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7278B - 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積層薄片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積層薄片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37278B
TWI437278B TW099109596A TW99109596A TWI437278B TW I437278 B TWI437278 B TW I437278B TW 099109596 A TW099109596 A TW 099109596A TW 99109596 A TW99109596 A TW 99109596A TW I437278 B TWI437278 B TW I43727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ffusing film
anisotropic
resin
anisotropic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095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06021A (en
Inventor
Katsuaki Kuze
Kenji Kawai
Kazumoto Imai
Akihumi Yasui
Original Assignee
Toyo Bosek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Boseki filed Critical Toyo Boseki
Publication of TW2011060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060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72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727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3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extruded material at extrusion
    • B29C48/07Flat, e.g. panels
    • B29C48/08Flat, e.g. panels flexible, e.g. fil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32B27/30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comprising vinyl halide (co)polymers, e.g. PVC, PVDC, PVF, PVD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32B27/32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comprising halogenated polyolefins, e.g. PTF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5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creating an anisotropic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 i.e. distributing output differently in two perpendicular ax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88Thermal treatment of the stream of extruded material, e.g. cooling
    • B29C48/911Cooling
    • B29C48/9135Cooling of flat articles, e.g.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supporting means
    • B29C48/914Cooling of flat articles, e.g.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supporting means cooling dru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88Thermal treatment of the stream of extruded material, e.g. cooling
    • B29C48/911Cooling
    • B29C48/9135Cooling of flat articles, e.g.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supporting means
    • B29C48/915Cooling of flat articles, e.g.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support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adhesion to the supporting means
    • B29C48/916Cooling of flat articles, e.g.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support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adhesion to the supporting means using vacu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88Thermal treatment of the stream of extruded material, e.g. cooling
    • B29C48/911Cooling
    • B29C48/9135Cooling of flat articles, e.g.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supporting means
    • B29C48/915Cooling of flat articles, e.g.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support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adhesion to the supporting means
    • B29C48/9165Electrostatic pin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88Thermal treatment of the stream of extruded material, e.g. cooling
    • B29C48/911Cooling
    • B29C48/9135Cooling of flat articles, e.g.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supporting means
    • B29C48/915Cooling of flat articles, e.g.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support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adhesion to the supporting means
    • B29C48/917Cooling of flat articles, e.g.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support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adhesion to the supporting means by applying pressurised gas to the surface of the flat art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70/00Resin or rubber layer containing a blend of at least two different 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06Anisotrop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551/00Optical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590/00Signboards, advertising panels, road sig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Description

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積層薄片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異向性光擴散薄膜(anisotropic light-diffusing film)、其積層薄片及其製造方法。更詳而言,本發明是關於一種具有特優的光之透射度(transmittance)與擴散度(diffusing power)、且可將光集光(light-focusing)於特定方向而加以擴散之所謂的異向性光擴散功能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積層薄片及其製造方法。
近年來,由於LED(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具有消耗能源少且壽命長等之特徵,從節約能源的觀點而受到注目,且已被廣泛地用作為室內照明、車內照明、外燈、廣告燈及顯示裝置等之照明用光源。然而,由於由LED光源所發出的光是直進性(指向性)高,對於點狀之狹窄範圍的照明可達成有效率的照明,但是光之擴散性卻為不足。因此,為使用許多光源來達成廣闊面積之照明,則不得不採取各個光源是排成點狀形態之照明方式,且若欲獲得均勻的明亮度時,則必須增加光源數目且配置成稠密的狀態。例如,在顯示器之照明方面,在以邊光方式實施照明的情況,若欲獲得均勻的輝度則必須增加LED光源數目,因此無法有效地利用可達成節約能源之特徵。在此情況下,若將一種可使光擴散於特定方向之異向性光擴散性薄膜在光源之出光部設置成可使光之擴散方向朝邊光之長軸方向而擴散時,則可使點狀之光朝邊光之長軸方向使得光擴散,因此可大幅地減少LED光源之數目。
此外,LED照明也用作為廣告媒體或照明等之光源。在該用途方面,則期望一種可提高裝飾性或裝飾照明性之具有異向性光擴散性之薄膜。
若欲在廣闊的面獲得均勻的光量分佈,則需要採取各種必要的措施。
例如,先前已揭述一種用於藉由如下所述構成來解決輝度不均勻之方法。該構成係配備至少一個一次光源,與一用於導光來自該一次光源所發出的光、且具有用於入射來自該一次光源所發出的光之「光入射端面」及用於出射經加以導光的光之「光出射面」之板狀導光體,該導光體在該光出射面及其相反側的背面之兩者或一者具備光出射結構,且在該光出射面及該背面之兩者或一者具有至少一局部性透鏡列形成部,該局部性透鏡列形成部各自包括至少一局部性透鏡列,且該局部性透鏡列係形成於與由該一次光源所發射而入射於該光入射端面的光之中,在最大強度光的入射位置之輝度分佈的波峰光之方向不相同的方向者(參閱發明專利文獻1)。
此外,也已揭述一種配備具有在一端形成開口部且其內側壁則為光之反射面的光源收容部之燈罩、設置於光源收容部之發光二極體、以及設置於開口部的前面之顯示板,以將來自發光二極體之光加以擴散反射而均勻化之技術(參閱發明專利文獻2)。
並且,也已揭述一種面照明光源,其係配備:用於放射光之光源;用於傳播來自該光源之光且在其放射方向的規定位置具有放射面之光學性透明導光體;用於封閉該導光體之該放射面以外的面之無蓋外罩;設置於該外罩與該導光體之間的全部之內側反射裝置;以及設置於該放射面,用於以規定的比例反射來自該光源之光之放射側反射裝置(參閱發明專利文獻3)。
揭述於如上所述發明專利文獻1至3之方法是有光源之結構複雜且經濟效益性差之技術問題。此外,雖然可對應於面狀之照明,但是卻有難以對應於用作為例如螢光燈之管狀照明體之技術問題。
在另一方面,為提高例如以冷陰極管用作為光源的顯示器之輝度均勻性,已揭述各種異向性光擴散薄膜。
例如,已揭述一種將聚酯樹脂加以單軸向延伸之方法(參閱發明專利文獻4:日本發明專利特開第2000-47009號公報)、將非相溶的熱塑性樹脂加以熔融擠出以製膜之方法(參閱例如發明專利文獻5等)、及在薄膜表面施加壓紋加工等之賦型處理以控制表面形狀之方法(參閱發明專利6等)等。
然而,先前習知的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在用作為使用LED光源之照明裝置用時,則由於其擴散性不足而尚未達到可充分地滿足市場要求之水準。特別是由於LED光源是光之指向性強烈,以致具有光源之光點不至於消失而使得光源周邊之光量增高(在下文中,有時候也稱為「光點消失性」)之技術問題。因此,若欲抑制該技術問題時,則將導致照明裝置整體之光量(在下文中,有時候也稱為「全光量」)降低之技術問題。
藉由先前習知的方法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只能滿足如上所述特性中任一者,因此並未能滿足市場要求。
例如,在發明專利文獻4所揭述之方法中,則揭述較理想的是將擴散透射率控制為20至70%,此外,在發明專利文獻5所揭述之方法是霧度低,因此可預期其光點消失性差。
在另一方面,液晶顯示裝置(LCD)是有效地利用其薄型、輕量、低功率消耗等特徵,而多半是被用作為平型面板顯示器,且其用途在可攜式電話、可攜式個人數位助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個人電腦、電視等資訊用顯示裝置方面逐年擴大。
液晶顯示裝置為抑制從光源至面板的光傳播路程中之損耗、且提高面板之輝度,則在液晶層之下面側配置背光單元。其中,一種由背面照明液晶層而發光者已普及且被廣泛地使用,其係視光源之配置方式而大致可區分為側型與直下型。
近年來,背光單元不僅是在液晶顯示裝置方面,也被廣泛地使用在燈具或裝飾照明廣告牌等領域方面。
該背光單元是組合背光與透鏡薄膜、光擴散薄膜及輝度提高薄膜等各種光學薄膜或擴散板等光學構件,以期望可提高面板之輝度或提高輝度均勻性。通常是使用二至四片之構件(參閱例如非發明專利文獻1等)。
例如,已揭述一種用於提高輝度之透鏡薄膜之方法(參閱例如發明專利文獻6等)。
該方法由於其係利用藉由透鏡的集光功效來謀求提高輝度,雖然能提高從正面觀看時之輝度,但是從斜向觀看時之輝度卻比從正面觀看時之輝度為大幅度地降低。此外,價格也為昂貴。
作為用於解決如上所述從斜向觀看時之輝度比從正面觀看時之輝度為大幅度降低之技術問題的方法,則已揭述一種除了透鏡薄膜又併用兩片光擴散薄膜之技術(參閱例如發明專利文獻7)。
此外,由於僅使用一片如上所述透鏡薄膜時,則輝度均勻性不足夠,因此已揭述一種組合該透鏡薄膜與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技術(參閱發明專利文獻8)。
此外,雖然已揭述一種在如上所述透鏡薄膜更進一步併用輝度提高薄膜之方法(參閱例如發明專利文獻9等),但是對於輝度之角度相依性減少的功效卻不顯著。
近年來,已演變成由於背光裝置之性能提高而得以顯現高輝度,且在大型TV或衛星導航系统用途方面,則比正面輝度之高低更強烈地要求改善輝度之角度相依性。
此外,也演變成強烈地要求藉由減少構件等來降低損耗或成本及裝置之薄型化等。
因此,也正在檢討對於單一基材薄膜本身賦予光擴散性的嘗試(參閱例如發明專利文獻10)。
然而,在發明專利文獻12所揭述之薄膜是擴散度卻為小,其係意謂其面內輝度均質性或圖案遮蔽性等為不足夠。
[先前技術文獻] (發明專利文獻)
