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5361B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5361B
TWI465361B TW101137530A TW101137530A TWI465361B TW I465361 B TWI465361 B TW I465361B TW 101137530 A TW101137530 A TW 101137530A TW 101137530 A TW101137530 A TW 101137530A TW I465361 B TWI465361 B TW I46536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traddle
type vehicle
bottom cover
discharge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75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48051A (zh
Inventor
Makoto Nakasai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480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80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53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536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HCYCLE STAND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PARKING OR STORING CYCLES; 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Z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DEVICES FOR LEARNING TO RIDE CYCLES
    • B62H1/00Supports or stands forming part of or attached to cycles
    • B62H1/02Articulated stands, e.g. in the shape of hinged ar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詳細而言,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所具備之底蓋。
於跨坐型車輛中,例如有機車。於機車中,例如存在如日本專利特開2003-63469號公報中記載般具備檢測側腳架狀態之開關者。
於上述公報中,開關配置於底蓋之內側。因此,底蓋具備覆蓋開關之鼓出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3-63469號公報
於機車之行駛時,前輪有時會向後方濺起泥水。前輪所濺起之泥水附著於底蓋。附著於底蓋之泥水流向後方。
於底蓋之表面流動之泥水存在於鼓出部之表面流動之情形。於鼓出部之表面流動之泥水有藉由車輛行駛時之空氣流動而自鼓出部之後端向後方飛濺而噴濺至側腳架之虞。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便形成有鼓出部、泥水亦變得難以噴濺至側腳架之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包括腳踏板、底蓋、及開關。底蓋 配置於腳踏板之下方。於底蓋上形成有使側腳架露出之開口。開關係配置於底蓋之內側,檢測側腳架之狀態。底蓋具備鼓出部。鼓出部係於較開口更前方自底蓋之表面突出而形成。鼓出部包括第1壁部、第2壁部、及凹部。第1壁部係於車輛之側視時與開關重疊。第2壁部係與第1壁部一同形成於車輛之前後方向上延伸之脊線,且於車輛之仰視時與開關重疊。凹部形成於第2壁部之表面。凹部包括引導面、及排出面。引導面係連續於底蓋之表面中之位於較凹部更前方之區域而形成,且於車輛之前後方向上延伸。排出面形成於引導面之後端。排出面於車寬方向上擴展。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係即便形成有鼓出部,泥水亦變得難以噴濺至側腳架。
為了檢測側腳架之狀態,需要設置開關。開關係為了保護其免受泥水侵害而配置於底蓋內。於該情形時,於底蓋,在與開關對應之位置形成鼓出部。因此,存在如下情形:車輛行駛時於底蓋之表面流動之泥水於鼓出部之表面流動。於鼓出部之表面流動之泥水藉由車輛行駛時之空氣流動而自鼓出部之後端向後方飛濺。此處,鼓出部係自底蓋之表面突出而形成。因此,於車輛行駛時,有時會於鼓出部之後方產生漩渦。又,有時會於鼓出部之後方產生負壓。其結果,有向鼓出部之後方飛濺之泥水噴濺至配置於鼓出部之後方之側腳架之虞。若泥水噴濺至側腳架,則有 開關無法準確地檢測側腳架之狀態之虞。又,有因噴濺至側腳架之泥水飛散而使泥水噴濺至乘坐者之虞。
