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10554B - Magnetic memory device and the writing method thereof - Google Patents

Magnetic memory device and the writing method thereof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10554B
TWI310554B TW095138396A TW95138396A TWI310554B TW I310554 B TWI310554 B TW I310554B TW 095138396 A TW095138396 A TW 095138396A TW 95138396 A TW95138396 A TW 95138396A TW I310554 B TWI310554 B TW I31055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intensity
layer
multilayer structure
lev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383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43107A (en
Inventor
Kenchi Ito
Hiromasa Takahashi
Takayuki Kawahara
Riichiro Takemura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743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431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105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1055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1/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 G11C11/02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magnetic elements
    • G11C11/14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magnetic elements using thin-film elements
    • G11C11/15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magnetic elements using thin-film elements using multiple magnetic layers

Description

1310554 (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相關於磁性記憶體裝置,尤其是相關於磁性 隨機存取記憶體’但非僅有的。本發明又相關於寫入磁性 記憶體裝置之方法。 【先前技術】 B 磁性隨機存取記憶體(MR AM )的出現爲長期和短期 資料儲存二者的發展邁出大有可爲的一步》MR AM具有非 揮發性的優點,同時具有比快閃記憶體的耗能低,讀寫時 間快之優點。MR AM又具有比經常使用的揮發性記憶體動 態RAM ( DRAM )和靜態RAM ( SRAM )低的耗能,並且 讀寫時間快於DRAM的讀寫時間。 習知MRAM胞元包含磁性元件,該磁性元件具有由 非磁性層分開的鐵磁自由層和鐵磁固定層。固定層具有極 φ 高的矯頑磁性,使得在應用寫入磁場時其磁化保持固定。 自由層具有極低的矯頑磁性,使得在應用寫入磁場時其磁 化可改變。 爲了寫入MRAM胞元,寫入磁場被應用到將自由層 的磁化轉換成與固定層平行或非平行。自由層顯現出磁滯 作用’因此,當磁場被移除時,其磁化維持不變。此產生 非揮發性記憶體。 爲了讀取MRAM胞元的狀態,經由磁性元件驅動小 電流。當自由層和固定層的磁化非平行時,磁性元件的磁 -5 - (2) 1310554 阻將比在自由層和固定層的磁化平行時高。以此方式,磁 性元件的狀態可由量測其電阻加以決定。 - S. Tehrani等人於IEEE的磁學會刊第36冊第5號( % 2000年九月)ρ·27 5 2-27 5 7之“磁性穿隧接面MRAM的近 來發展”中說明習知MRAM ° 此種習知MR AM有著當MR AM胞元尺寸變小時轉換 自由層的磁化所需之磁場增加的不利點。因此,當胞元尺 φ 寸減少時,裝置的耗能增加。 用於寫入磁性元件的另一技術是自旋傳輸力矩(STT )轉換。J.C. Slonczewski 於 ρ· 9353、phys. Rev. B、 V ο 1 · 5 4 ( 1 9 9 6 )之“磁性多層的電流驅動激勵”中說明 STT轉換。爲了轉換自由層的磁化,經由與自由和固定層 的面垂直之磁性元件驅動電流以取代施加磁場。當從自由 層驅動電流到固定層時’此能夠產生藉由流經固定層的電 子將自旋極化電子注入到自由層,或當從固定層驅動電流 φ 到自由層時,藉由從固定層8 5散射的電子將自旋極化電子 注入到自由層。 當注入自旋極化電子到自由層時,它們的自旋角動量 與自由層中的磁矩相互作用。電子傳輸一部份它們的自旋 角動量到自由層。當自旋極化電流足夠大時,此產生轉換 自由層的磁化。 技術報告的V L S I技術摘要之2 0 0 5專題論文集p 1 8 4的 W.C. Jeong等人之“使用場輔助電感開關之高度可調整 MRAM”中說明使用STT轉換之MRAM。 (3) 1310554 當胞元尺寸降低時,STT轉換所需的電流減少。因此 ’利用STT轉換可貫現局密度MRAM。就DC電流而言, 用於S T T轉換的臨界電流密度有賴於材料常數,諸如飽 和磁化、Gilbert的阻尼常數、及固定和自由層兩者的自 旋極化等。然而’毫微秒脈衝所需的電流大大高於D c臨 界電流。毫微秒制所需的電流指定如下 1 = hoO' + C ·{ρ ') ( 1 ) 其中C爲常數’及。爲DC臨界電流。根據上述等式 (1 )’轉換1 n s脈衝的磁化所需的電流是d C臨界電流的四 倍。因此,具有快速寫入時間的STT轉換MRAM之耗能 會很大。 在2005年IEEE國際電子裝置會議ρ.9ΐ之M. Hosomi 等人的”具有自旋力矩傳輸磁化開關之新型非揮發性記憶 體”中說明另一 MRAM,其表示在毫微秒制中STT轉換所 需的電流明顯增加。 在 Appl. Lett.、86、pp. 0 6 2 5 0 5 (2 0 0 5 )之 T. Devolder 等人的”在毫微秒下加速自旋傳輸轉換之預先充電策略”說 明MR AM除了短RF電流脈衝之外施加DC偏壓電流。此 能夠降低在毫微秒制中 STT轉換所需的電流。然而,使 用DC偏壓電流明顯地增加MR AM的總耗能。 此外,使用STT轉換的MRAM在轉換電流中具有固 有的機率分布。這是因爲熱波動所產生的自由層之最初磁 化方向的分布所導致。爲了確保無錯誤轉換’在所有 M R A Μ胞元中,增加轉換電流。此外,寫入電流和讀取電 1310554 (7) 與位元線3垂直排列之複數數位線5的其中之一的各個交叉 點之間具有磁性穿隧接面(MTJ )〗。因此,以位元線3定 • 義陣列的各列,及以數位線5定義陣列的各行。 、 MTJ 1與位元線3電接觸。然而,MTJ 1以絕緣矩陣18 與數位線5電絕緣。 MTJ 1具有位於MTJ 1的平面上(此處定義作x-y面 )之磁性易軸(easy axis),及位於MTJ 1的平面上之磁 φ 性難軸(hard axis )。在此例中,磁性易軸被定義成平行 於X軸,及磁性難軸被定義成平行於y軸。位元線3被校 直成平行於Μ T J 1的易軸,即校直成平行於X軸。數位線 5被校直成平行於M T J 1的難軸,即校直成平行於y軸。 各個MT】1位在下電極7上。各個下電極7連接到隔離 電晶體9、9a、9b。各個隔離電晶體9、9a、9b連接到感 測線(未圖示)。字元線1 1變成平行於數位線5,即平行 於y軸。在單一行中,各個位元線1 1連接到所有電晶體9 、9 a、9 b的閘極。 圖2爲沿著A-A’線所取的MRAM陣列之一列的兩相鄰 記憶體胞元之橫剖面圖。各個記憶體胞元〗3 a、1 3 b係由 —電晶體9a、9b和一 MTJ la、lb所形成。爲了最小化胞 元區,在相鄰胞元13a、13b之間共享各個隔離電晶體9a 、9b的源極1 5。將感測線1 7連接到隔離電晶體9a、9b的 源極1 5。 如上述,將兩MTJ 1 a、1 b連接到位元線3。各個MT J la、lb經由各自的下電極7a、7b連接到電晶體9a、9b的 -11 - 1310554 (8) 汲極19a、19b。將字元線1 la、1 lb連接到各個電晶體9a 、9 b的閘極2 1 a、2 1 b。數位線5 a、5 b變成在各個Μ T J 1 a - 、1 b下面。藉由絕緣矩陣1 8將數位線5 a、5 b與下電極7 a 、 、7b分開。 各個MTJ la、lb包含自由層23、固定層25、及自由 層23和固定層25之間的薄介電屏障27。固定層29耦合於固 定層25。自由層23是具有較低矯頑磁性之鐵磁層。固定層 0 25是具有較高橋頑磁性之鐵磁層。介電屏障27具有電子能 夠穿隧過去之厚度。固定層2 9是反鐵磁層並且防止固定層 25的磁化被轉換。 介電屏障27包含氧化鋁(A10x )並且具有大約20人 的厚度。自由層23和固定層25係由鐵鎳(NiFe)所形成。 固定層29可由鐵錳(FeMn )或銥錳(IrMn )形成。 裝置操作 φ 現在將說明習知技術記憶體胞元之讀寫。 爲了寫入記億體胞元1 3 a,無偏壓施加到字元線1 1 a, 使得電晶體9a板斷。因此,無電流能夠流經MTJ 1 a。然 後驅動電流經過位元線3。此沿著Μ T】1 a和Μ T】1 b二者 的磁性難軸產生磁場Η !。又驅動電流經過數位線5 a。此 沿著MTJ 1 a的磁性易軸產生磁場H2。 由位元線3所產生的磁場山大約是轉換自由層23的磁 化所需之磁場的一半。數位線5a所產生的磁場H2也大約 是轉換自由層2 3的磁化所需之磁場的一半。兩磁場Η !和 -12- 1310554 Ο)
