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30157B -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30157B
TWI330157B TW97147493A TW97147493A TWI330157B TW I330157 B TWI330157 B TW I330157B TW 97147493 A TW97147493 A TW 97147493A TW 97147493 A TW97147493 A TW 97147493A TW I330157 B TWI330157 B TW I33015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cover
cover
type vehicle
rear end
footres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71474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20157A (en
Inventor
Peilun Tseng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0201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201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301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30157B/zh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1330157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先前技術】 眾所周知,速克達型車輛等跨坐型車輛中具備:腳踏 板,其配置於車座之下方且大致水平地延伸;以及護腿 板’其配置於腳踏板之前方且朝前方斜上方延伸。 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如下速克達型車輛,其具備前蓋 驗體,該前蓋體具有覆蓋前輪之上方之擋泥部及護腿板,且 於濩腿板之内側設置有供騎車者之腳擱放的擱腳部。於專 利文獻2中揭示有如下速克達型車輛,其具備具有護腿板 之前蓋體、以及在前蓋體之外另外設置的與前輪一同活動 之可動式前擋泥板,且於護腿板之内側設置有擱腳部。 [專利文獻1]臺灣專利公開公報第200626386號 [專利文獻2]曰本專利特開2004-1 16375號公報 【發明内容】 φ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如圖19(a)模式顯示,如專利文獻丨所揭示之速克達型車 輛中,無需設置與前蓋體151不同的前擋泥板,因此可將 s蔓腿板152配置於更前方。又,可將擱腳部153之自水平面 之傾斜角度Θ抑制得比較小,可使擱腳部丨5 3之傾斜變得平 穩。藉由如此之構成,乘坐於車座1S5上之騎車者16〇可大 幅確保膝盍之彎曲角度及腳之彎曲角度,可於腿比較伸展 之狀態下騎車。因此,可提高騎車時之舒適性。然而,存 136687-990609.doc 1330157 在如下問題:自前輪1 54捲起之水或泥、或者碰到前蓋體_ 151之前部的水或泥等會因行敬風而向護腿板152之背面轉 入,碰到騎車者160之腿的可能性較高。因此,很難說在 不容易滅到雨水或泥之方面之舒適性(以下稱作關於雨水 等之舒適性)十分高。 另一方面,如圖19(b)模式顯示,如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 速克達型車輛中,設置有可動式前擋泥板2〇5,又,僅前 擋泥板205之設置空間部分護腿板2〇2就配置於更後方。因 此,水或泥等難以轉入護腿板2〇2之背面,關於雨水等之 舒適性十分高。然而,因護腿板2〇2位於更後方因此必 須增大搁腳部203之自水平面之傾斜角度^,掷腳部2〇3之 傾斜變陡峭《因此,乘坐於車座21〇上之騎車者26〇之膝蓋 之彎曲角度變丨,並且腳之.弯曲角度亦變小。因此,很難 說在能夠保持舒適之騎車姿勢之方面的舒適性(以下稱作 關於騎車姿勢之舒適性)十分高。 f發明係繁於上述情形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 以高標準使關於雨水等之舒適性與關於騎車姿勢之舒適性鲁 並存的跨坐型車輛。