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1356B - Zippers and concealed zippers - Google Patents
Zippers and concealed zippers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81356B TWI481356B TW101135385A TW101135385A TWI481356B TW I481356 B TWI481356 B TW I481356B TW 101135385 A TW101135385 A TW 101135385A TW 101135385 A TW101135385 A TW 101135385A TW I481356 B TWI481356 B TW I48135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in
- fabric
- slider
- woven
- doubl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4—Stringer tapes; Flaps secured to stringers for covering the interlocking members
- A44B19/346—Woven stringer tap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265—Sliders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the accidental intrusion of material into the slider body, e.g. with shield or guar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40—Connection of separate, or one-piece, interlocking members to stringer tapes; Reinforcing such connections, e.g. by stitching
- A44B19/403—Connection of separate interlocking member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00—Woven fabrics designed to make specified articles
-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1/00—Wearing apparel
- D10B2501/06—Details of garments
- D10B2501/063—Fasteners
- D10B2501/0631—Slide fasten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5—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2591—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with means for concealing surfa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5—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2596—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including means attaching interlocking surfaces togeth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lide Fastener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拉鏈及隱藏式拉鏈,尤其關於一種構成為即便使滑件反覆滑動,織成之鏈布之緯紗亦難以被滑件切斷之拉鏈及隱藏式拉鏈。
先前,為了順利地開閉包等之開口部,而於該開口部安裝拉鏈,且藉由使滑件沿鏈齒排滑動於該鏈齒排之分離方向或嚙合方向而開閉拉鏈。
通常,於此種拉鏈中,為了順利地進行開閉操作,而期望提昇滑件之滑動性或操作性,或者於使滑件滑動時,防止其他構件嚙入至該滑件之鏈布插穿間隙等。
又,拉鏈係因長期反覆滑動操作滑件,而易於產生鏈布因產生於滑件與鏈布之間之摩擦而磨損之類問題,或者滑件與鏈布接觸而切斷鏈布之構成紗線,導致鏈布破損之類問題,從而成為縮短拉鏈壽命之要因。
因此,於日本專利特公昭56-43723號公報(專利文獻1)中,為防止因滑件之滑動造成鏈布之磨損或拉鏈的故障,而揭示有於鏈布之鏈布側緣部形成有凹槽部之拉鏈。
具體說明如下,該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拉鏈100如圖13所示具有一對鏈帶101,其等在織成之左右之鏈布102之相對向的鏈布側緣部,裝設有鏈齒排103;及滑件104,其以可沿鏈齒排103滑動之方式配置。
鏈布102係包含鏈布緣部102a,其相較鏈布主體部使厚
度增大,且配置於鏈布側緣;及凹槽部102b,其藉由壓接鏈布102而形成於鏈布表背面;且凹槽部102b係沿鏈布長度方向配置於接近鏈齒排103之位置。
又,於配置於左右之各鏈布102之凹槽部102b,對應地配置有滑件104之上下凸緣部104a、104b,且該滑件104係於上下凸緣部104a、104b插入於鏈布102之凹槽部102b之狀態下進行滑動。
若為此種專利文獻1之拉鏈100,則為使左右之鏈齒排103嚙合或分離而使滑件104滑動時,該滑件104接觸於鏈布102,但可減小自滑件104施加至鏈布102之壓力。因此,即便反覆進行滑件104之滑動,亦可抑制鏈布102之磨損,故可延長拉鏈100之壽命。
又,根據專利文獻1,鏈布102之凹槽部102b係藉由壓接構成鏈布102之經紗及緯紗而形成,故該凹槽部102b作為防止經紗或緯紗之過度之滑動,並且防止與該滑動相關之拉鏈100之破損之屏障發揮作用。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公昭56-43723號公報
於拉鏈裝設於包等之開口部使用之情形時,為開閉拉鏈而使滑件滑動時,通常一面牽引滑件之拉片,一面進行滑件之滑動操作。此時,滑件一面由拉片向斜上方牽引一面
進行滑動。
因此,配置於滑件之下翼板之下凸緣部、尤其下凸緣部之配置於上端面與外側面之間之稜線部大多一面與鏈布之鏈布背面接觸,一面沿鏈布長度方向移動。又,即便如上述專利文獻1所述,於鏈布102設置有與滑件104之下凸緣部104b對應之凹槽部102b之情形時,亦極難避免下凸緣部104b接觸於鏈布102接觸。
尤其,於該情形時,下凸緣部對於鏈布之接觸係易於在使滑件沿鏈齒排之嚙合方向滑動以閉鎖拉鏈時引起,且下凸緣部之導入口側端部大多滑接於鏈布之鏈布面。
且說,具有織物組織之鏈布通常藉由使用包含雙紗之緯紗與複數個經紗,利用導紗器支軸之往復移動將緯紗緯向插入至經紗之開口內而形成。於該情形時,鏈布之經紗係沿著相對滑件之滑動方向平行之方向配置,且緯紗係沿著相對滑件之滑動方向正交之方向配置,該等經紗或緯紗呈露於鏈布之表背之兩鏈布面。
於使用此種織物組織之鏈布而構成之拉鏈中,當牽引拉片,滑動操作滑件時,如上所述,若滑件之下凸緣部與鏈布接觸,則以相對滑件之滑動方向正交之方式配置之緯紗易於在滑件滑動方向上,被滑件之下凸緣部劃傷而損傷。因此,因反覆進行滑件之滑動,凸緣部切斷緯紗而使鏈布破損,故存在拉鏈無法經受長期使用等之問題。
又,為了難以產生因如此之下凸緣部之接觸造成緯紗之切斷,而考量例如增加配置於鏈布之下凸緣部所接觸之鏈
布部分之經紗的根數,增大經紗之密度,藉此,於該鏈布部分,利用經紗遮掩緯紗。
即,經紗係相對滑件之滑動方向平行地配置,故對於滑件之滑動強於緯紗,因此即便於滑件之滑動時,下凸緣部接觸於經紗,亦相較緯紗之情形,難以被下凸緣部切斷。因此,可考慮增大下凸緣部所接觸之鏈布部分之經紗之密度,相對於下凸緣部遮掩緯紗,藉此,使緯紗之切斷難以產生。
然而,於實際上增大下凸緣部所接觸之鏈布部分之經紗密度,織成鏈布之情形時,即便反覆進行滑件之滑動,經紗本身亦難以切斷,但經紗反覆自下凸緣部受到擠壓力,故導致經紗之位置逐漸於鏈布寬度方向上偏移,從而於該鏈布部分產生脫線。
若一旦產生此種經紗之脫線,則隨著下凸緣部沿鏈布之鏈布長度方向移動,經紗之脫線亦以於鏈布長度方向上延伸之方式擴大,於產生該脫線之鏈布部分完全呈露緯紗,其結果,導致該呈露之緯紗被下凸緣部簡單地切斷。
尤其,於該情形時,無論於下凸緣部所接觸之鏈布部分,如何增大經紗之密度,亦存在緯紗伸長之情形,故難以防止因滑件之接觸導致經紗脫線,從而無法成為根本上解決緯紗之切斷問題之手段。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先前之課題而完成者,其具體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於滑件之滑動時,即便該滑件之一部分接觸於鏈布,亦難以切斷織成之鏈布之緯紗,藉此,防止鏈布之
