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60661B - Method for producing anti-glare film - Google Patents

Method for producing anti-glare fil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60661B
TWI360661B TW097108369A TW97108369A TWI360661B TW I360661 B TWI360661 B TW I360661B TW 097108369 A TW097108369 A TW 097108369A TW 97108369 A TW97108369 A TW 97108369A TW I360661 B TWI360661 B TW I36066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ne particles
glare
resin
coating composition
solv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083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00727A (en
Inventor
Hitoshi Watanabe
Yumi Haga
Tsutomu Nagahama
Shinichi Matsumura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9007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007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606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6066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9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adapted to provide an additional optical effect, e.g. anti-reflection or filt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Description

136066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更特定言 之,本發明係關於用於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該抗眩光 薄膜用於諸如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裝置的顯示表面中。 本申請案主張2007年3月14曰向曰本專利局申請的曰本 專利申請案第2007-064553號及2008年1月1〇日向日本專利 局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〇〇8_3463號的優先權權利, 該案之全文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先前技術】 在諸如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裝置中,使用一技術,其中 抗眩光薄膜形成於顯示侧面上且光由薄膜漫射以將抗眩光 性質賦予顯示裝置或減少顯示裝置表面中之反射。已知抗 眩光薄膜依靠形成於薄膜表面中之精細不規則性將抗眩光 性質賦予顯示裝置。 圖8展示已知抗眩光薄膜ι〇1之構造。抗眩光薄膜1〇1具 有基板ill及形成於基板lu上之抗眩光層112。抗眩光層 112包括含有由非晶矽石或樹脂珠粒構成之精細微粒113的 樹脂,且精細微粒113自抗眩光層112之表面突起以在表面 中形成精細不規則性。藉由將包括精細微粒丨13、樹脂、 溶劑及其他者之塗佈組合物塗覆至基板丨丨丨且使所塗覆之 塗佈組合物乾燥來形成抗眩光薄膜1〇1。 含有精細微粒113之塗佈組合物被塗覆至基板以製造抗 眩光薄膜之方法為便宜的且提供良好的生產率且藉此該製 126909.doc 丄湖661 造方法被廣泛使用。然而,雖然所得抗眩光薄膜丨具有抗 眩光性質,但形成薄犋表面不規則性之個別精細微粒i i 3 的突起形狀增加表面之濁度而引起影像發白,藉此降低對 比度且亦降低影像清晰度。 * 抗眩光薄膜作為最上層形成於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側面 ^ 上,且因此需要具有適用於硬塗層之硬度。結果,具有大 如幾微米至幾十微米之厚度使得不發揮基板丨丨丨之影響將 % 為理想的。對於在具有此厚度之抗眩光層112的表面中形 成精細微粒113之突起,添加具有大如層厚度之粒徑的精 細微粒將為必要的。具有此大粒徑之精細微粒的使用引起 立曰大眩光(閃爍)在抗眩光層u 2之表面上的出現,藉此降低 顯示表面之能見度。 在此種情況下,如圖9中所示,將抗眩光層112中之精細 微粒m的填充比率(packing恤〇)減小,以增加抗眩光層 112之表面不規則性的週期,因而改良對比度。然而,在 • *有表面不規則性之加長週期以具有適度不規則性的抗眩 光θ 11 2中平面部分形成於精細微粒113之個別突起之 間,使得薄膜之抗眩光性質變得不良。 抗眩光性質及高對比度彼此相反,且難以同時達成兩性 了達成抗眩光性質與高對比度兩者且防止閃燦,已 提議藉由形狀轉移來控制抗眩光層之表面不規則性之方 法。 β舉例而言,日本未審查專利申請公開案第湖_1〇72〇5 號(下文中被稱為’’專利文件Γ,)揭示用於使用準分子雷射束 126909.doc 1360661 處理設備製造具有所要不規則性之成形薄膜的方法。日本 未審查專利申睛公開案第2()隊154838號(下文中被稱為”專 利文件2 )揭示用於藉由以樹脂塗佈毛面聚對苯二甲酸乙 MPET)而製&具有所要表面不規則性之成形薄膜的方 . '去肖由使用由以上方法所形成之成形薄膜,將所要不規 « 貝"生轉移至塗覆於基板上之紫外線固化樹脂且分離成形薄 膜且隨後用紫外線輻射固化樹脂來製造抗眩光薄膜。 【發明内容】 • 然而:在用於藉*專利文件1中所述之雷射束處理來形 成成形薄臈之方法中,設備之成本尤其在大面積(例如, 電視)之處理中為高的且難以保#整個面積之處理的高準 確性。此外,藉由形狀轉移過程對抗眩光薄膜的製造包括 將紫外線固化樹脂置放於模具中及固化樹脂及分㈣㈣ 脂,且因此線速不容易增加且大量生產率為不良的。 另方面,將含有精細微粒之塗佈組合物塗覆至基板的 • 彳法如上所述為便宜的且提供良好的生產率,但難以獲得 具有抗眩光性質與高對比度兩者之抗眩光薄膜。為了解決 對比度或間爍之問題,用樹脂覆蓋精細微粒之突起使得抗 ⑯光層具有平面’但在此種狀況下難以防止抗眩光層表面 中之反射,因而減小抗眩光性質。換言之,難以藉由控制 抗眩光層纟面中之精細不規則性來達成抗眩光性質與高對 比度兩者。 因此’需要提供按低成本以高生產率製造具有極佳抗眩 光性質與極佳對比度兩者之抗眩光薄膜的方法。 I26909.doc υουοόΐ 發明者已對使用將含有精細微粒之塗佈組合物塗覆至基 板的過程來製造具有抗眩光性質與高對比度兩者之抗眩光 f膜的方法進行廣泛且透徹之研究。結果,已發現,並非 猎由控制自抗眩光層表面所突起之個別精細微粒突起之光 散射的方法,而藉由利用歸因於在含有於塗佈組合物中之 溶劑揮發期間所引起之表面張力之非均-分布(表面張力 之非均一性)的馬諾哥尼對流,本納胞結構由塗佈組合物
中之對流形成且形成於本納胞中之液態樹脂的彎液面允許 適度波紋不規則性形成於抗眩光層之表面中的方法,可獲 得具有抗眩光性質與高對比度兩者之抗眩光薄膜。&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提供—種用於製造抗眩光薄膜 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塗佈組合物塗覆至 基板’該塗佈組合物包括至少樹脂、溶劑及精細微粒;使 塗覆至基板之塗佈組合物乾燥以藉由在溶劑揮發期間所引 起之對流在塗層之表面中形成本納胞結構;及固化在包括 所形成本納胞結構之塗佈組合物中所含有的樹脂以形成具 有具適度表面波紋之精細不規則性的抗眩光層。抗眩光層 /、有1.7或更小之白色混濁度,如藉由數量上判定入射於 抗眩光層表面上之漫射光的漫反射分量所量測。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本納胞由聚集於平面上之精細 微粒形成以在抗眩光層之表面中形成具有適度波紋之精細 不規則性,使得可減小所得抗眩光薄膜中之白色混濁性的 出現同時漫射光。 右在精細微粒之表面能與溶劑之表面張力之間的差較 126909.doc 1360661 小,則在乾燥期間三維上顯著地聚結精細微粒以在表面中 形成較大不規則性,且所得薄膜具有高抗眩光性質盘 閃爍性質及低對比度。若差較大,則本納胞亦在乾燥H 由配置於平面上之精細微粒形成以形成適度波紋’且所得 薄膜具有低抗眩光性質及高對比度。若差進—步較大,^ 本納胞在乾燥之後不可能形成於表面中,且所得薄膜具有 。午夕平面部分且因此具有低抗眩光性質。因此,為了達成 2眩光性質同時具有以上關係’塗佈組合物以小於精細微 之粒徑的厚度被塗佈將為必要的;且為了消除平面部 分’大量添加精細微粒將為必要的 '結果,所得薄 具有大白色混濁度及低對比度。藉由適當地選擇精細微粒 及洛劑之組合使得在精細微粒之表面能與溶劑之表面張力 之間的差屬於特定範圍,精細微粒可適當地聚結於平面 上,從而使得形成適度表面波紋為可能的。 本發明之以上發明内交又咅 *月内谷不思欲描迷本發明之每一所說明 實施例或每一實施。隨後的圖