側腳架係藉由乘坐者用腳進行操作而切換使用狀態與非使用狀態。因此,若為了抑制泥水噴濺至側腳架而於底蓋內配置側腳架,則側腳架之操作性下降。因此,需要研究一面維持側腳架之操作性、一面使泥水難以噴濺至側腳架的構造。
為了使泥水難以噴濺至側腳架,例如可考慮減小鼓出部自底蓋表面起之突出量。為此,作為其對策,例如有使開關進而向內側移動而配置之方法。然而,開關係檢測側腳架之狀態者,故於使開關進而向內側移動而配置之情形時,亦需要變更側腳架之配置。
於此種情況下,本發明者著重關注變更鼓出部之形狀之方面。具體而言,考慮於鼓出部形成凹部,將進入至凹部內之泥水向車輛之側方排出。於此種鼓出部中,泥水變得難以自鼓出部之後端向後方飛濺。其結果,泥水變得難以噴濺至側腳架。
[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進行說明。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跨坐型車輛,以速克達(Scooter)型機車為例進行說明。對圖中相同或相當部分標示相同符號,不重複關於該構件之說明。
[整體構成]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機車10之左側視圖。再者, 於以下之說明中,所謂前後左右係指由就座於機車10之座部26之乘坐者所看到之前後左右。於圖1中,箭頭F表示機車10之前方向,箭頭U表示機車10之上方向。
機車10包括車架12。於車架12之前端部,設置有頭管(head pipe)14。
於頭管14,可向左右方向旋轉地插入有轉向軸(steering shaft)16。於轉向軸16之上端,安裝有把手18。藉由操作把手18,而使轉向軸16旋轉。
於轉向軸16之下端,安裝有支架(bracket)20。於支架20上安裝有一對前叉(front fork)22、22之上端部。一對前叉22、22係使前輪24可旋轉地予以支撐。
於車架12之後側之上方,配置有座部26。於座部26之下方,形成有收納空間。於收納空間內,例如收納有頭盔等。
於車架12之後側之下方,配置有動力單元(power unit)28。車架12係使動力單元28可於上下方向擺動地予以支撐。
於動力單元28之後端,可旋轉地安裝有後輪30。藉由動力單元28之動力傳遞至後輪30而使後輪30旋轉。
車架12係由車蓋32覆蓋。車蓋32包含腳踏板34、及底蓋36。
腳踏板34係坐在座部26之乘坐者擱腳之部位。腳踏板34自上方覆蓋車架12之一部分。腳踏板34係於車輛之側視時位於把手18與座部26之間。腳踏板34之後部係於車輛之側視時位於座部26之下方。
[底蓋]
底蓋36係配置於腳踏板34之下方。底蓋36自下方覆蓋車架12之一部分。
底蓋36具有開口38。開口38使側腳架40露出。
於較側腳架40更前方,配置有開關42。開關42檢測側腳架40之狀態。
[開關之動作]
此處,一面參照圖2~圖4,一面對藉由開關42而實現之側腳架40之狀態檢測進行說明。圖2係表示側腳架40之非使用狀態之左側視圖。圖3係表示側腳架40之非使用狀態之仰視圖。圖4係表示側腳架40之使用狀態之左側視圖。
側腳架40係相對於托架44可旋轉地安裝。支架44係例如固定於車架12。
側腳架40包括接觸部40a。接觸部40a配置於側腳架40之旋轉中心C之周圍。
如圖2所示,接觸部40a係於車輛之側視時位於開口38內。如圖3所示,接觸部40a係於車輛之仰視時位於開口38內。
開關42係固定於支架。支架係例如固定於車架12。固定有開關42之支架例如既可一體地形成於支架44,亦可與支架44為不同構件。
開關42包括本體42a、及桿42b。桿42b係相對於本體42a可相對移位地配置。
於圖2及圖3所示之側腳架40之非使用狀態下,接觸部 40a較開關42所具備之桿42b更位於後方。於接觸部40a與桿42b之間,形成有間隙。此時,開關42檢測側腳架40為非使用狀態。
於圖4所示之側腳架40之使用狀態下,接觸部40a與桿42b接觸而向本體42a壓入桿42b。此時,開關42檢測側腳架40為使用狀態。
開關42配置於底蓋36之內側。如圖2及圖3所示,底蓋36係於車輛之側視及仰視時,在與開關42重疊之位置上具備鼓出部46。
[鼓出部]
一面參照圖2及圖3,一面對鼓出部46進行說明。鼓出部46係於較開口38更前方自底蓋36之表面36a突出而形成。
鼓出部46之自底蓋36之表面36a起之突出高度係於車輛後側比前側更大。本實施形態中,於開關42具有之本體42a之後端附近,自底蓋36之表面36a起之突出高度達到最大。
若自車輛之側面觀察,則鼓出部46上下方向之尺寸係於後側比前側更大(參照圖2)。亦即,若自車輛之側面觀察,則第1壁部48之上緣48a係後側比前側更位於上方。又,若自車輛之側面觀察,則第2壁部50之下緣50a係後側比前側更位於下方。若自車輛之側面觀察,則鼓出部46之下端(下緣50a之後端)係位於較側腳架40更下方(參照圖2)。
若自車輛之底面觀察,則鼓出部46之左右方向之尺寸係於後側比前側更大(參照圖3)。於車輛之仰視時,鼓出部46 之一部分係位於車寬方向上較底蓋36之端緣更外側。
