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6105B - 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其成形體及聚乳酸系化合物 - Google Patents

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其成形體及聚乳酸系化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6105B
TWI426105B TW096127250A TW96127250A TWI426105B TW I426105 B TWI426105 B TW I426105B TW 096127250 A TW096127250 A TW 096127250A TW 96127250 A TW96127250 A TW 96127250A TW I426105 B TWI426105 B TW I42610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lylactic acid
group
acid
atom
we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272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15523A (en
Inventor
Urakami Tatsuhiro
Higuchi Choujirou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Chemical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Chemicals Inc filed Critical Mitsui Chemicals Inc
Publication of TW2008155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155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61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610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16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20Carboxylic acid am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06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60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derived from the reaction of a mixture of hydroxy carboxylic acids,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0008Organic ingredients according to more than one of the "one dot" groups of C08K5/01 - C08K5/59
    • C08K5/0083Nucleating agents promoting the crystallisation of the polymer matrix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7/00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67/04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e.g. lacto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10Definition of the polymer structure
    • C08G2261/12Copolymers
    • C08G2261/126Copolymers block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2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666/00Composition of polymers characterized by a further compound in the blend, being 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natural resins, waxes or and bituminous materials,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inorganic substances or characterized by their function in the composition
    • C08L2666/02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natural resins, waxes or and bituminous materials
    • C08L2666/1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ccording to C08L59/00 - C08L87/00;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L2666/18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ccording to C08L67/00 - C08L69/00; Derivative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9/00Compositions of polycarbonat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polycarbonates
    • C08L69/005Polyester-carbonat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Biological Depolymerization Polymer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Description

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其成形體及聚乳酸系化合物
本發明係關於經提升透明性、結晶化速度及耐熱性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及由該組成物所形成之成形體。另外,本發明亦關於上述組成物所使用之新穎聚乳酸系化合物。
由於對地球環境問題之意識正高漲中,石化原料和石油資源之枯竭、二氧化碳增加的問題受到重視。因此,以脂肪族聚酯等之生物分解性樹脂和植物作為原料而合成之樹脂的研究開發亦活躍地進行著。脂肪族聚酯之中,尤其是具有優越成形性之聚乳酸,係以自玉黍蜀等穀物資源藉發酵所得的乳酸作為原料的植物來源樹脂,而受到矚目。
然而,聚乳酸除了有堅硬而脆的缺點外,由於結晶化速度慢、耐熱性低,故於用途拓展上有其界限。尤其是在聚乳酸非晶成形體的情況下,由於軟化溫度未滿60℃,故被指摘有於日常使用環境下容易發生白化和變形等問題。
另外,若欲藉由進行熱處理(退火)而提高結晶性以使聚乳酸之耐熱性提升,則通常成為光散射原因之與光波長為相同程度以上之大小、的結晶(例如,球晶)將急速地成長,而有變得不透明的問題。
為了解決此等問題,已大量進行了藉由於聚乳酸中添加各種添加劑,以提升耐熱性、透明性的嘗試。
於專利文獻1記載有添加作為核劑之磷酸酯金屬鹽、含水矽酸鎂等係屬有效果。然而,於使用該種核劑時,會有損及透明性的缺點。另外,一般所使用之滑石若僅由結晶化速度的觀點而言尚屬實用範圍內,但因此其添加量大多必須為1%以上,而有損及聚乳酸原有特性之透明性的缺點。
專利文獻2中記載,作為核劑,係添加自脂肪族羧酸醯胺、脂肪族羧酸鹽、脂肪族醇及脂肪族羧酸酯選出之至少一種作為透明核劑的方法。然而,此情況下,結晶化度為33%、霧值為6.5%,無法得到兼具充分結晶化度與透明性的結果。
專利文獻3中記載有使用以具有特定官能基之化合物作為起始劑之聚乳酸與無機填充材的方法。然而,此方法雖改良了滑動性,但由於添加了無機填充材,故無法確保透明性。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3-192884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平9-278991號公報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4-285121號公報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不損及聚乳酸系樹脂所原有之剛性,且耐熱性(高結晶化性)及透明性經改善的樹脂組成物,以該樹脂組成物所形成之成形體,以及該樹脂組成物所使用之新穎聚乳酸系化合物。
本發明者等人為解決上述課題而潛心研究。結果發現,藉由使用具有特定部位之聚乳酸系化合物,即可解決上述問題。
亦即,本發明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其特徵為含有:具有下式(1)所示之部位,且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5,000~500,000之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其中,在R1 為二羧酸與二醇所形成之基時,-CH(CH3 )C(O)O-所示之來自乳酸的部位與式(1)所示部位的重量比為99.9/0.1~90.1/9.9之範圍內,且R1 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未滿1萬;)-X1 -R1 -X2 - (1)
