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04411B -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04411B
TWI304411B TW092109127A TW92109127A TWI304411B TW I304411 B TWI304411 B TW I304411B TW 092109127 A TW092109127 A TW 092109127A TW 92109127 A TW92109127 A TW 92109127A TW I304411 B TWI304411 B TW I30441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yrene
molecular weight
polymerization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aver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21091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406429A (en
Inventor
Makoto Kunimi
Tetsuya Kato
Makoto Saitou
Hiroshi Nakaguki
Toshio Akima
Original Assignee
Js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p Corp filed Critical Jsp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4064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4064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044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0441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16Making expandable particles
    • C08J9/18Making expandable particles by impregnating polymer particles with the blowing ag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16Making expandable partic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203/00Foams characterized by the expanding agent
    • C08J2203/14Saturated hydrocarbons, e.g. butane; Unspecified hydrocarb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25/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n aromatic carbocyclic ring;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25/02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hydrocarbons
    • C08J2325/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styrene
    • C08J2325/06Polystyren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Description

1304411 ⑴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及其製造方 法,與苯乙烯系發泡球粒及發泡成形品。 【先前技術】 目前,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因具有優良之隔熱性、 經濟性、衛生性等特徵,故廣泛地用於食品容器、包裝材 料、緩衝材料等用途上。前述發泡成形品,係將苯乙烯系 發泡性樹脂粒子經蒸氣等加熱,預發泡至所期望之體積密 度,經熟成步驟後,塡充於成型模具後經再加熱發泡成型 之方法而製得者。因此,前述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 皆要求其應於預發泡階段或於模具內之加熱發泡成型階段 中,可顯示出良好之發泡性,又,作爲成形品時其成形品 強度應較大且應具有優良成形品外觀等特徵。 以往,欲增加泡成形品之強度時,一般須進行可使成 形品高密度化之方法或增成形品本身厚度之方法等。但, 前述任一方法皆牽涉有成形品重量,故難稱其具有經濟 性,且就環境觀點而言尙存在有未能解決之問題。又,於 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中,多將分子量高分子量化,或 減量調整可使樹脂粒子可塑化之可塑劑的種類或添加量等 方法。 又,提昇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發泡性的方法, 目前已有硏究例如將分子量低分子化之方法或樹脂粒子可 -6- 1304411 (2) 塑化之方法,或變更發泡劑之組成比之方法等。 增大前述發泡成形品強度之方法與提昇發泡性之方 法,一般係爲相反之兩端故極不易兼顧。 爲解決前述問題之方法,例如於特開平8-295756號 公報中,則提出粒子最表層部與粒子中心部爲低分子量, 而粒子中間部爲高分子量之樹脂粒子。 但,前述粒子,因粒子最表層部之分子量與粒子中心 部同樣爲低分子量,故加熱發泡成型時並不能促進熱融 著,而會有降低成形品表面修飾加工之缺點。 又,特開平7- 1 8 845 4號公報中,亦揭示表層部之分 子量較粒子全體之分子量更高之樹脂粒子。 此一公報中,則有若表層部過度高分子量化時,將會 降低發泡性能而損及成形品外觀,其結果將會造成強度降 低等記載。此點應爲前述內容所述般,伴隨表層部之高分 子量化將會促使中心部亦形成高分子量化。即,此樹脂粒 子具有未能使表層部充分高分子量化之缺點。 又,以往,爲促使發泡成形品之外觀良好,於將塡充 於成型模具內之苯乙烯系發泡球粒加熱發泡成型之際,須 去除各球粒間之空隙。但,要完全去除球粒間之空隙係屬 困難者。因此,欲降低空隙時,多須對苯乙烯系發泡性樹 脂粒子本身之特性進行改善或對包含成型機等機能之成型 技術進行改善。 例如,於改善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本身之特性 時,例如調整可使樹脂粒子可塑化之可塑劑種類或添加量 (3) 1304411 之方法,或調整使分子量低分子量化之方法等。但,前述 方法,因促使樹脂粒子之耐熱性降低,故於成型時之加熱 發泡中,會使成形體表面產生溶解,空隙增加等缺點。 又,爲改善成型機等包含機能之成型技術時,於成型 機方面,例如硏究加熱步驟中之控制方法,使蒸氣更有效 率地使用之方法。又,成型模具中,可經由增加縫隙數使 蒸氣更有效果地受到運用等方法。但,前述方法中,常需 花費大量費用於機械改造費或模具改造費等用途上,故會 有不易將其一次完全改善之缺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成形品具有較大強度,且具有極佳 發泡性之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發泡球粒及發泡成形 品爲目的。 又,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良好成形品外觀,優良發泡 性之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發泡球粒及發泡成形品爲 目的。 本發明之苯乙烯系發泡樹脂粒子之製造方法,係於苯 乙烯系單體之懸濁聚合中,至少於聚合後期時,使反應槽 內之氧氣濃度保持低濃度,以促進聚合反應爲特徵。 基於前述方法,可將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的表面 部分的分子量控制於較低程度。 本發明之方法,於使用核時亦可聚合。 又,聚合後期追加苯乙烯系單體時,可使表面部高分 -8- (4) 1304411 子量化而增強成形品之強度。未追加苯乙烯系單體時亦可 進行聚合。 於聚合後期追加苯乙烯系單體時,可於氧濃度保持低 濃度狀態下追加。 例如,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係於苯乙烯系單體之懸 濁聚合中’使聚合率保持60%以上時,使反應槽內之氧 氣濃度保持7體積%以下,添加苯乙烯系單體,使其吸附 於聚合途中之苯乙烯樹脂粒子以促進聚合反應,並於聚合 反應結束前或聚合反應結束後,浸漬於發泡劑內。 基於前述方法,可製得下述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 子。 