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37590B -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37590B
TWI337590B TW97147494A TW97147494A TWI337590B TW I337590 B TWI337590 B TW I337590B TW 97147494 A TW97147494 A TW 97147494A TW 97147494 A TW97147494 A TW 97147494A TW I337590 B TWI337590 B TW I33759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ootrest
wall
type vehicle
straddle
sea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71474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20155A (en
Inventor
Peilun Tseng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0201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201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375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37590B/zh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Description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先前技術】 眾所周知,速克達型車輛等跨坐型車輛中,於騎車者所 乘坐之車座之下方,具備用以搁放騎車者之腳的腳踏板 (參照專利文獻1及2)。 然而,如圖19所示,騎車者100之腿1〇]可分為膝蓋ι〇2 以上之大腿部103、膝蓋1〇2以下之小腿部1〇4、以及小腿 部104下端之腳部105。使腳部105擱放於大致水平地延伸 之腳踏板201上時,騎車者100之膝蓋之彎曲角度(此處係 指大腿部103與小腿部104所成指角度)α變得比較小。因 此’為滿足喜好以膝蓋之彎曲角度α較大之姿勢來騎車之 騎車者100,而於大致水平之腳踏板201之前方設置自水平 方向前上方傾斜的搁腳部202。 [專利文獻1]曰本專利特開2001-1057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曰本專利特開2004-1 16375號公報 【發明内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如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速克達型車輛(參照圖19),當前 輪之軸與後輪之軸間的距離即軸距WB較長時,騎車者i 〇〇 可增大膝蓋之彎曲角度α而伸展腿1 0 1 ’騎車時之舒適性較 高。然而’如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速克達型車輛(參照圖 20),當軸距WB較短時,若增大膝蓋之彎曲角度α,則腳 136686.doc 1337590 之彎曲角度(此處係指小腿部,104與腳部1〇5所成之角度 小。因此,成為覺得拘束的姿勢,存在損害騎車時之舒適 性之問題。 本發明係f於上述問題點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 種跨坐型車輛,其係即便轴距較短,騎車者亦可將膝蓋之 f曲角度及腳之彎曲角度雙方保持得比較大,騎車時之舒 適性較高。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包括:前輪;前叉,其係支樓上述 前輪;車架,其係具有可旋轉地支樓上述前又之頭管、自 上述頭管向後方斜下方延伸之下行架、自上述下行架之下 部向後方延伸之下部框架、及自上述下部框架之後部向後 方斜上方延伸的座軌;車座,其係、配置於上述座軌之上 方;腳踏板,其係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車座之下方且前 方,並且在上述下部框架之上方;及擋泥體,其係具有自 上述腳踏板之前部朝前方斜上方延伸並包圍上述下行架之 I部的後部、及自上述後部之上部向前方延伸並覆蓋上述 1之上方的前部;上述擋泥體之後部具有自上述腳踏板 之别部大致垂直登立之左側及右側縱壁、自上述各縱壁之 上部朝前方斜上方延伸之擱腳壁、及自側面觀察時位於上 述各掷腳壁之前方斜下方且朝前方斜上方延伸的下緣,並 且自側面觀察時’上述掷腳壁之自水平方向起之傾斜角小 於上述下緣之自水平方向起的傾斜角。 [發明之效果] I36686.doc 根據本發明’可實現一種·跨坐型車輛,其係即便轴距較 短’騎車者亦可將膝芸之蠻也包由η 、瓜之4曲角度及腳之彎曲角度雙方保 持仔比較大,騎車時之舒適性較高。 【實施方式】 <實施形態之構成>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兩輪摩托車係速克達型車輛 卜然而’本發明之兩輪摩托車並不限定於速克達型車輛 1,亦可為其他兩輪摩托車。以下之說明中前、後、 左、右之方向分別係指自騎乘於速克達型車⑷上之騎車 者1〇〇(參照圖16)觀察之前、後、左、右之方向。圖i中之 符號Fr表示前方。 速克達型車輛1具備車架2。車架2具備頭管。、自頭管 h朝後方斜下方延伸之下行架2b、自下行架2b之下部向後 方延伸之下部枢架2C、以及自下部框架2c之後部朝後方斜 上方延伸的座轨2d。 於下部框架2e上設置有向下方突出之托架14。於該托架 二上經由樞軸15而安裝有引擎單元5。如此,引擎單元5之 則知部以樞軸15為中心而上下可擺動地被車架:支撐著。 即引擎早係所謂之組合擺動型引擎單元。於座軌2d之 後而U有上側後緩衝托架】2。於該上側後緩衝托架12 與弓1擎單元5之㈣部之間’配置有左右-對之後緩衝單 元9 (參照圖4)。即引塾里;c A / 單早7L 5之後知部係經由後緩衝單元9 而被車架2支撐著。 引擎單元5具有引擎本體51、及變速器單元兄,該變速 136686.doc 1^37590 器單元52自引擎本體51之於車寬方向之—側部分向後方延 伸。雖省略了圖示,但引擎本體51具備曲柄軸箱、自該曲 柄軸I目大出之 >飞缸、g己置於該汽缸内之活塞、以及配置於 二柄軸箱内且經由連桿而與上述活塞連結之曲轴。變速器 单元52具備兼有變速箱之後臂52a、S己置於後臂52a内且自 上述曲軸傳輸驅動力之變速器本體及連結於變速器本體之 離〜式離合Θ。再者,變速器本體之種類並無特別限定, 可較佳使用V型γ式無級變速器、齒輪式變速器等。變速 器本體係連結於後輪53之車軸。藉由如此之構成,引擎本 體^之驅動力經由變速器單元㈣被傳輸至後輪”上。後 輪53與引擎單元5-體地擺動。引擎單元5及後輪53構成可 相對於車架2擺動之擺動體。再者,符號56表示空氣濾清 器,符號13(參照圖2)表示消音器。 頭管&上旋轉自如地支標著前又3。前叉3朝前方斜下方 延伸。於前又3之下端部旋轉自如地支撐著前輪6。於前又 3之上端部安裝有車把16。 速克達型車輛1具備配置於座軌2(1之上方之車座*。於車 座4之前側部分之内側設置有錢鍵銷^。車座*能夠以該绞 链銷4a為中心而上下旋轉。 方;車座4之下方配置有收納箱丨8及電池箱丨丨。電池箱1 係配置於收納箱18之後方’於電池箱"之内部收納有電d 1 la右使車座4以鉸鏈銷乜為中心旋轉而倒立,則收納糸 18及電池箱U會曝露於外部。因&,可藉由使車㈣ 立’而谷易地進行將物品放人收納箱18或自收納箱财写 136686.doc •10· 1337590 出、及電池1 la之更換等。. 速克達型車輛丨具備設置於車座4之前方且下方之低底腳 踏板20。腳踏板20具有大致水平地延伸之擱腳面2〇a。再 者,擱腳面20a嚴格地說係自水平面朝前方斜下方傾斜若 干,如此即便輕微傾斜,實際上亦可看作係水平的。 速克達型車輛1具備配置於腳踏板2〇之前方之前防護罩 3 〇。又,速克達型車輛1具備上側前防護罩丨7,該上側前 防護罩17配置於前防護罩30之上方,且覆蓋車把16。前防 護罩30包括:後側防護罩31,其覆蓋下行架几之上方及頭 管2a之後方;下側防護罩32,其覆蓋下行架儿之下方(詳 細而言下行架2b之下方),且位於前輪6之上方;以及前側 防護罩33,其於下側防護罩32之上方覆蓋頭管。之前方。 再者’該等後側防護罩3 1、下側防護罩32、及前側防護罩 3 3係根據刖防護罩3 0之位置而示意性地分類,並不意味著 彼等係單獨地形成。即,後側防護罩3 1 '下側防護罩3 2 ' 及前側防護罩33可分別單獨地形成,亦可使彼等之兩個以 上一體化。又,彼等亦可分別由複數個構件而構成。又, 彼等複數個構件中之任一者或任兩者以上亦可作為其他者 之一部分或者全部而一體化。本實施形態中,下側防護罩 32之前側部分與後側部分係單獨地形成,下側防護罩32之 前側部分係與前側防護罩3 3 —體化。 