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2856B - 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 - Google Patents

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2856B
TWI422856B TW098129549A TW98129549A TWI422856B TW I422856 B TWI422856 B TW I422856B TW 098129549 A TW098129549 A TW 098129549A TW 98129549 A TW98129549 A TW 98129549A TW I422856 B TWI422856 B TW I42285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ne particles
resin
glare
coating composition
solv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295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00944A (en
Inventor
Hitoshi Watanabe
Yumi Haga
Tsutomu Nagahama
Shinichi Matsumura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0009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009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28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285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9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adapted to provide an additional optical effect, e.g. anti-reflection or filt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更特定言之,本發明係關於用於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該抗眩光薄膜用於諸如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裝置的顯示表面中。
本申請案主張2007年3月14日向日本專利局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07-064553號及2008年1月10日向日本專利局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08-3463號的優先權權利,該案之全文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在諸如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裝置中,使用一技術,其中抗眩光薄膜形成於顯示側面上且光由薄膜漫射以將抗眩光性質賦予顯示裝置或減少顯示裝置表面中之反射。已知抗眩光薄膜依靠形成於薄膜表面中之精細不規則性將抗眩光性質賦予顯示裝置。
圖8展示已知抗眩光薄膜101之構造。抗眩光薄膜101具有基板111及形成於基板111上之抗眩光層112。抗眩光層112包括含有由非晶矽石或樹脂珠粒構成之精細微粒113的樹脂,且精細微粒113自抗眩光層112之表面突起以在表面中形成精細不規則性。藉由將包括精細微粒113、樹脂、溶劑及其他者之塗佈組合物塗覆至基板111且使所塗覆之塗佈組合物乾燥來形成抗眩光薄膜101。
含有精細微粒113之塗佈組合物被塗覆至基板以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為便宜的且提供良好的生產率且藉此該製造方法被廣泛使用。然而,雖然所得抗眩光薄膜1具有抗眩光性質,但形成薄膜表面不規則性之個別精細微粒113的突起形狀增加表面之濁度而引起影像發白,藉此降低對比度且亦降低影像清晰度。
抗眩光薄膜作為最上層形成於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側面上,且因此需要具有適用於硬塗層之硬度。結果,具有大如幾微米至幾十微米之厚度使得不發揮基板111之影響將為理想的。對於在具有此厚度之抗眩光層112的表面中形成精細微粒113之突起,添加具有大如層厚度之粒徑的精細微粒將為必要的。具有此大粒徑之精細微粒的使用引起增大眩光(閃爍)在抗眩光層112之表面上的出現,藉此降低顯示表面之能見度。
在此種情況下,如圖9中所示,將抗眩光層112中之精細微粒113的填充比率(packing ratio)減小,以增加抗眩光層112之表面不規則性的週期,因而改良對比度。然而,在具有表面不規則性之加長週期以具有適度不規則性的抗眩光層112中,平面部分形成於精細微粒113之個別突起之間,使得薄膜之抗眩光性質變得不良。
抗眩光性質及高對比度彼此相反,且難以同時達成兩性質。為了達成抗眩光性質與高對比度兩者且防止閃爍,已提議藉由形狀轉移來控制抗眩光層之表面不規則性之方法。
舉例而言,日本未審查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03-107205號(下文中被稱為"專利文件1")揭示用於使用準分子雷射束處理設備製造具有所要不規則性之成形薄膜的方法。日本未審查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06-154838號(下文中被稱為"專利文件2")揭示用於藉由以樹脂塗佈毛面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而製造具有所要表面不規則性之成形薄膜的方法。藉由使用由以上方法所形成之成形薄膜,將所要不規則性轉移至塗覆於基板上之紫外線固化樹脂且分離成形薄膜且隨後用紫外線輻射固化樹脂來製造抗眩光薄膜。
然而,在用於藉由專利文件1中所述之雷射束處理來形成成形薄膜之方法中,設備之成本尤其在大面積(例如,電視)之處理中為高的且難以保持整個面積之處理的高準確性。此外,藉由形狀轉移過程對抗眩光薄膜的製造包括將紫外線固化樹脂置放於模具中及固化樹脂及分離固化樹脂,且因此線速不容易增加且大量生產率為不良的。
另一方面,將含有精細微粒之塗佈組合物塗覆至基板的方法如上所述為便宜的且提供良好的生產率,但難以獲得具有抗眩光性質與高對比度兩者之抗眩光薄膜。為了解決對比度或閃爍之問題,用樹脂覆蓋精細微粒之突起使得抗眩光層具有平面,但在此種狀況下難以防止抗眩光層表面中之反射,因而減小抗眩光性質。換言之,難以藉由控制抗眩光層表面中之精細不規則性來達成抗眩光性質與高對比度兩者。
因此,需要提供按低成本以高生產率製造具有極佳抗眩光性質與極佳對比度兩者之抗眩光薄膜的方法。
發明者已對使用將含有精細微粒之塗佈組合物塗覆至基板的過程來製造具有抗眩光性質與高對比度兩者之抗眩光薄膜的方法進行廣泛且透徹之研究。結果,已發現,並非藉由控制自抗眩光層表面所突起之個別精細微粒突起之光散射的方法,而藉由利用歸因於在含有於塗佈組合物中之溶劑揮發期間所引起之表面張力之非均一分布(表面張力之非均一性)的馬諾哥尼對流,本納胞結構由塗佈組合物中之對流形成且形成於本納胞中之液態樹脂的彎液面允許適度波紋不規則性形成於抗眩光層之表面中的方法,可獲得具有抗眩光性質與高對比度兩者之抗眩光薄膜。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用於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塗佈組合物塗覆至基板,該塗佈組合物包括至少樹脂、溶劑及精細微粒;使塗覆至基板之塗佈組合物乾燥以藉由在溶劑揮發期間所引起之對流在塗層之表面中形成本納胞結構;及固化在包括所形成本納胞結構之塗佈組合物中所含有的樹脂以形成具有具適度表面波紋之精細不規則性的抗眩光層。抗眩光層具有1.7或更小之白色混濁度,如藉由數量上判定入射於抗眩光層表面上之漫射光的漫反射分量所量測。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本納胞由聚集於平面上之精細微粒形成以在抗眩光層之表面中形成具有適度波紋之精細不規則性,使得可減小所得抗眩光薄膜中之白色混濁性的出現同時漫射光。
若在精細微粒之表面能與溶劑之表面張力之間的差較小,則在乾燥期間三維上顯著地聚結精細微粒以在表面中形成較大不規則性,且所得薄膜具有高抗眩光性質與高抗閃爍性質及低對比度。若差較大,則本納胞亦在乾燥之後由配置於平面上之精細微粒形成以形成適度波紋,且所得薄膜具有低抗眩光性質及高對比度。若差進一步較大,則本納胞在乾燥之後不可能形成於表面中,且所得薄膜具有許多平面部分且因此具有低抗眩光性質。因此,為了達成抗眩光性質同時具有以上關係,塗佈組合物以小於精細微粒之粒徑的厚度被塗佈將為必要的;且為了消除平面部分,大量添加精細微粒將為必要的。結果,所得薄膜變得具有大白色混濁度及低對比度。藉由適當地選擇精細微粒及溶劑之組合使得在精細微粒之表面能與溶劑之表面張力之間的差屬於特定範圍,精細微粒可適當地聚結於平面上,從而使得形成適度表面波紋為可能的。
本發明之以上發明內容不意欲描述本發明之每一所說明實施例或每一實施。隨後的圖及實施方式更具體地例證此等實施例。
在下文,將參看隨附圖式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在以下實施例中,在所有圖式中,相同零件或部分由相同參考數字指示。