Hz的總和剛好超過自由層23的轉換臨界値。 因此’在MTJ 1 b四周所產生的磁場不足以使自由層 • 2 3轉換。然而,在μ T J 1 a四周所產生的磁場足夠使自由 • 層2 3轉換。以此方式,藉由驅動電流經過對應於ΜΊΠ 1 a 的列之位元線3和對應於Μ T J 1 a的行之數位線5 a,只有轉 換單一 MTJ 1 a。 磁場Η !和Η 2的總和不足以使固定層2 5轉換。 φ 爲了讀取記憶體胞元1 3 a,施加偏壓到字元線1 1 a,使 得電晶體9a接通。因此,電流能夠流經MTJ 1 a,且電流 也能夠流經陣列的相同行中之所有MTJ。然後,也施加偏 壓到位元線3。因此,電流流經字元線1 1 a所定義的行和 位元線3所定義的列中之Μ T J 1 a。 ^ MTJ 1 a的磁阻視自由層2 3的磁化方向而定。當自由 層23的磁化被排列成平行於固定層25的磁化時,就自旋向 上和自旋向下的電子而言,橫跨介電屏障27具有相同的狀 φ 態密度。此產生穿隧過屏障27的高可能性,產生低電阻狀 態。當自由層2 3的磁化被排列成非平行於固定層2 5的磁化 時,就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電子而言,橫跨屏障27的狀 態密度不相等。此減少穿隧過屏障27的可能性,產生高電 阻狀態。 經由感測電路系統(未圖示)將記憶體胞元1 3 a的電 阻與相關參考記憶體胞元(未圖示)比較。以此方式能夠 決定記憶體胞元1 3 a的狀態。 上述記憶體胞元1 3 a的尺寸受限於可利用的電力。這 -13- 1310554 (10) 是因爲當MTJ的尺寸增加時,自由層23的矯頑磁性增加 ’如此增加爲了轉換記憶體胞元1 3 a經過位元線3和數位 線5所需的電流。此外,當寫入時,一半被選定的MTJ ( 即被選定數位線的行或被選定位元線的列中之MT])具有· 降低的磁性翻轉能量屏障。此降低它們的自由層之熱穩定 性。再者,此寫入方法遭遇到由於自由層中的形狀變化所 導致的寫入邊緣限度小之問題。 | 如上述’ STT轉換MR AM可降低指定胞元尺寸所需 的電力。然而,以毫微秒制寫入所需的電流可能比DC臨 界電流大上好幾倍。 第一實施例 裝置規劃 參考圖3 A到3 D,圖示記憶體陣列的第一實施例。記 憶體陣列是磁性隨機存取記憶體(MRAM )。 p 尤其是參考圖3 A,記憶體陣列係由複數字元線5 3和 複數位元線3 1所組成,複數字元線5 3在陣列的範例性行中 定義陣列的第一維,而複數位元線3 1在陣列的範例性列中 定義陣列的第二維。在字元線5 3之間的空間中,將具有堆 疊層的複數磁性穿隧接面(Μ T】)3 7連接到各個位元線3 1 的下側。 位元線31被排列在此處定義作X軸的第一方向。字元 線5 3被排列在此處定義作y軸的第二方向。 如圖3 A所示,各個Μ T Ji 3 7形成在側壁3 8所定義的柱 -14 - (11) 1310554 子,並且具有包含短軸L,和長軸L2之橢圓基座。在此例 中,柱子在其高度向上都具有均一的截面,即在χ-y平面 - 中均一的截面。長軸L2和短軸L!之間的長度差提供磁性 . 形狀各向異性。在此例中,短軸h長度對長軸L2長度的 比例是1 : 1 .5。因此,各個MTJ 3 7具有平行於長軸(即 平行於X軸)的磁性易軸,和平行於短軸(即平行於y軸 )的磁性難軸。 φ 尤其是參考圖3B,各個MTJ 3 7的上側連接到位元線 31的下側。各個MTJ 3 7的下側連接到下電極39。通孔41 將各個下電極39連接到基體45中的活性區43。活性區43定 義在基體45中會發生電荷載子的擴散之區域。 藉由淺溝隔離(STI )區47將活性區43與基體45彼此 絕緣。 尤其是參考圖3 C,感測線4 9變成平行於和在各個位元 線3 1下面。藉由絕緣矩陣50將感測線49與位元線3 1、下電 φ 極3 9、及通孔4 1分開。通孔5 1將各個活性區4 3連接到在其 之上的感測線4 9。 字元線53設置在基體45上並且以閘極氧化層53a與之 絕緣。字元線5 3被排列成垂直於位元線3 1和感測線49。藉 由絕緣矩陣55將字元線53與感測線49分開。 尤其是參考圖3A,在相鄰的成對字元線53之間交替 地設置MTJ 37。例如,就第一位元線3 1】而言,第一MTJ 3 7 ,設置在第一字元線(未圖示)和第二毗連字元線5 3 2之 間,第二MTJ 3 7 2設置在第三和第四字元線5 3 3 ' 5 3 4之間 -15- (12) 1310554 ,及第三MTJ 3 7 3設置在第五和第六字元線53s、5 3 6之間 。就第二位元線3 12 (與第一位元線3 1 1目比連)而Η,第四 . MTJ 3 74設置在第二和第三字元線532、5 3 3之間,第五 . MTJ 3 7 5設置在第四和第五位元線5 34、5 3 5之間,及第六 Μ Τ〗3 7 6設置在第六字元線5 3 6和第七紙連字元線(未圖示 )之間。各個位元線3 1上的相鄰M TJ 3 7被排列成對5 9。 尤其是參考圖3D,各對 MTJ 59具有操作在兩 MTJ φ 37a、37b的各自通孔41〗、412之間活性區43,。STI區47將 活性區43 ,分成各對5 9。連接活性區43到感測線49的通孔 5 1 ,設置在由成對5 9所定義的區域中之字元線5 3 2、5 3 3之 間。 仍舊參考圖3D,源極區61設置在連接下電極39到活 性層4 3的各個通孔4 1下面之活性區4 3。汲極區6 3設置在連 接感測線4 9到活性區4 3的各個通孔5 1下面之活性區4 3。因 此,經由該區域之間的字元線53發生各個源極區61和汲極 φ 區6 3之間的傳導。因此’該字元線5 3充作隔離電晶體8 1的 閘極6 5,且其中一隔離電晶體8 1被設置用於各個MTJ 3 7 〇 參考圖3A及圖3D,由一 MTJ 37和各自的電晶體定義 記憶體胞元66。在相鄰記憶體胞元66之間共享電晶體的汲 極區6 3。記憶體胞元6 6具有面積8 F2。記憶體陣列的特徵 尺寸F可以是1〇〇 nm或更小。 位元線3 1係由諸如銅或鎢等導電材料所製成。 參考圖4,圖示MTJ 3 7的層結構。 -16- (13) 1310554 MTJ 37包含一連串的層,包括覆蓋層82、自由層83、 穿隧屏障層84、固定層85、固定層87、及緩衝層89。在此 - 例中’覆蓋層82離基體45最遠,而緩衝層89最接近基體45 〇 自由層83係由鐵磁材料所形成。自由層83具有較低矯 頑磁性,使得其可在施加轉換電流或磁場時被轉換。 穿隧屏障層84係由諸如氧化鎂(MgO )等絕緣材料所 φ 形成,並且足夠薄到使電子能夠穿隧過去。 固定層85是合成反鐵磁(SAF) 。SAF 85包含具有第 —磁化的第一鐵磁子層9 1,及具有第二磁化的第二鐵磁子 層93,二者由反鐵磁層95分開。第一磁化和第二磁化在強 度上是不相等的,並且彼此非平行。在此例中,第二鐵磁 子層93比第一鐵磁子層91厚,因此,第二磁化的強度比第 一磁化的強度大。 反鐵磁層95耦合第一鐵磁子層91和第二鐵磁子層93。 φ 第一磁化和第二磁化被校直成平行於MTJ 3 7的易軸,即 平行於X軸。因此,SAF在X方向具有小的淨磁化。固定 層85具有較高矯頑磁性。 固定層87包含反鐵磁材料。固定層87固定固定層85的 磁化以防止固定層8 5的磁化在施加磁場或轉換電流時被轉 換。 當自由層83的磁化平行於固定層85之第一鐵磁子層91 的磁化時,Μ T〗3 7具有較低磁阻。當自由層8 3的磁化非平 行於固定層8 5的第一鐵磁子層9 1之磁化時’ MT J 3 7具有較 -17- (14) 1310554 高磁阻。 在此例中,覆蓋層82係由諸如銅(Cu )或钽(Ta ) - 等非磁性金屬所形成,並且具有大約1 〇 nm的厚度。在另 . —例子中,覆蓋層82可由以具有厚度10 nm的一層銅分開 之各個具有厚度5 nm的兩層鉅所形成,即Ta(5 nm) /Cu (1 0 nm ) /Ta ( 5 nm)。 在此例中,自由層83係由鈷鐵硼(CoFeB )所形成且 ^ 具有大約3 nm的厚度。 在此例中,穿隧屏障層84係由氧化鎂(MgO)所形成 。然而,可使用諸如氧化鋁(A10x)、二氧化矽(Si〇2) 、及氮化鋁(A1N )等其他介電材料。在此例中,穿隧屏 障層84具有2 ηχη的厚度。在其他例子中,穿隧屏障層84 的厚度可以在1 nm到2nm範圍中。 第一鐵磁子層91係由鈷鐵硼(CoFeB)所形成且具有 大約4 nm的厚度。耦合層95係由铷(Ru)所形成且具有 φ 大約〇·8 nm的厚度。第二鐵磁子層93係由鈷鐵(CoFe) 所形成且具有大約6 nm的厚度。 在此例中,固定層包含鉛錳(PtMn)且具有大約15 nm的厚度。PtMn較佳,因爲其具有高的阻隔溫度和高的 轉換偏移場,因此提高MTj 37的熱穩定性。然而,也可 使用諸如銥錳(IrMn)、鎳錳(NiMn)、及鈀錳(PdMn )等其他反鐵磁材料。 緩衝層8 9係由至少一非磁性導電層所形成且具有i 〇 nm和20 nm之間的厚度。例如,緩衝層8 9可由以具有厚 -18 - (15) 1310554 度10 nm的一層銅分開之各個具有厚度5 nm的兩層鉅,及 以鉅層的其中之一與銅層分開的具有厚度5 nm之鎳鐵的 . 覆蓋層所形成,即 Ta(5 nm) /Cu(10 nm) /Ta(5 nm) . /NiFe(5 nm)。在另一例子中,緩衝層89係由具有厚度5 nm的一層鉬和具有厚度5 nm的一層鎮鐵所形成,即Ta( 5 nm ) /NiFe ( 5 nm )。在上述例子中,鎳鐵層是固定層 8 7的種晶層。 φ x-y平面中之MTJ 37的橢圓截面之長和短軸分別具有 尺寸99 nm和66 nm。 上述MT】37的較高電阻狀態和較低電阻狀態之磁阻 的比例可趨近3 : 1。如此能夠設置具有高信號對雜訊比之 MRAM。 參考圖5,圖示記憶體陣列的控制電路系統。 寫入驅動器6 7和感測放大器6 8被設置用於記憶體陣列 的各列。各個位元線3 1連接到各自寫入驅動器6 7的第一輸 φ 出6 9。各個感測線4 9連接到各自寫入驅動器6 7的第二輸出 7 0。各個位元線3 1也連接到各自感測放大器6 8的第一輸入 /輸出埠71。 連接72設置在感測放大器68的第二輸出和各自寫入驅 動器6 7的第一輸入之間。 寫入驅動器6 7具有用以施加寫入放大器賦能(w AE ) 電壓之第二輸入73。 