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39210B - Polymer particle composition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Polymer particle composition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39210B
TWI339210B TW093102613A TW93102613A TWI339210B TW I339210 B TWI339210 B TW I339210B TW 093102613 A TW093102613 A TW 093102613A TW 93102613 A TW93102613 A TW 93102613A TW I339210 B TWI339210 B TW I33921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parts
polymer
monomer
suspen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31026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426167A (en
Inventor
Takashi Ueda
Yoshinori Takeda
Original Assignee
Kanek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neka Corp filed Critical Kaneka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4261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4261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392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3921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12Polymerisation in non-solvents
    • C08F2/16Aqueous medium
    • C08F2/20Aqueous medium with the aid of macromolecular dispersing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3/00Processes of treating or compound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3/005Processes for mixing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3/00Processes of treating or compound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3/12Powdering or granul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3/00Processes of treating or compound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3/12Powdering or granulating
    • C08J3/16Powdering or granulating by coagulating dispers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3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33/04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esters
    • C08J2333/06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the oxygen atom being present only as part of the carboxyl radical
    • C08J233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methacrylic acid esters
    • C08J2333/12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methyl methacryla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82Particulate matter [e.g., sphere, flake, etc.]
    • Y10T428/2991Coat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82Particulate matter [e.g., sphere, flake, etc.]
    • Y10T428/2991Coated
    • Y10T428/2998Coated including synthetic resin or polym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Graft Or Block Polymer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 Processes Of Treat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 Polymerisation Method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1339210 攻、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及其之製造方 法。更詳細言之,本發明係關於具有「將以懸浮聚合製造 之懸浮聚合物粒子用以乳化聚合製造之乳化聚合物包覆」 之形態之懸浮-乳化複合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及其 之製造方法。本發明之聚合物粒子,由於為硬質之成形用 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因此可廣泛用做硬質之泛用熱可塑 性樹脂或其之品質改良用添加劑。 【先前技術】 懸洋聚合法,在工業上被廣泛做為氣乙烯樹脂、苯乙烯 树脂、丙烯酸系樹脂及甲基丙烯酸樹脂等硬質泛用熱可塑 性塑膠之製造方法。其之理由例如為聚合熱之控制容易、 以及僅藉由實施脫水-乾燥就可簡單地回收聚合物粒子等。 但是,若藉由懸浮聚合法製造聚合物粒子,其之粒子徑 通常顯示廣泛的分佈,同時亦生成大幅偏離目的粒子徑之 微粒子聚合物。結果,產生在脫水步驟中微粉塞滿濾網孔 ie成/慮過性極度惡化、微粉流出至脫水排水中、因微粉末 塞滿孔造成製程上困擾頻生、因發生粉塵造成作業環境惡 化以及粉塵爆發之危險性增大等不令人滿意之結果。 關於懸浮聚合時微粉發生之原因,舉例言之,係由於聚 合所用之單體多少具有水溶性,因此懸浮聚合開始時伴隨 不少之乳化,或者由於因攪拌受到強力的剪切,以致單體 液滴過度地分散等《至目前為止為要克服此等缺點,對於
〇 \9I\9106〇 DOC 月】者9檢讨聚合時如何選擇所添加之分散安定劑之種類 及董(例如參照特開昭49-88987號公報第2頁左上攔第丨2行 至右下欄第2行);對於後者’曾檢討藉由改良攪拌翼使流 ^化。但疋併用此等方法,難以完全抑制微粒子 產生之情況頗多,在排水處理等方面對於製造業者造成很 大的不利。 又,乳化聚合法被廣泛地用做氯乙烯樹脂、笨乙烯樹脂、 丙烯腈-笨乙烯樹脂、碳酸酯樹脂及聚醚樹脂等硬質塑膠之 耐衝擊性改良劑之製造方法。其理由被認為係因在將造粒 及回收後之接枝共聚合物與硬質塑膠熔融混練之時,接枝 共聚合物以維持聚合時之粒子徑之狀態再分散於硬質塑膠 中’而表現出耐衝擊強度。 通常為了從乳化聚合乳膠回收為目的之接枝共聚合物, 必須進行使乳膠凝析及回收之造粒操作。該造粒操作不僅 會影響回收粒子之粉體特性(粒子徑分佈、微粉量及流動性 等),對於脫水性及乾燥特性等後處理時之生產性亦有大幅 影響。先前,當從藉乳化聚合製造之乳膠中回收粒子聚合 物時,一般係藉由將凝固劑投入乳膠中,在液相中使之凝 固及進行熱處理等操作,製成固液分散液狀後,經脫水乾 燥,得到粉粒體合成樹脂。但是,使用該方法時,粉末之 形狀成為無定形並包含相當多的微粉末等,以致在製程上 困擾頻生,且粉塵產生所造成之作業環境惡化等問題亦經 *發生。基於此,曾提出氣相疑固法(例如參照特開昭 52-68285號公報第1頁左下攔第13行至第2頁左上攔第3行)
〇 \9|\91060 DOC 及緩凝析法(例如參照特開昭60_2丨7224號公報第2頁左下欄 第8仃至右下襴第2行)等新賴造粒〉去,並進行各種改良檢 討。但是’儘管進行如此大之努力,在上述諸造粒法之凝 固步驟、洗淨步,驟、乾燥步财之水使用量及電力使用量, 與懸浮聚合製程等相較大得多’纟能量節省方面依然難謂 滿足,因此期望開發包含樹脂設計之新穎造粒法。 另方面,在成形加工之領域,一般可做為熱可塑性樹 ^使用’ Φ即可用成形機加卫成製品之懸浮聚合聚合物被 早獨加工之情況稀少,《常會添加耐衝擊強度改質劑或加 :‘:生改良助劑等品質改良劑。此等品質改良劑,如上述通 吊蜡由乳化聚合法製造,並以粉體回收β 一般而言,加工 業者為了得到優良物性之製品成形體,在上述懸浮聚合聚 合物中添加及混合品質改良劑,亦即進行所謂之添加操作 後再實把成形加JL。但是該添加操作之現況為因產生粉 塵造成作業環境之惡化,並使得加工業者之作業效率降低。 關於與本發明相關之技術,曾揭示_種具有優良摩擦带 ^特性且具有優良吸濕性之靜電荷像顯像用施體(d_)及 製造方法,該靜電荷像顯像用施體之特徵為包含藉由聚合 形成之核粒子’以及在該核粒子之表面上藉由乳化聚合形 成之微小粒子所組成之包覆層(例如參照特開昭57-45558號 公報左下襴第13行至右下攔第9行)。但是,在該方法中, —旦回收懸浮聚合聚合物後,實施用乳化聚合聚合物包覆 之操作等,仍無法解消來自懸浮聚合之微粉問題g 又,為了製造同時具有施體固著性及低溫定著性之施
〇\9IWl〇6〇DOC 1339210 體 子之表面之9 5 %以上用 曾揭示將懸浮聚合之聚合物粒 電荷像顯像用施體及其之製造 _ 1 1 2 1 7 4號公報’段落編號 乳化聚合之聚合物包覆之靜 方法(例如參照特開2 0 0 0 [0007])。但是,該方法僅為用於上述目的之方法,又說明 書中所記載之懸浮聚合之聚合物之平均粒子徑為2至 10以m,其本身為微粉,與本發明之解消來自懸浮聚合之微 粉問題之方法沒有關係。
