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17125B - 拉链及隐形拉链 - Google Patents

拉链及隐形拉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17125B
CN103917125B CN201180074819.7A CN201180074819A CN103917125B CN 103917125 B CN103917125 B CN 103917125B CN 201180074819 A CN201180074819 A CN 201180074819A CN 103917125 B CN103917125 B CN 1039171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and
chain band
double braid
slide faste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748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17125A (zh
Inventor
宫崎祐一
高桥成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9171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71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171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71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4Stringer tapes; Flaps secured to stringers for covering the interlocking members
    • A44B19/346Woven stringer ta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265Sliders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the accidental intrusion of material into the slider body, e.g. with shield or guard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40Connection of separate, or one-piece, interlocking members to stringer tapes; Reinforcing such connections, e.g. by stitching
    • A44B19/403Connection of separate interlocking member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00Woven fabrics designed to make specified article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1/00Wearing apparel
    • D10B2501/06Details of garments
    • D10B2501/063Fasteners
    • D10B2501/0631Slide fasten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5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2591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with means for concealing surfa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5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2596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including means attaching interlocking surfaces togeth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拉链(1、2)中,链带(11、17、18、19、41)由单层编织组织织成,并且,在该链带(11、17、18、19、41)中沿着带长度方向形成有由双层编织组织织成的双层编织区域(13、13a、43)。在该双层编织区域(13、13a、43)的带内缘侧形成有单层编织组织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14a、14b、44),在该双层编织区域(13、13a、43)的带外缘侧形成有单层编织组织的外侧单层编织区域(15、45)。由此,在对拉头(30、60)进行滑动操作时,即使链带(11、17、18、19、41)接触于拉头(30、60)的下翼板侧的棱线部(34c、64a),配置在双层编织区域(13、13a、43)中的纬纱(9)也不易被切断,能够延长拉链(1、2)的寿命。

Description

拉链及隐形拉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拉链及隐形拉链,特别是涉及构成为即便反复滑动拉头所织成的链带的纬纱也不易被拉头切断的拉链及隐形拉链。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顺畅地打开或闭合提包等的开口部,在该开口部安装有拉链,通过使拉头沿着链齿列向该链齿列的分离方向或者啮合方向滑动,来打开或闭合拉链。
在这样的拉链中,一般来讲,为了顺畅地进行开闭操作,期望提高拉头的滑动性或操作性、防止在使拉头滑动时其他构件夹入到该拉头的带贯穿间隙中等。
此外,在拉链中,易于产生因长期反复滑动操作拉头而在拉头和链带之间产生的摩擦进而导致链带磨损这样的问题、以及拉头接触于链带而切断链带的构成纱条导致链带破损这样的问题,这都成为缩短拉链的寿命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日本特公昭56-43723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为了防止由拉头的滑动引起的链带磨损、拉链故障而在链带的带侧缘部形成有凹槽部的拉链。
具体地说明,如图13所示,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拉链100具有在织成的左右的链带102的相面对的带侧缘部安装有链齿列103的成对的拉链牙链101、以及以能够沿着链齿列103滑动的方式配置的拉头104。
链带102具有厚度相比于带主体部的厚度增大且配置在带侧缘的带缘部102a、以及通过压接链带102而形成在带正反面的凹槽部102b,凹槽部102b沿着带长度方向配置在接近链齿列103的位置。
此外,与配置于左右的各链带102的凹槽部102b对应地配置拉头104的上下凸缘部104a、104b,该拉头104以使上下凸缘部104a、104b插入到链带102的凹槽部102b中的状态滑动。
采用这样的专利文献1的拉链100,在为了使左右的链齿列103啮合或者分离而使拉头104滑动时,虽然该拉头104接触于链带102,但是能够减小自拉头104对链带102施加的压力。因此,即使拉头104反复滑动,也能够抑制链带102的磨损,因此能够延长拉链100的寿命。
此外,采用专利文献1,由于链带102的凹槽部102b是通过压接构成链带102的经纱和纬纱而形成的,因此,该凹槽部102b作为防止经纱、纬纱处的过度滑动、并且防止拉链100的与该滑动相关联的破损的障壁发挥作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56-43723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将拉链安装在提包等的开口部使用的情况下,在为了打开或闭合拉链而使拉头滑动时,通常是在拉拽拉头的拉片的同时对拉头进行滑动操作。此时,拉头一边被拉片向斜上方拉拽一边滑动。
因此,多出现的情况是,配置在拉头的下翼板上的下凸缘部,特别是下凸缘部中的配置在上端面和外侧面之间的棱线部,在接触于链带的带反面的同时沿着带长度方向移动。此外,即使像前述的专利文献1那样,在链带102上设有与拉头104的下凸缘部104b相对应的凹槽部102b的情况下,也极难避免下凸缘部104b接触于链带102。
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在为了闭合拉链而使拉头向链齿列的啮合方向滑动时,易于引起下凸缘部接触于链带这种情况,且下凸缘部的肩口侧端部滑动接触于链带的带面的情况较多。
另外,具有编织组织的链带一般是通过使用由双股线构成的纬纱和多根经纱利用分纱片(carrierbar)的往复移动将纬纱沿纬向织入到经纱的开口内而形成的。在这种情况下,链带的经纱沿着与拉头的滑动方向平行的方向配置,纬纱沿着与拉头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配置,该经纱、纬纱向链带的正反两个带面暴露。
在使用这样的编织组织的链带构成的拉链中,在拉拽拉片而对拉头进行滑动操作时,若像上述那样拉头的下凸缘部接触于链带,则以与拉头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式配置的纬纱易于被拉头的下凸缘部在拉头滑动方向上划伤而受到损伤。因此,所存在的问题是,使拉头反复滑动,会由下凸缘部切断纬纱而使链带破损,因此,拉链经不住长期使用。
此外,为了不易发生这样的由下凸缘部的接触引起的纬纱被切断,例如一般考虑通过增加配置在链带的与下凸缘部接触的带部分的经纱根数而增大经纱的密度,以在该带部分利用经纱隐藏纬纱。