感測放大器68具有用以接收感測放大器賦能(SAE ) 電壓之第二輸入74。感測放大器6 8具有用以施加感測放大 -19- (16) 1310554 器輸入/輸出(SAIO)電壓之第三輸入/輸出埠75。 設置單一字元線驅動器8 0。將各個字元線5 3連接到字 • 元線驅動器8 0的各自輸出。 . 在相同列中’各個Μ T J 3 7經由單一隔離電晶體8〗將 位元線3 1連接到感測線49。將隔離電晶體8 1的基座連接到 單一字元線5 3。當施加偏壓到定義μ T J 3 7的行之字元線 5 3 ’且施加偏壓到定義Μ T J 3 7的列之位元線3 1或感測線 φ 49時’電流將流經MTJ 3 7。以此方式,可由單一字元線 5 3和位元線3 1或感測線4 9定址各個MTJ 3 7。 裝置操作 參考圖4、5 ’及6 ’現在將說明記憶體陣列中的記憶 體胞元66之讀寫。 圖6圖示在讀取循環期間在記憶體陣列中所施加和量 測的偏壓。 φ 第一標繪圖1 〇 1是與時間對照之字元線偏壓圖。第二 標繪圖1 03是與時間對照之施加到感測放大器68的第二輸 入74之感測放大器賦能(SAE)偏壓圖。第三標繪圖105, 和第四標繪圖1052分別是當自由層83的磁化和固定層85的 磁化平行時,與時間對照的位元線3 1上之電壓響應圖和與 時間對照的感測放大器輸入/輸出(SAIO )偏壓圖。第五 標繪圖107!和第六標繪圖1〇72分別是當自由層83的磁化和 固定層8 5的磁化非平行時,與時間對照的位元線3 1上之電 壓響應圖和與時間對照的(SAIO )偏壓圖。 -20- (17) 1310554 如第一標繪圖1 01所示,在時間tR1中,由字元線驅動 器8 0施加偏壓Vw到對應於記憶體胞元66的行之字元線( • W L ) 5 3。Vw可在範圍1 V到3 V中。此打開陣列的行中之 . 隔離電晶體8 1。 如第三標繪圖1 05 ,和第五標繪圖1 07 ,所示,在時間 tR2中,由寫入驅動器67施加偏壓VB到對應於記憶體胞元 的列之位元線(BL ) 3 1。在此例中,VB大約是0.4 V。對 φ 應於記憶體胞元的列之感測線(S L ) 49被保持接地。在時 間tR3中,去除偏壓Vb。 如第三標繪圖105 ,所示,在此例中,位元線31上的電 壓響應在大約1 ns降低到接地。這是因爲當自由層83的磁 化和固定層8 5的磁化平行時,MTJ 3 7的磁阻(及因此量測 的電壓響應)較低,因此電壓響應較快。 如第五標繪圖1 07,所示,在此例中’位元線3 1上的電 壓響應在大約2到3 n s中降低到接地。這是因爲當自由層 φ 8 3的磁化和固定層8 5的磁化非平行時,MTJ 3 7的磁阻(及 因此量測的電壓響應)較高’因此電壓響應較慢。 如第二標繪圖1 0 3所示,在下一時間t r 4中,施加S A Ε 偏壓到對應於記憶體胞元6 6的列之感測放大器6 8 °當感測 放大器6 8被賦能時’其感測位元線3 1上的電壓響應是否低 於參考電壓V r e f。V r e f大約是V b的一半。在此例中,V r e f 是 0.2 V 〇 如第三標繪圖1〇5!所示’當自由層83的磁化和固定層 8 5的磁化平行時’經由時間1 R 4 ’位元線3 1上的電壓響應 -21 - (18) 1310554 已下降到Vref以下。以感測放大器6 8感測。因此,在感測 放大器68的第三輸入/輸出埠75之感測放大器輸入/輸出( SAIO )被設定成低的。 如第五標繪圖1〇72所示,當自由層83和固定層85非平 行時,經由時間tR4,位元線3 1上的電壓響應未下降到 Vref以下。以感測放大器68感測。因此’在感測放大器68 的第三輸入/輸出埠75之SAIO被設定成高的。 在時間tR5中,去除SAE偏壓。在時間46中,去除 W L偏壓。 在此例中 ’ tRi 是 1 ns,tR2 是 2_5 ns,tR3 是 3.5 ns,tR4 是 7.5 ns,tR5 是 9 ns,及 tR6 是 1〇 ns。 以此方式,自由層8 3的磁化方向決定感測放大器6 8的 第三輸入/輸出埠之輸出。若自由層83平行於固定層85, 則感測放大器6 8的輸出是’ 0 ’。若自由層8 3與固定層8 5非 平行,則感測放大器6 8的輸出是’ 1 ’。 圖7爲根據本發明之在寫入循環期間施加到記憶體陣 列的偏壓。 第七標繪圖1 1 1是與時間對照之字元線(WL )圖。第 八標繪圖1 1 3是與時間對照的寫入放大器賦能(WAE )偏 壓圖。第九標繪圖1 1 5和第十標繪圖1 1 7分別是當自由層8 3 的磁化從非平行轉換成固定層8 5的磁化以平行於固定層8 5 的磁化(AP到P轉換)時,與時間對照的施加到記憶體 胞元66之SAIO偏壓圖和與時間對照的施加到位元線(BL )和感測線(S L )之偏壓圖。第十一標繪圖1 ] 9和第十二 -22 - (19) 1310554 標繪圖1 2 1分別是當自由層8 3的磁化從平行轉換成固定層 8 5的磁化以非平行於固定層8 5的磁化(p到a P轉換)時 • ’與時間對照的施加到記憶體胞元66之SAIO偏壓圖和與 . 時間對照的施加到位元線(B L )和感測線(S L )之偏壓 圖。 參考第七標繪圖1 1 1,爲了寫入資料到記憶體胞元66 ,在時間twl中’由字元線驅動器80施加WL偏壓Vw到 φ 對應於記憶體胞元6 6的行之字元線5 3。V w可在1 V到3 V 範圍中。此打開陣列的行中之隔離電晶體8 1。 在時間twl中,施加SAIO偏壓到對應於記憶體胞元 66的列之感測放大器68的第三輸入/輸出埠75。如第九標 繪圖1 15所示’就AP到P轉換而言,SAIO偏壓保持在接 地。如第十一標繪圖1 1 9所示,就 P到 AP轉換而言, SAIO偏壓保持在Vs。連接72從感測放大器68的第二輸出 傳遞此信號到寫入驅動器6 7的第一輸入。 Φ 參考第八標繪圖1 13,在時間tW2*,施加WAE偏壓 到對應於記憶體胞元66的列之寫入驅動器67。此使寫入驅 動器67能夠依據感測放大器68的輸出SAIO而施加偏壓到 位元線3 1或感測線4 9。 參考第十標繪圖1 1 7,當 SAIO保持在接地時,在時 間tW2中,寫入驅動器67施加預先充電偏壓 VP1到位元線 3 1,而感測線4 9保持在接地。因此’寫入驅動器6 7從感測 線4 9驅動電流到位元線3 1。V p 1是R 1 .1 c 〇的0 · 5和1倍之間 ,其中尺1是人?狀態中的1^1^37之電阻,及1£:。是0(:臨 -23- (20) 1310554 界電流。 在時間t W4中,施加到位元線3 1的偏壓被增加到VB , . 。vB,足夠大到使STT轉換。可由常式實驗找出VB!的値 _ 。典型上,就未施加預先充電偏壓Vp】時的相同脈衝持續 期間而言,乂8!在使STT轉換所需的偏壓之0.3和0.5之間 〇 參考第十二標繪圖121,當SAIO保持在Vs時,在時 φ 間tW2中,寫入驅動器6 7施加預先充電偏壓 VP2到感測線 49,而位元線3 1保持在接地。因此,寫入驅動器67從位元 線3 1驅動電流到感測線49。乂^是的0.5和1倍之間 ,其中R2是P狀態中的MTJ37之電阻,及I(:◦是DC臨界 電流。 在時間t W4中,施加到位元線3 1的偏壓被增加到VB2 。VB2足夠大到使STT轉換。可由常式實驗找出VB2的値 。典型上,就未施加預先充電偏壓V P2時的相同脈衝持續 0 期間而言,νΒ2在使STT轉換所需的偏壓之0.3和0.5之間 〇 在時間tWI〇中,去除BL或SL偏壓。在時間tWI1* ,去除W L偏壓。 較佳的是,twi是 1 ns,是 2 ns,tw3 是 3.535 ns, t w 4 是 4 n s,t w 5 是 4.2 n s ’ t w 6 是 4.2 3 n s,及 t w 7 是 4 · 8 8 5 n s ’ t w 8 是 5 · 0 7 n s ’ t w 9 是 5 · 2 8 5 n s,t w 1。是 5.7 n s ’ 及 t w i i 是 5 · 9 n s ° 圖8爲在P到AP轉換的寫入循環期間的時間中之經 -24- (21) 1310554 過MTJ 37的電流IMTj之第十二標繪圖125。習知寫入循環 中所使用的電流之第十三標繪圖1 27也被圖示作爲比較。 . 參考圖9A及9F,圖示在P到AP轉換的寫入循環期 • 間之自由層8 3內的磁化之模擬圖。在圖9 A到9 F中,描繪 自由層8 3的3 nm X 3 nm部分中之代表性磁化1 2 9。 參考圖8及圖9A,在時間tW|中,電流IMTj是零且自 由層具有最初磁化組態,其中磁化1 29全都校直在同一方 0 向,並且平彳了於固定層85的磁化(圖4)。 參考圖4及圖8,在時間tW2中,預先充電電流ip從感 測線4 9 (圖5 )被驅動到位元線3 1 (圖5 )。因此,電流從 固定層85流到自由層83,與固定層85和自由層83垂直,且 電子從自由層8 3流到固定層8 5。此使自旋極化電子能夠從 固定層8 5散射回到且注入到自由層8 3。 電流Ip等於用於STT轉換的DC臨界電流。在此例 中,D C臨界電流大約是1 m A。如上述,在毫微秒制中, φ 造成S T T轉換的所需電流大於D C臨界電流很多。因此, Ip不足以大到造成STT轉換。然而,電流Ip在自由層83 中感生Ampere場(安培場)。 參考圖9B,在時間tW3中,Ampere場HP感生自由層 8 3中的磁化1 2 9之C形彎曲,產生C形磁疇結構。在C形 磁疇結構中,沿著自由層83的短軸L,之磁化129保持平行 於它們最初磁化組態中的方向。被定義成短軸L 1的左側 之第一側1 3 1上的磁化1 29以另外來自中間線的較大強度加 以順時鐘轉動。被定義成短軸L 1的右側之第二側1 3 3上的 -25- (22) 1310554 磁化1 29也以另外來自中間線的較大強度加以逆時鐘轉動 。此產生以’ C ’形校直的磁化1 29。 C形磁疇結構激勵自由層8 3中的磁化旋進。因此,自 由層83的磁化129振盪於例如如圖9A所示的最初磁化組態 和例如如圖9B所示的第一中間磁化組態中之自由層的磁 化1 2 9之間。振盪頻率是等級1 GHz。 參考圖8,在時間tW4中,增加電流IMTj,及在時間 tws中,電流到達Ib,在此例中,Ib是3 mA。 參考圖9C,圖示時間t W6中的第二中間磁化組態。漸 增的Ampere場HB已放大C形彎曲,及在右側1 33上的磁 化1 2 9進一步逆時鐘轉動的同時,左側1 3 1上的磁化1 2 9進 一步順時鐘轉動。