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0972B - 視角提升薄膜、液晶顯示裝置及視角改善方法 - Google Patents

視角提升薄膜、液晶顯示裝置及視角改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0972B
TWI500972B TW100130602A TW100130602A TWI500972B TW I500972 B TWI500972 B TW I500972B TW 100130602 A TW100130602 A TW 100130602A TW 100130602 A TW100130602 A TW 100130602A TW I500972 B TWI500972 B TW I50097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iewing angle
film
liquid crystal
layer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306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13887A (en
Inventor
Katsuaki Kuze
Kenji Kawai
Akihumi Yasui
Kazumoto Imai
Akira Matsuda
Yasushi Sasaki
Original Assignee
Toyo Bosek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Boseki filed Critical Toyo Boseki
Publication of TW201213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138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09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097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視角提升薄膜、液晶顯示裝置及視角改善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視野角提升薄膜及液晶顯示裝置,該視野角提升薄膜係設置在液晶顯示裝置的液晶胞的射出光側或入射光側,來使抑制觀看角度引起的色調變化之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降低之抑制效果以高度水準並存;而該液晶顯示裝置係使用該視野角提升薄膜,以高度水準兼具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降低之抑制效果。又,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使用將具有特定的光學特性之視野角提升薄膜設置在液晶顯示裝置的液晶胞的射出光側或入射光側之簡便的方法,來解決視野角狹窄之液晶顯示裝置所存在的課題而改善液晶顯示裝置的視野角之方法。
液晶顯示裝置係活用其薄型、輕量、低消耗電力等的特徵而被大量地使用作為平面面板顯示器,其用途係作為行動電話、行動資訊終端設備(PDA)、個人電腦、電視等資訊用顯示裝置而一年一年地擴大。
但是相較於CRT,液晶顯示裝置有視野角狹窄之問題。
所謂視野角,係指使觀察液晶顯示裝置的畫面之角度變化時,例如增大對畫面的垂線之角度而進行,亦即相較於從正面觀察,隨著變為更傾斜方向,畫面影像的畫質低落之現象。作為該畫質,可舉出彩色影像之色調、影像之對比、白色顯示影像之亮度及黑色顯示影像之漏光引起的白色模糊等之現象。該畫質的低落之中,彩色影像之色調的變化係特別重要。
上述色調變化,係例如能夠藉由變化角度而觀察白色的影像時,正面觀察時係看到白色之影像,從傾斜觀察時係變化成為帶黃色色調的現象之色調變化程度來判定。以下,將該色調變化的程度稱為顏色偏移度,又,將抑制該顏色偏移度之效果稱為視野角改善效果。
作為顯現上述視野角改善效果之方法,已知在液晶顯示裝置的液晶胞的視野側設置光擴散性薄膜之方法。因為該方法係不變更液晶層內部的液晶配向或電極結構等而能夠得到改善效果,在液晶顯示裝置的製造步驟係不會增加步驟等而具有簡便性,乃是有用的。但是,因為從畫面射出的光線係通過擴散薄膜,透射的光線係被散射之緣故,有從正面觀看時之畫面的鮮明度、亦即亮度降低且影像有變黑的傾向之課題,以下,將其稱為正面亮度降低。亦即,視野角改善效果與正面亮度降低之抑制效果係矛盾現象而難以兼具。因此,期待有一種盡可能減少正面亮度降低而能夠顯現大幅度的視野角改善效果之視野角提升薄膜。
例如,在專利文獻1,提案揭示一種在液晶顯示畫面上設置一種具有使入射光散射透射的功能之光擴散性薄膜。該薄膜係將使不同折射率的透明樹脂成為海島結構而成之組成物熔融擠出而成為薄片狀,進而藉由拉伸而得到,從專利文獻1的第3圖及4圖所顯示之薄膜的擴散透射光的強度分布(以下亦稱為變角配光分布圖案)而暗示以下的觀點。
因為第3圖的薄膜方向係擴散度高,所以視野角改善效果優良,但是正面亮度降低係變大。另一方面,因為第4圖的薄膜方向係擴散度低,雖然能夠抑制正面亮度的低落,但是視野角改善效果差。此種光的擴散性在薄膜方向不同,亦即各向異性擴散薄膜的情況,係如後述,因為正面亮度降低係受到擴散度較大一方的支配,所以在本揭示技術係暗示正面亮度降低大。
亦即,暗示將光擴散性薄膜的各向異性方向朝哪一個方向設置,是否能夠兼具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抑制正面亮度降低。
又,專利文獻2係提案揭示一種分光各向異性散射薄膜,其具有因波長而不同的散射角度分布,而且相對於薄膜面在方位角為90度之不同2方向,擴散光分布係不同。從專利文獻2的第3圖(a)及(b)所顯示之薄膜的變角配光分布圖案,因為該薄膜係在左右及上下的任一側,與專利文獻1同樣地擴散度均較高,視野角改善效果係優良,但是正面亮度降低大而暗示無法兼具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降低。
而且,專利文獻3係提案揭示一種透射光散射控制薄膜,其係包含單一的熱塑性樹脂,且具有在內部含有多數微細的空孔之部分。該薄膜係將經熔融製膜的聚碳酸酯拉伸處理,且利用溝狀龜裂之光線散射者,從專利文獻3之第13圖的薄膜的變角配光分布圖案,α=±90°方位及α=0、180度方位的任一者均是擴散度不足,雖然正面亮度降低較少而良好,但是暗示視野角提升效果係不充分。
而且,專利文獻4係提案揭示一種使用透鏡薄膜之方法。從專利文獻4之第8圖(左右方向)及第9圖(上下方向)所顯示之薄膜的變角配光分布圖案,在第8圖之薄膜的左右方向,因為擴散度高,雖然視野角提升係良好,但是正面亮度降低大,另一方面,針對第7圖之薄膜的上下方向,相反地,因為擴散度低,暗示視野角改善效果係不充分。使用如上述之具有各向異性的擴散薄膜時,因為正面亮度降低係受到擴散度較大一方的支配,在本揭示技術係暗示與薄膜的使用方向無關而正面亮度降低大。
而且,專利文獻5係提案揭示一種透射光散射控制薄膜,其係在基材薄膜的表面形成包含透光性粒子及透光性樹脂而成。從專利文獻5的第2圖所顯示之薄膜的變角配光分布圖案,擴散度係不足,雖然正面亮度降低少而良好,但是暗示視野角提升效果係不充分。
如上述,在使用先前的光擴散薄膜來謀求視野角提升,雖然有滿足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抑制正面亮度降低的任一方者,但是現狀係不存在能夠以高度水準兼具兩種特性者。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特開平7-114013號公報
[專利文獻2] 特開2004-341309號公報
[專利文獻3] 特開平10-206836號公報
[專利文獻4] 特開平09-179113號公報
[專利文獻5] 特開2003-270409號公報
本發明係鑒於如此的先前技術之現狀而發明者,其目的係提供一種視野角提升薄膜及使用該視野角提升薄膜之液晶顯示裝置,該視野角提升薄膜係藉由設置在液晶顯示裝置的液晶胞的射出光射或入射光側,而能夠以高度水準兼具抑制其影像的色調變化之視野角改善效果及仰制正面亮度降低。
又,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一種解決視野角狹窄之液晶顯示裝置存在的課題之液晶顯示裝置的視野角提升特性改善方法。
為了達成如此的目的,本發明者專心研討的結果,發現藉由將光擴散薄膜的光學特性控制在特定範圍,能夠以高度水準兼具矛盾現象亦即視野角改善效果與抑制正面亮度降低,其中該光擴散薄膜係藉由將至少二種樹脂混合物熔融成形而得到。又,本發明者發現藉由將具有特定光學特性的視野角提升薄膜設置在液晶顯示裝置的液晶胞的射出光側或入射光側之簡便的方法,能夠解決視野角狹窄之液晶顯示裝置所存在的課題。本發明係基於該等知識而完成者。
亦即,本發明係具有以下(1)~(24)的構成。
(1) 一種視野角提升薄膜,其係將包含至少二種互相非相溶性的樹脂之混合物熔融擠出成型而成之視野角提升薄膜,其特徵在於:在主擴散方向的波長440nm的光線射出角30度之透射度(I30 )對射出角0度之透射度(I0 )的比率(I30 /I0 ×100)為0.25~5.5%。
(2) 如(1)之視野角提升薄膜,其中波長550nm的光線的總光線透射率為79~95%。
(3) 如(1)或(2)之視野角提升薄膜,其中波長440nm的光線的主擴散方向的變角配光分布圖案之半值寬度為18度以下。
(4) 如(1)至(3)項中任一項之視野角提升薄膜,其中非相溶性的樹脂之至少一種係聚烯烴系樹脂。
(5) 如(4)之視野角提升薄膜,其中非相溶性的樹脂之二種係聚烯烴系樹脂。
(6) 如(5)之視野角提升薄膜,其中聚烯烴系樹脂係選自包含聚烯烴系樹脂、聚丙烯系樹脂及環狀聚烯烴系樹脂之群組。
(7) 如(5)或(6)之視野角提升薄膜,其中在視野角提升薄膜的至少一面的最表面積層包含含有極性基的聚烯烴樹脂之黏著改良層。
(8) 如(1)至(7)項中任一項之視野角提升薄膜,其中在視野角提升薄膜的觀察者側的表面,積層有至少一層選自硬塗層、減低反射層及防眩層之功能性層。
(9)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在從液晶顯示裝置的液晶胞之觀察者側,設置如(1)至(8)項中任一項之視野角提升薄膜而成。
(10)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在從液晶顯示裝置的液晶胞與光源之間,設置如(1)至(7)項中任一項之視野角提升薄膜而成。
(11) 如(9)或(10)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將視野角提升薄膜的主擴散方向設置在液晶顯示裝置的水平方向而成。
(12) 如(9)或(10)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將視野角提升薄膜的主擴散方向設置在液晶顯示裝置的垂直方向而成。
(13)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的視野角特性改善方法,其係具有背光光源、液晶胞、及設置於液晶胞的兩面之偏光片之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在設置於液晶胞的兩面之偏光片的任一表面,配置如(1)至(7)項中任一項之視野角提升薄膜而使用。
(14) 如(13)之液晶顯示裝置的視野角特性改善方法,其中視野角提升薄膜的主擴散方向係顯示畫面的水平方向。
(15) 如(13)之液晶顯示裝置的視野角特性改善方法,其中視野角提升薄膜的主擴散方向係顯示畫面的垂直方向。
(16) 如(13)至(15)項中任一項之液晶顯示裝置的視野角特性改善方法,其中在配置於視認側而使用之視野角提升薄膜的視認側,積層有至少一層選自硬塗層、減低反射層及防眩層之功能性層。
(17)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使用如(13)至(16)項中任一項之視野角特性改善方法而成。
(18) 一種偏光板,其特徵在於:在偏光片積層有如(1)至(7)項中任一項之視野角提升薄膜。
(19) 一種偏光板,其特徵在於:在如(18)之偏光板的視野角提升薄膜表面,積層有至少一層選自硬塗層、減低反射層及防眩層之功能性層。
(20) 一種具有視野角提升功能的保護薄膜,其特徵在於:在如(1)至(7)項中任一項之視野角提升薄膜的一面積層有自黏著層。
(21) 如(20)之具有視野角提升功能的保護薄膜,其中自黏著層係包含柔軟聚合物。
(22) 如(20)或(21)之具有視野角提升功能的保護薄膜,其中在一面係包含自黏著層且另一面係包含感壓黏著層之兩面黏著薄膜的感壓黏著層表面,積層有如(1)至(7)項中任一項之視野角提升薄膜。
(23) 如(20)至(22)項中任一項之具有視野角提升功能的保護薄膜,其中在具有視野角提升功能的保護薄膜的自黏著層的相反面,積層有至少一層選自硬塗層、減低反射層及防眩層之功能性層。
(24) 一種具有視野角提升功能的保護薄膜之使用方法,其特徵在於:將如(20)至(23)項中任一項之具有視野角提升功能的保護薄膜,裝卸自如地黏貼在液晶顯示裝置的最表面。
本發明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係具有兼具直線前進透射性及擴散透射性的雙方特性的特徵之變角配光分布圖案。又,因為通過視野角提升薄膜而射出的光線之變角配光分布圖案係以依照光的波長而變化的方式控制,藉由設置在液晶顯示裝置的液晶胞的射出光側或入射光側,能夠提供以高度水準兼具視野角改善效果與抑制正面亮度降低之矛盾現象,能夠提供兼具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抑制正面亮度降低之液晶顯示裝置。亦即,藉由如以下的設計:從有大大助於正面亮度之薄膜面射出的光線,係550nm波長的光線的透射度為高,而且從有助於視野角改善效果之往與薄膜面垂線的角度高的方向射出之光線,係接近藍色的440nm波長的光線的透射度為高,而能夠兼具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降低。