即,经纱通过与拉头的滑动方向平行地配置,相对于拉头的滑动来说,经纱的抗性要好于纬纱的抗性,因此,即使在拉头滑动时下凸缘部接触于经纱,与拉头滑动时下凸缘部和纬纱接触的情况相比,经纱不易被下凸缘部切断。因此,一般考虑通过增大下凸缘部所接触的带部分处的经纱密度而将纬纱相对于下凸缘部隐藏起来,进而不易发生纬纱的切断。
但是,虽然在实际上增大下凸缘部所接触的带部分的经纱密度来织成链带的情况下,即便拉头反复滑动,经纱自身也不易被切断,但是由于经纱反复自下凸缘部处受到按压力,经纱的位置会在带宽方向上逐渐错动,在该带部分发生经纱错位。
一旦发生这样的经纱错位,则随着下凸缘部沿着链带的带长度方向移动,经纱的错位也以沿带长度方向伸展的方式扩大,在该发生了错位的带部分,纬纱完全暴露,因此,结果该暴露的纬纱会被下凸缘部简单地切断。
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在下凸缘部所接触的带部分如何增大经纱的密度,纬纱都有可能伸长,不易防止由拉头的接触引起的经纱错位,并未能成为根本上解决纬纱被切断的问题的手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以往的课题而做成的,其具体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拉头滑动时该拉头的一部分接触于链带,也能够通过使织成的链带的纬纱不易切断而防止链带的破损从而长期稳定地使用的拉链及隐形拉链。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拉链中,作为基本的结构,其具有沿着织成的左右的链带相面对的带内侧缘部安装有链齿列的成对的拉链牙链、以及能够使上述链齿列啮合或者分离的拉头,上述拉头具有上下翼板和将上述上下翼板之间连结起来的引导柱,并且在上述下翼板侧的侧缘部处在与上述上翼板相面对的相对上表面和上述下翼板的外侧面之间具有棱线部,该拉链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上述链带由单层编织组织织成,并且,在该链带中与上述拉头的上述棱线部的位置相对应地沿着带长度方向形成有由双层编织组织织成的双层编织区域,在上述链带中,在上述双层编织区域的带内缘侧形成有上述单层编织组织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在上述双层编织区域的带外缘侧形成有上述单层编织组织的外侧单层编织区域。
本发明的拉链优选的是,在上述拉头的上述下翼板的左右侧缘部竖立设有下凸缘部,上述棱线部配置在上述下凸缘部上的上端面和外侧面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链带中的上述双层编织区域和上述内侧单层编织区域间的交界处配置在上述拉头的上述下凸缘部的内侧面的位置和外侧的上述棱线部的位置之间。
此外,本发明的拉链也可以构成为,上述拉头的上述下翼板形成为平板状,上述棱线部配置在上述下翼板的上表面和外侧面之间。
这样的本发明的拉链优选的是,上述双层编织组织为筒状编织组织。
还优选的是,在上述链带的上述带内侧缘部织入有芯线,在该带内侧缘部安装有构成上述链齿列的拉链链齿,上述拉链链齿具有在夹持上述链带的成对的腿部或固定上述链带上的胴部,上述腿部或上述胴部的带宽方向上的端部位于上述内侧单层编织区域上。
还优选的是,在上述双层编织组织的区域中配置有8根以上12根以下经纱。
本发明的拉链还优选的是,上述链带沿着带内侧缘具有芯线部,上述芯线部是通过在上述链带中的比上述内侧单层编织区域更靠带内侧缘侧形成双层编织组织,并在该双层编织组织内保持固定芯线而构成的。
此外,本发明提供的隐形拉链中,具有:成对的隐形类型的拉链牙链,其在织成的左右链带的带主体部和链齿安装部之间包括弯折成字母U形的带弯折部,并使拉链链齿以该拉链链齿的啮合头部比上述带弯折部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安装在上述链齿安装部;以及能够使上述拉链链齿的链齿列啮合或者分离的拉头,上述拉头具有上下翼板、将上述上下翼板之间连结起来的引导柱、以及以直立状竖立设置在上述下翼板的侧缘部的下凸缘部,上述下凸缘部在与上述上翼板相面对的相对上表面和上述下凸缘部的外侧面之间具有棱线部,该隐形拉链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上述链带由单层编织组织织成,并且,在该链带中与上述拉头的上述棱线部的位置相对应地沿着带长度方向形成有由双层编织组织织成的双层编织区域,在上述链带中,在上述双层编织区域的带内缘侧形成有上述单层编织组织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在上述双层编织区域的带外缘侧形成有上述单层编织组织的外侧单层编织区域。
本发明的隐形拉链优选的是,上述链带中的上述双层编织区域和上述内侧单层编织区域间的交界处配置在上述拉头的上述下凸缘部的内侧面的位置和外侧的上述棱线部的位置之间。
还优选的是,上述双层编织组织为筒状编织组织。
还优选的是,在上述双层编织组织的区域中配置有8根以上12根以下的经纱。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通常类型的拉链中,拉头在下翼板侧的侧缘部的与上翼板相面对的相对上表面和下翼板的外侧面之间具有棱线部,而且,链带由单层编织组织织成,并且,在该链带中,在包含与拉头的上述棱线部的位置相对应的带部分在内的带宽方向上的规定区域,沿着带长度方向形成有由双层编织组织织成的双层编织区域。
在这种情况下,双层编织区域包括配置在带第1面(上表面)侧的第1编织部、以及配置在带第2面(下表面)侧的第2编织部。此外,在该链带中,以在带宽方向上夹着上述双层编织区域的方式与该双层编织区域的带内缘侧和带外缘侧相邻地形成有由单层编织组织织成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和外侧单层编织区域。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拉链中,在例如拉拽拉片而对拉头进行滑动操作的情况下,拉头一边被拉片像上述那样向斜上方拉拽一边滑动。此时,由于贯穿在该拉头的链齿引导路径内的拉链链齿也与拉头一起被向上方提起,因此,链带以自安装有拉链链齿的链齿安装部朝向带外侧缘部沿带宽方向向下倾斜的方式弯曲,该链带的双层编织区域接触于拉头的下翼板侧的棱线部。
在这种情况下,在本发明的拉链中,由于构成链带的纬纱在双层编织区域中交替地分开配置于第1编织部和第2编织部,因此,与内侧单层编织区域、外侧单层编织区域相比,分别配置在第1及第2编织部的纬纱的密度变小,在双层编织区域的外表面侧(即,第1编织部的上表面侧和第2编织部的下表面侧)暴露出来的经纱的比例变多。
因此,在链带中的与拉头的棱线部的位置相对应地配置的双层编织区域的带部分,与在该处采用单层编织组织的情况相比,在第2编织部的下表面侧暴露出来的纬纱的范围(或者面积)变小,纬纱不易直接接触于拉头。此外,在该带部分中,由于能够利用在第2编织部的下表面侧暴露出来的许多经纱承受拉头的接触,因此,能够降低纬纱自拉头承受的应力而能更加有效地保护纬纱。
因而,在拉头滑动时,即使配置在链带的双层编织区域中的第2编织部接触于拉头的下翼板侧的棱线部,也能够减少第2编织部的纬纱和拉头的接触,并且,即使第2编织部的纬纱接触于拉头,也能够将该纬纱所受到的损伤的程度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不易发生由拉头的接触引起的纬纱的切断。
并且,在本发明中,在链带像上述那样以自链齿安装部朝向带外侧缘部向下倾斜的方式弯曲的情况下,在该链带的双层编织区域中,配置在带上表面侧的第1编织部顶出而维持链带的弯曲。由此,能够将配置在带下表面侧且与拉头的下翼板侧的棱线部接触的第2编织部保持在松弛一些的状态,对第2编织部赋予能够沿带宽方向移动的自由度。
这样,在链带弯曲时,通过使与拉头的棱线部接触的第2编织部在带宽方向上具有自由度,即使第2编织部在与拉头接触时承受按压力,也能够使该按压力分散到整个第2编织部,由此,能够防止各经纱的位置在带宽方向上错动而防止在第2编织部发生经纱的错位。
因而,在本发明的拉链中,即使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反复滑动拉头,也能够防止因经纱的错位导致纬纱暴露得较长这种情况,因此,能够长期有效地防止由拉头的滑动引起的纬纱的切断,能够进一步延长拉链的寿命。
在此基础之上,在本发明的拉链中,由于链带的双层编织区域与拉头的下翼板侧的棱线部的位置相对应地配置,因此,换句话说,该双层编织区域配置在接近链带的拉链链齿的位置,并且与形成在拉头的上下翼板之间的带贯穿间隙相对应地配置。
另一方面,就链带的双层编织区域而言,由于经纱和纬纱被分开配置于上表面侧的第1编织部和下表面侧的第2编织部,因此与该链带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外侧单层编织区域相比,链带的双层编织区域具有更高的柔软性。
通过使这样的柔软性优异的双层编织区域像上述那样以接近拉链链齿的方式配置,在使拉头滑动而使链齿列啮合和分离时,能够容许各拉链链齿的微小的移动。此外,在链齿列通过形成在拉头内的大致字母Y形的链齿引导路径时,能够使链带容易沿着链齿引导路径弯曲。其结果,拉头的滑动性和操作性大幅度提高,能够利用较轻的力顺畅地对拉头进行滑动操作。
此外,由于链带的双层编织区域具有上表面侧的第1编织部和下表面侧的第2编织部,因此,与该链带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外侧单层编织区域相比,链带的双层编织区域的带厚度形成得较厚。
通过使这样带厚度较厚的双层编织区域像上述那样与拉头的带贯穿间隙相对应地配置,该双层编织区域能够更大程度地填满带贯穿间隙的空间部分。因此,在使拉头滑动时,能够有效地防止除拉链之外的布料等其他构件咬入到拉头的带贯穿间隙中,能够更加顺畅且稳定地对拉头进行滑动操作。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拉链中,即使在拉头的下翼板的左右侧缘部竖立设有下凸缘部,且与链带接触的下翼板侧的棱线部配置在下凸缘部的上端面和外侧面之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防止由拉头的接触引起的纬纱的切断,并且能够提高拉头的滑动性和操作性,而能顺畅且稳定地对拉头进行滑动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在本发明的拉链中,链带中的双层编织区域和内侧单层编织区域间的交界处,配置在拉头的下凸缘部处的内侧面的位置和外侧的棱线部的位置之间,由此,链带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以与配置在下凸缘部的上端面和内侧面之间的内侧的棱线部的位置相对应的方式配置。