Mm 口汉貫知方式更具體地例證此 寻貫%例。 【實施方式】 在下文’將參看隨附圖式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 ^例中,在所有圖式中,相同零件或部分由相同參考數 子指示。 (1)第一實施例 (1 -1)液晶顯示裝置之構造 圖1展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 之液日日顯示裝置的構造 I26909.doc 1360661 實例。如圖1中所示,液晶顯示裝置包括液晶面板2及被直 接提供於液晶面板2下之光源3,且液晶面板2具有在其顯 示側面上之抗眩光薄膜1。 光源3將光供應至液晶面板2,且具有(例如)榮光燈 (FL)、電致發光(EL)或發光二極體(LED)。液晶面板2空間 上調變由光源3所供應之光以顯示資訊。偏光片2&及2b被 提供於液晶面板2之兩表面上。偏光片2a及偏光片2b允許 入射光的垂直於彼此之偏振光分量之一者穿過板且藉由吸 收而阻隔另一者。偏光片2a及偏光片2b經配置使得(例如) 其透射韩垂直於彼此。 (1·2)抗眩光薄膜之構造 圖2展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之抗眩光薄膜1的構造實 例。如圖2中所示,抗眩光薄膜丨包括基板丨丨及形成於基板 Π上之抗眩光層12。抗眩光層12包括精細微粒13,且本納 胞藉由在塗佈組合物之乾燥期間在塗佈組合物中所引起之 對流形成於抗眩光層之表面中,且精細微粒丨3之適當聚結 形成精細不規則性。 抗眩光薄膜1具有2.0或更小之白色混濁度,如藉由數量 上判定入射於抗眩光薄膜1 (具有接合至背面之黑玻璃)的抗 眩光層1 2之表面上之漫射光的漫反射分量所量測。此係由 於2.0或更小之白色混濁度可抑制對比度之降低。 當主要由苯乙烯構成之非極性苯乙烯精細微粒用作精細 微粒1 3時’使用具有23 mN/m或更小之表面張力的溶劑為 較佳的。在此種狀況下’可獲得具有較小白色混濁度之表 126909.doc 1360661 面性質同時維持抗眩光性f。#使用主要由包括被添加至 苯乙烯之丙烯醯基組份之丙烯醯基_苯乙烯共聚物構成的 丙烯醯基-苯乙烯精細微粒時,即使使用具有高於以上表 面張力(23 mN/m)之表面張力的通常所使用芳族、酮或酯 溶劑’仍可獲得以上所要的表面性質。 抗眩光薄臈1具有1.7或更小之白色混濁纟,如藉由數量 上判定入射於抗眩光薄臈丨(具有接合至背面之黑壓克力片) 的抗眩光層12之表面上之漫射光的漫反射分量所量測。此 係由於1.7或更小之白色混濁度可抑制對比度之降低。 藉由偵測由抗眩光層表面所漫射之反射光來察覺白色混 .濁性之出現。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白色混濁度"意謂藉由 使用市售光譜色度計(例如,積分球型光譜色度計§1>64(由 X-Rite公司製造且出售模擬以上現象而在數量上所判定 之值。 基板 φ 作為用於基板11之材料,(例如)使用透明塑料薄膜。可 使用透明塑料薄膜,例如已知聚合物薄膜。已知聚合物薄 膜之特定實例包括三乙醯纖維素(TAC)、聚酯(TpEE)、聚 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醯亞胺(ρι)、聚醯胺(pA)、芳 族聚醯胺、聚乙烯(PE)、聚丙烯酸酯(pAR)、聚醚砜、聚 砜、二乙醯纖維素、聚丙烯(PP)、聚氯乙烯、丙烯酸系樹 脂(PMMA)、聚碳酸酯(PC)、環氧樹脂、脲樹脂、胺基甲 酸酯樹脂及三聚氰胺樹脂,且透明塑料薄膜可適當地選自 此等已知聚合物薄膜。具有38至1〇〇 μη1之厚度的基板丨丨從 126909.doc 12 1360661 達成極佳生產率觀點為較佳的,但基板之厚度不特別限於 此範圍。 抗眩光層 抗眩光層12具有在自精細微粒13之平均粒徑至精細微粒 ^之該平均粒經之三倍的範圍中的平均厚度為較佳的。特 定言之,抗眩光層12較佳地具有在自精細微粒13之平均粒 徑至30 _之範圍中的平均厚度,更佳地在自精細微㈣ 广3,粒徑Μ㈣範圍中。若平均厚度小於精細微粒 之、'均粒徑’則可能增加白色混濁度。另一方面,若 均厚度大於精細微粒1 3之平妁輪倾_此 , 則所得薄膜可能 在4膜1把中之樹脂固化期間經歷翹曲。 抗眩光層12具有形成於其表面中之精細不規則 不規則性不同於由自抗眩光層12突起之精細 的 習知不規則性,且係藉由將含有精細微粒13之塗佈組= 塗覆至基板U且隨後使其乾燥使得本納胞藉由在乾燥期門 在:佈組合物中所引起之對流形成於塗佈薄膜之表面中來 :心不規則性較佳為具有長週期適度波紋之 =而言’較佳《個精細微粒13藉由在塗佈 引起之對流適當地在平面内方向上碰撞 = 斤 在平面内方向上聚結,從而在抗眩光^主要 •V 、 饥肽尤層之表面上形成$扣 精細微粒13不自抗眩光層12突起且不曝露精細微粒 13之表面為較佳的4曝露精細微㈣之表面 精細微粒13之陡斜率部分形成含有具有㈣之組份的^ 不規則性,且所得表面在不同方向上漫 =細 ⑴710 從而引起顯 126909.doc 1360661 示幕發白。 作為指示表面粗糙 為藉由獲得在 ,且由以下公式(1)表 圖3為用於解釋均方根斜率之圖表 度之參數的粗縫度曲線之均方根粗縫 微範圍中之斜率平均值所判定的參數 示〇 , RAq(或Rdq广粗糙度曲線之均方根斜率 以參考長度之局部斜率dz/dx的均方根 • RAq=^ir(£z(x))2dx ⑴ 作為指示抗眩光層12之表面粗糙度之參數的均方根粗糙 度RAq為0.003至0.05 μηι為較佳地。若均方根粗糙度小 於0.003,,則未獲得抗眩綠質。另—方面,若均方根 粗糙度RAq大於〇·〇5 μηι,則白色混濁之外觀變強且對比度 降低。均方根粗糖度之量測條件依照^ B0601:2001。存在在均方根斜率RAq與光學特性{對比度 (白色混濁之外觀)及抗眩光性質}之間的相關性,且因此當 均方根斜率RAq屬於以上範圍時,可達成高對比度與抗眩 光性質兩者。 精細微粒1 3為(例如)諸如無機精細微粒或有機精細微粒 之球狀或扁平精細微粒。精細微粒13較佳具有約5 nm至約 1 5 μηι之平均粒徑。若平均粒徑小於$ ,則抗眩光層j 2 具有過於精細的表面粗糖度,使得抗眩光性質為不良的。 另一方面,若平均粒徑大於丨5 μιη ’則抗眩光層丨2具有過 大厚度且因此可能在薄膜製造中之樹脂固化期間經歷翹 126909.doc 14 丄)OU661 曲。精細微粒13之平均粒徑係藉由借助於(例如)c〇uUer
Multisizer粒度分析儀器量測粒徑且獲得所得資料之平均 值來判定。 作為有機精細微粒,可使用主要由(例如)苯乙烯(ps)或 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構成之精細微粒。有機精細微粒 可為父如或未父聯的且不存在特殊限制’且可使用包含塑 料等等之任何有機精細微粒。當由(例如)丙烯酸系樹脂構 成之輕微極性精細微粒13用作精細微粒13時,在薄膜製造 期間引起塗佈組合物中之對流及精細微粒13之聚結可能性 較小。為了去除此等缺點,需要使用具有較高表面張力之 洛劑,但此溶劑具有高沸點且塗佈薄膜不容易乾燥,且因 此此溶劑難以在薄臈製造中處理。因此,使用由(例如)苯 乙烯構成之非極性精細微粒13為更佳的。此外,由於共聚 物之表面能可藉由控制共聚物合成中之丙烯醯基_苯乙烯 比率來改變且溶劑可選自各種可用溶劑,所以由丙烯醯 基-苯乙烯共聚物構成之精細微粒丨3為尤其較佳的。 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包含6〇至9〇質量%之苯乙烯組份 及10至40質量%之丙烯醯基組份為較佳的。當丙烯醯基組 伤之里小於1 〇質量%時,精細微粒丨3可能在以下所述之乾 燥步驟中二維地聚結’使得所得抗眩光薄膜1中之白色混 濁度增加。結果,如同習知抗眩光薄膜,難以達成高對比 度與抗眩光性質兩者。另一方面,當丙烯醯基組份之量大 於4〇質量%時’本納胞不可能在以下所述之乾燥步驟中形 成,使得僅獲得不良抗眩光性質。結果,如同習知抗眩光 126909.doc 1360661 缚膜,難以達成高對比度與抗眩光性質 薄膜, 兩者。
的。若填充比率小於40/〇, 則許多平面部分可能形成於抗 眩光層之表面中,使得難以獲得抗眩光性質。另一方面, 若填充比率大於1〇%,則抗眩光性質對厚度之相依性可能 為小的,從而使得難以藉由改變厚度來控制抗眩光性質。 填充比率意謂抗眩光層中精細微粒之含量B與樹脂之含量 A的比(B/Axl 00)。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的抗眩光薄膜丨借助於本納胞結 構而在抗眩光層12表面中具有具連續且適度波紋的精細不 規則性,且因此可抑制在不同方向上之光漫射同時維持抗 眩光性質’因而防止顯示幕變得發白。 (1-2)用於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 其次,描述用於製造具有以上構造之抗眩光薄膜1的方 法實例。在用於製造抗眩光薄膜1之方法中,包括精細微 粒13、樹脂及溶劑之塗佈組合物被塗覆至基板丨丨,且在溶 劑乾燥期間引起對流以在塗佈薄膜之表面中形成本納胞, 繼之以固化。 塗佈組合物之製備· 首先,例如,將樹脂、精細微粒1 3及溶劑借助於授拌器 126909.doc -16- 1360661 (諸77政)或分散混合器(諸如珠粒研磨機)混合在一起 以獲侍具有分散於其中之精細微粒13的塗佈組合物。在此 種It况下a要時可進—步添加光穩定劑、紫外光吸收 劑、抗靜電劑、阻燃劑、抗氧化劑等等。石夕石精細微粒等 等可被添加為黏度改質劑。 作為溶劑’例如’可使用溶解所使用之樹脂原料且具有 與精細微粒13之極佳可濕性且不引起基板發白的有機溶 劑。為了藉由如上所述配置於平面上之精細微粒13形成本 納胞’選擇具有適合於待使用精細微粒13之表面能之表面 張力的命蜊。在有機精細微粒之表面能與溶劑之表面張力 之間的差為8至13 mN/m為較佳的。若表面張力中之差小於 8mN/m’則精細微粒13可能三維上顯著地聚結,從而引起 表面眩光且發白。另一方面,若表面張力中之差大於13 mN/m,料細微粒13不可能聚结,使得所得表面具有不 良的抗眩光性質。舉例而言,當苯乙稀精細微粒用作有機 精細微粒時,使用在應用溫度具有23 mN/m或更小之表面 張力的溶劑為較佳的。在此種狀況下’適當本納胞在塗佈 組合物乾燥期間形成,從而使得獲得抗眩光層12之適度波 紋表面為可能的。若表面張力不屬於以上範圍,則精細微 粒1 3顯著地聚結以形成抗眩光層丨2之顯著表面不規則性, 且因此所得薄膜具有極佳抗眩光性質,但表面不利地變得 發白且眩光。有機溶劑之實例包括在2(TC之環境溫度具有 20.0 mN/m之表面張力的第三丁醇及在22。〇之環境條件下 具有22.1 mN/m之表面張力的乙酸異丙酯。當使用由具有 126909.doc 大於苯乙烤精細微粒之表面能的表面能之丙稀醯基笨乙 埽共聚物構成的精細微粒時,可使用具有較高表面張力之 通吊所使用的有機溶劑,(例如)醋溶劑,諸如乙酸丁醋(表 面張力:24·8 mN/m);網溶劑,諸如曱基異丁基酮(表面、 張力.25.4 mN/m);或芳族溶劑,諸如甲苯(表面張力: 27.9 mN/m)。只要滿足以上要求,則精細微粒及溶劑並非 特別限於此等材料。 溶劑之表面張力由(例如)威氏(wilhelmy)方法來判定, 其中將威氏平板及液體樣本彼此接觸以施加應變,且量測 用於將威氏平板牽引至液體中的力。作為量測設備,例 如,可使用由ϋΒΜ公司製造且出售之動態表面張力量測機 器 Rheo-Surf 〇 作為樹脂,從有助於製造之觀點,由以(例如)紫外光或 電子束之輻射可固化的電離輻射固化樹脂或由加熱可固化 之熱固性樹脂為較佳的,且由以紫外光之輻射可固化的感 光樹脂為最佳的。作為感光樹脂,可使用諸如丙烯酸胺基 甲酸酯、環氧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多元醇丙烯酸 醋、聚趟丙烯酸酯或三聚氰胺丙烯酸酯之丙烯酸酯樹脂。 關於固化樹脂之性質,從達成影像滲透性觀點可製造具有 極佳透光性之固化樹脂的樹脂尤其較佳,或從獲得缺陷抗 性觀點可製造具有高硬度之固化樹脂的樹脂尤其較佳,且 可適當地選擇樹脂。電離輻射固化樹脂不限於紫外線固化 樹脂,且可使用任何電離輻射固化樹脂只要其具有透光 性’但不歸因於染色或混濁度而在透射光之色調或透射光 126909.doc 1360661 $上顯著改變之電離輻射固化樹脂為較佳的。可單獨或組 合地使用電離輻射固化樹脂及熱固性樹脂。 藉由將光聚合引發劑併入能夠形成樹脂之有機材料(諸 如單體、寡聚物或聚合物)來獲得感光樹脂。舉例而言, 藉由使異氰酸酯單體或預聚物與聚酯多元醇起反應且使具 有經基之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單體與所得產物起反應 來獲得丙烯酸胺基f酸酯。 