(視野角提升薄膜的基本特性)
本發明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係將包含至少二種互相非相溶性的樹脂之混合物熔融擠出成型而成,其特徵在於:相對於使用說明書中所記載之方法測定之主擴散方向的波長440nm的光線在射出角0度之透射度(I0 ),在射出角30度之透射度(I30 )的比率(I30 /I0 ×100)為0.25~5.5%。
(半值寬度擴散度)
本發明的視野角提升薄膜,其使用在實施例所記載的方法測定之波長440nm的光線的主擴散方向的變角配光分布圖案之半值寬度,係以18度以下為佳。
該半值寬度超過18度時,使用於本發明的視野角特性改善方法,液晶顯示裝置的正面亮度降低增大,而無法得到本發明所預期的效果。
前述半值寬度的較佳上限為16度,更佳上限為14度。又,前述半值寬度的下限係沒有特別限制,以3度為佳,以4度為更佳。
通常,擴散性係使用半值寬度(在變角配光分布圖案的峰頂的一半高度之角度)評價,認為半值寬度越大,擴散性越強,半值寬度小,擴散性差。上述半值寬度能夠使用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測定,且係以往廣泛地被使用之擴散性標準。以下亦有將該測定值稱為半值寬度擴散度之情形。但是,只有將半值寬度擴散度作為指標時,係無法適當地表示在變角配光分布圖案之擴散性,該變角配光分布圖案係適合兼具後述的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抑制正面亮度降低。
如前述,使用光擴散薄膜能夠顯現視野角改善效果係眾所周知。實際上如第1圖所顯示,在本發明方法使用半值寬度為57度之高擴散性薄膜時,能夠提升從傾斜方向(高角度)觀察時之亮度,亦即能夠顯現視野角提升效果,但是同時正面的亮度係大幅度地降低。因此,視野角改善效果與正面亮度降低係成為矛盾現象。
第1圖的亮度之角度依存性係使用以下方法測定。
[亮度的角度依存性之測定方法]
使用RISA-COLOR/ONE-II(HI-LAND公司)進行測定。將市售的VA型液晶顯示裝置水平地設置在試料台上,在該面板的中央部以131×131mm的大小顯示白色影像(Nokia monitor test for windows V 1.0(Nokia公司製)的Farbe模式),在其白色影像上使用滴管滴落3滴水,而且在其上面放置光擴散薄膜且使在面板與薄膜之間的水均勻擴展而密著,在垂直狀態將CCD攝影機與顯示器間的距離設為1m,且相對於液晶顯示裝置的面板表面,使CCD攝影機在從-70°至+70°之間的赤道上移動而使用以下的條件測定亮度,來求取亮度的角度依存性之輪廓。
空白測定係不黏貼視野角提升薄膜而同樣地進行測定。
亮度係將上述的白色影像分割成為5×5之25個部分,測定其中心部的3×3之9個部分的全部像素之亮度且使用其平均值表示。
因此,為了打破該視野角改善效果與抑制正面亮度降低之矛盾現象而以高度水準兼具兩種特性,半值寬度擴散度係如上述,不如說是有必要設定在較低的範圍。而且必須賦予能夠顯現視野角改善效果之擴散性。
(較佳變角配光分布圖案)
針對解決上述乍看矛盾的課題之方法,本發明者等專心研討的結果,發現為了謀求兼具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抑制正面亮度降低之矛盾特性,有必要具有高直線前進透射性且賦予適當的擴散性,亦即能夠藉由使半值寬度擴散度為上述範圍且提高使用變角配光分布圖案的末端擴展所評價的擴散性來顯現,而且該擴散性係能夠使用射出角30度的透射率來評價。
將為了滿足上述光學特性之較佳變角配光分布圖案的一個例子顯示在第2圖。如第2圖所表示,係以變角配光分布圖案,其具有兼備直線前進透射性及擴散透射性兩方的透射性的特徵之特性為佳。
本變角配光分布圖案係使用以下的方法測定而得到者。
[變角配光分布圖案的測定方法]
使用自動變角光度計(GP-200:村上色彩研究所股份公司製)進行測定。使用透射測定模式、光線入射角:0°(相對於試料面,上下、左右都是直角之角度)、受光角度:-90°~90°(赤道線面上的角度)、濾光器:使用ND10、光束光圈:10.5mm(VS-1 3.0)、受光光圈:9.1 mm(VS-3 4.0)的條件,以主擴散方向為水平方向的方式固定在試料台,且以相對於全尺度(full scale),透射光的變角光度曲線的峰頂值為約80%的範圍之方式調整SENSITIVITY及HIGH VOLTON的設定,來求取透射光的變角光度曲線。
(末端擴展擴散度)
在本發明所使用之視野角提升薄膜,係使用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所測定之在主擴散方向的射出角30度之波長440nm的光線的透射度,係以0.7~10為佳,以0.8~9為較佳,以1.0~8為更佳。上限係以7以下為更佳,以6以下為特佳,以5.5以下為最佳。
在該射出角度30度之波長440nm的相對透射度,係注目在使光線在薄膜面正交方向入射時,射出光的變角配光分布圖案的末端擴展之擴散性的標準,該值越大時,末端擴展亦即射出光至成為0的角度變大。以下將本特性稱為末端擴展擴散度。
該末端擴展擴散度小於0.7時,因為擴散性不足致使視野角改善效果不足,乃是不佳。
另一方面,該末端擴展擴散度大於10時,視野角改善效果過剩,從傾斜觀察時會成為帶藍色的色調,乃是不佳。又,亦有抑制正面亮度降低的效果低落之情形。
又,該末端擴展擴散度係本發明者等在本發明新創造出來的擴散性評價標準。
(末端擴展擴散度比率)
上述的末端擴展擴散度對於視野角改善效果係重要的,但是無法說是具有充分的特性用以打破視野角改善效果與抑制正面亮度降低的矛盾現象而以高度的水準使兩種特性兼具。
在上述較佳的變角配光分布圖案,就抑制正面亮度降低而言,係以直線前進透射性高為佳。亦即在射出角0度之透射度係以較高為佳。因此,為了使上述兩種特性以高度水準兼具,在在射出角0度之透射度與末端擴展擴散度之比率係重要的。發現該比率係以在射出角30度之透射度(I30 )對在射出角0度之透射度(I0 )之比率(I30 /I0 ×100)表示,而完成了本發明。
亦即,使用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所測定之主擴散方向的波長440nm的光線在射出角30度之透射度(I30 )對在射出角0度之透射度(I0 )之比率(I30 /I0 ×100)為0.25~5.5%係重要的。
該末端擴展擴散度比率係以0.30~4.5%為較佳,以0.35~4.0為更佳,以0.35~3.5%為特佳。
以下將上述特性稱為末端擴展擴散度比率。
藉由以上述範圍滿足該末端擴展擴散度比率之後才能夠以高度水準使矛盾現象之上述兩種特性兼具。亦即,末端擴展擴散度小於0.25%時,抑制正面亮度降低係良好,但是視野角改善效果不足,乃是不佳。相反地,末端擴展擴散度比率大於5.5%時,因為正面亮度降低變大,乃是不佳。又,亦有顏色偏移的修正效果過剩致使成為帶藍色的色調之情形。
例如,從前述專利文獻所記載之圖,求取本末端擴展擴散度比率時,專利文獻1的高擴散度側、專利文獻2的第3圖的(b)及專利文獻4的高擴散度側的擴散度比率係各自為88%、60%及78%。因此,相較於該等專利文獻所揭示之薄膜,上述較佳的末端擴展擴散度比率可以說是在顯著低範圍。
(波長分散性)
在前述末端擴展擴散度或末端擴展擴散度比率的規定,注目於波長「440nm」係重要的。如前述,所謂視野角特性低的現象,係從正面觀察時看見白色之色調,從高角度觀察時會變成帶黃色所引起的。本發明者等作為用以顯現視野角改善效果之一個手段,認為為了消除此種色調變化,藍色的光線在高角度變為更容易透射係重要的,而注目於440nm的波長。
因此,上述的末端擴展擴散度或末端擴展擴散度比率,可說是將擴散性與波長分散性二個重要因素合體而成之新的特性值。
亦即,相較於先前眾所周知的擴散薄膜,本發明的視野角提升薄膜的光學設計思想係完全不同。
而且,在本發明,針對前述的半值寬度擴散度,亦是注目於波長440nm。如後述,關於正面亮度降低,550nm的波長係重要的。因為關於半值寬度擴散度,光的波長之影響小,所以即便使用波長550nm進行評價亦差異不大。
(各向異性度)
在本發明所使用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使用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所測定之各向異性度係以2.0以上為佳。以5.0以上為較佳,以10以上為更佳。
小於上述下限時,因為賦予各向異性的效果低落,乃是不佳。
另一方面,雖然上限係沒有限定,但是200以上在技術上係困難的,且因為賦予各向異性的效果逐漸飽和,以小於200為佳。
藉由滿足上述範圍,能夠在更佳的方向將視野角改善效果與抑制正面亮度降低效果取得平衡。
該高各向異性度的薄膜之情況,擴散度高的方向亦即主擴散方向的視野角改善效果變大。因此,有必要依照必須改善視野角之方向,改變視野角提升薄膜的設置方向。亦即,為了謀求提升液晶顯示裝置的左右方向的視野角時,係以主擴散方向係與面板的左右方向平行的方式,相反地,為了謀求提升上下方向的視野角時,係以主擴散方向係與面板的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式設置為佳。
藉由該對應,亦具有能夠只有使必要方向的視野角改善效果顯現之優點。
(總光線透射率)
本發明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係使用說明書中所記載之方法所測定之波長550nm的光線的總光線透射率係以79~95%為佳,以82~93%為更佳。
上限係以92%以下為較佳,以91%以下為更佳,以90%以下為特佳。
該總光線透射率係正面亮度降低之指標,本發明係使用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測定。亦即,係以主擴散方向為水平的方式固定在自記分光光度計的試料台而測定者。在等方向性擴散之薄膜的情況,係即便薄膜的固定方向改變,總光線透射率係沒有變化,但是光線在特定方向被擴散亦即各向異性擴散薄膜之情況,總光線透射率係因測定時薄膜的固定方向而變化之緣故。因為總光線透射率為使用積分球受光來測定,本來認為不會因薄膜的固定方向而改變,但是各向異性擴散薄膜之情況,總光線透射率有因其固定方向而大幅度地改變的情形之緣故所進行的因應。
主擴散方向係例如能夠藉由使用雷射打標器(laser marker)的光線通過薄膜時之透射光的擴散來判定。亦即將使用雷射打標器使光線透射薄膜時的射出光進進擴展之方向作為主擴散方向。而且,以成為水平方向的方式固定該主擴散方向而進行測定時,總光線透射率係降低。
產生上述現象之理由,推測係積分球之受光部位置的影響所造成。成為主擴散方向的擴散光係直接入射積分球的受光部的位置之關係時,認為可能強烈地受到該直接被入射的光線之影響。
而且,在後述的實施例所記載之本發明的測定法所使用的測定裝置所使用的積分球,因為受光部係設置在積分球上部的頂點,係在最不容易受到直接入射該受光部的光線的影響之測定值,且係進行設想反映真正的總光線透射率之值。
因此,使用在實施例所記載的測定方法所使用之自記分光光度計(UV-3150;島津製作所公司製)及積分球附屬裝置(ISR-3100;島津製作所公司製)進行測定係重要的。
該總光線透射率係小於79%時正面亮度降低變大,從液晶顯示裝置的正面觀察時之亮度的降低率有變大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大於95%時,正面亮度降低的抑制效果有飽和之可能性。
本發明者等發現正面亮度降低係受到大略地直線前進光線的支配,亦即平行光線透射率的支配。但是得知使高正面亮度與視野角改善效果兼具之狹小的區域,係只有使用先前技術亦即霧度計等之非分光的平行光線透射率係不滿足。
因此,為了將支配正面亮度降低之重要因素明確化而進行專心研討,而達成了本發明所規定之總光線透射率。
在實際的顯示裝置,從正面觀察時,不只是來自薄膜法線方向的光源直線前進通過擴散薄膜之光線,亦有來自法線方向的光源之光線受擴散薄膜彎曲而往薄膜法線方向射出光線者。正面亮度係應該觀察該等光線的總合,認為在本發明規定總光線透射率係接近實際的觀察狀態而不會大幅度地偏頗於特定方向的光線。
又,針對550nm的波長係重要的,通常認為對於人體的眼睛,波長為550nm附近的光線係光譜視感效率最高者,推測係重大地受到此情形的影響。
本發明的正面亮度降低程度係不受到限定,從不改變背光模組裝置的亮度提升等液晶顯示裝置整體系統的構造而在正面亮度降低的容許範圍謀求視野角改善效果而言,將不設置視野角提升薄膜時的亮度設作100%時,將設置有視野角提升薄膜時的亮度的降低率以%表示之亮度的降低率(以下,將包含該正面亮度降低率之正面亮度降低的語句統一)係以20%以下為佳,以18%以下為較佳,以15%以下為更佳。
而且,雖然正面亮度係因面板的方式或種類,其絕對值為不同,但是以上述正面亮度降低進行評價時,確認即便面板的方式和種類改變亦大致為一定的值。
能夠藉由滿足前述的總光線透射率而使上述的正面亮度降低為較佳範圍。
(作用機構)
犧牲正面亮度時,使用光擴散薄膜能夠顯現視野角改善效果係眾所周知。確實地,如前述,使用眾所周知的半值寬度法擴散度所評價之高擴散性薄膜且斜向(高角度)觀察時,能夠提升亮度,但是同時正面的亮度係大幅度地低落。因此,所謂視野角改善效果與正面亮度降低係成為矛盾現象,其兼具係困難的。
為了打破該視野角改善效果與正面亮度降低,成為前述第2圖所表示之變角配光分布圖案係重要的。亦即,使末端擴展擴散度比率為特定範圍係重要的。藉由使末端擴展擴散度比率為特定範圍,對正面亮度有重大幫助的直線前進透射性與對視野角提升有重大幫助的擴散透射性能夠得到平衡。推測藉此,能夠打破正面亮度與高視野角提升的矛盾現象,來謀求兼具高正面亮度與高視野角。
而且,透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射出光的波長分散性亦是重要的。亦即,有助於視野角改善效果之往與薄膜面的垂線的角度較高的方向所射出的光線,以接近藍色之440nm波長的光線的相對透射度為變高的方式設計係重要的,推測藉由該等重要因素的相乘效果,能夠以高度水準謀求兼具視野角改善效果與正面亮度。
針對上述各個重要因素的一部分,雖然先前技術亦揭示其重要性,但是藉由同時滿足上述的全部重要因素之作用機構之後,在本發明才能夠得打破視野角改善效果與正面亮度降低的矛盾現象之光擴散性薄膜。
