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7274B - 防眩光膜,製造防眩光膜之方法,及使用防眩光膜之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防眩光膜,製造防眩光膜之方法,及使用防眩光膜之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37274B
TWI437274B TW098129292A TW98129292A TWI437274B TW I437274 B TWI437274 B TW I437274B TW 098129292 A TW098129292 A TW 098129292A TW 98129292 A TW98129292 A TW 98129292A TW I437274 B TWI437274 B TW I43727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lare
intensity
fine particles
diffuser elements
ang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292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03130A (en
Inventor
Tsutomu Nagahama
Yumi Haga
Hitoshi Watanabe
Shinichi Matsumura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003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031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72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727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n irregula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3/00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3/06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y exposure to radiation
    • B05D3/061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y exposure to radiation using U.V.
    • B05D3/065After-treatment
    • B05D3/067Curing or cross-linking the co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74Production of other optical el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B29D11/00009- B29D11/0073
    • B29D11/00788Producing optical fil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Description

防眩光膜,製造防眩光膜之方法,及使用防眩光膜之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防眩光膜,一種製造防眩光膜之方法,及一種使用防眩光膜之顯示裝置。明確言之,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顯示裝置(例如液晶顯示器、電漿顯示器、電致發光顯示器、或陰極射線管(CRT)顯示器)之表面的防眩光膜,一種製造防眩光膜之方法,及一種使用防眩光膜之顯示裝置。
本申請案主張2007年2月14日向日本專利局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07-033855號及2007年12月28日向日本專利局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07-341220號的優先權權利,其全文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在顯示裝置(例如液晶顯示器、電漿顯示器、及CRT顯示器)中,當來自螢光照明或類似照明之環境光在顯示裝置之表面中反射時,可見度明顯變差。因此,已採用一種在顯示裝置之表面上形成光學多層膜或低折射率膜以減小表面之反射比的方法或一種在顯示裝置之表面上形成具有非常不平整表面之防眩光膜以造成環境光之擴散反射從而使反射影像模糊的方法。
不過,光學多層膜之使用增加生產成本,且不會實現令人滿意的防眩光特性。藉由使用低折射率膜抑制生產成本之增加時,所得表面具有相對較高的反射比,因而出現打擾表面中之反射的問題。另一方面,在併入矽石填充物、有機填充物或類似填充物之混合物以形成具有細微不規則物之表面並利用擴散反射使顯示器之表面中之反射模糊的方法中,可獲得防眩光特性;不過,白色污濁之外觀強,而且尤其在環境光強時,對比度會減小,因此可見度變差。
近年來,需要一抑制白色污濁之外觀且在抑制白色污濁之外觀的同時增加對比度的表面處理,且已開發出某些用於該處理之方法。例如,在日本未審專利申請公告案第2002-365410號(下文中稱為「專利文件1」)中,揭示一種用於獲得不可能發白之防眩光膜同時防止表面中之反射的方法,其中一相對於鏡面反射方向偏離20°的反射光之強度對一在相對於防眩光膜之表面之法線成-10°之方向上的入射光之鏡面反射強度之比率為0.2或更小且反射光強度之峰值之半帶寬係7°或更大。
在日本未審專利申請公告案第2004-61853號(下文中稱為「專利文件2」)中揭示一種防眩光膜,其中以與防眩光膜之表面之法線成5°之角度加以準直之入射光之鏡面反射比係實質上等於朝以自鏡面反射偏離0.2°之角度之入射光之鏡面反射方向之反射比。此外,專利文件2亦揭示一種用於獲得具有1/1,000或更小之值之防眩光膜的方法,其中藉由在相同測量中使用一標準擴散器板正規化朝向與以20°或更大之角度入射於防眩光膜上之光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強度來獲得該值(下文中將使用來自標準擴散器板之反射光之強度加以正規化之反射光強度稱為"增益")。
日本未審專利申請公告案第2006-53371號與第2004-240411號(下文中分別稱為"專利文件3"與"專利文件4")說明一種用於獲得防眩光膜之方法,其中相對於以5°至30°之入射角入射於防眩光膜上之光的規則反射比係1%或更小,且相對於鏡面反射方向朝30°或更大方向的反射比對鏡面反射比之比率係0.001或更小。
不過,防眩光特性與白色污濁之外觀之抑制間有一折衷,且難以設計一種具有兩特性之防眩光膜,而且解決方案並不夠好。例如,已發現一種熟知的具有使用矽石填充物所形成之不規則物表面的防眩光膜滿足專利文件1中所規定之擴散反射特徵且該防眩光膜展現強白色污濁之外觀(儘管強度比為0.1或更小),且該防眩光膜可實現防眩光特性同時半帶寬為7°或更小。
藉由一具有接近鏡反射之表面狀態之膜來滿足專利文件2中所說明之擴散反射特徵(其中鏡面反射比係實質上等於朝自一角度相對於鏡面反射偏離0.2°之入射光之鏡面方向的反射比),因此僅僅藉由專利文件2中所說明之技術難以獲得防眩光特性。另一方面,由本發明者所進行之研究已發現,即使法線方向之增益為約1/100時,膜之白色污濁之外觀也可令人滿意地降低(儘管難以實際製備具有使得法線方向之增益為1/1,000或更小之特徵的防眩光膜)。
關於專利文件3與4中所規定之擴散反射特徵,已發現存在即使防眩光膜具有相對平整表面與大反射,防眩光膜也實現1%或更小之規則反射比的情況。此外,已發現經受低反射處理(例如,形成於表面上之低折射率層)之防眩光膜滿足此類擴散反射特徵,但防眩光特性並不夠好。
此外,如上所述,一種在表面中具有細微不規則物之防眩光膜提供防眩光特性,但其具有一問題,因為該膜在視覺感知上具有粗糙表面外觀。當在顯示裝置中使用具有大粗糙表面外觀之防眩光膜時,影像之可觀看性降低。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防眩光膜(其有優點不僅因為其在實現防眩光特性的同時已抑制白色污濁之外觀,而且因為其已減小粗糙表面外觀),一種製造防眩光膜之方法,及一種使用防眩光膜之顯示裝置。
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一態樣,提供一種防眩光膜,其具有形成於該防眩光膜之一表面上之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且其中該防眩光膜具有以下光學特性:(1)一大於0.1且小於0.6之I(α+1)/I(α)比率,其中I(α)係自一入射光之一鏡面反射方向朝一10°或更小之任意角α所反射的一反射光之一強度,該入射光係與其上具有該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之該表面之一法線方向成一5°至30°之角度入射於該表面上,且I(α+1)係在一廣角方向上自該任意角α偏離1°(任意角α加1°)的一反射光之一強度,及(2)與該入射光之該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的一光之一0.02或更小之增益,其中藉由使用一標準擴散板之一鏡面反射強度作為1正規化一反射光強度而獲得該增益。該等擴散器元件其間具有一50微米至300微米之平均空間。
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二態樣,提供一種防眩光膜,其具有位於其表面上之複數個擴散器元件,其中該防眩光膜具有以下光學特性:(1)相對於一與其上具有該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之該表面之一法線方向成一5°至30°之角度入射於該表面上之光,相對於一反射光強度之一峰值的1/100反射光強度處之一6.0°至28.0°之角度之全寬;及(2)與該入射光之一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之光之一0.02或更小之增益,其中藉由使用一標準擴散板之一鏡面反射強度作為1正規化一反射光強度而獲得該增益。該等擴散器元件其間具有一50微米至300微米之平均空間。
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三態樣,提供一種防眩光膜,其具有位於其表面上之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且其中該防眩光膜具有以下光學特性:(1)相對於一與其上具有該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之該表面之一法線方向成一5°至30°之角度入射於該表面上之光,相對於一反射光強度之一峰值的1/1,000反射光強度處之一10.0°至45.0°之角度之全寬,及(2)與該入射光之一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的一光之一0.02或更小之增益,其中藉由使用一標準擴散板之一鏡面反射強度作為1正規化一反射光強度而獲得該增益。該等擴散器元件其間具有一50微米至300微米之平均空間。
依據本發明之一第四態樣面,提供一種製造防眩光膜之方法,其包括藉由形狀轉移方法、噴砂方法、雷射束加工方法、濕式蝕刻方法、或貝納得胞(Benard Cell)形成方法在防眩光膜之一表面中形成細微不規則物之步驟,以藉此在該表面上形成複數個擴散器元件。該防眩光膜具有以下光學特性:(1)一大於0.1且小於0.6之I(α+1)/I(α)比率,其中I(α)係自一入射光之一鏡面反射方向朝一10°或更小之任意角α所反射的一反射光之一強度,該入射光係與該表面之法線方向成一5°至30°之角度入射於其上具有該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之該表面上,且I(α+1)係在一廣角方向上自該任意角α偏離1°(任意角α加1°)的一反射光之一強度,及(2)與該入射光之該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的一光之一0.02或更小之增益,其中藉由使用一標準擴散板之一鏡面反射強度作為1正規化一反射光強度而獲得該增益,且其中該等擴散器元件其間具有一50微米至300微米之平均空間。