(發明專利文獻1)日本發明專利特開第2002-343124號公報
(發明專利文獻2)日本發明專利特開第2003-186427號公報
(發明專利文獻3)日本發明專利特開第2008-027886號公報
(發明專利文獻4)日本發明專利特開第2000-47009號公報
(發明專利文獻5)日本發明專利特開第2003-90906號公報
(發明專利文獻6)日本發明專利特開第2004-4970號公報
(發明專利文獻7)日本發明專利特開第2008-256797號公報
(發明專利文獻8)日本發明專利特開第2006-251395號公報
(發明專利文獻9)日本發明專利特表平第09-506985號公報
(發明專利文獻10)日本發明專利特開第2007-10798號公報
(非發明專利文獻)
(非發明專利文獻1)內田龍男校訂「圖解 電子顯示器大全」(日本工業調查會(Kogyo Chosakai Publishing,Inc.)期刊)第47至48頁。
本發明之目的是為解決如上所述在先前技術之問題,而提供一種具有特優的光之透射度與擴散度、且可將光集光於特定方向而加以擴散之所謂的異向性光擴散功能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積層薄片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是有鑑於如上所述之狀況所達成者,且終於能達成解決如上所述之技術問題。
本發明之發明人等經對於一種儘可能抑制來自LED光源等之高光直進性光源的全光量之降低,且具有高度的擴散性可在廣闊範圍達成均質的照明,並且具有可使光擴散於特定方向之所謂的異向性光擴散性之各種照明裝置,尤其是對於一種適合使用於具有LED等之高直進性光源的照明裝置用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及使用於背光裝置用時,則比使用先前習知的光擴散薄膜或透鏡薄膜等的情況,在輝度特性或使用片數等上為特優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專心研討結果,終於達成本發明。
所謂的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之積層薄片及製造方法是包括下列之構成。
1. 一種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特徵為由至少兩種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所構成,且同時可符合下列第(1)至(4)項之特性:
(1) 全光線透射率為66%以上;
(2) 霧度(haze)為超過80%;
(3) 平行光線透射率為低於20%;
(4) 以本說明書中所揭述之方法所測定,且使用變角光度計以入射角為0度所測得透射光之擴散度比1(DH1/DL1)或擴散度比2(DH2/DL2)中之任一者為超過2.0;
(其中,DH1及DL1是在以自動變角光度計測定、且將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捲繞方向固定於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來進行測定,所獲得透射光之變角光度曲線之波峰高度的一半高度之角度的寬度(半值寬度)中,假設該半值寬度較大者為DH1,較小者則為DL1;此外,DH2及DL2是在以自動變角光度計測定、且將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捲繞方向固定於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來進行測定,所獲得透射光之變角光度曲線之波峰上升角度與波峰結束角度之間的角度之度數中,假設該角度之度數較大者為DH2,該角度之度數較小者則為DL2。)。
2. 如前所述第1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中DH2為110度以上。
3. 如前所述第1或2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中以本說明書中所揭述之方法,且光擴散薄膜之捲繞方向是固定於試料固定台之上下方向與平行方向及水平方向來進行測定,所獲得主擴散方向之光的反曲度為4至100%。
4. 如前所述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中如前所述之至少兩種非相溶的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中至少一種是由聚烯烴系樹脂所構成。
5. 如前所述第4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中如前所述之至少兩種非相溶的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是由兩種以上之聚烯烴系樹脂所構成。
6. 如前所述第5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中至少兩種非相溶的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的主成份是環狀聚烯烴系樹脂與聚乙烯系樹脂之摻合比例為10/90至90/10之混合物。
7. 如前所述第5或6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係在如前所述之至少兩種非相溶的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所構成的光擴散薄膜中至少一面上,積層主要是由聚烯烴系樹脂所構成的表面層。
8. 如前所述第7項之光擴散薄膜,其中用於形成如前所述表面層之聚烯烴系樹脂是由含有極性基之聚烯烴樹脂所構成。
9. 如前所述第8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中含有極性基之聚烯烴樹脂是至少含有羧基者。
10. 如前所述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中如前所述之另一種熱塑性樹脂是由氟系樹脂所構成。
11. 如前所述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中如前所述之另一種熱塑性樹脂是由聚酯系樹脂所構成。
12. 如前所述第11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係朝一方向加以延伸2倍以上所構成。
13. 一種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其特徵為由如前所述第1至12項中任一項之光擴散薄膜與厚度為0.1至5 mm、全光線透射率為70至100%之塑膠薄片積層所構成。
14. 如前所述第1至12項中任一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係使用於配備LED光源之點燈裝置。
15. 如前所述第13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其係使用於配備LED光源之點燈裝置。
16. 一種使用LED光源之點燈裝置,其特徵為如前所述第1至12項中任一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安裝於使用LED光源之照明裝置之出光部的外面或內面。
17. 一種使用LED光源之點燈裝置,其特徵為如前所述第13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是安裝於使用LED光源之照明裝置之出光部的外面或內面。
18. 一種背光裝置,其特徵為如前所述第1至12項中任一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設置於背光單元之出射光面上。
19. 一種背光裝置,其特徵為如前所述第13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是設置於背光單元之出射光面上。
20. 一種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製造方法,用於製造如前所述第1至12項中任一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特徵為將至少兩種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加以熔融擠出成型。
21. 如前所述第20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以擠壓機將熔融樹脂從模頭擠出成薄片狀,並將該薄片以使用氣體壓力之按壓方法及/或吸引法及/或靜電密著法加以密著且加以冷卻固化來製膜。
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及其積層薄片,由於具有特優的光之透射度與擴散度、且可將光集光於特定方向而加以擴散之所謂的異向性光擴散功能,可將LED光源之強烈的直進性之點狀光轉換成線狀光,因此,在例如需要線狀之照明時,即使減少LED光源之數目也可達成均勻的照明。
此外,在用作為廣告媒體或照明等之光源的情況,也具有可提高裝飾性或裝飾照明性之特徵。
並且,由於直進光之透射率為小,在用作為使用LED光源之照明裝置用時,則可使得未能觀看到強光之光源光點後,又抑制其光線透射率之降低程度,因此可賦予均勻的異向性光擴散性。
此外,本發明之使用LED光源之照明裝置用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是可在維持如上所述光學特性下,又可提高例如耐熱性或強度等非光學特性。
此外,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由於具有異向性光擴散功能、且具有比先前習知的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為高的擴散性,在用作為導光板方式之顯示器之擴散薄膜時,則具有輝度提高功效為大之特徵。
因此,可有效地使用於室內之照明、內照式裝飾照明面板之照明、影印機之光照射或液晶顯示器等顯示裝置之照明等之各種照明。
此外,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及使用其之積層薄片,若用作為背光裝置之光學構件時,則以使用一片即可賦予高輝度、輝度之角度相依性減少、面內輝度均質性及圖案遮蔽性等之作為背光裝置用之光學構件所應具備必要的光學特性,因此可提高背光裝置之經濟效益性。特別是可不必使用價昂的透鏡薄膜,且可賦予例如在使用該透鏡薄膜時,可解決從斜向觀看時輝度會降低之技術問題的大優點。
此外,本發明之背光裝置是具有接近使用透鏡薄膜的背光裝置之高正面輝度、且可減少構成使用透鏡薄膜之背光裝置之技術問題的輝度之角度相依性,因此在使用於例如大型TV時,具有可抑制由斜方向觀看時之畫面明亮度降低的優點。
此外,由於具有該特徵,因此可用於例如衛星導航系统從斜向觀看機會較多的顯示器之背光裝置。
此外,用作為室內或公司內照明用燈具之背光裝置時,則具有可獲得比在使用透鏡薄膜之背光裝置的情況為更廣闊範圍之均勻照度的優點。
並且,本發明之背光裝置是以使用一片之構件即可賦予如上所述之全部特性,因此具有顯著高的經濟效益性的優點。
因此,本發明之背光裝置是可有效地使用於液晶顯示裝置、室內之照明、內照式裝飾照明面板等。
此外,根據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製造方法,則可具有經濟效益性且穩定地製造具有如上所述特性之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
[本發明之最佳實施方式] (光學特性)
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在下文中,有時候也稱為「光擴散薄膜(light-diffusing film)」。),其特徵為由至少兩種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所構成,且同時可符合下列第(1)至(4)項之特性:
(1) 全光線透射率為66%以上;
(2) 霧度為超過80%;
(3) 平行光線透射率為低於20%。
(4) 以本說明書中所揭述之方法所測定,且使用變角光度計以入射角為0度所測得透射光之擴散度比1(DH1/DL1)或擴散度比2(DH2/DL2)中之任一者為超過2.0。
(其中,DH1及DL1是在以自動變角光度計測定、且將光擴散薄膜之捲繞方向固定於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來進行測定,所獲得透射光之變角光度曲線之波峰高度的一半高度之角度的寬度(半值寬度)中,假設該半值寬度較大者為DH1,較小者則為DL1;此外,DH2及DL2是在以自動變角光度計測定、且將光擴散薄膜之捲繞方向固定於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來進行測定,所獲得透射光之變角光度曲線之波峰上升角度與波峰結束角度之間的角度之度數中,假設該角度之度數較大者為DH2,該角度之度數較小者則為DL2。)。
在下文中,有時候則將DH之方向稱為「主擴散方向」。
如上所述全光線透射率較佳為68%以上,更佳為70%以上,特佳為80%以上。此外,在原理上是不可能為超過100%,因此100%則為其上限。由於全光線透射率是愈高愈佳,因此更佳為90%以上,最佳為100%,但是有可能由於在界面之反射等而發生損耗,使得實際的上限則受限為98%,甚至為95%,若損耗多時,則也有可能受限為約93%的情況。若光線透射率為小於66%時,則將導致例如由LED光源所發出的光線之透射率降低,使得用作為照明時之光量降低,結果導致照明裝置之照度或輝度降低,因此為不佳。
如上所述平行光線透射率較佳為10%以下,更佳為5%以下,進一步更佳為2%以下。此外,在原理上是不可能為小於0%,因此0%則為其下限。若平行光線透射率為超過20%時,則例如LED光源之光點消失性將會惡化,導致由於光源之強光的光點之光量變強,使其無法獲得均質的照明,因此為不佳。
在本發明中,薄膜之霧度較佳為超過80%。
該霧度較佳為90%以上,更佳為95%以上,進一步更佳為97%以上。此外,在原理上是不可能為超過100%,因此100%則為其上限。
若霧度為小於80%時,則光之擴散性將會降低,以致無法達成廣闊的範圍且均質的照明,因此為不佳。若欲達成廣闊的範圍且均質的照明時,則必須增加LED光源之數目,因此在經濟效益上則將變得不利。此外,也必須增大光源與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距離,因此在照明裝置之薄型化將會受到限制。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以如下所述方法所測定之透射光之擴散度比1(DH1/DL1)或擴散度比2(DH2/DL2)中之任一者為超過2.0(其中,DH1及DL1是在以自動變角光度計測定、且將光擴散薄膜之捲繞方向固定於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來進行測定,所獲得透射光之變角光度曲線之波峰高度的一半高度之角度的寬度(半值寬度)中,假設該半值寬度較大者為DH1,較小者則為DL1;此外,DH2及DL2是在以自動變角光度計測定、且將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捲繞方向固定於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來進行測定,所獲得透射光之變角光度曲線之波峰上升角度與波峰結束角度之間的角度之度數中,假設該角度之度數較大者為DH2,該角度之度數較小者則為DL2。)。
在本發明中,只要是擴散度比1或2中任一者為超過2.0即可,但是若兩者同時為超過2.0時,則將可更進一步地提高異向性之程度,因此為較佳。亦即,在本發明中,所謂的「擴散度比1或擴散度比2(DH2/DL2)中任一者為超過2.0」是意謂擴散度比1或2中至少任一者為超過2.0的狀態,而以兩者同時為超過2.0的狀態為其較佳的狀態者。
如上所述擴散度比1(DH1/DL1)、擴散度比2(DH2/DL2)中任一者皆為代表光之異向性指標。代表光擴散之異向性程度,先前一直在使用擴散度比1。然而,即使在擴散度比1為小於2.0時,則也有會顯現強烈的光擴散之異向性薄膜,因此經針對於薄膜之光擴散特性而專心檢討的結果,發現擴散度比2在代表擴散薄膜的異向性程度上也是重要。換言之,其係當解決技術問題時,不僅是如半值寬度之光量比較大的範圍,也應考慮光在光量為低的部份究竟會以多少角度擴散者。
如上所述擴散度比較佳為擴散度比1或2中任一者為2.5以上,更佳為3.0以上。若擴散度比1或2之兩者為2.0以下時,則光之擴散之異向性變低,使得集光於特定方向之程度降低而降低光擴散異向性,因此為不佳。
