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5268B - Rotary damper - Google Patents

Rotary damp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5268B
TWI525268B TW099128065A TW99128065A TWI525268B TW I525268 B TWI525268 B TW I525268B TW 099128065 A TW099128065 A TW 099128065A TW 99128065 A TW99128065 A TW 99128065A TW I525268 B TWI525268 B TW I52526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valve seat
piston
chamber
val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280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13450A (en
Inventor
Masaki Ogawa
Original Assignee
Sugatsune Kogy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gatsune Kogyo filed Critical Sugatsune Kogyo
Publication of TW201113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134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52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526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45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rotary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3/00Closers or openers with 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Construction of pneumatic or liquid braking devices
    • E05F3/14Closers or openers with 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Construction of pneumatic or liquid braking devices with fluid brakes of the rotary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旋轉阻尼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旋轉阻尼器,其構成為使活塞追隨轉子之旋轉而確實地移動。
通常,此種旋轉阻尼器如下述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般,包括:外殼,一端開口,另一端藉由底部而閉合;轉子,可旋轉地嵌合於該外殼之開口部側之端部;活塞,可移動且不可旋轉地設置於該轉子與底部之間之外殼內,並將外殼之內部分成底部側之第1室與轉子側之第2室;以及凸輪構件,基端部配置於第1室內,前端部可旋轉地且可移動地貫穿活塞,並不可旋轉地連結於轉子。
於轉子與活塞相互對向之對向面之間,設置有第1凸輪機構。當第1凸輪機構於轉子朝一方向旋轉時,則使活塞自第2室側朝第1室側移動,於轉子朝另一方向旋轉時,容許活塞自第1室側朝第2室側移動。另一方面,於凸輪構件之基端部形成有大徑部,在該大徑部與活塞相互對向之對向面間,設置有第2凸輪機構。第2凸輪機構於轉子朝一方向旋轉時,容許活塞自第2室側朝第1室側移動,於轉子朝另一方向旋轉時,使活塞自第1室側朝第2室側移動。因此,於轉子朝任一方向旋轉時,活塞均可藉由第1凸輪機構或第2凸輪機構而移動。藉此,活塞可追隨轉子之旋轉而確實地移 動。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064235號公報