又,關於在發泡製品中所使用之聚合物,曾揭示將懸浮 聚合笨乙烯聚合物用乳化聚合物包覆之方法(例如參照美 國專利第4307134號說明書第丨攔第59行至第2欄第5行、美 國專利第4333969號說明書第2觸第2行至第叫亍、美國專利 第4333970號說明書第2欄第6行至第以行及美國專利第 4385 1 56號說明書第2攔第2行至第⑼亍)。但是,此等方法 非為解消來自懸浮聚合之微粉問Μ,在發明目的上亦與本 發明完全不同。 再者’曾揭示-種懸浮聚合物及其製造方法,該懸浮聚 合物為含有不黏著性顆粒且具有比5 〇。。低之玻璃轉移溫度* 之'心、浮水5物,其特徵為該不黏著性顆粒具有不黏著性包· 覆層’該不黏著性包覆層由具有比贼高之玻璃轉移溫度, 之乳化聚合物組成(例如參照特開平6_179754號公報、段落 編唬[00 10])。该方法僅係為了防止玻璃轉移溫度低,亦即 黏著性高之懸浮聚合物熱融著所使用之方法’再者’該文 内有「過剩置之孔化聚合物被覆藉由脫水時之洗淨除去J . 之記載,與解消洗淨排水之微粉問題之本發明不同。
〇\9l\9t〇w DOC 1339210 又,曾揭示一種乳化,懸浮聚合法,其係將乳化聚合乳职 部分凝固’於授拌下將乙烤系單體加入其中,將聚合系從 礼化系轉換為懸浮系後進行懸浮聚合之方法(例如來昭特 開昭術號公報第2f右上欄第丨3行至㈣行)。藉由該 方法,可製造將通常做為熱可塑性樹脂之懸浮聚合聚合物 與為耐衝擊強度改良劑之乳化聚合聚合物粒子—體化之卢 合粒子。又,若使用該手法,在乳化聚合乳膠之回收^ 以名略必須之凝固(造粒)步驟,得到之粒子具有優美之球 形:微粉極少,乾燥負荷低(脫水後之含水率低),以及得到 造拉粒子時在能量消費量方面比現行之乳化聚合製程有 ^ ’可以大幅減輕懸浮聚合及乳化聚合製程之問題點。作 2 ’該方法在從乳化系轉換為懸浮系之時,系統之點度上 =j顯著且生成聚合垢’再者由於結束乳化聚合後,再 連…懸洋聚合’全部的聚合時間變為 性方面變差。 # n 【發明内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一舉解決來 拎鬥脚+ 攻懸子聚合製程之微 扣問組、來自乳化聚合製程之乾燥時 問題以及加工業者之添加操作問題之需減輕之 聚合物粒子及其製造方法。 /用熱可塑性 本發明者等深入檢討之結果發現藉由「 造之玻&料聚合製 之释浮节入你, 十均极子杈為50至50〇vm 之〜…子水5物粒子10〇重量份,用以 合物5重詈^ L化也合製造之乳化聚 以上 '不滿22重量份包覆,形成懸浮-乳化複
〇 \y | \01 〇6〇 (X)C 合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在懸浮聚合製程方面,成 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回收時之濾過性(固液分離性)變 仔極為良好,以及大幅減輕微粉流出至脫水排水中;在乳 化聚合製程方面,由於低含水率乾燥負荷小,可大幅削減 軋爍時之能量消費量,再者對加工業者而言大幅簡略化添 加操作。 亦即,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 其係將以懸浮聚合製造之玻璃轉移溫度為6(rc以上且平均 粒子徑為50至500 # m之懸浮聚合物粒子丨〇〇重量份,用以 乳化聚合製造之乳化聚合物5重量份以上、不滿2 2重量份包 覆而成。 該懸浮聚合物粒子以包含30至1〇〇重量%之(甲基)丙烯酸 酯以及0至70重量%可與其共聚之乙烯系單體為較佳。 乳化1合物以藉著於包含丙烤酸酯5 0至1 0 0重量。/〇、芳香 族乙烯糸單體〇至4〇重量。/。、交聯性單體〇至5重量%及可與 其共聚之乙烯系單體〇至丨0重量%且玻璃轉移溫度為〇。〇以 下之橡膠乳膠之固形份5〇至9〇重量份存在下’將包含甲基 丙烯酸黯1 0至1 〇〇重量%、芳香族乙烯系單體〇至9〇重量%、 氰化乙稀系單體〇至25重量%及可與其共聚之乙烯系單體〇 至20重量%之單體混合物丨〇至5〇重量份接技聚合(其中該橡 膠乳膠之固形份與該單體混合物之合計量為1 00重量份)而 得到為較佳。 又’礼化聚合物以藉由於包含曱基丙烯酸甲酯50至95重 ΐ°/〇 '具有碳數為2至8之烷基之甲基丙烯酸酯5至50重量%及
〇 \0|\9l06C DOC ί0· 可與其共聚之乙烯系單體0至2〇重量。/〇之聚合物乳膠之固 形份80至95重量份存在下,將包含從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 酸甲醋以外之甲基丙烯酸酯類中選出之一種以上單體2〇至 80重置。/〇、$基丙烯酸甲酯20至80重量。/〇及可與其共聚之乙 稀系單體0至20重量%之單體混合物5至20重量份接枝聚合 (其中該聚合物乳膠之固形份與該單體混合物之合計量為 100重量份)而得到為較佳。 該乳化聚合物以具有下述3層構造為較佳,該3層構造係 藉著於將甲基丙稀酸曱酯40至1〇〇重量%、可與其共聚之乙 烯系單體0至60重量%及交聯性單體〇.〇1至1〇重量%聚合而 得之聚合物乳膠之固形份1〇至60重量份存在下,將包含丙 烯酸烷酯60至1〇〇重量%、可與其共聚之乙烯系單體〇至4〇 重量°/◦及交聯性單體〇· 1至5重量%之單體混合物40至9〇重 量份聚合,得到2層聚合物之乳膠,然後在得到之2層聚合 物乳膠之固形份100重量份存在下,再將包含(甲基)丙烯酸 酯60至100重量%及可與其共聚之乙烯系單體〇至4〇重量% 之單體混合物11 -67重量份聚合而成。 本發明係關於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之製造方法, 其包含:調製包含藉由懸浮聚合製造、玻璃轉移溫度為6〇 C以上且平均粒子徑為5 0至5 0 0 // m之懸浮聚合物粒子之 懸浮聚合物懸浮液之步驟;對於每100重量份之懸浮聚合物 粒子’將乳化聚合物以5重量份以上、不滿22重量份之比率 混入之步驟;將該聚合物混合懸浮液中之固形份濃度調整 為35至40重量%之步驟;在乳化聚合物之維卡(vicat)軟化溫 〇\9|\<ίΙ060 〇〇c -11 - 度以下之溫度,將電库 將電解質水溶液添加至聚合物混合懸浮液
塑性聚合物粒子之步驟。
乳化I合物以藉著於包含丙烯酸酯5 〇至i 〇〇重量%、芳香 族乙烯系單體0至40重量。/〇、交聯性單體〇至5重量%及可與 其共聚之乙烯系單體〇至丨〇重量%且玻璃轉移溫度為〇,c以 下之橡膠乳膠之固形份50至90重量份存在下,將包含曱基 丙烯酸酯〖0至100重量%、芳香族乙烯系單體〇至9〇重量%、 氰化乙烯系單體0至25重量%及可與其共聚之乙烯系單體〇 至20重量%之單體混合物1〇至50重量份接枝聚合(其中該橡 膠乳膠之固形份與該單體混合物之合計量為1〇〇重量份)而 得到為較佳。 又,乳化聚合物以藉由於包含曱基丙烯酸甲酯5〇至95重 里%、具有石反數為2至8之烧基之甲基丙稀酸§旨5至重量% 及可與其共聚之乙烯糸單體0至20重量%之聚合物乳膠之 固形份80至95重量份存在下,將包含從丙烯酸s旨及甲基丙 烯酸甲酯以外之曱基丙烯酸酯類中選出之一種以上單體2〇 至80重量%、曱基丙烯酸甲酯20至80重量%及可與其共聚之 乙烯系單體0至20重量%之單體混合物5至20重量份接枝聚 合(其中該裝合物乳膠之固形份與該單體混合物之合計量 為100重量份)而得到為較佳。 O:\91W1060 DOC -12· 1339210 該乳化聚合物以具有下述3層搆造為較佳,該3層構造係 藉著於將甲基丙稀酸甲酯至100重量%、可與其共焚之乙 稀系皁體0至60重量%及父聯性單體0.01至1〇重量%聚合而 得之聚合物乳膠之固形份10至60重量份存在下,將包含丙 烯酸烷酯60至100重量%、可與其共聚之乙稀系單體〇至4〇 重量%及交聯性單體0.1至5重量%之單體混合物4〇至9〇重 量份聚合,得到2層聚合物之乳膠,然後在得到之2層聚合 。 物乳膠之固形份1 00重量份存在下’再將包含(甲基)丙晞酸 · 酷60至1〇〇重量%及可與其共聚之乙烯系單體〇至4〇重量% · 之單體混合物丨1 -67重量份聚合而成β 電解質水溶液以無機鹽之水溶液為較佳。 【實施方式】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其係將 以懸浮聚合製造之玻璃轉移溫度為6〇t以上且平均粒子徑 為50至500 #πι之懸浮聚合物粗子丨〇〇重量份,用以乳化聚 合製造之乳化聚合物5重量份以上、不滿22重量份包覆而 得。 攀 藉由懸浮聚合製造之懸浮聚合物粒子,藉由將單體或單· 體混合物懸洋聚合而得到’破填轉移溫度為帆以上,平、 均粒子徑為50至500 ym。 關於懸洋聚合物粒子之組成,(甲基)丙烯酸酯之含量以 3〇至100重量%為較佳,以7〇至100重量%為更佳。(甲基)丙 烯酸酷之含量若少於30重量。/。,在成形加工中與本發明所 用之乳化+ 口物之相容性變差,有難以得到良好成形體之
〇\9!\9|〇6〇 〇〇C -13 · 1339210 傾向。又,可與(甲基)丙烯酸酯共聚之乙烯系單體之含量以 0至70重量%為較佳,以0至30重量%為更佳。 關於(曱基)丙烯酸酯,可列舉之例子有丙烯酸甲酯、丙 稀酸乙酯、丙烯酸丁酯及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具有碳數為 10以下之烷基之丙烯酸烷酯類;或者曱基丙烯酸曱酯、甲 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及曱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等具有碳數為1 0以下之烷基之甲基丙烯酸烷酯類。又,此 等單體’可單獨使用或使用2種以上。其中,從可與本發明 所用之乳化聚合物組合得到良好品質之成形體之觀點言 之’以甲基丙烯酸曱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乙 酯及丙烯酸丁酯為較佳。 又’關於可與(曱基)丙烯酸酯共聚之乙烯系單體,可列 舉之例子有(1)苯乙烯、α-曱基苯乙烯、單氣苯乙烯及二氣 苯乙稀等乙烯芳烴類;(2)丙烯酸及曱基丙烯酸等乙烯羧酸 類:(3)丙烯腈及甲基丙烯腈等乙烯氰類;(4)氣乙烯、溴乙 烤及氣丁二烯等画化乙烯類;(5)乙酸乙烯酯;乙烯、丙 稀、丁烯、丁二晞及異丁烯等稀類;(7)鹵化稀類;以及(8) 甲基丙烯酸烯丙酯、酞酸二烯丙酯、氰尿酸三烯丙酯、二 甲基丙稀酸單乙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之四聚乙二醇靡、 一乙稀基苯及曱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等多官能性單體等。 其中’從可與本發明所用之乳化聚合物組合得到良好品質 之成形體之觀點言之,以苯乙烯、α曱基苯乙烯、丙烯酸、 曱基丙烯酸、丙烯腈 '乙酸乙酯 '曱基丙烯酸烯丙酯及曱 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為較佳。
〇 \9IW|〇6〇 D〇C -14· :於懸浮聚合物粒子,可為將以單獨一或二種以上之上 述單姐為主之單體組合物共聚合或接枝聚合而成之單獨聚 合物粒子或混合聚合物粒子。 * fe浮聚合物之平均粒徑’為藉由通常之懸浮聚合操作所 得之50〜500 _之粒徑。平均粒子徑以75至3〇〇㈣為較 诠以1 00至250 為更佳。懸浮聚合物粒子之平均粒于 :右]於50 " m,將招致濾過性變差。若超過⑺,於 隨後本發明之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與粒子狀添加劑進行粉 體混合時,與添加劑之混合均一性將變差,所以不佳。 、懸浮聚合物粒子之玻璃轉移溫度為60t以上。玻璃轉移 -度以65 C以上為較佳,以7Qt:以上為更佳。懸浮聚合物 粒子之玻璃轉移溫度若比⑽低,藉由成形加工得到之成 形體之表面硬度低,在做為硬質塑膠用之情況,將成為括 傷寺之原因。其中玻璃轉移溫度為藉由示差掃描熱量計測 得之值。 j 關於懸β聚合之分散安定劑,可以使用通常之無機系分 散劑及々有機系分散劑。無機系分散劑例如為碳酸錤及第三 礤I鈣等’又’有機分散劑例如為澱粉、明膠、丙烯醒胺、 部分驗化之之聚乙烯醇、部分驗化之聚甲基丙稀酸甲酷、 聚丙賴及其之鹽、纖維素' 甲基纖維素、Μ基纖维辛、 經乙f纖維素、聚環氧院類、聚乙稀料㈣、聚乙稀啼 唑、㈣化聚笨乙烯等天然物及合成高分子分散劑,再者, 亦可使用Μ笨續❹及脂㈣料低分 劑。關於懸浮聚合之聚合開始劑,可使用㈣基過=
