之上凸緣部95之內表面、及左右之下凸緣部96之內表面形成。又,拉片安裝部94係與上述實施例1中之滑件主體10之拉片安裝部14同樣地形成。
於本實施例3之情形時,下翼板92作為本發明之第1翼板而配置,上翼板91作為本發明之第2翼板而配置。又,左右之上凸緣部95與左右之下凸緣部96係以可與拉鏈6b之鏈齒排接觸而引導鏈齒排的方式,對應於形成鏈齒排之拉鏈鏈齒8a之大小而具有特定之高度尺寸。尤其是,於本實施例3中,上凸緣部95之高度尺寸與下凸緣部96之高度尺寸設定為相同大小。
於上翼板91之內表面(鏈齒引導面)之寬度方向中央部,以自上翼板91之內表面隆起並且自引導柱朝向後方延伸的方式形成有與拉鏈6b之拉鏈鏈齒8a接觸之上側間隔部91a。該上側間隔部91a係由主構件100之基座部101形成。
於下翼板92之內表面(鏈齒引導面)之寬度方向中央部,以自下翼
板92之內表面隆起並且自引導柱朝向後方延伸的方式形成有與拉鏈6b之拉鏈鏈齒8a接觸之下側間隔部92a。
於本實施例3中,下翼板92之整體與左右之下凸緣部96係一體形成。另一方面,上翼板91係由主構件100之基座部101及組裝構件110之外廓部111形成,該主構件100之基座部101形成上翼板91中之寬度方向中央部之內表面(即上側間隔部91a之內表面),該組裝構件110之外廓部111嵌著於基座部101,並形成上翼板91中之上側間隔部91a以外之內表面。於該情形時,主構件100與組裝構件110之邊界部之位置係以將上翼板91之內表面分隔之方式設定。又,左右之上凸緣部95係一體形成於組裝構件110之外廓部111。
於該本實施例3中,滑件主體90包含可相互組裝之主構件(第1滑件構件)100與組裝構件(第2滑件構件)110之2個構件。主構件100係藉由將金屬材料壓鑄成形而整體一體地形成。該主構件100包括形成滑件主體90中之上翼板91之一部分之基座部101、下翼板92之整體、引導柱、及左右之下凸緣部96。
本實施例3中之主構件100之基座部101包含:基座本體部102,其配置於寬度方向之中央部;左右之卡止片部103,其等自基座本體部102之上端部朝左右延伸;未圖示之卡合突起部,其突出設置於基座本體部102之上表面;及未圖示之凹陷部,其凹設於基座本體部102之後端部上表面;且本實施例3之基座部101係與上述實施例1中之主構件20之基座部21實質上同樣地形成。
於該情形時,基座本體部102之寬度尺寸設定為與引導柱之寬度尺寸之最大值相同之大小。又,基座部101中之左右之卡止片部103之側緣部與左右之下凸緣部96之間之間隔係與上述其他實施例同樣地,具有可將拉鏈6b之鏈齒排自主構件100之外側通過卡止片部103之側緣部與下凸緣部96之間而插入至基座部101與下翼板92之間的大小。
本實施例3中之組裝構件110係藉由將熱可塑性樹脂材料射出成形而整體一體地形成。該組裝構件110包括形成滑件主體90中之上翼板91之除基座部101外之剩餘部分之外廓部111、拉片安裝部94、及左右之上凸緣部95。
本實施例3之外廓部111係與上述實施例1中之組裝構件30之外廓部31實質上同樣地形成。即,本實施例3之外廓部111包含:前壁部;上壁部(外壁部),其形成上翼板91之上表面;左右之側壁部,其等自上壁部之左右側緣部朝下方延伸;左右之下壁部(內壁部),其等自左右之側壁部之下端部朝內側延伸;基座插通間隙,其形成於左右之下壁部間;及收容空間部,其由上壁部、左右之側壁部、及左右之下壁部包圍而形成。
於該情形時,基座插通間隙及收容空間部係於外廓部111之後端開口,並且自外廓部111之後端沿著前後方向形成至前壁部為止。又,於外廓部111之上壁部一體地形成有拉片安裝部94,於左右之側壁部之下端一體地形成有左右之上凸緣部95。進而,於外廓部111之上壁部形成有使主構件100之卡合突起部嵌入而扣合之被卡合孔部88、及自被卡合孔部88形成至上壁部之後端緣為止之未圖示之狹縫部。
使用如上所述之主構件100與組裝構件110組裝本實施例3之滑件主體90之情形時,將組裝構件110之位置對準主構件100之基座部101並使該組裝構件110與上述實施例1之情形同樣地自主構件100之前方側朝後方滑動,藉此,使主構件100之卡合突起部嵌著於外廓部111之被卡合孔部88而使組裝構件110搭扣卡合於主構件100。
藉此,獲得組裝構件110組裝並不動地固定於主構件100之本實施例3之滑件主體90。再者,所組裝之本實施例3之滑件主體90亦可與上述實施例1之情形同樣地再次分離為主構件100與組裝構件110。
如上述般使用主構件100與組裝構件110組裝之本實施例3之滑件主體90可簡單且有效率地安裝至例如使左右之鏈齒排之一部分分離之拉鏈鏈條。又,藉由使用本實施例3之滑件3,於安裝於例如提包等拉鏈被安裝製品之拉鏈6b中滑件3之一部分產生破損的情形時,可將其破損之滑件3卸除並另外安裝本實施例3之滑件3,因此,可簡單地進行拉鏈6b之修理。
進而,本實施例3中之滑件主體90亦與上述實施例1中之滑件主體10同樣地,可獲得可順利地進行左右之鏈齒排之嚙合、分離並且可確保滑件3之良好之滑動性或操作性的效果。
又,即便對包含本實施例3之滑件3之拉鏈6b施加橫向拉力,由於本實施例3之滑件主體90中之左右之下凸緣部96與上述實施例1中之滑件主體10之情形同樣地,下凸緣部96自鏈齒排受到應力之力點之位置和下凸緣部96與下翼板92連接之支點之位置相隔不遠,因此,亦可提高提高下凸緣部96相對於橫向拉力之強度。
而且,於本實施例3中,對拉鏈6b施加橫向拉力之情形時,滑件主體90之上凸緣部95與下凸緣部96之兩者與鏈齒排接觸而受到應力。因此,可使施加至上凸緣部95及下凸緣部96之各者之應力之大小較例如如上述實施例1般僅於下凸緣部16受到應力之情形小。因此,於本實施例3之滑件主體90,可有效地防止左右之上凸緣部95及左右之下凸緣部96因橫向拉力而以朝外側彎曲之方式塑性變形,而使滑件主體90更不易破損。
