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8674B - 液晶顯示裝置用視角提升薄膜、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及液晶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顯示裝置用視角提升薄膜、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及液晶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8674B
TWI428674B TW099135865A TW99135865A TWI428674B TW I428674 B TWI428674 B TW I428674B TW 099135865 A TW099135865 A TW 099135865A TW 99135865 A TW99135865 A TW 99135865A TW I428674 B TWI428674 B TW I42867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viewing angle
diffusion
liquid crystal
ang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358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26242A (en
Inventor
Katsuaki Kuze
Kenji Kawai
Kazumoto Imai
Akihumi Yasui
Akira Matsuda
Masao Kochi
Original Assignee
Toyo Bosek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Boseki filed Critical Toyo Boseki
Publication of TW2011262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262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86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867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02B5/045Prism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3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microprismatic or micropyramidal sha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5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creating an anisotropic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 i.e. distributing output differently in two perpendicular ax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3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323/00Functional layers of liquid crystal optical display excluding electroactive liquid crystal layer characterised by chemical composition
    • C09K2323/03Viewing layer characterised by chemical composi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Description

液晶顯示裝置用視角提升薄膜、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及液晶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設置於較液晶顯示裝置之液晶層更接近觀看者側之視角提升薄膜,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及液晶顯示裝置,特別是有關以高等級滿足視角提升與正面觀看所致減低影像變黑之所謂二律相悖(antinomy)的現象。
液晶顯示裝置活用其薄型、輕量、耗電低等之特徵,多使用作為平板面板顯示器,其用做行動電話、個人數位助理(PDA)、個人電腦、電視等之資訊用顯示裝置之用途正年年擴增。
但是,相較於CRT,液晶顯示裝置有視角狹小的問題.對於此等問題,專利文獻1提案有將具有使入射光散射、透過功能的光擴散性薄膜設置於液晶顯示畫面上。該薄膜係將折射率相異的透明樹脂作成海島構造的組成物予以熔融擠壓成薄片狀,進一步拉伸而得,但由專利文獻1之第3圖及第4圖所示薄膜散射透過光的強度分布係數示,在任一情形,視角之提升與變黑之減低並無法並存。
又,專利文獻2提案有一種分光各向異性(anisotropyic)散射薄膜,其具有因波長而相異的散射角度分布,且在對薄膜面,方位角為90度之不同的2方向上,散射光分布相異。該薄膜同於專利文獻1,雖可發揮優異的視角提升效果,但由專利文獻2,第3圖(b)所示薄膜的散射光分布,係教示變黑之減低依舊不充分。
再者,專利文獻3提案有一種透過光散射控制薄膜,其係由單一熱塑性樹脂所組成,內部具有含多數微細的空孔之部分。該等薄膜係教示將已熔融製膜的聚碳酸酯進行拉伸處理,並利用溝狀龜裂所致的光散射者,但由專利文獻3第13圖之薄膜的光散射強度角度仰賴性,可知擴散度不足,變黑之減低雖良好,但視角提升效果並不充分。
再者,專利文獻4,提案一種光散射薄片,其係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與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混合溶解、流延(flow casting)、乾燥所獲得。其係教示該等薄膜具有以折射率互為相異的複數種樹脂所構成的相分離構造,且具有以離相分解(spinodal decomposition)所形成之共連續相構造,但由專利文獻4第4圖之薄膜的光散射強度角度仰賴性,可知擴散度大,變黑之減低效果不足,亦如專利文獻4所記載,則止於視角變化所致明亮度呈均勻的效果而已。
又,有多數揭示使用到透鏡薄膜的技術。例如有關專利文獻5中所揭示的技術,由其第8圖及第9圖之薄膜透過光的擴散度分布,其教示則同於專利文獻1。亦即,第八圖的方針係因擴散度高,故視角提升效果優異,但變黑之減低則差,一方面,第九圖之方針,係因擴散度低,故變黑之減低良好,但視角提升效果差。
如上述,先前之液晶顯示裝置之光擴散薄膜,雖可滿足視角提升與變黑之減低之任一者的特性,但目前為止則尚無以高等級同時滿足雙方特性之物。
又,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畫面,有易於髒污及易於損傷的問題。因此,有揭示一種液晶顯示裝置用保護薄膜,其係進行液晶顯示裝置顯示畫面的破壞、髒污及損傷等的防止(例如參照專利文獻6)。
又,有揭示一種保護薄膜,其設置於液晶顯示裝置表面,並控制顯示畫面的可視範圍,其係自畫面之大致正面看得見影像,而自斜方則看不見影像,即所謂具有防偷窺功能(例如參照專利文獻7)。
如上所述,相較於CRT,液晶顯示裝置有視角狹小的問題。例如衛星導航多被設置於司機的斜前方,須謀求視角的改善。又例如由於行動電話顯示資訊的高功能化等,多人觀看顯示畫面的使用方式日漸增加,與上述防偷窺功能相反之視角提升的要求愈趨強烈。在此種背景下,亟需要一種附有視角提升功能的液晶顯示裝置用保護薄膜。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7-11401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4-34130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10-206836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2-221608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平9-179113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特開2000-56694號公報
專利文獻7:日本特開2010-145976號公報
本發明係有鑑於此等先前技術之現況而首先發明者,其目的係提供一種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其以高等級使視角提升與由正面觀看所致影像變黑之減低能予並存,且設置於較液晶顯示裝置之液晶層更接近觀看者側的視角提升薄膜,及可著脫自如地設置於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畫面表面上,可改善液晶顯示裝置之視角狹小的缺點,且具有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畫面的保護功能。
本發明者為了達成此等目的,經戮力研討,結果首先發現藉由將平行透光率)、擴散度(A)及擴散度比控制在特定範圍內,即可高等級地達成視角提升與變黑減低之二律相悖的現象,於是完成本發明。
亦即,本發明係下述(i)至(xii)之發明。
(i)一種視角提升薄膜,其係設置於較液晶顯示裝置之液晶層更接近觀看者側之視角提升薄膜,其特徵為同時滿足下列(1)至(3)之條件:(1)平行透光率為5至90%;(2)主擴散方向之擴散度(A)為1至20度;(3)主擴散方向之擴散度比為0.25至15%。
(ii)如第(i)項之視角提升薄膜,其中主擴散方向之擴散度(B)為140至175度。
(iii)如第(i)或(ii)項之視角提升薄膜,其中主擴散方向之擴散度(B)、與和主擴散方向呈正交方向之擴散度(B')之比(擴散度(B)/擴散度(B'))為1.2至6.0。