〇 '9Μ9|〇6〇 00C -15- 1339210 及月桂醯基過氧化物等過氧化物’以及偶氮貳異丁腈等偶 氮化合物。 又’為了調節分子量’可以使用鏈轉移劑。關於鏈轉移 劑,可以使用碳數為2至18之烷基甲硫醇 '硫代經乙酸雖、 /3-硫醇基丙酸等硫醇基酸4基硫醇:或者硫代齡、硫代 甲酚及硫代萘酚等芳香族硫醇;其中以碳數為4〜12之烷基 硫醇為較佳。 關於懸浮聚合物粒子之製造方法,可以使用將單體或單 體混合物懸浮於水中並以此實施聚合反應之方法;以及將 單體或單體混合物之-部分懸浮於水中並開始聚合反應, 然後伴隨著聚合反應之進行,將殘餘之單體或單體混合物 之水懸浮液以-段或分成數段,或者連續地追加至聚合反 應槽以實施聚合反應之方法等所有公知之方法。 對於聚合開始劑及鏈轉移劑雖無特殊限定,但以將聚合 開始劑及鏈轉移劑二者溶於單體後,使單體懸浮於水中, 亚以此貫施聚合反應之方法為最佳。聚合所需要之時間, 視開始劑之種類及量或聚合溫度等而不同,不過通常為工 至24小。X,在懸;于聚合時,可將可塑劑、滑劑、安定 劑及紫外線吸收劑等硬質塑膠成形加I時通常添加之成分 添加於單體中。 乳化聚合物為藉由將乙烯系單體乳化聚合所製得之乳化 聚合物。乳化聚合物例如為:⑴藉著於包含丙稀酸醋5〇至 _重ϊ%、芳香族乙稀系單體〇至4〇重量%、交聯性單體〇 至5重量%及可與其共聚之乙稀系單體〇至i〇重量%且玻璃
0:\9|\91〇6〇 DOC -16, 1339210 轉移溫度為〇°C以下之橡膠乳膠之固形份5 〇至90重量份存 在下’將包含曱基丙烯酸酯10至1〇〇重量%、芳香族乙烯系 單體0至90重量%、氰化乙烯系單體〇至25重量%及可與其共 聚之乙稀糸單體0至20重置%之單體混合物1〇至5〇重量份 接枝聚合(其中該橡膠乳膠之固形份與該單體混合物之合 計量為1 00重量份)所得到之乳化聚合物;藉著於包含甲 基丙烯酸甲酯50至95重量%、具有碳數為2至8之烷基之曱, 基丙烯酸酯5至50重量及可與其共聚之乙烯系單體〇至2〇重 、 里0/〇之聚合物乳膠之固形份80至95重量份存在下,將包含 _ 從丙稀酸酷及曱基丙稀酸曱酷以外之甲基丙稀酸酷類中選 出之一種以上單體20至80重量%、甲基丙烯酸曱酯2〇至8〇 重量%及可與其共聚之乙稀系單截〇至2 〇重量%之單體混合 物5至2 0重量份接枝聚合(其中該聚合乳膠之固形份與該單 趙混合物之合计£為10 0重置份)所得到之乳化聚合物;以 及(3)具有3層構造之乳化聚合物,該3層構造藉由下法得 到,·於將甲基丙烯酸甲酯40至1 〇〇重量〇/〇、可與其共聚之乙馨 稀系單體0至60重量%及交聯性單體〇.〇丨至1〇重量%聚合而 得之聚合物乳膠之固形份10至60重量份存在下,將包含丙, 烯酸烷醋60至1〇〇重量。/。、可與其共聚之乙烯系單體〇至4〇 、 重里%及父聯性單體0.1至5重量%之單體混合物4〇至9〇重 量份聚合’得到2層聚合物之乳膠,然後在得到之2層聚合 物乳膠之固形份100重量份存在下,再將包含(甲基)丙烯酸 黯60至丨00重量%及可與其共聚之乙稀系單體〇至4〇重量% 之單體混合物11 -67重量份聚合》 〇\9l\9t060〇〇C • 17 - 1339210 從使本發明之熱可塑性聚合 體之耐衝擊強戶接… 子成形加工所得之成形 佳 。之以礼化聚合物(!)為較 …文善本發明之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之成形加工性之 ㈣言之,以乳化聚合物⑺為較佳;又從使本發明之熱可 』性聚合物粒子成形加工所得之& # # 成幵/體之耐衝擊強度及透 “之觀點言《,以乳化聚合物(3)為較佳。 ,關於上述⑴至(3)之乳化聚合物之—般製造方法,例如被 坪細記載於特開平2_269755號公報及㈣平Μ 1 Μ !㈣公 報。但非限定於此。 取適於使用上述⑴至(3)之乳化聚合物之理由為:上述乳化 聚合物被廣泛地用做熱可塑性樹脂之品質改良劑,當以本 發明之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回收時,可以表現彼等 所具有之各種品質提高效果。但是,乳化聚合物並不限於 彼等,例如可以使用將以丨或2種以上下述單體為主之單體 扣合物共聚合或接枝聚合而得之聚合物乳粒子之單種或混 合乳膠聚合物粒子。舉例言之,關於乙烯系單體,可被列 舉者有:(1)丙烯酸酯類,例如丙烯酸曱酯、丙烯酸乙酯、 丙烯酸丁酯及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具有碳數為1〇以下之烷 基之丙稀酸烧S旨類,(2 )曱基丙烯酸g旨類,例如甲基丙烯酸 曱酯、曱基丙烯酸乙酯、曱基丙烯酸丁酯及甲基丙烯酸2_ 乙基己S旨專具有碳數為1〇以下(較佳碳數為8以下)之烧基之 曱基丙烯酸烷酯類;(3)芳香族乙烯系單體,例如笨乙烯、 曱基本乙稀、早乳本乙稀及二氣笨乙稀等乙稀芳烴類; (4)丙烯酸及曱基丙烯酸等乙烯羧酸類;(5)氰基化乙稀系單 〇Λ<)1\9|〇6〇 D〇C -18 - 、例如丙烯腈及甲基丙烯腈等氰基化乙烯類;氣乙烯、 、·烯氣丁 一烯等鹵代乙烯類;(7)乙酸乙烯酯;(8)乙烯、 "Jb^T、-τ'、ρ 乂 邱、丁二烯及異丁烯等烯類;以及(9)交聯性單體, ^ 士曱基丙烯酸烯丙酯、酞酸二烯丙酯、氰尿酸三烯丙酯、 :甲基丙烯酸單乙二醇、二甲基丙稀酸之四聚乙二醇 酯、二乙烯基苯及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等。 隹…、對於i化聚合物之平均粒子徑無特殊限制,但藉通 常之齒化聚合所得之平均粒子徑以〇 〇5至〇 5㈣之粒徑為 較佳’以0.06至0 3 _之粒徑為更佳。平均粒子徑若比 # m j或比0 _5 # m大,則將本發明之熱可塑性聚合 才:子成开y加工日宁之加工性以及所得到之成形體之耐衝擊 強度及透明性將有變差之傾向。 本發明之成形賴可塑性聚合物粒子,為將懸浮聚合物 粒子1〇0重量份用5重量份以上、不滿22重量份之乳化聚人 物包覆而成之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乳化聚合物之 含量以6至15重量份為較佳’以7至1〇重量份為更佳。乳化 水合物之含以比5重量份少’則添加電解質水溶液後微粒 子聚合物將殘存在系統中,結果將見不到濾過性之改善效 果。又’右礼化聚合物為22重量份以上,則經由乳化聚合 物生成二次凝集粒子之傾向將會增加。 其中,所謂「包覆」意指將懸浮聚合物粒子之全表面用
乳化聚合物包覆之外’亦指將聚合物粒子之表面用乳化产 合物部分地包覆。 AK 又 藉由將懸浮聚合物粒子用_ 化聚合物包覆,懸浮聚
〇\91\91060 DOC -19- 合物粒子之平均粒子徑比包覆前大3至5 〇 %。平均粒子徑之 變化若比3%小’微粒子聚合物將殘存於系統中,結果見不 到渡過性之改善效果。 聚合物粒子之表面’以駕以上用乳化聚合物包覆為較 以60%以上用乳化聚合物包覆為更佳。被包覆之面積 若比50%低’則回收後之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之粉體粒子 將有變差之傾向。 又,在本發明中得到之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縱 使懸洋聚合物粒子未全被乳化聚合物粒子包覆亦可,縱使 包含未被乳化聚合物粒子包覆之殘存懸浮聚合物粒子以及 未包覆懸洋聚合物粒子之殘存乳化聚合物粒子亦可。 在上述較佳之礼化聚合物(1 )中揭示之包含丙烯酸酯咒 至100重量%、芳香族乙烯系單體0至40重量%、交聯性單體 〇至5重量%及可與其共聚之乙稀系單體〇至1〇重量%之橡膠 乳膠之固形份,玻璃轉移溫度以在ot以下為較佳,以在·30 c以下為更佳。礼化聚合物之玻璃轉移溫度若超過,則 本’,明之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成形加工所得之成形體之耐 衝擊強度之提高效果將有被抑制之傾向。 ,再者,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之 製U方法,、包3 .調製包含藉由懸浮聚合製造、玻璃轉 移溫度為6(TC以上且平均粒子徑為5〇至5〇〇 #狀懸浮聚 合物粒子之懸浮聚合物懸浮液之步驟;對於每⑽重量份之 懸T聚合物粒子,將乳化聚合物以5重量份以上、不滿22 重里伤之比率扣入之步驟,將該聚合物混合懸浮液中之固
0 \9I\9I060 DOC -20- 1339210 形份濃度調整為3 5至4 0重量%之步驟;在乳化取人
Ak分物之維 卡(Vicat)軟化溫度以下之溫度,將電解質水溶 %而加至聚 合物混合懸浮液中之步驟;將聚合物混合懸浮液加熱至维 卡(Vicat)軟化溫度以上之溫度之步驟;以及藉由固液八離 回收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之步驟。藉由本發明之製 造方法’可將懸浮聚合物粒子表面用乳化聚合物均一地勺 覆’再者為濾過性變差之原因之微粒子聚合物之殘存量可 大幅地削減。 在聚合物混合懸浮液中添加電解質水溶液,與「在輝浮 聚合物懸浮液中添加電解質水溶液後,再添加聚合物乳膠 相比,在懸浮聚合物粒子表面之乳化聚合物包覆層之均一 性以及成為濾過性變差原因之微粒子聚合物殘存 低方面較為優異。 @ 將藉由懸浮聚合製造之懸浮聚合物粒子組成之懸浮聚合 物懸浮液與藉由乳化聚合製造之聚合物乳膠組成之乳化二 合物混合時之固形份比,係相對於懸浮聚合物粒子丨㈧重量 份:乳化聚合物為5重量份以上,不滿22重量份;以6至15 重里长為佳卩7至1 G重量份為更佳。相對於懸浮聚合物 粒子1 00重量伤,礼化聚合物若低於5重量份,在添加電解 貝水命液後之系統中將仍殘存微粒子聚合物,結果將見不 到濾過性之改善效果。相對於懸浮聚合物粒子_重量份, 乳化聚合物若為22重量份以上’因常會經由乳化聚合物中 介生成二次凝集粒所以有不佳之傾向。 將藉由懸浮聚合製造之懸浮聚合物懸浮液與藉由乳化聚
〇 '9!\9I〇60 DOC -21 - 1339210 合製造之乳化聚合物乳膠混合之方法’以在授拌下,將乳 化聚合物乳膠添加至懸浮聚合物懸浮液中,或者將懸浮聚 合物懸浮液添加至乳化聚合物乳膠中為較佳。藉由將懸浮 合物懸浮液與藉由乳化聚合製造之乳化聚合物乳膠混 合’可以得到聚合物混合懸浮液。 在將乳化聚合物乳膠與懸浮聚合物懸浮液混合之情況, 對於乳化聚合物乳膠及懸浮聚合物懸浮液之固形份濃度將 無特殊限制,使用藉由通常之聚合操作所得之乳化聚合物 礼膠或懸泮聚合物懸浮液之原樣在製造上最為簡便,所以 較佳。通常乳化聚合物懸浮液之固形份濃度以25至45重量 %為較佳,以30至40重量%為更佳《懸浮聚合物懸浮液之固 形份濃度以33至45重量%為較佳,以35至4〇重量%為更佳。 乳化聚合物懸浮液之固形份濃度或懸浮聚合物懸浮液之固 形份濃度若在此範圍以外,在電解質水溶液添加後之系統 中將仍殘存微粒子聚合物,結果無法見到濾過性之改善效 果,以及經常發生經由乳化聚合物中介生成二次凝集粒子 等,因此有招致生產性變差之傾向。 混合時之溫度以5t:以上為較佳,若比低,則隨後之 蒸氣等)使用量變 熱處理操作之資源(Utility,包括電力、 大,所較不佳。 將聚合物混合懸浮液之固形份濃度調整為35重量%至4〇