式中,X1 及X2 分別獨立表示O原子、S原子或NH基,R1 表示含有至少一個芳香環或脂肪族環之二價基,該烴基亦可含有O、N或S原子。
本發明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係相對於上述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100重量份,進一步含有具有下式(7)所示部位,且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5,000~500,000之聚乳酸系化合物(B)5~1900重量份;-X3 -R2 -X4 - (7)
式中,X3 及X4 分別獨立表示O原子、S原子或NH基,R2 表示不含環構造之分子量50~50,000之脂肪族烴基,該烴基亦可含有O、N或S原子。
本發明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係相對於上述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100重量份,亦可進一步含有乳酸系樹脂(D)5~500重量份。
本發明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係相對於上述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100重量份,或相對於上述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與視需要所使用之聚乳酸系化合物(B)及/或乳酸系樹脂(D)的合計量100重量份,亦可進一步含有自羧酸醯胺類、脂肪族醇類及脂肪族羧酸酯所選出之至少一種透明核劑(C)0.1~10重量份。
本發明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中,較佳係將該組成物以220℃熔融3分鐘後,以99℃/分之冷卻速度冷卻至100℃,以100℃保持時之等溫結晶化時間為5分鐘以內。上式(1)所示之部位,較佳係來自含有脂肪族環之二醇類及含有芳香環之二醇類所選出之至少一種的鏈段。
上式(7)所示之部位,較佳係來自伸烷基二醇類、兩末端為羥基之聚酯類及兩末端為羥基之聚碳酸酯類所選出之至少一種的鏈段。
上述透明核劑(C)較佳為羧酸醯胺,該羧酸醯胺更佳為自月桂酸醯胺、棕櫚酸醯胺、硬脂酸醯胺、芥子酸醯胺、廿二酸醯胺、蓖麻油酸醯胺、羥基硬脂酸醯胺、N-油基棕櫚酸醯胺、N-硬脂基芥子酸醯胺、伸乙基雙癸酸醯胺、伸乙基雙月桂酸醯胺、伸乙基雙硬脂酸醯胺、伸乙基雙油酸醯胺、伸乙基雙-12-羥基硬脂酸醯胺、六亞甲基雙癸酸醯胺、六亞甲基雙月桂酸醯胺、六亞甲基雙硬脂酸醯胺、六亞甲基雙油酸醯胺、六亞甲基雙-12-羥基硬脂酸醯胺、間伸荏基雙癸酸醯胺、間伸荏基雙月桂酸醯胺、間伸荏基雙硬脂酸醯胺、間伸荏基雙油酸醯胺及間伸荏基雙-12-羥基硬脂酸醯胺所組成群選出之至少1種。
上述乳酸系樹脂(D)較佳為聚乳酸。
本發明之成形體係由上述之本發明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所形成,其特徵為,厚度100 μm下之霧值為0.1~15%,且結晶化度為35%以上。
本發明之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其特徵為,具有下式(1)所示之部位,且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5,000~500,000(其中,在R1 為二羧酸與二醇所形成之基時,-CH(CH3 )C(O)O-所示之來自乳酸的部位與式(1)所示部位的重量比為99.9/0.1~90.1/9.9之範圍內,且R1 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未滿1萬;)-X1 -R1 -X2 - (1)
式中,X1 及X2 分別獨立表示O原子、S原子或NH基,R1 表示含有至少一個芳香環或脂肪族環之二價基,該烴基亦可含有O、N或S原子。
藉由本發明,可改善結晶化速度及透明性,可應用於習知所難以達成之縮短成形周期、需要耐熱性及透明性的製品,有助於擴展以聚乳酸系樹脂為代表之綠色塑膠的用途。
以下,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其成形體及直鏈聚乳酸系化合物。首先,針對本發明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可使用之各成分進行說明。
<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
本發明之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係於後述之乳酸系樹脂(D)之高分子鏈中,具有下式(1)所示之部位(以下有時稱為「硬鏈段(hard segment)」),且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5,000~500,000,並使用作為本發明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的必須成分。其中,在下式(l)之R1 為二羧酸與二醇所形成之基時,-CH(CH3 )C(O)O-所示之來自乳酸的部位(以下有時稱為「乳酸部位」)與式(1)所示部位(硬鏈段)的重量比[乳酸部位/硬鏈段]為99.9/0.1~90.1~9.9之範圍內,且R1 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未滿1萬。
-X1 -R1 -X2 - (1)
式中,X1 及X2 分別獨立表示O原子、S原子或NH基,R1 表示含有至少一個芳香環或脂肪族環之二價基,該烴基亦可含有O、N或S原子。又,在上述R1 為二羧酸與二醇所形成之基以外之基時,R1 之碳數較佳為5~50。
如此,本發明中之「硬鏈段」,係指含有脂肪族環和芳香環等之環狀構造的脂肪族烴基(其中,亦可含有O、N、S等原子),且為來自含有2個以上來自羥基、硫醇基或胺基之官能基之化合物的鏈段。
作為本發明之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較佳為以下之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1)~(A5)。
[1]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1),係式(1)所示之部位為下式(2)所示。
式(2)中,X1 及X2 分別獨立表示O原子、S原子或NH基,R2 表示單鍵或碳數1~10之烴基,該烴基可為直鏈狀、分枝狀或環狀之任一種。Y1 及Y2 分別獨立表示碳數1~10之飽和烴基、碳數6~10之芳基或氫原子,不存在R2 為單鍵的情況。L1 及L2 分別獨立表示碳數1~8之伸烷基或碳數1~8之氧伸烷基。Z1 及Z2 分別獨立表示碳數1~10之烴基或氫原子。Y1 與Y2 、Y1 與Z1 、Y2 與Z2 亦可分別互相結合而形成環。m表示0~5之整數。
[2]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2),係式(1)所示之部位為下式(3)所示,且以-CH(CH3 )C(O)O-所示之來自乳酸的部位與式(3)所示部位的重量比[乳酸部位/式(3)所示部位]為99.7/0.3~90.5/9.5之範圍內。
式(3)中,X1 及X2 分別獨立表示O原子、S原子或NH基,Y3 表示氫原子、碳數1~8之飽和烴基、碳數6~8之芳基或碳數7~8之芳烷基,該飽和烴基可為直鏈狀、分枝狀或環狀之任一種。r表示0~4之整數。L3 及L4 分別獨立表示碳數2~8之伸烷基或碳數3~8之環伸烷基。n表示1~100之整數。
[3]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3),係式(1)所示部位為下式(4)所示。
式(4)中,X1 及X2 分別獨立表示O原子、S原子或NH基,Y4 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8之烴基,該烴基可為直鏈狀、分枝狀或環狀之任一種。R3 、及L5 及L6 分別獨立表示單鍵或碳數1~8之伸烷基。p表示0~4之整數。q表示0~5之整數。
[4]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4),係式(1)所示部位為下式(5)所示。
式(5)中,X1 及X2 分別獨立表示O原子、S原子或NH基。
[5]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5),係式(1)所示部位為下式(6)所示。
式(6)中,X1 及X2 分別獨立表示O原子、S原子或NH基。
尚且,以下中,將上式(2)、(3)、(4)、(5)、(6)所示部位,分別稱為硬鏈段(2)、(3)、(4)、(5)、(6)。
上述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中之上述硬鏈段的含量,並無特別限制,較佳為0.01~5mol%、更佳為0.03~3mol%。又,上述硬鏈段之含量,現實上而言,較佳係自目標分子量所計算,或實際上進行反應而決定自目標分子量可獲得之量。
上述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可依公知方法而獲得,例如可使具有上述硬鏈段之化合物、與以乳酸交酯(lactide)或乳酸為主成分之單體進行共聚合而獲得。作為乳酸交酯或乳酸以外之其他單體,可使用辛內酯、丙內酯、丁內酯等之環狀環(內酯)類;羥基丁酸、羥基丙酸等之羥基烷酸類。
作為具有上述硬鏈段(2)之化合物,可舉例如下式(2a)所示之具有羥基、硫醇基或胺基的化合物。
式(2a)中,X1 、X2 、R2 、Y1 、Y2 、L1 、L2 、Z1 、Z2 及m係與上式(2)中之X1 、X2 、R2 、Y1 、Y2 、L1 、L2 、Z1 、Z2 及m同義。
