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79016B - 拉链牙链带和拉链 - Google Patents

拉链牙链带和拉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79016B
CN104379016B CN201280074216.1A CN201280074216A CN104379016B CN 104379016 B CN104379016 B CN 104379016B CN 201280074216 A CN201280074216 A CN 201280074216A CN 104379016 B CN104379016 B CN 1043790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ot
slide fastener
coupling element
warp thread
re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421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79016A (zh
Inventor
西田英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3790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790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790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790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42Making by processes not fully provided for in one other class, e.g. B21D53/50, B21F45/18, B22D17/16, B29D5/00
    • A44B19/52Securing the interlocking members to stringer tapes while making the latter
    • A44B19/54Securing the interlocking members to stringer tapes while making the latter while weaving the stringer tape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拉链牙链带(10)通过将锯齿形的拉链链牙(20)织入拉链带(11)进行固定而构成。在拉链链牙(20)的第一和第二脚部(22、23)配置有第一和第二凹部(22a、23a)。在第一凹部(22a)收容有紧固固定第一脚部(22)的第一紧固用经纱(41),在第二凹部(23a)收容有紧固固定第二脚部(23)的第二紧固用经纱(42)。由此,能够难以产生由拉头30的滑动等而引起的第一紧固用经纱(41)和第二紧固用经纱(42)的磨损或断纱。

Description

拉链牙链带和拉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编织拉链带的同时将连续状拉链链牙织入该拉链带的链牙安装部进行固定的拉链牙链带和拉链,其中该拉链链牙通过将合成树脂制的单丝成型为锯齿形而形成。
背景技术
以往,在编织拉链带的同时将连续拉链链牙沿着该拉链带的一侧缘部(链牙安装部)织入进行固定来制造拉链的方法是广为人知的,其中,该连续拉链链牙通过对合成树脂制的单丝进行成型而得到。
作为此时被织入的拉链链牙的代表例,有线圈状的连续拉链链牙和锯齿形的连续拉链链牙。这些连续拉链链牙包括:啮合头部,其用于与相向的拉链牙链带的拉链链牙啮合;连结部,其将在带长度方向上相邻的链牙彼此连结;上下一对脚部,其从啮合头部配置到连结部。
这种连续拉链链牙通过如下方式安装:将单丝预先成型并织入或缝制到拉链带,或者在编织拉链带时将单丝成型并织入该拉链带。
然而,线圈状的连续拉链链牙无论是在织入的情况下还是在缝制的情况下,都是安装到拉链带的一方的带表面上。因此,在构成拉链时,在以使安装有拉链链牙的带面(第一带面)侧成为外侧的方式将拉链沿着带长度方向折弯成大致U字形的情况下,与以使该第一带面侧成为内侧的方式将拉链折弯成大致U字形的情况相比,虽然更容易折弯,但是容易产生左右拉链链牙彼此的啮合脱离、即所谓的啮合开裂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具有锯齿形的连续拉链链牙的拉链中,拉链链牙以在被折成两部分的连续链牙列的内部插入有拉链带的形态被安装在拉链带。在这种情况下,连结在带长度方向上相邻的2个拉链链牙间的连结部在拉链带的表面和背面交替地露出,拉链链牙的形状在带表面侧和带背面侧以使拉链链牙的安装间距在带长度方向上偏移1个量的形态成为对称。
因此,具有锯齿形的连续拉链链牙的拉链具有下述特征:作为拉链牙链带从外观和触感来看表背不明显,而且在左右拉链链牙啮合的状态下,无论是在将拉链向带表面侧折弯成大致U字形的情况下,还是在将拉链向带背面侧折弯成大致U字形的情况下,其折弯容易度均没有变化,也难以产生啮合开裂。
在日本特开平2-177902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种具有锯齿形连续拉链链牙的拉链的一例。
如图8所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拉链60包括: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61;以及能够沿着拉链牙链带61的链牙列滑动的未图示的拉头。
各拉链牙链带61包括:编织而成的拉链带62;以及拉链链牙63,其在编织拉链带62的同时被织入拉链带62的一侧缘部。专利文献1的拉链链牙63通过将具有半圆形横截面的单丝成型为锯齿形而呈连续状地构成。
该拉链链牙63包括:啮合头部63a;上脚部63b和下脚部63c,其从啮合头部63a在拉链带62的带表面侧和带背面侧分别沿着带宽度方向延伸;上连结部63d,其连结在带长度方向上相邻的拉链链牙63的上脚部63b间;以及下连结部63e,其连结在带长度方向上相邻的拉链链牙63的下脚部63c间。
该拉链链牙63的啮合头部63a通过用冲床进行冲压成型(有时也称为隆起成型)而形成,以横跨(跨越)拉链带62的带侧缘的方式在带厚度方向(带表背方向)上折弯成U字形,并且向带长度方向的前后隆起而具有隆起部。
上脚部63b和下脚部63c从啮合头部63a沿着带宽度方向与拉链带62大致平行地呈直线状延伸设置。此外,上脚部63b和下脚部63c构成为:由横截面为半圆形的单丝的平面部分形成的上脚部63b的平面部和下脚部63c的平面部分别与拉链带62的带表面及带背面平行,由此,拉链链牙63相对于拉链带62的安装变得稳定。
上连结部63d和下连结部63e通过在将横截面为半圆形的单丝折弯成型为锯齿形之前或者成型之后进行锻压(stamping)加工或装夹(clamping)加工等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上连结部63d和下连结部63e以横截面为半圆形的单丝的平面部分面向啮合头部63a侧的方式形成,上连结部63d的上端缘被设定在比上脚部63b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即远离拉链带62的位置),并且下连结部63e的下端缘被设定在比下脚部63c的下表面低的位置(即远离拉链带62的位置)。
这种锯齿形拉链链牙63通过如下方式被紧固固定于拉链带62:在上脚部63b的上表面侧行走的第一紧固用经纱64及在下脚部63c的下表面侧行走的第二紧固用经纱65与纬纱交叉并且以将上脚部63b和下脚部63c夹在中间的方式紧固。
在这样构成的专利文献1的拉链60,由于上连结部63d的上端缘及下连结部63e的下端缘与上脚部63b及下脚部63c相比分别向带厚度方向突出,所以在该拉链60使拉头滑动时,由于易于使左右拉链链牙63的上连结部63d及下连结部63e与拉头的上下翼板滑动接触,所以能够使拉头的导向性优良,而提高其滑动性能。
此外,由于向带厚度方向突出的上连结部63d的上端缘及下连结部63e的下端缘与拉头的上下翼板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以紧固拉链链牙63的上脚部63b和下脚部63c的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64、65难以与上下翼板的内表面滑动接触。由此,即使反复使拉头滑动,也能够使得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64、65难以产生磨损或断纱。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1779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图8所示的专利文献1的拉链60中,如上所述,拉链链牙63的上脚部63b和下脚部63c从啮合头部63a沿着带宽度方向与拉链带62大致平行地呈直线状延伸设置。因此,存在下述情况:紧固这些上脚部63b和下脚部63c的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64、65的位置,例如在反复进行拉头的滑动操作的过程中,在与拉链链牙63的关系而言向带宽度方向(特别是向啮合头部63a侧)发生偏移。