0\9I\9I060.DOC -22- 1339210 含水率變高。將聚合物以懸浮液之固形份濃度調整為35 至4〇重量%後,再添加電解質水溶液。 在聚合物混合懸浮液中,於乳化聚合物之維卡軟化溫度 二下之溫度添加電解質水溶液。電解質水溶液之添加以比 ,礼化聚合物之維卡軟化溫度·1〇代低為更佳。電解質水溶 ;+加若在超過乳化聚合物之維卡軟化溫度之溫度下 、τ生成之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之形狀將變成不 整齊,脫水後含水率變高,未凝固之乳化聚合物殘存導致 濾過性極度變差以及經常發生聚合物粒子間之凝集。 添加電解質水溶液之步驟,從「在懸浮聚合時生成之微 7子4 5物與乳化聚合物之粒子同時凝析(析出)在懸浮聚 合物粒子表面上,以將懸浮聚合物粒子表面包覆」之觀點 °之’以於搜拌下’將電解質水溶液添加於聚合物混合懸 浮液中為較佳。 在本發明中可以使用之電解質水溶液,若為具有凝析及 凝固乳化聚合物乳膠之性質之有機酸(鹽)或無機酸(鹽)水 _ 溶液’將無特殊限定。舉例言之,可列舉氣化鈉、氣化鉀、 氣化經、溴化鈉、溴化鉀、溴化鋰、碘化鉀、碘化鈉、硫 ’ 酸卸、硫酸鈉、硫酸銨、氣化銨、硝酸鈉、硝酸鉀、氣化 、 約、硫酸亞鐵、硫酸鎂、硫酸鋅、硫酸銅、氣化鋇、氣化 亞鐵、氣化鐵、氣化鎂、硫酸鐵、硫酸鋁、鉀明礬及鐵明 蓉等無機鹽類水溶液;鹽酸、硫酸、硝酸及磷酸等無機酸 類之水溶液;乙酸及甲酸等有機酸類以及彼等之水溶液; 乙酸鈉 '乙酸鉀、甲酸鈉及甲酸鉀等有機酸鹽類之水溶液; 〇\91\91060〇〇〇 -23 - 彼等可單獨使用或以2種以上之混合物使用。其中,從在懸 '予聚合物粒子表面之乳化聚合物包覆層之均一性、成為濾 過丨生變差原因之微粒子聚合物殘存量之大幅降低及排水處 之谷易性之觀點言之’宜使用氣化鈉、氣化鉀、硫酸鈉、 軋化銨、氱化鈣 '氣化鎂、硫酸鎂 '氣化鋇、氣化亞鐵、 硫酸紹、鉀明礬及鐵明礬等無機鹽之水溶液 電解質水溶液之濃度為〇.〇〇 1重量%以上,以0.1重量。/〇以 上為較佳,以1重量%以上為更佳。電解質水溶液之濃度若 比0_001重量%低,為了凝析乳化聚合物,必須添加多量之 電解質水溶液,以致隨後之熱處理操作時之資源使用量有 變大之傾向, 當製造本發明之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時,在聚合 物混合懸浮液中之聚合物乳膠之比率高之情況、電解質水 溶液之添加速度極快之情況、或者電解質水溶液濃度極高 之情況,於添加電解質水溶液時,有時可見到黏度顯著上 升。在此專情況’在系統中適時添加水等,以可維持通常 之稅拌狀態之程度實施降低黏度之操作。雖然電解質水容 液之量當然隨著聚合物混合懸浮液中之乳化聚合物之比率 而異,但以添加比足以使熱處理後未凝固之乳化聚合物赵 子不存在之量高之量為較佳。 在本發明中’只是於聚合物混合懸浮液中添加電解質水 溶液’無法得到低含水率之聚合物粒子。在電解質水溶液 為酸性水溶液且造粒後之聚合物混合懸浮液顯示酸性之情 況’用氩氧化鈉等鹼中和後’將聚合物混合懸浮液加熱至 〇:\91\91〇6〇 OOC -24- 礼化聚合物之維卡軟化溫度以上之溫度。加熱溫度以(維卡 軟化溫度+ 5°C )為更佳。 在電解質水溶液為中性水溶液之情況,將聚合物混合懸 浮液以原樣加熱至乳化聚合物之維卡軟化溫度以上之溫 度。加熱溫度以50至120。(:為更佳。 若將聚合物混合懸浮液只加熱至比乳化聚合物之維卡軟 化溫度低之溫度,包覆懸浮聚合物粒子表面之乳化聚合物 粒子之凝集體無法緻密化,以及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 子之含水率降低。 藉由使聚合物混合懸浮液固液分離,回收成形用熱可塑 性聚合物粒子》固液分離可依照常法進行脫水及乾燥。藉 此’可以得到本發明之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 實施發明之最佳形態 接下來依據實施例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不過本發明非 只限於此等實施例。 用下示方法進行以下所示實施例及比較例所得聚合物混 合懸浮液之濾過性評價、微粒子聚合物成分含量之定量以 及脫水後含水率之測定。 (渡過性) 將在實施例及比較例中得到之聚合物混合懸浮液50〇 g (固形份濃度:約30重量%)用抽吸器進行吸引過濾時,藉由 以下之基準評價所需要之時間。 〇:大部分之水在10秒以内過濾。 △:需要10至60秒。 O:\9I\9I060 DOC -25- 1339210 χ :需要60秒以上 (遽過排水之顏色) 將在實施例及比較例中得到之聚合物混合懸浮液5〇〇 g (固形份濃度:約30重量。/。)用抽吸器進行吸引過濾時,以下 述之目視評價基準評價過濾排水之顏色。 〇:透明。 △:多少混渴。 X :很混濁。 (微粒子聚合物成分含量) 將在實施例及比較例中得到之聚合物混合懸浮液500 g (固形份濃度:約30重量%)於25 °C靜置24小時後,採取懸浮 液之上清液l〇g ’放入1〇〇。(:熱風對流型乾燥機中12小時並 蒸發水分。微粒子聚合物成分含量係從下式計算出,其中 W1為乾燥前之上清液之重量,W2為乾燥後之重量。 微粒子聚合物成分含量(%) = (W2/W1) χ 100 (脫水後含水率之測定) 將在實施例及比較例中得到之聚合物混合懸浮液3〇 g用 抽吸器吸引過濾後,回收脫水樹脂,然後放入1 〇(TC熱風重手 流型乾燥機中1 2小時並將水分蒸發。脫水後含水率係從下 式算出’其中Ww為乾燥前、剛脫水後之樹脂重量,Wd^ 乾燥後之樹脂重量。 脫水後含水率(%) = [(Ww-Wd)/Wd] χ 100 以下在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使用之部分及%,分別表示 量份及重量°/c^ 〇'9|\91060 DOC •26- 1339210 (表面硬度之測定) 將在實施例及比較例中得到之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 子成形加工’做成厚度約1 mm之成形趙片。得到之成形體 片之表面硬度用Shore D表面硬度計測定。 (玻璃轉移溫度之測定) 對於在實施例及比較例中得到之懸浮聚合物粒子,用示 差掃描熱量計(精工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DSC22〇c)在 5 eC /分鐘之升溫條件下測定玻璃轉移溫度。 , (維卡軟化溫度之測定) ί 對於在實施例及比較例中得到之乳化聚合物粒子,依據 JIS Κ7206 (Α-50法),測定維卡軟化溫度。 (粒子徑之測定) (1) 在實施例1,6及7中,乳化聚合乳膠粒子之平均粒子 徑之測定,用日立製作所製之分光光度計U4000(利用546 nm波長之光散射)進行。其係使用以體積平均粒子徑為基礎 做成之檢量線’並藉由利用吸光光度計之濁度法求出體積 _ 平均粒子徑之方法。 (2) 在各實施例中,懸浮聚合粒子及本發明之懸浮-乳化複‘ 合粒子之體積平均粒子徑之測定(含圖丨),係使用日機股份-有限公司製之Microtrac FRA-SVRSC進行。 實施例1 在裝有攪拌機之反應器中加入脫離子水153份、3% pVA 水溶液15份(日本合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之KH 2〇& GH-20之等量混合品)’且在反應機内進行氮氣置換。在其 〇A9I\9I06〇D〇C -27- 1339210 中加入溶有月桂醯基過氧化物〇 5份、芊醯基過氧化物〇 5 份及第三-十二基硫醇0.2份之甲基丙烯酸甲酯單體1〇〇份, 並以使單體之分散粒子徑成為約25〇 之方式調整攪拌 機之旋轉次數。之後,以6(TC/2小時,7(rc/2小時,8〇t/2 小時及90°C/1小時之方式分段升溫加熱,並使聚合結束, 做成聚合物固形份濃度為38%之懸浮聚合物懸浮液^懸浮 聚合物粒子之平均粒子徑為〖40 # m。 - 在裝有攪拌機之反應器中加入脫離子水22〇份、硼酸〇3 .. 份、碳酸鈉0.03份、N-月桂醯基胺酸鈉〇〇9份、甲醛化次硫鲁 酸鈉0.09份、伸乙二胺四乙酸鈉〇〇〇6份及硫酸亞鐵7水合物 0.002份,進行氮氣置換後,升溫至8(rc。在其中一次加入 包含甲基丙烯酸甲酯25份、甲基丙烯酸烯丙酯〇」份及第三 丁基氫過氧化物0.1份之單體混合物中之25%,並進行45分 鐘聚合。繼而經卜1、時連續追加混合液之殘餘75%。追加終 了後,保持在同溫度下2小時並完成聚合。又,在此期間追 加0‘2重量份之N-月桂醯基胺酸鈉。得到之最内層交聯曱基籲 丙烯酸系聚合物乳膠中之聚合物粒子之平均粒徑為丨6〇〇 人(利用546 nm波長之光散射求出),聚合轉化率(聚合生成· 量/單體饋入量X 100)為98%。接下來,將得到之交聯曱基、 丙烯酸系聚合物乳膠保持在氮氣氣流中及8〇t ,並添加過 硫酸鈣0.1重量份後,經由5小時連續追加包含丙烯酸正丁 酯41重量份、苯乙烯9重量份及曱基丙烯酸烯丙酯丨重量份 之單體混合液。期間分三次添加油酸鉀〇 1重量份。追加單 體混合液終了後,為了使聚合結束,再添加過硫酸鉀0.05 〇\9l\9t〇6〇D〇C -28- 1339210 重量份並保持2小時。得到之聚合物之平均粒子徑為2300 人,以及聚合轉化率為99%。繼而’將得到之橡膠狀聚合物 乳膠保持在8 0 °C,添加過硫酸卸0 · 0 2重量份後,經1小時連 續追加曱基丙烯酸曱酯24重量份、丙稀酸正丁酯1重量份與 第三-十二基硫醇〇· 1重量份之混合液》追加單體混合液终了 後保持1小時,具有平均粒子徑為〇·25 # m之多層構造,得 到維卡軟化溫度為9(TC之乳化聚合接枝共聚體乳膠(B"聚 合物乳膠(B)之固形份濃度為3 1重量%。 將如此得到之懸浮聚合物懸浮液265份(固形份1 〇〇份)調 整成60°C後,於攪拌下依次滴入乳化聚合接枝共聚體乳膠 (B)32份(固形份1〇份)及15%硫酸鈉水溶液6份。之後,於攪 拌下升溫至90°C並實施熱處理操作,進行固液分離,得到 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 實施例2 在裝有攪拌機之反應器中饋入脫離子水i 53份、3%PVA 水溶液15份(日本合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之KH_2〇與 GH-20之等量混合品),並在反應機内進行氮氣置換。在其 中加入溶有月桂醯基過氧化物〇·5份、芊醯基過氧化物〇.5 份及第二-十一基疏醇0.2份之甲基丙稀酸甲酷75份與丙稀 酸丁酷2 5份之單體混合物,並以使單體之分散粒子徑成為 約250 之方式調整攪拌機之旋轉次數。之後,以6(rc/2 小時’ 70°C /2小時,80°c /2小時及9<rc /η、時之方式分段升 溫加熱’並使聚合結束,做成聚合物固形份濃度為38°/〇之 懸浮聚合物懸浮液。懸浮聚合物粒子之平均粒子徑為 〇.\91\91060 DOC -29- 1339210 1 3 0 y m 〇 與貫施例1同樣地’做成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膠(B)。 將如此得到之懸浮聚合物懸浮液265份(固形份1〇〇份)調 整成60°C後,於攪拌下依次滴入乳化聚合接技共聚合物乳 膠⑻32份(固形份1 〇份)及1 5%硫酸鈉水溶液6份。之後,於 攪拌下升溫至90°C並實施熱處理操作,然後進行固液分 離,得到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 實施例3 在裝有攪拌機之反應器中饋入脫離子水153份、3% PvA 水溶液1 5份(日本合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之κΗ_2〇與 GH-20之等量混合品),並在反應機内進行氮氣置換。在其 中加入溶有月桂酿基過氧化物〇·5份、芊醯基過氧化物〇 5 伤及第二·十二基硫醇〇·2份之甲基丙稀酸甲g旨7〇份與丙稀 酸丁酯30份之單體混合物,並以使單體之分散粒子徑成為 約250 /zm之方式調整攪拌機之旋轉次數。之後,以6〇t:/2 小時’ 70°C /2小時,80。(: /2小時及90°C /1小時之方式分段升 溫加熱’並使聚合結束,做成聚合物固形份濃度為38%之 懸浮聚合物懸浮液。懸浮聚合物粒子之平均粒子徑為 1 40 em。 