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心明之跨坐型車輛包括:前輪;前叉,其係支撐上 述鈉輪,車架,其係具有可旋轉地支撐上述前又之頭 B自上述頭官朝後方斜下方延伸之下行架、自上述下 行架之下部向後方延伸之下部框架、及自上述下部框架 之後部朝後方斜上方延伸之座軌;車座,其係配置於上 136687-990609.doc 1330157 述座轨之上方;上側前蓋,其覆蓋車把;腳踏板,其係 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車座之下方且前方,並且在上述 下部框架之上方,且大致水平地延伸;及前蓋體,其係 設置於上述腳踏板之前方,且具有:覆蓋上述下行架之 上方及上述頭管之後方並且上部配置於上述上側前蓋之 下方而下部連接於上述腳踏板之前部之後側蓋、覆蓋上 述下行架之下方且在與上述前輪之間不介由不同體之前 擔泥板而位於上述前輪之上方的下側蓋、及於上述下側 蓋之上方覆蓋上述頭管之前方之前側蓋;上述後側蓋具 有於上述腳踏板之前方朝前方斜上方延伸之左側及右側 擱腳壁、位於上述後側蓋之側緣部分且側視自上述各擱 腳壁之上端向後方突出的突部、位於比上述突部更上方 且更後方並且位於上述後側蓋之側緣部分之上側之後端 之上側後端、及位於比上述突部更下方且更後方並且位 於上述後側盍之側緣部分之下側之後端之下側後端;上 述突部之後端於包含上述後側蓋之該突部之水平剖面 中,係位於車寬方向之最外側,於側視時,上述突部之 後端位於比連接上述後側蓋之上述上側後端與上述下側 後端之線更μ方’並且位於比上述後側蓋之上述上側後 端與上述下側後端之上下方向之中間位置更上方;上述 突部之—部分於側視時,相對於將形成上述後側蓋之側 緣部分之輪廊之朝, ^ 朝別方斜下方之線延長之假想線、與將 形成上述輪廟之 j方斜上方之線延長之假想線之交 點,係位於水平方向的後方。 136687-990609.doc 1330157 [發明之效果] 據本心月可只現一種以高標準使關於雨水等之舒適 性與關於騎車姿勢之舒適性並存的跨坐型車輕。 【實施方式】 <實施形態之構成> 如圖1所不’本實施形態之兩輪摩托車係速克達型車輛 1然而,本發明之兩輪摩托車並不限定於速克達型車輛 1亦可為其他兩輪摩托車。以下之說明中,前'後、 之方向刀另ij係指自騎乘於速克達型車輛】上之騎車 者1〇〇(參照圖16)觀察之前、後、左、右之方向。圖i中之 符说Fr表示前方。 速克達型車輛1具備車架2。車架2具備頭管2&、自頭管 2a朝後方斜下方延伸之下行架2b、自下行架以之下部向後 方延伸之下部框架2c、以及自下部框架2c之後部朝後方斜 上方延伸的座軌2d。 於下部框架2c上設置有向下方突出之托架…於該托芊 經由樞軸15而安裝有引擎單元5。如此,引擎單元5之 二端邛以樞軸15為中心,而上下可擺動地被車架2支撐 著即弓I擎單兀5係所謂之組合擺動型引擎單元。於座軌 γ之後端部設置有上側後緩衝托架12。於該上側後緩衝托 架12與引擎單元5之後端部之間,配置有左右-對之後緩 衝翠元9(參照圖4)。即引擎單元5之後端部係經由後緩衝單 元9而被車架2支撐著。 弓丨擎單tg5具有引擎本體51、及變速器單元52,該變速 136687-990609.doc 器單元52自引擎本體51之於車寬方向之一側部分向後方延 伸。雖省略了圖示,但引擎本體51具備曲柄軸箱、自該曲 柄軸箱突出之汽缸、配置於該汽缸内之活塞、以及配置於 曲柄軸箱内且經由連桿而與上述活塞連結之曲轴。變速器 單元52具備兼有變速箱之後臂52a、配置於後臂52a内且自 上述曲軸傳輸驅動力之變速器本體及連結於變速器本體之 離心式離合器。再者,變速器本體之種類並無特別限定, 可較佳使用V型帶式無級變速器、齒輪式變速器等。變速 器本體係連結於後輪53之車軸。藉由如此之構成,引擎本 體51之驅動力經由變速器單元52而被傳輸至後輪53上。後 輪53與引擎單元5—體地擺動。引擎單元5及後輪53構成可 相對於車架2擺動之擺動體。再者,符號56表示空氣濾清 器,符號13(參照圖2)表示消音器。 頭管2a上旋轉自如地支撐著前叉3 ^前叉3朝前方斜下方 延伸。於前叉3之下端部旋轉自如地支撐著前輪6。於前又 3之上端部安裝有車把16。 速克達型車輛1具備配置於座軌2d之上方之車座4。於車 座4之前側部分之内側設置有鉸鏈銷4&。車座4能夠以該鉸 鏈銷4a為中心而上下旋轉。 於車座4之下方配置有收納箱丨8及電池箱丨丨。電池箱11 係配置於收納箱18之後方,力電池箱i i之内部收納有電池 lla。若使車座4以鉸鏈銷蚀為中心旋轉並倒立,則收納箱 18及^池箱11會暴露於外部。因此,藉由使車座4倒立, 而可容易地進行將物品放入收納箱18或自收納箱18中取 136687-990609.doc 1330157 出、及電池1 la之更換等。 速克達型車輛丨具備設置於車座4之前方且下方之低底腳 踏板20。腳踏板2〇具有大致水平地延伸之摘腳面2〇a。再 者,擱腳面20a嚴格地說係自水平面朝前方斜下方傾斜若 干’如此即便輕微傾斜,實際上亦可看作係水平的。 速克達型車輛1具備配置於腳踏板2〇之前方之前蓋體 ^又,速克達型車輛!具備上側前蓋17,該上側前蓋17 配置於則蓋體30之上方,且覆蓋車把16。