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3021B - 拉鏈 - Google Patents

拉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3021B
TWI673021B TW107116883A TW107116883A TWI673021B TW I673021 B TWI673021 B TW I673021B TW 107116883 A TW107116883 A TW 107116883A TW 107116883 A TW107116883 A TW 107116883A TW I673021 B TWI673021 B TW I67302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zipper
base
fastener
fastener element
engag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68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0058A (zh
Inventor
董宥辰
高澤成吉
児島佳敬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0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0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30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302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267Sliders for slide fasteners with edges of stringers having uniform section throughout the length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40Connection of separate, or one-piece, interlocking members to stringer tapes; Reinforcing such connections, e.g. by stitching
    • A44B19/403Connection of separate interlocking memb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02Slide fasteners with a series of separate interlocking members secured to each stringer tape
    • A44B19/04Stringers arranged edge-to-edge when fastened, e.g. abutting string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02Slide fasteners with a series of separate interlocking members secured to each stringer tape
    • A44B19/04Stringers arranged edge-to-edge when fastened, e.g. abutting stringers
    • A44B19/06Stringers arranged edge-to-edge when fastened, e.g. abutting stringers with substantially rectangular members having interlocking projections and piece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拉鏈(100)之拉鏈鏈齒(20)具有包含於前端部(22)與基部(21)之間彎折或彎曲之部分的中間部(23)。中間部(23)具有於與滑件(40)之移動方向一致之軸線(CL)上突出之卡合凸部(24)及凹陷之被卡合凹部(25)。於與軸線(CL)正交之正交方向上,自軸線(CL)至前端部(22)之前端面(22m)之第1距離(L1)未達自軸線(CL)至基部(21)之基端面(21m)之第2距離(L2)。

Description

拉鏈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拉鏈。
專利文獻1揭示一種提供寬度更窄之拉鏈之技術。左右之拉鏈鏈齒於滑件之移動方向上交錯結合。各拉鏈鏈齒之長度未達交錯組合之左右之拉鏈鏈齒之左右寬度。各拉鏈鏈齒之形狀包含彎折或彎曲之形狀。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英國專利申請公開第442809號說明書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於本案之圖9所示之先前型之拉鏈中,於為了將左右之拉鏈鏈齒500結合而拉拽滑件時,要求左側拉鏈鏈齒500之頭部510進入至於右側之拉鏈鏈布上鄰接之右側拉鏈鏈齒500之頭部510之間之間隙,同樣地,要求右側拉鏈鏈齒500之頭部510進入至於左側之拉鏈鏈布上鄰接之左側拉鏈鏈齒500之頭部510之間之間隙。使該拉鏈鏈齒20之結合產生之滑件之移動所要求之力對於身體較弱者、例如幼兒或高齡者而言絕對不小。
本案發明者新發現了提供用以使拉鏈鏈齒結合之滑件之移動所需之力減小之拉鏈的意義。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某些態樣之拉鏈係具備一對拉鏈鏈帶及滑件之拉鏈,上述一對拉鏈鏈帶中,各拉鏈鏈帶具備拉鏈鏈布及安裝於上述拉鏈鏈布之複數個拉鏈鏈齒,各拉鏈鏈齒具有固定於上述拉鏈鏈布之基部及位於上述基部之相反側之前端部,上述滑件設為用以使上述一對拉鏈鏈帶開合之至少一個滑件,其具備:上翼板;下翼板;連結柱,其將上述上翼板與下翼板連結且與上述拉鏈鏈齒之前端部之前端面相對或接觸;及凸緣部,其設置於上述上翼板及下翼板之至少一者且與上述拉鏈鏈齒之基部之基端面相對或接觸;上述拉鏈鏈齒具有包含於上述前端部與上述基部之間彎折或彎曲之部分的中間部,上述中間部具有於與上述滑件之移動方向一致之軸線上突出之卡合凸部及凹陷之被卡合凹部,且於與上述軸線正交之正交方向上,自上述軸線至上述前端部之前端面之第1距離未達自上述軸線至上述基部之基端面之第2距離。
本發明之某些態樣之拉鏈係將沿上述軸線之上述滑件之移動方向設為前後方向,藉由上述滑件之前進而將上述一對拉鏈鏈帶拉合,藉由上述滑件之後退而將上述一對拉鏈鏈帶拉開的拉鏈,且上述拉鏈鏈齒具有於與上述被卡合凹部為相反側且與上述卡合凸部為同一側凹陷之第1凹部,於上述前後方向上,上述卡合凸部之頂點位置與上述第1凹部之底位置之間隔和位於上述前端部之最後方之點與上述被卡合凹部之底位置之間隔實質上相等。
本發明之某些態樣之拉鏈係具備左右一對拉鏈鏈帶及至少一個滑件之拉鏈,上述左右一對拉鏈鏈帶中,各拉鏈鏈帶具備拉鏈鏈布及安裝於拉鏈鏈布之複數個拉鏈鏈齒,各拉鏈鏈齒具有固定於拉鏈鏈布之基部及位於基部之相反側之前端部,上述至少一個滑件為了將左右一對拉鏈鏈帶拉開而前進,又,為了將左右一對拉鏈鏈帶拉合而後退,左側及右側之各拉鏈鏈齒以於拉鏈鏈齒之前側具有卡合凸部且於拉鏈鏈齒之後側具有被卡合凹部之方式彎折或彎曲,於左右一側之拉鏈鏈齒之卡合凸部與基部之間,設置用以承收設置於左右另一側之拉鏈鏈齒之向後方突出之第1小突起的第1凹部,於左側及右側之各拉鏈鏈齒中,卡合凸部以相較於第1小突起於左右方向上更靠近基部之方式移位而設置,第1凹部以相較於被卡合凹部於左右方向上更靠近基部之方式移位而設置。
本發明之某些態樣之拉鏈係具備左右一對拉鏈鏈帶及至少一個滑件之拉鏈,上述左右一對拉鏈鏈帶中,各拉鏈鏈帶具備拉鏈鏈布及安裝於拉鏈鏈布之複數個拉鏈鏈齒,各拉鏈鏈齒具有固定於拉鏈鏈布之基部及位於基部之相反側之前端部,上述至少一個滑件用以使左右一對拉鏈鏈帶開合,左側及右側之各拉鏈鏈齒具有包含於前端部與基部之間彎折或彎曲之部分的中間部,中間部具有於與滑件之移動方向一致之軸線上突出之卡合凸部及凹陷之被卡合凹部,左側及右側之一側之拉鏈鏈齒具有阻止左側及右側之另一側之拉鏈鏈齒之沿上下方向之位移之至少一個位移限制部。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可提供一種用以使拉鏈鏈齒結合之滑件之移動所需之力減小之拉鏈。
以下,一面參照圖1至圖38,一面對本發明之非限定之實施形態例進行說明。所揭示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例及實施形態例中包含之各特徵並非各自獨立。業者無需過多說明便可將各實施形態例及/或各特徵組合。又,業者亦能夠理解利用該組合所產生之協同效應。實施形態例間之重複說明原則上省略。參照圖式係以發明之記述為主要目的,有時為了方便作圖而簡化。
以下,於記述中,關於某拉鏈而記述之複數個特徵除理解為該等特徵之組合以外,還理解為獨立於其他特徵之個別之特徵。個別之特徵係理解為並非必須與其他特徵組合而獨立之個別之特徵,但亦理解為與1個以上之其他之個別之特徵之組合。記述個別之特徵之組合之全部對業者而言冗長而省略。個別之特徵係藉由「某些情形」等表達而明示。個別之特徵係理解為並非僅對例如圖式中揭示之拉鏈有效而對其他各種拉鏈亦通用之普遍性之特徵。
於本說明書中,使用如下述般定義之表示方向之用語。前後方向係理解為與滑件之移動方向一致、或者與滑件之移動方向相符。左右方向於一對拉鏈鏈帶所存在之平面上與前後方向正交。上下方向與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分別正交。再者,可參照下述說明而重新定義該等用語。望注意本說明書及/或請求項中言及之前後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無須與以其他基準、例如以鉛直方向或觀察者為基準理解之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後方向一致。
如圖1所示,拉鏈100具有一對拉鏈鏈帶10、及用以使一對拉鏈鏈帶10開合之至少一個滑件40。亦設想於拉鏈100設置2個以上之滑件之例。有為了便於說明而將一對拉鏈鏈帶10之左側拉鏈鏈帶10之拉鏈鏈布15或拉鏈鏈齒20分別稱為左側拉鏈鏈布15或左側拉鏈鏈齒20的情形。同樣地,有將一對拉鏈鏈帶10之右側拉鏈鏈帶10之拉鏈鏈布15或拉鏈鏈齒20分別稱為右側拉鏈鏈布15或右側拉鏈鏈齒20的情形。
藉由滑件40之前進而將左右之拉鏈鏈帶10拉合,藉由滑件40之後退而將左右之拉鏈鏈帶10拉開。將左右之拉鏈鏈帶10拉合係指左右之拉鏈鏈齒20結合。將左右之拉鏈鏈帶10拉開係指將左右之拉鏈鏈齒20之結合解除。