與實施例1同樣地,做成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膠(B)。 將如此得到之懸浮聚合物懸浮液265份(固形份1 〇〇份)調 整成60 C後’於攪拌下依次滴入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 膠(B)32份(固形份1〇份)及15%硫酸鈉水溶液6份。之後,於 授拌下升溫至90 °C並實施熱處理操作,然後進行固液分 〇 \9I\9|〇60 DOC •30- 1339210 離,得到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粗子。 貫施例4 在裝有攪拌機之反應器中饋入脫離子水丨56份、3% PVA 水溶液15份(日本合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之ΚΗ-20與 GH-20之等量混合品),並在反應機内進行氮氣置換a在其 中加入溶有月桂醞基過氧化物0.5份、芊醯基過氧化物〇.5 份及第三-十二基硫醇0.2份之甲基丙烯酸曱酯75份與丙烯 酸丁酯25份之單體混合物,並以使單體之分散粒子徑成為 約250 /zm之方式調整攪拌機之旋轉次數。之後,以60t /2 小時’ 7(TC/2小時,80°C/2小時及90°C/卜卜時之方式分段升 溫加熱’並使聚合結束,做成聚合物固形份濃度為37%之 懸浮聚合物懸浮液。懸浮聚合物粒子之平均粒子徑為 130 /zm。 與實施例1同樣地,做成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膠(Bp 將如此得到之懸浮聚合物懸浮液26S份(固形份1 〇〇份)調 整成60°C後’於攪拌下依次滴入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 膠(B) 16份(固形份5份)及15%硫酸鈉水溶液6份。之後,於 攪拌下升溫至9CTC並實施熱處理操作,然後進行固液分 離,得到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 貫施例5 在裝有祝掉機之反應器中館入脫離子水147份、3% PVA 水溶液15份(日本合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之尺『2〇與 GH-20之等量混合品)’並在反應機内進行氮氣置換。在其 中加入溶有月桂醞基過氧化物0.5份、年醞基過氧化物Ο」 〇\91\9I060 DOC •31 · 1339210 份及第三-十二基硫醇0.2份之甲基丙烯酸曱酯75份與丙烯 酸丁酯25份之單體混合物,並以使單體之分散粒子徑成為 約250 之方式調整攪拌機之旋轉次數。之後,以60。(: /2 小時’ 70°C /2小時,8(TC /2小時及90〇C Π小時之方式分段升 溫加熱,並使聚合結束,做成聚合物固形份濃度為39°/〇之 懸浮聚合物懸浮液。懸浮聚合物粒子之平均粒子徑為 130 //m。 - 與實施例1同樣地,做成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膠(B)。
將如此得到之懸浮聚合物懸浮液259份(固形份1〇〇份)調 I 整成60°C後,於攪拌下依次滴入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 膠(B)69份(固形份21份)及15%硫酸鈉水溶液6份。之後,於 攪拌下升溫至90 °C並實施熱處理操作,然後進行固液分 離,得到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 實施例6 在裝有攪拌機之反應器中饋入脫離子水156份、3% PVA 水溶液15份(日本合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之KH-20與 _ GH-20之等量混合品),並在反應機内進行氮氣置換。在其 中加入溶有月桂醯基過氧化物0.5份、芊醯基過氧化物0.5 ** 份及第三-十二基硫醇0.2份之甲基丙烯酸曱酯75份與丙烯 · 酸丁酯25份之單體混合物,並以使單體之分散粒子徑成為 約250 之方式調整攪拌機之旋轉次數。之後,以60°C/2 小時,70°C /2小時,80°C /2小時及90°C /1小時之方式分段升 溫加熱,並使聚合結束,做成聚合物固形份濃度為37%之 懸浮聚合物懸浮液。懸浮聚合物粒子之平均粒子徑為 〇A9I\9I060 DOC •32- 1339210 1 30 以m 〇 將水25 0份、油酸鈉0.04份、硫酸亞鐵(FeS04.7Η2Ο)0·002 份、EDTA. 2Na鹽0.008份及甲醛化次硫酸鈉0.2份饋入裝有 攪拌器之反應器中,進行氮氣置換後,升溫至50°C。在其 中加入丙烯酸丁酯100份、甲基丙烯酸烯丙酯1份及氫過氧 化枯烯0.2份之混合液10重量%。1小時後,經5小時追加混 合液之殘留90重量%。又,在追加混合液之殘留部分之同 * 時,經5小時連續追加1份硬脂酸鈣之5%水溶液。再者,進 * 行1小時之聚合,得到聚合轉化率為99%,平均粒子徑為0· 1 8 · /zm以及玻璃轉移溫度為-40°C之丙烯酸酯系橡膠乳膠。接 下來,將上述丙烯酸酯系橡膠乳膠225份(固形份75份)、硫 酸亞鐵(FeS04 . 7H20)0.002份、EDTA . 2Na鹽 0.004份及甲 醛化次硫酸鈉0.1份饋入裝有攪拌器之反應器中,進行氮置 換後’升溫至70°c。在其中,經3小時追加甲基丙烯酸曱酯 23份、丙烯酸丁酯2份以及氫過氧化枯烯〇, 1份之混合液, 再1小時後進行聚合’得到平均粒子徑為〇. 2 μ πί之乳化聚合 接枝共聚體乳膠(Α)。乳化聚合接枝共聚體乳膠(Α)之固形 份濃度為33重量%。又’維卡軟化溫度為6〇°c。 一 將如此得到之懸浮聚合物懸浮液268份(固形份100份)調 " 整至50°C後’於攪拌下依次滴入乳化聚合接枝共聚體乳膠 (A)3 0份(固形份1〇份)及丨5%硫酸鈉水溶液6份。之後,於搜 拌下升溫至90。(:並實施熱處理操作,然後進行固液分離, 得到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 實施例7
0 WU9I060 DOC -33- 1339210 在裝有攪拌機之反應器中饋入脫離子水159份、3% PVA 水溶液丨5份(日本合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之KH-20與 GH-20之等量混合品),並在反應機内進行氮氣置換。在其 中加入溶有月桂醯基過氧化物0,5份、芊醯基過氧化物〇.5 份及第三-十二基硫醇0.2份之曱基丙烯酸曱酯75份與丙歸 酸丁酯2 5份之單體混合物,並以使單體之分散粒子徑成為 約250 之方式調整攪拌機之旋轉次數。之後,以60°C/2 小時,70°C /2小時,80°C /2小時及90°C /1小時之方式分段升 溫加熱’並使聚合結束,做成聚合物固形份濃度為3 7 °/〇之 懸浮聚合物懸浮液。懸浮聚合物粒子之平均粒子徑為 1 30 #111。 在裝有攪拌機之反應器中饋入脫離子水200份、二辛基磺 酸基號珀酸鈉1份及過硫酸鉀0.03份,進行氮氣置換後,升 溫至65°C。在其中經4小時加入包含曱基丙烯酸甲酯84份及 曱基丙烯酸丁酯1 6份之單體混合物後,繼續加熱攪拌1小 時,以使聚合反應實質地完成。之後,經1小時加入包含丙 烯酸丁酯11份及甲基丙稀酸甲酯9份之單體混合物後,再於 6 5 C貫施1 · 5小時之聚合’得到平均粒子經為〇 · 1. # m且維卡 軟化溫度為90°C之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膠乳化聚 合接枝共聚合物乳膠(C)之固形份濃度為3 7重量% « 將如此得到之懸浮聚合物懸浮液2 7 1份(固形份1 〇 〇份)調 整成7 0 C後’於搜拌下依次滴入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 膠(C)27份(固形份10份)及15%硫酸鈉水溶液6份。之後’於 搜拌下升溫至9 5 C並實施熱處理操作,進行固液分離,得 〇 \9|\9l〇60 DOC •34- 1339210 到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 實施例8 在裝有攪拌機之反應器中饋入脫離子水170份、3% PVA 水溶液15份(日本合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之KH-20與 GH-20之等量混合品),並在反應機内進行氮氣置換。在其 中加入溶有月桂醯基過氧化物0.5份、苄醯基過氧化物0.5 份及第三-十二基硫醇〇·2份之甲基丙烯酸甲酯75份與丙烯 酸丁酯25份之單體混合物,並以使單體之分散粒子徑成為 約250 之方式調整攪拌機之旋轉次數。之後,以60。(:/2 小時,70°C /2小時,80°C /2小時及90°C /1小時之方式分段升 溫加熱,並使聚合結束,做成聚合物固形份濃度為36%之 懸浮聚合物懸浮液。懸浮聚合物粒子之平均粒子徑為 130 。 與實施例1同樣地’做成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膠(B)。 將如此得到之懸浮聚合物懸浮液282份(固形份1 〇〇份)調 整成60°C後,於攪拌下依次滴入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 膠(B)32份(固形份1〇份)及15%硫酸鈉水溶液6份。之後,於 攪拌下升溫至90°C並實施熱處理操作,然後進行固液分 離,得到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 實施例9 在裝有搜掉機之反應器中饋入脫離子水131份、3% P V A 水溶液15份(日本合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之kh-20·% G Η - 2 0之等量混合品)’並在反應機内進行氮氣置換^在其 中加入溶有月桂醯基過氧化物0 · 5份、苄醯基過氧化物〇 - 5 OA9U91060 DOC -35- 1339210 份及第三-十二基硫醇0.2份之甲基丙烯酸甲酯7 5份與丙烯 酸丁酯25份之單體混合物,並以使單體之分散粒子徑成為 約250 之方式調整攪拌機之旋轉次數。之後,以60°C/2 小時,70°C /2小時,80°C /2小時及90°C /1小時之方式分段升 溫加熱,並使聚合結束,做成聚合物固形份濃度為41 %之 懸浮聚合物懸浮液。懸浮聚合物粒子之平均粒子徑為 1 30 y m。 與實施例1同樣地,做成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膠(B)。 將如此得到之懸浮聚合物懸浮液243份(固形份1〇〇份)調 整成60°C後,於攪拌下依次滴入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 膠(B)3 2份(固形份10份)及15%硫酸鈉水溶液6份。之後,於 攪拌下升溫至90 °C並實施熱處理操作,然後進行固液分 離,得到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 比較例1 在裝有搜拌機之反應器中饋入脫離子水153份、3% PVA 水溶液15份(日本合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之〖士2〇與 GH-20之等量混合品),並在反應機内進行氮氣置換。在其 中加入溶有月桂醯基過氧化物〇.5份 '芊醯基過氧化物〇 5 份及第三-十二基硫醇0.2份之甲基丙烯酸甲酯6〇份與丙烯 酸丁酯40份之單體混合物,並以使單體之分散粒子徑成為 約2 5 0 # m之方式調整搜拌機之旋轉次數。之後,以。匸/2 小時,70°C/2小時,8(rc/2小時及9(rc/1小時之方式分段升 溫加熱,並使聚合結束,做成聚合物固形份濃度為38%之 懸浮聚合物懸浮液。懸浮聚合物粒子之平均粒子徑為 〇 \9l\9l〇6〇 OOC -36- 1339210 1 40 # m。 與實施例1同樣地,做成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膠(B)。 將如此得到之懸浮聚合物懸浮液265份(固形份100份)調 整成60°C後,於攪拌下依次滴入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 膠(B)3 2份(固形份10份)及15%硫酸鈉水溶液6份。之後,於 攪拌下升溫至90°C並實施熱處理操作,然後進行固液分 離,得到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 比較例2
