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4153B - Optical disc device and focusing control method - Google Patents

Optical disc device and focusing control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4153B
TWI394153B TW098116213A TW98116213A TWI394153B TW I394153 B TWI394153 B TW I394153B TW 098116213 A TW098116213 A TW 098116213A TW 98116213 A TW98116213 A TW 98116213A TW I394153 B TWI394153 B TW I39415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focus
signal
optical disc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162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01410A (en
Inventor
Hirotaka Miyamoto
Kimihiro Saito
Kunihiko Hayashi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0014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014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41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415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otherwise than during the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for adjustment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or track change or selection
    • G11B7/08505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 G11B7/08511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with focus pull-in onl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72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on record carriers storing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optical interference patterns, e.g. holograms
    • G11B7/00781Auxiliary information, e.g. index marks, address marks, pre-pits, gray cod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3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servo format, e.g. guide tracks, pilot signal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7Lasers; Multiple laser arrays
    • G11B7/1275Two or more lasers hav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38Multiple laminated recording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44Recording layers for storing optical interference patterns, e.g. holograms; for storing data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2007/13727Compound lenses, i.e. two or more lenses co-operating to perform a function, e.g. compound objective lens including a solid immersion lens, positive and negative lenses either bonded together or with adjustable spa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45Recording
    • G11B7/00452Recording involving bubble or bump form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65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by using optical interference patterns, e.g. hologram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otherwise than during the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for adjustment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or track change or selection
    • G11B7/08547Arrangements for positioning the light beam only without moving the head, e.g. using static electro-optical elements
    • G11B7/08564Arrangements for positioning the light beam only without moving the head, e.g. using static electro-optical elements using galvanomirrors

Description

光碟裝置及聚焦控制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光碟裝置及聚焦控制方法,可理想適用於,例如,用來決定光束之照射位置用的基準層與用來記錄資訊的記錄層是呈分離之光碟,從其中再生出資訊用的光碟裝置。
先前,於光碟裝置中,係有例如CD(Compact Disc)、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及Blu-ray Disc(註冊商標、以下稱作BD)等,對光碟照射光束,藉由讀取該反射光以進行資訊再生者,已經普及。
又在所述之光碟裝置中,係對該當光碟照射光束,促使該當光碟的局部性反射率等發生變化,以進行資訊記錄。
關於此種光碟,光束被接物透鏡等進行聚光之際所形成之光束點的大小,大約是由λ/NA(λ:光束之波長,NA:開口數)所給定,解析度也是和該值成比例關係,已為習知。例如,在BD方式中,直徑120[mm}的光碟,每1層可記錄約25[GB}的資料。
可是,在光碟中係會被記錄有音楽內容或映像內容等之各種內容、或電腦用的各種資料等之類的各種資訊。尤其在近年來,因映像之高精細化及音楽之高音質化等導致資訊量增大,且對1張光碟所記錄之內容數的增加是有所需求,因此該當光碟的更加大容量化也被人們所期望。
於是,在光碟裝置當中,例如利用全像圖而在光碟的均樣的記錄層內進行駐波記錄,藉由將其予以多層化,以謀求光碟的簡單化及大容量化之技術,已被提出(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220206公報(第24圖)。
可是,所述構成的光碟裝置所對應之光碟中,由於記錄層內是均樣的,因此要另外設置用來決定軌跡形成之位置用的基準層,是利用該當基準層來特定出該當記錄層內的記錄位置。
例如圖1所示,在光碟100的記錄層101中,記錄標記在所定平面上螺旋狀排列而成的層(以下稱作標記層Y)是複數層積。又,在光碟100中,關於沿著基準層102之法線XD之方向,基準層102的目標軌跡TG與記錄層101內的目標標記層YG之間隔,係為所定距離DG。
光碟裝置1,係當再生資訊時,令所定的基準光束LS穿透過分束器3,被接物透鏡4聚光在光碟100的基準層102。
又,光碟裝置1,係偵測出被光碟100的基準層102將基準光束LS予以反射所成的反射基準光束,隨應於該偵測結果來進行接物透鏡4的聚焦控制及循軌控制等,以使基準光束LS對焦於基準層102的目標軌跡TG。
然後,光碟裝置1,係使資訊光束LM被分束器3所反射,透過受到位置控制的接物透鏡4,令其對焦至,被形成在記錄層101內的標記層Y當中的目標標記層YG。
此時,光碟裝置1,係以使基準光束LS及資訊光束LM之光軸XL是與光碟100之法線XD呈一致為前提,在該當光量XL上使基準光束LS的焦點FS與資訊光束LM的焦點FM保持一距離DG,就可使資訊光束LM的焦點Fb對焦於目標標記層YG。
順便一提,光碟裝置1,係將資訊光束LM被目標標記層YG之各記錄標記所反射而成之資訊反射光束加以偵測,而將所被記錄之資訊予以再生。
然而,在光碟裝置1中,會因為光碟100本身的撓曲亦即所謂的面振等,而導致光碟100對該當光碟裝置1會有傾斜之情形。
例如與圖1對應的圖2所示,當光碟100是傾斜了角度θ時,則在光軸XL上的基準層102與目標標記層YG之間隔,會從距離DG增加了(1/cosθ)倍,變成與該當距離DG不同。
此情況下,即使令基準光束LS對焦於光碟100的基準層102,仍無法使資訊光束LM的焦點FM對合於目標標記層YG,而無法讀取該當目標標記層YG之資訊。
亦即,光碟裝置1若單純令基準光束LS對焦於基準層102,則原本應使資訊光束LM的焦點FM對合於目標標記層YG的聚焦控制,無法得以正確進行,而導致資訊再生精度大幅降低之疑慮,存在如此問題。
本發明係有鑑於以上這點而研發,目的在於提出一種,可提高從光碟的資訊再生精度的光碟裝置及聚焦控制方法。
為了解決所述課題,於本發明中,係設計成,出射基準光束,其係用來照射被設於光碟之基準層;出射資訊光束,其係用來從被設於光碟之記錄層內用以表示資訊之記錄標記是從基準層遠離所定距離而配置成的標記層中,再生出資訊;關於資訊光束之光軸方向,使得被所定之接物透鏡所聚光之基準光束之焦點與資訊光束之焦點的距離,符合於所定距離,而將要入射至接物透鏡的資訊光束予以整形;使接物透鏡,在資訊光束之光軸方向上移動;將基準光束被光碟之基準層所反射而成的基準反射光束加以受光,生成基準偵測訊號;將資訊光束被光碟之標記層所反射而成的資訊反射光束加以受光,生成資訊偵測訊號;根據基準偵測訊號而生成出表示基準反射光束之光量用的基準反射光量訊號,並且根據複數資訊偵測訊號而生成隨著標記層之附近的從該當標記層至讀出光束之焦點為止之距離而變動的聚焦錯誤訊號;以光量訊號之變化為契機,而開始進行根據聚焦錯誤訊號的聚焦控制。
藉此,在本發明中,即使資訊反射光之光量不足,仍可基於基準反射光之光量,適切地開始聚焦控制,而使資訊光束的焦點,對合於記錄標記層。
又,於本發明中,係設計成,對在記錄層內表示資訊的記錄標記是被排列成平面狀而形成記錄標記層之光碟,從所定之光源,出射光束;在已被所定之接物透鏡所聚光之光束之焦點是位於記錄標記層之附近的附近範圍中,使接物透鏡在光束的光軸方向上移動;將已被接物透鏡所聚光之光束被記錄標記所反射而成的反射光束加以受光,生成受光訊號;根據受光訊號,而生成隨著標記層之附近的從該當標記層至光束之焦點為止之距離而變動的聚焦錯誤訊號;在附近範圍中,開始進行根據聚焦錯誤訊號的聚焦控制。
藉此,在本發明中,由於光束的焦點是可在位於記錄標記層附近的附近範圍中開始進行聚焦控制,因此可大幅降低該當光束的焦點錯誤而對合於其他層等之可能性。
若依據本發明,則即使資訊反射光之光量不足,仍可基於基準反射光之光量,適切地開始聚焦控制,而使資訊光束的焦點,對合於記錄標記層,因此可實現一種能夠提高從光碟的資訊再生精度的光碟裝置及聚焦控制方法。
又若依據本發明,則由於光束的焦點是可在位於記錄標記層附近的附近範圍中開始進行聚焦控制,因此可大幅降低該當光束的焦點錯誤而對合於其他層等之可能性,因此可實現一種能夠提高從光碟的資訊再生精度的光碟裝置及聚焦控制方法。
以下,根據圖面來詳述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
(1)第1實施形態 (1-1)對光碟之資訊的記錄再生原理
首先,說明關於第1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記錄及再生之原理。在第1實施形態中,是在光碟100的記錄層101中,形成由全像圖所成之記錄標記RM。
實際上,光碟100,係如圖3的外觀圖所示,整體而言是被構成為略圓板狀,在中央設有抓夾用的孔部100H。
又,光碟100係如圖4的剖面圖所示,具有用來將記錄資訊的記錄層101的兩面以基板103及104加以夾住而成的構成,然後在記錄層101與基板103之間,設有基準層102。
順便一提,記錄層101的厚度係約0.3[mm],基板103及104之厚度係皆為約0.6[mm]。
在基準層102,係形成有伺服用的引導溝,具體而言,是以和一般的BD-R(Recordable)碟片等同樣之凸面(land)及凹軌(groove),來形成了螺旋狀之軌跡(track)。該軌跡,係被賦予了對每一所定記錄單位呈一連串序號的位址,可將記錄或再生資訊用的軌跡,藉由該當位址而加以特定出來。
此外,在基準層102(亦即記錄層101與基板103之交界面),係亦可取代掉引導溝改為形成凹坑等,或可將引導溝與凹坑等加以組合形成。又,基準層102的軌跡,係亦可不是螺旋狀而是同心圓狀。
又,基準層102係具有全面性隨著光束之波長而反射率有所不同之波長選擇性,例如波長約405[nm]的光束會以高穿透率而穿透,同時,波長約660[nm]的光束是以高反射率而被反射。
光碟裝置10,係對光碟100,照射波長約660[nm]的基準光束LS。此時,基準光束LS,係被光碟100的基準層102所反射,成為基準反射光束LSR。
