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86524A - 拉链 - Google Patents
拉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786524A CN114786524A CN202080083094.7A CN202080083094A CN114786524A CN 114786524 A CN114786524 A CN 114786524A CN 202080083094 A CN202080083094 A CN 202080083094A CN 114786524 A CN114786524 A CN 11478652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ider
- end edges
- slide fastener
- guide post
- inw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265—Sliders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the accidental intrusion of material into the slider body, e.g. with shield or guard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不使拉头扩张必要以上、就能够利用拉头自身减少布料的咬入的拉链。拉链(1)具备:左右的一对拉链链牙带(2),其在左右的拉链带(3)的相对缘部具有链牙列(4);和拉头(10、110),其通过向前方移动,使链牙列(4)之间啮合,通过向后方移动,解除链牙列(4)之间的啮合。拉头(10、110)具备上翼板(20、120)、下翼板(30、30A、130)、引导柱(11、111)、字母Y状的链牙路径(40)、左右的肩口(41)、以及后口(42)。上翼板(20、120)和下翼板(30、130)分别具有构成左右的肩口(41)的开口端的左右的前端边(21a、31a、131a)。上翼板(20、120)和下翼板(30、30A、130)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从左右的前端边(21a、31a、131a)向后方凹陷的一个或多个凹部(31B、31C、131B)。凹部(31B、31C、131B)的从左右的前端边(21a、31a、131a)向后方凹陷的深度(D、Dx)比0大、且是直到引导柱(11、111)的弧线的终点(P、P1)为止的距离以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链,尤其是涉及一种具备拉头的拉链。
背景技术
拉链广泛使用于衣服、箱包、帐篷、睡袋等。拉链通过使拉头向一方或另一方移动,从而使设置到左右的一对拉链链牙带各自的相对缘部的链牙列之间开闭。即,若使拉头向两个肩口(前口)侧移动,则左右的链牙列啮合而左右的拉链链牙带之间闭合,若使拉头向后口侧移动,则左右的链牙列的啮合解除而左右的拉链链牙带之间打开。在这样的拉链中,在拉头的移动中,例如,衣服等布料有时咬入从左右的肩口进入拉头内的链牙列与拉头之间。尤其是在拉头的肩口侧前端部呈倒字母U状或倒字母V状向前方突出的类型的拉头的情况下,拉头的左右的肩口的开口端边与即将进入两肩口之前的向左右稍微倾斜的链牙列的长度方向呈锐角,因此,在左右的拉链链牙带之间闭合之际易于产生布料的咬入。
日本特开2005-160785号公报(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以减少上述这样的布料的咬入为目的的拉头。专利文献1的拉头通过使拉头的两个肩口侧部分扩张成字母V状,左右的肩口的开口端边与各链牙列的长度方向呈钝角,能够使布料从字母V部分的中间底逸出,从而能够降低布料的咬入产生率。然而,扩张开的字母V部分容易收进布料,因此,布料的咬入可能产生的咬入危险度增加,总之咬入防止效果并不充分。
另外,日本特许第6225266号公报(专利文献2)提出了利用事后安装于拉头的罩来减少布料的咬入的技术。然而,需要另外购买相对于拉头单独的零部件,费用相应地增多,另外,安装有罩的拉头的肩口侧扩大,容易收进布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607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62252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而,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使拉头的大小扩张必要以上、就能够利用拉头自身减少布料的咬入的拉链。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拉链,其具备:左右的一对拉链链牙带,其在左右的拉链带各自的相对缘部具有链牙列;和拉头,其通过在所述左右的一对拉链链牙带之间向前方移动,使所述链牙列之间啮合,通过向后方移动,解除所述链牙列之间的啮合,该拉链的特征在于,所述拉头具备:上翼板;下翼板;引导柱,其连结所述上翼板和所述下翼板;字母Y状的链牙路径,其规定在所述上翼板与所述下翼板之间;左右的肩口,其在所述链牙路径的前方开口;以及后口,其在所述链牙路径的后方开口,所述上翼板和所述下翼板分别具有构成所述左右的肩口的开口端的左右的前端边,所述上翼板和所述下翼板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从所述左右的前端边向后方凹陷的一个或多个凹部,所述凹部的从所述左右的前端边向后方凹陷的深度比0大、且是直到引导柱的弧线的终点为止的距离以下。
拉头的引导柱在俯视时是左右宽度从前后方向中央附近到后方(后口侧)在左右以相同的弧线逐渐缩小的形状。若参照图6而说明,则左右的弧线在引导柱11的水平剖面中从后端O开始、左右宽度向前方(图6的纸面的上方)逐渐扩大且在左右的点P处结束。在本说明书中,将点P定义为引导柱的“弧线的终点”。本发明人发现了:通过将凹部的从左右的前端边向后方凹陷的深度设定成比0大、且直到引导柱的弧线的终点为止的距离以下,不使拉头的大小扩张必要以上,就能够利用拉头自身减少布料的咬入。在本发明中,期望的是,所述凹部的从所述左右的前端边向后方凹陷的深度比所述拉头的前后长度的0%大、且是所述拉头的前后长度的20.0%以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拉链仅在所述拉链带的表背面中的一者具有螺旋状的链牙列,在将所述链牙列所位于的一侧用作背面的所述拉链的反着使用时,所述凹部的从所述左右的前端边向后方凹陷的深度比所述拉头的前后长度的0%大、且是所述拉头的前后长度的35.0%以下。这是从随后论述的实验例2的结果获得的见解。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导柱的前端部从所述下翼板向所述上翼板以逐渐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倾斜。