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38619A - 拉鏈用滑件及拉鏈 - Google Patents

拉鏈用滑件及拉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38619A
TW201438619A TW102148249A TW102148249A TW201438619A TW 201438619 A TW201438619 A TW 201438619A TW 102148249 A TW102148249 A TW 102148249A TW 102148249 A TW102148249 A TW 102148249A TW 201438619 A TW201438619 A TW 20143861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r
sprocket
concave portion
chain
slide fasten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82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84926B (zh
Inventor
Morimasa Yoneoka
Natsuko Saitsu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38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86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49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492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拉鏈用滑件,其使嚙合變得不良之左右之鏈齒容易地自嚙合口進入至滑件主體部之內部。於拉鏈用滑件6、61、62中,於上翼板與下翼板之對向之內表面且相互之左右方向之至少中央部之後端部,具備擴大上述上翼板與上述下翼板之上下間隔之上凹部71d與下凹部72d。

Description

拉鏈用滑件及拉鏈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於原本應閉合之一對鏈帶因相互之鏈齒之嚙合頭部之嚙合不良而打開之情形時適於通過該打開之部分之拉鏈用滑件、及包含該滑件與一對鏈帶之拉鏈。
一般而言,拉鏈包括對向之一對鏈帶及開閉兩鏈帶之滑件。又,一對鏈帶包括對向之一對鏈布及沿兩鏈布之對向之側緣部隔開間隔而安裝之多個鏈齒。
而且,通常,若使用者使滑件向鏈帶之長度方向之一側前進,則一對鏈帶之鏈齒彼此於前後方向嚙合而閉合,若使滑件向上述長度方向之另一側後退,則嚙合得以解除而打開。以下,關於方向性,將滑件之前進方向設為前方向,將後退方向設為後方向,將一對鏈帶對向之方向設為左右方向,將鏈布之厚度方向設為上下方向而進行說明。
且說,於一對鏈帶原本閉合之情形時,有時會因鏈齒彼此之嚙合不良而成為打開之狀態。以下,將此種狀態稱為「脫開狀態」。
脫開狀態通常並非使用者所期望之狀態。而且,為了消除脫開狀態,使用者必須使滑件後退,自作為滑件之構成要素之一的滑件主體部之嚙合口(後退側之開口)向滑件主體部之內部插入分離之一對鏈帶之鏈齒,繼而使其後退至鏈齒排之末端之止擋之後,再次移動滑件,而使鏈齒成為嚙合狀態。
原本,嚙合口係用以使嚙合之狀態之左右鏈齒出入之開口。因此,自後方觀察之嚙合口之形狀成為大致矩形狀,且係較左右之鏈帶之鏈齒彼此藉由相互之嚙合頭部而於前後嚙合之狀態於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略大之形狀。
然而,於脫開狀態之情形時,於嚙合口之後方附近,有時嚙合得以解除之左右之鏈齒之嚙合頭部彼此於自後方觀察時成為如於上下方向恰好重疊之狀態。例如,該狀態有時於使多個鏈齒連續之連續鏈齒之情形時產生。於該狀態之情形時,左右之鏈齒之嚙合頭部彼此之上下方向之尺寸較嚙合口之上下方向之間隔大很多。因此,難以於脫開狀態之情形時使滑件後退。
順便提一下,於以下之專利文獻1、2中揭示有與脫開狀態無關但與嚙合口之形狀具有關聯之先前技術之拉鏈。
於任一專利文獻中,拉鏈之滑件主體部之嚙合口均係藉由上下隔開間隔而對向之上翼板及下翼板與自上翼板或下翼板之左右方向兩端部朝向對向之上翼板或下翼板突出之凸緣而形成為大致矩形狀。而且,於專利文獻1中,於下翼板之內表面,避開鏈布之側緣部之左右之凹槽自嚙合口朝向前方而形成。又,於專利文獻2中,於上翼板或下翼板之內表面,同樣地形成有相當於專利文獻1之凹槽之1個凹陷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昭58-720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平9-37817號公報
然而,先前技術中之上述凹槽等形成於上翼板與下翼板之一 者,而且凹槽等之深度為避開鏈布之側緣部之程度(=與鏈布之厚度相當)。如此,於該等先前技術之拉鏈中,若於一對鏈帶成為脫開狀態之情形時欲使拉鏈後退,則鏈齒於嚙合口碰撞,鏈齒無法順利地自嚙合口進入。
順便提一下,即便為脫開狀態,若使用者使滑件容易地後退,則使用者亦可積極地製造出脫開狀態,而打開一對鏈帶。如此,使用者為了打開閉合之一對鏈帶,亦可不必操作滑件便可完成,其結果,拉鏈之便利性提高。
本發明係考慮上述實際情況創作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使成為脫開狀態之一對鏈帶之左右之鏈齒容易地自嚙合口進入至滑件主體部之內部、換言之容易相對於成為脫開狀態之一對鏈帶後退之滑件、及包含適於該滑件之一對鏈帶之拉鏈。
本發明之拉鏈用滑件之前提在於包括滑件主體部及設置於上述滑件主體部之上表面側之拉片,該滑件主體部包含:上翼板及下翼板,其等隔開上下間隔而對向;連結柱,其將上述上翼板與上述下翼板於相互之左右方向中央部上下連結;及凸緣,其自上述上翼板與上述下翼板之至少一者且左右方向之兩端部朝縮小上述上下間隔之方向突出。