後側防護罩3 1及下側防護罩32包括:後部32b,其自腳 踏板20之前部朝前方斜上方延伸且包圍下行架2b之下部; 以及前部32a ’其自後部32b之上部向前方(再者,此處所 136686.doc 1337590 謂之前方嚴格地說不僅包含沿著水平方向之方向,且亦包 含自水平方向朝斜下方延伸之前方)延伸且覆蓋前輪6之上 方。該等前部32a及後部32b形成擋泥體32c,該擋泥體32c 防止自前輪6飛濺之水或泥等濺到騎車者之腿上。 如圖1所示,前輪6具有輪緣63、以及安裝於輪緣以上之 輪胎6b。擋泥體32c之前部32a之前端32d位於輪緣以之前 立而6(:的前方。又,擋泥體32c之前部32a之前端32d位於與 前輪6之上端6d大致相等的高度。 擋泥體32c之後部32b具有自腳踏板2〇之前部大致垂直地 豎立的左側及右側縱壁34、自縱壁34之上部朝前方斜上方 延伸之擱腳壁35、以及自側面觀察位於各擱腳壁35之前方 斜下方且朝前方斜上方延伸的下緣36。如圖6所示,自側 面觀察時擱腳壁35自水平方向之傾斜角β1小於下緣刊自水 平方向起的傾斜角Θ2。即擱腳壁35之傾斜較下緣36平緩。 再者,左右之擱腳壁35相對於水平面之傾斜角度彼此相 等。即,左側之擱腳壁35之傾斜角θι與右側之擱腳壁35之 傾斜角θΐ彼此相等,左右之搁腳壁35位於同一假想面上。 然而,擱腳壁35之具體形狀並無特別限定。擱腳壁35並不 限定於如本只她形態般形成為大致平面狀亦可形成為例 如曲面狀。當擱腳壁35形成為曲面狀時,傾斜角W可根據 :如摘腳壁35整體之平均傾斜角來定義…亦可根據特 疋之代表位置之傾斜角、例如擱腳壁35之上端位置或上下 方向之中間位置等之傾斜角來定義。或者’亦可根據兩個 乂上之代表位置之平均傾斜角來定義。同樣,於下緣3 6在 136686.doc -12- 川7590 側視時並非直線狀而是曲線,狀等之情形時,下緣^之傾斜 角Θ2可根據例如下緣36整體之平均傾斜角來定義。又,亦 T根據特^之代表位置之傾斜角、兩個以上之代表位置之 平均傾斜角等來定義。 . f員斜角Θ1與傾斜角62之大小關係可藉由比較惻視之摘腳 • 土 35之長度、與上述擱腳壁35所對應之下緣36之長度來推 斷。又,亦可藉由比較擱腳壁35之上端與下端之間之上下 φ 彳向長纟、和與其對應之下緣36之上下方向長度,來推斷 Θ1與Θ2之大小關係。 又亦可藉由觀察側視時之摘腳壁3 5與下緣3 6之上下方 向之距離,換而言之,藉由觀察側視時之前防護罩3〇(更 詳細而言係擋泥體32c之後部32b)之上下方向寬度,而推 斷傾斜角Θ1與傾钭角Θ2之大小關係。如圖6所示’若後側 之上下方向寬度大於前側之上下方向寬度,則可認為 Θ1<Θ2 ° 參 如圖6所示,自側面觀察,擱腳壁35之延長線L1與在前 叉3之長度方向上延伸之線L2大致正交。如圖7所示,於棚 腳壁35之上表面形成有!龙丄5 ae換而言之,於掷腳壁35 之上表面形成有凹凸。 如圖6所示’車座4具有自側面觀察朝前方突出之突出端 __,— ^ , _ 4b。自側面觀察’連接車座4之突出端4b及擱腳壁35之下 端35b的直線L3與擱腳壁35(換而言之係直線L1)所成之角 Θ3為90度以上。如圖6所示,縱壁34之上下方向長度Ml小 於搁腳壁35之上下方向長度M2。 136686.doc 13 Π37590 、以及側
如圖1所示,後側防護罩31具有上述擱腳壁乃 視時自搁腳壁35之上端朝後方突出之突部4〇。 及朝前方斜上方之線延長的假想線L 5之更後方突出〜的部 分,突部40之後端4〇c位於連接上端4Qa與下端4〇b之線 的更後方。圖8中之點P1表示線L4與線L5之交點。再者, 突部40之後端40c並非必須為點狀。換而言之’突部⑽之 後側部分並非必須形成為銳角。例如圖17(a)所示,突部4〇 之後端40c亦可於上下方向具有寬度。即突部4〇之後端4〇c 亦可為線狀。又,突部40之後側部分側視時可形成為直線 狀’亦可如圖17(b)所示形成為曲線狀。 圖18係前防護罩30之包含突部40之後端40c之水平剖面 圖。如圖18所示,突部40之後端40c位於後側防護罩31中 之車寬方向(圖18之上下方向)之最外側。 如圖3所示,正視時突部40之後端40c成為位於前防護罩 30之車寬方向之最外側的部分。突部4〇之後端4〇c較後側 防護罩3 1之上側之後端3 1 a而位於車寬方向的更外側。再 者’圖3中,直線L8表示通過後側防護罩31之後端3 la之垂 直線。突部40之後端4〇c位於該直線L8之外側。又,如圖9 所示,側視時突部40之後端40c位於連接後側防護罩3 1之 上側之後端31a與下側之後端31b之線L7的前方。又,突部 40之後端40c位於後側防護罩3 1之上側之後端3 la與下側之 後端31b之上下方向之中間位置31c的上方。突部40之後端 136686.doc 14 1337590 40c位於前輪6之後端6e的後方。 