即,参照图12,引导柱111的前端部111a以角度α相对于水平倾斜。通过如此使引导柱的前端部倾斜,能够抑制拉头要咬入的布料的、拉头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能够难以产生咬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凹部设置于所述左右的前端边之间。在该情况下,例如,在左的前端边与右的前端边之间设置有一个凹部。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凹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左右的前端边。在该情况下,例如,在左右的前端边分别设置有一个凹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左右的肩口各自的沿着所述左右的前端边的方向上的肩口宽度相对于构成所述链牙列的一个链牙的沿着左右方向的宽度比1大、且是该一个链牙的沿着左右方向的宽度的1.1倍以下。本形态中,拉头的左右的肩口各自的肩口宽度W相对于一个(或一单位)链牙的沿着左右方向的宽度1设定成1<W≤1.1。各肩口宽度是沿着上翼板和下翼板的左右的前端边的方向上的、前端边的外侧端与内侧端(内侧端真实存在的情况)之间的距离,或者是沿着前端边的方向上的、前端边的外侧端与假想内侧端(为如果不存在凹部则真实存在、但由于设置有凹部而不真实存在的假想内侧端,且是使前端边延长到凹部的区域的情况的假想内侧端)之间的距离。此外,所述内侧端或所述假想内侧端位于使引导柱的左右端分别与拉头的左右中间轴线(参照图6等的附图标记Ax)平行地向前方延长而成的假想线上。通过如以上这样设定各肩口宽度,不使上下翼板的前端侧的左右宽度扩张必要以上,就能够使布料从以从左右的前端边向后方凹陷的方式设置的凹部逸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翼板和所述下翼板中的至少一者具备利用内向面规定所述链牙路径的左右的外侧侧面的左右的凸缘,所述左右的凸缘的所述内向面包括与所述左右的前端边的外侧端交叉的第1内向面,所述左右的凸缘的所述第1内向面与所述左右的前端边呈钝角。上翼板和下翼板的左右的凸缘中的与左右的前端边的外侧端交叉的第1内向面决定即将进入左右的肩口之前的左右的链牙列的长度轴线Ex(参照图1)相对于拉头的左右中间轴线Ax(参照图1)的倾斜。换言之,即将进入左右的肩口之前的链牙列的长度轴线Ex与第1内向面实质上平行,这些长度轴线Ex和第1内向面与左右的前端边所成的角度比90°大。通过如此减将左右的前端边与第1内向面所成的角度设定成钝角,能够减少布料的咬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链牙路径包括:分支部,其规定于所述引导柱的左右,并且,在所述左右的肩口开口;和汇合部,其从所述分支部向后方延伸并在所述后口开口,所述左右的凸缘包括与所述分支部相对应的分支部凸缘部,所述分支部凸缘部具有:所述第1内向面;和第2内向面,其从所述第1内向面向后方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第1内向面带有角度,所述第2内向面相对于所述拉头的左右中间轴线的倾斜角度比所述第1内向面相对于所述拉头的左右中间轴线的倾斜角度大。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字母Y状的链牙路径的分支部的左右的外侧侧面之间的间隔朝向汇合部而从前方的第1内向面向后方的第2内向面以两级倾斜角度变窄。由此,在使左右的拉链链牙带的链牙列之间啮合之际,能够使链牙列更加从第1内向面顺向第2内向面,能够更顺利地进行链牙列之间的啮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导柱的前端位于比所述左右的前端边和所述凹部靠后方的位置。由此,在要咬入的布料进入链牙列与引导柱之间之前使布料易于从凹部逸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凹部的从所述左右的前端边向后方凹陷的深度是所述拉头的前后长度的20.0%以下。由此,能够将凹部对由于凹部逸出的布料造成的损伤抑制在最小限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拉头包括用于使与所述链牙路径内的链牙列相对应的所述左右的拉链带在所述上翼板与所述下翼板之间通过的左右的间隙,所述左右的拉链带沿着长度方向具有限制所述左右的拉链带通过所述左右的间隙进入所述链牙路径内的厚壁部,所述厚壁部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间隙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大。在本形态中,利用厚壁部限制经由上下翼板之间的间隙与位于拉头的链牙路径内的链牙列相连的左右的拉链带部分从间隙进一步进入链牙路径。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拉链中,通过将凹部的从左右的前端边向后方凹陷的深度设定成比0大、且直到引导柱的弧线的终点为止的距离以下,不使上下翼板的前端侧的左右宽度扩张必要以上,就能够使要咬入的布料从凹部逸出。由此,能够减少布料的咬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的俯视图。
图2是拉头的俯视图。
图3是拉头的仰视图。
图4是从图2的箭头A观察的拉头的主视图。
图5是从图2的箭头B观察的拉头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上翼板的、朝向下翼板的下表面的局部剖面平面图。
图7是表示下翼板的、朝向上翼板的上表面的局部剖面平面图。
图8是图1的F-F线剖视图。
图9是表示下翼板的第2实施方式的与图7同样的局部剖面平面图。
图1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拉头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拉头的仰视图。