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五態樣,提供一種製造防眩光膜之方法,其包括藉由形狀轉移方法、噴砂方法、雷射束加工方法、濕式蝕刻方法、或貝納得胞形成方法在防眩光膜之一表面中形成細微不規則物之步驟,以藉此在該表面上形成複數個擴散器元件。該防眩光膜具有以下光學特性:(1)相對於一與其上具有該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之該表面之法線方向成一5°至30°之角度入射於該表面上之光,相對於一反射光強度之一峰值的1/100反射光強度處之一6.0°至28.0°之角度之全寬;及(2)與該入射光之一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的一光之一0.02或更小之增益,其中藉由使用一標準擴散板之一鏡面反射強度作為1正規化 一反射光強度而獲得該增益,且其中該等擴散器元件其間具有一50微米至300微米之平均空間。
依據本發明之一第六態樣,提供一種製造防眩光膜之方法,其包括藉由形狀轉移方法、噴砂方法、雷射束加工方法、濕式蝕刻方法、或貝納得胞形成方法在防眩光膜之一表面中形成細微不規則物之步驟,以藉此在該表面上形成複數個擴散器元件。該防眩光膜具有以下光學特性:(1)相對於一與其上具有該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之該表面之法線方向成一5°至30°之角度入射於該表面上之光,相對於一反射光強度之一峰值的1/1,000反射光強度處之一10.0°至45.0°之角度之全寬,及(2)與該入射光之一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的一光之一0.02或更小之增益,其中藉由使用一標準擴散板之一鏡面反射強度作為1正規化一反射光強度而獲得該增益,且其中該等擴散器元件其間具有一50微米至300微米之平均空間。
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七態樣,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一顯示部分,其係用於顯示一影像;及一防眩光膜,其係形成於該顯示部分之一顯示側上。該防眩光膜具有位於該防眩光膜之一表面上之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且具有以下光學特性:(1)一大於0.1且小於0.6之I(α+1)/I(α)比率,其中I(α)係自一入射光之一鏡面反射方向朝一10°或更小之任意角α所反射的一反射光之一強度,該入射光係與該表面之該法線方向成一5°至30°之角度入射於其上具有該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之該表面上,且I(α+1)係在一廣角方向上自該任意角α偏離1°(任意角α加1°)的一反射光之一強度,及(2)與該入射光之該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的一光之一0.02或更小之增益,其中藉由使用一標準擴散板之一鏡面反射強度作為1正規化一反射光強度而獲得該增益。該等擴散器元件其間具有一50微米至300微米之平均空間。
依據本發明之一第八態樣,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一顯示部分,其係用於顯示一影像;及一防眩光膜,其係形成於該顯示部分之一顯示側上。該防眩光膜具有位於該防眩光膜之一表面上之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且具有以下光學特性:(1)相對於一與其上具有該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之該表面之法線方向成一5°至30°之角度入射於該表面上之光,相對於一反射光強度之一峰值的1/100反射光強度處之一6.0°至28.0°之角度之全寬;及(2)與該入射光之一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的一光之一0.02或更小之增益,其中藉由使用一標準擴散板之一鏡面反射強度作為1正規化一反射光強度而獲得該增益,且其中該等擴散器元件其間具有一50微米至300微米之平均空間。
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九態樣,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一顯示部分,其係用於顯示一影像;及一防眩光膜,其係形成於該顯示部分之一顯示側上,其中該防眩光膜具有位於該防眩光膜之一表面上之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且具有以下光學特性:(1)相對於一與其上具有該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之該表面之法線方向成一5°至30°之角度入射於該表面上之光,相對於一反射光強度之一峰值的1/1,000反射光強度處之一10.0°至45.0°之角度之全寬,及(2)與該入射光之一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的一光之一0.02或更小之增益,其中藉由使用一標準擴散板之一鏡面反射強度作為1正規化一反射光強度而獲得該增益,且其中該等擴散器元件其間具有一50微米至300微米之平均空間。
在本發明之第一、第四、及第七態樣之各態樣中,一種具有一特定比率的防眩光膜可實現防眩光特性,該比率係朝一10°或更小之任意角之反射光之強度對在一廣角方向上自該任意角偏離1°(任意角α加1°)之反射光之強度的比率。明確言之,相對於一入射光之一鏡面反射方向,該入射光係相對於其上具有該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之該表面之法線成一5°至30°之角度入射於該表面上,一I(α+1)/I(α)比率係大於0.1且小於0.6,其中I(α)係自該鏡面反射方向朝一10°或更小之任意角α所反射之反射光之一強度,且I(α+1)係在一廣角方向上自該任意角α偏離1°(任意角α加1°)之一反射光之一強度。當該反射光強度之I(α+1)/I(α)比率大於0.1時,可獲得防眩光特性,且當I(α+1)/I(α)比率為0.6或更小時,可抑制白色污濁之外觀。
在本發明之第二、第五、及第八態樣之各態樣中,一種相對於一反射光強度之一峰值的1/100反射光強度處具有一特定角度之全寬的防眩光膜可實現防眩光特性。明確言之,相對於一相對於其上具有該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之該表面之法線方向成一5°至30°之角度入射於該表面上之光,相對於該反射光強度之該峰值的1/100反射光強度處之角度之全寬係6.0°至28.0°。當相對於反射光強度之峰值的1/100反射光強度處之角度之全寬為6.0°或更大時,可獲得防眩光特性,且當該角度之全寬為28.0°或更小時,可抑制白色污濁之外觀。
在本發明之第三、第六、及第九態樣之各態樣中,一種相對於一反射光強度之一峰值的1/1,000反射光強度處具有一特定角度之全寬的防眩光膜可實現防眩光特性。明確言之,相對於一相對於其上具有該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之該表面之法線方向成一5°至30°之角度入射於該表面上之光,相對於該反射光強度之該峰值的1/1,000反射光強度處之角度之全寬係10.0°至45.0°。當相對於反射光強度之峰值的1/1,000反射光強度處之角度之全寬為10.0°或更大時,可獲得防眩光特性,且當該角度之全寬為45.0°或更小時,可抑制白色污濁之外觀。
在本發明之第一至第九態樣之各態樣中,當該防眩光膜具有一與該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之光的特定增益時,可抑制白色污濁之外觀。明確言之,與該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之光的增益為0.02或更小。
當該防眩光膜具有擴散器元件間之一特定平均空間時,可減小粗糙表面外觀。明確言之,擴散器元件間之平均空間為50微米至300微米。
下文將參考附圖來說明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在以下具體實施例中,所有圖式中採用相同參考數字來指示相同部件或部分。
(1)第一具體實施例 (1-1)防眩光膜之組態
圖1係一放大斷面圖,其顯示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一具體實施例之一防眩光膜之組態的一範例。在防眩光膜1之表面14上形成複數個突起物作為擴散器元件,以便表面共同具有細微不規則物。本發明者已對防眩光膜1之擴散反射特徵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因此,發現具有下述特定擴散反射特徵之防眩光膜1可實現極好防眩光特性及白色污濁之外觀之抑制,且已成功獲得此一防眩光膜。
為了實現防眩光特性,需要減小鏡面反射強度之絕對值,不過更需要擴散反射特徵不急劇變化。人之視覺敏感度與光之強度之對數間有相關性,因此,當擴散反射特徵之強度之對數急劇變化時,會視覺感知光源之反射邊緣,因而該表面不展現防眩光特性。因此,依據一第一具體實施例之防眩光膜1滿足一大於0.1且小於0.6之I(α+1)/I(α)比率,其中I(α)係自一入射光之一鏡面反射方向朝一10°或更小之任意角α的一反射光之一強度,該入射光係與表面14之法線成一5°至30°之角度入射於表面14上,且I(α+1)係在一廣角方向上自該角度α偏離1°的一反射光之一強度。若I(α+1)/I(α)比率不小於0.1,則強度急速變化且邊緣傾向於觀察得到,因此感知不到防眩光特性。若I(α+1)/I(α)比率大於0.6,則儘管獲得防眩光特性,但白色污濁之外觀變大。
相對於從與表面14之法線方向成角度5°至30°之方向入射的一光,變為相對於一反射光強度之一峰值的1/100反射光強度的一角度之全寬係6.0°至28.0°,因此會實現與上述所規定之擴散反射特徵類似的防眩光特性。若角度之全寬不大於6.0°,則強度急速變化且邊緣傾向於觀察得到。若角度之全寬超過28.0,則儘管獲得防眩光特性,但展現白色污濁之外觀。
同樣地,相對於從相對於表面14之法線方向成角度5°至30°之方向入射的一光,變為相對於一反射光強度之一峰值的1/1,000反射光強度的一角度之全寬係10.0°至45.0°,因此會實現與上述所規定之擴散反射特徵類似的防眩光特性。若角度之全寬不大於10.0°,則強度急速變化且邊緣傾向於觀察得到。若角度之全寬超過45.0°,則儘管實現防眩光特性,但展現白色污濁之外觀。
藉由使用(例如)OPTEC Co.,Ltd所製造及銷售之測角光度計GP-1-3D測量反射光強度來決定防眩光膜1之擴散反射特徵。在該測量中,為了移除從後表面離開之反射之效應以本質上決定防眩光膜1之擴散反射特徵,透過一黏合劑將一黑色玻璃或黑色壓克力板黏接至防眩光膜1之表面14之反面。
另一方面,關於白色污濁之外觀,與鏡面方向成10°或更大之角度之反射比很重要。此之原因係藉由減少從鏡面反射方向以廣角方向擴散之光分量降低白色污濁度。因此,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一具體實施例之防眩光膜1滿足使得相對於與表面14之法線成5°至30°之角度之方向上入射於表面上之光,與入射光之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之光之增益為0.02或更小的擴散反射特徵,其中藉由使用一標準擴散板之一鏡面反射強度作為1正規化一反射光強度而獲得該增益。較佳地,自鏡面反射方向朝20°或更大之方向所反射之光的增益為0.01或更小。朝10°或更大之方向所反射之光的增益可為0.25或更小,更佳為0.08或更小。因此,防眩光膜中白色污濁之外觀可得以抑制。增益意指使用一標準擴散器板加以正規化的一反射光強度,且增益係將相同測量中使用一硫酸鋇標準擴散器板所測量的規則反射光之強度用作1加以標準化的一反射光強度值。
防眩光膜1之表面濁度較佳為5.0%或更小,更佳為3.0%或更小。若表面濁度為5.0%或更小,則減小防眩光膜之白色污濁之外觀,而且,若表面濁度為3.0%或更小,則進一步減小防眩光膜之白色污濁之外觀。表面濁度係藉由偵測表面散射所獲得之值,而且,表面濁度越高,白色污濁之外觀越高。另一方面,關於內部濁度,無特定限制。