於上述習知之旋轉阻尼器中,由於凸輪構件貫穿活塞,因此存在如下之問題,即當組裝轉子、活塞及凸輪構件時,於使凸輪構件插通於活塞後,必須一面維持該狀態一面使凸輪構件之前端部進一步嵌合於轉子中,因此轉子、活塞及凸輪構件之組裝需要較多之勞力與時間。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旋轉阻尼器包括:外殼,一端部開口,另一端部具有底部;轉子,以旋轉軸線為中心而可旋轉地設置於該外殼內之開口部側之端部;活塞,可朝上述旋轉軸線方向移動且不可旋轉地配置於該轉子與上述底部之間之上述外殼內,並將上述外殼之內部劃分成上述底部側之第1室與上述轉子側之第2室;及流體,填充於上述第1及第2室內;且於上述轉子與上述活塞之間,設置有伴隨上述轉子之旋轉而可使上述活塞朝上述旋轉軸線方向移動之第1及第2凸輪機構;其特徵在於,上述第1凸輪機構係形成於上述轉子與上述活塞相互對向之對向面間,在與上述活 塞對向之上述轉子端面之中央部,形成有朝上述底部側延伸之軸部,於該軸部之外周面形成有外側突出部,在上述活塞中與上述轉子之對向面之中央部,形成有供上述軸部可旋轉地插入之被插入部,於該被插入部之內周面形成有內側突出部,該內側突出部係被配置為較上述外側突出部更位於上述轉子側,且於上述外側突出部與上述內側突出部中於上述旋轉軸線方向對向之對向面間,設置有上述第2凸輪機構。
於此情形時,較理想的是當於將上述軸部自上述轉子側之開口部插入上述被插入部內至既定位置之狀態下,使上述轉子相對於上述活塞旋轉至既定之位置後,則配置有上述外側突出部及上述內側突出部以使上述外側突出部與上述內側突出部於上述旋轉軸線方向相對向。
較理想的是上述軸部係一體地設置於上述轉子。
較理想的是上述外側突出部朝上述軸部之圓周方向相隔180°而設置有兩個,上述內側突出部朝上述被插入部之圓周方向相隔180°而設置有兩個,且上述外側突出部可穿過上述內側突出部之間。
較理想的是上述被插入部係形成為於上述旋轉軸線方向貫穿上述活塞之貫穿孔,包含上述軸部之外周面與上述被插入部之內周面之間間隙之上述被插入部之內部係使上述第1室與上述第2室連通並使上述流體大致無阻力地流通之連通路徑,於較上述軸部更位於上述底部側之上述被插入部之 內部設置有使上述被插入部進行開閉之閥機構,該閥機構係具有:閥座,形成於上述被插入部之內周面;及閥體,藉由上述流體相對於該閥座而朝上述外殼之軸線方向移動,由此支撐於或遠離上述閥座而使上述被插入部進行開閉。
較理想的是上述閥座係由在與上述旋轉軸線正交之方向延伸且寬度方向之中央部相對於兩端部位於上述第2室側之凹彎曲面而形成,上述閥體係形成為板狀,以使於不受外力作用之自然狀態下而支撐在上述閥座時接觸至上述閥座之寬度方向兩端部,且相對於上述閥座之寬度方向之中央部形成間隙,且上述閥體係形成為可彈性變形以對應於上述閥體被按壓於上述閥座之上述流體壓力大小而產生之彈性變形,若上述流體之壓力超過既定之大小,則其將按壓接觸上述閥座中至少包圍上述被插入部之環狀部分,並可產生彈性變形至使上述被插入部整體閉合為止。
根據具有上述特徵構成之本發明,轉子與活塞可僅藉由將軸部插入被插入部內至既定位置來進行組裝。亦即,能夠以單觸碰操作進行組裝。因此,可容易地組裝轉子與活塞。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用於實施本發明之最佳形態。
圖1~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該實施形態之旋轉阻尼器A係如圖1~圖3所示,主要構成要素為外殼1、 轉子2及活塞3。
外殼1係將金屬板或硬質樹脂成形而成者,如圖1~圖3所示,其係藉由一端(圖2中為上端)開口之筒部1a與封閉該筒部1a之另一端部之底部1b而形成有底筒狀。於筒部1a之底部1b側之端部,有兩個平坦部1c、1c朝筒部1a之圓周方向相隔180°而形成。藉由形成該平坦部1c、1c,可將筒部1a分成位於其開口部側之剖面為圓形之圓筒部1d、以及位於底部1b側之剖面呈橢圓形狀之扁平筒部1e。
如圖2、圖3及圖6所示,轉子2之一端部(圖2中為下端部)具有嵌合部2a。該嵌合部2a以其軸線(以下,稱為旋轉軸線)L為中心而可旋轉地嵌合於圓筒部1d中。於轉子2之另一端部形成有連結軸部2b。該連結軸部2b如圖1及圖2所示,自外殼1朝外部突出,且不可旋轉地連結於相對旋轉之兩個構件之一者。於兩個構件之另一者則不可旋轉地連結外殼1。
轉子2可受外殼1止脫。亦即,於外殼1之開口側之端部,使該端部朝直徑方向內側彎曲,由此形成卡止片1f。而且,轉子2經由止動部4而與該卡止片1f碰撞,藉此轉子2可受外殼1止脫。又,轉子2之外周面與圓筒部1d之內周面之間係藉由O形環等密封構件5而進行密封。