式(2a)中,X1 及X2 較佳為O原子或NH基,L1 及L2 較佳為亞甲基、氧亞甲基、伸乙基、氧伸乙基、1,2-伸丙基、氧-1,2-伸丙基、三亞甲基、氧三亞甲基、2,3-伸丁基、氧-2,3-伸丁基、四亞甲基、氧四亞甲基、環伸己基、氧環伸己基,Z1 及Z2 較佳為氫原子、甲基、乙基、異丙基、第三丁基,Y1 及Y2 較佳為氫原子、甲基、乙基、異丙基、苯基、環己基,R2 較佳為單鍵、甲基、亞甲基、次甲基。
作為具有上述硬鏈段(3)之化合物,可舉例如下式(3a)所示之具有羥基、硫醇基或胺基的化合物。
式3(a)中,X1 、X2 、Y3 、L3 、L4 、r及n係與上式(3)中之X1 、X2 、Y3 、L3 、L4 、r及n同義。
式(3a)中,X1 及X2 較佳為O原子或NH基,L3 及L4 較佳為亞甲基、伸乙基、1,2-伸丙基、三亞甲基、2,3-伸丁基、四亞甲基、五亞甲基、六亞甲基、七亞甲基、八亞甲基、環伸己基,Y3 較佳為氫原子、甲基、乙基、異丙基、苯基、苄基、環己基。
作為具有上述硬鏈段(4)之化合物,可舉例如下式(4a)所示之具有羥基、硫醇基或胺基的化合物。
式(4a)中,X1 、X2 、Y4 、R3 、L5 、L6 、p及q係與上式(4)中之X1 、X2 、Y4 、R3 、L5 、L6 、p及q同義。
式(4a)中,X1 及X2 較佳為O原子或NH基,L5 及L6 較佳為單鍵、亞甲基、伸乙基,R3 較佳為單鍵、亞甲基、伸乙基、異亞丙基,Y4 較佳為氫原子、甲基、乙基、異丙基、環己基。
作為具有上述硬鏈段(5)之化合物,可舉例如下式(5a)所示之具有羥基、硫醇基或胺基的化合物。
式(5a)中,X1 及X2 分別獨立表示O原子、S原子或NH基,較佳為O原子或NH基。
作為具有上述硬鏈段(6)之化合物,可舉例如下式(6a)所示之具有羥基、硫醇基或胺基的化合物。
式(6a)中,X1 及X2 分別獨立表示O原子、S原子或NH基,較佳為O原子或NH基。
作為具有上述硬鏈段之化合物的較佳具體例,可舉例如含有脂肪族環之二醇類和含有芳香環之二醇類等。
作為上述含有脂肪族環之二醇類,可舉例如下述等:1,4-環己二醇: 1,3-環己二醇: 4,4’-聯環己醇: 4,4’-異亞丙基二環己醇(2,2-雙(4-羥基環己基)丙烷): 4,4’-亞甲基二環己醇: 4,8-聯(羥基甲基)三環(5.2.1.0.2,6)癸烷:
另外,作為上述含有芳香環之二醇類,可舉例如下述等:4,4’-伸荏基醇: 4,4’-聯伸苯二醇: 6,6’-雙(2-羥基乙氧基)-3,3,3’,3’-四甲基-1,1-螺聯茚: 4,4’-(亞氟基)雙(2-苯氧基乙醇): N,N’-雙(2-羥基乙基)-苯均四酸醯亞胺: 2,2-雙(4-(2-羥基乙氧基)苯基)丙烷:
其他可舉例如於兩末端具有羥基的聚酯類,其係藉由芳香族二羧酸、芳香族二羧酸之酯類或芳香族二羧酸之酸鹵化物類,與碳數2~8之伸烷基二醇或環伸烷基二醇之縮聚合所得者。
作為上述芳香族二羧酸類、芳香族二羧酸之酯類或芳香族二羧酸之酸鹵化物類,可舉例如對苯二甲酸、對苯二甲酸二甲酯、對苯二甲酸氯化物、異苯二甲酸、異苯二甲酸二甲酯、異苯二甲酸氯化物等。
作為上述碳數2~8之伸烷基二醇或環伸烷基二醇,可舉例如:乙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7-丁二醇、1,8-辛二醇、1,4-環己烷-2-二-甲醇等。
上述於兩末端具有羥基之聚酯類,可藉由過剩地使用二醇類,藉一般方法使其縮合後,去除過剩量之二醇類而獲得。
尚且,於上述具有硬鏈段之化合物中,芳香環、脂肪環及側鏈等亦可具有取代基。
上述具有硬鏈段之化合物的添加量並無特別限定,係相對於以乳酸交酯或乳酸為主成分之單體100重量份,較佳為0.001~10重量份、更佳為0.01~5重量份、特佳為0.1~3重量份。
本發明中,於進行聚合時亦可使用溶媒。作為溶媒,可舉例如:己烷、庚烷、癸烷等之脂肪族烴;氯苯、鄰二氯苯等之芳香族鹵化烴;環庚烷、環己烷等之脂環式烴;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乙基苯、二乙基苯等之芳香族烴;二乙基醚、二烷、四氫呋喃(THF)、二甘二甲醚(diglyme)等之醚系溶媒等;可使用所有實質上對於本反應呈惰性的溶媒。
此等溶媒可單獨使用1種或組合2種以上使用。由乳酸交酯和乳酸之溶解性、反應溫度、反應速度、反應結束後之溶媒去除容易性等觀點而言,較佳為芳香族烴、芳香族鹵化烴及醚系溶媒,特佳為二甲苯、甲苯、氯苯、鄰二氯苯、二甘二甲醚。溶媒之使用量係相對於乳酸交酯或乳酸之合計量於0.1~20倍、較佳0.5~10倍、更佳1.0~5倍的範圍內選擇。
另外,作為聚合所使用之觸媒,可使用公知者。可舉例如:辛酸錫(2-乙基己酸錫)、二月桂酸二丁基錫、氯化錫等之錫系觸媒;氯化鈦、四異丙氧化鈦等之鈦系觸媒;氯化鋅、醋酸鋅等之鋅系觸媒。此等之中,較佳為錫系觸媒、更佳為辛酸錫。觸媒之使用量,係相對於乳酸交酯或乳酸100重量份,為0.001~5重量份、較佳0.003~1重量份、更佳0.005~0.1重量份。
聚合溫度為60℃~250℃、較佳100℃~230℃。例如,於未使用溶媒時,反應溫度較佳為150~200℃左右。又,在溶媒使用二甲苯、使用辛酸錫作為觸媒而以聚合起始劑使乳酸交酯進行反應的情況下,反應溫度較佳為110~150℃左右。
聚合時間係視所使用之單體種類、聚合溫度、觸媒量等而異,為0.1~24小時、較佳0.5~12小時、更佳1~6小時,現實上而言,可於反應時,藉由GPC(凝膠滲透層析)等測定分子量,決定到達所需分子量的時點作為反應終點。
如上述所得之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5,000~500,000、較佳10,000~400,000、更佳50,000~300,000。又,本發明所示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係指藉由凝膠滲透層析(GPC)(管柱溫度40℃、氯仿溶媒),以聚苯乙烯標準樣本為比較所求得之值。
<聚乳酸系化合物(B)>
本發明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中視需要所使用之聚乳酸系化合物(B),係於後述之乳酸系樹脂(D)的高分子鏈中,具有下式(7)所示之部位(以下有時稱為「軟鏈段」),且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5,000~500,000之聚合物。
-X3 -R2 -X4 - (7)
式中,X3 及X4 分別獨立表示O原子、S原子或NH基,R2 表示不含環構造之分子量50~50,000之脂肪族烴基,該脂肪族烴基亦可含有O、N或S原子。
如此,本發明中之「軟鏈段」係指不含脂肪族環和芳香環等之環狀構造的脂肪族烴基(其中,可含有O、N、S等之原子),並為來自於含有2個以上來自羥基、硫醇基或胺基之官能基之化合物的鏈段。
上述聚乳酸系化合物(B)中之上述軟鏈段的含量,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0.01~5mol%、更佳0.03~3mol%。又,上述軟鏈段之含量,現實上而言係與硬鏈段相同地,由目標分子量予以計算,或實際上進行反應而決定自目標分子量所得之量。
上述聚乳酸系化合物(B)可依公知公用之方法而獲得,例如可使具有上述軟鏈段之化合物、與以乳酸交酯或乳酸為主成分之單體進行共聚合而獲得。作為乳酸交酯或乳酸以外之其他單體,可使用辛內酯、丙內酯、丁內酯等之環狀環(內酯)類;羥基丁酸、羥基丙酸等之羥基烷酸(hydroxy alkanoic acid)類。
作為上述具有軟鏈段之化合物,較佳可舉例如伸烷基二醇類、具有2個以上羥基之聚酯類、具有2個以上羥基之聚碳酸酯類等,更佳可舉例如伸烷基二醇類、兩末端為羥基之聚酯類、兩末端為羥基之聚碳酸酯類等。
作為上述伸烷基二醇類,可舉例如聚乙二醇(PEG)、聚丙二醇(PPG),其重量平均分子量為50~50,000、較佳50~10,000、更佳100~5,000的範圍。
作為上述具有2個以上羥基之聚酯類,可舉例如:於自二羧酸類與二醇類所製造之聚酯類中,使二醇成分過剩地反應之聚酯類,或使辛內酯等之環狀酯類藉由水或二醇類進行開環聚合之聚酯類等。
上述聚酯類之製造中所使用的二羧酸,可舉例如: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琥珀酸、己二酸等之碳數4~20之脂肪族或芳香族二羧酸。
作為上述聚酯類之製造中所使用的二醇類,可舉例如:乙二醇、1,3-丙二醇、丙二醇、1,4-丁二醇、新戊二醇等之碳數2~20之直鏈或分枝的脂肪族二醇。
作為上述具有2個以上羥基之聚碳酸酯類,可舉例如:使二醇類與光氣或其衍生物或碳酸酯類進行反應所得之脂肪族聚碳酸酯類。
作為上述脂肪族聚碳酸酯類之製造中所使用之二醇類,可舉例如: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4-環己烷二甲醇、2,8-辛二醇等。
上述軟鏈段之重量平均分子量,可由上述具有軟鏈段之化合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予以算出,一般為50~50,000、較佳50~10,000、更佳100~5,000之範圍。
上述伸烷基二醇類、聚伸烷基二醇類、聚酯類或聚碳酸酯類等,與乳酸或乳酸交酯之間可不具有相溶性,但於反應結束後,作為本發明所使用之聚乳酸系化合物(B),必須呈均勻且顯示透明性。
上述聚乳酸系化合物(B)之製造中,係與上述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同樣地,可於進行乳酸交酯、乳酸或其他單體之聚合時使用溶媒。反應所使用之溶媒的種類和量、或聚合觸媒之種類和量、聚合溫度、聚合時間、聚合方法等,亦皆與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相同。
上述聚乳酸系化合物(B)係相對於上述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100重量份,可使用5~1900重量份、較佳10~500重量份、更佳15~300重量份之範圍的量。藉由使聚乳酸系化合物(B)之含量在上述範圍內,則可得到結晶化速度及耐熱性均優越之組成物。
<透明核劑(C)>
本發明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視需要亦可含有透明核劑(C)。於此,「透明核劑」係指當添加於具有特定構造之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中時,於結晶化時將成為核劑者,且賦予透明性者。具體而言,可舉例如羧酸醯胺、脂肪族醇、脂肪族羧酸酯。此等可單獨使用1種或組合2種以上使用。