(iv)如第(i)至(iii)項中任一項之視角提升薄膜,其係將至少二種非互溶性之熱塑性樹脂混合物予以熔融擠壓並成型所獲得。
(v)如第(i)至(iii)項中任一項之視角提升薄膜,其係由聚酯系紋裂薄膜所組成。
(vi)如第(i)至(iii)項中任一項之視角提升薄膜,其係由在相鄰的透鏡部間具有大致平坦的谷部之透鏡薄膜所組成。
(vii)如第(i)至(vi)項中任一項之視角提升薄膜,其中在視角提升薄膜之觀看者側表面,積層至少一層選自硬塗覆層、反射減低層及防眩層的功能性層。
(viii)一種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其特徵為積層如第(i)至(vii)項中任一項之視角提升薄膜與自黏層。
(ix)一種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其特徵係經由單面係由自黏層所組成,另一面係由感壓黏著層所組成之兩面黏著薄膜的感壓黏著層,積層如(i)至(vi)項中任一項之視角提升薄膜而成。
(v)如第(viii)或(ix)項之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其中自黏層係由柔軟聚合物所組成。
(xi)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構成係設置較液晶層更接近觀看者側的如第(i)至(vii)項中任一項之視角提升薄膜。
(xii)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徵為經由自黏層將如第(viii)至(x)項中任一項之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著脫自如地貼著於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畫面表面而成。
本發明之視角提升薄膜因具有兼具直行透過性與擴散透過性兩種性質特性的配光分布圖型,故可提供以高等級滿足視角提升與由正面觀看所致影像變黑減低的所謂二律相悖現象的液晶顯示裝置。
又,本發明之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因積層有自黏層,故經由該自黏層可簡便地固定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於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畫面表面上,且不受空氣腐蝕下,容易地固定於自黏層與顯示畫面之界面。在其上因提供視角提升功能,故可提升經固定的液晶顯示裝置的視角。又,例如在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的表面有所污損或有所損傷之情形,則可容易地取下。再者,上述以自黏層實施固定,故在取下的時候,例如以感壓黏著層固定的情形所引起之黏著層之對顯示畫面之轉移所致顯示畫面之污染不致發生。再者,自黏層係由柔軟的聚合物所組成,故即使於顯示畫面上施以外力,亦因自黏層之變形所致的緩和作用,而可抑制顯示畫面之破壞。
[本發明之最佳實施方式]
(視角提升薄膜之特性)
本發明之視升提高薄膜係設置於較液晶顯示裝置之液晶層更接近觀看者側,其特徵為同時滿足下列(1)至(3)之條件:(1)平行透光率為5至90%;(2)主擴散方向之擴散度(A)為1至20度;(3)主擴散方向之擴散度比為0.25至15%。
上述平行透光率較佳為8至90%,更佳為10至90%,又更佳為20至70%,特佳為40至70%。平行透光率為光直行透過性的指標,在本發明係以後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方法測定而獲得。具體言之,平行透光率係以使薄膜之捲繞方向分別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固定於霧度測定器之試料臺上,予以測定所獲得測定值的平均值來表示。將薄膜之捲繞方向於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測定,係因在該方向光學特性有很大的變化所致。平行透光率未達上述下限時,則變黑減低的效果降低,一方面,超過上述上限時,則視角提升效果降低,故不宜。
上述主擴散方向之擴散度(A)較佳為1至15度,更佳為1至10度,特佳為1至6度。擴散度(A)為一般廣泛採用之擴散度的指標,在本發明係以後述實施例記載的方法測定而獲得。擴散度(A)未達上述下限時,則技術上有困難。一方面,擴散度(A)超過上述上限時,因變黑減低悪化,故不宜。
上述主擴散方向之擴散度比,就視角提升的觀點觀之,較佳為0.30至12%、更佳為0.40至10%、再更佳為1.0至 10%。擴散度比係用來取得視角提升與變黑減低之二律相悖現象之平衡的指標,在本發明係以後述實施例記載的方法測定而獲得。擴散度比若未達上述下限,則視角提升的效果降低,一方面,若超過上述上限,變黑減低的效果降低,故不宜。
又,本發明之視角提升薄膜,主擴散方向之擴散度(B)較佳為140至175度,更佳為150至175度,再更佳為155至175度。擴散度(B)係一般不被使用之擴散度的表示指標,係本發明人等新發明的指標,為首先發現之視角提升效果的指標。擴散度(B)在本發明中係以後述實施例記載的方法來測定而獲得。擴散度(B)若未達上述下限,則視角提升效果不足,一方面,若超過上述上限,則變黑減低的效果降低,故不宜。
又,本發明之視角提升薄膜主擴散方向之擴散度(B)與和主擴散方向呈正交方向之擴散度(B')之比(擴散度(B)/擴散度(B'))(亦稱為各向異性(anisotropyic))較佳為1.2至6.0,更佳為1.3至6.0。未達上述下限時,提供各向異性的效果降低,故不宜。一方面,超過上述上限時,則技術上有困難。
本發明之視角提升薄膜的目的係以高等級且平衡性佳地使視角提升與變黑減低之所謂二律相悖現象並存。如欲謀求視角提升,則必需求得高擴散性。一方面,相對於變黑的減低,則必須求得高的直行透過性。該等特性一般而 言為二律相悖的行為。若要取得二律相悖現象的平衡,較佳為滿足上述特性。
若要提升視角,自以往即知必須有高的擴散度。但是,本發明則令人驚異的是,不同於此種先前的真知灼見,而有關一般廣泛採用屬擴散度指標的擴散度(A),係如上所述,寧可設定在較低的區域內且在特定範圍內較為適當。亦即,欲提供上述特性使高擴散性與高直行透過性並存,就必須有與先前真知灼見有相反的對應。
一方面,僅是將平行透光率及擴散度(A)設定在上述範圍內,就能有效地使變黑減低,但擴散透過性低且視角提升不足,則無法滿足上述特性。若要謀求視角提升與變黑減低之二律相悖現象並存,則除了滿足上述二種特性以外,必須同時滿足將上述主擴散方向之擴散度比設定在上述範圍內。主擴散方向之擴散度比係主擴散方向中的配光分布圖型之底部擴大(broden foot range)的標準。因此,擴散度比亦可看作是顯示一種擴散度大小的標準。藉由將擴散度比設定在上述範圍內,即可謀求視角提升與變黑減低之二律相悖現象的並存。有關前述專利文獻所揭示的技術,由該處記載之配光分布圖型,而教示各個配光分布圖型在任一方向均無法滿足上述特性。再者,藉由將主擴散方向之擴散度(B)設定在上述範圍內,則可使上述二律相悖現象之並存穩定化。
滿足上述光學特性之較佳的配光分布圖型之一例係如第1圖所示。
又,藉由提供各向異性,即可提高對特定方向之光的擴散度。一方面,即使提供各向異性,例如屬直行透過性指標的平行透光率等之特性亦因薄膜方向而異,但相較於擴散度為小。因此,可對特定方向集光。因此,可以更高等級取得視角提升與變黑之二律相悖現象的平衡。
本發明所使用之視角提升薄膜,較佳為以實施例中記載的方法所測定之各向異性度為1.1以上。更佳為2.0以上,再更佳為3.0以上。若未達上述下限,則提供各向異性的效果降低,故不宜。上限並無特別限定,就變黑的觀點觀之,較佳為6.0以下。
在許多的專利文獻中揭示有提供各向異性可有效提升視角,但評價各向異性的擴散度並非屬一般廣泛採用之擴散度的指標的擴散度(A),使用本發明者等首先發現之屬擴散度指標的擴散度(B)來判定始為有效。上述較佳之配光分布圖型的情形,在擴散度(A)時,即使提供各向異性,方向所致的擴散度亦沒有差異。
達成該配光分布圖型的方法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將支配著提供擴散性之擴散控制的構成要素(例如在後述海/島構造的情形,則配向成島形狀,在紋裂薄膜之情形,則配向成紋裂形狀等)配向於細且長的特定方向。例如其係藉由將後述至少二種非互溶性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予以熔融擠壓成型所獲得的薄膜,且由海/島構造所組成薄膜之情形,較佳為盡可能使島成分單位配向於細且長的特定方向。
(由二種非互溶性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所組成的視角提升薄膜之製造方法)
接著,說明有關本發明視角提升薄膜的製造方法。本發明之視角提升薄膜較佳為藉由將至少二種非互溶性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予以熔融擠壓成型而獲得。至少二種非互溶性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的存在形態,作為連續相及分散相,可為各自的樹脂係獨立存在的所謂海/島構造,亦可為兩樹脂形成共連續相的構造。以兩樹脂之界面中的光折射或散射,而可控制上述特性。
本發明中,因採用熔融擠壓成型法,故經濟上較為有利。又,熔融擠壓成型法不同於塗膜法,因不使用溶劑,故對環境亦較為友善。再者,熔融擠壓成型法為了提供光擴散性,不需要含有非熔融性微粒子,故可減低製膜步驟中熔融樹脂之過濾器的阻塞,不僅生產性優異,同時所獲得薄膜的透明度亦高。
熔融擠壓成型法所致的製膜方法方面,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為T模法及膨脹(inflation)法之任一種。又,可為未拉伸原樣狀態之薄膜,亦可進行拉伸處理。又,本發明之視角提升薄膜可為單層,或二層以上多層構成亦無妨。在多層構成之情形,只要是至少一層為由上述構成所成的視角提升薄膜所組成的層,則其他層可為只是不具此等特性的透明層。又,全層亦可為視角提升層之構成。在上述多層構成之情形,可以多層共擠壓法製造,亦可以擠壓貼合法或乾貼合法實施。本發明之視角提升薄膜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10至500μm、更佳為20至500μm、再更佳為20至200μm。
(非互溶性樹脂)
