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9250B - Chain and zipper - Google Patents

Chain and zipp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9250B
TWI519250B TW102122787A TW102122787A TWI519250B TW I519250 B TWI519250 B TW I519250B TW 102122787 A TW102122787 A TW 102122787A TW 102122787 A TW102122787 A TW 102122787A TW I519250 B TWI519250 B TW I51925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leg portion
fastener
zipper
fastener el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27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04330A (zh
Inventor
Eiji Nishida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043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43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92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925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42Making by processes not fully provided for in one other class, e.g. B21D53/50, B21F45/18, B22D17/16, B29D5/00
    • A44B19/52Securing the interlocking members to stringer tapes while making the latter
    • A44B19/54Securing the interlocking members to stringer tapes while making the latter while weaving the stringer tape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Description

鏈帶及拉鏈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將使合成樹脂製之單絲纖維成形為鋸齒狀而構成之連續狀之拉鏈鏈齒與拉鏈布帶之織成同時地織入並固定於該拉鏈布帶之鏈齒安裝部的鏈帶及拉鏈。
自先前以來,廣為人知有將成形合成樹脂製之單絲纖維而獲得之連續拉鏈鏈齒與拉鏈布帶之織成同時地沿著該拉鏈布帶之一側緣部(鏈齒安裝部)織入並固定而製造拉鏈。
作為此時織入之拉鏈鏈齒之代表性之例,有環扣狀之連續拉鏈鏈齒及鋸齒狀之連續拉鏈鏈齒。該等連續拉鏈鏈齒包含:嚙合頭部,其與對向之鏈帶之拉鏈鏈齒嚙合;連結部,其將於布帶長度方向上鄰接之鏈齒彼此連結;及上下一對腿部,其等自嚙合頭部遍及連結部而配置。
此種連續拉鏈鏈齒係藉由預先將單絲纖維成形且織入或縫製於拉鏈布帶,或者藉由於拉鏈布帶之織成時將單絲纖維一面成形一面織入於該拉鏈布帶而安裝。
然而,環扣狀之連續拉鏈鏈齒不論為織入之情形還為縫製之情形,均安裝於拉鏈布帶之一布帶正面上。因此,於構成拉鏈時,以安裝有拉鏈鏈齒之布帶面(第1布帶面)側成為外側之方式將拉鏈於布帶長度方向上折彎成大致U字狀之情形,與以該第1布帶面側成為內側之方式將拉鏈折彎成大致U字狀之情形相比,易於折彎,但有易於產 生左右之拉鏈鏈齒彼此之嚙合脫開、即所謂之嚙合分離之情況。
另一方面,於具有鋸齒狀之連續拉鏈鏈齒之拉鏈中,拉鏈鏈齒以於對折之連續鏈齒排之內部插入有拉鏈布帶之形式安裝於拉鏈布帶。於該情形時,將於布帶長度方向上鄰接之2個拉鏈鏈齒間連結之連結部交替地露出於拉鏈布帶之正面及背面,拉鏈鏈齒之形狀係於布帶正面側及布帶背面側,以使拉鏈鏈齒之安裝間距於布帶長度方向上錯開1個鏈齒之形式對稱。
因此,具有鋸齒狀之連續拉鏈鏈齒之拉鏈具有如下特徵:作為鏈帶,根據外觀及觸感來判斷不出正背面,進而,即便於在左右之拉鏈鏈齒嚙合之狀態下將拉鏈於布帶正面側折彎成大致U字狀之情形時,又,即便於在布帶背面側折彎成大致U字狀之情形時,其折彎容易度亦無變化,且亦不易產生嚙合分離。
此種具有鋸齒狀之連續拉鏈鏈齒之拉鏈之一例揭示於日本專利特開平2-177902號公報(專利文獻1)中。
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拉鏈60係如圖8所示,包含左右一對鏈帶61、及可沿著鏈帶61之鏈齒排滑動之未圖示之滑件。
各鏈帶61包含織成之拉鏈布帶62、及與拉鏈布帶62之織成同時地織入於拉鏈布帶62之一側緣部之拉鏈鏈齒63。專利文獻1之拉鏈鏈齒63係藉由將具有半圓形之橫剖面之單絲纖維成形為鋸齒狀而構成為連續狀。
該拉鏈鏈齒63包含:嚙合頭部63a;上腿部63b及下腿部63c,其等自嚙合頭部63a於拉鏈布帶62之布帶正面側及布帶背面側分別沿著布帶寬度方向延伸;上連結部63d,其將於布帶長度方向上鄰接之拉鏈鏈齒63之上腿部63b間連結;以及下連結部63e,其將於布帶長度方向上鄰接之拉鏈鏈齒63之下腿部63c間連結。
該拉鏈鏈齒63之嚙合頭部63a係藉由利用衝頭之按壓成形(有時亦 稱為粗成形)而形成,且以跨過拉鏈布帶62之布帶側緣之方式於布帶厚度方向(布帶正背方向)上折彎成U字狀,並且具備向布帶長度方向之前後凸出之凸出部。
上腿部63b及下腿部63c係自嚙合頭部63a沿著布帶寬度方向與拉鏈布帶62大致平行地呈直線狀延伸設置。又,上腿部63b及下腿部63c構成為由橫剖面成為半圓形之單絲纖維之平面部分形成之上腿部63b之平面部及下腿部63c之平面部分別與拉鏈布帶62之布帶正面及布帶背面平行,藉此,使拉鏈鏈齒63相對於拉鏈布帶62之安裝穩定。
上連結部63d及下連結部63e係藉由於將橫剖面為半圓形之單絲纖維折彎成形為鋸齒狀之前或於成形之後,進行衝壓加工或夾壓加工等而形成。於該情形時,上連結部63d及下連結部63e以橫剖面成為半圓形之單絲纖維之平面部分面向嚙合頭部63a側之方式形成,上連結部63d之上端緣設定於較上腿部63b之上表面更高之位置(即,與拉鏈布帶62隔開之位置),又,下連結部63e之下端緣設定於較下腿部63c之下表面更低之位置(即,與拉鏈布帶62隔開之位置)。
此種鋸齒狀之拉鏈鏈齒63係藉由於上腿部63b之上表面側移動之第1緊固用經紗64、及於下腿部63c之下表面側移動之第2緊固用經紗65一面與緯紗交叉一面以夾持上腿部63b及下腿部63c之方式緊固,而緊固固定於拉鏈布帶62。
於如此般構成之專利文獻1之拉鏈60中,上連結部63d之上端緣及下連結部63e之下端緣相較於上腿部63b及下腿部63c分別更向布帶厚度方向突出,故於使滑件於該拉鏈60滑動時,易於使左右之拉鏈鏈齒63之上連結部63d及下連結部63e滑動接觸於滑件之上下翼板,故可使滑件之導引性良好且實現滑動性之提高。
又,藉由向布帶厚度方向突出之上連結部63d之上端緣及下連結部63e之下端緣滑動接觸於滑件之上下翼板之內表面,而緊固拉鏈鏈 齒63之第1及下腿部63c之第1及第2緊固用經紗64、65變得不易滑動接觸於上下翼板之內表面。藉此,即便重複進行滑件之滑動,亦可使第1及第2緊固用經紗64、65不易產生磨損或斷頭。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2-177902號公報