作為羧酸醯胺之具體例,可舉例如:月桂酸醯胺、棕櫚酸醯胺、油酸醯胺、硬脂酸醯胺、芥子酸醯胺、廿二酸醯胺、蓖麻油酸醯胺、羥基硬脂酸醯胺等之脂肪族單羧酸醯胺類;N-油基棕櫚酸醯胺、N-油基油酸醯胺、N-油基硬脂酸醯胺、N-硬脂基油酸醯胺、N-硬脂基硬脂酸醯胺、N-硬脂基芥子酸醯胺、羥甲基硬脂酸醯胺、羥甲基廿二酸醯胺等之N-取代脂肪族單羧酸醯胺類;亞甲基雙硬脂酸醯胺、伸乙基雙硬脂酸醯胺、伸乙基雙月桂酸醯胺、伸乙基雙癸酸醯胺、伸乙基雙芥子酸醯胺、伸乙基雙廿二酸醯胺、伸乙基雙異硬脂酸醯胺、伸乙基雙羥基硬脂酸醯胺、伸丁基雙硬脂酸醯胺、六亞甲基雙油酸醯胺、六亞甲基雙硬脂酸醯胺、六亞甲基雙廿二酸醯胺、六亞甲基雙羥基硬脂酸醯胺、間伸荏基雙油酸醯胺、間伸荏基雙硬脂酸醯胺、間伸荏基雙廿二酸醯胺、間伸荏基雙羥基硬脂酸醯胺等之脂肪族雙羧酸醯胺類;N,N’-二油基癸二酸醯胺、N,N’-二油基己二酸醯胺、N,N’-二硬脂基己二酸醯胺、N,N’-二硬脂基癸二酸醯胺、N,N’-二硬脂基異酞酸醯胺、N,N’-二硬脂基對苯二甲酸醯胺等之N-取代脂肪族羧酸雙醯胺類;N-丁基-N’-硬脂基尿素、N-丙基-N’-硬脂基尿素、N-硬脂基-N’-硬脂基尿素、N-苯基-N’-硬脂基尿素、伸荏基雙硬脂基尿素、伸荏基雙硬脂基尿素、伸甲苯基雙硬脂基尿素、六亞甲基雙硬脂基尿素、二苯基甲烷雙硬脂基尿素、二苯基甲烷雙月桂基尿素等之N-取代尿素類。
此等之中,適合使用雙羧酸醯胺,較佳為伸乙基雙月桂酸醯胺、伸乙基雙油酸醯胺、伸乙基雙硬脂酸醯胺、伸乙基雙-12-羥基硬脂酸醯胺、六亞甲基雙月桂酸醯胺、六亞甲基雙油酸醯胺、六亞甲基雙-12-羥基硬脂酸醯胺、間伸荏基雙月桂酸醯胺、間伸荏基雙油酸醯胺、間伸荏基雙-12-羥基硬脂酸醯胺。再者,由結晶化速度優越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分子內不具芳香環之伸乙基雙月桂酸醯胺、伸乙基雙油酸醯胺、伸乙基雙-12-羥基硬脂酸醯胺、伸乙基雙硬脂酸醯胺、六亞甲基雙月桂酸醯胺、六亞甲基雙油酸醯胺、六亞甲基雙-12-羥基硬脂酸醯胺。
作為脂肪族醇之具體例,可舉例如:十五醇、十六醇、十七醇、1,6-己二醇、1,8-辛二醇、環己烷1,2-二醇、環己烷1,4-二醇等。
作為脂肪族羧酸酯之具體例,可舉例如:月桂酸十六酯、棕櫚酸十六酯、硬脂酸十六酯、乙二醇二月桂酸酯、乙二醇二棕櫚酸酯、單月桂酸甘油酯、單硬脂酸甘油酯等。
上述透明核劑(C)係相對於上述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100重量份,或上述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與視需要所使用之聚乳酸系化合物(B)及/或乳酸系樹脂(D)的合計量100重量份,可使用0.1~10重量份、較佳0.2~5重量份、更佳0.3~3重量份之範圍的量。藉由使透明核劑(C)之含量為上述範圍內,則可使作為透明核劑之效果有較大的表現,得到兼具高結晶化速度、透明性之樹脂組成物。
<乳酸系樹脂(D)>
本發明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視需要亦可含有上述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及上述聚乳酸系化合物(B)以外之乳酸系樹脂(D)。於此,「乳酸系樹脂」係指以含有L-乳酸單位及/或D-乳酸單位50莫耳%以上、較佳75莫耳%以上之聚合體為主成分的聚合體組成物者,並藉由乳酸之聚縮合和乳酸之環狀二元體之乳酸交酯的開環聚合所合成。
乳酸系樹脂(D)可為乳酸與可進行共聚合之其他單體進行共聚合者。較佳係乳酸單位為100莫耳%之聚乳酸,更佳係來自L-乳酸之構成單位為95莫耳%以上、更佳97莫耳%以上的聚乳酸。又,於乳酸系樹脂(D)中,除了含有乳酸單位50莫耳%以上之聚合體以外,在不顯著損及該聚合體性質的範圍內,亦可為混合有其他樹脂和添加物等的組成物。
上述乳酸系樹脂(D)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5,000~500,000、較佳10,000~400,000、更佳50,000~300,000。
作為可與乳酸進行共聚合之單體,可舉例如:羥基羧酸(例如乙醇酸、己酸等)、脂肪族多元醇(例如丁二醇、乙二醇等)及脂肪族多元羧酸(例如琥珀酸、己二酸等)等。
於上述乳酸系樹脂(D)為共聚合物之情況,共聚合物之排列樣式可為無規共聚合體、交替共聚合體、嵌段共聚合體、接枝共聚合體等之任一樣式。此等可至少一部分為由下述者所共聚合者:乙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聚乙二醇、丙二醇、二丙二醇、乙二醇/丙二醇共聚合體、1,3-丁二醇、1,4-丁二醇、3-甲基-1,5-戊二醇、1,6-己二醇、1,9-壬二醇、新戊二醇、聚四亞甲二醇、甘油、三羥甲基丙烷等之二官能以上等之多元醇;二異氰酸伸荏基酯、二異氰酸2,4-伸甲苯基酯等之多元異氰酸酯;纖維素、乙醯基纖維素和乙基纖維素等之多糖類等。又,亦可為至少一部分為線狀、環狀、分枝狀、星形、三維網目構造等之任一種構造。
上述乳酸系樹脂(D)係相對於上述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100重量份,可使用5~500重量份、較佳15~300重量份、更佳30~250重量份之範圍的量。藉由使乳酸系樹脂(D)之含量為上述範圍內,則可得到耐熱性及透明性優越之組成物。
<各種添加劑等>
本發明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中,配合目的(例如,成形性、二次加工性、分解性、拉伸強度、耐熱性、保存穩定性、耐候性、難燃性等之提升),亦可添加上述成分(A)~(D)以外之其他樹脂或聚合體和各種添加劑。
作為其他樹脂或聚合體,可舉例如:聚碳酸酯樹脂、未改質聚烯烴、乙烯系樹脂、聚苯乙烯、聚醯胺、丙烯酸系樹脂、聚苯硫樹脂、聚醚醚酮樹脂、聚酯、聚碸、聚苯醚、聚醯亞胺、聚醚醯亞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體(ABS)、乙烯.α-烯烴共聚合橡膠、共軛二烯系橡膠、苯乙烯系橡膠、酚樹脂、三聚氰胺樹脂、聚酯樹脂、聚矽氧樹脂、環氧樹脂等。此等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作為各種添加劑,可舉例如可塑劑、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熱穩定劑、難燃劑、內部離型劑、無機添加劑、有機添加劑、抗靜電劑、表面濕潤改善劑、焚化輔助劑、顏料、染料、核化劑、滑劑、天然物等,較佳可舉出可塑劑。
作為可塑劑,可舉例如:三乙酸甘油(triacetin)、三乙二醇二乙酸酯、乙醯基檸檬酸三乙酯、乙醯基檸檬酸三丁酯、癸二酸二丁酯。
無機添加劑和滑劑係可用於改良薄膜或片材之抗黏連和滑動性。作為此種無機添加劑,可舉例如:二氧化矽、雲母、滑石、玻璃纖維、玻璃珠、高嶺土、高嶺石、硫酸鋇、硫酸鈣、氫氧化鎂、矽灰石、碳纖維、矽酸鈣纖維、硫酸氧鎂纖維、鈦酸鉀纖維、亞硫酸鈣、白碳(white carbon)、黏土、蒙脫土、氧化鈦、氧化鋅等。此等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尤其是藉由使用玻璃纖維作為無機添加劑,將可期待提升樹脂組成物之耐熱性。
作為有機添加劑,可舉例如:澱粉及其衍生物、纖維素及其衍生物、木漿及其衍生物、紙及其衍生物、小、麥粉、豆渣、麥麩、椰子殼、咖啡渣、蛋白,和酞酸系、脂肪族多元酸系、甘油系、檸檬酸系、二醇系、烯烴系之低分子量體,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纖維、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纖維、芳綸(aramid)纖維等。此等可單獨使用1種或組合2種以上使用。
其他樹脂、聚合體或添加劑之添加量,在不損及本發明目的之範圍內,可配合目的而予以適當選擇。
<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
作為本發明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的製造方法,可適當採用公知的製造方法。例如可採用:使用高速攪拌機或低速攪拌機等,將各成分預先均勻混合後,於樹脂熔點以上以具有充分混練能力之單軸或多軸的擠出機進行熔融混練的方法:於熔融時進行混合混練之方法;於溶液中進行混合後去除溶媒之方法等。
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可於成形體之成形前進行,亦可同時進行組成物之製造與成形。於在成形前製造組成物的情況下,樹脂組成物之形狀較佳為顆粒、棒狀或粉末等。
<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
本發明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係具有結晶化速度快的優點。於此,本發明中之「結晶化速度」,係指藉由於示差掃瞄熱量測定(DSC)分析中,使聚合物升溫並熔解後,依一定速度冷卻至既定溫度,保持於該即定溫度時,自保持為該既定溫度之時點至用於結晶化之散熱波峰成為最大值為止的時間(以下有時稱為「等溫結晶化時間」)所求得。此時間越短則結晶化速度越快。又,上述既定溫度係指藉由所測定之聚合體而適當選擇。
具體而言,上述等溫結晶化時間係在如本發明般樹脂為由來自乳酸之單元所構成的情況下,秤量薄膜狀之聚合物5~6mg,裝入至經氮密封之平盤中,置入於經氮密封之預先設定為30℃之DSC測定部後,以100℃/min之升溫速度進行升溫,於220℃下進行熔融3分鐘後,以99℃/min之冷卻速度冷卻至既定之結晶化溫度(例如100℃)而予以保持時,藉由冷卻至既定溫度之時點至用於結晶化之散熱波峰成為最大值為止的時間而求得。
本發明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之等溫結晶化時間為5分鐘以內、較佳0.1~4分鐘、更佳1~3分鐘。
<成形體>
本發明之成形體,係由上述本發明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所形成。本發明之成形體可依公知公用之方法,例如以下述之方法而製造。
(1)於擠出成形中,將本發明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以一般之T字模擠出成形機進行成形,藉此可使薄膜或片材成形。