如圖1所示,於突部40之車寬方向之外側之表面上形成 有f皆差部41。如圖1()所示,階差部41向斜上方凹下。再 者’階差部41之個數並無特別限定。 如圖i及圖4所示,速克達型車輛工具備左側及右側之側 罩7,該等左側及右側之側罩7被劃分為車座植弓^擎單元$ 之間之空間7〇(參照圖U)之於車寬方向上的左側及右側。 如圖η所示’觀察側罩7於車寬方向上切開之剖面時,該 側罩7具有向車寬方向(圖u之左右方向)突出之突出部7卜 ^圖!所示’自車輕之側面觀察,側革7之突出抑於車輛 财後方向連接而成之線係向後上方傾斜。再者,連接突出 部加成之線並非必須為清晰的線^彡 突出部71朝車寬方向之外側突出時,表現出清晰的線。秋 ,’當突出部71不突出時’例如於平緩地彎曲之情料 荨,並不表現出清晰的線。即便於如此之情形時亦可想 到於車輛前後方向上連接位於車寬方向之最外側之部分: 線,如此之線亦可認為係突出部71於前後方向連接而成之 線。又,突出部71於車麵前後方向連接而成之線亦可於上 下方向具有一定程度之寬度。 如圖^所示’收納箱18之下部18a自側罩7之下緣73向下 下二…電池箱"之一部分亦可自側罩7之下緣73向 之零件:二再者,收納箱18及電池箱11係速克達型車輛1 令 例’其他零件之-部分或者全部亦可自側 之下緣73向下方伸屮。甘& '、令牛亦可考慮有例如後緩衝單 I36686.doc 15 7337590 元9、燃料箱等。又, 73向下方伸出。如此, 方伸出之零件或者部分 架12等。 車架2,之一部分亦可自側罩7之下緣 並不限定於自側罩7之下緣73向下 ,亦可為例如車架或上側後緩衝托 α圖4所不’於左側之側罩7之後端部與右側之側罩7之 後端部之間配置有尾燈1〇。於尾燈1〇之下方設置有反射板 87° 速克達型車柄1具備支樓牌照8〇之牌照托架8。牌照托架 8以位於尾燈1G之下方之方式而由車㈣支揮著。牌照把架 8可直接接合於車架2上,亦可直接安裝於車架2上。又, 亦可經由㈣等安裝構件而間接地安裝於車架2上。牌昭 托架8具備配置於尾燈1〇下方之後部82、以及自後部以之 左側及右側向m方延伸之左側及右側之彻出。後部82斑 兩側部Μ形成為-冑,且後部82連結兩側部81。如圖% 示,俯視時左側及右側之側部81自後部82朝前方呈扇形延 伸。再者’如圖12所示,牌照8〇係安裝於後部82上。 如圖1所示,側部81係沿側罩7之下緣73而延伸。側部Η 覆蓋自側罩7之下緣73向下方伸出之收納箱丨8之一部分、 :覆蓋收納箱18之下部18a的後側部分。X,側部Μ亦覆 皿自側罩7之下緣73向下方伸出之電池箱j j之一部分。再 者側部81所覆盍之部分並不限定於速克達型車輛丨之零 件,亦可覆蓋車架2之一部分。 如圖12所不,側視時後緩衝單元9之上側後緩衝托架Η 之支撐部分9a位於牌照托架8之側部8丨的下方。因此,上 136686.doc •16· 1337590 述支撐部分9a係向側方露出.。再者,後緩衝單元9之支撐 部分9a位於下述後擋泥體54之上方。 如圖12所示,牌照托架8之於車輛上下方向上之長度hl 小於其於車輛前後方向上之長度旦2。又,牌照托架8之於 . 車輛上下方向上之長度hi小於其於車寬方向上之長度 h3(參照圖5)。如圖12所示,該牌照托架8係以如下方式而 形成,安裝有牌照80時牌照托架8之後部82之下端82a位於 _ 牌照80之下端80a的上方。再者,牌照托架8之下端82a亦 成為牌照托架8之後端。該牌照托架8之後端82a位於尾燈 10之後端l〇a的前方。 於牌知、托架8之側部81安裝後先H4。即左側及右側 之後閃光燈84分別被左側及右側之牌照托架8支撐著。後 閃光燈84自牌照托架8之側部8丨向車寬方向之外側突出。 如圖5所示,俯視時後閃光燈討以至少一部分被側罩7之突 出部71遮蔽之方式,而配置於與突出部门重疊之位置上。 Φ 又,如圖1 2所示,側視時後閃光燈84配置於車體之後側 之輪廓線之前方。換而言之,後閃光燈84配置於由尾燈1〇 與牌照托架8而形成之後側之輪廓線的前方。詳細而言, -後閃光燈84之後端84a位於上述輪廓線之前方。再者,本 .貫施形態中,牌照托架8具備照明部83,該照明部83支撐 ”、、射牌照80之燈(未圖示)。照明部83與後部82 一體地形 成且自後部82之上部向後方突出。然而,照明部83並非 必需,例如亦可利用尾燈1〇之光來照射牌照8〇。因此如 圖13所不,可認為係由尾燈1〇、以及牌照托架8中忽視照 136686.doc 1337590 月。M3之。p分,來形成車體之後側之輪廓緣(圖1 3中之 粗線)。後閃光燈84之後端84a側視時位於上述輪廓線6[之 前方。 如圖丨3所示,側視時尾燈丨〇與牌照托架8之後部82形成 為自特定之凹下位置85而向後方斜上方及後方斜下方延伸 之大致橫V字型」後閃光燈84之於車輛前後方向上之中間 位置84m位於凹下位置85的前方。