在裝有搜拌機之反應器中饋入脫離子水158份、3% PVA 水溶液15份(日本合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之kh-20與 GH-20之等量混合品),並在反應機内進行氮氣置換。在其 中加入溶有月桂醯基過氧化物〇 5份、苄醯基過氧化物〇 5 伤及第二-十二基硫醇0.2份之甲基丙稀酸甲酯份與丙稀 酸丁酯25份之單體混合物’並以使單體之分散粒子徑成為 約250 之方式調整攪拌機之旋轉次數。之後,以6〇ΐ/2 小時,70°C/2小時,8(TC/2小時及9〇t/1小時之方式分段升 溫加熱,並使聚合結束,做成聚合物固形份濃度為37%之 懸浮聚合物懸浮液•懸浮聚合物粒子之平均粒子徑為 1 30 //m。 與實施例1同樣地,做成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膠(B)。 將如此得到之懸浮聚合物懸浮液27〇份(固形份丨〇〇份)調 整成60H,於攪拌下依次滴入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 膠(B)6.4份(固形份2份)及15%氣化約水溶液崎。之後於 授拌下升溫至9Gt並實施熱處理操作,然後進行固液分
〇 \9I\91060 OOC -37- 1339210 離,得到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 比較例3 在裝有攪拌機之反應器中饋入脫離子水158份、3% PVA 水溶液15份(日本合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之KH-20與 GH-20之等量混合品),並在反應機内進行氮氣置換。在其 中加入溶有月桂醯基過氧化物〇 · 5份、苄醯基過氧化物〇. 5 份及第三-十二基硫醇0.2份之甲基丙烯酸甲酯75份與丙稀 · 酸丁酯2 5份之單體混合物,並以使單體之分散粒子徑成為 ‘ 約250 #ηι之方式調整攪拌機之旋轉次數。之後,以6〇t/2 · 小時,70°C /2小時,8(TC /2小時及90。(: /1小時之方式分段升 溫加熱’並使聚合結束’做成聚合物固形份濃度為37%之 懸浮聚合物懸浮液。懸浮聚合物粒子之平均粒子徑為 130 em β 將如此得到之懸浮聚合物懸浮液27〇份(固形份1〇〇份)調 整成60°C後’於攪拌下滴入15%硫酸鈉水溶液。之後,於 搜拌下升溫至90。(:並實施熱處理操作,然後進行固液分着 離,得到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 比較例4 . 在裝有攪拌機之反應器中饋入脫離子水22〇份、3% pVA . 水溶液15份(日本合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之〖士2〇與 GH-20之等量混合品),並在反應機内進行氮氣置換。在其 中加入浴有月桂醯基過氧化物〇5份 '苄醯基過氧化物0.5 伤及第二-十二基疏醇0 2份之甲基丙烯酸曱酯乃份與丙烯 酸丁酯25份之單體混合物,並以使單體之分散粒子徑成為
O:\91\9I060 DOC •38· 1339210 約25 0 # m之方式調整攪拌機之旋轉次數。之後,以6〇。(: /2 小時,70°C /2小時’ 80°C /2小時及9〇°c /1小時之方式分段升 溫加熱’並使聚合結束,做成聚合物固形份濃度為3 〇 %之 懸浮聚合物懸浮液。懸浮聚合物粒子之平均粒子徑為 130 μτη。 與實施例1同樣地,做成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膠(Β)。 將如此得到之懸浮聚合物懸浮液33丨份(固形份1 〇〇份)調 整成60°C後,於攪拌下滴入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膠 (B)32份(固形份1 〇份)及15%氣化鈣水溶液6份。之後,於攪 拌下升溫至9 0 °C並實施熱處理操作,然後進行固液分離, 得到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 比較例5
在裝有攪拌機之反應器中饋入脫離子水220份、3% PVA 水溶液15份(日本合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之KH-20與 GH-20之等量混合品),並在反應機内進行氮氣置換。在其 中加入溶有月桂醯基過氧化物0.5份、苄醯基過氧化物0.5 _ 份及第三-十二基硫醇〇_2份之曱基丙烯酸甲酯75份與丙烯 酸丁 S旨25份之單體混合物,並以使單體之分散粒子徑成為 " 約250 之方式調整攪拌機之旋轉次數。之後,以6〇〇c/2 ’· 小時’ 70°C /2小時,80°c /2小時及9(TC Π小時之方式分段升 溫加熱’並使聚合結束,做成聚合物固形份濃度為3〇%之 懸浮聚合物懸浮液。懸浮聚合物粒子之平均粒子徑為 1 3 0 # m。 與實施例1同樣地,做成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膠(B)。
O:\9I\9I060 DOC -39- 1339210 在如此得到之懸浮聚合物懸浮液331份(固形份1〇〇份)中 加入80份水並調整成6〇t後,於攪拌下依次滴入乳化聚八 接枝共聚合物乳膠(B)32份(固形份1 〇份)及丨5%氣化辦水I 液6份。之後,於攪拌下升溫至9(rc並實施熱處理操作然 後進行固液分離’得到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 比較例6 在裝有攪拌機之反應器中饋入脫離子水n 0份、3 % pVA · 水溶液15份(日本合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之〖比2〇與 GH-20之荨量混合品)’並在反應機内進行氮氣置換。在其 中加入溶有月桂醖基過氧化物〇·5份、苄醯基過氧化物〇 5 份及第二-十二基硫醇〇·2份之甲基丙烯酸甲酯75份與丙烯 酸丁酯25份之單體混合物,並以使單體之分散粒子徑成為 約250 /im之方式調整攪拌機之旋轉次數。之後,以6(rc/2 小時,70°C /2小時,8〇t /2小時及9(TC /1小時之方式分段升 加熱,並使聚合結束,做成聚合物固形份濃度為4 $ %之 懸浮聚合物懸浮液。懸浮聚合物粒子之平均粒子徑為. 130 μτη。 與實施例1同樣地,做成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膠(Β)。. 將如此得到之懸浮聚合物懸浮液223份(固形份丨〇〇份)調:· 整成6 0 C後,於祝拌下依次滴入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 膠(Β)32份(固形份10份)及ι5%硫酸鈉水溶液6份。之後,於 攪拌下升溫至90°C並實施熱處理操作,然後進行固液分 離’得到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β 比較例7 ΟΛ9ΙΧ9Ι060 DOC •40- 1339210 與實施例1同樣地做成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膠(B)。 在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膠1 〇〇份(固形份3 1份)中加 入水65份,於55°C及攪拌下加入3%氣化鈣水溶液50份,並 實施凝固操作,之後升溫至95。(3並實施熱處理,然後進行 固液分離,得到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 參考例 在裝有攪拌機之反應器中饋入脫離子水144份、3% PVA 水溶液15份(日本合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之KH_2〇與 GH-20之等量混合品),並在反應機内進行氮氣置換。在其 中加入溶有月桂醯基過氧化物〇 . 5份、芊醯基過過氧化物〇 . 5 份及第三·十二基硫醇0.2份之甲基丙烯酸甲酯75份與丙烯 酸丁醋2 5份之單體混合物,並以使單體之分散粒子徑成為 約250 之方式調整攪拌機之旋轉次數。之後,以6〇<t/2 小時,70°C/2小時,80°C/2小時及9〇t:/l小時之方式分段升 溫加熱,並使聚合結束,做成聚合物固形份濃度為39%之 懸浮聚合物懸浮液。懸浮聚合物粒子之平均粒子徑為13 〇 〇 與實施例1同樣地,做成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膠(B)。 將如此得到之懸浮聚合物懸浮液256份(固形份100份)調 整成60°c後,於攪拌下依次滴入乳化聚合接枝共聚合物乳 膠(B)96份(固形份30份)及15%硫酸鈉水溶液6份。之後,於 攪拌下升溫至9(TC並實施熱處理操作,然後進行固液分 離’得到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 在表1及2中,顯示在實施例I至9及比較例丨至6中得到之