图12是图10的拉头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下翼板的上表面的与图7同样的局部剖面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拉链1的俯视图。拉链1具备:左右的一对拉链链牙带2、2;和第1实施方式的拉头10,使用者使其运动,以使左右的拉链链牙带2、2开闭。左右的拉链链牙带2、2具备:左右的纵长的带状的拉链带3、3;和链牙列4,其沿着各拉链带3的相对缘部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拉链带3是对纬纱和经纱进行编织而构成的,但并不限定于此,拉链带3也可以是编物,或者也可以是织物和编物的混杂物。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链牙列4是将单丝卷绕成螺旋状而成的螺旋状的链牙列4,利用缝线安装于各拉链带3的相对缘部。链牙列4的一圈的螺旋是1个(或一单位)链牙4a(参照图8)。此外,各链牙列4也可以由许多金属链牙或树脂链牙构成。拉头10向前方(在图1的纸面中是上方)移动,从而使左右的链牙列4啮合,使左右的拉链链牙带2、2之间闭合。另外,拉头10向后方(在图1的纸面中是下方)移动,从而解除左右的链牙列4的啮合,使左右的拉链链牙带2、2之间打开。在本说明书中,将拉链1的长度方向称为前后方向,拉头1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在图1中,附图标记5是前止。前止5限制拉头10向前方的移动。图1的附图标记6是后止。后止6限制拉头10向后方的移动。在拉链1中,也可以设置开尾件来替代后止6。在本说明书中,将拉链带3的厚度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左右方向是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
图2是拉头10的俯视图。图3是拉头10的仰视图。图4是从图2的箭头A观察的拉头10的主视图。图5是从图2的箭头B观察的拉头10的侧视图。拉头10具备:上翼板20;下翼板30,其以与上翼板20相对的方式配置于上翼板20的下方;以及引导柱11,其连结上翼板20和下翼板30。在上翼板20的上表面设置有半环状的拉片连结柱12。图1所示的拉片50与拉片连结柱12连结。在图1所示的拉链1中,拉头10的上翼板20配置于上方,下翼板30配置于下方,但作为拉头10的所谓的反用,也存在上翼板20配置于下方、下翼板30配置于上方的情况。
图6是表示上翼板20的、朝向下翼板30的下表面的局部剖面平面图。图7是表示下翼板30的、朝向上翼板20的上表面的局部剖面平面图。在图6和图7中以剖面表示引导柱11。在上翼板20与下翼板30之间规定字母Y状的链牙路径40。拉头10具备在链牙路径40的前方开口的左右的肩口41、41和在链牙路径40的后方开口的后口42。链牙路径40被划分成:分支部40A,其规定于引导柱11的左右,并且,在左右的肩口41、41开口;和汇合部40B,其从分支部40A向后方(图6和图7的纸面中的下方)延伸并在后口42开口。引导柱11规定分支部40A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侧面。在图6和图7中,出于方便,以双点划线C表示分支部40A与汇合部40B之间的边界。
拉头10除了与省略说明的锁定机构相关联的细节之外,实质上左右对称。因此,在以下的拉头10的说明中,未特别区别左右。例如,图6的上翼板20的下表面的左右与图7的下翼板30的上表面的左右彼此相反,但在以下的与图6和图7相关联的说明中,左右设为基于图6和图7各自的纸面的方向。另外,左右一方的说明也适用于左右另一方,存在仅将附图中的附图标记标注于左右一方、省略针对另一方的情况。参照图6等,上翼板20具有上前端21、上后端22以及上左右侧端23。上前端21划分成构成左右的肩口41的开口端的左右的上前端边21a和左右的上前端边21a之间的中间边21b。左右的上前端边21a与中间边21b之间的边界点(21ab)、即左右的上前端边21a的内侧端21ab位于使引导柱11的左右端(弧线的终点P)与拉头10的左右中间轴线Ax平行地向前方延长而成的假想线E上。左右的上前端边21a的长度是左右方向上的各上前端边21a的外侧端21aa与各上前端边21a的内侧端21ab之间的距离。该上前端边21a的长度是上翼板20中的左右的肩口41各自的沿着左右的上前端边21a的方向上的肩口宽度W1。若将构成链牙列4的一个链牙4a(参照图8)的沿着左右方向的长度设为1,则上翼板20中的肩口宽度W1设定成比1大且1.1倍以下(1<W1≤1.1)。
参照图6,引导柱11具有朝向后口42侧的后向面11a。后向面11a是左右宽度从左右的点P起在左右以相同的弧线向后口42侧逐渐缩小的面。换言之,左右的弧线在图6所示的引导柱11的水平剖面中从后端O开始、左右宽度向前方(图6的纸面的上方)逐渐扩大且在左右的点P处结束。在本说明书中,以下,将点P(或随后论述的P1)称为“弧线的终点”。弧线的终点P在沿引导柱11的高度(上下)方向上俯视时位于相同的位置。在拉头10中,弧线的终点P与引导柱11的左右端一致。
参照图7等,下翼板30具有下前端31、下后端32以及下左右侧端33。下前端31划分成构成左右的肩口41的开口端的局部的左右的下前端边31a和在左右的下前端边31a之间向后方凹陷的凹边31b。左右的下前端边31a与拉头左右中间轴线Ax大致垂直。在左右方向上,左右的下前端边31a各自的长度是凹边31b的沿着左右方向的长度的约1/2。凹边31b从左右的下前端边31a的真实存在的内侧端凹陷成皿状。在下翼板30中,凹边31b的左右两侧部分也构成左右的肩口41的开口端的局部。凹边31b在左右的下前端边31a之间规定从左右的下前端边31a向后方凹陷的凹部31B。下翼板30中的沿着左右的下前端边31a的方向上的肩口宽度W2是左右方向上的各下前端边31a的外侧端31aa与各下前端边31a的假想内侧端31ab之间的长度。各假想内侧端31ab是各下前端边31a的延长线与使引导柱11的左右端、即弧线的终点P与拉头10的左右中间轴线Ax平行地向前方延伸而成的假想线E的交点。引导柱11的左右端(弧线的终点P)对上下翼板20、30来说相同。下翼板30中的假想内侧端31ab位于凹部31B的区域。下翼板30中的肩口宽度W2也设定成比链牙4a的左右宽度1大且1.1倍以下(1<W2≤1.1)。
上下翼板20、30的上下后端22、32和上下左右侧端23、33在上下方向上重叠。换言之,上下翼板20、30在上下后端22、32和上下左右侧端23、33处是相同的轮廓。相对于此,如从图3可知那样,下翼板30的包括凹边31b的下前端31在上下方向上(仰视时)从上翼板20的上前端21向后方稍微偏离。此外,下前端31的左右端(下前端边31a的外侧端31aa)与上前端21的左右端(上前端边21a的外侧端21aa)在上下方向上实质上一致。拉头1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TL是上翼板2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上翼板20中的肩口宽度W1与下翼板30中的肩口宽度W2均相对于链牙4a的左右宽度1处于1<W1、W2≤1.1的范围内。在拉链1的拉头10中,通过如上述那样设定了左右的肩口41的肩口宽度W1、W2,不使上下翼板20、30的上下前端21、31侧的左右宽度扩张必要以上,就能够使要与链牙列4一起拉入拉头10的链牙路径40的衣服等布料从凹部31B逸出。
参照图7,下翼板30的凹部31B的、从左右的下前端边31a向后方(图7的纸面中的下方)凹陷的深度D是引导柱11的弧线的终点P(参照图6)以内的深度,设定成拉头1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TL(参照图3等)的20%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31B的深度D是拉头10的长度TL的约7%。通过将凹部31B的深度D设定成拉头10的长度TL的20.0%以下,能够将凹部31B对由于凹部31B逸出的布料造成的损伤抑制在最小限度。另外,引导柱11的前端位于比左右的下前端边31a和凹边31b(凹部31B)靠后方的位置。由此,在要咬入的布料进入链牙列4与引导柱11之间之前使布料易于从凹部31B逸出。