鼓出部46包括第1壁部48、及第2壁部50。第1壁部48係於車輛之側視時,位於較第2壁部50更上方。第1壁部48係於車輛之側視時,與開關42重疊。第2壁部50係於車輛之仰視時,與開關42重疊。第2壁部50係與第1壁部48一同形成於車輛之前後方向上延伸之脊線52。第2壁部50包括凹部54。
[凹部]
一面參照圖2、圖3及圖5,一面對凹部54進行說明。圖5係圖2之V-V剖面圖。
凹部54形成於第2壁部50之表面。凹部54包括引導面54a、排出面54b、及輔助面54c、54d。
引導面54a係連續於底蓋36之表面36a中之位於較凹部54更前方之區域而形成,且於車輛之前後方向上延伸。引導面54a之後端係較引導面54a之前端更位於車寬方向之外側(參照圖5)。
排出面54b形成於引導面54a之後端。排出面54b於車寬方向上擴展(參照圖3)。排出面54b較接觸部40a更位於下方(參照圖2)。排出面54b之下端之車寬方向外側之端係較排出面54b之上端之車寬方向外側之端更位於後方(參照圖3)。排出面54b之車寬方向外側之端緣54bL係較內側之端緣54bR更位於後方(參照圖2)。排出面54b係相較於車輛之前側,後側更為寬幅(參照圖3)。
排出面54b之車寬方向外側之端緣54bL連接於第2壁部50 之表面50b。此處,如圖5所示,第2壁部50之表面50b中之較排出面54b更位於後方之區域的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L1短於引導面54a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L2。
輔助面54c係形成於引導面54a及排出面54b之上側,連接於引導面54a及排出面54b。輔助面54c大致平行於水平方向(參照圖2)。於本實施形態中,輔助面54c相當於第1輔助面。
輔助面54d係形成於引導面54a及排出面54b之下側,連接於引導面54a及排出面54b。輔助面54d大致平行於垂直方向(參照圖3)。於本實施形態中,輔助面54d相當於第2輔助面。
機車10包括腳踏板34、底蓋36、及開關42。底蓋36配置於腳踏板34之下方。於底蓋36,形成有使側腳架40露出之開口38。開關42係配置於底蓋36之內側,檢測側腳架40之狀態。底蓋36包括鼓出部46。鼓出部46係於較開口38更前方自底蓋36之表面36a突出而形成。鼓出部46包括第1壁部48、第2壁部50、及凹部54。第1壁部48係於車輛之側視時,與開關42重疊。第2壁部50係與第1壁部48一同形成於車輛之前後方向上延伸之脊線52,且於車輛之仰視時,與開關42重疊。凹部54形成於第2壁部50之表面50b。凹部54包括引導面54a、及排出面54b。引導面54a係連續於底蓋36之表面36a中之位於較凹部54更前方之區域而形成,且於車輛之前後方向上延伸。排出面54b形成於引導面54a之後端。排出面54b於車寬方向上擴展。
於車輛行駛時,附著於底蓋36之表面36a之泥水於底蓋36之表面36a上朝向後方流動。此時,泥水進入至凹部54。進入至凹部54之泥水於引導面54a上朝向後方流動。流動至引導面54a之後端之泥水於排出面54b上流動後,向車輛之側方排出。因此,泥水變得難以噴濺至側腳架40。又,泥水變得難以噴濺至接觸部40a,因此可確保開關42檢測側腳架40之狀態之精度。又,由於泥水變得難以噴濺至側腳架40,故噴濺至側腳架40之泥水飛散,藉此亦可抑制泥水噴濺至乘坐者。
於機車10中,凹部54更包括位於引導面54a及排出面54b之側方之輔助面54c、54d。於該情形時,第2壁部50之剛性提高。
於機車10中,輔助面54c、54d包含:第1輔助面54c,其較引導面54a更位於車輛之上側;及第2輔助面54d,其較引導面54a更位於車輛之下側。於該情形時,第2壁部50之剛性進而提高。
於機車10中,第1輔助面54c大致平行於水平方向。於該情形時,在引導面54a上流動之泥水變得難以移動至較第1輔助面54c更上方。
於機車10中,第2輔助面54d大致平行於垂直方向。於該情形時,在引導面54a上流動之泥水通過第2輔助面54d向下方排出。
於機車10中,排出面54b係相較於車輛之前側,後側更為寬幅。於該情形時,泥水變得易於排出。
於機車10中,排出面54b之車寬方向外側之端緣54bL連接於第2壁部50之表面50b。於該情形時,第2壁部50之剛性進而提高。
於機車10中,鼓出部46之自底蓋36之表面36a起之突出高度係於車輛之後側比前側更大。於該情形時,可減少空氣阻力。
於機車10中,若自側面觀察車輛,則鼓出部46之上下方向之長度係於車輛後側比前側更大。於該情形時,可確保鼓出部46之剛性。
於機車10中,第2壁部50之表面50b中之較排出面54b更位於後方之區域的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L1短於引導面54a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L2。
於該情形時,排出面54b形成於鼓出部46之後部。因此,容易使排出面54b在車寬方向上擴展。
又,於排出面54b上流動之泥水變得難以於第2壁部50之表面50b中之較排出面54b更位於後方的區域上流動。
於機車10中,排出面54b係相較於車寬方向內側之端緣54bR,外側之端緣54bL更位於後方。於該情形時,可減少空氣阻力。