1、 一種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其特徵爲,由粒 子表面向中心區分爲五等份之表面至1/5爲止所形成之表 面部分的重量平均分子量,較由中心至表面1 /5爲止所形 成之中心部分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爲高, 表面部分之凝膠滲透色層分析法之曲線,係具有二波 峰或軸肩部。 2、 如1項之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其中心部分 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爲200,000至300,000之範圍, 表面部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爲300,000至450,000之 範圍, 表面部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對中心部分之重量平均分 子量爲1.2倍以上。 3、 一種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其由樹脂粒子中 -9 - (5) 1304411 心向表面30至60重量%所形成之樹脂部分的重量平均分 子量爲200,000至300,000之範圍, 表面向中心60至3 0重量%所形成之樹脂部分的重量 平均分子量爲3 00,000至450,000之範圍,及 相對於中心部分3 0至60重量%之重量平均分子量, 表面部分60至30重量%之重量平均分子量大於其1.2至 2 · 2 倍。 4、一種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其特徵爲由樹脂 粒子表面向中心區分爲五等份之表面至1/5爲止所形成之 表面部分,其GPC/MALLS法所測定之log ( R. M. S半 徑)與log ( MW)之相關式之斜度爲0.53以下。 又,本發明之其他實施態樣,係於苯乙烯系單體之懸 濁聚合中,於聚合開始至聚合率達60%以上之聚合途 中,在添加苯乙烯系單體之前,其反應槽內之氧濃度保持 1體積%以下。 基於前述方法,可製得下述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 子。 1、 一種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其特徵爲,於粒 子表面向中心區分爲五等份之表面至1/5爲止所形成之表 面部分’再由表面向中心區分爲六等份時由表面至1/6〜 6/6爲止所形成之部分,其重量平均分子量向表面方向並 未有降低。 2、 一種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其特徵爲,相對 於樹脂粒子全體之重量平均分子量(A ),經六等份所得 -10- (6) 1304411 表面至1/6爲止所形成之最表面部分的重量平均分子量 (B )之比例,(B ) / ( A ) X 1 0 0 ( % )爲 1 3 0 以上。 3、 一種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其特徵爲,由粒 子表面向中心區分爲五等份之表面至1/5爲止所形成之表 面部分的凝膠滲透色層分析法之曲線,係具有二波峰或軸 肩部,又, 相對於樹脂粒子全體之重量平均分子量(A ),於表 面部分中再由表面部分向中心區分爲六等份中,由表面至 1/6爲止所形成之最表面部分的重量平均分子量(B)之 比例,(B ) / ( A) X 1〇〇 ( % )爲 130 以上。 4、 一種聚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其爲將苯乙烯 系單體懸濁聚合,於聚合反應結束前或聚合反應結束後, 將其浸漬於易揮發性發泡劑而製得之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 粒子,其特徵爲,相對於樹脂粒子全體之重量平均分子量 (A ),其由樹脂粒子表面至中心之1 Owt%爲止所形成之 樹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B )之比例,(B ) / ( A ) X 1 〇 〇 (% )爲1 3 0以上2 0 0以下。 〔發明之實施形態〕 本發明之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係由苯乙烯系單 體聚合所得者。苯乙烯系單體例如可使用苯乙烯、或以苯 乙烯作爲主成分,與α -甲基苯乙烯 '氯基苯乙烯、乙烯 基甲苯等苯乙烯衍生物,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 酸丁酯等丙烯酸酯類,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 -11 - (7) 1304411 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等甲基丙烯酸酯類之混和單體等。 又’亦可使用二乙烯基苯、二烯丙基丁酯等交聯劑。 製造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方法例如可使用懸濁 聚合法,此係爲以往公知方法所採用者。一般而言,係於 含有分散劑之水性溶媒中將溶解有有機過氧化物等觸媒所 得之苯乙烯系單體分散於其中以產生自由基方式進行聚合 爲佳。 分散劑,可倂用難溶性無機鹽與界面活性劑,或可使 用PVA等有機分散劑等以往公知化合物等。 難溶性無機鹽,例如可使用磷酸鎂、磷酸鈣等。界面 活性劑例如可使用油酸鈉、十二烷基苯磺酸鈉、或其他懸 濁聚合所使用之陰離子系界面活性劑、陽離子系界面活性 劑等皆可。有機分散劑例如可使用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 烷酮、甲基纖維素等。 有機過氧化物,可使用1 0小時半衰分解溫度爲5 0至 1 〇〇 °c之以往公知化合物。例如月桂醯過氧化物、苯醯過 氧化物、t-丁基過氧苯甲酸酯、t-丁基過氧異丙基碳酸酯 等。有機過氧化物之使用量,以對聚合性單體使用0 . 〇 〇 i 重量%至0.5重量%者爲佳。有機過氧化物可使用1種或 2種以上皆可。 全體之分子量,可受觸媒濃度所調整,或可倂用鏈轉 移劑’或可受兩者共同調整。 鏈轉移劑,例如辛硫醇 '十二烷基硫醇、^ —甲基苯 乙烯二量體等公知化合物。鏈轉移劑之添加量,以對聚合 -12- (8) 1304411 性單體使用20ppm至lOOppm爲佳。 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至少,於聚合後期時,使反應 槽內保持低氧濃度下進行反應,並於聚合反應結束前或聚 合反應結束後,浸漬於易揮發性發泡劑中。 此法中,於聚合開始或聚合途中,使反應槽內保持低 氧濃度爲佳,且至少於聚合後期應保持低氧濃度。 一般而言,於反應槽內存在氧氣之狀態下進行聚合 時,會增加苯乙系樹脂粒子中低分子量物之形成量。特別 是,於聚合後期中,因殘存之少量聚合觸媒或自由基停止 作用’故谷易於本乙矯系樹脂粒子表面層形成低分子量 物,因此將會損及成形品之外觀。 又,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於聚合後期中,因反應槽內 保ί寸於低興濃度’故可抑制低分子量物之發生。氧濃度, 較佳爲保持7體積%以下,更佳爲5體積%以下,最佳爲 1體積%以下。氧濃度,可以使用氮等不活性氣體取代之 方式進行調節。 又,聚合末期,較佳爲聚合率達6〇%以上,更佳爲 60%以上97%以下之時期。 本發明之之第1製造方法,係於聚合率達60%以 上,更佳爲60%以上97%以下之時期,使反應層內氧濃 度保持於7體積%以下之狀態,添加苯乙烯單體。 氧濃度超過7體積%時,添加苯乙烯系單體以促進反 應進行時’會有於苯乙烯系樹脂粒子表面層形成低分子量 物之疑慮。於表皮上所產生之低分子量物,於發泡成型時 -13- 1304411 Ο) 將會過度促進熱融著,於降低成形品之同時易會使表面修 飾加工惡化。 又’本發明之之弟2製造方法,係於聚合開始,聚合 率達60%以上,更佳爲60%以上97%以下之時期,使反 應層內氧濃度保持於1體積%以下之狀態,添加苯乙烯單 體。 此時’因反應槽內之氧濃度,於聚合開始之際,反應 槽內之氧濃度預先受但所取代而低於1體積% 。氧濃度以 越低越佳。其後,於開始進行聚合之際,爲防止氧氣滲入 反應槽內,以對反應槽持續進行氮氣等之取代爲佳,於取 代結束後再將反應槽內密閉亦可。 將反應槽內密閉以進行聚合時,於聚合反應物之饋入 溫度昇溫至反應溫度之際,或使用聚合觸媒進行反應之 際,因於水中與苯乙烯單體中所含之氧、攪拌時捲入液體 中之氧、或聚合反應時皆會析出氧,故氧濃度超過1體積 %時,可再使用氮氣進行取代。 反應槽內之氧濃度,於添加追加之苯乙烯單體結束 後,將其控制於1體積%以下。聚合中將氧濃度保持於1 體積%以下之方法,可以連接氧濃度計以進行管理。 氧濃度控制於1體積%以下時,可提升高分子量化, 而增加成形品之強度。 聚合率低於60%以下時,可促進苯乙烯系樹脂粒子 對苯乙烯系單體之吸收,使中心部分之分子量形成高分子 量化,故會有降低發泡力與成形品融著力之疑慮。又,聚 -14- (10) 1304411 合率高於97%以上時,因會降低樹脂粒子對苯乙烯單體 之吸收,而減少樹脂粒子內自由基量與聚合觸媒量,使樹 脂粒子最表面部之分子量形成低分子量化,故於發泡成型 時會過度促進熱融著,使成形品之強度降低同時表面加工 修飾亦會有惡化之傾向。因此,以追加至聚合率爲8 5 % 以上,97%以下者爲佳。 苯乙烯系單體之添加量,以對最終所得苯乙烯系樹脂 粒子爲5重量%至30重量%爲佳,更佳爲1〇重量%至 1 5重量% 。 