上翼板20具备从其下表面的左右侧端部向下方突出的左右的上凸缘24。各上凸缘2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翼板20的前后方向全长上延伸,规定拉头10的上左右侧端23。另外,各上凸缘24的前端规定各肩口41的开口端的左右外侧端。上凸缘24的后端规定后口42的左右侧端。图6中的附图标记24R表示上凸缘24的上端侧的弧线部分到达上翼板20的下表面的线。左右的上凸缘24具有规定链牙路径40的左右的外侧侧面的内向面25。链牙路径40的分支部40A中的左右的内侧侧面规定引导柱11。上凸缘24划分成与链牙路径40的分支部40A相对应的上分支部凸缘部24A和与汇合部40B相对应的上汇合部凸缘部24B。左右的上分支部凸缘部24A之间的间隔向后方的汇合部40B逐渐缩窄。左右的上汇合部凸缘部24B平行。而且,上分支部凸缘部24A中的内向面25划分成前方的第1内向面26和从第1内向面26向后方延伸且相对于第1内向面26带有角度的第2内向面27。图6中的双点划线26L是第1内向面26的延长线,双点划线27L是第2内向面27的延长线。第1内向面26与左右的上前端边21a的外侧端21aa实质上交叉。第1内向面26与左右的上前端边21a之间所成的角θ1是钝角。在本实施例中,角θ1是大致91°~93°。另外,双点划线27L与拉头10的左右中间轴线Ax所成的角度比双点划线26L与左右中间轴线Ax所成的角度稍大。由此,左右的上分支部凸缘部24A之间的间隔向后方缩窄的比例在第2内向面27处比在第1内向面26处大。换言之,也能说成分支部40A以其外侧侧面从第2内向面27向第1内向面26弯曲的方式从后口42侧向前方的肩口41延伸。
下翼板30具备从其上表面中的左右侧端部向上方突出的左右的下凸缘34。如从图5等可知那样,下凸缘34的高度比上凸缘24的高度低。除了该高度较低的点以外,下凸缘34与上凸缘24实质上相同。各下凸缘34在下翼板30的前后方向全长上延伸,具有与各上凸缘24的内向面25一起规定链牙路径40的左右的外侧侧面的内向面35。下凸缘34划分成与链牙路径40的分支部40A相对应的下分支部凸缘部34A和与汇合部40B相对应的下汇合部凸缘部34B。下分支部凸缘部34A中的内向面35划分成前方的第1内向面36和从第1内向面36向后方延伸且相对于第1内向面36带有角度的第2内向面37。图7中的双点划线36L是第1内向面36的延长线,双点划线37L是第2内向面37的延长线。第1内向面36与左右的下前端边31a的外侧端31aa实质上交叉。第1内向面36与左右的下前端边31a所成的角θ2是钝角。在本实施方式中,角θ2比角θ1稍大。双点划线37L与拉头10的左右中间轴线Ax所成的角度比双点划线36L与左右中间轴线Ax所成的角度稍大,左右的下分支部凸缘部34A之间的间隔向后方逐渐缩窄的比例在第2内向面37处比在第1内向面36处大。
上下翼板20、30的上下分支部凸缘部24A、34A的第1内向面26、36决定即将进入左右的肩口41之前的左右的链牙列4的长度轴线Ex(参照图1)相对于拉头10的左右中间轴线Ax的倾斜。换言之,即将进入左右的肩口41之前的链牙列4的长度轴线Ex与第1内向面26、36实质上平行。另外,第1内向面26、36与左右的上下前端边21a、31a所成的角θ1、θ2如上所述是钝角,因此,即将进入左右的肩口41之前的链牙列4的长度轴线Ex与左右的上下前端边21a、31a所成的角度也成为与角θ1、θ2实质上相同的钝角。由此,能够减少链牙列4向肩口41拉入布料的情况。相对于此,在肩口侧前端部呈倒字母U状或倒字母V状向前方突出的以往的拉头中,肩口的开口端边相对于上述长度轴线Ex成为锐角,因此,易于产生链牙列对布料的咬入。
另外,如上所述,在上下翼板20、30中,左右的上下分支部凸缘部24A、34A之间的沿着左右方向的间隔向后方的汇合部40B逐渐缩窄的比例在第2内向面27、37处比在第1内向面26、36处大,因此,在使左右的拉链链牙带2的链牙列4之间啮合之际,能够使链牙列4更加从第1内向面26、36顺向第2内向面27、37,能够更顺利地进行链牙列4之间的啮合。
参照图4和图5,间隙G设定在上翼板20的上凸缘24与下翼板30的下凸缘34之间。从位于拉头10的链牙路径40内的链牙列4左右延伸的拉链带3经由间隙G暴露于拉头10的外部。以往,存在如下情况:在拉头10移动时拉链带3经由间隙G拉入链牙路径40内。为了防止这情况,拉链1在左右的拉链带3中的链牙列4的附近具有厚壁部7。图8是图1的F-F线剖视图。厚壁部7是在拉链带3的编织时局部地加厚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拉链带3的长度方向连续地设置。此外,也可以沿着拉链带3的长度方向断续地设置厚壁部7。而且,也能够通过对树脂进行注塑成形等将厚壁部7后附加于拉链带3。厚壁部7以相同的高度从拉链带3的表背面突出,但突出高度也可以不同。厚壁部7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高度(厚壁部7的拉链带3的表面侧的高度+厚壁部的拉链带3的背面侧的高度+拉链带3的厚度)H设定成比上翼板20的上凸缘24与下翼板30的下凸缘34之间的间隙G大。出于方便,在图8中,以矩形表示厚壁部7的剖面,但只要厚壁部7的高度H比间隙G大,也可以是任意形状,例如,剖面也可以是长圆形、椭圆形等。通过使厚壁部7的高度H比间隙G大,即使在拉头10移动时拉链带3要经由间隙G拉入拉头10的链牙路径40,厚壁部7也无法通过间隙G,因此,限制拉链带3向链牙路径(40)内的进入。
图9是表示下翼板的第2实施方式的与图7同样的局部剖面平面图。图9的下翼板30A的与第1实施方式的下翼板30的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在左右的下前端边31a分别设置有向后方凹陷的凹部31C这点。因此,对与下翼板30实质上通用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使用下翼板30A的拉头(10)是能够适用于本发明的拉链1的第2实施方式的拉头。下翼板30A的下前端31包括左右的下前端边31a。沿着左右的下前端边31a的方向上的肩口宽度W2是左右方向上的各下前端边31a的外侧端31aa与各下前端边31a的内侧端31ac之间的长度。肩口宽度W2设定成比链牙4a的左右宽度1大且1.1倍以下(1<W2≤1.1)。各内侧端31ac位于使引导柱11的左右端与拉头10的左右中间轴线Ax平行地向前方延长而成的假想线E上。凹部31C以从左右的下前端边31a分别向后方凹陷成半圆形状的方式设置。各凹部31C的深度D是引导柱11的弧线的终点P(参照图6)以内的深度,设定成拉头1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TL的20%以下。也能够利用这样的左右两个凹部31C使要咬入的布料逸出。另外,在下翼板30A中,也是引导柱11的前端位于比左右的下前端边31a和凹部31C靠后方的位置。由此,在要咬入的布料进入链牙列4与引导柱11之间之前使布料易于从凹部31C逸出。