(1)第一實施例 (1-1)液晶顯示裝置之構造
圖1展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之液晶顯示裝置的構造實例。如圖1中所示,液晶顯示裝置包括液晶面板2及被直接提供於液晶面板2下之光源3,且液晶面板2具有在其顯示側面上之抗眩光薄膜1。
光源3將光供應至液晶面板2,且具有(例如)螢光燈(FL)、電致發光(EL)或發光二極體(LED)。液晶面板2空間上調變由光源3所供應之光以顯示資訊。偏光片2a及2b被提供於液晶面板2之兩表面上。偏光片2a及偏光片2b允許入射光的垂直於彼此之偏振光分量之一者穿過板且藉由吸收而阻隔另一者。偏光片2a及偏光片2b經配置使得(例如)其透射軸垂直於彼此。
(1-2)抗眩光薄膜之構造
圖2展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之抗眩光薄膜1的構造實例。如圖2中所示,抗眩光薄膜1包括基板11及形成於基板11上之抗眩光層12。抗眩光層12包括精細微粒13,且本納胞藉由在塗佈組合物之乾燥期間在塗佈組合物中所引起之對流形成於抗眩光層之表面中,且精細微粒13之適當聚結形成精細不規則性。
抗眩光薄膜1具有2.0或更小之白色混濁度,如藉由數量上判定入射於抗眩光薄膜1(具有接合至背面之黑玻璃)的抗眩光層12之表面上之漫射光的漫反射分量所量測。此係由於2.0或更小之白色混濁度可抑制對比度之降低。
當主要由苯乙烯構成之非極性苯乙烯精細微粒用作精細微粒13時,使用具有23 mN/m或更小之表面張力的溶劑為較佳的。在此種狀況下,可獲得具有較小白色混濁度之表面性質同時維持抗眩光性質。當使用主要由包括被添加至苯乙烯之丙烯醯基組份之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構成的丙烯醯基-苯乙烯精細微粒時,即使使用具有高於以上表面張力(23 mN/m)之表面張力的通常所使用芳族、酮或酯溶劑,仍可獲得以上所要的表面性質。
抗眩光薄膜1具有1.7或更小之白色混濁度,如藉由數量上判定入射於抗眩光薄膜1(具有接合至背面之黑壓克力片)的抗眩光層12之表面上之漫射光的漫反射分量所量測。此係由於1.7或更小之白色混濁度可抑制對比度之降低。
藉由偵測由抗眩光層表面所漫射之反射光來察覺白色混濁性之出現。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白色混濁度"意謂藉由使用市售光譜色度計(例如,積分球型光譜色度計SP64(由X-Rite公司製造且出售))模擬以上現象而在數量上所判定之值。
基板
作為用於基板11之材料,(例如)使用透明塑料薄膜。可使用透明塑料薄膜,例如已知聚合物薄膜。已知聚合物薄膜之特定實例包括三乙醯纖維素(TAC)、聚酯(TPE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醯亞胺(PI)、聚醯胺(PA)、芳族聚醯胺、聚乙烯(PE)、聚丙烯酸酯(PAR)、聚醚碸、聚碸、二乙醯纖維素、聚丙烯(PP)、聚氯乙烯、丙烯酸系樹脂(PMMA)、聚碳酸酯(PC)、環氧樹脂、脲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及三聚氰胺樹脂,且透明塑料薄膜可適當地選自此等已知聚合物薄膜。具有38至100 μm之厚度的基板11從達成極佳生產率觀點為較佳的,但基板之厚度不特別限於此範圍。
抗眩光層
抗眩光層12具有在自精細微粒13之平均粒徑至精細微粒13之該平均粒徑之三倍的範圍中的平均厚度為較佳的。特定言之,抗眩光層12較佳地具有在自精細微粒13之平均粒徑至30 μm之範圍中的平均厚度,更佳地在自精細微粒13之平均粒徑至15 μm之範圍中。若平均厚度小於精細微粒13之平均粒徑,則可能增加白色混濁度。另一方面,若平均厚度大於精細微粒13之平均粒徑三倍,則所得薄膜可能在薄膜製造中之樹脂固化期間經歷翹曲。
抗眩光層12具有形成於其表面中之精細不規則性。精細不規則性不同於由自抗眩光層12突起之精細微粒13形成的習知不規則性,且係藉由將含有精細微粒13之塗佈組合物塗覆至基板11且隨後使其乾燥使得本納胞藉由在乾燥期間在塗佈組合物中所引起之對流形成於塗佈薄膜之表面中來形成。不規則性較佳為具有長週期適度波紋之不規則性。舉例而言,較佳複數個精細微粒13藉由在塗佈組合物中所引起之對流適當地在平面內方向上碰撞且在被乾燥時主要在平面內方向上聚結,從而在抗眩光層之表面上形成突起部分。精細微粒13不自抗眩光層12突起且不曝露精細微粒13之表面為較佳的。若曝露精細微粒13之表面,則歸因於精細微粒13之陡斜率部分形成含有具有銳角之組份的精細不規則性,且所得表面在不同方向上漫射光,從而引起顯示幕發白。
圖3為用於解釋均方根斜率之圖表。作為指示表面粗糙度之參數的粗糙度曲線之均方根粗糙度R△q為藉由獲得在微範圍中之斜率平均值所判定的參數,且由以下公式(1)表示。
R△q(或Rdq):粗糙度曲線之均方根斜率以參考長度之局部斜率dz/dx的均方根
作為指示抗眩光層12之表面粗糙度之參數的均方根粗糙度R△q為0.003至0.05 μm為較佳地。若均方根粗糙度R△q小於0.003 μm,則未獲得抗眩光性質。另一方面,若均方根粗糙度R△q大於0.05 μm,則白色混濁之外觀變強且對比度降低。均方根粗糙度R△q之量測條件依照JIS B0601:2001。存在在均方根斜率R△q與光學特性{對比度(白色混濁之外觀)及抗眩光性質}之間的相關性,且因此當均方根斜率R△q屬於以上範圍時,可達成高對比度與抗眩光性質兩者。
精細微粒13為(例如)諸如無機精細微粒或有機精細微粒之球狀或扁平精細微粒。精細微粒13較佳具有約5 nm至約15 μm之平均粒徑。若平均粒徑小於5 nm,則抗眩光層12具有過於精細的表面粗糙度,使得抗眩光性質為不良的。另一方面,若平均粒徑大於15 μm,則抗眩光層12具有過大厚度且因此可能在薄膜製造中之樹脂固化期間經歷翹曲。精細微粒13之平均粒徑係藉由借助於(例如)Coulter Multisizer粒度分析儀器量測粒徑且獲得所得資料之平均值來判定。
作為有機精細微粒,可使用主要由(例如)苯乙烯(PS)或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構成之精細微粒。有機精細微粒可為交聯或未交聯的且不存在特殊限制,且可使用包含塑料等等之任何有機精細微粒。當由(例如)丙烯酸系樹脂構成之輕微極性精細微粒13用作精細微粒13時,在薄膜製造期間引起塗佈組合物中之對流及精細微粒13之聚結可能性較小。為了去除此等缺點,需要使用具有較高表面張力之溶劑,但此溶劑具有高沸點且塗佈薄膜不容易乾燥,且因此此溶劑難以在薄膜製造中處理。因此,使用由(例如)苯乙烯構成之非極性精細微粒13為更佳的。此外,由於共聚物之表面能可藉由控制共聚物合成中之丙烯醯基-苯乙烯比率來改變且溶劑可選自各種可用溶劑,所以由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構成之精細微粒13為尤其較佳的。
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包含60至90質量%之苯乙烯組份及10至40質量%之丙烯醯基組份為較佳的。當丙烯醯基組份之量小於10質量%時,精細微粒13可能在以下所述之乾燥步驟中三維地聚結,使得所得抗眩光薄膜1中之白色混濁度增加。結果,如同習知抗眩光薄膜,難以達成高對比度與抗眩光性質兩者。另一方面,當丙烯醯基組份之量大於40質量%時,本納胞不可能在以下所述之乾燥步驟中形成,使得僅獲得不良抗眩光性質。結果,如同習知抗眩光薄膜,難以達成高對比度與抗眩光性質兩者。
作為無機精細微粒,(例如)可使用結晶矽石或氧化鋁。無機精細微粒具有藉由以有機物質處理而自極性表面改變成之非極性表面為較佳的。受控非極性引起精細微粒13之適當對流或聚結以形成所要的本納胞。
抗眩光層具有4至10%之精細微粒13之填充比率為較佳的。若填充比率小於4%,則許多平面部分可能形成於抗眩光層之表面中,使得難以獲得抗眩光性質。另一方面,若填充比率大於10%,則抗眩光性質對厚度之相依性可能為小的,從而使得難以藉由改變厚度來控制抗眩光性質。填充比率意謂抗眩光層中精細微粒之含量B與樹脂之含量A的比(B/A×100)。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的抗眩光薄膜1借助於本納胞結構而在抗眩光層12表面中具有具連續且適度波紋的精細不規則性,且因此可抑制在不同方向上之光漫射同時維持抗眩光性質,因而防止顯示幕變得發白。
(1-2)用於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
其次,描述用於製造具有以上構造之抗眩光薄膜1的方法實例。在用於製造抗眩光薄膜1之方法中,包括精細微粒13、樹脂及溶劑之塗佈組合物被塗覆至基板11,且在熔劑乾燥期間引起對流以在塗佈薄膜之表面中形成本納胞,繼之以固化。
塗佈組合物之製備
首先,例如,將樹脂、精細微粒13及溶劑借助於攪拌器(諸如分散器)或分散混合器(諸如珠粒研磨機)混合在一起以獲得具有分散於其中之精細微粒13的塗佈組合物。在此種情況下,必要時可進一步添加光穩定劑、紫外光吸收劑、抗靜電劑、阻燃劑、抗氧化劑等等。矽石精細微粒等等可被添加為黏度改質劑。