藉由提升各向異性度,雖然能夠更兼具抑制視野角改善效果與抑制正面亮度降低的效果之理由雖然不明確,推測藉由提高各向異性,係有助於射出光聚光於特定方向,而且藉由視野角改善效果與正面亮度降低係對於該聚光效果的貢獻度有差異而引起的。
(較佳正面亮度降低之範圍)
本發明的正面亮度降低程度係沒有限定,就不改變背光裝置的亮度提升等液晶顯示裝置整體系統的構造而在正面亮度降低的容許範圍謀求視野角改善效果而言,將不設置視野角提升薄膜時的亮度設作100%時,將設置有視野角提升薄膜時的亮度的降低率以%表示之亮度的降低率(以下,將包含該正面亮度降低率之正面亮度降低的語句統一)係以20%以下為佳,以18%以下為較佳,以15%以下為更佳。
而且,雖然正面亮度係因面板的方式或種類,其絕對值為不同,但是以上述正面亮度降低進行評價時,確認即便面板的方式或種類改變亦大致為一定的值。
能夠藉由滿足前述的總光線透射率而使上述的正面亮度降低為較佳範圍。
(較佳視野角改善效果之範圍)
在本發明,視野角改善效果係使用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評價。亦即在市售的液晶顯示裝置之面板,將白色影像放映出來且使CCD攝影機在赤道上移動且測定CIE表色系的Yxy系的x值的角度依存性,來求取相對於垂線為0度時的x值(x0)及70度時的x值(x70S )。另一方面,求取不設置視野角提升薄膜試料之面板自身的x值(x70B )而算出Δx(70度)=x70S -x70B )之值而進行評價。以下將該Δx(70度)稱為顏色偏移度。通常液晶顯示裝置的面板,該顏色偏移度係正值。y值亦與x值進行大致的舉動,因為位移至綠色及紅色方向,結果變為帶黃色。因為x值及y值都是大致類似的舉動,因此在本發明,係將x值作為代表值。
藉由消除該顏色偏移度往正值側偏移,能夠使其顯現視野角改善效果。因此,視野角提升薄膜的顏色偏移度係以色座標朝向負值方向偏移為佳。該顏色偏移度係因面板的方式或種類而不同,例如VA方式時,係以-0.006~-0.02為佳,以-0.008~-0.018為更佳。
大於-0.006時,顏色偏移度不足致使視野角改善效果減少,乃是不佳。相反地,小於-0.02時,因為顏色偏移度太高,視野角改善效果過剩,致使從傾斜觀察時的白色影像成為帶藍色色調,乃是不佳。
(視野角提升薄膜的構成)
本發明的光擴散薄膜,係能夠藉由將至少二種互相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的混合物熔融擠出成型而得到。至少二種互相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混合物之存在形態,係只要滿足上述的光學特性,沒有特別限定,可以是作為連續相及分散相而各自樹脂獨立地存在亦即海/島結構,亦可以是兩樹脂形成共連續相之結構。能夠藉由在兩樹脂的界面之光線的折射或散射來控制上述的特性。
作為使用的熱塑性樹脂,可舉出聚乙烯系樹脂、聚丙烯系樹脂、聚丁烯系樹脂、環狀聚烯烴系樹脂及聚甲基戊烯樹脂等的聚烯烴系樹脂、聚酯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及該等的共聚物等。
上述至少二種互相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係可以在製膜步驟調配各自的樹脂,亦可以事先藉由預混煉法等調配而成之狀態而使用。
在本發明,亦可調配三種以上的熱塑性樹脂,且為了提升各自樹脂的相溶性,併用相溶化劑或分散徑調整劑等的添加劑亦無妨。又,亦可調配抗氧化劑或紫外線吸收劑等的安定劑或抗靜電劑等。又,只要在不阻礙上述光學特性的範圍,亦可添加無機粒子或聚合物顆粒等的微粒子。
以從該等熱塑性樹脂選擇至少二種類互相非相溶性(不互相溶解)的樹脂為佳。上述至少二種互相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的調配比率,可說是各自的質量比以5/95~95/5為佳,以10/90~90/10為較佳,以20/80~80/20的比率為更佳,而且如後述,以考慮樹脂成分的種類及後述的層結構、光擴散層的厚度及製造方法等而設定為佳。
又,二種互相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之調配比率較多的一方係具有連續相的傾向。特別是熔體流動速度接近時,依照比率而海島結構的成分產生逆轉之情形亦有必要納入考慮。
上述樹脂係以選自通常市售的泛用性樹脂為佳,為了因應能夠更安定地生產等,亦可使用特別訂購品。
就除了容易達成上述光學特性且光學特性以外的機械特性或熱特性優良而言,聚酯系樹脂係以使用聚對酞酸乙二酯、聚對酞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酯的單一聚合物及/或共聚物為佳,又,在經濟上亦優越。
作為與聚酯樹脂組合之樹脂,係以後述之聚烯烴系樹脂為佳。
又,氟系樹脂係只要滿足上述特性,不被限定,就容易達成上述光學特性且經濟上亦優越而言,以使用偏二氟乙烯系樹脂及全氟乙烯等的含氟聚合物與乙烯或丙烯等的烯烴系單體之共聚物為佳。
該氟樹脂係耐光性優良,例如藉由與聚烯烴系樹脂組合,能夠得到耐光性優良的各向異性擴散薄膜。
作為與氟系樹脂組合之樹脂,係以後述的聚烯烴系樹脂為佳。
就能夠安定地使前述特性顯現而言,以包含至少1種聚烯烴系樹脂為佳。
作為聚烯烴系樹脂,可舉出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戊烯、聚己烯、聚甲基戊烯等或該等的共聚物、環狀聚烯烴等。
就耐光性或經濟性而言,二種類都是以使用聚烯烴系樹脂為佳。二種類都是使用聚烯烴系樹脂時,其組合係沒有特別限定,以使二種類的聚烯烴系樹脂的折射率差異為0.003~0.07的範圍為佳,以0.005~0.06的範圍為較佳,以0.01~0.05為更佳。藉由將該折射率差異作為範圍,前述之提升視野角的光學特性能夠更安定地得到。例如折射率差異大於0.07時,例如總光線透射率會降低,而無法滿足前述特性。
亦即,折射率差異越大,在二種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的界面之角變化變大,雖然對於擴散係有利地起動作,但是另一方面,認為在界面的反射係指數函數地增加之緣故。
因此,在上述範圍,能夠容易地同時滿足前述的各種光學特性。
作為環狀聚烯烴系樹脂,例如可舉出降莰烯或四環十二烯等具有環狀聚烯烴構造者。例如可舉出(1)使降莰烯系單體的開環(共)聚合物,按照必要如加添順丁烯二酸、加添環戊二烯來進行聚合物改性之後,氫化而成之樹脂;(2)使降莰烯系單體進行加成聚合而成之樹脂;(3)使降莰烯系單體與乙烯或α-烯烴等的烯烴系單體進行加成共聚合而成之樹脂等。聚合方法及氫化方法係能夠使用常用方法來進行。
認為該等物係能夠提高玻璃轉移溫度,且藉由在模具內的分配(share)或牽伸(draft),經微細化的島成分係在冷卻中迅速地被固化而容易得到安定的特性。
玻璃轉移溫度係以100℃以上為佳,以110℃以上為更佳,以120℃以上為特佳。上限係依照單體種類而自然地決定(環狀單體100%的Tg)、較佳是以230℃以下為更佳,以190℃以下為特佳。超過上限時,在熔融擠出時必須高溫,有產生著色或未溶解物之情形。又,該值係依據ISO 11357-1、-2、-3以10℃/min的升溫速度所測定之值。
作為環狀聚烯烴系樹脂的環狀成分之含量,係以70-90質量%為佳,以73~85質量%為更佳。特別是降莰烯系的情形係係以該範圍為佳。
特別是使乙烯共聚合之環狀聚烯烴系樹脂,為了達成與聚乙烯系樹脂的親和性高之特性,乃是較佳。
作為乙烯的含量,係以30-10質量%為佳,以27-15質量%為更佳。
作為聚乙烯系樹脂,可以是單一聚合物亦可以是共聚物。共聚物時係以50mol%以上乙烯成分佳。該聚乙烯樹脂的密度或聚合方法等亦不被限定,以使用密度為0.909以下的共聚物為佳。例如可舉出與辛烯的共聚物。聚合反應係金屬茂觸媒法及非金屬茂觸媒法均無妨。
特別是就能夠安定地賦予高擴散性而言,以使用乙烯與辛烯的嵌段共聚物為佳。例如作為該樹脂,可舉出Dow Chemical公司製的INFUSE(TM)。因為該樹脂係嵌段結構的緣故而具有結晶性的部分,具有低密度但是高熔點之特徵,因為能夠提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耐熱性等,乃是較佳。
作為聚丙烯系樹脂,可以是單一聚合物亦可以是共聚物。共聚物時係以50mol%以上為丙烯成分為佳。該樹脂的製造方法、分子量等係沒有特別限定,就耐熱性等而言,以結晶性高者為佳。具體上,結晶性係藉由使用示差掃描型熱量計(DSC)之熔解熱來判斷,以熔解熱為65J/g以上者為佳。
作為乙烯及/或丁烯所含有的聚烯烴系樹脂,可舉出同元聚乙烯樹脂、同元聚丁烯樹脂、及與該等樹脂以外的烯烴系單體之共聚物、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及該等的酯衍生物之共聚物等。與其他的烯烴系單體的共聚物時,係無規、嵌段及接技共聚物的任一者均可。又,EP橡膠等的分散體亦無妨。該樹脂的製造方法或分子量等亦沒有特別限定。例如以使用上述的聚乙烯系樹脂或乙烯與丁烯的共聚物為佳。
奈米結晶結構控制型聚烯烴系彈性體樹脂,係能夠以奈米等級控制聚合物的結晶/非晶構造且該結晶係以奈米等級具有網狀結構之熱塑性的聚烯烴系彈性體,例如可舉出三井化學公司製的NOTIO(註冊商標)。相對於先前的聚烯烴系彈性體樹脂之結晶尺寸為微米等級,奈米結晶構造控制型聚烯烴系彈性體樹脂係具有能夠以奈米等級控制結晶尺寸之特徵。因此,相對於先前的聚烯烴系彈性體樹脂,多半的情況係透明性、耐熱性、柔軟性、橡膠彈體等優良。因此,藉由調配該奈米結晶構造控制型聚烯烴系彈性體樹脂,有能夠提升所得到的薄膜之情形。
上述至少二種互相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的熔體流動速度,係只要滿足上述的光學特性,沒有特別限定。各自的熱塑性樹脂係使用230℃所測定之熔體流動速度為0.1~100,以在0.2~50的範圍適當地選擇為佳。
上述樹脂的熔體流動速度係能夠考慮樹脂的組成、組成比、將哪一種樹脂作為海成分及所需要的光學特性等而適當地選擇。
其指針係組成比率較多的一方且熔體流動速度較低的一方為海成分。同量時,係熔體流動速度較高的一方容易成為海成分。組成比率較高一方之熔體流動速度係較高的情形,不是單純的海/島構造,例如亦有形成共連續相之情形。
在本發明,如前述,以對擴散度賦予各向異性為佳。賦予該特性係使島構造具有各向異性為佳。為了形成此種形狀的島構造,以對海成分樹脂及島成分樹脂的熔融黏度附加差異為佳。特別是相較於海成分,以降低島成分的熔融黏度為佳。因此,例如以附加熔體流動速度差異為佳,相較於海成分,以提高島成分熔體流動速度為佳。又,以附加海成分樹脂與島成分樹脂的剛性差異為佳。特別是相較於海成分,以降低島成分的剛性為佳。
又,島成分的熔體流動速度低的情況,因為藉由在模具內的分配和牽伸使島成分變細之力量難以產生作用,致使各向異性低落。質量比有從50/50越偏離時,此種傾向越強烈。係考慮該等傾向而進行各特性的調整。
二種樹脂係均是聚烯烴系樹脂的情況,就能夠容易地得到前述特性的薄膜或經濟性而言,以環狀聚烯烴系樹脂與聚乙烯系樹脂或與聚丙烯系樹脂之組合、或該三種的組合為佳。
環狀聚烯烴系樹脂與聚乙烯系樹脂或與聚丙烯系樹脂的組合之情況,係以將聚乙烯系樹脂或聚丙烯系樹脂作為海相,且相較於島相的環狀聚烯烴系樹脂的熔體流動速度,以使海相的聚乙烯系樹脂或聚丙烯系樹脂的熔體流動速度較高為佳。
環狀聚烯烴系樹脂與聚乙烯系樹脂或聚丙烯系樹脂的組合之情況,係以在總樹脂量中,環狀聚烯烴系樹脂為調配10~60質量%為佳,以10~50質量%為更佳。
對於實現後述之將聚乙烯系樹脂和聚丙烯系樹脂作為海相之較佳的實施態樣,上述範圍係較佳。
與上述構造相反的構造,亦即將環狀聚烯烴系樹脂作為海相時,有關模具內的分配、海相的柔軟性和流動性方面,係難以得到所需要的光學特性、特別是難以得到異方性度高的視野角提升薄膜。
藉由上述的實施態樣,即便改變製膜裝置,亦有能夠安定地得到具有所需要的光學特性之光擴散薄膜之效果。雖然其理由不明確,即便在改變製膜裝置的情況,因所產生的擠出條件之差異或模具形狀的不同致使分配等產生變化,推測藉由使海相的樹脂比島相樹脂柔軟而且提高其流動性,能夠緩和其影響。
二種均是包含聚烯烴樹脂的情況之島相的尺寸係沒有特別限定,使用雷射散射法所求得之短徑的平均尺寸係以0.1~2μm為佳,小於0.1μm時因為擴散度不足,乃是不佳。相反地,大於2μm,後方散射的程度增加,總光線透射率低落,乃是不佳。
(接著改良層的積層)
本發明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係在主要包含二種互相非相溶性的聚烯烴系樹脂之光擴散層的至少一面,以主要包含含有極性基的聚烯烴系樹脂之接著改良層為最表面的方式積層而成之多層光擴散薄膜為佳。
藉由該因應,能夠使視野角提升薄膜對其他構件的接著性提升,例如能夠將視野角提升薄膜使用水系的接著劑黏貼在被組裝在液晶胞之偏光板上,在液晶顯示裝置組裝視野角提升薄膜係變為容易。
(接著改良層)
在本發明之含有極性基之聚烯烴樹脂係以含有乙烯、丙烯、丁烯、己烯、辛烯、甲基戊烯及環狀烯烴之中至少1種的單體作為其骨架為佳。
可以是使用一種類的上述單體之同元聚合物,使用二種以上的單體之共聚物亦無妨。
在本發明之含有上述極性基的聚烯烴樹脂,係以至少含有1種類的極性基為佳。作為極性基,可舉出羧酸基、磺酸基、膦酸基、羥基、環氧丙基、異氰酸酯基、胺基、醯亞胺基、唑啉基、酯基、醚基、羧酸金屬鹽基、磺酸金屬鹽基、膦酸金屬鹽基、3級胺鹽基或4級胺鹽基。該極性基係可以是一種,亦可以含有二種以上。
極性基的種類係可以依照構成光擴散層之聚烯烴系樹脂的組成或密著對象的構件種類或必要的密著力等而適當地選擇,至少含有羧酸基係較佳實施態樣。
又,在本發明之含有極性基的聚烯烴樹脂,其極性基係可以直接被導入至聚烯烴樹脂的高分子鏈中,又,導入至其他樹脂而被添加、混合之狀態亦無妨。又,依照情況,本發明的聚烯烴樹脂,亦能夠使用導入至分子鏈的末端或內部之例如使羧酸基或羥基與能夠與該等反應之化合物反應而改性者。
在本發明,含有上述極性基之聚烯烴樹脂,係可以單獨使用一種,亦可以是調配二種以上之調配組成物。又,亦可以是調配不含有極性基之聚烯烴樹脂或其他種類的樹脂而成之調配組成物。該調配組成物時,含有上述極性基之聚烯烴樹脂上述極性基之聚烯烴樹脂係以含有10質量%以上為佳,以30質量%以上為更佳。