一對拉鏈鏈帶10中包含之各拉鏈鏈帶10具有拉鏈鏈布15及安裝於拉鏈鏈布15之複數個拉鏈鏈齒20。拉鏈鏈布15係可撓性薄材,且作為一對鏈布面而具有上側鏈布面及下側鏈布面。拉鏈鏈布15具有供安裝拉鏈鏈齒20之側緣部16。為了加強拉鏈鏈布15與拉鏈鏈齒20之結合,而於側緣部16設置芯繩17。於某些情形時,拉鏈鏈布15係梭織物、針織物、或該等之混成品。芯繩17係與拉鏈鏈布15一起梭織而成,或者縫製於拉鏈鏈布15。
拉鏈鏈齒20具有固定於拉鏈鏈布15之基部21、及位於基部21之相反側之前端部22。前端部22設置於相較基部21更靠拉鏈鏈布外側。所謂拉鏈鏈布外側,係指自拉鏈鏈布15之鏈布面上之點朝向鏈布面外之點之方向。設置於某一拉鏈鏈布15之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係設置於相較該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更靠另一拉鏈鏈布15側。基部21存在於拉鏈鏈布15之鏈布面上,明確而言,存在於拉鏈鏈布15之側緣部16及芯繩17上。前端部22不存在於拉鏈鏈布15之鏈布面上。拉鏈鏈齒20係自固定於拉鏈鏈布15之側緣部16之基部21朝向不存在於拉鏈鏈布15之鏈布面上之前端部22而於左右方向上延伸。
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具有與滑件40之連結柱43相對或接觸之前端面22m。前端面22m於某些情形時,與滑件40之連結柱43接觸,並於其側面上滑動。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具有與滑件40之凸緣部44相對或接觸之基端面21m。於某些情形時,基端面21m與滑件40之凸緣部44接觸,並於其內表面上滑動。拉鏈鏈齒20藉由在其前端面22m與連結柱43之側面接觸及/或於其上滑動,而使拉鏈鏈齒20之姿勢穩定化。同樣地,拉鏈鏈齒20藉由在其基端面21m與凸緣部44之內表面接觸及/或於其上滑動,而使拉鏈鏈齒20之姿勢穩定化。於某些情形時,基端面21m及/或前端面22m至少局部包含平坦面。
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具有設置於拉鏈鏈布15之上方之上部基部、及設置於拉鏈鏈布15之下方之下部基部。基部21之基端面21m藉由拉鏈鏈布15而被上下分割。基端面21m之上部區域與滑件40之上部凸緣部之內表面相對或接觸,並視情形於其上滑動。基端面21m之下部區域與滑件40之下部凸緣部之內表面相對或接觸,並視情形於其上滑動。
前端面22m與基端面21m之左右方向間隔與拉鏈鏈齒20之左右方向之寬度一致。拉鏈鏈齒20具有於基端面21m與前端面22m之間延伸之前側面及後側面。前側面以形成下述之一個第1凹部29及一個卡合凸部24之方式於左右方向上延伸。前側面係面向滑件之移動方向上之前方之側面。後側面以形成下述之一個被卡合凹部25之方式於左右方向上延伸。後側面係面向滑件之移動方向上之後方之側面。
如圖2所示,拉鏈鏈齒20具有於前端部22與基部21之間彎折或彎曲之中間部23。中間部23具有於與滑件40之移動方向一致之軸線CL上突出之卡合凸部24、及於軸線CL上凹陷之被卡合凹部25。於包含圖示例之某些情形時,卡合凸部24平緩地向前方隆起。卡合凸部24之頂點位於軸線CL上。被卡合凹部25平緩地向前方凹陷。被卡合凹部25之底點位於軸線CL上。如圖1所示,軸線CL位於已結合之左右之各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之基端面21m之左右間隔W10之中心。軸線CL與拉鏈鏈布15之長度方向平行。於中間部23之卡合凸部24,拉鏈鏈齒20之前側面以向前方突出之方式彎折、或者呈弧狀彎曲。於中間部23之被卡合凹部25,拉鏈鏈齒20之後側面以向前方突出之方式彎折、或者呈弧狀彎曲。
如圖2所示,卡合凸部24超過基部21之前後方向之寬度W1之範圍而位於前方。即,卡合凸部24之前側端部位於較基部21之前側端部更靠前方。另一方面,被卡合凹部25位於基部21之前後方向之寬度W1之中心附近。明確而言,卡合凸部24之頂點位於基部21之最大寬度W1之範圍外,被卡合凹部25之底點位於基部21之最大寬度W1之範圍內。再者,被卡合凹部25之底點位於前端部22之最小寬度W2之範圍內。藉由拉鏈鏈齒20以上述態樣彎折或彎曲而達成拉鏈鏈齒20之較窄之左右寬度。又,於左右之拉鏈鏈齒20結合時結合對之拉鏈鏈齒20彼此之多餘之干涉減小,確保於結合完成時兩者之良好之結合。再者,於本說明書中,僅圖示拉鏈鏈齒20彎折之情形,而省略拉鏈鏈齒20彎曲之情形時之圖示。
於某些情形時,前端部22之至少一部分位於基部21之最大寬度W1之範圍內。於某些情形時,前端部22之前端面22m位於基部21之最大寬度W1之範圍內。
於某些情形時,拉鏈鏈齒20呈現出前視時呈倒V字狀彎折之形狀。於某些情形時,拉鏈鏈齒20具有第1及第2棒部27、28。第1棒部27與第2棒部28之邊界可存在於軸線CL上。第1棒部27與第2棒部28之結合部分可與上述中間部23一致。第2棒部28包含上述前端部22。第1棒部27與基部21之邊界例如存在於軸線AX,該軸線AX與軸線CL平行且存在於芯繩17之左右寬度中心。
於左右之拉鏈鏈齒20結合時,左側拉鏈鏈齒20夾於在右側拉鏈鏈布15上鄰接之右側拉鏈鏈齒20之間。於某些情形時,左側拉鏈鏈齒20之卡合凸部24卡合於位於前方之右側拉鏈鏈齒20之被卡合凹部25。同樣地,左側拉鏈鏈齒20之被卡合凹部25卡合於位於後方之右側拉鏈鏈齒20之卡合凸部24。
於左右之拉鏈鏈齒20結合時,左側拉鏈鏈齒20之第1棒部27之前側面與位於前方之右側拉鏈鏈齒20之第2棒部28之後側面相對或接觸。左側拉鏈鏈齒20之第1棒部27之後側面與位於後方之右側拉鏈鏈齒20之第2棒部28之前側面相對或接觸。
於左右之拉鏈鏈齒20結合時,左側拉鏈鏈齒20之第2棒部28之前側面與位於前方之右側拉鏈鏈齒20之第1棒部27之後側面相對或接觸。左側拉鏈鏈齒20之第2棒部28之後側面與位於後方之右側拉鏈鏈齒20之第1棒部27之前側面相對或接觸。
於左右之拉鏈鏈齒20已結合之狀態下,即便左側拉鏈鏈齒20欲向左側移動,左側拉鏈鏈齒20之第2棒部28亦會與後方之右側拉鏈鏈齒20之第1棒部27產生干涉,左側拉鏈鏈齒20之第1棒部27亦會與前方之右側拉鏈鏈齒20之第2棒部28產生干涉。關於右側拉鏈鏈齒20,與左側拉鏈鏈齒20之關係亦適用相同之說明。
於包含本發明例之某些情形時,第1棒部27與第2棒部28所成之角θ為120°<θ<140°。於120°>θ之情形時,於左右之拉鏈鏈齒20結合時,左右之拉鏈鏈齒20產生干涉,而滑件40之移動所需之力增加或者左右之拉鏈鏈齒20不會很好地結合。於θ>140°之情形時,於同一拉鏈鏈布15上鄰接之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之間隔W3變窄,而於同一拉鏈鏈布15上鄰接之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彼此產生干涉或者拉鏈鏈布15之側緣部16之可撓性降低。
第1棒部27與第2棒部28之關係適用於形成卡合凸部24之第1棒部27之前側面與第2棒部28之前側面之關係,同樣地,適用於對被卡合凹部25賦形之第1棒部27之後側面與第2棒部28之後側面之關係。
於某些情形時,於第1棒部27與基部21之間,於在前後方向上與卡合凸部24為同一側,設置不同於上述被卡合凹部25之第1凹部29。第1凹部29係於與被卡合凹部25為相反側且與卡合凸部24為同一側向卡合凸部24之突出方向之相反方向凹陷之凹部。第1凹部29位於拉鏈鏈布15之芯繩17上,詳細而言,第1凹部29之底點可位於軸線AX上。第1凹部29之存在可引起基部21之最大寬度W1之增加。由圖2可知,卡合凸部24之頂點位置與第1凹部29之底位置之前後方向之間隔W4和位於前端部22之最後方之點與被卡合凹部25之底位置之間隔W5實質上相等。即,卡合凸部24之突出程度與被卡合凹部25之凹陷程度互補。藉此,可促進左右同一形狀之拉鏈鏈齒20之良好之結合。又,由圖1可知,左右之拉鏈鏈帶10結合時,右側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進入至左側之拉鏈鏈齒20之第1凹部29。因此,與未設置第1凹部29之情形相比,設置第1凹部29之情形時,左右之拉鏈鏈齒20之卡合之角度變大(或變深),而拉鏈100之橫拉強度提昇。
第1棒部27之前側面與後側面係於軸線AX與軸線CL之間於左右方向上傾斜地實質上平行地延伸。第2棒部28之前側面與後側面自軸線CL朝向拉鏈鏈布外側於左右方向上傾斜地平行地延伸。
如圖2至圖4所示,於某些情形時,於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設置凹狀之收容部26,該凹狀之收容部26於一對拉鏈鏈帶10結合時,收容結合對象之拉鏈鏈帶10之拉鏈鏈布15之芯繩17。凹狀之收容部26與芯繩17同樣地於前後方向上延伸。藉由拉鏈鏈齒20之收容部26收容芯繩17,而有效地限制結合時之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之上下位移。如圖4所示,收容部26係設置於前端部22之上下方向之厚度之中心。前端部22之前端面22m藉由凹狀之收容部26而被上下分割。前端面22m之上部區域與滑件40之連結柱43之上側部分之側面接觸。前端面22m之下部區域與滑件40之連結柱43之下側部分之側面接觸。於前後方向上延伸之凹狀之收容部26之深度D26未達芯繩17之左右寬度。
拉鏈鏈齒20可包含金屬、樹脂、或除此以外之材料。於拉鏈鏈齒20為金屬製之情形時,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構成為叉狀,藉由緊固步驟而固定於拉鏈鏈布15之側緣部16。於拉鏈鏈齒20為樹脂製之情形時,藉由在拉鏈鏈布15之側緣部16配置於模具之模穴內之狀態下進行之射出成形步驟而將拉鏈鏈齒20固定於拉鏈鏈布15之側緣部16。於拉鏈鏈齒20包含除此以外之材料之情形時,藉由適於該材料之任意之步驟而固定於拉鏈鏈布15之側緣部16。
滑件40具有:上翼板41;下翼板42;連結柱43,其將上翼板41與下翼板42連結且與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之前端面22m相對或接觸;及一對凸緣部44,其等設置於上翼板41及下翼板42之至少一者且與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之基端面21m相對或接觸。滑件40可包含金屬、樹脂、或除此以外之材料。滑件40於連結柱43之左右旁具有一對導入口,各拉鏈鏈齒20經由各導入口進入至滑件40內。於滑件40內結合之左右之拉鏈鏈齒20經由滑件40之一個嚙合口而移動至滑件40外。於某些情形時,於滑件40之上翼板41設置拉片安裝柱,並將任意種類之拉片安裝於拉片安裝柱。
上翼板41與下翼板42隔開相當於連結柱43之上下高度之間隔而相互對向地設置。上翼板41與下翼板42之上下間隔略大於拉鏈鏈齒20之最大上下厚度。
滑件40之連結柱43具有於前方具有最大寬度且於後方具有最小寬度之三角形狀、更準確而言、等腰三角形狀之剖面形狀。連結柱43具有朝向後方相互接近之左側面43m及右側面43n。左側面43m為平坦面,確保左側之拉鏈鏈齒20之順暢之滑動。右側面43n為平坦面,確保右側之拉鏈鏈齒20之順暢之滑動。