光碟裝置10,係將基準反射光束LSR予以受光,基於該受光結果而進行使接物透鏡21接近或遠離光碟100的往聚焦方向之位置控制,以使基準光束LS的焦點FS,對合於基準層102的目標基準軌跡TSG。
另一方面,記錄層101,係由會隨所被照射之光強度而改變折射率的光聚合物等所成,會對波長405[nm]的藍色光束發生反應。
光碟裝置10,係在對光碟100記錄資訊之際,從第1面100A側藉由接物透鏡21而將資訊光束LM1予以聚光,並且在與該當資訊光束LM1同一焦點FM,從第2面100B側藉由接物透鏡22而將資訊光束LM2予以聚光。該資訊光束LM1及LM2,係為由同一光源所出射、彼此具有過干涉性的雷射光。
此時,光碟裝置10,係使基準光束LS與資訊光束LM1的光軸,彼此一致。藉此,光碟裝置10,係使資訊光束LM1的焦點FM1,位於記錄層101內的目標基準軌跡TSG所對應之地點,亦即通過目標基準軌跡TSG而垂直於基準層102之法線XD上的位置。以下,將目標標記層YG中的目標基準軌跡TSG所相對應之軌跡稱作目標軌跡TG,又,將焦點FM1的位置稱作目標位置PG。
記錄層101係當強度較強的2道資訊光束LM1及LM2是在該當記錄層101內發生干涉時,其干涉部分會生成駐波,形成具有全像圖之性質的干涉圖案。
其結果為,在光碟100中,在記錄層101內的焦點FM1之位置,會形成由全像圖所成之記錄標記RM。
順便一提,光碟裝置10,係將欲記錄之資訊,編碼成由符碼「0」及「1」之組合所成的2值記錄資料。又,光碟裝置10係例如,對應於該當記錄資料的符碼「1」而形成記錄標記RM,對應於該當記錄資料的符碼「0」就不形成記錄標記RM的方式,來進行資訊光束LM的出射控制。
再者,光碟裝置10係使光碟100旋轉驅動同時將接物透鏡21及22往半徑方向作適宜的移動控制,同時一邊將資訊光束LM1及LM2的強度加以調變。
其結果為,在光碟100的記錄層101內,係有複數記錄標記RM所成的螺旋狀之軌跡,以對應於被設在基準層102中的軌跡的方式,逐次加以形成。
如此而被形成的記錄標記RM,係與光碟100的第1面100A及基準層102等各面大致平行地配置成平面狀,形成該當記錄標記RM所構成的層(以下將其稱作標記層Y)。
然後,光碟裝置10係使資訊光束LM1的焦點FM1之位置,在光碟100的厚度方向上變化,就可在記錄層101內,形成複數之標記層Y。例如,光碟裝置10係從光碟100的一面100A側起,每隔所定層間隔地,逐次形成標記層Y。
另一方面,光碟裝置10,係在從光碟100中再生出資訊之際,是從例如第1面100A側而將資訊光束LM1予以聚光。此處,在焦點FM1之位置(亦即目標位置PG)若有被形成全像圖所成的記錄標記RM時,則從該當記錄標記RM就會有資訊光束LM3被出射。
該資訊光束LM3,係因記錄標記RM的身為全像圖之性質而由資訊光束LM1被繞射所成,是具有與通過該當記錄標記RM而繼續前進之資訊光束LM2大致同等之光學性質。
光碟裝置10,係生成相應於資訊光束LM3之偵測結果的測出訊號,基於該當測出訊號而偵測出是否有形成記錄標記RM。
此時,光碟裝置10係例如,若有記錄標記RM形成則分配為符碼「1」,若無該當記錄標記RM形成則分配為符碼「0」,藉此就可再生出所被記錄的資訊。
如此,在第1實施形態中,當藉由光碟裝置10而從光碟100再生出資訊時,係一面併用了基準光束LS而一面將資訊光束LM1照射至目標位置PG,藉此就可再生所望之資訊。
(1-2)光碟裝置之構成
如圖5所示,光碟裝置10,係以控制部11為中心而被構成。控制部11,係由未圖示之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儲存有各種程式等的ROM(Read Only Memory)、作為該當CPU之工作記憶體使用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所構成。
控制部11,係當從光碟100中再生出資訊時,就透過驅動控制部12而使轉軸馬達15旋轉驅動,使被載置於所定轉台上的光碟100,以所望之速度旋轉。
又,控制部11,係透過驅動控制部12而使螺紋馬達16被驅動,以使光拾取器17沿著移動軸GR1及GR2而在循軌方向、亦即朝向光碟100的內周側或外周側之方向,大幅地移動。
光拾取器17,係被安裝有接物透鏡21等複數之光學零件,基於控制部11之控制而向光碟100照射基準光束LS及資訊光束LM1,並可偵測出基準反射光束LSR及資訊光束LM3。
光拾取器17,係基於基準反射光束LSR及資訊光束LM3之偵測結果來生成複數測出訊號,將它們供給至訊號處理部13。訊號處理部13,係使用所被供給之測出訊號來進行所定之演算處理,以分別生成聚焦錯誤訊號及循軌錯誤訊號,將它們供給至驅動控制部12。
驅動控制部12,係和控制部11同樣地,具有未圖示的CPU、ROM及RAM。又,驅動控制部12,係基於所被供給的聚焦錯誤訊號及循軌錯誤訊號,生成用來驅動接物透鏡21用的驅動訊號,將其供給至光拾取器17的2軸致動器23。
光拾取器17的2軸致動器23,係基於該驅動訊號來進行接物透鏡21的聚焦控制及循軌控制,將該當接物透鏡21所聚光的基準光束LS之焦點FS及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的位置,加以調整(細節將於後述)。
又,訊號處理部13,係對測出訊號施行所定之演算處理、解調處理及解碼處理等,以將目標標記層YG之目標軌跡TG中被記錄成記錄標記RM的資訊,加以再生。
(1-3)光拾取器之構成
接著,說明光拾取器17之構成。該光拾取器17,係如圖6所示是由多數光學零件所組合而成,是由主要進行接物透鏡21之伺服控制的基準光學系30、主要進行資訊之再生或記錄的第1面資訊光學系50及第2面資訊光學系70所構成。
(1-3-1)基準光學系之構成
基準光學系30,係對光碟100的第1面100A照射基準光束LS,並將被該當光碟100反射該當基準光束LS而成的基準反射光束LSR予以受光。
於圖7中,基準光學系30的雷射二極體31,係可射出波長約660[nm]的紅色雷射光。實際上,雷射二極體31,係基於控制部11(圖5)的控制,發射出呈發散光的基準光束LS,令其入射至準直透鏡32。準直透鏡32,係將基準光束LS從發散光轉換成平行光,隔著細縫33而令其入射至無偏光分束器34。
無偏光分束器34,係基準光束LS於反射穿透面34S上以約50%之比率穿透,令其入射至校正透鏡35。校正透鏡35,係和校正透鏡36一起,使基準光束LS被發散一次然後又收束回來,藉此以調整束徑,令其入射至雙色稜鏡37。
雙色稜鏡37的反射穿透面37S,係具有隨光束之波長而穿透率及反射率有所不同的波長選擇性,將紅色光束以幾乎100%之比率讓其穿透,將藍色光束以幾乎100%之比率加以反射。因此,雙色稜鏡37係於該當反射穿透面37S上讓基準光束LS穿透,使其入射至接物透鏡21。
接物透鏡21,係將基準光束LS予以聚光,朝向光碟100的第1面100A進行照射。此時,基準光束LS,係如圖4所示,穿透過基板103而於基準層102上被反射,成為朝向與基準光束LS相反方向的基準反射光束LSR。
之後,基準反射光束LSR係依序穿透過接物透鏡21、雙色稜鏡37、校正透鏡36及35而變成平行光後,入射至無偏光分束器34。
無偏光分束器34,係將基準反射光束LSR以約50%之比率加以反射而照射至反射鏡40,被該當反射鏡40將該當基準反射光束LSR再度予以反射後,令其入射至聚光透鏡41。
聚光透鏡41,係使基準反射光束LSR收束,藉由柱面透鏡42使其帶有非點像差,然後將該當基準反射光束LSR照射至光偵測器43。
順便一提,在基準光學系30中,係以使得藉由接物透鏡21使基準光束LS被聚光而往光碟100之基準層102進行照射時的合焦狀態,是被反映在藉由聚光透鏡41使基準反射光束LSR被聚光而照射至光偵測器43時的合焦狀態的方式,來調整各種光學零件的光學性位置。
光偵測器43,係如圖8(A)所示,在被基準反射光束LSR所照射的面上,具有被分割成格子狀的4個偵測領域43A、43B、43C及43D。順便一提,箭頭a1所示方向(圖中的縱向)係對應於,基準光束LS照射至基準層102(圖4)時的軌跡之行走方向。
光偵測器43,係藉由偵測領域43A、43B、43C及43D而將基準反射光束LSR的一部分分別予以測出,隨應於此時所測出之光量而分別生成測出訊號U1A、U1B、U1C及U1D(以下亦將它們總稱為基準偵測訊號U1),將它們往訊號處理部13(圖5)送出。
如此,基準光學系30,係將基準光束LS照射至光碟100的基準層102,並且偵測出基準反射光束LSR而生成基準偵測訊號U1(亦即測出訊號U1A、U1B、U1C及U1D),將它們供給至訊號處理部13。
(1-3-2)第1面資訊光學系之構成
第1面資訊光學系50,係對光碟100的第1面100A照射資訊光束LM1,並將從該當光碟100所入射之資訊光束LM3予以受光。
於圖9中,第1面資訊光學系50的雷射二極體51,係可射出波長約405[nm]的藍色雷射光。實際上,雷射二極體51,係基於控制部11(圖5)的控制,以所定光量射出呈發散光的光束LM0,令其入射至準直透鏡52。
準直透鏡52,係將光束LM0從發散光轉換成平行光,令其入射至1/2波長板53。此時,藍色光束LB,係被1/2波長板53把偏光方向旋轉了所定角度,被歪像稜鏡54把強度分布加以整形後,入射至偏光分束器55。
偏光分束器55,係於反射穿透面55S上,以隨著光束偏光方向而不同之比率,將該當光束予以反射或讓其穿透。例如,反射穿透面55S,係將P偏光的光束以約50%之比率加以反射並且讓剩下的50%穿透,S偏光的光束則以約100%之比率穿透。
實際上,偏光分束器55係將P偏光的光束LM0藉由反射穿透面55S以約50%之比率加以反射,令其入射至1/4波長板56,同時讓剩餘的50%穿透,入射至快門71。以下,將被反射穿透面55S所反射的光束稱作資訊光束LM1,將穿透反射穿透面55S的光束稱作資訊光束LM2。
1/4波長板56,係將資訊光束LM1從直線偏光轉換成圓偏光而照射至可動反射鏡57,並將被該當可動反射鏡57所反射之資訊光束LM1從圓偏光轉換成直線偏光,令其再度入射至偏光分束器55。
此時,資訊光束LM1係例如被1/4波長板56而從P偏光轉換成左圓偏光,被可動反射鏡57反射之際則從左圓偏光轉換成右圓偏光後,再度被1/4波長板56從右圓偏光轉換成S偏光。
此情況下,光拾取器17,係藉由使得資訊光束LM1在偏光分束器55至可動反射鏡57之間往復來回,就可將該當資訊光束LM1及資訊光束LM2的光程差,抑制在相干長度以下。順便一提,可動反射鏡57的位置,是受控制部11所控制。
偏光分束器55,係隨應於從1/4波長板56所入射之資訊光束LM1的偏光方向(S偏光),而在反射穿透面55S讓該當資訊光束LM1直接穿透,入射至偏光分束器59。
偏光分束器59的反射穿透面59S,係例如將P偏光的光束以大致100%之比率加以反射,將S偏光的光束以大致100%之比率讓其穿透。實際上,偏光分束器59係於反射穿透面59S上讓資訊光束LM1直接穿透,以1/4波長板60從直線偏光(S偏光)轉換成圓偏光(右圓偏光)後,令其入射至中繼透鏡61。
中繼透鏡61,係藉由可動透鏡62將資訊光束LM1從平行光轉換成收束光,並將收束後變成發散光的該當資訊光束LM1,藉由固定透鏡63再度轉換成收束光,令其入射至雙色稜鏡37。
此處,可動透鏡62,係藉由致動器62A而可在資訊光束LM1的光軸方向上移動。實際上,中繼透鏡61係基於驅動控制部12(圖5)之控制而藉由該當致動器62A來便可動透鏡62移動,就可使得從固定透鏡63所出射的藍色光束LM1的收束狀態有所變化。
雙色稜鏡37,係隨應於資訊光束LM1之波長,以反射穿透面37S將該當資訊光束LM1予以反射,令其入射至接物透鏡21。接物透鏡21,係將資訊光束LM1予以聚光,並朝向光碟100的第1面100A進行照射。
此處,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與基準光束LS之焦點FS的關於聚焦方向之距離,係隨著該當資訊光束LM1從中繼透鏡61出攝食的發散角而決定。
實際上,中繼透鏡61係以使得焦點FM1與焦點FS在聚焦方向上之距離是一致於基準層102與從目標標記層YG起算之深度d(圖4)的方式,來調整可動透鏡62的位置。又,接物透鏡21係以使得基準光束LS對焦於基準層102的方式,而被聚焦控制(細節將於後述)。
其結果為,接物透鏡21係如圖4所示,將資訊光束LM1對焦於記錄層101內的目標標記層YG。
換言之,中繼透鏡61係以使得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能對焦於目標標記層YG的方式,而將該當資訊光束LM1予以整形。
此處,光碟100的目標標記層YG中的目標位置PG上有被記錄記錄標記RM的情況下,別因該當記錄標記RM的全像圖之特性,而會生成資訊光束LM3並往第1面100A側出射。
如圖10所示,資訊光束LM3係被接物透鏡21所收束,被雙色稜鏡37所反射後,入射至中繼透鏡61。
接著,資訊光束LM3,係藉由中繼透鏡61的固定透鏡63及可動透鏡62而被轉換成平行光,然後被1/4波長板60從圓偏光(左圓偏光)轉換成直線偏光(P偏光)後,入射至偏光分束器59。
偏光分束器59,係隨應於資訊光束LM3的偏光方向而將該當資訊光束LM3予以反射,令其入射至聚光透鏡64。聚光透鏡64,係將資訊光束LM3予以聚光,藉由柱面透鏡65使其帶有非點像差,然後令其照射至光偵測器66。
此處,第1面資訊光學系50,係藉由接物透鏡21使資訊光束LM1被聚光而往光碟100之目標標記層YG聚光時的合焦狀態,是被反映在藉由聚光透鏡64使資訊光束LM3被聚光而照射至光偵測器66時的合焦狀態,來調整各零件的光學性位置或光學特性等。
光偵測器66,係如圖8(B)所示,在被資訊光束LM3所照射的面上,形成有被4分割成格子狀的偵測領域66A、66B、66C及66D。
偵測領域66A、66B、66C及66D係分別偵測資訊光束LM3的一部分之光量,隨應於此時所測出之光量而分別生成測出訊號U2A、U2B、U2C及U2D(以下亦將它們總稱為資訊偵測訊號U2),將它們供給至訊號處理部13(圖5)。
如此,第1面資訊光學系50,係將資訊光束LM1照射至光碟100的目標標記層YG,並且偵測出資訊光束LM3而生成資訊偵測訊號U2(亦即測出訊號U2A、U2B、U2C及U2D),將它們供給至訊號處理部13。
(1-3-3)第2面資訊光學系之構成
第2面資訊光學系70(圖10),係對光碟100的第2面100B照射資訊光束LM2,並將從第1面資訊光學系50所照射而穿透過光碟100的資訊光束LM1加以受光。
順便一提,第2面資訊光學系70,係僅在對光碟100記錄資訊之際會被使用,在從該當光碟100中再生資訊之際則不會被使用。
第1面資訊光學系50的偏光分束器55,係如上述,於反射穿透面55S上將P偏光的光束LM0以約50%之比率穿透,將其作為資訊光束LM2而入射至快門71。
快門71,係基於控制部11(圖5)之控制而將資訊光束LM2予以遮斷或穿透,當讓該當資訊光束LM2穿透時,則令其入射至偏光分束器72。
偏光分束器72的反射穿透面72S,係例如將P偏光的光束以大致100%之比率讓其穿透,將S偏光的光束以大致100%之比率加以反射。實際上,偏光分束器72係讓P偏光的資訊光束LM2直接穿透,被反射鏡73反射後,以1/4波長板74從直線偏光(P偏光)轉換成圓偏光(左圓偏光)後,令其入射至中繼透鏡75。