添加量低於5重量%時,苯乙烯樹脂粒子中最表面部 之高分子量效果較小,而會有未能充分得到提昇前度之效 果之情形。相反地,若添加量多於3 0重量%時,可軟化 樹脂粒子,促進苯乙烯系單體之吸收,使中心部分的分子 量形成高分子量化等粒子內之最高分子量化之部分向中心 移動,使發泡力降低造成成形品產生不易融著之情形。 懸濁聚合溫度,一般爲8 0 °C至9 5 °C。苯乙烯系單體 之添加溫度,可爲前述溫度或更高之溫度。就殘存於最後 得到之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中之苯乙烯系單體之量極 低,工業上具有極佳效率之觀點而言,聚合溫度以90度 以上爲佳,苯乙烯系單體之添加溫度以於申溫中進行爲 佳。 本發明之第三製造方法,係爲開始聚合後,反應槽內 之氧濃度保持於7體積%以下進行反應,於聚合途中並不 添加苯乙烯單體。 -15- (11) 1304411 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以水分散液之氫離子濃度爲8 至10間開始進行聚合,聚合率於20%至50%中至少追加 1次以上難溶性無機鹽爲佳。水分散液以連續相爲佳。 氫離子濃度超過上記範圍時,於懸濁聚合結束後容易 有粒度分布不易集中之缺點。氫離子濃度可以鹼性無機鹽 進行調節。 又’基於同樣理由於聚合率2 0 %至5 0 %間亦可追加 難溶性無機鹽。 難溶性無機鹽可追加至少1次,例如可追加2至3 次。又’難溶性無機鹽可於再進行聚合之際再追加亦可。 易揮發性發泡劑,可與苯乙烯系單體之添加同時壓 入’一般而言,以苯乙烯系單體添加後再進行爲佳,於聚 合反應結束前或結束後,使易揮發性發泡劑浸漬於苯乙烯 系樹脂粒子爲佳。 易揮發性發泡劑例如可由丙烷、異丁烷、正丁烷、異 戊烷 '正戊烷、環戊烷等脂肪族烴中所選出。又,除發泡 助劑之脂肪族烴以外,亦可倂用環己烷等脂環式烴或芳香 族烴等易揮發性發泡劑。 聚合之際,溶劑、可塑劑、發泡球粒造核劑、塡充 劑、難燃劑、難燃助劑、滑劑、著色劑等於製造苯乙烯系 發泡性樹脂粒子時所使用之添加劑,於必要時亦可使用。 又,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 或’再生苯乙烯系樹脂粒子可作爲核使用之帶狀聚合法。 於此法中,如上所述般,可將有氧濃度抑制於低濃度。 -16- (12) 1304411 苯乙烯系發泡劑樹脂粒子,可於浸漬發泡劑結束後, 由聚合系內排出,再經脫水乾燥後,必要時可使用表面被 覆劑進行被覆。前述被覆劑,可使用以往公知之發泡苯乙 烯系樹脂粒子爲佳。例如硬脂酸鋅、硬脂酸三甘油酯、硬 脂酸單甘油酯、篦麻硬化油、醯胺化合物、聚矽氧類、靜 電防止劑等。 一般而言,懸濁聚合所製得之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 子,其重量平均分子量(分子量)係依聚合觸媒之量所決 定,其粒子中心部、中間部、及表層部之分子量幾乎爲一 定量。 但,依上記本發明之第1製造方法時,可製得樹脂粒 子表面部分之分子量,較中心部分之分子量爲高之苯乙烯 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中心至表面爲止之分子量斜度,並非 徐徐地依一定比例增加,而是於靠近表面附近時急遽增 高。 依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製得之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 子,因分子量靠近表面附近時急遽增加,故中心部可保持 低分子量,而表面部分可保持高分子量。依般而言,中心 部分保持低分子量時可發揮出良好之發泡性,表面部分爲 高分子量時可增大成形品之強度。因此,本發明之粒子, 可同時滿足發泡性與成形品強度。例如可保持某種程度之 發泡性下,而製得具有相當強度之成形品。 特別是可得到,由樹脂粒子表面向中心部分區分爲五 等份時,由表面至1/5所形成之表面部分的重量平均分子 -17- (13) 1304411 量,較由中心向表面之由中心起1 /5爲止所形成之中心部 分的重量平均分子量更高的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 以下,將表面部分及中心部分以圖面進行說明。如圖 1所示般,如樹脂粒子10的表面向中心區分爲五等份。 最外側之由表面至1 /5爲止所形成之部分〗,稱爲表面部 分。表面部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即爲此部份1之重量平 均分子量。位於最內側之由中心至1 /5所形成之部分5, 稱爲中心部。中心部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爲此部份5經 五等份所得中心之重量平均分子量。 又’表面部分之凝膠渗透色層分析法之曲線,以具有 二波峰或軸肩部爲佳。具有二波峰或軸肩部,係指分子量 產生急遽變化之意。軸肩部係由曲變點所形成。於本發明 中,凝膠滲透色層分析法所產生之曲線,係使用日立化成 工業公司製之柱體,以2根GL-R400M進行測定。又,一 般曲線中亦會產生曲變點,本發明所稱之軸肩部並不包含 此點(請參考圖5、7 )。 又,本發明中,中心部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爲 200,000至300,000之範圍,表面部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 爲3 00,000至45 0,000之範圍,且表面部分之重量平均分 子量對中心部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以大於1.2倍以上爲 佳。 中心部分之分子量低於2 0 0,0 0 0時,成形品強度會有 降低之疑慮。又,分子量低於2〇〇,〇〇〇時’於製造過程 中,需增加觸媒之使用量,故爲不佳。 -18- (14) 1304411 中心部分之分子量大於3 0 0,0 0 0以上時,會有發泡性 降低之疑慮。 又,較佳爲,中心部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爲200,000 至25 0,000之範圍。較佳爲中心至3/5所形成部分之分子 量幾乎相同。 表面部分之分子量小於3 00,000時,會有未能製得充 分成形品強度之疑慮。 表面部分之分子量大於450,000時,因發泡力降低, 而未能促進熱熔融,因此使成形品之表面修飾加工惡化而 不易融著。 又,較佳者爲,表面部份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爲 350,000 至 450,000 之範圍。 對中心部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而言,表面部分之重量 平均分子量(分子量比)較佳爲1.5倍以上。一般爲2.2 倍以下。 又’依本發明之製造方法,表面部分中,亦產生以往 苯乙烯之自由基聚合中未出現之接枝聚合反應,而亦可生 成局分子量分支構造。 如此’表面部分因具有分支構造,例如由粒子表面向 中心區分爲五等份之表面至1/5爲止所形成之表面部分, 依GPC/MALLS法測定結果,log ( R. M. S半徑)與log (MW )之相關式之斜度爲0.53以下,較佳爲0.52以 下’更佳爲0.5〇以下。其中,GPC爲凝膠滲透色層分析 法,MALL (Multi Angle Laser Light Scattering)爲多角 -19- (15) 1304411 度光散射檢測器’ R. M. S. ( Root Mean SqUare )半徑爲均 方根半徑,MW爲絕對分子量之意。 又,此斜度,一般之自由基聚合(懸濁系)所得到之 直鍵結構之聚本乙傭爲0.55至測定0。 又’此表面部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基於前述相同之 理由,以300,000以上,450,000以下爲佳。 又’依上記本發明之第二製造方法,於聚合開始至聚 合後期中’使氧濃度保持1體積%以下時,於聚合反應最 後,即,特別是可防止靠近表面部分分子量之降低。 特別是’本發明之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其爲, 由樹脂粒子表面向中心區分爲五等份之表面至丨/ 5爲止所 形成之表面部分,再由表面向中心區分爲六等份時由表面 至1/6〜6/6爲止所形成之部分,其重量平均分子量向表 面方向以未降低之情形爲佳,又以上升之情形爲更佳。 其中,「由表面至1/6〜6/6爲止所形成之部分」, 將以圖示說明。如圖2 ( a )所示般,首先將樹脂粒子10 切爲1 /2,其次由表面向中心區分爲五等份。其於最外 側,之由表面起1 /5所形成之部分A,再如圖2 ( b )所示 般區分爲6等份。「由表面至1/6〜6/6爲止所形成之部 分」即指由表面區分爲6等份時之各部分。 此時,本發明中,由前記六等份所得之由表面至1 Μ 爲止所形成之最表面部分的重量平均分子量(Β) ’以大 於樹脂粒子全體之重量平均分子量(A )爲佳’特別是’ 對樹脂粒子全體之重量平均分子量(B )之比例’ (B ) / -20- (16) 1304411 (A ) x 10 0 ( % )以1 3 0以上爲更佳。又,一般此比例爲 2 0 0以下。 本發明中,一般,由表面至1/6爲止所形成之最表面 部分,大略而言,係相當於由樹脂表面至中心1 〇wt%爲 止所形成之樹脂成分。 於最表面部分之分子量形成相對高分子量化時可使成 形品強度更爲提昇。 