連結柱43具有經實施修圓處理之後端部43r。左側面43m與右側面43n之間之角度設定為適當之值,於某些情形時,為35~45°,於本發明例中為40°。連結柱43具有與前後方向垂直地交叉之前側面43f。於左側面43m與前側面43f之間設置弧狀面,於右側面43n與前側面43f之間亦設置弧狀面,而促進拉鏈鏈齒20之順暢之滑動。
滑件40之一對凸緣部44於前方具有最大左右間隔,於後方具有最小左右間隔。一對凸緣部44具有左側凸緣部44m及右側凸緣部44n。左側凸緣部44m具有與右側凸緣部44n對向之內表面44m1。右側凸緣部44n具有與左側凸緣部44m對向之內表面44n1。左側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之基端面21m與左側凸緣部44m之內表面44m1相對或接觸,或者於其內表面44m1上滑動。右側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之基端面21m與右側凸緣部44n之內表面44n1相對或接觸,或者於其內表面44n1上滑動。
於包含本發明例之某些情形時,於上翼板41及下翼板42個別地設置一對凸緣部44。即,滑件40具有設置於上翼板41之一對上部凸緣部及設置於下翼板42之一對下部凸緣部。藉由設置合計4個凸緣部44,而能夠自左右方向較佳地限制上翼板41與下翼板42之間之鏈齒通路。根據實施形態,拉鏈鏈齒20可具有突入至上部凸緣部與下部凸緣部之間之間隙之翼部。亦設想如下變化例,即,滑件40僅具有合計2個凸緣部44,進而,其中一個凸緣部設置於上翼板41,另一個凸緣部44設置於下翼板42。
於包含本發明例之某些情形時,如圖1及圖2所示,於與軸線CL正交之左右方向上,自軸線CL至前端部22之前端面22m之第1距離L1未達自軸線CL至基部21之基端面21m之第2距離L2。根據該構成,可有效地減小用以使左右之拉鏈鏈帶10結合之滑件40之移動所要求之力。於某些情形時,於將第1距離L1設為P,將第2距離L2設為Q時,滿足0.39<P/Q<0.74。於0.39>P/Q之情形時,存在拉鏈鏈齒20無法到達至設置有結合對象之拉鏈鏈齒20之芯繩17而結合時之拉鏈鏈齒20之上下位移不受限制之虞。於P/Q>0.74之情形時,存在結合時一拉鏈鏈齒20之第2棒部28與另一拉鏈鏈齒20之第1棒部27產生干涉之虞。
於包含本發明例之某些情形時,將於一對拉鏈鏈帶10中結合之一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之基端面21m與另一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之基端面21m之正交方向(即左右方向)上之間隔W10設為T時,滿足0.30<2P/T<0.70。於0.30>2P/T之情形時,存在拉鏈鏈齒20無法到達至設置有結合對象之拉鏈鏈齒20之芯繩17而結合時之拉鏈鏈齒之上下位移不受限制之虞。於2P/T>0.70之情形時,存在結合時一拉鏈鏈齒之第2棒部28與另一拉鏈鏈齒之第1棒部27產生干涉之虞。
於包含本發明例之某些情形時,於與軸線CL平行之方向上,基部21之最大寬度W1大於前端部22之最小寬度W2。藉此,可提高拉鏈鏈齒20相對於拉鏈鏈布15之安裝強度。
於包含本發明例之某些情形時,將於與軸線CL平行之方向上基部21之最大寬度W1設為R,將於同一拉鏈鏈布15上鄰接之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之最小間隔W3設為S時,滿足 0.62<R/(R+S)<0.83。 於R/(R+S)>0.83之情形時,存在當左右之拉鏈鏈齒20結合時於同一拉鏈鏈布15上鄰接之拉鏈鏈齒20之各基部21產生干涉之虞。於0.62>R/(R+S)之情形時,拉鏈鏈齒20相對於拉鏈鏈布15之安裝強度降低,又,難以確保基端面21m之充分之面積,因此,存在損及滑件40內之拉鏈鏈齒20之姿勢之穩定化之虞。
參照圖5至圖8,對右側拉鏈鏈齒20A與左側拉鏈鏈齒20B、20C結合之過程進行說明。滑件40前進後,如圖5及圖6所示,拉鏈鏈齒20A之前端部22進入至拉鏈鏈齒20B、20C之各前端部22之間。於拉鏈鏈齒20A~C中,如上所述,第1距離L1未達第2距離L2。因此,拉鏈鏈齒20A之前端部22可順暢地進入至拉鏈鏈齒20B、20C之各前端部22之間之間隙。於同一拉鏈鏈布15上鄰接之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間確保充分之間隙,亦確保拉鏈鏈齒20之姿勢變化之靈活性。
滑件40進一步前進後,如圖6及圖7所示,拉鏈鏈齒20A被右側之凸緣部之內表面推壓而向左側移動。同樣地,拉鏈鏈齒20B、20C被左側之凸緣部之內表面推壓而向右側移動。拉鏈鏈齒20A之前端部22越過拉鏈鏈齒20C之卡合凸部24。拉鏈鏈齒20A之被卡合凹部25與拉鏈鏈齒20C之卡合凸部24卡合。拉鏈鏈齒20B之前端部22及第2棒部28被拉鏈鏈齒20A向前方推壓。拉鏈鏈齒20B不強烈阻礙拉鏈鏈齒20A與拉鏈鏈齒20C之卡合。
滑件40進一步前進後,如圖7及圖8所示,拉鏈鏈齒20A~20C結合,拉鏈鏈齒20A之卡合凸部24卡合於拉鏈鏈齒20B之被卡合凹部25,拉鏈鏈齒20A之被卡合凹部25卡合於拉鏈鏈齒20C之卡合凸部24。拉鏈鏈齒20B於拉鏈鏈齒20A之前一個拉鏈鏈齒20D之被卡合凹部25與拉鏈鏈齒20B之卡合凸部24結合時被向後方推壓。
如上所述,於包含本發明例之某些情形時,於與軸線CL正交之正交方向、即左右方向上,自軸線CL至前端部22之前端面22m之第1距離L1未達自軸線CL至基部21之基端面21m之第2距離L2。因此,如圖5至圖8般可抑制左右之拉鏈鏈齒20結合時相互強烈干涉,從而為了使左右之拉鏈鏈齒20結合而拉拽滑件40之力減小。於如上述般滿足0.39<P/Q<0.74之情形時,獲得拉拽該滑件40之力減小之效果,並且可較佳地確保左右方向之拉伸強度及上下方向之抗頂出性。
-實施例- 於設為L1:1.98 mm、L2:3.40 mm、θ:120°、W1:2.09 mm、W2:0.92 mm、W3:0.81 mm、滑件40之連結柱43之左側面43m與右側面43n所成之角:40°之例中,用於拉鏈鏈齒之結合之滑件之移動需要0.9 N之力。於圖9所示之類型之拉鏈中,用於拉鏈鏈齒之結合之滑件之移動需要2.0~4.0 N之力。
於另一實施例中為,L1:1.08 mm、L2:2.80 mm、θ:140°、W1:1.84 mm、W2:1.14 mm、W3:0.71 mm、滑件40之連結柱43之左側面43m與右側面43n所成之角:40°。用於拉鏈鏈齒之結合之滑件之移動需要0.9 N之力。
以下,參照圖10至圖38對本發明之又一態樣作進一步記述。圖10係拉鏈100之概略性及局部之前視模式圖,以單點鏈線模式性地表示滑件40。圖11係表示結合狀態之左右之拉鏈鏈帶10之概略性及局部之前視模式圖。圖12係沿圖11之二點鏈線X12-X12之概略性端視模式圖。圖13係沿圖11之二點鏈線X13-X13之概略性端視模式圖。圖14係固著於拉鏈鏈布15之拉鏈鏈齒20之概略性立體圖。圖15係固著於拉鏈鏈布15之拉鏈鏈齒20之概略性前視模式圖。圖16係沿圖15之二點鏈線X16-X16之概略性端視模式圖,表示設置於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之傾斜面36。圖17係沿圖15之二點鏈線X17-X17之概略性端視模式圖,表示設置於拉鏈鏈齒20之停止壁33。圖18係固著於拉鏈鏈布15之拉鏈鏈齒20之概略性前側視圖。圖19係固著於拉鏈鏈布15之拉鏈鏈齒20之概略性後側視圖。圖20係固著於拉鏈鏈布15之拉鏈鏈齒20之概略性側視圖,表示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之前端面22m。
與圖1至圖8所示之拉鏈鏈齒20不同,圖10等之本發明之拉鏈鏈齒20並不呈現出前視時呈倒V字狀彎折之形狀,但具有與圖1及圖2所示之拉鏈鏈齒20相同之中間部23。如圖11所示,中間部23具有於與滑件40之移動方向一致之軸線CL上突出之卡合凸部24及凹陷之被卡合凹部25。進而,於與軸線CL正交之正交方向(即,左右方向)上,自軸線CL至前端部22之前端面22m之第1距離L1未達自軸線CL至基部21之基端面21m之第2距離L2。可有效地減小用以使左右之拉鏈鏈帶10結合之滑件40之移動所要求之力,能夠以更輕之力容易地移動滑件40。
左側及右側之拉鏈鏈齒20結合時,左側及右側之一側之拉鏈鏈齒20之卡合凸部24與左側及右側之另一側之拉鏈鏈齒20之被卡合凹部25卡合或嵌合之事實仍未改變。於圖1至圖8中揭示之形態中,左側及右側之一側之拉鏈鏈帶10中包含之拉鏈鏈齒20能夠相對於左側及右側之另一個拉鏈鏈帶10之拉鏈鏈布15卡合,更明確而言,能夠相對於芯繩17卡合。另一方面,於圖10至圖38中揭示之形態中,左側及右側之一側之拉鏈鏈齒20(明確而言,前端部22)能夠相對於左側及右側之另一側(結合對象)之拉鏈鏈齒20之位移限制部30卡合,藉此,阻止其上下位移。與芯繩17相比,拉鏈鏈齒20較硬,因此,更充分地阻止拉鏈鏈齒20之上下位移。拉鏈鏈齒20之左右長度減少,間隔W10亦減少,其結果,可促進使用既有之滑件(參照圖10)而不使用專用或特殊之滑件(參照圖1)。藉由避免使用專用或特殊之滑件,可提高拉鏈之製造效率(或可減小拉鏈之製造之管理負擔)或可促進拉鏈之低成本化。
由圖11可知,拉鏈鏈齒20具有與中間部23鄰接地設置之至少一個位移限制部30、或以於前後方向上隔著中間部23之態樣設置之一對位移限制部30。位移限制部30自基部21向拉鏈鏈布外側突出。位於中間部23之前方之位移限制部30係以至少局部填埋卡合凸部24與基部21之間之空間之態樣設置。位於中間部23之後方之位移限制部30自基部21朝向前端部22(下述第1小突起31)延伸。位移限制部30設置於基部21之上下厚度之中心之位置或高度,但未必侷限於此。於圖11所示之情形時,位移限制部30亦可稱為肩部。
關於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與結合對象之拉鏈鏈齒20之位移限制部30之卡合,設想各種態樣。如圖11至圖13所示,於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設置收容位移限制部30之凹狀之收容部26。凹狀之收容部26具有與軸線CL平行地延伸之槽,但未必侷限於此。關於結合狀態之2個拉鏈鏈齒20,於一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之收容部26收容另一拉鏈鏈齒20之位移限制部30。藉此,可限制沿上下方向之拉鏈鏈齒20之位移。例如,可抑制隨著沿拉鏈100之長度方向之拉鏈100之彎折而拉鏈鏈齒20局部地成為非結合之情況。再者,於某1個拉鏈鏈齒20中,凹狀之收容部26較卡合凸部24及被卡合凹部25遠離基部21而配置。
如圖12及圖13所示,於位移限制部30設置於基部21之上下厚度之中心之位置或高度之形態中,於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之上下厚度之中心之位置或高度設置凹狀之收容部26。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具有以隔著凹狀之收容部26之方式設置之上側部分22p及下側部分22q(參照圖12及圖13)。