當本文中使用內部濁度時,藉由(例如)在JIS K7136中所說明之測量條件下使用一濁度計HM-150(由MURAKAMI COLOR RESEARCH LABORATORY製造及銷售)相對於防眩光膜1(其具有一附著於防眩光層12之表面上濁度為1.0%或更小的黏合劑)進行測量來決定內部濁度。藉由以與內部濁度之決定相同的方式相對於防眩光膜1進行測量來決定表面濁度,藉此獲得所得值與內部濁度之差。
藉由形成於表面14上使得表面14具有細微不規則物之擴散器元件獲得防眩光膜1之光學特性。藉由減小擴散器元件之尺寸,螢幕之由於視覺感知上之粗糙表面外觀所造成之閃爍、或眩光(下文中常常將螢幕之眩光稱為"表面眩光")可得以抑制。
視覺感知上之粗糙表面外觀意指使一具有均勻光強度之光源從防眩光膜1反射時藉由來自一擴散器元件沿不同方向之反射觀察具有不均勻光度之感知粒度。因此,有利地減小擴散器元件間之空間使得在使用防眩光膜1之影像顯示裝置之最佳觀看距離處觀察時個別擴散器元件可彼此分離。明確言之,藉由體積擴散指定擴散器元件時藉由減小擴散器元件間之平均空間,或藉由表面擴散指定擴散器元件時藉由減小平均峰值-谷值空間Sm可抑制粗糙表面外觀。
因此,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一具體實施例之防眩光膜1滿足使得擴散器元件間之平均空間(即,表面14之平均峰值-谷值空間Sm)為300 μm或更小,更佳為220 μm或更小的特徵。從適當控制擴散反射特徵及防止著色之觀點而言,擴散器元件間之平均空間(即,防眩光膜1之表面14之平均峰值-谷值空間Sm)較佳為2 μm或更大,且從實際控制特性之觀點而言,其較佳為50 μm或更大。
藉由以下公式來決定一人(其具有視力V以便該人可關於一放置於離該人之距離D(cm)處之主體區別白色與黑色)之解析度d(dpi):d=2.54×3,438×V/D由該計算發現具有1.0之視力之人在100公分(cm)之觀看距離處的解析度為約290微米(μm)。因此,認為平均峰值-谷值空間Sm屬於以上範圍內時,可抑制粗糙表面外觀。
將防眩光膜1之平均峰值-谷值空間Sm決定為藉由使用(例如)Kosaka Laboratory Ltd.所製造及銷售之SURFCORDER ET4000A作為自動微形狀測量儀器依據JIS B0601-1994中所說明之方法測量表面粗糙度所獲得之粗糙度曲線中之粗糙度參數。
另一方面,表面眩光係受防眩光膜1之擴散器元件間之空間與像素間距之間之關係影響,因此,較佳依據所使用影像顯示裝置之像素間距來控制該空間。擴散器元件間之空間不小於像素間距時,個別擴散器元件間之相對位置關係不均勻,因此將其識別為表面眩光。因此,擴散器元件間之空間為影像顯示裝置之像素尺寸之1/3或更小(更佳為1/4或更小)時,可防止表面眩光。
第一具體實施例中其表面中具有細微不規則物之防眩光膜1係由(例如)樹脂構成。從促進生產之觀點而言,用於防眩光膜1之樹脂包括離子化輻射-可固化樹脂(其係藉由(例如)紫外線輻射或電子輻射而固化)、熱固樹脂(其係藉由熱而固化)、或熱塑樹脂之至少一個。可使用一丙烯酸酯樹脂(例如,丙烯酸胺基甲酸酯、環氧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多元醇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或蜜胺丙烯酸酯)作為離子化輻射-可固化樹脂。關於固化樹脂之特性,尤佳的係產生具極好透光性之固化樹脂的樹脂(從實現影像可透性之觀點而言)或產生具高硬度之固化樹脂的樹脂(從獲得抗缺陷性之觀點而言),且可適當選擇一樹脂。離子化輻射-可固化樹脂不受限於紫外線固化樹脂,且可使用任何離子化輻射-可固化樹脂(只要其具有透光性),不過較佳為透射光之色彩或透射光數量不會由於著色或濁度而明顯變化之離子化輻射-可固化樹脂。
藉由將光聚合引發劑併入能夠形成樹脂之有機材料(例如單體、低聚物、或聚合物)中獲得光敏樹脂。例如,藉由使異氰酸酯單體或預聚合物與聚酯多元醇發生反應及使具有羥基之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單體與所得產物發生反應獲得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樹脂。
可個別或組合使用(例如)二苯基酮衍生物、苯乙酮衍生物、蒽醌衍生物等作為光聚合引發劑。在光敏樹脂中,可適當選擇及併入一用於促進膜形成之成分,例如丙烯酸樹脂。
必要時可在光敏樹脂中添加適當數量的光穩定劑、紫外光吸收劑、抗靜電劑、阻燃劑、抗氧化劑等。可添加矽石細微粒子等作為黏度修改劑。
(1-2)製造防眩光膜之方法
參考圖2A至2E說明製造依據一第一具體實施例之防眩光膜1之方法。
(製備母模之程序)
首先製備一欲處理基底材料。基底材料之形式之範例包括基板形式、薄片形式、膜形式、及塊形式。用於基底材料之材料之範例包括塑膠、金屬、及玻璃。接下來,使用一光罩成像方法(其使用(例如)KrF準分子雷射)、一壓製方法、一使用壓模來模製之方法、一切割方法、一噴砂方法、一濕式蝕刻方法等處理基底材料以在基底材料之表面中圖案化與防眩光膜1之表面14相對應之細微不規則物,藉此獲得圖2A所示母模21,其細微不規則物之形狀與表面14中之細微不規則物之形狀相反。母模21之表面具有使得防眩光膜1可實現如上所述擴散反射特徵的細微不規則物,且具有300 μm或更小(較佳為220 μm或更小)之平均峰值-谷值空間Sm。
(製備複製母版之程序)
接下來,藉由(例如)無電電鍍方法在上面所獲得之母模21之細微不規則物上形成一導電膜。該導電膜係一由金屬(例如鎳)構成之金屬膜。接下來,將其上形成有導電膜之母模21置於一電鑄設備中,並藉由(例如)電鍍方法在導電膜上形成一金屬電鍍層,例如鎳鍍層。接著使金屬電鍍層脫離母模21,獲得圖2B所示複製母版22,其細微不規則物之形狀與母模21中之細微不規則物之形狀相反。
之後,使上面所獲得之複製母版22經受表面處理,然後藉由(例如)電鍍方法在所得複製母版之細微不規則物上形成一金屬電鍍層,例如鎳鍍層。接著使金屬電鍍層脫離複製母版22,藉此獲得圖2C所示複製母版23,其細微不規則物與母模21之細微不規則物相同。
當母模係由有機物質等(其可能會受損)構成時,如上所述由母模製備一子模具及一第三代模具,而且即使當母模因母模脫模而受損時,也使用子模具製備大量第三代模具。另一方面,當母模不可能受損且可由母模重複製備子模具時,處理母模使得其形狀與防眩光層之形狀相同且可將所得反向子模具用作轉移模具。
(製備防眩光膜之程序)
接下來,將光敏樹脂(例如紫外線固化樹脂)注入上面所獲得的圖2D所示複製母版23之細微不規則物中,以使得光敏樹脂之厚度均勻。藉由形狀轉移獲得表面14之細微不規則物,因此不必為光敏樹脂添加細微粒子,不過可以為了細微地控制濁度或表面形狀而為光敏樹脂添加細微粒子。
之後,藉由光照射(例如從已注入光敏樹脂之側的紫外線照射),固化樹脂。接下來,如圖2E所示,使已固化光敏樹脂脫離複製母版23。因此,獲得表面14中具有細微不規則物(其係適度波形)之防眩光膜。
藉由以上程序所製備之防眩光膜1具有如上所述特定擴散反射特徵,因而在提供防眩光特性的同時抑制白色污濁之外觀。此外,該防眩光膜具有形成於表面14中之擴散器元件間之一特定空間,因此該防眩光膜減小粗糙表面外觀。因此,藉由在顯示裝置(例如液晶顯示器、電漿顯示器、電致發光顯示器、或CRT顯示器)中使用防眩光膜1,可提供實現極好防眩光特性與極好對比度兩者之顯示器,藉此改善可見度。
(2)第二具體實施例 (2-1)防眩光膜之結構
圖3係一放大斷面圖,其顯示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具體實施例之一防眩光膜之結構的一範例。防眩光膜1包括基板11、及防眩光層12(其具有形成於基板11上之細微粒子13)。細微粒子13在防眩光層12之表面中形成複數個突起物作為擴散器元件。因此,防眩光層12之表面共同具有細微不規則物。本發明者已對防眩光膜1之擴散反射特徵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因此,發現具有下述特定擴散反射特徵之防眩光膜1可實現極好防眩光特性及白色污濁之外觀之抑制,且已成功獲得此一防眩光膜。
為了實現防眩光特性,需要減小規則反射光之強度之絕對值,不過更需要擴散反射特徵不急劇變化。人之可見度與光之強度之對數間有相關性,因此,當擴散反射特徵之強度之對數急劇變化時,會視覺識別表面中光源之反射的邊緣,因而該表面不展現防眩光特性。因此,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具體實施例之防眩光膜1滿足使得相對於圖4所示在與防眩光層12之表面之法線2成5°至30°之角度的方向3上入射於表面上之光的擴散反射特徵,I(α+1)/I(α)比率係大於0.1,其中I(α)係與鏡面方向4成10°或更小之任意角α的方向5上之反射光之強度,且I(α+1)係廣角方向上從角度α偏離1°之方向6上之反射光之強度。在此情況下,反射光之強度之對數之變化可為-1或更小,因而反射之邊緣不再明顯,因此獲得防眩光特性。另一方面,當反射光強度之I(α+1)/I(α)比率增加時,可獲得防眩光特性,不過白色污濁之外觀變強。因此,反射光強度之I(α+1)/I(α)比率為0.6或更小。
圖5係一曲線圖,其顯示鏡面方向為相對於入射於防眩光層12之表面上之光的0°時角度(α)與反射光強度I(α)間之關係的一範例。圖式中之箭頭指示相對於反射光強度之峰值的1/100反射光強度處之角度之全寬。本發明者已發現,相對於在與防眩光層12之表面之法線2成5°至30°之角度的方向3上入射於表面上之光,當相對於反射光強度之峰值的1/100反射光強度處之角度之全寬為6.0°至28.0°時,可實現與以上特定擴散反射特徵類似的防眩光特性。當此角度之全寬係小於6.0°時,強度之變化非常急劇以致可能觀察到反射之邊緣。另一方面,當角度之全寬係大於28.0°時,獲得防眩光特性,但展現白色污濁之外觀。
同樣地,已發現,關於與防眩光層12之表面之法線2成5°至30°之角度的方向3上入射於表面上之光,當相對於反射光強度之峰值的1/1,000反射光強度處之角度之全寬為10.0°至45.0°時,可獲得與以上特定擴散反射特徵類似的防眩光特性。可類似地指定相對於峰值之1/10反射光強度處之角度之全寬,但具有光澤使得可看到反射之表面的擴散反射特徵與具有適當防眩光特性之表面的擴散反射特徵在約1/10強度處之一角度處彼此類似,且已發現僅僅藉由指定擴散反射特徵無法獲得防眩光特性。
藉由使用(例如)OPTEC Co.,Ltd所製造及銷售之測角光度計GP-1-3D測量反射光強度來決定防眩光膜1之擴散反射特徵。在該測量中,為了移除從後表面離開之反射之效應以本質上決定防眩光膜1之擴散反射特徵,透過一黏合劑將一黑色玻璃或黑色壓克力板黏接至防眩光膜1之其上不形成防眩光層12之表面上。
另一方面,關於白色污濁之外觀,與鏡面反射方向成10°或更大之角度之反射比很重要。此之原因係藉由減少以比鏡面反射方向與表面法線之角度大的角度所擴散之光分量可降低白色污濁度。因此,在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一具體實施例之防眩光膜1中,滿足相對於與防眩光層12之表面之法線2成5°至30°之角度的方向3上入射於表面上之光,使得與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之光之增益為0.02或更小,更佳為0.01或更小(使用來自一標準擴散器板之鏡面反射光之強度作為1對該增益加以正規化)的擴散反射特徵,且有利地係與鏡面反射方向成1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之光的增益為0.25或更小,更佳為0.08或更小。在此情況下,可抑制防眩光膜中之白色污濁之外觀。本文中所使用之"增益"意指使用一標準擴散器板加以正規化的一反射光強度,且在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中,增益係將相同測量中使用一硫酸鋇標準擴散器板所測量的規則反射光之強度用作1加以正規化的一反射光強度值。
防眩光膜1之表面濁度較佳為5.0%或更小,更佳為3.0%或更小。當表面濁度為5.0%或更小時,減小防眩光膜之白色污濁之外觀,而且,當表面濁度為3.0%或更小時,進一步減小防眩光膜之白色污濁之外觀。表面濁度係藉由偵測表面散射所獲得之值,而且,表面濁度越高,白色污濁之外觀越高。另一方面,關於內部濁度,無特定限制,且視防眩光層12中所包含之細微粒子13等等來決定內部濁度。
在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中,藉由(例如)在JIS K7136中所說明之測量條件下使用一濁度計HM-150(由MURAKAMI COLOR RESEARCH LABORATORY製造及銷售)測量防眩光膜1(其具有一黏接於防眩光層12之表面上濁度為1.0%或更小的黏合劑)來決定內部濁度。藉由以與內部濁度之決定相同的方式相對於防眩光膜1進行測量來決定表面濁度,且獲得所得值與內部濁度之差。
