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9397B - 拉鏈鏈帶 - Google Patents

拉鏈鏈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9397B
TWI639397B TW106129938A TW106129938A TWI639397B TW I639397 B TWI639397 B TW I639397B TW 106129938 A TW106129938 A TW 106129938A TW 106129938 A TW106129938 A TW 106129938A TW I639397 B TWI639397 B TW I63939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in
zipper
yarn
fastener
chain clo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9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0059A (zh
Inventor
柳生彰寛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93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9397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000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005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4Stringer tapes; Flaps secured to stringers for covering the interlocking members
    • A44B19/346Woven stringer ta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42Making by processes not fully provided for in one other class, e.g. B21D53/50, B21F45/18, B22D17/16, B29D5/00
    • A44B19/52Securing the interlocking members to stringer tapes while making the latter
    • A44B19/54Securing the interlocking members to stringer tapes while making the latter while weaving the stringer tape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00Woven fabrics designed to make specified article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1/00Wearing apparel
    • D10B2501/06Details of garments
    • D10B2501/063Fasteners
    • D10B2501/0631Slide fasten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lide Fasteners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拉鏈鏈帶(10)包含:拉鏈鏈布(20),其具有鏈布主體部(22)及鏈齒安裝部(21);以及複數個拉鏈鏈齒(11),其等與梭織形成拉鏈鏈布(20)同時地織入並固定於拉鏈鏈布(20)之鏈齒安裝部(21);又,該拉鏈鏈帶(10)具備1旋轉1間距之織物結構。拉鏈鏈布(20)之緯紗(31)具有較配置於鏈布主體部(22)之至少一部分之經紗(32)大之纖度。藉此,可提高拉鏈鏈帶(10)之生產性而謀求成本之削減。又,可使拉鏈鏈布(20)中之緯紗(31)之密度增大,不易使拉鏈鏈布(20)產生縫線孔脫結。

Description

拉鏈鏈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與梭織形成拉鏈鏈布同時地將拉鏈鏈齒織入並固定於拉鏈鏈布之拉鏈鏈帶。
作為拉鏈鏈帶之一種,已知有藉由將自合成樹脂製之單絲連續地成形之線圈狀之複數個拉鏈鏈齒與梭織形成拉鏈鏈布同時地沿著該拉鏈鏈布之一側緣部織入並固定而形成的拉鏈鏈帶,此種拉鏈鏈帶一般被稱為織入拉鏈鏈帶。 於此種織入拉鏈鏈帶之情形時,拉鏈鏈布係使用緯紗及複數個經紗梭織而成。又,拉鏈鏈布包含安裝於衣服等製品中之拉鏈被安裝構件之鏈布主體部、及自該鏈布主體部之一側緣部沿鏈布寬度方向延伸並且供拉鏈鏈齒固定之鏈齒安裝部。 此種織入拉鏈鏈帶係記載於日本專利特開2000-303298號公報(專利文獻1)或日本專利特開2002-85113號公報(專利文獻2)等。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圖4所示之拉鏈鏈帶70作為實施例之一。 該圖4所示之拉鏈鏈帶70包含使用緯紗81及複數個經紗82梭織而成之拉鏈鏈布71、及織入並固定於拉鏈鏈布71之線圈狀之複數個拉鏈鏈齒72。於此情形時,拉鏈鏈布71具有供拉鏈鏈齒72安裝之鏈齒安裝部71a、及安裝於拉鏈被安裝構件之鏈布主體部71b。又,形成拉鏈鏈布71之緯紗81及經紗82一般使用相同粗度之紗線。 於圖4之拉鏈鏈布71之鏈齒安裝部71a,配置有固定拉鏈鏈齒72之複數個經紗(鏈齒固定用經紗)82、及與該等經紗82交叉而形成織物組織之緯紗81。又,於鏈齒安裝部71a,呈線圈狀連續成形之複數個拉鏈鏈齒72於梭織形成鏈齒安裝部71a之過程中插入並固定於鏈齒安裝部71a之經紗82間。 各拉鏈鏈齒72具有嚙合頭部、自拉鏈鏈布71突出而配置之嚙合頭部、自嚙合頭部朝向鏈布內側沿著鏈布寬度方向延伸之上腳部及下腳部、以及將上腳部(或下腳部)之端部及於鏈布長度方向上鄰接之拉鏈鏈齒72之下腳部(或上腳部)之端部間連結的連結部。 尤其於圖4之拉鏈鏈帶70之情形時,具備每當引入1次緯紗81時將1個拉鏈鏈齒72與該緯紗81一起插入並固定之織物結構。此種織物結構由於每當形成拉鏈鏈布71之緯紗81旋轉1次時將拉鏈鏈齒72以1間距插入並固定,故而稱為1旋轉1間距之織物結構。 拉鏈鏈布71之鏈布主體部71b係使用自鏈齒安裝部71a連續配置之緯紗81、及複數個經紗82而形成。又,於鏈布主體部71b中之與鏈齒安裝部71a為相反側之外側端部配置有緯紗折返端部74。該緯紗折返端部74係藉由將由緯紗81形成之折返線圈部73掛於在下一位置要被引入之緯紗81之折返線圈部73,將複數個折返線圈部73於經向上連結而形成。 進而,於圖4之拉鏈鏈帶70中,使用適當配置於梭織形成拉鏈鏈布71之梭織機之織針,每當將緯紗81引入時於緯紗81形成2個線圈75,並且將該等2個線圈75分別與於下一引緯位置形成於緯紗81之2個線圈75交絡,藉此形成2個線圈行76。該等2個線圈行76分別沿著經向連續地形成。 