在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作為能夠形成樹脂之單體、 寡聚物或聚合物,使用單體、寡聚物或聚合物之至少一者 為較佳的,其在使塗佈組合物乾燥之後保持在液態中。作 為在使塗佈組合物乾燥之後保持在液態中之單體、寡聚物 或聚合物,較佳的為具有相對高的黏度者,使得其維持乾 燥的塗佈組合物表面中之本納胞結構且在本納胞内形成液 態樹脂之彎液面。當使用此單體、寡聚物或聚合物時,在 使所塗覆之塗佈組合物乾燥之後,表面保持具有適度波紋 之精細不規則性。 作為含有於感光樹脂中之光聚合引發劑,例如,可單獨 或組合地使用二苯曱酮衍生物、苯乙酮衍生物、蒽醌衍生 物及其類似物。在感光樹脂中,可適當地選擇且併入用於 促進薄膜形成之組份(諸如丙烯酸系樹脂)。 塗佈(塗佈組合物之塗覆) 藉由以上製程所獲得之塗佈組合物隨後借助於具有精細 微粒之平均粒徑之約兩倍的微孔尺寸的過濾器而經受過濾 且被塗覆至基板11。塗覆塗佈組合物使得在乾燥之後平均 126909.doc -19- 厚度較佳變為3至3G_,更佳仙㈣。若厚度小於 以上範圍之下限’則難以獲得所要硬度。另一方面,若厚 度大於以上範圍之上限,則所得薄膜可能在樹脂固化期間 經歷顯著翹曲。關於用於塗覆塗佈組合物之方法,不存在 2限制且使用已知塗佈方法。已知塗佈方法之實例包括 凹版塗佈機、到棒塗佈機、模塗佈機、刀塗佈機、間 歇塗佈機、喷霧塗佈機或簾式塗佈機之方法。塗佈方法不 限於此等’且可使用以預定厚度均—地塗覆塗佈組合物之 任何方法。 乾燥且形成本納胞 使所塗覆之塗佈組合物乾燥以便溶劑揮發。在本發明之 第一實施例中’利用由於在溶劑揮發期間所引起之表面張 力非均-分布的馬料尼料,精細録13之適t碰撞及 聚結由塗佈組合物中之對流引起以在塗層之表面中形成本 納胞結構。形成於本納胞中之液態樹脂的f液面允許具有 適度波紋之精細不規則性形成於塗層之表面甲。 在使塗佈組合物乾燥中,精細微粒13主要在抗眩光層12 之平面内方向上聚結以形成二維聚結且聚結存在於抗眩光 層之表面中而不聚集為較佳的。在此種狀況下,具有連續 且適度波紋之精細不規則性形成於抗眩光層之表面中,從 而達成抗眩光性質與高對比度兩者。本文中所使用之短語 精、、’田微粒13主要在抗眩光層12之平面内方向上聚結”意 謂:(1)所有精細微粒13僅在抗眩光層12之平面内方向上聚 結而不在厚度方向上相互堆疊;或(2)幾乎所有精細微粒13 126909.doc -20- 1360661 在平面内方向上聚結且剩餘精細微粒13在厚度方向上才目互 堆疊使得白色混濁度不增加(至大於〗.7,如對於具有附著 於背面之黑壓克力片的抗眩光薄膜1所量測)。所有精細微 粒13理想地形成二維聚結,但精細微粒13之一部分可相互 • 分開而不形成聚結使得白色混濁度不增加。 . 精細微粒13之聚結由抗眩光層12之表面中的塗佈組合物 覆蓋為較佳的。當覆蓋聚結時’精細微粒13自抗眩光層12 • 突起且歸因於精細微粒本身曲率之大角度組份形成於表面 中’使得可防止白色混濁度之增加。本文中所使用之短語 ”聚結由塗佈組合物覆蓋"意謂:(1)聚結完全由塗佈組合物 覆蓋;或(2)形成聚結之精細微粒13的一部分未由塗佈組合 物覆蓋而曝露,使得白色混濁度不增加(至大於17,如對 於具有接合至背面之黑壓克力片的抗眩光薄膜丨所量測)。 考慮到本納胞結構之形成受在精細微粒13之表面能與溶 劑之表面張力之間的關係影響。為了控制本納胞結構,視 Φ 精、’田微粒1 3之表面能而定地選擇溶劑之表面張力為較佳 的舉例而έ,當以適當數量添加具有非極性表面之笨乙 烯精”田微粒1 3時’選擇具有23 mN/m或更小表面張力之溶 劑為較佳的。若溶劑之表面張力大於Μ mN/m,則精細微 顯著地聚結以形成抗眩光層12之顯著表面不規則性, 表面變付發白且眩光。在使用苯乙稀精細微粒^之狀 =下’可用溶劑為有限的且相應地將不允許使_溶劑或 方族溶劑(諸如$ $ 甲本)°因此,包括添加至苯乙烯之丙烯醯 基組份且具有掸 加表面此之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精細 126909.doc •21 . 1360661 微粒,使用使得使用諸如甲苯之溶劑為可能的。特定言 之’:使用主要由包含60至9〇質量%之笨乙稀組份及1〇至 質里/〇之丙烯醯基組份之丙烯醯基_苯乙烯共聚物構成的 =稀醯基·苯乙婦共聚物精細微粒時’選擇具有9 mN/m 或更j表面張力之溶劑為較佳的。具有此表面張力之溶劑 的實例包括第三丁醇、乙酸異丙酯、甲苯、曱基乙基酮 (MEK)、異丙醇(IPA)、曱基異丁基嗣⑽Βκ)、乙酸丁酯 及乙馱一甲酯。可單獨或組合地使用此等溶劑。 為了在乾燥之後維持本納胞結構及形成於本納胞中之彎 液面,使用在乾燥步驟之後且在固化之前保持在液態中之 樹脂為較佳的。此由於即使在乾燥之後用於塗層之樹脂仍 保持適度表面 >皮紋。假定若塗佈、植合物含有在乾燥之後改 變為固態之乾燥固化樹脂,則形成於平坦基板丨丨上之抗眩 光層12的表面在乾燥初期為平坦的且在層内部在乾燥步驟 中被完全乾燥之後根據基板Π保持平坦。 關於用於乾燥之條件,不存在特殊限制,且可使用控制 乾燥溫度或乾燥時間之人工乾燥或空氣乾燥。應注意若氣 流在乾燥期間被送至塗佈組合物之表面,則需要注意避免 在塗層之表面中形成風紋圖案。若形成風紋圖案,則不在 抗眩光層12之表面中形成具有所要適度波紋之不規則性, 因而使得難以達成抗眩光性質與高對比度兩者。可視含有 於塗佈組合物令之溶劑的沸點而定適當地判定乾燥溫度及 乾燥時間。在此種狀況下,選擇乾燥溫度及乾燥時間使得 基板不經歷歸因於熱收縮之變形同時考慮基板丨丨之耐熱性 126909.doc •22· 1360661 為較佳的。 固4匕 在乾燥之後’固化電離輻射 .. 固化樹脂以形成抗眩光層 12。固化能源之實例包括電 ^ & 果兔外光、可見光及伽瑪 射線,但從生產設施觀點,紫 一、 斤r九為較佳的。關於紫外線 光源’不存在特殊限制,且適杏 立週田地選擇高壓水銀燈、金屬 齒素燈等等。關於輻射劑量,可 ^ 了適备地選擇輻射劑量使得 固化所使用之樹脂且樹脂及其始
日及基板11不經歷變黃。可視樹脂 之固化而定適當地選擇用於輻射之氣氛,且可在空氣中或 在氮氣、氬氣等等之惰性氣氛中執行㈣。當熱固性樹脂 用作樹脂時,加熱熱固性樹脂以形成抗眩光層12。 在固化步驟中,其中形成有本納胞之樹脂改變為固態, 且Ik後形成在表面中具有具適度波紋之精細不規則性的抗 眩光層1 2。 因此,獲得所要抗眩光薄膜1。
在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歸因於在含有於塗佈組合物 中之溶劑揮發期間所引起之精細微粒1 3的對流及聚結形成 本納胞’使得抗眩光層12在其表面中具有具適度波紋的精 細不規則性,因而達成具有高對比度與極佳抗眩光性質兩 者之抗眩光薄膜1。藉由在液晶顯示裝置中使用抗眩光薄 膜1,可在能見度上改良顯示於液晶顯示裝置上之影像。 (2)第二實施例 (2-1)抗眩光薄膜之構造 圖4展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中之抗眩光薄膜1 〇的構造 126909.doc -23- 1360661 實例。抗眩光薄膜1 〇包括形成於基板11上的具有精細微粒 13之抗眩光磨12及形成於抗眩光層12上的包括乾燥固化透 明樹脂之透明樹脂層14。基板U、抗眩光層12及精細微粒 13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中之彼等,且精細不規則性藉由精細 微粒13之對流及聚結而形成於抗眩光層丨2之表面中。 透明樹脂層14具有形成於其表面中之精細不規則性。借 助於含有乾燥且固化樹脂之透明樹脂層丨4,同時維持下伏 抗眩光層12之表面中的不規則性,僅減小靠近抗眩光層^ 中之精細微粒的斜率,且因此所得抗眩光薄膜較第一實施 例中之抗眩光薄膜1為相同或更減小之白色混濁度,因而 達成極佳對比度。 (2_2)用於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 其次,描述用於製造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抗眩光 薄膜10的方法實例。在用於製造抗眩光薄膜1〇之方法中, 包括樹脂及溶劑之塗佈組合物被塗覆至第一實施例中之抗 眩光薄膜1的抗眩光層12,且經乾燥並固化以形成透明樹 月曰層14以下更詳細描述用於形成透明樹脂層丨4之方法。 塗佈組合物之製備 首先例如,將樹脂及溶劑混合在一起以獲得塗佈組合 物。在此種情況下’必要時可進—步添加光穩定劑、紫外 光吸收劑、抗靜電劑、阻燃劑、抗氧化劑等等。 關於溶劑,不存在特殊限制,只要其溶解所使用之樹脂 原料且不溶解下伏抗眩光層12便可。作為溶劑,可使用諸 如第二、甲苯、甲基乙基酮(MEK)、異丙醇(IPA)或甲 126909.doc -24- 1360661 基異丁基酮(MIBK)之有機溶劑。 作為樹脂,例如,較佳使用藉由乾 一種樹脂。藉由乾躁改變為固態之樹脂意謂可藉:= 固化之樹脂(下文中,藉由乾 曰,、 猫a "私π m 冲又交為固態之樹脂常常被 入物夕5* 的為包含皁體、寡聚物及聚 CT物之至 >、一者的樹脂,每一 母者〆、有(例如)30,000或以上 刀Ϊ。虽塗佈組合物含有乾燥固化樹脂時,塗覆至抗
眩光層表面之塗佈組合物不 几 』此在塗佈組合物乾燥期間流 入抗眩光層表面中之凹陷部分,且藉此防止以塗佈組合物 填充凹陷部分’從而使得避免平坦化表面為可能的。乾燥 固化樹脂之實例包括胺基尹酸醋樹脂、丙稀酸系樹脂、苯 乙稀樹月曰、二聚氰胺樹脂及纖維素樹脂。可使用能夠形成 電離輻射固化樹脂或熱固性樹脂之單體、寡聚物或聚合 物’但乾燥固化樹脂不限於此等。作為電離輻射固化樹 月曰,較佳使用具有反應性基團(諸如丙烯醯基雙鍵)者。作 為熱固性樹脂,較佳使用具有熱固性基團(諸如羥基)者。 备使用此樹脂時,在電離輻射固化處理或熱固性處理中改 良反應性。 作為樹脂材料’可使用添加至以上所提及乾燥固化樹脂 之用於第一實施例中之電離輻射固化或熱固性單體、寡聚 物及聚合物之至少一者的混合物。較佳地,使用經受與用 作乾燥固化樹脂之材料的固化反應之一者。 塗佈(塗佈組合物之塗覆) 由以上製程所獲得之塗佈組合物隨後被塗覆至抗眩光層 126909.doc -25- 1360661 …塗覆塗佈組合物使得經乾燥之平均塗層厚度較佳變為 抗眩光層中之精細微粒13之粒徑的1/2至2倍,且組二 物覆蓋抗眩光層12表面中之突 … ^ ^ .. , A 1刀马較佳的。關於用於 塗覆塗佈組合物之方法’不存在 ^奋 隹特殊限制,且使用類似於 第一實施例中之彼方法的已知塗佈方法。#由以預定厚度 均-地將塗佈組合物塗覆至抗眩光層12,與在抗眩光㈣
表面中所形成之精細不規則性相當的適度波紋精細不規則 性形成於塗層之表面中。 乾燥且固化