使用的熱塑性樹脂方面,可例舉聚乙烯系樹脂、聚丙烯系樹脂、聚丁烯系樹脂、環狀聚烯烴系樹脂及聚甲基戊烯系樹脂等之聚烯烴系樹脂;聚酯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及該等共聚物等。
較佳為自該等熱塑性樹脂選擇至少二種的非互溶性(不相混合(not blending))之樹脂。上述至少二種非互溶性熱塑性樹脂之調配比率,較佳為各自的質量比為10/90至90/10、更佳為20/80至80/20、再更佳為30/70至70/30之比率。上述至少二種非互溶性熱塑性樹脂,可各自以製膜步驟調配樹脂,亦可使用事先以捏合法等於事前調配的形式。
本發明中,可調配三種以上熱塑性樹脂,併用用以提高各自樹脂親和度性之互溶劑或分散直徑調整劑等之添加劑亦無妨。又,亦可調配抗氧化劑或紫外線吸收劑等穩定劑或抗靜電劑等添加劑。又,只要是在不阻礙上述光學特性的範圍內,亦可添加無機粒子或聚合物珠等之微粒。
上述至少二種非互溶性熱塑性樹脂之熔融率,只要能滿足上述光學特性則無特別限定。各別之熱塑性樹脂在230℃下測定的熔融率為0.1至100、較佳係在0.2至50之範圍內適當選擇。
上述至少二種熱塑性樹脂中,較佳為至少一種為聚烯烴系樹脂。可例舉聚酯樹脂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或該等樹脂的混合物與聚烯烴系樹脂之組合。在該例示組成之情形,聚烯烴系樹脂較佳為導入有羧基、羥基及酯基等之極性的改性聚烯烴系樹脂。藉由使用此等熱塑性樹脂之組成,可容易獲得上述適當的配光分布圖型。
上述熱塑性樹脂方面,就耐光性或經濟性的觀點觀之,二種均使用聚烯烴系樹脂亦較適當。在此情形,環狀聚烯烴系樹脂與聚乙烯系樹脂之組合或者含有聚丙烯系樹脂與乙烯及/或丁烯的聚烯烴樹脂之組合,可容易獲得上述適當的配光分布圖型,故較為適當。再者,該組合就耐光性及經濟性之觀點觀之,亦可說是較為適當。在上述組合亦可進一步組合奈米結晶結構控制型聚烯烴系彈性體樹脂。
在環狀聚烯烴系樹脂方面,可例舉具有降莰烯(norbornene)或四環十二烯等之環狀聚烯烴結構之物。例如(1)將降莰烯系單體之開環(共)聚合物,依照需要進行如順丁烯二酸加成、環五二烯加成般之聚合物改性後,經氫化的樹脂;(2)進行降莰烯系單體加成型聚合的樹脂;(3)進行降莰烯系單體與乙烯或α-烯烴等之烯烴系單體加成型共聚的樹脂等。聚合方法及氫化方法可依通常方法進行。
一般認為該等之物可提高玻璃轉移溫度,因模內之剪切(shear)及牽伸(draft)而變細的島成分在冷卻中迅速被固化,並容易產生穩定的特性。
玻璃轉移溫度較佳為100℃以上、再更佳為110℃以上、特佳為120℃以上。上限依單體種類而單獨地決定(環狀單體-100%之Tg),但較佳為230℃以下、再更佳為200℃以下、特佳為190℃以下。若超過上述上限,則熔融擠壓時必須為高溫,會有進行著色或未溶解物發生的情形。此外,玻璃轉移溫度之值係準照ISO11357-1,-2,-3,以10℃/min之升溫速度而測定的值。
環狀聚烯烴系樹脂之環狀成分的含量較佳為70至90質量%、再佳為73至85質量%。特別在降莰烯系之情形,以該範圍更適當。尤其是使乙烯共聚的環狀聚烯烴系樹脂因與聚乙烯系樹脂的親和性高,可達成所期望的特性,故較為適當。乙烯之含量較佳為30至10質量%,再佳為27至15質量%。
聚乙烯系樹脂方面,可為單一聚合物,亦可為共聚物。在共聚物之情形較佳是50莫耳%以上屬乙烯成分。該聚乙烯樹脂之密度及聚合方法等亦無限定,但較佳為使用密度0.909以下的共聚物。可例舉與辛烯的共聚物。聚合方法為金屬茂(metallocene)觸媒法及非金屬茂觸媒法的任一種均無妨。
聚丙烯系樹脂方面,可為單一聚合物,亦可為共聚物。在共聚物之情形較佳為50莫耳%以上屬丙烯成分。該樹脂之製造方法、分子量等並無特別限定,就耐熱性等之觀點觀之,較佳為結晶性高之物。具體言之,結晶性較佳為以差式掃瞄熱量計(DSC)所致熔融熔融熱來判斷,熔融熱為65J/g以上之物。
在含有乙烯及/或丁烯的聚烯烴系樹脂方面,可例舉同元聚乙烯樹脂、同元聚丁烯樹脂、及該等樹脂以外之與烯烴系單體之共聚物;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及與該等酯衍生物之共聚物等。在與其它烯烴系單體之共聚物的情形,可為無規、嵌段及接枝共聚物之任一種。又,亦可為EP橡膠等分散體。該樹脂之製造方法及分子量等亦無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使用上述聚乙烯系樹脂或乙烯及丁烯之共聚物。
奈米結晶結構控制型聚烯烴系彈性體樹脂係一種熱塑性聚烯烴系彈性體,該聚合物之結晶/非晶結構係於於奈米等級下控制,該結晶於奈米等級下具有網眼構造,可例舉三井化學公司製的Notio(註冊商標)。先前的聚烯烴系彈性體樹脂,結晶尺寸係屬微米等級,相對於此,奈米結晶構造控制型聚烯烴系彈性體樹脂則具有結晶尺寸在奈米等級下控制的特徵。因此,相較於先前的聚烯烴系彈性體樹脂,多是透明性、耐熱性、柔軟性、橡膠彈性等均較為優異。因此,藉由調配該奈米結晶結構控制型聚烯烴系彈性體樹脂,則可提高所獲得薄膜的外觀。
在環狀聚烯烴系樹脂與聚乙烯系樹脂或聚丙烯系樹脂之組合之情形,較佳為使聚乙烯系樹脂或聚丙烯系樹脂作為海相(sea phase),且將該海相之聚乙烯系樹脂或聚丙烯系樹脂之熔融率設定為較島相之環狀聚烯烴系樹脂的熔融率更高。
在組合環狀聚烯烴系樹脂與聚乙烯系樹脂或聚丙烯系樹脂的情形,較佳為在全樹脂量中調配環狀聚烯烴系樹脂10至60質量%、再佳為10至50質量%。上述範圍較佳為相對於使後述聚乙烯系樹脂或聚丙烯系樹脂設為海相的實施態樣。在將與上述構成為相反構成的環狀聚烯烴系樹脂設為海相之情形時,則關係到鑄模內之剪切、海相的柔軟性或流動性,則難以獲得所期望的光學特性,尤其是各向異性度高的視角提升薄膜。
將上述至少二種非互溶性的熱塑性樹脂混合物予以熔融擠壓成型的方法中,就提供上述光學特性的觀點而言,較佳為例如以海/島法實施的情形,可如前述提供各向異性於島成分之形狀。島成分之形狀較佳為細長之線(thread)形。島成分之長/島成分之寬之比較佳為5倍以上、更佳為8倍以上。因形成細長的線形,而可抑制直行透過性之降低,提高與島成分之配向方向呈正交方向的擴散透過度。
為了形成此種形狀的島構造,較佳為對海成分樹脂與島成分樹脂之熔融黏度產生差異。特佳為將島成分之熔融黏度設定較海成分為低。為此,例如較佳為對熔融率產生差異,較佳為島成分側的熔融率設定較海成分為高。又,較佳為對海成分樹脂與島成分樹脂之剛性產生差異。特佳為島成分之剛性設定較海成分為低。
(製膜方法)
上述熔融擠壓成型法所致製膜方法方面,並無特別限定,可為例如T模法及膨脹法之任一種。又,可為未拉伸之原樣的薄膜,亦可進行拉伸處理。
上述熔融擠壓成型法,一般而言,係將以擠壓機熔融的樹脂自模擠壓成薄片狀,使該薄片密著於冷卻輥上,使其冷卻固化而製膜。對冷卻輥之密著,雖然亦可以一般廣泛使用的擠壓輥予以壓著來進行,但就提供各向異性的觀點,在對上述冷卻輥之密著時,較佳為在該密著部入口部分沒有形成儲液區(亦稱為bank,(liquid reserving zone))。該儲液區之形成於對冷卻輥之密著時進行壓接時,亦即因係在以強大壓力壓著時發生,故較佳為使該密著時的密著壓力降低。最好是避免以例如一般廣泛使用的擠壓輥進行壓接使之密著的方法。
只要是以較弱的壓力使之密著的方法則無限定,較佳為例如將以擠壓機熔融的樹脂自模擠壓成薄片狀,將該薄片以氣壓的壓著的方法及/或以吸引法及/或以靜電密著法使之密著、冷卻固化而製膜所成者。藉由該方法,可穩定地獲得具有各向異性的視角提升薄膜。
上述因氣壓所致的壓著方法及/或以吸引法及/或靜電密著法使之密著、冷卻固化的方法並無限定。例如以氣壓所致壓著方法方面,可例舉以空氣等氣體壓力進行壓著之所謂氣刀法等之方法;以減壓噴嘴吸引而使之密著的真空腔室法;以靜電力使之密著的靜電密著法等。該方法可單獨使用,亦可併用複數種方法。就可提高所獲得薄膜之厚度精度的觀點觀之,則以後者實施較為適當。
本發明之視角提升薄膜,亦可以無拉伸法及拉伸法之任一種製造。例如,在光擴散層中使用聚酯系樹脂的情形,較佳為進行一軸拉伸。拉伸倍率較佳為2倍以上。上限並無限定,但較佳為未達10倍。藉此,島相朝向拉伸方向拉伸,形成細長的構造,而與該島相之配向方向呈正交方向之光擴散性明顯提高,可確保各向異性及高擴散性。
以無拉伸法製造時,亦可於冷卻固化前將經熔融擠壓的薄片予以伸長的方法,亦即以提高模斜度率的方法製造。
上述至少二種非互溶性之熱塑性樹脂之混合物,亦可各自以製膜步驟的擠壓機等調配熱塑性樹脂,亦可使用預先以捏合法等於事前作成混合物的形式。
為了提供上述光學特性,較佳為採用以在擠壓機中施以強力剪切的方法、在擠壓時施以強力牽伸的方法、或者以往一方向拉伸等之方法,而使非互溶樹脂往特定方向配向的方法。
(紋裂薄膜)
本發明之視角提升薄膜可由紋裂薄膜所組成。紋裂薄膜係指使薄膜內部發生無數次微米尺寸之空隙(void)或小纖維(fibrils)(以下稱為紋裂)的薄膜,藉由因薄膜之彎折而產生應力的集中、與因開放而發生紋裂,而製造的薄膜。紋裂薄膜先前係目的在抑制與本發明相反的視角而開始使用者(例如三輪等人著:工業材料Vo148 N0.4 P104至108)。令人驚訝的是本發明者等首先發現紋裂薄膜具有與先前周知之效果相反的效果。
紋裂薄膜的材料方面,較佳為由聚酯系樹脂所組成。聚酯樹脂因透明性高,故可確保直行透過性。
紋裂之大小,在以共焦點顯微鏡觀察並測定使紋裂薄膜在與紋裂之配向方向呈平行之方向切斷的剖面時,紋裂之大小較佳為寬度0.1至0.7μm、長度2至10μm。紋裂之寬度及長度未達上述下限時,則減低視角提升效果,相反地若超過上述上限,則降低變黑減低效果,故不宜。
以同於上述方法測定紋裂密度時,面積每10平方μm較佳為25至60個。紋裂密度若未達上述下限,則減低視角提升效果,相反地若超過上述上限,則降低變黑減低效果,故不宜。
有關薄膜厚度,因紋裂之密度而使最適值有所變化,故較佳為依照該等而適宜設定。若考慮到處理性及經濟性,則薄膜厚度較佳為12.5至350μm。
紋裂薄膜之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例舉以刀抵著薄膜,並以一定的折彎角度形成局部折彎部,以預定張力、速度捲取薄膜的方法等。紋裂薄膜較佳為以黏著劑或接著劑貼著於液晶監視器使用。只是貼合設置時,會因視角提升薄膜的微細波狀不勻,產生影像的變形。
(透鏡薄膜)
本發明之視角提升薄膜可使用透鏡薄膜。本發明使用的透鏡薄膜較佳為相鄰的透鏡部之間具有大致平坦的谷部。谷部之寬較佳為3至20μm、更佳為5至15μm。谷部之寬若小於上述下限,則降低變黑減低效果,相反地若超過上述上限,則降低視角提升效果,故不宜。
在先前技術揭示的透鏡薄膜中,相鄰的透鏡部係相互重疊而形成。亦與先前記述之專利文獻5揭示的技術所使用的透鏡薄膜為同形狀。該先前之透鏡薄膜的擴散透過性優異,但直行透過性差,有降低變黑減低效果的問題。根據本發明,藉由在相鄰的透鏡部之間設置有大致平坦的谷部,而可抑制擴散透過性的降低,提高直行透過性,結果可取得擴散透過性與直行透過性之平衡,滿足前述必要特性。