破損,從而可長期穩定地使用之拉鏈及隱藏式拉鏈。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由本發明提供之拉鏈係作為基本構成,最主要之特徵在於:其係具有一對鏈帶,其等沿著織成之左右之鏈布之相對向之鏈布內側緣部裝設有鏈齒排;及滑件,其可使上述鏈齒排嚙合或分離;且上述滑件具有上下翼板、及連結上述上下翼板間之引導柱,並且於上述下翼板側之側緣部之與上述上翼板相對向之對向上表面與上述下翼板的外側面之間,具有稜線部,且,上述鏈布係由單層織物組織織成,並且於該鏈布,對應著上述滑件之上述稜線部之位置,沿著鏈布長度方向形成由雙層織物組織織成之雙層織物區域,於上述鏈布之上述雙層織物區域之鏈布內緣側與鏈布外緣側,形成有上述單層織物組織之內側單層織物區域與外側單層織物區域。
較佳為,本發明之拉鏈係於上述滑件之上述下翼板之左右側緣部,立設下凸緣部,且上述稜線部係配置於上述下凸緣部之上端面與外側面之間。
尤佳為,於該情形時,上述鏈布之上述雙層織物區域與上述內側單層織物區域之交界配置於上述滑件之上述下凸緣部的內側面之位置與外側之上述稜線部之位置之間。
又,本發明之拉鏈亦可構成為將上述滑件之上述下翼板形成為平板狀,且將上述稜線部配置於上述下翼板之上表面與外側面之間。
較佳為,於此種本發明之拉鏈中,上述雙層織物組織係
袋織物組織。
又,較佳為,於上述鏈布之上述鏈布內側緣部,織入芯繩,且於該鏈布內側緣部,裝設構成上述鏈齒排之鏈齒,上述鏈齒具有挾持上述鏈布之一對腳部或固著於上述鏈布之齒身部,上述腳部或上述齒身部中之鏈布寬度方向之端部位於上述內側單層織物區域上。
進而較佳為,於上述雙層織物組織之區域內,配置有8根以上12根以下之經紗。
更佳為,於本發明之拉鏈中,上述鏈布沿鏈布內側緣具有芯繩部,且上述芯繩部藉由於上述鏈布中之上述內側單層織物區域之進而鏈布內側緣側,形成雙層織物組織,且於該雙層織物組織內保持固定芯繩而構成。
又,由本發明提供之隱藏式拉鏈之最主要之特徵在於,其係如下隱藏式拉鏈,該隱藏式拉鏈於織成之左右之鏈布之鏈布主體部與鏈齒安裝部之間,具備U字狀彎折的鏈布彎折部,且具有一對隱藏型鏈帶,其等將鏈齒於使該鏈齒之嚙合頭部自上述鏈布彎折部突出至外側之狀態下裝設於上述鏈齒安裝部;及滑件,其可使上述鏈齒之鏈齒排嚙合或分離;且上述滑件具有上下翼板、連結上述上下翼板間之引導柱、及直立狀立設於上述下翼板之側緣部之下凸緣部,上述下凸緣部係於與上述上翼板相對向之對向上表面與上述下凸緣部之外側面之間,具有稜線部;且,上述鏈布係由單層織物組織織成,並且於該鏈布上,對應著上述滑件之上述稜線部之位置,沿著鏈布長度方向形成由雙層
織物組織織成之雙層織物區域,於上述鏈布中之上述雙層織物區域之鏈布內緣側與鏈布外緣側,形成有上述單層織物組織之內側單層織物區域與外側單層織物區域。
較佳為,於本發明之隱藏式拉鏈中,上述鏈布中之上述雙層織物區域與上述內側單層織物區域之交界配置於上述滑件之上述下凸緣部的內側面之位置與外側之上述稜線部之位置之間。
又,較佳為,上述雙層織物組織係袋織物組織。
更佳為,於上述雙層織物組織之區域內,配置有8根以上12根以下之經紗。
於本發明之普通類型之拉鏈中,滑件於下翼板側之側緣部之與上翼板相對向之對向上表面與下翼板的外側面之間,具有稜線部,又,鏈布係由單層織物組織織成,並且於該鏈布上,由雙層織物組織織成之雙層織物區域沿鏈布長度方向形成於包含與滑件之上述稜線部之位置對應的鏈布部分之鏈布寬度方向之特定之區域內。
於該情形時,雙層織物區域包括:第1織部,其配置於鏈布第1面(上表面)側;及第2織部,其配置於鏈布第2面(下表面)側。又,於該鏈布上,以於鏈布寬度方向上挾持上述雙層織物區域之方式,與該雙層織物區域之鏈布內緣側與鏈布外緣側鄰接地形成有由單層織物組織織成之內側單層織物區域與外側單層織物區域。
於此種本發明之拉鏈中,在牽引拉片,滑動操作滑件之
情形時,滑件藉由拉片而如上所述一面向斜上方受到牽引,一面進行滑動。此時,插穿至該滑件之鏈齒引導路徑內之鏈齒亦與滑件一併向上方受到提拉,故鏈布以自裝設有鏈齒之鏈齒安裝部朝向鏈布外側緣部向鏈布寬度方向下降傾斜之方式彎曲,使得該鏈布之雙層織物區域接觸於滑件之下翼板側之稜線部。
於該情形時,本發明之拉鏈係構成鏈布之緯紗於雙層織物區域內,交替分開地配置於第1織部與第2織部,故配置於第1及第2織部之各者之緯紗之密度變得小於內側單層織物區域或外側單層織物區域,呈露於雙層織物區域之外表面側(即,第1織部之上表面側與第2織部之下表面側)之經紗之比率變多。
因此,鏈布中與滑件之稜線部之位置對應地配置的雙層織物區域之鏈布部分中,呈露於第2織部之下表面側之緯紗的範圍(或面積)變得小於單層織物組織,使得緯紗難以直接接觸於滑件。又,該鏈布部分可由呈露於第2織部之下表面側之較多之經紗承受滑件之接觸,故可減少緯紗自滑件受到之應力,從而更有效地保護緯紗。
因此,於滑件之滑動時,即便配置於鏈布之雙層織物區域內之第2織部接觸於滑件之下翼板側的稜線部,亦可減少第2織部之緯紗與滑件之接觸,進而,即便第2織部之緯紗接觸於滑件,亦可減小該緯紗受到損傷之程度,故可使因滑件之接觸造成之緯紗之切斷難以產生。
進而,於本發明中,在鏈布如上所述以自鏈齒安裝部朝
向鏈布外側緣部下降傾斜之方式彎曲之情形時,於該鏈布之雙層織物區域內,配置於鏈布上表面側之第1織部頂著支撐鏈布之彎曲。藉此,可將配置於鏈布下表面側且與滑件之下翼板側之稜線部接觸之第2織部保持略微鬆弛之狀態,對第2織部賦予可朝向鏈布寬度方向移動之自由度。
如上所述,於鏈布之彎曲時,與滑件之稜線部接觸之第2織部於鏈布寬度方向上具有自由度,藉此,即便第2織部於接觸於滑件時受到擠壓力,亦可將該擠壓力分散至第2織部整體,藉此,可防止各經紗之位置於鏈布寬度方向上偏移,從而防止於第2織部中產生經紗之脫線。
因此,本發明之拉鏈係即便長期使用中反覆進行滑件之滑動,亦可防止因經紗脫線而使緯紗較長地呈露,故可長期有效地防止因滑件之滑動造成緯紗之切斷,從而更長地延長拉鏈之壽命。
而且,於本發明之拉鏈中,鏈布之雙層織物區域係對應著滑件之下翼板側之稜線部之位置而配置,因此,換言之,該雙層織物區域係配置於鏈布之接近鏈齒之位置,並且對應著形成於滑件之上下翼板間之鏈布插穿間隙而配置。
另一方面,鏈布之雙層織物區域係經紗及緯紗分開地配置於上表面側之第1織部與下表面側之第2織部,故與該鏈布之內側單層織物區域或外側單層織物區域相比,具有較高之柔軟性。
如此柔軟性優異之雙層織物區域係如上所述接近鏈齒而
配置,藉此,於使滑件滑動,使鏈齒排嚙合‧分離時,可容許各鏈齒之微小之移動。又,於鏈齒排通過形成於滑件內之大致Y字狀之鏈齒引導路徑時,可容易使鏈布沿著鏈齒引導路徑彎曲。其結果,可大幅提昇滑件之滑動性及操作性,從而可以較輕之力順利地進行滑件之滑動操作。
又,鏈布之雙層織物區域具有上表面側之第1織部與下表面側之第2織部,因此,相較該鏈布之內側單層織物區域或外側單層織物區域,更厚地形成鏈布厚度。
如上所述,鏈布厚度較厚之雙層織物區域係如上所述對應著滑件之鏈布插穿間隙而配置,藉此,該雙層織物區域可更大地阻塞鏈布插穿間隙之空間部分。因此,於使滑件滑動時,可有效地防止拉鏈外之布料等其他構件嚙入滑件之鏈布插穿間隙,從而可更順利且穩定地進行滑件之滑動操作。
於此種本發明之拉鏈中,即便於滑件之下翼板之左右側緣部,立設下凸緣部,且與鏈布接觸之下翼板側之稜線部配置於下凸緣部中之上端面與外側面之間之情形,亦可有效地防止因滑件之接觸造成緯紗之切斷,並且可提昇滑件之滑動性及操作性,順利且穩定地進行滑件之滑動操作。
於該情形時,本發明之拉鏈中,鏈布中之雙層織物區域與內側單層織物區域之交界配置於滑件的下凸緣部中之內側面之位置與外側之稜線部之位置之間,藉此,鏈布之內側單層織物區域以與配置於下凸緣部中之上端面與內側面之間之內側之稜線部的位置對應之方式配置。
例如於拉鏈中,長期反覆進行滑件之滑動之情形時,再三地產生滑件之下凸緣部與鏈齒之碰撞,故而產生下凸緣部中之內側之稜線部以逐漸朝向鏈布插穿間隙變尖之方式,朝著上翼板變形之現象。如上所述,伴隨內側之稜線部尖形地延伸,鏈布變得易於與該稜線部接觸,並且於該稜線部與鏈布接觸時,鏈布變得易於切斷。
因此,如上所述,由於配置雙層織物區域與內側單層織物區域之交界,故若與下凸緣部之內側之稜線部對應之鏈布的鏈布部分包含內側單層織物區域,則可使該鏈布部分之鏈布厚度薄於雙層織物區域。因此,於下凸緣部中之內側之稜線部尖形地變形之情形時,鏈布亦變得難以與該內側之稜線部接觸,從而可長期抑制鏈布碰到內側之稜線部而切斷之類不良之產生。
又,於本發明之拉鏈中,即便滑件之下翼板形成為平板狀,且與鏈布接觸之下翼板側之稜線部配置於下翼板之上表面與外側面之間的情形時,亦可有效地防止因滑件之接觸造成緯紗之切斷,並且可提昇滑件的滑動性及操作性,順利且穩定地進行滑件之滑動操作。
於本發明之拉鏈中,雙層織物組織為袋織物組織,故於雙層織物區域內,可確實地形成鏈布上表面側之第1織部、與鏈布下表面側之第2織部,又,於滑件之滑動時,與下翼板側之稜線部接觸之第2織部可容易地具有朝向鏈布寬度方向之自由度。
又,本發明之拉鏈係於鏈布之鏈布內側緣部,織入有芯
繩,且於該鏈布內側緣部,裝設有構成鏈齒排之鏈齒。而且,該鏈齒喜具有挾持鏈布之一對腳部、或固著於鏈布上之齒身部,且該腳部或齒身部中之鏈布寬度方向之端部位於內側單層織物區域上。藉此,將鏈齒牢固地安裝於鏈布,故可穩定地確保鏈齒之安裝強度(或固著強度)。
進而,於本發明之雙層織物區域內,配置有8根以上12根以下之經紗。可藉由將配置於雙層織物區域內之經紗設為8根以上,而將於鏈布上與滑件之稜線部之位置對應之鏈布部分穩定地位於鏈布的雙層織物區域內,從而可穩定地防止因滑件之接觸造成緯紗之切斷。
又,藉由將配置於雙層織物區域內之經紗設為12根以下,而防止雙層織物區域變得過於寬幅。藉此,可防止因該雙層織物區域之第1織部與第2織部之間形成較大之間隙而導致雙層織物區域鬆弛,從而使鏈布之鏈布形態穩定。