上限是並無特殊限制,但是在實務應用上較佳的範圍為擴散度比1、2中任一者也為約20,更佳為約15。
由於符合該特性,則可控制擴散於特定方向之程度,因此可賦予以等向性擴散薄膜所無法達成的光之擴散功效。例如,在以線狀配置LED光源之照明裝置中,若將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主擴散方向配置成與LED光源之排列方向成正交的方向來使用時,則可將原為點狀的LED光源之光轉換成朝LED光源之排列方向呈直線狀之均勻的光帶。在另一方面,若將主擴散方向配置成與LED光源之排列方向成平行的方向來使用薄膜時,則可將原為點狀的LED光源之光僅集中於與LED光源之配列方向成正交的方向而加以擴散。並且,由於平行光線透射率、霧度及擴散度是設定於適度的範圍,LED光源之光點視認性則將降低,且LED光源之顯眼度亦將受到抑制。
此外,使用於背光裝置時,由於比等向性光擴散薄膜更進一步地提高集光性,也有可能增大輝度提高幅度的情況。
此外,如上所述擴散度比是藉由如下所述方法所測定者。
<透射光之擴散度比之測定方法>
使用自動變角光度計(GP-200、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Murakami Color Research Laboratory Co.,Ltd.)製造)來進行測定。
以透射測定模式、光線入射角:0°(對於試料面成上下、左右皆為直角之角度)、受光角度:-90°至90°(赤道線面上之角度)、濾光片:使用ND10、光束光圈(diaphragm):10.5 mm(VS-13.0)、受光光圈:9.1 mm(VS-34.0)及變角間隔為0.1度之條件進行測定,並變更SENSITIVITY或HIGH VOLTON之設定使得透射光之波峰頂成為圖之40至90%來測定。藉此,可測得透射光之變角光度曲線之波峰高度的一半高度之角度的寬度(半值寬度)。
如上所述之測定是將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捲繞方向固定於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來進行測定,並將所獲得半值寬度為較大者假設為DH1、較小者則為DL1來計算出擴散度比1(DH1/DL1)。此外,將波峰上升角度與波峰結束角度之間的角度之度數為較大者假設為DH2、較小者則為DL2來計算出擴散度比2(DH2/DL2)(參閱第1圖)。該波峰上升及結束角度是以10倍之放大鏡觀察該部份,並以該波峰之線會消失的最先端處之角度視為各自之角度。如此,即可下明確的判斷。
若光擴散薄膜之表面粗糙度有差異存在時,則如上所述測定是以實際使用時光會通過的方向加以固定來進行測定。
另外,將移動受光器之面定義為「赤道面」。
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更進一步如上所述DH2較佳為110度以上,更佳為120度以上。若DH2為小於110度時,則該方向之光擴散性將降低,使得不易在廣闊的範圍獲得均質的照明,因此為不佳。若欲在廣闊的範圍達成均質的照明時,則例如必須增加LED光源之數目,如此將在經濟效益上造成不利。此外,也必須增大光源與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距離,因此在照明裝置之薄型化將會受到限制。
在本發明中,若欲將如上所述特性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用作為背光裝置用、且有效地顯現本發明之功效時,則藉由如下所述方法所測定的光之反曲度較佳為4至100%。
(光之反曲度)
在本發明之光之反曲度是藉由下列方法測定所獲得者。
<光之反曲度之測定方法>
使用自動變角光度計(GP-200、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來進行測定。
以透射測定模式、光線入射角:0°(對於試料面成上下、左右皆為直角之角度)、受光角度:一90°至90°(赤道線面上之角度)、濾光片:使用ND10、光束光圈:10.5 mm(VS-13.0)、受光光圈:9.1 mm(VS-34.0)及變角間隔為0.1度之條件進行測定,並變更SENSITIVITY或HIGHVOLTON之設定使得透射光之波峰頂成為圖之40至90%來測定。測出所獲得透射光之變角光度曲線在角度為0度之高度(H0)。測出除了變更光線入射角為60°(赤道線面上之角度)以外,其餘則以與如上所述條件相同的條件測定時之透射光之變角光度曲線在角度為0度之高度(H60)。使用藉由該方法所測得之H60與H0,並以下式計算得反曲度(參閱第2圖)。
光之反曲度=H60/H0×100(%) (1)
此外,定義移動受光器之面為赤道面。
該光之反曲度是在主擴散方向進行測定所獲得。
若光擴散薄膜之表面粗糙度有差異存在時,則固定於光會通過與實際使用於背光裝置時之方向相同的方向來進行測定。
如上所述光之反曲度較佳為6%以上,更佳為8%以上。反曲度之上限較佳為100%,但是在實務應用上則為80%以下,進一步為70%,甚至為60%以下,且視情況而定也有可能變成55%以下的情況。
若光之反曲度為小於4%時,在僅以一片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用作為背光裝置用之光學構件的情況,則有可能導致無法賦予作為高輝度、輝度之角度相依性減少等之作為背光裝置用之光學構件所應具備必要的光學特性的情況,因此為不佳。
其係意謂與提高輝度有關係的是究竟可將多少由背光光源以斜方向所入射於光擴散薄膜之光出射於正面方向。由於在背光內的散射的狀態是視背光之種類而不同,藉由在如上所述之範圍內來調整反曲度,即可獲得最適的輝度。
該特性係代表例如光入射於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時,光在薄膜中的反曲功效之程度,亦即,代表以高角度所入光之光朝正面出光之程度的尺度。從某一種意義上來說也可視為一種用於代表集光功效之尺度。本發明之光擴散薄膜係比先前習知的光擴散薄膜或透鏡薄膜具有極大之反曲功效。因此可有效地顯現本發明之如上所述功效。
例如,當將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用作為液晶顯示器用之背光裝置時,即使僅用一片,也可符合輝度之角度相依性減少、提高面內輝度均質性或提高圖案遮蔽性等之各種特性。
先前係使用透鏡薄膜、光擴散薄膜(薄片)及光擴散板,而在各自構件僅使用一片時,則一直只能符合如上所述特性中之任一部份,因此,則以使用一片薄膜也能賦予如同時可符合全部特性之理想特性,此是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所首創。
何以能賦予該理想特性之理由,雖然並不清楚,但是可推測為由於同時可符合如上所述數項之光學特性始能達成。例如,光之反曲度為高是對於輝度之角度相依性、而擴散度為高是對於面內輝度均質性或圖案遮蔽性之貢獻大的緣故。
(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構成)
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較佳為由至少兩種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所構成。
如上所述至少兩種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的存在形態是只要其為能符合如前所述光學特性時,則並無特殊限制。可為各自樹脂作為連續相及分散相而獨立存在之所謂的「海/島結構」、或兩樹脂形成「共連續相」之結構。由於在兩樹脂之界面的光之折射或散射,則可賦予如上所述特性。
(至少兩種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
在本發明中使用於至少兩種非相溶性(互不相溶)的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的「熱塑性樹脂」是包括:例如,聚乙烯系樹脂、聚丙烯系樹脂、聚丁烯系樹脂、環狀聚烯烴系樹脂及聚甲基戊烯系樹脂等之聚烯烴系樹脂、聚酯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氟系樹脂及此等之共聚物等。
從此等熱塑性樹脂中選擇至少兩種即可,但是在兩種樹脂中之一樹脂較佳為聚烯烴系樹脂、聚酯系樹脂及氟系樹脂等。其可參酌光學特性、其他要求特性或經濟效益性等來適當地選擇。
如上所述至少兩種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之摻合比例,以各自之重量比計則較佳為10/90至90/10,更佳為20/80至80/20,進一步更佳為30/70至70/30之比例,但是其係視樹脂成份之種類及如後所述之層構成、光擴散層之厚度及製造方法等而會大幅度地變化。
概括言之,是否由於兩種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之界面數減少所導致,重量比愈離開50/50,則愈有全光線透射率降低、霧度降低、平行光線透射率上升的傾向。
此外,若在島成份之熔融流動率為低的情況,則有可能不易以在模頭內之剪力或牽伸來施加使得島成份變細之力,而導致異向性降低的情況,該傾向是重量比愈離開50/50則愈變強。可在考慮此等傾向下進行調整各特性。
此外,兩種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之摻合比例為多者,則有變成連續相的傾向。特別是在熔融流動率為相接近時,則也需要考慮及海島結構之成份有可能由於比率而逆轉。
如上所述樹脂可從一般市售的高泛用性樹脂中選擇,但是也可為進行更穩定的生產等而使用特訂品。
從容易達成如上所述光學特性、且具有特優的除了光學特性以外之機械特性或熱特性的觀點來考慮,則聚酯系樹脂較佳為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之均聚物及/或共聚物。此外,在經濟效益上也佔有優越的地位。
可與聚酯組合之樹脂較佳為如後所述之聚烯烴系樹脂。
此外,氟系樹脂也是只要可符合如上所述特性時,則並無特殊限制,但是基於容易達成如上所述光學特性、且在經濟效益上也具有優越地位的理由,則較佳為使用偏二氟乙烯系樹脂及全氟乙烯等之含氟單體與乙烯或丙烯等之烯烴系單體之共聚物。
該氟樹脂是具有特優的耐光性,例如經與聚烯烴系樹脂組合,則可獲得具有特優的耐光性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
可與氟系樹脂組合之樹脂較佳為如後所述之聚烯烴系樹脂。
從可穩定地顯現如上所述特性的觀點來考慮,特別是可滿足例如全光線透射率與霧度、平行光線透射率及擴散度比兩者並存之自相矛盾現象的觀點來考慮,則較佳為至少一種是由聚烯烴系樹脂所構成。
聚烯烴系樹脂是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戊烯、聚己烯、聚甲基戊烯等或此等之共聚物、環狀聚烯烴等。
從耐光性或經濟效益性的觀點來考慮,則較佳為兩種皆使用聚烯烴系樹脂。在兩種皆使用聚烯烴系樹脂的情況,其組合方式是並無特殊限制,但是較佳為設定兩種聚烯烴系樹脂之折射率差為在0.003至0.07之範圍,更佳為在0.005至0.05之範圍,進一步更佳為在0.01至0.02之範圍。經將折射率差設定為在該範圍,則可更穩定地獲得如前所述光學特性之光擴散薄膜。例如,折射率差為超過0.07時,則有利於將霧度或平行光線透射率控制在如前所述範圍,但是卻不易維持全光線透射率之均衡。在另一方面,若為小於0.003時,雖然容易達成全光線透射率,但是卻不易維持與霧度或平行光線透射率之均衡。
其係若折射率差愈大,則在兩種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之界面之角度變化愈大,因此雖然有利於擴散,但是在另一方面,在界面之反射則將會以指數函數模式地增加的緣故。
因此,在如上所述範圍內,則可容易地同時可符合如前所述各種光學特性。
此外,在如上所述的情況,為穩定生產,則較佳為島相之折射率是比海相之折射率為高。其係推測為島相折射率為高者,在光從海相入射於島相時,則不易在界面發生全反射,光可有效地進行透射,使得不易受到由於製膜裝置之差異或生產條件的海島結構之變化的影響。若海相之折射率比島相之折射率為高且其之差為大時,則有可能導致全反射之比例增大,使得在薄膜內之光學特性斑容易發生、或不易進行穩定生產的情況。
另外,即使在兩種皆非為聚烯烴系樹脂的情況,也會顯現相同的傾向。
雖然理由並不清楚,環狀聚烯烴系樹脂與聚乙烯系樹脂之組合是可穩定地達成如上所述光學特性,特別是可使得如上所述自相矛盾特性並存,因此為較佳。此外,也具有特優的經濟效益性。
環狀聚烯烴系樹脂是包括:例如,降冰片烯(降莰烯)或四環十二碳烯等具有環狀之聚烯烴結構。此等是可提高玻璃轉移溫度,可使得由於在模頭內之剪力或牽伸而變細的島成份在冷卻時獲得快速的固化,因此易於顯現穩定的特性。
玻璃轉移溫度較佳為100℃以上,更佳為110℃以上,特佳為120℃以上。上限係自然而然地視單體種類而定(環狀單體100%之Tg),但是較佳為230℃以下,更佳為200℃以下,特佳為190℃以下。若超過上限時,則在熔融擠出時需要高溫,因此有可能導致著色或發生未溶解物的情況。此外,該值是根據ISO 11357-1,-2,-3準則以10℃/分鐘之升溫速度測定所獲得之值。
環狀聚烯烴系樹脂是包括:例如,(1)將降冰片烯系單體之開環(共)聚合物,視需要經順丁烯二酸加成、經環戊二烯加成之高分子改質後,加以氫化所獲得之樹脂;(2)將降冰片烯系單體進行加成型聚合所獲得之樹脂;(3)將降冰片烯系單體與乙烯或α-烯烴等之烯烴系單體進行加成型共聚合所獲得之樹脂等。聚合方法及氫化方法是可以慣用方法來實施。
環狀聚烯烴系樹脂之環狀成份的含量較佳為70至90質量%,更佳為73至85質量%。特別是在降冰片烯系的情況,則較佳為在此範圍。
特別是與乙烯共聚合所獲得環狀聚烯烴系樹脂是與聚乙烯系樹脂之親和性高,因此在達成特性上則為較佳。
乙烯的含量較佳為30至10質量%,更佳為27至15質量%。
聚乙烯系樹脂是可為均聚物或共聚物。在共聚物的情況,則較佳為50莫耳%以上是乙烯成份。
該樹脂之密度或聚合方法等也並無特殊限制,但是較佳為使用密度為0.909以下之共聚物,其包括:例如,與丙烯、丁烯、己烯及辛烯等之共聚物。聚合方法是可為二茂金屬觸媒法及非二茂金屬觸媒法中任一種。
特別是由於可穩定地賦予高擴散性,較佳為使用乙烯與辛烯之嵌段共聚物。例如,該樹脂是包括陶氏化學公司(The Dow Chemical Company)製造之INFUSE(商標名)。該樹脂,由於其係嵌段結構,具有結晶性之部份,雖然為低密度,但是卻有為高熔點之特徵,因此可提高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耐熱性等,因此為較佳。
在環狀聚烯烴系樹脂與聚乙烯系樹脂之組合的情況,較佳為在全部樹脂量中摻合10至60質量%,更佳為10至50質量%之環狀聚烯烴系樹脂者。該範圍是在實現以如後所述聚乙烯系樹脂為海相的實施模式上為較佳的範圍。
藉由滿足如上所述範圍、且滿足如後所述要件,即可穩定地獲得具有如前所述較佳的光學特性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
用作為如上所述之至少兩種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的熱塑性樹脂之熔融流動率,較佳為在各熱塑性樹脂之熔融流動率之間有所差異。藉由採取此等方式,則可穩定地賦予如前所述之光學特性。
如上所述樹脂之熔融流動率是考慮及樹脂之組成、組成比、欲將何種樹脂作為海及吾所欲之光學特性等加以適當地選擇。
其指標是組成比例為多、且熔融流動率為高者則將成為海。若為同量時,則以熔融流動率為高者容易變成為海。組成比例為高者,若熔融流動率為高時,則有可能導致非為單純的海/島結構,而形成例如共連續相的情況。
在環狀聚烯烴系樹脂與聚乙烯系樹脂之組合的情況,則較佳為以聚乙烯系樹脂作為海相,且使該海相之聚乙烯系樹脂的熔融流動率高於島相之環狀聚烯烴系樹脂的熔融流動率。
在與如上所述構成為相反的構成,以環狀聚烯烴系樹脂作為海相的情況,則由於在模具內之剪力、海相之柔軟性或流動性的影響,而不易獲得吾所欲之光學特性,特別是擴散度比為高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
由於如上所述實施模式,即使在變更製膜裝置的情況,也可顯現穩定地獲得吾所欲之光學特性,特別是擴散度比為高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的功效。
在達成本發明之技術過程中,將相同的樹脂組成物在變更製膜裝置下,即使以同等之條件進行製膜時,則也有無法再現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光學特性的情況。經就解決該技術問題而專心研討結果,發現藉由如上所述實施模式即可改善該技術問題。