(2)於射出成形中,將本發明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的顆粒熔融軟化並填充至鑄模中,以成形周期20~300秒得到成形體。
(3)於吹塑成形(射出吹塑成形、延伸吹塑成形、直接吹塑成形)中,例如,於射出吹塑成形的情況下,將本發明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的顆粒以一般之射出吹塑成形機進行熔融並填充至鑄模中,藉此得到預備成形體。將所得之預備成形體於烘爐(加熱爐)中進行再加熱後,置入保持在一定溫度之鑄模內,送出壓力空氣以進行吹塑,藉此可使吹塑瓶成形。
(4)於真空成形.真空壓空成形中,藉由與上述(1)之擠出成形相同的方法,將經成形之薄膜和片材作為預備成形體。將所得之預備成形體進行加熱,暫時軟化後,使用一般之真空成形機,於保持為一定溫度之鑄模內,藉由進行真空成形或真空壓空成形,可得到成形體。
(5)於層合體成形中,可依下述方法得到層合成形體:將以上述(1)之擠出成形方法所得之薄膜或片材與其他基材,以黏著劑或熱進行層合之方法;依與上述(1)之擠出成形方法相同的方法,自T字模使熔融樹脂直接擠出至紙、金屬、塑膠等之基材上的擠出層合法;將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等以個別的擠出機分別進行熔融,在模具頭合流而同時擠出之共擠出法;組合此等之共擠出層合等之方法。
(6)於帶狀紗(tape yarn)成形中,將藉由與上述(1)之擠出成形同樣的方法所成形之薄膜或片材縱切成既定寬度,於60℃~140℃之溫度範圍內單軸地進行熱延伸,視需要再於80℃~160℃之溫度範圍內進行熱固定,藉此可得到成形體。
(7)於絲線成形中,藉由將本發明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使用擠出機以150~240℃之溫度進行熔融,自紡絲模具口使其吐出之熔融紡絲法,可得到絲線。視需要於60℃~100℃之溫度範圍內單軸地進行熱延伸,視情況再於80℃~140℃之溫度範圍內進行熱固定,藉此可使絲線成形。
(8)於不織布成形中,可藉由紡絲黏合(spunbond)法或熔融吹製法而使成形體成形。紡絲黏合法中,係以與上述(7)之絲線成形相同的方法,使用多孔之紡絲模具口進行熔融紡絲,使用設置在紡絲模具口下部之空氣抽吸器進行延伸而形成波浪,並堆積於收集面上,再將此以壓花輥及平滑輥進行壓黏或熱熔黏而得到不織布。熔融吹製法中,係使自多孔之紡絲模具口所吐出之熔融樹脂與自加熱氣體吹出口所吹出之高速加熱氣體接觸,而纖維化為細微之纖維,再堆積在移動支撐體上,藉此可得到不織布。
本發明之成形體中,以80℃~120℃進行熱處理1~300秒後之厚度100 μm下的霧值為0.1~15%、較佳0.1~12%、更佳0.1~11%,且結晶化度為35%以上、較佳38~60%、更佳42~55%。
本發明中之「結晶化度」,係由示差掃瞄熱量測定(DSC)所求得。具體而言,首先,將藉壓製成形所得之無配向薄膜以105℃之烘爐進行既定時間之熱處理。將熱處理後之薄膜秤量5~6mg,置入至經氮密封之平盤內,裝入至經氮密封之預先設定為30℃之DSC測定部中,以10℃/min之升溫速度進行升溫至220℃。測定結晶化焓(△Hc)、結晶熔解焓(△Hm),求得[[(△Hm-△Hc)/(△H0 )]×100],將此作為結晶化度。於此,△H0 表示完全理想結晶熔解焓,例如,聚乳酸△H0 為93J/g。又,本發明中之「霧值」係以霧值計所測定之值。
<用途>
本發明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可藉由上述各種之成形加工方法進行成形,並無特別限定,並可適合使用於各種用途。又,此等成形品可利用於汽車零件、家電材料零件、電氣.電子零件、建築構材、土木構材、農業資材及日用品、各種薄膜、通氣性薄膜和片材、適合一般產業用途及休閒用途之發泡體、絲線和織物、醫療或衛生用品等各種用途,較佳係可利用於需要耐衝擊性之汽車材料零件、家電材料零件、電氣.電子材料零件。
具體而言,於汽車零件材料用途中,可舉例如對於前門、輪胎蓋等之迄今使用樹脂零件的零件之拓展,於家電材料零件用途中,可舉例如對於個人電腦、耳機式音響、行動電話等之製品的框體零件的拓展,於電氣.電子零件中,可舉例如對於反射材料薄膜.片材、偏光薄膜.片材的拓展。
[實施例]
以下,根據實施例更具體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等實施例。
<重量平均分子量>藉由凝膠滲透層析法(GPC)[昭和電工(股)公司製「Shodex GPC-101」],管柱:Polymer Labo公司製「PLgel mixd c」×2根串聯,管柱溫度:40℃,移動相:氯仿,流量:1ml/min],以與聚苯乙烯標準樣本的比較而求得。
<結晶化速度(等溫結晶化時間)>藉由DSC(島津製作所製「DSC-60」)而求得。將藉壓製成形所得之無配向薄膜秤量5~6mg,裝入至經氮密封之平底鍋中,置入於經氮密封之預先設定為30℃之DSC測定部中後,以100℃/min之升溫速度進行升溫,於220℃進行熔融3分鐘。熔融後,以99℃/min之冷卻速度冷卻至100℃,將冷卻至100℃的時點作為起始時間,求得結晶化波峰成為最大的時間。
<結晶化度>藉由DSC(島津製作所製「DSC-60」)而求得。將藉壓製成形所得之無配向薄膜以105℃之烘爐進行既定時間之熱處理,將處理後之薄膜秤量5~6mg,裝入至經氮密封之平底鍋中,置入於經氮密封之預先設定為25℃之DSC測定部中後,以10℃/min之升溫速度進行升溫至220℃。測定結晶化焓(△Hc)、結晶熔解焓(△Hm),求得[[(△Hm-△Hc)/(△H0 )]×100],將此作為結晶化度。於此,△H0 表示完全理想結晶熔解焓,例如,聚乳酸△H0 為93J/g。
<透明性(HAZE)>根據JISK7105,藉霧值計(日本電色公司製「NDH2000」)求得。
<合成例1>於具備攪拌機、溫度計及冷凝器之200mL玻璃製反應裝置中,裝入L-乳酸交酯200.0g(1.389莫耳)、D-乳酸交酯2.43g(0.017莫耳)、伸乙基-雙-12-羥基硬脂酸醯胺1.58g(0.00253莫耳)、辛酸錫16.2mg,於氮氣體環境下以150rpm之旋轉數進行攪拌,並升溫至190℃。一邊持續攪拌、一邊於190℃~200℃下進行聚合2小時。聚合中,隨著聚合物黏度上升,由於攪拌變得困難,故一邊觀察情況、一邊使旋轉數降低至50rpm。確認了生成聚合物的黏度充分上升、GPC所測定之分子量(Mw)為20.0萬,而結束聚合。
聚合結束後,暫時將聚合物排出至盆中進行冷卻後,再熔解於氯仿2000mL。一邊攪拌此氯仿溶液,一邊以少量逐次添加甲醇。於添加了約2000mL甲醇時,將發生霧化,故暫時停止添加甲醇,一邊攪拌、一邊慢慢使聚合物析出。2小時後,由於聚合物已充分析出,故再添加約4000mL甲醇,仔細攪拌1小時以去除殘存之乳酸交酯後,將聚合物進行吸引過濾予以分離。將濾塊以少量甲醇進行潤洗淨後,再於3000mL之甲醇中進行攪拌1小時後,進行吸引過濾,使殘存之乳酸交酯完全地去除。將如此所得之聚合物以50℃、2kPa進行乾燥24小時,得到具有來自伸乙基-雙-12-羥基硬酯酸醯胺之部分構造的聚乳酸(B-1)195.2g。所得到之聚乳酸(B-1)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9.8萬。
<合成例2>使用與合成例1相同之反應裝置,除了將伸乙基-雙-12-羥基硬脂酸醯胺1.58g(0.00253莫耳)變更為PEG#200(關東化學(股)製試藥特級)0.36g(Mw=200,以羥基計0.0036莫耳)以外,其餘與合成例1同樣地進行,得到具有來自PEG#200之部分構造的聚乳酸(B-2)190.0g。所得之聚乳酸(B-2)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21.4萬。
<合成例3>使用與合成例1相同之反應裝置,除了將伸乙基-雙-12-羥基硬脂酸醯胺1.58g(0.00253莫耳)變更為PPG#2000(Mw=2200,關東化學(股)製試藥特級)4.75g(以羥基計0.00432莫耳)以外,其餘與合成例1同樣地進行,得到具有來自PPG#2000之部分構造的聚乳酸(B-3)190.2g。所得之聚乳酸(B-3)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9.8萬。
[實施例1]
於具備攪拌機、溫度計及冷凝器之200mL玻璃製反應裝置中,裝入L-乳酸交酯142.3g(0.988莫耳)、D-乳酸交酯1.7g(0.122莫耳)、4,4’-異亞丙基二環己醇(氫化雙酚A)0.433g(0.0018莫耳)及辛酸錫11.5mg,於氮氣體環境下以150rpm之旋轉數進行攪拌,並升溫至190℃。一邊持續攪拌、一邊於190℃~200℃下進行聚合2小時。聚合中,隨著聚合物黏度上升,由於攪拌變得困難,故一邊觀察情況、一邊使旋轉數降低至50rpm。確認了生成聚合物的黏度充分上升、GPC所測定之分子量(Mw)為17.8萬,而結束聚合。
聚合結束後,暫時將聚合物排出至盆中進行冷卻後,再熔解於氯仿2000mL。一邊攪拌此氯仿溶液,一邊以少量逐次添加甲醇。於添加了約2000mL甲醇時,將發生霧化,故暫時停止添加甲醇,一邊攪拌、一邊慢慢使聚合物析出。2小時後,由於聚合物已充分析出,故再添加約4000mL甲醇,仔細攪拌1小時以去除殘存之乳酸交酯後,將聚合物進行吸引過濾予以分離。將濾塊以少量甲醇進行潤洗淨後,再於3000mL之甲醇中進行攪拌1小時後,進行吸引過濾,使殘存之乳酸交酯完全地去除。將如此所得之聚合物以50℃、2kPa進行乾燥24小時,得到具有來自4,4’-異亞丙基二環己醇(氫化雙酚A)之部分構造的聚乳酸(A-1)134.2g。所得到之聚乳酸(A-1)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7.9萬。
[實施例2]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反應裝置,除了將4,4’-異亞丙基二環己醇(氫化雙酚A)0.433g(0.0018莫耳)變更為N,N’-(2-羥基乙基)-苯均四酸醯亞胺0.548g(0.0018莫耳)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得到具有來自N,N’-(2-羥基乙基)-苯均四酸醯亞胺之部分構造的聚乳酸(A-2)130.5g。所得之聚乳酸(A-2)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5.7萬。