在時間t w 5中,自由層8 3的磁化1 2 9仍然 振盪於圖9 C所示的磁化1 2 9和圖9 A所示的磁化1 2 9之間。 參考圖9D,圖示時間tw7中的第三中間磁化組態。C 形磁疇結構的對稱被破壞。 參考圖9 E,圖示時間t w 8中的第四中間磁化組態。C 形彎曲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複雜的磁疇結構。整個 自由層8 3的淨磁化已從最初的磁化組態逆時鐘轉動,例如 ,如圖9A所示。 參考圖9F ’圖示時間tw9中的最後磁化組態。大部分 磁化1 2 9被校直成非平行於最初組態者,即非平行於固定 層85在時間tws中’自由層83的磁化129不再振盪。 在時間tW9和時間tw|0之間,電流lMTj漸減到零。 就AP到P轉換而言,施加相同的電流脈衝,然而, -26- (23) 1310554 電流在相反方向流動。因此,電流從自由層8 3流到固定層 85。此使電子能夠從固定層85流到自由層83。被驅動經過 固定層85的電子是自旋極化的且被注入到自由層83。 在A P到P轉換中,可施加較低電流。這是因爲驅動 電子經過固定層8 5和將電子直接注入到自由層8 3比從固定 層8 5散射電子然後將電子注入到自由層83更有效率。就 AP到P轉換而言,在此例中,IP是0.4 mA,及IB是1.2 mA 〇 參考圖8,典型習知技術寫入循環包含將電流1 27漸變 到値IPR,保持電流在此値一段指定持續期間,然後,將 電流1 27漸減到零。如圖8所示,當施加預先充電電流時, 使STT轉換所需的電流IB小於均一電流脈衝127所需的電 流IPr很多。這是因爲C形磁籌結構激勵自由層83中的磁 化旋進。使用上述方法讓STT轉換所需的電流IB可比使 用均一電流脈衝讓STT轉換所需的電流IPR低30%到40% 〇 參考圖1 0A及1 0B,分別圖示利用預先充電電流和未 利用預先充電電流的STT轉換之模擬結果。該模擬是在 溫度0K時的s TT轉換。模擬結果顯示出與脈衝持續期間 t〆1的倒轉對照之STT轉換所需的正常化電流i/ieQ_i。 尤其是參考圖1 0A ’就AP到P轉換而言,當持續期 間2 ns和DC臨界的強度之預先充電電流脈衝通過MTJ時 ’指定脈衝持續期間的轉換電流1 2 9可向上到3 0 %,低於 當未使用預先充電電流時的轉換電流1 3 1。 -27- (24) 1310554 尤其是參考圖10B,就P到AP轉換而言’ 間2 ns和DC臨界的強度之預先充電電流脈衝通^ • ,指定脈衝持續期間的轉換電流1 3 3也可向上到 . 於當未使用預先充電電流時所需的轉換電流1 3 5 ° 此外,使用預先充電電流大幅降低毫微秒制 分布。因此,可增大MR AM中的寫入電流邊緣限 φ 裝置製造 參考圖1 1 A到1 1 G,將說明製造圖3 A到3 D 憶體陣列之方法。圖1 1 A、1 1 C、1 1 E,及1 1 G圖 處理階段期間,沿著線B-B’所取之圖3A所示的 列之剖面圖。圖1 1 B、1 1 D、1 1 F,及1 1 Η圖示在 階段期間,沿著線C-C’所取之圖3 Α的剖面圖。 首先參考圖1 1 A及1 IB,STI蝕刻處理被用 體45中建立淺溝槽47,其中塡滿介電材料。不包 φ 的基體區域定義活性區43。 大體上堆疊閘極絕緣層5 3 a和字元線5 3以 STI區上形成閘極堆疊。閘極間隔物53b形成在 的側壁和頂部上。雜質離子被植入到基體4 5以形 離電晶體的源極區6 1和汲極區6 3。 現在參考圖1 1 C和1 1 D,第一絕緣矩陣5 5形 的整個表面上。將第一絕緣矩陣55連續圖型化並 打開露出各個汲極區63的一部份之通孔5 1。然後 或多個導電層在基體上並且塡充通孔51。然後典 當持續期 i MTJ 時 3 0%,低 中的機率 度。 所示的記 示在製造 記憶體陣 製造處理 於在矽基 含STI區 在基體和 閘極堆疊 成用於隔 成在基體 且蝕刻以 ,形成一 型上使用 -28 - (25) 1310554 平坦化處理移除導電層的上部位,除了形成在通孔5 1中的 之外,去除所有導電層,及露出第一絕緣矩陣55的上表面 * 〇 - 然後將另一導電層形成在第一絕緣矩陣5 5上。將導電 層圖型化然後蝕刻以形成垂直於字元線運作並且接觸通孔 5 1中的導電層之感測線4 9。利用上述有關通孔5 1類似的方 式,將通孔4 1形成在第一絕緣矩陣和第二絕緣矩陣中以接 φ 觸各個源極區61的表面。 現在參考圖11E及11F,導電層形成在基體上。然後 將導電層圖型化且蝕刻以形成接觸通孔41的下電極39。 然後根據下列步驟製造MTJ 3 7。 連續沈積緩衝層8 9和反鐵磁固定層8 7。藉由加熱和施 加外部磁場到固定層8 7以設定固定層8 7的磁化,當冷卻固 定層87時維持該磁場。然後連續沈積第一鐵磁子層91、反 鐵磁耦合層95、及第二鐵磁子層93在固定層87上。 φ 然後沈積屏障材料。藉由r-f濺鍍材料,或沈積鎂然 後以諸如電漿氧化等處理氧化鎂可達成。 然後沈積鐵磁自由層83。覆蓋層82被沈積在鐵磁自由 層83上。 然後將最後堆疊圖型化成胞元以形成MTJ 37。可藉 由沈積一層光阻在保護覆蓋層上、使用光微影圖型化光阻 、及移除未保護的材料以執行圖型化。 現在參考圖1 1 G及1 1 Η ’然後形成第參絕緣矩陣1 2 3在 包括MTJ 37的基體之上表面。第三絕緣矩陣123被圖型化 -29 * (26) 1310554 以形成露出覆蓋層82的表面之位元線接觸孔125。然後將 導電層形成在基體上和位元線接觸孔1 2 5中。然後將導電 _ 層圖型化且蝕刻以形成覆蓋位元線接觸孔1 2 5並且平行於 感測線4 9之位元線3 1。 在上述製造處理中,可使用技術中眾所皆知的方法形 成導電層,諸如化學汽相沈積、物理汽相沈積、電漿加強 型化學汽相沈積、或濺鍍等。 第二實施例 裝置規劃 參考圖1 2A到1 2C,圖示記憶體陣列的第二實施例。 記憶體陣列是MRAM。 尤其是參考圖12A,複數位元線201被排列在此處定 義作X軸的第一方向。位元線2 0 1定義陣列的第一維,在 此例中定義陣列的列。 φ 設置複數MTJ 207。MTJ 207具有上述有關第一實施 例之MTJ 3 7相同的結構。MTJ 207被排列成具有平行於位 元線201 (即平行於X軸)的磁性易軸。 尤其是參考圖12B,各個MTJ 2〇7連接到位元線201的 下側。如此,M TJ 2 0 7與輔助電流線2 0 3電絕緣。 尤其是參考圖12Α,各個MTJ連接到下電極209。下 電極209在x-y平面中是具有長和短側的矩形。下電極209 的長和短側大約與MTJ 207的長和短軸之尺寸相同。 尤其是參考圖12B,通孔211連接各個下電極209到基 -30 - (27) 1310554 體2 1 5上的活性區2 I 3。 活性區21 3藉由STI區21 6在基體2〗5上彼此電絕緣。 - 尤其是參考圖1 1 B,感測線2 1 7在各個位元線下方進行 . 。感測線2 1 7不接觸位元線2 0 1、Μ T J、或下電極2 0 9。通 孔2 1 9連接感測線2 1 7到活性區2 1 3。 尤其是參考圖1 2 A,各個感測線2 1 7在縱軸附近並排 編織。縱軸平行於X軸。各個活性區2 1 3也在平行於X軸 φ 的縱軸附近並排編織。 感測線2 1 7的編織間距與活性區2 1 3的編織間距相同。 編織在相位外1 80°,使得感測線21 7的編織和活性層213的 編織在通孔219中重疊並且接觸。 感測線2 1 7和活性層2 1 3彼此距離最遠之處,設置連接 下電極209到活性區21 3的通孔21 1。因此,感測線21 7遠遠 地與連接下電極2 0 9到活性區2 1 3的通孔2 1 1隔開。 尤其是參考圖12C,複數字元線221設置在基體215上 φ ’並且以閘極氧化層22 1 a隔離。字元線22 1垂直於位元線 2 0 1。字元線2 2 1被排列在此處定義作y軸的第二方向。字 元線22 1以絕緣矩陣22 3與感測線隔離。各個字元線22 1設 置在連接感測線2 1 7到活性區2 1 3的通孔2 1 9和連接下電極 209到活性區2〗3的通孔211之間。 字元線22 1定義陣列的第二維,在此例中爲陣列的行 。兩字元線22 1被設置用於各個MTJ 207。因此,由MTJ 2 0 7的每一側上之兩字元線2 2 1定義陣列的各行。 尤其是參考圖12C,源極區227設置在連接下電極209 -31 - (28) 1310554 到活性區2 1 3的各個通孔2 1 1下面之活性區2 1 3。汲極區2 2 9 設置在連接感測線2 1 7到活性區2 1 3的各個通孔2 1 9下面之 - 活性區2 1 3。經由該區之間的字元線22 1發生各個源極區 _ 227和汲極區229之間的傳導。因此,該字元線221充作隔 離電晶體2 2 3的閘極2 3 1。 兩電晶體23 3被設置用於各個MTJ 207,因此由一 MTJ 207和兩電晶體23 3定義各個記憶體胞元2 3 5。在相鄰 φ 記憶體胞元234之間共享各個電晶體23 3的汲極區229。各 個記憶體胞元23 5的面積是8F2。 記憶體陣列的特徵尺寸F在5 0 nm和1 0 0 nm之間。 參考圖1 3,圖示用於記憶體陣列的控制電路系統。 寫入驅動器23 6和感測放大器23 7被設置用於記憶體陣 列的各列。將各個位元線2 0 1連接到各自寫入驅動器2 3 6的 第一輸出2 3 8。將各個感測線2 1 7連接到各自寫入驅動器 2 3 7的第二輸出23 9。將各個位元線201也連接到各自感測 φ 放大器23 7的第一輸入/輸出埠240。 連接241設置在感測放大器23 7的第二輸出和各自寫入 驅動器2 3 6的第一輸入之間。 寫入驅動器23 6具有用以施加寫入放大器賦能(WAE )電壓的第二輸入242。 感測放大器23 7具有用以施加感測放大器賦能(SAE )電壓之第二輸入243。感測放大器23 7具有用以施加感測 放大器輸入/輸出(SAIO)電壓之第三輸入/輸出埠244。 設置單一字元線驅動器245。將各個字元線22 1連接到 -32- (29) 1310554 字元線驅動器245的各自輸出。 各個MTJ 207經由MTJ 207的每一側之兩隔離電晶體 2 3 3的其中之一連接位元線2 0 1到相同列中的感測線2 1 7。 各個隔離電晶體2 3 3的基座連接到單一字元線2 2 1。當施加 偏壓到定義記憶體胞元23 5的行之兩字元線221 ’及施加偏 壓到定義MTJ 207的列之位元線201或感測線203時,電流 將流經M TJ 2 0 7。以此方式,可藉由兩字元線2 2 1及單一 位元線201或感測線217定址各個MTJ 207。 