於如上所述之專利文獻1之拉鏈鏈帶70中,由於以1旋轉1間距之織物結構梭織而成,故而緯紗81之密度較小,但於拉鏈鏈布71之鏈布主體部71b形成2個線圈行76,故而具備不易產生鏈布主體部71b中之緯紗折返端部74側之鏈布側緣部(外側鏈布端緣部)中的縫線孔之位置偏移之優點。再者,於以下說明中,有時將縫線孔之位置偏移簡記為縫線孔脫結。 又,於專利文獻1中,作為另一實施例,記載有如圖5所示之拉鏈鏈帶90。 圖5所示之拉鏈鏈帶90包含使用緯紗81及複數個經紗82梭織而成之拉鏈鏈布91、及織入並固定於拉鏈鏈布91之線圈狀之複數個拉鏈鏈齒92。又,拉鏈鏈布91具有鏈齒安裝部91a、及鏈布主體部91b,於鏈齒安裝部91a織入並固定線圈狀之複數個拉鏈鏈齒92。 又,圖5之拉鏈鏈帶90係由每當引入2次緯紗81時插入並固定1個拉鏈鏈齒92之2旋轉1間距之織物結構形成。藉由如此般增加對拉鏈鏈齒92插入緯紗81之次數,可使緯紗81之密度大於圖4之拉鏈鏈帶70之情形,而較密地形成織物組織。 又,於圖5之拉鏈鏈帶90中,亦於拉鏈鏈布91之外側鏈布端緣部形成緯紗折返端部94。又,於拉鏈鏈布91之鏈布主體部91b,2個線圈行96沿著經向連續地形成。 於此種圖5之拉鏈鏈帶90中,於鏈布主體部91b形成有2個線圈行96並且緯紗81之密度藉由2旋轉1間距之織物結構而提高。因此,可使圖5之鏈布主體部91b中之外側鏈布端緣部較圖4之拉鏈鏈帶70更不易產生縫線孔脫結。 另一方面,於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線圈狀之拉鏈鏈齒織入並固定於拉鏈鏈布之鏈齒安裝部並且拉鏈鏈布及拉鏈鏈齒以1旋轉1間距之織物結構梭織形成的拉鏈鏈帶。 於專利文獻2之拉鏈鏈帶中,形成拉鏈鏈布之鏈齒安裝部之複數個鏈齒固定用經紗中之一部分使用較其他鏈齒固定用經紗粗之單絲。尤其於此情形時,由較粗之單絲構成之經紗被用於固定拉鏈鏈齒之複數個鏈齒固定用經紗中之配置於拉鏈鏈齒之連結部側的至少1根鏈齒固定用經紗。 根據此種專利文獻2之拉鏈鏈帶,藉由以較粗之單絲構成之鏈齒固定用經紗緊固拉鏈鏈齒之上腳部及下腳部之力大於由其他鏈齒固定用經紗緊固上腳部及下腳部之力。 藉此,拉鏈鏈齒沿著拉鏈鏈布之側緣部以均一之間距且均整地被固定,故而可順利地藉由滑件進行拉鏈之開閉操作。又,能夠使於鏈布長度方向上鄰接之拉鏈鏈齒之嚙合頭部間之間隔略微擴大、縮小,故而可順利地進行左右之拉鏈鏈齒之嚙合動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0-30329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2-8511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於例如圖5所示之拉鏈鏈帶90之情形時,如上所述,以2旋轉1間距之織物結構梭織形成拉鏈鏈帶90,故而形成緯紗81之密度較大之拉鏈鏈布91。又,藉由採用2旋轉1間距之織物結構,亦可使拉鏈鏈布91之鏈布主體部91b以各種織物組織形成,從而使拉鏈鏈布91具有靈活性。 然而,於採用2旋轉1間距之織物結構形成拉鏈鏈帶90之情形時,相較於例如採用如圖4之1旋轉1間距之織物結構形成拉鏈鏈帶70之情形,梭織形成拉鏈鏈布91之步驟中之緯紗81之插入次數(引緯次數)成為2倍。因此,導致拉鏈鏈帶90之生產性降低或製造成本增加。又,亦考慮到因緯紗81之密度變大而有可能阻礙拉鏈鏈帶90之輕量化並且對拉鏈鏈帶90之柔軟性產生影響。 對此,於圖4所示之拉鏈鏈帶70、或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之拉鏈鏈帶之情形時,採用1旋轉1間距之織物結構,故而相較於圖5所示之拉鏈鏈帶90,可謀求生產性之增加或製造成本之削減。 然而,以1旋轉1間距之織物結構形成之拉鏈鏈帶中,因拉鏈鏈布之織物組織(尤其是鏈布主體部之織物組織)較2旋轉1間距之織物結構之情形變粗,故而存在容易於拉鏈鏈布產生縫線孔脫結之缺點。即,若拉鏈鏈布之鏈布主體部之縫線孔變粗,則於將拉鏈安裝於拉鏈被安裝構件使用之情形時,因於拉鏈之開閉操作時產生於拉鏈鏈帶之橫向拉力,導致於拉鏈鏈布之鏈布主體部容易產生較大之縫線孔脫結。 若此種於拉鏈鏈布之鏈布主體部產生縫線孔脫結,則導致拉鏈鏈布之鏈布強度降低或耐磨耗性降低,從而容易於拉鏈鏈布產生斷線等損傷。其結果,認為有使拉鏈之壽命(使用時間)縮短之虞。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先前之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採用可確保較高之生產性之1旋轉1間距之織物結構而能夠以低成本製造並且可使鏈布主體部不易產生縫線孔脫結的織入拉鏈鏈帶,進而,提供一種可期待拉鏈鏈帶之輕量化或柔軟性提高之織入拉鏈鏈帶。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之拉鏈鏈帶之最主要之特徵在於:其包含由緯紗及複數個經紗梭織而成之拉鏈鏈布、及與梭織形成上述拉鏈鏈布同時地沿著鏈布長度方向織入並固定於上述拉鏈鏈布之連續狀之複數個拉鏈鏈齒,上述拉鏈鏈布具有鏈布主體部、及自上述鏈布主體部之一側緣部沿鏈布寬度方向延伸並且供上述拉鏈鏈齒固定之鏈齒安裝部,該拉鏈鏈帶具備對上述拉鏈鏈齒之每1間距各引入1次上述緯紗之織物結構,且上述緯紗具有較配置於上述拉鏈鏈布中之上述鏈布主體部之至少一部分之上述經紗大之纖度。 於此種本發明之拉鏈鏈帶中,較佳為,配置於上述鏈布主體部之上述經紗包含具有特定纖度之第1經紗、及具有較上述第1經紗大之纖度之第2經紗,且上述緯紗具有較上述第1經紗大之纖度。 於此情形時,更佳為,上述鏈布主體部具有複數個上述第2經紗於鏈布寬度方向上連續配置而成之粗紗連續區域。 又,更佳為,上述拉鏈鏈布具有配置於上述鏈布主體部之另一側緣部且由上述緯紗形成線圈而被折返形成之緯紗折返端部,上述粗紗連續區域自鄰接於上述緯紗折返端部之上述經紗之位置沿鏈布寬度方向配置,且於上述粗紗連續區域與上述鏈齒安裝部之間配置複數個上述第1經紗連續配置而成之細紗連續區域。 於本發明之拉鏈鏈帶中,較佳為,上述緯紗及上述第2經紗具有上述第1經紗之纖度之2倍之纖度。 又,於此情形時,更佳為,上述緯紗及上述第2經紗具有將2根形成上述第1經紗之紗線並紗所得之形態。 於本發明之拉鏈鏈帶中,較佳為,上述緯紗之纖度為500 dtex以上且1000 dtex以下,上述第1經紗之纖度為166 dtex以上且500 dtex以下,且上述第2經紗之纖度為500 dtex以上且1000 dtex以下。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拉鏈鏈帶係如下之織入拉鏈鏈帶,其包含具有織物組織之拉鏈鏈布、及與梭織形成拉鏈鏈布同時地沿著鏈布長度方向織入並固定於拉鏈鏈布之連續狀之複數個拉鏈鏈齒。本發明之拉鏈鏈布具有於鏈布寬度方向上被劃分之鏈布主體部及鏈齒安裝部,拉鏈鏈齒固定於拉鏈鏈布之鏈齒安裝部。 又,本發明之拉鏈鏈帶具有對連續形成之拉鏈鏈齒之每1間距各引入1次緯紗之織物結構、換言之每引入1次緯紗時插入並固定1個拉鏈鏈齒之1旋轉1間距之織物結構。因此,本發明之拉鏈鏈帶相較於例如先前之以2旋轉1間距之織物結構形成之圖5之拉鏈鏈帶90,可減少緯紗之插入次數而以較高之生產性進行製造,故而可謀求大幅度之成本減少。 進而,本發明之拉鏈鏈帶係以1旋轉1間距之織物結構形成拉鏈鏈布,與此同時,對拉鏈鏈布之緯紗使用較配置於鏈布主體部之至少一部分經紗(具體而言為下述第1經紗)粗之紗線。