如前所述,於第1及第2製造方法所製得之樹脂粒 子,可異至於表面部分所發生之低分子量物,又,因表面 部分具有高分子量之分支構造,故與抑制氧濃度之一般聚 合所製得之發泡成形品比較時,可使粒子表面部分之耐熱 性提高,故可製得具有良好外觀與機械強度之發泡成形 品。 此外,依上述本發明第3製造方法,依苯乙烯系發泡 球粒內之發泡單元尺寸之範圍進行比較時,可得到最表面 部分之分子量並未降低之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其結 果,可製得外觀良好之發泡成形品。 又,本發明之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平均粒徑, 一般爲 0.05 至 2.0mm。 本發明之發泡球粒,可將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經 發泡而製得。又,本發明之發泡成形品,可使此泡球粒成 形而得。 一般而言’係將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經由蒸氣等 加熱達特定體積密度之預發泡,經熟成步驟而製得發泡球 •21 - (17) 1304411 粒。其後,將發泡球粒塡充於成型模具後經再加熱發泡成 型之方法而製得發泡成形品。 依本發明之內容,可製得兼具優良苯乙烯系發泡性樹 脂粒子之發泡性與,優良成形品強度。本發明之成形品, 極適合使用於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緩衝材料等。 本發明冋時提供一*種成形品強度較大,發泡性優良之 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發泡球粒與發泡成形品。 【實施方式】 實施例與比較例之特性評估方法係如下所述。 (1 )重量平均分子量 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分子量係使粒子發泡後所 測定者。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係發泡至飽和水蒸氣中 之體積密度倍數80ml/g。 (粒子區分爲五等份時各部分分子量的測定方法) 取出任意之發泡粒子2至3粒,以剃刀如圖1所示般 將粒子1之半等份區分爲5等份,由外側起形成部分1、 2、3、4、5。採取最表面側之部分1,最內側之部分ς (中心部分)則使用注射針筒連續取出其中心部分,並胃 定其分子量。部分3 (中心起3/5部分)則與部分5相同 般使用注射針筒連續取出,並測定其分子量。 又,分子量則使用凝膠滲透色層分析法(GPC )依τ -22- (18) 1304411 述裝置與條件進行測定。又,表面部分則使用GPC法測 得其曲線圖(GPC曲線)。 測定裝置:日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溶離液:THF,流量:2ml/分鐘 檢測器:UV 220nm 柱體:日立化成工業公司製 GL-R400M 2根 (粒子區分爲五等份時之表面部分再區分爲六等份時各部 分分子量的測定方法(實施例1 0至1 6,比較例1,4 )) 「表面起1/6至6/6爲止形成之部分」之分子量係依 下述方法測定。如圖2 ( a )所示般,首先將發泡粒子10 切爲1 /2,其次,由表面向中心區分爲五等份,位於最外 側之表面起1 /5爲止所形成之部分A,再如圖2 ( b )所示 般,於顯微鏡下切爲六等份,得部分a、b、c、d、e、f。 並分別測定部分a、b、c、d、e、f之分子量。部分a之 分子量,係由表面至1/6爲止所形成部分之分子量,部分 a、b分子量之平均値,係由表面至2/6爲止所形成部分之 分子量,部分a、b、c分子量之平均値,係由表面至3/6 爲止所形成部分之分子量,部分a、b、c、d分子量之平 均値,係由表面至4/6爲止所形成部分之分子量,部分 a、b、c、d、e分子量之平均値,係由表面至5/6爲止所 形成部分之分子量,部分8、1)、(:、(1、6、£分子量之平 均値,係由表面至6/6爲止所形成部分之分子量。 又,分子量同樣以G P C法測定。 -23- (19) 1304411 (粒子表面發泡單元分子量之測定方法(實施例1 7 ' 1 8,比較例5 )) 準備5至6個發泡單元(平均粒徑:3.0mm ) ’將其 分別切斷爲半份。其次依圖3所示般,將切爲一半之發泡 粒子由表面向中心以等間隔方式,將發泡單元1個份之厚 度,於顯微鏡下確認爲層部分X與層部分Y之方式切 取。測定最表面層部分(層部分Χ )與,表面層部分(層 部分Χ + Υ之部分)之分子量。最表面層部分爲發泡單元1 個份之部分,與,2至3粒,以剃刀如圖1所示般將粒子 1之半等份區分爲5等份,表層部分爲發泡單元2個份之 部分,表面層部分之分子量,係由層部分Χ與Υ之分子 量而求得者。 本實施例中,最表面層部分之發泡單元1個份約爲 5 0至1 00 // m之大小,表面層部分之發泡單元2個份約爲 100至200//m之大小。 又,分子量同樣依GP C法求得。 (2 )發泡性 發泡性,係爲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揮發性成分 量爲7.0重量%時,於1 0 0 °C沸水中發泡3分鐘時所測定 之體積密度(發泡度)° (3 )撓曲強度 24- (20) 1304411 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使用日立科學公司製 HBP-700發泡激發泡所得之發泡球粒。又,此發泡球粒, 使用大謝工業公司製VS-500成型機,以蒸氣壓O.OSMPa 予以成形,而製得550mmx 335mmx 150mm之成形品。 成形品之撓曲強度,係將密度60 ml/g之發泡成形體 依JIS-A-9511規定所測定。 (4)依GPC/MALLS法對粒子表面部分之聚合物構造解 析 使用圖1所示表面部分 1作爲測定用樣品。 GPC/MALLS法,係依以下裝置與條件進行,並由log (R.M.S半徑)與log ( MW)相關式之斜度。 柱體:Shodex, KF-807X2 根
柱體溫度:4 0 °C
溶離液:THF 流速:l.〇〇ml/min
注入量:1 0 0 // L 檢測器:RI 與 Wyatt Technology,DAWN DSP-F 多角度調整法:Berry法 (5 )外觀(表面平滑率) 將依(3 )相同方法製得之成形品表面部分以黑色印 刷油墨使用滾筒薄層塗覆於其上,並於表面部分舖設圖案 處理裝置。表面部分之空隙因未塗覆有印刷油墨,故以對 -25- (21) 1304411 全塗佈面積求得黑色部分之面積以作爲表面平滑率,並作 爲外觀之評估數値。 (6 )聚合率 聚合率,係採取合成中樹脂粒子,依以下裝置與條件 進行測定。 測定裝置:日立製作所製 溶離液:乙腈/蒸餾水=70/3 0,流量:lml/分鐘 檢測器:U V 2 3 0 n m 柱體:Intertsil ODS-2 (於聚合後期將氧濃度僅保持於7體積%以下追加單 體之例) 實施例1 於附有攪拌機之14公升高壓釜中,於23〇轉/分鐘攪 拌中加入純水6〇OOg、磷酸三鈣9g、十二烷基苯磺酸鈉 0.3 g。此時氫離子濃度爲8.0。 隨後,於攪拌中加入苯乙烯540 0g、苯醯過氧化物 22.0g(Wet75% ) 、t-丁基過氧異丙基碳酸酯2.4g、乙烯 雙醯胺3 g。 加入後,將聚合槽內密閉。昇溫至9〇°C,昇溫結束2 小時與3小時後,分別追加磷酸三鈣3 g。此時,之聚合 率分別爲40% ,46% 。 隨後,於9 0 °C保持2小時之時點,再度加入磷酸 -26- (22) 1304411 鈣6g與十二烷基苯磺酸鈉〇.3g。此時之聚合率爲95% 。 聚合槽內之氮氣以200至3 00ml/分鐘之速度替換10分 鐘。此時聚合槽內之氧濃度爲3 . 1體積% 。其後,將苯乙 烯6 00g於升溫至100 °C間,以3小時時間連續滴入其 中〇 隨後,將環己烷90g,再於1小時後,將丁烷(異丁 烷/正丁烷比=4/6 ) 42 0g以1小時時間壓入,隨後保溫4 小時。其後,冷卻至室溫後由高壓釜中取出。 將取出之淤漿經洗淨、脫水、乾燥等各步驟後,通過 14網目,並使用26網目過濾分級,再使用硬脂酸鋅0.08 % 、篦麻硬化油〇.〇5% 、二甲基聚矽氧0.〇2%被覆於表 面而製得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 所得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分子量與特性之測定 結果如表1所示。又,中心向表面之分子量變化係如圖4 所示。 又,表面部份係依GPC法測定曲線(GPC曲線)。 曲線係如圖5 ( a )所示。 實施例2 於附有攪拌機之1 4公升高壓釜中,將氮氣以5 00至 600ml/分鐘之速度取代30分鐘後,加入純水6000g、磷 酸三鈣9g、十二烷基苯磺酸鈉〇.3g,並以230轉/分鐘攪 拌使其混合。此時之氫離子濃度爲8.0。 隨後,於攪拌中加入苯乙烯5400g、苯醯過氧化物 -27- (23) 1304411 23.6g(Wet75% ) 、t-丁基過氧異丙基碳酸酯2.4g、乙烯 雙醯胺3 g。 加入後,將聚合槽內密閉’開放吹氣用配管後’將氮 氣以200至300ml /分鐘之速度流入其中。昇溫至9〇°C ’ 昇溫結束1 . 5小時與2.5小時後’分別追加磷酸三鈣3g。 此時,之聚合率分別爲3 9 % ,4 6 % 。 隨後,於90°C保持2小時之時點,再度加入磷酸三 錦 6 g與十二院基苯磺酸鈉 〇 . 3 g。至此時於持續流入氮 氣,此時之聚合率爲96% 。測定氧濃度結果爲0.1體積 % 。氧濃度測定後,將氮氣以停止閥關閉後,將苯乙烯 6 〇〇g於升溫至100 °C間,以3小時時間連續滴入其中。 