而且,本發明之拉鏈用滑件之特徵在於:於上述上翼板與上述下翼板之間,藉由上述連結柱與上述凸緣將引導路於相對於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之正交方向延長而形成者。而且,上述引導路包括:分支路,其於上述連結柱之左右分支;及嚙合路,其自成為左右之分支路之分支點的上述連結柱之附近朝向位於上述正交方向之滑件主體部之端部。而且,於上述上翼板與上述下翼板之對向之內表面且相互之左右方向之至少中央部,且上述嚙合路側之上述端部,具備上凹部與下 凹部。
又,如先前技術之欄中所述,於脫開狀態之情形時,於滑件主體部之嚙合口之後方附近(滑件主體部之上述端部之附近),嚙合得以解除之左右之鏈齒之嚙合頭部彼此於自後方觀察時成為於上下方向恰好重疊之狀態。然而,上述上凹部與下凹部之上述上下間隔於上翼板等之上述端部擴大,因此若使滑件後退,則利用擴大之上述上下間隔,左右之鏈齒進入至滑件主體部中。
上述上凹部與上述下凹部之上述上下間隔例如亦可於上述正交方向全長為固定,但為了更快地實現自上述端部插入至上翼板與下翼板之間之左右之鏈齒之嚙合,較理想為如下所述。
即,上述上凹部與上述下凹部之上述上下間隔於上述正交方向整個長度上朝向上述連結柱逐漸縮小。
又,所謂「上述上凹部與上述下凹部之上述上下間隔於上述正交方向整個長度上朝向上述連結柱逐漸縮小」,例如亦包括上述上凹部等成為複數個階段且上述上下間隔隨著朝向上述連結柱而階段性地縮小之情形在內,但更理想為如下所述。
即,上述上凹部與上述下凹部具有於上述正交方向整個長度上使上述上下間隔朝向上述連結柱連續地逐漸縮小之傾斜面部。
進而,上述上翼板與上述下翼板之對向之內表面除上述上凹部與上述下凹部以外,例如亦可僅由上述上平面部與上述下平面部構成,但較理想為如下所述。
即,於上述上翼板與上述下翼板之對向之內表面,具有自上述連結柱朝向上述端部延伸之上隆起部、及自上述連結柱朝向上述端部延伸之下隆起部,上述上凹部及上述下凹部設置於較上述上隆起部與上述下隆起部更靠上述滑件主體部之上述端部側而成。
又,上述上凹部與上述下凹部例如亦可於左右之凸緣間之左右 方向全域而設置,但亦可如下所述。
即,於上述上翼板與上述下翼板之對向之內表面,於較左右之上述凸緣更靠左右方向內側具備上平面部與下平面部,並且於上述上平面部之左右方向中央部配置上述上凹部,於上述下平面部之左右方向中央部配置上述下凹部。而且,對向之上述上平面部與上述下平面部之上下間隔窄於上述上凹部與上述下凹部之上述上下間隔。而且,使上述上凹部與上述下凹部之上述上下間隔自左右方向之兩側朝向中央部逐漸擴大。
又,作為使用上述拉鏈用滑件之拉鏈,可列舉如下者。
即,本發明之拉鏈包括:上述滑件;及左右之鏈帶,其等安裝有可沿上述正交方向移動之上述滑件。而且,左右之上述鏈帶包括:左右之上述鏈布,其等對向;及左右之鏈齒排,其等包含於上述各鏈布之對向之側緣部沿上述正交方向安裝之多個鏈齒;且左右之上述鏈齒排係插通至上述滑件。
而且,作為適於上述拉鏈用滑件之拉鏈,可列舉如下者。
即,左右之上述鏈齒排除設置有上述多個鏈齒中之一部分鏈齒彼此以特定之形態交替地正常嚙合之嚙合排部以外,亦設置有實質上不具有上述鏈齒且左右之鏈布實質上對向之非嚙合部、或鏈齒彼此較上述嚙合排部之上述一部分鏈齒彼此更弱地嚙合之弱嚙合部。
進而,作為上述滑件之具體構成之一例,例如有如下者。
即,上述滑件係於在上述連結柱之上述正交方向之兩側具有上述嚙合路之狀態下插通左右之上述鏈齒排而成者。
又,作為上述拉鏈之具體構成之另一例,例如有如下者。
即,拉鏈於左右之上述鏈帶安裝有2個上述滑件。而且,上述2個滑件之連結柱彼此處於在上述正交方向對向之位置關係。
根據本發明之拉鏈用滑件,藉由上凹部與下凹部,上翼板與下翼板之上下間隔擴大,因此藉由使滑件向嚙合路側移動(後退),成為脫開狀態之左右之鏈齒與先前相比順利地進入至滑件主體部中。因此,根據本發明,可容易地消除脫開狀態。
又,若為上凹部與下凹部之上下間隔於正交方向整個長度上朝向連結柱逐漸縮小之滑件,則於成為脫開狀態之情形時,當使滑件後退時,隨著左右之鏈齒進入至滑件中,左右之鏈齒逐漸嚙合,而可使滑件更順利地後退。
進而,若為上凹部與下凹部具有使上述上下間隔於正交方向整個長度上朝向連結柱連續地逐漸縮小之傾斜面部的滑件,則可使滑件相對於成為脫開狀態之左右之鏈齒更順利地後退。
又,若為於上翼板與下翼板設置有上隆起部與下隆起部且於上隆起部與下隆起部之後方設置有上凹部與下凹部的滑件,則可使滑件相對於成為脫開狀態之左右之鏈齒更順利地後退。
進而,若為如下滑件,即,關於上翼板與下翼板之對向之內表面,於較相互之左右之凸緣更靠左右方向內側具有上平面部與下平面部,並且於上平面部及下平面部之左右方向中央部具有上凹部及下凹部,而且,使上凹部與下凹部之上下間隔自左右方向之兩側朝向中央部逐漸擴大,則可使滑件相對於成為脫開狀態之左右之鏈齒,與先前相比順利地後退。
又,根據包括具備上凹部及下凹部之滑件以及左右之鏈帶之本發明之拉鏈,則可使滑件相對於成為脫開狀態之左右之鏈齒順利地後退。
進而,若為如下拉鏈,即,關於左右之鏈齒排,除設置有相互之鏈齒彼此正常地嚙合之嚙合排部以外,亦設置有非嚙合部或弱嚙合部,則使用者可容易地製造出脫開狀態,可藉由使滑件後退而容易地 消除脫開狀態。
又,若為包含於連結柱之正交方向之兩側具有嚙合路之滑件之拉鏈,則可藉由使滑件前進及後退而消除脫開狀態。
進而,即便為於左右之鏈帶安裝有2個滑件,且2個滑件之連結柱彼此處於在正交方向對向之位置關係的拉鏈,亦可藉由使兩者之滑件以相互遠離之方式向正交方向移動而消除脫開狀態。
1‧‧‧拉鏈
2‧‧‧鏈帶
3‧‧‧鏈布
3a‧‧‧經圈
4‧‧‧鏈齒
4a‧‧‧鏈齒排
4a1‧‧‧嚙合排部
4a2‧‧‧非嚙合部
4b‧‧‧連續鏈齒
5‧‧‧止擋
6‧‧‧滑件
7‧‧‧滑件主體部
8‧‧‧拉片安裝部
9‧‧‧拉片
31‧‧‧固定紗
41‧‧‧嚙合頭部
42‧‧‧上腳部
43‧‧‧反轉部
44‧‧‧下腳部
61‧‧‧滑件
62‧‧‧滑件
71‧‧‧上翼板
71a‧‧‧上平面部
71b‧‧‧上隆起部
71b1‧‧‧上隆起主幹線部
71b2‧‧‧上隆起分支部
71b3‧‧‧傾斜面部
71c‧‧‧棘爪孔
71d‧‧‧上凹部
71d1‧‧‧傾斜面部
71d2‧‧‧平面部
72‧‧‧下翼板
72a‧‧‧下平面部
72b‧‧‧下隆起部
72b1‧‧‧下隆起主幹線部
72b2‧‧‧下隆起分支部
72b3‧‧‧傾斜面部
72d‧‧‧下凹部