再者,於本實施例3中,與上述實施例1及實施例2之情形同樣地,滑件主體90係以藉由使組裝構件110自主構件100之前方側朝後方滑動而將組裝構件110組裝至主構件100的方式形成,但例如亦能以藉由使組裝構件110自主構件100之後方側朝前方滑動而將組裝構件110組裝至主構件100的方式形成滑件主體。
又,將組裝構件110組裝固定於主構件100之固定方法並不限定於上述搭扣卡合,例如亦可如上述實施例2中表示變化例進行說明般,單獨地或者與搭扣卡合進行組合而採用將組裝構件110之外廓部111經由接著劑接著於主構件100之基座部101之接著方法或將組裝構件110之外廓部111熔接於主構件100之基座部101之熔接方法。
藉由使用如上所述之接著方法或熔接方法,亦可將組裝構件110不動地固定於主構件100。尤其是,於僅採用接著方法或熔接方法之情形時,可不設置卡合突起部及被卡合孔部而形成組裝構件110之外廓部111與主構件100之基座部101之兩者。
12‧‧‧下翼板
12a‧‧‧下側間隔部
13‧‧‧引導柱
14‧‧‧拉片安裝部
14a‧‧‧基部
14b‧‧‧安裝桿部
15‧‧‧上凸緣部
16‧‧‧下凸緣部
20‧‧‧主構件(第1滑件構件)
21‧‧‧基座部
22‧‧‧基座本體部
23‧‧‧卡止片部
24‧‧‧卡合突起部
25‧‧‧凹陷部
30‧‧‧組裝構件(第2滑件構件)
31‧‧‧外廓部
33‧‧‧上壁部(外壁部)
34‧‧‧側壁部
35‧‧‧下壁部(內壁部)
36‧‧‧基座插通間隙
37‧‧‧收容空間部
38‧‧‧被卡合孔部
39‧‧‧狹縫部
Claims (13)
- 一種滑件,其特徵在於:其係拉鏈用滑件(1、2、3),該拉鏈用滑件(1、2、3)包含滑件主體(10、10a、60、60a、90),該滑件主體(10、10a、60、60a、90)至少具備第1翼板(12、61、92)、與上述第1翼板(12、61、92)對向地配置之第2翼板(11、62、91)、將上述第1翼板(12、61、92)及第2翼板(11、62、91)之一端部間連結之引導柱(13、63)、及配置於上述第1翼板(12、61、92)之左右側緣部之左右一對第1凸緣部(16、65、96);將配置於上述滑件主體(10、10a、60、60a、90)之上述一端部之左右之導入口與配置於另一端部之嚙合口連通的鏈齒引導路(17)之引導面係由上述第1翼板(12、61、92)之內表面、上述第2翼板(11、62、91)之內表面、及左右一對上述第1凸緣部(16、65、96)之內表面形成,且上述滑件主體(10、10a、60、60a、90)包含主構件(20、40、70、70a、100)、及獨立於上述主構件(20、40、70、70a、100)形成並且組裝固定於上述主構件(20、40、70、70a、100)之組裝構件(30、50、80、80a、110),上述主構件(20、40、70、70a、100)係一體地包含上述第1翼板(12、61、92)、包括上述第2翼板(11、62、91)中之上述內表面之一部分之基座部(21、41、71、71a、101)、上述引導柱(13、63)、及左右一對上述第1凸緣部(16、65、96),上述組裝構件(30、50、80、80a、110)包含外廓部(31、51、81、81a、111),該外廓部(31、51、81、81a、111)包括上述第2翼板(11、62、91)中之上述內表面之剩餘部分,與上述基座部(21、41、71、71a、101)一同形成上述第2翼板(11、62、91)。
- 如請求項1之滑件,其中上述外廓部(31、51、81、81a、111)包含收容上述基座部(21、41、71、71a、101)之一部分之收容空間部(37、57、87)。
- 如請求項2之滑件,其中上述基座部(21、41、71、71a、101)包含:基座本體部(22、42、72、102),其配置於上述第2翼板(11、62、91)之寬度方向中央部,並形成上述第2翼板(11、62、91)之上述內表面;及左右之卡止片部(23、43、73、103),其等自上述基座本體部(22、42、72、102)沿滑件寬度方向延伸;且將上述基座部(21、41、71、71a、101)之至少左右之上述卡止片部(23、43、73、103)嵌入並收容至上述收容空間部(37、57、87)。
- 如請求項3之滑件,其中上述外廓部(31、51、81、81a、111)具備基座插通間隙(36),該基座插通間隙(36)使上述基座部(21、41、71、71a、101)之上述基座本體部(22、42、72、102)插通並且形成與上述收容空間部(37、57、87)連續之空間。
- 如請求項4之滑件,其中上述外廓部(31、51、81、81a、111)包括:外壁部(33、53、83),其配置於上述第2翼板(11、62、91)之表面;左右之側壁部(34、54、84),其等自上述外壁部(33、53、83)之左右側緣部朝向上述第1翼板(12、61、92)延伸,並形成上述第2翼板(11、62、91)之左右側面;及左右之內壁部(35、55、85),其等自左右之上述側壁部(34、54、84)沿滑件寬度方向延伸,並形成上述第2翼板(11、62、91)之上述內表面;且上述收容空間部(37、57、87)係由上述外壁部(33、53、83)、上述側壁部(34、54、84)、及上述內壁部(35、55、85)包圍而形成。