前蓋體3〇包括: 後側蓋31,其覆蓋下行架2b之上方及頭管。之後方;下側 蓋32其覆蓋下行架2b之下方(詳細而言較下行架2b更下 方),且位於前輪6之上方;以及前側蓋33,其於下側蓋Μ 之上方覆蓋頭官2a之前方。再者,該等後側蓋3 j、下側蓋 32、及前側蓋33係根據前蓋體3〇之位置而示意性地分類, 並不意味著彼等係單獨地形成。即,後側蓋”、下側蓋 32、及前側蓋33可分別單獨地形成,但亦可使彼等之兩個 以上一體化。又,彼等亦可分別由複數個構件而構成。 又,彼等複數個構件中之任一者或任兩者以上亦可作為其 他者之一部分或者全部而一體化。本實施形態中,下侧蓋 32之前側部分與後側部分係單獨地形成,下側以之前側 部分係與前側蓋33 一體化。 後側蓋3丨及下側蓋32包括1部咖,其自腳踏板心 前部朝前方斜上方延伸且包圍下行架以之下部;以及前部 …’其自後狼之上部向前方(再者,此處所謂之前方 ㈣㈣不僅包含沿著水平方向之方向且亦包含自水平 136687-990609.doc •12- 1330157 方向朝斜下方延伸之前方)延伸且覆蓋前輪6之上方。該等 刚部32a及後部32b形成擋泥板32c,該擋泥板32(;防止自前 輪6飛濺之水或泥等濺到騎車者之腿上。 如圖1所示,前輪6具有輪緣以、以及安裝於輪緣6a上之 輪胎6b。擋泥板32c之前部32a之前端32d位於較輪緣6&之 刖知6c更刖方。又,擂泥板32c之前部32a之前端32d位於 與前輪6之上端6d大致相等的高度。
擋泥板32c之後部32b具有自腳踏板2〇之前部大致垂直地 豎立的左側及右側縱壁34、自縱壁34之上部朝前方斜上方 延伸之擱腳壁35、以及自側面觀察位於各擱腳壁35之前方 斜下方且朝前方斜上方延伸的底邊36。再者,縱壁34並非 必需,亦可適當地省略。即腳踏板2〇與擱腳壁35亦可連 續。如圖6所示,自側面觀察時擱腳壁35自水平方向之傾 斜角Θ1小於底邊36自水平方向的傾斜角θ2。即擱腳壁35之 傾斜較底邊36平緩。
再者,左右之擱腳壁35相對於水平面之傾斜角度彼此相 等。即,左側之擱腳壁35之傾斜角01與右側之擱腳壁”之 傾斜角Θ1彼此相等,左右之擱腳壁3S位於同一假想面上。 然而,擱腳壁35之具體形狀並無特別限定。擱腳壁^並不 限定於如本實施形態般形成為大致平面狀,例如亦可形成 為曲面狀。如圖6所示,自側面觀察,擱腳壁乃之延長線 L1與前叉3之長度方向上延伸之線^大致正交。如圖7所 示,於擱腳壁35之上表面形成有凹坑35a。換而言之,於 擱腳壁35之上表面形成有凹凸。 136687-990609.doc 13 1330157
π ’車座4具有自側面觀察朝前方突出之突出端 "。自側面觀察,連接車座4之突出端仆及掷腳壁35之下 知35b的直線L3與搁腳㈣(換而言之係直線 Θ3為90度以上。如圍_ 円 如圖6所不,縱壁34之上下方向長度Μ1 + 於搁腳壁35之上下方向長度Μ2。
如圖1所示,後側蓋31具有上述擱腳壁35、以及側視時 自擱腳壁35之上端向後方突出之突部4〇。再者,此處所謂 突㈣係指具有如下部分,即如圖8所示側視時向形成後 :蓋31之輪廓之朝前方斜下方之線延長的假想線^、與朝 前方斜上方之線延長的假想線L5之更後方突出的部分,突 部40之後端40c位於比連接上端4〇a與下端4〇b之線L6更後 方圖$中之點P1表示線L4與線L5之交點。再者,突部4〇 之後端40c並非必須為點狀。換而言之,突部扣之後侧部 刀並非必/頁形成為銳角。例如圖17(a)所示,突部4 〇之後端 40c亦可於上下方向具有寬度。即突部4〇之後端4〇c亦可為
線狀。又’突部40之後側部分側視時可形成為直線狀,亦 可如圖17(b)所示形成為曲線狀。 圖18係包含前蓋體3〇之突部4〇之後端4〇c之水平剖面 圖。如圖18所示’突部40之後端40c位於後側蓋31中之車 寬方向(圖18之上下方向)之最外側。 如圖3所示’前視時突部4〇之後端4〇(^成為位於前蓋體3〇 之車寬方向之最外側的部分。突部40之後端40c位於較後 側蓋31之上側之後端31a更為車寬方向的外侧。再者,圖3 中,直線L8表示通過後側蓋3丨之後端3 1 a之垂直線。突部 136687-990609.doc •14· 1330157
40之後端40c位於較該直線L8更外側。又,如圖9所示’側 視時突部40之後端40c位於較連接後側蓋3 1之上側之後端 31a與下側之後端31b之線L7更前方。又,突部40之後端 40c位於較後側蓋3 1之上側之後端3 1 a與下側之後端3 1 b之 上下方向之中間位置3 1 c更上方。突部40之後端40c位於較 前輪6之後端6e更後方。此外,上述上側之後端31a係位於 比突部40更上方且更後方並且位於後側蓋3 1之側緣部分之 上側之後端之部分。又、上述下侧之後端3 1 b係位於比突 部40更下方且更後方並且位於後侧蓋3丨之側緣部分之下側 之後端之部分。 如圖1所示’於突部40之車寬方向之外側之表面上形成 有階差部41。如圖1 〇所示,階差部4丨向斜上方凹下。再 者’階差部41之個數並無特別限定。