於機車10中,排出面54b之下端較排出面54b之上端更位於後方。於該情形時,排出面54b上之泥水易於向下方流動。因此,可使泥水遠離側腳架40。
於機車10中,側腳架40包含支撐車輛時與開關42接觸之接觸部40a。接觸部40a係於車輛之側視時位於開口38內。 於該情形時,泥水變得難以噴濺至接觸部40a。
於機車10中,側腳架40係於車輛之側視時,位於較鼓出部46之下端更上方。於該情形時,泥水變得難以噴濺至側腳架40。
[凹部之應用例1]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凹部無需具備第1輔助面與第2輔助面。例如,亦可如圖6所示之凹部54A般僅具備第1輔助面54c作為輔助面。亦即,凹部亦可為如圖6所示般包含引導面54a、排出面54b及第1輔助面54c之凹部54A。
[凹部之應用例2]
又,無需使排出面54b之車寬方向之外側端部較內側端部更位於後方。例如,亦可如圖7所示之凹部54B般,排出面54b大致平行於車寬方向。亦即,凹部係亦可為如圖7所示般包含引導面54a、排出面54b及第1輔助面54c且排出面54b大致平行於車寬方向的凹部54B。
上述實施形態係對機車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亦可適用具備腳踏板之三輪或四輪之傾斜車輛等。又,上述實施形態係採用平坦之腳踏板,但腳踏板並不限定於平坦之腳踏板。例如,亦可為於車寬方向上隔開之構造之腳踏板(左右之腳踏板由配置於其等之間的凸部隔開之構造的腳踏板)。
以上,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上述實施形態僅為用以實施本發明之例示。因此,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對上述實施 形態進行適當變形而實施。
10‧‧‧機車
12‧‧‧車架
14‧‧‧頭管
16‧‧‧轉向軸
18‧‧‧把手
20‧‧‧支架
22‧‧‧前叉
24‧‧‧前輪
26‧‧‧座部
28‧‧‧動力單元
30‧‧‧後輪
32‧‧‧車蓋
34‧‧‧腳踏板
36‧‧‧底蓋
36a‧‧‧表面
38‧‧‧開口
40‧‧‧側腳架
40a‧‧‧接觸部
42‧‧‧開關
42a‧‧‧本體
42b‧‧‧桿
44‧‧‧支架
46‧‧‧鼓出部
48‧‧‧第1壁部
48a‧‧‧上緣
50‧‧‧第2壁部
50a‧‧‧下緣
50b‧‧‧表面
52‧‧‧脊線
54‧‧‧凹部
54A‧‧‧凹部
54B‧‧‧凹部
54a‧‧‧引導面
54b‧‧‧排出面
54bL‧‧‧端緣
54bR‧‧‧端緣
54c‧‧‧輔助面
54d‧‧‧輔助面
C‧‧‧旋轉中心
F‧‧‧箭頭
L1‧‧‧長度
L2‧‧‧長度
U‧‧‧箭頭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機車之整體構成的左側視圖。
圖2係表示側腳架之非使用狀態之左側視圖。
圖3係表示側腳架之非使用狀態之仰視圖。
圖4係表示側腳架之使用狀態之左側視圖。
圖5係圖2之V-V剖面圖。
圖6係表示凹部之應用例1之左側視圖。
圖7係表示凹部之應用例2之左側視圖。
36‧‧‧底蓋
36a‧‧‧表面
38‧‧‧開口
40‧‧‧側腳架
40a‧‧‧接觸部
42‧‧‧開關
42a‧‧‧本體
42b‧‧‧桿
44‧‧‧支架
46‧‧‧鼓出部
48‧‧‧第1壁部
48a‧‧‧上緣
50‧‧‧第2壁部
50a‧‧‧下緣
50b‧‧‧表面
52‧‧‧脊線
54‧‧‧凹部
54a‧‧‧引導面
54b‧‧‧排出面
54bL‧‧‧端緣
54bR‧‧‧端緣
54c‧‧‧輔助面
54d‧‧‧輔助面
C‧‧‧旋轉中心
F‧‧‧箭頭
U‧‧‧箭頭

Claims (14)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括:腳踏板;底蓋,其配置於上述腳踏板之下方,且形成有使側腳架露出之開口;及開關,其配置於上述底蓋之內側,檢測上述側腳架之狀態;且上述底蓋包括鼓出部,該鼓出部於較上述開口更前方處自上述底蓋之表面突出而形成;上述鼓出部包括:第1壁部,其於車輛之側視時,與上述開關重疊;第2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一同形成於車輛之前後方向上延伸之脊線,且於車輛之仰視時,與上述開關重疊;及凹部,其形成於上述第2壁部之表面;且上述凹部包括:引導面,其連續於上述底蓋之表面中之位於較上述凹部更前方之區域而形成,且於車輛之前後方向上延伸;及排出面,其形成於上述引導面之後端,且於車寬方向上擴展。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凹部更包括位於上述引導面及上述排出面之側方之輔助面。
  3. 如請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輔助面包含:第1輔助面,其較上述引導面更位於車輛之上側;及 第2輔助面,其較上述引導面更位於車輛之下側。
  4. 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第1輔助面大致平行於水平方向。