所塗覆之塗佈組合物經乾燥且固化以獲得在其表面中具 有具適度波紋之精細不規則性的透明樹脂層14。為了在透 明樹脂層14之表面中形成具有適度波紋之精細不規則性, 塗佈組。物含有如上所述之至少一乾燥固化樹脂為較佳 的。當不含有乾燥固化樹脂材料之塗佈组合物(亦即,僅 包括在乾燥之後保持在液態中的諸如單體、寡聚物或聚合 物之樹脂材料的塗佈組合物)被塗覆至抗眩光層12時樹 脂材料在塗覆之後且在完成乾燥及固化之前經歷調平以填 充抗眩光層12表面中之凹陷部分,從而平坦化表面,使得 所得薄膜具有不良抗眩光性質。此外,抗眩光層12之表面 t的突起部分保持為突起以引起表面顯著粗糙。假定當塗 佈組合物含有乾燥固化樹脂時,形成於塗佈組合物之乾燥 初期中的乾燥表面覆蓋抗眩光層丨2之適度表面波紋以防止 调平’從而形成進一步適度波紋組份。 當包含電離輻射固化樹脂作為樹脂時,樹脂由電離輻射 I26909.doc -26- 1360661 固化以形成透明樹脂層。當含有熱固性樹脂時樹脂藉由 加熱固化以形成透明樹脂層14。 因此’獲得所要抗眩光薄膜。 在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中,相當於或比抗眩光層12表面 :所形成者更多的具適度波紋之精細不規則性形成於透明 樹脂層14之表面中。因此’藉由在諸如液晶顯示器、電聚 顯不器、電致發光顯示器或陰極射線管(CRT)顯示器之顯 不裝置中使用抗眩光薄膜10 ,可達成比在第一實施例中所 獲仔之彼對比度更佳的對比度同時維持極佳抗眩光性質, 且因此可進一步改良能見度。 實例 在下文’將參考以下實例更詳細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 其不應被解釋為限制本發明之範缚。 實例1 如下藉由使用凹版塗佈機連續塗佈來製備1〇〇公尺之連 續抗眩光薄膜。 首先’將具有5至7 μπι之粒徑及6 μπι之平均粒徑的200公 克苯乙烯精細微粒、作為樹脂材料之4,〇〇〇公克的紫外線 固化液態四官能丙稀醯胺基甲酸酯寡聚物及作為光反應引 發劑之200公克的IRGACURE 184(由CIBA-GEIGY製造且出 售)添加至作為溶劑的在2〇。〇之應用溫度具有2〇.〇 mN/m之 表面張力的6,000公克第三丁醇且攪動以製備塗佈組合 物,且隨後使用1 〇-μιη網眼過濾器來過濾所製備之塗佈組 合物。 126909.doc •27· 1360661
隨後,將經過濾之塗佈組合物以2〇 m/分鐘之塗覆速度 借助於凹版塗佈機塗覆至具有80㈣厚度之三乙酿纖維素 (TAC)薄膜。所得薄膜在啊之乾燥溫度在具有公尺長 度之乾燥箱t被乾燥。在此種情況下,制歸因於在溶劑 揮發期間所彳丨起之表面張力非均—分布的馬諾哥尼對流, 塗佈組合物中之對流引起精細微粒之適當碰撞及聚結以在 塗層之表面t形成本納胞結構。形成於本納胞中之液態樹 知的彎液面允許具有適度表面波紋之精細不規則性形成於 塗層之表面中。隨後,薄膜被連續饋入紫外線固化箱中且 以1外光在160瓦特及300 mJ/cm2之輻射劑量之條件下輻 射以形成具有6 μηι之乾燥平均塗佈厚度的抗眩光層,藉此 獲得捲繞之抗眩光薄膜。 實例2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乾燥塗佈厚度為8 μηι。 實例3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乾燥塗佈厚度為1 2 μπι。 、 實例4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乾燥塗佈厚度為15 μιη。 實例5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乾燥塗佈厚度為18 μπι。 126909.doc -28· 1360661 實例6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將在22 C之應用溫度具有22.1 mN/m之表面張力的乙酸 異丙酯用作溶劑。 實例7 將作為樹脂材料之具有50,〇〇〇分子量的ι,〇〇〇公克乾燥固 化丙烯酸系聚合物溶解於作為溶劑的在25之應用溫度具 有25.4 mN/m之表面張力的5,0〇〇公克曱基異丁基酮(MIBK) 中以製備塗佈組合物,且隨後借助於凹版塗佈機將塗佈組 合物塗覆至實例1中之抗眩光薄膜的抗眩光層,且在80°C 在乾燥箱中乾燥使得樹脂經固化以形成具有6 之乾燥平 均塗佈厚度的透明樹脂層,因而獲得抗眩光薄膜。 實例8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丨〇質量0/〇 之丙烯醯基;90質量❶/〇之苯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 甲苯。 實例9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3()質量% 之丙烯醯基;70質量%之苯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 甲基乙基酮(MEK)。 實例1 0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126909.doc •29· 於精細微粒改變 之丙烯酿基;70 乙酸丁酯。 實例1 1 為包含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3〇質量〇/〇 質置%之苯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 於二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㈤,不同在 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内稀酿基-苯乙稀共聚物(30質量% 之丙烯醯基;70質I 〇/〇$ # 7以、
• 。之丰乙稀)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 實例1 2 从大體上與實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稀醯基-笨乙烯共聚物(30質量% 烯I基,70質1 〇/〇之苯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 具有表面張力27,9 mN/m之甲苯。 實例1 3 、乂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 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酿基-苯乙稀共聚物(30質量% 之丙烯醯基;70皙暑%夕贫,&、 山 貞置76之本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 碳酸二曱g旨。 實例1 4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醯基_笨乙烯共聚物(3〇質量% 丙烯Sik基,70質量%之苯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 匕括40重里份之曱苯及6〇重量份之碳酸二曱酯的混合溶 劑。 126909.doc -30· 實例1 5 M大體上與實例丨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臈,不同在 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3〇質量% 之丙烯醯基,70質量。/。之苯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 包括60重量份之甲苯及4〇重量份之碳酸二甲酯的混合溶 劑。 實例16 以大體上與實例丨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3〇質量% 之丙烯酿基;70質量%之苯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 包括80重量份之甲苯及20重量份之MEK的混合溶劑。 實例1 7 以大體上與貫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3〇質量% 之丙烯醯基;70質量。/〇之苯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 包括60重量份之乙酸丁酯及4〇重量份之碳酸二曱酯的混合 溶劑。 實例1 8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30質量 之丙烯醯基;70質量%之苯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 包括60重量份之MIBK及40重量份之碳酸二甲酯的混合溶 劑。 實例19 126909.doc 31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醯基·笨乙烯共聚物(4〇質量〇/〇 之丙稀酿基;60質量%之笨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 MIBK。 實例20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醯基_苯乙晞共聚物(4〇質量〇/〇 之丙烯醯基;60質量%之笨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 具有27.9 mN/m之表面張力的甲苯。 實例2 1 以大體上與實例丨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苯乙烯精細微粒之數量改變為16〇公克。 實例22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苯乙烯精細微粒之數量改變為4〇〇公克。 實例23 以大體上與實例丨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臈,不同在 於苯乙烯精細微粒之數量改變為6〇〇公克。 實例24 以大體上與實例”目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使用具有4㈣平均粒徑之笨乙烯精細微粒且在乾燥之後 平均塗佈厚度為 4 μιη。 實例25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126909.doc -32· 1360661 於使用具有8 μπι平均粒徑之苯乙烯精細微粒且在乾燥之後 平均塗佈厚度為8 μπι。 實例26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使用具有1 0 μιη平均粒徑之苯乙烯精細微粒且在乾燥之 後平均塗佈厚度為1 〇 μηι。 比較實例1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臈,不同在 於乾燥塗層厚度為 4 μπι。 比較實例2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苯乙烯精細微粒之數量改變為1 2〇公克。 比較實例3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在乾燥之後塗佈厚度為5 μπι。 比較實例4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ΜΙΒΚ用作溶劑。 比較實例5 以大體上與實例丨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曱苯用作溶劑。 ' 比較實例6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具有6 μΐη平均粒徑之丙烯酸系精細微粒用作精細微粒。 126909.doc -33- 比較實例7