- 如請求項5之滑件,其中上述基座插通間隙(36)形成於左右之上 述內壁部(35、55、85)間,且上述主構件(20、40、70、70a、100)形成之上述第2翼板(11、62、91)之上述內表面與上述組裝構件(30、50、80、80a、110)形成之上述第2翼板(11、62、91)之上述內表面設為同一面。
- 如請求項3至6中任一項之滑件,其中上述基座部(21、41、71、71a、101)中之上述基座本體部(22、42、72、102)之寬度尺寸設定為與上述引導柱(13、63)之寬度尺寸相同之大小或者較上述引導柱(13、63)之寬度尺寸大。
-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滑件,其中上述基座部(21、41、71、71a、101)及上述外廓部(31、51、81、81a、111)之一者包含卡合突起部(24、44、74),另一者包含使上述卡合突起部(24、44、74)扣合之被卡合孔部(38、88)或被卡合凹部,上述基座部(21、41、71、71a、101)及上述外廓部(31、51、81、81a、111)之至少一者形成為至少一部可彈性變形,且上述外廓部(31、51、81、81a、111)係藉由利用上述彈性變形卡合於上述基座部(21、41、71、71a、101)而相對於上述基座部(21、41、71、71a、101)不動且可分離地固定。
-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滑件,其中上述外廓部(31、51、81、81a、111)係藉由接著或熔接而相對於上述基座部(21、41、71、71a、101)不動地固定。
-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滑件,其中上述滑件(1、2、3)包含可轉動地安裝於上述滑件主體(10、10a、60、60a、90)之拉片(5、5a),且上述滑件主體(10、10a、60、60a、90)係於上述主構件(20、40、70、70a、100)及上述組裝構件(30、50、80、80a、110)中之至少一者包含安裝上述拉片(5、5a)之拉片安裝部(14、64、94)。
-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滑件,其中於上述第2翼板(91)之左右側緣部配置有具有與上述第1凸緣部(96)相同之高度尺寸之左右一對第2凸緣部(95)。
- 一種拉鏈,其特徵在於其係將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滑件(1、2、3)安裝至形成於左右之拉鏈鏈帶(7)中之拉鏈鏈布(9)之對向之鏈布側緣部之鏈齒排(8)而成。
- 如請求項12之拉鏈,其中於上述主構件(20、40、70、70a、100)中之上述基座部(21、41、71、71a、101)之左右側緣部與左右之上述第1凸緣部(16、65、96)之間,設置有可將上述鏈齒排(8)自外側插通至上述第1翼板(12、61、92)與上述基座部(21、41、71、71a、101)之間的間隙,且於上述組裝構件(30、50、80、80a、110)組裝固定於上述主構件(20、40、70、70a、100)而成之上述滑件主體(10、10a、60、60a、90)之左右側緣部,設置有具有上述鏈齒排(8)無法插通之大小之鏈布插通間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5/057525 WO2016147262A1 (ja) | 2015-03-13 | 2015-03-13 | スライダ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33949A true TW201633949A (zh) | 2016-10-01 |
TWI580373B TWI580373B (zh) | 2017-05-01 |
Family
ID=56918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03597A TWI580373B (zh) | 2015-03-13 | 2016-02-03 | Slip and zipper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404980B (zh) |
TW (1) | TWI580373B (zh) |
WO (1) | WO201614726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003862A1 (ja) * | 2020-07-01 | 2022-01-06 | Ykk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ダー |
CN116096265A (zh) * | 2020-12-02 | 2023-05-09 | Ykk株式会社 | 拉头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681490A (en) * | 1951-09-21 | 1954-06-22 | Pilling Chain Company | Emergency release slider |
NL187784B (nl) * | 1953-06-22 | Auping Bv | Hefboom met variabele momentarm voor een verstelbaar bedgedeelte. | |