如圖2所示,在位於底部1b與轉子2之間之外殼1內部,插入有活塞3。活塞3之至少一部分係可朝旋轉軸線L方向 移動且不可旋轉地嵌合於扁平筒部1e中。藉此,活塞3相對於外殼1可朝旋轉軸線L方向移動,且不可旋轉。
藉由將活塞3設置於外殼1之內部,而將外殼1之內部分成由底部1b與活塞3所劃分之第1室6A、以及由轉子2與活塞3所劃分之第2室6B。於第1及第2室6A、6B中填充有流體(未圖示)。流體通常使用黏性流體。
於圖2、圖3及圖7所示之活塞3上,形成有沿旋轉軸線L貫穿其中央部之貫穿孔(被插入部)3a。該貫穿孔3a具有作為連通第1室6A與第2室6B之連通路徑之功能,若活塞3自第1室6A側朝第2室6B側移動,則第2室6B內之流體可通過貫穿孔3a而無阻力地流入至第1室6A內。因此,活塞3可高速地自第1室6A側朝第2室6B側移動。當活塞3自第2室6B側朝第1室6A側移動時,則第1室6A內之流體將欲流入至第2室6B內,但此時,貫穿孔3a藉由後述之閥機構7而閉合。因此,第1室6A內之流體將通過形成於活塞3之外周面與外殼1之內周面之間的間隙而流入至第2室6B內。但是,活塞3之外周面與外殼1之內周面之間的間隙非常狹窄,其對在該間隙中流動之流體發揮一種節流孔作用。因此,當第1室6A內之流體流入至第2室6B內時,會產生較大之流通阻力,藉由該流通阻力可將活塞3之移動速度抑制成低速。
於貫穿孔3a中位於底部1b側之端部設置有閥機構7。閥 機構7係以如下方式構成。即,於活塞3之底部1b側之端部,形成有在與旋轉軸線L正交之方向上橫切活塞3之狹縫7a。在該狹縫7a中與底部1b對向之面(狹縫7a之面向旋轉軸線L方向之兩個面中之位於轉子2側之面)上形成有閥座7b。將該閥座7b之寬度(與狹縫7a之橫切方向及旋轉軸線L方向兩者正交之方向的寬度)及長度設定為較貫穿孔3a之直徑更大。因此,閥座7b係形成為包圍貫穿孔3a。閥座7b係由在與旋轉軸線L正交之方向延伸之圓弧面所構成,構成閥座7b之圓弧面係配置為其曲率中心線與旋轉軸線L相正交。因此,閥座7b係經凹彎曲為其寬度方向(與狹縫7a之橫切方向及旋轉軸線L方向兩者相正交之方向;圖7(A)、(B)中為左右方向)之中央部較兩端部而更位於第2室6B側。閥座7b不一定為圓弧面構成,亦可為橢圓面等其他平滑之凹曲面構成。
於狹縫7a插入有閥體7c。閥體7c於不受外力作用之自然狀態下呈平板狀。將閥體7c之厚度(旋轉軸線L方向之尺寸)設定為較狹縫7a之旋轉軸線L方向之尺寸更小。因此,閥體7c僅可以其與狹縫7a之旋轉軸線L方向上之尺寸差部分而朝旋轉軸線L方向移動。當第2室6B內之流體流入至第1室6A內時,閥體7c藉由該流體而朝底部1b側移動,並由狹縫7a之支持面7d支持。於該狀態下,貫穿孔3a打開。即,貫穿孔3a中較閥座7b更上游側之部分係經由閥座 7b與閥體7c之間的間隙而與第1室6A連通。當然,將形成於閥座7b與閥體7c之間之間隙設定為可使流體幾乎無阻力地流動之大小。另一方面,於第1室6A內之流體流入至第2室6B內時,閥體7c係藉由該流體而擠壓於閥座7b上。亦即,閥體7c支撐於閥座7b上。藉此,貫穿孔3a閉合。但是,由閥體7c所引起之貫穿孔3a之閉合狀態將如下所述般,因應第1室6A內之壓力而變化。
亦即,相對於閥座7b由凹彎曲面構成,閥體7c係形成為平板狀,因此當閥體7c僅支撐於閥座7b上時,其只與閥座7b之寬度方向兩端部接觸。其結果,於閥體7c與閥座7b之間形成間隙S(參照圖4)。於該狀態下,第1室6A內之流體之一部分將通過間隙S及貫穿孔3a而流入至第2室6B內,因此對於自第1室6A朝第2室6B流動之流體的阻力會變小。亦即,當活塞3以低速自第2室6B側朝第1室6A側移動時,對於流體之阻力將變小。
然而,閥體7c係由樹脂或金屬構成,兼具適度之強度與彈性。因此,若活塞3之移動速度變快,第1室6A內之流體之壓力會對應於此而變高,經由第1室6A內之流體使閥體7c產生彈性變形,以使閥體7c之中央部朝第2室6B側彎曲。其結果,間隙S之寬度(旋轉軸線L方向上之寬度)變窄。而且,若第1室6A內之壓力超過既定之大小,則如圖5所示,閥體7c將彈性變形至間隙S消失為止。此時, 閥體7c擠壓接觸於閥座7b中之至少包圍貫穿孔3a之部分,貫穿孔3a整體藉由閥體7c而完全閉合。因此,第1室6A內之流體不通過貫穿孔3a,而通過作為一種節流孔之外殼1內周面與活塞3外周面之間的間隙。藉此,對於自第1室6A朝第2室6B流動之流體之阻力將變成最大,活塞3中自第2室6B側朝第1室6A側之移動速度被抑制成低速。
於嵌合部2a中與活塞3相對向面之外周部,即位於較兩對向面中之貫穿孔3a更外側的部分,形成有一對第1凸輪8、8。一對第1凸輪機構8、8係配置為於圓周方向相隔180°。第1凸輪機構8具有形成於嵌合部2a中與活塞3之對向面(活塞3側之端面)的凸輪面8a、以及形成於活塞3中與嵌合部2a之對向面(嵌合部2a側之端面)的凸輪面8b。凸輪面8a、8b係時常接觸,當轉子2朝一方向旋轉時,則使活塞3自第2室6B側朝第1室6A側移動。當轉子2朝另一方向旋轉時,則容許活塞3自第1室6A側朝第2室6B側移動。再者,凸輪面8a、8b之任一面可為與另一面接觸之突出部。