於如圖8所示之專利文獻1之拉鏈60中,如上所述,拉鏈鏈齒63之上腿部63b及下腿部63c自嚙合頭部63a沿著布帶寬度方向與拉鏈布帶62大致平行地呈直線狀延伸設置。因此,緊固該等上腿部63b及下腿部63c之第1及第2緊固用經紗64、65之位置於例如重複進行滑件之滑動操作之期間,有因與拉鏈鏈齒63之關係而向布帶寬度方向(特別是嚙合頭部63a側)偏移之情況。
如此,若產生第1及第2緊固用經紗64、65之位置偏移,則有嚙合頭部63a之位置向布帶長度方向或布帶寬度方向偏移、或嚙合頭部63a之姿勢傾斜之情況,由此,產生左右之拉鏈鏈齒63之嚙合產生不良之虞、或使嚙合強度降低之虞。
又,於使左右之拉鏈鏈齒63於滑件之鏈齒引導路內嚙合時,有拉鏈鏈齒63之嚙合頭部63a於該鏈齒引導路內向布帶厚度方向位移而接觸於滑件之上下翼板之情況,但例如如上所述,於第1及第2緊固用經紗64、65之位置相對地向嚙合頭部63a側偏移之情形時,第1及第2緊固用經紗64、65亦有於滑件之滑動時接觸於上下翼板之內表面之可能性,故亦有第1及第2緊固用經紗64、65產生磨損或斷頭之虞。
進而,例如於將拉鏈60安裝於衣服或包類而使用時,因拉鏈60大多暴露於外面側,故專利文獻1之緊固固定拉鏈鏈齒63之第1緊固用 經紗64或第2緊固用經紗65(特別是位置向嚙合頭部63a側偏移之第1緊固用經紗64或第2緊固用經紗65)有接觸於其他構件之情況。如此,若重複進行第1緊固用經紗64或第2緊固用經紗65與其他構件之接觸,則亦有於該第1緊固用經紗64或第2緊固用經紗65產生磨損或斷頭之虞。
再者,於該情形時,亦考慮到例如將拉鏈鏈齒63之自上腿部63b之上表面起至下腿部63c之下表面為止的高度尺寸設定得更小,以增大該高度尺寸與自上連結部63d之上端緣起至下連結部63e之下端緣為止之高度尺寸的差,藉此即便第1及第2緊固用經紗64、65之位置向嚙合頭部63a側偏移,亦使該第1及第2緊固用經紗64、65不易接觸於滑件之上下翼板、或其他構件。
然而,考慮到於如此般將自上腿部63b之上表面起至下腿部63c之下表面為止之高度尺寸設定為更小之情形時,因使左右之拉鏈鏈齒63嚙合之嚙合頭部63a之自上表面起至下表面為止的高度尺寸亦同樣地變小,故招致嚙合強度之降低,且易於產生嚙合分離。
進而,亦考慮到若使嚙合頭部63a之高度尺寸變小,則於使滑件滑動而使左右之拉鏈鏈齒63嚙合時,於該滑件之鏈齒引導路內,嚙合頭部63a易於向布帶厚度方向位移而嚙合頭部63a之位置不穩定,以致無法使拉鏈鏈齒63順利地嚙合。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先前之課題而完成者,其具體之目的在於提供如下拉鏈用鏈帶、及拉鏈:可藉由使滑件滑動而使織入於拉鏈布帶之左右之鋸齒狀之拉鏈鏈齒順利地嚙合,且可穩定地確保所期望之嚙合強度,進而,即便重複進行滑件之滑動,亦可使緊固拉鏈鏈齒之經紗不易產生磨損或斷頭。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而由本發明提供之鏈帶之最主要之特徵在於,其係如下之拉鏈用鏈帶,該鏈帶作為基本構成而包含:拉鏈布 帶,其由緯紗及複數根經紗織成,且沿著布帶主體部之一側緣配置有鏈齒安裝部;以及連續狀之拉鏈鏈齒,其織入並固定於上述鏈齒安裝部;且上述拉鏈鏈齒係將合成樹脂製之單絲纖維成形為鋸齒狀而構成,且包含:嚙合頭部,其於沿著布帶厚度方向折彎之折彎部具備向布帶長度方向凸出之嚙合部;第1腿部及第2腿部,其等自上述嚙合頭部分別沿著布帶寬度方向延伸至上述拉鏈布帶之第1布帶面側及第2布帶面側;第1連結部,其將於布帶長度方向上鄰接之上述拉鏈鏈齒之上述第1腿部間連結;以及第2連結部,其將於布帶長度方向上鄰接之上述拉鏈鏈齒之上述第2腿部間連結;且上述經紗包含:第1緊固用經紗,其於上述第1腿部之外表面側移動並且與上述緯紗交叉而緊固固定上述第1腿部;及第2緊固用經紗,其於上述第2腿部之外表面側移動並且與上述緯紗交叉而緊固固定上述第2腿部;且於上述第1腿部之外表面側配置有第1凹部,於上述第2腿部之外表面側配置有第2凹部,且於上述第1腿部之上述第1凹部收容有上述第1緊固用經紗,於上述第2腿部之上述第2凹部收容有上述第2緊固用經紗。
於本發明之鏈帶中,較佳為,上述第1連結部及第2連結部之自上述拉鏈布帶之中心位置起之高度尺寸,設定為較上述嚙合頭部之自上述拉鏈布帶之中心位置起之高度尺寸更大。
又,於本發明之鏈帶中,較佳為,上述單絲纖維之橫剖面呈橢圓狀或扁平形狀。
於該情形時,特佳為,於上述單絲纖維之橫剖面中,當將通過該單絲纖維之中心點而連結該單絲纖維之外周上之2點之徑向之線段中之最長的線段設為長軸時,上述第1及第2腿部之配置有上述第1及第2凹部之部分中之上述長軸之朝向相較於上述第1及第2連結部之上述長軸之朝向,更向上述拉鏈布帶之上述第1布帶面側及第2布帶面側傾斜。
進而,於本發明之鏈帶中,較佳為,自織入之上述拉鏈鏈齒之各嚙合頭部延伸之上述第1腿部與上述第2腿部於至少一部分相互連接。
進而,又,於本發明之鏈帶中,較佳為,上述緯紗係將1根構成絲線藉由往返移動而投緯,且於將2根上述構成絲線拉齊之狀態下織入。
於該情形時,特佳為,針對上述拉鏈鏈齒之每個特定間距,構成上述緯紗之1根上述構成絲線通過上述第1腿部之第1面與上述第1緊固用經紗之間並斜跨過上述第1腿部而織入,針對上述拉鏈鏈齒之每個特定間距,構成上述緯紗之1根上述構成絲線通過上述第2腿部之第2面與上述第2緊固用經紗之間並斜跨過上述第2腿部而織入。
進而,於該情形時,特佳為,斜跨過上述第1腿部之1根上述構成絲線收容於上述第1凹部內,斜跨過上述第2腿部之1根上述構成絲線收容於上述第2凹部內。
而且,根據本發明,提供如下拉鏈,其特徵在於:包含2個為一組之具有如上所述之構成之上述鏈帶。
本發明之鏈帶係將成形為鋸齒狀之拉鏈鏈齒織入並固定於拉鏈布帶之鏈齒安裝部而構成,且拉鏈鏈齒包含:嚙合頭部;第1腿部(上腿部)及第2腿部(下腿部),其等自嚙合頭部沿著布帶寬度方向延伸;第1連結部(上連結部),其將鄰接之拉鏈鏈齒之第1腿部間連結;以及第2連結部(下連結部),其將鄰接之拉鏈鏈齒之第2腿部間連結。
又,於拉鏈鏈齒中之第1腿部之外表面(上表面)側配置有第1凹部,於第2腿部之外表面(下表面)側配置有第2凹部。進而,於第1腿部之第1凹部收容有自第1腿部之外表面側緊固固定拉鏈鏈齒之第1緊固用經紗,於第2腿部之第2凹部收容有自第2腿部之外表面側緊固固 定拉鏈鏈齒之第2緊固用經紗。
於該情形時,於觀察該拉鏈鏈齒之與布帶長度方向正交之剖面時,第1凹部及第2凹部之自布帶厚度方向上之拉鏈布帶之中心位置之高度尺寸設定為較嚙合頭部之距上述中心位置起之高度尺寸更小,且較第1或第2連結部之自上述中心位置起之高度尺寸更小。
此處,所謂嚙合頭部之自拉鏈布帶之中心位置起之高度尺寸,係指於布帶厚度方向上,自拉鏈布帶之中心位置至嚙合頭部之上端緣或下端緣為止之高度尺寸的最大值,又,所謂第1或第2連結部之自拉鏈布帶之中心位置起之高度尺寸,係指於布帶厚度方向上,自拉鏈布帶之中心位置至第1連結部之上端緣(布帶厚度方向之端緣)或第2連結部之下端緣(布帶厚度方向之端緣)為止之高度尺寸的最大值。
若為如此般構成之本發明之鏈帶,則第1緊固用經紗及第2緊固用經紗分別配置並收容於高度尺寸較嚙合頭部或者第1或第2連結部更小之第1腿部之第1凹部及第2腿部之第2凹部內,而且,藉由如此般將第1緊固用經紗及第2緊固用經紗收容於拉鏈鏈齒之第1凹部及第2凹部內,而有效地防止相對於拉鏈鏈齒之第1緊固用經紗及第2緊固用經紗之位置向布帶寬度方向偏移。
藉此,於使用該鏈帶構成拉鏈時,即便使滑件滑動,亦可使收容於第1凹部及第2凹部內之第1緊固用經紗及第2緊固用經紗不易接觸於該滑件之上下翼板之內表面。進而,即便於將該拉鏈安裝於衣服或包類而使用之情形時,因第1緊固用經紗及第2緊固用經紗收容於拉鏈鏈齒之第1凹部及第2凹部內,故亦可減小接觸於其他構件之風險。因此,根據本發明,可使因滑件之滑動或與其他構件之接觸而引起之第1及第2緊固用經紗之磨損或斷頭不易產生,從而可長時間穩定地使用拉鏈。
又,於本發明中,一面某種程度上確保拉鏈鏈齒之嚙合頭部之 高度尺寸,一面於第1腿部及第2腿部設置第1凹部及第2凹部,且於該第1凹部及第2凹部內收容第1緊固用經紗及第2緊固用經紗。因此,不會招致因縮小嚙合頭部而引起之弊病、即如上所述之嚙合強度降低、或易於產生嚙合分離等弊病,藉由使滑件滑動,而可使左右之拉鏈鏈齒順利地嚙合,又,可穩定地確保所期望之嚙合強度。