[實施例3]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反應裝置,除了將4,4’-異亞丙基二環己醇(氫化雙酚A)0.433g(0.0018莫耳)變更為6,6’-雙(2-羥基乙氧基)-3,3,3’,3’-四甲基-1,1-螺聯茚0.713g(0.0018莫耳)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得到具有來自6,6’-雙(2-羥基乙氧基)-3,3,3’,3’-四甲基-1,1-螺聯茚之部分構造的聚乳酸(A-3)129.8g。所得之聚乳酸(A-3)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8.2萬。
[實施例4]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反應裝置,除了將4,4’-異亞丙基二環己醇(氫化雙酚A)0.433g(0.0018莫耳)變更為對苯二甲醇0.248g(0.0018莫耳)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得到具有來自對苯二甲醇之部分構造的聚乳酸(A-4)137.2g。所得之聚乳酸(A-4)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8.3萬。
[實施例5]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反應裝置,除了將4,4’-異亞丙基二環己醇(氫化雙酚A)0.433g(0.0018莫耳)變更為4,4’-聯環己醇0.357g(0.0018莫耳)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得到具有來自4,4’-聯環己醇之部分構造的聚乳酸(A-5)133.5g。所得之聚乳酸(A-5)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6.4萬。
[實施例6]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反應裝置,除了將4,4’-異亞丙基二環己醇(氫化雙酚A)0.433g(0.0018莫耳)變更為4,8-雙(羥基甲基)三環(5.2.1.0.2,6)癸烷0.35g(0.0018莫耳)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得到具有來自4,8-雙(羥基甲基)三環(5.2.1.0.2,6)癸烷之部分構造的聚乳酸(A-6)135.0g。所得之聚乳酸(A-6)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8.2萬。
[實施例7]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反應裝置,除了將4,4’-異亞丙基二環己醇(氫化雙酚A)0.433g(0.0018莫耳)變更為使對苯二甲酸氯化物與1,4-丁二醇進行反應所得之於兩末端具有羥基之聚酯(羥基當量:770g/eq)1.52g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得到具有來自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之部分構造的聚乳酸(A-7)128.6g。所得之聚乳酸(A-7)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28.3萬。
[實施例8]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反應裝置,除了將4,4’-異亞丙基二環己醇(氫化雙酚A)0.433g(0.0018莫耳)變更為使異苯二甲酸氯化物與1,4-丁二醇進行反應所得之於兩末端具有羥基之聚酯(羥基當量:1135g/eq)3.6g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得到具有來自聚異苯二甲酸丁二酯之部分構造的聚乳酸(A-8)129.2g。所得之聚乳酸(A-8)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20.7萬。
[實施例9]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反應裝置,除了將4,4’-異亞丙基二環己醇(氫化雙酚A)0.433g(0.0018莫耳)變更為使對苯二甲酸氯化物與1,6-己二醇進行反應所得之於兩末端具有羥基之聚酯(羥基當量:1062g/eq)3.7g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得到具有來自聚對苯二甲酸己二酯之部分構造的聚乳酸(A-9)125.8g。所得之聚乳酸(A-9)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7.2萬。
[實施例10]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反應裝置,除了將4,4’-異亞丙基二環己醇(氫化雙酚A)0.433g(0.0018莫耳)變更為使對苯二甲酸氯化物與1,8-辛二醇進行反應所得之於兩末端具有羥基之聚酯(羥基當量:630g/eq)2.2g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得到具有來自聚對苯二甲酸辛二酯之部分構造的聚乳酸(A-10)127.5g。所得之聚乳酸(A-10)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8.3萬。
[實施例11]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反應裝置,除了將4,4’-異亞丙基二環己醇(氫化雙酚A)0.433g(0.0018莫耳)變更為使對苯二甲酸氯化物與1,4-環己烷二甲醇進行反應所得之於兩末端具有羥基之聚酯(羥基當量:2620g/eq)9.0g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得到兩末端為羥基之具有來自對苯二甲酸氯化物/1,4-環己烷二甲醇-聚酯之部分構造的聚乳酸(A-11)133.8g。所得之聚乳酸(A-11)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6.7萬。
[實施例12~22]
將實施例1~11所合成之聚乳酸(A-1)~(A-11)與透明核劑(C),使用Laboplast mill,依溫度200℃、時間5分鐘及旋轉數50rpm之條件,以表1所示之重量份進行混練。將混練物以200℃及10MPa之條件進行壓製5分鐘,得到厚度100 μm之薄膜。如上述般測定所得薄膜之等溫結晶化時間。又,將此薄膜置入105℃之烘爐中20秒及60秒以進行退火(熱處理),如上述般測定退火前後之結晶化度及透明性(霧值)。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23~33]
將實施例1~11所合成之聚乳酸(A-1)~(A-11)、透明核劑(C)、與市售之聚乳酸(D-1)[三井化學製,註冊商標LACEA,等級H-100],使用Laboplast mill,依溫度200℃、時間5分鐘及旋轉數50rpm之條件,以表1所示重量份進行混練。將混練物以200℃及10MPa之條件進行壓製5分鐘,得到厚度100 μm之薄膜。如上述般測定所得薄膜之等溫結晶化時間。又,將此薄膜置入105℃之烘爐中20秒及60秒以進行退火(熱處理),如上述般測定退火前後之結晶化度及透明性(霧值)。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34~42]
將實施例1、3、7所合成之聚乳酸(A)、合成例1~3所合成之聚乳酸(B)與透明核劑(C),使用Laboplast mill,依溫度200℃、時間5分鐘及旋轉數50rpm之條件,以表1所示重量份進行混練。將混練物以200℃及10MPa之條件進行壓製5分鐘,得到厚度100 μm之薄膜。如上述般測定所得薄膜之等溫結晶化時間。又,將此薄膜置入105℃之烘爐中20秒及60秒以進行退火(熱處理),如上述般測定退火前後之結晶化度及透明性(霧值)。結果示於表3。
[比較例1]除了將市售之聚乳酸(D-1)[三井化學製,註冊商標LACEA,等級H-100]與透明核劑(C),以表1所示重量份進行混練之外,其餘與實施例12同樣地進行,製成薄膜,並測定等溫結晶化時間、結晶化度及透明性(霧值)。結果示於表1及表2。

Claims (21)

  1. 一種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其特徵為含有:具有下式(1)所示之部位,且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5,000~500,000之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其中,在R1 為由二羧酸與二醇所形成之基之情況,-CH(CH3 )C(O)O-所示之來自乳酸的部位與式(1)所示部位的重量比為99.9/0.1~90.1/9.9之範圍內,且R1 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未滿1萬;)-X1 -R1 -X2 - (1)(式中,X1 及X2 分別獨立表示O原子、S原子或NH基,R1 表示含有至少一個芳香環或脂肪族環之二價基,該烴基亦可含有O、N或S原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其中,相對於上述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100重量份,進一步含有具下式(7)所示部位,且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5,000~500,000之聚乳酸系化合物(B)5~1900重量份;-X3 -R2 -X4 - (7)(式中,X3 及X4 分別獨立表示O原子、S原子或NH基,R2 表示不含環構造之分子量50~50,000之脂肪族烴基,該脂肪族烴基亦可含有O、N或S原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其中,相對於上述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100重量份,進一步含有乳酸系樹脂(D)5~500重量份。