藉由形成於防眩光層12之表面上以便防眩光層12之表面具有細微不規則物之擴散器元件獲得防眩光膜1之此類光學特徵。藉由減小擴散器元件之尺寸,螢幕之由於表面之粗糙表面外觀所造成之閃爍、或眩光(下文中常常將螢幕之眩光稱為"表面眩光")可得以抑制。
表面之粗糙表面外觀意指使一具有均勻光強度之光源從防眩光膜1反射時由來自一擴散器元件沿不同方向之反射所造成的來自表面之不均勻光度。因此,有利地減小擴散器元件間之空間使得在使用防眩光膜1之影像顯示裝置之最佳觀看距離處觀察時個別擴散器元件可彼此分離。明確言之,藉由體積擴散指定擴散器元件時藉由減小擴散器元件間之平均空間,或藉由表面擴散指定擴散器元件時藉由減小平均峰值-谷值空間Sm可抑制粗糙表面外觀。
因此,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具體實施例之防眩光膜1滿足使得擴散器元件間之平均空間(即,防眩光層12之表面之平均峰值-谷值空間Sm)為300 μm或更小,更佳為220 μm或更小的特徵。從適當控制擴散反射特徵及防止著色之觀點而言,擴散器元件間之平均空間(即,防眩光層12之表面之平均峰值-谷值空間Sm)較佳為2 μm或更大,且從實際控制特性之觀點而言,其較佳為50 μm或更大。
藉由以下公式來決定一人(其具有視力V以便該人可關於一放置於離該人之距離D(cm)處之主體區別白色與黑色)之解析度d(dpi):d=2.54×3,438×V/D由該計算發現具有1.0之視力之人在100公分(cm)之觀看距離處的解析度為約290微米(μm)。因此,認為平均峰值-谷值空間Sm屬於以上範圍內時,可減小粗糙表面外觀。
將防眩光膜1之平均峰值-谷值空間Sm決定為藉由使用(例如)Kosaka Laboratory Ltd.所製造及銷售之SURFCORDER ET4000A作為自動微形狀測量儀器依據JIS B0601-1994中所說明之方法測量表面粗糙度所獲得之粗糙度曲線中之粗糙度參數。
另一方面,表面眩光係受防眩光膜1之擴散器元件間之空間與像素間距之間之關係影響,因此,較佳依據所使用影像顯示裝置之像素間距來控制該空間。擴散器元件間之空間不小於像素間距時,個別擴散器元件間之相對位置關係不均勻,因此將其識別為表面眩光。因此,擴散器元件間之空間為影像顯示裝置之像素尺寸之1/3或更小(更佳為1/4或更小)時,可防止表面眩光。
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具體實施例之防眩光層12(其具有表面之細微不規則物)包括(例如)一包括細微粒子13之樹脂。在表面之細微不規則物中,較佳採用一樹脂(例如離子化輻射-可固化樹脂)覆蓋細微粒子13。該等不規則物可為適度傾斜不規則物,而且,舉例而言,較佳地複數個細微粒子13係在面內方向上以適當方式黏聚以形成一擴散器元件。可採用一樹脂(例如離子化輻射-可固化樹脂或熱固樹脂)覆蓋已黏聚細微粒子13之整個表面,或可曝露細微粒子13之表面(只要滿足上面提及之擴散反射特徵即可)。不過,當細微粒子13從防眩光層12突出以形成一大幅度傾斜部分時,難以滿足以上擴散反射特徵,進而表面可能具有粗糙表面外觀。因此,當曝露細微粒子13之表面時,較佳僅位於(例如)用作擴散器元件之突起物之尖端部分7處之細微粒子13之表面的部分為曝露部分。
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複數個細微粒子13係在面內方向上以適當方式黏聚"意指:(1)所有細微粒子13僅在面內方向上黏聚而不在防眩光層12之厚度方向上相互堆疊;或(2)幾乎所有細微粒子13係在面內方向上黏聚且剩餘細微粒子13係在厚度方向上相互堆疊因而白色污濁度不增加(至大於2.0,使用黑色玻璃薄片加以測量)。所有細微粒子13在理想情況下形成二維黏聚物,但細微粒子13之部分可能彼此分離而不形成黏聚物因而白色污濁度不增加。
作為防眩光層12中所使用之樹脂,從促進生產之觀點而言,離子化輻射-可固化樹脂(其可藉由採用(例如)紫外光或電子束之照射而固化)、或熱固樹脂(其可藉由熱而固化)較佳,且光敏樹脂(其可藉由採用紫外光之照射而固化)最佳。可使用一丙烯酸酯樹脂(例如,丙烯酸胺基甲酸酯、環氧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多元醇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或蜜胺丙烯酸酯)作為光敏樹脂。關於固化樹脂之特性,尤佳的係可產生具極好透光性之固化樹脂的樹脂(從實現影像可透性之觀點而言)或可產生具高硬度之固化樹脂的樹脂(從獲得抗缺陷性之觀點而言),且可適當選擇一樹脂。離子化輻射-可固化樹脂不受限於紫外線固化樹脂,且可使用任何離子化輻射-可固化樹脂(只要其具有透光性),不過較佳為透射光之色彩或透射光數量不會由於著色或濁度而明顯變化之離子化輻射固化樹脂。
藉由將光聚合引發劑併入能夠形成樹脂之有機材料(例如單體、低聚物、或聚合物)中獲得光敏樹脂。例如,藉由使異氰酸酯單體或預聚合物與聚酯多元醇發生反應及使具有羥基之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單體與所得產物發生反應獲得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樹脂。
可個別或組合使用(例如)二苯基酮衍生物、苯乙酮衍生物、蒽醌衍生物等作為光聚合引發劑。在光敏樹脂中,可適當選擇及併入一用於促進膜形成之成分,例如丙烯酸樹脂。
必要時可在光敏樹脂中添加適當數量的光穩定劑、紫外光吸收劑、抗靜電劑、阻燃劑、抗氧化劑等。可添加矽石細微粒子等作為黏度修改劑。
使用(例如)有機細微粒子或無機細微粒子作為細微粒子13。可使用珠粒(例如,丙稀、苯乙烯、丙稀-苯乙烯共聚物、蜜胺、或聚碳酸酯珠粒)作為有機細微粒子。其可為交聯或非交聯,且可使用包含塑膠之任何球形或平坦細微粒子。使用(例如)平均粒子直徑為5奈米(nm)至15微米(μm)之細微粒子作為細微粒子13。當細微粒子之平均粒子直徑係大於15 μm時,從表面所反射之光不利地造成眩光。另一方面,當平均粒子直徑係小於5 nm時,製備塗層組合物時所分散之粒子不利地再次黏聚。可藉由(例如)雷射繞射方法來測量細微粒子13之平均粒子直徑。
防眩光膜1可具有(儘管未顯示)一形成於防眩光層12上包含填充物或不包含填充物之層,即防眩光層係由兩層構成。
使用(例如)一具有透明性之塑膠膜作為基板11。可使用一熟知聚合物膜作為此一膜。明確言之,可從包含熟知樹脂(例如三醋酸纖維素、聚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醯亞胺(PI)、聚醯胺、芳香族聚醯胺、聚乙烯、聚丙烯酸酯、聚醚碸、聚碸、二醋酸纖維素、聚丙烯、聚氯乙烯、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環氧樹脂、脲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及蜜胺樹脂)之膜中適當選擇一聚合物膜。基板不受限於膜,而且,舉例而言,可使用包含具透明性之塑膠的薄片或板。
關於基板11之厚度,無特定限制,且適當選擇該厚度。從實現極好生產力之觀點而言,較佳地基板之厚度為38至100 μm,但該厚度不受限於此範圍。
(2-2)製造防眩光膜之方法
接下來,說明製造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具體實施例之防眩光膜1之方法。首先將一溶劑混合於(例如)上面提及之離子化輻射-可固化樹脂、細微粒子13、及(視需要)光穩定劑、紫外光吸收劑、抗靜電劑、阻燃劑、抗氧化劑等中以製備一其中分散有細微粒子13之塗層組合物。關於該溶劑,無特定限制,且可使用一有機溶劑,例如第三丁醇、甲苯、甲基乙基酮(MEK)、或異丙醇(IPA)。
接著,將所製備之塗層組合物實質上均勻塗敷至上面提及之基板11。關於塗敷塗層組合物之方法,無特定限制,且可使用熟知的塗布方法。塗布方法之範例包括微凹版塗布方法、線棒塗布方法、直接凹版塗布方法、模塗布方法、浸漬方法、噴灑塗布方法、反輥塗布方法、廉狀塗布方法、逗點式塗布方法、刮刀塗布方法、及旋轉塗布方法。
關於所塗敷塗層組合物之厚度,適當控制及塗敷塗層組合物之固體含量以便已乾燥平均厚度變為3至30 μm,較佳變為4至15 μm。當厚度係小於以上範圍時,難以獲得所需硬度,而當厚度係大於以上範圍時,所得膜可能遭受明顯捲曲。
塗布之後,在高溫下乾燥所塗敷之塗層組合物以使溶劑揮發。乾燥期間塗層組合物中所造成之對流形成貝納得胞,致能防眩光層12之表面具有具適當週期之適度傾斜不規則物。在依據一第二具體實施例之防眩光膜2中,並非藉由(例如)均勻分散個別細微粒子13而是藉由允許複數個細微粒子13適當黏聚(由於對流)以形成一擴散器元件而獲得一所需表面形狀。可視塗層組合物中所包含之溶劑之沸點適當決定乾燥溫度與乾燥時間。在此情況下,較佳選擇乾燥溫度與乾燥時間使得基板11不會由於熱收縮而遭受變形同時考量基板11之熱阻。此外,較佳控制乾燥條件及其他因素使得在離子化輻射固化樹脂中造成適當對流以產生所需表面形狀。
下面詳細說明乾燥步驟與固化步驟。
首先在預定溫度下乾燥塗敷至基板11之塗層組合物以在塗層組合物中造成對流使得細微粒子13由於對流而在面內方向上適當黏聚,形成二維黏聚物。在此實例中,使溶劑揮發,且在所塗敷膜之表面中形成貝納得胞。當細微粒子13在所塗敷膜之厚度方向上相互堆疊以形成三維黏聚物時,在防眩光層之表面中不利地形成具有銳角之成分,因此增加白色污濁之外觀。
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貝納得胞"意指溶劑乾燥步驟中由於塗層組合物中所造成之對流現象或對流而形成之表面結構。乾燥溶劑之程序期間所形成之所有表面結構係稱為本文中所使用之"貝納得胞",且其具有任意形式,而不受限於管狀結構。
可藉由適當控制(例如)溶劑之表面張力及細微粒子13之表面能量來選擇細微粒子13之黏聚度。
較佳地塗層組合物乾燥後,包含於塗層組合物中之樹脂亦處於液體狀態下。在此情況下,可在貝納得胞間形成彎月面,使得可在所塗敷膜之表面中產生適度傾斜細微不規則物。
關於乾燥條件,無特定限制,且可採用空氣乾燥或人工乾燥,其中會控制乾燥溫度或乾燥時間。當乾燥期間將一空氣流傳送至塗層組合物之表面時,較佳地不在所塗敷膜之表面中造成風紋圖案。當造成風紋圖案時,不可能在防眩光層之表面中形成所需適度傾斜細微不規則物,因此使得難以實現防眩光特性與高對比度兩者。
接下來,藉由即離子化輻射或加熱來固化基板11上之已乾燥樹脂。因此形成具有一大週期之波形從而一二維黏聚物構成一峰值。即,在防眩光層12之表面中形成具有寬週期與適度斜率(與目前所製造之膜中之不規則物相比)之細微不規則物。
用於固化離子化輻射-可固化樹脂以形成防眩光層12之固化能源之範例包括電子束、紫外光、可見光、及伽瑪射線,但從生產促進之觀點而言,紫外光較佳。關於紫外光源,無特定限制,且適當選擇一高壓汞燈、一金屬鹵化物燈等等。關於總照射量,可適當選擇一總照射量使得所使用之樹脂得以固化且樹脂與基板11不遭受黃化。可視樹脂之固化適當選擇照射環境,且可在空氣或氮氣、氬氣等之惰性環境中執行照射。
藉由以上方法所製備之防眩光膜1具有如上所述特定擴散反射特徵,因而在實現防眩光特性的同時抑制白色污濁之外觀。此外,該防眩光膜具有形成於防眩光層12之表面中之擴散器元件間之一特定空間,因此該防眩光膜已減小粗糙表面外觀。因此,藉由在顯示裝置(例如液晶顯示器、電漿顯示器、電致發光顯示器、或CRT顯示器)中使用防眩光膜1,可獲得實現極好防眩光特性與極好對比度兩者之顯示器,因此改善可見度。
(3)第三具體實施例 (3-1)防眩光膜之組態
如圖4所示,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三具體實施例之防眩光膜1包括一形成於基板11上之防眩光層12,且在防眩光層12之表面中作為擴散器元件形成複數個突起物,而且該表面共同具有細微不規則物。藉由一形狀轉移方法使用一由母模(其係藉由微製造而形成)所製備之複製母版來形成防眩光層12之表面中之細微不規則物。本發明之第三具體實施例中之基板11、擴散反射特徵、及擴散器元件間之平均空間係類似於本發明之第一與第二具體實施例中之基板11、擴散反射特徵、及擴散器元件間之平均空間,因此省略其說明。
本發明之第三具體實施例中之防眩光層12係由一包括離子化輻射-可固化樹脂或熱固樹脂之樹脂(其與本發明之第一及第二具體實施例中之樹脂類似)形成。藉由如下所述使用複製母版在模製表面中轉移不規則物而獲得防眩光層12之表面中之所需不規則物。防眩光層12不必包含細微粒子13,但其可為了細微地控制濁度或表面形狀而包含細微粒子13。
(3-2)製造防眩光膜之方法
下面參考圖7A至7E說明製造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三具體實施例之防眩光膜1之方法。
製備母模之程序