藉由如此般使用具有較大之纖度之緯紗形成鏈布主體部,相較於例如先前之以1旋轉1間距之織物結構形成之圖4之拉鏈鏈帶70,可增大緯紗之密度而形成鏈布主體部(換言之,以較密之組織形成鏈布主體部)。藉此,可使拉鏈鏈布不易產生縫線孔脫結,故而可抑制拉鏈鏈布之鏈布強度降低或耐磨耗性降低。其結果,能夠以低成本提供可持續長期地穩定使用之壽命較長之拉鏈。 於此種本發明之拉鏈鏈帶中,於拉鏈鏈布之鏈布主體部,配置具有特定纖度之複數個第1經紗、及具有較該第1經紗大之纖度之複數個第2經紗作為沿經向配置之經紗。又,於此情形時,拉鏈鏈布之緯紗之纖度係設定為大於第1經紗。 藉由如此般使用纖度(粗度)不同之2種第1經紗及第2經紗形成拉鏈鏈布之鏈布主體部,可利用較粗之第2經紗之存在進一步提高拉鏈鏈布之鏈布強度及耐磨耗性,並且可利用較細之第1經紗之存在而抑制因使用較粗之第2經紗產生之弊端。 即,例如於僅使用較粗之第2經紗形成鏈布主體部之情形時,認為容易於鏈布主體部之鏈布正面或鏈布背面形成較大之凹凸,而導致拉鏈鏈布之表觀(外觀品質)降低、或拉鏈鏈布之肌膚觸感變差。又,亦認為會導致拉鏈鏈布之高重量化、或拉鏈鏈布之柔軟性降低。 相對於此,藉由不僅使用第2經紗亦使用纖度小於第2經紗之第1經紗形成拉鏈鏈布之鏈布主體部,可抑制如上所述之表觀(外觀品質)或肌膚觸感之降低,並且謀求拉鏈鏈布之輕量化或成本削減。又,藉由將第1經紗配置於鏈布主體部,可使拉鏈鏈布具備適當之柔軟性。即,藉由於拉鏈鏈布之鏈布主體部配置纖度小於緯紗之第1經紗、及纖度大於該第1經紗之第2經紗之2種經紗,可均衡地兼具獲得良好之表觀或良好之肌膚觸感等藉由使用第1經紗取得之優點、與較高之鏈布強度及耐磨耗性等藉由使用第2經紗取得之優點。 於此情形時,拉鏈鏈布之鏈布主體部具有複數個第2經紗於鏈布寬度方向上連續配置而成之粗紗連續區域。藉此,於鏈布主體部之粗紗連續區域中,不僅可有效地提高緯紗之密度亦可有效地提高經紗之密度,故而可更不易產生縫線孔脫結。 又,本發明之拉鏈鏈布具有配置於鏈布主體部之另一側緣部且由緯紗形成線圈而被折返形成之緯紗折返端部。於此情形時,複數個第2經紗連續配置而成之上述粗紗連續區域以自鄰接於拉鏈鏈布之緯紗折返端部之經紗之位置沿鏈布寬度方向延伸之方式配置。又,於該粗紗連續區域與鏈齒安裝部之間,配置複數個較細之第1經紗連續配置而成之細紗連續區域。 藉此,於將使用本發明之拉鏈鏈帶製造之拉鏈安裝至拉鏈被安裝構件而使用之情形時,可將縫合拉鏈鏈布與拉鏈被安裝構件之縫製部之位置設定於鏈布主體部之粗紗連續區域內或接近粗紗連續區域之位置。其結果,即便對拉鏈施加橫向拉力,亦可將拉鏈鏈布之縫線孔脫結更有效地抑制得較小。進而,藉由於拉鏈鏈布之鏈布主體部設置複數個第1經紗連續配置而成之細紗連續區域,可藉由使用較細之第1經紗而穩定地獲得拉鏈鏈布之良好之表觀或良好之肌膚觸感,並且亦可使拉鏈鏈布具有適當之柔軟性。 尤其是,於本發明之拉鏈鏈帶中,緯紗及第2經紗具有第1經紗之纖度之2倍之纖度。藉此,可確保拉鏈鏈布之良好之表觀或良好之肌膚觸感,並且有效地抑制在織物組織產生縫線孔脫結,而穩定地確保可承受拉鏈之使用之拉鏈鏈布中的適當之鏈布強度或適當之耐磨耗性。 又,於此情形時,上述緯紗及第2經紗具有將2根形成第1經紗之紗線並紗所得之形態。藉此,可使緯紗及第2經紗之纖度確實地大於第1經紗之纖度。又,由於可利用與第1經紗相同之紗線形成緯紗及第2經紗,故而可更有效地削減拉鏈鏈帶之製造成本。 於本發明之拉鏈鏈帶之較佳之態樣中,緯紗之纖度為500 dtex以上且1000 dtex以下。第1經紗之纖度為166 dtex以上且500 dtex以下。第2經紗之纖度為500 dtex以上且1000 dtex以下。若為緯紗、第1經紗、及第2經紗具有如上所述之範圍之纖度之拉鏈鏈帶,則可有效地抑制在拉鏈鏈布(尤其是鏈布主體部)之織物組織產生縫線孔脫結,並且穩定地獲得拉鏈鏈布之良好之表觀或良好之肌膚觸感。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說明。再者,本發明並不受以下所說明之實施形態任何限定,只要與本發明具有實質上相同之構成且發揮同樣之作用效果則可進行多種變更。 例如,於以下之實施形態中說明之拉鏈鏈帶中,織入並固定於拉鏈鏈布之複數個拉鏈鏈齒係藉由將單絲呈線圈狀地成形而形成為連續狀,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亦可藉由將單絲呈鋸齒狀成形而使複數個拉鏈鏈齒形成為連續狀。又,對於構成拉鏈鏈布之緯紗及各經紗之材質亦無特別限定,可採用與先前之拉鏈鏈帶中一般所使用之紗線相同者。 此處,圖1係模式性地表示具有本實施形態之拉鏈鏈帶之拉鏈之俯視圖。圖2係對拉鏈鏈帶之織物組織模式性地進行說明之模式圖。圖3係模式性地表示拉鏈安裝於製品之拉鏈被安裝構件之狀態的剖視圖。 再者,於該等圖中,為了使本發明之特徵易於理解,較粗地表示拉鏈鏈帶之織入結構(織物組織)。然而,實際上考慮到作為拉鏈鏈帶之功能,對形成拉鏈鏈布之緯紗及各經紗使用所需粗度之紗線,並且亦緻密地形成拉鏈鏈布之織物組織。 又,於以下之說明中,所謂前後方向係指拉鏈鏈布之鏈布長度方向,意指與滑件滑動之滑動方向相同之直線方向。所謂左右方向係指拉鏈鏈布之鏈布寬度方向,且係平行於拉鏈鏈布之鏈布面並且與鏈布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所謂上下方向係指與拉鏈鏈布之鏈布正面及鏈布背面正交之鏈布正反方向。尤其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將與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並且相對於拉鏈鏈布為配置滑件之拉片之側之方向設為上方,將其相反側之方向設為下方。又,所謂經向(經紗方向)係經紗之長度方向,且係與拉鏈鏈布之鏈布長度方向相同之方向。 本實施形態之拉鏈1包含:左右一對拉鏈鏈帶10,其等係於左右之拉鏈鏈布20之對向之鏈布側緣部(下述鏈齒安裝部)21藉由織入複數個拉鏈鏈齒11而分別形成鏈齒排12;滑件40,其沿著左右之鏈齒排12可滑動地安裝;第1止擋51(有時亦稱為上止擋),其鄰接於左右之鏈齒排12之前端部而配置;及第2止擋52(有時亦稱為下止擋),其鄰接於左右之鏈齒排12之後端部並且將左右之拉鏈鏈帶10間連結而配置。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拉鏈1係於拉鏈鏈帶10之拉鏈鏈布20具有主要特徵,本實施形態之滑件40、第1止擋51、及第2止擋52係與先前之通常之拉鏈中一般所使用之滑件、第1止擋、及第2止擋實質上相同地形成。 例如,本實施形態之滑件40具備滑件本體41、及可旋動地保持於滑件本體41之拉片49。又,例如,如圖3所示般,滑件本體41包含相互平行地配置之上翼板42及下翼板43、將該上翼板42之前端部及下翼板43之前端部間連結之未圖示之連結柱、自上翼板42之左右側緣部向下方延伸之左右之上凸緣部44、及豎立設置於上翼板42之上表面之拉片安裝部45。 於此情形時,滑件本體41之左右之上凸緣部44抵接於安裝在左右之拉鏈鏈帶10之拉鏈鏈齒11,藉此,限制滑件本體41內之拉鏈鏈齒11之鏈布寬度方向之位置。 又,於滑件本體41之前端部設置配置於連結柱之左右兩側之導入口,於滑件本體41之後端部設置嚙合口。進而,以被上翼板42、下翼板43、及左右之上凸緣部44包圍之方式,形成將左右之導入口與嚙合口連通之大致Y字形狀之鏈齒引導路。進而,於滑件本體41中之左右之上凸緣部44與下翼板43之間形成使拉鏈鏈布20插通之鏈布插通間隙46。 第1止擋51及第2止擋52以與鏈齒排12之前方及後方連續之方式分別設置於左右之拉鏈鏈布20。