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5459B - 顯示器用表面材料及具備該表面材料之顯示器 - Google Patents

顯示器用表面材料及具備該表面材料之顯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5459B
TWI425459B TW095127159A TW95127159A TWI425459B TW I425459 B TWI425459 B TW I425459B TW 095127159 A TW095127159 A TW 095127159A TW 95127159 A TW95127159 A TW 95127159A TW I425459 B TWI425459 B TW I42545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isplay
resin
surface material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271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07350A (en
Inventor
Nakamura Tetsuya
Hikita Masaya
Mashiko Shinji
Original Assignee
Nof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f Corp filed Critical Nof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707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073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54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545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4Protective coatings, e.g. hard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8Coatings for keeping optical surfaces clean, e.g. hydrophobic or photo-catalytic fil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顯示器用表面材料及具備該表面材料之顯示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設置於玻璃殼體或塑膠殼體等展示用顯示器或者個人電腦、電視機、行動電話等影像顯示器等之顯示器表面之顯示器用表面材料及具備該表面材料之顯示器。
此種顯示器中,若從外部而來之光線不在其表面(顯示面)擴散而反射,由於像移入該處,內部之影像將變得非常難見到,因而在顯示器表面設置防眩膜,以使從外部而來之光線擴散。
然而,顯示器於使用時,由於表面之指觸,在表面附著皮脂等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所形成之指紋等(以下,僅稱為「指紋」),影像之視認性容易減損。因此,提出以防止指紋附著於顯示器表面為目的之對策。例如,揭示在透明基材膜上將樹脂層積層,於其上形成具有防污性之防眩層的防眩膜(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具有防污性之防眩層含有氟改質化合物,對三乙酸甘油酯(triacetin)之接觸角超過43度。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194272號公報(第2頁及第4頁)
藉由上述氟化合物形成之防污層,由於其表面自由能低,指紋之附著量變少,具有附著之指紋容易拭去之優點。 然而,由於防眩層含有氟化合物,且對三乙酸甘油酯之接觸角超過43度,附著在防眩層上之形成指紋之來自活體脂質成分,容易形成為附著指紋可視認原因之微小液滴,藉由該微小液滴產生光線之不規則反射,在顯示器表面上指紋顯眼之點依然未得到改善。因此,顯示器之顯示影像仍有「視認性降低」之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一種兼具防眩機能及使附著於表面之指紋不易顯眼之機能,而可使視認性提高之顯示器用表面材料,以及具備該表面材料之顯示器。
附著於顯示器表面之指紋係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在顯示器表面上形成微小液滴,藉由光線在其微小液滴中不規則反射,指紋可被眼睛視認。因此,進行另一角度之思考:縱使附著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若不生成微小液滴,例如在顯示器表面呈現濡溼狀態,則可使目視時指紋幾乎毫不顯眼。亦即,發現若以呈現防眩性之表面凹凸部為基礎,使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之附著量降低,而且除凹凸之外,使構成表面之物質對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變得容易溶合,並藉由毛細管現象使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更易被吸收,則可有效地防止附著之指紋之顯眼,因此完成本發明。
本發明之第1態樣,為一種配置於顯示器表面之顯示器用表面材料,其特徵為在透明基材上,設置由樹脂所構 成之表面具有凹凸部之防眩層,同時上述樹脂形成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60度以下。
依照本發明,可得到以下之效果。
本發明之顯示器用表面材料,由於藉由樹脂在表面形成具有凹凸部之防眩層,可抑制光之反射方向變化及擴散而進入眼睛之反射光,因而呈現防眩性。再者,研判藉由表面具有凹凸部,可基於毛細管現象將形成指紋之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引導入表面之凹部(為一種毛細管)。此外,推測由於將上述樹脂形成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設定為60度以下,構成防眩層之樹脂對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容易溶合,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迅速地導入表面之凹部,使附著之指紋變得難以視認。因此,顯示器用之表面材料兼具防眩機能及使附著於表面之指紋難以顯眼之機能,可使顯示器影像等之視認性提高。
實施發明之最佳形態
以下,說明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
第一圖顯示本發明之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之代表性構成。本實施形態之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之構成並不限定於第一圖者,而可有各種變更。如第一圖所示,在透明基材11表面上藉由含微粒子12之樹脂形成具有凹凸部13之凹凸層14,同時在內側面設置黏著劑層15。凹凸層14藉由表面之凹凸部13而具有做為防眩層之機能。此種情況 下,構成凹凸層14之樹脂具有對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之溶合性。
第二(a)圖至第二(c)圖為以模型表示本發明之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之其他實例之剖面圖。如第二(a)圖所示,該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為上述第一圖中在凹凸層14上設置與來自活體脂質成分具有溶合性之被覆層(指紋溶合層)16,其他與第一圖之構成相同。如第二(b)圖所示,該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中,凹凸層14藉由凹凸轉印而形成,構成該凹凸層14之樹脂具有與來自活體脂質成分之溶合性,其他與第一圖之構成相同。如第二(c)圖所示,該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中,凹凸層14藉由凹凸轉印而形成,在該凹凸層14上設置與來自活體脂質成分具有溶合性之被覆層16,其他與第一圖之構成相同。如第二(a)圖及第二(c)圖所示,凹凸層14上設置被覆層16時,藉由此等凹凸層14及被覆層16構成防眩層。
上述透明基材11可使用透明樹脂片、透明樹脂膜或透明玻璃板等,並無特別限制。具體而言,形成透明基材11之樹脂材料可為聚(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聚(甲基)丙烯腈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聚碸系樹脂、聚醚碸系樹脂、聚醚系樹脂、聚甲基戊烯系樹脂、三乙醯基纖維素(TAC)系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系樹脂、聚胺基甲酸酯系樹脂、再生纖維素系樹脂、二乙醯基纖維素系樹脂、乙醯基丁醯基纖維素系樹脂、聚酯系樹脂、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三元共聚合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聚醚酮系樹脂、 聚氯乙烯系樹脂、聚偏二氯乙烯系樹脂、聚乙烯醇系樹脂、尼龍系樹脂、聚乙烯系樹脂、聚丙烯系樹脂、聚醯胺系樹脂、聚醯亞胺系樹脂或降冰片烯系樹脂等。其中,從廣用性及用途實效等觀點而言,以聚(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三乙醯基纖維素(TAC)系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系樹脂及聚碳酸酯系樹脂為較佳。
透明基材11之厚度通常為10~5000μm,而以25~1000μm為較佳,以35~500μm為更佳。其厚度為10~5000μm時,作業性良好,透明基材11之強度不降低,亦無需不必要地增厚。
如上述之凹凸層14,藉由樹脂形成凹凸部13,由上述樹脂構成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必須為60度以下,而以50度以下為較佳,以1~40度為更佳。該凹凸層14如上述可為本身在表面具有凹凸部13,並且與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之溶合性良好之形態,亦可為表面具有凹凸部13,其上設置與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溶合性良好之被覆層16之形態。推測由於該接觸角為60度以下,構成凹凸層14之樹脂對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變得容易溶合,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迅速地進入凹凸層14或被覆層16表面之凹部13a,而呈現附著之指紋難以視認之機能。接觸角超過60度時,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容易微小液滴化,致使光線不規則反射,顯示器影像等之視認性變差,故不適當。
關於上述表面之凹凸部13,JIS B 0601-1994所規定之算術平均粗度(Ra)以0.05~5μm為較佳,且凹凸部13之平 均間隔(Sm)以5~500μm為較佳。該Ra以0.05~2μm為更佳,且Sm以5~500μm為更佳,Ra以0.1~0.7μm為特佳,且Sm以5~350μm為特佳。Ra為0.05~5μm時,或Sm為5~500μm時,凹凸部13不會變得過小,凹凸部13之間隔不會變得過寬,防眩性足夠,亦不會減少吸收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之毛細管現象效果,不使防止附著之指紋顯眼之機能降低。此外,凹凸部13亦不會過大,由於凹凸部13之間隔不會變得過窄,可降低霧值(haze)。