72d1‧‧‧傾斜面部
72d2‧‧‧平面部
72e‧‧‧凹槽
73‧‧‧連結柱
74‧‧‧凸緣
75‧‧‧導入口
76‧‧‧嚙合口
77‧‧‧通過口
78‧‧‧引導路
78a‧‧‧主幹線路(嚙合路)
78b‧‧‧分支路
79‧‧‧前嚙合口
91‧‧‧環狀部
P‧‧‧連帽外套
P1‧‧‧衣領
P2‧‧‧帽子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之俯視圖。
圖2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中所含之滑件之立體圖。
圖3係表示圖2之滑件之上翼板之內表面之立體圖。
圖4係表示圖2之滑件之下翼板之內表面之立體圖。
圖5係表示圖2之滑件之上翼板之內表面之剖面圖。
圖6係表示圖2之滑件之下翼板側之內表面之剖面圖。
圖7表示圖6之VII-VII線切斷部剖面圖中之後部側。
圖8表示圖6之VIII-VIII線切斷部剖面圖中之後部側。
圖9係圖6之IX-IX線切斷部剖面圖,且自上翼板之上部省略上側。
圖10係圖6之X-X線切斷部剖面圖。
圖11係表示一對鏈帶於滑件之嚙合口側脫開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12係表示使滑件後退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13係表示使滑件後退至後方之止擋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14係表示滑件主體部之內部之一對鏈帶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15表示圖14之XV-XV線切斷部剖面圖之主要部分。
圖16表示圖15之XVI-XVI線切斷部剖面圖之下翼板側之後部。
圖17表示圖14之XVII-XVII線切斷部剖面圖之主要部分。
圖18表示圖14之XVIII-XVIII線切斷部剖面圖之主要部分。
圖19係表示連帽外套(parka)之立體圖。
圖20係表示安裝於連帽外套之衣領之拉鏈之立體圖。
圖2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拉鏈之俯視圖。
圖22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拉鏈之滑件主體部之剖面圖。
圖23係表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滑件之主要部分之剖面圖。
圖24表示圖23之XXIV-XXIV線切斷部剖面圖之主要部分。
如圖1所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1包括對向之一對鏈帶2、2、及開閉一對鏈帶2、2之滑件6。再者,於先前技術之欄中亦進行了敍述,將一對鏈帶2、2之長度方向(下述鏈布3之長度方向)稱為前後方向(將圖1之上方向設為前方向,將圖1之下方向設為後方向),將一對鏈帶2、2之對向之方向稱為左右方向,將與鏈布3之平面垂直之厚度方向稱為上下方向。以下,於各圖之說明中,亦同樣地說明方向性。關於滑件6,亦以該方向性進行說明。順便一提,上述左右方向係與鏈布3之平面水平且與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亦稱為橫寬方向。又,前後方向亦稱為相對於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之正交方向。
一對鏈帶2、2包括:一對鏈布3、3,其等對向;及多個鏈齒4,其等沿各鏈布3之對向之側緣部之前後方向隔開等間隔而設置。藉由沿前後方向排列之該等多個鏈齒4形成鏈齒排4a,於圖示之例中,鏈齒排4a係由多個鏈齒4於前後方向連接而成之環扣狀之連續鏈齒4b形成。
連續鏈齒4b係將合成樹脂製之單絲沿固定方向捲繞而成者。更詳細而言,如圖18所示,連續鏈齒4b中之1個鏈齒4包括:嚙合頭部41,其主要沿上下方向延伸;上腳部42,其自嚙合頭部41之上端朝向鏈布3側主要沿橫寬方向延伸;反轉部43,其自上腳部42之鏈布3側之 端部至少朝向下方;及下腳部44,其自反轉部43之下端朝向反鏈布側主要沿橫寬方向延伸;且嚙合頭部41、上腳部42、反轉部43及下腳部44係依序連接成螺旋狀者。而且,於各鏈齒4之下腳部44之鏈布3側之端部,相鄰之鏈齒4之嚙合頭部41之下端部成為連接之狀態,成為多個鏈齒4如此連接之狀態者為環扣狀之連續鏈齒4b。
固定此種連續鏈齒4b之鏈布3為帶狀(細長之長方形之布狀),於圖示之例中,經圈3a以向下方突出之狀態藉由針織紗而針織於鏈布3之下表面。
而且,於鏈布3之上下表面之一面側、圖示之例中為下表面側之對向之側緣部,連續鏈齒4b係與藉由作為針織紗之一部分之固定紗31針織鏈布3之同時被織入,藉此而被固定。藉此,多個嚙合頭部41沿鏈布3之長度方向隔開等間隔而配置。又,於在一連續鏈齒4b之前後相鄰之嚙合頭部41彼此之間,另一連續鏈齒4b之嚙合頭部41嵌合於其中,藉此,兩者之連續鏈齒4b之嚙合頭部41彼此嚙合,而形成嚙合排部4a1。再者,亦可為固定紗31使用縫紉機用紗且藉由固定紗31將連續鏈齒4b縫製並固定於梭織或針織而成之鏈布3之表面上者。
又,藉由切除至少一連續鏈齒4b之多個嚙合頭部41中之長度方向之中途之嚙合頭部41(於圖示之例中為嚙合頭部41、上腳部42之一部分、及下腳部44之一部分),而形成未嚙合於兩者之連續鏈齒4b之部分(實質上不具有鏈齒4且左右之鏈布3、3實質上對向之部分)、即非嚙合部4a2。於圖示之例中,兩者之連續鏈齒4b之嚙合頭部41於相對於鏈布3之全長之特定之複數個部位被切除,經如此般切除之鏈齒4成為虛設之鏈齒4。於該狀態下,各鏈齒排4a成為於上述鏈布3之長度方向隔開間隔而設置有複數個連接前後方向上相鄰之複數個上述鏈齒4而成的連續鏈齒4b的狀態。又,複數個嚙合排部4a1於鏈布3之長度方向隔開間隔而形成,於前後相鄰之嚙合排部4a1之間配置有非嚙合 部4a2。此處,嚙合排部4a1藉由特定形態之嚙合頭部41,左右之鏈齒4、4彼此交替地正常嚙合。而且,非嚙合部4a2於欲將一對鏈帶2、2相互拉離而於左右方向施加拉伸力(橫向拉力)時,非嚙合部4a2之左右之鏈齒4彼此未相互嚙合,故而與嚙合排部4a1相比,不具有對抗橫向拉力之嚙合力,因此,首先打開非嚙合部4a2,以該部位為起點,嚙合排部4a1之嚙合狀態依序分離,可打開一對鏈帶2、2。