於嵌合部2a中與活塞3之對向面之中央部,形成有剖面為圓形之軸部2c。該軸部2c之直徑僅比貫穿孔3a小既定之大小,其於旋轉軸線L上朝底部1b側延伸,並插入至貫穿孔3a內。於軸部2c之外周面與貫穿孔3a之內周面之間,形成有一對第2凸輪機構9、9。一對凸輪機構9、9係配置為於圓周方向相隔180°。
凸輪機構9係構成如下。亦即,於軸部2c中插入至貫穿孔3a之前端部,形成有一對外側突出部9a、9a。一對外側突出部9a、9a係配置為於圓周方向相隔180°。外側突出部9a之外周面相對於貫穿孔3a之內周面可旋轉地接觸、或者略微分離。另一方面,於貫穿孔3a之內周面轉子2側之端部,形成有一對內側突出部9b、9b。一對內側突出部9b、9b係配置為於圓周方向相隔180°。內側突出部9b之內周面相對於軸部2c之外周面可旋轉地接觸、或者略微分離。
外側突出部9a及內側突出部9b係以如下方式配置,即各外側突出部9a可朝旋轉軸線L方向穿過一對內側突出部9b、9b間,且各內側突出部9b可朝旋轉軸線L方向穿過一對內側突出部9a、9a間。因此,可對準轉子2與活塞3位置,以使外側突出部9a與內側突出部9b、9b間之間隙對向,且內側突出部9b與外側突出部9a、9a間之間隙對向,若於該狀態下將軸部2c自轉子2側之開口部插入至貫穿孔3a內,則各外側突出部9a、9a將進入內側突出部9b、9b之間,各內側突出部9b、9b則進入外側突出部9a、9a間。而且,若將軸部2c插入至貫穿孔3a內至既定之位置,則外側突出部9a、9a將穿過內側突出部9b、9b間而較內側突出部9b、9b更位於底部2b側。若於該狀態下使轉子2相對於活塞3僅旋轉既定角度,例如旋轉90°,則外側突出部9a中面向轉子2側之端面與內側突出部9b中面向底部2b側之端面係 在旋轉軸線L方向相對向。於外側突出部9a與內側突出部9b之各對向面,分別形成有凸輪面9c、9d。藉由兩凸輪面9c、9d而構成有第2凸輪機構9。
第2凸輪機構9之凸輪面9c、9d係時常接觸,當轉子2朝上述一方向旋轉時,其容許活塞3自第2室6B側朝第1室6A側移動。當轉子2朝上述另一方向旋轉時,可使活塞3自第1室6A側朝第2室6B側移動。因此,於轉子2朝一方向旋轉時,活塞3藉由第1凸輪機構8而自第2室6B側朝第1室6A側移動,於轉子2朝另一方向旋轉時,則藉由第2凸輪機構9而自第1室6A側朝第2室6B側移動,因此不會產生雖然轉子2正在旋轉但活塞3卻停止之情況,活塞3追隨轉子2之旋轉而確實地移動。再者,兩個凸輪面9c、9d之任一面可為與另一面接觸之突出部。
不僅軸部2c及外側突出部9a、9a可插入至貫穿孔3a內,而且於貫穿孔3a之內周面亦形成有內側突出部9b、9b,由此貫穿孔3a不發生堵塞。其原因在於,軸部2c之外徑係設定為較貫穿孔3a更小徑,外側突出部9a、9a係朝圓周方向相互分離而配置,進而內側突出部9b、9b係朝圓周方向相互分離而配置。由於如此配置,因此第1及第2室6A、6B內之各流體可通過貫穿孔3a之內周面、軸部2c之外周面、外側突出部9a及內側突出部9b之間所形成的間隙,而可幾乎無阻力地於貫穿孔3a內流動。
於上述構成之旋轉阻尼器A中,目前係將其設定為呈圖2所示之狀態者。亦即,設定為如下者,於使轉子2位於上側,使底部2b位於下側之狀態下配置旋轉阻尼器A,而且於活塞3最接近底部1b之狀態下使轉子2停止。於該狀態下,閥體7c與支持面7d接觸。當然,於將旋轉阻尼器A以使其上下顛倒之方式配置時,閥體7c將與閥座7b接觸。又,當水平配置旋轉阻尼器A時,閥體7c將與閥座7b與支持面7d之任一者接觸、或者位於該等之間。
若轉子2朝向上述另一方向旋轉時,則活塞3將自第1室6A側朝第2室6B側移動。其結果,第2室6B內之流體通過貫穿孔3a而流入至第1室6A內,並將閥體7c擠壓於支持面7d上。其結果,貫穿孔3a將打開,第2室6B內之流體可幾乎無阻力地流入至第1室6A內。藉此,活塞3可高速地自第1室6A側朝第2室6B側移動,轉子2可高速地朝另一方向旋轉。
若於活塞3朝第2室6B側移動之狀態下,轉子2朝另一方向旋轉時,則活塞3自第2室6B側朝第1室6A側移動。其結果,第1室6A內之流體通過貫穿孔3a而流入至第2室6B內。然而,此時,第1室6A內之流體係使閥體7c支撐於閥座7b上。藉此,貫穿孔3a閉合。因此,第1室6A內之流體將通過構成一種節流孔之外殼1之內周面與活塞3之外周面之間而流入至第2室6B內。藉由此時之流通阻 力,可將活塞3自第2室6B側朝第1室6A側之移動速度抑制於低速,進而可將轉子2朝一方向之旋轉抑制於低速。亦即,可發揮阻尼器效果。尤其,於該實施形態中,閥體7c係形成為可彈性變形,並且閥座7b係藉由圓筒面而構成凹彎曲面狀,因此轉子2之旋轉越高速,則越可獲得較大之阻尼器效果。