進而,本發明之拉鏈係鏈布沿鏈布內側緣具有芯繩部,且該芯繩部係藉由於鏈布之內側單層織物區域之進而鏈布內側緣側,形成雙層織物組織,且於該雙層織物組織內保持固定芯繩而構成。藉此,將鏈布之芯繩部穩定地設置避免產生位置偏移,故而,將鏈齒牢固地裝設於鏈布之鏈布內側緣部。
繼而,本發明之隱藏式拉鏈係於滑件之下凸緣部之與上翼板相對向之對向上表面與下凸緣部之外側面之間,具有稜線部,又,鏈布係由單層織物組織織成,並且於該鏈布上,由雙層織物組織織成之雙層織物區域沿鏈布長度方
向,形成於包含與滑件之下凸緣部之上述稜線部之位置對應的鏈布部分之鏈布寬度方向之特定之區域。
又,於該鏈布,以於鏈布寬度方向上挾持上述雙層織物區域之方式,與該雙層織物區域之鏈布內緣側與鏈布外緣側鄰接地形成有由單層織物組織織成之內側單層織物區域、與外側單層織物區域。
如此之本發明之隱藏式拉鏈係與上述普通類型之拉鏈之情形相同,於雙層織物區域內,呈露於第2織部之鏈布第2面側之緯紗之範圍(或面積)變得小於單層織物組織,故而,第2織部之緯紗變得難以與滑件之上述稜線部直接接觸。又,可由呈露於第2織部之下表面側之較多之經紗承受滑件之接觸,故可減少緯紗自滑件受到之應力,從而更有效地保護緯紗。
因此,於滑件之滑動時,即便配置於鏈布之雙層織物區域內之第2織部與滑件之下凸緣部的上述稜線部接觸,第2織部之緯紗與滑件之接觸亦減少,進而,即便第2織部之緯紗與滑件接觸,亦可將該緯紗受到損傷之程度抑制為較小。因此,可使因滑件之接觸造成緯紗之切斷難以產生。
進而,於本發明中,鏈布之雙層織物區域係於雙層織物區域彎折至鏈布第2面側時,配置於鏈布第1面側之第1織部頂著支撐鏈布之彎曲。藉此,將配置於鏈布第2面側之第2織部保持略微鬆弛之狀態,從而對第2織部賦予可朝向鏈布寬度方向移動之自由度。
如上所述,與滑件之下凸緣部之上述稜線部接觸之第2
織部於鏈布寬度方向上具有自由度,故即便第2織部於與滑件之接觸時受到擠壓力,亦可使該擠壓力分散至第2織部整體,藉此,可防止各經紗之位置於鏈布寬度方向上偏移,從而防止於第2織部產生經紗之脫線。
因此,本發明之隱藏式拉鏈係即便於長期之使用中反覆進行滑件之滑動,亦防止因經紗之脫線而較長地呈露緯紗,故可長期有效地防止因滑件之滑動造成緯紗之切斷,從而更長地延長隱藏式拉鏈之壽命。
於此種本發明之隱藏式拉鏈中,鏈布中之雙層織物區域與內側單層織物區域之交界係配置於滑件之下凸緣部的內側面之位置、與外側之上述稜線部之位置之間,藉此,鏈布之內側單層織物區域配置為與配置於下凸緣部之上端面與內側面之間之內側之稜線部的位置對應。
如上所述,若與下凸緣部之內側之稜線部對應之鏈布的鏈布部分包含內側單層織物區域,則可使該鏈布部分之鏈布厚度薄於雙層織物區域。因此,例如於長期反覆進行滑件之滑動,下凸緣部之內側之稜線部變形為尖形的情形時,鏈布亦變得難以與該內側之稜線部接觸,從而可長期抑制因碰撞內側之稜線部導致鏈布切斷之類的不良之產生。
於此種本發明之隱藏式拉鏈中,雙層織物組織為袋織物組織,故於雙層織物區域內,可確實地形成鏈布上表面側之第1織部、與鏈布下表面側之第2織部,又,於滑件之滑動時接觸於下翼板側之稜線部之第2織部可容易地具有朝
向鏈布寬度方向之自由度。
進而,於本發明之雙層織物區域內,配置有8根以上12根以下之經紗。可藉由將配置於雙層織物區域內之經紗設為8根以上,而使於鏈布上與滑件之稜線部之位置對應之鏈布部分穩定地位於鏈布之雙層織物區域內,從而可防止因滑件之接觸造成緯紗之切斷。
又,藉由將配置於雙層織物區域內之經紗設為12根以下,而防止雙層織物區域變得過於寬幅。藉此,可防止在該雙層織物區域之第1織部與第2織部之間形成較大之間隙,而導致雙層織物區域鬆弛,從而可使鏈布之鏈布形態穩定。
以下,一面列舉實施例且參照圖式,一面詳細地對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本發明不受以下說明之實施形態任何限定,若具有與本發明實質上相同之構成,且發揮相同之作用效果,則可實現多種變更。
例如,於以下說明之各實施例中,構成鏈齒排之鏈齒之材質或形態並無特別限定,可任意進行變更。又,鏈齒可於織成鏈布後,裝設於該鏈布之鏈布內側緣部,亦可與鏈布之織成同時地裝設於該鏈布之鏈布內側緣部。
圖1係表示本實施例1之拉鏈之示意圖,圖2係表示使用該拉鏈之包之立體圖。又,圖3係示意性表示鏈布之局部織物組織之組織圖。進而,圖4係拉鏈之橫剖面圖。
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所謂前後方向係指鏈布之長度方向,且為與滑件進行滑動之滑動方向相同之方向。尤其,將以嚙合左右之鏈齒,閉鎖拉鏈之方式使滑件滑動之方向設為前方,將以分離左右之鏈齒,拉開拉鏈之方式使滑件滑動之方向設為後方。
又,所謂左右方向係指鏈布之鏈布寬度方向,且為平行於鏈布之鏈布面且正交於鏈布長度方向之方向。進而,所謂上下方向係指正交於鏈布之鏈布面之鏈布之表背方向,尤其將相對於鏈布配置有滑件之拉片一側之方向設為上方,將其相反側之方向設為下方。
本實施例1之拉鏈1係以於帶狀之鏈布11之鏈布內側緣部11b,形成有鏈齒排20之普通類型之拉鏈構成。例如,如圖2所示,該本實施例1之拉鏈1係安裝於包5(單肩包)之主收容部之開口部5a、或外口袋之開口部5b進行使用。
本實施例1之拉鏈1具有:一對鏈帶10,其等沿左右之鏈布11之相對向之鏈布內側緣部11b排列設置複數個金屬製鏈齒21,形成鏈齒排20;第1止擋6(亦稱為上止擋),其與鏈齒排20鄰接地配置於各鏈帶10之前端部;第2止擋7(亦稱為下止擋),其係與鏈齒排20鄰接地以橫跨之方式配置於一對鏈帶10之後端部;及滑件30,其係沿著鏈齒排20可滑動地配置。
此處,本實施例1之拉鏈1係於鏈布11具有主要特徵者,對於鏈齒21、第1及第2止擋6、7、及滑件30,使用與先前相同者(尤其,對於第1止擋、第2止擋、及滑件,使用金
屬製鏈齒用者)。
具體而言,本實施例1之金屬製鏈齒21包括:嚙合頭部22;及一對腳部24,其等自嚙合頭部22經由交叉部23分支地延伸設置。又,於嚙合頭部22之前表面側(鏈布長度方向之前方側面側),突設有嚙合凸部,且於嚙合頭部22之後表面側(鏈布長度方向之後方側面側),凹設有嵌著嚙合對象側之嚙合凸部之嚙合凹部。
該鏈齒21係於一對腳部24間插入有鏈布11之包含下述芯繩部11c之鏈布內側緣部11b(亦稱為鏈齒安裝部)的狀態,在兩腳部24彼此接近之方向(內側)上被壓緊地挾持鏈布,藉此,以特定之間隔安裝於鏈布11上。於該情形時,鏈齒21之腳部24之鏈布寬度方向之端部(與嚙合頭部22相反之鏈布內側之端部)位於下述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上。
本實施例1之滑件30係金屬製鏈齒用滑件,且包括滑件主體主體31、及由滑件主體31可轉動地保持之拉片32。滑件主體31具有:上下翼板33、34;引導柱35,其連結上下翼板33、34之導入口側端部間;及拉片安裝柱36,其立設於上翼板33之上表面側。
上翼板33包括:上翼板本體33a;及左右之上凸緣部33b,其等自上翼板本體33a之左右側緣部朝向下翼板34垂設。下翼板34包括:下翼板本體34a;及左右之下凸緣部34b,其等自下翼板本體34a之左右側緣部朝向上翼板33立設。又,於上翼板33之上凸緣部33b、與下翼板34之下凸緣部34b之間,形成有供左右之鏈布11插穿之鏈布插穿間
隙37。
進而,於滑件主體31之前端,將引導柱35挾持於中間,形成有左右之導入口,並且於滑件主體31之後端,形成有嚙合口。又,於上下翼板33、34間,形成有連通左右之導入口與嚙合口之大致Y字形狀之鏈齒引導路徑。
本實施例1之鏈布11係藉由使用包含雙紗之緯紗8與複數個經紗9,利用導紗器支軸之往復移動將緯紗8緯向插入至經紗9之開口內而織成。再者,於本發明中,構成鏈布11之經紗9及緯紗8之材質或纖度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與先前之拉鏈1中通常使用之經紗及緯紗相同之紗,又,亦可視需要任意變更經紗9及緯紗8之材質或纖度。
如圖3所示,該鏈布11具有:鏈布主體部11a,其縫合於包5等拉鏈被著製品;及鏈布內側緣部(鏈齒安裝部)11b,其安裝鏈齒21;又,於鏈布11之鏈布內側之側端緣,配置有織入有膨起狀之芯繩12之芯繩部11c。如下所述,該芯繩部11c係藉由於形成於鏈布11之鏈布側端緣之袋織物組織內,保持固定芯繩12而構成。
又,該鏈布11係例如於牽引滑件30之拉片32,滑動操作滑件30之情形時,如圖5所示,與挾持地配置於滑件30之下凸緣部34b之上端面(與上翼板33之上側導板33b相對向之對向上表面)與外側面(於鏈布之上下方向上延伸且正交於下凸緣部34b之上端面之面)之間的外側的稜線部34c接觸,且於捏住拉片32,操作滑件30之期間,維持該鏈布11與滑件30之下凸緣部34b之接觸狀態。
於圖5所示之滑動操作中,若以嚙合左右一對鏈帶10之鏈齒21之方式,使滑件滑動30,則下凸緣部34b之稜線部34c、尤其該稜線部34c之導入口側之部分接觸於鏈布11。又,該稜線部34c亦存在於下凸緣部34b之導入口側,自下凸緣部34b之外側面遍及內側面連續地形成之情形,於該情形時,該稜線部34c呈露出配置於下述下凸緣部34b之內側面與上端面之間之內側的稜線部34d之一部分。此處,外側之稜線部34c假設為包含如導入口側之部分之自下凸緣部34b之外側面遍及內側面而連續的表面部分者。
於該情形時,在鏈布11中,於滑件30之滑動時,將與下凸緣部34b之外側之稜線部34c接觸之鏈布部分、或具有接觸可能性之鏈布部分規定為滑件接觸部,且該滑件接觸部以與滑件30之外側之稜線部34c之位置對應的方式,於鏈布寬度方向上遍及特定之區域,沿著鏈布11之鏈布長度方向連續地存在。