透鏡部之形狀或尺寸並無特別限定,可例如為圓柱、橢圓柱、三角柱、四角柱、六角柱、截錐(truncated cone)、截橢圓錐、截三角錐、截四角錐等的形狀。又,如將該等組合之物或重疊之物等,在側邊具有1個或複數個高低差之物亦無妨。透鏡部大小亦無特別限定,例如在屬代表性的透鏡薄膜之稱為稜鏡透鏡薄膜之三角柱的情形,高度較佳為2至10μm、寬度較佳為5至20μm(參照第2圖)。
(硬塗覆層等功能性層之積層的使用)
本發明之視角提升薄膜,較佳為在視角提升薄膜之觀看者側的表面,至少積層一層選自硬塗覆層、反射減低層及防眩層的功能性層所成者。上述功能性層可各自為單獨之構成,亦可為一層功能性層兼具複數種功能。
藉由硬塗覆層之積層,而提高視角提升薄膜表面的刮痕抗性。又,藉由反射減低層及/或防眩層之積層,即使在外部光線反射的環境下使用液晶顯示裝置,亦可減低外部光線之反射,並提高影像的可見度。又,即使在明亮的環境下使用,亦不再看見視角提升效果之減低。反射減低層或防眩層其表面以具有防反射功能為佳,例如可使用防眩型、抗反射型(antireflection type)及兼具該兩種功能的型式等。特別是使用後二者較適當。
上述功能性層之積層可直接積層於視角提升薄膜之表面,亦可與具有上述功能性層的TAC或PET等之塑膠薄膜予以積層來使用。而以後者,因可使用廣泛在市場流通的製品而實施,故較為適當。具有後者之功能性層的薄膜之積層方法,較佳為以黏著劑或者接著劑固定,亦可只是重疊,並以夾具固定。
接著劑或黏著劑只要是可固定視角提升薄膜與具功能性層的薄膜則無限定,但較佳為使用光學用之物。
(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
根據本發明,亦提供一種積層上述視角提升薄膜與自黏層所成的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
自黏層可直接形成於視角提升薄膜之表面,亦可形成於其它基材薄膜之表面,亦可積層該自黏層積層薄膜與視角提升薄膜。特別是以後者的方法廣泛使用性高且選擇範圍廣,故較為適當。在後者方法的情形,較佳為由兩面黏著層所成的,所謂兩面黏著薄膜上貼著視角提升薄膜而形成自黏層。該兩面黏著薄膜的兩面可都作為自黏層,以單面的自黏層固定視角提升薄膜,但由可堅固地固定視角提升薄膜的觀點、或經濟性之觀點,較佳為單面係例如形成丙烯酸系等之感壓黏著層,在該感壓黏著層側貼著視角提升薄膜的方法。
在使用兩面黏著薄膜來製作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的情形,兩面黏著薄膜之種類及製造方法亦無限定,但例如以日本特開2009-73937號公報揭示的方法所獲得兩面黏著薄膜之使用,因自黏層的自黏特性優異且成本效能等優異,故較為適當。
又,例如在日本特開2009-299021號公報等揭示的將非晶質之聚烯烴系樹脂層與該視角提升薄膜直接積層的方法,就經濟性等之觀點亦為適當。上述積層方法並無限定。可例舉共擠壓法或擠壓貼合法。
(自黏層)
本發明中的自黏性,係表示在對被黏著面黏貼時,即使不自外部施加壓力亦可黏著的性質之意。
該自黏層只要是可複數次貼著及剝離則無限定,較佳為由柔軟聚合物所組成,不過即使重複貼著及剝離,其貼著性能或剝離性能的變化小,且剝離時,則難以產生在顯示畫面的表面上轉印該自黏層之成分,而污染顯示畫面的現象。
柔軟聚合物為非交聯聚合物或是交聯聚合物均無妨。又,亦可為膠狀體。聚合物的種類亦無限定。可例舉聚烯烴系聚合物、丙烯酸系聚合物、聚酯系聚合物、聚胺基甲酸酯系聚合物及聚矽氧系聚合物等。以聚烯烴系聚合物及聚烯烴系聚合物與其它聚合物之組成物及聚矽氧系聚合物,由於上述特性更優異故佳。
聚矽氧系聚合物之種類及交聯方法亦無限定,較佳為例如日本特開2009-113420號公報所揭示的方法。又,較佳為使用加成型聚矽氧聚合物。
由上述柔軟聚合物所組成的自黏層,較佳為以下列測定方法評價的表層動態硬度為0.01至100mN/μm2 、更佳為0.03至80mN/μm2
上述表層動態硬度小於0.01mN/μm2 時,剝離有困難,該可修復性(repairability)降低,相反地若超過100mN/μm2 ,則固定力不足。
[表層動態硬度]
使用島津製作所製之島津動態超微小硬度計DUH202型,以試驗模式:模式3(軟質材料試驗)、壓頭(indenter)之種類:115、試驗加重:1.97mN、負荷速度:0.0142mN/秒、保持時間:5秒之條件進行測定。試料係以環氧接著劑固定於載玻片玻璃上,並設置於測定臺。以本測定法評價的動態硬度,所獲得為自試料表面因深度而異的測定值。以自表面至3μm深度的測定值作為表層硬度。
又,由上述柔軟聚合物所成的自黏層,其表面平均表面粗度(Ra)設定在0.12μm以下,較佳為0.08μm以下,特佳為0.05μm以下。藉此,顯現出自黏層的自黏性所致之實用上的固定力,亦即顯現表面膠黏(tackiness)力。上述平均表面粗度(Ra)若超過0.12μm,則無法顯現出自黏性,自黏所致的固定則為不可能。此外,上述平均表面粗度(Ra)係以下列的方法所測定的值。
[平均表面粗度(Ra)]
使用小坂製作所製SE-200型表面粗度計,以縱倍率:1000、橫倍率:20、切割(cut-off):0.08mm、測定長:8mm、測定速度:0.1mm/分的條件進行測定。
(液晶顯示裝置及視角提升薄膜或者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的使用方法)
根據本發明,亦提供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構成係設置較液晶層更接近觀看者側的上述視角提升薄膜及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
液晶顯示裝置方面,可使用主動矩陣驅動、單純矩陣驅動等之扭轉向列型、超扭轉向列型、強鐵電(ferroelectric)性液晶、反強鐵電性液晶等全部之物。在使用偏光板的液晶顯示裝置之情形時,本發明之視角提升薄膜只要較液晶層更接近觀看者側即可,亦可較偏光板更內側或外側,但以較偏光板更外側者,因可抑制視角提升薄膜所致偏光不勻之發生故佳。本發明之視角提升薄膜之設置於液晶顯示裝置的方法方面,例如以反射損失少的接著劑等盡可能的密著於液晶層基板、偏光板、相位差板等並貼合較佳,但亦可僅以夾具重疊固定。
又,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對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畫面表面之貼著,係經由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的自黏層實施。因此,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可著脫自如的固定於顯示畫面表面上。又,可顯現出顯示畫面的保護功能。
實施例
茲例舉實施例如下,更具體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受限於下述實施例,亦可在適合本發明宗旨的範圍內加以適宜變更而實施。此外,實施例採用的測定‧評價方法係如下述。又,實施例中有「份」、「%」者,只要無特別限制,係各表示「質量份」、「質量%」之意。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未滿足本發明特性的比較例之薄膜,便利上亦稱為視角提升薄膜。
1.平行透光率
使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霧度測定器「NDH-2000」,準照JIS K 7136進行測定。
將薄膜之捲繞方向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各自固定於上述測定器之試料臺上,並加以測定,使用各3次測定所獲得測定值的平均值,進一步求得兩方向測定值的平均值來表示。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兩方的測定,係在以薄膜之捲曲方向呈垂直方向的情形與呈水平方向的情形,因而有平行透光率大幅變化之故。
此外,在薄膜兩面之表面粗度有差異之情形,係在光可通過的方向固定於實際上與評價視角提升性能時相同方向,並進行測定。
2.擴散度B
使用自動可變角光度計(GP-200:村上色彩研究所公司製)進行測定。
在透過測定模式、光線入射角:0°(對試料面上下、左右均成直角的角度)、受光角度:-90°至90°(赤道線面上之角度)、過濾器:使用ND10、光束閘(light flux diaphragm):10.5mm(VS-13.0)、受光閘:9.1mm(VS-34.0)、靈敏度:950、HIGH VOLTON:600及可變角間隔0.1度之條件下,使受光器自-90度移動至+90止進行測定所獲得,求得透過光之可變角光度曲線之峰值立起角度與峰值之完成角度間之角度的度數(參照第1圖)。該峰值之立起及完成角度係以10倍之放大鏡(loupe)觀看該部分,將該峰值之線消失的最前端角度作為各自之角度。若進行該對應則可明確的判定。
此外,使受光器移動的面定義為赤道面。
上述測定係使薄膜之捲繞方向固定成為與試料固定臺之上下方向呈平行方向及水平方向並進行測定,以該角度較大值作為擴散度B。
此外,在薄膜兩面之表面粗度有差異之情形,則以光可通過的方向固定於與實際上評價視角提升性能時相同的方向,並進行測定。
以該擴散度(B)之較大者作為主擴散方向。
在測定時,試料之測定前,將Kimoto公司製屬光擴散薄膜的Light-up薄膜(商品註冊)100DX2薄膜固定在試料固定臺上,以使薄膜之捲繞方向與試料固定臺之上下方向呈平行方向,且擴散層側成為出光側,以同於上述的條件實施可變角光度測定。該測定中,可變角光度曲線之峰值頂點之高度相對於全標度超過80%,或者小於70%的情形,則進行靈敏度或者HIGH VOLTON刻度盤之數值的微調,使該值相對於全標度為70至80%。
3.擴散度A
與擴散度B相同,使用自動可變角光度計(GP-200;村上色彩研究所(股)製)進行測定。
將試料固定在以上述擴散度B之測定所求得的主擴散方向,除了靈敏度及HIGH VOLTON以外,其他在同於擴散度B的條件中測定。
調整靈敏度及HIGH VOLTON之設定,使得透過光之可變角光度曲線之峰值頂點之值相對於全標度為20至80%之範圍,與擴散度B同樣地求得透過光之可變角光度曲線。
在所獲得透過光之可變角光度曲線的峰值高度一半的高度中,角度寬(半值寬)的角度作為擴散度A(參照第1圖)。