中繼透鏡75,係和中繼透鏡61同樣地被構成,具有與可動透鏡62及固定透鏡63以及致動器62A分別對應之可動透鏡76及固定透鏡77以及致動器76A。
中繼透鏡75,係藉由可動透鏡76將資訊光束LM2從平行光轉換成收束光,並將收束後變成發散光的該當資訊光束LM2,藉由固定透鏡77再度轉換成收束光,令其入射至電流鏡78。
又,中繼透鏡75,係和中繼透鏡61同樣地,基於驅動控制部12(圖5)之控制而藉由致動器76A來使可動透鏡76移動,就可使得從固定透鏡77所出射的資訊光束LM2的收束狀態有所變化。
電流鏡78,係將資訊光束LM2予以反射,令其入射至接物透鏡22。順便一提,資訊光束LM2係在被反射時,圓偏光中的偏光方向會被反轉,例如會從左圓偏光被轉換成右圓偏光。
又,電流鏡78,係藉由線性馬達或壓電元件等而可改變其反射面78A之角度,依照驅動控制部12(圖5)之控制來調整反射面78A的角度,就可調整資訊光束LM2的行進方向。
接物透鏡22,係與2軸致動器24被構成為一體,藉由該當2軸致動器24,和接物透鏡21同樣地可往聚焦方向及循軌方向之2軸方向驅動。
該接物透鏡22,係將資訊光束LM2予以聚光,並朝向光碟100的第2面100B進行照射。
此時,資訊光束LM2,係如圖4所示,穿透過基準層104,在記錄層101內聚焦。此處,該當資訊光束LM2的焦點FM2之位置,係因從中繼透鏡75的固定透鏡77出射之際的收束狀態,而被決定。
順便一提,被第1面資訊光學系50(圖7)的接物透鏡21所聚光的資訊光束LM1,係在光碟100的記錄層101內收束於焦點FM1後變成發散光,穿透過該當記錄層101及基板104,從第2面100B出射,入射至接物透鏡22。
此時,在第2面資訊光學系70中,資訊光束LM1是被接物透鏡22作某種程度的收束後,被電流鏡78所反射,入射至中繼透鏡75。順便一提,資訊光束LM1係在反射面78A上被反射之際,圓偏光中的偏光方向會被反轉,例如會從左圓偏光被轉換成右圓偏光。
接著,資訊光束LM1,係藉由中繼透鏡75的固定透鏡77及可動透鏡76而被轉換成平行光,然後被1/4波長板74從圓偏光(右圓偏光)轉換成直線偏光(S偏光)後,被反射鏡73反射,然後入射至偏光分束器72。
偏光分束器72,係隨應於資訊光束LM1的偏光方向而將該當資訊光束LM1予以反射,令其入射至聚光透鏡80。聚光透鏡80,係使資訊光束LM1收束,藉由柱面透鏡81使其帶有非點像差,然後將該當資訊光束LM1照射至光偵測器82。
順便一提,第2面資訊光學系70,係以使得記錄層101內的相對於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的資訊光束LM2之焦點FM2之偏差量,是被反映在藉由聚光透鏡80使資訊光束LM1被聚光而照射至光偵測器82時的照射狀態之方式,來調整各零件的光學特性或光學性位置等。
光偵測器82,係如圖8(C)所示,在被資訊光束LM1所照射的面上,具有被分割成格子狀的4個偵測領域82A、82B、82C及82D。順便一提,箭頭a3所示方向(圖中的縱向)係對應於,對光碟100照射資訊光束LM1時的在基準層102(圖4)中之軌跡的行走方向。
光偵測器82,係藉由偵測領域82A、82B、82C及82D而將資訊光束LM1的一部分分別予以測出,隨應於此時所測出之光量而分別生成測出訊號U3A、U3B、U3C及U3D(以下將它們總稱為U3A~U3D),將它們往訊號處理部13(圖5)送出。
訊號處理部13,係基於測出訊號U3A~U3D而算出聚焦錯誤訊號及循軌錯誤訊號,將它們送出至驅動控制部12。
該聚焦錯誤訊號及循軌錯誤訊號係表示,光碟100之記錄層101內的關於聚焦方向及循軌方向上的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與資訊光束LM2之焦點FM2的偏差量。
驅動控制部12,係基於聚焦錯誤訊號及循軌錯誤訊號來控制2軸致動器24,藉此以使得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與資訊光束LM2之焦點FM2一致的方式,來進行接物透鏡22的聚焦控制及循軌控制。
然後,訊號處理部13,係基於測出訊號U3A~U3D而算出切線錯誤訊號,將其供給至驅動控制部12。
該切線錯誤訊號,係表示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與資訊光束LM2之焦點FM2的關於正切方向(亦即軌跡之切線方向)上的偏差量。
驅動控制部12,係基於切線錯誤訊號而生成正切驅動訊號,將其供給至電流鏡78。隨應於此,電流鏡78係改變反射面78A的角度,以使得資訊光束LM2之焦點FM2是一致於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的方式,而在正切方向上移動。
其結果為,光碟裝置10,係可使資訊光束LM2之焦點FM2一致於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可如圖4所示,在目標位置PG形成由全像圖所成之記錄標記RM。
(1-4)聚焦控制
接著,說明光碟裝置10從光碟100中再生資訊之際的聚焦控制。光碟裝置10,係以驅動控制部12為中心來進行所謂非點像差法所致之聚焦控制。
(1-4-1)訊號的生成
訊號處理部13,係基於從光拾取器17所供給之基準偵測訊號U1及資訊偵測訊號U2,而算出聚焦錯誤控制時所使用的各種訊號。
首先,訊號處理部13係依照以下所示的(1)式而基於基準偵測訊號U1的測出訊號U1A~U1D來算出和訊號SS1,將其供給至驅動控制部12。
SS1=U1A+U1B+U1C+U1D………(1)
該和訊號SS1,係表示光偵測器43所測出的基準反射光束LSR之光量,亦即是與牽入訊號等同之訊號。
亦即,和訊號SS1的訊號位準,係當基準光束LS正好對焦於基準層102時為最高,隨著該當基準光束LS之焦點FS從基準層102遠離而跟著降低。
又,訊號處理部13,係基於資訊偵測訊號U2的測出訊號U2A~U2D,依照以下所示的(2)式而算出聚焦錯誤訊號SFE2,將其供給至驅動控制部12。
SFE2=(U2A+U2C)-(U2B+U2D)………(2)
該聚焦錯誤訊號SFE2,係表示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l(圖4)與光碟100之目標標記層YG,關於聚焦方向上的偏差量。
順便一提,訊號處理部13,係也會基於測出訊號U2A~U2D,依照以下所示的(3)式而算出循軌錯誤訊號STE2,將其供給至驅動控制部12。
STE2=(U2A+U2B)-(U2C+U2D)………(3)
該循軌錯誤訊號STE2,係表示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圖4)與光碟100之目標標記層YG中的目標位置PG,關於循軌方向上的偏差量。
如此,光碟裝置10係藉由訊號處理部13,算出基於基準偵測訊號U1之和訊號SS1及基於資訊偵測訊號U2之聚焦錯誤訊號SFE2及循軌錯誤訊號STE2。
(1-4-2)利用到和訊號的牽入動作
接著,說明光碟裝置10從光碟100中開始再生資訊之際的牽入動作。
(1-4-2-1)使用到資訊偵測訊號的牽入動作
一般而言,聚焦錯誤訊號係如圖11(A)所示,隨應於關於聚焦方向上的接物透鏡之位置,而描繪出S字狀的曲線。亦即,聚焦錯誤訊號SFE2,係隨著接物透鏡21之移動,而從約零位準之狀態起一度增加成為極大值後,就轉為減少而正負反轉,變成極小值後,再度收斂成零位準,而描繪出適切的S字狀曲線。
此處,聚焦錯誤訊號SFE2在極大值與極小值之間變成值「0」(亦即發生零點交叉)時,根據該當聚焦錯誤訊號SFE2的算出原理,表示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是正好對焦於目標標記層YG。
又,聚焦錯誤訊號SFE2,係在極大值與極小值之間,呈現近乎直線狀。該直線狀的區間,亦即焦點FM1是位於目標標記層YG附近位置的範圍中,該當聚焦錯誤訊號SFE2的值,係與從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至目標標記層YG為止之距離,大致呈比例關係。
一般而言,在聚焦控制中,是利用上述的比例關係來進行回饋控制,因此若跑到直線狀的區間外頭時,則變成所謂聚焦失誤狀態。又,因為是跑到該當直線狀的區間外,因此也無法開始聚焦控制。
再者,由圖11(A)可知,聚焦錯誤訊號SFE2中的直線狀之區間,相較於接物透鏡21的可移動範圍,是極為狹窄的範圍。
此處,資訊反射光束LMR的光量,在其原理上,係當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是位於目標標記層YG附近時,會比較大。此時,接物透鏡21就會位於聚焦錯誤訊號SFE2中的直線狀區間內。
因此,一般的聚焦控制中,作為用來開始該當聚焦控制用的牽入動作,係定義了使用所謂的和訊號來開始聚焦控制之契機。
於是,和先前之支援CD、DVD或BD等之一般光碟裝置中的一般牽入動作同樣地,於光碟裝置10中使用資訊偵測訊號U2,進行試驗性的牽入動作。
實際上,驅動控制部12係一旦開始牽入動作,則以所定速度使接物透鏡21接近於光碟100然後使其遠離,是反覆進行著關於聚焦方向上的往復移動。
該往復移動中,訊號處理部13係基於資訊偵測訊號U2的測出訊號U2A~U2D,依照以下所示的(4)式而即時地算出和訊號SS2。
SS2=U2A+U2B+U2C+U2D………(4)
該和訊號SS2,係表示光偵測器66所測出的資訊反射光束LMR之光量。
又,驅動控制部12係將和訊號SS2與所定閾值TH2即時進行比較,即時地生成觸發訊號ST2來作為其比較結果。該觸發訊號ST2,係為負邏輯的邏輯訊號。
亦即,驅動控制部12,係若和訊號SS2未滿閾值TH2則將觸發訊號ST2設成高位準,若該當和訊號SS2為該當閾值TH2以上則將該當觸發訊號ST2設成低位準。
驅動控制部12,係如圖11所示,若觸發訊號ST2變成低位準,則判斷為是可以進行聚焦控制之狀態,以此為契機而開始聚焦控制,以使得聚焦錯誤訊號SFE2接近於值「0」。
然而該試驗性的牽入動作中,係如圖12所示,實際的和訊號SS2中的訊號位準會是維持較低之情形。
此係推測為,如上述,於光碟100的目標標記層YG中,在均樣的記錄層101內,記錄標記RM是被排列成層狀而形成,可能與此有所關連。
亦即,在光碟100中的目標標記層YG之附近,係不存在CD、DVD或BD等的凸面(land面)或反射面。因此,資訊反射光束LMR的光量,會因記錄標記RM之形成圖案等,而有時會變成較小。
此時,驅動控制部12,係因為和訊號SS2的訊號位準未超過閾值TH2,所以觸發訊號ST2會維持在高位準不動(圖12),因此無法開始聚焦控制。
如此,光碟裝置10若利用和訊號SS2而和一般的光碟裝置同樣地進行牽入動作時,則可能會無法正常地開始聚焦控制,這個事實已被判明。
(1-4-2-2)使用到基準偵測訊號的牽入動作
可是,光碟100的基準層102,係如上述,是被形成有伺服用的引導溝,但是全面性地具有波長選擇性。因此,想到基準層102係可將基準光束LS以較高的反射率加以反射。
伴隨於此,至於以基準偵測訊號U1為基礎的和訊號SS1,則是與上述和訊號SS2(圖12)不同,可以期待其訊號位準總是很高。
於是,驅動控制部12係被設計成,不採用基於資訊偵測訊號U2的和訊號SS2,而改用基於基準偵測訊號U1的和訊號SS1,來進行牽入動作。
實際上,驅動控制部12係首先控制著中繼透鏡61,以將基準光束LS之焦點FS與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的距離,大約與目標位置PG之深度d符合成等距離。
又,驅動控制部12,係使接物透鏡21往復移動。此處,驅動控制部12,係在往復移動中,使得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不會從目標標記層YG遠離太多而是都會留在其附近的方式,適宜地決定移動範圍。該移動範圍,係相較於記錄層101之厚度0.3[mm]而為非常狹窄之範圍。
其後,驅動控制部12係隨時將和訊號SS1與所定閾值TH1進行比較,生成觸發訊號ST1來作為其比較結果。觸發訊號ST1,係和上述觸發訊號ST2同樣地,是負邏輯的邏輯訊號。
亦即,驅動控制部12,係若和訊號SS1未滿閾值TH1則將該當觸發訊號ST1設成高位準,若該當和訊號SS1為該當閾值TH1以上則將該當觸發訊號ST1設成低位準。
此處,在光拾取器17中,當和訊號SS1是閾值TH1以上時,則表示基準光束LS之焦點FS是位於基準層102附近。然後,在光拾取器17中,藉由中繼透鏡61來控制著資訊光束LM1的聚光狀態,使得該當焦點FS與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的距離,大致與深度d為等距離。
因此,在光拾取器17中,當和訊號SS1是閾值TH1以上時,則基準光束LS之焦點FS是位於基準層102附近,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是位於目標標記層YG附近。此時,在光拾取器17中,因為目標標記層YG的記錄標記RM存在,所以聚焦錯誤訊號SFE2會描繪出S字狀之曲線。
實際上,驅動控制部12,係如圖13所示,若觸發訊號ST1變成低位準,則判斷為是應該開始牽入動作之狀態,而根據聚焦錯誤訊號SFE2,開始聚焦控制。
此處,驅動控制部12係如圖13所示,當聚焦錯誤訊號SFE2是以不足的振幅而描繪S字狀之曲線的情況下,若聚焦控制沒有失誤而可繼續,則可結束牽入動作。
另一方面,驅動控制部12係當因為某種原因而使觸發訊號ST1無法變成低位準,或聚焦錯誤訊號SFE2沒有呈現適切的S字狀等情況下,則無法開始聚焦控制。又,驅動控制部12,係也有可能一度開始的聚焦控制,因為某種因素而變成失誤。
然而,驅動控制部12,係由於將接物透鏡21在聚焦方向上重複進行著往復移動,因此在該當往復移動中,會有機會觸發訊號ST1變成低位準且聚焦錯誤訊號SFE2描繪出適切S字狀之曲線,此時就可開始聚焦控制並期待其能夠繼續進行。
順便一提,驅動控制部12係不只在開始光碟100之再生時,例如當新裝填了光碟100時,或是對光碟100開始資訊記錄之際而讀出所謂的導入區域之資訊等之情況下,在各種情況中都會進行一連串的牽入動作。
又,驅動控制部12,係基於循軌錯誤訊號STE2,藉由所謂的推挽法來進行循軌控制。
如此,光碟裝置10係將基於基準偵測訊號U1之和訊號SS1和基於資訊偵測訊號U2之聚焦錯誤訊號SFE2加以組合使用,藉此來進行牽入動作。
(1-4-3)牽入動作處理程序
實際上,驅動控制部12係依照圖14所示的流程圖來進行一連串的牽入動作。
首先,控制部11,係當開始光碟100之再生等情況下,控制著轉軸馬達15使光碟100旋轉驅動,同時對驅動控制部12令其開始牽入動作處理程序RT1。
驅動控制部12,係一旦開始牽入動作處理程序RT1便前進至步驟SP1,透過控制部11而使得從光拾取器17的雷射二極體31及51分別出射基準光束LS及光束LM0(資訊光束LM1),然後前進至下個步驟SP2。
於步驟SP2中,驅動控制部12係控制中繼透鏡61而使可動透鏡62移動,以使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大致對合於目標標記層YG,前進至下個步驟SP3。