藉由配置該等第1止擋51及第2止擋52,可防止滑件40自左右之鏈齒排12脫落。 再者,於本發明中,亦可視需要任意變更滑件40、第1止擋51、及第2止擋52之構造等。又,於本發明中,亦可於拉鏈1代替設置第2止擋52而而設置可分離式嵌插件,該可分離式嵌插件包含形成於一拉鏈鏈布20之插銷、形成於另一拉鏈鏈布20之筒銷、及一體形成於筒銷之後端部並且具備可供插銷插入之插入凹部之開尾筒。 本實施形態中之左右之拉鏈鏈帶10包含使用緯紗31及複數個經紗32梭織而成之拉鏈鏈布20、及呈線圈狀地連續形成並且於梭織形成拉鏈鏈布20時織入至該拉鏈鏈布20之拉鏈鏈齒11。又,本實施形態之拉鏈鏈帶10以每當引入1次緯紗31時將1個拉鏈鏈齒11與該緯紗31一起插入並固定之所謂1旋轉1間距的織物結構形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左右之各拉鏈鏈布20具有供拉鏈鏈齒11織入並固定之鏈齒安裝部21、及自鏈齒安裝部21沿鏈布寬度方向延伸之鏈布主體部22。即,鏈布主體部22與鏈齒安裝部21藉由沿著拉鏈鏈布20之鏈布長度方向之未圖示之特定邊界部於鏈布寬度方向上被劃分而配置。 拉鏈鏈布20之鏈布主體部22係於將拉鏈1安裝至衣服等製品時與該製品之拉鏈被安裝構件60(例如衣服之布料)重疊而縫製之鏈布部分。該鏈布主體部22係自上方觀察拉鏈鏈帶10之俯視下(例如參照圖2)於鏈布寬度方向上自拉鏈鏈齒11中之鏈布內側之鏈齒側端緣之位置至配置於拉鏈鏈布20中之與供拉鏈鏈齒11安裝之側之鏈布端緣(鏈布內端緣)為相反側的鏈布端緣(鏈布外端緣)為止的區域。 拉鏈鏈布20之鏈齒安裝部21係自鏈布主體部22之一側緣(鏈布內側側緣)朝向嚙合對象側之拉鏈鏈帶10沿鏈布寬度方向延伸之鏈布側緣部21。該鏈齒安裝部(鏈布側緣部)21係鏈布寬度方向上自拉鏈鏈齒11中之鏈布內側之鏈齒側端緣之位置至拉鏈鏈布20之上述鏈布內端緣為止之區域。 本實施形態中之複數個拉鏈鏈齒11係藉由將合成樹脂製之單絲呈線圈狀地成形,而以於鏈布長度方向上持續不斷地連續之方式連結而形成。各拉鏈鏈齒11包含嚙合頭部11a、自嚙合頭部11a沿鏈布寬度方向延伸之上腳部11b及下腳部11c、以及自上腳部11b或下腳部11c延伸而連結於在鏈布長度方向上鄰接之拉鏈鏈齒11的連結部11d。 拉鏈鏈齒11之嚙合頭部11a具備以將上腳部11b與下腳部11c連結之方式於上下方向上形成並且於上下方向之中間部分向前後方向鼓出之鼓出部。上腳部11b自嚙合頭部11a之上端部朝向鏈布寬度方向延伸。下腳部11c自嚙合頭部11a之下端部朝向拉鏈寬度方向與上腳部11b大致平行地延伸。 連結部11d將各拉鏈鏈齒11之上腳部11b和與該拉鏈鏈齒11之前後方向之一方向鄰接之拉鏈鏈齒11之下腳部11c連結(換言之,將各拉鏈鏈齒11之下腳部11c和與該拉鏈鏈齒11之前後方向之另一方向鄰接之拉鏈鏈齒11之上腳部11b連結)。 各拉鏈鏈齒11係藉由以使其嚙合頭部11a自拉鏈鏈布20中之鏈齒安裝部21側之鏈布側緣向鏈布寬度方向之外側突出之方式,將上腳部11b及下腳部11c與梭織形成拉鏈鏈布20同時地織入至鏈齒安裝部21,而固定於該鏈齒安裝部21。 於此種本實施形態之拉鏈鏈帶10中,拉鏈鏈布20之織物組織係例如圖2所示般,藉由對於以沿著經向之方式被保持之複數個經紗32,使未圖示之導紗桿(carrier bar)往復移動將緯紗31引入至經紗32間之開口內而形成。於本實施形態中,形成拉鏈鏈布20之緯紗31及複數個經紗32使用聚酯纖維。 於此情形時,拉鏈鏈布20之緯紗31配置為以將2根緯紗31並紗而成之雙股紗之形態與經紗32交叉。又,本實施形態之緯紗31係由纖度較配置於鏈布主體部22之下述第1經紗33大之較粗之紗形成。藉由如此般對緯紗31使用較粗之紗,於拉鏈鏈布20不易產生縫線孔(緯紗31與經紗32交叉之部分)之位置偏移,從而有效地提高拉鏈鏈布20之鏈布強度或耐磨耗性。 如上所述,拉鏈鏈布20之鏈布主體部22係將以雙股紗之形態配置之緯紗31與複數個經紗32以平紋織物組織梭織形成。又,於鏈布主體部22中之與形成鏈齒安裝部21之側為相反側之端部配置有緯紗折返端部23。該緯紗折返端部23係藉由以下方式形成,即,藉由將由緯紗31形成之折返線圈部掛於在下一位置要被引入之緯紗31之折返線圈部而將複數個折返線圈部於經向上連結。 於此情形時,作為形成鏈布主體部22之經紗32,使用纖度互不相同之2種經紗32(第1經紗33及第2經紗34)。例如,於先前之織入拉鏈鏈帶中,形成鏈布主體部之經紗通常使用具有全部相同纖度之相同之紗線。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之拉鏈鏈帶10之情形時,配置於鏈布主體部22之經紗32具有如下所述之具備特定纖度之複數個第1經紗33、及具備較第1經紗33大之纖度之複數個第2經紗34。 尤其於本實施形態中,纖度較大之複數個第2經紗34自鄰接於緯紗折返端部23之經紗32之位置朝向鏈布寬度方向上之靠近鏈齒安裝部21之方向連續配置。藉此,於鏈布主體部22形成由複數個第2經紗34形成之粗紗連續區域24。該粗紗連續區域24係於鏈布寬度方向具有特定大小(尺寸)而形成。 於此情形時,鏈布主體部22之粗紗連續區域24較佳為以粗紗連續區域24之鏈布寬度方向上之尺寸相對於鏈布主體部22之整體之鏈布寬度方向上之尺寸成為1/4以上、尤其是1/3以上的方式形成。又,若以具體之大小進行規定,則粗紗連續區域24例如較佳為自鄰接於緯紗折返端部23之經紗32之位置形成至距緯紗折返端部23側之拉鏈鏈布20之鏈布側緣之鏈布寬度方向上之尺寸成為3.5 mm以上之位置、尤其是成為5 mm以上之位置為止。 藉由將粗紗連續區域24於如上所述之鏈布寬度方向之範圍內連續地形成,可提高該範圍內之緯紗31及經紗32之密度,而有效地提高拉鏈鏈布20之鏈布強度或耐磨耗性。再者,所謂緯紗31及經紗32之密度較高係指每單位面積之緯紗31及經紗32之重量較大(較重)。 又,藉由將鏈布主體部22之粗紗連續區域24於鏈布寬度方向上以適當之尺寸設置,於如下所述般將拉鏈鏈帶10縫製並固定於製品之拉鏈被安裝構件60之情形時,可容易地將縫合拉鏈鏈布20與拉鏈被安裝構件60之縫製部(縫製線)61之位置設定於鏈布主體部22中之紗密度較高之粗紗連續區域24內、或接近粗紗連續區域24之區域。 而且,藉由將拉鏈被安裝構件60之縫製部61形成於鏈布主體部22之如上所述之位置(尤其是粗紗連續區域24內之位置),於例如拉鏈1受到經由拉鏈被安裝構件60朝向鏈布寬度方向之外側被拉拽之橫向拉力時,可使粗紗連續區域24中之縫線孔之位置不易偏移,其結果,可適當維持拉鏈鏈布20之鏈布強度或耐磨耗性。再者,於本發明中,粗紗連續區域24之位置或大小並無特別限定,可根據拉鏈鏈布20之鏈布寬度方向上之尺寸、拉鏈鏈齒11之大小、拉鏈1之用途等任意變更。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之鏈布主體部22,在上述粗紗連續區域24與鏈齒安裝部21之間形成較第2經紗34細之複數個第1經紗33連續配置而成之細紗連續區域25。拉鏈鏈布20之鏈布主體部22不僅具有如上所述之第2經紗34之粗紗連續區域24,亦具有第1經紗33之細紗連續區域25,藉此可如上所述般不易產生鏈布主體部22之縫線孔脫結,與此同時,可獲得拉鏈鏈布20之良好之表觀或良好之肌膚觸感。又,藉由於鏈布主體部22設置細紗連續區域25,例如相較於僅藉由粗紗連續區域24形成鏈布主體部22之情形,可降低製造成本或使拉鏈鏈帶10輕量化。 再者,於本發明中,細紗連續區域25之鏈布寬度方向上之尺寸並無特別限定,只要於鏈布主體部22配置有至少1根第1經紗33即可,但較佳為於鏈布寬度方向上連續配置有2根以上之第1經紗33。