在另一方面,在以與如上所述構成為相反的構成,以環狀聚烯烴系樹脂作為海相的情況,則發現容易出現如上所述問題。其理由雖然並不清楚,但是可推測為:即使因變更製膜裝置時所發生擠出條件之差異或模具形狀之差異而有剪力等的變化,經使海相之樹脂比島相樹脂為柔軟、且提高其流動性,藉此則可緩和其之影響。
(積層由聚烯烴樹脂所構成之層)
在本發明中,在如前所述之至少兩種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中兩種皆使用聚烯烴系樹脂的情況,則較佳的實施模式為在由至少兩種聚烯烴系樹脂混合物所構成之層的至少一面上,積層主要是由聚烯烴系樹脂所構成的表面層者。在下文中,有時候則將由至少兩種聚烯烴系樹脂之混合物所構成之層稱為「光擴散層」。
由於形成如上所述之表面層,在進行熔融擠出製膜時,則可抑制發生於模具出口,例如被稱為「眼屎」之發生在模具出口的由樹脂劣化物所造成之附著物,使其可長時間進行穩定的連續製膜,因此為較佳。此外,也可抑制在使用乙烯與辛烯之嵌段共聚物等之柔軟性聚烯烴系樹脂時所發生的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黏連性,因此為較佳。
用於形成如上所述表層之聚烯烴系樹脂,由於可顯現抑制黏連性等之功效等,因此較佳為使用結晶性之樹脂。
用於形成如上所述表層之聚烯烴系樹脂,較佳的模式為使用含有極性基之聚烯烴樹脂。藉此,則可提高異向性光擴散薄膜與其他原材料之接著性,因此為較佳。例如,在製造如後所述之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時,則可期望提高與塑膠薄片之接著性,因此為較佳。此外,也可賦予與被廣泛用作為光學用之材料的丙烯酸系樹脂或聚碳酸酯系樹脂之熱接著性,因此為較佳。
如上所述含有極性基之聚烯烴樹脂較佳為含有在乙烯、丙烯、丁烯、己烯、辛烯、甲基戊烯及環狀烯烴中至少一種單體作為其之骨架。
可為使用一種如上所述單體之均聚物、或使用兩種以上單體之共聚物。
在本發明之如上所述含有極性基之聚烯烴樹脂較佳為含有至少一種極性基。「極性基」是包括:羧酸基、磺酸基、膦酸基、羥基、縮水甘油基、異氰酸酯基、胺基、醯亞胺基、噁唑啉基、酯基、醚基、羧酸金屬鹽基、磺酸金屬鹽基、膦酸金屬鹽基、三級胺鹽基或四級胺鹽基等。該極性基是可含有一種或兩種以上。
根據用於構成光擴散層的聚烯烴系樹脂之組成或密著對象之構件的種類或必要的密著力等來適當地選擇即可。較佳的實施模式是至少含有羧基者。
此外,在本發明之含有極性基之聚烯烴樹脂是可為將極性基直接導入於聚烯烴樹脂之高分子鏈中者,或也可為經導入於其他樹脂,然後添加並加以混合所獲得之狀態者。此外,視情況而定,本發明之聚烯烴樹脂是也可使用一種將可與經導入於其分子鏈之末端或內部的羧酸基或羥基等進行反應之化合物與此等進行反應來加以改質者。
在本發明中,如上所述之含有極性基之聚烯烴樹脂是可使用單獨一種、或摻合兩種以上之摻合組成物。此外,也可為未含有極性基之聚烯烴樹脂或摻合其他種類之樹脂之摻合組成物。在該摻合組成物的情況,該含有極性基之聚烯烴樹脂較佳為含有10質量%以上,更佳為含有30質量%以上。
如上所述之含有極性基之聚烯烴樹脂較佳為結晶性之樹脂。
較佳為使用熔點為100至180℃者。
如上所述之含有極性基之聚烯烴樹脂是只要其為具有如上所述特性時,則並無特殊限制,但是可使用例如已市售作為接著性聚烯烴系樹脂之樹脂。例如,ADMER樹脂(商標名、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Mitsui Chemicals,Inc.)製造)、Modic樹脂(商標名、三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Mitsubishi Chemical Corp.)製造)、或ADTEX樹脂(商標名,日本聚乙烯股份有限公司(Japan Polyethylene Corp.)製造)、及BONDFAST樹脂(商標名,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Sumitomo Chemical Co.,Ltd.)製造)等,但是並不受限於此等。
藉由在如上所述之光擴散層上積層由含有極性基之聚烯烴樹脂所構成之層,則可比僅由單層之光擴散層所構成的光擴散薄膜更提高與其他原材料之接著性。此外,也有可能使得薄膜之抗黏連性或滑動性獲得改善、光擴散薄膜之操作使用性等獲得改善的情況。此外,也可賦予與各種原材料之熱接著性。
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可使用一片、或兩片以上疊合使用。在兩片以上疊合使用時,則可單純地疊合使用、或可使用接著劑或黏著劑貼合使用。
在兩片以上疊合使用時,各自薄膜使用如前所述未符合本發明之特性之光擴散薄膜,而藉由疊合來符合如前所述本發明之特性之方式也應包括在本發明範圍內。採取該方法時,較佳為以主配向方向為一致的方向貼合。在以主配向方向未成一致的方向,例如以正交方向貼合時,則有可能導致異向性降低,而無法符合如前所述特性的情況,因此為不佳。
此外,也可將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與具有其他特性之光擴散薄膜或透鏡薄膜等之其他光學薄膜疊合使用。在該使用方法的情況,則可單純地疊合使用、或以接著劑或黏著劑貼合使用。
(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製造方法,若能符合如上所述之光學特性時,則也並無特殊限制,但是從經濟效益性的觀點來考慮,則較佳為以熔融擠出成型來製膜之方法。
在本發明中,由於不需要為賦予光擴散性而含有非熔融性微粒,即使以熔融擠出成型法來實施,也可減少在製膜製程中熔融樹脂在過濾器濾網發生堵塞,因此具有生產性為特優同時所獲得薄膜之清晰度也為高之特徵。
藉由如上所述熔融擠出成型法之製膜方法是並無特殊限制,例如可為T-模法及充氣膨脹法中任一者。此外,也可為未經延伸的狀態之薄膜、或施加延伸處理者。
如上所述熔融擠出成型法,通常是採取以擠壓機將熔融之樹脂從模頭擠出成薄片狀後,將該薄片密著於冷卻輥使其冷卻固化之方法進行製膜。
在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製造中,在進行對於如上所述之冷卻輥密著時,較佳為在該密著部之入口部份不至於。形成積液區(reservoir zone)(也被稱為「淺灘(bank)」)。該積液區之形成是若在對於冷卻輥密著時受到壓接時始會發生,亦即,受到強烈的壓力按壓時始會發生,因此較佳為降低該密著時之密著壓力。例如,較佳為避免使用一般被廣泛使用的以加壓輥壓接來使其密著之方法。
只要是使用弱的壓力加以密著之方法時,則並無特殊限制,但是較佳為例如將經擠壓機加以熔融之樹脂由模頭擠出成薄片狀,然後將該薄片以使用氣體壓力之按壓方法及/或吸引法及/或靜電密著法加以密著且加以冷卻固化來製膜所構成者。由於該方法可穩定地獲得如前所述較佳的光學特性,特別是可穩定地獲得如前所述特性之一的擴散度比為高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
先前擴散度比由於所使用的製造裝置之差異等影響而大幅度地變化,使其無法進行穩定生產的情況。因此,經針對於可穩定生產的製造方法專心研討結果,發現較佳為採取以如上所述之製造方法來製造。該理由雖然並不清楚,但是可推測為如下所述者。
擴散度比是大幅度地受到在光擴散層的兩種非相溶樹脂所形成的相結構之影響支配。例如,在海/島結構的情況,則受島形狀之異向度的支配。擴散度比是與該島形狀之異向度成比例地增高。亦即,若欲提高擴散度比,則較佳為提高島形狀之異向度。
藉由熔融擠出法擠出的薄片中之島成份的形狀是由於在模頭內受到剪力而以配向於擠出方向之形態變細。並且,由模頭擠出後,該薄片以熔融狀態受到牽伸,使得島形狀更朝擠出方向變細。較佳為在此狀態下加以冷卻固化。然而,若採取以加壓輥等壓接於冷卻輥之方式以高壓力按壓時,由於該壓接部之入口部份的薄片處於尚未固化狀態而在壓接部之入口部份形成積液區,使得未固化狀態之樹脂滯留於該區,因此已朝擠出方向變細之島成份則由於表面張力而受到恢復成本來形狀之等向性液滴之力,使得異向度緩和而變形成更加趨向於等向性之形狀。並且,由於以該經變形的形狀加以冷卻固化,島形狀之等向性提高,其結果光擴散度增加、等向性也增加,因此對於提高擴散度比造成不利的影響。
如上所述之使用氣體壓力之按壓方法及/或吸引法及/或靜電密著法加以密著且加以冷卻固化之方法是並無特殊限制。例如,使用氣體壓力之按壓方法是包括:例如,以空氣等之氣體壓力按壓,亦即所謂的「風刀法」等之方法、以減壓噴嘴吸引以使其密著之「真空室法」、以靜電力密著之「靜電密著法」等。該方法是可單獨使用、或數種方法併用。由於可提高所獲得薄膜之厚度精確度,較佳的實施模式為以如後所述方法來實施。
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可以無延伸法及延伸法之任一方法來製造。例如,光擴散層使用聚酯系樹脂時,則較佳為加以單軸向延伸。延伸倍率較佳為2倍以上。上限是並無特殊限制,但是較佳為小於10倍。藉此可使得島相成為朝延伸方向延伸之細長結構,可顯著地提高與該島相之配向方向成正交的方向之光擴散性,以確保本發明之目標異向性及高擴散性。
以無延伸法製造時,則也可將經熔融擠出的薄片在加以冷卻固化之前進行延伸的方法,亦即,以提高牽伸率的方法來製造。
此外,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可為單層或兩層以上之多層構成。在多層構成的情況,只要其至少一層為以如上所述構成的光擴散薄膜所形成之層時,其他層則可為未具有光擴散性之單純的透明層。此外,也可為全部層皆為光擴散層之構成。
在如上所述多層構成的情況,則也可以多層共擠出法製造,或以擠出積層法或乾式積層法來實施。
如上所述之至少兩種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是可將各自之熱塑性樹脂在製膜步驟之擠壓機等中進行摻合、或預先以捏合法等製成為混合物之形態來使用。
(作用機制)
如上所述,在本發明中,需要同時可符合例如如前所述之全光線透射率、平行光線透射率、霧度、擴散度及擴散度比之許多光學特性。只要是同時可符合此等特性,始能達成以先前習知的光擴散薄膜所無法達成之高水準的特性。因此,可獲得適合用作為例如LED光源用之照明裝置、或背光裝置用等之高功能光擴散薄膜。
如上所述特性是各自包括會顯現自相矛盾的行為之特性。例如,全光線透射率與其他特性則會顯現自相矛盾的行為。在另一方面,平行光線透射率、霧度及擴散度在宏觀上則為會顯現成比例性的行為之特性值,但是在微觀上則無法稱得上是成比例關係。此外,在本發明中,則有必要提高擴散度比。因此,雖然不易明確地表達各自因素對於各特性之貢獻,但是經控制如前所述非相溶性樹脂之折射率差或熔融流動率等之樹脂特性、或各自樹脂之種類或混合比等為在如前所述範圍內,且採用如上所述製造方法,則可穩定地達成。
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厚度是並無特殊限制。一般而言,較佳為10至1000μm,更佳為30至500μm,但是視光擴散層之樹脂成份之種類、摻合比、層構成及製造方法等而會大幅度地變化。若將此等因素加以限定時,則較佳的厚度範圍多半將變成非常狹窄的範圍,且以先前技術所顯示之厚度範圍則不易同時可符合如前所述之全部光學特性。概括地說,膜厚愈厚則愈有全光線透射率降低、霧度降低、平行光線透射率降低、及擴散度增大的傾向,因此可在考慮此等傾向下加以調整各特性。
另外,在調整厚度時,若因變更牽伸比、擠出流量、模唇寬度等而導致海島結構大幅度地變化時,則有可能造成如上所述之傾向逆轉或極端地變大的情況。
(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
本發明之另一發明是將藉由如上所述之方法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與厚度為0.1至5 mm且全光線透射率為70至100%之塑膠薄片積層所獲得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
藉由如上所述之方法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具有如前所述之特優的光學特性,且可具有經濟效益地製造,但是在某種用途方面卻有無法符合除了光學特性以外等之特性,例如耐熱性、耐熱尺寸穩定性、剛性等之機械特性、或難燃性等之特性的情況。但是藉由積層透明塑膠薄片與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則可彌補除了光學特性以外之特性而可滿足市場要求之綜合特性。
使用於本發明之透明塑膠薄片是只要其為可滿足如上所述之厚度與全光線透射率之特性時,則樹脂之種類或層構成等是並無特殊限制。
使用於本發明之透明塑膠薄片之厚度更佳為0.5至3 mm。若為薄於0.1 mm時,則補強功效或彌補功效不足。此外,若為5 mm以上時,則有可能造成在經濟效益上為不利的情況、或損及柔軟性的情況。
使用於本發明之透明塑膠薄片之全光線透射率更佳為80至100%,進一步更佳為85至100%。若為低於70%時,則無法有效地利用如前所述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特性。較佳為儘可能全光線透射率為高且為非擴散性者。此外,使用具有擴散性者作為該塑膠薄片以顯現積層功效之方法也為較佳。
使用於該塑膠薄片之樹脂較佳為使用聚酯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苯乙烯系樹脂、環狀聚烯烴系樹脂、及聚碳酸酯樹脂等之用作為光學用途之樹脂,但是並不受限於此等者。
如上所述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之製造方法是並無特殊限制。具體而言,其係包括將異向性光擴散薄膜與塑膠薄片相貼合之方法。
在使用黏著劑或接著劑等來貼合之方法時,具體而言,「黏著劑」是包括:橡膠系黏著劑、丙烯酸系黏著劑、聚矽氧系黏著劑、乙烯基系黏著劑等。由於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是有可能在高溫下使用,因此較佳為在常溫至120℃下也為穩定的黏著劑。其中,丙烯酸系黏著劑是由於價廉而被廣泛地使用。無論使用何種黏著劑,其厚度較佳為0.5至50μm。
「接著劑」是包括藉由熱或觸媒之幫助而接著之接著劑。具體而言,可使用聚矽氧系接著劑、聚胺基甲酸酯系接著劑、聚酯系接著劑、環氧系接著劑、氰基丙烯酸酯系接著劑、丙烯酸系接著劑等。由於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是有可能在高溫下使用,因此較佳為在常溫至120℃也為穩定的接著劑。在此等之中,環氧系接著劑是具有特優的強度、耐熱性,因此適合使用。氰基丙烯酸酯系接著劑是具有特優的即效性與強度,因此可有效率地利用於製造積層薄片。聚酯系接著劑是具有特優的強度、加工性,因此特別適用於製造積層薄片。此等接著劑可由接著方法大致劃分為熱硬化型、熱熔型、二液混合型,但是較佳為使用可連續生產之熱硬化型或熱熔型。無論使用何種接著劑,其厚度較佳為0.5至50μm。
將如上所述之塑膠薄片與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以接著劑或黏著劑貼合之方法,若以使用積層機之捲進捲出或捲進片出製程等進行貼合時,可獲得捲筒形狀或逐片形狀之製品。例如使用接著劑時,則在塑膠薄片或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中任一者上塗佈接著劑,經乾燥後使用輥與另一種材料進行積層即可加以積層。
接著劑之塗佈方法是視基材或接著劑之種類而有許多方法,最廣泛使用的是凹版輪轉塗佈機方式、缺角輪塗佈機方式、及逆向塗佈機方式。在凹版輪轉塗佈機方式是將部份浸漬於接著劑之凹版輪轉輥加以旋轉,並將經由背托輥所輸送之薄膜接觸於附著接著劑之凹版輪轉輥來加以塗佈,塗佈量是可以控制輥之轉數、接著劑之黏度來加以調整。逆向塗佈機方式是類似凹版輪轉塗佈機方式之方法,但是附著於塗佈輥的接著劑之量則以與其相接所設置之計量輥來加以調整。
在進行如上所述之貼合時,視需要也可加溫。此外,為獲得必要的接著強度,也可在經積層後實施熱處理。
在以黏著劑貼合的情況,則也可使用雙面黏著片。在該方法的情況,雖然使用光學高透明型之黏著劑為較佳的實施模式,但是並無特殊限制。例如也可使用具有光擴散性之黏著片。使用該黏著片時,也可在黏著層賦予光擴散性。
在本發明中,也可以將如前所述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製造與如上所述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之製造加以合併成一體化之方法來實施。
亦即,也可以例如在如前所述透明塑膠薄片表面上熔融擠出用於構成如前所述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熱塑性樹脂摻合物以直接積層,亦即,所謂的擠出積層法來製造。此外,也可在該熔融擠出積層法步驟內同時實施如前所述之粗面化處理。
在以該擠出積層法實施的情況,為提高異向性光擴散薄膜與透明塑膠薄片之接著性或接著耐久性,則經導入增黏塗佈處理、使用經加以易接著處理之透明塑膠薄片等之措施是較佳的實施模式之一。