於步驟SP3中,驅動控制部12係開始接物透鏡21的往聚焦方向之往復移動,前進至下個步驟SP4。
於步驟SP4中,驅動控制部12係藉由訊號處理部13,基於表示資訊光束LM3之受光結果的資訊偵測訊號U2而算出聚焦錯誤訊號SFE2,前進至下個步驟SP5。
於步驟SP5中,驅動控制部12係藉由訊號處理部13,基於表示基準反射光束LSR之受光結果的基準偵測訊號U1而算出和訊號SS1,前進至下個步驟SP6。
於步驟SP6中,驅動控制部12係將和訊號SS1與閾值TH1進行比較以生成觸發訊號ST1,前進至下個步驟SP7。
於步驟SP7中,驅動控制部12係判定觸發訊號ST1是否為低位準。此處若得到否定結果,則就表示和訊號SS1是未滿閾值TH1且並非應開始聚焦控制之狀態,此時驅動控制部12就會再度返回步驟SP4,重複直到觸發訊號ST1變成低位準為止。
另一方面,於步驟SP7中若得到肯定結果,則表示和訊號SS1係為閾值TH1以上,此時驅動控制部12係前進至下個步驟SP8。
於步驟SP8中,驅動控制部12係基於聚焦錯誤訊號SFE2而開始聚焦控制,前進至下個步驟SP9。
於步驟SP9中,驅動控制部12係在觸發訊號ST1再度變成高位準之前,判定是否聚焦控制沒有失誤而能繼續,亦即判定聚焦伺服是否能夠維持所述狀態。此處若得到否定結果,則表示適切的狀態而必須要再度嘗試聚焦控制之開始,此時驅動控制部12會再度返回步驟SP4。
另一方面,於步驟SP9中若得到肯定結果,則此時驅動控制部12係前進至下個步驟SP10而繼續聚焦控制,前進至下個步驟SP11而結束一連串的牽入動作處理程序RT1。
(1-5)動作及效果
於以上構成中,光碟裝置10的驅動控制部12,係在進行牽入動作之際,首先控制中繼透鏡61而使焦點FS與焦點FM1之距離,調整成與目標位置PG之深度d大致等距離。
接著,驅動控制部12係使接物透鏡21在聚焦方向上一面往復移動,一面藉由訊號處理部13基於資訊偵測訊號U2而算出聚焦錯誤訊號SFE2,同時基於基準偵測訊號U1而算出和訊號SS1。
然後,驅動控制部12,係藉由將和訊號SS1與閾值TH1進行比較以生成觸發訊號ST1,該當觸發訊號ST1呈低位準之際,就基於聚焦錯誤訊號SFE2而開始聚焦控制。
因此,光碟裝置10的驅動控制部12,係將基於基準反射光束LSR之偵測結果的和訊號SS1視為觸發,而可掌握到聚焦錯誤訊號SFE2描繪出適切S字狀之曲線之時機,此時可適切地開始聚焦控制。
尤其是驅動控制部12,係由於光碟100中基準層102是被全面性地形成,因此不會受到目標標記層YG中的記錄標記RM之形狀狀態之影響,可穩定地生成和訊號SS1及觸發訊號ST1(圖13)。
因此,驅動控制部12,係相較於使用基於資訊反射光束LMR之受光結果的和訊號SS2的情形(圖12),可以不會錯過聚焦錯誤訊號SFE2描繪適切S字狀之曲線的時機,開始聚焦控制。
換言之,驅動控制部12,係藉由中繼透鏡61而使焦點FS與焦點FM1之距離,調整成與目標位置PG之深度d大致等距離,因此可取代和訊號SS2而改用和訊號SS1來進行聚焦控制。
而聚焦錯誤訊號SFE2,係即使當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是位於記錄層101與基板104之交界面等之情形下,有時也會描繪出S字狀之曲線。因此隨著牽入動作的進行條件,有時也可能會導致驅動控制部12錯誤將焦點FM1對合於該當交界面等。
然而,驅動控制部12,係以使得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是位於目標標記層YG附近的方式,決定了接物透鏡21的移動範圍。因此,驅動控制部12係可預防誤將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對合於交界面等之危險。
又,光碟100係考量到會因為經時變化或記錄精度之問題等,而導致基準層102與目標標記層YG之距離,亦即深度d(圖4)會不同於設計上的值之情形。
此種情況下,例如基於來自基準層102的基準反射光束LSR之偵測結果,來生成聚焦錯誤訊號,使基準光束LS之焦點FS對焦於基準層102的進行此種聚焦控制之構成的情況下,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係會從目標標記層YG跑開。
相對於此,驅動控制部12,係使用從目標標記層YG所得之聚焦錯誤訊號SFE2來進行聚焦控制,因此無論對基準層102的基準光束LS之焦點FS的合焦狀態為何,都可使資訊光束LM1的焦點FM1對焦於目標標記層YG。
若依據以上構成,則光碟裝置10,係在進行牽入動作之際,首先將焦點FS與焦點FM1之距離調整成與目標位置PG之深度d大致等距離,使接物透鏡21在聚焦方向上一面往復移動,一面算出聚焦錯誤訊號SFE2及和訊號SS1。其後,驅動控制部12,係當基於和訊號SS1所生成之觸發訊號ST1呈低位準之際,就基於聚焦錯誤訊號SFE2而開始聚焦控制。藉此,光碟裝置10係可在聚焦錯誤訊號SFE2是描繪出足夠振幅之S字狀之曲線的狀態下,開始聚焦控制。
(2)第2實施形態 (2-1)對光碟之資訊的記錄再生原理
首先,說明關於第2實施形態的資訊記錄及再生之基本原理。光碟200,係如對應於圖4的圖15中剖面圖所示,具有與光碟100的記錄層101、基準層102、以及基板103及104分別對應的記錄層201、基準層202、以及基板203及204。
記錄層201係例如在樹脂材料中混合所定之光聚合起始劑而使其硬化後,若被聚光了資訊光束LM,則以其焦點FM為中心,溫度會急速上升,藉由光聚合起始劑殘渣發生氣化,而形成以焦點為中心的氣泡。
此情況下,所被形成的空洞,就成了記錄標記RM。該記錄標記RM,係在構成記錄層201的樹脂材料與該當空洞之交界面上,折射率會大幅相異,因此所被照射的光束,會以高反射率而被反射。
基準層202,係被設在記錄層201與基板204的交界面,和基準層102同樣地具有波長選擇性,並且形成有伺服用的引導溝。該基準層202,係和基準層102同樣地,一旦被基準光束LS照射,則將其往基板203側反射,而成為了基準反射光束LSR。
光碟裝置110,係將基準反射光束LSR予以受光,基於該受光結果而進行使接物透鏡21接近或遠離光碟100的往聚焦方向之位置控制,以使基準光束LS的焦點FS,對合於基準層202。
實際上,光碟裝置110,係在對光碟200記錄資訊之際,是從第1面100A側藉由接物透鏡21而將資訊光束LM予以聚光,以在記錄層201內的焦點FM之位置,形成記錄標記RM。
然後,在記錄層201內,係和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使資訊光束LM的焦點FM位置在光碟200的厚度方向上變化,就可形成複數的標記層Y。例如,光碟裝置110係從光碟200的一面200A側起,每隔所定層間隔地,逐次形成標記層Y。
另一方面,光碟裝置110,係從光碟200中再生出資訊之際,是將資訊光束LM聚光至記錄層201內,藉由已形成之記錄標記RM而將資訊光束LM予以反射而成為資訊反射光束LMR,而將其加以受光。
順便一提,光碟裝置110係和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例如,若有記錄標記RM形成則分配為符碼「1」,若無該當記錄標記RM形成則分配為符碼「0」,藉此就可再生出所被記錄的資訊。
如此,在第2實施形態中,當藉由光碟裝置110而從光碟200再生出資訊時,係一面併用了基準光束LS而一面將資訊光束LM照射至目標位置PG,藉此就可再生所望之資訊。
(2-2)光碟裝置及光拾取器之構成
第2實施形態的光碟裝置110,係如對應於圖5的圖16所示,具有類似於第1實施形態的光碟裝置10之構成。亦即,光碟裝置110,係取代了控制部11、驅動控制部12、訊號處理部13及光拾取器17而改為分別設置了控制部111、驅動控制部112、訊號處理部113及光拾取器117,至於其他點則和光碟裝置10大致同樣地構成。
光拾取器117,係如圖17所示是設置了多數光學零件,但與第1實施形態的光拾取器17不同地,僅在光碟200的第1面200A側設置各種光學零件,亦即構成了單面光學系。
該光拾取器117,係大致可分成由與基準光學系30相對應的基準光學系130及與第1面資訊光學系50相對應的資訊光學系150所構成。
基準光學系130,因為是和第1實施形態中的基準光學系30大致同樣地構成,因此省略其說明。
順便一提,基準光學系130的光偵測器43,係生成和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基準偵測訊號U1(亦即測出訊號U1A、U1B、U1C及U1D),並將它們供給至訊號處理部113。
資訊光學系150係具有,從第1實施形態的第1面資訊光學系50中,省略掉偏光分束器55、1/4波長板56及可動反射鏡57之構成。
因此在資訊光學系150中,雷射二極體51、準直透鏡52、1/2波長板53及歪像稜鏡54的裝設位置是有所變更,從歪像稜鏡54出射的光束,是直接入射至偏光分束器59。
在該資訊光學系150中,是將從雷射二極體51所出射的波長約405[nm]之光束,當作資訊光束LM。資訊光束LM,係踏循著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面資訊光學系50之資訊光束LM1同樣的光路,被接物透鏡21聚光而照射至光碟200。
資訊光束LM,係當光碟200的目標標記層YG處有被形成記錄標記RM時,則被該當記錄標記RM所反射而成為資訊反射光束LMR。資訊反射光束LMR,係循著與第1面資訊光學系50之資訊光束LM3同樣的光路而照射至光偵測器66。
因此,資訊光學系150,係將資訊光束LM照射至光碟200的目標標記層YG,並且偵測出資訊反射光束LMR而生成資訊偵測訊號U2(亦即測出訊號U2A、U2B、U2C及U2D),將它們供給至訊號處理部113。
順便一提,訊號處理部113係與第1實施形態的訊號處理部13同樣地,依照(1)式而算出和訊號SS1,並且依照(2)式而算出聚焦錯誤訊號SFE2。
(2-3)牽入動作
在第2實施形態中,驅動控制部112係和第1實施形態的驅動控制部12同樣地,依照牽入動作處理程序RT1(圖14)來進行牽入動作。
亦即,驅動控制部112,係首先控制中繼透鏡61而使焦點FS與焦點FM之距離,調整成與目標位置PG之深度d大致等距離。
接著,驅動控制部112係一面使接物透鏡21在聚焦方向上往復移動,一面將和訊號SS1與所定閾值TH1進行比較,生成觸發訊號ST1來作為其比較結果。
此處,驅動控制部112,係若觸發訊號ST1變成低位準,則判斷為是應該開始牽入動作之狀態,而根據聚焦錯誤訊號SFE2,開始聚焦控制(圖13)。
其結果為,驅動控制部112係和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可穩定地開始聚焦控制,且可持續之。
(2-4)動作及效果
以上的構成中,第2實施形態的光碟裝置110,係先藉由驅動控制部112而使焦點FS與焦點FM之距離,調整成與目標位置PG之深度d大致等距離。
然後,驅動控制部112係一面使接物透鏡21在聚焦方向上往復移動,一面在當基於和訊號SS1所生成之觸發訊號ST1呈低位準之際,就基於聚焦錯誤訊號SFE2而開始聚焦控制。
因此,光碟裝置110的驅動控制部112,係和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將基於基準反射光束LSR之偵測結果的和訊號SS1視為觸發,而可掌握到聚焦錯誤訊號SFE2描繪出足夠振幅的適切S字狀之曲線之時機,此時可適切地開始聚焦控制。
其他,驅動控制部112係可獲得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作用效果。
若依據以上構成,則光碟裝置110的驅動控制部112,係在進行牽入動作之際,首先將焦點FS與焦點FM之距離調整成與目標位置PG之深度d大致等距離,使接物透鏡21在聚焦方向上一面往復移動,一面算出聚焦錯誤訊號SFE2及和訊號SS1。其後,驅動控制部112,係當基於和訊號SS1所生成之觸發訊號ST1呈低位準之際,就基於聚焦錯誤訊號SFE2而開始聚焦控制。藉此,光碟裝置110係和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可在聚焦錯誤訊號SFE2是描繪出足夠振幅之S字狀之曲線的狀態下,開始聚焦控制。
(3)第3實施形態
在第3實施形態中,是從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的光碟200,再生出資訊。
然而在第3實施形態中,並不使用基準光束LS而是僅使用資訊光束LM,而從光碟200再生出資訊。
(3-1)光碟裝置及光拾取器之構成
第3實施形態的光碟裝置210,係具有類似於圖16所示的光碟裝置110之構成。亦即,光碟裝置210,係取代了控制部111、驅動控制部112、訊號處理部113及光拾取器117而改為分別設置了控制部211、驅動控制部212、訊號處理部213及光拾取器217,至於其他點則和光碟裝置110大致同樣地構成。
光拾取器217,係如對應於圖17的圖18所示,構成了和光拾取器117同樣的單面光學系,但是具有省略掉基準光學系130之構成。
光碟裝置210從光碟200再生資訊之際,雷射二極體251係基於控制部211(圖16)之控制,將發散光且波長約405[nm]的藍色雷射光之資訊光束LM予以出射,令其入射至準直透鏡252。準直透鏡252,係將資訊光束LM從發散光轉換成平行光,令其入射至1/2波長板253。
資訊光束LM,係藉由1/2波長板253而使偏光方向被旋轉所定角度而成為例如P偏光,入射至偏光分束器254。
偏光分束器254係具有,隨著入射的光束之偏光方向而以不同比率將該當光束予以反射或穿透的反射穿透面254S。例如,反射穿透面254S,係讓P偏光的光束幾乎
完全透過,並將S偏光的光束幾乎完全予以反射。
實際上,偏光分束器254係讓P偏光的資訊光束LM穿透而入射至液晶面板255。
液晶面板255,係將資訊光束LM的球面像差等加以補正,然後令其入射至1/4波長板256。1/4波長板256,係將資訊光束LM從P偏光轉換成例如右圓偏光然後令其入射至中繼透鏡257。
中繼透鏡257,係藉由可動透鏡258將資訊光束LM從平行光轉換成收束光,並將收束後變成發散光的該當資訊光束LM,藉由固定透鏡259再度轉換成收束光,令其入射至反射鏡260。
此處,可動透鏡258,係藉由未圖示的致動器而可在資訊光束LM的光軸方向上移動。實際上,中繼透鏡257係基於驅動控制部212(圖16)之控制而藉由該當致動器來使可動透鏡258移動,就可使得從固定透鏡259所出射的藍色光束LM的收束狀態有所變化。
反射鏡260,係將資訊光束LM予以反射,同時將圓偏光的資訊光束LM之偏光方向加以反轉,令其入射至接物透鏡21。
接物透鏡21,係將資訊光束LM予以聚光,照射至光碟200。此處,關於聚焦方向上的從基準層202至資訊光束LM的焦點FM之距離,係隨著該當資訊光束LM從中繼透鏡257出射時的發散角而決定。
實際上,中繼透鏡257係以使得焦點FM大致符合於目標標記層YG的方式,來控制著可動透鏡258的位置。又,接物透鏡21係被2軸致動器23進行聚焦控制(細節將於後述)。