由兩字元線22 1定址各個MTJ 207降低經過隔離電晶 體23 3的電流。這是有利的,因爲隔離電晶體23 3的最大通 過電流定出可用於STT轉換的電流上限。 裝置操作 圖1 2Α到1 2C所示的記憶體胞元之讀寫與先前說明的 有關圖3 Α到3 D所示的記憶體胞元相同。 裝置製造 圖1 2A到1 2C所示的記憶體胞元之製造處理步驟與先 前說明的有關圖3 A到3 D所示的記憶體胞元相同。 其他MT】結構 參考圖M,圖示經由x-z平面所取的另一MTJ 247之 剖面圖。可使用MTJ 247取代第一實施例中的MTJ 37或 第二實施例中的MTJ 207。 -33- (30) 1310554 MTJ 2W包含一連串的層,包括自由層M9、穿隧屏障 層251、及固定層253。在此例中,自由層離基體最遠,而 . 固定層最接近基體。 . 自由層249包3鐵磁材料。自由層249具有較低橋頑磁 性’使得其可在施加轉換電流或磁場時被轉換。 穿隧屏障層2 5 1係由諸如氧化鎂(μ g〇 )等絕緣材料 所形成,並且足夠薄到使電子能夠穿隧過去。 φ 固定層253包含鐵磁材料。固定層253比自由層2W厚 ’且具有比自由層2 4 9高的矯頑磁性。因此,自由層2 4 9能 夠在施加轉換電流和輔助磁場時可被轉換,及固定層2 5 3 在施加轉換電流和輔助磁場時無法被轉換。 參考圖15’圖示另一MTJ 255的χ_ζ平面之剖面圖。 也可使用MTJ 255取代第—實施例中的MTJ 37或第二實 施例中的Μ T J 2 0 7。 MTJ 255包含一連串的層,包括自由層257、穿隧屏障 鲁 層259、固定層261、及固定層263。在此例中’自由層離 基體最遠,而固定層最接近基體。 自由層2W包含鐵磁材料。自由層257具有較低矯頑磁 性’使得其可在施加轉換電流或磁場時被轉換。 穿隧屏障層2W係由諸如氧化鎂(Mg〇 )等絕緣材料 所形成’並且足夠薄到使電子能夠穿隧過去。 固定層261包含鐵磁材料。固定層261較高的矯頑磁性 ’使得當施加轉換電流或磁場時不可轉換。 固定層263包含反鐵磁材料。固定層263固定固定層 -34- (31) 1310554 2 6 1的磁化,藉以防止固定層2 6 1的磁化在施加磁場或轉換 電流時被轉換。
. 其他MTJ 247、255具有比第一實施例所使用的MTJ , 37和第二實施例所使用的MTJ 207較簡單的結構。因此’ 其他MTJ 247、255較容易製造。然而,其他MTJ 247、 255未具有如同MTJ 37和MTJ 207—樣高的磁阻。 在另一例子中(未圖示),MTJ被設置有覆蓋固定層 φ 的額外鐵磁層。藉由非磁場導體將額外鐵磁層與鐵磁層分 開。當電流從固定層流到自由層時,額外鐵磁層可增加注 入到自由層內的自旋極化電子比例。 在另一例子中(未圖示),設置自旋閥取代MTJ。自 旋閥包含一連串層,包括由非磁場導體加以分開的鐵磁自 由層和鐵磁固定層。 應明白可對上述實施例進行各種修正。 例如,可視MTJ的組成調整電流脈衝的預先充電部 φ 分之持續期間和値。所需的電流脈衝之預先充電部分的持 續期間係相關於自由層的Gilbert阻尼常數。 此外,可改變有關位元線和感測線的MTJ之取向。 也可改變MTJ的尺寸。然而,由於所提供的磁場形 狀各向異性,所以包含橢圓截面的MTJ具有較佳的熱穩 定性。 【圖式簡單說明】 本發明的實施例將參考附圖的圖3 A到1 5且經由例子 -35- (32) 1310554 加以δ兌明’在附圖中·· 圖1爲習知技術磁性隨機存取記憶體(MR AM )陣列 的槪要圖; 圖2爲沿著線A - A ’所取之兩相鄰習知技術M RAM胞元 的橫剖面圖; 圖3 A爲包含磁性記憶體裝置的實施例之記憶體陣列 的平面圖; 圖3B爲沿著線B-B’所取之圖3A中所示的記憶體陣列 之橫剖面圖; 圖3C爲沿著線C-C’所取之圖3A中所示的記憶體陣列 之橫剖面圖; 圖3 D爲圖3 A所示的記憶體陣列之部分的側視圖; 圖4爲用於圖3A所示的記憶體陣列之磁性穿隧接面的 橫剖面圖; 圖5爲用於圖3 A所示的記憶體陣列之控制電路系統圖 > 圖6爲在讀取循環期間被施加到圖3 A所示的記憶體陣 列之偏壓圖; 圖7爲在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讀取循環期間被施加 到圖3 A所示的記憶體陣列之偏壓圖; 圖8爲在寫入循環期間經過圖3A所示的記憶體陣列之 電流圖; 圖9A到9F爲在寫入循環的各種時間中之圖3A所示的 記憶體陣列中之自由層和固定層的磁化之槪要圖; -36- (33) 1310554 圖1 0A及1 0B爲對照脈衝期間的STT轉換電流之描繪 圖; 圖11A到11H爲製造圖3A所示的裝置之方法圖; 圖1 2 A爲包含磁性記憶體裝置的實施例之記憶體陣列 的平面圖; 圖12B爲沿著線D-D’所取之圖9A所示的記憶體陣列 的橫剖面圖; 圖1 2C爲沿著線E-E’所取之圖9A所示的記憶體陣列 的橫剖面圖; 圖1 3爲用於圖9 A所示的記憶體陣列之控制電路系統 圖; 圖14及1 5爲根據本發明的其他磁性穿隧接面之橫剖面 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磁性穿隧接面 1 a :磁性穿隧接面 1 b :磁性穿隧接面 3 :位元線 5 :數位線 5 a :數位線 5 b :數位線 7 :下電極 7 a :下電極 -37- (34) (34)1310554 7 b :下電極 9 :隔離電晶體 9 a :隔離電晶體 9b :隔離電晶體 1 1 :字元線 1 1 a ·子兀線 1 1 b :字元線 1 3 a :記憶體胞元 13b :記憶體胞元 1 5 :源極 1 7 :感測線 1 8 :絕緣矩陣 1 9 a :汲極 1 9 b :汲極 2 1 a :閘極 2 1 b :閘極 23 :自由層 25 :固定層 2 7 :介電屏障 29 :固定層 3 1 :位元線 3 1 1 ··第一位兀線 3 12 :第二位元線 3 7 :磁性穿隧接面 -38 (35) (35)1310554 3 7 a :磁性穿隧接面 3 7 b :磁性穿隧接面 3 7 1 :第一磁性穿隧接面 3 7 2 :第二磁性穿隧接面 3 7 3 :第三磁性穿隧接面 3 74 :第四磁性穿隧接面 3 7 5 :第五磁性穿隧接面 3 7 6 :第六磁性穿隧接面 3 8 :側壁 3 9 :下電極 41 :通孔 4 1 i :通孔 4 1 2 :通孔 4 3 :活性區 4 3 i :活性區 45 :基體 47 :淺溝隔離區 4 9 :感測線 5 0 :絕緣矩陣 5 1 :通孔 5 1 1 :通孔 5 3 :字元線 5 3 1 :第一字兀線 5 3 2 :第二字元線 -39 (36) (36)1310554 5 3 3 :第三字元線 5 3 4 :第四字元線 5 3 5 :第五字元線 5 3 6 :第六字元線 5 3 a :閘極氧化層 5 3 a :閘極絕緣層 5 3 b :閘極間隔物 5 5 :第一絕緣矩陣 5 9 :成對磁性穿隧接面 6 1 :源極區 6 3 :汲極區 6 5 :閘極 66 :記憶體胞元 6 7 :寫入驅動器 6 8 :感測放大器 69 :第一輸出 70 :第二輸出 71 :第一輸入/輸出堤 7 2 :連接 73 :第二輸入 74 :第二輸入 75 :第三輸入/輸出埠 8 0 :單一字兀線驅動器 8 1 :單一隔離電晶體 -40 (37) 1310554 82 :覆蓋層 83 :自由層 8 4 :穿隧屏障層 85 :固定層 87 :固定層 8 9 :緩衝層
9 1 :第一鐵磁子層 9 3 :第二鐵磁子層 9 5 :反鐵磁耦合層 1 0 1 :第一標繪圖 1 0 3 :第二標繪圖 1 0 5 1 :第二標繪圖 1〇52 :第四標繪圖 1 0 7 i :第五標繪圖 1 0 7 2 :第六標繪圖 1 1 1 :第七標繪圖 1 1 3 :第八標繪圖 1 1 5 :第九標繪圖 1 1 7 :第十標繪圖 1 1 9 :第十一標繪圖 1 2 1 :第十二標繪圖 123 :第三絕緣矩陣 1 2 5 :位元線接觸孔 1 2 7 :第十三標繪圖 -41 (38) 1310554 1 2 9 :磁化 1 3 1 :第一側 1 3 3 :第二側 1 3 5 :轉換電流 2 Ο 1 ·位兀線
2 0 7 :磁性穿隧接面 209 :下電極 2 1 1 :通孔 2 1 3 :活性區 2 1 5 :基體 2 1 6 :淺溝隔離區 2 1 7 :感測線 2 1 9 :通孔 2 2 1 :字元線 2 2 1 a :閘極氧化層 2 2 3 :絕緣矩陣 2 2 7 :源極區 2 2 9 :汲極區 2 3 1 :閘極 2 3 3 :隔離電晶體 2 3 5 :記憶體胞元 2 3 6 :寫入驅動器 2 3 7 :感測放大器 2 3 8 :第一輸出 -42 (39) (39)1310554 2 3 9 :第二輸出 240:第一輸入/輸出ί阜 241 :連接 242 :第二輸入 243 :第二輸入 244 :第三輸入/輸出埠 245 :單一字元線驅動器 2 4 7 :磁性穿隧接面 249 :自由層 2 5 1 :穿隧屏障層 25 3 :固定層 2 5 5 :磁性穿隧接面 257 :自由層 2 5 9 :穿隧屏障層 261 :固定層 263 :固定層 Η ί :磁場 Η2 :磁場 Η ρ :安培場 Η β :安培場 L t :短軸 L2 :長軸 W L :字元線 B L :位元線 -43 (40) (40)1310554
S L :感測線 SAE :感測放大器賦能 W A E :寫入放大器賦能 S AI Ο :感測放大器輸入/輸出 -44

Claims (1)