再者,所謂非嚙合部4a2,不僅包含左右之鏈布3、3隔著如上所述之虛設之鏈齒4對向之情形,亦包含完全不存在鏈齒4而左右之鏈布3、3直接對向之情形。
又,於非嚙合部4a2,左右之鏈齒4、4彼此交替地正常嚙合,但亦可與其不同地,例如形成如下弱嚙合部:左右之鏈齒4、4彼此交替地嚙合,但使該等鏈齒4、4彼此之嚙合力弱於嚙合排部4a1之嚙合力。於此情形時,例如藉由使弱嚙合部中之嚙合頭部之前後方向之尺寸小於嚙合排部4a1中之嚙合頭部41之前後方向之尺寸,而於嚙合之狀態下,使相互之嚙合尺寸有差異,藉此可形成弱嚙合部。可適當設定該弱嚙合部之分離所必需之橫向拉力,作為一例,設定為10N~100N。
又,於圖示之例中,一對鏈帶2、2相對於鏈齒排4a而於作為前後方向之一側之下側具有止擋5,該止擋5於兩鏈布3、3之對向之側緣部而固定。因此,藉由止擋5,一對鏈帶2、2一體化。使用者藉由使上述滑件6自該止擋5側向前方移動,一對鏈帶2、2之鏈齒4彼此嚙合,可閉合一對鏈帶2、2,藉由相對於閉合之狀態之一對鏈帶2、2向後方移動滑件6,嚙合狀態之鏈齒4彼此分離,可打開一對鏈帶2、2。
於一對鏈帶2、2藉由嚙合排部4a1而嚙合之狀態下,若使用者將左右之鏈布3、3以向左右方向拉離之方式進行拉伸,則嚙合排部4a1之鏈齒4之嚙合頭部41彼此之嚙合自非嚙合部4a2之附近得以強制性地 解除,一對鏈帶2、2於滑件6之後方成為脫開狀態。為了消除此種脫開狀態,必須使滑件6相對於一對鏈帶2、2向後方移動。
如圖2~圖6所示,滑件6包括:滑件主體部7;拉片安裝部8,其設置於上述滑件主體部7之上表面;及拉片9,其安裝於上述拉片安裝部8。以下,對各構成要素進行詳細敍述。
滑件主體部7包括:上翼板71及下翼板72,其等係上下隔開間隔而對向配置;連結柱73,其連結於上翼板71與下翼板72之間之橫寬方向之中央部且前側;及4個凸緣74,其等自上翼板71與下翼板72之兩者之左右兩端部朝向對向之側分別突出。
上翼板71與下翼板72之間相對於連結柱73而自左右方向之兩側向前方開口,將各開口稱為導入口75。又,於較該等導入口75更後方,左右之凸緣74、74自上翼板71之橫寬方向之兩端部向下方向突出。左右之凸緣74、74以使左右方向之間隔隨著朝向後方而逐漸縮小之方式向左右方向傾斜後,以將橫寬方向之間隔設為固定之方式朝向後方延長。又,左右之凸緣74、74自下翼板72之橫寬方向之兩端部略微向上方向突出。順便提一下,下側之左右之凸緣74、74與上側之左右之凸緣74、74為大致相同形狀。藉由相互對向之上下之凸緣74而縮小之間隙成為鏈布3用之通過口77。又,於上翼板71與下翼板72之間且其後端,形成有藉由上下左右之凸緣74而縮小橫寬之開口,將該開口稱為嚙合口76。該嚙合口76成為大致矩形狀。又,於上翼板71與下翼板72之間,藉由連結柱73與上下左右之凸緣74,形成向前後方向延長之Y字狀之引導路78。更詳細而言,引導路78包括:一條直線之主幹線路78a,其自連結柱73朝向嚙合口76;及2條分支路78b,其等自主幹線路78a分支為兩股。即,該引導路78包括:分支路78b、78b,其等於連結柱73之左右分支為兩股;及主幹線路78a,其自成為左右之分支路78b、78b之分支點的連結柱73之附近(於圖示之例中為後方 側)呈一條直線朝向滑件主體部7之後方側之端部(自連結柱73離開之方向之端部)延伸。該分支路78b中之上翼板71及下翼板72之端部為導入口側端部,導入口位於連結柱73側且位於連結柱73之左右,又,與導入口側為相反側之端部且主幹線路78a中之上翼板71及下翼板72之端部為嚙合口側端部。藉由以使由分支路78b分離之狀態之左右之鏈齒排4a、4a通過該主幹線路78a之方式移動滑件主體部7,左右之鏈齒排4a成為嚙合狀態而自嚙合口側端部伸出,因此主幹線路78a亦稱為嚙合路78a。
又,作為上翼板71之對向面之內表面側具備平坦之上平面部71a,用以抑制左右之鏈齒4、4(左右之嚙合頭部41、41)之上隆起部71b以較上平面部71a朝向下翼板72側略微突出之狀態,至少於自連結柱73朝向嚙合口76之範圍形成。更詳細而言,上隆起部71b包括:上隆起主幹線部71b1,其設置於自連結柱73朝向嚙合口76之部分(相當於主幹線路78a之橫寬之中央部之位置);及上隆起分支部71b2,其自上隆起主幹線部71b1之前端部之側方朝連結柱73之左右方向兩側分支為兩股。
上隆起主幹線部71b1之橫寬於前部為大致固定寬度,於前後長度方向之中間部朝向後方逐漸變窄,於後部保持該變窄之特定寬度,於後部前端部成為凸起為半圓狀之形狀。順便提一下,於上隆起主幹線部71b1之前後長之中間部,棘爪孔71c於上翼板71之上下方向貫通而形成。未圖示之板簧之停止棘爪可自該棘爪孔71c突出及隱入地設置。而且,停止棘爪若拉伸拉片9,則隱入至棘爪孔71c中,若釋放對拉片9之拉伸力,則停止棘爪之前端部自棘爪孔71c突出,卡合於鏈齒4。
又,上隆起主幹線部71b1之後端未到達嚙合口76(上翼板71之後端),而於上隆起主幹線部71b1之後端與嚙合口76之間空出間隔,於 相當於該間隔之位置,在上翼板71之內表面形成有上凹部71d。
如圖5至圖10所示,上凹部71d於圖示之例中,自下翼板72側觀察成為半圓狀,成為半圓狀之弦之邊位於上翼板71之後端。而且,若自後方觀察,則上凹部71d呈圓弧狀凹陷,其凹陷最深之位置成為橫寬之中間。此種上凹部71d之形狀恰好為於利用具有圓弧狀之刃部之切割器將原本存在於上隆起主幹線部71b1之後方之上平面部71a以朝向後方逐漸較深地凹陷之方式進行切削之情形時可形成之形狀。
因此,上凹部71d較上平面部71a更凹陷,自嚙合口76朝向前方逐漸減小凹陷量,於圖示之例中係設為自後方朝向前方以固定之傾斜角下降之傾斜面部71d1。再者,所謂傾斜面部71d1,並不限於如圖示例之自前方朝向後方以固定之傾斜角下降者,亦包含自前方朝向後方呈圓弧狀彎曲之傾斜面。所謂呈圓弧狀彎曲係指向下方側凸起之圓弧狀、或向上方側凸起之圓弧狀。但,向下方側凸起之圓弧狀之圓弧之前端配置於較將上翼板71之上表面之後端部倒角而成之圓弧之前端更前方。
又,與上凹部71d之傾斜面部71d1同樣地,於上隆起部71b之後部亦設置有另一傾斜面部71b3。而且,上凹部71d之傾斜面部71d1與上隆起部71b之傾斜面部71b3具有相同之傾斜角度,連續地形成為同一平面狀。