浸漬發泡劑以後之步驟,係依實施例1相同方法進 行。 分子量與特性之測定結果如表1所示。 又,表面部分係依GPC法測定曲線(GPC曲線)。 曲線係如圖5 ( b )所示。 比較例1 本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商品名S-HCM_K,湘南 積水工業公司製)之分以量與特定之測定結果係如表丨與 表3所不。又,中心向表面之分子量變化圖係如圖4所 示。 又,表面部分係依GPC法測定曲線(Gpc曲線)。 曲線係如圖5 ( c )所示。 -28- (24) 1304411 如圖4所示般,實施例1之粒子或比較例i之粒子, 其由中心至表面之分子量係逐漸增高。但,相對於比較例 1之徐徐增加,實施例1之粒子,於中心至3/5爲止幾乎 爲相同而未有變化,而於表面附近時分子量方急遽增加。 因此,得之實施例1之粒子,其於中心附近之分子量係維 持較低狀態而於表面附近時分子量將急遽增加。 又,如圖5 ( a ) 、( b ) 、( c )所示般,實施例1、 2般分子量急遽增加之粒子,其於GPC曲線中皆具有軸肩 部。於前述軸肩部中存在有曲變點。軸肩部係因高分子聚 合物比例較多所形成者。又,比較例1等分子量逐漸增加 之粒子,其GPC曲線顯現出少許膨脹現象,而未具有曲 變點且未形成軸肩部。 實施例3 於附有攪拌機之14公升高壓釜中,加入純水 6000g、隣酸二纟5 9g、十二院基苯礦酸納〇.3g’並以230 轉/分鐘攪拌使其混合。此時之氫離子濃度爲8.0。 隨後,於攪拌中加入苯乙烯540 0§、苯醯過氧化物 2〇.4g(Wet75% ) 、t-丁基過氧異丙基碳酸酯2.4g、乙烯 雙醯胺3 g。 加入後,將聚合槽內密閉,升溫至90°C,昇溫結束2 小時與3小時後,分別追加磷酸三鈣3 §。此時,之聚合 率分別爲35% ,44% 。 隨後,於9 0 °C保持2小時之時點’再度加入磷酸三 -29- (25) 1304411 與6g與十一院基苯磺酸鈉〇.3g。此時之聚合率爲9i% , 聚合槽內氮氣以200至300ml/分鐘之速度取代1〇分鐘 後,測定氧濃度結果爲4·8體積% 。其後將苯乙烯6〇〇g 於升溫至1〇〇 °C間,以3小時時間連續滴入其中。 浸漬發泡劑以後之步驟,係依實施例1相同方法進 行。 分子量與特性之測定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4 於附有攪拌機之14公升高壓釜中,加入純水 600 0g、磷酸三鈣9g、十二烷基苯磺酸鈉〇.3g,並以230 轉/分鐘攪拌使其混合。此時之氫離子濃度爲8.0。 隨後,於攪拌中加入苯乙烯57〇Og、苯醯過氧化物 20.4g(Wet75% ) 、t· 丁基過氧異丙基碳酸酯2.4g、乙烯 雙醯胺3 g。 加入後,將聚合槽內密閉,升溫至90°C,昇溫結束2 小時與3小時後,分別追加磷酸三鈣3 g。此時,之聚合 率分別爲35% ,44% 。 隨後,於90 °C保持2小時之時點,再度加入磷酸三 鈣6g與十二烷基苯磺酸鈉〇.3g。此時之聚合率爲9.0% , 聚合槽內氮氣以200至300ml /分鐘之速度取代10分鐘 後,測定氧濃度結果爲4.5體積% 。其後將苯乙烯30〇g 於升溫至1〇〇 °C間,以I·5小時時間連續滴入其中。 浸漬發泡劑以後之步驟’係依實施例1相同方法進 -30- (26) 1304411 行。 分子量與特性之測定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5 於附有攪拌機之14公升高壓釜中,加入純水 6〇〇〇g、磷酸三鈣9g、十二烷基苯磺酸鈉〇.3g,並以230 轉/分鐘攪拌使其混合。此時之氫離子濃度爲8 . 〇。 隨後,於攪拌中加入苯乙烯5400g、苯醯過氧化物 20』g(Wet75% ) 、t-丁基過氧異丙基碳酸酯2.4g、乙烯 雙醯胺3 g。 加入後,將聚合槽內密閉,升溫至9 0 °C,昇溫結束2 小時與3小時後,分別追加磷酸三鈣3 g。此時,之聚合 率分別爲3 4 % ,4 3 % 。 隨後,於9〇°C保持2小時之時點,再度加入磷酸三 鈣6g與十二烷基苯磺酸鈉0.3g。此時之聚合率爲90% , 聚合層內氮氣以 200至300ml /分鐘之速度取代 10分鎳 後,測定氧濃度結果爲4.0體積% 。其後將苯乙烯60 〇g 於升溫至1 〇 〇 °C間,以3小時時間連續滴入其中。 浸漬發泡劑以後之步驟,係依實施例1相同方法進 行。 分子量與特性之測定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6 於附有攪拌機之14公升高壓釜中,加入純水 -31 - (27) 1304411 6000g、鱗酸三纟5 9g、十一院基苯細酸納〇.3g’並以230 轉/分鐘攪拌使其混合。此時之氫離子濃度爲8.0 ° 隨後,於攪拌中加入苯乙烯540 〇g、苯醯過氧化物 22.4g(Wet75% ) 、t-丁基過氧異丙基碳酸酯2.4g、乙烯 雙醯胺3 g。 加入後,將聚合槽內密閉,升溫至90 °C ’昇溫結束2 小時與2.5小時後’分別追加磷酸三縛3 g。此時’之聚合 率分別爲3 8 % ,4 3 % 。 隨後,於9 0 °C保持〇. 5小時之時點,再度加入磷酸三 鈣6g與十二烷基苯磺酸鈉0.3g。此時之聚合率爲61% , 聚合層內氮氣以200至300ml /分鐘之速度取代10分鐘 後,測定氧濃度結果爲4.1體積% 。其後將苯乙烯60 0g 於升溫至1 〇〇 °C間,以5小時時間連續滴入其中。 浸漬發泡劑以後之步驟,係依實施例1相同方法進 行。 分子量與特性之測定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7 於附有攪拌機之 14公升高壓釜中,加入純水 6000g、磷酸三鈣9g、十二烷基苯磺酸鈉0.3g,並以230 轉/分鐘攪拌使其混合。此時之氫離子濃度爲8.0。 隨後,於攪拌中加入苯乙烯420 0g、苯醯過氧化物 21.7g ( Wet75°/〇 ) 、t - 丁基過氧異丙基碳酸酯2.4 g、乙烯 雙醯胺3 g。 •32- (28) 1304411 加入後,將聚合槽內密閉,升溫至9〇t,昇溫結束 1 · 5小時與2小時後,分別追加磷酸三鈣3 g。此時,之聚 合率分別爲35% ,40% 。 隨後,於9〇°C保持I.5小時之時點,再度加入磷酸三 鈣6g與十二烷基苯磺酸鈉〇.3g。此時之聚合率爲96% , 聚合層內氮氣以200至3 00ml/分鐘之速度取代10分鐘 後,測定氧濃度結果爲3 · 8體積% 。其後將苯乙稀1 8 0 0 g 於升溫至1 00 °c間,以6小時時間連續滴入其中。 浸漬發泡劑以後之步驟,係依實施例1相同方法進 行。 分子量與特性之測定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8 於附有攪拌機之14公升高壓釜中,加入純水 600 0g、磷酸三鈣9g、十二烷基苯磺酸鈉〇.3g,並以230 轉/分鐘攪拌使其混合。此時之氫離子濃度爲8.0。 隨後,於攪拌中加入苯乙烯54〇Og、苯醯過氧化物 22.4g(Wet75% ) 、t -丁基過氧異丙基碳酸酯2.4g、乙烯 雙醯胺3 g。 加入後,將聚合槽內密閉,升溫至9 0 °C ’昇溫結束2 小時與2 · 5小時後,分別追加磷酸三鈣3 g。此時,之聚合 率分別爲38% ,43% 。 隨後,於9〇°C保持〇.5小時之時點,再度加入磷酸三 鈣6g與十二烷基苯磺酸鈉〇.3g。此時之聚合率爲61% ’ -33- (29) 1304411 聚合層內氮氣以200至3〇〇ml /分鐘之速度取代1〇分鐘 後,測定氧濃度結果爲6.5體積% 。其後將苯乙烯6〇〇g 於升溫至1 〇 0 °C間,以5小時時間連續滴入其中。 浸漬發泡劑以後之步驟,係依實施例1相同方法進 行。 分子量與特性之測定結果如表1所示。 實施例9 (再生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所得核之製造) 將發泡苯乙烯系樹脂成形品(日立化成工業公司製海 碧斯SSB-HX所得成形品)於220°C之熱風下使其收縮, 得表觀比重 0.8,大小爲 500mmx 400mmx 100mm及重約 16kg之收縮物。此收縮物使用具有l〇mm篩孔之粉碎機 (ZA-5 60型粉碎機,波蘭公司製,商品名)進行粗粉 碎。此時所得之粗粉碎物之最大長度約爲1 〇mm,體積密 度爲測定5。其次,使用漢氏混練機(三井三池化工公司 製,FM10B)將此粗粉碎物2000g與平均粒徑爲10//m之 滑石(林化成公司製,鎂克龍白# 5 000 ) 20g及乙烯雙硬 酯醯胺測定g置入其中,並於2 0 0 0 r p m下進行2分鐘混 合。此一受滑石與乙烯雙硬脂醯胺被覆之粗粉碎物使用附 有履帶之30mm擠壓機(T型模頭,薄片寬300mm,薄片 之厚度壓1mm)以與擠壓速度近乎相同速度下拉伸薄片 進行熔融擠壓。隨後,於冷卻固化前,對擠壓方向爲水平 向,設置1mm間隔、深0.5mm之過濾板,並於冷卻固化 -34- (30) 1304411 後使用切斷機以約1 0至1 5 cm切斷。隨後,將所得薄片 狀苯乙烯系樹脂之切片,以裝設有2mm過濾板之粉碎機 (VM- 1 6型粉碎機,奧利亞公司製,商品名)進行細粉 碎。細粉碎物,以測定至1.2 m m範圍之篩進行分級作爲 再生苯乙烯系樹脂粒子。 此再生苯乙烯系樹脂粒子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爲16.9 萬,比重爲〇 . 9 1。 (再生發泡性苯乙烯系樹脂粒子之製造) 於5公升之耐壓攪拌容器中加入去離子水I900g、再 生苯乙烯系樹脂粒子(核)llOOg、磷酸三鈣12.0g、十二 烷基苯磺酸鈉〇.〇 9g後,於攪拌中升溫至75 t。 