如圖5所示’俯視時後閃 光燈84較位於側罩7之車寬方向之最外側之外端72而位於 車寬方向的更内側。換而言之,閃光燈料之外端較通 過側罩7之外端72且於車輛前後方向延伸之線L9而位於車 寬方向的更内侧。 如圖12所示,牌照托架8之側部81位於尾燈10之前方。 後閃光燈84以位於尾燈1〇之前方之方式安裝於側部8丨。更 洋細而言,後閃光燈84之後端84a位於尾燈1〇之後端1〇a之 刖方。如圖14所示,觀察牌照托架8之側部81之於車寬方 向上切開之剖面時,該牌照托架8之側部81形成有向車寬 方向之内側凹下的凹部81a。後閃光燈84係安裝於該凹部 8 la上。後閃光燈84不必經由自牌照托架8之側部8丨向側方 突出之特別的支撐部,可直接安裝於側部81上。 然而,牌照托架S之側部8】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如圖 15所示,亦可於牌照托架8上設置自側部81向側方突出之 支擇部86 ’並藉由該支撐部86來支撐後閃光燈84。再者, 即便於如此之情形時,後閃光燈84以俯視時其至少—部分 被側罩7之大出部71遮蔽之方式,而配置於與突出部71重 136686.doc 1337590 疊的位置上。 , 如圖1所示,於後輪53之上方設置有後擋泥體54。後擋 泥體54自前後方向上較後輪53之中心53c更靠前方之位 置,向後輪53之後端之位置T的後方延伸。具體而言,後 擋泥體54自引擎單元5之曲柄軸箱(未圖示)之後方附近之位 置向後方延伸,且較後輪5之後端位置τ而延伸至更後方。 後擋泥體54形成為沿著後輪53之形狀的形狀。即後擋泥體 54自側面觀察係形成為大致圓弧狀。 如圖4所示,後擋泥體54包括:擋泥體本..體一5.4a,其覆蓋 後輪53之上方及左右兩方向之一部分;側片部54b,其自 擋泥體本體54a向左方及右方突出;以及下片部54c,其自 檔泥體本體54a之下側向後方斜下方突出。如圖1所示,後 播泥體54之後部之下端、即下片部54c之下端54d位於牌照 托架8之後部82之下端82a的下方。再者,所謂後擋泥體54 之後部,係指位於後擋泥體5 4之前後方向中間位置的後側 的部分。側片部54b及下片部54c亦位於牌照托架8之下端 8 2 a的下方。後指泥體5 4之上端位於與牌照托架8之上端大 致相等之高度。 <實施形態之效果>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具備擋泥體 32c 玄擔/尼體32c具有.後部32b ’其自腳踏板2〇之前部 朝前方斜上方延伸且包圍下行架2b之下部;以及前部 32a’其自上述後部32b之上部向h方延伸且覆蓋前輪6之 上方。擋泥體32c之後部32b具有自腳踏板2〇之前部大致蚕 136686.doc •19· 直地豎立的左側及右側之縱 —34自縱壁34之上部朝前方 斜上方延伸之擱腳壁3 5、 及自側面覲察位於各擱腳壁3 5 之前方斜下方且朝前方斜 〗万斜上方延伸的下緣36 ,如圖6所 不’側面觀察時擱腳壁35自皮单 目水+方向之傾斜角Θ1小於下緣 36自水平方向之傾斜角θ2。即θι<θ2。 以此方式將摘腳壁35設置於擒泥體32c之後部32b,故斑 另外設置與前防護罩30分離之前擋泥體之速克達型車輛相 比,未設置前擋泥體而可將擱腳壁35配置於更前方。因 此如圖1 6所示,冑車者i 〇〇可確保較大之膝蓋之幫曲角 度。再者,圖16中符號101、1〇2、1〇3、1〇4、⑼分別表 示騎車者⑽之腿、膝蓋、大腿部,部、腳部。又, 如圖6所示,擱腳壁35並非於腳踏板2〇之前部連續地形 成,而是經由縱壁34與上述前部連接。因此,可將擱腳壁 35之後端之位置保持得較高。藉由取消前擋泥體而使前防 濩罩30具有擋泥體32c、以及於腳踏板2〇與搁腳壁35之間 形成縱壁34,而可無損於前擋泥體之功能而使搁腳壁35之 傾斜角Θ1小於擋泥體32c之後部32b之於下緣36上的傾斜角 Θ2,無須增大軸距即可確保較大之膝蓋之彎曲角度α及腳 之彎曲角度β。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擱腳壁35之傾斜 角Θ1變得比較小。因此,如圖丨6所示,亦可確保較大之腳 之彎曲角度β。根據本實施形態,即便係軸距較短之車 柄,亦可提南騎車時之舒適性。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左側之擱腳壁3 5與右側之摘腳壁 35相對於水平面之傾斜角度彼此相等。即兩搁腳壁35位於 136686.doc -20· 1337590 同一假想面上。因此,使左.右腳擱放於搁腳壁35上時,易 於適度地保持兩膝蓋之張開狀態。即兩膝蓋不會過於向外 側張開、或過於向内側合攏,能夠以更自然之姿勢來騎 車。