首先製備一欲處理基底材料。基底材料之形式之範例包括基板形式、薄片形式、膜形式、及塊形式。用於基底材料之材料之範例包括塑膠、金屬、及玻璃。接下來,使用一光罩成像方法(其使用(例如)KrF準分子雷射)、一壓製方法、一使用壓模來模製之方法、一切割方法、一噴砂方法、一濕式蝕刻方法等處理基底材料以在基底材料之表面中圖案化與防眩光層12之表面相對應之細微不規則物,獲得圖7A所示母模21,其細微不規則物之形狀與防眩光層12中之細微不規則物之形狀相反。母模21之表面具有使得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具體實施例之防眩光膜1可實現與本發明之第一及第二具體實施例中之擴散反射特徵類似之擴散反射特徵的細微不規則物,且較佳具有300 μm或更小之平均峰值-谷值空間Sm,更佳為220 μm或更小。
製備複製母版之程序
接下來,藉由(例如)無電電鍍方法在上面所獲得之母模21之細微不規則物上形成一導電膜。該導電膜係一由金屬(例如鎳)構成之金屬膜。接下來,將其上形成有導電膜之母模21置於一電鑄設備中,並藉由(例如)電鍍方法在導電膜上形成一金屬電鍍層,例如鎳鍍層。接著使金屬電鍍層脫離母模21,獲得圖7B所示複製母版22,其細微不規則物之形狀與母模21中之細微不規則物之形狀相反。
之後,使如上所述所獲得之複製母版22經受表面處理,然後藉由(例如)電鍍方法在所得複製母版之細微不規則物上形成一金屬電鍍層,例如鎳鍍層。接著使金屬電鍍層脫離複製母版22,獲得圖5C所示複製母版23,其細微不規則物與母模21之細微不規則物相同。
當母模係由有機物質等(其可能會受損)構成時,如上所述由母模製備一子模具及一第三代模具,而且即使當母模因母模脫模而受損時,也可使用子模具製備大量第三代模具。另一方面,當母模不可能受損且可由母模重複製備子模具時,處理母模使得其形狀與防眩光層之形狀相同且可將所得反向子模具用作轉移模具。
製備防眩光層之程序
接下來,將一光敏樹脂(例如紫外線-可固化樹脂)注入藉由以上程序所獲得之複製母版23之細微不規則物中。可使用(例如)類似於本發明之第一具體實施例中所使用之樹脂的樹脂作為形成防眩光層12之光敏樹脂。藉由形狀轉移獲得防眩光層12之細微不規則物,因此不必為光敏樹脂添加細微粒子,不過可以為了細微地控制濁度或表面形狀而為光敏樹脂添加細微粒子。
接下來,如圖7D所示,將一用作支撐基板之基板11放置於複製母版23上。隨後,藉由(例如)一橡膠輥子向基板11施加力使得光敏樹脂之厚度變均勻。接下來,舉例而言,藉由採用光線(例如紫外光)照射(例如)基板11來固化光敏樹脂。接下來,如圖5E所示,使已固化光敏樹脂脫離複製母版23。因此,在基板11之一主表面上形成防眩光層12,製備一具有如上所述擴散反射特徵之防眩光膜1。
圖8係顯示一使用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具體實施例之防眩光膜1的液晶顯示裝置之組態之一範例的視圖。如圖8所示,該液晶顯示裝置包括一液晶面板31、及一在液晶面板31下面所提供之光源33,且該液晶面板31具有位於其顯示側上之防眩光膜1。
光源33為液晶面板31供應光,且具有(例如)一螢光燈(FL)、電致發光(EL)、或發光二極體(LED)。液晶面板31空間調變光源33所供應之光以顯示資訊。在液晶面板31之兩表面上提供偏光器薄片32a、32b。偏光器薄片32a與偏光器薄片32b允許相對於入射光相互垂直之已偏光之光分量之一穿過該等薄片且藉由吸收遮擋另一個。偏光器薄片32a與偏光器薄片32b係經配置使得(例如)其透射軸相互垂直。
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具體實施例之防眩光膜1具有如上所述特定擴散反射特徵,因而在實現防眩光特性的同時已抑制白色污濁之外觀。此外,該防眩光膜具有形成於防眩光層12之表面中之擴散器元件間之一特定空間,因此該防眩光膜已減小粗糙表面外觀。因此,藉由在液晶顯示裝置中使用防眩光膜1,可改善顯示於液晶顯示裝置上之影像的可見度。
範例
下文中將參考以下範例(其不應解釋為限制本發明之範疇)更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範例1至7及9對應於本發明之一第二具體實施例,而範例8對應於本發明之一第三具體實施例。
範例1
將具有下面所顯示之塗層組合物配方的原始材料混合在一起並藉由磁性攪拌器攪拌一小時,然後藉由棒式塗布器將所得塗層組合物塗敷至一厚度為80 μm之三醋酸纖維素(TAC)膜(由Fuji Photo Film Co.,Ltd.製造及銷售)的一表面。
(塗層組合物之配方)
多官能單體 按重量計算100份
聚合物 按重量計算5份
光聚合引發劑(IRGACURE 184,由CIBA-GEIGY製造及銷售) 按重量計算3份
溶劑(第三丁醇) 按重量計算153份
可交聯苯乙烯珠粒SBX6(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製造及銷售) 按重量計算10份
塗敷之後,在80℃的乾燥爐中對所塗敷之塗層組合物進行兩分鐘乾燥,然後藉由採用紫外光按100 mJ/cm2 進行照射使所塗敷之塗層組合物經受固化處理以獲得範例1中之防眩光膜,其中防眩光層之已乾燥厚度係11.8 μm。
範例2
除可交聯苯乙烯珠粒SBX6(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製造及銷售)之量變為按重量計算3份,及防眩光層之已乾燥厚度為11.0 μm之外,以與範例1中之方式實質上相同的方式獲得範例2中之防眩光膜。
範例3
除可交聯苯乙烯珠粒SBX6(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製造及銷售)之量變為按重量計算5份,溶劑(第三丁醇)之量變為按重量計算156份,及防眩光層之已乾燥厚度為9.4 μm之外,以與範例1中之方式實質上相同的方式獲得範例3中之防眩光膜。
範例4
除使用按重量計算3份之可交聯苯乙烯珠粒SBX4(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製造及銷售)(而非可交聯苯乙烯珠粒SBX6(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製造及銷售)),及防眩光層之已乾燥厚度為4.7 μm之外,以與範例1中之方式實質上相同的方式獲得範例4中之防眩光膜。
範例5
除使用按重量計算5份之可交聯苯乙烯珠粒SX500(由Soken Chemical & Engineering Co.,Ltd.製造及銷售)(而非可交聯苯乙烯珠粒SBX6(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製造及銷售)),溶劑(第三丁醇)之量變為按重量計算156份,及防眩光層之已乾燥厚度為9.7 μm之外,以與範例1中之方式實質上相同的方式獲得範例5中之防眩光膜。
範例6
在範例1中,將按重量計算10份之可交聯苯乙烯珠粒SBX6(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製造及銷售)與按重量計算163份之溶劑(第三丁醇)混合在一起,獲得一防眩光膜,其中防眩光層之已乾燥厚度為12.3 μm。接著,將一塗層組合物(其係藉由將具有下面所顯示之塗層組合物配方之原始材料混合在一起進行製備)塗敷至所得防眩光膜,獲得範例6中具有兩層之防眩光膜。
(塗層組合物之配方)
多官能單體 按重量計算100份
聚合物 按重量計算5份
光聚合引發劑(IRGACURE 184,由CIBA-GEIGY製造及銷售) 按重量計算3份
溶劑(第三丁醇) 按重量計算149份
範例7
除將塗層組合物塗數至一厚度為100 μm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OSMOSHINE A4300,由TOYOBO CO.,LTD.製造及銷售)的一表面,及防眩光層之已乾燥厚度為10.9 μm之外,以與範例2中之方式實質上相同的方式獲得範例7中之防眩光膜。
範例8
藉由一光罩成像方法(其使用一KrF準分子雷射)製備一母模,並在該母模上形成一鎳鍍層,然後使該鎳鍍層脫離該母模以製備一第一複製母版。接著,在該第一複製母版上形成一鎳鍍層,然後使其脫離該第一複製母版以製備一第二複製母版。將一具有下面所顯示之配方的塗層組合物塗敷至第二複製母版,且將一厚度為75 μm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OSMOSHINE A4300,由TOYOBO CO.,LTD.製造及銷售)放置於該塗層組合物上,並藉由一橡膠輥子將一1 kg之負載施加至位於該塗層組合物上之該膜使得塗層組合物之厚度變均勻。隨後,採用紫外光按500 mJ/cm2 照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以使紫外線固化樹脂固化,然後使紫外線固化樹脂脫離第二複製母版以獲得範例8中之防眩光膜。防眩光層之已乾燥厚度為5..5 μm。
(塗層組合物之配方)
多官能單體 按重量計算100份
聚合物 按重量計算5份
光聚合引發劑(IRGACURE 184,由CIBA-GEIGY製造及銷售) 按重量計算3份
溶劑(第三丁醇) 按重量計算149份
範例9
除將具有下面所顯示之塗層組合物配方之原始材料混合在一起,及防眩光層之已乾燥厚度為7.3 μm之外,以與範例1中之方式實質上相同的方式獲得一防眩光膜。
(塗層組合物之配方)
多官能丙烯酸低聚物 按重量計算100份
光聚合引發劑(IRGACURE 184,由CIBA-GEIGY製造及銷售) 按重量計算3份
溶劑(甲基異丁基酮;MIBK) 按重量計算150份
丙二醇單甲基醚(PGM) 按重量計算37份
矽石珠粒SS50B(由TOSOH SILICA CORPORATION製造及銷售) 按重量計算12份
分散劑DOPA15(由Shin-Etsu Chemical Co.,Ltd.製造及銷售) 按重量計算10份
比較範例1
除防眩光層之已乾燥厚度為6.8 μm之外,以與範例2中之方式實質上相同的方式獲得比較範例1中之防眩光膜。
比較範例2
除防眩光層之已乾燥厚度為7.6 μm之外,以與範例2中之方式實質上相同的方式獲得比較範例2中之防眩光膜。
比較範例3
除使用按重量計算3份之可交聯苯乙烯珠粒SX500(由Soken Chemical & Engineering Co.,Ltd.製造及銷售)(而非可交聯苯乙烯珠粒SBX6(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製造及銷售)),及防眩光層之已乾燥厚度為8.5 μm之外,以與範例1中之方式實質上相同的方式獲得比較範例3中之防眩光膜。
比較範例4
除使用按重量計算5份之可交聯苯乙烯珠粒SX500(由Soken Chemical & Engineering Co.,Ltd.製造及銷售)(而非可交聯苯乙烯珠粒SBX6(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製造及銷售)),及防眩光層之已乾燥厚度為11.2 μm之外,以與範例1中之方式實質上相同的方式獲得比較範例4中之防眩光膜。
比較範例5
除使用按重量計算5份之可交聯苯乙烯珠粒SBX12(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製造及銷售)(而非可交聯苯乙烯珠粒SBX6(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製造及銷售)),及防眩光層之已乾燥厚度為18.7 μm之外,以與範例1中之方式實質上相同的方式獲得比較範例5中之防眩光膜。
關於範例1至9及比較範例1至5中所製備之該等防眩光膜之各防眩光膜,藉由下面所顯示之方法評估光學特性。
擴散反射特徵之評估
為了移除從後表面離開之反射之效應以本質上決定防眩光膜之擴散反射特徵,透過一黏合劑將範例1至9及比較範例1至5中所製備之該等防眩光膜之各防眩光膜之後表面附著於黑色玻璃。藉由在暗室條件下使用一測角光度計GP-1-3D(由OPTEC Co.,Ltd.製造及銷售)決定一反射光強度(藉由從-5°至30°掃描在-5°方向上入射於樣本表面上之已準直入射光)來評估擴散反射特徵,其中鏡面反射方向係0°。在此實例中,測角光度計中之光度計具有2°視場。
圖9顯示曲線圖,其顯示範例1與2及比較範例2中之個別擴散反射特徵。圖9中,L1對應於範例1,L2對應於範例2,而L3對應於比較範例2。圖10顯示曲線圖,其顯示範例3與6及比較範例4中之個別擴散反射特徵。圖10中,L4對應於範例3,L5對應於範例6,而L6對應於比較範例4。擴散反射特徵之評估項目如下。決定I(α+1)/I(α)比率,其中I(α)係以任意角α之反射光之強度而I(α+1)係廣角方向上以角度α偏離1°之反射光之強度,且將反射光強度之該比率之最大值決定為每1°之最大強度之變化。個別決定相對於反射光強度之峰值的1/2、1/100、及1/1,000反射光強度處之角度之全寬。藉由將相同評估中使用一標準擴散器板(其係由硫酸鋇構成)所測量的鏡面反射方向上所反射之光之強度用作1標準化相對於範例1至9及比較範例1至5中之該等防眩光膜之各防眩光膜之鏡面反射方向成20°之方向上的反射光強度來決定一增益。