例如在拉链中,在拉头长期反复滑动的情况下,会因拉头的下凸缘部和拉链链齿屡次发生冲撞,而产生下凸缘部的内侧的棱线部以朝向带贯穿间隙去而渐渐尖锐的方式朝向上翼板变形的现象。随着这样内侧的棱线部以尖形延伸,链带易于接触于该棱线部,并且,在该棱线部和链带接触时链带易于断裂。
因而,通过使双层编织区域和内侧单层编织区域间的交界处像上述那样配置,只要链带的与下凸缘部的内侧的棱线部相对应的带部分由内侧单层编织区域构成,就能够使该带部分的带厚度比双层编织区域的带厚度薄。因此,即使在下凸缘部的内侧的棱线部变形为尖形的情况下,链带也不易接触于下凸缘部的内侧的棱线部,能够长期抑制发生链带碰到内侧的棱线部而断裂这样的不良情况。
此外,在本发明的拉链中,在拉头的下翼板形成为平板状,且与链带接触的下翼板侧的棱线部配置在下翼板的上表面和外侧面之间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防止由拉头的接触引起的纬纱的切断,并且能够提高拉头的滑动性和操作性,能顺畅且稳定地对拉头进行滑动操作。
在本发明的拉链中,通过使双层编织组织为筒状编织组织,能够在双层编织区域中可靠地形成带上表面侧的第1编织部和带下表面侧的第2编织部,而且,在拉头滑动时与下翼板侧的棱线部接触的第2编织部能够容易地具有带宽方向上的自由度。
此外,在本发明的拉链中,在链带的带内侧缘部织入芯线,在该带内侧缘部安装有构成链齿列的拉链链齿。而且,该拉链链齿具有在用于夹持链带的成对的腿部或者固定在链带上的胴部,该腿部或者胴部的带宽方向上的端部位于内侧单层编织区域上。由此,由于拉链链齿牢固地安装在链带上,因此能够稳定地确保拉链链齿的安装强度(或者固定强度)。
并且,在本发明的双层编织区域中配置有8根以上12根以下经纱。通过将配置在双层编织区域中的经纱设为8根以上,能够使链带中的与拉头的棱线部的位置相对应的带部分稳定地位于链带的双层编织区域内,能够稳定地防止由拉头的接触引起的纬纱的切断。
此外,通过将配置在双层编织区域中的经纱设为12根以下,防止双层编织区域变得过宽。由此,能够防止因在该双层编织区域的第1编织部和第2编织部之间形成很大的间隙而让双层编织区域过大这种情况,能使链带的带形态稳定。
并且,在本发明的拉链中,链带沿着带内侧缘具有芯线部,该芯线部构成为,通过在链带中的比内侧单层编织区域更靠带内侧缘侧形成双层编织组织,在该双层编织组织内保持固定芯线。由此,链带的芯线部不会发生位置错动而稳定地设置,因此拉链链齿牢固地安装在链带的带内侧缘部。
接着,在本发明的隐形拉链中,拉头的下凸缘部在与上翼板相面对的相对上表面和下凸缘部的外侧面之间具有棱线部,而且,链带由单层编织组织织成,并且,在该链带中,在包含与拉头的下凸缘部的上述棱线部的位置相对应的带部分在内的带宽方向上的规定区域,沿着带长度方向形成有由双层编织组织织成的双层编织区域。
此外,在该链带中,以在带宽方向上夹着上述双层编织区域的方式,与该双层编织区域的带内缘侧和带外缘侧相邻地形成有由单层编织组织织成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和外侧单层编织区域。
这样的本发明的隐形拉链与前述的通常类型的拉链的情况同样,在双层编织区域中,与该处采用单层编织组织的情况相比,在第2编织部的带第2面侧暴露出来的纬纱的范围(或者面积)更小,因此,第2编织部的纬纱不易直接接触于拉头的上述棱线部。此外,由于能够利用在第2编织部的下表面侧暴露出来的许多经纱承受拉头的接触,因此,能够降低纬纱自拉头承受的应力,更有效地保护纬纱。
因而,在拉头滑动时,即使配置在链带的双层编织区域中的第2编织部接触于拉头的下凸缘部的上述棱线部,也能够减少第2编织部的纬纱和拉头的接触,并且,即使第2编织部的纬纱接触于拉头,也能够将该纬纱所受到的损伤的程度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不易发生由拉头的接触所引起的纬纱的切断。
并且,在本发明中,在链带的双层编织区域中,在双层编织区域向带第2面侧弯折之后,配置在带第1面侧的第1编织部顶出而支持链带的弯曲。由此,能够将配置在带第2面侧的第2编织部保持在松弛一些的状态,对第2编织部赋予能够沿带宽方向移动的自由度。
这样,通过使与拉头的下凸缘部的上述棱线部接触的第2编织部在带宽方向上具有自由度,即使第2编织部在与拉头接触时承受按压力,也能够使该按压力分散到整个第2编织部,由此,能够防止各经纱的位置在带宽方向上错动而防止在第2编织部发生经纱的错位这种情况。
因而,在本发明的隐形拉链中,即使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反复滑动拉头,也能够防止因经纱的错位导致纬纱暴露得较长这种情况,因此,能够长期有效地防止由拉头的滑动所引起的纬纱的切断,进一步延长隐形拉链的寿命。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隐形拉链中,链带中的双层编织区域和内侧单层编织区域间的交界处配置在拉头的下凸缘部的内侧面的位置和外侧的上述棱线部的位置之间,由此,链带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以与配置在下凸缘部的上端面和内侧面之间的内侧的棱线部的位置相对应的方式配置。
这样,只要链带的与下凸缘部的内侧的棱线部相对应的带部分由内侧单层编织区域构成,能够使该带部分的带厚度比双层编织区域的带厚度薄。因此,即使在例如长期反复滑动拉头而下凸缘部的内侧的棱线部变形为尖形的情况下,链带也不易接触于下凸缘部的内侧的棱线部,能够长期抑制发生链带碰到内侧的棱线部而断裂这样的不良情况。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隐形拉链中,通过使双层编织组织为筒状编织组织,在双层编织区域中能够可靠地形成带上表面侧的第1编织部和带下表面侧的第2编织部,而且,在拉头滑动时与下翼板侧的棱线部接触的第2编织部能够容易地具有带宽方向上的自由度。
并且,在本发明的双层编织区域中配置有8根以上12根以下经纱。通过将配置在双层编织区域中的经纱设为8根以上,能够使链带中的与拉头的棱线部的位置相对应的带部分稳定地位于链带的双层编织区域内,能够稳定地防止由拉头的接触所引起的纬纱的切断。
此外,通过将配置在双层编织区域中的经纱设为12根以下,防止双层编织区域变得过宽。由此,能够防止因在该双层编织区域的第1编织部和第2编织部之间形成很大的间隙而让双层编织区域过大这种情况,能使链带的带形态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拉链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使用该拉链的提包的立体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该拉链中的链带的一部分编织组织的组织图。
图4是该拉链的横剖视图。
图5是表示拉拽拉片而对拉头进行滑动操作时的拉链的横剖视图。
图6是放大地表示该拉链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是放大地表示拉拽拉片而对拉头进行滑动操作时的拉链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拉链中的链带的编织组织的组织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实施例1的另一变形例的拉链中的链带的编织组织的组织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实施例1的又一变形例的拉链中的链带的编织组织的组织图。
图11是放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拉链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隐形拉链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以往的拉链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列举实施例并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并不被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限定,只要具有与本发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且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就能够进行多种多样的变更。
例如,在以下说明的各实施例中,构成链齿列的拉链链齿的材质、形态并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任意地进行变更。此外,拉链链齿既可以是在织成了链带之后安装在该链带的带内侧缘部,也可以是在织成链带的同时安装在该链带的带内侧缘部。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1的拉链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使用该拉链的提包的立体图。此外,图3是示意地表示链带的一部分的编织组织的组织图。并且,图4是拉链的横剖视图。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是指链带的长度方向,是与拉头滑动的滑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特别是,将以使左右的拉链链齿啮合而闭合拉链的方式使拉头滑动的方向设为前方,将以使左右的拉链链齿分离而打开拉链的方式使拉头滑动的方向设为后方。