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或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由於具有如前所述之特優的光學特性,較佳為用作為使用LED光源的照明裝置之光擴散薄膜。然而並不受限於此等者,例如用作為使用螢光燈等之LED光源以外之光源的照明裝置也是有效。例如在用作為螢光燈光源之照明裝置時,由於即使將螢光燈與光擴散薄膜或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之距離靠近也可顯現高度的光擴散性,因此可顯現照明裝置之厚度減少或螢光燈之支數減少等之功效。
此外,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或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由於擴散性已比先前習知的光擴散薄膜獲得大幅度的改善,在使用於以螢光燈作為光源的LCD之輝度提高用時,則可減少光擴散薄膜等之光學功能調整用薄膜之片數。
(使用LED光源之點燈裝置)
在本發明中之另一發明是將如上所述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或如上所述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安裝於使用LED光源之光照射裝置之出光部的外面或內面所獲得之使用LED光源之點燈裝置。
另外,所謂的「點燈裝置」是意謂用於明亮地照耀對象物之照明裝置、用於直接視認經放射的光之發光裝置等,亦即,通常稱為光、燈之裝置。
在發光裝置中,光擴散薄膜或其積層薄片之安裝方法是也並無特殊限制。例如可以黏著劑或接著劑貼附於出光部之外板的外面或內面、或單純的疊合安裝。在採用貼附方式時,也可在全面使用黏著劑或接著劑加以固定、或使用局部性方式加以固定。此外,在像螢光燈的管狀之點燈裝置的情況,則可將光擴散薄膜或其積層薄片在其之外管內面以沿著該外管內側之形態插入安裝。
此外,也可無外板而僅安裝本發明之光擴散薄膜或其積層薄片。
在本發明中,所謂的「照明裝置」是只要其為以某些目的而具有用於明亮地照耀特定場所的功能之裝置時,則其種類或使用方法是並無特殊限制。例如其係包括如後所述之使用方法。
藉由本發明之異向性擴散薄膜可製成為用於將LED光源之點狀光朝單一方向以直線狀照射均勻的光之照明裝置。此種方式之照明裝置在由目視側斜方向照射之型式的廣告牌或指向牌、博物館之陳列或店舗之商品展示、桌燈、通路或步道等除了必要部份以外不欲使光漏出的情況,則可用作為在液晶顯示器或背光型的佈告板等之背光單元的出光部或邊光部份、影印機之光等各種照明裝置。
特別是在LED光源朝單一方向配置成長列狀的照明裝置中,本發明之異向性擴散薄膜是可實現有效的使用方法。經設定薄膜之主擴散方向與LED之列成平行,藉此即使減少LED之數目,也可朝列方向照射直線狀且均勻的光。另外,即使LED之配列並非為單一列而為複數列時,只要其為全體是呈配列成細長狀態者時即可。
並且,即使在設定成薄膜之主擴散方向與LED之列成正交時,則也可製成為具有特徵的照明裝置。在此情況下,即使LED光源為朝單一方向配置成長列狀者時,則也可將光朝與列成正交方向廣闊地加以擴散來照明。因此,可利用作為與室內之直管螢光燈相同之照明裝置,以均勻地照明室內。此外,即使在天花板有新式樣性或裝飾時、或有設備上限制等設置場所受限的情況,也可實現廣闊且均勻的照明。
此外,可有效地用作為信號機、各種機器之指示燈、警告燈、航空機之進場燈、防波堤端部或浮標之位置標示燈、埋設於通路等之行駛引導燈等、即使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之角度有所變化,但是卻需要明亮度變化為少之發光裝置。
(作為背光裝置用之使用方法)
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或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由於具有如前所述特優的光學特性,因此適合用作為背光裝置之輝度或照度提高用構件。
重要的是必須將如上所述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或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設置在背光單元之出光面上來構成。此時,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或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之設置方法是並無特殊限制。可單純地疊合設置,也可以接著劑或黏著劑加以固定。此外,也可以雙面黏著膠帶加以固定。
此外,也可設置在用於設置在背光裝置之上面的液晶面板之最下面。
經採取該方式,即可有效地顯現如上所述本發明之功效。
(背光單元)
用作為使用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或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之背光單元,只要其為至少在單面具有出射光面之單元時,則其結構等是並不受任何限制。也可為邊光方式或直下方式。在邊光方式時之導光板的結構也不受限制。
可使用於背光單元之反射薄膜或反射板之種類也不受限制。可為白色反射型、金屬反射型及其他型式之任一種。
可使用於背光單元之光源也不受限。例如可為電燈炮、發光二極體(LED)、電激發光面板(EL)、冷陰極管(CCFL)及熱陰極管(HCFL)中任一者或組合此等者或其他之光源。
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或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以使用一片之此等構件,也可賦予高輝度、輝度之角度相依性減少、面內輝度均質性及圖案遮蔽性等之背光裝置所應具備必要的光學特性,雖然重要的是以一片來使用,但是也可兩片以上併用,且也可與先前習知的透鏡薄膜或光擴散薄膜等併用。此外,也可併用其他光擴散薄片或光擴散板。在此情況下,也可併用數種光學構件。較佳為視市場要求特性或經濟效益性等適當地選擇使用。
本發明之背光裝置是並不受限於用作為顯示裝置用之用途,也可用作為如前所述照明裝置用之光源。
《實施例》
在下文中,以實施例更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但是本發明並不受限於此等實施例者,當可在適合本發明之精神範圍適當地加以變更實施,惟此等理應全部包含在本發明之技術範圍內。另外,在實施例所採用的測定‧評估方法如下所述。此外,除非另有說明外,在實施例中所謂的「份」是意謂「質量份」、且所謂的「%」是意謂「質量%」。
<全光線透射率、平行光線透射率及霧度>
使用日本電色工業股份有限公司(Nippon Denshoku Industries Co.,Ltd.)製造之霧度測定器(Haze meter)「NDH-2000」,並根據JIS K 7136之準則進行測定。
該測定是使用經在試料固定部固定成光擴散薄膜之捲繞方向成為垂直方向來進行測定所獲得之測定值。此外,若光擴散薄膜之表面粗糙度有差異存在時,則將表面粗糙度之較粗者之面固定於受光側來進行測定。例如,在僅在單面施加粗面化處理之光擴散薄膜的情況,則以實際使用時光會通過的方向加以固定來進行測定。
<透射光之擴散度比之測定方法>
使用自動變角光度計(GP-200、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來進行測定。
以透射測定模式、光線入射角:0°(對於試料面成上下、左右皆為直角之角度)、受光角度:-90°至90°(赤道線面上之角度)、濾光片:使用ND10、光束光圈:10.5 mm(VS-1 3.0)、受光光圈:9.1 mm(VS-3 4.0)及變角間隔為0.1度之條件進行測定,並變更SENSITIVITY或HIGH VOLTON之設定使得透射光之波峰頂成為圖之40至90%來測定。藉此,可測得透射光之變角光度曲線之波峰高度的一半高度之角度的寬度(半值寬度)。
將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捲繞方向固定於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來進行如上所述測定,並假設該半值寬度較大者為DH1,較小者則為DL1,以計算出擴散度比1(DH1/DL1)。此外,假設波峰上升角度與波峰結束角度之間的角度之度數較大者為DH2,較小者則為DL2,以計算出擴散度比2(DH2/DL2)(參閱第1圖)。該波峰上升及結束角度是以10倍之放大鏡觀察該部份,並以該波峰之線會消失的最前端處之角度視為各自之角度。藉此,即可下明確的判斷。
若光擴散薄膜之表面粗糙度有差異存在時,則如上所述測定是以實際使用時光會通過的方向加以固定來進行測定。
另外,將移動受光器之面定義為「赤道面」。
<光之反曲度>
使用自動變角光度計(GP-200、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來進行測定。
以透射測定模式、光線入射角:0°(對於試料面成上下、左右皆為直角之角度)、受光角度:-90°至90°(赤道線面上之角度)、濾光片:使用ND10、光束光圈:10.5 mm(VS-1 3.0)、受光光圈:9.1 mm(VS-3 4.0)及變角間隔為0.1度之條件進行測定,並變更SENSITIVITY或HIGH VOLTON之設定使得透射光之波峰頂成為圖之40至90%來測定。測出所獲得透射光之變角光度曲線在角度為0度之高度(H0)。測出除了變更光線入射角為60°(赤道線面上之角度)以外,其餘則以與如上所述條件相同的條件測定時之透射光之變角光度曲線在角度為0度之高度(H60)。使用藉由該方法所測得之H60與H0,並以下式計算得反曲度(參閱第2圖)。
光之反曲度=H60/H0×100(%) (1)
另外,將移動受光器之面定義為赤道面。
該光之反曲度是在主擴散方向進行測定所獲得。
若光擴散薄膜之表面粗糙度有差異存在時,則如上所述測定是以實際使用時光會通過的方向加以固定來進行測定。
<耐光性>
使用促進耐候試驗機(Suga試驗機股份有限公司(Suga Test Instruments Co.,Ltd.)製造、S300),以試料面放射照度:78W/m2 、波長範圍:300至400 nm、連續照射、有降雨(在60分鐘中,降雨12分鐘),在63℃×50% RH之大氣下暴露400小時後,評估色差變化(Δ*ab)。
<平均表面粗糙度比>
使用小坂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Kosaka Laboratory Ltd.)製造之萬能表面形狀測定器MODEL SE-3C,並以縱倍率:2000至10000、截止(cutoff):0.25 mm、測定長度:8 mm、測定速度:0.5 mm/分鐘之條件進行測定。
如上所述測定是以經測定光擴散薄膜之捲繞方向及與該方向成正交的方向之平均表面粗糙度所獲得各自之平均表面粗糙度之RaV與RaH之比的表面粗糙度比(RaV/RaH)來表示。該測定是各自實施五次,並使用其之平均值。
<熱塑性樹脂之熔融流動率>
根據JIS K 7210 A法之準則,在230℃、2.16 kgf之條件進行測定。
一部份樹脂是以實施例所揭述之條件進行測定。
<折射率>
樹脂之折射率是根據貝克線法(JIS K7142B法)ISO 489之準則,且以阿貝折射計(Abbe refractometer)測定鈉-d線之值。
<使用於使用LED光源之照明裝置時之光擴散性之評估>
使用MoMo Alliance公司(MoMo Alliance Co.,Ltd.)製造之40 W天然白色光的透明罩規格之螢光燈型LED照明燈(MLT-40KC),在該透明罩表面貼附光擴散薄膜或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然後從5 cm正上方以數位式相機(KONICA MINOLTA製造之DiMAGE A700)攝影照明燈部份之相片,並以下列基準評估各性能。
該評估是在貼附成使得主擴散方向與螢光燈型LED照明燈之長軸方向成平行的狀態下進行。
(1) 異向性
以如上所述照片進行下列之判定。
○:觀看到螢光燈型LED照明燈之外管的小於30%是發亮者;△:觀看到螢光燈型LED照明燈之外管的30%至50%是發亮者;X:觀看到螢光燈型LED照明燈之外管的超過50%是發亮者。
(2) 明亮度
以實施例1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明亮度為基準,而以比該明亮度為明亮者為:◎、相同程度之明亮者為:○、明亮度為差者為:X來表示。明亮度是以照片之白度判斷。
(3) 光點消失性
以如上所述照片進行下列判斷:◎:未觀看到光源之光點者;○:稍微觀看到光源之光點者;△:可清楚觀看到光源之光點者;X:光源之光點部份是比較明亮者。
[實施例1]
將35質量份之降冰片烯-乙烯共聚物的環狀聚烯烴系樹脂(TOPAS(商標名)6013S-04、Topas Advanced Polymers,Inc.製造、熔融流動率:2.0(230℃)、折射率:1.53)與65質量份之由乙烯與辛烯所構成的嵌段共聚合樹脂(陶氏化學公司製造之INFUSE(商標名)D9817.15、熔融流動率:26(230℃)、折射率:1.49),使用池貝鐵工公司(Ikegai Corp.)製造之PCM45擠壓機,在樹脂溫度為250℃下加以熔融混合,且從T-模擠壓出,然後以鏡面之冷卻輥加以冷卻,以獲得厚度為400μm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在施加該冷卻時,薄膜對於冷卻輥之密著是使用真空室來實施。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以本實施例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具有特優的光擴散之異向性。此外,明亮度為明亮、且具有特優的光點消失性,因此作為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屬於高品質者。
此外,根據耐光性試驗之色差為1.0,因此也具有特優的耐光性。
[實施例2]
在實施例1之方法中,除了樹脂之摻合變更為50質量份之環狀聚烯烴系樹脂(TOPAS(商標名)6015S-04、Topas Advanced Polymers,Inc.製造、熔融流動率:0.41(230℃)、折射率:1.53)與50質量份之由乙烯與辛烯所構成的嵌段共聚合樹脂(陶氏化學公司製造之INFUSE(商標名)D9101.15、熔融流動率:2.1(230℃)、折射率:1.49)、且變更薄膜厚度為200μm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
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以本實施例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雖然光點消失性是比以實施例1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為差,但是光擴散之異向性或明亮度卻比以實施例1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更為優異,因此作為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屬於高品質者。
此外,根據耐光性試驗之色差為1.0,因此也具有特優的耐光性。
[實施例3]
在實施例2之方法中,除了設定薄膜厚度為150μm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2相同的方法獲得光擴散薄膜。
所獲得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以本實施例所獲得光擴散薄膜是明亮度之擴散雖然比以實施例1所獲得光擴散薄膜稍微差,但是明亮度卻優越,因此作為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屬於高品質者。
此外,根據耐光性試驗之色差為1.0,因此也具有特優的耐光性。
[實施例4]
在實施例1之方法中,除了樹脂之摻合變更為50質量份之環狀聚烯烴系樹脂(TOPAS(商標名)5013 S-04、Topas Advanced Polymers,Inc.製造、熔融流動率:8.7(230℃))與50質量份之由乙烯與辛烯所構成的嵌段共聚合樹脂(陶氏化學公司製造之INFUSE(商標名)D9817.15、熔融流動率:26(230℃)),並變更薄膜厚度為200μm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