當組裝上述構成之旋轉阻尼器A時,則使轉子2與活塞3之軸線一致,同時進行圓周方向之位置對準。其次,將軸部2b自該轉子2側之開口部插入貫穿孔3a內至既定之位置。其後,使轉子2相對於活塞3僅旋轉既定之角度。藉此,可完成轉子2與活塞3之組裝。其後,於轉子2依次安裝密封構件5及止動部4。又,於活塞3安裝閥體7c。亦可於轉子2與活塞3之組裝前,將密封構件5及止動部4安裝於轉子2,並將閥體7c安裝於活塞3。其後,將活塞3及轉子2以該順序插入至氣缸1中。然後,藉由使卡止片1f彎曲而可完成旋轉阻尼器A之組裝。
如此,可藉由於將軸部2b插入貫穿孔3a後僅旋轉既定之角度,來組裝轉子2與活塞3。亦即,可以單觸碰操作進行組裝。藉此,與當使凸輪構件插通活塞後必須一面維持該狀態一面使凸輪構件之前端部更進一步嵌合於轉子中之習知旋轉阻尼器相比,可減少轉子2與活塞3之組裝所需之勞力與時間。
圖8係表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於該實施形態中,係使用轉子2A及活塞3A來代替轉子2及活塞3。於轉子2A之軸部2c,係形成有於旋轉軸線L上自前端面延伸至基端部之孔(未圖示)。藉此,將軸部2c係形成為筒狀。於呈筒狀之軸部2c之周壁部,形成有複數個(該實施形態中為2個)狹縫2d(圖8中僅圖示一個狹縫2d)。藉此,軸部2c形成可彈性地擴縮徑,而可使兩個外側突出部9a、9a朝軸部2c之直徑方向接近或相離地移動。
於活塞3A之貫穿孔3a之內周面,形成有一個內側突出部(未圖示)來代替兩個內側突出部9b、9b。該內側突出部係沿貫穿孔3a之內周面而成環狀延伸。因此,若將軸部2c插入貫穿孔3a,則外側突出部9a、9a將與內側突出部碰撞。然而,由於軸部2c可擴縮徑,且外側突出部9a、9a可進行接近移動,因此與內側突出部相碰撞之外側突出部9a、9a可相互接近地移動並上升至內側突出部,伴隨插入至軸部2c中而於內側突出部之內周面上滑動。而且,若外側突出部9a、9a越過內側突出部,則軸部2c將藉由其本身之彈性而擴徑。其結果,外側突出部9a、9a與內側突出部在旋轉軸線方向相互對向。而且,於兩對向面間構成有第2凸輪機構。
於該實施形態中,當組裝轉子2A與活塞3A時,預先進行外側突出部9a之凸輪面9c與內側突出部之凸輪面(未圖 示)的位置對準,由此僅藉由將軸部2c插入至貫穿孔3a即可組裝轉子2A與活塞3A,無需使轉子2A相對於活塞3A進行旋轉。因此,可更容易地組裝轉子2A與活塞3A。
再者,本發明並不受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採用各種變形例。
例如,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分別形成兩個第1及第2凸輪機構8、9,但可分別僅形成一個,亦可形成三個以上。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係將軸部2b一體地形成於轉子2,但亦可將軸部2b與轉子2分開形成,並藉由固定手段將其固定於轉子2上。例如,亦可在嵌合軸部2a中與底部1b對向之端面中央部形成螺孔,並將軸部2b螺合固定於該螺孔。
又,使用貫穿孔3a作為被插入部,但亦可將底部1b側閉合之未穿孔作為被插入部來代替貫穿孔3a。
進而,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係構成為僅於轉子2朝一方向旋轉時發揮阻尼器效果,但可構成為僅於轉子2朝另一方向旋轉時發揮阻尼器效果,亦可構成為於轉子2朝正反之任一方向旋轉時均發揮阻尼器效果。
又,以上係將閥座7b形成為凹彎曲狀,但亦可藉由與旋轉軸線L正交之平面而構成閥座7b。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旋轉阻尼器可用於需要確實地發揮阻尼器效果 之兩個旋轉構件之間。
1‧‧‧外殼
1a‧‧‧筒部
1b‧‧‧底部
1c‧‧‧平坦部
1d‧‧‧圓筒部
1e‧‧‧扁平筒部
1f‧‧‧卡止片
2‧‧‧轉子
2A‧‧‧轉子
2a‧‧‧嵌合部
2b‧‧‧連結軸部
2c‧‧‧軸部
2d‧‧‧狹縫
3‧‧‧活塞
3A‧‧‧活塞
3a‧‧‧貫穿孔(被插入部)
4‧‧‧止動部
5‧‧‧密封構件
6A‧‧‧第1室
6B‧‧‧第2室
7‧‧‧閥機構
7a‧‧‧狹縫
7b‧‧‧閥座
7c‧‧‧閥體
7d‧‧‧支持面
8‧‧‧第1凸輪機構
8a、8b‧‧‧凸輪面
9‧‧‧第2凸輪機構
9a‧‧‧外側突出部
9b‧‧‧內側突出部
9c、9d‧‧‧凸輪面
A‧‧‧旋轉阻尼器
L‧‧‧旋轉軸線
S‧‧‧間隙