因此,可進一步提高騎車時之舒適性。 又,如圖6所示,側面觀察時搁腳壁35之延長線^與前 又3之於長度方向上延伸之線L2大致正交。如此掷腳壁35 之傾斜角Θ1較小,可提高騎車時之舒適性。再者,掘腳壁 35之自水平面之傾斜角度01較好的是以乘坐於車座4上之 騎車者1〇〇之膝蓋之彎曲角度α及腳之彎曲角度p均為9〇度 以上的方式來設定(參照圖16)。 如圖7所示’於搁腳壁35之上表面形成有凹坑35a。因 此’摘腳壁35之上表面不容易打滑,騎車者1〇〇易於穩固 地將腳105保持在搁腳壁35上。因此,可提高騎車時之舒 適性。 如圖6所示’側面觀察時連接車座4之突出端仆及搁腳壁 35之下端35b的直線L3與擱腳壁35所成的角θ3為90度以 上。因此’乘坐於車座4上之騎車者1 00可確保比較大之腳 之彎曲角度a ’故可進一步提高騎車時之舒適性。 又,如圖6所示,縱壁34之上下方向長度河丨小於擱腳壁 35之上下方向長度M2。藉此,可將擱腳部35配置於易於 供騎車者100之腳105擱放的高度。 如圖1所示,擋泥體32c之前部32a之前端32d係配置於前 輪6之輪緣6a之則端6c的前方。如此,可將擋泥體32c配置 於更前方。因此,即便不在前防護罩3〇之外另外設置前擋 136686.doc -21 · T337590 泥體,亦可發揮充分的擋泥性能。 又’擋泥體32c之刖部32a之刖端32d位於與前輪6之上端 6d大致相等的高度。如此’擋泥體32c延伸至更下方。因 此,即便不在前防護罩30之外另外設置前擋泥體亦可發 揮充分的擋泥性能。 再者,本發明對於轴距較短之跨坐型束缸 卞侧付別有效,當 然本發明亦可適用於軸距較長之跨坐型車輛。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可用於速克達型車輛等跨坐型車柄。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2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右側視圖。 圖3係速克達型車輛之正視圖。 圖4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後視圖。 圖5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平面圖。 圖6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右側視圖。 圖7係搁腳壁之立體圖。 圖8係後側防護罩之突部之側視圖。 圖9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右側視圖。 圖10係圖9之X-X線剖面圖。 圖11係圖1之XI-XI線剖面圖。 圖1 2係牌照牦架之左側視圖。 圖13係牌照拕架之左側視圖。 圖14係圖13之XIV-XIV線剖面圖。 136686.doc •22· 1337590 圖1 5係變形例之速克達型車輛之後視圖。 圖16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17(a)及(b)係相當於圖8之變形例之圖。 / 圖1 8係後側防護罩之水平剖面圖。 圖19係先前之速克達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20係其他先前之速克達型車輛之右側視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速克達型車輛(兩輪摩托車)
2 車架 2a 頭管 2b 下行架 2c 下部框架 2d 座執 3 前叉 4 車座
5 引擎單元 6 前輪 20 腳踏板 32a 擋泥體之前部 32b 擋泥體之後部 32c 擋泥體 34 縱壁 35 搁腳壁 36 擋泥體之下緣 136686.doc -23 - 1337590 Θ1 Θ2 擱腳壁之傾斜角. 擋泥體之下緣之傾斜角 136686.doc • 24-

Claims (1)