作為進而較佳之形態,例如,如圖3所示,鏈布主體部22之細紗連續區域25以於該細紗連續區域25中能配置供滑件本體41之上凸緣部44移行之移行範圍的大小設置。 藉由如此般上凸緣部44之移行範圍位於鏈布主體部22之細紗連續區域25上,即便不將滑件本體41中之鏈布插通間隙46之大小確保為較大,亦可使拉鏈鏈布20穩定地插通於該鏈布插通間隙46。又,藉此,可適當確保上凸緣部44之上下方向上之尺寸(高度尺寸)。進而,可於拉鏈鏈布20中之鏈布主體部22之上表面之位置與拉鏈鏈齒11中之連結部11d之上端之位置之間穩定地形成高度方向之階差。 其結果,可使拉鏈鏈齒11抵接於上凸緣部44,而穩定地限制滑件本體41內之鏈齒排12之位置。因此,可防止拉鏈鏈齒11自滑件本體41內經由鏈布插通間隙46於鏈布寬度方向(左右方向)上跳出,從而將拉鏈鏈齒11穩定地保持於滑件本體41內。藉此,可藉由滑件40之滑動操作順利地進行左右之鏈齒排12之嚙合、分離。 進而,於鏈布主體部22之細紗連續區域25,容易獲得較粗紗連續區域24高之柔軟性。藉由於此種細紗連續區域25內配置上凸緣部44之移行範圍,於例如使滑件40朝向拉鏈1之閉鎖方向(前方)滑動時,可使左右之拉鏈鏈齒11容易地嚙合,藉此,亦可期待提高滑件40之滑動性。若考慮如上所述之鏈布主體部22之細紗連續區域25之優點,則細紗連續區域25較佳為自鄰接於鏈齒安裝部21之經紗32之位置起將3根以上、較佳為5根以上之第1經紗33朝向緯紗折返端部23連續地配置而形成。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拉鏈鏈帶10中,緯紗31及配置於鏈布主體部22之第2經紗34使用如上所述般具有較配置於鏈布主體部22之第1經紗33大之纖度之紗線。尤其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緯紗31及第2經紗34使用具有相同纖度之紗線。藉此,可藉由緯紗31及第2經紗34,充分穩定地形成平紋織物組織。又,由於緯紗31及第2經紗34可使用相同之紗線,故而可謀求製造成本之削減。 於此情形時,將緯紗31之纖度及第2經紗34之纖度設定為第1經紗33之纖度之2倍之大小。例如,於第1經紗33之纖度為330 dtex(300丹尼)之情形時,將緯紗31之纖度及第2經紗34之纖度設定為660 dtex(600丹尼)。藉由將緯紗31之纖度及第2經紗34之纖度設為第1經紗33之纖度之2倍,可提高拉鏈鏈布20之鏈布強度,並且可使梭織而成之拉鏈鏈布之表觀良好。尤其於本實施形態中,用於緯紗31之紗線、及用於第2經紗34之紗線分別以將2根用於第1經紗33之紗線(複絲紗)並紗所得之形態形成。 藉此,可容易且確實地使緯紗31及第2經紗34之纖度與第1經紗33之纖度不同,並且亦容易調整各紗線之纖度。又,由於可利用形成第1經紗33之紗線分別形成緯紗31之紗線及第2經紗34之紗線,故而亦可進一步謀求製造成本之削減。再者,於圖2及圖3中,為了將各紗線之配置易於判別地進行圖示,緯紗31及第2經紗34分別以1根紗線進行表示。又,對於本發明之緯紗31及第2經紗34,亦可分別以1根複絲紗(撚紗)之形態形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緯紗31、第1經紗33、及第2經紗34之具體之纖度根據例如拉鏈鏈布20之尺寸等以如下方式設定。 將緯紗31之纖度設定為500 dtex(450丹尼)以上且1000 dtex(900丹尼)以下,較佳為設定為660 dtex(600丹尼)。將第1經紗33之纖度設定為166 dtex(150丹尼)以上且500 dtex(450丹尼)以下,較佳為設定為330 dtex(300丹尼)。將第2經紗34之纖度設定為500 dtex(450丹尼)以上且1000 dtex(900丹尼)以下,較佳為設定為660 dtex(600丹尼)。 拉鏈鏈布20之鏈齒安裝部21由自鏈布主體部22連續地被引入且以沿著各拉鏈鏈齒11之下腳部11c之方式配置的緯紗31、及複數個經紗32形成。於此情形時,配置於鏈齒安裝部21之經紗32包含:2根頭部側下固定用經紗35,其等靠近拉鏈鏈齒11之嚙合頭部11a而配置並且於各拉鏈鏈齒11之下腳部11c之下表面側沿經向移行;6根緊固用經紗36,其等一面跨及拉鏈鏈齒11之下腳部11c之下表面側與上腳部11b之上表面側一面沿經向移行;及2根連結部側下固定用經紗37,其等靠近拉鏈鏈齒11之連結部11d而配置並且於各拉鏈鏈齒11之下腳部11c之下表面側沿經向移行。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對配置於鏈齒安裝部21之各經紗32(頭部側下固定用經紗35、緊固用經紗36、及連結部側下固定用經紗37),利用與鏈布本體部之第1經紗33相同之紗線。 配置於鏈齒安裝部21之緯紗31係以向如下方向移行(或,向其相反之方向移行)之方式向與經向正交之方向被插入。即,緯紗31於經向上之供上腳部11b及下腳部11c配置之位置自鏈布主體部22於下腳部11c之下表面側沿著該下腳部11c於緯向上移行,並以纏繞於配置於嚙合頭部11a側之2根頭部側下固定用經紗35並且圍繞最靠近嚙合頭部11a而配置之頭部側下固定用經紗35之周圍之方式折返。進而,藉由頭部側下固定用經紗35而折返之緯紗31於下腳部11c之下表面側沿緯向移行而返回至鏈布主體部22。 鏈齒安裝部21中之2根頭部側下固定用經紗35於較6根緊固用經紗36更靠嚙合頭部11a側之區域相互相鄰而配置,藉由該等2根頭部側下固定用經紗35而使緯紗31於嚙合頭部11a側之位置折返(反轉)。 如圖2及圖3所示,鏈齒安裝部21中之6根緊固用經紗36以夾著拉鏈鏈齒11之上腳部11b與拉鏈鏈齒11之下腳部11c及沿著該下腳部11c移行之緯紗31之方式,分別一面以固定週期交替地交絡一面沿經向配置。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將移行方向於鏈布正反方向上對稱之鄰接之2根緊固用經紗36設為1組,將3組緊固用經紗36於鏈布寬度方向以特定間隔配置。藉此,可將複數個拉鏈鏈齒11(鏈齒排12)穩固地織入並固定於拉鏈鏈布20之鏈齒安裝部21,並且可使所織入之拉鏈鏈齒11間之間距穩定為固定大小。 鏈齒安裝部21中之2根連結部側下固定用經紗37於較6根緊固用經紗36更靠連結部11d側之區域相互相鄰而配置。於該等2根連結部側下固定用經紗37交替地纏繞緯紗31而形成縫線孔。 再者,於本發明中,拉鏈鏈布20中之鏈齒安裝部21之織物組織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任意變更配置於鏈齒安裝部21之緊固用經紗36之根數。又,只要可充分固定複數個拉鏈鏈齒11,則亦能夠以除上述實施形態以外之織物組織形成拉鏈鏈布20之鏈齒安裝部21。 如上所述之本實施形態之拉鏈鏈帶10可使用先前通常之織入拉鏈鏈帶之製造中一般使用之梭織機而製造,相較於製造例如圖4所示之於鏈布主體部71b形成2個線圈行76之拉鏈鏈帶70之情形,可容易地製造。 此外,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之拉鏈鏈帶10係以1旋轉1間距之織物結構製造。因此,本實施形態之拉鏈鏈帶10相較於例如圖5所示之採用2旋轉1間距之織物結構之拉鏈鏈帶90,可大幅度提高生產性,並且可削減拉鏈鏈帶10之製造成本。 進而,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拉鏈鏈帶10,緯紗31及鏈布主體部22之第2經紗34具有較鏈布主體部22之第1經紗33大之纖度,故而鏈布主體部22之緯紗31及經紗32之密度(尤其是粗紗連續區域24之緯紗31及經紗32之密度)相較於例如圖4所示之先前之拉鏈鏈帶70大幅度提高。