如圖1及圖4所示,速克達型車輛丨具備左側及右側之側 罩7,忒等左側及右側之側罩7被劃分為車座4與引擎單元$ 之間之空間7 0 (參照圖i丄)之於車寬方向上的左側及右側。 如圖11所示,觀察側罩7於車寬方向上切開之剖面時,該 側罩7具有向車寬方向(圖u之左右方向)突出之突出部7卜 如圖1所示’側罩7之突出部71於車輛前後方向連接而成之 線自車輛之側面觀察,係向後上方傾斜。再者連接突出 部⑽成之線並非必須為清晰之線。如本實施形態般,當 突出部71朝車寬方向之外側而突出時,表現出清晰之線。 = 當突部71不突出時,例如於平緩地彎曲之情形時 專’亚不表現出清晰之線。即便於如此之情形時,亦可相 136687-990609.doc 15 丄丄:)/ 到於車輛錢方向上料㈣車寬方向之最外側之部分的 線’如此之線亦可認為係突出部71於前後方向連接而成之 線。又,突出部71於車輕前後方向連接而成之線亦可於上 下方向具有一定程度之寬度。 如圖1所示,收納箱18之下部18a自側罩7之底邊向下 方伸出X,電池箱i i之一部分亦可自側罩7之底邊乃向 下方伸出。再者’收納箱18及電池|fu係速克達型車⑷ 之零件之一例’其他零件之一部分或者全部亦可自側罩7 之底邊73向下方伸出。其他零件亦可考慮有例如後緩衝單 疋9燃料相等。又,車架2之一部分亦可自側罩7之底邊 73向下方伸出。如此,並不限定於自側罩7之底邊乃向下 方伸出之零件或者部分,亦可為例如車架或上側後緩衝托 架12等。 如圖4所示,於左側之側罩7之後端部與右側之側罩7之 後端部之間配置有尾燈10。於尾燈之下方設置有反射板 87 ° 速克達型車輛1具備支撐牌照8〇之牌照托架8。牌照托架 8以位於較尾燈1G更下方之方式而由車架2支#著。牌照托 架8可直接接合於車架2上,亦可直接安裝於車架2上。 又,亦可經由托架等安裝構件而間接地安裝於車架2上。 牌照托架8具備配置於尾燈1〇下方之後部82、以及自後部 82之左側及右侧向前方延伸之左側及右側之側部8ι。後部 82與兩側部81形成為一體,且後部以連結兩側部8卜如圖 5所示,俯視時左側及右側之側部81自後部82朝前方呈扇 136687-990609.doc 16 - 1330157 形延伸。再者,如圖12所示,牌照80係安裝於後部82上。 如圖1所*,側部81係沿側罩7之底邊73而延伸。側部81 覆蓋自側罩7之底邊73向下方伸出之收納㈣之一部分、 即覆蓋收納箱18之下部18a的後側部分。χ,側部Μ亦覆 盍自側罩7之底邊73向下方伸出之電池箱-部分。再 者’側部81所覆蓋之部分並不限定於速克達型車輛i之零 件,亦可覆蓋車架2之一部分。
如圖12所π ’側;^時後緩衝單元9之上側後緩衝托架u 之支撐部分9a位於牌照托架8之側部81的下方。因此,上 述支撐。p刀9a係向側方露出。再者,後緩衝單元9之支撐 部分9a位於較下述後擋泥板54更上方。 如圖12所示,牌照托架8之於車輛上下方向上之長度hi 小於其於車輛前後彳向上之長度h2。》,牌照托架8之於 車輛上下方向上之長度!^小於其於車寬方向上之長度 h3(參照圖5)。如圖12所示,該牌照托架8係以如下方式而 形成,安裝有牌照80時牌照托架8之後部82之下端82a位於 較牌照80之下端80a更上方。再者,牌照托架8之下端82& 亦成為牌照托架8之後端。該牌照托架8之後端82a位於較 尾燈10之後端l〇a更前方。 於牌照托架8之側部81安裝有後閃光燈84 ^即左側及右 側之後閃光燈84分別被左側及右側之牌照托架8支撐著。 後閃光燈84自牌照托架8之側部81向車寬方向之外側突 出。如圖5所示’俯視時後閃光燈84以至少一部分被側罩7 之突出部71遮蔽之方式,而配置於與突出部71重疊之位置 136687-990609.doc 17 1330157 上。 又’如圖12所示,側視時後閃光燈84位於較車體之後側 之輪廓線更前方。換而言之’後閃光燈84配置於較由尾燈 1 〇與牌照托架8而形成之後側之輪廓線更前方。詳細而 言’後閃光燈84之後端84a位於上述輪廓線之前方。再 者,本實施形態中’牌照托架8具備照明部83,該照明部 83支撐照射牌照80之燈(未圖示)。照明部83與後部82一體 地形成’且自後部82之上部向後方突出。然而,照明部83 並非必需,例如亦可利用尾燈1 〇之光來照射牌照8〇。因 此’如圖13所示’可認為係由尾燈1〇、以及牌照托架8中 忽視照明部83之部分’來形成車體之後侧之輪廓線bl(圖 13中之粗線)。後閃光燈84之後端^乜側視時位於較上述輪 廓線BL更前方。 如圖13所示,側視時尾燈1〇與牌照托架8之後部82形成 為自特定之凹下位置85而向後方斜上方及後方斜下方延伸 之大致橫V字型。後閃光燈84之於車輛前後方向上之中間 位置84m位於較凹下位置85更前方。如圖5所示,俯視時後 閃光燈84較位於側罩7之車寬方向之最外側之外端72位於 車寬方向的更内侧。換而言之、閃光燈84之外端84b較通 過側罩7之外端72且於車輛前後方向延伸之線L9位於車寬 方向的更内侧。 