於該本發明之鏈帶中,第1連結部及第2連結部之自拉鏈布帶之中心位置起之高度尺寸設定為較嚙合頭部之自拉鏈布帶之中心位置起之高度尺寸更大。
藉此,於使用該鏈帶構成拉鏈時,可使拉鏈鏈齒之第1連結部及第2連結部穩定地接觸於滑件之上翼板及下翼板,進而,亦可穩定地接觸於自上翼板垂設之上凸緣部及自下翼板立設之下凸緣部。
因此,於使滑件滑動而拉開及閉合拉鏈時,可防止拉鏈鏈齒自滑件之鏈齒引導路脫離。又,滑件對於拉鏈之鏈齒排之導引性變得良好,並且可於滑件之鏈齒引導路內適當地引導左右之拉鏈鏈齒而使其等順利地嚙合。
進而,當由在長度方向上具有一定橫剖面形狀之單絲纖維成形鋸齒狀之拉鏈鏈齒時,越以縮小布帶厚度方向之尺寸之方式折彎嚙合頭部之折彎部,則越能於嚙合頭部穩定地形成向布帶長度方向凸出之嚙合部。因此,如上所述,藉由使嚙合頭部之高度尺寸較第1連結部及第2連結部之高度尺寸更小,而可使嚙合部之形成穩定,從而可適當地獲得所期望之嚙合強度。
又,於本發明之鏈帶中,成形為鋸齒狀之拉鏈鏈齒之前之單絲纖維之橫剖面係呈橢圓狀或扁平形狀。藉由使用此種單絲纖維進行鋸齒狀之拉鏈鏈齒之成形,而即便不進行例如用以形成嚙合頭部之利用衝頭之按壓成形、或者用以形成第1連結部及第2連結部之衝壓加工或夾壓加工等,亦可穩定地形成具有如上所述之形態之鋸齒狀之拉鏈鏈 齒。
又,於該情形時,於單絲纖維之橫剖面中,當將通過該單絲纖維之中心點而連結該單絲纖維之外周上之2點之徑向之線段中之最長的線段設為長軸時,第1及第2腿部之配置有第1及第2凹部之部分中之長軸之朝向相較於第1及第2連結部之長軸之朝向,更向拉鏈布帶之第1布帶面側及第2布帶面側傾斜。藉由如此般構成拉鏈鏈齒,而於拉鏈鏈齒之第1腿部及第2腿部穩定地形成第1凹部及第2凹部。
於本發明之鏈帶中,自織入之拉鏈鏈齒之各嚙合頭部延伸之第1腿部與第2腿部於至少一部分相互連接。如此,藉由於使第1腿部與第2腿部相互接觸之狀態下將拉鏈鏈齒織入於拉鏈布帶,而可容易地使第1凹部及第2凹部之上述高度尺寸較嚙合頭部之上述高度尺寸及第1連結部或第2連結部之上述高度尺寸更小。
又,於本發明之鏈帶中,上述緯紗係將1根構成絲線藉由往返移動而投緯,且於將2根上述構成絲線拉齊之狀態下織入。藉由織入該緯紗,而可使第1緊固用經紗及第2緊固用經紗與該緯紗交叉,從而以牢固地緊固拉鏈鏈齒之第1腿部及第2腿部之方式壓住第1緊固用經紗及第2緊固用經紗。
而且,藉由如此般使第1緊固用經紗及第2緊固用經紗與緯紗交叉而壓住,而保持於拉鏈鏈齒之第1凹部及第2凹部內收容有第1緊固用經紗及第2緊固用經紗之狀態,並且藉由該等第1緊固用經紗及第2緊固用經紗之張力,而將第1凹部及第2凹部之高度尺寸穩定地保持為較嚙合頭部之高度尺寸及第1連結部或第2連結部之高度尺寸更小。
特別是於本發明中,於拉鏈布帶之織成時,向由第1緊固用經紗及第2緊固用經紗形成之開口內投緯構成緯紗之構成絲線,於在布帶長度方向上鄰接之拉鏈鏈齒間使第1緊固用經紗及第2緊固用經紗與2根為一組之緯紗交叉。藉此,藉由該緯紗而一併壓住第1緊固用經紗 及第2緊固用經紗,藉此,藉由第1緊固用經紗及第2緊固用經紗而壓住拉鏈鏈齒之第1腿部及第2腿部,並且保持第1緊固用經紗及第2緊固用經紗收容於第1凹部及第2凹部內之狀態。
又,於該情形時,針對拉鏈鏈齒之每個特定間距,構成緯紗之1根構成絲線通過第1腿部之第1面與第1緊固用經紗之間斜跨過第1腿部而織入。進而,針對拉鏈鏈齒之每個特定間距,構成緯紗之1根構成絲線通過第2腿部之第2面與第2緊固用經紗之間斜跨過第2腿部而織入。
藉此,可使存在於布帶長度方向上鄰接之拉鏈鏈齒間之緯紗之構成絲線之根數減少,其結果,可將鏈帶形成得較薄,且可使鏈帶之布帶長度方向之柔軟性提高。又,因亦可藉由斜跨過第1腿部及第2腿部而織入之緯紗之構成絲線壓住拉鏈鏈齒,故使拉鏈鏈齒更穩定地緊固固定於拉鏈布帶,並且不易產生各拉鏈鏈齒向布帶長度方向之位置偏移。
進而,於該情形時,斜跨過第1腿部之1根構成絲線收容於第1凹部內,斜跨過第2腿部之1根構成絲線收容於第2凹部內。藉此,與第1緊固用經紗及第2緊固用經紗之情形同樣地,可使該構成絲線不易因滑件之滑動或與其他構件之接觸而產生磨損或斷頭。
而且,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包含2個為一組之具有如上所述之構成之鏈帶的拉鏈。
於此種本發明之拉鏈中,因緊固固定拉鏈鏈齒之第1緊固用經紗及第2緊固用經紗分別配置並收容於第1腿部之第1凹部及第2腿部之第2凹部內,故可防止第1緊固用經紗及第2緊固用經紗之位置向布帶寬度方向偏移,進而,可使第1及第2緊固用經紗不易因滑件之滑動或與其他構件之接觸而產生磨損或斷頭。因此,可長時間穩定地使用拉鏈,且可期待拉鏈之壽命之延長。
進而,因無需為了防止第1及第2緊固用經紗之磨損或斷頭而縮小拉鏈鏈齒之嚙合頭部之高度尺寸,故不會招致嚙合強度降低、或易於產生嚙合分離等弊病,又,因滑件之鏈齒引導路內之拉鏈鏈齒之嚙合頭部之位置穩定,故可藉由滑件之滑動而順利地進行拉鏈之拉開及閉合操作。
1‧‧‧拉鏈
5‧‧‧第1止擋
6‧‧‧第2止擋
10‧‧‧鏈帶
11‧‧‧拉鏈布帶
11a‧‧‧鏈齒安裝部(布帶側緣部)
11b‧‧‧布帶主體部
12‧‧‧鏈齒排
20‧‧‧拉鏈鏈齒
20a‧‧‧第1拉鏈鏈齒
20b‧‧‧第2拉鏈鏈齒
20c‧‧‧第3拉鏈鏈齒
21‧‧‧嚙合頭部
21a‧‧‧嚙合部
22‧‧‧上腿部(第1腿部)
22a‧‧‧第1凹部
23‧‧‧下腿部(第2腿部)
23a‧‧‧第2凹部
24‧‧‧上連結部(第1連結部)
25‧‧‧下連結部(第2連結部)
30‧‧‧滑件
31‧‧‧滑件本體
32‧‧‧拉片
33‧‧‧上翼板
34‧‧‧下翼板
35‧‧‧上凸緣部
36‧‧‧下凸緣部
37‧‧‧拉片安裝柱
38‧‧‧鏈齒引導路
39‧‧‧布帶插穿間隙
40‧‧‧緯紗
40a‧‧‧構成絲線
41‧‧‧第1緊固用經紗
41a~41d‧‧‧第一段~第四段之第1緊固用經紗
42‧‧‧第2緊固用經紗
42a~42d‧‧‧第一段~第四段之第2緊固用經紗
43‧‧‧地經紗
60‧‧‧拉鏈
61‧‧‧鏈帶
62‧‧‧拉鏈布帶
63‧‧‧拉鏈鏈齒
63a‧‧‧嚙合頭部
63b‧‧‧上腿部
63c‧‧‧下腿部
63d‧‧‧上連結部
63e‧‧‧下連結部
64‧‧‧第1緊固用經紗
65‧‧‧第2緊固用經紗
H1‧‧‧上連結部及下連結部之高度尺寸之最大值
H2‧‧‧嚙合頭部之高度尺寸之最大值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之鋸齒狀之拉鏈鏈齒安裝於拉鏈布帶之織入拉鏈的俯視圖。
圖2係將該拉鏈之主要部分放大而模式性地表示之放大圖。
圖3係以相對於布帶長度方向之橫剖面模式性地表示該拉鏈之主要部分的剖面圖。
圖4係沿著圖3所示之IV-IV線之剖面圖。
圖5係沿著圖3所示之V-V線之剖面圖。
圖6係將左右之拉鏈鏈齒嚙合之狀態下之拉鏈之主要部分放大而模式性地表示的放大圖。
圖7係沿著圖6所示之VII-VII線之剖面圖。
圖8係表示先前之鋸齒狀之拉鏈鏈齒安裝於拉鏈布帶之織入拉鏈的剖面圖。
以下,舉出實施例並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說明。再者,本發明並不受以下所說明之實施形態之任何限定,只要具有與本發明實質上相同之構成,且發揮相同之作用效果,則可進行多種多樣之變更。
再者,於以下所說明之實施形態中,對於在拉鏈布帶之織成中使用藉由將由針之前端把持之緯紗插入至經紗之開口內而打緯之針織機的情況進行說明,但於本發明中,拉鏈布帶之編織組織、或用於拉 鏈布帶之織成之織機並未特別限定,可視拉鏈之用途等任意變更。
又,對於構成拉鏈布帶之各構成絲線之材質或纖度(線之粗細、線之根數)等,亦並未特別限定,可採用與先前之織入鏈帶中通常使用之構成絲線相同之材質及纖度,又,亦可視需要任意變更各構成絲線之材質及纖度。進而,對於除鏈帶以外之構成拉鏈之構件之具體構成,亦並未特別限定。
實施例1
圖1係表示本實施例1之織入拉鏈之俯視圖。又,圖2係將該拉鏈之主要部分放大而模式性地表示之放大圖,圖3係以相對於布帶長度方向之橫剖面模式性地表示該拉鏈之主要部分的剖面圖。
再者,於圖2及圖3等中,為了容易理解本發明之特徵,而將緯紗及各種經紗表示得相對較細,又,將編織組織表示得較粗。然而,實際上係考慮作為鏈帶之功能而對各種緯紗及經紗使用所需粗細之絲線,又,亦緻密地構成編織組織。