其結果,可如下所述般,不易使拉鏈鏈布20產生縫線孔之位置偏移。 藉由將如上所述之本實施形態之拉鏈鏈帶10以2個為一組使用,而可製造圖1所示之拉鏈1。而且,於將圖1所示之拉鏈1安裝至例如衣服等製品之情形時,使製品之拉鏈被安裝構件60(例如衣服之布料)與拉鏈鏈布20之鏈布主體部22重合,並使用縫紉機對該重合之部分進行縫製加工。 藉此,如圖3所示,將拉鏈鏈布20與製品之拉鏈被安裝構件60藉由利用縫紉機形成之縫製部(縫製線)61縫合,故而可將拉鏈1穩定地安裝至製品。於此情形時,將拉鏈鏈布20之鏈布主體部22中之粗紗連續區域24與製品之拉鏈被安裝構件60重疊,較佳為藉由縫製部61將該粗紗連續區域24縫合於拉鏈被安裝構件60。 而且,於使用以如上方式安裝有圖1之拉鏈1之製品時(例如穿著衣服時),存在如下情況,即,於例如因拉拽製品等導致拉鏈1受到朝向拉鏈鏈布20之鏈布寬度方向之外側拉拽之橫向拉力之情形時,對拉鏈鏈布20之鏈布主體部22經由縫製部61施加如使縫線孔之位置向鏈布寬度方向之外側偏離之力。 即便於此種情形時,於圖1之拉鏈1中,亦以使鏈布主體部22(尤其是粗紗連續區域24)之紗密度變大而不易產生縫線孔脫結之方式形成拉鏈鏈布20。並且,將拉鏈鏈布20之鏈布主體部22(尤其是粗紗連續區域24)縫製於製品之拉鏈被安裝構件60。因此,即便對拉鏈鏈布20之鏈布主體部22經由縫製部61施加如上所述之力,亦可使鏈布主體部22(尤其是粗紗連續區域24)不易產生縫線孔脫結,而將縫線孔之位置之偏移抑制得較小(參照下述實施例1)。藉此,可有效地抑制因拉鏈鏈布20之縫線孔脫結引起之拉鏈鏈布20之鏈布強度之降低或耐磨耗性之降低。 再者,於上述實施形態之拉鏈鏈帶10中,拉鏈鏈布20之鏈布主體部22包含鄰接於緯紗折返端部23而配置之粗紗連續區域24、及鄰接於鏈齒安裝部21而配置之細紗連續區域25。然而,於本發明中之拉鏈鏈布20之鏈布主體部22中,亦可於緯紗折返端部23與粗紗連續區域24之間進一步設置由第1經紗33形成之細紗連續區域25,又,還可於細紗連續區域25與鏈齒安裝部21之間設置由第2經紗34形成之粗紗連續區域24。 又,於本發明中,只要使拉鏈鏈布20之緯紗31形成為較鏈布主體部22之第1經紗33粗,則亦可梭織形成具有將第1經紗33及較第1經紗33粗之第2經紗34於鏈布寬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而不設置粗紗連續區域24及細紗連續區域25之鏈布主體部22的拉鏈鏈布20,又,還可於鏈布主體部22不使用第2經紗34僅使用第1經紗33而梭織形成拉鏈鏈布20。 實施例 以下,藉由表示實施例1及2以及比較例,而對本發明更具體地進行說明。 (實施例1) 藉由使用具有330 dtex(300丹尼)之纖度之紗線作為鏈布主體部22之第1經紗33及配置於鏈齒安裝部21之各經紗32,並且使用具有660 dtex(600丹尼)之纖度之紗線作為緯紗31及鏈布主體部22之第2經紗34,而製造上述實施形態之拉鏈鏈帶10。於此情形時,實施例1之拉鏈鏈帶10以1旋轉1間距之織物結構形成。進而,緯紗31及第2經紗34具有將2根用於第1經紗33之紗線並紗所得之形態。 又,於所製成之拉鏈鏈帶10之鏈布主體部22,形成有第2經紗34於鏈布寬度方向上連續地配置而成之粗紗連續區域24。該粗紗連續區域24於鏈布主體部22之鏈布寬度方向上自鄰接於緯紗折返端部23之經紗32之位置形成至以拉鏈鏈齒11之連結部11d之位置(具體而言,連結部11d中之鏈布主體部22側之端緣位置)為基準於鏈布寬度方向上距離4.5 mm之經紗32之位置為止。 繼而,藉由將所製成之實施例1之拉鏈鏈帶10以2個為一組使用,而製造圖1所示之拉鏈1,進而,使用縫紉機,將所獲得之拉鏈1中之左右之拉鏈鏈布20縫合於製品之拉鏈被安裝構件60。此時,將藉由縫紉機形成之縫製部61之位置設定於與拉鏈鏈齒11之連結部11d於鏈布寬度方向上距離5 mm之位置。因此,於實施例1中,拉鏈鏈布20之鏈布主體部22中之粗紗連續區域24與製品之拉鏈被安裝構件60藉由縫製部61而縫合。 其後,藉由於拉鏈1閉鎖之狀態(左右之鏈齒排12嚙合之狀態)下,將製品之左右之拉鏈被安裝構件60以特定負載朝向左右方向之外側拉拽,而對拉鏈1之左右之拉鏈鏈帶10施加橫向拉力。進而,以特定時間保持對拉鏈鏈帶10施加有橫向拉力之狀態。 於經過特定時間後,解除橫向拉力並且將拉鏈1自製品之拉鏈被安裝構件60卸除。其後,確認拉鏈鏈布20之形成有縫製部61之部位中之縫線孔之位置,測定該縫線孔之位置自正常位置(施加橫向拉力前之縫線孔之位置)偏移之長度(即,縫線孔脫結之大小)。於拉鏈鏈布20中之形成有縫製部61之直線上之10處不同部位進行此種縫線孔脫結之大小之測定,並求出其平均值。其結果,實施例1中之縫線孔脫結之大小之平均值為1.88 mm。 (實施例2) 作為配置於拉鏈鏈布之鏈布主體部之經紗,不使用如上述實施例1之第2經紗34,僅使用具有330 dtex(300丹尼)之纖度之經紗,而製造拉鏈鏈帶。因此,於該實施例2中,配置於拉鏈鏈布之鏈布主體部之最粗之經紗之纖度為330 dtex(300丹尼)。再者,除了變更配置於鏈布主體部之經紗之纖度以外,實施例2之拉鏈鏈帶以與上述實施例1之情形相同之方式形成。 使用所製成之實施例2之拉鏈鏈帶,以與實施例1之情形相同之方式製造拉鏈,進而,使用縫紉機將該拉鏈縫合於製品之拉鏈被安裝構件60。其後,以與實施例1之情形同樣之條件測定縫線孔脫結之大小並求出其平均值。其結果,實施例2中之縫線孔脫結之大小之平均值為3.42 mm。 (比較例) 藉由僅使用具有330 dtex(300丹尼)之纖度之經紗作為配置於拉鏈鏈布之鏈布主體部之經紗,並且使用具有330 dtex(300丹尼)之纖度之紗線作為拉鏈鏈布之緯紗,而製造拉鏈鏈帶。因此,於該比較例中,配置於拉鏈鏈布之鏈布主體部之最粗之經紗之纖度為330 dtex(300丹尼)。再者,除了變更配置於鏈布主體部之經紗之纖度及緯紗之纖度以外,比較例之拉鏈鏈帶以與上述實施例1之情形相同之方式形成。 使用所製成之比較例之拉鏈鏈帶,以與實施例1之情形相同之方式製造拉鏈,進而,使用縫紉機,將該拉鏈縫合於製品之拉鏈被安裝構件60。其後,以與實施例1之情形同樣之條件測定縫線孔脫結之大小並求出其平均值。其結果,比較例中之縫線孔脫結之大小之平均值為4.38 mm。 於以下之表1中,針對實施例1、實施例2、及比較例之拉鏈鏈帶,表示出形成拉鏈鏈布之緯紗之纖度、及配置於拉鏈鏈布之鏈布主體部之最粗之經紗之纖度,並且表示出求出縫線孔脫結之大小之平均值所得之結果。 [表1] <TABLE border="1" borderColor="#000000" width="85%"><TBODY><tr><td> </td><td> 緯紗之纖度(dtex) </td><td> 配置於鏈布主體部之最粗之經紗之纖度(dtex) </td><td> 縫線孔脫結之大小(mm) </td></tr><tr><td> 實施例1 </td><td> 660 </td><td> 660 </td><td> 1.88 </td></tr><tr><td> 實施例2 </td><td> 660 </td><td> 330 </td><td> 3.42 </td></tr><tr><td> 比較例 </td><td> 330 </td><td> 330 </td><td> 4.38 </td></tr></TBODY></TABLE>如表1所示,於實施例2之拉鏈鏈帶中,藉由使緯紗之纖度大於比較例之拉鏈鏈帶,可將縫線孔脫結抑制得較小。藉此,可確認:藉由使用660 dtex之較粗之緯紗梭織形成拉鏈鏈布,相較於使用330 dtex之較細之緯紗之情形,可將拉鏈鏈布之縫線孔脫結抑制得較小。 進而,於實施例1之拉鏈鏈帶10中,藉由將具有較實施例2之拉鏈鏈帶大之纖度之複數個經紗32(第2經紗34)連續地配置於拉鏈鏈布20之鏈布主體部22,可將縫線孔脫結抑制得更小。藉此,可確認:藉由於拉鏈鏈布20配置660 dtex之較粗之緯紗31,並且於拉鏈鏈布20之鏈布主體部22配置660 dtex之較粗之第2經紗34,可更有效地抑制拉鏈鏈布20之縫線孔脫結。