如圖12所示’牌照托架8之側部81位於較尾燈10更前 方。後閃光燈84以位於較尾燈丨0更前方之方式安裝於侧部 81 °更詳細而言’後閃光燈84之後端“a位於較尾燈10之 136687-990609.doc 1330157 後端10a更前方。如圖14所示,觀察牌照托架8之側部“之 於車寬方向上切開之剖面時,該牌照托架8之側部81形成 有向車寬方向之内側凹下的凹部8丨a。後閃光燈84係安裝 於該凹部81a上。後閃光燈84不必經由自牌照托架8之側部 81向側方突出之特別的支撐部,可直接安裝於側部81上。 然而’牌照托架8之側部8 1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如圖 15所示,亦可於牌照托架8上設置自側部81向側方突出之 支撐部86 ’並藉由該支撐部86來支撐後閃光燈以。再者, # 即便於如此之情形時,後閃光燈84以俯視時其至少一部分 被側罩7之突出部71遮蔽之方式,而配置於與突出部71重 疊的位置上。 如圖1所示,於後輪53之上方設置有後擋泥板54。後擋 泥板54自前後方向上較後輪53之中心53c更靠前方之位 置,延伸至較後輪53之後端之位置T更後方。具體而言, 後擋/尼板54自引擎單元5之曲柄軸箱(未圖示)之後方附近之 位置向後方延伸,而延伸至較後輪5之後端位置T更後方。 P 後擋泥板54形成為沿著後輪53之形狀的形狀。即後擋泥板 54自側面觀察係形成為大致圓弧狀。 如圖4所示,後擋泥板54包括:擋泥板本體54a,其覆蓋 後輪53之上方及左右兩方向之一部分;側片部54b,其自 擋泥板本體54a向左方及右方突出;以及下片部,其自 擋泥板本體54a之下側向後方斜下方突出。如圖j所示後 擋泥板54之後部之下端、即下片部54c之下端54d位於較牌 照托架8之後部82之下端82a更下方。再者’所謂後擋泥板 136687-990609.doc -19· 1330157 5 4之後部,係指位於較後擋泥板5 4之前後方向中間位置更 後側的部分。側片部54b及下片部54c亦位於較牌照托架8 之下端82a更下方。後擋泥板54之上端位於與牌照托架8之 上端大致相等之高度》 <實施形態之效果>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中,前蓋體3〇 之後側蓋31具有於腳踏板20之前方朝前方斜上方延伸之左 右擱腳壁35、以及側視時自搁腳壁35之上端向後方突出之 突部40〇如圖9所示,側視時突部40之後端40c位於較連接 後側蓋3 1之上側之後端3 la與下側之後端3 lb之線L7更前 方。又’突部40之後端40c位於較後側蓋31之上側之後端 3 la與下側之後端3 lb之上下方向之中間位置31(;更上方。 根據本實施形態’係利用前蓋體3 〇之下側蓋3 2來覆蓋前 輪6之上方,因此無須在前蓋體30之外另外設置前擋泥 板’可將前蓋體30配置於更前方。因此,如圖16所示,騎 車者100可確保較大之膝蓋之彎曲角度α及腳之彎曲角度 β。再者,圖16中符號101、1〇2、103、104、105分別表示 騎車者100之腿、膝蓋、大腿部、小腿部、腳部。如此, 騎車者100能夠以腿101之全體比較舒展之姿勢來騎車,因 .此可提高騎車姿勢之舒適性。另一方面,於後側蓋3 i上設 置有上述突部40 ’因此可抑制因行駛風而導致雨水或泥等 迴繞至後側蓋3 1之内侧。因此,可提高應對雨水等之舒適 性。進而’雖設置有突部4〇,但如圖9所示,突部40係位 於較連接後側蓋3 1之上側之後端3 ia與下側之後端3 lb之線 136687-990609.doc -20· 1330157 L7更前方,因此可抑制騎車者100將腳1〇5擱放於搁腳壁乃 上時因上述突部4〇而導致騎車姿勢之舒適性下降的情形 (參照圖16)。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能夠以高水準來兼 顧應對雨水等之舒適性與騎車姿勢之舒適性β 會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左側之擱腳壁35與右側之擱腳壁 35相對於水平面之傾斜角度彼此相等。即兩擱腳壁35位於 同一假想面上。因此,使左右腳擱放於擱腳壁35上時,易 於適度地保持兩膝蓋之張開狀態。即兩膝蓋不會過於向外 側張開、或過於向内側合攏,能夠以更自然之姿勢來騎 車。因此,可進一步提高騎車時之舒適性。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於前蓋體3〇之突部4〇之於車寬方 向上之外側的表面上形成由向斜上方凹下之階差部Μ。拜 此,可藉由上述階差部41來有效阻止因行駛風而沿後側蓋 32之表面迴繞至内侧之雨水等水滴的流動。因此,可進而 抑制雨水等濺到騎車者1〇〇之腿1〇丨上,故可進一步提高废 對雨水等之舒適性。 如圖9所示,後側蓋32之突部4〇之後端40c於側視時係位 於較則輪ό之後端6 e更後方。如此,突部4 〇會延伸至更後 方’可更有效地抑制雨水等迴繞至前蓋體3〇之内側。