濁度之測量
在JIS K7136中所說明之測量條件下使用一濁度計HM-150(由MURAKAMI COLOR RESEARCH LABORATORY製造及銷售)測量濁度。相對於範例1至9及比較範例1至5中之防眩光膜測量一濁度,且相對於藉由將一黏合劑(其濁度為1%或更小)附著於以上防眩光膜之防眩光層之表面所獲得之防眩光膜測量一濁度,而且將後者定義為內部濁度,且將前者與後者之差決定為表面濁度。
擴散器元件間之平均空間之測量
關於範例1至9及比較範例1至5中之該等防眩光膜之各防眩光膜,在JIS B0601-1994中所說明之測量條件下使用自動微形狀測量儀器SURFCORDER ET4000A(由Kosaka Laboratory Ltd.製造及銷售)測量表面粗糙度,並由所得二維斷面曲線獲得粗糙度曲線。作為一粗糙度參數,藉由進行一計算決定修整曲線之平均長度Sm,決定擴散器元件間之平均空間。
防眩光特性之評估
關於範例1至9及比較範例1至5中所製備之該等防眩光膜之各防眩光膜,為了移除從後表面離開之反射之效應以本質上評估防眩光膜之防眩光特性,透過一黏合劑將防眩光膜之後表面附著於黑色玻璃。接著,使用一螢光照明(其具有兩個平行佈置之未遮蔽螢光燈)作為光源,且藉由從鏡面反射方向之視覺觀察來檢查各防眩光膜中之反射,並依據以下準則評估螢光照明之反射。
A:無法看到螢光燈之邊緣。(將兩個螢光燈視為單一光。)
B:可在一定程度上看到螢光燈,但邊緣不明顯。
C:直接反射螢光燈。
白色污濁度之評估
藉由將防眩光層之表面所擴散並自該表面反射離開之擴散光作為一光源(例如螢光照明)加以偵測來感知白色污濁之外觀。因此,藉由使用市售光譜色度計模擬以上現象定量決定的一值係用作白色污濁度。一特定的測量白色污濁度之方法如下。首先,關於範例1至9及比較範例1至5中所製備之該等防眩光膜之各防眩光膜,為了移除從後表面離開之反射之效應以本質上評估防眩光膜之擴散反射,透過一黏合劑將後表面附著於黑色玻璃。接著,使用一整合球型光譜色度計SP64(由X-Rite,Incorporated製造及銷售),採用一d/8°光學系統,其中採用擴散光照射各防眩光膜之表面且藉由一偵測器(其位於與防眩光膜之法線成8°之方向上)測量反射光。關於該測量值,採用SPEX模式(其中僅偵測擴散反射分量,鏡面反射分量除外),且以2°之偵測視角進行該測量。實驗已證實,藉由以上方法所測量之白色污濁度與視覺感測之白色污濁度間有相關性。
關於範例1至9及比較範例1至5中所製備之該等防眩光膜之各防眩光膜,透過一黏合劑將後表面附著於一黑色壓克力板(ACRYLITE L 502,由Mitsubishi Rayon Co.,Ltd.製造及銷售),且以與使用黑色玻璃之測量方法中之方式相同的方式測量所得防眩光膜中之白色污濁度。針對未附著有防眩光膜之黑色壓克力板所測量之白色污濁度為0.2。
參考表1及圖11說明針對附著有黑色玻璃之防眩光膜所測量之白色污濁度與針對附著有黑色壓克力板之防眩光膜所測量之白色污濁度間之相關性。
表1中相對於藉由改變白色污濁度(藉由在與範例1中之製備方法相同的製備方法中適當控制厚度與粒子直徑)而獲得之防眩光膜之樣本1至14,顯示針對附著有黑色玻璃薄片之樣本及針對附著有黑色壓克力板之樣本的白色污濁度測量結果。此外,關於針對附著有壓克力板之樣本的白色污濁度,表1中顯示藉由進行一計算(其使用由黑色玻璃薄片與黑色壓克力板間之相關性所獲得之迴歸線)所決定之值。從表1中可看到,藉由計算可獲得測量值附近之值。
藉由(如圖9所示)在橫座標上繪製針對黏接有黑色玻璃之樣本的白色污濁度及在縱座標上繪製針對黏接有黑色壓克力板之樣本的白色污濁度而獲得由黑色玻璃與黑色壓克力板間之相關性所獲得之迴歸線。圖9中,將針對附著有玻璃薄片之樣本的白色污濁度視為x且將針對附著有壓克力板之樣本的白色污濁度視為y時,獲得以下公式所表示之迴歸線:y=1.1039x-0.4735且決定係數R2 為0.9909。從上面已發現使用黑色玻璃所測量之白色污濁度與使用黑色壓克力板所測量之白色污濁度間有緊密相關性。
粗糙表面外觀之評估
關於範例1至9及比較範例1至5中所製備之該等防眩光膜之各防眩光膜,為了移除從後表面離開之反射之效應以評估防眩光膜之粗糙表面外觀,透過一黏合劑將防眩光膜之後表面附著於黑色玻璃。接著,使用一光盒(由HAKUBA Photo Industry Co.,Ltd.製造及銷售)作為一平面光源以相對於防眩光膜之法線成約30°之方向上的光照射防眩光膜,且藉由從鏡面反射方向之視覺觀察來檢查各防眩光膜中之反射,並依據以下準則評估粗糙表面外觀。
◎:甚至在離防眩光膜約50公分之位置處也視覺感知不到粗糙表面外觀。
○:在離防眩光膜1公尺之位置處視覺感知不到粗糙表面外觀,但在離膜約50公分之位置處視覺感知到粗糙表面外觀。
×:在離防眩光膜1公尺之位置處視覺感知到粗糙表面外觀。
表2中顯示範例1至9及比較範例1至5之光學特性之評估結果。關於白色污濁度,顯示附著有黑色玻璃之防眩光膜之評估的結果及黏接有黑色壓克力板之防眩光膜之評估的結果。
關注表2中所顯示的每1°之最大強度之變化。在範例1至9(其中每1°之最大強度之變化係大於0.1)之每一範例中,在防眩光特性之評估中螢光燈之邊緣係不明顯,因此將各膜定級為等級B,且發現其具有適當防眩光特性。反之,在比較範例3與4(其中每1°之最大強度之變化為0.1或更小)中,在防眩光特性之評估中觀察到螢光照明之反射,且該等膜不具有令人滿意的防眩光特性。從以上結果已發現為了實現防眩光特性,每1°之最大強度之變化係大於0.1。在比較範例1與2(其中每1°之最大強度之變化係大於0.1)中,該等膜具有極好防眩光特性,但其沿20°之增益高達0.02或更大且具有強白色污濁之外觀。由此已發現每1°之最大強度之變化較佳為0.6或更小。
接下來,關注1/100反射光強度處之角度之全寬。在範例1至9(其中角度之全寬為6.0°或更大)之每一範例中,各膜實現適當防眩光特性。反之,在比較範例3與4(其中角度之全寬係小於6.0°)中,在防眩光特性之評估中藉由視覺觀察觀察到螢光照明之反射,且該等膜不具有令人滿意的防眩光特性。在比較範例1與2(其中角度之全寬係大於28.0°)中,該等膜具有極好防眩光特性,但其沿20°之增益大於0.02且具有強白色污濁之外觀。從以上結果已發現為了實現防眩光特性,1/100反射光強度處之角度之全寬必須為6.0°至28.0°。
接下來關注1/1,000反射光強度處之角度之全寬。在範例1至9(其中角度之全寬為10.0°或更大)之每一範例中,各膜實現適當防眩光特性。反之,在比較範例3與4(其中角度之全寬係小於10.0°)中,在防眩光特性之評估中藉由視覺觀察觀察到螢光照明之反射,且該等膜不具有令人滿意的防眩光特性。在比較範例1與2(其中角度之全寬係大於45.0°)中,該等膜具有極好防眩光特性,但其沿20°之增益大於0.02且具有強白色污濁之外觀。從以上結果已發現為了實現防眩光特性,1/1,000反射光強度處之角度之全寬應為10.0°至45.0°。
關注1/2反射光強度處之角度之全寬(半帶寬)。僅比較範例1滿足日本未審專利申請公告案第2002-365410號中所說明的相對於反射光強度之峰值的半帶寬為7°或更大的需要,且該膜實現極好防眩光特性,但附著有黑色壓克力板之該膜具有高於1.7之白色污濁度。由此已發現難以實現極好防眩光特性與已減小白色污濁度兩者。此外,由比較範例3及4(其中防眩光特性不令人滿意)與範例5(其中實現適當防眩光特性)之比較,發現其間無半帶寬關係。從以上已發現1/2反射光強度處僅具有一特定角度之全寬的膜無法實現防眩光特性。推測此之原因係人之可見度與光之強度之對數間有相關性因而光之強度必須逐漸減為1/100或1/1,000強度。
關於藉由d/8°反射比(鏡面反射分量除外)所評估之白色污濁度,範例1至9中沿20°之增益為0.02或更小且各黏接有黑色壓克力板之防眩光膜具有1.7或更小之白色污濁度。範例1至9中各附著有黑色壓克力板之防眩光膜具有1.7或更小之白色污濁度,且具有已減小黑色反射,因此在顯示器之表面中實際使用該等膜時,清晰地看到黑色。此外,範例2及4至9中各黏接有黑色壓克力板之防眩光膜具有1.2或更小之白色污濁度,且具有進一步減小之黑色反射並得以改善對比度,賦予影像真實性。反之,比較範例1與2中沿20°之增益為0.02或更大之防眩光膜具有強白色污濁之外觀。
在比較範例1與2(其中白色污濁之外觀係強)中,表面濁度係大於5.0%。由此發現表面濁度較佳為0%至5.0%。在範例2至9之每一範例中,表面濁度為3.0%或更小。由此發現表面濁度更佳為0%至3.0%。另一方面,未特別指定內部濁度,且藉由添加獲得一可實現所需擴散反射特徵之表面形狀所需要之細微粒子來決定內部濁度。
接下來關注擴散器元件間之平均空間。關於範例1至9中具有300 μm或更小之平均空間的該等防眩光膜之各防眩光膜,離防眩光膜1公尺(m)之位置處的反射中未感知到粗糙表面外觀。特定言之,範例1、2、4至6、8及9中具有220 μm或更小之平均空間之該等防眩光膜之各防眩光膜具有使得甚至在離防眩光膜約50公分(cm)之位置處也未感知到粗糙表面外觀的非常細微表面特徵。反之,關於比較範例5中具有大於330 μm之平均空間之防眩光膜,會感知到粗糙表面外觀,且防眩光膜不具有細微表面。此外,關於比較範例3與4(其各具有300 μm或更小之平均空間,但其不滿足每1°之最大強度之變化係大於0.1至0.6、1/100反射光強度處之角度之全寬為6.0°至28.0°、或1/1,000反射光強度處之角度之全寬為10.0°至45.0°的擴散反射特徵需要)中之防眩光膜,會感知到嚴重的粗糙表面外觀。推測此之原因係在相對平整表面中造成某些不平整部分。
當所包含細微粒子之表面從由紫外線-可固化樹脂構成之防眩光層明顯突出時,很容易感知到粗糙表面外觀。因此,藉由採用離子化輻射-可固化樹脂等覆蓋粒子之表面以減小粒子之大幅度傾斜部分進一步抑制粗糙表面外觀。此外,基於相同目的,對欲添加粒子加以分類以移除大直徑粒子也係有效的。
將範例1至9及比較範例1及5中之防眩光膜個別應用於影像顯示裝置以檢查影像光。在比較範例5中之防眩光膜中,觀察到閃爍(其係稱為表面眩光),而在範例1至9中之該等防眩光膜之各防眩光膜中,幾乎觀察不到閃爍。
由以上結果發現作為擴散反射特徵具有一特定比率(其係與鏡面反射方向成10°或更小之任意角之反射光之強度對廣角方向上自該任意角偏離1°之反射光之強度的比率)及一特定增益(其係與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之光的增益)之防眩光膜在實現防眩光特性的同時已抑制白色污濁之外觀。同樣地,發現具有一特定角度之全寬(其係相對於反射光強度之峰值的1/100或1/1,000反射光強度處之角度之全寬)及一特定增益(其係與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之光的增益)之防眩光膜在實現防眩光特性的同時已降低白色污濁之外觀。此外,發現除上面提及之擴散反射特徵之外還具有擴散器元件間之一特定平均空間的防眩光膜已減小粗糙表面外觀。
上文中詳細說明本發明之第一、第二及第三具體實施例,但本發明不受限於以上具體實施例,而可基於本發明之技術概念進行變化或修改。例如,以上具體實施例中所提及之值、材料、及方法僅為範例,且必要時可使用與之不同的值、材料、及方法。
例如,在本發明之第二具體實施例中,說明一由於包含細微粒子之樹脂中所造成之對流而在表面中形成細微不規則物之範例,但也可使用不包含細微粒子之樹脂,只要由於對流在樹脂中形成貝納得胞即可。
在本發明之一第三具體實施例中,說明一在液晶顯示器中使用防眩光膜之範例,但顯示裝置不受限於液晶顯示器,且防眩光膜可應用於各種顯示裝置,例如電漿顯示器、電致發光顯示器、及陰極射線管(CRT)顯示器。
在本發明之第一與第三具體實施例中,說明一藉由形狀轉移方法在防眩光膜之表面中形成細微不規則物之範例,但可藉由(例如)使基板之表面經受採用噴砂方法、雷射束加工方法、濕式蝕刻方法等之處理而在表面中形成一不規則物。
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可視設計需要及其他因素進行各種修改、組合、次組合及變更,只要其在所附申請專利範圍或其等效內容的範疇內即可。
1...防眩光膜
2...法線
3...方向
4...鏡面方向
5...方向
6...方向
7...尖端部分
11...基板
12...防眩光層
13...細微粒子
14...表面
21...母模
22...複製母版
23...複製母版
31...液晶面板
32a...偏光器薄片
32b...偏光器薄片
33...光源