此處,光碟200的目標標記層YG中的目標位置PG上有被記錄記錄標記RM的情況下,資訊光束LM係被該當記錄標記RM所反射而成為資訊反射光束LMR,往第1面200A側出射。
該資訊反射光束LMR,係於光碟200的目標標記層YG上被反射之際,圓偏光的旋轉方向會被反轉,然後被接物透鏡21收束。
其後,資訊反射光束LMR,係被反射鏡260所反射,被中繼透鏡257轉換成平行光後,依序穿透1/4波長板256及液晶面板255,而成為S偏光的直線偏光,入射至偏光分束器254。
偏光分束器254,係將S偏光的資訊反射光束LMR藉由反射穿透面254S而反射,令其入射至聚光透鏡261。聚光透鏡261,係將資訊反射光束LMR予以聚光,隔著針孔板262而照射至光偵測器263。
此處如圖19所示,由於針孔板262係被配置成會使得被聚光透鏡261(圖18)所聚光之資訊反射光束LMR之焦點位於孔部262H內,因此可讓該當資訊反射光束LMR直接通過。
另一方面,資訊光束LM之一部分係例如被光碟200中的基板203之表面、存在於與目標標記位置不同位置的記錄標記RM及基準層202等所反射時,則成為焦點是與資訊反射光束LMR不同的光(以下稱之為迷光LN)。因此,針孔板262,係將焦點位置不同而未被聚光的迷光LN的大部分加以遮斷。
光偵測器263,係如圖20(B)所示,在被資訊反射光束LMR所照射的面上,設有被4分割成格子狀的偵測領域263A、263B、263C及263D。
偵測領域263A、263B、263C及263D係分別偵測出資訊反射光束LMR的一部分之光量,隨應於此時所測出之光量而分別生成測出訊號U5A、U5B、U5C及U5D(亦即資訊偵測訊號U5),將它們供給至訊號處理部213(圖16)。
如此,光拾取器217,係將資訊光束LM照射至光碟200的目標標記層YG,並且偵測出資訊反射光束LMR而生成資訊偵測訊號U5,將它們供給至訊號處理部213。
(3-2)聚焦控制
接著,說明光碟裝置210中的聚焦控制。光碟裝置210,係進行所謂非點像差法所致之聚焦控制。
(3-2-1)訊號的生成
訊號處理部213,係基於從光拾取器217所供給之資訊偵測訊號U5,而算出聚焦錯誤控制時所使用的各種訊號。
首先,訊號處理部213係依照以下所示的(5)式而基於資訊偵測訊號U5來算出和訊號SS5,將其供給至驅動控制部212。
SS5=U5A+U5B+U5C+U5D………(5)
該和訊號SS5,係表示光偵測器263所測出的資訊反射光束LMR之光量,亦即是與牽入訊號等同之訊號。
亦即,和訊號SS5的訊號位準,係當資訊光束LM照射至光碟200正好對焦於目標標記層YG時為最高,隨著該當資訊光束LM之焦點FM從目標標記層YG遠離而跟著降低。
又,訊號處理部213,係基於資訊偵測訊號U5,依照以下所示的(6)式而算出聚焦錯誤訊號SFE5,將其供給至驅動控制部212。
SFE5=(U5A+U5C)-(U5B+U5D)………(6)
該聚焦錯誤訊號SFE5,係表示資訊光束LM之焦點FM(圖15)與光碟200之目標標記層YG,關於聚焦方向上的偏差量。
然後,訊號處理部213,係基於測出訊號U5A~U5D,依照以下所示的(7)式而算出循軌錯誤訊號STE5,將其供給至驅動控制部212。
STE5=(U5A+U5B)-(U5C+U5D)………(7)
該循軌錯誤訊號STE5,係表示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圖15)與光碟200之目標標記層YG中的目標位置PG,關於循軌方向上的偏差量。
如此,光碟裝置210係藉由訊號處理部213,算出基於資訊偵測訊號U5之和訊號SS5、聚焦錯誤訊號SFE5及循軌錯誤訊號STE5。
(3-2-2)牽入動作
接著,說明光碟裝置210從光碟200中開始再生資訊之際的牽入動作。
驅動控制部212,係和第1及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使接物透鏡21在聚焦方向上重複地往復移動。
該往復移動中,驅動控制部212係偵測出和訊號SS5的相對性變化,隨應於其偵測結果而生成觸發訊號ST5。順便一提,觸發訊號ST5係和上述的觸發訊號ST1及ST2同樣地,是表示應開始聚焦伺服之狀態的負邏輯之訊號。
具體而言,驅動控制部212係例如判定在所定時間內,和訊號SS5是否有所定變化量以上的變化。驅動控制部212,係如圖21所示,一旦偵測到和訊號SS5的相對性變化,則從該當變化偵測到之時序起算的所定期間t1之間,將觸發訊號ST5從高位準切換成低位準。
順便一提,期間t1係基於聚焦錯誤訊號SFE5是描繪出適切S字狀之曲線之期間而決定。
驅動控制部212,係一旦偵測到觸發訊號ST5變成低位準,則由於此時和訊號SS5是超過所定變化率而變化,且焦點FM是有可能位於目標標記層YG之附近,因此以使得聚焦錯誤訊號SFE5接近於「0」的方式,嘗試進行聚焦控制。
此時,驅動控制部212,係以期間t1為嘗試期間而進行牽入動作,亦即嘗試著進行聚焦控制以及繼續所謂的「聚焦伺服施加狀態」。
此處,驅動控制部212係如圖21所示,當聚焦錯誤訊號SFE5是以不足的振幅而描繪S字狀之曲線的情況下,若聚焦控制沒有失誤而可繼續,則可正確地結束牽入動作。
另一方面,驅動控制部212,係無論資訊光束LM的焦點FM是否位於目標標記層YG附近,因某些原因導致和訊號SS5有變化,觸發訊號ST5被切換成低位準等,這類聚焦錯誤訊號SFE5並非適切的S字狀之曲線的情況下,則無法開始聚焦控制。又,驅動控制部212,係也有可能一度開始的聚焦控制,因為某種因素而變成失誤。
然而,驅動控制部212,係使接物透鏡21在聚焦方向上重複地往復移動。因此,驅動控制部212,係在該當往復移動中,觸發訊號ST5有機會變成低位準且聚焦錯誤訊號SFE5是描繪適切S字狀之曲線,此時若嘗試聚焦控制則可期待能夠持續下去。
如此,光碟裝置210,係在以基於資訊偵測訊號U5之和訊號SS5的變化為基礎而決定的時序上,嘗試進行基於聚焦錯誤訊號SFE5的聚焦控制,藉此以進行牽入動作。
(3-2-3)牽入動作處理程序
實際上,驅動控制部212係依照對應於圖14的圖22所示的流程圖來進行一連串的牽入動作。
首先,控制部211,係當開始光碟200之再生等情況下,控制著轉軸馬達15使光碟200旋轉驅動,同時對驅動控制部212令其開始牽入動作處理程序RT2。
驅動控制部212,係一旦開始牽入動作處理程序RT2便前進至步驟SP21,透過控制部211而使得從光拾取器217的雷射二極體251出射資訊光束LM1,然後前進至下個步驟SP22。
於步驟SP22中,驅動控制部212係控制中繼透鏡257而使可動透鏡258移動,以使資訊光束LM之焦點FM大致對合於目標標記層YG,前進至下個步驟SP23。
於步驟SP23中,驅動控制部212係開始接物透鏡21的往聚焦方向之往復移動,前進至下個步驟SP24。
於步驟SP24中,驅動控制部212係藉由訊號處理部213,基於資訊偵測訊號U5而算出聚焦錯誤訊號SFE5,前進至下個步驟SP25。
於步驟SP25中,驅動控制部212係藉由訊號處理部213,基於資訊偵測訊號U5而算出和訊號SS5,前進至下個步驟SP26。
於步驟SP26中,驅動控制部212係將和訊號SS5以所定變化率發生變化之際,在期間t1之間設成低位準,其以外是設成高位準的觸發訊號ST5加以生成,前進至下個步驟SP27。
於步驟SP27中,驅動控制部212係判定觸發訊號ST5是否為低位準。此處若得到否定結果,則就表示和訊號SS5是幾乎沒有變化且並非應開始聚焦控制之狀態,此時驅動控制部212就會再度返回步驟SP24,重複直到觸發訊號ST5變成低位準為止。
另一方面,於步驟SP27中若得到肯定結果,則表示和訊號SS5是超過所定變化率而變化,因此焦點FM是位於目標標記層YG附近的可能性很高,此時驅動控制部212係前進至下個步驟SP28。
於步驟SP28中,驅動控制部212係基於聚焦錯誤訊號SFE5而開始聚焦控制,前進至下個步驟SP29。
於步驟SP29中,驅動控制部212係在觸發訊號ST5再度變成高位準之前,判定是否聚焦控制沒有失誤而能繼續,亦即判定聚焦伺服是否能夠維持所述狀態。此處若得到否定結果,則表示適切的狀態而必須要再度嘗試聚焦控制,此時驅動控制部212會再度返回步驟SP24。
另一方面,於步驟SP29中若得到肯定結果,則此時驅動控制部212係前進至下個步驟SP30而繼續聚焦控制,前進至下個步驟SP31而結束一連串的牽入動作處理程序RT2。
(3-4)動作及效果
以上的構成中,第3實施形態的光碟裝置210,係先藉由驅動控制部212而先使焦點FM大致對合於目標標記層YG。
又,驅動控制部212係一面使接物透鏡21在聚焦方向上往復移動,一面在和訊號SS5是超過所定變化率而變化之際,在期間t1之間,將觸發訊號ST5從高位準切換成低位準。
驅動控制部212,係當觸發訊號ST5成為低位準之際,基於聚焦錯誤訊號SFE5而開始聚焦控制。
因此,光碟裝置210的驅動控制部212,係可根據基於和訊號SS5之變化所生成的觸發訊號ST5,以高頻繁度來嘗試進行聚焦控制之開始。
此時,驅動控制部212,係並非基於和訊號SS5的絕對性訊號位準而是基於相對性變化率來生成觸發訊號ST5,因此即使當基於資訊偵測訊號U5的和訊號SS5的變化幅度較小的情況下,仍可將其變化高精度地加以偵測(圖21)。
可是,驅動控制部212,係當和訊號SS5因各種因素而變化時,也會將觸發訊號ST5切換成低位準。因此,驅動控制部212,係即使當資訊光束LM的焦點FM是從目標標記層YG離開時也會開始聚焦控制,相較於第1及第2實施形態,會提高牽入動作失敗的可能性。
然而,作為一台光碟裝置210係不應該讓使用者等待,由此觀點來看,光碟200之再生應該要儘可能地在越短時間內開始越為理想。由這點來看,驅動控制部212係不管失敗的次數,可以增加牽入動作的嘗試次數,因此料想到可以縮短該當牽入動作結束為止的時間。
甚至,驅動控制部212係無論和訊號SS5之變化為何,而把觸發訊號ST5設成低位準的期間t1,符合於聚焦錯誤訊號SFE5的S字狀之曲線而加以固定。藉此,驅動控制部112就可預防隨著不穩定變化的和訊號SS5而將觸發訊號ST5在短時間內從低位準切換成高位準,可對聚焦控制的嘗試,分配足夠的時間。
又,在此第3實施形態中,可僅使用資訊光束LM來進行牽入動作及聚焦控制。因此,光碟裝置210的光拾取器217,相較於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中使用基準光束LS之構成的光拾取器17及117,其構成係可大幅簡化。
若依據以上構成,則光碟裝置210的驅動控制部212,係在進行牽入動作之際,首先將焦點FM大致對合於目標標記層YG,使接物透鏡21在聚焦方向上一面往復移動,一面算出聚焦錯誤訊號SFE5及和訊號SS5。其後,驅動控制部212,係當和訊號SS5超過所定變化率而變化時,則將觸發訊號ST5在期間t1之間切換成低位準,此時,基於聚焦錯誤訊號SFE5而開始聚焦控制。藉此,光碟裝置210,係可僅用資訊光束LM,就能提高嘗試聚焦控制之頻繁度而進行牽入動作。
(4)其他實施形態
此外,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說明了進行牽入動作之際是將接物透鏡21重複往復移動的情形,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
例如,當已得知使接物透鏡往單向移動之期間就可高機率地完成牽入動作的這種情況下,則亦可就使接物透鏡21僅往單向移動,或是僅1次往復移動等,可將該當接物透鏡21的移動期間作各種設定。
又,於上述的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中,係針對基於和訊號SS1而生成觸發訊號ST1,基於該當觸發訊號ST1來開始聚焦控制之情形加以說明。
然而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例如於驅動控制部12及112中,亦可將和訊號SS1與閾值TH進行比較,基於其比較結果來直接開始聚焦控制。
甚至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是針對了驅動控制部12是將接物透鏡21的移動範圍設成遠小於0.3[mm]的十分狹窄之情形,加以說明。然而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亦可例如將該當移動範圍,設成相鄰標記層Y彼此之間隔的2倍左右等等各種範圍。
此情況下,重點是,只要能夠預防資訊光束LM1之焦點FM1被不慎地對記錄層101與基板104之交界面或其他標記層Y進行聚焦控制的範圍即可。
或著,亦可為,例如,基於基準反射光束LSR所生成之和訊號SS1會呈所定閾值以上之範圍、或是將基於資訊反射光束LMR所生成之和訊號SS2會呈最大的位置視為中心的所定範圍等,可藉由各種手法來決定移動範圍。至於第2及第3實施形態也是同樣如此。
甚至於上述第3實施形態中,是針對了在所定時間範圍內和訊號SS5有所定變化率以上之比率的變化之際,偵測出該當和訊號SS5有變化之情形,加以說明。
然而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亦可例如所定時間範圍內和訊號SS5有所定差分值以上之變化時,或是該當和訊號SS5形成了極大值時等情況,可依照各種條件來偵測出該當和訊號SS5之變化。
甚至於第2實施形態中,是針對利用非點像差法來生成聚焦錯誤訊號SFE2以進行聚焦控制之情形,加以說明。
然而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亦可利用例如刀口法(Knife Edge)或傅科(Foucault)法等各種手法來生成聚焦錯誤訊號以進行聚焦控制。
甚至,於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中,係針對了在光偵測器43設置被4分割成格子狀的偵測領域43A~43D,將各者的測出訊號U1A~U1D予以加算而算出和訊號SS1之情形,加以說明。
然而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亦可例如在聚光透鏡41與柱面透鏡42之間設置繞射光柵,將繞射過的光束以其他偵測領域加以偵測等,可藉由各種光學元件與偵測領域之組合來偵測出和訊號。這在第3實施形態中也同樣如此。
甚至,於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中,是針對了將基準光束LS設成波長約660[nm]之紅色光束,將資訊光束LM1、LM2及LM設成波長約405[nm]的藍色光束之情形,加以說明。
然而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亦可例如將基準光束設成波長約780[nm],將資訊光束設成約530[nm]等,將各光束設成各種波長。
此情況下,作為光碟100的基準層102及光碟200的基準層202,係只要具有將基準光束隨應於其波長而加以反射、將資訊光束隨應於其波長而讓其穿透之性質即可。又,記錄層101及201,係只要是會對資訊光束之波長發生反應的材料即可。
甚至,使用光碟200時,基準光束及資訊光束可設成同一波長。