因 此’可進一步提高應對雨水等之舒適性。 如圖3所示,突部40係作為位於前蓋體3〇中之車寬方向 之最外側的部分。因此,可進一步提高應對雨水等之舒適 性0 如圖7所示’於擱腳壁35之上表面形成有凹坑35&。因 136687-990609.doc -21 - 1330157 此,擱腳壁35之上表面不容易打滑,騎車者1〇〇易於將腳 105穩固地保持於搁腳壁35上。因此,可提高騎車時之舒 適性。 如圖1所示,下側蓋32之前端32d位於較前輪6之輪緣以 之前端6c更前方。如此,下側蓋32可配置於更前方。因 此’即便不在如蓋體3 0之外另外設置前擋泥板,下側蓋3 2 之擋泥性能亦較兩’故可提高應對雨水等之舒適性。 又’下側蓋32之前端32d位於與前輪6之上端6d大致相等 之高度。如此,下側蓋3 2可延伸至更下方。因此,即便不 在前蓋體30之外另外設置前擋泥板,亦可發揮充分之擋泥 性能。由此,可提高應對雨水等之舒適性。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可用於速克達型車輛等跨坐型車輛。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2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右侧視圖。 圖3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前視圖。 圖4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後視圖。 圖5係速克達型車輛之俯視圖。 圖6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右側視圖。 圖7係擱腳壁之立體圖。 圖8係後側蓋之突部之側視圖。 圖9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右側視圖。 圖10係圖9之X-X線剖面圖。 136687-990609.doc -22- 1330157 圖11係圖1之XI-XI線剖面圖。 圖12係牌照托架之左側視圖。 圖13係牌照托架之左側視圖。 圖14係圖13之XIV-XIV線剖面圖。 圖15係變形例之速克達型車輛之後視圖。 圖16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17(a)及(b)係相當於圖8之變形例之圖。 圖1 8係後側蓋之水平剖面圖。 ♦ 圖19(a)及(b)係先前之速克達型車輛之部分側視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速克達型車輛(兩輪摩托車) 2 車架 2a 頭管 2b 下行架 2c 下部框架 2d 座執 3 前叉 4 車座 5 引擎單元 6 前輪 20 腳踏板 30 前蓋體 31 後側蓋 32 下側蓋 136687-990609.doc -23 - 1330157 33 前側蓋 34 縱壁 35 擱腳壁 40 突部
136687-990609.doc -24 -

Claims (1)

1330157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括: 前輪; 前又’其係支撐上述前輪; 車架,其係、具有可旋轉地支樓上述前叉之頭管、自上 述頭管朝後方斜下方延伸之下行架、自上述下行架之下 部向後方延伸之下部框架、及自上述下部框架之後部朝 後方斜上方延伸的座軌; 車座,其係配置於上述座軌之上方; 上侧刖蓋’其覆蓋車把; 腳踏板,其係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車座之下方且前 方,並且在上述下部框架之上方,且大致水平地延伸;及 前蓋體,其係設置於上述腳踏板之前方,且具有:覆 蓋上述下行架之上方及上述頭管之後方並且上部配置於 上述上側刖蓋之下方而下部連接於上述腳踏板之前部之 後側蓋、覆蓋上述下行架之下方且在與上述前輪之間不 ^ "由不同體之前擔泥板而位於上述前輪之上方的下側 蓋、及於上述下側蓋之上方覆蓋上述頭管之前方的前側 蓋; 上述後側蓋具有於上述腳踏板之前方朝前方斜上方延 伸之左側及右側搁腳壁 '位於上述後側蓋之側緣部分且 侧視時自上述各摘腳壁之上端向後方突出之突部、位於 比上述突部更上方且更後方並且位於上述後側蓋之側緣 部分之上側之後端之上側後端、及位於比上述突部更下 136687-990609.doc 方且更後方並且位於上述後側蓋之側緣部分之下侧之後 端之下侧後端; 上述突部之後端於包含上述後侧蓋之該突部之水平剖 面中’係位於車寬方向之最外側; 於側視時’上述突部之後端位於比連接上述後側蓋之 上述上側後端與上述下側後端之線更前方,並且位於比 上述後侧蓋之上述上側後端與上述下側後端之上下方向 之中間位置更上方; 上述突部之一部分於側視時,相對於將形成上述後側 蓋之侧緣部分之輪廓之朝前方斜下方之線延長之假想 線、與將形成上述輪廓之朝前方斜上方之線延長之假想 線之交點,係位於水平方向的後方。 