上述接著改良層,係一面積層及兩面積層之任一者均無妨,總厚度係不被限定,以10~500μm為佳,厚度構成比亦不被限定,但密著層厚度係以一面的厚度為2~100μm為佳。
上述光擴散層/接著改良層的厚度構成比係以100/1~3/1為佳,以10/1~4/1為更佳。藉此,視野角提升效果與接著性改良效果能夠得到平衡。
(視野角提升薄膜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製造方法亦是只要滿足如前述的光學特性,故沒有特別限定,但就經濟性而言,以使用熔融擠出成型來製膜之方法為佳。
在本發明,為了賦予光擴散性,因為不必使其含有非熔融性微粒子,使用熔融擠出成型法實施,能夠減低在製膜步驟之熔融樹脂在過濾器的孔眼堵塞,具有生產性優良之同時,所得到薄膜的清澈度亦高之優點。
作為上述使用熔融擠出成型法之製膜方式,係沒有特別限制,例如可以是T字型模頭法及吹塑法之任一者。又,可以是未延伸狀態的薄膜,亦可以進行延伸處理。
上述熔融擠出成型法,通常係將使用擠壓成形機熔融而成之樹脂從模頭擠出成為薄片狀,且使該薄片密著於冷卻輥來使其冷卻固化而製膜。在冷卻輥之密著,亦可藉由通常被廣泛地使用推壓輥壓住而進行,但是就賦予各向異性而言,以在上述的冷卻輥密著時不在該密著部的入口部分形成積液區(亦有稱為暫存區(bank)之情形)為佳。因為該積液區的形成係在冷卻輥密著時於被壓黏的情況,亦即被強勁的壓力壓住時所產生,以降低該密著時的密著壓力為佳。例如,藉由通常被廣泛地使用推壓輥壓黏而使其密著之方法係以避免為佳。
只要是使用弱壓力使其密著之方法,係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將使用擠壓機熔融後之樹脂從模頭擠出成為薄片狀而使用氣體壓力壓住該薄片之方法及/或使用吸引法及/或靜電密著法使其密著且冷卻固化製膜而成為佳。藉由該方法,能夠安定地得到具有各向異性之視野角提升薄膜。
上述使用氣體壓力壓住之方法及/或使用吸引法及/或靜電密著法使其密著且冷卻固化之方法係不被限定。例如作為使用氣體壓力壓住之方法,例如可舉出使用空氣等的氣體壓力壓住亦即空氣刮刀等之方法;使用減壓噴嘴吸引而使其密著之真空室法;及使用靜電力使其密著之靜電密著法等。該方法係可單獨使用亦可以併用複數方法。就能夠提高所得到薄膜的厚度精確度而言,以使用後者來實施為較佳實施態樣。
本發明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係能夠使用無延伸法及延伸法的任一者來製造。例如在光擴散層用聚酯系樹脂時,以進行單軸拉伸為佳。延伸倍率係以2倍以上為佳。上限係不被限定,以小於10倍為佳。藉由該因應,島相在延伸方向被拉伸且成為細長的構造,與該島相的配向方向正交方向之光擴散性係顯著地提升,能夠確保各向異性且高擴散性。
使用無延伸法製造時,亦可使用在將經熔融擠出的薄片冷卻固化之前,進行伸長之方法,亦即使用提高牽伸率之方法來製造。
又,本發明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係可以是單層,亦可以是2層以上的多層構造。多層構造時,至少一層係包含由上述構造所構成的光擴散薄膜之層時,其他層亦可以只是不具有光擴散性之透明層。又,亦可以全部層均是光擴散層之構造。
上述多層構造時,可使用多層共擠出法來製造,亦可以使用擠出積層法或乾式積層法來實施。
上述至少二種互相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的混合物,係將各自的熱塑性樹脂使用製膜步驟的擠壓機等調配為佳,亦可預先使用混煉法等以事先成為混合物的狀態而使用。
本發明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厚度,係可以說是以10~500μm為佳,以20~500μm為較佳,以20~200μm為更佳。藉由光擴散層的樹脂成分種類、調配比、層構造及製造方法等,同時藉由薄膜的厚度,光學特性係大幅度地變化。
而且,調整厚度時,能夠藉由牽伸比、擠出流量、模唇寬度等的變更來調節。
(視野角特性改善方法)
本發明之視野角特性改善方法,係在至少具有背光光源、液晶胞、配備於液晶胞的射出光側或入射光側的偏光片之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在至少前述射出光側或入射光側的偏光片的各自射出光側或入射光側設置上述視野角提升薄膜。因此,本發明的方法係不增加液晶顯示裝置製造步驟的步驟數而能夠改善,又,因為能夠應用在全部液晶顯示裝置,係經濟性非常高且應用範圍廣闊之方法。因此,在使用通常的方法所生產之液晶顯示裝置的液晶胞的最表面亦可設置上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且亦可以在設置於液晶胞的視認側之偏光片上積層上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且以視野角提升薄膜為視認側的方式組裝在液晶顯示裝置的面板。又,亦可在液晶顯示裝置所使用之液晶胞的入射光側的最表面設置上述視野角提升薄膜,並且亦可在設置於液晶胞的入射光側之偏光片積層上述視野角提升薄膜且以視野角提升薄膜為入射光側的方式組裝在液晶顯示裝置的液晶胞。
(偏光片)
在本發明之偏光片係只要具有偏光功能之薄膜和薄片,係不被限定。例如可舉出使PVA等染上碘或二色性色素者。又,可以是偏光片單體,且亦可以是例如與各種保護薄膜的複合體。
(視野角提升薄膜與偏光片積層體及使用於其之接著劑)
在本發明,係如前述,將視野角提升薄膜與被組裝在液晶胞之偏光片進行積層而組裝在液晶胞係較佳實施態樣之一。該積層體的構造係沒有特別限定,上述視野角提升薄膜與偏光片使用接著劑貼合而成係較佳實施態樣之一。
上述接著劑係只要是透明且與視野角提升薄膜及偏光板兩方具有接著性者,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可舉出有藉由熱或UV等的活性線等而具有交聯性者。例如可舉出對視野角提升薄膜與偏光板的兩方具有親和性且透明的單體、低聚物及聚合物與交聯劑的調配體。又,亦可以是在上述透明的單體、低聚物及聚合物的分子中,具有藉由上述方法引起交聯反應的官能基者或該成分與交聯劑之調配體。
因為偏光板係多半以PVA系的聚合物作為主成分者,上述接著劑係以包含PVA系聚合物者為佳。例如可舉出將聚乙酸乙烯酯皂化而得到之聚乙烯醇;其衍生物;進而可舉出乙酸乙烯酯與具有共聚合性的單體之共聚物的皂化物;將聚乙烯醇進行縮醛化、胺甲酸酯化、醚化、 接枝化、磷酸酯化等而成之改性聚乙烯醇等。作為前述單體,可舉出順丁烯二酸(酐)、反丁烯二酸、巴豆酸、伊康酸、(甲基)丙烯酸等的不飽和羧酸及其酯類;乙烯、丙烯等α-烯烴、(甲基)丙烯酸磺酸(鈉鹼)、磺酸鈉鹼(一烷基順丁烯二酸酯)、二磺酸鈉鹼烷基順丁烯二酸酯、N-羥甲基丙烯醯胺、丙烯醯胺、丙烯醯胺烷基磺酸鹼鹽、N-乙烯基吡咯啶酮、N-乙烯基吡咯啶酮衍生物等。該等聚乙烯醇系樹脂係可只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PVA系聚合物的皂價度係不被限定,以60~85%者為佳。
作為使用該PVA系聚合物時之交聯劑,係沒有特別限定,以水溶性或水分散性者為佳。例如只要與羥基具有交聯性者,沒有特別限定,可舉出三聚氰胺系、異氰酸酯系、碳二醯亞胺系、唑啉系、環氧系等的化合物。從塗布液的經時安定性而言,可舉出三聚氰胺系、異氰酸酯、碳二醯亞胺系、唑啉系的化合物。而且,交聯劑係以聚乙烯醇系三聚氰胺系化合物或異氰酸酯系化合物為佳。又,為了促進交聯反應,亦可按照必要適當地使用觸媒等。
與上述偏光片積層而組裝在液晶顯示裝置時,以考慮因液晶顯示裝置的模式不同導致偏光片之吸收軸的方向不同而進行因應為佳。
(具有視野角提升功能的保護薄膜)
在本發明,藉由在上述視野角提升薄膜的一面積層自黏著層,因為所得到的積層體係例如能夠裝卸自如地黏貼在液晶顯示裝置的液晶胞的表面,不僅是能夠改善液晶顯示裝置的視野角,而且亦能夠具有防止液晶顯示裝置的表面污染或受傷之保護功能。而且,因為裝卸自如,例如在視野角提升薄膜的表面有污染、或是受傷致使視認性變差之情形等,能夠改貼新物。亦即,因為能夠作為具有視野角提升功能的保護薄膜而使用,係較佳實施態樣之一。
上述自黏著層係可以在視野角提升薄膜的表面直接形成,亦可以在其他基材薄膜的表面形成而將該自黏著層積層薄膜與視野角提升薄膜積層。特別是後者的方法時,以在包含兩面黏著層,亦即兩面黏著薄膜黏貼視野角提升薄膜而形成自黏著層為佳。該兩面黏著薄膜亦可以是兩面均是自黏著層且以一面的自黏著層固定視野角提升薄膜,但是就能夠堅固地固定視野角提升薄膜而言或就經濟性而言,以一面係例如形成丙烯酸系等的感壓黏著層且在該感壓黏著層側黏貼視野角提升薄膜之方法為佳。
使用該兩面黏薄膜而製造具有視野角提升功能的保護薄膜時,兩面黏薄膜的種類或製造方法係沒有特別限定,因為自黏著層的自黏著特性優良且成本績效等優良,例如以使用特開2009-73937號公報所揭示的方法所得到之兩面黏著薄膜為佳。
又,就經濟性等而言,例如以將特開2009-299021號公報所揭示之非晶質的聚烯烴薄膜系樹脂層與前述之視野角提升薄膜直接複合之方法為更佳。上述複合方法係不被限定。例如可舉出共擠出法或擠出積層法。
(自黏著層)
在本發明之自黏著層,係意味著在黏貼在被黏面時,即便不從外面施加壓力亦能夠黏著之性質。
更詳言之,只要是能夠複數次黏貼及重複剝離,係不被限定,包含柔軟聚合物的情況,係即便黏貼及重複剝離,因為其黏貼性能或剝離性能的變化小且剝離時該自黏著層的成分係不容易產生轉印至顯示畫面表面而使顯示畫面污染之現象,乃是較佳。
較佳柔軟聚合物係可以是非交聯聚合物,交聯聚合物亦無妨。又,亦可以是凝膠體。聚合物的種類係不被限定。例如可舉出聚烯烴系聚合物、丙烯酸系聚合物、聚酯系聚合物、聚胺甲酸酯系聚合物及聚矽氧系聚合物等。因為上述特性更優良,以聚烯烴系聚合物及聚烯烴系聚合物與其他聚合物之組成物、以及聚矽氧系聚合物為佳。
聚矽系聚合物的種類或交聯方法亦不被限定,例如以特開2009-113420號公報所揭示的方法為佳。又,以附加型聚矽氧聚合物為佳。
上述包含柔軟聚合物之自黏著層,係使用以下的測定方法所評價之表層動態硬度,以0.01~100mN/μm2 為佳,以0.03~80mN/μm2 為更佳。
上述表層動態硬度小於0.01mN/μm2 時,剝離變為困難致使前述的恢復性降低,相反地,大於100mN/μm2 時,固定力不足。
[表層動態硬度]
使用島津製作所製的島津動態超微小硬度計DUH202型,且以試驗模式:模式3(軟質材料試驗)、壓頭種類:115、試驗荷重:1.97mN、負荷速度:0.0142mN/秒、保持時間:5秒的條件進行測定。試料係在載玻片上使用環氧接著劑固定,並安裝在測定台。使用本測定法所評價之動態硬度係依照從料的表面深度而能夠得到不同的測定值。將從表面3μm深度之測定值作為表層硬度。
又,上述包含柔軟聚合物之自黏著層,其表面的平均表面粗糙度(Ra)為0.12μm以下,以0.08μm以下為佳,以設定在0.05μm以下為特佳。藉此,能夠顯現利用自黏著層的自黏著性之實用固定力亦即表面膠黏力。但是,上述的平均表面粗糙度(Ra)大於0.12μm時,無法顯現自黏著性,致使利用自黏著之固定變為不可能。又,上述平均表面粗糙度(Ra)係使用以下方法所測定之值。
[平均表面粗糙度(Ra)]
使用小坂製作所製SE-200型表面粗糙度計,且以縱倍率:1000、橫倍率:20、截止(cutoff):0.08mm、測定長度:8mm、測定速度:0.1mm/分鐘的條件進行測定。
(液晶顯示裝置)
在本發明能夠應用之液晶顯示裝置係只要至少具有背光光源、液晶胞及配置在液晶胞的視認側的偏光片之液晶顯示裝置時,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可舉出扭曲向列(TN;Twisted Nematic)、垂直配向(VA;Vertically Aligned)、光學補償彎曲(OCB;Optically Compenstory Bend)、面內切換(IPS;In-Plane Switching)及電控制雙折射(ECB;Electrically Controlled Birefringence)模式的液晶顯示裝置。
(積層使用硬塗層等的功能性層)
本發明的液晶顯示裝置,係以在視野角提升薄膜的觀察者側之表面,至少積層選自硬塗層、減低反射層及防眩層之功能性層為佳。上述功能層係各自亦可單獨構成,亦可積層複數功能層而使用。
藉由積層硬塗層,視野角提升薄膜表面的耐負傷性提升。又,藉由減低反射層及/或防眩層的複合,即便在外光映入的環境使用液晶顯示裝置,亦能夠減低外光的映入,使得影像的視認性提升。又,即便在明亮的環境使用,亦未觀察到視野角提升效果的減低。減低反射層或防眩層係其表面具有防止反射功能即可,例如能夠使用防眩型、抗反射型及併有其兩種功能的類型等。特別是以使用後二者為佳。
上述功能層的複合係亦可在視野角提升薄膜的表面直接積層而積層,亦可以與具有上述功能層之TAC或PET等的塑膠薄膜積層而使用。因為後者能夠使用在市場廣泛流通的製品而實施,具有較佳的情況。後者之具有功能性層之薄膜的複合方法,係以使用黏著劑或接著劑固定為佳,亦可只使其互相重疊而使用夾具固定。
在本發明,作為視野角提升薄膜和上述的功能性層複合體在液晶顯示裝置的設置方法,例如以使用反射損失較少的接著劑或黏著劑等黏貼在液晶胞的偏光片或偏光板為佳。
接著劑或黏著劑係只要能夠固定視野角提升薄膜與對象物,故沒有特別限定,但以使用光學用的製品為佳。
(視野角提升薄膜的黏貼方向)
本發明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係藉由提高前述的各向異性度,能夠改變液晶顯示裝置的視野角改善效果能夠顯現之方向。
例如,在TV,係被要改善水平方向的視野角效果,但是在個人電腦或各種裝置用的監控器或數位電子看板用的顯示裝置,係亦有被要求改善垂直方向的視野角效果之情形。
回應該要求係能夠藉由變更視野角提升薄膜的設置方向來達成。
亦即,因為能夠改善視野角提升薄膜的主擴散方向之視野角,例如謀求改善水平方向的視野角時,視野角提升薄膜的主擴散方向係設置在液晶顯示裝置的大略橫向為佳。另一方面,謀求改善垂直方向的視野角時,視野角提升薄膜的主擴散方向係設置在液晶顯示裝置的大略縱向為佳。
而且,上述設置方向係以將液晶顯示裝置縱向直立而設置時之方向表示。因此,水平方向亦能夠以左右方向來表達,又,垂直方向亦能夠以上下方向來表達。
[實施例]