1310554 (1) 十、申請專利範圍 年月日修正替換頁 Oi9. 9.. ί ;λ____ 第9 5 1 3 8 3 9 6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民國98年2月12日修3 1 . 一種寫入磁性記憶體裝置之方法,該磁性記憶 置包含第一(31; 201)和第二(49; 217)引線’及 在該第一及第二引線之間的磁阻多層結構(37 ; 207; ;25 5 ),該多層結構顯現出較高電阻之第—狀態和 電阻之第二狀態,該多層結構可回應於指定持續期間 度的脈衝而從該第一狀態轉換到該第二狀態,該脈衝 爲臨界電流強度,該臨界電流強度是轉換該多層結構 的最小電流強度並且視該脈衝的該持續期間而定’該 包含: 傳遞具有低於該臨界電流強度之第一強度的電流 之電流經過該多層結構,及 增加該電流位準,藉以傳遞具有低於該臨界電流 之較高之第二強度的電流位準之電流經過該多層結構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傳遞該 經過該多層結構(37 ; 207 ; 247 ; 25 5 )包含: 傳遞具有低於該臨界電流強度之第一強度的電流 之該電流經過該多層結構達低於該指定持續期間的持 間。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傳遞該 經過該多層結構(37 ; 207 ; 247 ; 25 5 )包含: 體裝 配置 247 較低 和強 強度 所需 方法 位準 強度 〇 電流 位準 續期 電流
1310554 (2) 傳遞具有在該臨界電流強度的0.1和0.5之間之第一強 度的電流位準之該電流經過該多層結構。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傳遞該電流 經過該多層結構(37; 207; 247; 255)包含: 傳遞具有第一強度的電流位準之該電流經過該多層結 構達該指定持續期間的0 . 1和〇 . 4之間。 5 _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方法,其中該指定持續 期間低於1 0 n s。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傳遞該電流 經過該多層結構(37; 207; 247; 255)包含: 以固定位準傳遞具有第一強度的電流位準之該電流經 過該多層結構達該持續期間。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傳遞該電流 經過該多層結構(37 ; 207 ; 247 ; 25 5 )包含: 傳遞具有低於或等於DC臨界電流之第一強度的電流 位準之該電流經過該多層結構,該DC臨界電流是轉換該 多層結構所需的最小D C電流。 8. 根據申|靑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傳遞該電流 經過該多層結構(37; 207; 247; 255)包含: 傳遞具有低於該臨界電流強度之第一強度的電流強度 之該電〖II;經過該多層結構達1 n s和2 n s之間的持續期間。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增加該電流 位準包含: 將該電流位準增加到該臨界強度的〇 . 3和〇 . 5之間的第 -2- 1310554
二強度。 1 〇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增加該電流 位準包含: 將該電流位準增加到該第一強度,並且將該電流保持 在該位準達低於該指定持續期間的期間。 1 1.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增加該電流 位準包含: 將該電流位準增加到該第一強度,並且將該電流保持 在該位準達該指定持續期間的0.1和0.4之間的期間。 1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方法,其中該指定持 續期間低於1〇 ns。 1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增加該電流 位準包含: 將該電流位準增加到該第一強度,並且將該電流保持 在一固定位準。 1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另外包含: 將該電流從一基礎電流位準漸變到該第一強度的電流 位準。 1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另外包含: 將該電流從零電流位準漸變到該第一強度的電流位準 1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之方法,另外包含: 將該電流從該第一強度的電流位準漸增到較高之該第 -3- ⑷ 98.1310554 η Sf正替換頁 17.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方法,另外包含: 將該電流從較高之該第二強度的電流位準漸減到一較 低的電流位準。 1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之方法,另外包含: 將該電流從較高之該第二強度的電流位準漸減到一基 礎電流位準。 1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轉換該多層 結構所需的該臨界電流強度/是: 其中u爲DC臨界電流,該DC臨界電流是轉換該多層結 構所需的最小D C電流’ C1是常數,及是該脈衝的該持 續期間。 20.—種記憶體,包含: 磁性記憶體裝置,包含: 第一(3 1 ; 2 0 1 )和第二(4 9 ; 2 1 7 )引線; 磁阻多層結構,(37; 207; 247; 255),配置在該 第一及第二引線之間,該多層結構顯現出較高電阻之第一 狀態和較低電阻之第二狀態,該多層結構可回應於指定持 續期間和強度的脈衝而從該第一狀態轉換到該第二狀態, 該脈衝強度爲臨界電流強度,該臨界電流強度是轉換該多 層結構所需的最小電流強度並且視該脈衝的該持續期間而 定;及 電路系統,用以控制該磁性記憶體裝置,被組配成執 行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 9項任一項的方法。 -4-
TW095138396A 2006-05-04 2006-10-18 Magnetic memory device and the writing method thereof TWI310554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6113535A EP1852874B1 (en) 2006-05-04 2006-05-04 Magnetic memory devi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43107A TW200743107A (en) 2007-11-16
TWI310554B true TWI310554B (en) 2009-06-01

Family

ID=37101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38396A TWI310554B (en) 2006-05-04 2006-10-18 Magnetic memory device and the writing method thereof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443718B2 (zh)
EP (1) EP1852874B1 (zh)
JP (1) JP5288529B2 (zh)
KR (1) KR100902696B1 (zh)
CN (1) CN101067967B (zh)
DE (1) DE602006013948D1 (zh)
TW (1) TWI31055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5268B (zh) * 2010-01-08 2015-10-21 Ibm 用於旋轉力矩式記憶體裝置之讀取方向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46777B4 (de) * 2005-09-29 2013-10-17 Altis Semiconductor Halbleiterspeicher-Einrichtung
US7456029B2 (en) * 2006-06-28 2008-11-25 Magic Technologies, Inc. Planar flux concentrator for MRAM devices
JP2008091703A (ja) * 2006-10-03 2008-04-17 Toshiba Corp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08130995A (ja) * 2006-11-24 2008-06-05 Toshiba Corp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5159116B2 (ja) * 2007-02-07 2013-03-06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記憶装置
US20090103354A1 (en) * 2007-10-17 2009-04-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Ground Level Precharge Bit Line Scheme for Read Operation in Spin Transfer Torque 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
JP5224803B2 (ja) * 2007-12-26 2013-07-0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磁気メモリ及び磁気メモリの書き込み方法
JP2009158877A (ja) * 2007-12-28 2009-07-16 Hitachi Ltd 磁気メモリセル及びランダムアクセスメモリ
US7808042B2 (en) * 2008-03-20 2010-10-05 Micron Technology, Inc. Systems and devices including multi-gate transistors and methods of using, making, and operating the same