这样,当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64、65的位置发生偏移时,存在啮合头部63a的位置向带长度方向或带宽度方向发生偏移、啮合头部63a的姿势倾斜的情况,由此,可能使左右拉链链牙63的啮合产生不良情况或者使啮合强度下降。
此外,在使左右拉链链牙63在拉头的链牙引导通路内啮合时,存在拉链链牙63的啮合头部63a在该链牙引导通路内沿着带厚度方向位移而与拉头的上下翼板接触的情况,但是例如在如上所述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64、65的位置向啮合头部63a侧发生相对偏移的情况下,存在在拉头滑动时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64、65也与上下翼板的内表面接触的可能性,因此也可能使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64、65产生磨损或断纱。
进而,例如在将拉链60安装在服装或包上使用时,由于多数情况下拉链60露在外表面侧,所以存在专利文献1中紧固固定拉链链牙63的第一紧固用经纱64或第二紧固用经纱65(特别是向啮合头部63a侧位置发生偏移的第一紧固用经纱64或第二紧固用经纱65)与其他部件接触的情况。这样,当第一紧固用经纱64或第二紧固用经纱65与其他部件反复接触时,也可能使该第一紧固用经纱64或第二紧固用经纱65产生磨损或断纱。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通过将拉链链牙63的从上脚部63b的上表面至下脚部63c的下表面的高度尺寸设定得更小,增大该高度尺寸与从上连结部63d的上端缘至下连结部63e的下端缘的高度尺寸之差,由此即使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64、65的位置向啮合头部63a侧发生偏移,也难以使该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64、65与拉头的上下翼板或其他部件接触。
然而,在像这样将从上脚部63b的上表面至下脚部63c的下表面的高度尺寸设定得更小的情况下,由于用于使左右拉链链牙63啮合的啮合头部63a的从上表面至下表面的高度尺寸也同样减小,所以会导致啮合强度下降,容易产生啮合开裂。
而且,当啮合头部63a的高度尺寸减小时,在滑动拉头使左右拉链链牙63啮合的情况下,在该拉头的链牙引导通路内啮合头部63a容易在带厚度方向上位移,啮合头部63a的位置不稳定,不能使拉链链牙63顺畅地啮合。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完成的,其具体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链用拉链牙链带以及拉链,该拉链用拉链牙链带以及拉链能够通过滑动拉头而使被织入拉链带的左右锯齿形的拉链链牙更顺畅地啮合,并能够稳定地确保所期望的啮合强度,而且即使反复使拉头滑动也能够使紧固拉链链牙的经纱难以产生磨损或断纱。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拉链牙链带,其用于拉链,作为基本结构,包括:拉链带,其由纬纱和多根经纱编织,沿着带主体部的一侧缘配置有链牙安装部;以及拉链链牙,其呈连续状,被织入上述链牙安装部进行固定,上述拉链链牙是通过将合成树脂制的单丝成型为锯齿形而构成的,并且包括:啮合头部,其在沿着带厚度方向被折弯的折弯部具备在带长度方向上隆起的啮合部;第一脚部和第二脚部,其从上述啮合头部起分别在上述拉链带的第一带面侧和第二带面侧沿着带宽度方向延伸;第一连结部,其连结在带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上述拉链链牙的上述第一脚部间;以及第二连结部,其连结在带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上述拉链链牙的上述第二脚部间,上述经纱包括:第一紧固用经纱,其在上述第一脚部的外表面侧行走,并且与上述纬纱交叉来紧固固定上述第一脚部;以及第二紧固用经纱,其在上述第二脚部的外表面侧行走,并且与上述纬纱交叉来紧固固定上述第二脚部,上述拉链牙链带在上述第一脚部的外表面侧配置有第一凹部,在上述第二脚部的外表面侧配置有第二凹部,在上述第一脚部的上述第一凹部收容有上述第一紧固用经纱,在上述第二脚部的上述第二凹部收容有上述第二紧固用经纱。
在本发明涉及的拉链牙链带中,优选上述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距离上述拉链带的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大于上述啮合头部距离上述拉链带的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
此外,在本发明涉及的拉链牙链带中,优选上述单丝的横截面呈椭圆形或扁平形状。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优选在上述单丝的横截面中,以穿过该单丝的中心点并连结该单丝的外周上的2个点的径向线段中的最长线段为长轴时,上述第一脚部和第二脚部的配置有上述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的部分的上述长轴的朝向,与上述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的上述长轴的朝向相比,向上述拉链带的上述第一带面侧和第二带面侧倾斜。
进一步,在本发明涉及的拉链牙链带中,优选被织入的上述拉链链牙的从各啮合头部延伸的上述第一脚部和上述第二脚部至少一部分相互接触。
进一步,在本发明涉及的拉链牙链带中,还优选上述纬纱通过1根构成纱条的往复运动而被引纬,并以2根上述构成纱条被拉齐的状态被织入。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优选每隔上述拉链链牙的规定间距,构成上述纬纱的1根上述构成纱条穿过上述第一脚部的第一面与上述第一紧固用经纱之间,并倾斜地横跨上述第一脚部而被织入,每隔上述拉链链牙的规定间距,构成上述纬纱的1根上述构成纱条穿过上述第二脚部的第二面与上述第二紧固用经纱之间,并倾斜地横跨上述第二脚部而被织入。
进一步,在这种情况下,特别优选倾斜地横跨上述第一脚部的1根上述构成纱条被收容在上述第一凹部,倾斜地横跨上述第二脚部的1根上述构成纱条被收容在上述第二凹部。
而且,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拉链,该拉链包括:2个为一组的具有上述结构的拉链牙链带。
本发明涉及的拉链牙链带,通过将成型为锯齿形的拉链链牙织入固定于拉链带的链牙安装部而构成,拉链链牙包括:啮合头部;从啮合头部沿着带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脚部(上脚部)和第二脚部(下脚部);连结相邻的拉链链牙的第一脚部间的第一连结部(上连结部);以及连结相邻的拉链链牙的第二脚部间的第二连结部(下连结部)。
此外,拉链链牙中,在第一脚部的外表面(上表面)侧配置有第一凹部,在第二脚部的外表面(下表面)侧配置有第二凹部。而且,在第一脚部的第一凹部收容有第一紧固用经纱,该第一紧固用经纱用于从第一脚部的外表面侧紧固固定拉链链牙,在第二脚部的第二凹部内收容有第二紧固用经纱,该第二紧固用经纱用于从第二脚部的外表面侧紧固固定拉链链牙。
这种情况下,在观察该拉链链牙的与带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时,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在带厚度方向上距离拉链带的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小于啮合头部距离上述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并且小于第一或第二连结部距离上述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
这里,啮合头部距离拉链带的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是指,在带厚度方向上从拉链带的中心位置到啮合头部的上端缘或下端缘的高度尺寸的最大值,另外,第一或第二连结部距离拉链带的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是指,在带厚度方向上从拉链带的中心位置到第一连结部的上端缘(带厚度方向的端缘)或第二连接部的下端缘(带厚度方向的端缘)的高度尺寸的最大值。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拉链牙链带中,第一紧固用经纱和第二紧固用经纱分别被配置收容在高度尺寸比啮合头部、第一或第二连结部小的第一脚部的第一凹部和第二脚部的第二凹部内,这样,通过将第一紧固用经纱和第二紧固用经纱收容在拉链链牙的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内,可有效地防止第一紧固用经纱和第二紧固用经纱相对于拉链链牙的位置在带宽度方向上发生偏移。