图1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拉头110的立体图。图11是拉头110的仰视图。图12是拉头110的侧视图。拉头110能够替代已述的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拉头10而适用于拉链1。拉头110具备上翼板120、下翼板130、连结上翼板120和下翼板130的引导柱111。拉头110的与已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拉头10的主要的不同点在于上翼板120的上前端121、下翼板130的下前端131、引导柱111尤其是引导柱111的前端部111a、水平剖面形状。因此,对于除了这些不同点以外的结构,使用与第1实施方式的拉头10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1,上翼板120的上前端121从左右的外侧端121a向左右方向的中间点121b稍微向前方突出。上前端121包括构成左右的肩口41的开口端的左右的前端边。图13是表示下翼板130的上表面的与图7同样的局部剖面平面图。下翼板130的下前端131划分成构成左右的肩口41的开口端的局部的左右的下前端边131a和在左右的下前端边131a之间向后方凹陷的凹边131b。左右的下前端边131a与拉头左右中间轴线Ax大致垂直。凹边131b在左右的下前端边131a之间规定从左右的下前端边131a向后方凹陷的凹部131B。参照图12等,引导柱111的前端部111a从下方向上方以逐渐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倾斜。图12中的附图标记α表示引导柱111的前端部111a相对于水平倾斜的角度。引导柱111的前端部111a中的上端111aa与上翼板120的上前端121的中间点121b相连或接近。引导柱111的前端部111a中的下端111ab与下翼板130中的凹边131b的左右方向的中间点131ba相连或接近。凹边131b的中间点131ba规定凹部131B的从左右的下前端边131a向后方的深度Dx。在将引导柱111的前端部111a的上端111aa相对于上翼板120的位置固定了的情况下,凹部131B的深度Dx越深,凹边131b的中间点131ba越向后方移动,与此相应地需要使引导柱111的前端部111a的下端111ab向后方偏离而减小引导柱111的前端部111a的倾斜角度α。相对于此,凹部131B的深度Dx越浅,越能够将凹边131b的中间点131ba设定于前方,与此相应地能够使引导柱111的前端部111a的下端111ab向前方偏离而增大引导柱111的前端部111a的倾斜角度α。参照图11,引导柱111的前端部111a在仰视时从下翼板130的凹部131B暴露。拉头11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TL是上翼板12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图12和图13中的附图标记P1是引导柱111的左右的弧线的终点。即,在图13所示的引导柱111的水平剖面中,以左右宽度从后端O1向前方逐渐扩大的方式设置的左右的弧线在弧线的终点P1处结束。即使改变凹部131B的深度Dx而改变引导柱111的前端部111a的倾斜角度α,引导柱111的终点P1也实质上一定。另外,弧线的终点P1在沿引导柱111的高度(上下)方向在俯视时位于相同的位置。在拉头110中,弧线的终点P1与引导柱111的左右端一致。另外,在拉头110中,凹部131B的深度Dx是未达到引导柱111的弧线的终点P1的深度,设定成拉头11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TL的20.0%以下。
实验例1
使用已适用有改变了下翼板130的凹部131B的深度Dx的拉头110的拉链1而如以下这样测定了咬入性能。此外,以下的比较例1和比较例2(样品S1和样品S6)脱离本发明的拉链1及其拉头110,但对于比较例1和比较例2,出于方便,也使用针对拉链1和拉头110的附图标记而说明(这点对于随后论述的实验例2也相同。)。
准备了前后方向的长度TL是14.0mm且深度Dx不同的拉头110的样品S1~样品S6。
样品S1(比较例1):深度Dx=0mm
样品S2(实施例1):深度Dx=0.5mm
样品S3(实施例2):深度Dx=1.0mm
样品S4(实施例3):深度Dx=1.5mm
样品S5(实施例4):深度Dx=2.8mm
样品S6(比较例2):深度Dx=2.9mm
样品S1~样品S6的深度Dx分别是拉头110的前后长度TL的0%、3.6%、7.1%、10.7%、20.0%、20.7%。
在拉头110中,引导柱111的弧线的终点P1位于从下翼板130的左右的下前端边131a向后方2.8mm的距离。深度Dx是2.8mm的实施例4的引导柱111的前端部111a的倾斜角度α比图12所示的α小,前端部111a的下端111ab与弧线的终点P1大致相连。另外,深度Dx是2.9mm的比较例2的引导柱111的前端部111a的倾斜角度α也比图12所示的α小,前端部111a的下端111ab向后方稍微超过弧线的终点P1。
首先,准备比较易于产生咬入的50μm的厚度的衣服,将适用有各样品S1~样品S6的拉头110的拉链1载置到衣服上。实验例1所使用的拉链1如从图1和图8可知这样是在拉链带3的表背面中的表面(在图8中是拉链带3的上表面)安装有螺旋状的链牙列4的螺旋拉链。将该螺旋拉链设为正着使用而进行了实验。在正着使用中,在拉链带3的表面侧配置有拉头110的上翼板120和拉片50。接着,将衣服从设为拉链1的开状态的左右的拉链链牙带2、2的链牙列4、4之间以成为高度50mm的方式拉出来。之后,使拉头10向使左右的拉链链牙带2、2之间闭合的朝向滑动了长度150mm,以使拉头110碰到已拉出来的衣服。将这反复进行10次,测定了产生几次咬入。将其结果表示在表1中。
[表1]
深度Dx | Dx/TL | 咬入产生次数 | |
样品S1(比较例1) | 0mm | 0.0% | 10次 |
样品S2(实施例1) | 0.5mm | 3.6% | 3次 |
样品S3(实施例2) | 1.0mm | 7.1% | 0次 |
样品S4(实施例3) | 1.5mm | 10.7% | 1次 |
样品S5(实施例4) | 2.8mm | 20.0% | 5次 |
样品S6(比较例2) | 2.9mm | 20.7% | 10次 |