US8159870B2 (en) 2008-04-04 2012-04-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Array structural design of 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 (MRAM) bit cells
JP2009253036A (ja) * 2008-04-07 2009-10-29 Toshiba Corp 半導体メモリ
TWI412035B (zh) * 2008-04-17 2013-10-11 Sony Corp Recording method of magnetic memory element
US7804709B2 (en) 2008-07-18 2010-09-28 Seagate Technology Llc Diode assisted switching spin-transfer torque memory unit
US8274818B2 (en) * 2008-08-05 2012-09-25 Tohoku University Magnetoresistive element, magnetic memory cell and 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using the same
US8054677B2 (en) 2008-08-07 2011-11-08 Seagate Technology Llc Magnetic memory with strain-assisted exchange coupling switch
US8223532B2 (en) 2008-08-07 2012-07-17 Seagate Technology Llc Magnetic field assisted STRAM cells
US20100053822A1 (en) * 2008-08-28 2010-03-04 Seagate Technology Llc Stram cells with ampere field assisted switching
US8482966B2 (en) * 2008-09-24 2013-07-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gnetic element utilizing protective sidewall passivation
US7746687B2 (en) 2008-09-30 2010-06-29 Seagate Technology, Llc Thermally assisted multi-bit MRAM
US8487390B2 (en) 2008-10-08 2013-07-16 Seagate Technology Llc Memory cell with stress-induced anisotropy
US8217478B2 (en) 2008-10-10 2012-07-10 Seagate Technology Llc Magnetic stack with oxide to reduce switching current
US8587993B2 (en) * 2009-03-02 2013-11-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ducing source loading effect in spin torque transfer magnetoresisi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 (STT-MRAM)
US8053255B2 (en) 2009-03-03 2011-11-08 Seagate Technology Llc STRAM with compensation element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7957183B2 (en) * 2009-05-04 2011-06-07 Magic Technologies, Inc. Single bit line SMT MRAM array architecture and the programming method
US8427864B2 (en) * 2009-06-03 2013-04-23 Hitachi, Ltd.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JP2011023476A (ja) * 2009-07-14 2011-02-03 Toshiba Corp 磁気記憶装置
US8199553B2 (en) * 2009-12-17 2012-06-12 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 Netherlands B.V. Multilevel frequency addressable field driven MRAM
US8238151B2 (en) 2009-12-18 2012-08-07 Micron Technology, Inc. Transient heat assisted STTRAM cell for lower programming current
WO2011101947A1 (ja) * 2010-02-16 2011-08-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半導体装置
US8625337B2 (en) 2010-05-06 2014-01-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probabilistic programming multi-level memory in cluster states of bi-stable elements
US8324697B2 (en) * 2010-06-15 2012-12-0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eed layer and free magnetic layer for perpendicular anisotropy in a spin-torque 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WO2012056807A1 (ja) * 2010-10-25 2012-05-03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セラミックス材料、積層体、半導体製造装置用部材及び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部材
WO2012056808A1 (ja) * 2010-10-25 2012-05-03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セラミックス材料、半導体製造装置用部材、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部材及びセラミックス材料の製造方法
JP5702177B2 (ja) * 2011-02-04 2015-04-15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US8525602B2 (en) 2011-03-23 2013-09-03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Magnetic device with weakly exchange coupled antiferromagnetic layer
JP5677186B2 (ja) * 2011-05-06 2015-02-25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5677187B2 (ja) * 2011-05-09 2015-02-25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記憶装置
EP2608208B1 (en) * 2011-12-22 2015-02-11 Crocus Technology S.A. Self-referenced MRAM cell and method for writing the cell using a spin transfer torque write operation
KR101741053B1 (ko) 2012-03-25 2017-05-29 인텔 코포레이션 펄스 판독 전류에 기초하여 자기 터널 접합(mtj) 기반 메모리 셀을 판독하기 위한 방법들 및 시스템들
JP5383882B1 (ja) * 2012-09-26 2014-01-08 株式会社東芝 不揮発性記憶装置
US8913422B2 (en) * 2012-09-28 2014-12-16 Intel Corporation Decreased switching current in spin-transfer torque memory
US20140124880A1 (en) 2012-11-06 2014-05-0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
US8750033B2 (en) 2012-11-06 2014-06-1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Reading a cross point cell array