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可視需要在透明基材11之內側面、透明基材11及凹凸層14之間,設置單層或複數層所欲之機能層,例如黏著劑層、紫外線吸收層、紅外線吸收層、反射防止層、軟質(耐衝擊)層、硬殼(hardcoat)層、導電層、抗靜電層、隔熱層、反射層或底塗(primer)層等各層。
當防眩層由凹凸層14及其上之與指紋溶合良好之被覆層16所構成時,以在被覆層16上保持維持本發明目的機能程度之凹凸部13為條件,亦可視需要在凹凸層14與被覆層16之間,以單層或複數層設置所欲之機能層。此種機能層,可為例如紫外線吸收層、紅外線吸收層、軟質(耐衝擊)層、硬殼(hardcoat)層、導電層、抗靜電層、隔熱層、反射層或底塗(primer)層等。
繼而,為便於說明,說明上述被覆層16。由於指紋主要為油成分,被覆層16為與指紋之溶合(親和性)良好之指紋溶合層,可用上述樹脂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做 為與指紋溶合良好之指標。該接觸角在60度以下為表現本機能所必須,該接觸角以50度以下為較佳,以1~40度為更佳。若接觸角為60度以下,則在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上,來自活體脂質成分難以形成微小液滴,又基於表面凹凸部13造成之毛細管現象,來自活體脂質成分之吸收變得容易。被覆層之材料只要具有此種接觸角即可,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任何種類之樹脂。此等樹脂可使用例如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熱硬化型樹脂或熱塑性樹脂等。其中,從生產性或各種物性之觀點而言,以使用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或熱塑性樹脂為較佳。再者,本實施形態中被覆層16表面之接觸角,以對三乙酸甘油酯(triacetin)之接觸角而言,為43度以下。
以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做為被覆層16用之被覆劑時,必須以聚合性成分做為該被覆劑之構成成分。亦即,聚合性成分可從單官能單體、多官能單體、具有乙烯基或(甲基)丙烯醯基之寡聚物(以下,稱為聚合性寡聚物)及具有乙烯基或(甲基)丙烯醯基之聚合物(以下,稱為聚合性聚合物)中選出一種或二種以上而使用。此外視需要亦可添加之光分解型或熱分解型等聚合起始劑、不含乙烯基或(甲基)丙烯醯基之寡聚物(以下,稱為非聚合性寡聚物)、不含乙烯基或(甲基)丙烯醯基之聚合物(以下,稱為非聚合性聚合物)、金屬氧化物、界面活性劑、稀釋溶劑、光增感劑、安定劑、紫外線吸收劑、紅外線吸收劑或抗氧化劑等添加劑。
被覆層16只要其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60度以下即可,並無特別限制。該60度以下之接觸角可藉由例如單官能單體或金屬氧化物之種類及其量而控制。使用聚合性寡聚物、聚合性聚合物、非聚合性寡聚物或非聚合性聚合物(將此2種寡聚物及2種聚合物總稱為「各寡聚物或各聚合物」)時,對於構成「各寡聚物或各聚合物」之單官能單體,只要就單官能單體層次考量其種類及量即可。
例如,「各寡聚物或各聚合物」及不使用金屬氧化物之單官能單體及多官能單體之組合中,單官能單體之量,只要符合「能形成一種樹脂,且其平坦膜之接觸角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60度以下」之條件即可,並無特別限制。只以單官能單體做為達成上述60度以下之接觸角之有效成分時,單官能單體之量在聚合性成分中通常佔10質量%以上,而以30質量%以上為較佳,以50質量%以上為更佳,以75質量%以上為最佳。該比例為30質量%以上時,被覆層16易與來自活體脂質成分溶合。再者,若該比例低至10質量%以下,則被覆層16幾乎不與來自活體脂質成分溶合。
關於其他視需要添加之添加劑,在通常使用之範圍內即無問題,對於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而言,光分解型或熱分解型聚合起始劑,相對於聚合性成分100質量份之用量,以0.01~20質量份為較佳。此時,從同一被覆劑得到之被膜可充分或完全地硬化。該添加比例超過20質量%時,雖可得到充分硬化之塗膜,然而無法期望得到更佳之 效果,因此不需要使用如此大量而浪費。使用之光分解型或熱分解型等聚合起始劑之種類無特別限制地使用。
上述單官能單體與多官能單體之組合中,添加「各寡聚物或各聚合物」時,為達成上述60度以下之接觸角而用之單官能單體在單官能單體、多官能單體及「各寡聚物或各聚合物」之合計量中通常佔10質量%以上,以30質量%以上為較佳,以50質量%以上為更佳,以75質量%以上為最佳。若該比例為30質量%以上,則被覆層16與來自活體脂質成分將可充分溶合。再者,若該比例低至10質量%以下,則被覆層幾乎不與來自活體脂質成分溶合。非聚合性寡聚物或非聚合性聚合物之添加量,相對於聚合性成分100質量份而言,通常為100質量份以下,而以1~80質量份為較佳。該添加量為1~80質量份時,對來自活體脂質成分之溶合性及為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被膜特點之強度均優良。
以熱塑性樹脂做為被覆劑時,該被覆劑之構成成分,必須為上述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所用之單官能單體聚合而得之聚合物,或不含丙烯酸系官能基之聚合物,此外亦可視需要添加界面活性劑、稀釋溶劑、安定劑、紫外線吸收劑、紅外線吸收劑或抗氧化劑等。
關於單官能單體,只要滿足「由單官能單體得到之樹脂所形成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60度以下」之條件,可以使用所有習知之單官能單體,然而能有效地降低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之單官能單體,以例如以下之單官能 單體為較佳。亦即,與碳數1~20之醇所形成之酯化合物,且為不含氟原子之化合物,如(甲基)丙烯酸酯、衣康酸酯或富馬酸酯。再者,可為與碳數1~10之胺所形成之醯胺化合物,或不含氟原子之(甲基)丙烯醯胺。此外,可為苯乙烯及不含氟原子之經取代苯乙烯。其他,可列舉如N-乙烯基-2-吡咯啶酮及不含氟原子之經取代N-乙烯基-2-吡咯啶酮。
具體而言,可例示以下之單官能單體。亦即,單官能單體較佳包括(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異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異癸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鯨蠟酯、(甲基)丙烯酸異冰片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三環癸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四氫糠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烯氧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甲基)丙烯酸五甲基哌啶酯、(甲基)丙烯酸六氫酞酸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基酞酸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丁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二乙二醇酯、(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三乙二醇酯、(甲基)丙烯酸甲氧基聚乙二醇酯等(甲基)丙烯酸酯類、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對(間)-甲氧基苯乙烯、富馬酸二第三丁酯、富馬酸二正丁酯、富馬酸二乙酯、衣康酸單(二)甲酯、衣康酸單(二)乙酯、N-異丙基丙烯醯胺或N-乙烯基 -2-吡咯啶酮為較佳。
由於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越低,越有防止附著之指紋顯眼之效果,故以包括下列單官能單體為更佳。該等單官能單體,可列舉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異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異癸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鯨蠟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三環癸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四氫糠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甲基)丙烯酸五甲基哌啶酯、(甲基)丙烯酸六氫酞酸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基酞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二乙二醇酯、(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三乙二醇酯等(甲基)丙烯酸酯類、苯乙烯、或N-異丙基丙烯醯胺。
此等較佳單官能單體可使用1種或2種以上,然而其佔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或熱塑性樹脂中之比例,以30質量%以上為較佳,以50質量%以上為更佳,以75質量%以上為最佳。若該比例為30質量%以上,則可得到與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充分溶合之被覆層16。
多官能單體可為多元醇與(甲基)丙烯酸之酯化物,或經胺基甲酸酯改質之丙烯酸酯等含有2個以上(甲基)丙烯醯基之多官能聚合性化合物等。多元醇可為例如乙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四乙二醇、聚乙二醇、丙二醇、二丙二醇、三丙二醇、四丙二醇、聚丙二醇、丙二醇、丁二 醇、戊二醇、己二醇、新戊二醇、2-乙基-1,3-己二醇、2,2’-硫代二乙醇、1,4-環己二甲醇等二元醇;三羥甲基丙烷、甘油、季戊四醇、二甘油、二季戊四醇或二(三羥甲基)丙烷等三元以上之醇等。
經胺基甲酸酯改質之丙烯酸酯可藉由將一個分子中具有複數個異氰酸基之有機異氰酸酯與具有羥基之(甲基)丙烯酸衍生物,經胺基甲酸酯化反應而得到。一個分子中具有複數個異氰酸基之有機異氰酸酯,可為1,6-伸己基二異氰酸酯、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伸甲苯基二異氰酸酯、萘二異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伸二甲苯基二異氰酸酯或二環己基甲烷二異氰酸酯等一個分子中具有2個異氰酸基之有機異氰酸酯,或將此等有機異氰酸酯進行異氰脲酸改質、加成物(adduct)改質或縮二脲(biuret)改質之一個分子中具有3個異氰酸基之有機異氰酸酯等。