此種滑件接觸部係藉由朝向鏈布11之上方牽引滑件30、或者朝向下凸緣部34b之方向牽引鏈布11,而與下凸緣部34b之外側之稜線部34c接觸之部位、或存在接觸可能性之部位。
又,對於滑件接觸部,例如可測定滑件30之下凸緣部34b之內側面與外側面之間之尺寸,而將與鏈齒21之腳部24分離該尺寸之位置近似為滑件接觸部,故亦可將以此方式近似所得之位置確定為作為與下凸緣部34b之外側之稜線部34c的位置對應之鏈布部分之滑件接觸部。即,鏈布
11之滑件接觸部包含如下情形:於通常之使用中,即便不接觸於下凸緣部34b之外側之稜線部34c,亦例如於較強地牽引滑件30時等,存在與該外側之稜線部34c接觸之虞。與該外側之稜線部34c之位置對應之鏈布11之部位於描繪通過外側的稜線部34c之上下方向之虛擬線時,亦可換言為與鏈布11之正面交叉之部位。
又,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1之鏈布11具有由單層織物組織織成,並且鏈布寬度方向之特定區域由雙層織物組織織成之織物結構。
具體進行說明,本實施例1之鏈布11具有:雙層織物區域13,其遍及包含上述滑件接觸部之鏈布寬度方向之特定區域而配置;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其鄰接於該雙層織物區域13之鏈布內緣側而配置;芯繩保持區域16,其配置於該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之進而鏈布內緣側,且由袋織物組織織成,以保持芯繩12;外側單層織物區域15,其鄰接於雙層織物區域13之鏈布外緣側而配置;及未圖示之耳部,其藉由在鏈布11之外側緣部,依次鉤住下一緯紗8,連結紗圈之折回端形成。
再者,此處所謂鏈布11之鏈布內緣側係於一對鏈帶10平行排列之狀態下,可呈現為該一對鏈帶10之鏈布寬度方向之中央側,所謂鏈布外緣側係可呈現為與鏈帶10之安裝有鏈齒之緣部相反之緣部側。
於本實施例1中,包含滑件接觸部之雙層織物區域13係藉由包含雙紗之緯紗8與8根經紗9以袋織物組織構成,且
如圖6等所示,包括配置於鏈布上表面側之第1織部25a、及配置於鏈布下表面側之第2織部25b。於該情形時,第1織部25a與第2織部25b係彼此分離地形成,且於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之雙層織物區域13側之端部、與外側單層織物區域15之雙層織物區域13側之端部接合。
又,雙層織物區域13係包含配置於第1織部25a之4根經紗9a於1組緯紗8之下側與3組緯紗8之上側移行,且配置於第2織部25b之4根經紗9b於3組緯紗8之下側與1組緯紗8之上側移行之1/3、3/1組織。再者,於本發明中,該雙層織物區域13亦可包含例如1/4、4/1組織。
於以上述方式構成之雙層織物區域13內,將在鏈布寬度方向上移行之緯紗8交替分開地配置於第1織部25a與第2織部25b,故配置於第1及第2織部25a、25b各者之緯紗8之密度成為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或外側單層織物區域15的緯紗8之密度之約一半大小。
因此,包含本實施例1之1/3、3/1組織之雙層織物區域13係例如與該區域包含單層織物組織之類的先前情形相比,呈露於第1織部25a之上表面側及第2織部25b之下表面側之緯紗8的比率(或面積)大幅減少,並且呈露於第1織部25a之上表面側及第2織部25b之下表面側之經紗9的比率(或面積)增大。
進而,該雙層織物區域13係經紗9與緯紗8分開地配置於上表面側之第1織部25a與下表面側之第2織部25b,故柔軟性變得高於該鏈布11之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或外側單層織
物區域15,並且鏈布厚度亦變厚。
本實施例1之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係由包含雙紗之緯紗8與2根經紗9形成,且包含1根經紗9於1組緯紗8之上側與1組緯紗8之下側交替地移行之平紋織物組織(1/1組織)。藉此,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具備牢固之構造,又,可使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之鏈布厚度變得更薄,並且使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之鏈布正面及背面變得平滑。
又,外側單層織物區域15係使用包含雙紗之緯紗8與複數根經紗9而形成於雙層織物區域13與耳部之間,且包含1根經紗9於2組緯紗8之上側與2組緯紗8之下側交替地移行之斜紋織物組織(2/2組織)。
此種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與外側單層織物區域15係以將雙層織物區域13挾持於中間之方式,鄰接於雙層織物區域13而配置,藉此,使雙層織物區域13之織物組織穩定,防止配置於雙層織物區域13內之經紗9之位置於緯向上偏移。又,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亦發揮如下作用:使芯繩保持區域16之織物組織穩定,並且將保持於該芯繩保持區域16內之芯繩12之位置固定。
此處,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與雙層織物區域13之交界係位於配置於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內之2根經紗9(與所有緯紗為接觸狀態之經紗)中之雙層織物區域13側之經紗9、與相對於該經紗9鄰接的雙層織物區域13之經紗9(僅與形成第1織部25a及第2織部25b之一者為接觸狀態之經紗)之間。即,自鄰接於芯繩部11c之經紗9至內側單層織物區域
14之鄰接於雙層織物區域13之經紗9為止為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的範圍。
又,外側單層區域15與雙層織物區域13之交界係位於配置於外側單層織物區域15內之經紗9(與所有緯紗為接觸狀態之經紗)中之最靠近雙層織物區域13側的經紗9、與相對於該經紗9鄰接之雙層織物區域13之經紗9(僅與形成第1織部25a及第2織部25b之一者之緯紗為接觸狀態之經紗)之間。即,自外側單層區域15之鄰接於雙層織物區域13之經紗9至鄰接於耳部之經紗9為止為外側單層織物區域15的範圍。
本實施例1之芯繩保持區域16係包含與雙層織物區域13相同之袋織物組織、即1/3、3/1組織,且於配置於鏈布上表面側之織部與配置於鏈布下表面側之織部之間保持有芯繩12。
又,於本實施例1之鏈布11中,鏈布厚度較薄之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係對應著配置於滑件30之下凸緣部34b之上端面與內側面之間的內側之稜線部34d之位置配置,且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與雙層織物區域13之交界係形成於下凸緣部34b之內側面之位置與外側的稜線部34c之位置之間(參照圖4及圖6)。於本實施例1之拉鏈1中,鏈布11係相對於鏈齒21位於鏈布表背方向之大致中央部,並且插穿於滑件30之鏈布插穿間隙37中。
於該情形時,鏈布11之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係鄰接於由鏈齒21夾持之芯繩部11c而配置,故而根據鏈齒21與滑件
30之位置關係,位於滑件30之鏈布插穿間隙37之鏈布表背方向之大致中央部,且幾乎不接觸於滑件30之下凸緣部34b或上凸緣部33b。
然而,例如於拉鏈1之長期使用中,存在如下情形:藉由反覆進行滑件30之滑動而導致下凸緣部34b與鏈齒21多次碰撞,藉此,下凸緣部34b之內側之稜線部34d以一面朝向鏈布插穿間隙37緩慢延伸至上方,一面使前端部變尖之方式,逐漸塑性變形。若如上所述,尖銳地變形之內側之稜線部34d於緩慢延伸至上方之期間與鏈布11接觸,則於使滑件滑動30時,將產生切斷鏈布11之不良。
對於此種不良,如上所述,本實施例1之拉鏈1係將鏈布厚度較薄之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對應著滑件30之下凸緣部34b之內側的稜線部34d之位置而配置。藉此,即便下凸緣部34b之內側之稜線部34d如上所述以延伸至上方之方式變形,亦可使該經變形之內側之稜線部34d難以接觸於鏈布11,其結果,可大幅延緩由滑件30之該內側之稜線部34d切斷鏈布11之時期,從而延長拉鏈1之壽命。
具有如上構成之本實施例1之拉鏈1係例如於不操作滑件30時,左右之鏈布11如上所述保持於滑件30之鏈布插穿間隙37之大致中央部,成為既不與滑件30之下凸緣部34b接觸,亦不與上凸緣部33b接觸之狀態(參照圖4及圖6)。
另一方面,如圖5及圖7所示,例如於牽引拉片32,滑動操作滑件30之情形時,滑件30自拉片32受到牽引力,一面向斜上方牽引一面滑動。此時,鏈布11以自鏈布內側緣部
11b朝向鏈布外側緣部,向鏈布寬度方向下降傾斜之方式彎曲,故滑件30在配置於下凸緣部34b之上端面與外側面之間之外側之稜線部34c與鏈布11的雙層織物區域13接觸之狀態下,沿著鏈齒排20滑動。又,於滑動操作安裝於包之拉鏈1之滑件30之情形時,存在於將包跨於肩上之狀態下進行滑動操作之情形,故而,此時滑件30一面向斜上方受到牽引一面進行滑動之情行變得更明顯。