以下,舉出實施例而更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但是本發明係不被下述的實施例限制,在能夠適合本發明的宗旨之範圍,亦能夠施加適當的變更而實施,該等亦任一者均被包含在本發明的技術範圍。而且,在實施例所採用的測定‧評價方法係如以下。又,在實施例中的「份」只要是未預先告知,係意味著「質量份」,「%」只要是未預先告知,係意味著「質量%」。又,在本實施例,未滿足本發明特性之比較例的薄膜,在方便上亦稱為視野角提升薄膜。
1.半值寬度擴散度(波長440nm的光線在主擴散方向的變角配光分布圖案之半值寬度)
使用變角分光測色系統GCMS-4型(GSP-2型:村上色彩研究所股份公司製、變角分光光度計GPS-2型)而進行測定。使用透射測定模式、光線入射角:0°(薄膜法線方向)、受光角度:-80°~80°(從薄膜法線之極角。方位角係水平)、光源:D65、視角:2°的條件,且以試料的主擴散方向為水平方向的方式固定在試料台,來求取透射光的變角配光分布圖案。傾斜角係0°。
實際用時,試料台的軸與主擴散方向的軸之偏移,係被容許至20度左右。
使用5°間距進行測。
求取在上述測定所得到變角配光分布圖案的尖峰的一半高度之角度且作為半值寬度擴散性。
在測定之前,使用村上色彩研究所股份公司製GCMS-4用的透射擴散標準板(乳白色玻璃;opal glass)進行裝置的校正,將在該透射擴散標準板的受光角度0度之透射光強度作為基準(1.000)而測定相對透射度。而且,前述透射擴散標準板,係使用積分球式分光計測且將空氣層設作1.0時之440nm的透射率為0.3069。
本測定係各試料均是測定3次且以其平均值表示。
在試料的兩面係表面粗糙度不同的情況,作為視野角提升薄膜而使用的情況,係以在光線的透射方向為一致的方向將試料固定而測定為佳。在本發明,係在從表面粗糙度較低的一方之入射光方向固定而進行測定。
而且,所謂主擴散方向,係能夠得到最大的光擴散性之薄膜面內的方向,能夠使用雷射指標器(laser pointer)等而簡單地決定。
2.末端擴展擴散度(在主擴散方向的射出角度30度之波長440nm的光線的相對透射度)
使用變角分光測色系統GCMS-4型(GSP-2型:村上色彩研究所股份公司製、變角分光光度計GPS-2型)而進行測定。使用透射測定模式、光線入射角:0°(薄膜法線方向)、受光角度:0°~80°(從薄膜法線之極角。方位角係水平)、光源:D65、視角:2°的條件,且以試料的主擴散方向為水平方向的方式固定(試料台的軸與主擴散方向的軸之偏移,係被容許至20度左右),來求取透射光的變角分光光度曲線。傾斜角係0°。
受光角從0°至10°係以1°間距而10°至80°係以5°間距測定。
在測定之前,使用村上色彩研究所股份公司製GCMS-4用的透射擴散標準板(乳白色玻璃)進行裝置的校正,將在該透射擴散標準板的受光角度0度之透射光強度作為基準(1.000)而測定相對透射度。而且,前述透射擴散標準板,係使用積分球式分光計測且將空氣層設作1.0時之440nm的透射率為0.3069。
本測定係各試料均是測定3次且以其平均值表示。以在受光角(以下稱為射出角)30度之波長440nm的透射度表示。
在試料的兩面係表面粗糙度不同的情況,作為視野角提升薄膜而使用的情況,係以在光線的透射方向為一致的方向將試料固定而測定為佳。在本發明,係在從表面粗糙度較低的一方之入射光方向固定而進行測定。
而且,所謂主擴散方向,係能夠得到最大的光擴散性之薄膜面內的方向,能夠使用雷射指標器等而簡單地決定。
3.末端擴展擴散度比率(相對於在主擴散方向的波長440nm的光線的出射角0度之透射度(I0 ),在射出角30度之透射度(I30 )的比率(I30 /I0 ×100))
使用與上述末端擴展擴散度同樣的方法測定波長440nm的射出角0°及30°的透射度而求取相對於在主擴散方向的波長440nm的光線的出射0角度之透射度(I0),在射出角30度之透射度(I30 )的比率(I30 /I0 ×100)且以%表示。
在試料的兩面係表面粗糙度不同的情況,係以在實際使用時之光線的透射方向為一致的方向將試料固定而測定。在本發明,係在從表面粗糙度較低的一方之入射光方向固定而進行測定。
4.各向異性度
將使用上述的末端擴展擴散度測定法所得到之末端擴展擴散度設作(I30 )H
又,在上述的末端擴展擴散度測定法,以試料的主擴散方向係垂直方向的方式固定在試料台且使用與上述同樣的方法求取與上述的(I30 )H 正交方向的末端擴展擴散度亦即(I30 )V
各向異性度係使用下述(1)算出。
(I30 )H /(I30 )V  (1)
5.總光線透射率
在自記分光光度計(UV-3150:島津製作所公司製)安裝積分球附屬裝置(ISR-3100;島津製作所公司製)而以狹縫寬度為12nm使用高速掃描波長300~800nm的範圍來進行測定分光光譜且以在550nm的透射率表示。
在該測定,係使用以試料的主擴散方向係正交方向的方式固定在試料固定器具而進行測定時之值。主擴散方向係使用雷射指標器且使光線照射試料而且探測射出光的擴散方向來決定。
在試料的兩面係表面粗糙度不同的情況,係以在實際使用時之光線的透射方向為一致的方向將試料固定而測定為佳。在本發明,係在從表面粗糙度較低的一方之入射光方向固定而進行測定。
6.正面亮度降低
使用RISA-COLOR/ONE-II(HI-LAND公司製)進行測定。將市售的VA型液晶顯示裝置水平地設置在料台上,在該面板的中央部顯示白色的影像(Nokia monitor test for windows V 1.0(Nokia公司製)的Farbe模式),在該白色影像的上面使用滴管滴落3滴水,進而在其上面放置試料薄膜,且使在面板與薄膜之間的水均勻擴展而密著,CCD攝影機係固定在從顯示器表面垂直方向1m的位置,且使用以下的條件測定亮度。將所求取的亮度設作Is。
另一方面,使用同樣的方法側定不密著試料薄膜之面板本身的亮度。將所求取的亮度設作Ib。從下述(1)式算出正面亮度降低,且將正面亮度降低以%表示。
亮度的降低=(Ib-Is/Ib)×100(%) (1)
亮度係將上述的白色影像分割成為5×5之25個部分,測定其中心部的3×3之9個部分的全部像素之亮度且使用其平均值表示。
又,試料薄膜係以主擴散方向係與面板的橫向大略平行的方式設置而測定。
7.視野角改善效果
使用RISA-COLOR/ONE-II(HI-LAND公司製)進行測定。將市售的VA型液晶顯示裝置水平地設置在料台上,在該面板的中央部顯示白色的影像(Nokia monitor test for windows V 1.0(Nokia公司製)的Farbe模式),在該白色影像的上面使用滴管滴落3滴水,進而在其上面放置試料薄膜,且使在面板與薄膜之間的水均勻擴展而密著,CCD攝影機係固定在從顯示器表面垂直方向1m的位置,使CCD攝影機以相對於液晶顯示裝置的面板表面在-70°至+70°之間的赤道移動,且使用以下的條件測定CIE表色系的Yxy系的x值的角度依存性,來求取相對於垂線為0度時的x值(x0)及70度時的x值(x70s)。另一方面,求取不設置視野角提升薄膜試料之面板自身的x值(x70B )且使用算出Δx(70度)=x70S -x70B 之值表示。
x值係係將上述的白色影像分割成為5×5之25個部分,測定其中心部的3×3之9個部分的全部像素之亮度且使用其平均值表示。
又,試料薄膜係以主擴散方向係與面板的橫向大略平行的方式設置而測定。
而且,評價液晶顯示裝置的畫面水平方向的視野角改善效果時,係以液晶畫面的水平方向係上述的赤道方向之方式設置而測定。另一方面,評價液晶顯示裝置的畫面垂直方向的視野角改善效果時,係以液晶畫面的垂直方向係上述的赤道方向之方式設置而測定。
(實施例1)
將10質量份環狀聚烯烴系樹脂(TOPAS(TM)6013F-04 Topas Advanced Polymers公司製 熔體流動速度:2.0(230℃))及90質量份聚丙烯樹脂2011D(住友化學公司製、住友NOBLEN熔體流動速度:2.5(230℃)),使用池貝鐵工公司製PCM45擠壓機而以樹脂溫度250℃進行熔融混煉且使用T字型模頭擠出,藉由鏡面的冷卻輥冷卻而得到厚度為90μm之視野角提升薄膜。薄膜在上述冷卻時對冷卻輥密著係使用靜電密著法進行。冷卻輥的表面溫度係設定為20℃。薄膜係以3m/分鐘的速度捲取。
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在本實施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其正面亮度降低能夠抑制在20%以內,且顯現顯著的視野角改善效果,乃是高品質。
又,不黏貼視野角提升薄膜時之面板本身的Δx(70度)係+0.016。
(實施例2)
使用2台熔融擠出機,作為基層係使用第1熔融擠出機,將35質量份環狀聚烯烴系樹脂(TOPAS(TM)6013S-04 Topas Advanced Polymers公司製 熔體流動速度:2.0(230℃))及65質量份包含乙烯及辛烯之嵌段共聚合樹脂(Dow chemical公司製INFUSE(TM)D9817.15熔體流動速度:26(230℃))事先混煉而供給,作為表層係使用第2熔融擠出機,供給聚丙烯系的接著性樹脂(ADMER(TM))QF551三井化學公司製 熔體流動速度:5.7(190℃))而使用T字型模頭方式熔融共擠出之後,藉由使用梨皮斑紋的冷卻輥進行冷卻而得到厚度為56μm之視野角提升薄膜。薄膜在上述冷卻時對冷卻輥密著係使用真空室進行。第1熔融擠出機及第2熔融擠出機均是單軸方式,出口溫度係各自為230及250℃。又,冷卻輥的表面溫度係設定為50℃。薄膜係以21m/分鐘的速度捲取。層厚度構造係8/40/8(μm)。
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相較於實施例1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在本實施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係正面亮度降低更少之高品質。
(實施例3)
在實施例2之方法,係除了將薄膜厚度及層厚度構造變更為40μm及6/28/6(μm),將擠出機的出口溫度兩方變更為均是270℃且將捲取速度變更為18m/分鐘以外,使用與實施例2同樣的方法得到視野角提升薄膜。
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在本實施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係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降低均優良,乃是高品質。
(實施例4)
使用2台熔融擠出機,作為基層係使用第1熔融擠出機,供給50質量份環狀聚烯烴系樹脂(TOPAS(TM)5013S-04 Topas Advanced Polymers公司製 熔體流動速度:8.6(230℃))及50質量份包含乙烯及辛烯之嵌段共聚合樹脂(Dow chemical公司製INFUSE(TM)D9100.15熔體流動速度:2.4(230℃)),作為表層係使用第2熔融擠出機,供給聚丙烯系樹脂2011D(住友化學公司製、住友NOBLEN熔體流動速度:2.5(230℃))而使用T字型模頭方式熔融共擠出之後,藉由使用鏡面的冷卻輥進行冷卻而得到厚度為115μm、層厚度構造30/55/30(μm)之視野角提升薄膜。薄膜在上述冷卻時對冷卻輥密著係使用真空室進行。第1熔融擠出機係雙軸方式而第2熔融擠出機係單軸方式,出口溫度係兩擠出機均是250℃。又,冷卻輥的表面溫度係設定為20℃。薄膜係以3.0m/分鐘的速度捲取。
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相較於實施例1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在本實施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係視野角改善效果稍差,但是正面亮度降低較小之高品質。
(實施例5)
在實施例2之方法,係除了將第1熔融擠出機及第2熔融擠出機的出口溫度各自變更為250℃及230℃,將冷卻輥的表面變更為梨皮斑紋,且將捲取速度變更為15m/分鐘以外,使用與實施例2同樣的方法得到視野角提升薄膜。
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相較於實施例2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在本實施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係正面亮度降低若干變差,但是視野角改善效果提升。
(實施例6)
在實施例1的方法,除了將環狀聚烯烴系樹脂(TOPAS(TM)6013S-04 Topas Advanced Polymers公司製熔體流動速度:2.0(230℃))與聚丙烯系樹脂2011D(住友化學公司製、住友NOBLEN熔體流動速度:2.5(230℃))的調配比例變更為35質量份及65質量份,且將薄膜厚度變更為30μm以外,使用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來得到視野角提升薄膜。
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相較於實施例1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在本實施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係視野角改善效果降低,但是正面亮度降低良好化。
(實施例7)
在實施例1之方法,係除了將薄膜厚度變更為60μm以外,使用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視野角提升薄膜。
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相較於實施例1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在本實施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係雖然正面亮度降低為變佳,但是視野角改善效果變少。
(實施例8)