作為溶劑,例如,可使用溶解所使用之樹脂原料且具有與精細微粒13之極佳可濕性且不引起基板發白的有機溶劑。為了藉由如上所述配置於平面上之精細微粒13形成本納胞,選擇具有適合於待使用精細微粒13之表面能之表面張力的溶劑。在有機精細微粒之表面能與溶劑之表面張力之間的差為8至13 mN/m為較佳的。若表面張力中之差小於8 mN/m,則精細微粒13可能三維上顯著地聚結,從而引起表面眩光且發白。另一方面,若表面張力中之差大於13 mN/m,則精細微粒13不可能聚結,使得所得表面具有不良的抗眩光性質。舉例而言,當苯乙烯精細微粒用作有機精細微粒時,使用在應用溫度具有23 mN/m或更小之表面張力的溶劑為較佳的。在此種狀況下,適當本納胞在塗佈組合物乾燥期間形成,從而使得獲得抗眩光層12之適度波紋表面為可能的。若表面張力不屬於以上範圍,則精細微粒13顯著地聚結以形成抗眩光層12之顯著表面不規則性,且因此所得薄膜具有極佳抗眩光性質,但表面不利地變得發白且眩光。有機溶劑之實例包括在20℃之環境溫度具有20.0 mN/m之表面張力的第三丁醇及在22℃之環境條件下具有22.1 mN/m之表面張力的乙酸異丙酯。當使用由具有大於苯乙烯精細微粒之表面能的表面能之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構成的精細微粒時,可使用具有較高表面張力之通常所使用的有機溶劑,(例如)酯溶劑,諸如乙酸丁酯(表面張力:24.8 mN/m);酮溶劑,諸如甲基異丁基酮(表面張力:25.4 mN/m);或芳族溶劑,諸如甲苯(表面張力:27.9 mN/m)。只要滿足以上要求,則精細微粒及溶劑並非特別限於此等材料。
溶劑之表面張力由(例如)威氏(wilhelmy)方法來判定,其中將威氏平板及液體樣本彼此接觸以施加應變,且量測用於將威氏平板牽引至液體中的力。作為量測設備,例如,可使用由UBM公司製造且出售之動態表面張力量測機器Rheo-Surf。
作為樹脂,從有助於製造之觀點,由以(例如)紫外光或電子束之輻射可固化的電離輻射固化樹脂或由加熱可固化之熱固性樹脂為較佳的,且由以紫外光之輻射可固化的感光樹脂為最佳的。作為感光樹脂,可使用諸如丙烯酸胺基甲酸酯、環氧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多元醇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或三聚氰胺丙烯酸酯之丙烯酸酯樹脂。關於固化樹脂之性質,從達成影像滲透性觀點可製造具有極佳透光性之固化樹脂的樹脂尤其較佳,或從獲得缺陷抗性觀點可製造具有高硬度之固化樹脂的樹脂尤其較佳,且可適當地選擇樹脂。電離輻射固化樹脂不限於紫外線固化樹脂,且可使用任何電離輻射固化樹脂只要其具有透光性,但不歸因於染色或混濁度而在透射光之色調或透射光量上顯著改變之電離輻射固化樹脂為較佳的。可單獨或組合地使用電離輻射固化樹脂及熱固性樹脂。
藉由將光聚合引發劑併入能夠形成樹脂之有機材料(諸如單體、寡聚物或聚合物)來獲得感光樹脂。舉例而言,藉由使異氰酸酯單體或預聚物與聚酯多元醇起反應且使具有羥基之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單體與所得產物起反應來獲得丙烯酸胺基甲酸酯。
在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作為能夠形成樹脂之單體、寡聚物或聚合物,使用單體、寡聚物或聚合物之至少一者為較佳的,其在使塗佈組合物乾燥之後保持在液態中。作為在使塗佈組合物乾燥之後保持在液態中之單體、寡聚物或聚合物,較佳的為具有相對高的黏度者,使得其維持乾燥的塗佈組合物表面中之本納胞結構且在本納胞內形成液態樹脂之彎液面。當使用此單體、寡聚物或聚合物時,在使所塗覆之塗佈組合物乾燥之後,表面保持具有適度波紋之精細不規則性。
作為含有於感光樹脂中之光聚合引發劑,例如,可單獨或組合地使用二苯甲酮衍生物、苯乙酮衍生物、蒽醌衍生物及其類似物。在感光樹脂中,可適當地選擇且併入用於促進薄膜形成之組份(諸如丙烯酸系樹脂)。
塗佈(塗佈組合物之塗覆)
藉由以上製程所獲得之塗佈組合物隨後借助於具有精細微粒之平均粒徑之約兩倍的微孔尺寸的過濾器而經受過濾且被塗覆至基板11。塗覆塗佈組合物使得在乾燥之後平均塗佈厚度較佳變為3至30 μm,更佳4至15 μm。若厚度小於以上範圍之下限,則難以獲得所要硬度。另一方面,若厚度大於以上範圍之上限,則所得薄膜可能在樹脂固化期間經歷顯著翹曲。關於用於塗覆塗佈組合物之方法,不存在特殊限制且使用已知塗佈方法。已知塗佈方法之實例包括使用凹版塗佈機、刮棒塗佈機、模塗佈機、刀塗佈機、間歇塗佈機、噴霧塗佈機或簾式塗佈機之方法。塗佈方法不限於此等,且可使用以預定厚度均一地塗覆塗佈組合物之任何方法。
乾燥且形成本納胞
使所塗覆之塗佈組合物乾燥以便溶劑揮發。在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利用由於在溶劑揮發期間所引起之表面張力非均一分布的馬諾哥尼對流,精細微粒13之適當碰撞及聚結由塗佈組合物中之對流引起以在塗層之表面中形成本納胞結構。形成於本納胞中之液態樹脂的彎液面允許具有適度波紋之精細不規則性形成於塗層之表面中。
在使塗佈組合物乾燥中,精細微粒13主要在抗眩光層12之平面內方向上聚結以形成二維聚結且聚結存在於抗眩光層之表面中而不聚集為較佳的。在此種狀況下,具有連續且適度波紋之精細不規則性形成於抗眩光層之表面中,從而達成抗眩光性質與高對比度兩者。本文中所使用之短語"精細微粒13主要在抗眩光層12之平面內方向上聚結"意謂:(1)所有精細微粒13僅在抗眩光層12之平面內方向上聚結而不在厚度方向上相互堆疊;或(2)幾乎所有精細微粒13在平面內方向上聚結且剩餘精細微粒13在厚度方向上相互堆疊使得白色混濁度不增加(至大於1.7,如對於具有附著於背面之黑壓克力片的抗眩光薄膜1所量測)。所有精細微粒13理想地形成二維聚結,但精細微粒13之一部分可相互分開而不形成聚結使得白色混濁度不增加。
精細微粒13之聚結由抗眩光層12之表面中的塗佈組合物覆蓋為較佳的。當覆蓋聚結時,精細微粒13自抗眩光層12突起且歸因於精細微粒本身曲率之大角度組份形成於表面中,使得可防止白色混濁度之增加。本文中所使用之短語"聚結由塗佈組合物覆蓋"意謂:(1)聚結完全由塗佈組合物覆蓋;或(2)形成聚結之精細微粒13的一部分未由塗佈組合物覆蓋而曝露,使得白色混濁度不增加(至大於1.7,如對於具有接合至背面之黑壓克力片的抗眩光薄膜1所量測)。
考慮到本納胞結構之形成受在精細微粒13之表面能與溶劑之表面張力之間的關係影響。為了控制本納胞結構,視精細微粒13之表面能而定地選擇溶劑之表面張力為較佳的。舉例而言,當以適當數量添加具有非極性表面之苯乙烯精細微粒13時,選擇具有23 mN/m或更小表面張力之溶劑為較佳的。若溶劑之表面張力大於23 mN/m,則精細微粒13顯著地聚結以形成抗眩光層12之顯著表面不規則性,使得表面變得發白且眩光。在使用苯乙烯精細微粒13之狀況下,可用溶劑為有限的且相應地將不允許使用酮溶劑或芳族溶劑(諸如甲苯)。因此,包括添加至苯乙烯之丙烯醯基組份且具有增加表面能之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精細微粒的使用使得使用諸如甲苯之溶劑為可能的。特定言之,當使用主要由包含60至90質量%之苯乙烯組份及10至40質量%之丙烯醯基組份之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構成的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精細微粒時,選擇具有27.9 mN/m或更小表面張力之溶劑為較佳的。具有此表面張力之溶劑的實例包括第三丁醇、乙酸異丙酯、甲苯、甲基乙基酮(MEK)、異丙醇(IPA)、甲基異丁基酮(MIBK)、乙酸丁酯及乙酸二甲酯。可單獨或組合地使用此等溶劑。
為了在乾燥之後維持本納胞結構及形成於本納胞中之彎液面,使用在乾燥步驟之後且在固化之前保持在液態中之樹脂為較佳的。此由於即使在乾燥之後用於塗層之樹脂仍保持適度表面波紋。假定若塗佈組合物含有在乾燥之後改變為固態之乾燥固化樹脂,則形成於平坦基板11上之抗眩光層12的表面在乾燥初期為平坦的且在層內部在乾燥步驟中被完全乾燥之後根據基板11保持平坦。
關於用於乾燥之條件,不存在特殊限制,且可使用控制乾燥溫度或乾燥時間之人工乾燥或空氣乾燥。應注意若氣流在乾燥期間被送至塗佈組合物之表面,則需要注意避免在塗層之表面中形成風紋圖案。若形成風紋圖案,則不在抗眩光層12之表面中形成具有所要適度波紋之不規則性,因而使得難以達成抗眩光性質與高對比度兩者。可視含有於塗佈組合物中之溶劑的沸點而定適當地判定乾燥溫度及乾燥時間。在此種狀況下,選擇乾燥溫度及乾燥時間使得基板不經歷歸因於熱收縮之變形同時考慮基板11之耐熱性為較佳的。
固化
在乾燥之後,固化電離輻射固化樹脂以形成抗眩光層12。固化能源之實例包括電子束、紫外光、可見光及伽瑪射線,但從生產設施觀點,紫外光為較佳的。關於紫外線光源,不存在特殊限制,且適當地選擇高壓水銀燈、金屬鹵素燈等等。關於輻射劑量,可適當地選擇輻射劑量使得固化所使用之樹脂且樹脂及基板11不經歷變黃。可視樹脂之固化而定適當地選擇用於輻射之氣氛,且可在空氣中或在氮氣、氬氣等等之惰性氣氛中執行輻射。當熱固性樹脂用作樹脂時,加熱熱固性樹脂以形成抗眩光層12。
在固化步驟中,其中形成有本納胞之樹脂改變為固態,且隨後形成在表面中具有具適度波紋之精細不規則性的抗眩光層12。
因此,獲得所要抗眩光薄膜1。
在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歸因於在含有於塗佈組合物中之溶劑揮發期間所引起之精細微粒13的對流及聚結形成本納胞,使得抗眩光層12在其表面中具有具適度波紋的精細不規則性,因而達成具有高對比度與極佳抗眩光性質兩者之抗眩光薄膜1。藉由在液晶顯示裝置中使用抗眩光薄膜1,可在能見度上改良顯示於液晶顯示裝置上之影像。
(2)第二實施例 (2-1)抗眩光薄膜之構造
圖4展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中之抗眩光薄膜10的構造實例。抗眩光薄膜10包括形成於基板11上的具有精細微粒13之抗眩光層12及形成於抗眩光層12上的包括乾燥固化透明樹脂之透明樹脂層14。基板11、抗眩光層12及精細微粒13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中之彼等,且精細不規則性藉由精細微粒13之對流及聚結而形成於抗眩光層12之表面中。
透明樹脂層14具有形成於其表面中之精細不規則性。借助於含有乾燥且固化樹脂之透明樹脂層14,同時維持下伏抗眩光層12之表面中的不規則性,僅減小靠近抗眩光層12中之精細微粒的斜率,且因此所得抗眩光薄膜較第一實施例中之抗眩光薄膜1為相同或更減小之白色混濁度,因而達成極佳對比度。