於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之後側端部,設置向被卡合凹部25凹陷之方向之相反方向(即,後方)突出之第1小突起31。代替地或追加地,於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之前側端部,設置向與卡合凸部24相同之方向(即,前方)以小於卡合凸部24之突出量突出之第2小突起32。凹狀之收容部26變長,而可促進收容部26與位移限制部30之更充分之卡合。於某些情形時,於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之上側部分22p及下側部分22q之各者設置第1及第2小突起31、32,但未必侷限於此。
再者,根據圖15所示之平面B1、T1、T2之關係,可理解第2小突起32具有小於卡合凸部24之突出量。設定於位於第2小突起32與卡合凸部24之間之下述中間凹部34之底位置之平面B1與設定於第2小突起32之頂點之平面T1之間之距離小於平面B1與設定於卡合凸部24之頂點之平面T2之間之距離。再者,平面B1、T1、T2均為與軸線CL正交之平面。
與圖1至圖8所示之形態同樣,拉鏈鏈齒20具有於卡合凸部24與基部21之間凹陷之第1凹部29(參照圖11)。與圖1至圖8所示之形態不同,第1凹部29係設置於較芯繩17更靠拉鏈鏈布外側而非位於芯繩17上。關於結合狀態之2個拉鏈鏈齒20,一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之第1小突起31卡合於另一拉鏈鏈齒20之第1凹部29。可促進卡合凸部24與被卡合凹部25之更充分之卡合。
如圖12及圖13所示,於位移限制部30設置於基部21之上下厚度之中心之位置或高度之形態中,藉由位移限制部30將第1凹部29上下分割。如圖12所示,第1凹部29具有以於上下方向上隔著位移限制部30之方式設置之上側凹部29p及下側凹部29q。關於結合狀態之2個拉鏈鏈齒20,一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之上側部分22p配置於另一拉鏈鏈齒20之第1凹部29之上側凹部29p。同樣地,一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之下側部分22q配置於另一拉鏈鏈齒20之第1凹部29之下側凹部29q。於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之上側部分22p與下側部分22q之間隔著位移限制部30。針對第1凹部29之說明亦適用於第2凹部39,因此,省略重複說明。再者,第2凹部39具有以於上下方向上隔著位移限制部30之方式設置之上側凹部39p及下側凹部39q。
與圖1至圖8所示之形態不同,拉鏈鏈齒20具有於被卡合凹部25與基部21之間之位置凹陷之第2凹部39(參照圖11)。第1凹部29及第2凹部39以於前後方向上隔著中間部23(下述延伸部23j)之方式設置。第2凹部39設置於較芯繩17更靠拉鏈鏈布外側。關於結合狀態之2個拉鏈鏈齒20,一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之第2小突起32卡合於另一拉鏈鏈齒20之第2凹部39。可促進卡合凸部24與被卡合凹部25之更充分之卡合。於被卡合凹部25與第2凹部39之間設置中間凸部38。左右之拉鏈鏈齒20結合時,前側之拉鏈鏈齒20之中間凸部38進入至位於後側之拉鏈鏈齒20之第2小突起32與卡合凸部24之中間之中間凹部34,藉此,可促進第2小突起32與第2凹部39之更充分之卡合。中間凸部38朝向後方突出。中間凹部34朝向後方凹陷。
如根據上述說明能夠理解般設想拉鏈鏈齒20之各種形狀。於某些情形時,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具有沿自卡合凸部24朝向被卡合凹部25之方向寬度變窄之錐部37。於圖示例中,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具有沿軸線CL延伸之一對傾斜面36,一對傾斜面36隨著沿自卡合凸部24朝向被卡合凹部25之方向延伸而相互接近。藉此,拉鏈鏈齒20與滑件40之上翼板41及下翼板42接觸之概率降低,而可抑制於拉鏈鏈帶10被扭轉之狀態下滑件40前進時,拉鏈鏈齒20無法很好地進入滑件40內,而妨礙滑件40之順暢之滑動。再者,亦設想一對傾斜面36中之一者為平坦面之形態。即,錐部37無須相對於與拉鏈鏈布15平行之平面等某平面對稱地構成。
傾斜面36可提供用於可組入至滑件40之停止爪45之滑動面,作為促進拉鏈鏈齒20順暢地進入至滑件40內之代替或追加。具體而言,於滑件40前進時,組入至滑件40之停止爪45於傾斜面36上滑動。藉此,使組入有停止爪45之滑件40之移動順暢化。為了該目的,傾斜面36以與軸線CL交叉之態樣於左右方向上延伸。藉此,沿軸線CL移動之停止爪45能夠於傾斜面36上順暢地滑動。作為追加或代替,傾斜面36自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朝向基部21延伸。作為進一步之追加或代替,傾斜面36遍及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及中間部23而形成。換言之,傾斜面36包含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中包含之第1區域及中間部23中包含之第2區域。於圖示例中,傾斜面36係遍及前端部22及中間部23沿自前側朝向後側之方向向下傾斜之傾斜面。於滑件40前進時,停止爪45能夠容易地越過拉鏈鏈齒20或能夠防止拉鏈鏈齒20因停止爪45而受到損傷。
於某些情形時,拉鏈鏈齒20具有滑件40之停止爪45能夠卡止之停止壁33,卡合凸部24自停止壁33(向前方)突出。停止壁33例如藉由在拉鏈鏈齒20之中間部23之上表面或下表面設置凹部或於(下述)中間部23之延伸部23j凸設卡合凸部24而形成。滑件40之停止爪45被滑件40內之板彈簧等彈性構件向下方彈壓。滑件40之停止爪45能夠隨著滑件40之拉片之操作而向上方位移。人抓持滑件40之拉片移動滑件40時,滑件40之停止爪45能夠越過停止壁33。由圖17及圖18可知,卡合凸部24可具有大於凹狀之收容部26之上下寬度之上下長度。即便設置停止壁33,亦可促進卡合凸部24與被卡合凹部25之更充分之卡合。
基部21、前端部22、及中間部23之區分如圖15所示,但未必侷限於此。基部21係固定於拉鏈鏈布15之部分。前端部22係於以遠離拉鏈鏈布15之方式延伸之拉鏈鏈齒20中設置於基部21之相反側。中間部23設置於基部21與前端部22之間。與圖1至圖8所示之形態同樣,拉鏈鏈齒20包含於前端部22與基部21之間彎折或彎曲之部分。於圖示例中,拉鏈鏈齒20包含第1及第2棒部27、28(參照圖15)。於圖示例中,如圖15所示,中間部23具有自基部21朝向前端部22延伸之延伸部23j。卡合凸部24自中間部23之延伸部23j之前側面向前方突出。被卡合凹部25係設置於中間部23之延伸部23j之後側面之凹部。
中間部23之延伸部23j之前側面係以對第1凹部29、停止壁33、第2小突起32賦形之方式延伸。中間部23之延伸部23j之後側面係以對第2凹部39、中間凸部38、被卡合凹部25、第1小突起31賦形之方式延伸。再者,停止壁33係中間部23之延伸部23j之前側面之一部分。再者,前側之位移限制部30與中間部23之延伸部23j之前側面結合。後側之位移限制部30與中間部23之延伸部23j之後側面結合。
與圖1至圖8所示之形態同樣,卡合凸部24包含位於軸線CL上之角部,被卡合凹部25包含位於軸線CL上且具有與角部24c互補之形狀之槽。於某些情形時,卡合凸部24係以朝向前側而左右寬度變窄之方式構成,例如,由一對傾斜面24a、24b劃定為V字狀。一對傾斜面24a、24b隨著沿軸線CL向前方延伸而相互接近。一傾斜面24a隨著沿自基部21朝向前端部22之方向延伸而向前方傾斜。另一傾斜面24b隨著沿自前端部22朝向基部21之方向延伸而向前方傾斜。一對傾斜面24a、24b之交點係V字狀之卡合凸部24(角部)之頂點。V字狀之卡合凸部24之頂點可位於軸線CL上。被卡合凹部25亦同樣,以朝向前側而左右寬度變窄之方式構成,例如,由一對傾斜面25a、25b劃定為V字狀。一對傾斜面25a、25b隨著沿軸線CL向前方延伸而相互接近。一傾斜面25a隨著沿自基部21朝向前端部22之方向延伸而向前方傾斜。另一傾斜面25b隨著沿自前端部22朝向基部21之方向延伸而向前方傾斜。一對傾斜面25a、25b之交點為V字狀之被卡合凹部25(槽)之底點。V字狀之被卡合凹部25之底點可位於軸線CL上。
卡合凸部24之一對傾斜面24a、24b相對於軸線CL實質上對稱。同樣,被卡合凹部25之一對傾斜面25a、25b相對於軸線CL實質上對稱。進而,傾斜面24a與傾斜面25a至少局部實質上平行,傾斜面24b與傾斜面25b至少局部實質上平行。基於該點可明確,與圖1至圖8所示之形態同樣,拉鏈鏈齒20包含第1及第2棒部27、28。即,於圖15中由虛線表示之第1及第2棒部27、28包含於拉鏈鏈齒20中。第1棒部27與第2棒部28所成之角θ為120°<θ<140°。
第2小突起32自第2棒部28之前側面向前方突出。第2凹部39形成於第1棒部27之後側面。藉由第2小突起32與第2凹部39之卡合,可提高拉鏈100對橫拉之耐久性。
此處,參照圖21,對本發明之拉鏈鏈齒與先前之拉鏈鏈齒之不同之處亦進行研究。圖21(a)表示本發明之拉鏈鏈齒20,(b)表示先前之拉鏈鏈齒20'。先前之拉鏈鏈齒20具有基部21'、頭部22'及頸部23'。本發明之拉鏈鏈齒20之卡合凸部24亦可理解為位於使先前之拉鏈鏈齒20之向頭部22'之前方延伸之突出部24'如箭頭所示般朝基部21'側位移後之位置者。即,於本發明之拉鏈鏈齒20中,卡合凸部24以相較於第1小突起31於左右方向上更靠近基部21之方式移位而設置,第1凹部29以相較於被卡合凹部25於左右方向上更靠近基部21之方式移位而設置。藉此,於減小滑件40之移動所需之力之情形時,亦可促進拉鏈100之橫拉強度之提昇。
卡合凸部24係於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及中間部23最向前側突出之部分,具有前側頂點A。第1小突起31係於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及中間部23最向後側突出之部分,具有後側頂點B。進而,被卡合凹部25係於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及中間部23最向前側凹陷之部分,具有後側底點C。第1凹部29係於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及中間部23最向後側凹陷之部分,具有前側底點D。與軸線CL平行且包含頂點A之第1平面和與軸線CL平行且包含頂點B之第2平面之間隔W11等於與軸線CL平行且包含底點C之第3平面和與軸線CL平行且包含底點D之第4平面之間隔W12。同樣地,第1平面與第4平面之間隔等於第2平面與第3平面之間隔。
左右之拉鏈鏈齒20結合時,左右各拉鏈鏈齒20之卡合凸部24與被卡合凹部25配置於同一軸線上。同樣地,左右各拉鏈鏈齒20之第1小突起31與第1凹部29配置於同一軸線上。藉此,與圖5~8同樣,能夠減小左右一拉鏈鏈齒20進入至左右另一拉鏈鏈齒20之間時可能產生之干涉並且亦能夠增強之後之左右之拉鏈鏈齒20之結合。