在平行透光率高的試料之情形時,即使降低測定感度,可變角光度曲線之峰值頂點則為權衡(trade-off)之關係,頭頂之峰值有無顯現之情形。在此情形下,於靈敏度:150及HIGH VOLTON:500中進行測定,將相對於全標度50%之高度的峰值寬作為擴散度A。
此外,擴散度A之值為小時,則使用10倍之放大鏡,求得半值寬。
4.擴散度比
測定在上述擴散度A之測定所求得的可變角光度曲線之-30度及0度中的透過光度,以下述式(1)計算,以%表示。
-30度中的透過光度/0度中的透過光度×100 (1)
-30度中的透過光度非常低時,使用10倍之放大鏡,求得高度。
此外,-30度係指離峰值之立起側中心的角度。大部分試料均成對象形,+30度亦大約呈同樣的值。
又,如上述,在沒有顯現出頭頂部之峰值的情形,在靈敏度:150及HIGH VOLTON:500中進行測定,將-30度中的透過光度設為-30度之透過光度,將全標度之高度作為0度之透過光度來計算。
5.各向異性
將在上述2所獲得的主擴散方向之擴散度B及與主擴散方向呈正交方向之擴散度B'之比(擴散度B/擴散度B')設為各向異性。
6.視角提升效果
將Acer公司製TN方式之液晶監視器(V173A)水平設置於臺上,在該液晶監視器之表面,以重疊或者黏著劑固定試料薄膜,以Cosmo電子公司製之信號發生器(型式:CM50)表示視角判定用之色條(color bar),在暗室由液晶監視器之正面及左右約60度之角度觀看,官能評價兩項觀看之色調、對比之差,進行排名。
排名係與分為五階段的標準試料之比較來判定。以1至10名判定,並以平均值表示。各排名中間之物,則使用0.5判定。例如,在排名2與3中間為2.5。
空白組(僅為面板)為1。排名數值高者較為優異。
排名3以上則判斷為具實用性。
此外,將試料重疊設置或者黏貼,以使光擴散薄膜之主擴散方向與液晶監視器之長邊呈平行,來進行評價。在重疊設置的情形,若薄膜因捲曲等而凸出時,則將四角以膠帶固定,進行評價。
7.變黑
以同於視角提升效果之方法對由大致正面觀看白質部分時之變黑,進行官能評價,加以排名。排名係藉由與分六階段的標準試料比較而作判定。以2名次判定,並以平均值表示。各順位中間之物係使用0.5判定。例如在順位2與3中間為2.5。
空白組(僅為面板)為6。排名之數值以高者較為優異。
因液晶面板之色溫度等變更而可改善該特性,故名次2以上判斷具實用性。名次3以上更佳。
8.總合評價
視角提升效果判定名次3以上且變黑名次2,則判定具實用性。又,該等名次之合計數值為6以上者,可判定實用性非常優異。
(實施例1)
藉由使用池貝鐵工公司製PCM45擠壓機,於樹脂溫度250℃熔融混合:環狀聚烯烴系樹脂(TOPAS(TM) 6013F-04 Topas Advanced Polymers公司製,熔融率:2.0(230℃))50質量份、及乙烯與辛烯所成的嵌段共聚樹脂(道氏化學公司製INFUSE(TM) D9100.05、熔融率:2.4(230℃))50質量份,以T模擠壓,以鏡面之冷卻輥冷卻,獲得厚度120μm的視角提升薄膜。使用真空腔室進行上述冷卻時對冷卻輥之薄膜的密著。
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的特性如表1所示。
本實施例所獲得的視角提升薄膜,其視角提升優異且變黑程度低的極高品質。
(比較例1)
藉由使用2臺熔融擠壓機,以第1擠壓機熔融聚丙烯樹脂WF836DG3(住友化學公司製、住友Nobrene)100質量份作為基層A,以第2擠壓機熔融混合聚丙烯樹脂WF836DG3(住友化學公司製、住友Nobrene)17質量份與丙烯‧乙烯共聚物HF3101C(日本聚丙烯公司製)83質量份作為光擴散層B,以T模方式熔融共擠壓,以使鑄模內成為A/B後,以20℃之鑄塑輥冷卻,而獲得未拉伸薄片。接著利用縱拉伸機之輥周邊速率差,將該未拉伸薄片以拉伸溫度120℃拉伸4.8倍,接著以拉幅(tenter)式拉伸機,於165℃加熱後,以155℃之拉伸溫度朝向橫方向拉伸9倍。接著以166℃進行熱固定,獲得A/B構成之厚度各自依序為22.2μm、2.8μm的視角提升薄膜。於捲繞當前,在基層A表面進行電暈處理。
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本比較例所獲得之視角提升薄膜僅少許變黑,為高特性,但視角提升效果差。
(比較例2)
將單面為平均表面粗度Ra 0.56μm且經壓紋加工(緞紋(satin)型)之厚度為250μm的聚碳酸酯薄膜作為視角提升薄膜。
該視角提升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該視角提升薄膜與全特性共同於自反壓紋加工面至入射光方向進行評價。
本比較例視角提升薄膜的視角提升效果不良。
(比較例3)
將單面為平均表面粗度Ra1.2μm且經壓紋加工(緞紋型)之厚度為380μm之聚碳酸酯薄膜作為視角提升薄膜。
該視角提升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該視角提升薄膜與全特性共同以自反壓紋加工面至入射光方向進行評價。
本比較例之視角提升薄膜的視角提升效果不良。
(比較例4)
將單面為平均表面粗度Ra0.97μm且經壓紋加工(緞紋型)之厚度為100μm之聚酯薄膜作為視角提升薄膜。
該視角提升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該視角提升薄膜與全特性共同自反壓紋加工面至入射光方向進行評價。
本比較例視角提升薄膜的視角提升效果不良。
(比較例5)
藉由使用塗膜機,在厚度250μm之高透明性聚酯薄膜(東洋紡績公司製Cosmoshine A4300)之單面上,塗佈及乾燥平均粒徑3μm之球狀丙烯酸樹脂粒子(東洋紡績公司製Taftic(TM) FH-S300)50質量份與聚胺基甲酸酯樹脂50質量份之混合部分,以使乾燥後厚度成為30μm,而獲得視角提升薄膜。
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該視角提升薄膜與全特性共同自反塗布面至入射光方向進行評價。
本比較例之視角提升薄膜的視角提升效果良好,但變黑強烈,變黑減低效果不良。
(實施例2)
藉由使用2臺熔融擠壓機,以第1擠壓機,使環狀聚烯烴系樹脂(TOPAS(TM) 6013S-04 Topas Advanced Polymers公司製熔融率:2.0(230℃))35質量份及由乙烯與辛烯所組成的嵌段共聚樹脂(道氏化學公司製INFUSE(TM) D9817.15熔融率:26(230℃))65質量份作為基層A;以第2擠壓機使聚丙烯系之接著性樹脂(Admer(TM) QF551三井化學公司製熔融率:5.7(190℃))作為表層,以T模方式予以熔融共擠壓後,藉由以鏡面之冷卻輥冷卻,而獲得總厚度56μm之視角提升薄膜。使用真空腔室進行上述冷卻時之對冷卻輥之薄膜的密著。層厚度構成為8/40/8(μm)。
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本實施例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較實施例1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視角提升效果稍差,但變黑現象有所改善,與實施例1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同樣地視角提升效果與變黑減低效果之兩特性均為優異。
(實施例3)
使用2臺熔融擠壓機,以第1擠壓機,將環狀聚烯烴系樹脂(TOPAS(TM) 6013S-04 Topas Advanced Polymers公司製熔融率:2.0(230℃))60質量份及由乙烯與辛烯所組成的嵌段共聚樹脂(道氏化學公司製INFUSE(TM) D9100.05熔融率:2.4(230℃))40質量份作為基層A;以第2擠壓機,使由乙烯及辛烯所成的嵌段共聚合樹脂(道氏化學公司製INFUSE(TM) D9817.15熔融率:26(230℃))作為表層,以T模方式予以熔融共擠壓後,以鏡面之冷卻輥冷卻,藉此而獲得總厚度120μm之視角提升薄膜。使用真空腔室進行上述冷卻時之對冷卻輥之薄膜的密著。層厚度構成為10/100/10(μm)。
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之特性如表2所示。
本實施例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與實施例2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相同地,視角提升效果與變黑減低效果之兩特性均為優異。
(實施例4)
在實施例2之方法中,除了層厚度構成設為30/140/30(vm)、薄膜層厚度變更為200μm以外,其他以同於實施例2之方法獲得視角提升薄膜。
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本實施例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較實施例1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變黑些許高,但視角提升效果較實施例1所獲得薄膜更優異。
(實施例5)
於60mmΦ單軸擠壓機(L/D:22)內,以樹脂溫度240℃,在聚丙烯樹脂(住友化學公司製、住友Nobrene FS2011 DG3)65質量份中熔融混合由乙烯與辛烯所組成的嵌段共聚合樹脂(道氏化學公司製INFUSE(TM) D9817.15熔融率:26(230℃))35質量份,以T模擠壓後,以20℃之鑄塑輥冷卻,藉此而獲得未拉伸薄片。接著,利用縱拉伸機之輥周邊速率差,以拉伸溫度118℃拉伸該未拉伸薄片4.5倍,接著在其單面進行電暈處理,獲得厚度200μm之視角提升薄膜。
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本實施例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與實施例1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同樣地可取得視角提升效果與變黑減低效果之兩特性的平衡。
(實施例6)
以真空乾燥機在180℃乾燥3小時,將充分去除水分的實質上無潤滑劑的聚對酞酸乙二酯樹脂(東洋紡績公司製RE553)95質量份、聚丙烯樹脂(住友化學公司製、住友Nobrene FS2011DG3)5質量份及極性基改性之氫化聚合物(JSR公司製Dynaron(TM) 4630)5質量份之混合物供給至單軸擠壓機,以280℃熔融,通過過濾器、齒輪泵,進行異物之去除,擠壓量之均整化(uniformalization)後,以T模在控溫於25℃的冷卻鼓上排出呈薄片狀。此時使用直徑0.1mm之金屬線狀電極,外加靜電,並密著於冷卻鼓,獲得未拉伸薄膜。接著,往長度方向以溫度103℃在長度方向拉伸5.0倍,獲得厚度45μm之視角提升薄膜。