此外,左右方向是指链带的带宽方向,是与链带的带面平行且与带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并且,上下方向是指与链带的带面正交的链带的正反方向,特别是,将相对于链带而言配置有拉头的拉片的一侧的方向作为上方,将与其相反一侧的方向作为下方。
本实施例1的拉链1构成为在带状的链带11的带内侧缘部11b形成有链齿列20的通常类型的拉链。例如图2所示,该本实施例1的拉链1安装在提包5(挎包)的主收容部的开口部5a、外侧口袋的开口部5b来进行使用。
本实施例1的拉链1具有:沿着左右的链带11的相面对的带内侧缘部11b排列设有多个金属制拉链链齿21而形成有链齿列20的成对的拉链牙链10、与链齿列20相邻地配置在各拉链牙链10的前端部的第1止挡件6(也称作上止)、以跨成对的拉链牙链10的后端部的方式与链齿列20相邻地配置的第2止挡件7(也称作下止)、以及以能够沿着链齿列20滑动的方式配置的拉头30。
在此,本实施例1的拉链1在链带11中具有主要的特征,拉链链齿21、第1止挡件6和第2止挡件7、以及拉头30使用与以往同样的构件(特别是,第1止挡件、第2止挡件、以及拉头使用金属制拉链链齿用的构件)。
具体地讲,本实施例1的金属制拉链链齿21包括啮合头部22和自啮合头部22借助分叉部23分支延伸设置的成对的腿部24。此外,在啮合头部22的前表面侧(带长度方向上的前方侧面侧)突出设有啮合凸部,在啮合头部22的后表面侧(带长度方向上的后方侧面侧)以凹陷的方式设有供啮合对方侧的啮合凸部嵌装的啮合凹部。
通过以在成对的腿部24之间插入有链带11的包含后述的芯线部11c的带内侧缘部11b(也称作链齿安装部)的状态,向两腿部24互相接近的方向(内侧)上夹紧两腿部24而夹住链带,将该拉链链齿21以规定的间隔安装在链带11上。在这种情况下,拉链链齿21的腿部24的带宽方向上的端部(与啮合头部22相反的带内方侧的端部)位于后述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上。
本实施例1的拉头30是金属制拉链链齿用的拉头,其包括拉头胴体31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保持在拉头胴体31上的拉片32。拉头胴体31具有上下翼板33、34、将上下翼板33、34的肩口侧端部之间连结起来的引导柱35、以及竖立设置在上翼板33的上表面侧的拉片安装柱36。
上翼板33包括上翼板主体33a和自上翼板主体33a的左右侧缘部朝向下翼板34垂直设置的左右的上凸缘部33b。下翼板34包括下翼板主体34a和自下翼板主体34a的左右侧缘部朝向上翼板33竖立设置的左右的下凸缘部34b。此外,在上翼板33的上凸缘部33b和下翼板34的下凸缘部34b之间形成有供左右的链带11贯穿的带贯穿间隙37。
并且,在拉头胴体31的前端以将引导柱35夹在中间的方式形成有左右的肩口,并且在拉头胴体31的后端形成有后口。此外,在上下翼板33、34之间形成有将左右的肩口和后口连通起来的大致字母Y形的链齿引导路径。
本实施例1的链带11是通过使用由双股线构成的纬纱8和多根经纱9利用分纱片的往复移动将纬纱8沿纬向织入到经纱9的开口内而织成的。另外,在本发明中,构成链带11的经纱9和纬纱8的材质、纤度并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使用与在以往的拉链1中通常使用的经纱和纬纱同样的纱线,而且,能够根据需要任意地变更经纱9和纬纱8的材质、纤度。
如图3所示,该链带11具有缝在提包5等拉链安装产品上的带主体部11a、以及供安装拉链链齿21的带内侧缘部(链齿安装部)11b,而且,在链带11的带内侧的侧端缘配置有织入有鼓起状的芯线12的芯线部11c。像后述那样,该芯线部11c构成为通过在形成于链带11的带侧端缘的筒状编织组织内保持固定芯线12。
此外,例如在拉拽拉头30的拉片32而对拉头30进行滑动操作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该链带11与以夹在拉头30的下凸缘部34b的上端面(与上翼板33的上凸缘33b相面对的相对上表面)和外侧面(沿着链带的上下方向延伸且与下凸缘部34b的上端面正交的面)之间的方式配置的外侧的棱线部34c接触,在抓住拉片32操作拉头30的期间里,维持该链带11和拉头30的下凸缘部34b的接触状态。
在图5所示的滑动操作中,在以使左右成对的拉链牙链10的拉链链齿21啮合的方式使拉头30滑动时,下凸缘部34b的棱线部34c、特别是该棱线部34c的肩口侧的部分与链带11接触。此外,该棱线部34c在下凸缘部34b的肩口侧也存在从下凸缘部34b的外侧面到内侧面连续形成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该棱线部34c表现为配置在后述的下凸缘部34b的内侧面和上端面之间的内侧的棱线部34d的一部分。在此,外侧的棱线部34c包含肩口侧部分中的从下凸缘部34b的外侧面到内侧面连续的表面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在链带11中,将在拉头30滑动时与下凸缘部34b外侧的棱线部34c接触的带部分或者将有可能与该棱线部34c接触的带部分规定为拉头接触部,该拉头接触部以与拉头30的外侧的棱线部34c的位置相对应的方式在带宽方向上遍及规定的区域沿着链带11的带长度方向连续地存在。
这样的拉头接触部,是向链带11的上方拉拽拉头30、或者向下凸缘部34b的方向拉拽链带11而与下凸缘部34b外侧的棱线部34c接触的部位或者是有可能与该棱线部34c接触的部位。
此外,对于拉头接触部而言,例如测量拉头30的下凸缘部34b的内侧面与外侧面之间的尺寸,能够自拉链链齿21的腿部24分开该尺寸的位置近似为拉头接触部,因此,能够将这样近似的位置指定为成为与下凸缘部34b外侧的棱线部34c的位置相对应的带部分的拉头接触部。即,包括这样的情况:链带11的拉头接触部即使在通常的使用情况下不与下凸缘部34b外侧的棱线部34c接触,也会例如在强有力地拉拽拉头30等时,链带11的拉头接触部有可能与该外侧的棱线部34c接触。换种说法来说,链带11的与该外侧的棱线部34c的位置相对应的部位还可以称为,在引出通过外侧的棱线部34c的上下方向上的假想线时该假想线与链带11的表面交叉的部位。
此外,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1的链带11具有由单层编织组织织成、并且其带宽方向上的规定区域由双层编织组织织成的编织构造。
具体地进行说明,本实施例1的链带11具有以遍及包含上述拉头接触部在内的带宽方向上的规定区域的方式配置的双层编织区域13、与该双层编织区域13的带内缘侧相邻地配置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配置在比该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靠带内缘侧且以保持芯线12的方式由筒状编织组织织成的芯线保持区域16、与双层编织区域13的带外缘侧相邻地配置的外侧单层编织区域15、以及通过在链带11的外侧缘部依次勾住下一位置的纬纱8连结线圈的折回端而形成的未图示的织边部。
另外,在此,在将成对的拉链牙链10平行排列的状态下,链带11的带内缘侧能够表现为该成对的拉链牙链10的带宽方向中央侧,带外缘侧能够表现为拉链牙链10的与安装有拉链链齿的缘部相反的缘部侧。
在本实施例1中,包含拉头接触部的双层编织区域13由双股线构成的纬纱8和8根经纱9利用筒状编织组织构成,如图6等所示,包括配置在带上表面侧的第1编织部25a、以及配置在带下表面侧的第2编织部25b。在这种情况下,第1编织部25a和第2编织部25b以互相分离的方式形成,它们在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的靠双层编织区域13侧的端部和外侧单层编织区域15的靠双层编织区域13侧的端部处相连接。
此外,双层编织区域13是由配置在第1编织部25a中的4根经纱9a在1组纬纱8的下侧和3组纬纱8的上侧走线、而且配置在第2编织部25b中的4根经纱9b在3组纬纱8的下侧和1组纬纱8的上侧走线的1/3、3/1组织构成。另外,在本发明中,该双层编织区域13也能够由例如1/4、4/1组织构成。
在这样构成的双层编织区域13中,由于沿带宽方向走线的纬纱8被交替地在第1编织部25a和第2编织部25b中分开配置,因此,分别配置在第1编织部25a和第2编织部25b中的纬纱8的密度成为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外侧单层编织区域15中的纬纱8的密度的约一半的大小。
因此,与例如该双层编织区域13由单层编织组织构成的以往的情况相比,在本实施例1的由1/3、3/1组织构成的双层编织区域13中,在第1编织部25a的上表面侧和第2编织部25b的下表面侧暴露出来的纬纱8的比例(或者面积)大幅度地下降,并且在第1编织部25a的上表面侧和第2编织部25b的下表面侧暴露出来的经纱9的比例(或者面积)增大。
并且,在该双层编织区域13中,由于经纱9和纬纱8在上表面侧的第1编织部25a和下表面侧的第2编织部25b中分开配置,因此,与该链带11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外侧单层编织区域15相比,该双层编织区域13的柔软性变高,并且带厚度也变厚。
本实施例1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利用由双股线构成的纬纱8和两根经纱9形成,1根经纱9由在1组纬纱8的上侧和1组纬纱8的下侧交替地走线的平纹组织(1/1组织)构成。由此,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具有牢固的构造,而且,能够进一步减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的带厚度,并且使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的带正面和反面平滑。
此外,外侧单层编织区域15使用由双股线构成的纬纱8和多根经纱9而形成在双层编织区域13和织边部之间,由1根经纱9在两组纬纱8的上侧和两组纬纱8的下侧交替地走线的斜纹组织(2/2组织)构成。