其中,從提高被膜強度及取得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二(甲基)丙烯酸己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新戊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二乙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三丙二醇酯、多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甲基)丙烯酸季戊四醇酯、六(甲基)丙烯酸二季戊四醇酯等(甲基)丙烯酸酯類,1,6-伸己基二異氰酸酯與(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加成物、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與(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加成物、伸甲苯基二異氰酸酯與(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加成物、經加成物(adduct)改質之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與(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加成物、以及經縮二脲(biuret)改質 之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與(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加成物。
不含乙烯基或(甲基)丙烯醯基之寡聚物,如丙烯酸寡聚物、聚酯寡聚物、環氧寡聚物、胺基甲酸酯寡聚物、聚醚寡聚物、醇酸寡聚物、聚丁二烯寡聚物、多硫醇多烯寡聚物及螺縮醛寡聚物等各種寡聚物,或包含多元醇之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之寡聚物。
具有乙烯基或(甲基)丙烯醯基之寡聚物,可列舉如在上述寡聚物中加成乙烯基或(甲基)丙烯醯基而得之寡聚物。不含乙烯基或(甲基)丙烯醯基之聚合物,可列舉如上述不含乙烯基或(甲基)丙烯醯基之寡聚物之聚合物類型。具有乙烯基或(甲基)丙烯醯基之聚合物,可列舉如上述具有乙烯基或(甲基)丙烯醯基之寡聚物之聚合物類型。
關於此等寡聚物及聚合物,以選擇能發揮各種機能,或與鄰接層之密著性提高者為較佳。例如,就密著性而言,以選擇對形成鄰接層之樹脂具有親和性之樹脂為較佳。亦即,以選擇包含兩種聚合物,即對上述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或熱塑性樹脂具有親和性之聚合物,及對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或熱塑性樹脂之鄰接層具有親和性之聚合物、嵌段共聚合物或接枝共聚合物等片段化共聚合物為更佳。
聚合起始劑可為藉由紫外線或光線等激活能量射線照射而引發聚合之習知化合物,例如二苯基酮類、乙醯苯類、α-澱粉肟酯、米蚩(Michler’s)苄醯基苄酸酯、四甲基秋蘭姆 (thiuram)單硫化物或噻噸酮(thioxanthone)類,具體而言,如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2-羥基-2-甲基-1-苯基丙-1-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嗎福啉-4-基丙-1-酮、1-[4-(2-羥基乙氧基)苯基]-2-羥基-2-甲基-1-丙-1-酮、安息香、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1-酮、二苯基酮、[4-(甲基苯硫基)苯基]苯基甲酮、4-羥基二苯基酮、4-苯基二苯基酮、3,3’,4,4’-四(第三丁基過氧羰基)二苯基酮、2-氯噻噸酮、2,4-二乙基噻噸酮、α-澱粉肟酯、米蚩(Michler’s)苄醯基苄酸酯、或四甲基秋蘭姆(thiuram)單硫化物等。
上述界面活性劑係為了添加各種原料時使彼等互溶,或提高被膜平滑性而使用。此種界面活性劑並無特別限制,然而為將樹脂形成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維持在60度以下,以使用丙烯酸系共聚合物(離子系或非離子系)、甲基丙烯酸系共聚合物,或溶劑型塗料用之均塗劑(leveling agent)等為較佳。
界面活性劑之市售品如「BYK-361」、「BYK-380」、「BYK-390」、「BYKetol-WS」、「BYK-OK」、「NANOBYK-3601」(BYK Chemie公司製)等。界面活性劑於被覆劑中所佔之添加比例,相對於被覆劑固形份100質量份而言,通常為0.01~10質量份,而以0.01~5質量份為較佳。若該添加比例為0.01~10質量份,則表現之相容性或被膜平滑性不會過多或不足。
亦可使用聚矽氧烷系化合物做為界面活性劑,然而基於添加量及種類,平坦膜之接觸角有超越60度之情形,因 此其添加量必須適宜調整。
以使用直鏈狀或分枝狀聚二有機基矽氧烷系化合物做為聚矽氧烷系化合物為較佳,亦可為含有聚有機矽氧烷基之共聚合物。聚二有機基矽氧烷之代表例為聚二甲基矽氧烷。再者,亦可在主鏈或側鏈之末端具有乙烯基或(甲基)丙烯醯基等反應性基。亦可為該甲基之一部份或全部經其他有機基取代之構造(但是,該經甲基取代之位置可在末端或在鏈內)。其他有機基可為例如甲基以外之烷基、芳基、環烷基及具有聚氧伸烷基鏈或聚酯鏈等重覆單元之鏈等。再者,此等有機基亦可具有羥基、胺基、環氧基、醯基、醯氧基、羧基或其他官能基。
具有上述重覆單元之鏈,可列舉如聚氧伸乙基鏈、聚氧伸丙基鏈、聚氧四伸甲基鏈、聚(氧伸乙基氧伸丙基)鏈等聚氧伸烷基鏈,或者聚己內酯鏈、聚癸二酸乙二酯鏈或聚己二酸乙二酯鏈等聚酯鏈。此等連續鏈之末端亦可為羥基、羧基、(甲基)丙烯醯基或乙烯基,其末端亦可經有機基封鎖。例如,可藉由烷基酯化或烷基醚化等封鎖。該連續鏈通常可經由二伸甲基或三伸甲基等伸烷基與矽原子鍵結,然而並不以此等為限。
聚矽氧烷系化合物以經聚醚改質之聚二甲基矽氧烷為較佳,其市售品可列舉如「BYK-306」、「BYK330」、「BYK-341」、「BYK-344」、「BYK-307」、「BYK-333」(BYK公司製)及「VXL-4930」(Vianova Resins公司製)等。
稀釋溶媒係使用於當將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或熱 塑性樹脂形成之被覆劑塗布時,調整該塗布液之黏度而使用,只要為非聚合性者即可,並無特別限制。可列舉如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乙二醇甲醚、乙二醇乙醚、乙二醇乙醚乙酸酯、甲醇、乙醇、異丙醇、丁醇、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環己酮、己烷、庚烷、辛烷、癸烷、十二烷、丙二醇單甲醚或3-甲氧基丁醇等。
光增感劑可使用上述聚合起始劑用之習知化合物,可為例如三丁基胺、三乙基胺、聚伸乙基亞胺、聚正丁基膦、對二甲基胺基安息香酸乙酯、或對二甲基胺基安息香酸異戊酯等三級胺等。
上述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或熱塑性樹脂中,氟原子所佔比例以0.05質量%以下為較佳,而以0.01質量%以下為更佳,以完全不含為最佳。易言之,該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或熱塑性樹脂係以氟原子以外之原子構成,或者以氟原子以外之原子99.95質量%以上構成為較佳,而以99.99質量%以上構成為更佳。氟原子之比例為0.05%以下時,由於為低表面自由能成分之氟原子在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之最表面上難以使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微小液滴化,因此附著之指紋變得不顯眼,指紋附著後之顯示器之影像等不會發生視認性降低。
上述形成防眩層之樹脂中,為使附著於表面之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造成之指紋更難顯眼,以含有金屬氧化物(微粒子)為較佳。金屬氧化物之種類可為各種例示者,並無特 別限制,其中以使用氧化矽(二氧化矽)、中空二氧化矽、氧化鋁(礬土)、氧化鈦、氧化銻、氧化鋅、氧化錫或氧化鋯等為較佳。此等金屬氧化物可適宜地使用1種或2種以上。添加之金屬氧化物之形態並無特別限定,而以粉體或溶膠之形態為較佳。
對於金屬氧化物之平均粒徑並無特別限制,然而考慮金屬氧化物之分散性及被膜之透明性,以1~200nm為較佳,其中以1~150nm為更佳,以10~80nm為最佳。藉由將金屬氧化物之平均粒徑設定於較佳範圍,可使被膜與來自活體脂質成分之溶合性提高,附著之指紋更難顯眼。具體而言,若平均粒徑為1nm以上,由於被膜表面之凹凸不會過小,可充分地得到毛細管現象,使附著之來自活體脂質成分造成之指紋難以顯眼。若平均粒徑在200nm以下,則金屬氧化物之分散性及被膜之透明性不會降低。
使上述金屬氧化物含於被覆劑中,為不使被覆劑中之分散安定性或與黏合劑樹脂之密著性等降低,以使用預先分散於有機分散溶媒之有機溶膠形態使用為較佳。再者,組成物中,為提高金屬氧化物微粒子之分散安定性或在黏合劑樹脂中之密著性等,可預先將金屬氧化物微粒子之表面用各種偶合劑修飾。各種偶合劑可為例如經有機基取代之矽化合物,鋁、鈦、鋯、銻或其等混合物之金屬烷氧化物;有機酸鹽,或與配位性化合物結合之配位化合物等。為使所用之金屬氧化物表面與黏合劑樹脂之密著性提高,以藉由烯丙基或丙烯醯基等聚合性官能基進行表面修飾為 較佳。金屬氧化物在聚合性成分中所佔之比例以5~95質量%為較佳,以20~80質量%為更佳,以35~70質量%為最佳。該比例為5質量%以上時,不會使附著於表面之來自活體脂質成分所造成之指紋難以顯眼之機能降低。該比例在95質量%以下時,可得到屬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被膜之特點之充分強度。
將熱塑性樹脂用於被覆劑時,其條件為:只要能形成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在60度以下之平坦膜之樹脂即可,並無特別限制。該被覆劑通常被構成為將以上述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所用之單官能單體聚合而得之聚合物,或不含丙烯酸系官能基之聚合物做為主體,此外亦可視需要添加稀釋溶劑、安定劑、紫外線吸收劑、紅外線吸收劑或抗氧化劑等添加劑。熱塑性樹脂可使用1種或2種以上,當使用2種以上時,其比例可任意設定。關於其他視需要添加之添加劑,可在其通常使用之範圍內使用,而不會有問題。
將熱硬化型樹脂用於被覆劑時,只要該樹脂形成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在60度以下即可,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例如酚樹脂、尿素樹脂、酞酸二烯丙酯樹脂、三聚氰胺樹脂、胍胺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環氧樹脂、胺基醇酸樹脂、三聚氰胺-尿素共縮合樹脂、矽樹脂或聚矽氧烷樹脂等。此等熱硬化性樹脂可使用1種或2種以上,使用2種以上組合時,其比例可任意設定。視需要可在熱硬化性樹脂中依照常法添加聚合起始 劑、金屬氧化物、界面活性劑、稀釋溶劑、安定劑、紫外線吸收劑、紅外線吸收劑或抗氧化劑等添加劑。
將被覆層16形成用被覆劑塗布於凹凸層14上之方法,可為滾輪塗布法、旋轉塗布法、浸漬塗布法、刷塗法、噴霧塗布法、棒塗布法、刀塗布法、模頭塗布法、凹版塗布法、淋幕流動塗布法、反向塗布法、吻合塗布法或缺角輪塗布法(comma coating)等習知之方法。塗布時,視需要而欲使層間密著性提高時,亦可預先施行電暈放電等任何前處理。
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之硬化所使用之激活能量射線來源,可使用例如高壓水銀燈、鹵素燈、氙燈、氮雷射、電子線加速裝置或放射性元素等射線來源。能量射線來源之照射量,用紫外線波長365nm之累積光量計算,以50~5000mJ/cm2以上為較佳。照射量為50mJ/cm2以上時,可使被覆劑充分硬化,為5000mJ/cm2以下時,不易將活性射線硬化型樹脂著色。
繼而,說明凹凸層14。凹凸層14為將透明樹脂做為構成成份而形成。透明樹脂為先前可使用之樹脂,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例如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熱硬化型樹脂或熱塑性樹脂等一般使用做為被覆劑者。其中,從生產性及各種物性之觀點而言,以使用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或熱塑性樹脂為較佳。