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本實施例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可取得視角提升效果與變黑減低效果之兩特性的平衡。
(實施例7)
以真空乾燥機於180℃乾燥3小時,將充分去除水分之實質上無潤滑劑的聚對酞酸乙二酯樹脂(東洋紡績公司製RE553)95質量份與聚丙烯系樹脂(大日精化公司製CAP350)5質量份之混合物,供給至單軸擠壓機中,以280℃熔融,通過過濾器、齒輪泵,進行異物之去除,在擠壓量之均整化後,以T模在控溫於25℃的冷卻鼓上排出呈薄片狀。此時,使用直徑0.1mm之金屬線狀電極,外加靜電,密著於冷卻鼓,獲得未拉伸薄膜。接著,往長度方向以溫度103℃在長度方向拉伸5.0倍,獲得厚度50μm之視角提升薄膜。
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本實施例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可取得視角提升效果與變黑減低效果之兩特性的平衡。
(實施例8)
使用2臺熔融擠壓機,在第1擠壓機中,使以真空乾燥機於180℃乾燥3小時、充分去除水分之實質上無潤滑劑的聚對酞酸乙二酯樹脂(東洋紡績公司製RE553)90質量份與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樹脂(三井化學公司製Nucrel(TM) AN4228C酸含量4質量%、熔融率:4(190℃))10質量份作為基層A;在第2擠壓機中,使以真空乾燥機於180℃乾燥3小時,充分去除水分之實質上無潤滑劑的聚對酞酸乙二酯樹脂(東洋紡績公司製RE553)作為表層,以T模方式予以熔融共擠壓,在控溫於25℃的冷卻鼓上排出呈薄片狀。此時,使用直徑0.1mm之金屬線狀電極,外加靜電,密著冷卻鼓,獲得未拉伸薄膜。接著,往長度方向以溫度103℃在長度方向拉伸4.0倍,獲得厚度60μm之視角提升薄膜。
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本實施例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可獲得視角提升效果與變黑減低效果之兩特性的平衡。
(實施例9)
將以真空乾燥機,於180℃乾燥3小時,充分去除水分之實質上無潤滑劑的聚對酞酸乙二酯樹脂(東洋紡績公司製RE553)90質量份與特殊聚丙烯系彈性體樹脂(住友化學公司製Tafcelene(TM) T3732熔融率:4(230℃))10質量份之混合物,供給至單軸擠壓機中,以280℃熔融,通過過濾器、齒輪泵進行異物之去除,在擠壓量之均整化後,以T模在控溫至25℃的冷卻鼓上排出呈薄片狀。此時,使用直徑0.1mm之金屬線狀電極,外加靜電,密著冷卻鼓,獲得未拉伸薄膜。接著,往長度方向以溫度103℃在長度方向拉伸4.0倍,獲得厚度66μm之視角提升薄膜。
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本實施例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可取得視角提升效果與變黑減低效果之兩特性的平衡。
(比較例6)
將以真空乾燥機於180℃乾燥3小時、充分去除水分之實質上無潤滑劑的聚對酞酸乙二酯樹脂95質量份(東洋紡績公司製RE553)、間規(syndiotactic)聚苯乙烯樹脂(出光興產公司製Xarec(TM) 300ZC)5質量份及極性基改性之氫化聚合物(JSR公司製Dynaron(TM) 4630)5質量份之混合物供給至單軸擠壓機中,以280℃熔融,通過過濾器、齒輪泵,進行異物之去除,擠壓量之均整化後,以T模在控溫至25℃的冷卻鼓上排出呈薄片狀。此時使用直徑0.1mm之金屬線狀電極,外加靜電,密著冷卻鼓,獲得未拉伸薄膜。接著,往長度方向以溫度103℃在長度方向拉伸5.0倍,獲得厚度50μm之視角提升薄膜。
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本比較例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變黑強烈,變黑減低效果明顯很差。
(實施例10)
以刀抵著在輥間所捲取之厚度50μm之一軸拉伸聚酯薄膜上,並以一定折彎角度使之形成局部折彎部,藉由以預定之張力、速度,捲取薄膜,而以刀部分使之產生連續的紋裂,獲得薄膜內部產生微細紋裂的視角提升薄膜。
以共焦點顯微鏡觀察在與該視角提升薄膜之紋裂配向方向呈平行之方向予以切斷的剖面,其結果為在10μm方形之面積中,約存在有45個大致0.2至0.4μm寬、且3至6μm長的大致直線狀的紋裂。
視角提升及變黑評價係使用光學用之兩面黏著膠帶將該視角提升薄膜黏貼於上述評價用液晶監視器上,進行評價。又,其他之光學特性係在黏貼黏著膠帶的狀態下,自黏著膠帶側至入射光加以測定。
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本實施例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可獲得視角提升效果與變黑減低效果之兩特性的平衡。
(實施例11)
將形成透鏡部的透鏡薄膜作為視角提升薄膜,該透鏡部之構造係在厚度100μm之聚酯薄膜表面的單面上,具有約10μm之大致平坦谷部於第2圖所示的各透鏡部分間。
該視角提升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本實施例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可獲得視角提升效果與變黑減低效果之兩特性的平衡。
此外,視角提升及變黑評價,係使透鏡部表面設置於液晶監視器側而進行。又,其它光學特性係自透鏡部表面側入射光來測定。
(比較例7)
將形成透鏡部的透鏡薄膜作為視角提升薄膜,該透鏡部係在厚度188μm之聚酯薄膜表面的單面上,如第3圖所示之各透鏡部分為大約相交形的透鏡部。
該視角提升薄膜之特性如表1所示。
本比較例所獲得視角提升薄膜視角提升效果優異,但變黑強烈、變黑減低效果差。
此外,視角提升及變黑評價係使透鏡部表面設置於液晶監視器側來進行。又,其它光學特性係自透鏡部表面側入射光而測定。
(實施例12及實施例13)
在實施例1及實施例2之視角提升薄膜表面上貼著經Kureha Elastomer公司製之經硬加工的抗反射型之顯示器用保護薄膜,獲得積層有功能性層的視角提升薄膜。
以同於實施例1及實施例2之方法評價視角提升性能。所獲得的結果同於實施例1及實施例2。再者,因加成了防反射效果,故即使在明亮的環境中觀看上述液晶面板,亦未見到視角提升效果之降低。又,即使使用於外光反射的場所,亦可抑制外光之反射,故影像之可見度提高。又,因實施硬加工,故難有損傷。
(實施例14及實施例15)
在實施例1及實施例2之視角提升薄膜表面上,貼著Kureha Elastomer公司製之經硬加工的防眩型之顯示器用保護薄膜,獲得積層有功能性層的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
以同於實施例1及實施例2之方法評價視角提升性能。所獲得的結果同於實施例1及實施例2。再者,因加成防反射效果,故即使在明亮的環境中觀看上述液晶面板,亦未發現視角提升效果之降低。又,即使使用於有外光反射的場所,亦可抑制外光之反射,故影像之可見度提高。又,因有硬加工,故難以損傷。
(實施例16至實施例26)
係如日本特開2009-73937號公報之實施例1之段落0204至段落0205所揭示予以製造,單面為自黏層,且反面由丙烯酸系黏著層所成之光學用兩面黏著薄膜(基材薄膜之厚度變更為38μm)之丙烯酸系黏著層側之隔離膜,藉由將該隔離膜剝離,並在該丙烯酸系黏著層表面各自貼著實施例1至實施例11之視角提升薄膜,則獲得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
此外,上述光學用兩面黏著薄膜之自黏層表面之表層動態硬度為0.09mN/μm2 。又,平均表面粗度(Ra)為0.04μm。
剝離所獲得各自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之自黏層側之隔離膜,貼著於使用於上述視角提升效果的評價法之Acer公司製TN方式之液晶監視器(V173A)之顯示畫面表面上,以使光擴散薄膜之主擴散方向與液晶監視器之長邊呈平行的方向,依照上述視角提升效果之評價法,評價視角提升性能。其各自顯現與實施例1至實施例11之視角提升薄膜所獲得結果同等之視角提升性能,視角提升性能優異。又,因以自黏層貼著於顯示畫面表面上,故貼著性優異,可予以貼著而無受到空氣腐蝕。例如,即使有少量空氣之腐蝕,經過一段時間亦可進行空氣的去除。又,因自黏層具有可修復性,故亦可簡單卸除,並再度貼著。一旦卸除時,顯示畫面完全不會有殘留糊(paste remaining),可確認沒有顯示畫面的污染。再者,自黏層因具有緩衝性,故具有顯示畫面之保護功能。
(實施例27及實施例28)
在實施例16及實施例17之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的視角提升薄膜表面上,貼著Kureha Elastomer公司製之硬加工的抗反射型顯示器用保護薄膜,獲得積層有功能性層的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
以同於實施例16及實施例17之方法評價視角提升性能。所獲得的結果同於實施例16及實施例17。再者,因加成有防反射效果,故即使在明亮的環境中觀看上述液晶面板,亦未發現視角提升效果之降低。又,即使在有外光反射的場所中使用,亦可抑制外光之反射,故影像之可見度提高。又,因有硬加工,故難有損傷。
(實施例29及實施例30)
在實施例16及實施例17之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之視角提升薄膜表面,貼著Kureha Elastomer公司製經硬 加工的防眩型顯示器用保護薄膜,獲得積層功能性層的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
以同於實施例16及實施例17之方法評價視角提升性能。所獲得的結果同於實施例12及實施例13。再者,因加成有防反射效果,故即使在明亮的環境中觀看上述液晶面板,亦未發現視角提升效果之降低。又,即使在有外光反射的場所中使用,亦可抑制外光之反射,故影像之可見度提高。又,因有硬加工,故難有損傷。