又,於以下說明中,所謂前後方向係指拉鏈布帶之長度方向,且為與滑件滑動之滑動方向相同之方向。特別是將以使左右之拉鏈鏈齒嚙合而閉鎖拉鏈之方式使滑件滑動之方向設為前方,將以使左右之拉鏈鏈齒分離而拉開拉鏈之方式使滑件滑動之方向設為後方。
所謂左右方向係指拉鏈布帶之布帶寬度方向,特別是為與拉鏈布帶之布帶面平行、且與布帶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進而,所謂上下方向係指與拉鏈布帶之布帶面正交之布帶厚度方向。特別是,將相對於拉鏈布帶滑件之配置有拉片之側之方向設為上方,將其相反側之方向設為下方。例如,於圖1及圖2中,所謂上方係指朝向紙面之近前側之方向(第1方向),所謂下方係指朝向紙面之內側之方向(第2方向)。
本實施例1之拉鏈1係如圖1所示包括:一對織入鏈帶10,其於左右之拉鏈布帶11之對向之布帶側緣部配置有包含連續狀之拉鏈鏈齒20 之鏈齒排12;滑件30,其可沿著鏈齒排12滑動地配置;第1止擋5,其與鏈齒排12之前端側鄰接而配置,且防止滑件30之脫落;及第2止擋6,其與鏈齒排12之後端側鄰接且以橫跨左右之鏈帶10之方式配置。
再者,本實施例1之拉鏈1具有之主要特徵在於拉鏈鏈齒20及拉鏈布帶11之構成,滑件30、第1止擋5、及第2止擋6具有與織入並固定有鋸齒狀之拉鏈鏈齒之先前之拉鏈中通常使用之滑件、第1止擋、及第2止擋實質上相同之構成。
例如,本實施例1中之滑件30具備滑件本體31、及可旋動地保持於滑件本體31之拉片32。又,滑件本體31係如圖7等所示包括:上下翼板33、34;未圖示之導引柱,其將該上下翼板33、34之前端部間連結;上凸緣部35,其垂設於上翼板33之左右側緣部;下凸緣部36,其立設於下翼板34之左右側緣部;及拉片安裝柱37,其立設於上翼板33之上表面。
又,於滑件本體31之前端,將導引柱夾在中間而形成有左右之導入口,於滑件本體31之後端形成有嚙合口。又,以由上下翼板33、34、上凸緣部35、及下凸緣部36包圍之方式形成有將左右之導入口與嚙合口連通之大致Y字形狀的鏈齒引導路38。進而,於配置於滑件本體31之左右側部之上凸緣部35與下凸緣部36之間,形成有可使拉鏈布帶11插穿之布帶插穿間隙39。
本實施例1中之各鏈帶10分別包含織成之拉鏈布帶11、及與該拉鏈布帶11之織成同時地織入於該拉鏈布帶11之一側緣部之鋸齒狀的拉鏈鏈齒20,且藉由將呈鋸齒狀連續之拉鏈鏈齒20織入於拉鏈布帶11,而形成有鏈齒排12。
拉鏈布帶11包含:鏈齒安裝部(布帶側緣部)11a,其沿著布帶長度方向配置於拉鏈布帶11之一側緣側,且織入並固定鋸齒狀之拉鏈鏈齒20;及布帶主體部11b,其自該鏈齒安裝部11a朝向構成拉鏈布帶11 之另一側緣側之未圖示之耳部沿著布帶寬度方向延伸。
織入並固定於該拉鏈布帶11之拉鏈鏈齒20係藉由利用軋壓將具有圓形剖面之合成樹脂製之單絲纖維加工成剖面呈橢圓狀或扁平形狀且於至少1個方向上變細,且將該經加工之單絲纖維成形為鋸齒狀,而呈連續狀構成(參照圖3~圖5)。
藉由使用如此般具有橢圓狀或扁平形狀之橫剖面之單絲纖維,而易於使單絲纖維向特定方向彎曲,故可一面撚合單絲纖維一面容易地成形鋸齒狀之拉鏈鏈齒20,又,可於拉鏈鏈齒20之下述嚙合頭部21容易地形成向布帶長度方向凸出之嚙合部21a。單絲纖維之橫剖面於單絲纖維延伸之方向上,為沿與單絲纖維之軸正交之面之剖面。
再者,構成拉鏈鏈齒20之單絲纖維係於其橫剖視(將橫剖面視為正面之狀態)中,具有將正圓形狀壓扁而形成之橢圓狀或扁平形狀之形狀,換言之,當於不同之方向測定通過該單絲纖維之中心點而連結該單絲纖維之外周上之2點之徑向之線段的長度時,具有至少2條不同長度之線段之形狀。
特別是於該情形時,當將通過該單絲纖維之中心點而連結該單絲纖維之外周上之2點之徑向之線段中之最長的線段設為長軸時,單絲纖維較佳為具有以該長軸為基準對稱之形狀。雖為一例,但於本實施例1中,成形為鋸齒狀之拉鏈鏈齒20之前之單絲纖維中之長軸之尺寸為0.77mm,與長軸交叉之短軸之尺寸為0.48mm。單絲纖維之中心點為單絲纖維之橫剖面中橢圓形狀或扁平形狀之長軸與短軸交叉之位置。
該鋸齒狀之拉鏈鏈齒20包含:嚙合頭部21,其自拉鏈布帶11之布帶側緣突出而形成;上腿部(第1腿部)22,其於拉鏈布帶11之上表面(第1布帶面)側自嚙合頭部21沿著布帶寬度方向延伸;下腿部(第2腿部)23,其於拉鏈布帶11之下表面(第2布帶面)側自嚙合頭部21沿著布 帶寬度方向延伸;上連結部(第1連結部)24,其將於布帶長度方向上鄰接之拉鏈鏈齒20之上腿部22間連結;及下連結部(第2連結部)25,其將於布帶長度方向上鄰接之拉鏈鏈齒20之下腿部23間連結。
各拉鏈鏈齒20之嚙合頭部21包含:折彎部,其沿著布帶厚度方向折彎成U字狀,且將上腿部22及下腿部23間連結;及嚙合部21a,其配置於該折彎部,且向布帶長度方向凸出。又,上腿部22及下腿部23係指如下部分:於使左右之拉鏈鏈齒20嚙合時(例如參照圖6),於布帶寬度方向上,相較於嚙合對象之拉鏈鏈齒20之嚙合頭部21之位置,而於該拉鏈鏈齒20之上連結部24及下連結部25側之區域沿著布帶寬度方向延伸。
於該情形時,於本實施例1之鏈帶10中,鋸齒狀之拉鏈鏈齒20係於拉鏈布帶11之布帶正面(第1布帶面)側及布帶背面(第2布帶面)側,以使拉鏈鏈齒20之安裝間距於布帶長度方向上錯開1個鏈齒之形式具有正背對稱之形狀,且該拉鏈鏈齒20之上連結部24與下連結部25交替地露出於拉鏈布帶11之布帶正面側及布帶背面側。
於本實施例1中,拉鏈布帶11係使用針織機藉由緯紗40及複數根經紗41、42、43而織成,又,與拉鏈布帶11之織成同時地,於該拉鏈布帶11之鏈齒安裝部11a,使用未圖示之心軸而一面依序成形一面織入鋸齒狀之拉鏈鏈齒20。
該拉鏈布帶11之鏈齒安裝部11a係如圖2所示,由如下編織組織構成:相對於複數根第1緊固用經紗41及複數根第2緊固用經紗42,將緯紗40以交叉之方式插入而織成,該複數根第1緊固用經紗41於上腿部22之外表面(上表面)側移動且將上腿部22自其上表面朝向下表面緊固固定,該複數根第2緊固用經紗42於下腿部23之外表面(下表面)側移動且將下腿部23自其下表面朝向上表面緊固固定。
於該情形時,成形為鋸齒狀之拉鏈鏈齒20係藉由於由第1及第2 緊固用經紗41、42形成之開口內,與緯紗40之投緯同時地插入且依序織入而固定。此處,如圖7所示,上腿部22之外表面(上表面)側為與滑件30之上翼板33對向之側,下腿部23之外表面(下表面)側為與滑件30之下翼板34對向之側。
又,拉鏈布帶11之布帶主體部11b係藉由地經紗43相對於緯紗40交替地跨過上下而移動、即所謂之1/1之平紋組織而織成。再者,於本發明中,該布帶主體部11b之編織組織可任意選擇。
構成拉鏈布帶11之編織組織之緯紗40包含單一之連續之1根構成絲線40a,於織成拉鏈布帶11時,藉由進行如下之投緯而於將2根構成絲線40a拉齊之狀態下織入,該投緯係於各經紗41、42、43之開口內使1根構成絲線40a自拉鏈布帶11之一側緣側(鏈齒安裝部11a側之布帶側緣)至拉鏈布帶11之另一側緣(耳部側之布帶側緣)往返移動。
於該情形時,到達拉鏈布帶11之另一側緣側之2根為一組之緯紗40,係藉由先行之緯紗40之線圈端部一面利用未圖示之織針與該緯紗40交織一面編入固定而形成有耳部。
此處,一面參照圖2,一面對包含拉鏈鏈齒20之鏈齒安裝部11a之編織組織構造更具體地進行說明。
於本實施例1中,於鏈齒安裝部11a,配置有4根第1緊固用經紗41a~41d、及4根第2緊固用經紗42a~42d之共計8根經紗41、42。
再者,於關於圖2之以下說明中,將最下端所示之拉鏈鏈齒20稱為第1拉鏈鏈齒20a,將與該第1拉鏈鏈齒20a之前方側鄰接之拉鏈鏈齒20稱為第2拉鏈鏈齒20b,又,將與第2拉鏈鏈齒20b之前方側鄰接之拉鏈鏈齒20稱為第3拉鏈鏈齒20c。
又,關於4根第1緊固用經紗41及第2緊固用經紗42,自配置於拉鏈鏈齒20之嚙合頭部21側之第1緊固用經紗41a及第2緊固用經紗42a起依序稱為第一段~第四段之第1緊固用經紗41a~41d、及第2緊固用經 紗42a~42d。
於本實施例1中之鏈齒安裝部11a之編織組織構造中,於相互鄰接之第1拉鏈鏈齒20a與第2拉鏈鏈齒20b之間,又,於第2拉鏈鏈齒20b與第3拉鏈鏈齒20c之間,如以下所示對構成拉鏈布帶11之經紗41、42、43分別進行2次緯紗40之投緯操作,因而成為於鄰接之拉鏈鏈齒20間排列有4根構成絲線40a之狀態。