由此,在使用该拉链牙链带构成拉链时,即使滑动拉头,也能够使收容在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内的第一紧固用经纱和第二紧固用经纱难以与该拉头的上下翼板的内表面接触。进而,在将该拉链安装在服装或包上使用的情况下,由于第一紧固用经纱和第二紧固用经纱收容在拉链链牙的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内,所以能够减小与其他部件接触的危险。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难以产生由拉头的滑动或与其他部件接触引起的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的磨损或断纱,能够在长期间内稳定地使用拉链。
此外,在本发明中,在一定程度确保拉链链牙的啮合头部的高度尺寸,并且在第一脚部和第二脚部设置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在该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内收容有第一紧固用经纱和第二紧固用经纱。因此,不会导致因减小啮合头部而带来的缺陷、即如上所述的啮合强度下降、容易产生啮合开裂等缺陷,通过滑动拉头能够使左右拉链链牙顺畅地啮合,而且能够稳定地确保所期望的啮合强度。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拉链牙链带中,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距离拉链带的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大于啮合头部距离拉链带的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
由此,在使用该拉链牙链带构成拉链时,能够使拉链链牙的第一连结部及第二连结部与拉头的上翼板及下翼板稳定地接触,而且也能够与从上翼板垂设的上凸缘部及从下翼板立设的下凸缘部稳定地接触。
因此,在滑动拉头开闭拉链时,能够防止拉链链牙从拉头的链牙引导通路脱落。此外,拉头相对于拉链的链牙列的导向性良好,并且能够在拉头的链牙引导通路内对左右拉链链牙适当地进行导向,使其顺畅地啮合。
进而,在用长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横截面形状的单丝成型锯齿形的拉链链牙时,啮合头部的折弯部越是以使得带厚度方向的尺寸减小的方式被折弯,在啮合头部越能够稳定地形成沿着带长度方向隆起的啮合部。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使啮合头部的高度尺寸小于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的高度尺寸,能够稳定地形成啮合部,能够适当地获得所期望的啮合强度。
此外,在本发明的拉链牙链带中,成型为锯齿形拉链链牙之前的单丝的横截面呈椭圆形或扁平形状。通过使用这样的单丝来进行锯齿形拉链链牙的成型,例如即使进行通过冲床(punch)进行的用于形成啮合头部的冲压成型、用于形成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的锻压(stamping)加工或装夹(clamping)加工等,也能够稳定地形成具有上述形态的锯齿形拉链链牙。
此外,这种情况下,在单丝的横截面中,以穿过该单丝的中心点并连结该单丝的外周上的2个点的径向线段中的最长线段为长轴时,第一和第二脚部的配置有第一和第二凹部的部分的长轴的朝向,与第一和第二连结部的长轴的朝向相比,向拉链带的第一带面侧和第二带面侧倾斜。通过像这样构成拉链链牙,在拉链链牙的第一脚部和第二脚部稳定地形成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
在本发明的拉链牙链带中,被织入的拉链链牙的从各啮合头部延伸的第一脚部和第二脚部至少一部分相互接触。这样,在使第一脚部与第二脚部相互接触的状态下,将拉链链牙织入拉链带,由此能够容易地使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的上述高度尺寸小于啮合头部的上述高度尺寸、第一连结部或第二连结部的上述高度尺寸。
此外,在本发明的拉链牙链带中,上述纬纱通过1根构成纱条的往复运动而被引纬,并以2根上述构成纱条被拉齐的状态被织入。通过这样织入纬纱,使第一紧固用经纱和第二紧固用经纱与该纬纱交叉,由此能够压紧第一紧固用经纱和第二紧固用经纱,以便可靠地紧固拉链链牙的第一脚部和第二脚部。
而且,通过像这样使第一紧固用经纱及第二紧固用经纱与纬纱交叉而被压紧,来保持在拉链链牙的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内收容第一紧固用经纱和第二紧固用经纱的状态,并且利用这些第一紧固用经纱和第二紧固用经纱的张力,来稳定地保持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的高度尺寸小于啮合头部的高度尺寸、第一连结部或第二连结部的高度尺寸。
特别地在本发明中,在编织拉链带时,将构成纬纱的构成纱条引纬到由第一紧固用经纱和第二紧固用经纱形成的开口内,并使第一紧固用经纱及第二紧固用经纱与2根一组的纬纱在带长度方向上相邻的拉链链牙间交叉。这样,第一紧固用经纱和第二紧固用经纱共同被该纬纱压紧,由此,由第一紧固用经纱和第二紧固用经纱压紧拉链链牙的第一脚部和第二脚部,并且保持第一紧固用经纱和第二紧固用经纱收容在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内的状态。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每隔拉链链牙的规定间距,构成纬纱的1根构成纱条穿过第一脚部的第一面与第一紧固用经纱之间,并倾斜地横跨第一脚部而被织入。而且,每隔拉链链牙的规定间距,构成纬纱的1根构成纱条穿过第二脚部的第二面与第二紧固用经纱之间,并倾斜地横跨第二脚部而被织入。
由此,能够减少在带长度方向上相邻的拉链链牙间存在的纬纱的构成纱条的根数,其结果,能够较薄地形成拉链牙链带,能够提高拉链牙链带的带长度方向的柔软性。此外,也能够利用倾斜地横跨第一脚部和第二脚部而被织入的纬纱的构成纱条来压紧拉链链牙,因此能够将拉链链牙更稳定地紧固固定于拉链带,并且各拉链链牙难以发生朝向带长度方向的位置偏移。
进而,在这种情况下,将倾斜地横跨第一脚部的1根构成纱条收容在第一凹部内,将倾斜地横跨第二脚部的1根构成纱条收容在第二凹部内。由此,能够与第一紧固用经纱和第二紧固用经纱的情况同样地,难以产生由拉头的滑动或与其他部件接触引起的该构成纱条的磨损或断纱。
而且,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拉链,其包括2个为一组的具有上述结构的拉链牙链带。
在本发明涉及的这样的拉链中,由于将紧固固定拉链链牙的第一紧固用经纱和第二紧固用经纱分别配置收容在第一脚部的第一凹部和第二脚部的第二凹部内,所以能够防止第一紧固用经纱和第二紧固用经纱的位置在带宽度方向上发生偏移,而且难以产生由拉头的滑动或与其他部件接触引起的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的磨损或断纱。因此,能够在长期间内稳定地使用拉链,能够期待拉链的寿命延长。
进而,由于不需要为了防止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的磨损或断纱而减小拉链链牙的啮合头部的高度尺寸,所以也不会导致啮合强度下降、容易产生啮合开裂等缺陷,而且,由于在拉头的链牙引导通路内拉链链牙的啮合头部的位置稳定,所以能够通过拉头的滑动来顺畅地进行开闭拉链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的在拉链带安装有锯齿形拉链链牙的编织拉链的俯视图。
图2是放大并示意性表示所述拉链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以相对于带长度方向的横截面示意性表示所述拉链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4是沿图3所示的IV-IV线的截面图。
图5是沿图3所示的V-V线的截面图。
图6是放大并示意性表示在左右拉链链牙啮合的状态下的拉链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沿图6所示的VII-VII线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现有的在拉链带安装有锯齿形拉链链牙的编织拉链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拉链