產業上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視角提升薄膜因具有兼備直行透過性及擴散透過性兩種特性的配光分布圖型,故可提供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係以高度等級滿足視角提升與正面觀看所致影像變黑的減低之所謂二律相悖現象。
又,本發明之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除了具有上述視角提升功能以外,因積層有自黏層,故可著脫自如地貼著於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畫面上。因此,藉由貼著於市售之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畫面表面上,除了可謀求液晶顯示裝置之視角提升以外,可進一步提供顯示畫面之保護功能。
第1圖表示本發明視角提升薄膜之適當配光分布圖型的一例圖。
第2圖係實施例11中透鏡薄膜之透鏡部的構造。
第3圖係比較例7中透鏡薄膜之透鏡部的構造。

Claims (11)

  1. 一種視角提升薄膜,其係設置於較液晶顯示裝置之液晶層更接近觀看者側之視角提升薄膜,其特徵為同時滿足下列(1)至(4)之條件:(1)平行透光率為5至90%;(2)擴散度(A)為1至20度,該擴散度(A)係在自動可變角光度計將該視角提升薄膜固定於主擴散方向,以對於該視角提升薄膜表面上下、左右均成直角的角度之光線入射角0度使光入射,在赤道線面上以-90度至+90度之範圍移動受光器,測定透過光之可變角光度所得之可變角光度曲線峰值的半值寬;(3)將測定主擴散方向之可變角光度曲線之-30度及0度中的透過光度並藉由下述式(1)計算之值,以%表示之擴散度比為0.25至15%;-30度中的透過光度/0度中的透過光度×100 (1)(4)擴散度(B)為140至175度,該擴散度(B)係主擴散方向的可變角光度曲線峰值之立起角度及完成角度之間隔。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視角提升薄膜,其中主擴散方向之擴散度(B)與擴散度(B')之比(擴散度(B)/擴散度(B'))為1.2至6.0,該擴散度(B')係在自動可變角光度計將視角提升薄膜固定於和主擴散方向呈正交之方向,在赤道線面上以-90度至+90度之範圍移動受光器,測定透過光之可變角光度所得之可變角光度曲線峰值之立起角 度及完成角度之間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視角提升薄膜,其係將至少二種非互溶性之熱塑性樹脂混合物予以熔融擠壓並成型所獲得。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視角提升薄膜,其係由聚酯系紋裂薄膜所組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視角提升薄膜,其係由在相鄰的透鏡部間具有大致平坦的谷部之透鏡薄膜所組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視角提升薄膜,其係在視角提升薄膜之觀看者側表面,積層至少一層選自硬塗覆層、反射減低層及防眩層的功能性層而成。
  7. 一種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其特徵係經由單面係由自黏層所組成、另一面係由感壓黏著層所組成之兩面黏著薄膜的感壓黏著層,積層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視角提升薄膜而成。
  8. 一種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其特徵為積層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視角提升薄膜與自黏層。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其中自黏層係由柔軟聚合物所組成。
  10.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徵為設置較液晶層更接近觀看者側的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視角提升薄膜所構成。
  11.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徵為經由自黏層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著脫自如地貼著於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畫面表面而成。
TW099135865A 2009-10-22 2010-10-21 液晶顯示裝置用視角提升薄膜、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及液晶顯示裝置 TWI4286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42972 2009-10-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26242A TW201126242A (en) 2011-08-01
TWI428674B true TWI428674B (zh) 2014-03-01

Family

ID=43900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35865A TWI428674B (zh) 2009-10-22 2010-10-21 液晶顯示裝置用視角提升薄膜、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及液晶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736792B2 (zh)
EP (1) EP2492722A4 (zh)
JP (1) JP5822102B2 (zh)
KR (1) KR101716527B1 (zh)
CN (1) CN102597818B (zh)
TW (1) TWI428674B (zh)
WO (1) WO20110489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03377B2 (ja) * 2013-06-19 2017-03-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7010368A1 (ja) 2015-07-10 2017-01-19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視野角拡大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6715584B2 (ja) * 2015-09-18 2020-07-01 株式会社アイセロ 採光フィルム
WO2017104720A1 (ja) * 2015-12-17 2017-06-22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N106019696A (zh) * 2016-08-12 2016-10-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器件
KR20180034007A (ko) * 2016-09-27 2018-04-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90096982A (ko) * 2016-12-28 2019-08-20 니폰 제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야각 확대 필름, 편광판,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JP6681588B2 (ja) * 2017-02-16 2020-04-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光学デバイス及び光学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WO2023217885A1 (en) * 2022-05-13 2023-11-16 Signify Holding B.V. An optical plat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30223A (ja) 1993-02-05 1994-08-19 Nitto Denko Corp 集光シート、偏光板、位相差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H07114013A (ja) 1993-10-15 1995-05-02 Sumitomo Chem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H0949925A (ja) * 1995-08-08 1997-02-18 Sekisui Chem Co Ltd 視野拡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ディスプレー
JPH09179113A (ja) 1995-12-22 1997-07-11 Toray Ind Inc 液晶表示装置
JPH10206836A (ja) 1997-01-17 1998-08-07 Teijin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H11142622A (ja) * 1997-11-13 1999-05-2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レンズフィルム、面光源装置、液晶表示装置
JPH11223711A (ja) * 1998-02-06 1999-08-17 Teijin Ltd 透過光散乱性制御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3611234B2 (ja) 1998-08-07 2005-01-19 クレハエラストマー株式会社 表示画面用保護フィルム