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其中,相對於上述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100重量份,進一步含有乳酸系樹脂(D)5~500重量份。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其中,相對於上述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100重量份,進一步含有自羧酸醯胺類、脂肪族醇類及脂肪族羧酸酯類所選出之至少一種透明核劑(C)0.1~10重量份。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其中,相對於上述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及聚乳酸系化合物(B)的合計量100重量份,進一步含有自羧酸醯胺類、脂肪族醇類及脂肪族羧酸酯類所選出之至少一種透明核劑(C)0.1~10重量份。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其中,相對於上述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及乳酸系樹脂(D)的合計量100重量份,進一步含有自羧酸醯胺類、脂肪族醇類及脂肪族羧酸酯類所選出之至少一種透明核劑(C)0.1~10重量份。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其中,相對於上述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A)、聚乳酸系化合物(B)及乳酸系樹脂(D)的合計量100重量份,進一步含有自羧酸醯胺類、脂肪族醇類及脂肪族羧酸酯類所選出之至少一種透明核劑(C)0.1~10重量份。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其中,將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以220℃熔融3分鐘後,以99℃/分之冷卻速度冷卻至100℃,以100℃保持時之等溫結晶化時間為5分鐘以內。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其中,上式(1)所示之部位,係來自於由含有脂肪族環之二醇類及含有芳香環之二醇類所選出之至少一種的鏈段。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其中,上式(7)所示之部位,係來自於由伸烷基二醇類、兩末端為羥基之聚酯類及兩末端為羥基之聚碳酸酯類所選出之至少一種的鏈段。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8項中任一項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透明核劑(C)為羧酸醯胺。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羧酸醯胺為自下述物質所組成群選出之至少1種:月桂酸醯胺、棕櫚酸醯胺、硬脂酸醯胺、芥子酸醯胺、廿二酸醯胺、蓖麻油酸醯胺、羥基硬脂酸醯胺、N-油基棕櫚酸醯胺、N-硬脂基芥子酸醯胺、伸乙基雙癸酸醯胺、伸乙基雙月桂酸醯胺、伸乙基雙硬脂酸醯胺、伸乙基雙油酸醯胺、伸乙基雙-12-羥基硬脂酸醯胺、六亞甲基雙癸酸醯胺、六亞甲基雙月桂酸醯胺、六亞甲基雙硬脂酸醯胺、六亞甲基雙油酸醯胺、六亞甲基雙-12-羥基硬脂酸醯胺、間伸荏基雙癸酸醯胺、間伸荏基雙月桂酸醯胺、間伸荏基雙硬脂酸醯胺、間伸荏基雙油酸醯胺及間伸荏基雙-12-羥基硬脂酸醯胺。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乳酸系樹脂(D)為聚乳酸。
  15. 一種成形體,其特徵為由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4項中任一項之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所形成,厚度100 μm下之霧值為0.1~15%,且結晶化度為35%以上。
  16. 一種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其特徵為具有下式(1)所示之部位,且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5,000~500,000(其中,在R1 為由二羧酸與二醇所形成之基之情況,來自-CH(CH3 )C(O)O-所示之乳酸的部位與式(1)所示部位的重量比為99.9/0.1~90.1/9.9之範圍內,且R1 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未滿1萬;)-X1 -R1 -X2 - (1)(式中,X1 及X2 分別獨立表示O原子、S原子或NH基,R1 表示含有至少一個芳香環或脂肪族環之二價基,該烴基亦可含有O、N或S原子)。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其中,上述式(1)所示之部位為下式(2)所示; (式中,X1 及X2 分別獨立表示O原子、S原子或NH基,R2 表示單鍵或碳數1~10之烴基,該烴基可為直鏈狀、分枝狀或環狀之任一種;Y1 及Y2 分別獨立表示碳數1~10之飽和烴基、碳數6~10之芳基或氫原子,不存在R2 為單鍵的情況;L1 及L2 分別獨立表示碳數1~8之伸烷基或碳數1~8之氧伸烷基;Z1 及Z2 分別獨立表示碳數1~10之烴基或氫原子;Y1 與Y2 、Y1 與Z1 、Y2 與Z2 亦可分別互相結合形成環;m表示0~5之整數)。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其中,上述式(1)所示之部位為下式(3)所示,且以-CH(CH3 )C(O)O-所示之來自乳酸的部位與式(3)所示部位的重量比為99.7/0.3~90.5/9.5之範圍內; (式中,X1 及X2 分別獨立表示O原子、S原子或NH基,Y3 表示氫原子、碳數1~8之飽和烴基、碳數6~8之芳基或碳數7~8之芳烷基,該飽和烴基可為直鏈狀、分枝狀或環狀之任一種;L3 及L4 分別獨立表示碳數2~8之伸烷基或碳數3~8之環伸烷基;n表示1~100之整數;r表示0~4之整數)。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其中,上述式(1)所示部位為下式(4)所示;[化3] (式中,X1 及X2 分別獨立表示O原子、S原子或NH基,Y4 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8之烴基,該烴基可為直鏈狀、分枝狀或環狀之任一種;R3 、L5 及L6 分別獨立表示單鍵或碳數1~8之伸烷基;p表示0~4之整數;q表示0~5之整數)。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其中,上述式(1)所示部位為下式(5)所示; (式中,X1 及X2 分別獨立表示O原子、S原子或NH基)。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直鏈狀聚乳酸系化合物,其中,上述式(1)所示部位為下式(6)所示; (式中,X1 及X2 分別獨立表示O原子、S原子或NH基)。
TW096127250A 2006-07-26 2007-07-26 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其成形體及聚乳酸系化合物 TWI4261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03876 2006-07-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15523A TW200815523A (en) 2008-04-01
TWI426105B true TWI426105B (zh) 2014-02-11

Family

ID=38981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27250A TWI426105B (zh) 2006-07-26 2007-07-26 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其成形體及聚乳酸系化合物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259000A1 (zh)
EP (1) EP2050789B1 (zh)
JP (1) JP5139982B2 (zh)
KR (1) KR20090042820A (zh)
CN (1) CN101495570B (zh)
TW (1) TWI426105B (zh)
WO (1) WO20080130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9353B (zh) * 2008-02-27 2012-10-31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聚乳酸类树脂、聚乳酸类树脂组合物及它们的成型体以及聚乳酸类树脂的制造方法
CN101857715A (zh) * 2010-05-26 2010-10-13 上海大学 一种聚乳酸快速结晶的方法
CN102827362B (zh) * 2011-05-12 2014-04-09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聚乳酸嵌段共聚物
ITMI20120250A1 (it) 2012-02-20 2013-08-21 Novamont Spa Composizione polimerica biodegradabile per la realizzazione di articoli aventi elevata temperatura di inflessione sotto carico.