甚至於上述第3實施形態中,是針對了將資訊光束LM設成波長約405[nm]的藍色光束之情形,加以說明,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亦可設為各種波長。此情況下也是,記錄層201只要是會對資訊光束之波長發生反應的材料即可。
甚至,於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中,是針對了將中繼透鏡61藉由可動透鏡62與固定透鏡63之組合而加以構成時的情形,加以說明。
然而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亦可使用其他各種光學元件或其組合,重點是只要能適切地形成被入射至接物透鏡21之際的資訊光束LM1即可。至於中繼透鏡75及第3實施形態中的中繼透鏡257也是同樣如此。
甚至於上述第3實施形態中,亦可省略中繼透鏡257,此情況下,只要藉由使接物透鏡21在聚焦方向上移動,以使資訊光束LM的焦點FM對合於目標標記層YG即可。
甚至,於第1實施形態中,雖然說明了光碟裝置10是對光碟100記錄資訊,或從該當光碟100再生出資訊之情形,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
例如,光碟裝置10係亦可為僅從光碟100進行資訊再生的再生專用型光碟裝置。此情況下,可省略第2面資訊光學系70。至於第2實施形態中的光碟裝置110也同樣如此。
甚至於第2實施形態中,是針對了藉由作為基準光源的雷射二極體31、作為資訊光源的雷射二極體51、作為接物透鏡的接物透鏡21、作為光束整形部的中繼透鏡61及雙色稜鏡37、作為移動控制部的驅動控制部12及2軸致動器23、作為基準受光部的光偵測器43、作為資訊受光部的光偵測器66、作為訊號生成部的訊號處理部13、作為伺服控制部的控制部11及驅動控制部12,來構成作為光碟裝置的光碟裝置10之情形,加以說明。然而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亦可藉由其他各種電路構成所成之基準光源、資訊光源、接物透鏡、光束整形部、移動控制部、基準受光部、資訊受光部、訊號生成部、伺服控制部來構成光碟裝置。
甚至於第2實施形態中,是針對了藉由作為光源的雷射二極體251、作為接物透鏡的接物透鏡21、作為移動控制部的驅動控制部212及2軸致動器23、作為受光部的光偵測器263、作為訊號生成部的訊號處理部213、作為伺服控制部的控制部211及驅動控制部212,來構成作為光碟裝置的光碟裝置210之情形,加以說明。然而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亦可藉由其他各種構成所成之光源、接物透鏡、移動控制部、受光部、訊號生成部、伺服控制部來構成光碟裝置。
〔產業上利用之可能性〕
本發明係可利用於,將映像或聲音、或電腦用資料等資訊,記錄至光碟,或從該當光碟中再生出該當資訊的光碟裝置上。
10,110,210...光碟裝置
11,111,211...控制部
12,112,212...驅動控制部
13,113,213...訊號處理部
17,117,217...光拾取器
21,22...接物透鏡
23,24...2軸致動器
31,51,251...雷射二極體
32,52,252...準直透鏡
37...雙色稜鏡
55,254...偏光分束器
61,75,257...中繼透鏡
62,76,258...可動透鏡
43,66,82,263...光偵測器
100,200...光碟
101,201...記錄層
102,202...基準層
TG...目標軌跡
Y...標記層
YG...目標標記層
RM...記錄標記
LS...基準光束
LSR...基準反射光束
LM1,LM2,LM3,LM...資訊光束
LMR...資訊反射光束
FS,FM1,FM2,FM...焦點
圖1係用來說明對光碟的複數光束之照射的略線圖。
圖2係用來說明光碟之傾斜所造成的焦點位置之偏誤的略線圖。
圖3係光碟之外觀構成的略線式斜視圖。
圖4係用來說明第1實施形態中的光束之聚光的略線圖。
圖5係第1實施形態的光碟裝置之構成的略線圖。
圖6係第1實施形態的光拾取器之構成的略線圖。
圖7係第1實施形態的光束之光路的略線圖。
圖8係光偵測器中的偵測領域之構成的略線圖。
圖9係第1實施形態的光束之光路的略線圖。
圖10係第1實施形態的光束之光路的略線圖。
圖11係牽入(pull-in)動作時的訊號波形。
圖12係牽入(pull-in)動作時的訊號波形。
圖13係牽入(pull-in)動作時的訊號波形。
圖14係牽入動作處理程序的略線式流程圖。
圖15係用來說明第2實施形態中的光束之聚光的略線圖。
圖16係第2實施形態的光碟裝置之全體構成的略線圖。
圖17係第2實施形態的光拾取器之構成的略線圖。
圖18係第3實施形態的光束之光路的略線圖。
圖19係用來說明針孔所作之光束選別的略線圖。
圖20係光偵測器中的偵測領域之構成的略線圖。
圖21係牽入(pull-in)動作時的訊號波形。
圖22係牽入動作處理程序的略線式流程圖。
10...光碟裝置
11...控制部
12...驅動控制部
13...訊號處理部
15...轉軸馬達
16...螺紋馬達
17...光拾取器
GR1,GR2...移動軸
100...光碟

Claims (16)

  1. 一種光碟裝置,其特徵為,具有:基準光源,係用來出射基準光束,其係用來照射被設於光碟之基準層;和資訊光源,係用來出射資訊光束,其係用來從被設於上記光碟之記錄層內用以表示資訊之記錄標記是從上記基準層遠離所定距離而配置成的標記層中,再生出上記資訊;和接物透鏡,係用來將上記基準光束及上記資訊光束,分別予以聚光;和光束整形部,係關於上記資訊光束之光軸方向,使得被上記接物透鏡所聚光之上記基準光束之焦點與上記資訊光束之焦點的間隔,符合於上記所定距離,而將要入射至上記接物透鏡的上記資訊光束予以整形;和移動控制部,係用以使上記接物透鏡,在上記資訊光束之光軸方向上移動;和基準受光部,係用以將上記基準光束被上記光碟之上記基準層所反射而成的基準反射光束加以受光,生成基準偵測訊號;和資訊受光部,係用以將上記資訊光束被上記光碟之上記標記層所反射而成的資訊反射光束加以受光,生成資訊偵測訊號;和 訊號生成部,係用以根據上記基準偵測訊號而生成出表示上記基準反射光束之光量用的基準反射光量訊號,並且根據上記複數資訊偵測訊號而生成隨著上記標記層之附近的從該當標記層至上記讀出光束之焦點為止之距離而變動的聚焦錯誤訊號;和伺服控制部,係以上記基準反射光量訊號之變化量為契機,而開始進行根據上記聚焦錯誤訊號的聚焦控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光碟裝置,其中,上記伺服控制部,係當上記基準反射光量訊號是超過了所定閾值時,就開始上記聚焦控制。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光碟裝置,其中,上記伺服控制部,係上記聚焦控制之開始後,在上記基準反射光量訊號是低於上記閾值時,上記聚焦控制發生失誤之情況下,則暫停該聚焦控制;當上記基準反射光量訊號是再次超過了上記閾值時,就再度開始該聚焦控制。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光碟裝置,其中,上記移動控制部,係使上記接物透鏡,關於上記資訊光束之光軸方向而在所定之移動範圍內移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光碟裝置,其中,上記移動控制部,係將上記光束之焦點是位於上記記錄標記層之附近的位置的附近範圍,視為上記移動範圍。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光碟裝置,其中,上記移動控制部,係將基準反射光量訊號呈最大之點,視為上記接物透鏡之移動中心,而決定上記附近範圍。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光碟裝置,其中,上記移動控制部,係將表示上記資訊反射光束之光量用的資訊反射光量訊號呈最大之點,視為上記接物透鏡之移動中心,而決定上記附近範圍。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光碟裝置,其中,上記移動控制部,係將基準反射光量訊號是呈所定閾值以上的範圍,視為上記附近範圍。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光碟裝置,其中,上記移動控制部,係 表示上記資訊反射光束之光量的資訊反射光量訊號呈所定閾值以上的範圍,視為上記附近範圍。
  10. 一種聚焦控制方法,其特徵為,具有:基準光出射步驟,係用來出射基準光束,其係用來照射被設於光碟之基準層;和資訊光出射步驟,係用來出射資訊光束,其係用來從被設於上記光碟之記錄層內用以表示資訊之記錄標記是從上記基準層遠離所定距離而配置成的標記層中,再生出上記資訊;和光束整形步驟,係關於上記資訊光束之光軸方向,使得被所定之接物透鏡所聚光之上記基準光束之焦點與上記資訊光束之焦點的距離,符合於上記所定距離,而將要入射至上記接物透鏡的上記資訊光束予以整形;和移動控制步驟,係用以使上記接物透鏡,在上記資訊光束之光軸方向上移動;和基準受光步驟,係用以將上記基準光束被上記光碟之上記基準層所反射而成的基準反射光束加以受光,生成基準偵測訊號;和資訊受光步驟,係用以將上記資訊光束被上記光碟之上記標記層所反射而成的資訊反射光束加以受光,生成資訊偵測訊號;和訊號生成步驟,係用以根據上記基準偵測訊號而生成出表示上記基準反射光束之光量用的基準反射光量訊號,並且根據上記複數資訊偵測訊號而生成隨著上記標記層之 附近的從該當標記層至上記讀出光束之焦點為止之距離而變動的聚焦錯誤訊號;和伺服控制步驟,係以上記基準反射光量訊號之變化量為契機,而開始進行根據上記聚焦錯誤訊號的聚焦控制。
  11. 一種光碟裝置,其特徵為,具有:光源,係用以對在記錄層內表示資訊的記錄標記是被排列成平面狀而形成記錄標記層之光碟,出射光束;和接物透鏡,係將上記光束予以聚光;和移動控制部,係在已被上記接物透鏡所聚光之上記光束之焦點是位於上記記錄標記層之附近的附近範圍中,使上記接物透鏡在上記光束的光軸方向上移動;和受光部,係用以將已被上記接物透鏡所聚光之上記光束被上記記錄標記所反射而成的標記反射光束加以受光,生成受光訊號;和訊號生成部,係根據上記受光訊號,而生成隨著上記標記層之附近的從該當標記層至上記光束之焦點為止之距離而變動的聚焦錯誤訊號;和伺服控制部,係在上記附近範圍中,開始進行根據上記聚焦錯誤訊號的聚焦控制。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光碟裝置,其中,上記訊號生成部,係除了上記聚焦錯誤訊號,還生成用來表示上記反射光束之光量的光量訊號; 上記伺服控制部,係以上記光量訊號之變化量為契機,而開始進行根據上記聚焦錯誤訊號的聚焦控制。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記載之光碟裝置,其中,上記偵測部,係將所定時間內的上記光量訊號之變化量是超過了所定閾值時,視為上記契機。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記載之光碟裝置,其中,上記伺服控制部,係在上記光量訊號的變化之後,在預定的嘗試期間中嘗試進行上記聚焦控制。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記載之光碟裝置,其中,上記嘗試期間,係等同於上記聚焦錯誤訊號呈極大值及極小值之期間。
  16. 一種聚焦控制方法,其特徵為,具有:出射步驟,係用以對在記錄層內表示資訊的記錄標記是被排列成平面狀而形成記錄標記層之光碟,從所定之光源,出射光束;和移動控制步驟,係在已被所定之接物透鏡所聚光之上記光束之焦點是位於上記記錄標記層之附近的附近範圍中,使上記接物透鏡在上記光束的光軸方向上移動;和 受光步驟,係用以將已被上記接物透鏡所聚光之上記光束被上記記錄標記所反射而成的反射光束加以受光,生成受光訊號;和訊號生成步驟,係根據上記受光訊號,而生成隨著上記標記層之附近的從該當標記層至上記光束之焦點為止之距離而變動的聚焦錯誤訊號;和伺服控制步驟,係在上記附近範圍中,開始進行根據上記聚焦錯誤訊號的聚焦控制。
TW098116213A 2008-05-26 2009-05-15 Optical disc device and focusing control method TWI3941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37025A JP4596284B2 (ja) 2008-05-26 2008-05-26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01410A TW201001410A (en) 2010-01-01
TWI394153B true TWI394153B (zh) 2013-04-21

Family

ID=413771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16213A TWI394153B (zh) 2008-05-26 2009-05-15 Optical disc device and focusing control method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8274875B2 (zh)
EP (1) EP2182515A4 (zh)
JP (1) JP4596284B2 (zh)
KR (1) KR20110010686A (zh)
CN (1) CN101816043B (zh)
BR (1) BRPI0903909A2 (zh)
RU (1) RU2010101620A (zh)
TW (1) TWI394153B (zh)
WO (1) WO200914533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33182B2 (en) * 2006-12-13 2011-04-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that sets a movable range of an objective lens based on the type of recording medium
JP2012009091A (ja) * 2010-06-22 2012-01-12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光記録再生装置
US8339907B2 (en) * 2010-09-20 2012-12-25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Optical storage focus servo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US8254224B2 (en) * 2010-11-18 2012-08-2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ervoing system for master with parallel tracks in a holographic replication system