在實施例2,除了將供給至第1擠出機之樹脂組成變更為20質量份環狀聚烯烴系樹脂(TOPAS(TM)6013S-04 Topas Advanced Polymers公司製 熔體流動速度:2.0(230℃))與80質量份包含乙烯及辛烯之嵌段共聚合樹脂(Dow chemical公司製INFUSE(TM)D9817.15熔體流動速度:26(230℃)),且將薄膜厚度及層厚度構造變更為108μm及24/60/24(μm)以外,使用與實施例2同樣的方法來得到視野角提升薄膜。
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在本實施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係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降低均優良,乃是高品質。
(實施例9)
在實施例2,除了將供給至第1擠出機之樹脂組成變更為10質量份環狀聚烯烴系樹脂(TOPAS(TM)6013S-04 Topas Advanced Polymers公司製 熔體流動速度:2.0(230℃))與90質量份包含乙烯及辛烯之嵌段共聚合樹脂(Dow chemical公司製INFUSE(TM)D9817.15熔體流動速度:26(230℃)),且將薄膜厚度及層厚度構造變更為108μm及24/60/24(μm)以外,使用與實施例2同樣的方法來得到視野角提升薄膜。
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在本實施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係與在實施例2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具有同等的特性,乃是高品質。
(實施例10)
在實施例2之方法,係除了將薄膜厚度變更為84μm且將層厚度構造變更12/60/12(μm)以外,使用與實施例2同樣的方法得到視野角提升薄膜。
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相較於實施例2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在本實施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係雖然正面亮度降低變大,但是視野角改善效果變佳,乃是高品質。
(實施例11)
在實施例5之方法,係除了將冷卻輥的表面變更為鏡面,將冷卻輥的表面溫度變更為20℃,且將捲取速度變更為23m/分鐘以外,使用與實施例5同樣的方法得到視野角提升薄膜。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在本實施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係與在實施例5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具有同等的特性,乃是高品質。
(實施例12)
使用2台熔融擠出機,作為基層係使用第1熔融擠出機,供給50質量份環狀聚烯烴系樹脂(TOPAS(TM)5013S-04 Topas Advanced Polymers公司製 熔體流動速度:8.6(230℃))及50質量份包含乙烯及辛烯之嵌段共聚合樹脂(Dow chemical公司製INFUSE(TM)D9100.15熔體流動速度:2.4(230℃)),作為表層係使用第2熔融擠出機,供給聚丙烯系樹脂2011D(住友化學公司製、住友NOBLEN熔體流動速度:2.5(230℃))而使用T字型模頭方式熔融共擠出之後,藉由使用鏡面的冷卻輥進行冷卻而得到厚度為90μm、層厚度構造30/30/30(μm)之視野角提升薄膜。薄膜在上述冷卻時對冷卻輥密著係使用真空室進行。第1熔融擠出機係雙軸方式而第2熔融擠出機係單軸方式,出口溫度係兩擠出機均是250℃。又,冷卻輥的表面溫度係設定為20℃。薄膜係以3.0m/分鐘的速度捲取。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相較於實施例5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在本實施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係視野角改善效果稍差,但是正面亮度降低較小之高品質。
(實施例13)
在實施例8之方法,除了將供給至第1擠出機之樹脂組成變更為20質量份環狀聚烯烴系樹脂(TOPAS(TM)6013S-04 Topas Advanced Polymers公司製 熔體流動速度:2.0(230℃))與80質量份包含乙烯及辛烯之嵌段共聚合樹脂(Dow chemical公司製INFUSE(TM)D9817.15熔體流動速度:26(230℃)),且將薄膜厚度變更為56μm、層厚度構造變更為12/32/12(μm)以外,使用與實施例8同樣的方法來得到視野角提升薄膜。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相較於實施例8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在本實施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係視野角改善效果稍差,但是正面亮度降低較小,乃是優良的。
(實施例14)
在實施例1的方法,除了將環狀聚烯烴系樹脂(TOPAS(TM)6013F-04 Topas Advanced Polymers公司製熔體流動速度:2.0(230℃))與聚丙烯系樹脂2011D(住友化學公司製、住友NOBLEN熔體流動速度:2.5(230℃))的調配比例變更為35質量份及65質量份以外,使用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來得到視野角提升薄膜。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相較於實施例1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在本實施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係正面亮度降低若干變差,但是視野角改善效果提升。
(實施例15)
在實施例5的方法,除了將對第1擠出機供給之35質量份環狀聚烯烴系樹脂TOPAS(TM)6013S-04 Topas Advanced Polymers公司製熔體流動速度:2.0(230℃))與65質量份包含乙烯及辛烯之嵌段共聚合樹脂(Dow chemical公司製INFUSE(TM)D9817.15熔體流動速度:26(230℃))不事先混煉而供給,將厚度變更為40μm、層厚度構造變更為6/28/6(μm),且將第1擠出機及第2擠出機的出口溫度各自變更為270及290℃。而且,將冷卻輥的表面溫度變更為20℃、薄膜捲取速度變更為9.5m/分鐘以外,使用與實施例5同樣的方法來得到視野角提升薄膜。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在本實施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係與在實施例5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具有同樣的特性,乃是高品質。
(比較例1)
將50質量份聚丙烯系樹脂(住友化學公司製、住友NOBLEN FS2011DG3)、30質量份乙烯-丁烯共聚物(三井化學公司製、TAFMER A0585X)及20質量份奈米結晶構造控制型聚烯烴系彈性體樹脂(三井化學公司製、NOTIO PN3560),藉由預先使用雙軸擠壓機熔融擠出而得到經混煉之聚烯烴系樹脂組成物,將該聚烯烴系樹脂組成物在60mmψ單軸擠壓機(L/D;22)內於樹脂溫度240℃熔融混合且使用T字型模頭擠出之後,藉由使用20℃的鑄造滾筒冷卻而得到未延伸薄片。隨後,將該未延伸薄片利用縱向延伸機的輥周速差異於延伸溫度118℃進行延伸4.5倍,進而在橫向於145℃延伸8.2倍,且於158度進行熱固定。隨後對其一面進行電暈處理而得到25μm的光擴散薄膜。
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在本比較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雖然正面亮度降低較小,但是視野角改善效果差,乃是低品質。
(比較例2)
使用2台熔融擠出機,作為基材層的A層,係使用第1熔融擠出機,供給100質量份聚丙烯系樹脂WF836DG3(住友化學公司製、住友NOBLEN),作為擴散層的B層,係使用第2擠出機,供給17質量份聚丙烯系樹脂WF836DG3(住友化學公司製、住友NOBLEN)及83質量份丙烯-乙烯共聚物HF3101C(日本POLYPRO公司製),以在擠壓模內成為A/B的方式,使用T字型模頭方式熔融共擠出之後,藉由使用20℃的鑄造滾筒冷卻而得到未延伸薄片。隨後,將該未延伸薄片利用縱向延伸機的輥周速差異於延伸溫度120℃進行延伸4.8倍,隨後,使用拉幅器式延伸機於165℃加熱後,於155℃的延伸溫度在橫向延伸9倍。隨後於166度進行熱固定而得到A層及B層的厚度係各自為22.2μm及2.8μm之視野角提升薄膜。在即將捲取之前,對基層A表面進行電暈處理。
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在本比較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雖然正面亮度降低較小,但是視野角改善效果差,乃是低品質。
(比較例3)
在實施例9之方法,係除了將厚度變更為28μm及將層厚度構造變更為6/16/6(μm)以外,使用與實施例9同樣的方法得到視野角提升薄膜。
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在本比較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雖然正面亮度降低較小,但是視野角改善效果差,乃是低品質。
(比較例4)
在實施例1之方法,係除了將膜厚度變更為30μm以外,使用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視野角提升薄膜。
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在本比較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雖然正面亮度降低較小,但是視野角改善效果差,乃是低品質。
(比較例5)
在實施例5之方法,係除了將厚度變更為175μm及將層厚度構造變更為25/125/25(μm)以外,使用與實施例5同樣的方法得到視野角提升薄膜。
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在本比較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雖然視野角改善效果良好,但是正面亮度降低大,乃是低品質。
(比較例6)
在實施例6之方法,係除了將膜厚度變更為150μm以外,使用與實施例6同樣的方法得到視野角提升薄膜。
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在本比較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雖然視野角改善效果良好,但是正面亮度降低大,乃是低品質。
(比較例7)
在實施例9之方法,係除了將厚度變更為216μm及將層厚度構造變更為48/120/48(μm)以外,使用與實施例9同樣的方法得到視野角提升薄膜。
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在本比較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雖然視野角改善效果良好,但是正面亮度降低大,乃是低品質。
(比較例8)
在厚度100μm的高透明性聚酯薄膜(東洋紡績公司製COSMOSHINE A4300)的一面,藉由將50質量份平均粒徑為為3μm的正球狀的丙烯酸樹脂粒子(東洋紡績公司製TAFTIC(TM)FH-S300)及50質量份聚胺甲酸酯之混合物以乾燥後的厚度為30μm的方式使用塗布機塗布且乾燥來得到視野角提升薄膜。
將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之特性顯示在表1。
在本比較例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雖然視野角改善效果良好,但是正面亮度降低大,乃是低品質。
(實施例16及實施例17)
將在實施例1及實施例2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使用光學用兩面黏著膠帶以主擴散方向為監控器的大略水平方向之方式黏貼在VA方式的液晶監控器的表面,且進行水平方向的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降低的評價。將結果顯示在表2。
得到與實施例1及實施例2同等的結果,能夠以經抑制正面亮度降低的狀態而顯現視野角改善效果。即便使用肉眼觀察亦能夠確認水平方向的視野角改善效果。又,從正面觀察時之正面亮度降低亦小。
(比較例9及比較例10)
將在比較例3及比較例4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使用光學用兩面黏著膠帶以主擴散方向為監控器的大略水平方向之方式黏貼在VA方式的液晶監控器的表面,且進行水平方向的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降低的評價。將結果顯示在表2。
得到與比較例3及比較例4同等的結果,雖然正面亮度降低較小,但是視野角改善效果小。使用肉眼觀察時視野角改善效果小。
(比較例11及比較例12)