第2凹部39之底點F於前後方向上位於被卡合凹部25之底點C與第1小突起31之頂點B之間。中間凹部34之底點E於前後方向上位於卡合凸部24之頂點A與第1凹部29之底點D之間。
再者,由圖21可知,與圖1至圖8所示之形態同樣,第1凹部29之底位置與卡合凸部24之頂點位置之前後方向之間隔W4和被卡合凹部25之底位置與位於前端部22(尤其是,第1小突起31)之最後方之點之間隔W5實質上相等。
圖22係拉鏈鏈齒之概略性前視模式圖。如圖22所示,滑件40之停止爪45能夠卡止之停止壁33延伸至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之前端面22m為止。藉此,於圖10所示之狀態下,亦能夠確保停止爪45與停止壁33之卡合,能夠以更窄間距決定滑件40之停止位置。停止爪45可與左右兩方之拉鏈鏈齒20之停止壁33接觸。當滑件40之移動方向與鉛直方向一致時,使滑件40前進並釋放後,滑件40之停止爪45與左右任一方之拉鏈鏈齒20之停止壁33接觸而阻止滑件40之後退。拉鏈鏈齒20具有隨著自被卡合凹部25朝向第1小突起31延伸而逐漸朝向後方之非平坦之彎曲面46。藉此,可提高拉鏈100之橫拉強度。
參照圖23至圖28進一步進行說明。圖23係表示拉鏈100之左右之結合之拉鏈鏈帶10之概略性及局部之前視模式圖,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具有第1及第2腳部51、52。圖24係沿圖23之二點鏈線X24-X24之概略性端視模式圖。圖25係沿圖23之二點鏈線X25-X25之概略性端視模式圖。圖26係固著於拉鏈鏈布15之拉鏈鏈齒20之概略性前視模式圖。圖27係沿圖26之二點鏈線X27-X27之概略性端視模式圖。圖28係沿圖26之二點鏈線X28-X28之概略性端視模式圖。
於本實施形態中,基部21係以如下方式構成,即,當橫拉一對拉鏈鏈帶10時,產生使隨著卡合凸部24與被卡合凹部25之卡合產生之旋轉力矩減小之反向之旋轉力矩。若對圖23中以符號20F、20G、20H表示之拉鏈鏈齒20進行說明,則橫拉一對拉鏈鏈帶10時,拉鏈鏈齒20F之卡合凸部24自拉鏈鏈齒20G之前端部22受到力F1之位置P1與拉鏈鏈齒20F之前端部22自拉鏈鏈齒20H之卡合凸部24受到力F2之位置P2於左右方向上不同。其結果,產生拉鏈鏈齒20F沿順時針方向旋轉之旋轉力矩。以產生使該旋轉力矩減小之反向之旋轉力矩之方式構成基部21。
當橫拉一對拉鏈鏈帶10時,右側之拉鏈鏈帶10以遠離左側之拉鏈鏈帶10之方式被拉拽,左側之拉鏈鏈帶10以遠離右側之拉鏈鏈帶10之方式被拉拽。結合狀態之各拉鏈鏈齒20係自其本身結合之拉鏈鏈布15之芯繩17朝向左右方向外側被推壓。於在基部21設置到達至拉鏈鏈布15之芯繩17之至少一個缺口部53之情形時,可沿芯繩17之延伸方向對芯繩17對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施加之力之分佈附加變化。使缺口部53適當地定位,當橫拉一對拉鏈鏈帶10時,產生拉鏈鏈齒20F沿逆時針方向旋轉之反向之旋轉力矩。於某些情形時,至少位於基部21之基端面21m側之芯繩17之部分17e經由缺口部53露出。
缺口部53自基部21之基端面21m朝向前端部22延伸直至到達至芯繩17為止,使拉鏈鏈布15之上表面露出。其結果,基部21具有設置於被卡合凹部25側(即,後側)之第1腳部51及設置於卡合凸部24側(即,前側)之第2腳部52。第1腳部51與第2腳部52以隔著缺口部53之方式設置。第1腳部51與拉鏈鏈布15之接觸面積大於第2腳部52與拉鏈鏈布15之接觸面積。沿芯繩17之延伸方向之第1腳部51之寬度W51大於第2腳部52之寬度W52。於某些情形時,滿足以下條件,適當地設定旋轉力矩之大小。 1.2<(W51/W52)<3
於圖23至圖28所示之形態中,拉鏈鏈齒20亦具有第1小突起31、第2小突起32、停止壁33、傾斜面36、第1凹部29、及第2凹部39等個別之特徵,但亦設想省略所選擇之1個以上之特徵之形態。
於圖29及圖30所示之形態中,第1腳部51以第1腳部51之寬度看起來減少之態樣於第2腳部52側之區域局部薄壁化。換言之,第1腳部51具有設置於第2腳部52側之凹部(或階差部)54,第1腳部51之寬度W51看起來減少至寬度51'。藉此,第1腳部51與第2腳部52看起來以相同或接近之寬度延伸。可避免如下情況:以當一對拉鏈鏈帶10於左右方向上向相反側被拉拽時,產生與拉鏈鏈齒20旋轉之旋轉方向反向之旋轉力矩之方式,例如於第2腳部52側設置缺口部53,伴隨於此,導致基部21之外觀看起來非對稱。再者,凹部54之階差面55並不限於水平面,亦可為傾斜面。如圖31所示,缺口部53可以僅保留第1腳部51之態樣設置。如圖32所示,作為缺口部53之追加或代替,可於基部21之靠前側之位置設置孔53。於此種情形時,預料亦基於與上述相同之原理而獲得與上述相同之結果。關於缺口部53及孔53,亦設想僅設置於拉鏈鏈齒20之拉鏈鏈布15之上側及下側中之一側之形態。
於圖33至圖38所示之形態中,拉鏈鏈齒20係以於拉鏈鏈布15之上表面側之上半部分61與拉鏈鏈布15之下表面側之下半部分62不同之方式構成,明確而言,具有不同形狀。可認為,拉鏈鏈齒20相對於拉鏈鏈布15所存在之平面非對稱地構成,明確而言,具有非對稱之形狀。拉鏈鏈齒20之上半部分61具有四邊形狀之輪廓,承擔拉鏈鏈齒20之設計功能(參照圖33),但未必侷限於此。另一方面,拉鏈鏈齒20之下半部分62與上述同樣,具有基部21、前端部22、及中間部23,承擔拉鏈鏈齒20之結合功能。於此種情形時,只要不存在矛盾,則亦可獲得與上述相同之效果。
拉鏈鏈齒20之上半部分61具有被覆左右之拉鏈鏈布15之間之間隙之被覆部63。被覆部63自拉鏈鏈布15向拉鏈鏈布外側突出。將左右之拉鏈鏈帶10拉合時,於左右方向上鄰接之拉鏈鏈齒20之上半部分61彼此接觸及卡合。被覆部63可包含1個以上或一對位移限制部30。關於某拉鏈鏈齒20,拉鏈鏈齒20之下半部分62之中間部23與拉鏈鏈齒20之上半部分61之被覆部63結合。中間部23之卡合凸部24亦與上半部分61之被覆部63結合。下半部分62之中間部23之延伸部23j延伸至相較於上半部分61之被覆部63距離基部21更遠。下半部分62之前端部22定位於相較於上半部分61之被覆部63距離基部21更遠。關於結合狀態之2個拉鏈鏈齒20,於某拉鏈鏈齒20之中間部23及前端部22之上表面35上,載置另一拉鏈鏈齒20之位移限制部30。
於圖10至圖38所示之形態之拉鏈100中,作為圖10所示之滑件40之追加或代替,可包含能夠沿圖10所示之滑件40之相反方向(即,滑件40之行進方向之後方)行進而使左右之拉鏈鏈帶10開合之追加或代替之滑件40。
於本發明中亦記載有以下發明。可對以下之附註中記載之各發明應用本發明之個別之特徵或個別之特徵之組合。 -附註1- 一種拉鏈,其係具備一對拉鏈鏈帶(10)及滑件(40)之拉鏈(100), 上述一對拉鏈鏈帶(10)中,各拉鏈鏈帶(10)具備拉鏈鏈布(15)及安裝於上述拉鏈鏈布(15)之複數個拉鏈鏈齒(20),各拉鏈鏈齒(20)具有固定於上述拉鏈鏈布(15)之基部(21)及位於上述基部(21)之相反側之前端部(22), 上述滑件(40)設為用以使上述一對拉鏈鏈帶(10)開合之至少一個滑件(40),其具備:上翼板(41);下翼板(42);連結柱(43),其將上述上翼板(41)與下翼板(42)連結且與上述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相對或接觸;及凸緣部(44),其設置於上述上翼板(41)及下翼板(42)之至少一者且上述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相對或接觸; 上述拉鏈鏈齒(20)具有包含於上述前端部(22)與上述基部(21)之間彎折或彎曲之部分的中間部(23), 上述中間部(23)具有於與上述滑件(40)之移動方向一致之軸線(CL)上突出之卡合凸部(24)及凹陷之被卡合凹部(25), 上述基部(21)係以如下方式構成,即,當橫拉上述一對拉鏈鏈帶(10)時,產生使隨著上述卡合凸部(24)與上述被卡合凹部(25)之卡合產生之旋轉力矩減小之反向之旋轉力矩。
-附註2- 一種拉鏈,其係具備左右一對拉鏈鏈帶(10)及至少一個滑件(40)之拉鏈(100), 上述左右一對拉鏈鏈帶(10)中,各拉鏈鏈帶(10)具備拉鏈鏈布(15)及安裝於拉鏈鏈布(15)之複數個拉鏈鏈齒(20),各拉鏈鏈齒(20)具有固定於拉鏈鏈布(15)之基部(21)及位於基部(21)之相反側之前端部(22), 上述至少一個滑件(40)為了將左右一對拉鏈鏈帶(10)拉開而前進,又,為了將左右一對拉鏈鏈帶(10)拉合而後退, 左側及右側之各拉鏈鏈齒(20)以於拉鏈鏈齒(20)之前側具有卡合凸部(24)及於拉鏈鏈齒(20)之後側具有被卡合凹部(25)之方式彎折或彎曲, 於左側及右側之一側之拉鏈鏈齒(20)之卡合凸部(24)與基部(21)之間,設置用以承收設置於左側及右側之另一側之拉鏈鏈齒(20)之向後方突出之第1小突起(31)之第1凹部(29), 於左側及右側之各拉鏈鏈齒(20)中,卡合凸部(24)以相較於第1小突起(31)於左右方向上更靠近基部(21)之方式移位而設置,第1凹部(29)以相較於被卡合凹部(25)於左右方向上更靠近基部(21)之方式移位而設置。
-附註3- 一種拉鏈,其係具備左右一對拉鏈鏈帶(10)及至少一個滑件(40)之拉鏈(100), 上述左右一對拉鏈鏈帶(10)中,各拉鏈鏈帶(10)具備拉鏈鏈布(15)及安裝於拉鏈鏈布(15)之複數個拉鏈鏈齒(20),各拉鏈鏈齒(20)具有固定於拉鏈鏈布(15)之基部(21)及位於基部(21)之相反側之前端部(22), 上述至少一個滑件(40)用以使左右一對拉鏈鏈帶(10)開合, 左側及右側之各拉鏈鏈齒(20)具有包含於前端部(22)與基部(21)之間彎折或彎曲之部分的中間部(23),中間部(23)具有於與滑件(40)之移動方向一致之軸線(CL)上突出之卡合凸部(24)及凹陷之被卡合凹部(25), 左側及右側之一側之拉鏈鏈齒(20)具有阻止左側及右側之另一側之拉鏈鏈齒(20)之沿上下方向之位移之至少一個位移限制部(30)。
若根據上述教導,則業者能夠對各實施形態施加各種變更。申請專利範圍中所加入之符號係用於參考,不應以限定解釋申請專利範圍為目的而參照。
10‧‧‧拉鏈鏈帶
15‧‧‧拉鏈鏈布
16‧‧‧側緣部
17‧‧‧芯繩
17e‧‧‧芯繩部分
20‧‧‧拉鏈鏈齒
20'‧‧‧拉鏈鏈齒
20A‧‧‧右側拉鏈鏈齒
20B‧‧‧左側拉鏈鏈齒
20C‧‧‧左側拉鏈鏈齒
20D‧‧‧拉鏈鏈齒
20F‧‧‧拉鏈鏈齒
20G‧‧‧拉鏈鏈齒
20H‧‧‧拉鏈鏈齒
21‧‧‧基部
21'‧‧‧基部
21m‧‧‧基端面
22‧‧‧前端部
22'‧‧‧頭部
22m‧‧‧前端面
22p‧‧‧上側部分
22q‧‧‧下側部分
23‧‧‧中間部
23'‧‧‧頸部
23j‧‧‧延伸部
24‧‧‧卡合凸部
24'‧‧‧突出部
24a‧‧‧傾斜面
24b‧‧‧傾斜面
25‧‧‧被卡合凹部
25a‧‧‧傾斜面
25b‧‧‧傾斜面
26‧‧‧收容部
27‧‧‧第1棒部
28‧‧‧第2棒部
29‧‧‧第2凹部
29p‧‧‧上側凹部
29q‧‧‧下側凹部
30‧‧‧位移限制部
31‧‧‧第1小突起
32‧‧‧第2小突起
33‧‧‧停止壁
34‧‧‧中間凹部