其次,於單體分散容器中加入去離子水40 0g與聚乙 二醇l.3g後混合,再加入溶解有t-丁基過氧化物0.2g、 苯醯過氧化物3.9g ( Wet% )苯乙烯單體20 0g後,使用 均磨機(特殊機化工業公司製)以5 8 0〇rpm進行120秒之 攪拌,將苯乙烯單體微細分散(單體由低之平均徑爲10 至1 00 // m )。將此苯乙烯單體分散液以3 0分鐘時間加入 容器內,其後保溫60分鐘後,升溫至90 °C。 隨後,將苯乙烯單體900g連續以 5小時等速度 (3.0g/分鐘)添加。此時,耐壓攪拌容器內使用氮淸洗 使氧濃度保持0.5至1體積% 。此時,苯乙烯單體含有率 爲1 〇 % (聚合率9 0 % )。 其次,添加磷酸三鈣2.2g、十二烷基苯磺酸鈉0.05g -35- (31) 1304411 後,升溫至1 15 °c,並保溫2小時。其次,冷卻至100 °C,將1 8〇g發泡劑之丁烷(i/n比=4/6,重量比,以下 相同)分2次壓入其中,保持1 〇小時後使其浸漬於發泡 劑內。 冷卻至室溫後,將浸漬發泡劑之再生發泡性苯乙烯系 樹脂粒子取出,進行脫水乾燥。 隨後,將此樹脂粒子以孔目測定mm至1.7mm之篩分 級,對所得樹脂粒子添加硬脂酸鋅〇 . 1重量% 、硬化篦麻 油0. 1重量%使其被覆表面製得再生發泡性苯乙烯系樹脂 粒子。 分子量及特性之測定與結果係如表1所示。 於此實施例中,所得再生發泡性苯乙烯系樹脂粒子預 先發泡至50ml/g,進行約18小時之熟成後,使用大謝工 業發泡苯乙烯系樹脂成形機VS-3 00,以成形壓力0.8MPa 成形,而製得550mmx 335mmx 150mm之成形品。 比較例2 於附有攪拌機之 14公升高壓釜中,加入純水 6 000g、磷酸三鈣9g、十二烷基苯磺酸鈉〇.3g,並以230 轉/分鐘攪拌使其混合。此時之氫離子濃度爲8 · 0。 隨後,於攪伴中加入苯乙烯600 〇g、苯醯過氧化物 20.8g(Wet75% ) 、t-丁基過氧異丙基碳酸酯2.4g、乙烯 雙醯胺3 g。 加入後,將聚合槽內密閉,升溫至90°C,昇溫結束2 -36- (32) 1304411 小時與3小時後,分別追加磷酸三鈣3 g。此時,之聚合 率分別爲38% ,44% 。 隨後,於9(TC保持2.5小時之時點,再度加入磷酸三 鈣6g與十二烷基苯磺酸鈉〇.3g。此時之聚合率爲95% , 測定氧濃度結果爲1 8.7體積% 。其後以1小時時間升溫 至 1 0 0 〇C 〇 浸漬發泡劑以後之步驟,係依實施例1相同方法進 行。 分子量與特性之測定結果如表1所示。 比較例3 於附有攪拌機之14公升高壓釜中,加入純水 6000g、磷酸三鈣9g、十二烷基苯磺酸鈉〇.3g,並以230 轉/分鐘攪拌使其混合。此時之氫離子濃度爲8 . 〇。 隨後,於攪拌中加入苯乙烯57〇Og、苯醯過氧化物 24.8g(Wet75% ) 、t-丁基過氧異丙基碳酸酯2,4g、乙烯 雙醯胺3 g。 加入後,將聚合槽內密閉,升溫至9〇°C ’昇溫結束1 小時與2小時後,分別追加磷酸三鈣3g。此時,之聚合 率分別爲39% ,48% 。 隨後,於9 0 Ό保持2小時之時點’再度加入磷酸三 錦6g與十二烷基苯磺酸鈉〇.3g。此時之聚合率爲98% , 測定氧濃度結果爲19.〇體積% 。其後將苯乙儲3〇〇g以 1 . 5小時時間升溫至1 0 0 °C。 -37- 1304411 (33) 浸漬發泡劑以後之步驟,係依實施例1相同方法進 行。 分子量與特性之測定結果如表1所示。 (34)1304411 比較 CO 孽 19.0 LO 18.7 18.9 22.8 1.22 00 0.255 0.58 CM 00 比較 CNJ 1 18.7 〇 29.5 29.3 29.7 〇 CD 0.285 0.56 m 00 比較 1 I I 23.2 26.5 33.6 1.45 〇 0.295 I I 實施 § 0.5 〜1 S 26.1 28.3 47.1 1.80 § 0.32 0.49 ⑦ 實施 00 LO CD 〇 25.0 25.1 29.8 1.19 〇 0.290 I I 實施 卜 溪 00 00 24.5 24.5 37.1 τ— LO τ— σ> CD 0.305 0.49 O) 00 實施 匡 S T— 〇 27.2 27.3 35.6 1.31 00 CD 0.305 I I 實施 § 〇 七 〇 31.0 31.3 37.8 1.22 s 0.310 I I 實施 寸 m § LO 七 LO 25.0 25.1 30.5 1.22 o 0.295 0.52 00 00 實施 cn m 00 七 〇 29.5 29.6 35.7 τ— CNJ χ— CD 0.305 0.49 § 實施 <N 溪 T— d 〇 20.2 20.5 43.8 2.17 CNJ 0.295 0.47 CO ⑦ 實施 r-H τ— 00 〇 22.5 22.8 34.6 1.54 o 0.300 I I 聚合率(重量%) 反應槽內之氧濃度(體積%) 追加之乙烯單體量(重量%) 中心部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X 1〇4) 中心起3/5部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X 104) 表面部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X 1〇4) (表面部分/中心部分)之分子量的倍率 發泡性(ml/g) 成形品撓曲強度(MPa) log(R.M.S半徑)與log(MW)之相關式之斜度 外觀(表面平滑率)(%) 担 繼 瞰 -39- (35) 1304411 (聚合開始後至聚合後期爲止使氧濃度保持低濃度,特別 是聚合後期保持7體積%以下追加單體之例) 實施例1 〇 於附有攪拌機之14公升高壓釜中,於23 0轉/分鐘攪 拌中加入純水6〇〇〇g、磷酸三鈣9g、十二烷基苯磺酸鈉 0.3 g使其混合。此時氫離子濃度爲8.0。 隨後,於攪拌中加入苯乙烯540 0g、苯醯過氧化物 22.4g ( Wet75% ) 、t-丁基過氧異丙基碳酸酯2.4g、乙烯 雙醯胺3 g。 加入後,將聚合槽內密閉。開放吹氣用配管後,進行 氮氣取代。此時之氧濃度爲1 2體積% 。氮氣起取代結束 後,將吹氣用配管關閉使呈密閉狀態後,昇溫至90 °C, 昇溫結束2小時與3小時後,分別追加磷酸三鈣3 g。此 時,之聚合率分別爲40% ,49% 。 隨後,於9〇°C保溫2.5小時,使聚合率到達95 % 時,再度加入磷酸三鈣6g與十二烷基苯磺酸鈉0.3g。此 時氧濃度爲3. 1% 。其後苯乙烯60 0g於升溫至100 °C間, 以3小時時間連續滴入其中。 其後,再於1小時後,將丁烷(異丁烷/正丁烷= 4/6 ) 420g以1小時時間壓入,隨後再經4小時保溫。其 後,冷卻至室溫後由高壓釜中取出。 將取出之淤漿經洗淨、脫水、乾燥等各步驟後,通過 14網目,並使用26網目過濾分級,再使用硬脂酸鋅〇.〇8 % 、篦麻硬化油0.05% 、二甲基聚矽氧 0.02%被覆於表 -40- (36) 1304411 面而製得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 所得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分子量與特性之測定 結果如表2所示。又,中心向表面之分子量變化係如圖6 所示。 實施例1 1 於附有攪拌機之1 4公升高壓釜中,經氮氣取代後, 於23〇轉/分鐘攪拌中加入純水6〇〇()g、磷酸三鈣9g、十 二烷基苯磺酸鈉0.3 g使其混合。此時氫離子濃度爲8 . 〇。 隨後,於攪拌中加入苯乙烯 54〇0g、苯醯過氧化物 22.4g ( Wet75% ) 、t— 丁基過氧異丙基碳酸酯2.4 g、乙烯 雙醯胺3 g。 加入後,將聚合槽內密閉。開放吹氣用配管後,再度 進行氮氣取代。此時使用氧濃度計測定結果氧濃度爲5.4 體積% 。昇溫至90°C,昇溫結束2小時與3小時後,分 別追加磷酸三鈣3g。此時,之聚合率分別爲40% ,49 % 〇 隨後,於9〇t保溫2.5小時,使聚合率到達95 % 時,再度加入磷酸三鈣6g與十二烷基苯磺酸鈉0.3g。此 時氧濃度爲4.8% 。其後苯乙烯600g於升溫至1〇〇 °C間, 以3小時時間連續滴入其中。 發泡劑之添加量或浸漬時間溫度以後之步驟,所得苯 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處理與表面處理,皆依實施例 1 0相同方法進行。 -41 - (37) 1304411 分子量之特性與測定結果如表2所示 實施例1 2 於附有攪拌機之1 4公升高壓釜中,於2 3 0轉/分鐘擦 拌中加入純水6 〇 〇 〇 g、磷酸三錦9 g、十二院基苯擴酸鈉 0 · 3 g使其混合。此時氫離子濃度爲8 . 〇。 隨後,於攪拌中加入苯乙烯5400g、苯醯過氧化物 22.4g ( Wet75% ) 、t-丁基過氧異丙基碳酸酯2.4g、乙烯 雙醯胺3 g。 加入後,將聚合槽內密閉。開放吹氣用配管後,進行 氮氣取代。此時之氧濃度爲1 1體積% 。氮氣起取代結束 後,將吹氣用配管關閉使呈密閉狀態後,昇溫至90 °C ’ 昇溫結束2小時與3小時後,分別追加磷酸三鈣3 g。此 時,之聚合率分別爲40% ,49% 。 隨後,於901:保溫2.5小時,使聚合率到達95% 時,再度加入磷酸三鈣6g與十二烷基苯磺酸鈉0.3g。此 時氧濃度爲5% 。其後實施氮氣取代使氧濃度降低至5體 積%後,將苯乙烯600g於升溫至l〇〇t:間,以3小時時 間連續滴入其中。 發泡劑之添加量或浸漬時間溫度以後之步驟,所得苯 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處理與表面處理,係依實施例 1 〇相同方法進行。