圖1係一放大斷面圖,其顯示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一具體實施例之一防眩光膜之組態的一範例;圖2A至2E係斷面圖,其顯示製造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一具體實施例之防眩光膜之程序的一範例;圖3係一放大斷面圖,其顯示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具體實施例之一防眩光膜之組態;圖4係示意性顯示針對一相對於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具體實施例之防眩光膜之法線方向成5°至30°之角度入射於表面上之光的擴散反射特徵之測量條件之一範例之視圖;圖5係一曲線圖,其顯示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具體實施例之一防眩光膜之擴散反射特徵之一範例;圖6係一放大斷面圖,其顯示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三具體實施例之一防眩光膜之組態的一範例;圖7A至7E係斷面圖,其顯示製造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三具體實施例之防眩光膜之程序的一範例;圖8係顯示一使用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具體實施例之防眩光膜的液晶顯示裝置之組態之一範例的視圖;圖9係一曲線圖,其顯示範例1與2及比較範例2中之擴散反射特徵;圖10係一曲線圖,其顯示範例3與6及比較範例4中之擴散反射特徵;圖11係一曲線圖,其係用於說明使用黑色玻璃薄片所測量之白色污濁度與使用黑色壓克力板所測量之白色污濁度間之相關性;
1...防眩光膜
14...表面

Claims (15)

  1. 一種防眩光膜,包含:一基板;及形成於該基板上之一防眩光層,其中於該防眩光層上具有多個擴散器元件,在該防眩光層上之該等擴散器元件係藉由在該基板上施用一包含多個有機細微粒子之塗層組合物且在該塗層組合物內造成對流而形成,俾使該等細微粒子在同平面方向黏聚,該等細微粒子具有範圍從4微米至15微米之一平均粒子直徑,該防眩光層具有範圍從4微米至15微米之一乾燥膜厚度,以及藉由該塗層組合物塗覆該等細微粒子,該等擴散器元件具有一介於50微米至300微米之平均空間,其中該防眩光層具有以下之光學特性:一大於0.1且小於0.6之一I(α+1)/I(α)比率之值,其中I(α)係自一入射光之一鏡面反射方向以一10°或更小之任意角α朝一廣角方向所反射的一反射光之一強度,該入射光係與其上具有該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之表面之法線方向成一5°至30°之角度入射於該表面上,且I(α+1)係在該廣角方向上自該任意角α偏離1°的一反射光之一強度,及與該入射光之該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的一光之一0.02或更小之增益,藉由使用一標準擴散板之一鏡面反射強度作為1正規化一反射光 強度而獲得該增益。
  2. 如請求項1之防眩光膜,其中該表面具有細微不規則物,及主要藉由該等細微不規則物來定義該等光學特性。
  3. 如請求項1之防眩光膜,其中該塗層組合物包含一離子化輻射固化樹脂及一熱固性樹脂之至少一者。
  4. 如請求項1之防眩光膜,其中未曝露該等已黏聚細微粒子之一表面,或僅曝露位於該等擴散器元件之一尖端處的該等細微粒子之該表面的一部分。
  5. 如請求項1之防眩光膜,其中該等擴散器元件具有形成於其間之彎月面。
  6. 如請求項1之防眩光膜,其具有一5.0%或更小的表面濁度。
  7. 一種防眩光膜,包含:一基板;及形成於該基板上之一防眩光層,其中於該防眩光層上具有多個擴散器元件,在該防眩光層上之該等擴散器元件係藉由在該基板上施用一包含多個有機細微粒子之塗層組合物且在該塗層組合物內造成對流而形成,俾使該等細微粒子在同平面方向黏聚,該等細微粒子具有範圍從4微米至15微米之一平均粒子直徑,該防眩光層具有範圍從4微米至15微米之一乾燥膜厚度,以及藉由該塗層組合物塗覆該等細微粒子,該等擴散器元件具有一介於50微米至300微米之平均 空間,其中該防眩光層具有以下之光學特性:相對於一與其上具有該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之表面之法線方向成一5°至30°之角度入射於該表面上之入射光,於一反射光強度之一峰值的1/100反射光強度處之一6.0°至28.0°之角度之全寬;及與該入射光之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之光之一0.02或更小之增益,藉由使用一標準擴散板之一鏡面反射強度作為1正規化一反射光強度而獲得該增益。
  8. 一種防眩光膜,包含:一基板;及形成於該基板上之一防眩光層,其中於該防眩光層上具有多個擴散器元件,在該防眩光層上之該等擴散器元件係藉由在該基板上施用一包含多個有機細微粒子之塗層組合物且在該塗層組合物內造成對流而形成,俾使該等細微粒子在同平面方向黏聚,該等細微粒子具有範圍從4微米至15微米之一平均粒子直徑,該防眩光層具有範圍從4微米至15微米之一乾燥膜厚度,以及藉由該塗層組合物塗覆該等細微粒子,該等擴散器元件具有一介於50微米至300微米之平均空間,其中該防眩光層具有以下之光學特性:相對於一與其上具有該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之表面之該 法線方向成一5°至30°之角度入射於該表面上之入射光,於一反射光強度之一峰值的1/1,000反射光強度處之一10.0°至45.0°之角度之全寬,及與該入射光之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的一光之一0.02或更小之增益,藉由使用一標準擴散板之一鏡面反射強度作為1正規化一反射光強度而獲得該增益。
  9. 一種製造一防眩光膜之方法,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在一基板上施用一包含多個有機細微粒子之一塗層組合物;及乾燥該已施用之塗層組合物俾使在該塗層組合物中造成對流,該對流造成該等細微粒子黏聚,且於其上形成多個擴散器元件,其中該等細微粒子具有範圍從4微米至15微米之一平均粒子直徑,該防眩光層具有範圍從4微米至15微米之一乾燥膜厚度,以及藉由該塗層組合物塗覆該等細微粒子,該等擴散器元件具有一介於50微米至300微米之平均空間,其中該防眩光層具有以下之光學特性:一大於0.1且小於0.6之一I(α+1)/I(α)比率之值,其中I(α)係自一入射光之一鏡面反射方向以一10°或更小之任意角α朝一廣角方向所反射的一反射光之一強度,該入射光係與其上具有該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之 表面之法線方向成一5°至30°之角度入射於該表面上,且I(α+1)係在該廣角方向上自該任意角α偏離1°的一反射光之一強度,及與該入射光之該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的一光之一0.02或更小之增益,藉由使用一標準擴散板之一鏡面反射強度作為1正規化一反射光強度而獲得該增益。
  10. 如請求項9之方法,其中在已塗敷塗層組合物乾燥步驟中,藉由該對流形成貝納得胞。
  11. 一種製造一防眩光膜之方法,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在一基板上施用一包含多個有機細微粒子之一塗層組合物;及乾燥該已施用之塗層組合物俾使在該塗層組合物中造成對流,該對流造成該等細微粒子黏聚,且於其上形成多個擴散器元件,其中該等細微粒子具有範圍從4微米至15微米之一平均粒子直徑,該防眩光層具有範圍從4微米至15微米之一乾燥膜厚度,以及藉由該塗層組合物塗覆該等細微粒子,該等擴散器元件具有一介於50微米至300微米之平均空間,其中該防眩光層具有以下之光學特性:相對於一與其上具有該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之表面之法線方向成一5°至30°之角度入射於該表面上之入射 光,於一反射光強度之一峰值的1/100反射光強度處之一6.0°至28.0°之角度之全寬;及與該入射光之一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的一光之一0.02或更小之增益,藉由使用一標準擴散板之一鏡面反射強度作為1正規化一反射光強度而獲得該增益。
  12. 一種製造一防眩光膜之方法,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在一基板上施用一包含多個有機細微粒子之一塗層組合物;及乾燥該已施用之塗層組合物俾使在該塗層組合物中造成對流,該對流造成該等細微粒子黏聚,且於其上形成多個擴散器元件,其中該等細微粒子具有範圍從4微米至15微米之一平均粒子直徑,該防眩光層具有範圍從4微米至15微米之一乾燥膜厚度,以及藉由該塗層組合物塗覆該等細微粒子,該等擴散器元件具有一介於50微米至300微米之平均空間,其中該防眩光膜具有以下光學特性:相對於一與其上具有該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之表面之法線方向成一5°至30°之角度入射於該表面上之入射光,對於一反射光強度之一峰值的1/1,000反射光強度處之一10.0°至45.0°之角度之全寬,及與該入射光之一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 上所反射的一光之一0.02或更小之增益,藉由使用一標準擴散板之一鏡面反射強度作為1正規化一反射光強度而獲得該增益。
  13. 一種顯示裝置,其包含:一顯示部分,其係用於顯示一影像;及一防眩光膜,其係形成於該顯示部分之一顯示側上,其中該防眩光膜包括:一基板;及形成於該基板上之一防眩光層,其中於該防眩光層上具有多個擴散器元件,在該防眩光層上之該等擴散器元件係藉由在該基板上施用一包含多個有機細微粒子之塗層組合物且在該塗層組合物內造成對流而形成,俾使該等細微粒子在同平面方向黏聚,該等細微粒子具有範圍從4微米至15微米之一平均粒子直徑,該防眩光層具有範圍從4微米至15微米之一乾燥膜厚度,以及藉由該塗層組合物塗覆該等細微粒子,該等擴散器元件具有一介於50微米至300微米之平均空間,其中該防眩光層具有以下之光學特性:一大於0.1且小於0.6之一I(α+1)/I(α)比率之值,其中I(α)係自一入射光之一鏡面反射方向以一10°或更小之任意角α朝一廣角方向所反射的一反 射光之一強度,該入射光係與其上具有該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之表面之法線方向成一5°至30°之角度入射於該表面上,且I(α+1)係在該廣角方向上自該任意角α偏離1°的一反射光之一強度,及與該入射光之該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的一光之一0.02或更小之增益,藉由使用一標準擴散板之一鏡面反射強度作為1正規化一反射光強度而獲得該增益。
  14. 一種顯示裝置,其包含:一顯示部分,其係用於顯示一影像;及一防眩光膜,其係形成於該顯示部分之一顯示側上,其中該防眩光膜包括:一基板;及形成於該基板上之一防眩光層,其中於該防眩光層上具有多個擴散器元件,在該防眩光層上之該等擴散器元件係藉由在該基板上施用一包含多個有機細微粒子之塗層組合物且在該塗層組合物內造成對流而形成,俾使該等細微粒子在同平面方向黏聚,該等細微粒子具有範圍從4微米至15微米之一平均粒子直徑,該防眩光層具有範圍從4微米至15微米之一乾燥膜厚度,以及藉由該塗層組合物塗覆該等細微粒子,該等擴散器元件具有一介於50微米至300微米之平 均空間,其中該防眩光層具有以下之光學特性:相對於一與其上具有該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之表面之法線方向成一5°至30°之角度入射於該表面上之入射光,於一反射光強度之一峰值的1/100反射光強度處之一6.0°至28.0°之角度之全寬;及與該入射光之一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的一光之一0.02或更小之增益,藉由使用一標準擴散板之一鏡面反射強度作為1正規化一反射光強度而獲得該增益。