如从表1可知那样,对于产生咬入的次数,样品S1(比较例1)是10次,样品S2(实施例1)是3次,样品S3(实施例2)是0次,样品S4(实施例3)是1次,样品S5(实施例4)是5次,样品S6(比较例2)是10次。在如比较例2这样使凹部131B的深度Dx相对于弧线的终点P1向后方延长了的情况下,可知:衣服易于向拉头110与引导柱111之间(最产生易于咬入的部位)引导,以几乎100%的概率产生咬入。另外,在如比较例1这样凹部131B的深度Dx为零、即不存在凹部131B的情况下,可知:无法使衣服逸出,在该情况下,也以几乎100%的概率产生咬入。相对于此,在实施例1~实施例4中,咬入的产生次数减少了。因而,从实验结果可获得:凹部131B的深度Dx比0大、且是弧线的终点P1以内的深度,另外,优选深度Dx比拉头110的前后长度TL的0%大且是拉头110的前后长度TL的20.0%以下。通过如此设定凹部131B的深度Dx,能够将在使拉链1的左右的拉链链牙带2、2之间闭合之际所产生的咬入抑制在最小限度。另外,在拉头110中,引导柱111的前端部111a的下端111ab位于比下翼板130的左右的下前端边131a和凹边131b(凹部131B)靠后方的位置。由此,在要咬入的布料(衣服)进入链牙列4与引导柱111之间之前使布料易于从凹部131B逸出。此外,若引导柱111的前端部111a如图12等所示这样倾斜,则能够抑制衣服在拉头110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进一步难以产生咬入。
实验例2
接着,将图1的拉链1设为反用,并且,使用已改变了下翼板130的凹部131B的深度Dx的拉链1而如以下这样测定了咬入性能。虽未图示,但实验例2所使用的反用的拉链1是在拉链带3的表背面中的背面安装有螺旋状的链牙列4的螺旋拉链。在拉链1的反用时,也在拉链带3的表面侧(没有链牙列4的一侧)配置有拉头110的上翼板120和拉片50,在拉链带3的背面侧(链牙列4所位于的一侧)配置有下翼板130。换言之,拉链1的反用能说成是使图1的拉链1的拉头110保持原样而使左右的拉链链牙带2、2表背翻转而成的。此外,对于反用的拉链1,也使用与正着使用的拉链1相同的附图标记而说明。
在实验例2中准备了前后方向的长度TL是15.15mm且深度Dx不同的拉头110的样品T1~样品T4。
样品T1(比较例3):深度Dx=0mm
样品T2(实施例5):深度Dx=1.5mm
样品T3(实施例6):深度Dx=5.3mm
样品T4(比较例4):深度Dx=5.4mm
样品T1~样品T4的深度Dx分别是拉头110的前后长度TL的0%、9.9%、35.0%、35.6%。
在拉头110中,引导柱111的弧线的终点P1位于从下翼板130的左右的前端边131a向后方5.3mm的距离。深度Dx是5.3mm的实施例6的引导柱111的前端部111a的倾斜角度α比图12所示的α小,前端部111a的下端111ab与弧线的终点P1大致相连。另外,深度Dx是5.4mm的比较例4的引导柱111的前端部111a的倾斜角度α也比图12所示的α小,前端部111a的下端111ab向后方稍微超过弧线的终点P1。
将适用有各样品T1~样品T6的拉头110的反用的拉链1载置到与实验例1相同的50μm的厚度的衣服上。即,以链牙列4所位于的拉链带3的背面面对衣服的方式将拉链1载置到衣服上。接着,与实验例1同样地,将衣服从设为拉链1的开状态的左右的拉链链牙带2、2的链牙列4、4之间以成为高度50mm的方式拉出,使拉头10向使左右的拉链链牙带2、2之间闭合的朝向滑动了长度150mm,以使拉头110碰到已拉出来的衣服。将这反复进行10次,测定了产生几次咬入。将其结果表示在表2中。
[表2]
深度Dx | Dx/TL | 咬入产生次数 | |
样品T1(比较例3) | 0mm | 0.0% | 10次 |
样品T2(实施例5) | 1.5mm | 9.9% | 0次 |
样品T3(实施例6) | 5.3mm | 35.0% | 5次 |
样品T4(比较例4) | 5.4mm | 35.6% | 10次 |
如从表2可知那样,对于产生咬入的次数,样品T1(比较例3)是10次,样品T2(实施例5)是0次,样品T3(实施例6)是5次,样品T4(比较例4)是10次。在如比较例4这样使凹部131B的深度Dx相对于弧线的终点P1向后方延长了的情况下,可知:衣服易于向拉头110与引导柱111之间(最易于产生咬入的部位)引导,几乎以100%的概率产生咬入。另外,在如比较例3这样凹部131B的深度Dx为零、即不存在凹部131B的情况下,可知:无法使衣服逸出,在该情况下,也以几乎100%的概率产生咬入。相对于此,在实施例5~实施例6中,咬入的产生次数减少了。因而,从实验结果可获得:凹部131B的深度Dx比0大、且是弧线的终点P1以内的深度,另外,优选深度Dx比拉头110的前后长度TL的0%大且是拉头110的前后长度TL的35.0%以下。
在以上的说明中,对将凹部31B、31C、131B设置于下翼板30、30A、13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能够不仅将凹部31B、31C、131B设置于下翼板30、30A、130,也设置于上翼板20、120。
附图标记说明
1、拉链;2、拉链链牙带;3、拉链带;4、链牙列;4a、链牙;7、厚壁部;10、110、拉头;11、110、引导柱;20、120、上翼板;21a、上前端边;21aa、上前端边的外侧端;21ab、上前端边的内侧端;24、上凸缘;25、上凸缘的内向面;26、上第1内向面;27、上第2内向面;30、30A、130、下翼板;31a、131a、下前端边;31aa、下前端边的外侧端;31ab、下前端边的假想内侧端;31ac、下前端边的内侧端;31B、31C、131B、凹部;34、下凸缘;35、下凸缘的内向面;36、下第1内向面;37、下第2内向面;40、链牙路径;40A、链牙路径的分支部;40B、链牙路径的汇合部;41、肩口;42、后口;P、P1、弧线的终点;D、Dx、凹部31B、31C、131B的深度;TL、拉头10、110的前后方向长度;Ax、拉头的左右中间轴线;Ex、即将进入肩口之前的链牙列的长度轴线Ex;W1、W2、肩口宽度;G、间隙。
Claims (12)
1.一种拉链,其具备:
左右的一对拉链链牙带(2),其在左右的拉链带(3)各自的相对缘部具有链牙列(4);和拉头(10、110),其通过在所述左右的一对拉链链牙带(2)之间向前方移动,使所述链牙列(4)之间啮合,通过向后方移动,解除所述链牙列(4)之间的啮合,该拉链(1)的特征在于,
所述拉头(10、110)具备:上翼板(20、120);下翼板(30、30A、130);引导柱(11、111),其连结所述上翼板(20、120)和所述下翼板(30、30A、130);字母Y状的链牙路径(40),其规定在所述上翼板(20、120)与所述下翼板(30、30A、130)之间;左右的肩口(41),其在所述链牙路径(40)的前方开口;以及后口(42),其在所述链牙路径(40)的后方开口,
所述上翼板(20、120)和所述下翼板(30、30A、130)分别具有构成所述左右的肩口(41)的开口端的左右的前端边(21a、31a、131a),
所述上翼板(20、120)和所述下翼板(30、30A、130)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从所述左右的前端边(21a、31a、131a)向后方凹陷的一个或多个凹部(31B、31C、131B),