通过这样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和外侧单层编织区域15以将双层编织区域13夹在中间的方式与双层编织区域13相邻地配置,使双层编织区域13的编织组织稳定,防止配置在双层编织区域13中的经纱9在纬向上错动。此外,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也起到使芯线保持区域16的编织组织稳定、并且将保持在该芯线保持区域16中的芯线12的位置固定的作用。
在此,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和双层编织区域13间的交界处位于配置在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中的两根经纱9(与所有的纬纱处于接触状态的经纱)中的靠双层编织区域13侧的经纱9和与该经纱9相邻的双层编织区域13的经纱9(处于仅与形成第1编织部25a和第2编织部25b中一者的纬纱接触状态的经纱)之间。即,从与芯线部11c相邻的经纱9到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的与双层编织区域13相邻的经纱9这部分是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的范围。
此外,外侧单层区域15和双层编织区域13间的交界处位于配置在外侧单层编织区域15中的经纱9(与所有的纬纱处于接触状态的经纱)中的最靠双层编织区域13侧的经纱9和与该经纱9相邻的双层编织区域13的经纱9(处于仅与形成第1编织部25a和第2编织部25b中一者的纬纱接触状态的经纱)之间。也就是说,从外侧单层区域15的与双层编织区域13相邻的经纱9到与织边部相邻的经纱9这部分是外侧单层编织区域15的范围。
本实施例1的芯线保持区域16由与双层编织区域13同样的筒状编织组织、即1/3、3/1组织构成,在配置于带上表面侧的编织部和配置于带下表面侧的编织部之间保持有芯线12。
此外,在本实施例1的链带11中,带厚度较薄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与拉头30的下凸缘部34b的配置在上端面和内侧面之间的内侧的棱线部34d的位置相对应地配置,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和双层编织区域13间的交界处形成在下凸缘部34b的内侧面的位置和外侧的棱线部34c的位置之间(参照图4和图6)。在本实施例1的拉链1中,链带11位于拉链链齿21的带正反方向大致中央部,并且贯穿于拉头30的带贯穿间隙37。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链带11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与能被拉链链齿21夹持的芯线部11c相邻地配置,因此,根据拉链链齿21和拉头30的位置关系,该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位于拉头30的带贯穿间隙37的带正反方向大致中央部,几乎不与拉头30的下凸缘部34b、上凸缘部33b接触。
但是,在例如长期使用拉链1的情况下,反复滑动拉头30,会使下凸缘部34b和拉链链齿21冲撞很多次,从而下凸缘部34b的内侧的棱线部34d会逐渐塑性变形,在朝向带贯穿间隙37向上方渐渐延伸的同时顶端部变尖。这样尖锐地变形的内侧的棱线部34d若在向上方渐渐延伸的过程中与链带11接触,则在使拉头30滑动时会产生链带11被切断的不良情况。
对于这样的不良情况,在本实施例1的拉链1中,像上述那样带厚度较薄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与拉头30的下凸缘部34b内侧的棱线部34d的位置相对应地配置。由此,即使下凸缘部34b内侧的棱线部34d像上述那样以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变形,也能够使该变形的内侧的棱线部34d不易与链带11接触,其结果,能够大幅度地延迟拉头30的该内侧的棱线部34d切断链带11的时期,进而延长拉链1的寿命。
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本实施例1的拉链1在例如未操作拉头30时,左右的链带11像上述那样保持在拉头30的带贯穿间隙37的大致中央部,成为既不与拉头30的下凸缘部34b接触也不与上凸缘部33b接触的状态(参照图4和图6)。
另一方面,在例如拉拽拉片32而对拉头30进行滑动操作的情况下,如图5及图7所示,拉头30受到来自拉片32的拉拽力,一边被向斜上方拉拽一边滑动。此时,链带11以自带内侧缘部11b朝向带外侧缘部沿带宽方向向下倾斜的方式弯曲,因此,拉头30以配置在下凸缘部34b的上端面和外侧面之间的外侧的棱线部34c和链带11的双层编织区域13接触着的状态沿着链齿列20滑动。此外,在对安装在提包上的拉链1的拉头30进行滑动操作的情况下,有时在将提包保持挎在肩上的状态下进行滑动操作,因此,此时拉头30一边被向斜上方拉拽一边滑动的状况更加显著。
在这种情况下,在本实施例1的链带11中,像前述那样在双层编织区域13的第2编织部25b的下表面侧暴露出来的纬纱8的面积大幅度减少,在第2编织部25b的下表面侧暴露出来的经纱9的面积增大。因此,纬纱8自身不易直接接触于拉头30的下凸缘部34b,并且拉头30主要与在第2编织部25b的下表面侧暴露出来的经纱9接触,因此能够将纬纱8自拉头30受到的损伤的程度抑制得较小。因而,即使在拉头30滑动时链带11的双层编织区域13直接接触于拉头30的下凸缘部34b,配置在该双层编织区域13中的纬纱8也不易被切断。
并且,在拉头30滑动时链带11像上述那样以自带内侧缘部11b朝向带外侧缘部向下倾斜的方式弯曲的情况下,在双层编织区域13中,配置在带上表面侧的第1编织部25a被拉长而支持链带11的弯曲,并且配置在带下表面侧的第2编织部25b保持在带宽方向上稍稍松弛的状态,松弛量为比第1编织部25a靠圆弧内侧的量。
此时,与拉头30的下凸缘部34b接触的第2编织部25b能够在带宽方向上移动的自由度比第1编织部25a的大,因此,即使第2编织部25b接触于拉头30的下凸缘部34b而承受应力,也不会使该应力仅集中于几根经纱9,能够使该应力有效地分散到整个第2编织部25b。由此,在第2编织部25b中,能够有效地防止各经纱9的位置在带宽方向上错动,能防止在第2编织部25b中发生经纱9的错位。
因而,在本实施例1的拉链1中,即使反复滑动拉头30,在双层编织区域13的第2编织部25b中,也不会因经纱9的错位而导致纬纱8暴露得较长,因此,能够使因拉头30的接触而导致纬纱8被切断的可能性极小,能够进一步延长拉链1的寿命。
并且,像上述那样,与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外侧单层编织区域15相比,在本实施例的链带11的双层编织区域13中,柔软性变高,并且带厚度也变厚。通过使该双层编织区域13具有较高的柔软性,在使拉头30滑动而使链齿列20啮合和分离时,能够容许各拉链链齿21微小的移动,并且使链带11能顺着链齿引导路径容易地弯曲。其结果,拉头30的滑动性和操作性大幅度提高,能够利用较轻的力顺畅地对拉头30进行滑动操作。
此外,通过使穿过拉头30的带贯穿间隙37的双层编织区域13形成得较厚,带贯穿间隙37的空间部分被双层编织区域13较大程度地填满。因此,在拉头30滑动时,能够有效地防止除拉链1之外的布料等其他构件咬入到拉头30的带贯穿间隙37中,能够更加顺畅且稳定地对拉头30进行滑动操作。
另外,在本发明中,拉链链齿的材质、形态能够像前述那样任意地进行变更,也能够将例如图8所示的拉链链齿21a安装在链带17的带内侧缘部17b上。在这种情况下,拉链链齿21a是通过注射成形合成树脂来形成的,其具有固定在链带17上的胴部、自胴部朝向外侧伸出且具有以带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缩窄的方式缩颈的形状的颈部、以及自颈部朝向外侧进一步伸出的啮合头部。在这种情况下,拉链链齿21a的胴部的带宽方向端部(与啮合头部相反的带内方侧的端部)位于后述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a上。
并且,在本发明中,只要链带中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和外侧单层编织区域分别由单层编织组织形成,其具体的编织组织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图8所示,也能够将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a的编织组织从平纹组织(1/1组织)变更为1根经纱9交替地在两组纬纱8的上侧和两组纬纱8的下侧走线的斜纹组织(2/2组织)而构成链带17。
这样,通过由2/2组织构成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a,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a的柔软性提高,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拉头30的滑动性、操作性。此外,在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a为2/2组织的情况下,与1/1组织的情况相比,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a的带厚度变厚。
通过使链带17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a的厚度变厚,在通过像上述那样注射成形合成树脂来形成拉链链齿21a的情况下,能够在将链带17稳定地夹在成形用模具之间的状态下进行注射成形。因此,能够将拉链链齿21a稳定地形成在链带17的规定位置,并且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在注射成形时发生熔液泄漏。