於該情形時,如上所述,於本實施例1之鏈布11中,呈露於雙層織物區域13之第2織部25b之下表面側之緯紗8的面積大幅減少,呈露於第2織部25b之下表面側之經紗9之面積增大。因此,緯紗8本身變得難以與滑件30之下凸緣部34b直接接觸,並且滑件30主要與呈露於第2織部25b之下表面側之經紗9接觸,故可將緯紗8因滑件30受到損傷之程度抑制為較小。因此,於滑件30之滑動時,即便鏈布11之雙層織物區域13與滑件30之下凸緣部34b直接接觸,配置於該雙層織物區域13內之緯紗8亦難以切斷。
進而,於滑件30之滑動時,鏈布11如上所述以自鏈布內側緣部11b朝向鏈布外側緣部下降傾斜之方式彎曲之情形時,雙層織物區域13中,配置於鏈布上表面側之第1織部25a受到拉伸而支撐鏈布11之彎曲,並且配置於鏈布下表面側之第2織部25b僅相較第1織部25a配置於圓弧之內側至部分以鏈布寬度方向上略微鬆馳之狀態得到保持。
此時,與滑件30之下凸緣部34b接觸之第2織部25b係可向鏈布寬度方向移動之自由度大於第1織部25a,故即便第
2織部25b與滑件30之下凸緣部34b接觸而受到應力,亦可使該應力有效地分散至第2織部25b整體而不會僅集中於數根經紗9。藉此,於第2織部25b中,可有效地防止各經紗9之位置於鏈布寬度方向上偏移,從而防止第2織部25b中產生經紗9之脫線。
因此,本實施例1之拉鏈1係即便反覆進行滑件30之滑動,亦不存在因經紗9之脫線導致緯紗8較長地呈露於雙層織物區域13之第2織部25b之情形,故可極其減小因滑件30之接觸而切斷緯紗8之可能性,從而更長地延長拉鏈1之壽命。
進而,如上所述,本實施例之鏈布11之雙層織物區域13係柔軟性變得高於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或外側單層織物區域15,並且鏈布厚度亦變厚。該雙層織物區域13具有較高之柔軟性,故而,於使滑件滑動30而使鏈齒排20嚙合‧分離時,容許各鏈齒21之微小之移動,並且可使鏈布11沿著鏈齒引導路徑容易地彎曲。其結果,可大幅提昇滑件30之滑動性及操作性,從而可以較輕之力順利地進行滑件30之滑動操作。
又,藉由較厚地形成通過滑件30之鏈布插穿間隙37之雙層織物區域13,而利用雙層織物區域13較大地阻塞鏈布插穿間隙37之空間部分。因此,於滑件30進行滑動時,可有效地防止除拉鏈1外之布料等其他構件嚙入至滑件30之鏈布插穿間隙37,從而可更順利且穩定地進行滑件30之滑動操作。
再者,如上所述,於本發明中,鏈齒之材質或形態可任意變更,例如亦可將圖8所示之鏈齒21a裝設於鏈布17之鏈布內側緣部17b。於該情形時,鏈齒21a係藉由將合成樹脂射出成形而形成,且具有齒身部,其固著於鏈布17上;頸部,其自齒身部向外側延伸,且具有以鏈布長度方向之尺寸變窄之方式收束之形狀;及嚙合頭部,其自頸部進一步朝向外側延伸。於該情形時,鏈齒21a之齒身部之鏈布寬度方向之端部(與嚙合頭部相反之鏈布內方側之端部)位於下述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a上。
進而,本發明中,若鏈布之內側單層織物區域及外側單層織物區域分別由單層織物組織形成,則其具體之織物組織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如圖8所示,將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a之織物組織由平紋織物組織(1/1組織)變更為1根經紗9於2組緯紗8之上側與2組緯紗8之下側交替地移行的斜紋織物組織(2/2組織)而構成鏈布17。
藉由如此地以2/2組織構成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a,而使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a之柔軟性變高,故可進一步提昇滑件30之滑動性或操作性。又,於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a為2/2組織之情形時,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a之鏈布厚度變得厚於1/1組織之情形。
鏈布17之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a之厚度變厚,故於如上所述藉由將合成樹脂射出成形,形成鏈齒21a之情形時,可以將鏈布17穩定地挾入於成形用模具間之狀態進行射出成形。因此,可將鏈齒21a穩定地形成於鏈布17之特定之
位置,並且可更有效地防止於射出成形時產生熱水洩漏。
又,本發明可根據拉鏈1之用途等而任意變更配置於鏈布之各區域內之經紗9的根數。例如圖9所示,亦可將配置於鏈布18之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b內之經紗9之根數增至4根,又,如圖10所示,亦可將配置於鏈布19之雙層織物區域13a內之經紗9之根數設定為12根。
於該情形時,尤佳為,配置於本發明之雙層織物區域13、13a內之經紗9之根數設定為8根以上12根以下。由於配置於雙層織物區域13、13a內之經紗9為8根以上,故可確實地由雙層織物組織構成鏈布11之包含滑件接觸部之特定區域。又,由於配置於雙層織物區域13、13a內之經紗9為12根以下,故可防止雙層織物區域13、13a之寬度尺寸變得過大,從而防止第1及第2織部25a、25b分離導致鏈布11、17、18之形態出現故障。
圖11係放大表示本實施例2之拉鏈之主要部分之主要部分剖面圖。
本實施例2之拉鏈2係構成為普通類型之拉鏈,且具有:一對鏈帶40,其等沿左右之鏈布41之相對向之鏈布內側緣部縫合有環扣狀的鏈齒51;未圖示之第1及第2止擋,其等配置於各鏈帶40之前端部及後端部;及滑件60,其可沿鏈帶40之連續鏈齒排滑動。
此處,於本實施例2之拉鏈2中,鏈齒51具有與先前之環扣狀之鏈齒相同之構成,又,第1止擋、第2止擋、及滑件
60具有與對環扣狀之鏈齒使用之先前之第1止擋、第2止擋、及滑件相同的構成。
具體而言,本實施例2之環扣狀鏈齒51具有:嚙合頭部52;上下腳部53、54,其等以自嚙合頭部52於鏈布寬度方向上延伸之方式配置;及連結部55,其將該鏈齒51之上腳部53與鄰接之下一鏈齒51之下腳部54連結。該鏈齒51係於使芯繩56插穿於上下腳部53、54間之狀態下,藉由縫製紗57之雙重鎖鏈縫製而縫合於鏈布41,藉此,形成連續鏈齒排。
本實施例2之滑件60係環扣狀鏈齒51用滑件,且包括滑件主體61、及可轉動地保持於滑件主體61之拉片。滑件主體61具有:上下翼板63、64;未圖示之引導柱,其連結上下翼板63、64之導入口側端部間;及未圖示之拉片安裝柱,其立設於上翼板63之上表面。
上翼板63係包括上翼板本體63a、及自上翼板本體63a之左右側緣部朝向下翼板64垂設之左右之上凸緣部63b。又,下翼板64係形成為平板狀,且於該下翼板64之左右側緣部,未設置下凸緣部。於該情形時,在上翼板63之上凸緣部63b與下翼板64之左右側緣部之間,形成有供鏈布41插穿之鏈布插穿間隙67。
本實施例2之鏈布41係使用包含雙紗之緯紗8與複數個經紗9織成,且具有鏈布主體部、及安裝鏈齒51之鏈布內側緣部(鏈齒安裝部)。又,該鏈布41係於牽引滑件60之拉片,滑動操作滑件60之情形時,與挾持於滑件60之下翼板
64之上表面(與上翼板63相對向之對向上表面)與外側面(於鏈布之上下方向上延伸且正交於下翼板64之上表面之面)之間而配置之稜線部64a接觸的滑件接觸部沿著鏈布長度方向連續地存在。
又,本實施例2之鏈布41具有:雙層織物區域43,其遍及包含滑件接觸部之鏈布寬度方向之特定區域而配置;內側單層織物區域44,其鄰接於該雙層織物區域43之鏈布內緣側而配置;外側單層織物區域45,其鄰接於雙層織物區域43之鏈布外緣側而配置;及未圖示之耳部,其藉由在鏈布41之外側緣部,依次鉤住下一緯紗8,連結紗圈之折回端而形成。於該情形時,鏈齒51位於內側單層織物區域44上。
又,本實施例2之雙層織物區域43、內側單層織物區域44、及外側單層織物區域45之各織物組織係分別與上述實施例1之鏈布11之雙層織物區域13、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及外側單層織物區域15相同地構成。
如上之本實施例2之拉鏈2係例如於牽引拉片,滑動操作滑件60之情形時,鏈布41之雙層織物區域43接觸於滑件60之下翼板64側之稜線部64a,但與上述實施例1之拉鏈1之情形相同,配置於雙層織物區域43內之緯紗8難以被切斷。又,即便反覆進行滑件60之滑動,亦可防止於雙層織物區域43之第2織部25b產生經紗9之脫線,從而極其減小切斷緯紗8之可能性,更長地延長拉鏈2之壽命。
又,本實施例2之拉鏈2亦於鏈布41之特定區域內,配置
有雙層織物區域43,故該雙層織物區域43之柔軟性變高,並且鏈布厚度亦變厚,因此,獲得滑件60之滑動性及操作性提昇之效果,並且可有效地防止其他構件嚙入至滑件60之鏈布插穿間隙67。
再者,亦於本實施例2之滑件60中,可包括自下翼板64之左右側緣部朝向上翼板63立設之左右之下凸緣部。於該情形時,下凸緣部係小於上凸緣部63b之上下方向之尺寸者。而且,於上翼板63之上凸緣部63b與下翼板64之下凸緣部之間,形成供左右之鏈布11插穿之鏈布插穿間隙。於該滑件中,在下凸緣部之與上翼板63對向之上端面(對向上表面)與下凸緣部之外側面(於鏈布之上下方向上延伸且正交於下凸緣部之上端面之面)之間,配置稜線部。
圖12係表示本實施例3之隱藏式拉鏈之剖面圖。