(2-2)用於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
其次,描述用於製造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抗眩光薄膜10的方法實例。在用於製造抗眩光薄膜10之方法中,包括樹脂及溶劑之塗佈組合物被塗覆至第一實施例中之抗眩光薄膜1的抗眩光層12,且經乾燥並固化以形成透明樹脂層14。以下更詳細描述用於形成透明樹脂層14之方法。塗佈組合物之製備
首先,例如,將樹脂及溶劑混合在一起以獲得塗佈組合物。在此種情況下,必要時可進一步添加光穩定劑、紫外光吸收劑、抗靜電劑、阻燃劑、抗氧化劑等等。
關於溶劑,不存在特殊限制,只要其溶解所使用之樹脂原料且不溶解下伏抗眩光層12便可。作為溶劑,可使用諸如第三丁醇、甲苯、甲基乙基酮(MEK)、異丙醇(IPA)或甲基異丁基酮(MIBK)之有機溶劑。
作為樹脂,例如,較佳使用藉由乾燥改變為固態之至少一種樹脂。藉由乾燥改變為固態之樹脂意謂可藉由乾燥而固化之樹脂(下文中,藉由乾燥改變為固態之樹脂常常被稱為"乾燥固化樹脂"),且較佳的為包含單體、寡聚物及聚合物之至少一者的樹脂,每一者具有(例如)30,000或以上之分子量。當塗佈組合物含有乾燥固化樹脂時,塗覆至抗眩光層表面之塗佈組合物不可能在塗佈組合物乾燥期間流入抗眩光層表面中之凹陷部分,且藉此防止以塗佈組合物填充凹陷部分,從而使得避免平坦化表面為可能的。乾燥固化樹脂之實例包括胺基甲酸酯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苯乙烯樹脂、三聚氰胺樹脂及纖維素樹脂。可使用能夠形成電離輻射固化樹脂或熱固性樹脂之單體、寡聚物或聚合物,但乾燥固化樹脂不限於此等。作為電離輻射固化樹脂,較佳使用具有反應性基團(諸如丙烯醯基雙鍵)者。作為熱固性樹脂,較佳使用具有熱固性基團(諸如羥基)者。當使用此樹脂時,在電離輻射固化處理或熱固性處理中改良反應性。
作為樹脂材料,可使用添加至以上所提及乾燥固化樹脂之用於第一實施例中之電離輻射固化或熱固性單體、寡聚物及聚合物之至少一者的混合物。較佳地,使用經受與用作乾燥固化樹脂之材料的固化反應之一者。
塗佈(塗佈組合物之塗覆)
由以上製程所獲得之塗佈組合物隨後被塗覆至抗眩光層12。塗覆塗佈組合物使得經乾燥之平均塗層厚度較佳變為抗眩光層中之精細微粒13之粒徑的1/2至2倍,且塗佈組合物覆蓋抗眩光層12表面中之突起部分為較佳的。關於用於塗覆塗佈組合物之方法,不存在特殊限制,且使用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中之彼方法的已知塗佈方法。藉由以預定厚度均一地將塗佈組合物塗覆至抗眩光層12,與在抗眩光層12表面中所形成之精細不規則性相當的適度波紋精細不規則性形成於塗層之表面中。
乾燥且固化
所塗覆之塗佈組合物經乾燥且固化以獲得在其表面中具有具適度波紋之精細不規則性的透明樹脂層14。為了在透明樹脂層14之表面中形成具有適度波紋之精細不規則性,塗佈組合物含有如上所述之至少一乾燥固化樹脂為較佳的。當不含有乾燥固化樹脂材料之塗佈組合物(亦即,僅包括在乾燥之後保持在液態中的諸如單體、寡聚物或聚合物之樹脂材料的塗佈組合物)被塗覆至抗眩光層12時,樹脂材料在塗覆之後且在完成乾燥及固化之前經歷調平以填充抗眩光層12表面中之凹陷部分,從而平坦化表面,使得所得薄膜具有不良抗眩光性質。此外,抗眩光層12之表面中的突起部分保持為突起以引起表面顯著粗糙。假定當塗佈組合物含有乾燥固化樹脂時,形成於塗佈組合物之乾燥初期中的乾燥表面覆蓋抗眩光層12之適度表面波紋以防止調平,從而形成進一步適度波紋組份。
當包含電離輻射固化樹脂作為樹脂時,樹脂由電離輻射固化以形成透明樹脂層。當含有熱固性樹脂時,樹脂藉由加熱固化以形成透明樹脂層14。
因此,獲得所要抗眩光薄膜。
在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中,相當於或比抗眩光層12表面中所形成者更多的具適度波紋之精細不規則性形成於透明樹脂層14之表面中。因此,藉由在諸如液晶顯示器、電漿顯示器、電致發光顯示器或陰極射線管(CRT)顯示器之顯示裝置中使用抗眩光薄膜10,可達成比在第一實施例中所獲得之彼對比度更佳的對比度同時維持極佳抗眩光性質,且因此可進一步改良能見度。
實例
在下文,將參考以下實例更詳細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其不應被解釋為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實例1
如下藉由使用凹版塗佈機連續塗佈來製備100公尺之連續抗眩光薄膜。
首先,將具有5至7 μm之粒徑及6 μm之平均粒徑的200公克苯乙烯精細微粒、作為樹脂材料之4,000公克的紫外線固化液態四官能丙烯醯胺基甲酸酯寡聚物及作為光反應引發劑之200公克的IRGACURE 184(由CIBA-GEIGY製造且出售)添加至作為溶劑的在20℃之應用溫度具有20.0 mN/m之表面張力的6,000公克第三丁醇且攪動以製備塗佈組合物,且隨後使用10-μm網眼過濾器來過濾所製備之塗佈組合物。
隨後,將經過濾之塗佈組合物以20 m/分鐘之塗覆速度借助於凹版塗佈機塗覆至具有80 μm厚度之三乙醯纖維素(TAC)薄膜。所得薄膜在80℃之乾燥溫度在具有30公尺長度之乾燥箱中被乾燥。在此種情況下,利用歸因於在溶劑揮發期間所引起之表面張力非均一分布的馬諾哥尼對流,塗佈組合物中之對流引起精細微粒之適當碰撞及聚結以在塗層之表面中形成本納胞結構。形成於本納胞中之液態樹脂的彎液面允許具有適度表面波紋之精細不規則性形成於塗層之表面中。隨後,薄膜被連續饋入紫外線固化箱中且以紫外光在160瓦特及300 mJ/cm2 之輻射劑量之條件下輻射以形成具有6 μm之乾燥平均塗佈厚度的抗眩光層,藉此獲得捲繞之抗眩光薄膜。
實例2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乾燥塗佈厚度為8 μm。
實例3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乾燥塗佈厚度為12 μm。
實例4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乾燥塗佈厚度為15 μm。
實例5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乾燥塗佈厚度為18 μm。
實例6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將在22℃之應用溫度具有22.1 mN/m之表面張力的乙酸異丙酯用作溶劑。
實例7
將作為樹脂材料之具有50,000分子量的1,000公克乾燥固化丙烯酸系聚合物溶解於作為溶劑的在25℃之應用溫度具有25.4 mN/m之表面張力的5,000公克甲基異丁基酮(MIBK)中以製備塗佈組合物,且隨後借助於凹版塗佈機將塗佈組合物塗覆至實例1中之抗眩光薄膜的抗眩光層,且在80℃在乾燥箱中乾燥使得樹脂經固化以形成具有6 μm之乾燥平均塗佈厚度的透明樹脂層,因而獲得抗眩光薄膜。
實例8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10質量%之丙烯醯基;90質量%之苯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甲苯。
實例9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30質量%之丙烯醯基;70質量%之苯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甲基乙基酮(MEK)。
實例10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30質量%之丙烯醯基;70質量%之苯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乙酸丁酯。
實例11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30質量%之丙烯醯基;70質量%之苯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MIBK。
實例12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30質量%之丙烯醯基;70質量%之苯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具有表面張力27.9 mN/m之甲苯。
實例13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30質量%之丙烯醯基;70質量%之苯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碳酸二甲酯。
實例14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30質量%之丙烯醯基;70質量%之苯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包括40重量份之甲苯及60重量份之碳酸二甲酯的混合溶劑。
實例15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30質量%之丙烯醯基;70質量%之苯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包括60重量份之甲苯及40重量份之碳酸二甲酯的混合溶劑。
實例16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30質量%之丙烯醯基;70質量%之苯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包括80重量份之甲苯及20重量份之MEK的混合溶劑。