此外,在本发明中,能够根据拉链1的用途等任意地变更配置在链带的各区域中的经纱9的根数。例如既能够如图9所示将链带18的配置在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b中的经纱9的根数增加到4根,而且,又能够如图10所示将链带19的配置在双层编织区域13a中的经纱9的根数设定为12根。
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配置在双层编织区域13、13a中的经纱9的根数特别优选被设定为8根以上12根以下。通过使配置在双层编织区域13、13a中的经纱9为8根以上,能够可靠地由双层编织组织构成链带11的包含拉头接触部在内的规定区域。此外,通过使配置在双层编织区域13、13a中的经纱9为12根以下,能够防止双层编织区域13、13a的宽度尺寸变得过大,防止第1编织部25a和第2编织部25b分开而使链带11、17、18的形态走形。
实施例2
图11是放大地表示本实施例2的拉链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本实施例2的拉链2构成为通常类型的拉链,其具有沿着左右的链带41相面对的带内侧缘部缝合有螺旋状的拉链链齿51的成对的拉链牙链40、配置在各拉链牙链40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未图示的第1止挡件、第2止挡件、以及以能够沿着拉链牙链40的连续链齿列滑动的方式配置的拉头60。
在此,在本实施例2的拉链2中,拉链链齿51具有与以往的螺旋状的拉链链齿相同的结构,而且,第1止挡件、第2止挡件以及拉头60具有与螺旋状的拉链链齿所采用的以往的第1止挡件、第2止挡件以及拉头相同的结构。
具体地讲,本实施例2的螺旋状拉链链齿51具有啮合头部52、以自啮合头部52沿着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上下腿部53、54、以及用于将该拉链链齿51的上腿部53与相邻的下一位置的拉链链齿51的下腿部54连结起来的连结部55。该拉链链齿51通过以在上下腿部53、54之间贯穿有芯线56的状态利用缝纫线57的多线链式线迹缝合在链带41上而形成连续链齿列。
本实施例2的拉头60是螺旋状拉链链齿51用的拉头,其包括拉头胴体61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保持在拉头胴体61上的未图示的拉片。拉头胴体61具有上下翼板63、64、将上下翼板63、64的肩口侧端部之间连结起来的未图示的引导柱、以及竖立设置在上翼板63的上表面的未图示的拉片安装柱。
上翼板63包括上翼板主体63a和自上翼板主体63a的左右侧缘部朝向下翼板64垂直设置的左右的上凸缘部63b。此外,下翼板64形成为平板状,在该下翼板64的左右侧缘部未设置下凸缘部。在这种情况下,在上翼板63的上凸缘部63b和下翼板64的左右侧缘部之间形成有供链带41贯穿的带贯穿间隙67。
本实施例2的链带41使用由双股线构成的纬纱8和多根经纱9织成,其具有带主体部和安装有拉链链齿51的带内侧缘部(链齿安装部)。此外,在拉拽拉头60的拉片而对拉头60进行滑动操作的情况下,该链带41与拉头60中的以夹在下翼板64的上表面(与上翼板63相面对的相对上表面)和外侧面(沿着链带的上下方向延伸且与下翼板64的上表面正交的面)之间的方式配置的棱线部64a接触的拉头接触部沿着带长度方向连续地存在。
此外,本实施例2的链带41具有以遍及包含拉头接触部的在带宽方向上的规定区域的方式配置的双层编织区域43、与该双层编织区域43的带内缘侧相邻地配置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44、与双层编织区域43的带外缘侧相邻地配置的外侧单层编织区域45、以及通过在链带41的外侧缘部依次勾住下一位置的纬纱8连结线圈的折回端而形成的未图示的织边部。在这种情况下,拉链链齿51位于内侧单层编织区域44上。
此外,本实施例2的双层编织区域43、内侧单层编织区域44以及外侧单层编织区域45的各编织组织分别以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链带11的双层编织区域13、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以及外侧单层编织区域15相同的方式构成。
在以上那样的本实施例2的拉链2中,在例如拉拽拉片而对拉头60进行滑动操作的情况下,虽然链带41的双层编织区域43接触于拉头60的下翼板64侧的棱线部64a,但是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拉链1的情况相同,配置在双层编织区域43中的纬纱8不易被切断。此外,即使反复滑动拉头60,也能够防止在双层编织区域43的第2编织部25b中发生经纱9的错位,纬纱8被切断的可能性极小,进一步延长拉链2的寿命。
此外,在本实施例2的拉链2中,通过在链带41的规定区域配置双层编织区域43,也能使该双层编织区域43的柔软性提高,并且该处带厚度也变厚,因此,能够得到拉头60的滑动性和操作性提高的效果,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其他构件咬入到拉头60的带贯穿间隙67中。
另外,在本实施例2的拉头60中,也可以包括自下翼板64的左右侧缘部朝向上翼板63竖立设置的左右的下凸缘部。在这种情况下,下凸缘部的上下方向尺寸小于上凸缘部63b的上下方向尺寸。而且,在上翼板63的上凸缘部63b和下翼板64的下凸缘部之间形成有供左右的链带11贯穿的带贯穿间隙。在该拉头中,在下凸缘部的与上翼板63相面对的上端面(相对上表面)和下凸缘部的外侧面(沿着链带的上下方向延伸且与下凸缘部的上端面正交的面)之间配置有棱线部。
实施例3
图12是表示本实施例3的隐形拉链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3的隐形拉链3具有成对的隐形类型的拉链牙链70、配置在各拉链牙链70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未图示的第1止挡件、第2止挡件、以及以能够沿着拉链牙链70的连续链齿列滑动的方式配置的拉头90。
本实施例3的隐藏类型的拉链牙链70具有链带71和沿着链带71的链齿安装部71c配置的连续链齿列,链带71包括带主体部71a、自带主体部71a的一侧缘延伸设置且弯折成字母U形的带弯折部71b、以及自带弯折部71b进一步延伸设置的链齿安装部71c。
连续链齿列是通过螺旋状的拉链链齿81以在上下腿部83、84之间贯穿有芯线86的状态利用缝纫线87的多线链式线迹缝合在链带71上来构成的,各拉链链齿81以使其啮合头部82比链带71的带弯折部71b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安装在链齿安装部71c上。在这种情况下,链带71构成为在使左右的连续链齿列啮合时左右的链带71的带弯折部71b彼此接触。
本实施例3的拉头90是隐形拉链用的拉头,其包括拉头胴体91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保持在拉头胴体91上的拉片92。拉头胴体91具有上下翼板93、94、将上下翼板93、94的肩口侧端部之间连结起来的引导柱95、以及竖立设置在上翼板93的上表面的拉片安装柱96。
上翼板93形成为平板状,在该上翼板93的左右侧缘部未设置上凸缘部。此外,下翼板94包括下翼板主体94a和自下翼板主体94a的左右侧缘部朝向上翼板93竖立设置的左右的下凸缘部94b。在这种情况下,在上翼板93的左右侧缘部和下翼板94的下凸缘部94b之间形成有供链带71贯穿的带贯穿间隙97。
在本实施例3中,链带71使用由双股线构成的纬纱和多根经纱织成。此外,在拉拽拉头90的拉片92而对拉头90进行滑动操作的情况下,该链带71接触于拉头90的下凸缘部94b的上端缘(顶端缘),特别是,与位于该下凸缘部94b的上端面和外侧面之间的外侧的棱线部94c接触的拉头接触部沿着带长度方向连续地存在。
此外,本实施例3的链带71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具有以遍及包含拉头接触部的带宽方向上的规定区域的方式配置的双层编织区域、与该双层编织区域的带内缘侧相邻地配置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与双层编织区域的带外缘侧相邻地配置的外侧单层编织区域、以及通过在链带71的外侧缘部依次勾住下一位置的纬纱连结线圈的折回端而形成的织边部。
在这种情况下,本实施例3的双层编织区域、内侧单层编织区域以及外侧单层编织区域的各编织组织以与前述的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链带11、41的情况相同的方式构成。即,本实施例3的双层编织区域由经纱9的根数被设定为8根以上12根以下的筒状编织组织构成,其包括在成为安装有拉链链齿的一侧的带面的带第1面(带外表面)侧配置的第1编织部、以及在与拉头90的下凸缘部94b接触的带第2面(带内表面)侧配置的第2编织部。
此外,在本实施例3的链带71中,内侧单层编织区域和双层编织区域的间交界处形成在拉头90的下凸缘部94b的内侧面的位置和外侧的棱线部94c的位置之间,带厚度较薄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与在拉头90的下凸缘部94b的上端面和内侧面之间配置的内侧的棱线部的位置相对应地配置。
在以上那样的本实施例3的隐形拉链3中,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通常类型的拉链1、2的情况相同,在双层编织区域中,暴露在第2编织部的带第2面侧的纬纱的面积大幅度减少,并且暴露在该带第2面侧的经纱的面积增大。
因此,双层编织区域中的第2编织部的纬纱不易直接接触于拉头90的下凸缘部94b外侧的棱线部94c,并且能够将纬纱自拉头90受到的损伤的程度抑制得较小。因而,在拉头90滑动时,即使链带71的双层编织区域接触于拉头90的下凸缘部94b的外侧的棱线部94c,配置在该双层编织区域中的纬纱也不易被切断。