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以本實施例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具有與以實施例2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同等之特性,因此作為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屬於高品質者。
此外,根據耐光性試驗之色差為1.0,因此也具有特優的耐光性。
[實施例5]
在實施例1之方法中,除了樹脂之摻合變更為50質量份之環狀聚烯烴系樹脂(TOPAS(商標名)6015S-04、Topas Advanced Polymers,Inc.製造、熔融流動率:0.41(230℃))與50質量份之由乙烯與辛烯所構成的無規共聚合樹脂(陶氏化學公司製造之ENGAGE(商標名)8137、熔融流動率:30(190℃)、折射率:1.52)、且變更薄膜厚度為200μm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
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以本實施例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具有與以實施例2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同等之特性,因此作為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屬於高品質者。
此外,根據耐光性試驗之色差為1.0,因此也具有特優的耐光性。
[實施例6]
將85質量份之藉由真空乾燥機在180℃下乾燥3小時,使其充分地移除水份且實質地不含潤滑劑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樹脂(極限黏度:0.62(苯酚/四氯乙烷=60/40)與15質量份之Prime Polymer Co.,Ltd.製造之低密度聚乙烯樹脂(SP1540)之混合物飼入於單軸擠壓機中,在280℃加以熔融並經由過濾器、齒輪泵加以移除異物、擠出量之均整化後,以薄片狀從T-模擠出至經控制溫度為25℃之冷卻轉筒上。此時,則使用直徑為0.1 mm之線狀電極施加靜電使其密著於冷卻轉筒,以獲得未延伸薄膜。其次,朝著長軸方向在103℃溫度下實施長軸方向延伸5.0倍,以獲得厚度為150μm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
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以本實施例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屬於高品質。但是,根據耐光性試驗之色差變化卻為3.7,耐光性是比以實施例1至5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者稍微差。
[實施例7]
在實施例6之方法中,除了將低密度聚乙烯樹脂變更為改質聚丙烯系樹脂(大日精化色彩和化學製造股份有限公司(Dainichiseika Color & Chemicals Mfg. Co.,Ltd.)製造之CAP350)、且變更薄膜厚度為200μm以外,其餘則以與與實施例6相同的方法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
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以本實施例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具有與以實施例6所獲得異向性擴散薄膜同等之品質。
[實施例8]
將50質量份之氟系樹脂(KYNAR 720(PVDF)、Arkema公司(Arkema Co. Ltd.)製造、熔融流動率:10(230℃、5 kgf))與50質量份之聚甲基戊烯系樹脂(TPX(商標名)DX820、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熔融流動率:110(260℃、5 kgf)、折射率:1.46(文獻值)),使用池貝鐵工公司製造之PCM45擠壓機,在250℃樹脂溫度下加以熔融混合,且從T-模擠壓出,並以鏡面之冷卻輥加以冷卻,以獲得厚度為225μm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在施加該冷卻時,薄膜對於冷卻輥之密著是使用風刀來實施。此外,在單面施加電暈處理(corona treatment)。
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以本實施例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作為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屬於高品質者。
此外,根據耐光性試驗之色差為0.9,因此也具有特優的耐光性。
[實施例9]
將50質量份之氟系樹脂(KYNAR 720(PVDF)、Arkema公司製造、熔融流動率:10(230℃、5 kgf))與50質量份之環狀聚烯烴系樹脂(TOPAS(商標名)6013S-04、Topas Advanced Polymers,Inc.製造、熔融流動率:2.1(230℃、2.16 kgf)),使用池貝鐵工公司製造之PCM45擠壓機,在250℃樹脂溫度下加以熔融混合,且從T-模擠壓出,並以鏡面之冷卻輥加以冷卻,以獲得厚度為70μm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在施加該冷卻時,薄膜對於冷卻輥之密著是使用真空室來實施。此外,在單面施加電暈處理。
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以本實施例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作為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屬於高品質者。
此外,根據耐光性試驗之色差為1.0,因此也具有特優的耐光性。
[比較例1]
在實施例1中,除了變更為經施加梨皮面加工之冷卻輥,且變更為使用鏡面之壓輥來壓著於冷卻輥加以冷卻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光擴散薄膜。
所獲得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以本比較例所獲得光擴散薄膜是光擴散之異向性差,因此作為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屬於低品質者。
[比較例2]
將35質量份之環狀聚烯烴系樹脂(TOPAS(商標名)6015S-04、Topas Advanced Polymers,Inc.製造、熔融流動率:0.41(230℃))與65質量份之由乙烯與辛烯所構成的嵌段共聚合樹脂(陶氏化學公司製造之INFUSE(商標名)D9807.15、熔融流動率:29(230℃)),使用池貝鐵工公司製造之PCM45擠壓機,在250℃樹脂溫度下加以熔融混合,且從T-模擠壓出,並以鏡面之冷卻輥加以冷卻,以獲得厚度為300μm之光擴散薄膜。在施加該冷卻時,薄膜對於冷卻輥之密著是使用真空室來實施。
所獲得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以本比較例所獲得光擴散薄膜是光擴散之異向性差,因此作為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屬於低品質者。
[比較例3]
將53質量份之聚丙烯樹脂(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住友NOBRENE FS2011DG3)與47質量份之乙烯‧丁烯共聚物(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TAFMER A1085S)在60 mmφ單軸擠壓機(L/D:22)內,在240℃樹脂溫度下加以熔融混合,且從T-模擠壓出後,在20℃之流延輥(casting roll)加以冷卻,以獲得未延伸薄片。接著,將該未延伸薄片利用縱向延伸機之輥周速差在118℃延伸溫度下加以延伸4.5倍,接著,對其之單面施加電暈處理,以獲得厚度為200μm之光擴散薄膜。
所獲得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以本比較例所獲得光擴散薄膜是光點消失性及擴散度差,因此作為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屬於低品質者。
[比較例4]
將95質量份之藉由真空乾燥機在180℃下乾燥3小時,使其充分地移除水份且實質地不含潤滑劑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樹脂(極限黏度:0.62)與5質量份之Prime Polymer Co.,Ltd.製造之低密度聚乙烯樹脂(SP1540)之混合物飼入於單軸擠壓機中,在280℃下加以熔融並經由過濾器、齒輪泵加以移除異物、擠出量之均整化後,以薄片狀從T-模擠出至經控制溫度為25℃之冷卻轉筒上。此時,則使用直徑為0.1mm之線狀電極施加靜電使其密著於冷卻轉筒,以獲得未延伸薄膜。其次,朝著長軸方向在103℃溫度下實施長軸方向延伸3.0倍,以獲得厚度為75μm之光擴散薄膜。
所獲得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以本比較例所獲得光擴散薄膜是與以比較例2所獲得光擴散薄膜相同地光點消失性及擴散度差,因此作為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屬於低品質者。
[比較例5]
在厚度為250μm之高透明性聚酯薄膜(東洋紡織股份有限公司(Toyobo Co.,Ltd.)製造之Cosmoshine A4300)之單面上,將50質量份之平均粒徑為3μm之真球狀的丙烯酸系樹脂粒子(東洋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TAFTIC(商標名)FH-S300)與50質量份之聚胺基甲酸酯樹脂的混合物使用塗佈機塗佈並加以乾燥使得乾燥後之厚度為25μm以獲得光擴散薄膜。
所獲得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以本比較例所獲得光擴散薄膜是光擴散之異向性差,因此作為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屬於低品質者。
[比較例6]
在厚度250μm之高透明性聚酯薄膜(東洋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Cosmoshine A4300)之單面上,將厚度為奈米級大小之極薄片狀二氧化矽粒子(AGC Si-Tech CO.,Ltd.製造之SUNLOVELY(商標名)LFS HN050),在不摻合黏結劑樹脂(binder resin)下,使用塗佈機塗佈並加以乾燥使得乾燥後之厚度為30μm,以獲得光擴散薄膜。
所獲得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以本比較例所獲得光擴散薄膜是光擴散之異向性差、且全光線透射率為低、明亮度差,因此作為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屬於低品質者。
[比較例7]
將由表面經壓紋加工之聚碳酸酯樹脂所構成的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加以評估。
結果如表1所示。
以本比較例所獲得光擴散薄膜是光擴散性之異向性為低、平行光線透射率為高、且光點消失性或明亮度之擴散較差,因此作為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屬於低品質。
此外,色差變化為9.5之高值,因此耐光性差。
[比較例8]
在實施例6之方法中,除了變更延伸倍率為1.5倍、且所獲得薄膜之厚度為25μm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6相同的方式獲得光擴散薄膜。
所獲得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以本比較例所獲得光擴散薄膜是雖然明亮度為特優,但是由於平行光線透射率為高、霧度為低,因此光點消失性差。此外,異向性也差,因此作為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屬於低品質者。
[比較例9]
在實施例6之方法中,除了變更所獲得薄膜之厚度為200μm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6相同的方式獲得光擴散薄膜。
所獲得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以本比較例所獲得光擴散薄膜是雖然異向性或光點消失性為特優,但是明亮度卻差,因此作為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屬於低品質者。
[比較例10]
在實施例7之方法中,除了變更延伸倍率為1.5倍、且所獲得薄膜之厚度為25μm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6相同的方式獲得光擴散薄膜。
所獲得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以本比較例所獲得光擴散薄膜是雖然明亮度為特優,但是由於平行光線透射率為高、霧度為低,因此光點消失性差。此外,異向性也差,因此作為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屬於低品質者。
[比較例11]
在實施例7之方法中,除了變更所獲得薄膜之厚度為300μm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6相同的方式獲得光擴散薄膜。
所獲得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以本比較例所獲得光擴散薄膜是雖然異向性或光點消失性為特優,但是明亮度卻差,因此作為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屬於低品質者。
[比較例12]
在實施例8之方法中,除了變更所獲得薄膜之厚度為350μm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6相同的方式獲得光擴散薄膜。
所獲得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以本比較例所獲得光擴散薄膜是雖然異向性或光點消失性為特優,但是明亮度卻差,因此作為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屬於低品質者。
[比較例13]
在實施例9之方法中,除了變更所獲得薄膜之厚度為125μm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6相同的方式獲得光擴散薄膜。
所獲得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以本比較例所獲得光擴散薄膜是雖然異向性或光點消失性為特優,但是明亮度卻差,因此作為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屬於低品質者。
[實施例10]
將藉由實施例1至9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與厚度為250μm且全光線透射率為92%之高透明聚酯薄膜(東洋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Cosmoshine A4300)以光學雙面黏著片加以貼合,以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
結果,任一種積層薄片皆具有與各自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同等之光學特性,作為使用LED光源之照明裝置用之光擴散材是屬於高品質者。並且,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其耐熱性或強度等非光學特性是比以實施例1至9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為更高。