5 第一止件
6 第二止件
10 拉链牙链带
11 拉链带
11a 链牙安装部(带侧缘部)
11b 带主体部
12 链牙列
20 拉链链牙
20a 第一拉链链牙
20b 第二拉链链牙
20c 第三拉链链牙
21 啮合头部
21a 啮合部
22 上脚部(第一脚部)
22a 第一凹部
23 下脚部(第二脚部)
23a 第二凹部
24 上连结部(第一连结部)
25 下连结部(第二连结部)
30 拉头
31 拉头主体
32 拉片
33 上翼板
34 下翼板
35 上凸缘部
36 下凸缘部
37 拉片安装柱
38 链牙引导通路
39 带插通间隙
40 纬纱
40a 构成纱条
41 第一紧固用经纱
41a~41d 第一段~第四段的第一紧固用经纱
42 第二紧固用经纱
42a~42d 第一段~第四段的第二紧固用经纱
43 地经纱
H1 上连结部和下连结部的高度尺寸的最大值
H2 啮合头部的高度尺寸的最大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列举实施例并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只要具有与本发明实质相同的结构并且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此外,在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中,说明在拉链带的编织中使用通过将由针的顶端把持的纬纱插入经纱的开口内来进行打纬的针织机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对拉链带的编织组织(织物组织)、用于拉链带的编织的织机没有特别限定,能够根据拉链的用途等任意地变更。
此外,对于构成拉链带的各构成纱条的材质或细度(纱的粗度、纱的根数)等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采用与现有的编织拉链牙链带中通常使用的构成纱条相同的材质和细度,而且还能够根据需要任意地变更各构成纱条的材质和细度。而且,对拉链牙链带以外的构成拉链的部件的具体结构也没有特别限定。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1涉及的编织拉链的俯视图。此外,图2是放大并示意性表示所述拉链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3是以相对于带长度方向的横截面示意性表示所述拉链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此外,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的特征,在图2和图3等中,将纬纱和各种经纱表现得相对较细,而将编织组织表现得较粗。然而实际上,考虑到作为拉链牙链带的功能,各种纬纱和经纱使用所需要的粗度的纱条,而且编织组织也致密地构成。
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前后方向是指拉链带的长度方向,是与拉头进行滑动的滑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特别地,设滑动拉头以使左右拉链链牙啮合来闭锁拉链的方向为前方,设滑动拉头以使左右拉链链牙分离来打开拉链的方向为后方。
左右方向是指拉链带的带宽度方向,特别是与拉链带的带面平行并且与带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并且,上下方向是指与拉链带的带面正交的带厚度方向。特别地,设相对于拉链带配置有拉头拉片的一侧的方向为上方,设其相反侧的方向为下方。例如在图1和图2中,上方是指朝向纸面眼前侧的方向(第一方向),下方是指朝向纸面里侧的方向(第二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1涉及的拉链1包括:一对编织拉链牙链带10,其在左右拉链带11的相向的带侧缘部配置有由连续状的拉链链牙20形成的链牙列12;拉头30,其配置为能够沿着链牙列12滑动;第一止件5,其与链牙列12的前端侧相邻地配置,用于防止拉头30脱落;以及第二止件6,其与链牙列12的后端侧相邻,并以横跨左右拉链牙链带10的方式配置。
此外,本实施例1的拉链1在拉链链牙20和拉链带11的结构上具有主要特征,拉头30、第一止件5和第二止件6具有与在现有的织入固定有锯齿形拉链链牙的拉链中通常使用的拉头、第一止件和第二止件实质相同的结构。
例如,本实施例1中的拉头30具有拉头主体31、以及以可转动的方式保持在拉头主体31的拉片32。此外,如图7等所示,拉头主体31包括:上下翼板33、34;连结所述上下翼板33、34的前端部间的未图示的引导柱;在上翼板33的左右侧缘部垂设的上凸缘部35;在下翼板34的左右侧缘部立设的下凸缘部36;以及在上翼板33的上表面立设的拉片安装柱37。
此外,在拉头主体31的前端,形成有将引导柱夹在中间的左右肩口,在拉头主体31的后端形成有后口。此外,形成有连通左右肩口和后口的大致Y字形的链牙引导通路38,其被上下翼板33、34、上凸缘部35和下凸缘部36包围。而且,在配置在拉头主体31的左右侧部的上凸缘部35与下凸缘部36之间,形成有能够使拉链带11插通的带插通间隙39。
本实施例1中的各拉链牙链带10分别包括:编织而成的拉链带11;以及在编织该拉链带11的同时被织入该拉链带11的一侧缘部的锯齿形拉链链牙20,通过将呈锯齿形连续的拉链链牙20织入拉链带11,形成链牙列12。
拉链带11包括:链牙安装部(带侧缘部)11a,其沿着带长度方向配置在拉链带11的一侧缘侧,用于织入固定锯齿形拉链链牙20;以及带主体部11b,其在带宽度方向上从该链牙安装部11a朝向构成拉链带11的另一侧缘侧的未图示的耳部延伸。
被织入固定于该拉链带11的拉链链牙20通过如下方式构成为连续状:通过压延,对具有圆形截面的合成树脂制的单丝进行加工使其至少在1个方向上变细,使得截面呈椭圆形或扁平形状,并将该加工后的单丝成型为锯齿形(参照图3~图5)。
这样,通过使用具有椭圆形或扁平形状的横截面的单丝,由于容易将单丝向规定方向折弯,所以能够边捻单丝边容易地成型锯齿形的拉链链牙20,而且能够在拉链链牙20的后述的啮合头部21容易地形成沿着带长度方向隆起的啮合部21a。单丝的横截面是在单丝延伸的方向上与单丝的轴正交的面上的截面。
此外,构成拉链链牙20的单丝,其横截面视图(以横截面为正面进行观察的状态)具有将正圆的形状压扁而形成的椭圆形或扁平形状,换言之,具有如下形状:在以不同的方向测量穿过该单丝的中心点并连结该单丝的外周上的2个点的径向线段的长度时,至少具有2个不同长度的线段。
特别地,在这种情况下,单丝优选在以穿过该单丝的中心点并连结该单丝的外周上的2个点的径向线段中的最长线段为长轴时,以该长轴为基准具有对称的形状。作为一个示例,在本实施例1中,成型为锯齿形的拉链链牙20之前的单丝的长轴尺寸为0.77mm,与长轴交叉的短轴的尺寸为0.48mm。单丝的中心点是在单丝的横截面中椭圆形或扁平形状的长轴与短轴交叉的位置。
该锯齿形的拉链链牙20包括:从拉链带11的带侧缘突出地形成的啮合头部21;在拉链带11的上表面(第一带面)侧从啮合头部21沿着带宽度方向延伸的上脚部(第一脚部)22;在拉链带11的下表面(第二带面)侧从啮合头部21沿着带宽度方向延伸的下脚部(第二脚部)23;连结在带长度方向上相邻的拉链链牙20的上脚部22间的上连结部(第一连结部)24;以及连结在带长度方向上相邻的拉链链牙20的下脚部23间的下连结部(第二连结部)25。
各拉链链牙20的啮合头部21包括:折弯部,其沿着带厚度方向被折弯成U字形,并连结上脚部22和下脚部23间;以及啮合部21a,其配置于该折弯部,沿着带长度方向隆起。此外,上脚部22和下脚部23是指,在使左右拉链链牙20啮合时(例如参照图6),在带宽度方向上,与啮合相对方的拉链链牙20的啮合头部21的位置相比在靠该拉链链牙20的上连结部24和下连结部25侧的区域沿着带宽度方向延伸的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在本实施例1的拉链牙链带10中,锯齿形的拉链链牙20在拉链带11的带表面(第一带面)和带背面(第二带面)侧,以拉链链牙20的安装间距在带长度方向上偏移(错开)1个拉链链牙量的形态并且具有表背对称的形状,该拉链链牙20的上连结部24和下连结部25在拉链带11的带表面侧和带背面侧交替露出。
在本实施例1中,拉链带11通过使用针织机由纬纱40和多个经纱41、42、43编织而成,而且在编织拉链带11的同时,使用未图示的芯轴将锯齿形的拉链链牙20依次成型并织入所述拉链带11的链牙安装部11a。
如图2所示,该拉链带11的链牙安装部11a是通过将纬纱40以交叉的方式插入到多根第一紧固用经纱41和多根第二紧固用经纱42进行编织的编织组织而构成的,其中,该第一紧固用经纱41在上脚部22的外表面(上表面)侧行走,将上脚部22从其上表面向下表面紧固固定,该第二紧固用经纱42在下脚部23的外表面(下表面)侧行走,将下脚部23从其下表面向上表面紧固固定。