分子量與特性之測定結果如表2所 7f\ ° -42- (38) 1304411 表2 實施例10 實施例11 實施例12 反應槽內之氮氣等取代時期 聚合開始前 聚合開始前 單體追加前 反應槽內之氧 聚合初期(體積%) 12.0 5.4 11.0 濃度 聚合後期(體積%) 3.1 4.8 0.5 粒子全體(A) 293,000 295,000 300,000 中心起1/5部分 225,000 230,000 224,000 中心起1/5部分 228,000 232,000 225,000 表面起1/5部分之6/6 339,000 346,000 351,000 重量平均 表面起1/5部分之5/6 340,000 分子量 表面起1/5部分之4/6 347,000 表面起1/5部分之3/6 358,000 表面起1/5部分之2/6 373,000 352,000 372,000 表面起1/5部分之1/6(B) 357,000 340,000 366,000 (B)/(A)x 100% 122 115 122 發泡性(ml/g) 70 70 70 成形品撓曲強度(MPa) 0.295 0.295 0.300 -43- (39) 1304411 (聚合開始後至聚合後期爲止使氧濃度保持1體積%以下 追加單體之例) 實施例1 3 於附有攪拌機之1 4公升高壓釜中,於氮氣取代後’ 於23〇轉/分鐘攪拌中加入純水6〇0〇g、磷酸三鈣9g、十 二烷基苯磺酸鈉0.3 g使其混合。此時氫離子濃度爲8.0。 隨後,於攪拌中加入苯乙烯54 00g、苯醯過氧化物 22.4g(Wet75% ) 、t-丁基過氧異丙基碳酸酯2.4§、乙烯 雙醯胺3 g。 加入後,將聚合槽內密閉。開放吹氣用配管後’再度 進行氮氣取代。此時使用氧濃度計測定之氧濃度爲0 · 6體 積% 。昇溫至9 0 °C,再度使氧濃度爲〇. 6體積%之方式進 行氮氣取代,昇溫結束2小時與3小時後,分別追加磷酸 三鈣3g。此時,之聚合率分別爲40% ,49% 。 •隨後,於901保溫2.5小時,使聚合率到達95 % 時’再度加入磷酸三鈣6g與十二烷基苯磺酸鈉〇.3g。此 時氧濃度爲0.6體積% 。其後苯乙烯600g於升溫至10CTC 間’以3小時時間連續滴入其中。 發泡劑之添加量或浸漬時間溫度以後之步驟,所得苯 & _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處理與表面處理,係依實施例 1 〇相同方法進行。 $得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分子量與特性之測定 糸η果:如表3所示。又,中心向表面之分子量變化係如圖6 所示。 -44- (40) 1304411 又,表面部份,係以 GPC法測定曲線(GPC曲 線)。曲線圖如圖7 ( a )所示。 實施例1 4 於附有攪拌機之1 4公升高壓釜中,於氮氣取代後, 於23 0轉/分鐘攪拌中加入純水60〇 〇g、磷酸三鈣9g、十 二烷基苯磺酸鈉0.3 g使其混合。此時氫離子濃度爲8.0。 隨後,於攪拌中加入苯乙烯 54〇〇g、苯醯過氧化物 22-4g ( Wet75% ) 、t - 丁基過氧異丙基碳酸酯2 · 4 g、乙烯 雙醯胺3 g。 加入後,將聚合槽內密閉。開放吹氣用配管後,再度 進行氮氣取代。此時使用氧濃度計測定之氧濃度爲0.9體 積% 。昇溫至9(TC,再度使氧濃度爲0.9體積%之方式進 行氮氣取代,昇溫結束2小時與3小時後,分別追加磷酸 三鈣3g。此時,之聚合率分別爲40% ,49% 。 隨後,於90 °C保溫2.5小時,使聚合率到達95% 時,再度加入磷酸三鈣6g與十二烷基苯磺酸鈉〇.3g。此 時氧濃度爲1.0體積% 。其後苯乙烯600g於升溫至i〇(TC 間,以3小時時間連續滴入其中。 隨後,將環己烷90g,於1小時後,再將丁烷(異丁 烷/正丁烷比=4/6 ) 42 0g以1小時時間壓入,隨後保溫4 小時。其後,冷卻至室溫後由高壓釜中取出。 將取出之淤漿經洗淨、脫水、乾燥等各步驟後,通過 14網目,並使用26網目過濾分級,再使用硬脂酸鋅〇,〇 8 -45- (41) 1304411 % 、篦麻硬化油 0.05% 、二甲基聚矽氧 0.02%被覆於表 面而製得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 所得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分子量與特性之測定 結果如表3所不。又,中心向表面之分子量變化係如圖6 所示。 如圖6所示般,於實施例1 3、14之粒子,於表面附 近其分子量並未有降低,於比較例1、實施例1 〇之粒 子,於表面附近其分子量則有降低情形。 實施例1 5 於附有攪拌機之1 4公升高壓釜中,於氮氣取代後, 於槽內持續以3 00ml/分鐘速度流通氮氣中,於230轉/分 鐘攪拌中加入純水6000g、磷酸三鈣9g、十二烷基苯磺酸 鈉〇 . 3 g使其混合。此時氫離子濃度爲8 · 〇。 隨後,於攪拌中加入苯乙烯5100g、苯醯過氧化物 25.6g(Wet75% ) 、t-丁基過氧異丙基碳酸酯2.4g、乙烯 雙醯胺3 g。 加入後,將聚合槽內密閉。開放吹氣用配管後’持續 以3 00ml/分鐘之速度於槽內流通氮氣,此時之氧濃度爲 〇 . 1體積%以下。昇溫至9 〇 °C,再度測定氧濃度時爲0. 1 體積%以下。昇溫結束1.5小時與2.0小時後’分別追加 磷酸三鈣3 g。此時,之聚合率分別爲4 0 % ’ 4 7 % 。 隨後,於9 0 保溫2.0小時’使聚合率到達9 5 % 時,再度加入磷酸三鈣6g與十二烷基苯磺酸鈉〇.3g。此 -46 - (42) 1304411 時氧濃度爲〇. 1體積%以下。隨後,停止氮氣之取代,將 槽內完全密封後,將苯乙烯9〇0g於升溫至l〇(rc間,以$ 小時時間連續滴入其中。 發泡劑之添加量或浸漬時間溫度以後之步驟,所得苯 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處理與表面處理,皆依實施例 1 〇相同方法進行。 所侍本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分子量與特性之測定 結果如表3所示。 又,表面部分係依GPC法測定曲線(GPC曲線)。 曲線係如圖7 ( b )所示。 如圖7(a) 、( b )、圖5(c)所示般,如實施例 13、14般分子量急遽增高之粒子,其GPC曲線具有二波 峰或軸肩部。軸肩部中則存在有曲變點。曲變點係因高分 子聚合物之比例較多所形成者。又,比較例1般分子量呈 現緩慢增加之粒子,其GPC曲線顯現出少許膨脹現象, 而未具有曲變點且未形成軸肩部。 實施例1 6 於附有攪拌機之1 4公升高壓釜中,於氮氣取代後, 於槽內持續以3〇〇ml/分鐘速度流通氮氣中,於23〇轉/分 鐘攪拌中加入純水600 0g、磷酸三鈣9g、十二烷基苯磺酸 鈉〇 . 3 g使其混合。此時氫離子濃度爲8 . 〇。 隨後,於攪拌中加入苯乙烯54 00g、苯醯過氧化物 22.4g(Wet75% ) 、1_丁基過氧異丙基碳酸酯2.4g、乙烯 -47- (43) 1304411 雙醯胺3 g。 加入後,將聚合槽內密閉。開放吹氣用配管後,持,續 以3〇〇ml/分鐘之速度於槽內流通氮氣,此時之氧濃度爲 0.7體積%以下。昇溫至90 °C後,再度使氧濃度爲〇.7體 積%之方式進行氮氣取代。昇溫結束2小時與3小時後, 分別追加磷酸三15 3g。此時,之聚合率分別爲4〇% ,49 % ° 隨後,於90 °C保溫2.5小時,使聚合率到達9 5 % 時’再度加入磷酸二釣6g與十二院基苯磺酸鈉〇.3g。此 時氧濃度爲〇. 4體積%以下。隨後,停止氮氣之取代,將 槽內完全密封後,將苯乙烯6 0 0 g於升溫至1 〇 0 °c間,以3 小時時間連續滴入其中。 發泡劑之添加量或浸漬時間溫度以後之步驟,所得苯 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處理與表面處理,皆依實施例 1 〇相同方法進行。 所得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分子量與特性之測定 結果如表3所示。 比較例4 於附有攪拌機之14公升高壓釜中,於23 0轉/分鐘攪 拌中加入純水6000g、磷酸三鈣9g、十二烷基苯磺酸鈉 〇 . 3 g使其混合。此時氫離子濃度爲8.0。 隨後,於攪拌中加入苯乙烯6〇〇〇g、苯醯過氧化物 2〇g ( WetW% ) 、t-丁基過氧異丙基碳酸酯2」g、乙烯雙 48· (44) 1304411 醯胺3 g。 加入後,昇溫至 90 °C ,並開放吹入配管以進 合。昇溫結束2小時與3小時後,分別追加磷酸 3g。此時,之聚合率分別爲34% ,43% 。 隨後,於90 °C保溫3.0小時,使聚合率到達 時,再度加入磷酸三鈣6g與十二烷基苯磺酸鈉0.3 g 時聚合槽內之氧濃度經測定結果爲1 3.0體積% 。以 時時間升溫至l〇〇°C。 發泡劑之浸漬以後之步驟,皆依實施例1 〇相同 進行。 分子量與特性之測定結果如表3所示。 行聚 三鈣 95% 。此 1小 方法 -49- 1304411 ε^ 比較例4 壊 20.8 13.0 〇 〇 in (N ο ο ιτΓ 〇\ (Ν ο ο cn 〇\ CN ο ο 卜" C\ (Ν ο ο σΓ 〇\ (Ν ο ο ο。 ιη 〇\ CN 100 0.285 比較例1 1 1 1 〇 〇 T—Η 〇 m Ο Ο cnT m (Ν Ο Ο ο。 ΐτΓ Ό <Ν Ο Ο ό" m ο ο ocT cn m ο ο οΓ cn ο ο θ' 寸 cn Ο Ο QO 寸 m Ο ο csT 110 ο 0.295 實施例16 聚合開始前 卜 ό 寸 〇 Ο Ο cT ο m Ο Ο ό" Η CN Ο Ο (Μ Ο ο csf 00 CO ο ο 寸 00 cn Ο Ο 卜" 00 m ο 寸" 〇\ cn Ο Ο ό" 〇\ CO Ο Ο ο 寸 135 ο 0.310 實施例15 聚合開始 0.1以下 0.1以下 Ο ο ιη ιη CN Ο Ο (νΓ ο CN Ο Ο irT ο CN ο ο ο。 