[實施例11]
將以實施例1至9之方法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在實施例1至9之方法中,在進行如上所述冷卻時,將薄膜對於冷卻輥之密著方式變更為壓輥方式,在壓輥側使用聚胺基甲酸酯系之接著劑,並使經增黏塗佈劑加以表面處理之厚度為200μm且全光線透射率為88%之聚碳酸酯薄片通過,以獲得經積層聚碳酸酯薄片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另外,此時,則將擠出量、擠出壓力加以調整成不至於造成積液區。
以本實施例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是具有與以實施例1至9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同等之光學特性,作為使用LED光源之照明裝置用之光擴散材是屬於高品質者。並且,耐熱性或強度等非光學特性是比以實施例1至9所獲得光擴散薄膜為更高。
[實施例12]
使用MoMo Alliance公司製造之40 W天然白色光的透明罩規格之螢光燈型LED照明燈(MLT-40KC),在該透明罩表面以光學用之雙面膠帶貼附藉由實施例1至9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使得主擴散方向與螢光燈型LED照明燈之長軸方向成正交的方向。結果點狀之LED光源之光則變成細小線狀之光。
[實施例13]
在實施例12中,以光學用之雙面膠帶貼附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使得主擴散方向與螢光燈型LED照明燈之長軸方向成為平行之方向。結果,可觀看到點狀之LED光源之光是朝與螢光燈之長軸方向成正交的方向呈切成細小的圓狀而發光。
[比較例14]
使用藉由比較例1至13所獲得光擴散薄膜,以與實施例12或13相同的方式進行評估。結果,以任一比較例所獲得光擴散薄膜之全部,則在異向性、光點消失性及明亮度之特性中,至少有一特性為差。例如,異向性為低之薄膜,則將光擴散薄膜貼附成使得薄膜捲繞方向與螢光燈型LED照明燈之長軸方向成平行或正交之方向,但是貼附於任何方向,光仍然以等向性的擴散而不能將光於集光特定方向。此外,光點消失性為差之薄膜,LED光源之強光則殘留在光源位置,使得明亮度之均勻性差。此外,明亮度不佳的薄膜,則導致明亮度不足。
[實施例14]
使用兩台熔融擠壓機,以第一擠壓機使得35質量份之環狀聚烯烴系樹脂(TOPAS(商標名)6013S-04、Topas Advanced Polymers,Inc.製造、熔融流動率:2.0(230℃、2.16 kgf))與65質量份之由乙烯與辛烯所構成的嵌段共聚合樹脂(陶氏化學公司製造之INFUSE(商標名)D9817.15、熔融流動率:26(230℃、2.16 kgf))作為光擴散層,而以第二擠壓機以能使得聚丙烯系之接著性樹脂(ADMER(商標名)QF551、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熔融流動率:5.7(190℃、2.16 kgf))成為兩表層(熱密著層)之方式,以T-模方式加以熔融共擠出後,以鏡面之冷卻輥加以冷卻,藉此可獲得總厚度為400μm之兩面經積層熱密著層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熱接著層之厚度為兩面皆設定為40μm。在進行如上所述冷卻時,薄膜對於冷卻輥之密著是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來實施。結果,即使經長時間連續製膜也並未觀看到發生眼屎。
以本實施例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具有與實施例1同等之光學特性、且具有特優的熱接著性,因此藉由熱接著於基材上,則可提高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尺寸穩定性。
另外,熱接著性及尺寸穩定性是以下列方法進行評估,結果任何者皆為○。
在另一方面,若以實施例1之方法實施時,在長時間連續製膜的情況,則有發生眼屎的情況。
<熱接著性>
在熱壓機之固定台上設置厚度為3 mm之表面是呈平滑且透明的壓克力板(三菱嫘縈股份有限公司(Mitsubishi Rayon Co.,Ltd.)製造:ACRYLITE),並在該壓克力板上放置試料,並且,在其上面鋪上厚度為3 mm(硬度HsA50°)之聚矽氧橡膠薄片,然後以表面溫度設定於180℃加壓用壓頭由該聚矽氧橡膠薄片上方壓住,且以49 N/cm2 之壓力加壓30秒鐘。經加熱壓著後,在溫度23℃、相對濕度為65%之環境下自然冷卻30分鐘,然後以使用東洋精機股份有限公司(Toyo Seiki Co.,Ltd.)製造之「TENSILON」(UTM-IIIL)以300 mm/分鐘之速度加以剝離180度時之抗拒力值作為密著力。
密著力之判定是以下列基準實施:○:密著力為0.1 N/15 mm以上;X:密著力為低於0.1 N/15 mm。
<尺寸穩定性>
將根據如上所述熱接著性評估法,經在壓克力板熱接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所獲得之試樣,靜置於經調溫成80℃之烘箱歷時240小時加溫處理後,測定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縱及橫方向之尺寸,然後與加溫處理前的各自尺寸相比較,並以下列基準進行判定:○:由於加溫處理之尺寸變化在任何方向皆為小於0.1%時;X:由於加溫處理之尺寸變化至少任一方為0.1%以上時。
[實施例15]
在實施例14之方法中,除了將從第二擠壓機擠壓出之樹脂從聚丙烯系之接著性樹脂(ADMER(商標名)QF551、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熔融流動率:5.7(190℃))變更為聚丙烯樹脂FS2011DG3(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住友NOBRENE(商標名))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4相同的方法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
以本實施例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具有特優的光擴散特性,且即使經長時間連續製膜也未觀看到發生眼屎。但是,熱接著則比以實施例14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為差。
[實施例16至20]
分別使用藉由各實施例1、2、5、6及8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並以如下所述方法測定使用於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裝置時之正面輝度、輝度之角度相依性及圖案遮蔽性。結果如表2所示。
以任何實施例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如各實施例所揭述皆具有特優的光學特性,並且,由於光之反曲度為高,使用一片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正面輝度高,且輝度之角度相依性又少,加上具有特優的圖案遮蔽性,因此作為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裝置之輝度提高構件是屬於高品質者。
<使用於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裝置時之正面輝度>
在長徑側(橫方向)之兩側各自設置三支冷陰極管的19英寸之導光板型(使用白色反射薄膜且為網眼型)背光單元之出射光側的壓克力板上大致中央部,設置40 mm×60 mm見方(60 mm側為橫方向)之評估試樣(單純的疊合設置,若試料因捲曲等而浮起時,則以膠帶固定四角。),並將經設置30 mm×50 mm見方(50 mm側為橫方向)剪下部份的黒色遮光紙設置成使得剪下部份之中心位於評估試樣之中心部,然後在暗室測定輝度。黑色遮光紙是選用能覆蓋背光單元全體之大小並在加以固定成光不至於漏出下進行測定。
此外,背光單元是在設置成水平下進行測定。
該輝度是使用Topcon Technohouse公司(Topcon Technohouse Corporation)製造之TOPCON分光放射計SR-3A,在測定角度為2度下,與背光單元表面之距離為40 cm,且使評估用試樣之中心位於正下方的位置進行測定。
在本測定中,評估用試樣是設置成使得主擴散方向與冷陰極管之長軸方向成正交的方向來實施。
<使用於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裝置時之輝度之角度相依性>
除了將TOPCON分光放射計SR-3A設置成使得TOPCON分光放射計SR-3A與評估用試樣之中心之角度是比對於背光單元表面之垂線傾斜35度的位置以外,其餘則以與如上所述之正面輝度相同的方法測定輝度。並將該輝度除以如上所述之正面輝度所獲得之值作為輝度之角度相依性。該值愈大,則可稱為輝度之角度相依性愈為優異,且最佳為1.0。
<使用於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裝置時之圖案遮蔽性>
將在如上所述正面輝度測定之開口部以點燈背光的狀態下加以肉眼觀察,並進行下列判定。
○:完全未觀看到導光板之網眼的情況;△:稍微觀看到導光板之網眼的情況;X:可清楚觀看到導光板之網眼的情況。
[比較例14及15]
使用藉由各比較例3及7所獲得光擴散薄膜,並以與實施例16至20與相同的方法測定使用於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裝置時之正面輝度、輝度之角度相依性及圖案遮蔽性。結果如表2所示。
以本比較例所獲得光擴散薄膜是圖案遮蔽性差。
[比較例16]
使用市售之微透鏡薄膜,以與實施例16至20相同的方法測定使用於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裝置時之正面輝度、輝度之角度相依性及圖案遮蔽性。結果如表2所示。
該微透鏡雖然正面輝度為高,但是輝度之角度相依性卻為差。此外,僅使用一片該微透鏡時,圖案遮蔽性也為差。
[比較例17]
使用經以使用於市售背光裝置之珠粒塗佈法所製造之光擴散薄膜,且以與實施例16至20相同的方法測定使用於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裝置時之正面輝度、輝度之角度相依性及圖案遮蔽性。結果如表2所示。
該光擴散薄膜是僅使用一片時,輝度之角度相依性及圖案遮蔽性為差。
[比較例18]
使用配備於測定正面輝度及輝度之角度相依性所使用之背光單元的由上擴散薄膜/稜鏡透鏡薄膜/下擴散薄膜所構成的光學薄膜組,並以與實施例16至20相同的方法,測定使用於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裝置時之正面輝度、輝度之角度相依性及圖案遮蔽性。結果如表2所示。
該薄膜組雖然正面輝度或圖案遮蔽性是特優,但是輝度之角度相依性卻為差。此外,由於片數多,經濟效益性則差。
[實施例21至23]
對於藉由實施例1、5及8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以如下所述方法測定使用於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裝置時之面內輝度均質性。結果如表3所示。任何實施例所獲得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皆為平均輝度為高、且面內輝度均質性為高,因此作為背光裝置用之光擴散薄膜是屬於高品質。
<使用於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裝置時之面內輝度均質性>
將20英寸且配備12支冷陰極管之直下方式背光單元之光擴散壓克力板變更為透明壓克力板,且在該透明壓克力板上大致中央部放置A-4尺寸之試樣,並以膠帶固定四角,然後使用HI-LAND公司製造之高功能輝度及色度計測系統(RISA),在暗室以點燈背光單元的狀態下,測定試樣中央部100×220畫素面積的輝度。輝度是測定最大輝度、最小輝度、平均輝度。面內輝度均質性則以如上所述方法所測得最小輝度/最大輝度之比來表示。該值愈小,則輝度斑愈小。
如上所述冷陰極管是使用設定成使得冷陰極管之長軸方向成為背光單元之長軸方向(橫方向)者。輝度測定裝置是設置於試樣之大致中心部之正上方,且透明壓克力板表面與輝度計入射光面之距離則設定於120 cm的位置來進行測定。
背光單元是設置於水平來進行測定。
在本測定中,評估用試樣是設置成使其之主擴散方向成為與冷陰極管之長軸方向成正交的方向來實施。
[比較例19]
在並未設置光擴散薄膜下,測定面內輝度均質性。結果如表3所示。
雖然最大輝度是明顯地為高,但是面內輝度均質性卻明顯地為低。因此,明顯地顯示如上所述實施例薄膜之光學特性控制功效的大小。
[比較例20至22]
就使用於各比較例7、16及17之光擴散薄膜分別進行測定面內輝度均質性。結果如表3所示。
雖然任一者之擴散薄膜皆為最大輝度高,但是面內輝度均質性卻低,若僅使用一片光擴散薄膜時,則性能不足夠。
[比較例23]
變更背光裝置用光擴散薄膜,而就配備於測定面內輝度均質性所使用之背光單元的由上擴散薄膜/稜鏡透鏡薄膜/下擴散薄膜所構成的光學薄膜組,測定面內輝度均質性。結果如表3所示。
雖然最大輝度為高,但是面內輝度均質性卻為差。此外,薄膜之片數多,因此經濟效益性差。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
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及其積層薄片,由於具有特優的光之透射度與擴散度、且可將光集光於特定方向而加以擴散之所謂的異向性光擴散功能,可將LED光源之強烈的直進性之點狀光轉換成線狀光,因此,在例如需要線狀之照明時,即使減少LED光源之數目也可達成均勻的照明。
此外,在用作為廣告媒體或照明等之光源的情況,也具有可提高裝飾性或裝飾照明性之特徵。
並且,由於直進光之透射率為小,在用作為使用LED光源之照明裝置用時,則可使得未能觀看到強光之光源光點後,又抑制其光線透射率之降低程度,因此可賦予均勻的異向性光擴散性。
此外,本發明之使用LED光源之照明裝置用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是可在維持如上所述光學特性下,又可提高例如耐熱性或強度等非光學特性。
此外,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由於具有異向性光擴散功能、且具有比先前習知的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為高的擴散性,在用作為導光板方式之顯示器之擴散薄膜時,則具有輝度提高功效為大之特徵。
因此,可有效地使用於室內之照明、內照式裝飾照明面板之照明、影印機之光照射或液晶顯示器等顯示裝置之照明等之各種照明。
此外,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及使用其之積層薄片,若用作為背光裝置之光學構件時,則以使用一片之薄膜或積層薄片,也可賦予高輝度、輝度之角度相依性減少、面內輝度均質性及圖案遮蔽性等之作為背光裝置用之光學構件所應具備必要的光學特性,因此可提高背光裝置之經濟效益性。特別是可不必使用價昂的透鏡薄膜,且可賦予例如在使用該透鏡薄膜時,可解決從斜向觀看時輝度會降低之技術問題的大優點。
此外,本發明之背光裝置是具有接近使用透鏡薄膜的背光裝置之高正面輝度、且可減少構成使用透鏡薄膜之背光裝置之技術問題的輝度之角度相依性,因此在使用於例如大型TV時,具有可抑制由斜方向觀看時之畫面明亮度降低的優點。
此外,由於具有該特徵,因此可用於例如衛星導航系统從斜向觀看機會較多的顯示器之背光裝置。
此外,用作為室內或公司內照明用燈具之背光裝置時,則具有可獲得比在使用透鏡薄膜之背光裝置的情況為更廣闊範圍之均勻照度的優點。
並且,本發明之背光裝置是以使用一片之構件即可賦予如上所述之全部特性,因此具有顯著高的經濟效益性的優點。
因此,本發明之背光裝置是可有效地使用於液晶顯示裝置、室內之照明、內照式裝飾照明面板等。
此外,根據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製造方法,則可具有經濟效益性且穩定地製造具有如上所述特性之本發明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因此,對於產業界之貢獻大。
H0:使用自動變角光度計,以光線入射角為0°測定,所獲得透射光之變角光度曲線在角度為0度之高度。