36‧‧‧傾斜面
37‧‧‧錐部
38‧‧‧錐部
39‧‧‧第2凹部
39p‧‧‧上側凹部
39q‧‧‧下側凹部
40‧‧‧滑件
41‧‧‧上翼板
42‧‧‧下翼板
43‧‧‧連結柱
43f‧‧‧前側面
43m‧‧‧左側面
43n‧‧‧右側面
43r‧‧‧後端部
44‧‧‧凸緣部
44m‧‧‧左側凸緣部
44m1‧‧‧內表面
44n‧‧‧右側凸緣部
44n1‧‧‧內表面
45‧‧‧停止爪
46‧‧‧彎曲面
51‧‧‧第1腳部
52‧‧‧第2腳部
53‧‧‧缺口部
54‧‧‧凹部
55‧‧‧階差面
61‧‧‧拉鏈鏈布之上表面側之上半部分
62‧‧‧拉鏈鏈布之下表面側之下半部分
63‧‧‧被覆部
100‧‧‧拉鏈
500‧‧‧拉鏈鏈齒
510‧‧‧頭部
A‧‧‧ 頂點位置
B‧‧‧ 點
B1‧‧‧平面
D‧‧‧前側底點
D26‧‧‧深度
E‧‧‧底點
F‧‧‧底點
F1‧‧‧力
F2‧‧‧力
L1‧‧‧第1距離
L2‧‧‧第2距離
P1‧‧‧位置
P2‧‧‧位置
T1‧‧‧平面
T2‧‧‧平面
W1‧‧‧最大寬度
W2‧‧‧最小寬度
W3‧‧‧最小間隔
W4‧‧‧間隔
W5‧‧‧間隔
W10‧‧‧間隔
W11‧‧‧間隔
W12‧‧‧間隔
W51‧‧‧寬度
W51'‧‧‧寬度
W52‧‧‧寬度
AX‧‧‧軸線
CL‧‧‧軸線
X13‧‧‧二點鏈線
X16‧‧‧二點鏈線
X17‧‧‧二點鏈線
X24‧‧‧二點鏈線
X25‧‧‧二點鏈線
X27‧‧‧二點鏈線
X28‧‧‧二點鏈線
X30‧‧‧二點鏈線
X35‧‧‧二點鏈線
θ‧‧‧角
圖1係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之概略性及局部之前視模式圖,以剖面表示滑件之連結柱及凸緣部,且以虛線表示滑件之上翼板及下翼板之輪廓。 圖2係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之拉鏈鏈帶之概略性及局部之前視模式圖。 圖3係沿圖1之III-III之概略性之剖視模式圖。 圖4係表示拉鏈鏈齒之前端部之前端面之拉鏈鏈齒之概略性之側視模式圖。 圖5係用以對左右之拉鏈鏈齒結合之過程進行說明之參考圖。 圖6係用以對左右之拉鏈鏈齒結合之過程進行說明之參考圖。 圖7係用以對左右之拉鏈鏈齒結合之過程進行說明之參考圖。 圖8係用以對左右之拉鏈鏈齒結合之過程進行說明之參考圖。 圖9係先前之拉鏈之概略性及局部之前視模式圖,圖示結合狀態之拉鏈鏈齒。 圖10係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之概略性及局部之前視模式圖,以單點鏈線模式性地表示滑件。 圖11係表示結合狀態之左右之拉鏈鏈帶之概略性及局部之前視模式圖。 圖12係沿圖11之二點鏈線X12-X12之概略性端視模式圖。 圖13係沿圖11之二點鏈線X13-X13之概略性端視模式圖。 圖14(a)、(b)係固著於拉鏈鏈布之拉鏈鏈齒之概略性立體圖。 圖15係固著於拉鏈鏈布之拉鏈鏈齒之概略性前視模式圖。 圖16係沿圖15之二點鏈線X16-X16之概略性端視模式圖,表示設置於拉鏈鏈齒之前端部之傾斜面。 圖17係沿圖15之二點鏈線X17-X17之概略性端視模式圖,表示設置於拉鏈鏈齒之停止壁。 圖18係固著於拉鏈鏈布之拉鏈鏈齒之概略性前側視圖。 圖19係固著於拉鏈鏈布之拉鏈鏈齒之概略性後側視圖。 圖20係固著於拉鏈鏈布之拉鏈鏈齒之概略性側視圖,表示拉鏈鏈齒之前端部之前端面。 圖21(a)係表示本發明之拉鏈鏈齒,(b)表示先前之拉鏈鏈齒。 圖22係拉鏈鏈齒之概略性前視模式圖,滑件之停止爪能夠卡止之停止壁延伸至拉鏈鏈齒之前端部之前端面。 圖23係表示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之左右之結合之拉鏈鏈帶之概略性及局部之前視模式圖,拉鏈鏈齒之基部具有第1及第2腳部。 圖24係沿圖23之二點鏈線X24-X24之概略性端視模式圖。 圖25係沿圖23之二點鏈線X25-X25之概略性端視模式圖。 圖26係固著於拉鏈鏈布之拉鏈鏈齒之概略性前視模式圖。 圖27係沿圖26之二點鏈線X27-X27之概略性端視模式圖。 圖28係沿圖26之二點鏈線X28-X28之概略性端視模式圖。 圖29係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之拉鏈鏈齒之概略性前視模式圖,拉鏈鏈齒之基部之第1腳部之寬度看起來較窄。 圖30係沿圖29之二點鏈線X30-X30之概略性端視模式圖。 圖31係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之拉鏈鏈齒之概略性前視模式圖,已去除第2腳部。 圖32係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之拉鏈鏈齒之概略性前視模式圖,於基部設置孔。 圖33係表示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之左右之結合之拉鏈鏈帶之概略性及局部之俯視模式圖。 圖34係表示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之左右之結合之拉鏈鏈帶之概略性及局部之仰視模式圖。 圖35係沿圖33之二點鏈線X35-X35之概略性端視模式圖。 圖36係固著於拉鏈鏈布之拉鏈鏈齒之概略性後側視圖,表示設置於拉鏈鏈齒之中間部之凹部。 圖37係固著於拉鏈鏈布之拉鏈鏈齒之概略性俯視圖,以虛線表示下側之構造。 圖38係固著於拉鏈鏈布之拉鏈鏈齒之概略性仰視圖,以虛線表示上側之構造。

Claims (47)

  1. 一種拉鏈,其係具備一對拉鏈鏈帶(10)及滑件(40)之拉鏈(100), 上述一對拉鏈鏈帶(10)中,各拉鏈鏈帶(10)具備拉鏈鏈布(15)及安裝於上述拉鏈鏈布(15)之複數個拉鏈鏈齒(20),各拉鏈鏈齒(20)具有固定於上述拉鏈鏈布(15)之基部(21)及位於上述基部(21)之相反側之前端部(22), 上述滑件(40)設為用以使上述一對拉鏈鏈帶(10)開合之至少一個滑件(40),其具備:上翼板(41);下翼板(42);連結柱(43),其將上述上翼板(41)與下翼板(42)連結且與上述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之前端面(22m)相對或接觸;及凸緣部(44),其設置於上述上翼板(41)及下翼板(42)之至少一者且與上述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之基端面(21m)相對或接觸; 上述拉鏈鏈齒(20)具有包含於上述前端部(22)與上述基部(21)之間彎折或彎曲之部分的中間部(23), 上述中間部(23)具有於與上述滑件(40)之移動方向一致之軸線(CL)上突出之卡合凸部(24)及凹陷之被卡合凹部(25),且 於與上述軸線(CL)正交之正交方向上,自上述軸線(CL)至上述前端部(22)之前端面(22m)之第1距離(L1)未達自上述軸線(CL)至上述基部(21)之基端面(21m)之第2距離(L2)。
  2. 如請求項1之拉鏈,其中上述卡合凸部(24)包含位於上述軸線(CL)上之角部,上述被卡合凹部(25)包含位於上述軸線(CL)上且具有與上述角部互補之形狀之槽。
  3.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上述拉鏈鏈齒(20)具有阻止結合對象之拉鏈鏈齒(20)之沿上下方向之位移之至少一個位移限制部(30)。
  4. 如請求項3之拉鏈,其中上述位移限制部(30)係以至少局部填埋上述卡合凸部(24)與上述基部(21)之間之空間之態樣設置。
  5.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於上述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設置向上述被卡合凹部(25)凹陷之方向之相反方向突出之第1小突起(31)。
  6.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於上述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設置向與上述卡合凸部(24)相同之方向以小於上述卡合凸部(24)之突出量突出之第2小突起(32)。
  7.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上述拉鏈鏈齒(20)具有上述滑件(40)之停止爪(45)能夠卡止之停止壁(33),且上述卡合凸部(24)自上述停止壁(33)突出。
  8.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上述基部(21)係以如下方式構成,即,當橫拉上述一對拉鏈鏈帶(10)時,產生使隨著上述卡合凸部(24)與上述被卡合凹部(25)之卡合產生之旋轉力矩減小之反向之旋轉力矩。
  9. 如請求項8之拉鏈,其中上述基部(21)具有到達至上述拉鏈鏈布(15)之芯繩(17)之至少一個缺口部或孔(53)。
  10. 如請求項8之拉鏈,其中上述基部(21)具有設置於上述被卡合凹部(25)側之第1腳部(51)及設置於上述卡合凸部(24)側之第2腳部(52),上述第1腳部(51)與上述拉鏈鏈布(15)之接觸面積大於上述第2腳部(52)與上述拉鏈鏈布(15)之接觸面積。
  11.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上述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具有沿上述軸線(CL)朝向後方而寬度變窄之錐部(37)。
  12.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上述拉鏈鏈齒(20)具有於上述卡合凸部(24)與上述基部(21)之間凹陷之第1凹部(29)。
  13.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上述拉鏈鏈齒(20)具有於上述被卡合凹部(25)與上述基部(21)之間凹陷之第2凹部(39)。
  14.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 將上述第1距離(L1)設為P且將上述第2距離(L2)設為Q時, 滿足0.39<P/Q<0.74。
  15. 如請求項14之拉鏈,其中將上述一對拉鏈鏈帶(10)中結合之一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之基端面(21m)與另一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之基端面(21m)之上述正交方向上之間隔(W10)設為T時,滿足0.30<2P/T<0.70。
  16.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上述卡合凸部(24)之突出程度與上述被卡合凹部(25)之凹陷程度互補。
  17.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上述拉鏈鏈齒(20)具有於與上述被卡合凹部(25)為相反側且與上述卡合凸部(24)為同一側凹陷之第1凹部(29)。