順便提一下,於上翼板71之後端部成為如下位置關係:於其左右方向之中央部配置有上凹部71d,於上凹部71d之左右方向之兩側依序配置有水平地形成之左右之上平面部71a、71a、左右之凸緣74、74。該上凹部71d係相對於以假想線連接該上凹部71d之兩側之上平面部71a、71a彼此而成之平面呈凹狀凹陷。因此,後端部之上翼板71之厚度自左右方向兩側朝向中央部而階段性地變薄。而且,使對向之上平面部71a與下平面部72a之上下間隔窄於上凹部71d與下凹部72d之上 下間隔,使上凹部71d與下凹部72d之上下間隔自上下凹部71d、72d之左右方向之兩側朝向中央部逐漸擴大。再者,左右之上平面部71a、71a與左右之凸緣74、74之連續之部分成為如嚙合口76之橫寬朝向下方逐漸變大之斜面。
又,如圖6~圖10所示,於下翼板72之內表面,亦與上翼板71之內表面同樣地形成有下平面部72a、下隆起部72b(下隆起主幹線部72b1、下隆起分支部72b2)及下凹部72d(傾斜面部72d1)。但,下隆起主幹線部72b1於在前部亦成為與後部相同之固定寬度之方面與上隆起主幹線部71b1不同。
此外,於下翼板72之內表面,在左右之下平面部72a、72a之內側,左右之凹槽72e、72e沿下隆起部72b(更詳細而言為下隆起主幹線部72b1)之左右方向兩側到達至嚙合口76而形成。但是,於該等左右之凹槽72e、72e之間且下隆起部72b之後方存在下凹部72d,下凹部72d如上所述般與上凹部71d同樣為半圓狀,且下凹部72d之後端之橫寬到達至凹槽72e之外側附近。因此,各凹槽72e於嚙合口76之附近,橫寬較窄。順便提一下,該等左右之凹槽72e、72e為鏈布3之退避部。
順便提一下,於下翼板72之後端部成為如下位置關係:在其左右方向之中央部配置有下凹部72d,於下凹部72d之左右方向之兩側依序配置有橫寬較窄之左右之凹槽72e、72e、左右之下平面部72a、72a、左右之凸緣74、74。再者,左右之下平面部72a、72a與左右之凸緣74、74之連續之部分成為如嚙合口76之橫寬朝向上方逐漸變大之斜面。
上述上凹部71d與下凹部72d之上下間隔藉由相互之傾斜面部71d1、72d1而朝向前方連續地逐漸縮小。而且,於該上凹部71d與下凹部72d之前方存在上隆起部71b與下隆起部72b,相互之後端部彼此 之上下間隔亦藉由相互之傾斜面部71b3、72b3,和上凹部71d與下凹部72d之相互之傾斜面部71d1、72d1連續而朝向前方連續地逐漸縮小。又,上凹部71d與下凹部72d之上下間隔於最寬處(後端之左右方向中央部)成為鏈齒4之嚙合頭部41之上下寬度之2倍以上。更詳細而言,最寬處之上述上下間隔成為將鏈齒4之嚙合頭部41之上下寬度之2倍與鏈布3之厚度相加所得之尺寸以上。另一方面,嚙合口76之尺寸為略大於左右之鏈齒4、4嚙合之狀態下之上下左右尺寸之程度。
於此種滑件主體部7之上表面且其橫寬方向之中央部,拉片安裝部8以呈門型突出之狀態設置,於該拉片安裝部8插通有拉片9之一端部之環狀部91,藉此,相對於拉片安裝部8向前後方向自由旋動地安裝有拉片9。
上述第一實施形態之拉鏈1按以下之(1)~(4)之順序使用。
(1)首先,如圖1所示,若自一對鏈帶2、2嚙合之狀態起,使用者將左右之鏈布3、3以拉離之方式向左右方向拉伸,則自非嚙合部4a2對嚙合排部4a1施加拉離之力,嚙合排部4a1之鏈齒4彼此之嚙合得以強制性地解除。其結果,如圖11所示,於滑件6之較嚙合口76更後方側,一對拉鏈1成為脫開狀態(被拉離之狀態)。又,將該脫開狀態時之滑件主體部7之內部示於圖14。
(2)其次,如圖12所示,若使滑件6後退,則左右之鏈齒4、4自嚙合口76依序進入至滑件主體部7之內部(主幹線路78a)。如圖15所示,此時若自後方觀察滑件主體部7,則以左右之鏈齒4、4之嚙合頭部41、41彼此恰好上下重疊之方式,左右之鏈齒4、4進入至滑件主體部7之內部。進入至滑件主體部7之內部之鏈齒4藉由上翼板71、下翼板72、4個凸緣74而被限制上下左右。而且,左右之鏈齒4、4中,上側(圖中之左側)之鏈齒4向右上方傾斜,嚙合頭部41收容於上凹部71d側,下側(圖中之右側)之鏈齒4向左下方傾斜,嚙合頭部41收容於下 凹部72d側。
(3)又,上凹部71d與下凹部72d之上下間隔以及上隆起部71b與下隆起部72b之相互之後端部之上下間隔朝向前方逐漸縮小,因此如圖16所示,隨著滑件6向後方移動,下側之鏈齒4之嚙合頭部41依序被引導至下凹部72d之傾斜面部72d1及下隆起部72b之後端之傾斜面部71b3,藉此被強制性地向上方移動。又,於圖16中雖未揭示,但隨著滑件6向後方移動,上側之鏈齒4之嚙合頭部41亦隨著向前方移動而被強制性地向下方移動。如此一來,隨著滑件6向後方移動,如圖17所示,左右之鏈齒4、4之斜度逐漸變緩,並且左右之鏈齒4、4之嚙合頭部41、41彼此逐漸嚙合,最終如圖18所示,於上隆起部71b與下隆起部72b之間,左右之鏈齒4、4之嚙合頭部41、41彼此成為完全嚙合之狀態。
(4)進而,隨著滑件6向後方移動,暫時嚙合之左右之鏈齒4、4之各嚙合頭部41碰撞到連結柱73,使左右之鏈齒4、4朝左右分離。若使滑件6後退,則於滑件6之內部產生此種一連串現象,如圖14所示,最終使滑件6後退至與止擋5碰撞為止。藉此,消除脫開狀態。
此種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1例如圖19、圖20所示般,安裝於連帽外套P之衣領P1之後面側。該衣領P1成為袋狀,於在其中收容有帽子P2之情形時,拉鏈1通常閉合。
於使用者穿著連帽外套P時欲戴帽子P2之情形時,若不操作滑件6,而將一對鏈帶2、2以上下拉離之方式拉伸,則打開拉鏈1。即,使用者可積極地製造出脫開狀態,打開一對鏈帶2、2。例如,為了於連帽外套P以外之衣服亦形成用以將穿著時所出之汗散出至外部之透氣部,例如亦可於腋下或脊背之部分安裝上述拉鏈1,於此情形時,藉由於出汗時經由衣服施加橫向拉力,而打開拉鏈1,因此便利性優異。又,亦可用於衣服或包之口袋。如此,使用者為了打開閉合之一 對鏈帶2、2,亦可不必操作滑件6便可完成,其結果,拉鏈1之便利性提高。又,亦可如通常般操作滑件6而打開。
如圖21、圖22所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拉鏈1係使滑件61與第1實施形態中之滑件6不同,且使一對鏈帶2、2與第1實施形態中之一對鏈帶2、2大致相同者(止擋5於鏈齒排4a之前後設置有2個)。