將在比較例5及比較例8所得到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使用光學用兩面黏著膠帶以主擴散方向為監控器的大略水平方向之方式黏貼在VA方式的液晶監控器的表面,且進行水平方向的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降低的評價。將結果顯示在表2。
得到與比較例6及比較例7同等的結果,雖然視野角改善效果良好,但是正面亮度降低大。使用肉眼觀察時水平方向的視野角改善效果良好,但是從正面觀察時之亮度降低大。
(實施例18及實施例19)
在實施例16及實施例17之黏貼有視野角提升薄膜的兩面黏著膠帶之表面的相反面,黏貼KUREHA ELASTOMER公司製之經硬加工的抗反射型顯示器用保護薄膜而得到將功能層複合之視野角提升薄膜複合體。將該視野角提升薄膜複合體的兩面黏著膠帶側之分離片除去而以主擴散方向為監控器的大略水平方向之方式黏貼在市售的VA方式液晶監控器的表面,並且進行水平方向的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降低的評價。
得到與實施例16及實施例17同等的結果,而且,因為附加抗反射效果,即便將上述液晶面板在明亮的環境觀察亦未觀察到視野角提升效果降低。又,即便在外光映入的場所使用,因為能夠抑制外光的映入,影像的視認性提升。又,因為經硬加工所以不容易受傷。
(實施例20及實施例21)
在實施例16及實施例17之黏貼有視野角提升薄膜的兩面黏著膠帶之表面的相反面,黏貼KUREHA ELASTOMER公司製之經硬加工的抗眩型顯示器用保護薄膜而得到將功能層複合之視野角提升薄膜複合體。將該視野角提升薄膜複合體的兩面黏著膠帶側之分離片除去而以主擴散方向為監控器的大略水平方向之方式黏貼在市售的VA方式液晶監控器的表面,並且進行水平方向的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降低的評價。
得到與實施例16及實施例17同等的結果,而且,因為附加抗反射效果,即便將上述液晶面板在明亮的環境觀察亦未觀察到視野角提升效果降低。又,即便在外光映入的場所使用,因為能夠抑制外光的映入,影像的視認性提升。又,因為經硬加工所以不容易受傷。
(實施例22及實施例23)
在實施例16及實施例17,將主擴散方向薄膜之黏貼方向以視野角提升薄膜的主擴散方向係面板的大略垂直方向之方式變更。面板影像的垂直方向係顯現了視野角改善效果。
(實施例24及實施例25)
在實施例16及實施例17的方法,將液晶顯示器變更為TN型,而且將視野角提升薄膜的黏貼方向各自黏貼在大略水平方向而進行水平方向的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降低的評價。
將結果顯示在表3。
(實施例26及實施例27)
在實施例16及實施例17的方法,將液晶顯示器變更為TN型,而且將視野角提升薄膜的黏貼方向各自黏貼在大略垂直方向而進行垂直方向的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降低的評價。
將結果顯示在表3。
(比較例13及比較例14)
在實施例23及實施例24的方法,除了將黏貼在液晶顯示裝置之薄膜使用比較例4及比較例5的薄膜以外,與實施例23及實施例24同樣地進行且將評價的結果顯示在表3。
(比較例15及比較例16)
在實施例25及實施例26的方法,除了將黏貼在液晶顯示裝置之薄膜使用比較例4及比較例5的薄膜以外,與實施例25及實施例26同樣地進行且將評價的結果顯示在表3。
又,不黏貼視野角提升薄膜時之面板本身的Δx(70度)係左右方向、下方向及上方向的值係各自為+0.048、-0.05及+0.014。
從表3,得知以下情形。
關於水平方向,藉由使用本發明的視野角提升薄膜,能夠在與VA型的液晶顯示裝置同樣地抑制正面亮度降低之狀態下改善視野角改善效果。
垂直方向係因從上側觀察及從下側觀察而改善效果不同。相較於從水平方向,從下方向觀察時,雖然其效果係較小但是能夠改善視野角特性。但是,從上側觀察時,視野角特性的改善效果係非常少。推測相較於從下側觀察和從水平方向觀察,從上側觀察時,液晶顯示裝置其本身的視野角特性為較優良係該舉動差異之原因。
TN型的液晶顯示裝置,其色調反轉的大小被認為係重要的。在上述的顏色偏移,雖然上方向的效果係少許,但是在本發明的視野角提升薄膜,色調反轉特性係包含上方向而在任一方向均觀察到顯著的改善。因此,本發明的視野角特性改善方法可以說是對於TN型的液晶顯示裝置亦是有效的。
(實施例28)
在實施例24的方法,除了將視野角提升薄膜的黏貼位置變更為液晶胞的入射光側以外,係與實施例25同樣地進行而評價。
Δx(70度)係-0.014,正面亮度降低率為13.6%。即便將視野角提升薄膜設置在液晶胞的入射光,視野角提升效果亦能夠顯現。
(實施例29及30)
將實施例2及實施例5各自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以偏光膜的吸收軸與視野角提升薄膜的主擴散方向為正交的方式黏貼在包含PVA及碘之偏光片的一側,且在其相反面黏貼TAC薄膜(富士FILM(股)公司製、厚度80μm)而製成偏光板。
將市售的VA型液晶顯示裝置的面板之上面側的偏光板剝下而變更為上述偏光板,以視野角提升薄膜的主擴散方向係水平方向的方式設置,來進行水平方向的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降低的評價。
能夠得到與實施例2及實施例5同等的結果。
又,實施例2及實施例5的視野角提升薄膜,其藉由使用以下所表示方法的接著性評價之評價結果,係具有良好的黏貼性。
另一方面,在實施例1、4及12等的表層係不積層包含含有極性基的聚烯烴樹脂之接著改良層,視野角提升薄膜的該接著性差。
(接著性評價法)
在視野角提升薄膜的表面,將調配溶液以乾燥後的聚乙烯醇聚合物層的厚度為5μm的方式使用繞線棒塗布且於70℃乾燥5分鐘,該調配溶液係在經調整為固體成分濃度為5質量%之皂化度為74mol%之聚乙烯醇聚合物水溶液,將經使用以下方法聚合處理之嵌段聚異氰酸酯交聯劑及包含有機錫系化合物之觸媒,以相對於聚乙烯醇聚合物,各自的固體成分比為0.04及0.02之方式添加而成。聚乙烯醇聚合物水溶液係使用添加紅色染料而成者,使判定變為容易。在黏貼有兩面膠帶之厚度為5mm的玻璃板,將所製成的評價用試料,以評價用試料之形成有聚乙烯醇聚合物層之面的相反面黏貼在上述兩面膠帶上。隨後使用間隙間隔為2mm的導切器(cutter guide)施加貫穿聚乙烯醇聚合物層且達到基材薄膜之100個格子狀的切傷。隨後,將黏著膠帶(NICHIBAN公司製賽璐玢膠黏帶(cello-tape)(註冊商標)CT-24;24mm寬)黏貼在格子狀的切傷面。黏貼時使用橡皮擦推壓在界面殘留的空氣而使其完全密著之後,將使勁且垂直地剝下黏著膠帶之作業實施10次。評價聚乙烯醇聚合物層被剝下的格子數目,將10次的平均值為50個以下者評價為良,超過50個時評價為不良。
(實施例31及實施例32)
將實施例2及實施例5各自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以偏光膜的吸收軸與視野角提升薄膜的主擴散方向為45度的方式黏貼在包含PVA及碘之偏光片的一側,且在其相反面黏貼TAC薄膜(富士FILM(股)公司製、厚度80μm)而製成偏光板。
將市售的TN型液晶顯示裝置的面板之上面側的偏光板剝下而變更為上述偏光板,以視野角提升薄膜的主擴散方向係水平方向的方式設置,來進行水平方向的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降低的評價。
能夠得到與實施例25同等的結果。
(實施例33及實施例34)
將光學用的兩面黏著薄膜(基材薄膜的厚度係變更為38μm)之丙烯酸系黏著層側的分離薄膜剝下而在該丙烯酸系黏著層的表面,藉由將實施例1及實施例2各自的視野角提升薄膜黏貼來得到具有視野角提升功能的保護薄膜,該光學用的兩面黏著薄膜係依照特開2009-73937號公報之實施例1的段落0204~段落0205所記載的方法所製造之一面為包含自黏著層而相反面為包含丙烯酸系黏著層。
而且,上述光學用的兩面黏著薄膜之自黏著層表面的表層動態硬度係0.09mN/μm2 。又,平均表面粗糙度(Ra)係0.04μm。
將所得到之各自具有視野角提升功能的保護薄膜之自黏著層側的分離薄膜剝下,在實施例24或實施例25所使用之TN型的液晶顯示裝置表面,於視野角提升薄膜的主擴散方向為大略水平方向黏貼而進行水平方向的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降低的評價。
顯現與實施例24或實施例25同等的視野角提升性能,視野角提升性能係優良。又,因為使用自黏著層黏貼顯示畫面表面,黏貼性優良且能夠不咬入空氣地黏貼。例如,即便咬入少量的空氣時在經時空氣亦會逐漸脫離。又,因為自黏著層係具有恢復性,能夠簡單地取下且亦能夠再次黏貼。暫時取下時,顯示畫面係完全沒有殘糊而無法觀察到顯示畫像的污染。而且,因為自黏著層係具有緩衝性而具有保護顯示畫面的功能。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
因為本發明的視野角提升薄膜係具有兼具直線前進透射性及擴散透射性的雙方特性之變角配光分布圖案,而且,因為能夠以有效地對視野角改善效果或抑制正面亮度降低產生作用之方式控制因射出光的角度之射出光的波長依存性,藉由設置在液晶顯示裝置的液晶胞的射出光側或入射光側,能夠滿足以高度水準兼具視野角改善效果與正面亮度降低之抑制效果之矛盾現象,且能夠提供兼具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降低之抑制效果之液晶顯示裝置,所以對提升液晶顯示裝置的功能係非常有用的。又,液晶顯示裝置係兼具視野角改善效果及抑制正面亮度降低,使得商品價值提高。因而,對產業界的貢獻係重大的。
第1圖係使用高擴散性的光擴散薄膜謀求視野角改善,依照觀察角度之亮度變化的一個例子之圖。
第2圖係本發明所使用之視野角提升薄膜應具備之較佳變角配光分布圖案的一個例子之圖。

Claims (23)

  1. 一種視野角提升薄膜,其係將包含至少二種互相非相溶性的樹脂之混合物熔融擠出成型而成之視野角提升薄膜,其特徵在於:在主擴散方向的波長440nm的光線射出角30度之透射度(I30 )對在射出角0度之透射度(I0 )的比率(I30 /I0 ×100)為0.33~5.5%,波長440nm的光線的主擴散方向的變角配光分布圖案之半值寬度為18度以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視野角提升薄膜,其中波長550nm的光線的總光線透射率為79~95%。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視野角提升薄膜,其中非相溶性的樹脂之至少一種係聚烯烴系樹脂。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視野角提升薄膜,其中非相溶性的樹脂之二種係聚烯烴系樹脂。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視野角提升薄膜,其中聚烯烴系樹脂係選自包含聚烯烴系樹脂、聚丙烯系樹脂及環狀聚烯烴系樹脂之群組。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視野角提升薄膜,其中在視野角提升薄膜的至少一面的最表面積層有包含含有極性基的聚烯烴樹脂之黏著改良層。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視野角提升薄膜,其中在視野角提升薄膜的觀察者側的表面,積層有至少一層選自硬塗層、減低反射層及防眩層之功能性層。
  8.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在從液晶顯示裝置的液晶胞之觀察者側,設置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 項中任一項之視野角提升薄膜而成。
  9.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液晶顯示裝置的液晶胞與光源之間,設置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視野角提升薄膜而成。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將視野角提升薄膜的主擴散方向設置在液晶顯示裝置的水平方向而成。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將視野角提升薄膜的主擴散方向設置在液晶顯示裝置的垂直方向而成。
  12.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的視野角特性改善方法,其係具有背光光源、液晶胞、及設置於液晶胞的兩面之偏光片之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在設置於液晶胞的兩面之偏光片的任一表面,配置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視野角提升薄膜而使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液晶顯示裝置的視野角特性改善方法,其中視野角提升薄膜的主擴散方向係顯示畫面的水平方向。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液晶顯示裝置的視野角特性改善方法,其中視野角提升薄膜的主擴散方向係顯示畫面的垂直方向。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14項中任一項之液晶顯示裝置的視野角特性改善方法,其中在配置於視認側而使用之視野角提升薄膜的視認側,積層有至少一層選自硬塗層、減低反射層及防眩層之功能性層。
  16.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使用了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15項中任一項之視野角特性改善方法。