  5. 如請求項3或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第2輔助面大致平行於垂直方向。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出面係於車輛後側比前側更為寬幅。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出面之車寬方向外側之端緣連接於上述第2壁部之表面。
  8. 如請求項7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鼓出部之自上述底蓋之表面起之突出高度係於車輛之後側比前側更大。
  9. 如請求項8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若自側面觀察車輛,則上述鼓出部之上下方向之長度係於車輛之後側比前側更大。
  10. 如請求項8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第2壁部之表面中之較上述排出面更位於後方之區域的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短於上述引導面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
  11.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出面係於車寬方向之外側之端緣比內側之端緣更位於後方。
  12.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排出面之下端比上述排出面之上端更位於後方。
  13.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側腳架包含支撐車輛時與上述開關接觸之接觸部;且上述接觸部於車輛之側視時,位於上述開口內。
  14.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側腳架於車輛之側視時,比上述鼓出部之下端更位於上方。
TW101137530A 2012-05-28 2012-10-11 跨坐型車輛 TWI4653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20765A JP2013244877A (ja) 2012-05-28 2012-05-28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8051A TW201348051A (zh) 2013-12-01
TWI465361B true TWI465361B (zh) 2014-12-21

Family

ID=47115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7530A TWI465361B (zh) 2012-05-28 2012-10-11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669158B1 (zh)
JP (1) JP2013244877A (zh)
ES (1) ES2464571T3 (zh)
MY (1) MY154247A (zh)
TW (1) TWI4653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41384A (zh) * 2016-12-16 2017-05-31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踏板车底盖及踏板车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38695B (en) * 1998-04-27 2001-06-07 Yamaha Motor Co Ltd Footrest structure for scooter type vehicle
JP2003063469A (ja) * 2001-08-29 2003-03-05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バッテリブリーザホース配索構造
EP2151606A1 (en) * 2007-08-21 2010-02-1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epp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and power unit and vehicle with the same
TWI330157B (zh) * 2008-11-28 2010-09-11 Yamaha Motor Co Ltd
EP2327615A2 (en) * 2009-11-24 2011-06-01 Honda Motor Co., Ltd. Scooter-type vehicle