O:\91\9I060.DOC -41 - 1339210 懸浮聚合物粒子之組成、乳化聚合物種類、懸浮聚合物粒 子/乳化聚合物之重量比、聚合物混合懸浮液之固形份濃度 以及此等之濾過性、濾過排水之顏色、微粒子聚合物成分 含量、脫水後之含水率、懸浮聚合物粒子之玻璃轉移溫度 及表面硬度之評價結果。 【表1】 懸浮聚合物粒 子之組成 乳化聚合 物種類 懸浮聚合物粒 子/乳化聚合物 (重量比) 聚合物混合懸浮 液之固形份濃度 (%) 實施例1 MMA/BA= 100/0 B 100/10 37 實施例2 MMA/BA= 75/25 B 100/10 37 實施例3 MMA/BA= 70/30 B 100/10 37 實施例4 MMA/BA= 75/25 B 100/5 37 實施例5 MMA/BA= 75/25 B 100/21 37 實施例6 MMA/BA= 75/25 A 100/10 37 實施例7 MMA/BA= 75/25 C 100/10 37 實施例8 MMA/BA= 75/25 B 100/10 35 實施例9 MMA/BA= 75/25 B 100/10 45 比較例1 MMA/BA= 60/40 B 100/10 37 比較例2 MMA/BA= B 100/2 37 0 \9I\9I060 DOC •42- 75/25 比較例3 MMA/BA= 75/25 - 100/0 37 比較例4 MMA/BA= 75/25 B 100/10 30 比較例5 MMA/BA= 75/25 B 100/10 25 比較例6 MMA/BA= 75/25 B 100/10 50 比較例7 - B 0/100 15 參考例 MMA/BA= 75/25 B 100/30 37 【表2】 濾過性 慮過排 水顏色 微粒子聚 合物成分 含量(%) 脫水後含 水率(%) 懸浮聚合粒 子玻璃轉移 溫度(°C) 表面 硬度 實施例1 〇 〇 0.3 22 105 90 實施例2 〇 〇 0.3 23 72 78 實施例3 〇 〇 0.2 23 65 70 實施例4 〇 〇 0.3 21 72 78 實施例5 〇 〇 0.2 27 72 75 實施例6 〇 〇 0.4 13 72 75 實施例7 〇 〇 0.2 25 72 80 實施例8 〇 〇 0.3 23 72 80 實施例9 〇 〇 0.2 25 72 78 比較例1 〇 〇 0.3 22 50 65 比較例2 Δ X 2.8 18 .72 80 比較例3 X X 3.3 無法過濾 72 80 比較例4 Δ Δ 1.4 27 72 75 比較例5 △ X 1.8 32 72 78 比較例6 〇 〇 0.4 37 72 78 比較例7 〇 〇 0.1 48 - - 參考例 〇 〇 0.2 32 72 78 1339210 從以上之結果可知下列結論:首先若著眼於微粒子聚合 物成分含量,本發明之實施例1至9之聚合物粒子組成物, 與比較例3只實施懸浮聚合之情況相比,懸浮聚合物懸浮液 〇 \91\9I060 DOC -43- 1339210 中之微粒子聚合物量極少’結果聚合物混合懸浮液之濾過 性極佳’濾過排水亦透明。再者,相對於懸浮聚合物粒子 1 00重量份’乳化聚合物比5重量份少之情況(比較例2),以 及電解質水溶液滴下時之聚合物混合懸浮液之固形份滚度 比3 5重量。/。少之情況(比較例4及5 ),濾過性之改善效果低, 濾過排水亦變成混濁’以及在聚合物遇合懸浮液中殘存微 粒子聚合物。 另一方面’若著眼於聚合物粒子之脫水後含水率,本發 明實施例1至9之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與比較例7 之藉由先前之凝固操作回收乳化聚合物乳膠之情況相比, 脫水後含水率極低以及大幅地削減乾燥時消耗之能量。 又,在相對於懸浮聚合物粒子100重量份,乳化聚合物為22 重量份以上之情況(參考例),或者電解質水溶液滴下時固形 份濃度超過40重量%之情況(比較例6),脫水後含水率變高。 又,本發明之實施例1至9中,將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 粒子組合物成形所得之片狀物具有做為懸浮聚合聚合物使 用所需之充分硬度(70以上)。 其中,圖1表示在實施例5中得到之懸浮聚合物粒子及成 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以及在比較例7中得到之單獨乳 化聚合物之凝固粒子之粒度分布。 圖1中,表示懸浮聚合物粒子之粒度分布;”〇”表示 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之粒度分布;以及"α"表示單 獨之礼化聚合物之凝固粒子之粒度分布。 懸浮聚合物粒子之平均粒子徑為丨30,,成形用熱可塑
O:\9I\9I060DOC -44 - 1339210 性聚合物粒子之平均粒子徑為ΐ 79 3 ι 合物之凝固粒子之平均粒子徑為13213,早獨之乳化聚 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之粒子分布,斑::。但-,成形 '、:心’手聚合物粒子相 較’往大粒徑側移動約40 。又 物粒子,Μ縣浮负人铷… 成W熱可塑性聚合 之頻率極少。 卞仫50 以下粒子 固之検軸表示粒度分布(#m),缺f miAss - ^ , 皱軸表不頻率(%)。 圖2為不實粑例5所得之懸 μ « 切植子及成形用熱可 塑性4合粒子之表面狀離 狀&之…、片(χ300倍)。圖2令之(a)為释 ;以5物粒子,(b)為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懸浮聚 合物粒子1之表面用乳化聚合物包覆’得到成形用熱可塑性 聚合物粒子2。再者’攝影藉由電解放射型掃描電子顯微鏡 (曰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S-800形)進行。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 本發明之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可以做為一舉解 决來自懸浮聚合製程之微粉問題、來自乳化聚合製程之乾 燥時能量消費量減輕問冑以及加工業者之添加操作問題之 硬質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組合物,以及可以回收懸 浮聚合物粒子及乳化聚合物。 【圖式之簡單說明】 圖1為表示粒子分佈之圖。 圖2為顯示實施例5所得之懸浮聚合物粒子及成形用熱可 塑性聚合物粒子之表面狀態之電子顯微鏡照片(χ 3〇〇倍)。 符號之說明:
〇\9l\9t〇60D〇C -45- 1339210 • 懸浮聚合物粒子之粒度分布; 〇 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之粒度分布; □ 乳化聚合物之凝固粒子之粒度分布; 【圖式代表符號說明】 1懸浮聚合物粒子 2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 〇 \91\9I060 DOC 46-

Claims (1)

1339210 Ή年α月Μ日修正街ϋ 第093102613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替換本(99年12月) 拾、申請專利範圍: 一種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其係將藉由懸浮聚合 所製造之玻璃轉移溫度為6〇t:以上且平均粒子徑為5〇至 5〇〇 μιη之懸浮聚合物粒子100重量份,以藉由乳化聚合所 製知之乳化聚合物5重量份以上、不滿22重量份包覆。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其 中該懸浮聚合物粒子包含30至1〇〇重量%之(甲基)丙烯酸 酯以及0至70重量%之可與其共聚之乙烯系單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 子’其中該乳化聚合物,係於包含丙烯酸酯5〇至〗〇〇重量 %、芳香族乙烯系單體0至40重量%、交聯性單體〇至$重 量〇/〇及可與其等共聚之乙烯系單體〇至i 〇重量%且玻璃轉 移溫度為0°c以下之橡膠乳膠之固形份50至90重量份存 在下’將包含曱基丙烯酸酯10至100重量%、芳香族乙稀 系單體0至90重量。/。、氰化乙烯系單體〇至25重量%及可與 其等共聚之乙烯系單體0至20重量。/。之單體混合物1〇至5〇 重量份接枝聚合成合計量為1〇〇重量份而得到。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 子’其中該乳化聚合物,係於包含曱基丙烯酸甲酯5〇至 95重量%、具有碳數為2至8之烷基之曱基丙烯酸酯5至50 重里及可與其寻共聚之乙稀糸单體〇至20重量%之聚合物 乳膠之固形份80至95重量份存在下’將包含從丙烯酸酯 及曱基丙烯酸曱酯以外之甲基丙烯酸酯類中選出之一種 以上單體20至80重量%、曱基丙烯酸曱酯20至80重量%及 9I060-991229.doc 1339210 可與其等共聚之乙烯系單體。至2。重量 5. 至20重量份接枝聚合成合計量為1〇〇重量份而:二口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或2項之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 子,其中該乳化聚合物具有3層構造,該3層構造係於甲 基丙稀酸甲㈣至⑽重量%、可與其共聚之乙稀系單體〇 至60重量%及交聯性單體〇·〇ι至10重量%聚合而得之聚入 物乳膠之固形㈣至崎量份存在下,將包含丙稀㈣
6. 醋60至100重量%'可與其共聚之乙稀系單體0至40重量% 及交聯性單體0.丨至5重量%之單體混合物4G至%重量份 水合而侍到2層聚合物乳膠’並於所得2層聚合物乳膠之 固形份100重量份存在下,再將包含(曱基)丙稀酸賴至 100重Ϊ%及可與其共聚之乙烯系單體〇至4〇重量%之單 體混合物11至67重量份聚合而成。 一種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之製造方法,其包含以 下步驟: 調製包含藉由懸浮聚合所製造、玻璃轉移溫度為6〇艺 以上且平均粒子徑為5〇至5〇〇 _之懸浮聚合物粒子之懸 浮聚合物懸浮液;相對於100重量份之懸浮聚合物粒子, 將礼化聚合物以5重量份以上、不滿22重量份之比率混 合,將該聚合物混合懸浮液中之固形份濃度調整為35至 40重量%;在乳化聚合物之維卡(Vicat)軟化溫度以下之溫 度,將電解質水溶液添加至聚合物混合懸浮液中;將聚 合物混合懸浮液加熱至乳化聚合物之維卡(vicat)軟化溫 度以上之溫度;以及藉由固液分離回收成形用熱可塑性 91060-991229.doc 聚合物粒子。 Μ年⑼4日修正發換页 7· 2請專利範圍S 6項之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之 ;k方去,其中邊懸浮聚合物粒子包含川至1⑽重量%之 (甲基)丙烯酸酷以及〇至7〇重量%之可與其共$乙烯系單 OA 體。 8. 如^請專利範圍第6或7項之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 之製造方法,其中該乳化聚合物係於包含丙烯酸酯5〇至 1 00重量〇/0、芳香族乙烯系單體〇至4〇重量%、交聯性單體 〇至5重篁%及可與其等共聚之乙烯系單體〇至1〇重量。〆〇且 玻璃轉移溫度為〇°C以下之橡膠乳膠之固形份5〇至9〇重 里伤存在下’將包含甲基丙烯醆酯1〇至1〇〇重量%、芳香 知乙烯系單體〇至90重量%、氰化乙烯系單體〇至25重量0/〇 及可與其等共聚之乙烯系單體〇至2〇重量%之單體混合物 1 0至50重量份接枝聚合成合計量為1 00重量份而得到。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或7項之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 之製造方法,其中該乳化聚合物係於包含甲基丙稀酸曱 S旨50至95重量%、具有碳數為2至8之烷基之曱基丙烯酸酯 5至50重量及可與其等共聚之乙烯系單體〇至2〇重量。/〇之 聚合物乳勝之固形份8 0至9 5重量份存在下,將包含從丙 烯酸酯及曱基丙烯酸甲酯以外之曱基丙烯酸酯類中選出 之一種以上之單體20至80重量%、曱基丙烯酸甲酯20至80 重量%及可與其等共聚之乙烯系單體〇至20重量%之單體 混合物5至20重量份接枝聚合成合計量為100重量份而得 到。 91060-991229.doc 1339210 奶年u月β日修正替換頁 10. 如申请專利範圍第6或7項之成形用熱可塑性聚合物粒子 之製造方法,其中該乳化聚合物具有3層構造,該3層構 *造係於將甲基丙烯酸甲酯4〇至1 〇〇重量%、可與其共聚之 乙烯系單體0至60重量%及交聯性單體〇 〇丨至丨〇重量%聚 合而得之聚合物乳膠之固形份1〇至6〇重量份存在下將 包含丙烯酸烷酯60至1〇〇重量%、可與其共聚之乙烯系單 體0至40重量%及交聯性單體〇」至5重量%之單體混合物 4 0至9 0重里份聚合而得到2層聚合物乳膠,並於所得2層 聚合物乳膠之固形份100重量份存在下,再將包含(甲基) 丙稀酸酯60至100重量%及可與其共聚之乙烯系單體〇至 40重量°/。之單體混合物11至67重量份聚合而成。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7、8、9或10項之成形用熱可塑性 聚合物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中該電解質水溶液為無機鹽 之水溶液β 9l060-99l229.doc