US8139462B1 (en) * 2010-11-24 2012-03-2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ecise recording
US8553515B2 (en) 2010-11-30 2013-10-0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ecise servoing
US8385178B2 (en) 2010-12-23 2013-02-2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ulti-stage focus actuator and optical head
ITUB20154591A1 (it) * 2015-10-12 2017-04-12 Crestoptics S R L Apparato di microscopia confocale e relativo procedimento di acquisizione ed elaborazione di immagini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75124B (zh) * 1994-06-30 1996-05-01 Rohm Co Ltd
US20020101800A1 (en) * 2001-01-30 2002-08-01 Nec Corporation Focusing servo pull-in apparatus
US20040001400A1 (en) * 1999-07-29 2004-01-01 Siros Technologies, Inc., A California Corporation Optical data storage system with focus and tracking error correction
US20040037197A1 (en) * 2002-08-26 2004-02-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disc drive
TW200416692A (en) * 2002-10-23 2004-09-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Optical disc controller and optical disc device
US20040212859A1 (en) * 2003-04-23 2004-10-28 Tdk Corporation Metho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holographic data and an apparatus therefor
TW200423104A (en) * 2003-04-30 2004-11-01 Lite On It Corp Method and device to prevent the optical disk from being scratched by the objective lens during focusing
US20060050544A1 (en) * 2002-10-09 2006-03-09 Optware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reproduc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reproducing method utilizing holography
US20060291360A1 (en) * 2005-06-23 2006-12-28 Takeshi Maeda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tion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tion apparatus
US20070047419A1 (en) * 2005-08-24 2007-03-0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Optical recording method, optical recording apparatus,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optical reproducing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7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41447A (ja) 1981-09-04 1983-03-10 Hitachi Ltd 光スポット制御信号検出方法
JPS59145726U (ja) * 1983-03-16 1984-09-28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情報読取装置におけるサ−ボ装置
JPS60170035A (ja) 1984-02-13 1985-09-03 Toshiba Corp 光学式情報再生装置のトラッキング制御方法
JPS60258739A (ja) 1984-06-04 1985-12-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フオ−カシング誤差検出装置
JPS61248231A (ja) * 1985-04-25 1986-11-05 Ricoh Co Ltd 光記録方法および光記録媒体
JPS6220147A (ja) 1985-07-19 1987-01-28 Ricoh Co Ltd 光デイスク装置
JPS62167628A (ja) 1986-01-20 1987-07-24 Nec Corp 光学的記録再生装置におけるトラツキング誤差検出装置
JPS62136482U (zh) 1986-02-21 1987-08-27
JPH0521697Y2 (zh) * 1987-09-07 1993-06-03
JP2689672B2 (ja) 1990-02-26 1997-12-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基板の製造方法
JPH04321934A (ja) 1991-04-22 1992-11-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記録媒体の記録又は/及び再生方法
JP3266627B2 (ja) 1991-10-11 2002-03-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情報再生装置
JP3354214B2 (ja) 1993-07-05 2002-12-0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光記録媒体の再生方法及び再生装置
JP3633095B2 (ja) * 1996-04-22 2005-03-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学的記憶装置
JPH1064104A (ja) 1996-08-21 1998-03-06 Pioneer Electron Corp 非点収差フォーカスエラー信号生成方法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H10308033A (ja) 1997-05-07 1998-11-17 Sony Corp 光ディスク原盤の露光方法
JPH1173657A (ja) * 1997-06-27 1999-03-16 Pioneer Electron Corp フォーカス制御装置及び方法
JPH11296875A (ja) 1998-02-16 1999-10-29 Hitachi Ltd 光ヘッド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H11328724A (ja) 1998-05-18 1999-11-3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3次元光メモリ
US6963520B1 (en) * 1999-05-18 2005-11-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JP3975418B2 (ja) 1999-06-07 2007-09-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ディスク・フォーカスサーボ引き込み装置
JP2001067714A (ja) 1999-08-26 2001-03-1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6570840B1 (en) * 2000-04-26 2003-05-27 Optical Disc Corporation Figure of merit in optical recording structures
JP2001325748A (ja) 2000-05-15 2001-11-2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多層光記録媒体ならびにその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製造装置
JP2001357542A (ja) * 2000-06-15 2001-12-2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多層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JP4480295B2 (ja) 2001-05-02 2010-06-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US20020191501A1 (en) * 2001-05-14 2002-12-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4412870B2 (ja) 2001-09-06 2010-02-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光記録再生装置
JP2003132586A (ja) 2001-10-23 2003-05-09 Sony Corp データ記録媒体、記録担体、記録補助シート並びにデータ記録装置及び方法
JP2003217142A (ja) 2002-01-22 2003-07-31 Nec Corp 光ディスクフォーカスエラー検出方法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055543B2 (ja) 2002-02-22 2008-03-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レジスト材料及び微細加工方法
JP2003272182A (ja) 2002-03-18 2003-09-26 Toshiba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その焦点探索方法
US7706233B2 (en) * 2003-03-20 2010-04-27 Optware Corporation Optical-disk recording method,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WO2004107040A1 (ja) * 2003-05-28 2004-12-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記録再生方法、光学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4465167B2 (ja) 2003-07-14 2010-05-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3次元光記録媒体記録方法、3次元光記録媒体再生方法
KR100555916B1 (ko) * 2003-11-17 2006-03-03 주식회사 대우일렉트로닉스 홀로그래픽 롬 시스템의 포커스 서보 제어용 기록 및 재생장치
JP4395725B2 (ja) 2004-02-19 2010-01-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記録再生装置及び方法
EP1734515A4 (en) * 2004-03-29 2008-09-10 Pioneer Corp HOLOGRAM RECORDING CARRIER AND RECORDING / REPLAYING METHOD AND DEVICE
JP2006099817A (ja) * 2004-09-28 2006-04-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この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における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
JP2006114168A (ja) 2004-10-18 2006-04-27 Ricoh Co Ltd 再生方法、光ディスク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2006120243A (ja) * 2004-10-21 2006-05-11 Tdk Corp 光ヘッドの焦点ズレ誤差信号検出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記録再生装置
US20060250934A1 (en) 2005-04-20 2006-11-09 Mempile Inc. Three dimensional optical information carrier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CN100390877C (zh) * 2005-05-13 2008-05-28 建兴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光驱与光盘片间的聚焦控制方法