2.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左側及右側擱腳壁 對於水平面之傾斜角度彼此相等。 3·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上述前蓋體之上述突 之車寬方向之外側表面形成有朝斜上方凹下之階差 部。 4.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側蓋之上述突部 之後端於側視時’位於比上述前輪之後端更後方。 5.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側蓋之突部於前 視時,位於上述前蓋體中之車寬方向的最外側。 6.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上述搁腳壁之上表面 形成有凹凸。 7.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前輪具有輪緣、以 136687-990609.doc 1330157 及安裝於上述輪緣上之輪胎; 上述下側蓋之前端位於比上述輪緣之前端更前方。 8.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下側蓋之前端位於 與上述前輪之上端大致相等之高度。
136687-990609.doc 1330157 七、指定代表圖: (一) 本案指定代表圖為:第(1 )圖 (二) 本代表圖之元件符號簡單說明: 1 速克達型車輛 2 車架 2a 頭管 2b 下行架 2c 下部框架 2d 座軌 3 前叉 4 車座 4a 较鍵銷 5 引擎單元 6 前輪 6a 輪緣 6b 輪胎 6c 輪緣6a之前端 6d 前輪6之上端 7 左側及右側之側罩 8 牌照托架 9 後緩衝單元 9a 支撐部分 10 尾燈 11 電池箱 136687-990609.doc 1330157
1 la 電池 12 上側後緩衝托架 13 消音器 14 托架 15 枢軸 16 車把 17 上側前蓋 18 收納箱 18a 收納箱18之下部 20 腳踏板 20a 擱腳面 30 前蓋體 31 後側蓋 32 下側蓋 32a 擋泥板之前部 32b 擋泥板之後部 32c 擋泥板 33 前側蓋 34 縱壁 35 擱腳壁 36 擋泥板之底邊 40 突部 40c 突部40之後端 41 階差部 136687-990609.doc 1330157 51 引擎本體 52 變速器單元 52a 後臂 53 後輪 53c 後輪53之中心 54 後擋泥板 54a 擋泥板本體 54b 側片部 54c 下片部 54d 下片部54c之下端 56 空氣渡清器 71 突出部 73 側罩7之底邊 81 左側及右側之側部 82 後部 82a 後部82之下端 83 照明部 84 後閃光燈 Fr 前方 T 後輪53之後端之位置
八、本案若有化學式時,請揭示最能顯示發明特徵的化學式: (無) 136687-990609.doc
TW97147493A 2008-11-28 2008-12-05 Straddling type vehicle TW201020157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04341A JP4377954B1 (ja) 2008-11-28 2008-11-28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20157A TW201020157A (en) 2010-06-01
TWI330157B true TWI330157B (zh) 2010-09-11

Family

ID=41459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7147493A TW201020157A (en) 2008-11-28 2008-12-05 Straddling type vehicl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377954B1 (zh)
CN (1) CN101746449B (zh)
TW (1) TW20102015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65361B (zh) * 2012-05-28 2014-12-21 Yamaha Motor Co Ltd 跨坐型車輛