圖1係表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前視圖。
圖2係沿圖1之X-X線之擴大剖視圖。
圖3係圖1之實施形態之分解立體圖。
圖4係表示於轉子之低速旋轉時閥體受支撐在閥座狀態之圖2之X部擴大圖。
圖5係表示於轉子之高速旋轉時閥體受支撐在閥座狀態之圖2之X部擴大圖。
圖6係表示圖1之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轉子之圖,圖6(A)係其前視圖,圖6(B)係其側視圖,圖6(C)係圖6(A)之C箭頭圖,圖6(D)係其立體圖。
圖7係表示圖1之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活塞之圖,圖7(A)係其前視圖,圖7(B)係其側視圖,圖7(C)係其俯視圖,圖7(D)係其底視圖,圖7(E)係沿圖7(B)之E-E線之剖視圖,圖7(F)係其立體圖。
圖8係表示本發明其他實施形態之分解立體圖。
1‧‧‧外殼
1a‧‧‧筒部
1b‧‧‧底部
1d‧‧‧圓筒部
1f‧‧‧卡止片
2‧‧‧轉子
2a‧‧‧嵌合部
2b‧‧‧連結軸部
2c‧‧‧軸部
3a‧‧‧貫穿孔(被插入部)
4‧‧‧止動部
5‧‧‧密封構件
6A‧‧‧第1室
6B‧‧‧第2室
7‧‧‧閥機構
7a‧‧‧狹縫
7b‧‧‧閥座
7c‧‧‧閥體
7d‧‧‧支持面
8‧‧‧第1凸輪機構
8a、8b‧‧‧凸輪面
9‧‧‧第2凸輪機構
9a‧‧‧外側突出部
9b‧‧‧內側突出部
9c、9d‧‧‧凸輪面
A‧‧‧旋轉阻尼器
L‧‧‧旋轉軸線

Claims (9)

  1. 一種旋轉阻尼器,其包括:外殼,一端部開口,另一端部具有底部;轉子,以旋轉軸線為中心而可旋轉地設置於該外殼內之開口部側之端部;活塞,可朝上述旋轉軸線方向移動且不可旋轉地配置於該轉子與上述底部之間之上述外殼內,並將上述外殼之內部劃分成上述底部側之第1室與上述轉子側之第2室;及流體,填充於上述第1及第2室內;且於上述轉子與上述活塞之間,設置有伴隨上述轉子之旋轉而可使上述活塞朝上述旋轉軸線方向移動之第1及第2凸輪機構;其特徵在於,上述第1凸輪機構係形成於上述轉子與上述活塞相互對向之對向面間,在與上述活塞對向之上述轉子端面之中央部,形成有朝上述底部側延伸之軸部,於該軸部之外周面形成有外側突出部,在上述活塞中與上述轉子之對向面之中央部,形成有供上述軸部可旋轉地插入之被插入部,於該被插入部之內周面形成有內側突出部,該內側突出部係被配置為較上述外側突出部更位於上述轉子側,且於上述外側突出部與上述內側突出部中於上述旋轉軸線方向對向之對向面間,設置有上述第2凸輪機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旋轉阻尼器,其中,於將上述軸部自上述轉子側之開口部插入上述被插入部內至既定位置之狀態下,使上述轉子相對於上述活塞旋轉至既定之位置 後,則配置有上述外側突出部及上述內側突出部以使上述外側突出部與上述內側突出部於上述旋轉軸線方向相對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旋轉阻尼器,其中,上述軸部係一體地設置於上述轉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旋轉阻尼器,其中,上述軸部係一體地設置於上述轉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旋轉阻尼器,其中,上述外側突出部係朝上述軸部之圓周方向相隔180°而設置有兩個,上述內側突出部係朝上述被插入部之圓周方向相隔180°而設置有兩個,且上述外側突出部可穿過上述內側突出部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旋轉阻尼器,其中,上述被插入部係形成為於上述旋轉軸線方向貫穿上述活塞之貫穿孔,包含上述軸部之外周面與上述被插入部之內周面之間間隙之上述被插入部之內部係使上述第1室與上述第2室連通並使上述流體大致無阻力地流通之連通路徑,於較上述軸部更位於上述底部側之上述被插入部之內部設置有使上述被插入部進行開閉之閥機構,該閥機構係具有:閥座,形成於上述被插入部之內周面;及閥體,藉由上述流體相對於該閥座而朝上述外殼之軸線方向移動,由此支撐於或遠離上述閥座而使上述被插入部進行開閉。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旋轉阻尼器,其中,上述被插 入部係形成為於上述旋轉軸線方向上貫穿上述活塞之貫穿孔,包含上述軸部之外周面與上述被插入部之內周面之間間隙之上述被插入部之內部係使上述第1室與上述第2室連通並使上述流體大致無阻力地流通之連通路徑,於較上述軸部更位於上述底部側之上述被插入部之內部設置有使上述被插入部進行開閉之閥機構,該閥機構係具有:閥座,形成於上述被插入部之內周面;及閥體,藉由上述流體相對於該閥座而朝上述外殼之軸線方向移動,由此支撐於或遠離上述閥座而使上述被插入部進行開閉。