構成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之被覆劑之成分必須為聚合性成分。聚合性成分可從單官能單體、多官能單體、 聚合性寡聚物及聚合性聚合物中選出一種或二種以上而使用。其他,可視需要添加聚合起始劑、非聚合性寡聚物、非聚合性聚合物、界面活性劑、稀釋溶劑、賦予凹凸部13用之微粒子12、沉降防止劑、光增感劑、安定劑、紫外線吸收劑、紅外線吸收劑或抗氧化劑等。
關於單官能單體,可使用習知之單官能單體。但是,為使防眩層在單層之凹凸層14下與來自活體脂質成分之溶合良好,必須將上述被覆層16中與來自活體脂質成分溶合良好之觀念適當應用在凹凸層14上。亦即,形成凹凸層14之單官能單體可使用如在上述被覆層16中記載之單體,其較佳單體及組成比率亦相同。關於多官能單體可使用如有關上述被覆層16記載之單體,其較佳單體亦相同。關於「各寡聚物或各聚合物」可使用如在上述被覆層16中記載之「各寡聚物或各聚合物」,較佳的「各寡聚物或各聚合物」或其添加比率亦相同。再者,關於金屬氧化物,可使用如在上述被覆層16中記載之金屬氧化物,較佳金屬氧化物或其添加比率亦相同。
構成熱塑性樹脂被覆劑之成分必須為上述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所用之單官能單體聚合而得之聚合物,且係不含丙烯酸系官能基之聚合物。其他亦可視需要添加界面活性劑、稀釋溶劑、賦予凹凸部13用之微粒子12、沉降防止劑、安定劑、紫外線吸收劑、紅外線吸收劑或抗氧化劑等。
關於單官能單體,可使用習知之單官能單體。但是, 為使防眩層在單層之凹凸層14下與來自活體脂質成分之溶合良好,必須將上述被覆層16中與來自活體脂質成分溶合良好之觀念適當應用在凹凸層14上。亦即,形成凹凸層14之單官能單體,只要滿足「由單官能單體得到之樹脂所形成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成在60度以下之範圍」,則可使用所有習知的單體。其中,以含有上述被覆層16中記載之可有效地降低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之單官能單體為較佳,而以含有較佳單官能單體為更佳。此等較佳單官能單體可使用1種或2種以上,其在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或熱塑性樹脂中所佔之比例以30質量%以上為較佳,而以50質量%以上為更佳,以75質量%以上為最佳。該比例為30質量%以上時,可得到與來自活體脂質成分之充分溶合。關於多官能單體,可使用如上述被覆層16記載之單體,較佳單體亦相同。
關於「各寡聚物或各聚合物」亦可使用如上述被覆層16中記載之各種寡聚物及聚合物。關於此等寡聚物及聚合物,以選擇能發揮各種機能者,或與鄰接層之密著性提高者為較佳。例如,就密著性而言,以選擇對形成鄰接層之樹脂具有親和性之樹脂為較佳。亦即,可選擇包含兩種聚合物,即對上述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或熱塑性樹脂具有親和性之聚合物及對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或熱塑性樹脂之鄰接層具有親和性之聚合物、嵌段共聚合物或接枝共聚合物等片段化共聚合物。
關於聚合起始劑,可使用如上述被覆層16中記載之聚 合起始劑,其在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中之添加比例,亦與上述被覆層16相同。關於光增感劑,可使用如上述被覆層16中記載之光增感劑。界面活性劑,係為了添加各種原料時使該等原料相容及使被膜之平滑性提高而使用,其種類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如上述被覆層16中記載之界面活性劑。稀釋溶媒,係當塗布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或熱塑性樹脂所形成之被覆劑時,為了調整該塗布液之黏度而使用,只要為非聚合性者即可,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如上述被覆層16中記載之稀釋溶媒。
防眩層在單層凹凸層14下形成與指紋溶合良好的組成時,與被覆層16同樣地,氟原子在凹凸層14中所佔的含有量以在0.05質量%以下為較佳,而以0.01%以下為更佳,以完全不含氟原子為最佳。
將由上述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或熱塑性樹脂形成之被覆劑塗布於透明基材11上之方法,可採用如上述被覆層16中記載之塗布方法,塗布時,視需要為使層間密著性提高,亦可預先施行電暈放電等任何前處理。關於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硬化所使用之激活能量射線來源,可利用如上述被覆層16中記載之激活能量射線來源,其照射量亦相同。
在凹凸層14表面上形成凹凸部13之方法可依照常法進行,關於其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為例如藉由添加微粒子12之方法,或將具有期望凹凸形狀之負影像之原版壓印,亦即藉由凹凸轉印之方法等。藉由凹凸轉印之方法並 無特別限定,可為例如模具類型、片狀類型或膜狀類型等。
首先,在藉由添加微粒子12之方法中,該微粒子12可為無機粒子或塑膠粒,然而需要調整透明性以及與透明樹脂之折射率之差異時,從可選擇期望之折射率之觀點而言,以塑膠粒為較佳。此種塑膠粒之材質可為氯乙烯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丙烯酸-苯乙烯共聚合物、聚苯乙烯樹脂、三聚氰胺樹脂、聚乙烯樹脂或聚碳酸酯樹脂等。此等微粒子12之平均粒徑以0.1~10μm為較佳,而以0.5~5μm為更佳。該平均粒徑為0.1μm以上時,可得到足夠之防眩性。該平均粒徑為10μm以下時,可防止霧值(haze)變得過高,亦可無損於透明性。
微粒子12添加於透明樹脂之添加量,相對於透明樹脂而言通常為0.1~40質量%,而以0.5~30質量%為較佳,以1~20質量%為更佳,以1~15質量%為最佳。該添加量為0.1質量%以上時,可得到足夠之防眩性,此外,可容易形成能呈現完全吸收來自活體脂質成分之毛細管現象之凹凸部13。該添加量為40質量%以下時,霧值不會變得過高。
繼而,藉由凹凸轉印形成凹凸層14之方法,可使用例如添加透明樹脂或上述微粒子12之組成物而製作。具體而言,在激活能量射線硬化型樹脂之情形,塗布該樹脂之被覆劑,並視需要藉由激活能量射線進行預硬化(pre-curing)直至達到可凹凸轉印程度之柔軟性或熱塑性。然後,藉由原型版壓印,再除去原型版,或者不除去原型版,而以原樣狀態照射激活能量射線使其硬化而製作。壓印時,視需 要亦可加熱。在熱塑性樹脂之情況,可藉由將該樹脂所形成之被覆劑塗布及乾燥後,將所得被膜以軟化點以上之溫度壓印,而進行凹凸轉印。關於原型版之例子,可為例如賦型膜、賦型滾輪、或賦型壓機用平板模具等,賦型膜亦可使用市售之AG(antiglare,防眩)膜。
上述凹凸層14之厚度只要大於所欲之凹凸部13之高低差即可,通常為0.1~1000μm,而以0.1~200μm為較佳,以0.1~100μm為更佳。0.1~1000μm之厚度為形成期望之凹凸部13時不至於過多或不足之厚度。
如以上所述,可在上述透明基材11與凹凸層14之間設置一層以上之機能層。該機能層可使用無機物、有機物或其等之混合物而形成。其厚度以0.005~100μm為較佳。機能層之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乾式塗布法(dry coating)或濕式塗布法(wet coating)。該機能意指硬度之提高、耐擦傷性之提高、防眩性之提高、防止牛頓環(Newton ring)(同心圓狀之明暗)之形成、密著性之提高、特定波長光線之遮蔽、導電性提高、帶電性電之防止、紫外線吸收、紅外線吸收、耐衝擊性之提高、隔熱性之提高或反射性之提高等各種機能之至少一種。對於賦予機能之方法沒有特殊限定,可採用先前習知之方法。尤佳形成以硬度之提高、密著性及耐擦傷性之提高為目的之機能層。
例如,為使耐擦傷性提高,有將透明基材11與凹凸層14間之層之硬度提高之方法,及將其軟質化之方法。形成上述機能層之材料,只要無損於本發明之效果即可,並無 特別限制,可使用先前習知者。例如可使用有機物、無機物及其混合物。尤其,為提高硬度(例如硬殼(hardcoat)層用),以含有交聯性硬化性單體為較佳。硬化性單體以藉由加熱,或藉由紫外線、電子線等激活能量射線照射,於短時間內硬化者為較佳。硬化性單體之例子,可列舉例如單官能或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或四乙氧基矽烷等矽化合物。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列舉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四羥甲基甲烷四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四羥甲基甲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1,6-貳(3-丙烯醯氧基-2-羥基丙氧基)己烷等多官能醇衍生物、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或聚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等。又,無機物可使用二氧化矽凝膠超微粒子等。
繼而,設置於顯示用表面材料10內側面之黏著劑層15,係為將顯示用表面材料10貼附於顯示器表面而使用者。形成相關之黏著劑層15之黏著劑,可為例如丙烯酸系黏著劑、橡膠系黏著劑或矽酮系黏著劑等,然而從透明性之觀點而言,以丙烯酸系黏著劑為較佳,又從再剝離性之觀點而言,以矽酮系黏著劑為較佳。此等黏著劑中,除黏著聚合物成分外,可含有可塑劑或賦黏成分等,然而以無損於透明性而添加為較佳。為丙烯酸系黏著劑主成分之黏著性聚合物,以具有碳數1~10之烷基之(甲基)丙烯酸烷酯與含有官能基之不飽和單體之共聚合物為較佳。具有碳數1~10之烷基之(甲基)丙烯酸烷酯如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 烯酸丁酯、丙烯酸異辛酯、甲基丙烯酸丁酯或甲基丙烯酸丙酯等。含有官能基之不飽和單體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馬來酸、富馬酸、丙烯酸羥基乙酯或甲基丙烯酸羥基乙酯等。為橡膠系黏著劑主成分之黏著性聚合物如苯乙烯-丁二烯隨機共聚合物、苯乙烯-異戊二烯嵌段共聚合物或天然橡膠等為較佳。黏著劑層15之厚度以5~100μm為較佳。
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配備於以手碰觸時有可能造成指紋污染之顯示器本體最表面時,即具有效果。具體而言,如使用於展示用顯示器之展示外殼或展視窗等之玻璃殼體或塑膠殼體,如呈現個人電腦、文字處理機(wapro)、電視機、行動電話、攜帶式終端機、遊戲機、自動現金出納裝置、現金自動支付機、自動販賣機、導航裝置或安全系統終端機等影像顯示器之觸控面板表面(CRT、電漿顯示器、液晶顯示器、電激發光顯示器、場發射(field emission)顯示器、投射顯示器、或電子報等所用之黑白顯示器等。
舉例而言,為觸控面板(touch panel)時,有組裝入上述各種顯示器而成之一體型,或者配置於各種顯示器之顯示面上之分離型。觸控面板之方式,可使用任何一種習知之方式,並無任何限定。具體而言,可為超音波方式、電阻膜方式、靜電容量方式、電應變(electric strain)方式、磁應變(magnetic strain)方式、紅外線方式及電磁感應方式等方式。從消耗電力及價格之觀點而言,以電阻膜方式之觸控面板為較佳,從分解能力之觀點而言,以磁感應方式之觸控面板為較佳。