實例17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30質量%之丙烯醯基;70質量%之苯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包括60重量份之乙酸丁酯及40重量份之碳酸二甲酯的混合溶劑。
實例18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30質量%之丙烯醯基;70質量%之苯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包括60重量份之MIBK及40重量份之碳酸二甲酯的混合溶劑。
實例19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40質量%之丙烯醯基;60質量%之苯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MIBK。
實例20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精細微粒改變為包含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40質量%之丙烯醯基;60質量%之苯乙烯)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具有27.9 mN/m之表面張力的甲苯。
實例21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苯乙烯精細微粒之數量改變為160公克。
實例22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苯乙烯精細微粒之數量改變為400公克。
實例23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苯乙烯精細微粒之數量改變為600公克。
實例24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使用具有4 μm平均粒徑之苯乙烯精細微粒且在乾燥之後平均塗佈厚度為4 μm。
實例25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使用具有8 μm平均粒徑之苯乙烯精細微粒且在乾燥之後平均塗佈厚度為8 μm。
實例26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使用具有10 μm平均粒徑之苯乙烯精細微粒且在乾燥之後平均塗佈厚度為10 μm。
比較實例1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乾燥塗層厚度為4 μm。
比較實例2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苯乙烯精細微粒之數量改變為120公克。
比較實例3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在乾燥之後塗佈厚度為5 μm。
比較實例4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MIBK用作溶劑。
比較實例5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甲苯用作溶劑。
比較實例6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具有6 μm平均粒徑之丙烯酸系精細微粒用作精細微粒。
比較實例7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精細微粒改變為由丙烯醯基構成之精細微粒且溶劑改變為MIBK。
比較實例8
以大體上與實例6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精細微粒改變為由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75質量%之丙烯醯基;25質量%之苯乙烯)構成之精細微粒。
比較實例9
以大體上與實例6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精細微粒改變為由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55質量%之丙烯醯基;45質量%之苯乙烯)構成之精細微粒。
比較實例10
以大體上與比較實例5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厚度改變為4 μm。
比較實例11
以大體上與比較實例5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精細微粒之數量改變為800公克且厚度改變為4 μm。
比較實例12
以大體上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具有50,000之分子量的乾燥固化丙烯酸系聚合物用作樹脂材料且在80℃乾燥。
比較實例13
將作為樹脂材料之1,000公克的液態四官能丙烯醯胺基甲酸酯寡聚物溶解於作為溶劑之5,000公克的甲基異丁基酮(MIBK)中以製備塗佈組合物,且隨後借助於凹版塗佈機將塗佈組合物塗覆至實例1中之抗眩光薄膜的抗眩光層,且在80℃在乾燥箱中乾燥使得溶劑揮發,且隨後以紫外光在紫外線固化箱中在160瓦特及300 mJ/cm2 之輻射劑量之條件下輻射以形成在乾燥之後具有6 μm之平均塗佈厚度的透明樹脂層,因而獲得抗眩光薄膜。
粗糙度之評估
關於如上所述在實例1至26及比較實例1至13中所獲得之抗眩光薄膜之每一者,量測表面粗糙度且自所得到二維橫截面曲線獲得粗糙度曲線,且藉由計算將粗糙度曲線之均方根粗糙度R△q判定為粗糙度參數。在表格1中展示結果。量測條件依照JIS B0601:2001。以下展示量測設備及量測條件。
量測設備:自動微細形狀量測器具(Automatic Microfigure Measuring Instrument)SURFCORDER ET4000A(由Kosaka Laboratory有限公司製造且出售)
λc=0.8 mm;評估長度:4 mm;斷開:×5
抗眩光性質
關於實例1至26及比較實例1至13中之抗眩光薄膜之每一者,進行抗眩光性質之評估。特定言之,在抗眩光薄膜上反射具有無陰影螢光燈之螢光照明,且根據以下標準來評估反射。在表格1中展示結果。
◎:不可見螢光燈之輪廓。(兩螢光燈被視為單一燈。)
○:某種程度上可見螢光燈,但輪廓不明顯。
×:螢光燈被原樣反射。
白色混濁度
關於實例1至26及比較實例1至13中之抗眩光薄膜之每一者,量測白色混濁度。以下展示用於量測白色混濁度之特定方法。首先,為了去除背面反射之效應以評估抗眩光薄膜本身之漫反射,抗眩光薄膜之背面經由黏著劑接合至黑玻璃。隨後,使用積分球型光譜色度計SP64(由X-Rite公司製造且出售),藉由d/8°光學系統進行量測,其中以漫射光照射樣本之表面且藉由在距樣本法線8°之方向上定位之偵測器量測反射光。關於量測值,使用SPEX模式,其中僅偵測漫反射分量,排除鏡面反射分量,且在2°之偵測視角進行量測。實驗已確認在由以上方法所量測之白色混濁度與視覺上所察覺之白色混濁度之間存在相關性。在表格1中展示結果。
關於實例1至26及比較實例1至13中之抗眩光薄膜之每一者,具有經由黏著劑接合至背面之黑壓克力片(ACRYLITE L 502,由Mitsubishi Rayon有限公司製造且出售)之抗眩光薄膜的白色混濁度藉由以下公式(2)進行計算來判定。在表格1中展示結果。對不具有所附著抗眩光薄膜之黑壓克力片所量測的白色混濁度為0.2。
y=1.1039x-0.4735 (2)
如上所提及,在由以上方法所量測之白色混濁度與視覺上所察覺之白色混濁度之間存在相關性,且相關性已確認當以上所判定值(Y值)大於1.7%時白色混濁度被察覺,當值為1.7%或更小時白色混濁度減小,且當值為0.8%或更小時幾乎無白色混濁度被察覺。稍後描述以上公式(2)之引入。
平面內方向上之聚結
在光學顯微鏡下檢查有機精細微粒之聚結狀態。有機精細微粒在平面內方向上聚結之樣本被評定為"○",且有機精細微粒不聚結或三維地聚結之樣本被評定為"×"。在實例1至26及比較實例1至13之抗眩光薄膜之中,代表性地關於實例1及比較實例5中之抗眩光薄膜,在圖5及圖6中展示表面照片。
彎液面之形成
以差分干涉模式在光學顯微鏡下檢查表面形狀以檢查在胞之間的部分為平坦還是傾斜的。或者,經由借助於雷射顯微鏡(由Lasertec公司製造且出售)所獲得之共焦影像來檢查表面以檢查在胞之間的部分為平坦還是傾斜的。
在表格1中,白色混濁度A及白色混濁度B指示分別如下量測之值。
白色混濁度A:對具有接合至背面之黑玻璃的抗眩光薄膜量測的白色混濁度。
白色混濁度B:對具有接合至背面之黑壓克力片的抗眩光薄膜量測的白色混濁度。
在表格1中,關於樹脂之乾燥固化,符號"×"指示所施加之塗佈組合物未固化且在乾燥步驟之後保持在液態中,符號"○"指示所施加之塗佈組合物在乾燥步驟之後被固化,且符號"-"指示不存在透明樹脂層。
在表格1中,填充比率意謂抗眩光層中精細微粒之含量B與樹脂之含量A的比(B/A×100)。
將實例1至26及比較實例1至13中之值個別地如下判定。抗眩光層之平均厚度
使用接觸型厚度計(由TESA公司製造且出售)來量測抗眩光層之平均厚度。
精細微粒之平均粒徑
藉由借助於Coulter Multisizer量測粒徑且獲得所得資料之平均值來判定精細微粒之平均粒徑。
溶劑之表面張力
溶劑之表面張力由(例如)威氏方法來判定,其中將威氏平板及液體樣本彼此接觸以施加應變,且量測用於將威氏平板牽引至液體中的力。作為量測設備,使用由UBM公司製造且出售之動態表面張力量測機器Rheo-Surf。在溶劑溫度及環境溫度相同的條件下進行量測。特定言之,允許溶劑處於環境溫度25℃之環境中,且溶劑溫度到達25℃且隨後量測溶劑之表面張力。