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旋轉阻尼器,其中,上述閥座係由在與上述旋轉軸線正交之方向延伸且寬度方向之中央部相對於兩端部位於上述第2室側之凹彎曲面而形成,上述閥體係形成為板狀,以使於不受外力作用之自然狀態下而支撐在上述閥座時接觸至上述閥座之寬度方向兩端部,且相對於上述閥座之寬度方向之中央部形成間隙,且上述閥體係形成為可彈性變形以對應於上述閥體被按壓於上述閥座之上述流體壓力大小而產生之彈性變形,若上述流體之壓力超過既定之大小,則其將按壓接觸上述閥座中至少包圍上述被插入部之環狀部分,並可產生彈性變形至使上述被插入部整體閉合為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旋轉阻尼器,其中,上述閥座係由在與上述旋轉軸線正交之方向延伸且寬度方向之中央 部相對於兩端部位於上述第2室側之凹彎曲面而形成,上述閥體係形成為板狀,以使於不受外力作用之自然狀態下而支撐在上述閥座時接觸至上述閥座之寬度方向兩端部,且相對於上述閥座之寬度方向之中央部形成間隙,且上述閥體係形成為可彈性變形以對應於上述閥體被按壓於上述閥座之上述流體壓力大小而產生之彈性變形,若上述流體之壓力超過既定之大小,則其將按壓接觸上述閥座中至少包圍上述被插入部之環狀部分,並可產生彈性變形至使上述被插入部整體閉合為止。
TW099128065A 2009-09-30 2010-08-23 Rotary damper TWI5252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26672 2009-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3450A TW201113450A (en) 2011-04-16
TWI525268B true TWI525268B (zh) 2016-03-11

Family

ID=43825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28065A TWI525268B (zh) 2009-09-30 2010-08-23 Rotary damper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1) US8851248B2 (zh)
EP (1) EP2484932B1 (zh)
JP (1) JP5033245B2 (zh)
KR (1) KR101340784B1 (zh)
CN (1) CN102549295B (zh)
AU (1) AU2010302209B2 (zh)
CA (1) CA2775667C (zh)
ES (1) ES2661602T3 (zh)
MY (1) MY158945A (zh)
PT (1) PT2484932T (zh)
TW (1) TWI525268B (zh)
WO (1) WO20110399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57332B2 (ja) * 2013-11-25 2017-07-05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ダンパーヒンジ及びこのダンパーヒンジを用いた消火栓装置
TWI691659B (zh) * 2018-08-31 2020-04-21 林華偉 旋轉阻尼器
JP7460151B2 (ja) 2020-12-24 2024-04-02 株式会社ソミックマネージメント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ロータリーダンパ及び自動車用ブレーキペダ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84972A (ja) * 1984-10-03 1986-04-30 Hitachi Ltd 映像信号の垂直方向エンフアシス回路
JPH064235B2 (ja) 1987-04-07 1994-01-19 シ−ケ−デイ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の穿孔装置
JP3543940B2 (ja) * 1999-12-28 2004-07-21 スガツネ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ダンパ