1337590 十、申請專利範圍: 1.—種跨坐型車輛,其包括: 前輪; 前叉’其係支撐上述前輪; 車架,其係具有可旋轉地支撐上述前又之頭管、自上 述頭管朝後方斜下方延伸之下行架、自上述下行架之下 部向後方延伸之下部框架、及自上述下部框架之後部朝 後方斜上方延伸之座軌; 車座,其係配置於上述座轨之上方; 腳踏板’其係至少-部分配置於上述車座之下方且前 方,並且在上述下部框架之上方:及 擋泥體,其係具有自上述腳踏板之前部朝前方斜上方 延伸且包圍上述下行架之下部的後部、及自上述後部之 上部向前方延伸且覆蓋上述前輪之上方的前部: 上述擔泥體之後部且右白卜,七 交有自上述聊踏板之前部大致垂直 地豎立之左側及右側縱壁、自 - 日上迷各縱壁之上部朝前方 斜上方延伸之擱腳壁、及白 自側面硯察時位於上述各摘聊 土之刖方斜下方且朝前方斜上方延伸的下緣丨 自側面觀察時,上述擱腳壁 土〈目水+方向起之傾斜角 小於上述下緣之自水平方向起之傾斜角。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1 辟 、T上述左側及右側之搁腳 土對於水平面之傾斜角度互相相等。 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i ^ β4 ,、甲自側面硯察時,上述擱 腳壁之延長線與上述前 於長度方向上延伸之線大致 I36686.doc 正交。 4.如。月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纟中於上述擱腳壁之上表面 形成有凹凸。 月长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車座自側面觀察 時’具有向前方突出之突出端; 自側面觀察時,連接上述車座之突出端和上述擱腳壁 之下端的直線與上述擱腳壁所成之角為9〇度以上。 6. 如請求項丨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縱壁之上下方向長 度短於上述擱腳壁之上下方向長度。 7.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前輪具有輪緣、及 安裝於上述輪緣上之輪胎; 上述擋泥體之上述前部之前端位於比上述輪緣之前端 更前方。 8.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擋泥體之上述前部 之前端位於與上述前輪之上端大致相等的高度。 136686.doc
TW97147494A 2008-11-28 2008-12-05 Straddling type vehicle TW201020155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04340A JP4567083B2 (ja) 2008-11-28 2008-11-28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20155A TW201020155A (en) 2010-06-01
TWI337590B true TWI337590B (zh) 2011-02-21

Family

ID=42326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7147494A TW201020155A (en) 2008-11-28 2008-12-05 Straddling type vehicl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567083B2 (zh)
CN (1) CN101746456B (zh)
TW (1) TW20102015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64691B (zh) * 2017-05-09 2022-12-09 广州市腾昶贸易有限公司 用于骑行车辆的踝关节稳定型辅助脚踏
CN109204651B (zh) * 2017-06-29 2022-04-08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骑跨式车辆
JP6962892B2 (ja) * 2018-09-28 2021-11-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WO2020188589A1 (en) * 2019-03-16 2020-09-24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Footrest assembly for a two-wheeled vehicle
CN115195915B (zh) * 2021-04-14 2023-08-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36784A (ja) * 1981-08-26 1983-03-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軽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JPH06156358A (ja) * 1992-11-30 1994-06-03 Suzuki Motor Corp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排気浄化装置