精細微粒之表面能
借助於壓縮機將精細微粒壓成平板形,且隨後將液體置於所得平板之表面上以判定臨界表面張力,且將所判定之值用作精細微粒之表面能。如同溶劑之表面張力的以上量測,在25℃之環境中進行量測。
自表格1,獲得以下發現。
關於由苯乙烯構成之精細微粒用於抗眩光層中且使用具有表面張力23 mN/m或更小之溶劑的實例1至7及21至26中之抗眩光薄膜及使用由丙烯醯基(質量10%)-苯乙烯(質量90%)共聚物、丙烯醯基(質量30%)-苯乙烯(質量70%)共聚物或丙烯醯基(質量40%)-苯乙烯(質量60%)共聚物構成之精細微粒的實例8至20中之抗眩光薄膜,均方根斜率R△q屬於0.003至0.05之範圍且抗眩光性質與白色混濁度兩者都為極佳的。關於乾燥塗佈厚度小於精細微粒之平均粒徑的比較實例1及3中之抗眩光薄膜及精細微粒之表面能相對小於溶劑之表面張力的比較實例4及5中之抗眩光薄膜,R△q值較大且因此抗眩光性質極佳,但白色混濁度較大且對比度降低。另一方面,關於精細微粒之表面能相對大於溶劑之表面張力的比較實例6至10中之抗眩光薄膜,R△q值較小且因此白色混濁度較小,但抗眩光性質不良。在精細微粒之數量增加且乾燥塗層厚度小於精細微粒之平均粒徑的比較實例11中,抗眩光薄膜具有如同習知抗眩光薄膜之抗眩光性質及較大白色混濁度。關於使用乾燥固化樹脂之比較實例12中的抗眩光薄膜,R△q值較小且因此白色混濁度較小,但抗眩光性質不良。如自比較實例2可見,當精細微粒之量為3質量%時,平面部分增加且因此白色混濁度較小,但抗眩光性質難以獲得。因此,如實例21至23中可見,精細微粒之量較佳為4質量%或更大。
當使用具有表面能33 mN/m之苯乙烯精細微粒或具有表面能40 mN/m之丙烯醯基精細微粒時,在精細微粒之表面能與溶劑之表面張力之間的差較小,且如比較實例4中可見,當在精細微粒之表面能與溶劑之表面張力之間的差小於8 mN/m時,精細微粒在乾燥期間三維上顯著地聚結以形成顯著表面不規則性,且所得薄膜具有閃爍、高抗眩光性質及低對比度。
當差較大且如實例1及6中可見,在精細微粒之表面能與溶劑之表面張力之間的差在8至13 mN/m之範圍中,本納胞亦在乾燥之後歸因於配置於平面上之精細微粒而形成,以形成適度表面波紋且所得薄膜具有低抗眩光性質及高對比度。
當差進一步加大且如比較實例6及10中可見,在精細微粒之表面能與溶劑之表面張力之間的差大於13 mN/m,本納胞在乾燥之後不可能形成於表面中,且所得薄膜具有許多平面部分且因此具有低抗眩光性質。因此,為了達成抗眩光性質同時具有以上關係,塗佈組合物具有小於精細微粒之粒徑的厚度將為必要的;且為了消除平面部分,大量添加精細微粒將為必要的。結果,所得薄膜變得具有大白色混濁度及低對比度。
如自以上結果可見,藉由適當地選擇在精細微粒之表面能與溶劑之表面張力之間的差且使用在乾燥之後未固化之樹脂,抗眩光層表面中之本納胞的形成經控制以獲得所要粗糙度,從而使得獲得具有減小的白色混濁度同時保持抗眩光性質之抗眩光薄膜為可能的。
自實例7,已發現,藉由形成含有乾燥固化樹脂之透明樹脂層,可獲得具有進一步減小之白色混濁度的抗眩光薄膜。在並非藉由乾燥固化之樹脂用於透明樹脂層的比較實例13中,R△q值較小且抗眩光性質不良。如自此可見,藉由使用乾燥固化樹脂形成透明樹脂層,可獲得具有比不具有透明樹脂層之抗眩光薄膜之對比度更佳的對比度同時維持極佳抗眩光性質之抗眩光薄膜。
實例27至31
以大體上與實例1至5相同的方式個別地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苯乙烯精細微粒之數量改變為400公克。
實例32至35
以大體上與實例1至5相同的方式個別地獲得抗眩光薄膜,不同在於苯乙烯精細微粒之數量改變為480公克。
抗眩光性質
關於如上所述在實例1至5及27至35中所獲得之抗眩光薄膜之每一者,如下評估抗眩光性質。
在抗眩光層之表面反射兩螢光燈,且根據以下五個標準來評估燈之反射的能見度。
水準5:兩螢光燈被視為單一燈,且不可識別燈之形狀。
水準4:可見兩螢光燈,但不可識別燈之形狀。
水準3:可見兩分離的螢光燈及燈之不明顯邊緣,且可識別螢光燈之形狀。
水準2:清晰可見兩分離的螢光燈,且可見燈之邊緣。
水準1:清晰可見兩分離的螢光燈,且可識別燈之明顯邊緣。
如自表格2可見,當微粒填充比率大於10%時,抗眩光性質對塗層厚度之相依性可能為小的,從而使得難以藉由改變塗層厚度來控制抗眩光性質。
接著,以下參看表格3及圖7來描述在對具有所接合黑玻璃片之抗眩光薄膜量測之白色混濁度與對具有所接合黑壓克力片之抗眩光薄膜量測之白色混濁度之間的相關性。
關於藉由適當地控制實例1中之厚度及粒徑來改變白色混濁度所獲得之實驗實例1至14中的抗眩光薄膜,表格3中展示接合黑玻璃片之抗眩光薄膜及接合黑壓克力片之抗眩光薄膜之白色混濁度的量測結果。另外,關於經由壓克力片之抗眩光薄膜的白色混濁度,表格3中展示藉由使用自黑玻璃片與黑壓克力片之間的相關性獲得之回歸線進行計算所判定的值。如自表格3可見,可藉由計算獲得接近量測值之值。
如圖7中所示,藉由在橫座標上繪製接合黑玻璃片之抗眩光薄膜之白色混濁度且在縱座標上繪製接合黑壓克力片之抗眩光薄膜之白色混濁度來獲得源自黑玻璃片與黑壓克力片之間的相關性之回歸線。在圖7中,當接合玻璃片之抗眩光薄膜之白色混濁度被作為x且接合壓克力片之抗眩光薄膜之白色混濁度被作為y時,獲得由以下公式(2)所表示之回歸線:y=1.1039x-0.4735 (2)且判定係數R2 為0.9909。自上文,發現存在在如使用黑玻璃片所量測之白色混濁度與如使用黑壓克力片所量測之白色混濁度之間的緊密相關性。
在上文,詳細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及實例,但本發明不限於以上實施例及實例且可基於本發明之技術概念來改變或修改。
舉例而言,以上實施例及實例中所述之值僅為實例,且必要時可使用不同於其之值。
在以上所述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描述抗眩光薄膜用於液晶顯示裝置中之實施例,但抗眩光薄膜之應用不限於液晶顯示器。抗眩光薄膜可應用於諸如電漿顯示器、電致發光顯示器及陰極射線管(CRT)顯示器之各種顯示裝置。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藉由在抗眩光層之表面中形成本納胞來製造具有極佳抗眩光性質與極佳對比度兩者之抗眩光薄膜。此外,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使用塗佈組合物被施加至基板之過程來製造具有極佳抗眩光性質與極佳對比度兩者之抗眩光薄膜,且因此按低成本以高生產率獲得具有高品質之抗眩光薄膜。
1...抗眩光薄膜
2...液晶面板
2a...偏光片
2b...偏光片
3...光源
10...抗眩光薄膜
11...基板
12...抗眩光層
13...精細微粒
14...透明樹脂層
101...抗眩光薄膜
111...基板
112...抗眩光層
113...精細微粒
圖1為展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之液晶顯示裝置之構造實例的圖解橫截面圖。
圖2為展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之抗眩光薄膜之構造實例的圖解橫截面圖。
圖3為用於解釋均方根斜率之圖。
圖4為展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中之抗眩光薄膜之構造實例的圖解橫截面圖。
圖5為實例1中之抗眩光薄膜之表面的照片。
圖6為比較實例5中之抗眩光薄膜之表面的照片。
圖7為用於解釋在如使用黑玻璃片所量測之白色混濁度與如使用黑壓克力片所量測之白色混濁度之間的相關性之曲線圖。
圖8為展示習知抗眩光薄膜之構造實例的圖解橫截面圖。
圖9為展示習知抗眩光薄膜之構造實例的圖解橫截面圖。
1...抗眩光薄膜
11...基板
12...抗眩光層
13...精細微粒

Claims (16)

  1. 一種用於製造一抗眩光膜之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施用一塗佈組合物至一基板,該塗佈組合物包括至少一樹脂、一溶劑及多個精細微粒;使施用至該基板之該塗佈組合物乾燥以藉由在該溶劑揮發期間所引起之對流在塗層之一表面中形成一本納胞結構;及固化在包括該所形成本納胞結構之該塗佈組合物中所含有的該樹脂,以形成具有具一適度表面波紋之精細不規則性的一抗眩光層,其中該抗眩光層具有在自該等精細微粒之一平均微粒直徑至該等精細微粒之該平均微粒直徑的三倍之範圍中的一乾燥平均塗佈厚度,其中該抗眩光層具有1.7或更小之一白色混濁度,如藉由數量上判定入射於該抗眩光層之該表面上之漫射光的一漫射反射分量所量測。
  2.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等精細微粒為有機精細微粒,且其中在該等有機精細微粒之一表面能量與該溶劑之一表面張力之間的一差為8至13mN/m。
  3.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等精細微粒主要由苯乙烯構成,且該溶劑具有23mN/m或更小之一表面張力。
  4.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等精細微粒主要由丙烯醯基- 苯乙烯共聚物構成。
  5. 如請求項4之方法,其中該丙烯醯基-苯乙烯共聚物包括60質量百分比至90質量百分比之苯乙烯組份及10質量百分比至40質量百分比之丙烯醯基組份。
  6.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抗眩光層具有4至10%之該等精細微粒的一填充比率。
  7.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在該塗佈組合物乾燥步驟中,該等精細微粒藉由在該溶劑揮發期間所引起之該對流而主要在平面內方向上聚結。