所述凹部(31B、31C、131B)的从所述左右的前端边(21a、31a、131a)向后方凹陷的深度(D、Dx)比0大、且是直到引导柱(11、111)的弧线的终点(P、P1)为止的距离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引导柱(111)的前端部(111a)从所述下翼板(130)向所述上翼板(120)以逐渐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31B、31C、131B)的从所述左右的前端边(21a、31a、131a)向后方凹陷的深度(D、Dx)比所述拉头(10、110)的前后长度(TL)的0%大、且是所述拉头(10、110)的前后长度(TL)的20.0%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链(1)仅在所述拉链带(2)的表背面中的一者具有螺旋状的链牙列(4),在将所述链牙列(4)所位于的一侧用作背面的所述拉链(1)的反用时,所述凹部(31B、31C、131B)的从所述左右的前端边(21a、31a、131a)向后方凹陷的深度(D、Dx)比所述拉头(10、110)的前后长度(TL)的0%大、且是所述拉头(10、110)的前后长度(TL)的35.0%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凹部(31B、131B)设置于所述左右的前端边(31a、131a)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的肩口(41)各自的沿着所述左右的前端边(21a、31a、131a)的方向上的肩口宽度(W1、W2)相对于构成所述链牙列(4)的一个链牙(4a)的沿着左右方向的宽度比1大、且是该一个链牙(4a)的沿着左右方向的宽度的1.1倍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肩口宽度(W1、W2)是所述左右的前端边(21a、31a、131a)的外侧端(21aa、31aa)与所述左右的前端边(21a、31a、131a)的内侧端(21ab、31ac)之间的长度,或者是所述左右的前端边(21a、31a、131a)的外侧端(21aa、31aa)与所述左右的前端边(21a、31a、131a)的位于所述凹部(31B、131B)的区域的假想内侧端(31ab)之间的长度,
所述内侧端(21ab、31ac)或所述假想内侧端(31ab)位于使所述引导柱(11)的左右端分别与所述拉头(10)的左右中间轴线(Ax)平行地向前方延长而成的假想线(E)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上翼板(20、120)和所述下翼板(30、30A、130)中的至少一者具备利用内向面(25、35)规定所述链牙路径(40)的左右的外侧侧面的左右的凸缘(24、34),
所述左右的凸缘(24、34)的所述内向面(25、35)包括与所述左右的前端边(21a、31a、131a)的外侧端(21aa、31aa)交叉的第1内向面(26、36),
所述左右的凸缘(24、34)的所述第1内向面(26、36)与所述左右的前端边(21a、31a、131a)呈钝角(θ1、θ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链牙路径(40)包括:分支部(40A),其规定于所述引导柱(11、111)的左右,并且,在所述左右的肩口(41)开口;和汇合部(40B),其从所述分支部(40A)向后方延伸并在所述后口(42)开口,
所述左右的凸缘(24、34)包括与所述分支部(40A)相对应的分支部凸缘部(24A),
所述分支部凸缘部(24A)具有:所述第1内向面(26);和第2内向面(27),其从所述第1内向面(26)向后方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第1内向面(26)带有角度,
所述第2内向面(27)相对于所述拉头(10)的左右中间轴线(Ax)的倾斜角度比所述第1内向面(26)相对于所述拉头(10)的左右中间轴线(Ax)的倾斜角度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引导柱(11)的前端位于比所述左右的前端边(21a、31a)和所述凹部(31B、31C)靠后方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凹部(31C)分别设置于所述左右的前端边(31a)。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中,
所述拉头(10、110)包括用于使与所述链牙路径(40)内的链牙列(4)相对应的所述左右的拉链带(3)在所述上翼板(20、120)与所述下翼板(30、30A、130)之间通过的左右的间隙(G),
所述左右的拉链带(3)沿着长度方向具有限制所述左右的拉链带(3)通过所述左右的间隙(G)进入所述链牙路径(40)内的厚壁部(7),
所述厚壁部(7)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H)比所述间隙(G)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20/008163 WO2021171518A1 (ja) | 2020-02-27 | 2020-02-27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786524A true CN114786524A (zh) | 2022-07-22 |
Family
ID=77491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83094.7A Pending CN114786524A (zh) | 2020-02-27 | 2020-02-27 | 拉链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042026B2 (zh) |
CN (1) | CN114786524A (zh) |
DE (1) | DE112020006808T5 (zh) |
WO (1) | WO202117151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70888A1 (ja) * | 2022-03-10 | 2023-09-14 | Ykk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ダー及びこれを含む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153765Y2 (zh) | 1971-08-23 | 1976-12-22 | ||
JPS59174016U (ja) | 1983-05-07 | 1984-11-20 |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ドフアスナ−用スライダ− |
USD291546S (en) * | 1985-04-05 | 1987-08-25 | Yoshida Kogyo, K. K. |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
US5497535A (en) * | 1994-06-06 | 1996-03-12 | Kloor; Patrick W. | Non-binding zipper |