為 MIBK。 目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獏,不同在 丙烯醯基構成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 比較實例8 以大體上與實例6相同 於精細微粒改變為由丙太 丙烯醯基;25質量%之苯 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肉在 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75質量〇/〇之 乙稀)構成之精細微粒。 比較實例9 以大體上與實例6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精細微粒改變為由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55質量。/〇之 丙烯醯基;45質量〇/。之笨乙烯)構成之精細微粒。 比較實例10 以大體上與比較實例5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 同在於厚度改變為 4 μηι 〇 比較實例11 以大體上與比較實例5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 同在於精細微粒之數量改變為800公克且厚度改變為4 μηι ° 比較實例12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 於具有50,000之分子量的乾燥固化丙烯酸系聚合物用作樹 脂材料且在80°C乾燥° 比較實例13 126909.doc •34- 1360661 將作為樹脂材料之1,000公克的液態四官能丙烯醯胺基 曱酸酿寡聚物溶解於作為溶劑之5,〇〇〇公克的曱基異丁基 嗣(MIBK)中以製備塗佈組合物,且隨後借助於凹版塗佈機 將塗佈組合物塗覆至實例1中之抗眩光薄膜的抗眩光層, 且在8CTC在乾燥箱中乾燥使得溶劑揮發,且隨後以紫外光 在紫外線固化箱中在160瓦特及3〇〇 mJ/cm2之輻射劑量之 條件下輻射以形成在乾燥之後具有6 μιη之平均塗佈厚度的 透明樹脂層’因而獲得抗眩光薄膜。 粗糙度之評估 關於如上所述在實例i至26及比較實例1至13中所獲得之 抗眩光薄臈之每一者,量測表面粗糙度且自所得到二維橫 戴面曲線獲得粗糙度曲線,且藉由計算將粗糙度曲線之均 方根粗縫度R^q判疋為粗糙度參數。在表格1中展示結果。 S測條件依照JIS B060 1:2001。以下展示量測設備及量測 條件。 ΐ測設備:自動微細形狀量測器具(Aut〇matie Microfigure Measuring Instrument) SURFCORDER ET40〇〇A (由Kosaka Laboratory有限公司製造且出售) λε-0·8 mm ;評估長度:4 mm ;斷開:χ5 抗眩光性質 關於實例1至26及比較實例丨至13中之抗眩光薄膜之每一 者,進行抗眩光性質之評估。特定言之,在抗眩光薄膜上 反射具有無陰影螢光燈之螢光照明,且根據以下標準來評 估反射。在表格1中展示結果。 126909.doc •35· 1360661 ◎:不可見螢光燈之輪廓。(兩螢光燈被視為單一燈。) 〇:某種程度上可見螢光燈,但輪廓不明顯。 X :螢光燈被原樣反射》 白色混濁度
關於實例1至26及比較實例1至13中之抗眩光薄膜之每_ 者,量測白色混濁度。以下展示用於量測白色混濁度之特 定方法。首先’為了去除背面反射之效應以評估抗眩光薄 犋本身之漫反射,抗眩光薄膜之背面經由黏著劑接合至黑 破璃。隨後,使用積分球型光譜色度計SP64(由x_Rite公司 製造且出售)’藉由d/8。光學系統進行量測,其中以漫射光 知、射樣本之表面且藉由在距樣本法線8。之方向上定位之偵 測器量測反射光。關於量測值,使用SPEX模式,其中僅 偵測漫反射分量’排除鏡面反射分量,且在2。之偵測視角 進行量測。實驗已確認在由以上方法所量測之白色混濁度
與視覺上所察覺之白色混濁度之間存在相關性。在表格i 中展示結果。 關於實例1至26及比較實例1至13中之抗眩光薄膜之每一 者,具有經由黏t劑接合至背面之黑壓克力片(acrylite L 502,由Mitsubishi Rayon有限公司製造且出售)之抗眩光 薄膜的白色混濁度藉由以下公式(2)進行計算來判定。在表 格1中展示結果。對不具有所附著抗眩光薄膜之黑壓克力 片所量測的白色混濁度為0.2。 (2) 量測之白色混濁度與視覺 y=l. 1039x-0.4735 如上所提及,在由以上方法所 126909.doc -36- 1360661 上所察覺之白色混濁度之間存在相關性,且相關性已確認 田以上所判定值(Y值)大於17%時白色混濁度被察覺,當 值為1.7%或更小時白色混濁度減小,且當值為〇 8%或更小 時幾乎無白色混濁度被察覺。稍後描述以上公式(2)之引 入。 平面内方向上之聚結 在光學顯微鏡下檢查有機精細微粒之聚結狀態。有機精 細微粒在平面内方向上聚結之樣本被評定為"〇",且有機 精細微粒不聚結或三維地聚結之樣本被評定為、”。在實 至26及比較實例1至丄3之抗眩光薄臈之中,代表性地關 於實例1及比較實例5中之抗眩光薄膜,在圖$及圖6中展示 表面照片。 彎液面之形成 以差刀干涉模式在光學顯微鏡下檢查表面形狀以檢查在 胞之間的部分為平坦還是傾钭 ^ 疋1貝针的或者,經由借助於雷射 顯微鏡(由Lasertec公司劁捽B山隹、以^ j製以且出售)所獲得之共焦影像來檢 查表面以檢查在胞之間的部分為平坦還是傾斜的。 126909.doc 37· 1360661
126909.doc 蠻液 ®之 形成 0 〇 Ο Ο 〇 〇 〇 〇 〇 Ο 〇 Ο ο Ο 〇 〇 〇 〇 〇 ο 光學性質 瞍择㈣CQ 〇 v〇 Ο 'Ο ο Γ-; ο ο Ο) 〇 〇 〇\ 〇 ο 卜 ο <b)梗 < Ο ο 二 <N 〇〇 〇 CN = = 抗眩光 性質 〇 ο ο ο ο Ο 0 0 0 0 表面粗 糙度 RAq (μη) 0.032 0.022 S ο 0.018 0.015 0.035 0.013 0.035 0.038 0.038 透明 樹脂 層 樹脂 乾燥 固化 1 1 1 1 1 I 〇 I 1 1 在乾燥 之後的 平均塗 佈厚度 (μιη) ν〇 00 CN »〇 ΟΟ Ό v〇 v〇 ν〇 微粒 填充 比率 (%) m yn »η «Ο •Ο 抗眩光層 樹脂 X X X X X X X X X X 在表面 ί能與表 面張力 之間 的差 ο cn ο rn ο cn ο ΓΟ >-— ο ΓΟ ΟΝ Ο ο rS 1 1 I 溶劑 表面張力 (mN/m) Ο Ο ο Ο Ο (Ν CN Ο ON VO ΟΟ 類型 第三 丁醇 第三 丁醇 第三 丁醇 第三 丁醇 第三 丁醇 乙酸異 丙酯 rm 甲笨 MEK 乙酸丁 m 精細微粒 平均 粒徑 (μιη) VO *<£> ν〇 Ό ο v〇 表面能 (mN/m) m cn m m m m <^> 1 1 I 類型/含量 苯乙烯100質量% 笨乙烯100質量% 笨乙烯100質量% 苯乙烯100質量% 苯乙烯100質量% 笨乙烯100質量% 笨乙烯100質量% 软Ο Ο — N〇 ^ 5s. # —ί 〇 m s键 vp yM ϊ: S®:〇 Ο m of 實例1 實例2 實例3 實例4 實例5 實例6 實例7 實例8 實例9 實例10 ·38· 1360661
ο ο ο Ο ο 0 o 0 0 〇 ο ο ο ο ο Ο o 〇 ο 〇 VO 卜 ο ON 卜 ο vq ο \q ο r^; o 卜 d \Τ) ο ·〇 〇 ρ <Ν q ρ = ΟΝ ο σ\ d ο ο Ο ο ο 0 o 0 ο 0 S οο S ν〇 S ν〇 S On S g 〇\ s 卜 S 00 S as s ο ο ο ο c> d o d ο ο 1 1 I 1 1 1 1 1 1 I Ό ν〇 v〇 ν〇 'Ο ο ι〇 Ό *〇 in «η in »η X X X X X X X X X X 1 I I 1 1 1 1 1 I 1 对‘ ΟΝ ON to fN I 1 ιη (Ν ri ϊ-4 碳酸二 曱酯 S 牟 乙酸丁 5160 重 量份 碳酸二 甲酯40 i量份 MIBK 60重 量份 破酸二 甲酯40 重量份 ¢- CQ § m .im.i aiV fn itoul Πτ~· '1»,1 vfi' tw^ 埏ΦΊ键溜ΦΊ $4〇W^ 〇Η frt >1ηιι1 JbiiI 〇J^ Tpnj η®η CQ § v〇 Ό v〇 Ό Ό v〇 t I 1 1 • 1 1 1 1 1 挪〇 O m η"Μ Φ">:〇 ο m o m Λ磨 < 撫c> Ο ΓΛ S^.cW o <^> f'M ϊ^ο 〇 m i2 so^ tWw 鉍〇 o m Λ谱 >.〇 0s ^,ΦΙ ο m ν〇ίΝ ο寸 v〇^ O寸 μ发 ^ 4e- tO勢 W. -¾ 5爱 8ί t0媒 <4>( -¾ 祷νε cs m 寸 1 »〇 VC 卜 00 〇\ 革 ㈣ #a: -39- 126909.doc 1360661
ο Ο 0 0 〇 Ο 〇 X Ο Ο 0 〇 〇 〇 0 〇 ο Ο 〇 0 〇 Ο 〇 〇 Ο X X X X X X X w-> 二 v〇 d r- ο ο 卜 (N 寸 〇 口 Os (N rn 〇 (N 〇 (N 〇 CN 〇 m 〇 ο vq q - Os oi 00 〇 C^) CN in cn vq 〇 v£> 〇 v〇 Ο ν〇 〇 卜 d ο ◎ ◎ 0 ο ο ◎ X ◎ ◎ ◎ X X X X X 0.015 0.042 1 1_ 0.045 j 0.036 0.037 0.036 0.09 0.002 0.07 0.15 0.002 0.002 0.002 0.001 0.00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Ό Ό VO 00 Ο 寸 v〇 Ό Ό ν〇 v〇 寸 Ο in »Λ «Ο 们 cn «Ο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13.0 Ο rn ο ro 13.0 13.0 1 ο ΓΟ *>Μ 〇 cn «μ ο rn 13.0 20.0 14.6 I 1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5.4 27.9 20.0 25.4 1 27.9 27.9 20.0 第三 丁醇 第三 丁醇 第三 丁醇 μ盐 妹卜 第三 丁醇 ”1¾ 浓卜 第三 丁醇 味卜 城卜 MIBK 曱苯 第三 丁醇 MIBK 1 甲苯 曱苯 11!踏 躲卜 'Ο 00 ο Ό \o v〇 Ό 〇 \〇 ΓΛ m ΓΟ m m m m ro m m m m m m 〇 〇 I 1 〇 笨乙烯100質量% 苯乙烯100質量% 苯乙烯100質量% 笨乙烯100質量% 1_ 苯乙烯100質量% i_ 苯乙烯100質量% 苯乙烯100質量% 苯乙烯100質量% 苯乙烯100質量% 苯乙烯100質量% 苯乙烯100質量% 丙烯醯基100質量% 丙烯醯基100質量% 1 >〇卜 5饍 νβ^ «Ο \Τί 丙烯醯基100質量% 實例21 實例22 實例23 實例24 實例25 實例26 比較實例1 比較實例2 比較實例3 比較實例4 比較實例5 比較實例6 比較實例7 比較實例8 比較實例9 比較實例10 126909.doc 40- 1360661