  8. 如請求項7之方法,其中用該抗眩光層之該表面中的該樹脂覆蓋該等所聚結之精細微粒。
  9.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樹脂為一電離輻射固化樹脂、一熱固性樹脂或一其混合樹脂且含有單體、寡聚物及聚合物之至少一者,其在使該塗佈組合物乾燥之後保持在液態中。
  10.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在該樹脂固化步驟中,在一本納胞結構形成於該表面中之狀態中藉由電離輻射或加熱來固化該樹脂。
  11.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抗眩光層具有一表面,該表面具有0.003至0.05微米之一均方根斜率R△q。
  12.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用該樹脂覆蓋該等精細微粒且該等精細微粒不自該抗眩光層之一表面突起。
  13. 如請求項1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以下步驟:在該樹脂固化步驟之後,施用塗佈組合物至該抗眩光 層,該塗佈組合物包括至少一樹脂及一溶劑;及乾燥且固化施用至該抗眩光層之該塗佈組合物以在該抗眩光層上形成一透明樹脂層。
  14. 如請求項13之方法,其中施用至該抗眩光層之該塗佈組合物覆蓋該抗眩光層之該表面中的突起部分以減小靠近該等微粒之斜率。
  15. 如請求項13之方法,其中在施用至該抗眩光層之該塗佈組合物中所含有的該樹脂包括一在乾燥之後改變為固態之乾燥固化樹脂。
  16. 如請求項13之方法,其中:在施用至該抗眩光層之該塗佈組合物中所含有的該樹脂包括一電離輻射固化或熱固性單體、寡聚物及聚合物之至少一者;且在該透明樹脂形成步驟中,藉由電離輻射或加熱來固化該樹脂。
TW098129549A 2007-03-14 2008-03-10 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 TWI4228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64553 2007-03-14
JP2008003463A JP4155338B1 (ja) 2007-03-14 2008-01-10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00944A TW201000944A (en) 2010-01-01
TWI422856B true TWI422856B (zh) 2014-01-11

Family

ID=39716210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08369A TWI360661B (en) 2007-03-14 2008-03-10 Method for producing anti-glare film
TW098129546A TWI422855B (zh) 2007-03-14 2008-03-10 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
TW098129549A TWI422856B (zh) 2007-03-14 2008-03-10 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08369A TWI360661B (en) 2007-03-14 2008-03-10 Method for producing anti-glare film
TW098129546A TWI422855B (zh) 2007-03-14 2008-03-10 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7776389B2 (zh)
JP (1) JP4155338B1 (zh)
KR (2) KR100932825B1 (zh)
TW (3) TWI3606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55338B1 (ja) * 2007-03-14 2008-09-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0067543A (ja) * 2008-09-12 2010-03-25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印刷用のインキ
JP5724171B2 (ja) * 2009-01-09 2015-05-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原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EP2408867A4 (en) * 2009-03-20 2013-03-06 Eric William Hearn Teather COLOR COMPOSITION USING DIFFUSER LIGHT REFLECTION, PROCESS FOR PREPARING THE COLOR COMPOSITION, AND ARTICLES WITH DIFFUSER LIGHT REFLECTION
EP2409076A4 (en) * 2009-03-20 2013-03-06 Eric William Hearn Teather DIFFUSER LIGHT REFLECTORS WITH POLYMERIC COATING
US8361611B2 (en) * 2009-03-20 2013-01-29 Whiteoptics Llc Diffusively light reflective paint composition, method for making paint composition, and diffusively light reflective articles
JP5537886B2 (ja) * 2009-09-30 2014-07-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で製造された光学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れを有する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1113061A (ja) * 2009-11-30 2011-06-09 Brother Industries Ltd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表示装置
JP5759848B2 (ja) * 2010-09-24 2015-08-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12071740A1 (zh) * 2010-12-03 2012-06-07 Lee Chun-Yuan 雾面基板与其制造方法
JP2012141459A (ja) * 2010-12-28 2012-07-26 Fujifilm Corp ハードコート層形成用組成物、光学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3930803A (zh) * 2011-07-18 2014-07-16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高的对比度的防眩膜及其制备方法
US9588263B2 (en) * 2012-08-17 2017-03-07 Corning Incorporated Display element having buried scattering anti-glare layer
CN103529500B (zh) * 2013-10-10 2016-02-03 宁波东旭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TWI514564B (zh) * 2013-12-10 2015-12-21 Au Optronics Corp 顯示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US11059740B2 (en) 2017-06-02 2021-07-13 Guardian Glass, LLC Glass article containing a coating with an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
JP7120241B2 (ja) * 2017-08-30 2022-08-17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透明物品
TWI693734B (zh) * 2019-05-16 2020-05-11 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膜及具有此防眩膜之偏光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04562A (en) * 2004-03-29 2006-02-01 Tomoegawa Paper Co Ltd Antiglare film
TW200604561A (en) * 2004-03-29 2006-02-0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laminate