CN201980338U (zh) * 2011-04-07 2011-09-21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车体盖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38695B (en) * 1998-04-27 2001-06-07 Yamaha Motor Co Ltd Footrest structure for scooter type vehicle
JP2003063469A (ja) * 2001-08-29 2003-03-05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バッテリブリーザホース配索構造
EP2151606A1 (en) * 2007-08-21 2010-02-1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epp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and power unit and vehicle with the same
TWI330157B (zh) * 2008-11-28 2010-09-11 Yamaha Motor Co Ltd
EP2327615A2 (en) * 2009-11-24 2011-06-01 Honda Motor Co., Ltd. Scooter-type vehicle
CN201980338U (zh) * 2011-04-07 2011-09-21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车体盖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8051A (zh) 2013-12-01
EP2669158A1 (en) 2013-12-04
EP2669158B1 (en) 2014-03-19
JP2013244877A (ja) 2013-12-09
ES2464571T3 (es) 2014-06-03
MY154247A (en) 2015-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57145U (ja) 自動二輪車
TWI647384B (zh) 跨騎型車輛之空氣濾清器構造
JP2008213520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2014184827A (ja) 鞍乗型車両
TWI465361B (zh) 跨坐型車輛
JP6187158B2 (ja) フロントフェンダーの補強構造
JP6356627B2 (ja) ウィンカーを備える鞍乗り型車両
JP580664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6133663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アンダーカバー構造
JP2019026049A (ja) アンダーボーン型車両
JP613333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JPWO2019064514A1 (ja) 排気ガス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JP5702667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ステップ構造
JP2021160581A (ja) 鞍乗型車両
JP597767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20709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カバー、及び、自動二輪車
JP745077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953082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リヤフェンダの構造
JP2015058921A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3984870B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2009073224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717775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テップ構造
JP2021030800A (ja) 鞍乗型車両
TWI664106B (zh) 跨坐型車輛
TWI615309B (zh) 跨坐型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