JP3166491B2 (ja) * 1994-07-06 2001-05-14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ステップボード構造
JPH0880885A (ja) * 1994-09-13 1996-03-26 Suzuki Motor Corp スクータ型車輛のステップフロアマット
JP3838592B2 (ja) * 1997-04-01 2006-10-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ボディカバー支持構造
US6588529B2 (en) * 2000-07-05 2003-07-08 Yamaha Hatsudoki Kabishuki Kaisha Body cover and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JP2004116375A (ja) * 2002-09-25 2004-04-15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用強制空冷式エンジンの遮音構造
CN100418838C (zh) * 2006-06-22 2008-09-17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踏板摩托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6456B (zh) 2012-10-03
CN101746456A (zh) 2010-06-23
TW201020155A (en) 2010-06-01
JP4567083B2 (ja) 2010-10-20
JP2010126054A (ja) 2010-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37590B (zh)
TWI330157B (zh)
EP2463184A1 (en) Motorcycle
US20120285762A1 (en) Motorcycle
JP2007112153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0188888A (ja) 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TWI330156B (zh)
JP580664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TWI330158B (zh)
JP3155302U (ja) 自動二輪車
JP2007118639A (ja) 鞍乗型車両
JP623175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車体カバー構造
TW201325971A (zh) 跨坐型車輛
JP738563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4825908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09173218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レッグシールド構造及び鞍乗り型車両
JP627944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09292359A (ja) 鞍乗型車両のフートレスト装置
JP2023111651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04026009A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JP3141769U (ja) 鞍乗型車両
JP3160749U (ja) 鞍乗型車両のフートレスト装置
JP3159210U (ja) 自動二輪車
JP2020066408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5085889A (ja) 鞍乗型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