H60:使用自動變角光度計,以光線入射角為60°測定,所獲得透射光之變角光度曲線在角度為0度之高度。
第1圖是擴散度計算方法之輔助圖。
第2圖是反曲度計算方法之輔助圖。

Claims (19)

  1. 一種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特徵為由至少兩種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所構成,該兩種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之至少一種為聚烯烴系樹脂,另一種為由聚烯烴系樹脂、聚酯系樹脂及氟系樹脂所選出之至少一種的樹脂,且同時可符合下列第(1)至(5)項之特性,厚度為0.03~0.5mm:(1)全光線透射率為80%以上;(2)霧度為超過90%;(3)平行光線透射率為低於10%;(4)以本說明書中所揭述之方法所測定,且使用變角光度計以入射角為0度所測得透射光之擴散度比1(DH1/DL1)或擴散度比2(DH2/DL2)中之任一者為超過2.0;(其中,DH1及DL1是在以自動變角光度計測定、且將光擴散薄膜之捲繞方向固定於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來進行測定,所獲得透射光之變角光度曲線之波峰高度的一半高度之角度的寬度(半值寬度)中,假設該半值寬度較大者為DH1,較小者則為DL1;此外,DH2及DL2是在以自動變角光度計測定、且將光擴散薄膜之捲繞方向固定於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來進行測定,所獲得透射光之變角光度曲線之波峰上升角度與波峰結束角度之間的角度之度數中,假設該角度之度數較大者為DH2,該角度之度數較小者則為DL2); (5)以本說明書中所揭述之方法,且光擴散薄膜之捲繞方向是固定於試料固定台之上下方向與平行方向及水平方向來進行測定,所獲得主擴散方向之光的反曲度為4至100%。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中DH2為110度以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中該至少兩種非相溶的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是由兩種以上之聚烯烴系樹脂所構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中至少兩種非相溶的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的主成份是環狀聚烯烴系樹脂與聚乙烯系樹脂之摻合比例為10/90至90/10之混合物。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係在該由至少兩種非相溶的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所構成的光擴散薄膜中至少一面上,積層主要是由聚烯烴系樹脂所構成的表面層。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係在該由至少兩種非相溶的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所構成的光擴散薄膜中至少一面上,積層主要是由聚烯烴系樹脂所構成的表面層。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中用於形成該表面層之聚烯烴系樹脂是由含有極性基之聚烯烴 樹脂所構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中用於形成該表面層之聚烯烴系樹脂是由含有極性基之聚烯烴樹脂所構成。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中含有極性基之聚烯烴樹脂是至少含有羧基者。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中含有極性基之聚烯烴樹脂是至少含有羧基者。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係朝一方向加以延伸2倍以上所構成。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項中任一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係使用於配備LED光源之點燈裝置。
  13. 一種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其特徵為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項中任一項之光擴散薄膜與厚度為0.1至5mm、全光線透射率為70至100%之塑膠薄片積層所構成。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其係使用於配備LED光源之點燈裝置。
  15. 一種使用LED光源之點燈裝置,其特徵為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項中任一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安裝於使用LED光源之照明裝置之出光部的外面或內面。
  16. 一種使用LED光源之點燈裝置,其特徵為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是安裝於使用 LED光源之照明裝置之出光部的外面或內面。
  17. 一種背光裝置,其特徵為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項中任一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是設置於背光單元之出射光面上,以本說明書中所揭述之方法所測定的面內輝度均質性為0.8~1.0。
  18. 一種背光裝置,其特徵為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積層薄片是設置於背光單元之出射光面上,以本說明書中所揭述之方法所測定的面內輝度均質性為0.8~1.0。
  19. 一種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2項中任一項之異向性光擴散薄膜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以擠壓機將熔融之至少兩種非相溶性的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從模頭擠出成薄片狀,並將該薄片以使用氣體壓力之按壓方法及/或吸引法及/或靜電密著法加以密著且加以冷卻固化來製膜。
TW099109596A 2009-03-30 2010-03-30 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積層薄片及其製造方法 TWI4372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81628 2009-03-30
JP2009081627 2009-03-30
JP2009200218 2009-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06021A TW201106021A (en) 2011-02-16
TWI437278B true TWI437278B (zh) 2014-05-11

Family

ID=42828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09596A TWI437278B (zh) 2009-03-30 2010-03-30 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積層薄片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429284B2 (zh)
TW (1) TWI437278B (zh)
WO (1) WO20101137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96183B2 (ja) * 2010-12-15 2016-09-21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用組成物および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
JP5960979B2 (ja) * 2010-12-16 2016-08-02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711998B2 (ja) * 2011-02-24 2015-05-07 リケンテクノス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エラストマー組成物
JPWO2012118082A1 (ja) * 2011-03-01 2014-07-07 東洋紡株式会社 視野角向上フィル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2128088A1 (ja) * 2011-03-23 2012-09-27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棚板照明装置、この棚板照明装置を備えた棚板ユニットおよびショーケース
JP2012220662A (ja) * 2011-04-07 2012-11-12 Toyobo Co Ltd 視野角向上フィル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2226158A (ja) * 2011-04-20 2012-11-15 Toyobo Co Ltd 視野角向上フィルム、視野角向上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4199377A (ja) * 2013-03-30 2014-10-2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異方性拡散シート、異方性拡散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WO2015151319A1 (ja) * 2014-03-31 2015-10-08 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会社 光拡散体及びその用途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15409B2 (ja) * 2001-04-27 2012-04-11 Jsr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ノルボルネン系樹脂系光学用フィルム
JP2003344613A (ja) * 2002-05-30 2003-12-03 Toray Ind Inc 面光源用光拡散性フィルムおよび面光源
JP4709704B2 (ja) * 2006-07-12 2011-06-22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面状光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0113741A1 (ja) 2012-10-11
JP5429284B2 (ja) 2014-02-26
WO2010113741A1 (ja) 2010-10-07
TW201106021A (en) 2011-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37278B (zh) 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積層薄片及其製造方法
US8979330B2 (en) Anisotropic light-diffusing film, anisotropic light-diffusing laminate, anisotropic light-reflecting laminate, and use thereof
JP2009237290A (ja) 光学部材と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
JP2010108824A (ja)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
JP2010152229A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ポリオレフィン系光拡散積層体
JP2010044269A (ja) 光拡散板、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8286907A (ja) 反射用積層体
JP5252071B2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その積層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87493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KR101068635B1 (ko) 인각율이 향상된 고휘도 확산필름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TWI459042B (zh) 光擴散薄膜積層體
JP5644092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用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積層シート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TW201015175A (en) Direct type backlight device
JP2015031893A (ja) 照明装置用レンズフィルム積層体
JP5838540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用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積層シート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5771963B2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組み込んだ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12078799A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
JP2012073608A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
JP2013200398A (ja)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
JP5267024B2 (ja)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3218093A (ja) 光拡散積層体、面光源装置並びにその面光源装置を用いてなる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14137520A (ja) 光拡散積層体及び照明装置
JP2012073607A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
JP2011151012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並びにその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を用いてなる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14137519A (ja) 光拡散積層体、面光源装置、並びにその面光源装置を用いてなる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