第三(a)圖為表示電阻膜方式之觸控面板20之剖面圖。如本圖所示,固定側(圖中下側)及可動側(圖中上側)之由透明樹脂片形成之基材23及24於單面分別設置透明導電性薄膜21及22,且該透明導電性薄膜21及22以彼此相對之方式配置;以接著用補強材25將該二透明導電性薄膜周圍接著,以使該二透明導電性薄膜保持一定間隔。另一方面,在透明導電性薄膜21上以點狀設置多個絕緣間隔物(spacer)26,以在相對之透明導電性薄膜21及22間形成絕緣之構造。藉由上述基材23及24,透明導電性薄膜21及22及絕緣間隔物(spacer)26等,構成觸控面板本體。於可動側之基材24上,設置上述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或者,如第三(b)圖所示,設計一種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其於可動側之基材24表面藉由黏著劑層15接著透明基材11,並在其上形成凹凸層14。因此,藉由手指27施壓於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使可動側之透明導電性薄膜22與固定側之透明導電性薄膜21接觸,以使電流導通而可輸入。
電磁感應方式之觸控面板20,如第四圖之剖面圖所示而構成。亦即,將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積層並接著於透明樹脂所形成之基材24之表面,同時在基材24之內側面設置筆型位置檢測器28,該筆型位置檢測器28於液晶元件(LCD)遍佈接收信號之回路。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為在透明樹脂片形成之透明基材11之表面設置凹凸層14,並於內側面設置黏著劑層15而構成。再者,具備圖中未顯示之 內藏發送信號線圈之電磁型輸入筆29。因此,藉由將輸入筆29施壓於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引起電磁感應,產生電磁波,藉由筆型位置檢測器28檢測,並記錄輸入位置。
接下來說明本實施形態之作用。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係藉由透明基材11,及其上藉由樹脂形成表面具有凹凸部13之凹凸層14而構成。將此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配置於電阻膜方式之觸控面板20表面做為顯示器使用時,用手指27施壓於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之表面,以進行觸控面板20之操作。此時,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之表面附著形成指紋之來自活體脂質成分,故觸控面板20之影像視認性降低。觸控面板20為電磁感應方式時,雖係藉由輸入筆29操作而非以手指27碰觸而操作,然而用輸入筆29操作時,手掌碰觸顯示器之表面,致使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附著,即使未操作,指尖在顯示器畫面上接觸,亦可能附著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此時,依然同樣使觸控面板20之影像視認性降低。
然而,由於凹凸層14為藉由樹脂以表面具有凹凸部13之方式構成,表面入射之光之反射方向於凹凸部13中產生變化及擴散,使進入眼睛之反射光被抑制,並降低眩度。並且,藉由表面凹凸部13呈現毛細管現象,將形成指紋之來自活體脂質成分導入表面之凹部13a。再者,由於以構成凹凸層14之樹脂形成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設定為60度以下,該樹脂對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容易溶合,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迅速地導入表面之凹部13a,指 紋變得無法視認,因而使觸控面板20之影像視認性提高。
若依照較佳實施形態,可得到以下之效果。
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由於藉由樹脂在表面形成具有凹凸部13之凹凸層14,反射之光擴散而呈現防眩性。再者,藉由表面具有凹凸部13,可基於毛細管現象將形成指紋之來自活體脂質成分引導入表面之凹部13a。此外,由於將構成表面之樹脂所形成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設定為60度以下,構成凹凸層14之樹脂對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容易溶合,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迅速地導入表面之凹部13a,使附著之指紋變得難以視認。因此,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兼具防眩機能及使附著於表面之指紋難以顯眼之機能,而可使顯示器之影像等之視認性提高。
再者,藉由樹脂中含有平均粒徑1~200nm之金屬氧化物,防眩層表面之凹凸部13成為奈米程度之微細狀態,推測其可促進毛細管現象,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迅速地被導入表面之凹部,使附著之指紋變得難以視認。
由於上述樹脂不含氟原子,或者含有氟原子時其氟原子含量為0.05質量%以下,因此可抑制氟原子造成之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之微小液滴化,並抑制光之不規則反射。
由於上述凹凸層14表面之凹凸部13之JIS B 0601-1994所規定之算術平均粗度(Ra)為0.05~5μm,且凹凸部13之平均間隔(Sm)為5~500μm,凹凸部13造成之毛細管現象可更有效地呈現。此種凹凸部13之表面狀態由於霧值比較小,而附著於表面之指紋有顯眼之範圍,故可有 效地呈現防止指紋顯眼之效果。
藉由如上述之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配置於顯示器之表面所構成之顯示器,可達到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之上述效果,並可充分地發揮顯示器之機能。
實施例
以下,說明本發明之實施例。首先,說明指紋視認性、表面粗度、接觸角及霧值(haze)之測定方法。
1)指紋視認性
在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上使指紋附著,針對其視認性,根據目視進行下列4等級之官能評價。
4:指紋完全看不見,3:指紋僅淡淡可見,2:指紋雖淡,仍可清楚看見,1:指紋清晰可見。
2)表面粗度
使用小坂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製之表面粗度測定機Surfcoder SE4000,以掃描範圍1.5mm,掃描速度0.1mm/s之條件,並依據JIS B 0601-1994規定,測定Ra及Sm。
3)接觸角
使用協和界面科學股份有限公司製Drop Master 500,藉由4μl液滴,測定接觸角。
4)霧值
使用直讀霧值計[東洋精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直讀霧值計(No.206)],測定為光學特性之霧值(%)。
5)顯示器影像之視認性評價
將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裝置於顯示器上,關於顯示器 影像之視認性,藉由目視依下列4等級進行官能評價。
4:得到鮮明且良好之視認性,3:具有僅欠缺少許鮮明度之視認性,2:大體上欠缺視認性,1:影像識別困難。
(製造例1)
在燒瓶中將膠體性二氧化矽[日產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IPA-ST-L,2-丙醇之30%溶液,平均粒徑40~50nm]500份、γ-丙烯醯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信越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KBM5103]30份,及蒸餾水40份混合,得到改質膠體性二氧化矽用塗液。然後,進行4小時加熱回流(反應溫度:80℃),並進行水解反應及縮合反應。藉由此操作,得到改質膠體性二氧化矽(2-丙醇之30%溶液,平均粒徑55nm)。
(製造例2)
除膠體性二氧化矽係使用日產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XBA-ST(二甲苯與正丙醇混合液之30%溶液,平均粒徑10~15nm)以外,依照製造例1進行反應,得到改質膠體性二氧化矽(二甲苯與正丁醇之混合液之30%溶液,平均粒徑20nm)。
(實施例1)
將上述原料混合,做為形成單層之與指紋溶合良好之凹凸層14(由構成該層之樹脂層所形成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60度以下)之被覆劑。將該被覆劑用滾輪塗布機以乾燥膜厚成為3μm之方式塗布在做為透明基材11之厚度100μm之PET膜上,並於70℃乾燥60秒。然後,藉由120W高壓水銀燈(日本電池股份有限公司製)照射紫外線(累積光量400mJ/cm2),使其硬化,形成單層而與指紋溶合良好之凹凸層14。凹凸層14之Ra為0.33μm,Sm為150μm,本膜之霧值為10%。對三乙酸甘油酯(triacetin)之接觸角為33度。
繼而,在PET膜之凹凸部13之相反面藉由矽酮系黏著劑形成黏著劑層15,製作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將其貼合於觸控面板本體之前面部,製作觸控面板20。該觸控面板20之指紋視認性評價為3。顯示器影像之視認性評價為3。
繼而,關於從上述被覆劑除去二氧化矽填充劑之被覆劑,將其塗布於PET膜上,乾燥後進行紫外線照射,製成無凹凸部13之平坦膜。得到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30度。
(實施例2)
將上述原料混合,做為形成單層之與指紋溶合良好之凹凸層14(由構成該層之樹脂層形成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60度以下)之被覆劑。將該被覆劑用滾輪塗布機以乾燥膜厚成為3μm之方式塗布在厚度100μm之PET膜上,並於70℃乾燥60秒。然後,藉由120W高壓水銀燈(日本電池股份有限公司製)照射紫外線(累積光量400mJ/cm2),使其硬化,形成單層而與指紋溶合良好之凹凸層14。該凹凸層14之Ra為0.30μm,Sm為130μm,該膜之霧值為8%。對三乙酸甘油酯之接觸角為30度。
繼而,在PET膜之凹凸部13之相反面藉由矽酮系黏著劑形成黏著劑層15,以製作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將其貼合於觸控面板本體之前面部,製作觸控面板20。該觸控面板20之指紋視認性評價為3。顯示器影像之視認性評價為3。
繼而,將從上述被覆劑除去二氧化矽填充劑之被覆劑塗布於PET膜上,乾燥後進行紫外線照射,製成無凹凸部13之平坦膜。得到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25度。
(實施例3)
將上述原料混合,做為形成單層之與指紋溶合良好之凹凸層14(由構成該凹凸層14之樹脂所形成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60度以下)之被覆劑。將該被覆劑用滾輪塗布機以乾燥膜厚成為3μm之方式塗布在厚度100μm之PET膜上,並於80℃乾燥60秒。然後,藉由120W高壓水銀燈(日本電池股份有限公司製)於氮氣流下照射紫外線(累積光量200mJ/cm2)以使其硬化,形成單層之與指紋溶合良好之凹凸層14。該凹凸層14之Ra為0.30μm,Sm為130μm,該膜之霧值為8%。對三乙酸甘油酯之接觸角為17度。
繼而,在PET膜之凹凸部13之相反面藉由矽酮系黏著劑形成黏著劑層15,製作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將其貼合於觸控面板本體之前面部,製作觸控面板20。該觸控面板20之指紋視認性評價為3。顯示器影像之視認性評價為3。
繼而,將上述被覆劑塗布於PET膜上,乾燥後進行紫外線照射,製成無凹凸部13之平坦膜。得到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14度。