ο X X X 〇 ο m Η 寸 d d 〇〇 v〇 (Ν 〇 o ◎ X X 0.08 0.002 0.001 1 1 X 寸 SO Ό (Ti iTi X ο X Ο ο o 宕 rn ο ο 〇 宕 、愤 'Ί& 城卜 城卜 浓卜 ν〇 v〇 VO Ο cn m ΓΛ Ο ♦ή 狹 ο ο 械ι 嫿 敦 Ο ϊ4 i nD 蝣 — (Ν m 5 〇2 _g 126909.doc -41 · 1360661 在表格1中,白色混濁度A及白色混濁度B指示分別如下 量測之值。 白色混濁度A :對具有接合至背面之黑玻璃的抗眩光薄 膜量測的白色混濁度。 白色混濁度B :對具有接合至背面之黑壓克力片的抗眩 光薄膜量測的白色混濁度。
在表格1中,關於樹脂之乾燥固化,符號"x"指示所施加 之塗佈組合物未固化且在乾燥步驟之後保持在液態中,符 號” ”指示所施加之塗佈組合物在乾燥步驟之後被固化, 且符號"-,,指示不存在透明樹脂層。 在表格1中,填充比率意謂抗眩光層中精細微粒之含量B 與樹脂之含量A的比(B/Αχ 1 〇〇)。 將實例1至26及比較實例1至13中之值個別地如下判定。 抗眩光層之平均厚度
使用接觸型厚度計(由TESA公司製造且出售)來量測抗眩 光層之平均厚度。 精細微粒之平均粒徑 藉由借助於Coulter Multisizer量測粒徑且獲得所得資料 之平均值來判定精細微粒之平均粒徑。 溶劑之表面張力 洛劑之表面張力由(例如)威 ^ 1、 穴丫胂風氏 十扳及液體樣本彼此接觸以施加應轡, 且里測用於將威庆 平板牵引至液體中的力。作為量測設備,使用由UBM八司 製造且出售之動態表面張力量測機器〜一。在溶:溫 126909.doc -42· 1360661 :及%境溫度相同的條件下進行量測。特定言之,允許溶 β處於環境溫度25°C之環境中,且溶劑溫度到達饥且隨 後量涓彳溶劑之表面張力。 精細微粒之表面能 、曰助於壓縮機將精細微粒壓成平板形,且隨後將液體置 ;斤知平板之表面上以判定臨界表面張力,且將所判定之
值用作精細微粒之表面能。如同溶劑之表面張力的以上量 測,在25〇C之環境中進行量測。 自表格1,獲得以下發現。 關於由苯乙烯構成之精細微粒用於
之抗眩光薄膜及使用由丙烯醯基(質量1〇%)_苯乙烯(質量 9〇%)共聚物、丙烯醯基(質量3〇%)·苯乙烯(質量7〇叫共聚 物或丙婦醯基(質量4〇%)·苯乙婦(質量6〇%)共聚物構成之 精細微粒的實例8至2〇中之抗眩光薄膜,均方根斜率^屬 於0.003至0.05之範圍且抗眩光性f與白色混濁度兩者都為 極佳的。關於乾燥塗佈厚度小於精細微粒之平均粒徑的比 較實例1及3中之抗眩光薄膜及精細微粒之表面能相對小於 溶劑之表面張力的比較實例4及5中之抗眩光薄膜,r知值 較大且因此抗眩光性質極佳,但白色混濁度較大且對比度 降低。另-方面’關於精細微粒之表面能相對大於溶劑: 表面張力的比較實例6至1 〇中之枋肽次結 τ I机眩先潯臈,RAq值較小且 因此白色混濁度較小’但抗眩光性暂 尤注貝不良。在精細微粒之 數量增加且乾燥塗層厚度小於精細 W細铽粒之平均粒徑的比較 126909.doc •43- 1360661 實例11中’抗眩光薄膜具有如同習知抗眩光薄膜之抗眩光 性質及較大白色混濁度。關於使用乾燥固化樹脂之比較實 例12中的抗眩光薄臈,RAq值較小且因此白色混濁度較 小,但抗眩光性質不良。如自比較實例2可見,當精細微 粒之量為3質量%時,平面部分增加且因此白色混濁度較 J仁抗眩光性質難以獲得。因此,如實例21至23中可 見,精細微粒之量較佳為4質量%或更大。 當使用具有表面能33 mN/m之苯乙烯精細微粒或具有表 面旎40 mN/m之丙烯醯基精細微粒時,在精細微粒之表面 能與溶劑之表面張力之間的差較小,且如比較實例4中可 見,當在精細微粒之表面能與溶劑之表面張力之間的差小 於8 mN/m時,精細微粒在乾燥期間三維上顯著地聚結以形 成顯著表面不規則性,且所得薄膜具有閃爍、高抗眩光性 質及低對比度。 當差較大且如實例丨及6中可見,在精細微粒之表面能與 溶劑之表面張力之間的差在8至13 mN/m之範圍中,本納胞 亦在乾燥之後歸因於配置於平面上之精細微粒而形成,以 形成適度表面波紋且所得薄膜具有低抗眩光性質及高對比 度。 當差進一步加大且如比較實例6及1〇中可見,在精細微 粒之表面能與溶劑之表面張力之間的差大於13 mN/m,本 納胞在乾燥之後不可能形成於表面中,且所得薄膜具有許 夕平面部分且因此具有低抗眩光性質。因此,為了達成抗 眩光性質同時具有以上關係,塗佈組合物具有小於精細微 126909.doc • 44 - 1360661 粒之粒徑的厚度將為必要 L ^ ύ 為了消除平面部分,大量 添加精細微粒將為必要的 里 多.… 要的結果,所得薄膜變得具有大白 色混濁度及低對比度。 如自以上結果可見,鋅出$禾“ ^ 〇 藉由適當地選擇在精細微粒之表面 此與溶劑之表面張力之間的 们差且使用在乾燥之後未固化之 树月曰’抗眩光層表面中之太細)_ T <本肩胞的形成經控制以獲得所要
粗縫度,從而使得獲得1古、士,& Y A 于熳侍/、有減小的白色混濁度同時保持抗
眩光性質之抗眩光薄臈為可能的。 自實例7已發現’ $由形成含有乾燥固化樹脂之透明 樹脂層,可獲得具有進一步減小之白色混濁度的抗眩光薄 膜。在並非藉由乾燥固化之樹脂用於透明樹脂層的比較實 例13中,RAq值較小且抗眩光性質不良。如自此可見,藉 由使用乾燥固化樹脂形成透明樹脂層,可獲得具有比不具 有透明樹脂層之抗眩光薄臈之對比度更佳的對比度同時維 持極佳抗眩光性質之抗眩光薄膜。
實例27至31 以大體上與實例1至5相同的方式個別地獲得抗眩光薄 膜’不同在於苯乙烯精細微粒之數量改變為400公克。 實例32至35 以大體上與實例1至5相同的方式個別地獲得抗眩光薄 臈,不同在於苯乙烯精細微粒之數量改變為480公克。 抗眩光性質 關於如上所述在實例1至5及27至35中所獲得之抗眩光薄 膜之每一者,如下評估抗眩光性質。 126909.doc -45- 1360661 在抗眩光層之表面反射兩螢光燈,且根據以下五個標準 來評估燈之反射的能見度。 水準5 :兩螢光燈被視為單一燈,且不可識別燈之形 狀。 水準4 :可見兩螢光燈,但不可識別燈之形狀。 水準3:可見兩分離的螢光燈及燈之不明顯邊緣’且可 識別螢光燈之形狀。 水準2:清晰可見兩分離的螢光燈,且可見燈之邊緣。 水準1 :清晰可見兩分離的螢光燈,且可識別燈之明顯 邊緣。
表格2
126909.doc -46 - 丄360661 如自表格2可見,當微粒填充比率大於丨〇%時,抗眩光 性質對塗層厚度之相依性可能為小的,從而使得難以藉由 改變塗層厚度來控制抗眩光性質。 接著,以下參看表格3及圖7來描述在對具有所接合黑玻 場片之抗眩光薄膜量測之白色混濁度與對具有所接合黑壓 克力片之抗眩光薄膜量測之白色混濁度之間的相關性。 表格3 ********«-»--- 經由玻璃片(量測) 之白色混濁度 經由壓克力片(量 測)之白色混濁度 經由壓克力片(計 算)之白色混濁度 例 1 2.6 2.3 2.3 — 實驗實例2 ------ 2^0 1.8 ΰ~ 實驗實例3 0.9 0.5 0.5 實驗實例4 0.9 0.6 0.5 實驗實例5 1.0 0.6 0.6 實驗實例6 1.0 0.6 0.6 實驗實例7 1.7 1.5 1.4 實驗實例8 1.2 0.8 0.9 實驗實例9 1.3 0.9 1.0 實驗實例10 1.1 0.7 0.7 實驗實例11 1.2 0.8 0.8 實驗實例12 1,0 0.6 0.6 實驗實例13 1.0 0.6 0.6 實驗實例14 0.9 0.4 0.5 關於藉由適當地控制實例1中之厚度及粒徑來改變白色 混濁度所獲得之實驗實例1至14中的抗眩光薄膜,表格3中 展不接合黑坡螭片之抗眩光薄膜及接合黑壓克力片之抗眩 126909.doc -47- 1360661 光薄膜之白色混濁度的量測結果。 ^ 另外·,關於經由壓克力 片之抗眩光薄膜的白色混濁度,. 反表格3中展示藉由使用自 黑玻璃片與黑壓克力片之間的相關 ^ ^日關性獲得之回歸線進行計 舁所判定的值。如自表格3可貝 』見可藉由計算獲得接近量 測值之值。 如圖7中所示,藉由在橫座標上緣製接合黑玻璃片之抗 眩光薄膜之白色混濁度且在縱座標上繪製接合黑壓克力片
之抗眩光薄膜之白色混濁度來獲得源自黑玻璃片與黑壓克 力片之間的相關性之回歸線。在圖7t,當接合玻璃片之 抗眩光薄膜之白色混满度被作為,且接合屋克力片之抗眩 光薄膜之白色混濁度被作為,獲得由以下公式所表 示之回歸線: y=1.1039x-0.4735 ⑺ 且判定,數V為0.9909。自上文,發現存在在如使用黑玻 璃片所里測之白色混濁度與如使用黑壓克力片所量測之白 色在濁度之間的緊密相關性。 在上文,詳細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及實例,但本發明不 限於以上貫細例及實例且可基於本發明之技術概念來改變 或修改。 舉例而s,以上實施例及實例中所述之值僅為實例,且 必要時可使用不同於其之值。 在以上所述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描述抗眩光薄臈用 於液曰曰顯示裝置中之實施例,但抗眩光薄膜之應用不限於 液晶顯不器。抗眩光薄臈可應用於諸如電漿顯示器、電致 I26909.doc -48- 1360661 發光顯示器及陰極射線管(CRT)顯示器之各種顯示裝置。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藉由在抗眩光層之表面中形成本 納胞來製造具有極佳抗眩光性質與極佳對比度兩者之抗眩 光薄膜。此外’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使用塗佈組合物被 施加至基板之過程來製造具有極佳抗眩光性質與極佳對比 度兩者之抗眩光薄膜,且因此按低成本以高生產率獲得具 有高品質之抗眩光薄膜。 【圖式簡單說明】 圖1為展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之液晶顯示裝置之構 造實例的圖解橫截面圖。 圖2為展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之抗眩光薄膜之構造 實例的圖解橫截面圖。 圖3為用於解釋均方根斜率之圖。 圖4為展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中之抗眩光薄膜之構造 實例的圖解橫截面圖。 圖5為實例1中之抗眩光薄膜之表面的照片。 圖6為比較實例5中之抗眩光薄膜之表面的照片。 圖7為用於解釋在如使用黑破璃片所量測之白色混濁度 與如使用黑壓克力片所量測之白色混濁度之間的相關性之 曲線圖。 圖8為展示習知抗眩光薄膜之構造實例的圖解橫截面 圖。 圖9為展示習知抗眩光薄膜之構造實例的圖解橫截面 圖。 126909.doc -49- 1360661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抗眩光薄膜 2 液晶面板 2a 偏光片 2b 偏光片 3 光源 10 抗眩光薄膜 11 基板 12 抗眩光層 13 精細微粒 14 透明樹脂層 101 抗眩光薄膜 111 基板 112 抗眩光層 113 精細微粒 126909.doc -50