1‧‧‧拉鏈
10‧‧‧拉鏈鏈帶
11‧‧‧拉鏈鏈齒
11a‧‧‧嚙合頭部
11b‧‧‧上腳部
11c‧‧‧下腳部
11d‧‧‧連結部
12‧‧‧鏈齒排
20‧‧‧拉鏈鏈布
21‧‧‧鏈齒安裝部(鏈布側緣部)
22‧‧‧鏈布主體部
23‧‧‧緯紗折返端部
24‧‧‧粗紗連續區域
25‧‧‧細紗連續區域
31‧‧‧緯紗
32‧‧‧經紗
33‧‧‧第1經紗
34‧‧‧第2經紗
35‧‧‧頭部側下固定用經紗
36‧‧‧緊固用經紗
37‧‧‧連結部側下固定用經紗
40‧‧‧滑件
41‧‧‧滑件本體
42‧‧‧上翼板
43‧‧‧下翼板
44‧‧‧上凸緣部
45‧‧‧拉片安裝部
46‧‧‧鏈布插通間隙
49‧‧‧拉片
51‧‧‧第1止擋
52‧‧‧第2止擋
60‧‧‧拉鏈被安裝構件
61‧‧‧縫製部(縫製線)
70‧‧‧拉鏈鏈帶
71‧‧‧拉鏈鏈布
71a‧‧‧鏈齒安裝部
71b‧‧‧鏈布主體部
72‧‧‧拉鏈鏈齒
73‧‧‧折返線圈部
74‧‧‧緯紗折返端部
75‧‧‧線圈
76‧‧‧線圈行
81‧‧‧緯紗
82‧‧‧經紗
90‧‧‧拉鏈鏈帶
91‧‧‧拉鏈鏈布
91a‧‧‧鏈齒安裝部
91b‧‧‧鏈布主體部
92‧‧‧拉鏈鏈齒
94‧‧‧緯紗折返端部
96‧‧‧線圈行
圖1係模式性地表示具有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拉鏈鏈帶之拉鏈的俯視圖。 圖2係對拉鏈鏈帶之織物組織模式性地進行說明之模式圖。 圖3係模式性地表示拉鏈安裝於製品之拉鏈被安裝構件之狀態下的圖1所示之III-III線之位置之剖面之剖視圖。 圖4係模式性地表示以1旋轉1間距之織物結構形成之先前之拉鏈鏈帶的模式圖。 圖5係模式性地表示以2旋轉1間距之結構形成之先前之拉鏈鏈帶的模式圖。

Claims (9)

  1. 一種拉鏈鏈帶,其特徵在於:其係拉鏈鏈帶(10),包含由緯紗(31)及複數個經紗(32)梭織而成之拉鏈鏈布(20)、及與梭織形成上述拉鏈鏈布(20)同時地沿著鏈布長度方向織入並固定於上述拉鏈鏈布(20)之連續狀之複數個拉鏈鏈齒(11),上述拉鏈鏈布(20)整體由緯紗及經紗梭織而成,並具有鏈布主體部(22)、及自上述鏈布主體部(22)之一側緣部沿鏈布寬度方向延伸並且供上述拉鏈鏈齒(11)固定之鏈齒安裝部(21),該拉鏈鏈帶(10)具備對上述拉鏈鏈齒(11)之每1間距各引入1次上述緯紗(31)之織物結構,且對上述拉鏈鏈齒(11)之每1間距各引入1次之上述緯紗(31)具有較配置於上述拉鏈鏈布(20)中之上述鏈布主體部(22)之至少一部分之上述經紗(32)大之纖度。
  2. 如請求項1之拉鏈鏈帶,其中配置於上述鏈布主體部(22)之上述經紗(32)包含具有特定纖度之第1經紗(33)、及具有較上述第1經紗(33)大之纖度之第2經紗(34),且上述緯紗(31)具有較上述第1經紗(33)大之纖度。
  3. 如請求項2之拉鏈鏈帶,其中上述鏈布主體部(22)具有複數個上述第2經紗(34)於鏈布寬度方向上連續配置而成之粗紗連續區域(24)。
  4. 如請求項3之拉鏈鏈帶,其中上述拉鏈鏈布(20)具有配置於上述鏈布主體部(22)之另一側緣部且由上述緯紗(31)形成線圈而被折返形成之緯紗折返端部(23),上述粗紗連續區域(24)自鄰接於上述緯紗折返端部(23)之上述經紗(32)之位置沿鏈布寬度方向配置,且於上述粗紗連續區域(24)與上述鏈齒安裝部(21)之間配置有複數個上述第1經紗(33)連續配置而成之細紗連續區域(25)。
  5.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之拉鏈鏈帶,其中上述緯紗(31)及上述第2經紗(34)具有上述第1經紗(33)之纖度之2倍之纖度。
  6. 如請求項5之拉鏈鏈帶,其中上述緯紗(31)及上述第2經紗(34)具有將2根形成上述第1經紗(33)之紗線並紗所得之形態。
  7.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之拉鏈鏈帶,其中上述緯紗(31)之纖度為500 dtex以上且1000 dtex以下,上述第1經紗(33)之纖度為166 dtex以上且500 dtex以下,並且上述第2經紗(34)之纖度為500 dtex以上且1000 dtex以下。
  8. 如請求項5之拉鏈鏈帶,其中上述緯紗(31)之纖度為500 dtex以上且1000 dtex以下,上述第1經紗(33)之纖度為166 dtex以上且500 dtex以下,並且上述第2經紗(34)之纖度為500 dtex以上且1000 dtex以下。
  9. 如請求項6之拉鏈鏈帶,其中上述緯紗(31)之纖度為500 dtex以上且1000 dtex以下,上述第1經紗(33)之纖度為166 dtex以上且500 dtex以下,並且上述第2經紗(34)之纖度為500 dtex以上且1000 dtex以下。
TW106129938A 2017-05-26 2017-09-01 拉鏈鏈帶 TWI6393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19788 WO2018216217A1 (ja) 2017-05-26 2017-05-26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
??PCT/JP2017/019788 2017-05-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39397B true TWI639397B (zh) 2018-11-01
TW201900059A TW201900059A (zh) 2019-01-01

Family

ID=64396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9938A TWI639397B (zh) 2017-05-26 2017-09-01 拉鏈鏈帶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1350708B2 (zh)
EP (1) EP3632253A4 (zh)
JP (1) JP6794083B2 (zh)
CN (1) CN110612040B (zh)
BR (1) BR112019020926B1 (zh)
MX (1) MX2019013694A (zh)
TW (1) TWI639397B (zh)
WO (1) WO2018216217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43920B (en) * 1999-04-14 2001-07-01 Ykk Corp Belt
TW201601656A (zh) * 2014-06-12 2016-01-16 Ykk Corp 拉鏈鏈布及拉鏈鏈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0493Y2 (zh) 1979-07-31 1986-09-06