(實施例4)
除使用交聯PMMA微粒子(綜研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MX-300,平均粒徑3μm)代替二氧化矽填充劑做為金 屬氧化物微粒子以外,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式製作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凹凸層14之Ra為0.35μm,Sm為150μm,該膜之霧值為6%。對三乙酸甘油酯之接觸角為17度。
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之指紋視認性為3。顯示器影像之視認性評價為3。
繼而,將上述被覆劑塗布於PET膜上,乾燥後進行紫外線照射,製成無凹凸部13之平坦膜。得到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12度。
(實施例5)
除使用TAC膜代替PET膜做為基材以外,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式製作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凹凸層14之Ra為0.33μm,Sm為140μm,該膜之霧值為7%。對三乙酸甘油酯之接觸角為18度。
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之指紋視認性為3。顯示器影像之視認性評價為3。
繼而,將上述被覆劑塗布於PET膜上,乾燥後進行紫外線照射,製成無凹凸部13之平坦膜。得到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13度。
(實施例6)
將上述原料混合,做為形成單層之與指紋溶合良好之 凹凸層14(由構成該層之樹脂層所形成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60度以下)之被覆劑。將該被覆劑用滾輪塗布機以乾燥膜厚成為3μm之方式塗布在厚度100μm之PET膜上,並於70℃乾燥60秒,之後,再於80℃乾燥30分鐘,形成單層而與指紋溶合良好之凹凸層14。該凹凸層14之Ra為0.31μm,Sm為120μm,該膜之霧值為8%。對三乙酸甘油酯之接觸角為18度。
繼而,在PET膜之凹凸部13之相反面以矽酮系黏著劑形成黏著劑層15,製作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將其貼合於觸控面板本體之前面部,製作觸控面板20。該觸控面板20之指紋視認性評價為4。顯示器影像之視認性評價為3。
繼而,將從上述被覆劑除去二氧化矽填充劑之被覆劑塗布於PET膜上,並進行乾燥,製成無凹凸部13之平坦膜。得到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15度。
(實施例7)
將上述原料混合,做為形成與指紋溶合之被覆層16之被覆劑。另一方面,在市售之AG膜(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製)上,將上述被覆劑藉由浸漬塗布法塗布,於70℃乾燥60秒。然後,用120W高壓水銀燈(日本電池股份有限 公司製)於氮氣流下照射紫外線(累積光量400mJ/cm2),形成設有凹凸層14及其上與指紋溶合良好之被覆層16之防眩層。防眩層之Ra為0.33μm,Sm為210μm,該膜之霧值為10%。對三乙酸甘油酯之接觸角為31度。
繼而,在PET膜之凹凸部13之相反面以丙烯酸系黏著劑形成黏著劑層15,製作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將其貼合於觸控面板本體之前面部,製作觸控面板20。該觸控面板20之指紋視認性評價為3。顯示器影像之視認性評價為3。
繼而,將從上述被覆劑除去二氧化矽填充劑之被覆劑塗布於PET膜上,乾燥後進行紫外線照射,製成無凹凸部13之平坦膜。得到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29度。
(實施例8)
將上述原料混合,做為形成與指紋溶合之被覆層16之被覆劑。另一方面,在市售之AG膜(Sanwa Supply股份有限公司製,液晶保護膜LCD-190)上,將上述被覆劑藉由浸漬塗布法塗布,於70℃乾燥60秒。然後,藉由120W高壓水銀燈(日本電池股份有限公司製)照射紫外線(累積光量400mJ/cm2),形成設有凹凸層14及其上與指紋溶合良好之 被覆層16之防眩層。防眩層之Ra為0.33μm,Sm為220μm,該膜之霧值為10%。對三乙酸甘油酯之接觸角為30度。
繼而,在PET膜之凹凸部13之相反面藉由丙烯酸系黏著劑形成黏著劑層15,製成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將其貼合於觸控面板本體之前面部,製作觸控面板20。該觸控面板20之指紋視認性評價為3。顯示器影像之視認性評價為3。
繼而,將上述被覆劑塗布於PET膜上,乾燥後進行紫外線照射,製成無凹凸部13之平坦膜。得到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26度。
(實施例9)
將上述原料混合,做為形成與指紋溶合之被覆層16之被覆劑。另一方面,在市售之AG膜(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製)上,將上述被覆劑藉由浸漬塗布法塗布,於70℃乾燥60秒。然後,藉由120W高壓水銀燈(日本電池股份有限公司製)於氮氣流下照射紫外線(累積光量200mJ/cm2),形成設有凹凸層14及其上與指紋溶合良好之被覆層16之 防眩層。防眩層之Ra為0.33μm,Sm為170μm,該膜之霧值為10%。對三乙酸甘油酯(triacetin)之接觸角為17度。
繼而,在PET膜之凹凸部13之相反面藉由丙烯酸系黏著劑形成黏著劑層15,製成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將其貼合於觸控面板本體之前面部,製作觸控面板20。該觸控面板20之指紋視認性評價為4。顯示器影像之視認性評價為3。
繼而,將上述被覆劑塗布於PET膜上,乾燥後進行紫外線照射,製成無凹凸部13之平坦膜。得到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15度。
(實施例10)
將上述原料混合,做為形成與指紋溶合之被覆層16之被覆劑。另一方面,在市售之AG膜(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製)上,將上述被覆劑藉由浸漬塗布法塗布,於70℃乾燥60秒。然後,藉由120W高壓水銀燈(日本電池股份有限公司製)於氮氣流下照射紫外線(累積光量200mJ/cm2), 形成設有凹凸層14及其上與指紋溶合良好之被覆層16之防眩層。防眩層之Ra為0.30μm,Sm為175μm,該膜之霧值為10%。對三乙酸甘油酯之接觸角為20度。
繼而,在PET膜之凹凸部13之相反面藉由丙烯酸系黏著劑形成黏著劑層15,製作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將其貼合於觸控面板本體之前面部,製作觸控面板20。該觸控面板20之指紋視認性評價為4。顯示器影像之視認性評價為3。
繼而,將上述被覆劑塗布於PET膜上,乾燥後進行紫外線照射,製成無凹凸部13之平坦膜。得到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18度。
(實施例11)
將上述原料混合,做為形成被覆層16之被覆劑。另一方面,在市售之AG膜(Sanwa Supply股份有限公司製,液晶保護膜LCD-190)上,將上述被覆劑藉由浸漬塗布法塗布,於70℃乾燥60秒。然後,再於80℃乾燥30分鐘,形成設有凹凸層14及其上與指紋溶合良好之被覆層16之防眩層。防眩層之Ra為0.32μm,Sm為230μm,該膜之霧值為10%。對三乙酸甘油酯之接觸角為35度。
繼而,在PET膜之凹凸部13之相反面藉由矽酮系黏著劑形成黏著劑層15,製作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將其貼合於觸控面板本體之前面部,製作觸控面板20。該觸控面 板20之指紋視認性評價為4。顯示器影像之視認性評價為3。
繼而,將上述被覆劑塗布於PET膜上,進行乾燥後,製成無凹凸部13之平坦膜。得到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15度。
(實施例12)
將上述原料混合,做為形成單層之與指紋溶合良好之凹凸層14(由構成該層之樹脂層所形成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在60度以下)之被覆劑。將該被覆劑用滾輪塗布機以乾燥膜厚成為20μm之方式塗布在厚度100μm之PET膜上,並於70℃乾燥60秒。然後,將市售之AG膜(Sanwa Supply股份有限公司製,液晶保護膜LCD-190)以塗布面與AG面接觸之方式貼合後,藉由120W高壓水銀燈(日本電池股份有限公司製)照射紫外線(累積光量400mJ/cm2),使其硬化後,將市售之AG膜(Sanwa Supply股份有限公司製,液晶保護膜LCD-190)剝下,形成單層且與指紋溶合良好之凹凸層14。凹凸層14之Ra為0.37μm,Sm為300μm,該膜之霧值為12%。對三乙酸甘油酯之接觸角為31度。
繼而,在PET膜之凹凸部13之相反面藉由丙烯酸系黏著劑形成黏著劑層15,製作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將其貼合於觸控面板本體之前面部,製作觸控面板20。該觸控面板20之指紋視認性評價為3。顯示器影像之視認性評價為3。
繼而,將上述被覆劑塗布於PET膜上,乾燥後進行紫外線照射,製成無凹凸部13之平坦膜。得到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25度。
(實施例13)
將上述原料混合,做為形成被覆層16之被覆劑。另一方面,在市售之AG膜(Sanwa Supply股份有限公司製,液晶保護膜LCD-190)上,將上述被覆劑藉由浸漬塗布法塗布,於70℃乾燥60秒。然後,再於80℃乾燥30分鐘,形成設有凹凸層14及其上與來自活體之脂質成分溶合良好之被覆層16之防眩層。防眩層之Ra為0.32μm,Sm為230μm,該膜之霧值為10%。對三乙酸甘油酯之接觸角為40度。
繼而,在PET膜之凹凸部13之相反面藉由矽酮系黏著劑形成黏著劑層15,製作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將其貼合於觸控面板本體之前面部,製作觸控面板20。該觸控面板20之指紋視認性評價為2。顯示器影像之視認性評價為3。
繼而,將上述被覆劑塗布於PET膜上,進行乾燥後,在表面上製成無凹凸部13之平坦膜。得到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37度。
(實施例14)
將上述原料混合,做為形成指紋溶合性被覆層16之被覆劑。另一方面,在市售之AG膜(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製)上,將上述被覆劑藉由浸漬塗布法塗布,於70℃乾燥60秒。然後,藉由120W高壓水銀燈(日本電池股份有限公司製)於氮氣流下照射紫外線(累積光量400mJ/cm2),形成設有凹凸層14及其上與指紋溶合良好之被覆層16之防眩層。防眩層之Ra為0.33μm,Sm為220μm,該膜之霧值為10%。對三乙酸甘油酯之接觸角為11度。
繼而,在PET膜之凹凸部13之相反面藉由矽酮系黏著劑形成黏著劑層15,製作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將其貼合於觸控面板本體之前面部,製作觸控面板20。該觸控面板20之指紋視認性評價為4。顯示器影像之視認性評價為4。此等視認性評價與不含平均粒徑55nm之改質膠體性二 氧化矽之實施例7相較,可充分提高。
繼而,將上述被覆劑塗布於PET膜上,乾燥後進行紫外線照射,製成無凹凸部13之平坦膜。得到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11度,與實施例7相比可大大地降低接觸角。亦即,對來自活體脂質成分造成之指紋之溶合可變得格外良好。
(實施例15)