并且,在该隐形拉链3中,在形成于带弯折部71b的双层编织区域中,配置在带第1面侧的第1编织部被拉长而支持链带71的弯折形态,并且,配置在带第2面侧的第2编织部在带宽方向上稍稍松弛,该松弛量为其比第1编织部靠内侧的量。
此时,以带弯折部71b接触于拉头90的外侧的棱线部94c的第2编织部能够沿带宽方向移动的自由度比第1编织部大,因此,即使第2编织部接触于拉头90的外侧的棱线部94c而承受应力,也能够有效地使该应力分散到整个第2编织部。由此,在第2编织部中,能够有效地防止各经纱的位置在带宽方向上错动,能防止在第2编织部中发生经纱的错位。
因而,在本实施例3的隐形拉链3中,即使反复滑动拉头90,在链带71的双层编织区域中也不会因经纱的错位引起纬纱暴露得较长,因此,因拉头90的接触导致纬纱被切断的可能性极小,能够进一步延长隐形拉链3的寿命。
附图标记说明
1、2、拉链;3、隐形拉链;5、提包(挎包);5a、5b、开口部;6、第1止挡件;7、第2止挡件;8、纬纱;9、9a、9b、经纱;10、拉链牙链;11、链带;11a、带主体部;11b、带内侧缘部(链齿安装部);11c、芯线部;12、芯线;13、13a、双层编织区域;14、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a、14b、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5、外侧单层编织区域;16、芯线保持区域;17、链带;17b、带内侧缘部;18、链带;19、链带;20、链齿列;21、21a、拉链链齿;22、啮合头部;23、分叉部;24、腿部;25a、第1编织部;25b、第2编织部;30、拉头;31、拉头胴体;32、拉片;33、上翼板;33a、上翼板主体;33b、上凸缘部;34、下翼板;34a、下翼板主体;34b、下凸缘部;34c、外侧的棱线部;34d、内侧的棱线部;35、引导柱;36、拉片安装柱;37、带贯穿间隙;40、拉链牙链;41、链带;43、双层编织区域;44、内侧单层编织区域;45、外侧单层编织区域;51、拉链链齿;52、啮合头部;53、上腿部;54、下腿部;55、连结部;56、芯线;57、缝纫线;60、拉头;61、拉头胴体;63、上翼板;63a、上翼板主体;63b、上凸缘部;64、下翼板;64a、棱线部;67、带贯穿间隙;70、拉链牙链;71、链带;71a、带主体部;71b、带弯折部;71c、链齿安装部;81、拉链链齿;82、啮合头部;83、上腿部;84、下腿部;86、芯线;87、缝纫线;90、拉头;91、拉头胴体;92、拉片;93、上翼板;94、下翼板;94a、下翼板主体;94b、下凸缘部;94c、棱线部;95、引导柱;96、拉片安装柱;97、带贯穿间隙。

Claims (12)

1.一种拉链,该拉链(1、2)具有沿着织成的左右的链带(11、17、18、19、41)相面对的带内侧缘部(11b、17b)安装有链齿列(20)的成对的拉链牙链、以及能够使上述链齿列(20)啮合或者分离的拉头(30、60),上述拉头(30、60)具有上下翼板(33、34、63、64)和将上述上下翼板(33、34、63、64)之间连结起来的引导柱(35),并且在上述下翼板(34、64)侧的侧缘部的与上述上翼板(33、63)相面对的相对上表面和上述下翼板(34、64)的外侧面之间具有棱线部(34c、64a),其特征在于,
上述链带(11、17、18、19、41)由单层编织组织织成,并且,在该链带(11、17、18、19、41)中与上述拉头(30、60)的上述棱线部(34c、64a)的位置相对应地沿着带长度方向形成有由双层编织组织织成的双层编织区域(13、13a、43),
在上述链带(11、17、18、19、41)中,在上述双层编织区域(13、13a、43)的带内缘侧形成有上述单层编织组织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14a、14b、44),在上述双层编织区域(13、13a、43)的带外缘侧形成有上述单层编织组织的外侧单层编织区域(15、4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中,
在上述拉头(30)的上述下翼板(34)的左右侧缘部竖立设有下凸缘部(34b),上述棱线部(34c)配置在上述下凸缘部(34b)的上端面和外侧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链,其中,
上述链带(11、17、18、19)中的上述双层编织区域(13、13a、43)和上述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14a、14b)间的交界处配置在上述拉头(30)的上述下凸缘部(34b)的内侧面的位置和外侧的上述棱线部(34c)的位置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中,
上述拉头(60)的上述下翼板(64)形成为平板状,上述棱线部(64a)配置在上述下翼板(64)的上表面和外侧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中,
上述双层编织组织为筒状编织组织。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中,
在上述链带(11、17、18、19)的上述带内侧缘部(11b、17b)织入有芯线(12),在该带内侧缘部(11b、17b)安装有构成上述链齿列(20)的拉链链齿(21、21a),
上述拉链链齿(21、21a)具有在夹持上述链带(11、18、19)的成对的腿部(24)或固定在上述链带(17)上的胴部,
上述腿部(24)或上述胴部的带宽方向上的端部位于上述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14a、14b)上。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中,
在上述双层编织组织的区域(13、13a、43)中配置有8根以上12根以下经纱(9)。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中,
上述链带(11、17、18、19)沿着带内侧缘具有芯线部(11c),
上述芯线部(11c)是通过在上述链带(11、17、18、19)中的比上述内侧单层编织区域(14、14a、14b)更靠带内侧缘侧形成双层编织组织,并在该双层编织组织内保持固定芯线(12)而构成的。
9.一种隐形拉链,该隐形拉链(3)具有:成对的隐形类型的拉链牙链(70)以及能够使上述拉链链齿(81)的链齿列啮合或者分离的拉头(90),上述成对的隐形类型的拉链牙链(70)包括在织成的左右链带(71)的带主体部(71a)和链齿安装部(71c)之间包括弯折成字母U形的带弯折部(71b),以使该拉链链齿(81)的啮合头部(82)比上述带弯折部(71b)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将该拉链链齿(81)安装在上述链齿安装部(71c),上述能够使上述拉链链齿(81)的链齿列啮合或者分离的的拉头(90)具有上下翼板(93、94)、将上述上下翼板(93、94)之间连结起来的引导柱(95)、以及以直立状竖立设置在上述下翼板(94)的侧缘部的下凸缘部(94b),上述下凸缘部(94b)在与上述上翼板(93)相面对的相对上表面和上述下凸缘部(94b)的外侧面之间具有棱线部(94c),其特征在于,
上述链带(71)由单层编织组织织成,并且,在该链带(71)中与上述拉头(90)的上述棱线部(94c)的位置相对应地沿着带长度方向形成有由双层编织组织织成的双层编织区域,
在上述链带(71)中,在上述双层编织区域的带内缘侧形成有上述单层编织组织的内侧单层编织区域,在上述双层编织区域的带外缘侧形成有上述单层编织组织的外侧单层编织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隐形拉链,其中,
上述链带(71)中的上述双层编织区域和上述内侧单层编织区域间的交界处配置在上述拉头(90)的上述下凸缘部(94b)的内侧面的位置和外侧的上述棱线部(94c)的位置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隐形拉链,其中,
上述双层编织组织为筒状编织组织。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隐形拉链,其中,
在上述双层编织组织的区域中配置有8根以上12根以下的经纱。
CN201180074819.7A 2011-10-19 2011-10-19 拉链及隐形拉链 Active CN1039171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74056 WO2013057807A1 (ja) 2011-10-19 2011-10-19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17125A CN103917125A (zh) 2014-07-09
CN103917125B true CN103917125B (zh) 2016-06-15

Family

ID=48140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74819.7A Active CN103917125B (zh) 2011-10-19 2011-10-19 拉链及隐形拉链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596909B2 (zh)
EP (1) EP2769638B1 (zh)
JP (1) JP5795074B2 (zh)
KR (1) KR101594269B1 (zh)
CN (1) CN103917125B (zh)
HK (1) HK1198113A1 (zh)
TW (1) TWI481356B (zh)
WO (1) WO20130578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44452B (zh) * 2014-03-26 2015-12-09 上海泽普拉链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注塑拉链布带