在这种情况下,成型为锯齿形的拉链链牙20通过在纬纱40引纬的同时插入并依次织入由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41、42形成的开口内来进行固定。这里,如图7所示,上脚部22的外表面(上表面)侧是与拉头30的上翼板33相向的侧,下脚部23的外表面(下表面)侧是与拉头30的下翼板34相向的侧。
此外,拉链带11的带主体部11b通过地经纱43相对于纬纱40交替跨越上下地行走的、所谓1/1的平织组织(平纹组织)进行编织。此外,在本发明中,该带主体部11b的编织组织能够任意地选择。
构成拉链带11的编织组织的纬纱40由单一的连续的1根构成纱条40a构成,在编织拉链带11时,通过使1根构成纱条40a在各经纱41、42、43的开口内进行从拉链带11的一侧缘侧(链牙安装部11a侧的带侧缘)至拉链带11的另一侧缘(耳部侧的带侧缘)为止的往复行走这样的引纬,使2根构成纱条40a在被拉齐的状态下被织入。
在这种情况下,到达拉链带11的另一侧缘侧的2根一组的纬纱40,通过先行的纬纱40的环(loop)端部带着未图示的织针与该纬纱40交络的同时被织入固定,而形成耳部。
在这里,参照图2更具体地说明包含拉链链牙20的链牙安装部11a的编织构造。
在本实施例1中,在链牙安装部11a配置有4根第一紧固用经纱41a~41d和4根第二紧固用经纱42a~42d共计8根经纱41、42。
此外,在下面关于图2的说明中,将最下端示出的拉链链牙20称为第一拉链链牙20a,将与该第一拉链链牙20a的前方侧相邻的拉链链牙20称为第二拉链链牙20b,并且将与第二拉链链牙20b的前方侧相邻的拉链链牙20称为第三拉链链牙20c。
此外,对于4根第一紧固用经纱41和第二紧固用经纱42,从配置在拉链链牙20的啮合头部21侧的第一紧固用经纱41a和第二紧固用经纱42a依序将其称为第一段~第四段的第一紧固用经纱41a~41d和第二紧固用经纱42a~42d。
在本实施例1的链牙安装部11a的编织构造中,在相互相邻的第一拉链链牙20a与第二拉链链牙20b之间、以及第二拉链链牙20b与第三拉链链牙20c之间,如下所示,相对于构成拉链带11的经纱41、42、43分别进行了2次纬纱40的引纬操作,成为在相邻的拉链链牙20间排列有4根构成纱条40a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在通过一次引纬操作而被插入到相同开口的2根构成纱条40a中,通过未图示的纬针的返回动作而在开口内返回到链牙安装部11a侧的带侧缘的1根构成纱条40a,为了下一次的引纬操作,越过配置在链牙安装部11a的最外侧的第一段的第一或第二紧固用经纱41a、42a后折回,被插入到次位的经纱41、42、43的开口内。
因此,纬纱40以下述方式被织入:在相同开口内往复行走的2根一组的构成纱条40a,在链牙安装部11a侧的带侧缘,在带长度方向前后分开的状态下,在第一段的第一或第二紧固用经纱41a、42a折回。特别是,每进行一次引纬操作,本实施例1的纬纱40在链牙安装部11a侧的带侧缘交替地反复进行在第一紧固用经纱41处的折回和在第二紧固用经纱42处的折回而被织入。
更具体地进行说明,构成纬纱40的构成纱条40a,以横跨第一拉链链牙20a的下脚部23的下表面侧的方式被织入后,在链牙安装部11a侧的带侧缘,在第一紧固用经纱41从下表面侧越到上表面侧后折回。
该折回的构成纱条40a被插入到由第一段~第四段的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41a~41d、42a~42d形成的开口、以及由带主体部11b的地经纱43形成的开口,朝向链牙安装部11a的相反侧的未图示的耳部行走,并且在该耳部折回后,在相同的开口内以返回到链牙安装部11a的方式行走,由此以2根构成纱条40a被拉齐的状态作为纬纱40而被织入。
此时,该纬纱40以紧固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41、42的方式与多根第一紧固用经纱41(例如本实施例1的情况下第一段和第三段的第一紧固用经纱41a、41c)和多根第二紧固用经纱42(例如本实施例1的情况下第二段和第四段的第二紧固用经纱42b、42d)交叉,由此,用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41、42分别从上表面侧或下表面侧紧固固定拉链链牙20的上脚部22和下脚部23。该纬纱40在带长度方向上相邻的拉链链牙20间与第一紧固用经纱41及第二紧固用经纱42交叉。
接着,在该纬纱40中,返回到链牙安装部11a的一侧的构成纱条40a,在链牙安装部11a侧的带侧缘,从上表面侧向下表面侧越过第一段的第一紧固用经纱41a后折回。该折回的构成纱条40a被插入到由第一段~第四段的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41a~41d、42a~42d形成的开口、以及由带主体部11b的地经纱43形成的开口,朝向未图示的耳部行走,并且在该耳部折回后,在相同的开口内以返回到链牙安装部11a的方式行走,由此以2根构成纱条40a被拉齐的状态作为纬纱40被织入。
此时,在该纬纱40引纬的同时,将第二拉链链牙20b的上脚部22和下脚部23插入到拉链带11。相对于该被插入的第二拉链链牙20b的上脚部22,在该纬纱40中从耳部返回到链牙安装部11a的一侧的构成纱条40a,在上脚部22的上表面与第一段~第四段的第一紧固用经纱41a~41d之间,以倾斜地横穿的方式横跨上脚部22(特别是上脚部22的后述的第一凹部22a的部分)而被织入。
接着,在该纬纱40中,横跨上脚部22的上表面侧的构成纱条40a,在链牙安装部11a侧的带侧缘,从上表面侧向下表面侧越过第一段的第二紧固用经纱42a后折回。该折回的构成纱条40a被插入到由第一段~第四段的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41a~41d、42a~42d形成的开口、以及由带主体部11b的地经纱43形成的开口,朝向未图示的耳部行走,并且在该耳部折回后,在相同的开口内以返回到链牙安装部11a的方式行走,由此以2根构成纱条40a被拉齐的状态作为纬纱40被织入。
此时,该纬纱40以紧固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41、42的方式与多根第一紧固用经纱41(例如本实施例1的情况下第二段和第四段的第一紧固用经纱41b、41d)和多根第二紧固用经纱42(例如本实施例1的情况下第一段和第三段的第二紧固用经纱42a、42c)交叉,由此,由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41、42分别从上表面侧或下表面侧紧固固定拉链链牙20的上脚部22和下脚部23。该纬纱40在带长度方向上相邻的拉链链牙20间与第一紧固用经纱41及第二紧固用经纱42交叉。
接着,在该纬纱40中,返回到链牙安装部11a的一侧的构成纱条40a,在链牙安装部11a侧的带侧缘,从下表面侧向上表面侧越过第一段的第二紧固用经纱42a后折回。该折回的构成纱条40a被插入到由第一段~第四段的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41a~41d、42a~42d形成的开口、以及由带主体部11b的地经纱43形成的开口,向着未图示的耳部行走,并且在该耳部折回后,在相同的开口内以返回到链牙安装部11a的方式行走,由此以2根构成纱条40a被拉齐的状态作为纬纱40被织入。
此时,在该纬纱40引纬的同时,将第三拉链链牙20c的上脚部22和下脚部23插入到拉链带11。相对于该被插入的第三拉链链牙20c的下脚部23,在该纬纱40中从耳部返回到链牙安装部11a的一侧的构成纱条40a,在下脚部23的下表面与第一段~第四段的第二紧固用经纱42a~42d之间,以倾斜地横穿的方式横跨下脚部23(特别是下脚部23的后述的第二凹部23a的部分)而被织入。然后,在该纬纱40中横跨了下脚部23的下表面侧的构成纱条40a,如上所述在链牙安装部11a侧的带侧缘,从下表面侧向上表面侧越过第一紧固用经纱41后折回。
这样,本实施例1的拉链带11通过如下方式编织:进行拉链链牙20的插入,将拉链链牙20织入链牙安装部11a,同时在相邻配置的拉链链牙20间反复进行纬纱40的2次的引纬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以倾斜地横穿的方式横跨第二拉链链牙20b的上脚部22的上表面侧的纬纱40的构成纱条40a、以及以倾斜地横穿的方式横跨第一和第三拉链链牙20a、20c的下脚部23的下表面侧的纬纱40的构成纱条40a,以紧固拉链链牙20的上脚部22或下脚部23的方式被织入。
因此,各拉链链牙20的上脚部22以及下脚部23在由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41、42紧固的同时,也由纬纱40的构成纱条40a紧固,因此各拉链链牙20被较大的紧固力可靠地固定于拉链带11,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拉链链牙20的位置发生偏移或者拉链链牙20的姿态发生倾斜。
此外,如上所述通过编织而构成的拉链牙链带10中,由于纬纱40的构成纱条40a以每隔拉链链牙20的1个间距交替地横跨各拉链链牙20的上脚部22或下脚部23的方式被织入,所以在链牙安装部11a中实际在相邻的拉链链牙20间的区域中存在的纬纱40的构成纱条40a的根数减少。其结果,拉链牙链带10(特别是链牙安装部11a)形成得较薄,能够提高带长度方向的柔软性。