於該情形時,藉由一次投緯操作而插入至相同開口內之2根構成絲線40a中之、藉由未圖示之投緯針之返回動作而於開口內返回至鏈齒安裝部11a側之布帶側緣的1根構成絲線40a,為進行下一次之投緯操作而越過配置於鏈齒安裝部11a之最外側之第一段之第1或第2緊固用經紗41a、42a而折回,且插入至下一位之經紗41、42、43之開口內。
因此,緯紗40係於在相同之開口內往返移動之2根為一組之構成絲線40a於鏈齒安裝部11a側之布帶側緣於布帶長度方向之前後分離之狀態下,以於第一段之第1或第2緊固用經紗41a、42a折回之方式織入。特別是本實施例1之緯紗40每當進行一次投緯操作,便於鏈齒安裝部11a側之布帶側緣,一面交替地重複於第1緊固用經紗41之折回、與於第2緊固用經紗42之折回一面織入。
若更具體地進行說明,則構成緯紗40之構成絲線40a於以跨過第1拉鏈鏈齒20a之下腿部23之下表面側之方式織入後,於鏈齒安裝部11a側之布帶側緣,自下表面側越過第1緊固用經紗41而折回至上表面側。
該折回之構成絲線40a插入至由第一段~第四段之第1及第2緊固用經紗41a~41d、42a~42d形成之開口、及由布帶主體部11b之地經紗43形成之開口內,且朝向與鏈齒安裝部11a為相反側之未圖示之耳部移動,並且於該耳部折回,且於相同之開口內以返回至鏈齒安裝部 11a之方式移動,藉此於2根構成絲線40a被拉齊之狀態下作為緯紗40而織入。
此時,該緯紗40相對於複數根第1緊固用經紗41(例如,於本實施例1之情形時為第一段及第三段之第1緊固用經紗41a、41c)、及複數根第2緊固用經紗42(例如,於本實施例1之情形時為第二段及第四段之第2緊固用經紗42b、42d),以緊固該第1及第2緊固用經紗41、42之方式交叉,藉此,分別自上表面側或下表面側利用第1及第2緊固用經紗41、42緊固固定拉鏈鏈齒20之上腿部22及下腿部23。該緯紗40於在布帶長度方向上鄰接之拉鏈鏈齒20間,與第1緊固用經紗41及第2緊固用經紗42交叉。
其次,該緯紗40中返回至鏈齒安裝部11a之側之構成絲線40a於鏈齒安裝部11a側之布帶側緣,自上表面側越過第一段之第1緊固用經紗41a而折回至下表面側。該折回之構成絲線40a插入至由第一段~第四段之第1及第2緊固用經紗41a~41d、42a~42d形成之開口、及由布帶主體部11b之地經紗43形成之開口內,且朝向未圖示之耳部移動,並且於該耳部折回,且於相同之開口內以返回至鏈齒安裝部11a之方式移動,藉此於2根構成絲線40a被拉齊之狀態下作為緯紗40而織入。
此時,與該緯紗40之投緯同時地,第2拉鏈鏈齒20b之上腿部22及下腿部23插入至拉鏈布帶11。相對於該插入之第2拉鏈鏈齒20b之上腿部22,該緯紗40中自耳部返回至鏈齒安裝部11a之側之構成絲線40a,以傾斜地橫穿上腿部22(特別是上腿部22之下述第1凹部22a之部分)之方式跨過上腿部22之上表面與第一段~第四段之第1緊固用經紗41a~41d之間而織入。
其次,該緯紗40中跨過上腿部22之上表面側之構成絲線40a於鏈齒安裝部11a側之布帶側緣,自上表面側越過第一段之第2緊固用經紗42a而折回至下表面側。該折回之構成絲線40a插入至由第一段~第四 段之第1及第2緊固用經紗41a~41d、42a~42d形成之開口、及由布帶主體部11b之地經紗43形成之開口內,且朝向未圖示之耳部移動,並且於該耳部折回,且於相同之開口內以返回至鏈齒安裝部11a之方式移動,藉此於2根構成絲線40a被拉齊之狀態下作為緯紗40而織入。
此時,該緯紗40相對於複數根第1緊固用經紗41(例如,於本實施例1之情形時為第二段及第四段之第1緊固用經紗41b、41d)、及複數根第2緊固用經紗42(例如,於本實施例1之情形時為第一段及第三段之第2緊固用經紗42a、42c),以緊固該第1及第2緊固用經紗41、42之方式交叉,藉此,分別自上表面側或下表面側利用第1及第2緊固用經紗41、42緊固固定拉鏈鏈齒20之上腿部22及下腿部23。該緯紗40於在布帶長度方向上鄰接之拉鏈鏈齒20間,與第1緊固用經紗41及第2緊固用經紗42交叉。
繼而,該緯紗40中返回至鏈齒安裝部11a之側之構成絲線40a於鏈齒安裝部11a側之布帶側緣,自下表面側越過第一段之第2緊固用經紗42a而折回至上表面側。該折回之構成絲線40a插入至由第一段~第四段之第1及第2緊固用經紗41a~41d、42a~42d形成之開口、及由布帶主體部11b之地經紗43形成之開口內,且朝向未圖示之耳部移動,並且於該耳部折回,且於相同之開口內以返回至鏈齒安裝部11a之方式移動,藉此於2根構成絲線40a被拉齊之狀態下作為緯紗40而織入。
此時,與該緯紗40之投緯同時地,第3拉鏈鏈齒20c之上腿部22及下腿部23插入至拉鏈布帶11。相對於該插入之第3拉鏈鏈齒20c之下腿部23,該緯紗40中自耳部返回至鏈齒安裝部11a之側之構成絲線40a,以傾斜地橫穿下腿部23(特別是下腿部23之下述第2凹部23a之部分)之方式跨過下腿部23之下表面與第一段~第四段之第2緊固用經紗42a~42d之間而織入。而且,如上所述,該緯紗40中跨過下腿部23之下表面側之構成絲線40a於鏈齒安裝部11a側之布帶側緣,自下表面側越過 第1緊固用經紗41而折回至上表面側。
如此,本實施例1之拉鏈布帶11係藉由進行拉鏈鏈齒20之插入且一面將拉鏈鏈齒20織入於鏈齒安裝部11a,一面於鄰接地配置之拉鏈鏈齒20間重複緯紗40之2次投緯操作而織成。
於該情形時,以傾斜地橫穿之方式跨過第2拉鏈鏈齒20b之上腿部22之上表面側之緯紗40的構成絲線40a、以及以傾斜地橫穿之方式跨過第1及第3拉鏈鏈齒20a、20c之下腿部23之下表面側之緯紗40的構成絲線40a係以緊固拉鏈鏈齒20之上腿部22或下腿部23之方式織入。
因此,各拉鏈鏈齒20之上腿部22及下腿部23,於藉由第1及第2緊固用經紗41、42而緊固之同時,亦藉由緯紗40之構成絲線40a而緊固,故各拉鏈鏈齒20以較大之緊固力牢固地固定於拉鏈布帶11,從而可更有效地防止拉鏈鏈齒20之位置偏移或拉鏈鏈齒20之姿勢傾斜。
又,如上述般織成而構成之鏈帶10因緯紗40之構成絲線40a,以每隔拉鏈鏈齒20之一個間距便交替地跨過各拉鏈鏈齒20之上腿部22或下腿部23之方式織入,故於鏈齒安裝部11a,於鄰接之拉鏈鏈齒20間之區域實際存在之緯紗40之構成絲線40a的根數減少。其結果,可將鏈帶10(特別是鏈齒安裝部11a)形成得較薄,且可使布帶長度方向之柔軟性提高。
進而,本實施例1之拉鏈布帶11於織入拉鏈鏈齒20時,配置於布帶主體部11b之一部分、特別是布帶主體部11b中之最靠近鏈齒安裝部11a之地經紗43以由拉鏈鏈齒20之上腿部22及上連結部24與下腿部23及下連結部25夾持之方式織成。
藉由使緯紗40交叉地織入於配置於該布帶主體部11b中之最靠近鏈齒安裝部11a之地經紗43,而防止緯紗40之位置向布帶長度方向或布帶寬度方向偏移。特別是以傾斜地橫穿之方式跨過拉鏈鏈齒20之上腿部22之上表面側之緯紗40的構成絲線40a,藉由於配置於布帶主體 部11b中之最靠近鏈齒安裝部11a之地經紗43之下表面側移動且與該地經紗43交叉而被該地經紗43壓住,故防止跨過上腿部22之緯紗40之構成絲線40a之位置向布帶長度方向偏移(例如向拉鏈鏈齒20之上連結部24側偏移)。
又,同樣地,以傾斜地橫穿之方式跨過拉鏈鏈齒20之下腿部23之下表面側之緯紗40的構成絲線40a,藉由於配置於布帶主體部11b中之最靠近鏈齒安裝部11a之地經紗43之上表面側移動且與該地經紗43交叉而被該地經紗43壓住,故防止跨過下腿部23之緯紗40之構成絲線40a之位置向布帶長度方向偏移(例如向拉鏈鏈齒20之下連結部25側偏移)。
又,如上所述,本實施例1之拉鏈鏈齒20係藉由將具有橢圓狀或扁平形狀之剖面之單絲纖維成形為鋸齒狀而構成。特別是於本實施例1中,於如圖3所示之拉鏈鏈齒20之與布帶長度方向正交之剖視中,藉由上腿部22彎曲成凹狀地配置於拉鏈布帶11之布帶正面側而於上腿部22之上表面側形成有第1凹部22a,且於該上腿部22之第1凹部22a內收容有緊固固定上腿部22之第1緊固用經紗41、及以跨過之方式橫穿上腿部22之緯紗40之構成絲線40a。