US10127957B2 (en) 2013-12-27 2018-11-13 Tohoku University Control method for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element and control device for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element
US9418740B2 (en) * 2014-09-09 2016-08-1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writing data into memory cells using a half selected state and a write state
US10026779B2 (en) 2016-03-01 2018-07-17 Toshiba Memory Corporation Magnetoresistive memor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10121826B1 (en) 2017-04-28 2018-11-06 Winbond Electronics Corp.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JP6672224B2 (ja) * 2017-07-12 2020-03-25 株式会社東芝 磁気メモリ
US11355554B2 (en) * 2020-05-08 2022-06-07 Micron Technology, Inc. Sense lines in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array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17999B1 (fr) * 2000-12-07 2003-01-10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Dispositif magnetique a polarisation de spin et a empilement(s) tri-couche(s) et memoire utilisant ce dispositif
CN1184643C (zh) * 2002-07-29 2005-01-12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具有低写入电流的磁性随机存取内存
US6980468B1 (en) * 2002-10-28 2005-12-27 Silicon Magnetic Systems High density MRAM using thermal writing
US6956763B2 (en) * 2003-06-27 2005-10-18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MRAM element and methods for writing the MRAM element
JP2005025831A (ja) * 2003-06-30 2005-01-27 Toshiba Corp 高周波発振素子、磁気情報記録用ヘッド及び磁気記憶装置
US6826086B1 (en) * 2003-08-05 2004-11-3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erasing and writing a 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US6980469B2 (en) * 2003-08-19 2005-12-27 New York University High speed low power magnetic devices based on current induced spin-momentum transfer
US6956764B2 (en) * 2003-08-25 2005-10-18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Method of writing to a multi-state 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cell
US6791873B1 (en) * 2003-09-08 2004-09-1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a write current for a magnetic memory cell
JP4487705B2 (ja) * 2004-09-22 2010-06-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メモリの記録方法
US6992910B1 (en) * 2004-11-18 2006-01-31 Maglabs, Inc. 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with three or more stacked toggle memory cells and method for writing a selected cell
JP4378334B2 (ja) * 2005-09-09 2009-12-02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ヒートスプレッダ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86268B2 (ja) * 2005-10-28 2012-02-29 株式会社東芝 高周波発振素子、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車載レーダー装置、車間通信装置および情報端末間通信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5268B (zh) * 2010-01-08 2015-10-21 Ibm 用於旋轉力矩式記憶體裝置之讀取方向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52874B1 (en) 2010-04-28
EP1852874A1 (en) 2007-11-07
JP5288529B2 (ja) 2013-09-11
US7443718B2 (en) 2008-10-28
US20070258281A1 (en) 2007-11-08
TW200743107A (en) 2007-11-16
KR100902696B1 (ko) 2009-06-15
CN101067967B (zh) 2013-04-10
KR20070108052A (ko) 2007-11-08
JP2007300079A (ja) 2007-11-15
DE602006013948D1 (de) 2010-06-10
CN101067967A (zh) 2007-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10554B (en) Magnetic memory device and the writing method thereof
TWI332662B (en) Magnetic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magnetic memory device
JP3906139B2 (ja) 磁気ランダムアクセスメモリ
JP3942930B2 (ja) トンネル接合メモリセル
KR101497863B1 (ko) 자기 메모리 장치용 자성층 제작 방법
US7190611B2 (en) Spin-transfer multilayer stack containing magnetic layers with resettable magnetization
US8823118B2 (en) Spin torque transfer magnetic tunnel junction fabricated with a composite tunneling barrier layer
US6404674B1 (en) Cladded read-write conductor for a pinned-on-the-fly soft reference layer
US7002839B2 (en) Magnetic ring unit and magnetic memory device
JP5460606B2 (ja) 分離cppアシスト書込を行うスピン注入mramデバイス
KR102375641B1 (ko) 자기 랜덤 액세스 메모리 보조 디바이스 및 제조 방법
JP2009027177A (ja) Stt−mtj−mramセ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066606A (ja) スピンメモリ及びスピンfet
CN101068036B (zh) 磁性存储装置
US20100054033A1 (en) Magnetic thin line and memory device
US6787372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TJ cell of 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JP2004158578A (ja) 磁気記憶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259584B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TJ cell of 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