而且,本实施例1的拉链带11以如下方式进行编织:在织入拉链链牙20时,带主体部11b的一部分、特别是带主体部11b中最靠链牙安装部11a配置的地经纱43,由拉链链牙20的上脚部22和上连结部24、以及下脚部23和下连结部25夹着。
通过使纬纱40与该带主体部11b中最靠链牙安装部11a配置的地经纱43交叉地被织入,来防止纬纱40的位置在带长度方向或带宽度方向上发生偏移。特别是,以倾斜地横穿的方式横跨拉链链牙20的上脚部22的上表面侧的纬纱40的构成纱条40a,在带主体部11b中最靠链牙安装部11a配置的地经纱43的下表面侧行走而与该地经纱43交叉,由此被该地经纱43压紧,因此防止横跨上脚部22的纬纱40的构成纱条40a的位置在带长度方向上发生偏移(例如向拉链链牙20的上连结部24侧偏移)。
此外,同样地,以倾斜地横穿的方式横跨拉链链牙20的下脚部23的下表面侧的纬纱40的构成纱条40a,在带主体部11b中最靠链牙安装部11a配置的地经纱43的上表面侧行走而与该地经纱43交叉,由此被该地经纱43压紧,因此防止横跨下脚部23的纬纱40的构成纱条40a的位置在带长度方向上发生偏移(例如向拉链链牙20的下连结部25侧偏移)。
此外,如上所述,本实施例1的拉链链牙20通过将具有椭圆形或扁平形状的截面的单丝成型为锯齿形而构成。特别是,在本实施例1中,在图3所示的拉链链牙20的与带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视图中,上脚部22弯曲成凹状并配置在拉链带11的带表面侧,由此在上脚部22的上表面侧形成第一凹部22a,在该上脚部22的第一凹部22a内收容有用于紧固固定上脚部22的第一紧固用经纱41、以及以横跨的方式横穿上脚部22的纬纱40的构成纱条40a。
这里,第一凹部22a在带宽度方向上配置在啮合头部21距离拉链带11的中心位置的厚度最厚的位置(高度尺寸最大的位置)与上连结部24距离拉链带11的中心位置的厚度最厚的位置(高度尺寸最大的位置)之间。啮合头部21距离拉链带11的中心位置的厚度最厚的位置也是啮合头部21的整体厚度最厚的位置(高度尺寸最大的位置)。此外,上连结部24距离拉链带11的中心位置的厚度最厚的位置也是上连结部24的上端缘与下连结部25的下端缘之间的厚度中最厚的位置(高度尺寸最大的位置)。而且,第一紧固用经纱41在带宽度方向上位于啮合头部21的上述最厚的位置与上连结部24的上述最厚的位置之间。由此,第一紧固用经纱41被收容在第一凹部22a。
此外,下脚部23弯曲成凹状并配置在拉链带11的带背面侧,由此在下脚部23的下表面侧形成第二凹部23a,在该下脚部23的第二凹部23a内收容有用于紧固固定下脚部23的第二紧固用经纱42、以及以横跨的方式横穿下脚部23的纬纱40的构成纱条40a。
这里,第二凹部23a在带宽度方向上配置在啮合头部21距离拉链带11的中心位置的厚度最厚的位置(高度尺寸最大的位置)与下连结部25距离拉链带11的中心位置的厚度最厚的位置(高度尺寸最大的位置)之间。下连结部25距离拉链带11的中心位置的厚度最厚的位置也是上连结部24的上端缘与下连结部25的下端缘之间的厚度中最厚的位置(高度尺寸最大的位置)。而且,第二紧固用经纱42在带宽度方向上位于啮合头部21的上述最厚的位置与下连结部25的上述最厚的位置之间。由此,第二紧固用经纱42被收容在第二凹部23a。
在这种情况下,在该单丝的横截面视图中,以穿过其中心点并连结该单丝的外周上的2个点的径向线段中的最长线段为长轴时,上脚部22的配置有第一凹部22a的部分、以及下脚部23的配置有第二凹部23a的部分的长轴的朝向与上连结部24和下连结部25的长轴的朝向相比,以相对于拉链带11的带表面和带背面其倾斜角度较小的方式倾斜。
换言之,上脚部22的配置有第一凹部22a的部分、以及下脚部23的配置有第二凹部23a的部分的长轴的朝向,相对于拉链带11的带表面和带背面以躺倒的方式倾斜,与带表面和带背面大致平行。另一方面,上连结部24和下连结部25的长轴的朝向相对于拉链带11的带表面和带背面以起来的方式立起。
如上所述,由于单丝的截面上的长轴的朝向倾斜,所以在带厚度方向上能够容易地将上脚部22的第一凹部22a距离拉链带11的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以及下脚部23的第二凹部23a距离拉链带11的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分别设定得比上连结部24和下连结部25距离上述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的最大值H1小。换言之,在带厚度方向上,能够将上脚部22的第一凹部22a设置在与上连结部24的上端缘的位置相比靠拉链带11的位置,还能够将下脚部23的第二凹部23a设置在与下连结部25的下端缘的位置相比靠拉链带11的位置。
另外,拉链带11的中心位置是带厚度方向的中心。此外,本实施例1的拉链链牙20的形状在带表面侧和带背面侧以使拉链链牙的安装间距在带长度方向上偏移1个量的形态成为对称,因此也能够将上述拉链带11的中心位置改称为拉链链牙2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例1的拉链链牙20中,如图3和图5所示,啮合头部21以在其内周侧形成空间部的方式折弯成U字形而构成,在带厚度方向上增大了啮合头部21距离拉链带11的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确保了形成拉链1时的啮合强度。
而与此相对,如图3和图4所示,拉链链牙20的上脚部22和下脚部23以相互接触的方式配置,由此,在带厚度方向上分别将上脚部22的第一凹部22a距离拉链带11的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以及下脚部23的第二凹部23a距离拉链带11的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设定得比啮合头部21距离上述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的最大值H2小,从而使拉链链牙20薄型化。
换言之,在带厚度方向上,能够将上脚部22的第一凹部22a设置在与啮合头部21的上端缘的位置相比靠拉链带11的位置,还能够将下脚部23的第二凹部23a设置在与啮合头部21的下端缘的位置相比靠拉链带11的位置。
即,在本实施例1中,在上述拉链链牙20的与带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视图中,上脚部22的第一凹部22a和下脚部23的第二凹部23a的上述高度尺寸分别被设定得比上连结部24或下连结部25的上述高度尺寸的最大值H1、啮合头部21的上述高度尺寸的最大值H2小。作为一个示例,本实施例1中的上连结部24或下连结部25的上述高度尺寸的最大值H1为0.71mm,啮合头部21的上述高度尺寸的最大值H2为0.59mm,上脚部22的第一凹部22a和下脚部23的第二凹部23a距离上述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的最小值是0.44mm。
此外,在上述拉链链牙20的与带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视图中,在上脚部22的第一凹部22a和下脚部23的第二凹部23a的位置,上脚部22和下脚部23分别在厚度方向上呈中间变细。而且,该上脚部22的第一凹部22a和下脚部23的第二凹部23a的高度尺寸的最小尺寸与上下连结部24、25的最厚尺寸(上述最大值H1)之差,形成得比上脚部22的第一凹部22a和下脚部23的第二凹部23a的高度尺寸的最小尺寸与啮合头部21的最厚尺寸(上述最大值H2)之差大。用具体的数值来表示,则上脚部22的第一凹部22a和下脚部23的第二凹部23a的上述高度尺寸的最小值与上述最大值H1之差为0.27mm,上脚部22的第一凹部22a和下脚部23的第二凹部23a的上述高度尺寸的最小值与上述最大值H2之差为0.15mm。
由此,能够消除用于紧固固定拉链链牙20的第一紧固用经纱41a和第二紧固用经纱42a在带宽度方向上向上下连结部24、25的外侧(带主体部侧)自由地偏移(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在拉头30滑动时与该拉头30接触等而引起断纱。
而且,上脚部22的第一凹部22a和下脚部23的第二凹部23a分别受到来自收容在其内部的第一和第二紧固用经纱41、42、以及纬纱40的构成纱条40a的紧固力,因此能够稳定地维持上述的上脚部22的第一凹部22a及下脚部23的第二凹部23a与啮合头部21、上连结部24及下连结部25的高度尺寸的关系。
进而,本实施例1的拉链链牙20构成为:在比较上连结部24及下连结部25距离拉链带11的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与啮合头部21距离拉链带11的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时,上连结部24及下连结部25的上述高度尺寸的最大值H1大于啮合头部21的上述高度尺寸的最大值H2(换言之,啮合头部21的高度尺寸的最大值H2小于上连结部24及下连结部25的高度尺寸的最大值H1)。