此處,第1凹部22a係於布帶寬度方向上,配置於嚙合頭部21之自拉鏈布帶11之中心位置起之厚度最厚之位置(高度尺寸最大之位置)與上連結部24之自拉鏈布帶11之中心位置起之厚度最厚之位置(高度尺寸最大之位置)之間。嚙合頭部21之自拉鏈布帶11之中心位置起之厚度最厚之位置亦為嚙合頭部21之整體厚度中最厚之位置(高度尺寸最大之位置)。又,上連結部24之自拉鏈布帶11之中心位置起之厚度最厚之位置,亦為上連結部24之上端緣與下連結部25之下端緣之間之厚度中最厚之位置(高度尺寸最大之位置)。而且,第1緊固用經紗41係於布帶寬度方向上,位於嚙合頭部21之上述最厚之位置與上連結部24 之上述最厚之位置之間。藉此,第1緊固用經紗41收容於第1凹部22a內。
又,藉由下腿部23彎曲成凹狀地配置於拉鏈布帶11之布帶背面側,而於下腿部23之下表面側形成有第2凹部23a,且於該下腿部23之第2凹部23a內收容有緊固固定下腿部23之第2緊固用經紗42、及以跨過之方式橫穿下腿部23之緯紗40之構成絲線40a。
此處,第2凹部23a係於布帶寬度方向上,配置於嚙合頭部21之自拉鏈布帶11之中心位置起之厚度最厚之位置(高度尺寸最大之位置)與下連結部25之自拉鏈布帶11之中心位置起之厚度最厚之位置(高度尺寸最大之位置)之間。下連結部25之自拉鏈布帶11之中心位置起之厚度最厚之位置,亦為上連結部24之上端緣與下連結部25之下端緣之間之厚度中最厚之位置(高度尺寸最大之位置)。而且,第2緊固用經紗42係於布帶寬度方向上,位於嚙合頭部21之上述最厚之位置與下連結部25之上述最厚之位置之間。藉此,第2緊固用經紗42收容於第2凹部23a內。
於該情形時,於該單絲纖維之橫剖視中,當將通過其中心點而連結該單絲纖維之外周上之2點之徑向之線段中之最長的線段設為長軸時,上腿部22之配置有第1凹部22a之部分及下腿部23之配置有第2凹部23a之部分中之長軸之朝向相較於上連結部24及下連結部25中之長軸之朝向,以相對於拉鏈布帶11之布帶正面及布帶背面傾斜角度變得更小之方式傾斜。
換言之,上腿部22之配置有第1凹部22a之部分及下腿部23之配置有第2凹部23a之部分中之長軸之朝向,以相對於拉鏈布帶11之布帶正面及布帶背面平躺之方式傾斜,因而相對於布帶正面及布帶背面大致平行。另一方面,上連結部24及下連結部25中之長軸之朝向,以相對於拉鏈布帶11之布帶正面及布帶背面豎立之方式立起。
如上所述,藉由使單絲纖維之剖面中之長軸之朝向傾斜,而可容易地於布帶厚度方向上,將上腿部22之第1凹部22a之自拉鏈布帶11之中心位置起之高度尺寸、及下腿部23之第2凹部23a之自拉鏈布帶11之中心位置起之高度尺寸,分別設定為較上連結部24及下連結部25之自上述中心位置起之高度尺寸之最大值H1更小。換言之,可於布帶厚度方向上,將上腿部22之第1凹部22a設置於較上連結部24之上端緣之位置更靠近拉鏈布帶11之位置,又,可將下腿部23之第2凹部23a設置於較下連結部25之下端緣之位置更靠近拉鏈布帶11之位置。
再者,拉鏈布帶11之中心位置為布帶厚度方向之中心。又,本實施例1之拉鏈鏈齒20之形狀於布帶正面側及布帶背面側,以使拉鏈鏈齒之安裝間距於布帶長度方向上錯開1個鏈齒之形式對稱,故上述拉鏈布帶11之中心位置亦可換言之稱為拉鏈鏈齒20之厚度方向之中心位置。
又,於本實施例1之拉鏈鏈齒20中,嚙合頭部21係如圖3及圖5所示,以於其內周側形成有空間部之方式折彎成U字狀而構成,且於布帶厚度方向上,使嚙合頭部21之自拉鏈布帶11之中心位置起之高度尺寸較大,以確保構成拉鏈1時之嚙合強度。
相對於此,拉鏈鏈齒20之上腿部22與下腿部23係如圖3及圖4所示以相互連接之方式配置,藉此,於布帶厚度方向上,將上腿部22之第1凹部22a之自拉鏈布帶11之中心位置起之高度尺寸、及下腿部23之第2凹部23a之自拉鏈布帶11之中心位置起之高度尺寸,分別設定為較嚙合頭部21之自上述中心位置起之高度尺寸之最大值H2更小,從而使拉鏈鏈齒20薄型化。
換言之,可於布帶厚度方向上,使上腿部22之第1凹部22a設置於較嚙合頭部21之上端緣之位置更靠近拉鏈布帶11之位置,又,可使下腿部23之第2凹部23a設置於較嚙合頭部21之下端緣之位置更靠近拉鏈 布帶11之位置。
即,於本實施例1中,於上述拉鏈鏈齒20之與布帶長度方向正交之剖視中,將上腿部22之第1凹部22a及下腿部23之第2凹部23a之上述高度尺寸,分別設定為較上連結部24或下連結部25之上述高度尺寸之最大值H1、或嚙合頭部21之上述高度尺寸之最大值H2更小。雖為一例,但本實施例1中之上連結部24或下連結部25之上述高度尺寸之最大值H1為0.71mm,嚙合頭部21之上述高度尺寸之最大值H2為0.59mm,上腿部22之第1凹部22a及下腿部23之第2凹部23a之自上述中心位置起之高度尺寸的最小值為0.44mm。
又,於上述拉鏈鏈齒20之與布帶長度方向正交之剖視中,於上腿部22之第1凹部22a及下腿部23之第2凹部23a之位置,上腿部22及下腿部23分別於厚度方向上變細。進而,該上腿部22之第1凹部22a及下腿部23之第2凹部23a之高度尺寸最小之尺寸、與上下連結部24、25之最厚尺寸(上述最大值H1)之差,形成得大於上腿部22之第1凹部22a及下腿部23之第2凹部23a之高度尺寸最小之尺寸與嚙合頭部21之最厚尺寸(上述最大值H2)之差。若以具體之數值表示,則上腿部22之第1凹部22a及下腿部23之第2凹部23a之上述高度尺寸之最小值與上述最大值H1之差為0.27mm,上腿部22之第1凹部22a及下腿部23之第2凹部23a之上述高度尺寸之最小值與上述最大值H2之差為0.15mm。
藉此,可不使緊固固定拉鏈鏈齒20之第1緊固用經紗41a及第2緊固用經紗42a向布帶寬度方向上之上下連結部24、25之外側(布帶主體部側)自由偏移(移動),故可防止於滑件30之滑動時接觸於該滑件30等而引起斷頭。
而且,上腿部22之第1凹部22a及下腿部23之第2凹部23a藉由分別自收容於其等之內部之第1及第2緊固用經紗41、42、以及緯紗40之構成絲線40a受到緊固力,而可穩定地維持如上所述般之上腿部22之第1 凹部22a及下腿部23之第2凹部23a、與嚙合頭部21、上連結部24、及下連結部25之高度尺寸之關係。
進而,本實施例1之拉鏈鏈齒20構成為:於將上連結部24及下連結部25之自拉鏈布帶11之中心位置起之高度尺寸、與嚙合頭部21之自拉鏈布帶11之中心位置起之高度尺寸進行比較時,上連結部24及下連結部25之上述高度尺寸之最大值H1較嚙合頭部21之上述高度尺寸之最大值H2更大(換言之,嚙合頭部21之高度尺寸之最大值H2較上連結部24及下連結部25之高度尺寸之最大值H1更小)。
藉由如此般使上連結部24及下連結部25之上述高度尺寸之最大值H1較嚙合頭部21之上述高度尺寸之最大值H2更大,而於滑件30滑動時,可使拉鏈鏈齒20之上連結部24及下連結部25穩定地接觸於滑件30之上翼板33及下翼板34,進而,亦可使拉鏈鏈齒20之上連結部24及下連結部25接觸於滑件30之上凸緣部35及下凸緣部36。藉此,可確實地防止拉鏈鏈齒20自滑件30之鏈齒引導路38中脫離,又,滑件30對於鏈齒排12之導引性變得良好。
進而,藉由拉鏈鏈齒20之上連結部24及下連結部25接觸於滑件30之上翼板33及下翼板34、或上凸緣部35及下凸緣部36,而左右之拉鏈鏈齒20於滑件30之鏈齒引導路38內適當地被引導,故可使左右之拉鏈鏈齒20順利地嚙合。
又,藉由使嚙合頭部21之上述高度尺寸之最大值H2較上連結部24及下連結部25之上述高度尺寸之最大值H1更小,而於由單絲纖維成形鋸齒狀之拉鏈鏈齒20時,嚙合頭部21之折彎部越以縮小布帶厚度方向之尺寸之方式折彎,則越能將向布帶長度方向凸出之嚙合部21a穩定地形成於嚙合頭部21,故可適當地確保所期望之嚙合強度。
於該情形時,若反而使嚙合頭部21之高度尺寸過小,則有嚙合頭部21自身整體上變小而招致嚙合強度之降低之虞、或於將拉鏈鏈齒 20插入至滑件30之鏈齒引導路38內時於該鏈齒引導路38內嚙合頭部21之位置不穩定而拉鏈鏈齒20之嚙合產生不良之虞,故較佳為嚙合頭部21之自拉鏈布帶11之中心位置起之高度尺寸之最大值H2,設定為上連結部24或下連結部25之自拉鏈布帶11之中心位置起之高度尺寸之最大值H1之70%以上的大小、特別是80%以上的大小。