US20060068156A1 (en) * 2004-09-29 2006-03-30 Linear Limited Pile weatherstrip and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US20060198021A1 (en) * 2005-03-07 2006-09-0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Antireflection film, and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200639050A (en) * 2004-12-22 2006-11-16 Nitto Denko Corp Anti-glare hard coating film and manufacturing mehtod theref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39727B2 (ja) 1991-01-09 1998-12-16 ナショナル住宅産業株式会社 接合部材
JP3386528B2 (ja) 1993-10-01 2003-03-17 株式会社きもと 光学用フィルム
JP3374299B2 (ja) 1994-04-20 2003-02-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
JP2006154838A (ja) 1994-05-18 2006-06-15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性フィルム
KR19990075167A (ko) * 1998-03-18 1999-10-15 윤종용 웨이퍼 건조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웨이퍼 건조방법
JPH11337734A (ja) 1998-05-29 1999-12-10 Nec Corp 導電性偏光板
JP2001259517A (ja) 2000-03-16 2001-09-25 Kawamura Inst Of Chem Res 表面に凹凸構造を有する熱硬化性樹脂塗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107205A (ja) 2001-09-28 2003-04-0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防眩層を含む光学フイ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4002453B2 (ja) 2002-03-12 2007-10-31 株式会社きもと 光吸収性部材
JP4395349B2 (ja) 2003-09-29 2010-01-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この光学フィルムを具備する光学表示装置
JP4739720B2 (ja) 2004-10-01 2011-08-03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防眩性膜の製造方法
JP4556613B2 (ja) 2004-10-21 2010-10-06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663354B1 (ko) * 2005-01-25 2007-01-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포토레지스트 스트리퍼 조성물을 이용한 포토레지스트 제거공정을 갖는 반도체소자 제조방법들
JP4116045B2 (ja) 2005-06-28 2008-07-0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5015462B2 (ja) 2006-01-11 2012-08-29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058723A (ja) 2006-08-31 2008-03-13 Sharp Corp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EP1962110A1 (en) * 2007-02-14 2008-08-27 Sony Corporation Anti-glare fil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4155338B1 (ja) * 2007-03-14 2008-09-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1324677A (zh) 2007-03-14 2008-12-17 索尼株式会社 防眩光膜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04562A (en) * 2004-03-29 2006-02-01 Tomoegawa Paper Co Ltd Antiglare film
TW200604561A (en) * 2004-03-29 2006-02-0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laminate
US20060068156A1 (en) * 2004-09-29 2006-03-30 Linear Limited Pile weatherstrip and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TW200639050A (en) * 2004-12-22 2006-11-16 Nitto Denko Corp Anti-glare hard coating film and manufacturing mehtod therefor
US20060198021A1 (en) * 2005-03-07 2006-09-0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Antireflection film, and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00943A (en) 2010-01-01
US20100291316A1 (en) 2010-11-18
US20080206458A1 (en) 2008-08-28
JP2008257189A (ja) 2008-10-23
TW201000944A (en) 2010-01-01
US8420161B2 (en) 2013-04-16
TW200900727A (en) 2009-01-01
JP4155338B1 (ja) 2008-09-24
TWI422855B (zh) 2014-01-11
TWI360661B (en) 2012-03-21
KR20090058482A (ko) 2009-06-09
KR20080084665A (ko) 2008-09-19
US7776389B2 (en) 2010-08-17
KR100932825B1 (ko) 2009-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22856B (zh) 製造抗眩光薄膜之方法
JP4238936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TWI437274B (zh) 防眩光膜,製造防眩光膜之方法,及使用防眩光膜之顯示裝置
JP4155337B1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US7722921B2 (en) Anti-reflection film produc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7751121B2 (en) Anti-glare fil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RU2466437C2 (ru) Оптическая пленка и способ ее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противобликовый поляризатор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US8182899B2 (en) Anti-glare film,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9020288A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偏光子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JP2008304638A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偏光子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TWI444389B (zh) Light diffusion element
JP7446663B2 (ja)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これを含むマイクロledディスプレイ
KR20210065052A (ko) 눈부심 방지 필름, 편광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