CA2118199C (en) * 1993-10-29 1998-07-14 Muchiji Shimono Woven slide fastener stringer
JP2002085113A (ja) 2000-09-14 2002-03-26 Ykk Corp 織込み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
JP2001245709A (ja) * 2000-03-02 2001-09-11 Ykk Corp 織込み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
TW508225B (en) 2000-03-02 2002-11-01 Ykk Corp Woven slide fastener stringer
JP3857541B2 (ja) 2001-04-25 2006-12-13 Ykk株式会社 帯体
JP4064251B2 (ja) * 2003-01-28 2008-03-19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テープ
JP4387124B2 (ja) * 2003-05-30 2009-12-16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テープと同テープを使った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トリンガー
JP4762113B2 (ja) * 2006-11-09 2011-08-31 Ykk株式会社 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
WO2012042595A1 (ja) * 2010-09-28 2012-04-05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の織物製テープ
JPWO2012070116A1 (ja) 2010-11-24 2014-05-19 Ykk株式会社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KR101396014B1 (ko) * 2010-12-28 2014-05-16 와이케이케이 가부시끼가이샤 짜넣기 슬라이드 파스너
CN103781378B (zh) 2011-09-09 2017-05-24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链带及拉链
JP3208550U (ja) * 2016-11-07 2017-01-26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ファスナーテープ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43920B (en) * 1999-04-14 2001-07-01 Ykk Corp Belt
TW201601656A (zh) * 2014-06-12 2016-01-16 Ykk Corp 拉鏈鏈布及拉鏈鏈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12040A (zh) 2019-12-24
BR112019020926B1 (pt) 2023-11-28
EP3632253A1 (en) 2020-04-08
MX2019013694A (es) 2020-02-07
US11350708B2 (en) 2022-06-07
TW201900059A (zh) 2019-01-01
JP6794083B2 (ja) 2020-12-02
US20200138151A1 (en) 2020-05-07
BR112019020926A2 (pt) 2020-04-28
WO2018216217A1 (ja) 2018-11-29
CN110612040B (zh) 2022-03-29
EP3632253A4 (en) 2021-01-13
JPWO2018216217A1 (ja) 2019-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36746B (zh) Zipper fabric with fabric
US6330892B1 (en) Woven slide fastener belt with differently constructed attaching and body regions
TWI292700B (en) Knitted-in slide fastener
US7293434B2 (en) Knitted/woven concealed type slide fastener
TWI482601B (zh) Woven into the chain
TWI704877B (zh) 結合於可撓性材的拉鏈、關於此的方法、結合有拉鏈的可撓性材的製造方法、拉鏈鏈布、拉鏈鏈帶、拉鏈、衣類及衣類的製造方法
BRPI0701388B1 (pt) Fita de fixação e guia de fixação
TWI433655B (zh) A zipper chain with chain cloth
TWI519250B (zh) Chain and zipper
TW201601656A (zh) 拉鏈鏈布及拉鏈鏈帶
TWI411409B (zh) Zipper chain and zipper chain
US10993509B2 (en) Fastener stringer and slide fastener
TWI639397B (zh) 拉鏈鏈帶
TW201304703A (zh) 織入鏈帶
TWI400046B (zh) Woven into the zipper
TWI586296B (zh) Zipper chain and zipper
TWI410225B (zh) A zipper chain,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fastener tape
CN210929920U (zh) 拉链链牙带、拉链以及具备拉链的物品
TW201012411A (en) Fastener stringer for knitting slide fastner
US20240074548A1 (en) Fastener string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astener stringer
JP7496003B2 (ja)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の製造方法
TWI576063B (zh) Chains without zipper chains and items with zippers
TWI473582B (zh) Woven chain and zipper
CN117979857A (zh) 带拉链产品的制造方法、带拉链产品及牙链带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