TWI549849B (zh) * 2013-01-30 2016-09-21 Yamaha Motor Co Ltd Straddle type vehicl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63884B (zh) * 2013-01-30 2018-04-2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CN106314620B (zh) * 2015-06-29 2019-05-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踏板型车辆
JP7016337B2 (ja) * 2019-09-26 2022-02-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7022774B2 (ja) * 2020-02-12 2022-02-1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21380U (zh) * 1981-01-23 1982-07-28
JP2004116375A (ja) * 2002-09-25 2004-04-15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用強制空冷式エンジンの遮音構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65361B (zh) * 2012-05-28 2014-12-21 Yamaha Motor Co Ltd 跨坐型車輛
TWI549849B (zh) * 2013-01-30 2016-09-21 Yamaha Motor Co Ltd Straddle type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126055A (ja) 2010-06-10
JP4377954B1 (ja) 2009-12-02
CN101746449A (zh) 2010-06-23
CN101746449B (zh) 2012-06-20
TW201020157A (en) 2010-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30157B (zh)
EP2327615B1 (en) Scooter-type vehicle
US8256788B2 (en) Foot rest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EP2463184B1 (en) Motorcycle
JP2010188888A (ja) 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TW201637923A (zh) 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
TWI337590B (zh)
JP4322309B1 (ja) 自動二輪車
EP2311716B1 (en) Motorcycle having inner pocket
JP580664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TWI330158B (zh)
TWI378050B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WO2019064514A1 (ja) 排気ガス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JP2009173218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レッグシールド構造及び鞍乗り型車両
JP616218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738563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4825908B2 (ja) 鞍乗型車両
JP568330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テップ構造
CN107521594B (zh) 速克达摩托车后脚踏板的配置
JP6281431B2 (ja) 自動二輪車
JP2009292359A (ja) 鞍乗型車両のフートレスト装置
JP2002068058A (ja) 自動二輪車
JP2009101888A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2015085889A (ja) 鞍乗型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