本實施例3之隱藏式拉鏈3係包括一對隱藏型鏈帶70;未圖示之第1及第2止擋,其等配置於各鏈帶70之前端部及後端部;及滑件90,其可沿鏈帶70之連續鏈齒排滑動地配置。
本實施例3之隱藏型鏈帶70係包含鏈布71、及沿鏈布71之鏈齒安裝部71c配置之連續鏈齒排,且鏈布71包括:鏈布主體部71a;鏈布彎折部71b,其自鏈布主體部71a之一側緣延伸設置,且U字狀彎折;及鏈齒安裝部71c,其自鏈布彎折部71b進而延伸設置。
連續鏈齒排係藉由於使芯繩86插穿於上下腳部83、84間
之狀態下,利用縫製紗87之雙重鎖鏈縫製將環扣狀之鏈齒81縫合於鏈布71而構成,且各鏈齒81以使其嚙合頭部82自鏈布71之鏈布彎折部71b突出至外側之方式,裝設於鏈齒安裝部71c。於該情形時,鏈布71構成為於使左右之連續鏈齒排嚙合時,左右之鏈布71之鏈布彎折部71b彼此接觸。
本實施例3之滑件90係隱藏式拉鏈用滑件,且包括滑件主體91、及可轉動地保持於滑件主體91之拉片92。滑件主體91係包含上下翼板93、94;引導柱95,其連結上下翼板93、94之導入口側端部間;及拉片安裝柱96,其立設於上翼板93之上表面。
上翼板93係形成為平板狀,且於該上翼板93之左右側緣部,未設置上凸緣部。又,下翼板94係包括下翼板本體94a、及自下翼板本體94a之左右側緣部朝向上翼板93立設之左右之下凸緣部94b。於該情形時,在上翼板93之左右側緣部與下翼板94之下凸緣部94b之間,形成有供鏈布71插穿之鏈布插穿間隙97。
於本實施例3中,鏈布71係使用包含雙紗之緯紗與複數個經紗而織成。又,該鏈布71係於牽引滑件90之拉片92進行滑件90之滑動操作之情形時,接觸於滑件90之下凸緣部94b之上端緣(前端緣)、尤其接觸於該下凸緣部94b之上端面與外側面之間之外側之稜線部94c的滑件接觸部沿著鏈布長度方向連續地存在。
又,雖省略圖示,但本實施例3之鏈布71係包含雙層織
物區域,其遍及包含滑件接觸部之鏈布寬度方向之特定區域而配置;內側單層織物區域,其鄰接於該雙層織物區域之鏈布內緣側而配置;外側單層織物區域,其鄰接於雙層織物區域之鏈布外緣側而配置;及耳部,其藉由在鏈布71之外側緣部,依次鉤住下一緯紗,連結紗圈之折回端而形成。
於該情形時,本實施例3之雙層織物區域、內側單層織物區域、及外側單層織物區域之各織物組織係與上述實施例1及實施例2之鏈布11、41相同地構成。即,本實施例3之雙層織物區域係包含經紗9之根數設定為8根以上12根以下之袋織物組織,且包括第1織部,其配置於作為裝設鏈齒之側之鏈布面之鏈布第1面(鏈布外表面)側;及第2織部,其配置於與滑件90之下凸緣部94b接觸之鏈布第2面(鏈布內面)側。
又,於本實施例3之鏈布71中,內側單層織物區域與雙層織物區域之交界係形成於滑件90之下凸緣部94b之內側面的位置與外側之稜線部94c之位置之間,且鏈布厚度較薄之內側單層織物區域係與配置於滑件90之下凸緣部94b之上端面與內側面之間的內側之稜線部之位置對應地配置。
如上之本實施例3之隱藏式拉鏈3係與實施例1及實施例2之普通類型的拉鏈1、2之情形相同,於雙層織物區域內,呈露於第2織部之鏈布第2面側之緯紗之面積大幅減少,並且呈露於該鏈布第2面側之經紗之面積增大。
因此,雙層織物區域之第2織部之緯紗變得難以與滑件90之下凸緣部94b的外側之稜線部94c直接接觸,並且可將緯紗受到滑件90之損傷之程度抑制為較小。因此,於滑件90之滑動時,即便鏈布71之雙層織物區域與滑件90之下凸緣部94b之外側之稜線部94c接觸,配置於該雙層織物區域內之緯紗亦變得難以切斷。
進而,於該隱藏式拉鏈3中,形成於鏈布彎折部71b之雙層織物區域係配置於鏈布第1面側之第1織部受到拉伸而支撐鏈布71之彎折形態,並且配置於鏈布第2面側之第2織部僅相較第1織部配置於內側之部分以於鏈布寬度方向上略微鬆馳之狀態予以保持。
此時,於鏈布彎折部71b中與滑件90之外側之稜線部94c接觸之第2織部係可朝向鏈布寬度方向移動之自由度變得大於第1織部,故即便第2織部與滑件90之外側之稜線部94c接觸而受到應力,亦可有效地將該應力分散至第2織部整體。藉此,第2織部係可有效地防止各經紗之位置於鏈布寬度方向上偏移,從而防止第2織部中產生經紗之脫線。
因此,本實施例3之隱藏式拉鏈3係即便反覆進行滑件90之滑動,亦於鏈布71之雙層織物區域內,亦不存在因經紗之脫線而較長地呈露緯紗之情形,故而,因滑件90之接觸而切斷緯紗之可能性變得極小,從而可更長地延長隱藏式拉鏈3之壽命。
1‧‧‧拉鏈
2‧‧‧拉鏈
3‧‧‧隱藏式拉鏈
5‧‧‧包(單肩包)
5a‧‧‧開口部
5b‧‧‧開口部
6‧‧‧第1止擋
7‧‧‧第2止擋
8‧‧‧緯紗
9‧‧‧經紗
9a‧‧‧經紗
9b‧‧‧經紗
10‧‧‧鏈帶
11‧‧‧鏈布
11a‧‧‧鏈布主體部
11b‧‧‧鏈布內側緣部(鏈齒安裝部)
11c‧‧‧芯繩部
12‧‧‧芯繩
13‧‧‧雙層織物區域
13a‧‧‧雙層織物區域
14‧‧‧內側單層織物區域
14a‧‧‧內側單層織物區域
14b‧‧‧內側單層織物區域
15‧‧‧外側單層織物區域
16‧‧‧芯繩保持區域
17‧‧‧鏈布
17b‧‧‧鏈布內側緣部
18‧‧‧鏈布
19‧‧‧鏈布
20‧‧‧鏈齒排
21‧‧‧鏈齒
21a‧‧‧鏈齒
22‧‧‧嚙合頭部
23‧‧‧交叉部
24‧‧‧腳部
25a‧‧‧第1織部
25b‧‧‧第2織部
30‧‧‧滑件
31‧‧‧滑件主體
32‧‧‧拉片
33‧‧‧上翼板
33a‧‧‧上翼板本體
33b‧‧‧上凸緣部
34‧‧‧下翼板
34a‧‧‧下翼板本體
34b‧‧‧下凸緣部
34c‧‧‧外側之稜線部
34d‧‧‧內側之稜線部
35‧‧‧引導柱
36‧‧‧拉片安裝柱
37‧‧‧鏈布插穿間隙
40‧‧‧鏈帶
41‧‧‧鏈布
43‧‧‧雙層織物區域
44‧‧‧內側單層織物區域
45‧‧‧外側單層織物區域
51‧‧‧鏈齒
52‧‧‧嚙合頭部
53‧‧‧上腳部
54‧‧‧下腳部
55‧‧‧連結部
56‧‧‧芯繩
57‧‧‧縫製紗
60‧‧‧滑件
61‧‧‧滑件主體
63‧‧‧上翼板
63a‧‧‧上翼板本體
63b‧‧‧上凸緣部
64‧‧‧下翼板
64a‧‧‧稜線部
67‧‧‧鏈布插穿間隙
70‧‧‧鏈帶
71‧‧‧鏈布
71a‧‧‧鏈布主體部
71b‧‧‧鏈布彎折部
71c‧‧‧鏈齒安裝部
81‧‧‧鏈齒
82‧‧‧嚙合頭部
83‧‧‧上腳部
84‧‧‧下腳部
86‧‧‧芯繩
87‧‧‧縫製紗
90‧‧‧滑件
91‧‧‧滑件主體
92‧‧‧拉片
93‧‧‧上翼板
94‧‧‧下翼板
94a‧‧‧下翼板本體
94b‧‧‧下凸緣部
94c‧‧‧稜線部
95‧‧‧引導柱
96‧‧‧拉片安裝柱
97‧‧‧鏈布插穿間隙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1之拉鏈之示意圖。
圖2係表示使用該拉鏈之包之立體圖。
圖3係示意性表示該拉鏈之鏈布之一部分之織物組織的組織圖。
圖4係該拉鏈之橫剖面圖。
圖5係表示牽引拉片,滑動操作滑件時之拉鏈之橫剖面圖。
圖6係放大表示該拉鏈之主要部分之主要部分剖面圖。
圖7係放大表示牽引拉片,滑動操作滑件時拉鏈之主要部分之主要部分剖面圖。
圖8係示意性表示實施例1之變形例之拉鏈中之鏈布的織物組織之組織圖。
圖9係示意性表示實施例1之其他變形例之拉鏈中之鏈布的織物組織之組織圖。
圖10係示意性表示實施例1之進而其他變形例之拉鏈中之鏈布的織物組織之組織圖。
圖11係放大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2之拉鏈之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剖面圖。
圖12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3之隱藏式拉鏈之剖面圖。
圖13係表示先前之拉鏈之剖面圖。
8‧‧‧緯紗
9‧‧‧經紗
9a‧‧‧經紗
9b‧‧‧經紗
10‧‧‧鏈帶
11‧‧‧鏈布
11a‧‧‧鏈布主體部
11b‧‧‧鏈布內側緣部(鏈齒安裝部)
11c‧‧‧芯繩部
12‧‧‧芯繩
13‧‧‧雙層織物區域
14‧‧‧內側單層織物區域
15‧‧‧外側單層織物區域
16‧‧‧芯繩保持區域
21‧‧‧鏈齒
Claims (14)
- 一種拉鏈,其特徵在於:其係包括沿著織成之左右之鏈布(11、17、18、19、41)之相對向的鏈布內側緣部(11b、17b)裝設有鏈齒排(20)之一對鏈帶、及可使上述鏈齒排(20)嚙合或分離之滑件(30、60),且上述滑件(30、60)包含上下翼板(33、34、63、64)、及連結上述上下翼板(33、34、63、64)間之引導柱(35),並且於上述下翼板(34、64)側之側緣部之與上述上翼板(33、63)相對向之對向上表面與上述下翼板(34、64)的外側面之間,包含稜線部(34c、64a)之拉鏈(1、2),且上述鏈布(11、17、18、19、41)係由單層織物組織織成,並且於該鏈布(11、17、18、19、41)上,對應著上述滑件(30、60)之上述稜線部(34c、64a)之位置,沿著鏈布長度方向形成由雙層織物組織織成之雙層織物區域(13、13a、43),於上述鏈布(11、17、18、19、41)之上述雙層織物區域(13、13a、43)之鏈布內緣側與鏈布外緣側,形成有上述單層織物組織之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14a、14b、44)與外側單層織物區域(15、45)。
- 如請求項1之拉鏈,其中於上述滑件(30)之上述下翼板(34)之左右側緣部,立設下凸緣部(34b),且上述稜線部(34c)係配置於上述下凸緣部(34b)之上端面與外側面之間。