具有如上所述之構成之拉鏈鏈齒20織入於拉鏈布帶11而成之本實施例1之拉鏈1,係於具有特定高度尺寸之關係之上腿部22之第1凹部22a及下腿部23之第2凹部23a內分別收容有第1緊固用經紗41及第2緊固用經紗42,且第1緊固用經紗41及第2緊固用經紗42於布帶厚度方向上,配置於較上連結部24及下連結部25更低之位置(靠近拉鏈布帶11之位置)。
進而,於本實施例1之拉鏈1中,於上腿部22之第1凹部22a內收容有以跨過之方式橫穿上腿部22之緯紗40之構成絲線40a,於下腿部23之第2凹部23a內收容有以跨過之方式橫穿下腿部23之緯紗40之構成絲線40a。
藉此,可有效地防止相對於拉鏈鏈齒20之第1緊固用經紗41、第2緊固用經紗42、及跨過上下腿部23之緯紗40之構成絲線40a之位置偏移(特別是向布帶寬度方向偏移),且可藉由第1緊固用經紗41、第2緊固用經紗42、及緯紗40而穩定地固定拉鏈鏈齒20。
又,藉由第1緊固用經紗41、第2緊固用經紗42、及跨過上下腿部23之緯紗40之構成絲線40a收容於上腿部22之第1凹部22a及下腿部23之第2凹部23a內,而即便使滑件30沿著拉鏈鏈齒20之鏈齒排12滑動,亦可使收容於該等第1凹部22a及第2凹部23a內之第1緊固用經紗41、第2緊固用經紗42、及緯紗40之構成絲線40a不易接觸於滑件30之上下翼板33、34之內表面。
進而,即便於將本實施例1之拉鏈1安裝於衣服或包類而使用之 情形時,因第1緊固用經紗41、第2緊固用經紗42、及緯紗40之構成絲線40a收容於拉鏈鏈齒20之第1凹部22a及第2凹部23a內,故亦可減小接觸於其他構件之風險。
因此,根據本實施例1之拉鏈1,可使第1緊固用經紗41、第2緊固用經紗42、及以跨過之方式橫穿上腿部22或下腿部23之緯紗40之構成絲線40a不易因滑件30之滑動或與其他構件之接觸而產生磨損或斷頭,從而可長時間穩定地使用拉鏈1。
進而,又,於本實施例1中之拉鏈布帶11之鏈齒安裝部11a中,鋸齒狀之拉鏈鏈齒20於拉鏈布帶11之布帶正面側及布帶背面側,以使安裝間距於布帶長度方向上錯開1個鏈齒之形式對稱地織入。
於該情形時,鏈齒安裝部11a之各第1緊固用經紗41沿著經向於上腿部22之上表面側移動,並且與緯紗40交叉地緻密地織入。又,各第2緊固用經紗42沿著經向於下腿部23之下表面側移動,並且與緯紗40交叉地緻密地織入。即,緯紗40與於上腿部22之上表面側移動之第1緊固用經紗41、及於下腿部23之下表面側移動之第2緊固用經紗42交叉地織入。
因此,第1緊固用經紗41、第2緊固用經紗42、或以跨過之方式橫穿上腿部22或下腿部23之緯紗40之構成絲線40a,即便因滑件30之滑動或與其他構件之接觸而於拉鏈布帶11之布帶正面側或布帶背面側被切斷,亦可於與產生該斷頭之布帶面相反之布帶面側,暫時保持鏈齒安裝部11a之編織組織。其結果,可將鋸齒狀之拉鏈鏈齒20以不自拉鏈布帶11之鏈齒安裝部11a脫離之方式保持,從而可抑制因斷頭而導致拉鏈1之嚙合強度降低。
而且,於本實施例1之拉鏈1中,一面某種程度上確保拉鏈鏈齒20之嚙合頭部21之高度尺寸,一面於第1腿部及第2腿部設置第1凹部22a及第2凹部23a,且於該第1凹部22a及第2凹部23a內收容第1緊固用 經紗41及第2緊固用經紗42,故亦可防止因縮小嚙合頭部21而嚙合強度降低、或易於產生嚙合分離。
因此,藉由使滑件30沿著鏈齒排12滑動,而可使左右之拉鏈鏈齒20順利地嚙合、分離,又,於使左右之拉鏈鏈齒20嚙合而閉鎖拉鏈1時,可穩定地確保所期望之嚙合強度。
10‧‧‧鏈帶
11a‧‧‧鏈齒安裝部(布帶側緣部)
11b‧‧‧布帶主體部
20‧‧‧拉鏈鏈齒
20a‧‧‧第1拉鏈鏈齒
20b‧‧‧第2拉鏈鏈齒
20c‧‧‧第3拉鏈鏈齒
21‧‧‧嚙合頭部
21a‧‧‧嚙合部
22‧‧‧上腿部(第1腿部)
24‧‧‧上連結部(第1連結部)
40‧‧‧緯紗
40a‧‧‧構成絲線
41‧‧‧第1緊固用經紗
41a~41d‧‧‧第一段~第四段之第1緊固用經紗
42‧‧‧第2緊固用經紗
42a~42d‧‧‧第一段~第四段之第2緊固用經紗
43‧‧‧地經紗

Claims (7)

  1. 一種鏈帶,其特徵在於,其係如下之拉鏈用鏈帶(10)包含:拉鏈布帶(11),其藉由緯紗(40)及複數根經紗(41、42、43)織成,且沿著布帶主體部(11b)之一側緣配置有鏈齒安裝部(11a);以及連續狀之拉鏈鏈齒(20),其織入並固定於上述鏈齒安裝部(11a);且上述拉鏈鏈齒(20)係將合成樹脂製之單絲纖維成形為鋸齒狀而構成,且包含:嚙合頭部(21),其於沿著布帶厚度方向折彎之折彎部具備向布帶長度方向凸出之嚙合部(21a);第1腿部(22)及第2腿部(23),其等自上述嚙合頭部(21)分別沿著布帶寬度方向延伸至上述拉鏈布帶(11)之第1布帶面側及第2布帶面側;第1連結部(24),其將於布帶長度方向上鄰接之上述拉鏈鏈齒(20)之上述第1腿部(22)間連結;以及第2連結部(25),其將於布帶長度方向上鄰接之上述拉鏈鏈齒(20)之上述第2腿部(23)間連結;且上述經紗(41、42、43)包含:第1緊固用經紗(41),其於上述第1腿部(22)之外表面側移動,並且與上述緯紗(40)交叉而緊固固定上述第1腿部(22);及第2緊固用經紗(42),其於上述第2腿部(23)之外表面側移動,並且與上述緯紗(40)交叉而緊固固定上述第2腿部(23);且於上述第1腿部(22)之外表面側配置有第1凹部(22a),於上述第2腿部(23)之外表面側配置有第2凹部(23a),於上述第1腿部(22)之上述第1凹部(22a)收容有上述第1緊固用經紗(41),於上述第2腿部(23)之上述第2凹部(23a)收容有上述第2緊固用經紗(42),上述單絲纖維之橫剖面呈橢圓狀或扁平形狀,上述第1連結部(24)及第2連結部(25)之布帶厚度方向上之自上 述拉鏈布帶(11)之中心位置起之高度尺寸(H1),設定為大於上述嚙合頭部(21)之布帶厚度方向上之自上述拉鏈布帶(11)之中心位置起之高度尺寸(H2)。
  2. 一種鏈帶,其特徵在於,其係如下之拉鏈用鏈帶(10)包含:拉鏈布帶(11),其藉由緯紗(40)及複數根經紗(41、42、43)織成,且沿著布帶主體部(11b)之一側緣配置有鏈齒安裝部(11a);以及連續狀之拉鏈鏈齒(20),其織入並固定於上述鏈齒安裝部(11a);且上述拉鏈鏈齒(20)係將合成樹脂製之單絲纖維成形為鋸齒狀而構成,且包含:嚙合頭部(21),其於沿著布帶厚度方向折彎之折彎部具備向布帶長度方向凸出之嚙合部(21a);第1腿部(22)及第2腿部(23),其等自上述嚙合頭部(21)分別沿著布帶寬度方向延伸至上述拉鏈布帶(11)之第1布帶面側及第2布帶面側;第1連結部(24),其將於布帶長度方向上鄰接之上述拉鏈鏈齒(20)之上述第1腿部(22)間連結;以及第2連結部(25),其將於布帶長度方向上鄰接之上述拉鏈鏈齒(20)之上述第2腿部(23)間連結;且上述經紗(41、42、43)包含:第1緊固用經紗(41),其於上述第1腿部(22)之外表面側移動,並且與上述緯紗(40)交叉而緊固固定上述第1腿部(22);及第2緊固用經紗(42),其於上述第2腿部(23)之外表面側移動,並且與上述緯紗(40)交叉而緊固固定上述第2腿部(23);且於上述第1腿部(22)之外表面側配置有第1凹部(22a),於上述第2腿部(23)之外表面側配置有第2凹部(23a),於上述第1腿部(22)之上述第1凹部(22a)收容有上述第1緊固用經紗(41),於上述第2腿部(23)之上述第2凹部(23a)收容有上述第2緊固用經紗(42),上述單絲纖維之橫剖面呈橢圓狀或扁平形狀, 上述單絲纖維之橫剖面中,當將通過該單絲纖維之中心點而連結該單絲纖維之外周上之2點之徑向之線段中之最長的線段設為長軸時,上述第1及第2腿部(22、23)之配置有上述第1及第2凹部(22a、23a)之部分中之上述長軸之朝向相較於上述第1及第2連結部(24、25)之上述長軸之朝向,更向上述拉鏈布帶(11)之上述第1布帶面側及第2布帶面側傾斜。
  3. 如請求項1或2之鏈帶,其中自被織入之上述拉鏈鏈齒(20)之各嚙合頭部(21)延伸之上述第1腿部(22)與上述第2腿部(23)於至少一部分相互連接。
  4. 如請求項1或2之鏈帶,其中上述緯紗(40)係將1根構成絲線(40a)藉由往返移動而投緯,且於將2根上述構成絲線(40a)拉齊之狀態下織入。