  15. 一種顯示裝置,其包含:一顯示部分,其係用於顯示一影像;及一防眩光膜,其係形成於該顯示部分之一顯示側上,其中該防眩光膜包括:一基板;及形成於該基板上之一防眩光層,其中於該防眩光層上具有多個擴散器元件,在該防眩光層上之該等擴散器元件係藉由在該基板上施用一包含多個有機細微粒子之塗層組合物且在該塗層組合物內造成對流而形成,俾使該等細微粒子在同平面方向黏聚,該等細微粒子具有範圍從4微米至15微米之一平均粒子直徑,該防眩光層具有範圍從4微米至15微米之一乾燥膜厚度,以及藉由該塗層組合物塗覆該等細微 粒子,該等擴散器元件具有一介於50微米至300微米之平均空間,其中該防眩光層具有以下之光學特性:相對於一與其上具有該複數個擴散器元件之表面之法線方向成一5°至30°之角度入射於該表面上之入射光,於一反射光強度之一峰值的1/1,000反射光強度處之一10.0°至45.0°之角度之全寬,及與該入射光之一鏡面反射方向成20°或更大之方向上所反射的一光之一0.02或更小之增益,藉由使用一標準擴散板之一鏡面反射強度作為1正規化一反射光強度而獲得該增益。
TW098129292A 2007-02-14 2008-02-12 防眩光膜,製造防眩光膜之方法,及使用防眩光膜之顯示裝置 TWI4372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33855 2007-02-14
JP2007341220A JP4155336B1 (ja) 2007-02-14 2007-12-28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03130A TW201003130A (en) 2010-01-16
TWI437274B true TWI437274B (zh) 2014-05-11

Family

ID=3984408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29292A TWI437274B (zh) 2007-02-14 2008-02-12 防眩光膜,製造防眩光膜之方法,及使用防眩光膜之顯示裝置
TW097104904A TWI372886B (en) 2007-02-14 2008-02-12 Anti-glare fil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04904A TWI372886B (en) 2007-02-14 2008-02-12 Anti-glare fil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155336B1 (zh)
KR (2) KR100928766B1 (zh)
CN (1) CN101354454B (zh)
TW (2) TWI4372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00613B2 (ja) * 2008-09-30 2012-08-15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有機粒子含有組成物
US8264640B2 (en) * 2008-10-21 2012-09-11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ptical sheet
WO2010055814A1 (ja) * 2008-11-11 2010-05-2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
JP2010164931A (ja) * 2008-12-15 2010-07-29 Fujifilm Corp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510865B2 (ja) * 2009-03-25 2014-06-0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処理方法、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金型の製造方法
US9618656B2 (en) 2010-10-04 2017-04-11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film, method for producing anti-glare film, polarizer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KR101230062B1 (ko) * 2010-11-08 2013-02-05 한국표준과학연구원 금속산화물의 나노구조물 제조방법 및 나노구조의 금속산화물 박막
JPWO2012124323A1 (ja) * 2011-03-17 2014-07-1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US9507057B2 (en) 2011-10-12 2016-11-29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sheet for image display device
JP6261858B2 (ja) * 2012-06-28 2018-01-1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US9841536B2 (en) * 2012-08-31 2017-12-12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Ltd. Anti-glare/antireflection memb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US20170276838A1 (en) * 2014-09-22 2017-09-2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ntireflection member
KR20160095869A (ko) * 2015-02-04 2016-08-12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방현 필름
JP2016155258A (ja) * 2015-02-23 2016-09-01 共同印刷株式会社 非付着性材料
CN107153225B (zh) * 2017-06-05 2019-08-0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盖板的抗眩目处理方法、抗眩目盖板及显示装置
CN108162518A (zh) * 2017-12-27 2018-06-15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贴膜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TWI765177B (zh) 2018-09-21 2022-05-21 南韓商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膜、偏光板及顯示裝置
CN112885502A (zh) * 2019-11-29 2021-06-01 苏州维业达触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眩光导电膜及其制作方法
CN112327394B (zh) * 2020-11-12 2023-03-14 苏州诺菲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高耐磨、低闪点的防眩光膜
CN115505327B (zh) * 2022-11-22 2023-08-15 宁波惠之星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眩涂料、防眩膜及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21956B2 (ja) 1998-07-28 2006-09-1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拡散層、光学素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344614A (ja) 2002-05-28 2003-12-03 Nitto Denko Corp 光拡散性シート、光学素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4061853A (ja) 2002-07-29 2004-02-26 Nitto Denko Corp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4384506B2 (ja) 2004-01-06 2009-12-16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防眩性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90098767A (ko) 2009-09-17
CN101354454B (zh) 2012-05-23
JP4155336B1 (ja) 2008-09-24
KR100928766B1 (ko) 2009-11-25
TW200848792A (en) 2008-12-16
JP2008225449A (ja) 2008-09-25
TW201003130A (en) 2010-01-16
KR20080076768A (ko) 2008-08-20
CN101354454A (zh) 2009-01-28
TWI372886B (en) 2012-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37274B (zh) 防眩光膜,製造防眩光膜之方法,及使用防眩光膜之顯示裝置
US7567383B2 (en) Anti-glare fil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4155337B1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KR100932825B1 (ko) 눈부심-방지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눈부심-방지 필름, 눈부심-방지 편광자, 표시 장치 및 광학 필름
RU2466437C2 (ru) Оптическая пленка и способ ее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противобликовый поляризатор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KR101918334B1 (ko) 방현성 필름,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US7628496B2 (en) Antiglare film and transmission-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101920523B1 (ko) 방현성 필름,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CN106461820B (zh) 光扩散性片及包含该片材的背光装置
WO2007000856A1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2008040063A (ja) 防眩性光拡散部材
KR20110037841A (ko) 방현성 하드 코트 필름, 그것을 사용한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US808128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9204837A (ja)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7015824A (ja) シート状透明積層体、それを備えた透明スクリーン、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投影装置
KR20210065052A (ko) 눈부심 방지 필름, 편광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09086329A (ja) 光学積層体、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