USD403987S (en) * | 1997-04-18 | 1999-01-12 | Ykk Corporation | Slide fastener slider |
JP2005160785A (ja) | 2003-12-03 | 2005-06-23 | Sukuramu:Kk | 噛み挟みのないファスナー |
TWM247049U (en) * | 2003-12-19 | 2004-10-21 | Cheer Wave Co Ltd | Structure of lateral tension stop for zipper head |
CN102076240B (zh) * | 2008-12-17 | 2012-05-16 | Ykk株式会社 | 拉链 |
CN103355871A (zh) | 2008-12-22 | 2013-10-23 | 哥伦比亚运动休闲北美公司 | 拉链带状物 |
EP2425735B1 (en) | 2009-03-31 | 2016-05-18 | YKK Corporation |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and quick open-type slide fastener |
CN102245047B (zh) | 2009-03-31 | 2014-05-14 | Ykk株式会社 | 带插接-分开件的拉链 |
ES2642212T3 (es) | 2010-08-11 | 2017-11-15 | Ykk Corporation | Cierre de cremallera |
US8973224B2 (en) * | 2010-08-11 | 2015-03-10 | Ykk Corporation | Slide fastener |
KR101428955B1 (ko) * | 2010-11-10 | 2014-08-08 | 와이케이케이 가부시끼가이샤 | 슬라이드 파스너 |
US20120291236A1 (en) * | 2011-05-19 | 2012-11-22 | Chung Chwan Enterprise Co., Ltd. | Zipper head structure |
US9434113B2 (en) * | 2012-05-29 | 2016-09-06 | Ykk Corporation | Slide fastener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9138033B2 (en) * | 2013-03-14 | 2015-09-22 | Ykk Corporation | Top stop for slider |
DE112014006920T5 (de) | 2014-09-01 | 2017-05-18 | Ykk Corporation | Schieberabdeckung für Reißverschluss |
KR200482266Y1 (ko) | 2015-04-29 | 2017-01-05 | 이강산 | 옷의 끼임이 방지되도록 유입방지구가 구비된 지퍼용 슬라이더 |
USD812520S1 (en) * | 2016-06-17 | 2018-03-13 | Ykk Corporation |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
-
2020
- 2020-02-27 WO PCT/JP2020/008163 patent/WO202117151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02-27 DE DE112020006808.0T patent/DE112020006808T5/de active Pending
- 2020-02-27 US US17/801,782 patent/US12042026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2-27 CN CN202080083094.7A patent/CN114786524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171518A1 (ja) | 2021-09-02 |
US12042026B2 (en) | 2024-07-23 |
US20230180897A1 (en) | 2023-06-15 |
DE112020006808T5 (de) | 2023-0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21411B (zh) | Waterproof zipper | |
TWI433653B (zh) | zipper | |
TWI673021B (zh) | 拉鏈 | |
CN114786524A (zh) | 拉链 | |
TW201505577A (zh) | 附有可分離式嵌插件之拉鏈及射出成形用模具 | |
CN109549294A (zh) | 拉链中包含的止动件 | |
CN116348010A (zh) | 双开尾拉链用分离嵌插件 | |
US7059024B2 (en) | Slide fastener | |
US10993509B2 (en) | Fastener stringer and slide fastener | |
US12022920B2 (en) | Element member and slide fastener-attached product | |
TWI711398B (zh) | 拉鏈 | |
KR840000533Y1 (ko) | 버클(혁대를 죄는 쇠 buckle) | |
EP4176754A1 (en) | Anti-pinch zipper | |
KR102189452B1 (ko) | 슬라이더 및 슬라이드 파스너 | |
CN116456858A (zh) | 分体式上止 | |
WO2023058140A1 (ja) | 上止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 | |
TWI727758B (zh) | 拉鏈 | |
WO2024034143A1 (ja)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の開き具 | |
TW201904466A (zh) | 拉鏈 | |
CN114641219B (zh) | 拉链 | |
JP7513469B2 (ja) | エレメント部材、チェーン部材、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 | |
TWI855380B (zh) | 逆開拉鏈 | |
WO2024209615A1 (ja)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
TW202400041A (zh) | 逆開拉鏈 | |
CN116782789A (zh) | 拉链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