  17. 一種偏光板,其特徵在於:在偏光片積層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視野角提升薄膜。
  18. 一種偏光板,其特徵在於: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偏光板的視野角提升薄膜表面,積層有至少一層選自硬塗層、減低反射層及防眩層之功能性層。
  19. 一種具有視野角提升功能的保護薄膜,其特徵在於: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視野角提升薄膜的一面積層有自黏著層。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具有視野角提升功能的保護薄膜,其中自黏著層係包含柔軟聚合物。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或20項之具有視野角提升功能的保護薄膜,其中在一面係包含自黏著層且另一面係包含感壓黏著層之兩面黏著薄膜的感壓黏著層表面,積層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中任一項之視野角提升薄膜。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至20項中任一項之具有視野角提升功能的保護薄膜,其中在具有視野角提升功能的保護薄膜的自黏著層的相反面,積層有至少一層選自硬塗層、減低反射層及防眩層之功能性層。
  23. 一種具有視野角提升功能的保護薄膜之使用方法,其特徵在於: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至22項中任一項之具有視野角提升功能的保護薄膜,裝卸自如地黏貼在液晶顯示裝置的最表面。
TW100130602A 2010-08-27 2011-08-26 視角提升薄膜、液晶顯示裝置及視角改善方法 TWI5009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0676 2010-08-27
JP2010190677 2010-08-27
JP2010190678 2010-08-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3887A TW201213887A (en) 2012-04-01
TWI500972B true TWI500972B (zh) 2015-09-21

Family

ID=45723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30602A TWI500972B (zh) 2010-08-27 2011-08-26 視角提升薄膜、液晶顯示裝置及視角改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110055B2 (zh)
KR (1) KR101795110B1 (zh)
CN (1) CN103080782B (zh)
TW (1) TWI500972B (zh)
WO (1) WO20120264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34957B2 (ja) * 2015-07-10 2021-02-24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7104720A1 (ja) * 2015-12-17 2017-06-22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6977736B2 (ja) * 2016-12-28 2021-12-08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9053167A (ja) * 2017-09-14 2019-04-0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
JP7286269B2 (ja) * 2018-03-23 2023-06-05 恵和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KR20230116520A (ko) * 2022-01-28 2023-08-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9438A (ja) * 2003-01-09 2004-08-05 Toray Ind Inc 光拡散性フィルム
JP2004341309A (ja) * 2003-05-16 2004-12-0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分光異方性光散乱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249210A (ja) * 2007-03-15 2007-09-27 Kureha Elastomer Co Ltd 表示画面用光学フィルター
JP2009025427A (ja) * 2007-07-18 2009-02-05 Nippon Zeon Co Ltd 多層フィルム及び発光デバイ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14013A (ja) * 1993-10-15 1995-05-02 Sumitomo Chem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H10111402A (ja) * 1996-10-04 1998-04-28 Gunze Ltd 光拡散性シートとその製造方法
JP3867366B2 (ja) * 1997-09-08 2007-01-10 Jsr株式会社 多層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223711A (ja) * 1998-02-06 1999-08-17 Teijin Ltd 透過光散乱性制御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00347006A (ja) * 1999-06-07 2000-12-15 Nitto Denko Corp 拡散粘着層、光学部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484330B2 (ja) * 1999-09-21 2010-06-16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異方性光散乱フィルム
JP4428676B2 (ja) * 2000-07-10 2010-03-10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散乱型楕円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2202405A (ja) * 2000-10-23 2002-07-19 Kureha Elastomer Co Ltd 表示画面用光学フィルター
JP2002162508A (ja) * 2000-11-24 2002-06-07 Toray Ind Inc 光拡散性フィルム
JP2002221608A (ja) * 2001-01-26 2002-08-09 Daicel Chem Ind Ltd 光散乱シー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106931A (ja) * 2003-09-29 2005-04-21 Toray Ind Inc 光学機能性シートおよび面光源
CN100588675C (zh) * 2004-06-29 2010-02-1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酰化纤维素膜、起偏振片和液晶显示器
JP4709520B2 (ja) * 2004-10-04 2011-06-22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
US20060132677A1 (en) * 2004-12-06 2006-06-22 Yasufumi Asao Col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col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JP5186237B2 (ja) 2007-02-19 2013-04-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並びに光学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242350A (ja) * 2007-03-29 2008-10-09 Nippon Zeon Co Ltd 光学素子、偏光板、位相差板、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9438A (ja) * 2003-01-09 2004-08-05 Toray Ind Inc 光拡散性フィルム
JP2004341309A (ja) * 2003-05-16 2004-12-0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分光異方性光散乱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249210A (ja) * 2007-03-15 2007-09-27 Kureha Elastomer Co Ltd 表示画面用光学フィルター
JP2009025427A (ja) * 2007-07-18 2009-02-05 Nippon Zeon Co Ltd 多層フィルム及び発光デバイ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80782B (zh) 2015-09-09
JP2012068626A (ja) 2012-04-05
JP6110055B2 (ja) 2017-04-05
TW201213887A (en) 2012-04-01
KR20130102039A (ko) 2013-09-16
WO2012026429A1 (ja) 2012-03-01
CN103080782A (zh) 2013-05-01
KR101795110B1 (ko) 2017-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0972B (zh) 視角提升薄膜、液晶顯示裝置及視角改善方法
TWI428674B (zh) 液晶顯示裝置用視角提升薄膜、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及液晶顯示裝置
EP1354014B1 (en) Polymeric compositions and articles with anisotropic light scattering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WI441852B (zh) 白色薄膜及使用它之面光源
TWI437278B (zh) 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積層薄片及其製造方法
TWI526751B (zh) 視角提升薄膜及液晶顯示裝置
JP2012226158A (ja) 視野角向上フィルム、視野角向上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2220662A (ja) 視野角向上フィル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787493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1310495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5822103B2 (ja) 液晶表示装置用視野角向上フィルム、視野角向上機能付保護フィル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771963B2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組み込んだ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13200398A (ja)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
JP2015004857A (ja)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
JP2010079117A (ja) 光拡散層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4137519A (ja) 光拡散積層体、面光源装置、並びにその面光源装置を用いてなる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12073607A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
JP2011151012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並びにその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を用いてなる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