  18.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 上述拉鏈鏈齒(20)包含第1及第2棒部(27、28),且 上述第1棒部(27)與上述第2棒部(28)所成之角θ滿足 120°<θ<140°。
  19. 如請求項1之拉鏈,其中上述卡合凸部(24)之頂點位於上述基部(21)之最大寬度(W1)之範圍外,且 上述被卡合凹部(25)之底點位於上述基部(21)之最大寬度(W1)之範圍內。
  20. 如請求項1之拉鏈,其中上述前端部(22)之至少一部分位於上述基部(21)之最大寬度(W1)之範圍內。
  21. 如請求項1之拉鏈,其中於上述拉鏈鏈齒(20)之上述前端部(22)設置凹狀之收容部(26),該凹狀之收容部(26)於上述一對拉鏈鏈帶(10)結合時,收容結合對象之拉鏈鏈帶(10)之拉鏈鏈布(15)之芯繩(17)。
  22. 如請求項1之拉鏈,其中於與上述軸線(CL)平行之方向上,上述基部(21)之最大寬度(W1)大於上述前端部(22)之最小寬度(W2)。
  23. 如請求項1之拉鏈,其中將於與上述軸線(CL)平行之方向上,上述基部(21)之最大寬度(W1)設為R,將於同一拉鏈鏈布(15)上鄰接之上述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之最小間隔(W3)設為S時,滿足 0.62<R/(R+S)<0.83。
  24.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將沿上述軸線(CL)之上述滑件(40)之移動方向設為前後方向,藉由上述滑件(40)之前進而將上述一對拉鏈鏈帶(10)拉合,藉由上述滑件(40)之後退而將上述一對拉鏈鏈帶(10)拉開, 上述拉鏈鏈齒(20)具有於與上述被卡合凹部(25)為相反側且與上述卡合凸部(24)為同一側凹陷之第1凹部(29),且 於上述前後方向上,上述卡合凸部(24)之頂點位置(A)與上述第1凹部(29)之底位置(D)之間隔(W4)和位於上述前端部(22)之最後方之點(B)與上述被卡合凹部(25)之底位置(C)之間隔(W5)實質上相等。
  25. 一種拉鏈,其係具備左右一對拉鏈鏈帶(10)及至少一個滑件(40)之拉鏈(100), 上述左右一對拉鏈鏈帶(10)中,各拉鏈鏈帶(10)具備拉鏈鏈布(15)及安裝於拉鏈鏈布(15)之複數個拉鏈鏈齒(20),各拉鏈鏈齒(20)具有固定於拉鏈鏈布(15)之基部(21)及位於基部(21)之相反側之前端部(22), 上述至少一個滑件(40)為了將左右一對拉鏈鏈帶(10)拉開而前進,又,為了將左右一對拉鏈鏈帶(10)拉合而後退, 左側及右側之各拉鏈鏈齒(20)以於拉鏈鏈齒(20)之前側具有卡合凸部(24)及於拉鏈鏈齒(20)之後側具有被卡合凹部(25)之方式彎折或彎曲, 於左右一側之拉鏈鏈齒(20)之卡合凸部(24)與基部(21)之間,設置用以承收設置於左右另一側之拉鏈鏈齒(20)之向後方突出之第1小突起(31)之第1凹部(29), 於左側及右側之各拉鏈鏈齒(20)中,卡合凸部(24)以相較於第1小突起(31)於左右方向上更靠近基部(21)之方式移位而設置,第1凹部(29)以相較於被卡合凹部(25)於左右方向上更靠近基部(21)之方式移位而設置。
  26. 如請求項25之拉鏈,其中拉鏈鏈齒(20)具有包含於前端部(22)與基部(21)之間彎折或彎曲之部分的中間部(23),且於該中間部(23)設置上述卡合凸部(24)及被卡合凹部(25)。
  27. 如請求項25或26之拉鏈,其中左側及右側之拉鏈鏈齒(20)結合時,左側及右側之各拉鏈鏈齒(20)之卡合凸部(24)與被卡合凹部(25)配置於同一軸線(CL)上,左側及右側之各拉鏈鏈齒(20)之第1小突起(31)與第1凹部(29)配置於同一軸線(AX、X12)上。
  28. 如請求項25或26之拉鏈,其中第1小突起(31)設置於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
  29. 如請求項25或26之拉鏈,其中卡合凸部(24)包含位於軸線(CL)上之角部,被卡合凹部(25)包含位於軸線(CL)上且具有與角部互補之形狀之槽。
  30. 如請求項25或26之拉鏈,其中左右一側之拉鏈鏈齒(20)具有阻止左右另一側之拉鏈鏈齒(20)之沿上下方向之位移之至少一個位移限制部(30)。
  31. 如請求項25或26之拉鏈,其中於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設置向與卡合凸部(24)相同之方向以小於卡合凸部(24)之突出量突出之第2小突起(32)。
  32. 如請求項25或26之拉鏈,其中拉鏈鏈齒(20)具有滑件(40)之停止爪(45)能夠卡止之停止壁(33),且卡合凸部(24)自停止壁(33)突出。
  33. 如請求項25或26之拉鏈,其中基部(21)係以如下方式構成,即,當左右一對拉鏈鏈帶(10)於左右方向上向相反側被拉拽時,產生使隨著卡合凸部(24)與被卡合凹部(25)之卡合產生之旋轉力矩減小之反向之旋轉力矩。
  34. 如請求項33之拉鏈,其中基部(21)具有到達至拉鏈鏈布(15)之芯繩(17)之至少一個缺口部或孔(53)。
  35. 如請求項33之拉鏈,其中基部(21)具有設置於被卡合凹部(25)側之第1腳部(51)及設置於卡合凸部(24)側之第2腳部(52),第1腳部(51)與拉鏈鏈布(15)之接觸面積大於第2腳部(52)與拉鏈鏈布(15)之接觸面積。
  36. 如請求項25或26之拉鏈,其中 於與軸線(CL)正交之正交方向上,自軸線(CL)至前端部(22)之前端面(22m)之第1距離(L1)未達自軸線(CL)至基部(21)之基端面(21m)之第2距離(L2), 將第1距離(L1)設為P且將第2距離(L2)設為Q時,滿足0.39<P/Q<0.74。
  37. 如請求項36之拉鏈,其中將左右一對拉鏈鏈帶(10)中結合之左右一方之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之基端面(21m)與左右另一方之拉鏈鏈齒(20)之基部(21)之基端面(21m)之正交方向上之間隔(W10)設為T時,滿足0.30<2P/T<0.70。
  38. 如請求項25或26之拉鏈,其中卡合凸部(24)之突出程度與被卡合凹部(25)之凹陷程度互補。
  39. 如請求項25或26之拉鏈,其中 拉鏈鏈齒(20)包含第1及第2棒部(27、28), 第1棒部(27)與第2棒部(28)所成之角θ滿足 120°<θ<140°。
  40. 如請求項25或26之拉鏈,其中於前後方向上,卡合凸部(24)之頂點位置(A)與第1凹部(29)之底位置(D)之間隔(W4)和位於前端部(22)之最後方之點(B)與被卡合凹部(25)之底位置(C)之間隔(W5)實質上相等。
  41. 一種拉鏈,其係具備左右一對拉鏈鏈帶(10)及至少一個滑件(40)之拉鏈(100), 上述左右一對拉鏈鏈帶(10)中,各拉鏈鏈帶(10)具備拉鏈鏈布(15)及安裝於拉鏈鏈布(15)之複數個拉鏈鏈齒(20),各拉鏈鏈齒(20)具有固定於拉鏈鏈布(15)之基部(21)及位於基部(21)之相反側之前端部(22), 上述至少一個滑件(40)用以使左右一對拉鏈鏈帶(10)開合, 左側及右側之各拉鏈鏈齒(20)具有包含於前端部(22)與基部(21)之間彎折或彎曲之部分的中間部(23),中間部(23)具有於與滑件(40)之移動方向一致之軸線(CL)上突出之卡合凸部(24)及凹陷之被卡合凹部(25), 左側及右側之一側之拉鏈鏈齒(20)具有阻止左側及右側之另一側之拉鏈鏈齒(20)之沿上下方向之位移之至少一個位移限制部(30)。
  42. 如請求項41之拉鏈,其中卡合凸部(24)包含位於軸線(CL)上之角部,被卡合凹部(25)包含位於軸線(CL)上且具有與角部互補之形狀之槽。
  43. 如請求項41或42之拉鏈,其中於拉鏈鏈齒(20)之前端部(22),設置向與卡合凸部(24)相同之方向以小於卡合凸部(24)之突出量突出之第2小突起(32)。
  44. 如請求項41或42之拉鏈,其中拉鏈鏈齒(20)具有滑件(40)之停止爪(45)能夠卡止之停止壁(33),且卡合凸部(24)自停止壁(33)突出。
  45. 如請求項41或42之拉鏈,其中基部(21)係以如下方式構成,即,當左右一對拉鏈鏈帶(10)於左右方向上向相反側被拉拽時,產生使隨著卡合凸部(24)與被卡合凹部(25)之卡合產生之旋轉力矩減小之反向之旋轉力矩。
  46. 如請求項45之拉鏈,其中基部(21)具有到達至拉鏈鏈布(15)之芯繩(17)之至少一個缺口部或孔(53)。
  47. 如請求項45之拉鏈,其中基部(21)具有設置於被卡合凹部(25)側之第1腳部(51)及設置於卡合凸部(24)側之第2腳部(52),第1腳部(51)與拉鏈鏈布(15)之接觸面積大於第2腳部(52)與拉鏈鏈布(15)之接觸面積。
TW107116883A 2017-05-19 2018-05-17 拉鏈 TWI6730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18926 2017-05-19
PCT/JP2017/018926 WO2018211712A1 (ja) 2017-05-19 2017-05-19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0058A TW201900058A (zh) 2019-01-01
TWI673021B true TWI673021B (zh) 2019-10-01

Family

ID=6427392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8723A TWI645799B (zh) 2017-05-19 2017-08-24 zipper
TW107116883A TWI673021B (zh) 2017-05-19 2018-05-17 拉鏈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8723A TWI645799B (zh) 2017-05-19 2017-08-24 zipper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363859B2 (zh)
EP (2) EP3626099A4 (zh)
JP (1) JP6891272B2 (zh)
CN (1) CN110636773B (zh)
TW (2) TWI645799B (zh)
WO (2) WO20182117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11712A1 (ja) * 2017-05-19 2018-11-22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GB2598337A (en) 2020-08-27 2022-03-02 Ykk Corp Slide fastener chain and slide fastener