此處之滑件61不僅於前進時,於後退時亦係以閉合一對鏈帶2、2之方式發揮作用。如此一來,於滑件61前進時及後退時,成為無法利用滑件61之移動打開之拉鏈1。具體而言,滑件61成為如於相互之連結柱73側上下對稱地接合有2個第1實施形態之滑件6之構造。更詳細而言,連結柱73較第1實施形態中之連結柱73於前後方向更長,且上翼板71與下翼板72亦較第1實施形態中之上翼板71、下翼板72於前後更長。而且,於較長之上翼板71與下翼板72之前後方向之中間部彼此之間介置有連結柱73。又,凸緣74於上翼板71及下翼板72之前部及後部分別設置於橫寬方向之端部,引導路78成為以分支路78b之前端側為中心上下對稱地使2條第1實施形態中之Y字狀之引導路78連續者。即,引導路78包括:左右之分支路78b、78b,其等分支為兩股;及2條主幹線路78a、78a,其等自成為左右之分支路78b、78b之2個分支點的連結柱73之附近即前後方向兩側(連結柱73之前方側及後方側)呈一條直線朝向前後端部延伸。順便提一下,關於2個分支點,根據觀察方法不同,亦可將一者設為分支點,將另一者設為合流點。而且,設置於連結柱73之左右方向之兩側的一對導入口75、75位於前後方向之中間部,藉由上翼板71、下翼板72及前側之上下左右之凸緣74形成開口。
將該開口稱為前嚙合口79,前嚙合口79位於與嚙合口76對稱之位置。而且,於前嚙合口79之附近,與嚙合口76之附近同樣地,上凹部71d及下凹部72d形成於上翼板71與下翼板72之內表面之前部。
如圖23、圖24所示,上述第3實施形態之拉鏈1除使滑件62與第1實施形態中之滑件6不同以外,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此處之滑件62係相對於上平面部71a及下平面部72a水平地形成上凹部71d及下凹部72d,設為於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上使凹陷量固定之階差形狀,將各個底面設為平面部71d2、72d2者。因此,上隆起部71b與上凹部71d之邊界部分以及下隆起部72b與下凹部72d之邊界部分均為階差狀。又,自後方觀察,上凹部71d與下凹部72d為矩形狀。
於一對鏈帶2、2成為脫開狀態之情形時,若使用者使滑件62後退,則未圖示之左右之鏈齒4、4利用上凹部71d與下凹部72d之上下間隔自嚙合口76進入至滑件62之引導路78。上凹部71d與下凹部72d係將底面設為平面部71d2、72d2者,因此即便左右之鏈齒4、4於上凹部71d與下凹部72d中向前方移動,上凹部71d與下凹部72d之上下間隔亦不會縮小。然而,由於在Y字狀之引導路78之合流部,左右之鏈齒4、4彼此嚙合,以及左右之鏈齒4、4藉由上翼板71、下翼板72、左右之凸緣74、74而被限制上下左右,故隨著左右之鏈齒4、4朝向前方,左右之鏈齒4、4彼此逐漸嚙合。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適當進行變更。例如,關於用於拉鏈1之滑件6、62之個數,於為如上述第1、第3實施形態之具有Y字狀之引導路78者之情形時為1個,但並不限於此,亦可為2個。於此情形時,以2個滑件6、62之連結柱73、73彼此成為於前後方向對向之位置關係(Y字狀之引導路成為前後對稱之位置關係)之方式,將2個滑件6、62安裝於左右之鏈帶2、2。如此一來,即便相對於兩者之滑件6、62於主幹路側產生脫開狀態,亦可藉由使一滑件6、62向自另一滑件6、62離開之方向移動,而消除脫開狀態。
又,於自上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上凹部71d及下凹部72d之形 狀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設為半圓狀,但並不限於此,亦可為矩形狀等其他形狀。進而,上凹部71d及下凹部72d如第3實施形態般自後方觀察為矩形狀,但亦可如第1實施形態般為使凹陷量朝向前方逐漸變小之傾斜面部。又,上凹部71d及下凹部72d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設置於上翼板71與下翼板72之左右方向之中央部,但亦可於左右之凸緣74、74間之全域而設置。
此外,非嚙合部4a2並不限於切除鏈齒4之嚙合頭部41之上述實施形態,亦可為使嚙合頭部41與反轉部43同樣地未向前後方向突出之形態。又,鏈齒排4a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使用連續鏈齒4b,但並不限於此,亦可為藉由將多個鏈齒4於前後方向隔開間隔安裝而形成者。於此情形時,關於鏈齒排4a,嚙合排部4a1係藉由將鏈齒4於前後方向隔開等間隔安裝於鏈布3而形成,非嚙合部4a2係形成為未將鏈齒4安裝於鏈布3之狀態。
又,凸緣74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係於上翼板71與下翼板72之左右設置有合計4個,但並不限於此,亦可為2個凸緣74自上翼板71或下翼板72之任一者之左右突出。
再者,上平面部71a及下平面部72a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係以上隆起部71b及下隆起部72b為中心而分離地設置於上翼板71及下翼板72之對向之內表面之左右,但並不限於此,亦可為無上隆起部71b及下隆起部72b之類型,即,亦可連續地設置於上翼板71及下翼板72之對向之內表面之左右。
此外,滑件6、61、62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包括滑件主體部7、拉片安裝部8及拉片9,但並不限於此,亦可為無拉片安裝部8之類型,即,亦可為包括滑件主體部7與拉片9者(於滑件主體部7固定有拉片9者)。
6‧‧‧滑件
7‧‧‧滑件主體部
8‧‧‧拉片安裝部
9‧‧‧拉片
71‧‧‧上翼板
71a‧‧‧上平面部
71d‧‧‧上凹部
72‧‧‧下翼板
72a‧‧‧下平面部
72d‧‧‧下凹部
74‧‧‧凸緣
75‧‧‧導入口
77‧‧‧通過口
91‧‧‧環狀部

Claims (11)