- 如請求項2之拉鏈,其中上述鏈布(11、17、18、19)之上 述雙層織物區域(13、13a、43)、與上述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14a、14b)之交界係配置於上述滑件(30)之上述下凸緣部(34b)的內側面之位置與外側之上述稜線部(34c)之位置之間。
- 如請求項1之拉鏈,其中上述滑件(60)之上述下翼板(64)係形成為平板狀,且上述稜線部(64a)係配置於上述下翼板(64)之上表面與外側面之間。
-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拉鏈,其中上述雙層織物組織係為袋織物組織。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拉鏈,其於上述鏈布(11、17、18、19)之上述鏈布內側緣部(11b、17b),織入芯繩(12),且於該鏈布內側緣部(11b、17b),裝設構成上述鏈齒排(20)之鏈齒(21、21a),上述鏈齒(21、21a)包含挾持上述鏈布(11、18、19)之一對腳部(24)或固著於上述鏈布(17)之齒身部,上述腳部(24)或上述齒身部中之鏈布寬度方向之端部係位於上述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14a、14b)上。
-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拉鏈,其於上述雙層織物組織之區域(13、13a、43)內,配置有8根以上12根以下之經紗(9)。
-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拉鏈,其中上述鏈布(11、17、18、19)係沿鏈布內側緣包含芯繩部(11c),且上述芯繩部(11c)係藉由於上述鏈布(11、17、18、19)中之上述內側單層織物區域(14、14a、14b)之更於鏈布 內側緣側,形成雙層織物組織,且於該雙層織物組織內保持固定芯繩(12)而構成。
- 如請求項1之拉鏈,其中上述雙層織物區域(13)係將鏈布寬度方向上移行之緯紗(8)分開地配置於第1織部(25a)與第2織部(25b),呈露於上述第1織部(25a)之上表面側之緯紗(8)的比率及呈露於上述第2織部(25b)之下表面側之緯紗(8)的比率係較上述內側單層織物區域及上述外側單層織物區域低,且呈露於上述第1織部(25a)之上表面側之經紗(9)的比率及呈露於上述第2織部(25b)之下表面側之經紗(9)的比率係較上述內側單層織物區域及上述外側單層織物區域更為增大。
- 一種隱藏式拉鏈,其特徵在於:其係如下隱藏式拉鏈(3),該隱藏式拉鏈(3)於織成之左右之鏈布(71)之鏈布主體部(71a)與鏈齒安裝部(71c)之間,包括U字狀彎折之鏈布彎折部(71b),且具有一對隱藏型鏈帶(70),其等將鏈齒(81)於使該鏈齒(81)之嚙合頭部(82)自上述鏈布彎折部(71b)突出至外側之狀態下裝設於上述鏈齒安裝部(71c);及滑件(90),其可使上述鏈齒(81)之鏈齒排嚙合或分離;上述滑件(90)包含上下翼板(93、94)、連結上述上下翼板(93、94)間之引導柱(95)、及直立狀立設於上述下翼板(94)之側緣部之下凸緣部(94b),上述下凸緣部(94b)係於與上述上翼板(93)相對向之對向上表面與上述下凸緣部(94b)之外側面之間,包含稜線部(94c);且 上述鏈布(71)係由單層織物組織織成,並且於該鏈布(71)上,對應著上述滑件(90)之上述稜線部(94c)之位置,沿著鏈布長度方向形成由雙層織物組織織成之雙層織物區域,於上述鏈布(71)中之上述雙層織物區域之鏈布內緣側與鏈布外緣側,形成有上述單層織物組織之內側單層織物區域與外側單層織物區域。
- 如請求項10之隱藏式拉鏈,其中上述鏈布(71)中之上述雙層織物區域與上述內側單層織物區域之交界係配置於上述滑件(90)之上述下凸緣部(94b)的內側面之位置與外側之上述稜線部(94c)之位置之間。
- 如請求項11之隱藏式拉鏈,其中上述雙層織物組織係為袋織物組織。
- 如請求項10至12項中任一項之隱藏式拉鏈,其中於上述雙層織物組織之區域內,配置有8根以上12根以下之經紗。
- 如請求項10之隱藏式拉鏈,其中上述雙層織物區域(13)係將鏈布寬度方向上移行之緯紗(8)分開地配置於第1織部(25a)與第2織部(25b),呈露於上述第1織部(25a)之上表面側之緯紗(8)的比率及呈露於上述第2織部(25b)之下表面側之緯紗(8)的比率係較上述內側單層織物區域及上述外側單層織物區域低,且呈露於上述第1織部(25a)之上表面側之經紗(9)的比率及呈露於上述第2織部(25b)之下表面側之經紗(9)的 比率係較上述內側單層織物區域及上述外側單層織物區域更為增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1/074056 WO2013057807A1 (ja) | 2011-10-19 | 2011-10-19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16918A TW201316918A (zh) | 2013-05-01 |
TWI481356B true TWI481356B (zh) | 2015-04-21 |
Family
ID=48140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35385A TWI481356B (zh) | 2011-10-19 | 2012-09-26 | Zippers and concealed zippers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596909B2 (zh) |
EP (1) | EP2769638B1 (zh) |
JP (1) | JP5795074B2 (zh) |
KR (1) | KR101594269B1 (zh) |
CN (1) | CN103917125B (zh) |
HK (1) | HK1198113A1 (zh) |
TW (1) | TWI481356B (zh) |
WO (1) | WO201305780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44452B (zh) * | 2014-03-26 | 2015-12-09 | 上海泽普拉链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注塑拉链布带 |
US10863801B2 (en) | 2015-12-02 | 2020-12-15 | Ykk Corporation | Tape member for slide fasten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ape member |
JP6689999B2 (ja) * | 2016-09-27 | 2020-04-28 | Ykk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のファスナーテープ |
CN107637925B (zh) * | 2017-10-27 | 2024-01-30 | 劲霸男装(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拉链用布带以及拉链 |
IT201800020731A1 (it) * | 2018-12-21 | 2020-06-21 | Ykk Corp | Fettuccia per chiusura lampo. |
EP4046524A4 (en) * | 2019-10-16 | 2022-10-12 | Ykk Corporation | INTERLACED CLOSING HALF CHAIN, CLOSING CHAIN AND METHOD OF MAKING CLOSING HALF CHAIN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54532A (en) * | 1979-07-31 | 1982-10-19 | Yoshida Kogyo K. K. | Woven slide fastener stringer |
TWI274562B (en) * | 2004-07-05 | 2007-03-01 | Ykk Corp | Slider for concealed type slide fastener and concealed type slide fastener |
TW201034596A (en) * | 2009-03-31 | 2010-10-01 | Ykk Corp |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and quick open-type slide fasten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622250A (en) * | 1925-05-15 | 1927-03-22 | Russell Mfg Co | Fabric |
US2432841A (en) | 1946-06-29 | 1947-12-16 | Wahl Brothers | Tape for separable fasteners |