JP4125745B2 (ja) 2005-07-29 2008-07-30 株式会社東芝 光記録媒体
JP2007179676A (ja) 2005-12-28 2007-07-12 Toshiba Corp 光ヘッド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7220206A (ja) * 2006-02-16 2007-08-30 Sony Corp 光学記録再生装置
JP2007287245A (ja) 2006-04-18 2007-11-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光ディスク記録媒体
JP2008017433A (ja) 2006-07-05 2008-01-24 Taiyo Yuden Co Ltd 圧電型電気音響変換器
JP4641981B2 (ja) * 2006-07-21 2011-03-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記録方法及び光記録装置、並びに、光記録媒体、光再生方法及び光再生装置
JP4961922B2 (ja) 2006-09-14 2012-06-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焦点位置制御方法
JP4419098B2 (ja) 2006-09-14 2010-02-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焦点位置制御方法
JP4305776B2 (ja) * 2006-10-11 2009-07-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焦点位置制御方法
US7978568B2 (en) * 2006-12-08 2011-07-12 Panasonic Corporation Optical head, diffraction device, objective lens, and optical disc apparatus
JP2008242075A (ja) * 2007-03-27 2008-10-09 Toshiba Corp 光情報記録媒体、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位置決め制御方法
JP4985050B2 (ja) * 2007-03-30 2012-07-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情報再生方法
JP4345030B2 (ja) * 2007-06-12 2009-10-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集光位置補正方法
JP2009009635A (ja) * 2007-06-27 2009-01-15 Sony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光情報記録装置、光情報記録方法、光情報再生装置、光情報再生方法及び光情報記録媒体
JP5007196B2 (ja) * 2007-10-22 2012-08-22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ア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973474B2 (ja) * 2007-12-05 2012-07-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方法
JP4573137B2 (ja) * 2007-12-28 2010-11-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位置制御方法並びに光ピックアップ
JP4666234B2 (ja) * 2008-04-17 2011-04-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再生方法
JP4538761B2 (ja) * 2008-05-16 2010-09-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の初期化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4662186B2 (ja) * 2008-05-30 2011-03-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補正サーボ制御信号生成方法
JP4596290B2 (ja) * 2008-07-15 2010-12-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10040064A (ja) * 2008-07-31 2010-02-18 Sony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信号生成方法
JP4798188B2 (ja) * 2008-08-22 2011-10-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方法
EP2214168A4 (en) * 2008-10-03 2012-05-30 Sony Corp OPTICAL SENSOR,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AND OPTICAL DISC DEVICE
US7915585B2 (en) * 2009-03-31 2011-03-29 Bae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Systems Integration Inc. Microbolometer pixel and fabrication method utilizing ion implantation
JP2011044206A (ja) * 2009-08-22 2011-03-03 Sony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11118995A (ja) * 2009-12-04 2011-06-16 Sony Corp 光記録媒体、光記録媒体駆動装置、光記録媒体駆動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75124B (zh) * 1994-06-30 1996-05-01 Rohm Co Ltd
US20040001400A1 (en) * 1999-07-29 2004-01-01 Siros Technologies, Inc., A California Corporation Optical data storage system with focus and tracking error correction
US20020101800A1 (en) * 2001-01-30 2002-08-01 Nec Corporation Focusing servo pull-in apparatus
US20040037197A1 (en) * 2002-08-26 2004-02-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disc drive
US20060050544A1 (en) * 2002-10-09 2006-03-09 Optware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reproduc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reproducing method utilizing holography
TW200416692A (en) * 2002-10-23 2004-09-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Optical disc controller and optical disc device
US20040212859A1 (en) * 2003-04-23 2004-10-28 Tdk Corporation Metho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holographic data and an apparatus therefor
TW200423104A (en) * 2003-04-30 2004-11-01 Lite On It Corp Method and device to prevent the optical disk from being scratched by the objective lens during focusing
US20060291360A1 (en) * 2005-06-23 2006-12-28 Takeshi Maeda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tion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tion apparatus
US20070047419A1 (en) * 2005-08-24 2007-03-0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Optical recording method, optical recording apparatus,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optical reproduc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195453A1 (en) 2010-08-05
EP2182515A1 (en) 2010-05-05
BRPI0903909A2 (pt) 2015-06-30
KR20110010686A (ko) 2011-02-07
EP2182515A4 (en) 2011-11-23
RU2010101620A (ru) 2011-07-27
WO2009145330A1 (ja) 2009-12-03
CN101816043A (zh) 2010-08-25
TW201001410A (en) 2010-01-01
CN101816043B (zh) 2012-05-02
JP4596284B2 (ja) 2010-12-08
JP2009283109A (ja) 2009-12-03
US8274875B2 (en) 2012-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4153B (zh) Optical disc device and focusing control method
US7916585B2 (en) Optical disc driv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focal position
US7936656B2 (en) Optical disc apparatus, focus position control method and optical disc
TWI391925B (zh) 光碟裝置,位置控制方法以及光學拾取器
JP5176409B2 (ja) 情報記録装置、情報再生装置、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方法および光情報記憶媒体
TWI383387B (zh)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a initializing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initializing method,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JP2009187633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ビーム照射角度調整方法
JP4517309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11048873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記録媒体
TW200921660A (en) Optical pickup,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optical information reproduction device, optical information reproduction method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JP4666234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再生方法
JP2009151900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位置制御方法並びに光ピックアップ
JP5989986B2 (ja) ホログラフィック複製システム内の平行トラックをもつマスタ向けのサーボ制御システム
JP5077391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
JP4816797B2 (ja) 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
JP2009170035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対物レンズ制御方法
TW201117204A (en)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disc device
JP2008305452A (ja) 記録媒体、再生装置及び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