  1. 一種拉鏈用滑件,其係包括滑件主體部(7)及設置於上述滑件主體部(7)之上表面側之拉片(9)之拉鏈用滑件(6、61、62),該滑件主體部(7)包含:上翼板(71)及下翼板(72),其等隔開上下間隔而對向;連結柱(73),其將上述上翼板(71)與上述下翼板(72)於相互之左右方向中央部上下連結;及凸緣(74),其自上述上翼板(71)與上述下翼板(72)之至少一者且左右方向之兩端部朝縮小上述上下間隔之方向突出;該拉鏈用滑件之特徵在於:於上述上翼板(71)與上述下翼板(72)之間,藉由上述連結柱(73)與上述凸緣(74),使引導路(78)於相對於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之正交方向延長而形成;上述引導路(78)包含:分支路(78b),其於上述連結柱(73)之左右分支;及嚙合路(78a),其自成為左右之上述分支路(78b)之分支點的上述連結柱(73)之附近朝向位於上述正交方向之上述滑件主體部(7)之端部;於上述上翼板(71)與上述下翼板(72)之對向之內表面且相互之左右方向之至少中央部、且上述嚙合路(78a)側之上述端部,具備上凹部(71d)與下凹部(72d)。
  2. 如請求項1之拉鏈用滑件,其中上述上凹部(71d)與上述下凹部(72d)之上述上下間隔於上述正交方向整個長度上朝向上述連結柱(73)逐漸縮小。
  3. 如請求項2之拉鏈用滑件,其中上述上凹部(71d)與上述下凹部(72d)具有於上述正交方向整個長度上使上述上下間隔朝向上述連結柱(73)連續地逐漸縮小之傾斜面部。
  4. 如請求項3之拉鏈用滑件,其於上述上翼板(71)與上述下翼板(72) 之對向之內表面,具備自上述連結柱(73)朝向上述端部延伸之上隆起部(71b)、及自上述連結柱(73)朝向上述端部延伸之下隆起部(72b),且上述上凹部(71d)及上述下凹部(72d)設置於較上述上隆起部(71b)與上述下隆起部(72b)更靠上述滑件主體部(7)之上述端部側而成。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拉鏈用滑件,其於上述上翼板(71)與上述下翼板(72)之對向之內表面,於較左右之上述凸緣(74)更靠左右方向內側具備上平面部(71a)與下平面部(72a),並且於上述上平面部(71a)之左右方向中央部配置上述上凹部(71d),於上述下平面部(72a)之左右方向中央部配置上述下凹部(72d);且對向之上述上平面部(71a)與上述下平面部(72a)之上下間隔窄於上述上凹部(71d)與上述下凹部(72d)之上述上下間隔而成。
  6. 如請求項5之拉鏈用滑件,其係使上述上凹部(71d)與上述下凹部(72d)之上述上下間隔自左右方向之兩側朝向中央部逐漸擴大。
  7. 一種拉鏈,其特徵在於包括: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拉鏈用滑件(6、61、62);及左右之鏈帶(2),其等安裝有可沿上述正交方向移動之上述滑件(6、61、62);且左右之上述鏈帶(2)包括:左右之鏈布(3),其等對向;及左右之鏈齒排(4a),其等包含於上述各鏈布(3)之對向之側緣部沿上述正交方向安裝之多個鏈齒(4);且左右之上述鏈齒排(4a)係插通至上述滑件(6、61、62)。
  8. 如請求項7之拉鏈,其中左右之上述鏈齒排(4a)除設置有使上述多個鏈齒(4)中之一部分鏈齒(4)彼此以特定之形態交替地正常嚙合之嚙合排部(4a1)以外,亦設置有實質上不具有上述鏈齒(4)且左右之上述鏈布(3)實質上對向之非嚙合部(4a2)、或上述鏈齒(4) 彼此較上述嚙合排部(4a1)之上述一部分鏈齒(4)彼此更弱地嚙合之弱嚙合部。
  9. 如請求項7或8之拉鏈,其中上述滑件(61)係於在上述連結柱(73)之上述正交方向之兩側具有上述嚙合路(78a)之狀態下插通左右之上述鏈齒排(4a)而成。
  10. 如請求項7或8之拉鏈,其於左右之上述鏈帶(2)安裝有2個上述滑件(6、62),上述2個滑件(6、62)之上述連結柱(73)彼此處於在上述正交方向對向之位置關係。
  11. 一種拉鏈,其特徵在於包括1個或2個拉鏈用滑件(6、61、62)及為左右之鏈帶(2)且安裝有上述1個或2個滑件(6、61、62)使之可沿相對於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之正交方向移動的左右之上述鏈帶(2),該等1個或2個拉鏈用滑件(6、61、62)包括滑件主體部(7)與設置於上述滑件主體部(7)之上表面側之拉片(9),該滑件主體部(7)包含:上翼板(71)及下翼板(72),其等隔開上下間隔而對向;連結柱(73),其將上述上翼板(71)與上述下翼板(72)於相互之左右方向中央部上下連結;及凸緣(74),其自上述上翼板(71)與上述下翼板(72)之至少一者且左右方向之兩端部朝縮小上述上下間隔之方向突出;且上述1個或2個滑件(6、61、62)整體上係於上述上翼板(71)與上述下翼板(72)之間,包括於上述連結柱(73)之左右分支之分支路(78b)、及自成為左右之上述分支路(78b)之分支點的上述連結柱(73)之附近朝向位於上述正交方向之上述滑件主體部(7)之端部之嚙合路(78a)的引導路(78)係以上述連結柱(73)側為中心於上述正交方向形成為對稱之關係;左右之上述鏈帶(2)包括:左右之鏈布(3),其等對向;及左右之鏈齒排(4a),其等包含於上述各鏈布(3)之對向之側緣部沿上述 正交方向安裝之多個鏈齒(4);且左右之上述鏈齒排(4a)係插通至上述滑件(6、61、62)之上述引導路(78)中;左右之上述鏈齒排(4a)除設置有使上述多個鏈齒(4)中之一部分鏈齒(4)彼此以特定之形態交替地正常嚙合之嚙合排部(4a1)以外,亦設置有實質上不具有上述鏈齒(4)且左右之上述鏈布(3)實質上對向之非嚙合部(4a2)、或上述鏈齒(4)彼此較上述嚙合排部(4a1)之上述一部分鏈齒(4)彼此更弱地嚙合之弱嚙合部。
TW102148249A 2012-12-28 2013-12-25 Zipper with slider and zipper TWI4849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84024 WO2014103001A1 (ja) 2012-12-28 2012-12-28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8619A true TW201438619A (zh) 2014-10-16