將上述原料混合,做為形成指紋溶合性被覆層16之被覆劑。另一方面,在市售之AG膜(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製)上,將上述被覆劑藉由浸漬塗布法塗布,於70℃乾燥60秒。然後,藉由120W高壓水銀燈(日本電池股份有限公司製)於氮氣流下照射紫外線(累積光量400mJ/cm2),形成設有凹凸層14及其上與指紋溶合良好之被覆層16之防眩層。防眩層之Ra為0.33μm,Sm為220μm,該膜之霧值為10%。對三乙酸甘油酯之接觸角為12度。
繼而,在PET膜之凹凸部13之相反面藉由矽酮系黏 著劑形成黏著劑層15,製作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將其貼合於觸控面板本體之前面部,製作觸控面板20。該觸控面板20之指紋視認性評價為4。顯示器影像之視認性評價為4,與不含平均粒徑55nm之改質膠體性二氧化矽之實施例9相較,可以提高。
繼而,將上述被覆劑塗布於PET膜上,乾燥後進行紫外線照射,製成無凹凸部13之平坦膜。得到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14度,與實施例9相比,較略微變好。
(實施例16)
將上述原料混合,做為形成指紋溶合性被覆層16之被覆劑。另一方面,在市售之AG膜(Sanwa Supply股份有限公司製,液晶保護膜LCD-190)上,將上述被覆劑藉由浸漬塗布法塗布,於70℃乾燥60秒。然後,藉由120W高壓水銀燈(日本電池股份有限公司製)於氮氣流下照射紫外線(累積光量200mJ/cm2),形成設有凹凸層14及其上與指紋溶合良好之被覆層16之防眩層。防眩層之Ra為0.32μm,Sm 為210μm,該膜之霧值為9%。對三乙酸甘油酯之接觸角為11度。
繼而,在PET膜之凹凸部13之相反面藉由丙烯酸系黏著劑形成黏著劑層15,製作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將其貼合於觸控面板本體之前面部,製作觸控面板20。該觸控面板20之指紋視認性評價為4。顯示器影像之視認性評價為4。此等視認性評價與不含平均粒徑55nm之改質膠體性二氧化矽之實施例8相較,可充分提高。
繼而,將上述被覆劑塗布於PET膜上,乾燥後進行紫外線照射,製成無凹凸部13之平坦膜。得到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14度,與實施例8相比可顯著地提高。
(實施例17)
除使用製造例2之改質膠體性二氧化矽(平均粒徑20nm,二甲苯與正丙醇混合液之30%溶液)做為改質膠體性二氧化矽粒子以外,以與實施例15同樣之方式製作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凹凸層14之Ra為0.32μm,Sm為220μm,該膜之霧值為9%。對三乙酸甘油酯之接觸角為12度。
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之指紋視認性為4。顯示器影像之視認性評價為4。此等視認性評價與不含平均粒徑55nm之改質膠體性二氧化矽之實施例8相較,可充分提高。
繼而,將上述被覆劑塗布於PET膜上,乾燥後進行紫外線照射,製成無凹凸部13之平坦膜。得到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13度,與實施例8相比可顯著地提高。本實施例17與實施例16相比較,接觸角及視認性評價幾 乎未見到差異。
(比較例1)
將上述原料混合,做為形成被覆層16之被覆劑。另一方面,在市售之AG膜(Sanwa Supply股份有限公司製,液晶保護膜LCD-190)上,將上述被覆劑藉由浸漬塗布法塗布,於70℃乾燥60秒。然後,再於80℃乾燥30分鐘。得到之防眩層之Ra為0.33μm,Sm為230μm,該膜之霧值為11%。對三乙酸甘油酯之接觸角為73度。
繼而,在PET膜之凹凸部13之相反面藉由矽酮系黏著劑形成黏著劑層15,製作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將其貼合於觸控面板本體之前面部,製作觸控面板20。本觸控面板20之指紋視認性評價為1。顯示器影像之視認性評價為3。
繼而,將上述被覆劑塗布於PET膜上,進行乾燥後,製成無凹凸部13之平坦膜。得到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71度。
(比較例2)
甲基乙基酮 150質量份
將上述原料混合,藉由浸漬塗布法塗布在厚度100μm之PET膜上,並於70℃乾燥60秒。然後,藉由120W高壓水銀燈(日本電池股份有限公司製)照射紫外線(累積光量400mJ/cm2),使其硬化後,製作與指紋溶合良好之無凹凸部13之平坦膜。該平坦膜之Ra為0.01μm,Sm為12μm,該膜之霧值為0.3%。對三乙酸甘油酯之接觸角為45度。
繼而,在PET膜之凹凸部13之相反面藉由丙烯酸系黏著劑形成黏著劑層15,製作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將其貼合於觸控面板本體之前面部,製作觸控面板20。該觸控面板20之指紋視認性評價為1。顯示器影像之視認性評價為4。得到之被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30度。
本實施形態亦可變更為以下方式而實施。
可使用反油酸(elaidic acid)等,代替測定接觸角用之油酸液滴。
可針對指紋以外之來自活體脂質成分,以使顯示器表面之視認性提高之方式構成。
亦可不在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內側設置黏著劑層15,而使用接著劑等將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安裝於顯示器之表面。
亦可將上述防眩層表面之凹凸部13以JIS B 0601-1994規定之最大高度(Ry)及十點平均粗度(Rz)等表示。
關於上述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亦可從JIS Z 8729規定之色度a*及b*放大為下式規定之彩度C*之方式構成, 與來自活體脂質成分同色系,使視認性更為提高。
C*=((a*)2+(b*)2)1/2
亦可使金屬氧化物微粒子之粒度分布儘可能狹窄(sharp),使樹脂中金屬氧化物微粒子之分散性提高,同時充分發揮毛細管現象而構成。
10‧‧‧顯示器用表面材料
11‧‧‧透明基材
12‧‧‧微粒子
13‧‧‧凹凸部
13a‧‧‧凹凸部13之凹部
14‧‧‧凹凸層
15‧‧‧黏著劑層
16‧‧‧被覆層
20‧‧‧觸控面板
21‧‧‧透明導電性薄膜
22‧‧‧透明導電性薄膜
23‧‧‧基材
24‧‧‧基材
25‧‧‧接著用補強材料
26‧‧‧絕緣間隔物(spacer)
27‧‧‧手指
28‧‧‧筆型位置檢測器
29‧‧‧輸入筆
第一圖為根據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之顯示器用表面材料之放大剖面圖。
第二(a)圖至第二(c)圖為第一圖之變化例。
第三(a)圖為本發明之電阻膜方式之觸控面板(touch panel)之剖面圖。
第三(b)圖為本發明之電阻膜方式之觸控面板之剖面圖。
第四圖為電磁感應方式之觸控面板之剖面圖。
10‧‧‧顯示器用表面材料
11‧‧‧透明基材
12‧‧‧微粒子
13‧‧‧凹凸部
13a‧‧‧凹凸部13之凹部
14‧‧‧凹凸層
15‧‧‧黏著劑層

Claims (9)

  1. 一種顯示器用表面材料,其為具備透明基材(11)及設置於該透明基材(11)上之防眩層(14;14,16),且配置於顯示器表面之顯示器用表面材料(10);其特徵為該防眩層之表面具有樹脂製之凹凸部(13),且該樹脂形成之平坦膜對油酸液滴之接觸角為60度以下,其中該凹凸部之JIS B 0601-1994所規定之算術平均粗度(Ra)為0.05~5μm,且該凹凸部之平均間隔(Sm)為5~500μm。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顯示器用表面材料,其中該樹脂含有平均粒徑1~200nm之金屬氧化物。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顯示器用表面材料,其中該樹脂不含氟原子,或者氟原子之含量在0.05質量%以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顯示器用表面材料,其中該防眩層包含凹凸層(14),該凹凸層具有藉由微粒子或凹凸轉印所形成之上述凹凸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顯示器用表面材料,其中該防眩層包含凹凸層(14)及於該凹凸層上所形成之被覆層(16),該凹凸層(14)具有藉由微粒子或凹凸轉印所形成之上述凹凸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顯示器用表面材料,其進一步具備於該透明基材與該防眩層之間所設置的機能層,該機能層為黏著劑層、紫外線吸收層、紅外 線吸收層、反射防止層、軟質(耐衝擊)層、硬殼(hardcoat)層、導電層、抗靜電層、隔熱層、反射層或底塗(primer)層。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顯示器用表面材料,其進一步具備於該透明基材之內側面所設置之黏著劑層。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顯示器用表面材料,其中該金屬氧化物為氧化矽。
  9. 一種顯示器,其特徵為在表面配置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顯示器用表面材料。
TW095127159A 2005-07-28 2006-07-25 顯示器用表面材料及具備該表面材料之顯示器 TWI4254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18953 2005-07-28
JP2006024671A JP2007058162A (ja) 2005-07-28 2006-02-01 ディスプレイ用表面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ディスプレ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07350A TW200707350A (en) 2007-02-16
TWI425459B true TWI425459B (zh) 2014-02-01

Family

ID=37921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27159A TWI425459B (zh) 2005-07-28 2006-07-25 顯示器用表面材料及具備該表面材料之顯示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07058162A (zh)
KR (1) KR20070015077A (zh)
TW (1) TWI4254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55337B1 (ja) 2007-02-21 2008-09-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US8506149B2 (en) 2007-03-20 2013-08-13 Kolon Industries, Inc. Optical sheets
WO2008115008A1 (en) * 2007-03-20 2008-09-25 Kolon Industries, Inc. Optical sheets
TWI357507B (en) * 2007-05-23 2012-02-01 Kolon Inc Optical sheet
JP2009025734A (ja) * 2007-07-23 2009-02-05 Nof Corp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ディスプレイ
JP2009151476A (ja) * 2007-12-19 2009-07-09 Nof Corp ペン入力装置用表面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ペン入力装置