  5. 如請求項4之鏈帶,其中於上述拉鏈鏈齒(20)之每個特定間距,構成上述緯紗(40)之1根上述構成絲線(40a)通過上述第1腿部(22)之第1面與上述第1緊固用經紗(41)之間並斜跨過上述第1腿部(22)而被織入,於上述拉鏈鏈齒(20)之每個特定間距,構成上述緯紗(40)之1根上述構成絲線(40a)通過上述第2腿部(23)之第2面與上述第2緊固用經紗(42)之間並斜跨過上述第2腿部(23)而被織入。
  6. 如請求項5之鏈帶,其中斜跨過上述第1腿部(22)之1根上述構成絲線(40a)收容於上述第1凹部(22a)內,且斜跨過上述第2腿部(23)之1根上述構成絲線(40a)收容於上述第2凹部(23a)內。
  7. 一種拉鏈,其特徵在於:包含2個為一組之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上述鏈帶(10)。
TW102122787A 2012-06-27 2013-06-26 Chain and zipper TWI5192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66422 WO2014002218A1 (ja) 2012-06-27 2012-06-27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4330A TW201404330A (zh) 2014-02-01
TWI519250B true TWI519250B (zh) 2016-02-01

Family

ID=49782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2787A TWI519250B (zh) 2012-06-27 2013-06-26 Chain and zipper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CN (1) CN104379016B (zh)
HK (1) HK1202387A1 (zh)
TW (1) TWI519250B (zh)
WO (1) WO20140022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63047B2 (en) 2011-09-28 2018-08-28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Intelligent window heat control system
US11509132B2 (en) 2011-09-28 2022-11-22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Intelligent window heat control system
WO2016157337A1 (ja) * 2015-03-27 2016-10-06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エレメント
US11337311B2 (en) 2018-07-06 2022-05-17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Aircraft window with variable power density heater film
CN113795172B (zh) * 2019-05-09 2023-02-21 Ykk株式会社 拉链链条和拉链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38330Y2 (zh) * 1973-08-24 1977-08-31
GR62425B (en) * 1975-09-10 1979-04-12 Opti Patent Forschung Fab A sliding clasp fastener and a process and device for the production of its rows of interlocking members
NL7609856A (nl) * 1975-09-10 1977-03-14 Opti Patent Forschung Fab Ritssluiting en werkwijze en inrichting voor de vervaardiging daarvan.
GR68485B (zh) * 1978-04-27 1982-01-04 Opti Patent Forschung Fab
DE2818508C2 (de) * 1978-04-27 1982-08-12 Opti Patent-, Forschungs- und Fabrikations-AG, 8750 Riedern, Allmeind Reißverschluß mit gewebten Tragbändern und darin eingewebten Verschlußgliederreihen aus Kunststoffmonofilament
CA1241253A (en) * 1983-10-12 1988-08-30 Masaatsu Ofusa Woven slide fastener
JPS6065017U (ja) * 1983-10-12 1985-05-08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織込みスライドフアスナ
JPH0657170B2 (ja) * 1988-12-28 1994-08-03 吉田工業株式会社 ジグザグ型連続スライドフアスナーエレメン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79016A (zh) 2015-02-25
CN104379016B (zh) 2016-09-07
TW201404330A (zh) 2014-02-01
WO2014002218A1 (ja) 2014-01-03
HK1202387A1 (zh) 2015-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9250B (zh) Chain and zipper
US7520304B2 (en) Fastener stringer of concealed type slide fastener
JP4312200B2 (ja) 編織込み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I603691B (zh) Chain and zipper
JP5795074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I583321B (zh) Zipper chain and zipper chain
TWI465209B (zh) Woven into the zipper
JP6794083B2 (ja)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
JP2000014413A (ja) 織り込み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7496003B2 (ja)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の製造方法
TW201729711A (zh) 拉鏈鏈帶及拉鏈
JP2023087074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I576063B (zh) Chains without zipper chains and items with zippers
CN117502779A (zh) 一种无布带链牙条及拉链
JP2002085113A (ja) 織込み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