TWI484926B TWI484926B (zh) 2015-05-21

Family

ID=51020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8249A TWI484926B (zh) 2012-12-28 2013-12-25 Zipper with slider and zipper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I484926B (zh)
WO (1) WO201410300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15342A (zh) * 2018-01-23 2020-09-01 自皮特有限公司 拉链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24062A (ja) * 2016-01-14 2017-07-20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を使用した製品
GB2588110B (en) * 2019-10-07 2023-09-13 Survitec Group Ltd Slide fasten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47843A (en) * 1974-10-22 1976-04-23 Yoshida Kogyo Kk Suraidofuasunaano kinkyukaihobu
US6928703B2 (en) * 2002-03-25 2005-08-16 Robin Petravic Sealed sli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JP3960945B2 (ja) * 2003-05-09 2007-08-15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エレメント列の噛合状態検出装置
US7000293B2 (en) * 2004-07-02 2006-02-21 Yu-Pau Lin Concealable zipper slider structure
JP4696096B2 (ja) * 2007-07-20 2011-06-08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AU2009351749B2 (en) * 2009-08-27 2014-04-03 Ykk Corporation Slider for hidden slide fastener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15342A (zh) * 2018-01-23 2020-09-01 自皮特有限公司 拉链
US11337494B2 (en) 2018-01-23 2022-05-24 Zip It Ltd. Slide fastener
CN111615342B (zh) * 2018-01-23 2022-08-02 自皮特有限公司 拉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84926B (zh) 2015-05-21
WO2014103001A1 (ja) 2014-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8677B (zh) Chain belt
TWI563935B (zh) Zipper chain, chain and zipper
TWI457090B (zh) Lacquers and sliders with simple locking mechanism
EP1941810A1 (en) Device for article, used for changing string-end securing portion
TWI484926B (zh) Zipper with slider and zipper
TWI526171B (zh) A zipper with a separable insert and a mold for injection molding
TWI554225B (zh) zipper
TWI386173B (zh) Chain and zipper
TWI468124B (zh) Zipper with the upper and lower gears
TWI481356B (zh) Zippers and concealed zippers
US10993509B2 (en) Fastener stringer and slide fastener
US3484906A (en) Slide clasp fastener
TWI524859B (zh) zipper
TWI587809B (zh) Chain belt, zipper and pressure machine
CN106455766A (zh) 拉链用拉头
TWI621413B (zh) Zipper with stop
CN214072105U (zh) 一种三面拉链
TW201526823A (zh) 拉鏈用滑件及拉鏈
US3969794A (en) Concealed zipper fastener
TWI481355B (zh) Metal chain and zipper
KR101020330B1 (ko) 이탈방지용 이중지퍼
CN215873684U (zh) 一种多链齿组合拉链
TWI543720B (zh) Zipper, mold device, and zipper slide manufacturing method
TW201609015A (zh) 無拉鏈鏈布之鏈帶、無拉鏈鏈布之拉鏈及附有拉鏈之物品
CN210809531U (zh) 一种圆筒型拉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