JP2009204728A (ja) * 2008-02-26 2009-09-10 Nof Corp 防眩性積層体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ディスプレイ
KR101171979B1 (ko) * 2008-04-30 2012-08-0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점착 시트, 그 제조 방법, 상기를 포함하는 광학 필터 및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5422150B2 (ja) * 2008-07-30 2014-02-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4464449B2 (ja) * 2008-08-18 2010-05-19 尾池工業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積層体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JP5262490B2 (ja) * 2008-09-17 2013-08-1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拡散板、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EP2439230A4 (en) 2009-06-01 2013-09-11 Tsujiden Co Ltd CURED DIGITAL IMPRESSION FIL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DISPLAY, TOUCH SCREEN,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5619392B2 (ja) * 2009-08-20 2014-11-05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画像表示装置用前面板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2762371A (zh) 2010-02-26 2012-10-31 帝人杜邦薄膜日本有限公司 硬涂层膜及其制造方法
JP5757065B2 (ja) * 2010-04-26 2015-07-29 日油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用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ディスプレイ
JP2013097234A (ja) * 2011-11-02 2013-05-20 Asahi Glass Co Ltd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前面板、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タ
JP6003550B2 (ja) * 2012-11-07 2016-10-05 東レ株式会社 成形材料および成形材料の製造方法
JP6049474B2 (ja) * 2013-01-25 2016-12-21 株式会社ニトムズ 皮脂吸収拡散フィルム
JP6189642B2 (ja) * 2013-05-30 2017-08-30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JP6138598B2 (ja) * 2013-06-07 2017-05-31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140416A (ja) * 2014-01-30 2015-08-0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透明アンチブロッキング樹脂組成物、フィルム積層体およびロール状フィルム積層体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39924A (ja) * 1996-03-08 1997-09-16 Mitsui Petrochem Ind Ltd 帯電防止性能を有するポリオレフィン多層フィルム
JP2001188102A (ja) * 1999-12-27 2001-07-1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JP2004109966A (ja) * 2002-03-15 2004-04-08 Nitto Denko Corp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光学素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200416132A (en) * 2002-11-20 2004-09-01 Kimoto Kk Fingerprint-erasable film
JP2004341553A (ja) * 1994-05-18 2004-12-0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性フィルム
US6830348B2 (en) * 2000-07-19 2004-12-1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Antiglare and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er,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17590B2 (ja) * 2003-06-05 2010-08-04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耐汚染性付与剤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耐汚染性物品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41553A (ja) * 1994-05-18 2004-12-0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性フィルム
JPH09239924A (ja) * 1996-03-08 1997-09-16 Mitsui Petrochem Ind Ltd 帯電防止性能を有するポリオレフィン多層フィルム
JP2001188102A (ja) * 1999-12-27 2001-07-1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US6830348B2 (en) * 2000-07-19 2004-12-1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Antiglare and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er,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JP2004109966A (ja) * 2002-03-15 2004-04-08 Nitto Denko Corp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光学素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200416132A (en) * 2002-11-20 2004-09-01 Kimoto Kk Fingerprint-erasable fil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07350A (en) 2007-02-16
KR20070015077A (ko) 2007-02-01
JP2007058162A (ja) 2007-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25459B (zh) 顯示器用表面材料及具備該表面材料之顯示器
TWI429957B (zh) 高畫質顯示器用之表面材料及以該材料製備之高畫質顯示器和觸控面板
TWI725085B (zh) 觸控面板筆用書寫片、觸控面板、觸控面板系統、顯示裝置及觸控面板筆用書寫片之揀選方法
KR101202089B1 (ko) 광학 적층체, 그것을 이용한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CN100552474C (zh) 显示器用表面材料和具有该表面材料的显示器
CN114746775B (zh) 防反射薄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JP2010128363A (ja) ディスプレイ用表面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高精細ディスプレイ
JP2009151476A (ja) ペン入力装置用表面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ペン入力装置
JP2007034027A (ja) ディスプレイ用表面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ディスプレイ
JP2009025734A (ja)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ディスプレイ
JP6492683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JP6790524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ペン用筆記シート、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タッチパネルペン用筆記シートの選別方法
TW202103981A (zh) 轉印片及其製造方法、使用該轉印片之成形體之製造方法與成形體、以及使用該成形體之前面板與影像顯示裝置
KR101432987B1 (ko) 투과도가 우수한 내지문성 방현코팅액 조성물 및 상기 조성물을 이용하여 제조된 내지문성 방현필름
JP4753764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TWI712922B (zh) 觸控面板筆用書寫片、觸控面板、觸控面板系統及顯示裝置,以及觸控面板筆用書寫片之揀選方法
WO2020137786A1 (ja)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842434A (zh) 觸控面板筆用書寫性構件之選擇方法、觸控面板系統、觸控面板筆用書寫性構件、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TWI740932B (zh) 觸控面板、顯示裝置、光學片及光學片的篩選方法
JP6003550B2 (ja) 成形材料および成形材料の製造方法
JP4384524B2 (ja) ニュートンリング防止シー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タッチパネル
WO2010110006A1 (ja) ニュートンリング防止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タッチパネル
JP4674074B2 (ja)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WO2022259847A1 (ja)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KR101481711B1 (ko) 터치스크린 패널용 투명 도전성 필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