TW093102613A 2003-02-25 2004-02-05 Polymer particle composition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TWI339210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047803 2003-0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26167A TW200426167A (en) 2004-12-01
TWI339210B true TWI339210B (en) 2011-03-21

Family

ID=32923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102613A TWI339210B (en) 2003-02-25 2004-02-05 Polymer particle composition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7767258B2 (zh)
EP (1) EP1598372B1 (zh)
JP (1) JP4663521B2 (zh)
KR (1) KR100690217B1 (zh)
CN (1) CN1326914C (zh)
CA (1) CA2513407A1 (zh)
DE (1) DE602004026831D1 (zh)
MY (1) MY153196A (zh)
TW (1) TWI339210B (zh)
WO (1) WO20040765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48023B1 (ko) * 2002-04-30 2008-07-23 카네카 코포레이션 중합체 입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EP1741751A1 (en) * 2004-04-26 2007-01-10 Kaneka Corporation Thickener for thermoplastic polyester resin and thermoplastic polyester resin composition wherein such thickener is blended
US7770691B2 (en) * 2004-08-18 2010-08-10 Schabel Polymer Technology, Llc Lightweight pelletized materials
JP2006206449A (ja) * 2005-01-25 2006-08-10 Pharma Polytech:Kk コーティング用粉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該コーティング用粉末含有製剤
US20090124725A1 (en) * 2005-10-03 2009-05-14 Takenobu Sunagawa Viscosity Modifier for Thermoplastic Polyester Resin, Thermoplastic Polyester Resin Composition Containing the Same, and Molding of the Composition
JPWO2007094271A1 (ja) * 2006-02-17 2009-07-09 株式会社カネカ 耐ブロッキング性に優れた重合体粉体の製造方法
US20100282632A1 (en) * 2007-06-12 2010-11-11 Schabel Jr Norman G Lightweight pelletized materials
US7888407B2 (en) * 2007-10-26 2011-02-15 Conocophillips Company Disperse non-polyalphaolefin drag reducing polymers
US9222254B2 (en) 2012-03-13 2015-12-29 Schabel Polymer Technology, Llc Structural assembly insulation
KR101646649B1 (ko) * 2014-08-28 2016-08-08 세키스이가세이힝코교가부시키가이샤 합성 수지 입자 집합체
JP6879075B2 (ja) * 2017-06-23 2021-06-02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重合体粉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459174A (fr) * 1965-10-04 1966-04-29 Solvay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e mélanges de polymères du chlorure de vinyle
US4307134A (en) * 1980-12-22 1981-12-22 Atlantic Richfield Company Process for producing plasticized elastomer-styrene coated beads
DE3150730A1 (de) * 1981-12-22 1983-06-30 Röhm GmbH, 6100 Darmstadt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blockfester, weicher polymerperlen
GB9108219D0 (en) * 1991-04-18 1991-06-05 Ici America Inc Anti-blocking suspension of polymers
JPH10279694A (ja) * 1997-03-31 1998-10-20 Nippon Zeon Co Ltd メタアクリル酸エステル系または/及びアクリル酸エステル系複合重合体粒子、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塩化ビニル系樹脂組成物
JP3861515B2 (ja) * 1998-08-05 2006-12-20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KR100848023B1 (ko) * 2002-04-30 2008-07-23 카네카 코포레이션 중합체 입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598372B1 (en) 2010-04-28
DE602004026831D1 (de) 2010-06-10
CN1742040A (zh) 2006-03-01
WO2004076538A1 (ja) 2004-09-10
KR20050100637A (ko) 2005-10-19
CA2513407A1 (en) 2004-09-10
JP4663521B2 (ja) 2011-04-06
JPWO2004076538A1 (ja) 2006-06-01
KR100690217B1 (ko) 2007-03-12
TW200426167A (en) 2004-12-01
CN1326914C (zh) 2007-07-18
EP1598372A1 (en) 2005-11-23
EP1598372A4 (en) 2008-09-10
US7767258B2 (en) 2010-08-03
MY153196A (en) 2015-01-29
US20060246289A1 (en) 2006-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39210B (en) Polymer particle composition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KR20120024231A (ko) 메틸메타크릴레이트?부타디엔?스티렌계 그라프트 공중합체,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pvc 조성물
JPH11166091A (ja) 塩化ビニル系樹脂組成物
US20070219294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agulated particles from latex prepared by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JP6348615B2 (ja) アクリル系加工助剤及びこれを含む塩化ビニル系樹脂組成物
CN103890085A (zh) 包含交联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的组合物,使用该组合物制备共聚物的方法和具有改进的泡沫成型性能的氯乙烯树脂
JP5020450B2 (ja) 粉体性状に優れた粉末線状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H11166090A (ja) 塩化ビニル系樹脂組成物
JP4535869B2 (ja) 重合体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S6410004B2 (zh)
JP2017513973A (ja) マルチステージポリマー粉末組成物、その調製方法及び使用
JP2007070443A (ja) 塩化ビニル系樹脂用粘着改良剤および塩化ビニル系樹脂組成物
JP4073243B2 (ja) 重合体粒子
JPWO2005097856A1 (ja) 耐衝撃性改質剤及び樹脂組成物
JP7332678B2 (ja) (メタ)アクリル系重合体凝固物の製造方法及び成形品
JP3009379B2 (ja) アクリル系重合体凝固物およびその成形物
JP2003321549A (ja) 重合体粒子の製造方法
JP2006131826A (ja) 樹脂組成物
JP2002309056A (ja) アクリル樹脂用耐衝撃性改質剤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アクリル樹脂組成物ならびにアクリル樹脂の耐衝撃性改質方法
JPH06179794A (ja) 耐衝撃性樹脂組成物
JPH08217817A (ja) 耐衝撃性改質用樹脂粉末の製法
JPWO2009060819A1 (ja) 凝固ラテックス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239531B2 (ja) Taishogekiseijushinoseizohoho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