Claims (1)

  1. 十、申請專利範園: 種,於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將塗佈組合物塗覆至-基板,該塗佈組合物包括至少 子脂、溶劑及精細微粒; 使塗覆至該基板之該塗佈組合物乾燥以藉由在該溶劑 揮發』間所引起之對流在塗層之-表面中形成-本納胞 結構;及 固化在包括該所形成本納胞結構之該塗佈組合物中所 有的°亥樹爿θ ’以形成具有具一適度表面波紋之精細不 規則性的一抗眩光層, ”中"亥k眩光層具有1.7或更小之—白色混濁度,如藉 由數里上判定入射於該抗眩光層之該表面上之漫射光的 一硬反射分量所量測。 .吻求項丨之方法,其中該抗眩光層具有在自該等精細 微粒之一平均粒徑至該等精細微粒之該平均粒徑的三倍 之範圍中的一乾燥平均塗佈厚度。 3. 如請求項丨之方法,其中該等精細微粒為有機精細微 粒,且 其中在該等有機精細微粒之一表面能與該溶劑之一表 面張力之間的一差為8至13 mN/m。 4.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 該等精細微粒主要由苯乙烯構成,且 該溶劑具有23 mN/m或更小之一表面張力。 5. 如請求項丨之方法,其中該等精細微粒主要由丙烯醯基- 126909.doc 苯乙烯共聚物構成β 6.如凊^項5之方法,#中該㈣ 、質里百刀比至90質篁百分比之苯乙烯組份及〗〇質量百 分比至40質量百分比之丙烯醯基組份。 7·如凊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抗眩光層具有4至1〇%之該等 精細微粒的一填充比率。 如吻求項1之方法,其中在該塗佈組合物乾燥步驟中, δ亥等精細微粒藉由在該溶劑揮發期間所引起之該對流而 主要在平面内方向上聚結。 9_如請求項8之方法,其中用該抗眩光層之該表面中的該 樹脂覆蓋該等所聚結之精細微粒。 1 〇.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 。亥樹脂為電離輻射固化樹脂、熱固性樹脂或其混合樹 脂且含有單體、寡聚物及聚合物之至少一者,其在使該 塗佈組合物乾燥之後保持在液態中。 11.如請求項丨之方法,其中在該樹脂固化步驟中,在一本 納胞結構形成於該表面中之狀態中藉由電離輻射或加熱 來固化該樹脂。 1 2.如請求項i之方法,其中該抗眩光層具有一表面,該表 面具有0.003至〇.〇5微米之一均方根斜率RAq。 1 3.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用該樹脂覆蓋該等精細微粒且 該等精細微粒不自該抗眩光層之一表面突起。 14.如請求項1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以下步驟: 在該樹脂固化步驟之後,將塗佈組合物塗覆至該抗眩 126909.doc 1360661 光層,該塗佈組合物包括至少樹脂及溶劑;及 乾燥且固化塗覆至該抗眩光層之該塗佈組合物以在該 抗眩光層上形成一透明樹脂層。 1 5.如請求項14之方法’其中塗覆至該抗眩光層之該塗佈組 合物覆蓋該抗眩光層之該表面中的突起部分以減小靠近 該等微粒之斜率。 16.如明求項14之方法,其中在塗覆至該抗眩光層之該塗佈
    組合物中所含有的該樹脂包括在乾燥之後改變為固態之 乾躁固化樹脂。 17·如請求項14之方法,其中: 在塗覆至該抗眩光層之該 脂包括電離輻射固化或熱固 至少—者;且 塗佈組合物中所含有的該樹 性單體、寡聚物及聚合物之 I該透明樹脂形成步驟中 化違樹月旨。 藉由電離輻射或加熱來固
    126909.doc
TW097108369A 2007-03-14 2008-03-10 Method for producing anti-glare film TWI360661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64553 2007-03-14
JP2008003463A JP4155338B1 (ja) 2007-03-14 2008-01-10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00727A TW200900727A (en) 2009-01-01
TWI360661B true TWI360661B (en) 2012-03-21

Family

ID=39716210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29549A TWI422856B (zh) 2007-03-14 2008-03-10 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
TW097108369A TWI360661B (en) 2007-03-14 2008-03-10 Method for producing anti-glare film
TW098129546A TWI422855B (zh) 2007-03-14 2008-03-10 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29549A TWI422856B (zh) 2007-03-14 2008-03-10 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29546A TWI422855B (zh) 2007-03-14 2008-03-10 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7776389B2 (zh)
JP (1) JP4155338B1 (zh)
KR (2) KR100932825B1 (zh)
TW (3) TWI4228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55338B1 (ja) * 2007-03-14 2008-09-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0067543A (ja) * 2008-09-12 2010-03-25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印刷用のインキ
JP5724171B2 (ja) * 2009-01-09 2015-05-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原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WO2010108156A2 (en) * 2009-03-20 2010-09-23 Eric William Hearn Teather Diffusively light reflective paint composition, method for making paint composition, and diffusively light reflective articles
US20100238665A1 (en) * 2009-03-20 2010-09-23 Eric William Hearn Teather Diffusive light reflectors with polymeric coating
US8361611B2 (en) * 2009-03-20 2013-01-29 Whiteoptics Llc Diffusively light reflective paint composition, method for making paint composition, and diffusively light reflective articles
JP5537886B2 (ja) * 2009-09-30 2014-07-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で製造された光学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れを有する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1113061A (ja) * 2009-11-30 2011-06-09 Brother Industries Ltd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表示装置
JP5759848B2 (ja) * 2010-09-24 2015-08-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12071740A1 (zh) * 2010-12-03 2012-06-07 Lee Chun-Yuan 雾面基板与其制造方法
JP2012141459A (ja) * 2010-12-28 2012-07-26 Fujifilm Corp ハードコート層形成用組成物、光学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KR101463949B1 (ko) * 2011-07-18 2014-11-2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고 명암비를 나타내는 눈부심 방지 필름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9588263B2 (en) * 2012-08-17 2017-03-07 Corning Incorporated Display element having buried scattering anti-glare layer
CN103529500B (zh) * 2013-10-10 2016-02-03 宁波东旭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TWI514564B (zh) * 2013-12-10 2015-12-21 Au Optronics Corp 顯示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EP3630691A1 (en) 2017-06-02 2020-04-08 Guardian Glass, LLC Glass article containing a coating with an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
WO2019044994A1 (ja) * 2017-08-30 2019-03-07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透明物品
TWI693734B (zh) * 2019-05-16 2020-05-11 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膜及具有此防眩膜之偏光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39727B2 (ja) 1991-01-09 1998-12-16 ナショナル住宅産業株式会社 接合部材