JP2002221608A (ja) 2001-01-26 2002-08-09 Daicel Chem Ind Ltd 光散乱シー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333716A (ja) * 2003-05-06 2004-11-25 Tomoegawa Paper Co Ltd 光拡散層、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光拡散粘着シート
JP2004341309A (ja) 2003-05-16 2004-12-0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分光異方性光散乱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793263B2 (ja) * 2004-06-18 2011-10-12 東レ株式会社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
JP4499519B2 (ja) * 2004-07-12 2010-07-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拡散シート、面光源装置、透過型表示装置
WO2006112325A1 (ja) * 2005-04-14 2006-10-2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010798A (ja) * 2005-06-28 2007-01-18 Asahi Kasei Corp 異方性散乱フィルム
JP4542478B2 (ja) * 2005-08-18 2010-09-1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光板、これを用いる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940670A (zh) * 2005-09-29 2007-04-04 力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显示器的偏光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JP4702280B2 (ja) * 2005-12-28 2011-06-15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光拡散性フィルム
JP2008003245A (ja) * 2006-06-21 2008-01-10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064835A (ja) * 2006-09-05 2008-03-2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液晶映像表示装置
WO2008038754A1 (fr) 2006-09-29 2008-04-03 Toray Industries, Inc. Source lumineuse en surface et dispositif d'affichage à cristaux liquides utilisant celle-ci
JP2007249210A (ja) * 2007-03-15 2007-09-27 Kureha Elastomer Co Ltd 表示画面用光学フィルター
JP4505755B2 (ja) * 2007-03-30 2010-07-2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拡散板及び面光源装置
JP2008256814A (ja) * 2007-04-03 2008-10-23 Daicel Chem Ind Ltd 異方性拡散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5078491B2 (ja) * 2007-07-31 2012-11-21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指向性フィルムおよび指向性拡散フィルム
JP4163243B1 (ja) * 2007-08-08 2008-10-08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液晶表示装置、光学部材及びレンチキュラレンズシート
JP4956384B2 (ja) 2007-11-08 2012-06-20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表示画面用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10580B2 (ja) 2007-09-20 2013-06-12 東洋紡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の使用方法
JP2009210592A (ja) 2008-02-29 2009-09-17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JP5271588B2 (ja) * 2008-04-14 2013-08-21 東洋紡株式会社 表示画面用光学フィルター
JP5531441B2 (ja) 2008-04-23 2014-06-25 東洋紡株式会社 粘着フィルム
KR101564127B1 (ko) * 2008-08-07 2015-10-28 도요보 가부시키가이샤 이방성 광확산 필름, 이방성 광확산 적층체, 이방성 광반사 적층체 및 그의 용도
JP5260259B2 (ja) 2008-12-22 2013-08-14 東洋紡株式会社 表示画面用光学フィルタ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92722A4 (en) 2014-03-05
TW201126242A (en) 2011-08-01
JP2011107688A (ja) 2011-06-02
CN102597818B (zh) 2015-03-04
US8736792B2 (en) 2014-05-27
KR20120099000A (ko) 2012-09-06
CN102597818A (zh) 2012-07-18
JP5822102B2 (ja) 2015-11-24
KR101716527B1 (ko) 2017-03-14
EP2492722A1 (en) 2012-08-29
WO2011048987A1 (ja) 2011-04-28
US20120176573A1 (en) 2012-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28674B (zh) 液晶顯示裝置用視角提升薄膜、附視角提升功能之保護薄膜、及液晶顯示裝置
TWI441852B (zh) 白色薄膜及使用它之面光源
TWI437278B (zh) 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積層薄片及其製造方法
TWI500972B (zh) 視角提升薄膜、液晶顯示裝置及視角改善方法
TWI526751B (zh) 視角提升薄膜及液晶顯示裝置
JP2012220662A (ja) 視野角向上フィル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2226158A (ja) 視野角向上フィルム、視野角向上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787493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5822103B2 (ja) 液晶表示装置用視野角向上フィルム、視野角向上機能付保護フィル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6206581A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
JP5644092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用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積層シート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13200397A (ja)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
JP201310495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5838540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用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積層シート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5771963B2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組み込んだ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13200398A (ja)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
JP2015004857A (ja)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
JP2014137519A (ja) 光拡散積層体、面光源装置、並びにその面光源装置を用いてなる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12073607A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