JP6644446B2 (ja) 2015-12-02 2020-02-12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テープ部材及びテープ部材の製造方法
WO2018061090A1 (ja) * 2016-09-27 2018-04-05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のファスナーテープ
CN107637925B (zh) * 2017-10-27 2024-01-30 劲霸男装(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拉链用布带以及拉链
IT201800020731A1 (it) 2018-12-21 2020-06-21 Ykk Corp Fettuccia per chiusura lampo.
EP4046524A4 (en) * 2019-10-16 2022-10-12 Ykk Corporation INTERLACED CLOSING HALF CHAIN, CLOSING CHAIN AND METHOD OF MAKING CLOSING HALF CHAI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22250A (en) * 1925-05-15 1927-03-22 Russell Mfg Co Fabric
JPS499447Y1 (zh) * 1966-11-15 1974-03-06
US3964150A (en) * 1972-09-18 1976-06-22 Textron, Inc. Method for making slide fasteners
US4354532A (en) * 1979-07-31 1982-10-19 Yoshida Kogyo K. K. Woven slide fastener stringer
CN1720837A (zh) * 2004-07-05 2006-01-18 Ykk株式会社 隐蔽型拉链用滑块和隐蔽型拉链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32841A (en) * 1946-06-29 1947-12-16 Wahl Brothers Tape for separable fasteners
FR1020397A (fr) 1949-06-07 1953-02-05 Perfectionnements aux rubans tissés, destinés en particulier à assujettir les crochets ou les portes des agrafes
US2940478A (en) * 1956-06-13 1960-06-14 Talon Inc Slide fastener and tape therefor
JPS47187Y1 (zh) 1966-09-09 1972-01-07
AT374298B (de) 1979-07-26 1984-04-10 Union Carbide Corp Isolierstoffmischung, insbesondere als isolierung elektrischer draehte oder kabel
JPS5643723A (en) 1979-09-18 1981-04-22 Nec Corp Manufacture of semiconductor element
JPS60155313U (ja) * 1984-03-28 1985-10-16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アスナ−
AU545571B2 (en) 1983-05-11 1985-07-18 Yoshida Kogyo K.K. Slide fastener
JPS60155313A (ja) 1984-01-25 1985-08-15 Sankyo Kizai Kk 曲線切断装置
JPS63294804A (ja) 1987-05-27 1988-12-01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伸縮性を有するスライドフアスナ−
JPH0315402A (ja) 1989-03-24 1991-01-23 Yoshida Kogyo Kk <Ykk> マーク・模様入り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2748329B2 (ja) 1992-04-30 1998-05-06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自動停止装置付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KR101332470B1 (ko) * 2009-03-31 2013-11-25 와이케이케이 가부시끼가이샤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슬라이더 및 퀵 오픈식 슬라이드 파스너
CN102481038B (zh) 2009-09-04 2015-06-03 Ykk株式会社 隐形拉链用拉链条
JP5606452B2 (ja) * 2009-12-25 2014-10-15 Ykk株式会社 逆開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22250A (en) * 1925-05-15 1927-03-22 Russell Mfg Co Fabric
JPS499447Y1 (zh) * 1966-11-15 1974-03-06
US3964150A (en) * 1972-09-18 1976-06-22 Textron, Inc. Method for making slide fasteners
US4354532A (en) * 1979-07-31 1982-10-19 Yoshida Kogyo K. K. Woven slide fastener stringer
CN1720837A (zh) * 2004-07-05 2006-01-18 Ykk株式会社 隐蔽型拉链用滑块和隐蔽型拉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245574A1 (en) 2014-09-04
JP5795074B2 (ja) 2015-10-14
KR101594269B1 (ko) 2016-02-15
TW201316918A (zh) 2013-05-01
EP2769638A1 (en) 2014-08-27
KR20140062163A (ko) 2014-05-22
EP2769638A4 (en) 2015-05-13
TWI481356B (zh) 2015-04-21
US9596909B2 (en) 2017-03-21
HK1198113A1 (zh) 2015-03-13
CN103917125A (zh) 2014-07-09
EP2769638B1 (en) 2017-06-28
JPWO2013057807A1 (ja) 2015-04-02
WO2013057807A1 (ja) 2013-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17125B (zh) 拉链及隐形拉链
US4174738A (en) Tubular edged belting and method of making
TWI627921B (zh) Zipper-attached artic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ith zipper
CN104470397B (zh) 拉链
US10258114B2 (en) Stringers without fastener tape and article with slide fastener
KR20120034230A (ko) 은폐형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파스너 스트링거
CN202919203U (zh) 三明治式尼龙双面齿拉链和拉头
TWI583321B (zh) Zipper chain and zipper chain
CN104379016B (zh) 拉链牙链带和拉链
CN103228166B (zh) 拉链
US6431223B1 (en) Bringer gripper for looms without shuttles
CN105979815A (zh) 柔韧性高且拉链啮合性良好的合成树脂拉链
JP7017545B2 (ja)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を備えた物品
CN106572727A (zh) 无拉链带牙链带、无拉链带拉链以及带拉链物品
CN210711969U (zh) 一种钩边机用滑移式勾线装置
JP5973545B2 (ja) ネクタイ
TW201204891A (en) Weaving machine
WO2022168239A1 (ja)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の製造方法
JP7496003B2 (ja)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の製造方法
CN212912004U (zh) 闪光抽芯柔软定型拉链
EP1437430A3 (en) Fabric manufacture
KR200457868Y1 (ko) 고장력 슬라이드 파스너
JPH11276217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チェン
TW201526825A (zh) 無拉鏈鏈布之鏈帶及附有拉鏈之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9811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9811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