JP3386528B2 (ja) 1993-10-01 2003-03-17 株式会社きもと 光学用フィルム
JP3374299B2 (ja) 1994-04-20 2003-02-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
JP2006154838A (ja) 1994-05-18 2006-06-15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性フィルム
KR19990075167A (ko) * 1998-03-18 1999-10-15 윤종용 웨이퍼 건조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웨이퍼 건조방법
JPH11337734A (ja) 1998-05-29 1999-12-10 Nec Corp 導電性偏光板
JP2001259517A (ja) 2000-03-16 2001-09-25 Kawamura Inst Of Chem Res 表面に凹凸構造を有する熱硬化性樹脂塗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107205A (ja) 2001-09-28 2003-04-0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防眩層を含む光学フイ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4002453B2 (ja) 2002-03-12 2007-10-31 株式会社きもと 光吸収性部材
JP4395349B2 (ja) 2003-09-29 2010-01-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この光学フィルムを具備する光学表示装置
JP4641829B2 (ja) * 2004-03-29 2011-03-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積層体
JP4839212B2 (ja) * 2004-03-29 2011-12-21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防眩フィルム
GB2418697A (en) * 2004-09-29 2006-04-05 Laird Security Hardware Ltd Pile weatherstrip
JP4739720B2 (ja) 2004-10-01 2011-08-03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防眩性膜の製造方法
JP4556613B2 (ja) 2004-10-21 2010-10-06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60072072A (ko) * 2004-12-22 2006-06-27 닛토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현성 하드 코팅 필름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KR100663354B1 (ko) * 2005-01-25 2007-01-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포토레지스트 스트리퍼 조성물을 이용한 포토레지스트 제거공정을 갖는 반도체소자 제조방법들
US7982953B2 (en) * 2005-03-07 2011-07-19 Fujifilm Corporation Antireflection film, and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4116045B2 (ja) 2005-06-28 2008-07-0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5015462B2 (ja) 2006-01-11 2012-08-29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058723A (ja) 2006-08-31 2008-03-13 Sharp Corp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EP1962110A1 (en) * 2007-02-14 2008-08-27 Sony Corporation Anti-glare fil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1324677A (zh) 2007-03-14 2008-12-17 索尼株式会社 防眩光膜的制造方法
JP4155338B1 (ja) * 2007-03-14 2008-09-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00727A (en) 2009-01-01
KR100932825B1 (ko) 2009-12-21
TW201000944A (en) 2010-01-01
TW201000943A (en) 2010-01-01
KR20090058482A (ko) 2009-06-09
TWI422855B (zh) 2014-01-11
TWI422856B (zh) 2014-01-11
US7776389B2 (en) 2010-08-17
US20080206458A1 (en) 2008-08-28
US8420161B2 (en) 2013-04-16
JP2008257189A (ja) 2008-10-23
JP4155338B1 (ja) 2008-09-24
US20100291316A1 (en) 2010-11-18
KR20080084665A (ko) 2008-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60661B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nti-glare film
TWI380050B (zh)
TWI437274B (zh) 防眩光膜,製造防眩光膜之方法,及使用防眩光膜之顯示裝置
TWI431330B (zh) An optical film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 antiglare film, an optical layer polarizing element, and a display device
TWI360668B (zh)
US7567383B2 (en) Anti-glare fil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RU2466437C2 (ru) Оптическая пленка и способ ее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противобликовый поляризатор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JP4238936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TW200916836A (en) Optical film and its production method, and glare-proof polarizer using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TW201011356A (en) Optical fil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tiglare film, optical layer-attached polarizer, and display apparatus
TW200848790A (en) Anti-glare film,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JP7302604B2 (ja)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用の表面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8287072A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TW201002523A (en) Optical fil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ti-glare film, polarizing element with optical layer, and display device
TW201222019A (en)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light-diffusing element and polarizing plate with light-diffusing element, and light-diffusing element and polarizing plate with light-diffusing element obtained by same methods
TW202122260A (zh) 光學膜、偏光板、影像顯示裝置及光學膜之選擇方法
JP5771064B2 (ja) 反射フィルム
TWI491931B (zh) Anti-glare film, anti-glare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TW200302923A (en) Antiglare optical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display unit using the same
TW201128239A (en) Optical lamin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s well as polarizing pl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08268357A (ja)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