FR1020397A (fr) * | 1949-06-07 | 1953-02-05 | Perfectionnements aux rubans tissés, destinés en particulier à assujettir les crochets ou les portes des agrafes | |
US2940478A (en) * | 1956-06-13 | 1960-06-14 | Talon Inc | Slide fastener and tape therefor |
JPS47187Y1 (zh) * | 1966-09-09 | 1972-01-07 | ||
JPS499447Y1 (zh) * | 1966-11-15 | 1974-03-06 | ||
US3885276A (en) | 1972-09-18 | 1975-05-27 | Textron Inc | Slide fastener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the same |
AT374298B (de) | 1979-07-26 | 1984-04-10 | Union Carbide Corp | Isolierstoffmischung, insbesondere als isolierung elektrischer draehte oder kabel |
JPS5643723A (en) | 1979-09-18 | 1981-04-22 | Nec Corp | Manufacture of semiconductor element |
AU545571B2 (en) | 1983-05-11 | 1985-07-18 | Yoshida Kogyo K.K. | Slide fastener |
JPS60155313U (ja) * | 1984-03-28 | 1985-10-16 |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ドフアスナ− |
JPS60155313A (ja) | 1984-01-25 | 1985-08-15 | Sankyo Kizai Kk | 曲線切断装置 |
JPS63294804A (ja) | 1987-05-27 | 1988-12-01 |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 伸縮性を有するスライドフアスナ− |
JPH0315402A (ja) | 1989-03-24 | 1991-01-23 | Yoshida Kogyo Kk <Ykk> | マーク・模様入り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JP2748329B2 (ja) | 1992-04-30 | 1998-05-06 |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 自動停止装置付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
US8739372B2 (en) * | 2009-09-04 | 2014-06-03 | Ykk Corporation | Fastener stringer for hidden slide fastener |
CN102655779B (zh) * | 2009-12-25 | 2015-06-10 | Ykk株式会社 | 逆开拉链 |
-
2011
- 2011-10-19 EP EP11874328.5A patent/EP2769638B1/en active Active
- 2011-10-19 US US14/352,315 patent/US9596909B2/en active Active
- 2011-10-19 CN CN201180074819.7A patent/CN103917125B/zh active Active
- 2011-10-19 WO PCT/JP2011/074056 patent/WO201305780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10-19 KR KR1020147010119A patent/KR10159426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10-19 JP JP2013539452A patent/JP5795074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9-26 TW TW101135385A patent/TWI481356B/zh active
-
2014
- 2014-11-19 HK HK14111676.2A patent/HK1198113A1/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54532A (en) * | 1979-07-31 | 1982-10-19 | Yoshida Kogyo K. K. | Woven slide fastener stringer |
TWI274562B (en) * | 2004-07-05 | 2007-03-01 | Ykk Corp | Slider for concealed type slide fastener and concealed type slide fastener |
TW201034596A (en) * | 2009-03-31 | 2010-10-01 | Ykk Corp |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and quick open-type slide fastene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40062163A (ko) | 2014-05-22 |
EP2769638B1 (en) | 2017-06-28 |
TW201316918A (zh) | 2013-05-01 |
CN103917125B (zh) | 2016-06-15 |
JP5795074B2 (ja) | 2015-10-14 |
JPWO2013057807A1 (ja) | 2015-04-02 |
KR101594269B1 (ko) | 2016-02-15 |
CN103917125A (zh) | 2014-07-09 |
US20140245574A1 (en) | 2014-09-04 |
US9596909B2 (en) | 2017-03-21 |
HK1198113A1 (zh) | 2015-03-13 |
EP2769638A1 (en) | 2014-08-27 |
WO2013057807A1 (ja) | 2013-04-25 |
EP2769638A4 (en) | 2015-05-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81356B (zh) | Zippers and concealed zippers | |
TWI627921B (zh) | Zipper-attached artic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ith zipper | |
TWI389652B (zh) | Invisible zipper with the chain | |
TWI563935B (zh) | Zipper chain, chain and zipper | |
TWI546024B (zh) | 附有拉鏈之物品及附有拉鏈之物品之製造方法、以及鏈帶及拉鏈 | |
JP4312200B2 (ja) | 編織込み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
TWI603691B (zh) | Chain and zipper | |
TWI583321B (zh) | Zipper chain and zipper chain | |
TWI452976B (zh) | zipper | |
TWI574646B (zh) | Chains, zippers and items with zippers | |
TWI519250B (zh) | Chain and zipper | |
TW201438619A (zh) | 拉鏈用滑件及拉鏈 | |
TW201609015A (zh) | 無拉鏈鏈布之鏈帶、無拉鏈鏈布之拉鏈及附有拉鏈之物品 | |
TWM530063U (zh) | 拉鏈 | |
TWM461343U (zh) | 拉鏈 | |
TW201707601A (zh) | 鏈帶、拉鏈及加壓機 | |
KR101273862B1 (ko) | 프로텍티브테이프로 소잉스레드를 보호하는 지퍼 | |
TWI473582B (zh) | Woven chain and zipper | |
JP2023087074A (ja)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
TWI639397B (zh) | 拉鏈鏈帶 | |
TW201526825A (zh) | 無拉鏈鏈布之鏈帶及附有拉鏈之物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