FR1600416A (zh) * | 1968-07-26 | 1970-07-27 | ||
DE112012006659B4 (de) * | 2012-07-05 | 2024-06-06 | Ykk Corporation | Reißverschlussbefestigungsverfahren und -produkt |
AR090096A1 (es) * | 2012-10-19 | 2014-10-22 | Elias Levi Alberto | Cursor para cierre de cremallera y metodo para su insercion |
WO2014118948A1 (ja) * | 2013-01-31 | 2014-08-07 | Ykk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付き物品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付き物品の製造方法 |
-
2015
- 2015-03-13 CN CN201580067377.1A patent/CN107404980B/zh active Active
- 2015-03-13 WO PCT/JP2015/057525 patent/WO201614726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
- 2016-02-03 TW TW105103597A patent/TWI580373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6147262A1 (ja) | 2016-09-22 |
TWI580373B (zh) | 2017-05-01 |
CN107404980A (zh) | 2017-11-28 |
CN107404980B (zh) | 2021-02-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17800B (zh) | Slip and zipper repair methods | |
TWI516220B (zh) | Zipper pull with the back of the slider | |
TWI351932B (en) | Slide fastener slider | |
KR101420066B1 (ko) | 슬라이드 파스너 | |
JP6035342B2 (ja)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スライダーカバー及びスライダーカバー付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
KR101423441B1 (ko) | 슬라이드 파스너 | |
WO2009133617A1 (ja) | 自動停止装置付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 |
KR101393210B1 (ko) |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슬라이더 | |
TWI383757B (zh) | Zipper with the slider | |
TWI526171B (zh) | A zipper with a separable insert and a mold for injection molding | |
JP5647728B2 (ja)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 |
TWI580373B (zh) | Slip and zipper | |
KR100592487B1 (ko) |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역전분리 장치 | |
TWI440437B (zh) | Zipper with the slider | |
WO2016051538A1 (ja)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のスライダー | |
TWI459914B (zh) | Zipper with the slider | |
TWI528913B (zh) | Zipper with slider | |
TWI711398B (zh) | 拉鏈 | |
JP6692441B2 (ja) | スライダ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
JP5828960B2 (ja) | スライダ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修理方法 | |
TW201836507A (zh) | 拉鏈用滑件 | |
TW201311171A (zh) | 拉鏈用滑件 | |
WO2022118404A1 (ja) | スライダー | |
CN110623377A (zh) | 拉链用的下止及拉链 | |
CN113796629B (zh) | 拉链用拉头及具有其的拉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