这样,使上连结部24及下连结部25的上述高度尺寸的最大值H1大于啮合头部21的上述高度尺寸的最大值H2,由此拉头30滑动时能够使拉链链牙20的上连结部24及下连结部25与拉头30的上翼板33及下翼板34稳定地接触,而且也能够使拉链链牙20的上连结部24及下连结部25与拉头30的上凸缘部35及下凸缘部36接触。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拉链链牙20从拉头30的链牙引导通路38脱落,而且拉头30相对链牙列的导向性会良好。
进而,拉链链牙20的上连结部24及下连结部25与拉头30的上翼板33及下翼板34、上凸缘部35及下凸缘部36接触,由此左右拉链链牙20在拉头30的链牙引导通路38内被适当地导向,因此能够使左右拉链链牙20顺畅地啮合。
此外,使啮合头部21的上述高度尺寸的最大值H2小于上连结部24及下连结部25的上述高度尺寸的最大值H1,由此在利用单丝成型锯齿形拉链链牙20时,啮合头部21的折弯部越是以使得带厚度方向的尺寸减小的方式被折弯,在啮合头部21越能够稳定地形成沿着带长度方向隆起的啮合部21a,因此能够适当地确保所期望的啮合强度。
在这种情况下,当啮合头部21的高度尺寸反而过分小时,可能导致啮合头部21本身整体变小而使啮合强度下降,在将拉链链牙20插入到拉头30的链牙引导通路38内时,啮合头部21的位置在该链牙引导通路38内不稳定可能使拉链链牙20的啮合产生不良情况,因此优选将啮合头部21距离拉链带11的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的最大值H2设定为上连结部24或下连结部25距离拉链带11的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的最大值H1的70%以上的大小、特别是80%以上的大小。
将具有上述结构的拉链链牙20织入拉链带11的本实施例1的拉链1,在具有规定的高度尺寸关系的上脚部22的第一凹部22a和下脚部23的第二凹部23a内分别收容有第一紧固用经纱41和第二紧固用经纱42,第一紧固用经纱41和第二紧固用经纱42在带厚度方向上配置在比上连结部24和下连结部25低的位置(靠拉链带11的位置)。
进而,在本实施例1的拉链1中,在上脚部22的第一凹部22a内收容有以横跨的方式横穿上脚部22的纬纱40的构成纱条40a,在下脚部23的第二凹部23a内收容有以横跨的方式横穿下脚部23的纬纱40的构成纱条40a。
由此,有效地防止第一紧固用经纱41、第二紧固用经纱42、以及横跨上脚部22、下脚部23的纬纱40的构成纱条40a的位置相对拉链链牙20发生偏移(特别是沿着带宽度方向偏移),能够通过第一紧固用经纱41、第二紧固用经纱42和纬纱40来稳定地固定拉链链牙20。
此外,将第一紧固用经纱41、第二紧固用经纱42、以及横跨上脚部22、下脚部23的纬纱40的构成纱条40a收容在上脚部22的第一凹部22a和下脚部23的第二凹部23a内,由此即使使拉头30沿着拉链链牙20的链牙列12滑动,也能够使收容在上述第一凹部22a和第二凹部23a内的第一紧固用经纱41、第二紧固用经纱42、以及纬纱40的构成纱条40a难以与拉头30的上下翼板33、34的内表面接触。
进而,即使是在将本实施例1的拉链1安装在服装或包上使用的情况下,由于第一紧固用经纱41、第二紧固用经纱42、以及纬纱40的构成纱条40a收容在拉链链牙20的第一凹部22a和第二凹部23a内,所以也能够减小与其他部件接触的危险。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1的拉链1,能够难以产生由拉头30的滑动或与其他部件接触所引起的第一紧固用经纱41、第二紧固用经纱42、以及以横跨的方式横穿上脚部22或下脚部23的纬纱40的构成纱条40a的磨损或断纱,能够在长期间内稳定地使用拉链1。
进而,还将锯齿形拉链链牙20以在拉链带11的带表面侧和带背面侧使安装间距在带长度方向上偏移1个量的形态对称地织入本实施例1的拉链带11的链牙安装部11a中。
在这种情况下,链牙安装部11a的各第一紧固用经纱41在上脚部22的上表面侧沿着经向行走,并且与纬纱40交叉而被致密地织入。此外,各第二紧固用经纱42在下脚部23的下表面侧沿着经向行走,并且与纬纱40交叉而被致密地织入。即,纬纱40与在上脚部22的上表面侧行走的第一紧固用经纱41、以及在下脚部23的下表面侧行走的第二紧固用经纱42交叉而被织入。
因此,第一紧固用经纱41、第二紧固用经纱42、或者以横跨的方式横穿上脚部22或下脚部23的纬纱40的构成纱条40a即使因拉头30的滑动或与其他部件接触而导致在拉链带11的带表面侧或带背面侧被切断,也能够在与该产生断纱的带面相反的带面侧,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链牙安装部11a的编织组织。其结果,能够维持锯齿形拉链链牙20不会从拉链带11的链牙安装部11a脱离,并能够抑制由断纱引起的拉链1的啮合强度下降。
而且,在本实施例1的拉链1中,由于在一定程度确保拉链链牙20的啮合头部21的高度尺寸,并且在第一脚部和第二脚部设置第一凹部22a和第二凹部23a,在该第一凹部22a和第二凹部23a内收容第一紧固用经纱41和第二紧固用经纱42,所以还能够防止由减小啮合头部21引起的啮合强度下降、容易产生啮合开裂的情况。
因此,使拉头30沿着链牙列12滑动,由此能够使左右拉链链牙20顺畅地啮合、分离,而且在使左右拉链链牙20啮合来闭锁拉链1时,能够稳定地确保所期望的啮合强度。

Claims (8)

1.一种拉链牙链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链牙链带用于拉链,包括:
拉链带(11),其由纬纱(40)和多根经纱(41、42、43)编织,沿着带主体部(11b)的一侧缘配置有链牙安装部(11a);以及
拉链链牙(20),其呈连续状,被织入固定于所述链牙安装部(11a),
所述拉链链牙(20)是通过将合成树脂制的单丝成型为锯齿形而构成的,并且包括:
啮合头部(21),其在沿着带厚度方向被折弯的折弯部具备在带长度方向上隆起的啮合部(21a);
第一脚部(22)和第二脚部(23),其从所述啮合头部(21)起分别在所述拉链带(11)的第一带面侧和第二带面侧沿着带宽度方向延伸;
第一连结部(24),其连结在带长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拉链链牙(20)的所述第一脚部(22)间;以及
第二连结部(25),其连结在带长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拉链链牙(20)的所述第二脚部(23)间,
所述经纱(41、42、43)包括:
第一紧固用经纱(41),其在所述第一脚部(22)的外表面侧行走,并且与所述纬纱(40)交叉来紧固固定所述第一脚部(22);以及
第二紧固用经纱(42),其在所述第二脚部(23)的外表面侧行走,并且与所述纬纱(40)交叉来紧固固定所述第二脚部(23),
所述拉链牙链带(10)在所述第一脚部(22)的外表面侧配置有第一凹部(22a),在所述第二脚部(23)的外表面侧配置有第二凹部(23a),
在所述第一脚部(22)的所述第一凹部(22a)收容有所述第一紧固用经纱(41),在所述第二脚部(23)的所述第二凹部(23a)收容有所述第二紧固用经纱(42);
所述第一连结部(24)和第二连结部(25)在带厚度方向上距离所述拉链带(11)的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H1),被设定为大于所述啮合头部(21)在带厚度方向上距离所述拉链带(11)的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H2);
在带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脚部(22)的第一凹部(22a)距离所述拉链带(11)的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以及第二脚部(23)的第二凹部(23a)距离所述拉链带(11)的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设定得比所述啮合头部(21)距离上述中心位置的高度尺寸的最大值(H2)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牙链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丝的横截面呈椭圆形或扁平形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链牙链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单丝的横截面中,以穿过该单丝的中心点并连结该单丝的外周上的2个点的径向线段中的最长线段为长轴时,所述第一脚部(22)和第二脚部(23)的配置有所述第一凹部(22a)和第二凹部(23a)的部分的所述长轴的朝向,与所述第一连结部(24)和第二连结部(25)的所述长轴的朝向相比,向所述拉链带(11)的所述第一带面侧和第二带面侧倾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牙链带,其特征在于:
被织入的所述拉链链牙(20)的从各啮合头部(21)延伸的所述第一脚部(22)和所述第二脚部(23)至少一部分相互接触。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牙链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纬纱(40)通过1根构成纱条(40a)的往复运动而被引纬,并以2根所述构成纱条(40a)被拉齐的状态被织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拉链牙链带,其特征在于:
每隔所述拉链链牙(20)的规定间距,构成所述纬纱(40)的1根所述构成纱条(40a)穿过所述第一脚部(22)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紧固用经纱(41)之间,并倾斜地横跨所述第一脚部(22)而被织入,
每隔所述拉链链牙(20)的规定间距,构成所述纬纱(40)的1根所述构成纱条(40a)穿过所述第二脚部(23)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二紧固用经纱(42)之间,并倾斜地横跨所述第二脚部(23)而被织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拉链牙链带,其特征在于:
倾斜地横跨所述第一脚部(22)的1根所述构成纱条(40a)被收容在所述第一凹部(22a),
倾斜地横跨所述第二脚部(23)的1根所述构成纱条(40a)被收容在所述第二凹部(23a)。
8.一种拉链,其特征在于,包括:
2个为一组的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牙链带(10)。
CN201280074216.1A 2012-06-27 2012-06-27 拉链牙链带和拉链 Active CN1043790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66422 WO2014002218A1 (ja) 2012-06-27 2012-06-27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79016A CN104379016A (zh) 2015-02-25
CN104379016B true CN104379016B (zh) 2016-09-07

Family

ID=49782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4216.1A Active CN104379016B (zh) 2012-06-27 2012-06-27 拉链牙链带和拉链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CN (1) CN104379016B (zh)
HK (1) HK1202387A1 (zh)
TW (1) TWI519250B (zh)
WO (1) WO20140022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63047B2 (en) 2011-09-28 2018-08-28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Intelligent window heat control system
US11509132B2 (en) 2011-09-28 2022-11-22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Intelligent window heat control system
US10786051B2 (en) * 2015-03-27 2020-09-29 Ykk Corporation Element for slide fastener
US11337311B2 (en) 2018-07-06 2022-05-17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Aircraft window with variable power density heater film
WO2020225915A1 (ja) * 2019-05-09 2020-11-12 Ykk株式会社 ファスナーチェーン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38330Y2 (zh) * 1973-08-24 1977-08-31
GR62425B (en) * 1975-09-10 1979-04-12 Opti Patent Forschung Fab A sliding clasp fastener and a process and device for the production of its rows of interlocking members
NL7609856A (nl) * 1975-09-10 1977-03-14 Opti Patent Forschung Fab Ritssluiting en werkwijze en inrichting voor de vervaardiging daarvan.
DE2818383C2 (de) * 1978-04-27 1982-07-29 Opti Patent-, Forschungs- und Fabrikations-AG, 8750 Riedern, Allmeind Reißverschluß mit gewebten Tragbändern und darin eingewebten Verschlußgliederreihen
GR68485B (zh) * 1978-04-27 1982-01-04 Opti Patent Forschung Fab
JPS6065017U (ja) * 1983-10-12 1985-05-08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織込みスライドフアスナ
CA1241253A (en) * 1983-10-12 1988-08-30 Masaatsu Ofusa Woven slide fastener
JPH0657170B2 (ja) * 1988-12-28 1994-08-03 吉田工業株式会社 ジグザグ型連続スライドフアスナーエレメン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19250B (zh) 2016-02-01
CN104379016A (zh) 2015-02-25
WO2014002218A1 (ja) 2014-01-03
TW201404330A (zh) 2014-02-01
HK1202387A1 (zh) 2015-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79016B (zh) 拉链牙链带和拉链
US6330892B1 (en) Woven slide fastener belt with differently constructed attaching and body regions
CN100551291C (zh) 针织、机织的隐形拉链
CN105007774A (zh) 无拉链带的牙链带及带拉链的物品
CN103917125B (zh) 拉链及隐形拉链
TWI583321B (zh) Zipper chain and zipper chain
EP0659362A2 (en) Woven slide fastener stringer
US4078585A (en) Woven slide fastener unit
US9339087B2 (en) Incorporated slide fastener
CN103082590B (zh) 编织拉链牙链带
FI97271C (fi) Menetelmä ja laite kudotun vetoketjun ketjun valmistamiseksi
CA1104327A (en) Slide fastener and the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its manufacture
CN213096483U (zh) 一种耐磨拉链
CA1115031A (en) Woven slide fastener string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0612040B (zh) 拉链牙链带
CN218650603U (zh) 一种强化拉链
TWI724292B (zh) 拉鏈牙鏈帶製造裝置
CN108430252B (zh) 拉链牙链带和拉链
KR820000263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0238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20238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