US8691915B2 (en) 2012-04-23 2014-04-08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Copolymers and polymer blends having improved refractive indices
KR101548314B1 (ko) * 2012-12-17 2015-08-2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폴리락타이드 수지의 제조방법
GB201310147D0 (en) * 2013-06-07 2013-07-24 Dupont Teijin Films Us Ltd Polyester film - llll
GB201310837D0 (en) 2013-06-18 2013-07-31 Dupont Teijin Films Us Ltd Polyester film -IV
KR20150026368A (ko) * 2013-09-02 2015-03-11 삼성정밀화학 주식회사 생분해성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의 제조 방법
GB201317705D0 (en) 2013-10-07 2013-11-20 Dupont Teijin Films Us Ltd Copolyesters
US9764242B2 (en) 2013-10-16 2017-09-19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game ranking information
GB201411044D0 (en) 2014-06-20 2014-08-06 Dupont Teijin Films Us Ltd Copolyestermides and films made therefrom
US10035877B1 (en) 2017-03-08 2018-07-3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atrix-bondable lactide monomors for polylactide synthesis
US10570252B2 (en) 2017-03-08 2020-02-2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Flame retardant lactide monomors for polylactide synthesis
US10202489B2 (en) 2017-03-08 2019-02-1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Lactide copolymers and ring-opened lactide copolymers
US10072121B1 (en) 2017-03-08 2018-09-1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Bottlebrush polymers derived from poly(methylidenelactide)
CN109867638B (zh) * 2017-12-01 2021-06-15 宁波家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耐热聚乳酸连续挤出发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US10787590B2 (en) 2018-12-26 2020-09-29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olymer and coating material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99054A (ja) * 1995-01-27 1996-08-06 Shimadzu Corp 可塑化されたポリ乳酸及びその成型品
JPH09158021A (ja) * 1995-12-13 1997-06-17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乳酸系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から成る不織布
JP2000344877A (ja) * 1999-03-30 2000-12-12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耐ブリードアウト性に優れた乳酸系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
CN1392891A (zh) * 2000-07-17 2003-01-22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乳酸基树脂组合物和用其制成的模制品
TW200304473A (en) * 2001-11-15 2003-10-01 New Japan Chem Co Ltd Lactic acid polymer composition and molded object thereof
CN1662603A (zh) * 2002-06-20 2005-08-31 东丽株式会社 聚乳酸类聚合物组合物、其成形品及薄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07748B2 (ja) * 1993-03-31 2002-07-24 大日本インキ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乳酸系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
EP0669358B1 (en) * 1993-09-09 2003-11-19 Kanebo Ltd. Biodegradable copolyester, molding produced therefrom,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molding
JP3411168B2 (ja) 1995-12-21 2003-05-26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脂肪族ポリエステル成形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により製造された成形体
US6417294B1 (en) * 1995-12-21 2002-07-09 Mitsui Chemicals, Inc. Films and molded articles formed from aliphatic polyester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nucleating agents
JP3487703B2 (ja) * 1995-12-26 2004-01-19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生体吸収性ポリエステ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622386B2 (ja) * 1996-12-25 2005-02-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生分解性ブロック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H11116788A (ja) * 1997-10-09 1999-04-27 Mitsui Chem Inc ポリ乳酸系樹脂組成物
DE69918233T2 (de) * 1998-03-05 2005-02-24 Mitsui Chemicals, Inc. Polymilchsäure zusammensetzung und daraus hergestellter film
JP3960797B2 (ja) 2001-12-28 2007-08-15 株式会社Adeka ポリ乳酸系ポリマー組成物、成形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491585B1 (en) * 2002-04-02 2011-05-18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Heat-shrinkable polylactic acid film
TWI297698B (en) * 2002-08-21 2008-06-11 Dainippon Ink & Chemicals Resin for molding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JP2004285121A (ja) 2003-03-19 2004-10-14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ポリ乳酸系化合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ポリ乳酸系化合物複合材料並びに成形体
JP2006016605A (ja) * 2004-06-04 2006-01-19 Mitsubishi Plastics Ind Ltd 乳酸系軟質フィルム
CA2575049A1 (en) * 2004-07-22 2006-01-26 Teijin Limited Polylactic acid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reof
JP2006335904A (ja) * 2005-06-02 2006-12-14 Tohcello Co Ltd ポリ乳酸系延伸フィルム
JP5076287B2 (ja) * 2005-07-06 2012-11-21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乳酸フィルム
JP5219333B2 (ja) * 2005-09-27 2013-06-26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熱収縮性フィル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99054A (ja) * 1995-01-27 1996-08-06 Shimadzu Corp 可塑化されたポリ乳酸及びその成型品
JPH09158021A (ja) * 1995-12-13 1997-06-17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乳酸系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から成る不織布
JP2000344877A (ja) * 1999-03-30 2000-12-12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耐ブリードアウト性に優れた乳酸系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
CN1392891A (zh) * 2000-07-17 2003-01-22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乳酸基树脂组合物和用其制成的模制品
TW200304473A (en) * 2001-11-15 2003-10-01 New Japan Chem Co Ltd Lactic acid polymer composition and molded object thereof
CN1662603A (zh) * 2002-06-20 2005-08-31 东丽株式会社 聚乳酸类聚合物组合物、其成形品及薄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95570A (zh) 2009-07-29
EP2050789A1 (en) 2009-04-22
EP2050789A4 (en) 2011-01-26
WO2008013059A1 (fr) 2008-01-31
JP5139982B2 (ja) 2013-02-06
JPWO2008013059A1 (ja) 2009-12-17
CN101495570B (zh) 2012-07-04
KR20090042820A (ko) 2009-04-30
TW200815523A (en) 2008-04-01
US20090259000A1 (en) 2009-10-15
EP2050789B1 (en) 2013-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26105B (zh) 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其成形體及聚乳酸系化合物
TWI424023B (zh) 聚乳酸系樹脂組成物及其成形體
JP5058164B2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体
JP5511652B2 (ja) ポリ乳酸系樹脂、ポリ乳酸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らの成形体ならびにポリ乳酸系樹脂の製造方法
KR101784221B1 (ko) 생분해성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로부터 제조되는 생분해성 필름
JP4559285B2 (ja) 共重合体を含む乳酸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物
JP5199636B2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体
JP5155643B2 (ja) ポリ乳酸系樹脂、ポリ乳酸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体
JPH10237164A (ja) ポリ乳酸系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ポリ乳酸系共重合体
JP4534806B2 (ja) 脂肪族ポリエステル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332343A (ja) ポリ乳酸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体
JPH10237165A (ja) 高分子量ポリ乳酸系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共重合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