CA2397289C (en) * 2000-10-30 2008-08-05 Sugatsune Kogyo Co., Ltd. Rotary damper
KR20060080108A (ko) 2005-01-04 2006-07-07 장명택 다중덮개용 힌지장치
KR20060115334A (ko) * 2005-05-04 2006-11-08 장명택 힌지장치
JP5064064B2 (ja) 2007-03-07 2012-10-31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ダンパ
CN201033049Y (zh) * 2007-05-17 2008-03-12 王湘冀 翻板的慢落机构
CN201119198Y (zh) * 2007-08-24 2008-09-17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枢纽器
ES2904296T3 (es) * 2007-12-26 2022-04-04 Sugatsune Kogyo Amortiguador rotatorio
CN201288784Y (zh) * 2008-09-24 2009-08-12 刘利斌 一种旋转式阻尼器
CN101725628B (zh) * 2008-10-31 2013-01-09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铰链结构及应用该铰链结构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84932B1 (en) 2018-02-14
ES2661602T3 (es) 2018-04-02
US20120181128A1 (en) 2012-07-19
KR101340784B1 (ko) 2013-12-11
TW201113450A (en) 2011-04-16
CA2775667A1 (en) 2011-04-07
EP2484932A1 (en) 2012-08-08
CA2775667C (en) 2016-08-30
KR20120061934A (ko) 2012-06-13
AU2010302209A1 (en) 2012-04-05
MY158945A (en) 2016-11-30
JP5033245B2 (ja) 2012-09-26
AU2010302209B2 (en) 2014-10-23
WO2011039922A1 (ja) 2011-04-07
CN102549295A (zh) 2012-07-04
US8851248B2 (en) 2014-10-07
EP2484932A4 (en) 2016-08-31
CN102549295B (zh) 2014-02-12
PT2484932T (pt) 2018-05-07
JPWO2011039922A1 (ja) 2013-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30416B1 (en) Rotary damper
TWI525268B (zh) Rotary damper
JP5657453B2 (ja) ダンパ装置
US6704418B1 (en) Hinge device
JP5180231B2 (ja) ダンパ装置
KR20190062309A (ko) 밸브축과 밸브체의 핀 체결 구조
WO2011135951A1 (ja) 回転ダンパ
JP5341260B2 (ja) 回転ダンパ
JP6523734B2 (ja) バタフライ弁
JP3543940B2 (ja) 回転ダンパ
JP7032848B2 (ja) 流路切換弁
KR20170037432A (ko) 탄력적 기밀구조를 가지는 삼중편심밸브
JP4825242B2 (ja) 回転ダンパ
JP6600862B2 (ja) バタフライ弁
JPH0719277A (ja) 有限角回転ダンピング装置
JP5894746B2 (ja) ガス栓
JP4152236B2 (ja) ダンパー装置
JP7068866B2 (ja) 三方弁
JP2902261B2 (ja) 方向性ロータリーダンパー
JP2014178011A (ja) 回転ダンパ
JP2018071754A (ja) ボールバルブ
TWM393597U (en) Driving structure of mechanical shaft se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