WO2023188402A1 (ja) * 2022-03-31 2023-10-05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WO2023245466A1 (zh) * 2022-06-22 2023-12-28 浙江华圣达拉链科技有限公司 拉链
GB2623370A (en) * 2022-10-14 2024-04-17 Ykk Europe Ltd Slide fastene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4041A (zh) * 2007-03-02 2008-09-03 Ykk株式会社 拉链咬合链牙和拉链
TWI554226B (zh) * 2014-02-17 2016-10-21 Ykk Corp Chain belt
CN106213693A (zh) * 2016-08-29 2016-12-14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啮合的拉链
TWI645799B (zh) * 2017-05-19 2019-01-01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zipp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452378A (zh)
US1692196A (en) * 1926-03-25 1928-11-20 Mishawaka Rubber & Woolen Mfg Slider-operated fastener
US1745116A (en) * 1926-07-24 1930-01-28 Shoe Hardware Company Multiple fastening device
GB442809A (en) * 1935-02-12 1936-02-17 Alois Zopick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sliding-clasp closures
US2731671A (en) 1951-06-06 1956-01-24 Waldes Kohinoor Inc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lastic slide fasteners
NL202659A (zh) 1954-12-23
CH404271A (de) * 1963-07-25 1965-12-15 Giumen Anstalt Schieber für Reissverschluss
US4140157A (en) * 1976-09-17 1979-02-20 Textron Inc. Molded coupling element for woven slide fastener with twist preventing projection
DE2942009C2 (de) * 1979-10-17 1984-04-19 Optilon W. Erich Heilmann GmbH, 6330 Cham Reißverschluß
JPS58134915U (ja) * 1982-03-08 1983-09-10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合成樹脂製連続フアスナ−エレメント列を有するスライドフアスナ−
JPH0122505Y2 (zh) * 1984-09-14 1989-07-05
JPH0221930Y2 (zh) * 1985-09-25 1990-06-13
JP2803739B2 (ja) * 1993-01-29 1998-09-24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務歯および務歯成形方法
JP4046701B2 (ja) * 2004-02-25 2008-02-13 Ykk株式会社 防水性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とその製造装置
JP4587949B2 (ja) * 2005-12-20 2010-11-24 Ykk株式会社 防水性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AT504871B1 (de) * 2007-04-03 2008-09-15 Franz Ing Anibas Längselastischer reissverschluss
JP4749389B2 (ja) * 2007-06-20 2011-08-17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両面務歯
JP5154294B2 (ja) * 2008-05-02 2013-02-27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WO2010106620A1 (ja) 2009-03-16 2010-09-23 Ykk株式会社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
WO2011070678A1 (ja) * 2009-12-11 2011-06-16 Ykk株式会社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並びに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の補修方法
CN102665476B (zh) * 2009-12-14 2015-05-13 Ykk株式会社 拉链
CN103153122B (zh) * 2010-08-12 2015-11-25 Ykk株式会社 拉链
US20130014356A1 (en) 2011-07-15 2013-01-17 Chang-Wen Tsao Structure of zipper's teeth with either english letter or symbol appearence for identification
GB201311761D0 (en) * 2013-07-01 2013-08-14 Raw Ip Ltd A zip fastener
EP3045068B1 (en) 2013-09-09 2020-10-07 YKK Corporation Fastener chain, slide fastener, and fastener elem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DE112014006983B4 (de) * 2014-09-24 2022-01-27 Ykk Corporation Kuppelglied, Reißverschlusskette und Reißverschluss
CN204273435U (zh) * 2014-10-22 2015-04-22 陈曙方 防盗强化防水拉链
WO2016203620A1 (ja) * 2015-06-18 2016-12-22 Ykk株式会社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4041A (zh) * 2007-03-02 2008-09-03 Ykk株式会社 拉链咬合链牙和拉链
TWI554226B (zh) * 2014-02-17 2016-10-21 Ykk Corp Chain belt
CN106213693A (zh) * 2016-08-29 2016-12-14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啮合的拉链
TWI645799B (zh) * 2017-05-19 2019-01-01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zipp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36773B (zh) 2022-08-30
EP3626099A1 (en) 2020-03-25
TW201900057A (zh) 2019-01-01
JPWO2018212304A1 (ja) 2020-02-27
TWI645799B (zh) 2019-01-01
CN110636773A (zh) 2019-12-31
JP6891272B2 (ja) 2021-06-18
US20200345110A1 (en) 2020-11-05
WO2018212304A1 (ja) 2018-11-22
US11363859B2 (en) 2022-06-21
EP3626099A4 (en) 2020-03-25
EP3643194A1 (en) 2020-04-29
WO2018211712A1 (ja) 2018-11-22
TW201900058A (zh) 2019-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3021B (zh) 拉鏈
TWI621411B (zh) Waterproof zipper
US20130232736A1 (en) Slide Fastener
TWI617257B (zh) 拉鏈用之可分離式止擋之旋轉機構及包含其之拉鏈
JP6220080B2 (ja) ファスナーエレメント、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EP1745713B1 (en) Slide fastener
TWI589248B (zh) Chain and zipper
TW201446175A (zh) 拉鏈及其使用方法
JP6761639B2 (ja) バックル
TWI678983B (zh) 拉鏈
TWI630883B (zh) zipper
TW201526819A (zh) 拉鏈鏈條及拉鏈
WO2021171518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I641333B (zh) zipper
WO2021090494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I655916B (zh) zipper
TWI743359B (zh) 拉鏈用滑件
WO2022172414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WO2022172320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WO2024095482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WO2023058140A1 (ja) 上止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
TWI514974B (zh) zipper
TWI448257B (zh) zip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