ocT m 寸 ο ο ο。 τ-Η 寸 寸 ο ο 寸 寸 175 ιη 0.305 實施例14 聚合開始前 〇 〇 1—Η Ο ο cT ο m Ο Ο Os r-H CN Ο 寸η CN <Ν 380,000 Ο Ο θ' 00 m ο ο ιλΓ 00 cn ο ιτΓ m ο ο ιτΓ ΟΝ m ο ο 〇\ 132 Ο 0.308 實施例13 聚合開始前 Ό· 〇 〇 ο ο 〇\ (Ν Ο Ο ο。 cT CN CN Ο Ο 1—Η (Ν (Ν ο ο ο" ο Ο Ο ιτΓ 卜 m ο ο ο。 cnT 00 cn Ο Ο 寸 00 m ο ο ο。 θ' σ\ cn ο ο ο。 QO Os m 134 Ο 0.312 : 反應槽內之氮氣等取代時期 聚合初期(體積%) 聚合後期(體積%) 粒子全體(Α) 中心起1/5部分 中心起1/5部分 表面起1/5部分之6/6 表面起1/5部分之5/6 表面起1/5部分之4/6 表面起1/5部分之3/6 表面起1/5部分之2/6 表面起1/5部分之1/6 (B)/(A)x 100% 發泡性(ml/g) 成形品撓曲強度(MPa) 反應槽內之氧濃 度 重量平均分子量 -50- (46) 1304411 (聚合開始後至聚合後期爲止使氧濃度保持7體積%以下 未追加單體之例) 實施例1 7 於附有攪拌機之14公升高壓釜中,於23 0轉/分鐘攪 拌中加入純水6 0 0 0 g、磷酸三鈣9 g、十二烷基苯磺酸鈉 〇 . 3 g使其混合。此時氫離子濃度爲8.0。 隨後,於攪拌中加入苯乙烯600 0g、苯醯過氧化物 20.8g(Wet75% ) 、t-丁基過氧異丙基碳酸酯2.4g、乙烯 雙醯胺3 g。 加入後,將聚合槽內密閉。開放吹氣用配管後,使氮 氣流通至氧濃度達6.5體積%之階段關閉吹氣用配管。昇 溫至90 °C,並於昇溫結束2小時與3小時後,分別追加 磷酸三鈣3g。此時,之聚合率分別爲34% ,43% 。 隨後,於90°C保溫3小時,再度加入磷酸三鈣6g與 十二烷基苯磺酸鈉0.3 g。經測定此時聚合槽內之氧濃度結 果,爲5.8體積% 。隨後,以1小時升溫至100°C。 隨後,將環己烷9 0g,於1小時後,再將丁烷(異丁 烷/正丁烷比二4/6 ) 42 0g以1小時時間壓入,隨後保溫4 小時。其後,冷卻至室溫後由高壓釜中取出。 將取出之淤漿經洗淨、脫水、乾燥等各步驟後,通過 14網目,並使用26網目過濾分級,再使用硬脂酸鋅0.08 % 、篦麻硬化油0.05% 、二甲基聚砂氧0.02%被覆於表 面而製得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平均粒徑: 〇.85mm) 0 -51 - (47) 1304411 #子量與特性之測定結果如表4所示。 實施例1 8 於加入結束後至於9〇°C下之聚合結束爲止,使氮氣 持續於聚合槽中流通,並將聚合槽內氧濃度控制於〇1體 積%以下外,其他皆依實施例1相同方法進行,製得苯乙 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平均粒徑·· 〇.85mm )。 分子量與特性之測定結果如表4所示。 比較例5 於附有擾伴機之14公升局壓签中,於23〇轉/分鐘擾 拌中加入純水6〇〇〇g、磷酸三鈣9g、十二烷基苯磺酸納 〇.3g使其混合。此時氫離子濃度爲8.0。 隨後,於攪拌中加入苯乙烯6〇〇Og、苯醯過氧化物 20.8g(Wet75% ) 、t-丁基過氧異丙基碳酸酯 2.4g、乙錄 雙醯胺3 g。 加入後,升溫至9 0 °C,開放吹氣用配管以促進聚合 反應。此時,聚合槽內之氧濃度爲20.7體積% 。並於昇 溫結束2小時與3小時後’分別追加磷酸三鈣3 g。此 時,之聚合率分別爲33% ,42% 。 隨後,於9 0 °C保溫3小時後,再度加入磷酸三銘6 g 與十二院基苯磺酸鈉0.3 8。此時聚合槽內之氧濃度經測定 結果爲1 5 . 8體積% 。以1小時時間升溫至1 〇 〇 °C。 發泡劑之浸漬以後之步驟’皆依實施例1相同方法進 -52- (48) 1304411 行,而製得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平均粒徑: 0.85mm) 〇 分子量與特性之測定結果如表4所示。 -53- (49) 1304411
實施例 17 實施例 18 比較例 5 聚 合 條 件 反應槽內之氧濃度 (加入後) (體積%) 6.5 0.1 20.7 反應槽內之氧濃度(聚合結束 時) (體積%) 5.8 0.1 15.8 評 估 結 果 最表面層部分(發泡早兀1個 份之部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 301,000 306,000 295,000 最表面層部分(發泡單元2個 份之部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 298,000 299,000 299,000 外觀(表面平滑率) (%) 93 96 85 發泡性(ml/g) 68 68 68 【圖式簡單說明】 圖1爲說明將粒子五等份時各部分分子量的測定方 法。 圖2爲說明將粒子區分爲五等份時’再將表面部分區 分爲六等份時各部分分子量之測定方法。 圖3爲說明粒子表面之發泡球粒之分子量測定方法。 圖4爲實施例1與比較例1之由中心至表面爲止之分 子量變化曲線。 -54- (50) 1304411 之GPC曲線圖。 較例1之中心至表面 線圖。 圖5爲實施例1、2及比較例1 圖6爲實施例1 0、1 3、14及比 爲止之分子量變化圖。 圖7爲實施例13、15之GPC曲 主要元件符號之說明 1部分1 2部分2 3部分3 4部分4 5部分5 -55-

Claims (1)

  1. ΐρ44++η 么告查 ΐΐ年9月1日修(更)正本 拾、申請專利範圍 J 第9 2 1 0 9 1 2 7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民國97年9月2日修正 1、 一種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其特徵爲,由粒 子表面向中心區分爲五等份之表面至1/5爲止所形成之表 面部分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爲3 00,000〜45 0,000之範圍, 由中心至表面1 /5爲止所形成之中心部分的重量平均 分子量爲200,000〜300,000之範圍, 又,前述表面部份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相對於前述中 心部份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爲大於1.2倍以上,表面部分之 凝膠滲透色層分析法之曲線,係具有二波峰或軸肩部。 2、 一種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其特徵爲,由樹 脂粒子中心向表面3 0至60重量%所形成之樹脂部分的重 量平均分子量爲200,000至300,000之範圍, 表面向中心6 0至3 0重量%所形成之樹脂部分的重量 平均分子量爲300,000至450,000之範圍,及 相對於中心部分3 0至6 0重量%爲止之重量平均分子 量,表面部分60至30重量%爲止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爲大 於其1.2至2.2倍。 3、 一種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其特徵爲,由樹 脂粒子表面向中心區分爲五等份之表面至1/5爲止所形成 之表面部分的重量平均分子量,高於前述中心向表面之方 向,由中心至1 /5爲止所形成之中心部分的重量平均分子 1304411 量爲高, 前述表面部份之GPC/MALLS法所測定之log ( R. Μ. S半徑)與log ( MW)之相關式之斜度爲0.53以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3項之苯乙烯系發泡性樹 脂粒子,其特徵爲,於粒子表面向中心區分爲五等份之表 面至1/5爲止所形成之表面部分,再由表面向中心區分爲 六等份時由表面起至1/6〜6/6爲止所形成之部分,其重 量平均分子量向表面方向並未有降低。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 粒,其相對於樹脂粒子全體之重量平均分子量(A ),前 述經六等份所得之由表面至1 / 6爲止所形成之最表面部分 的重量平均分子量(B)之比例,(Β)/(Α)χ100 (% )爲13 0以上。 6、 一種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其特徵爲,由樹 脂粒子表面向中心區分爲五等份之表面至1/5爲止所形成 之表面部分的凝膠滲透色層分析法之曲線,係具有二波峰 或軸肩部,又, 相對於樹脂粒子全體之重量平均分子量(A ),於表 面部分中再由表面部分向中心區分爲六等份之由表面至 1/6爲止所形成之最表面部分的重量平均分子量(b)之 比例,(B ) / ( A ) X 1 0 0 ( % )爲 1 3 0 以上。 7、 一種苯乙燒系發泡性樹脂粒子,其爲將苯乙烯系 單體懸濁聚合,於聚合反應結束前或聚合反應結束後,將 其浸漬於易揮發性發泡劑而製得之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 1304411 子,其特徵爲,相對於樹脂粒子全體之重量平均分子量 (A),由樹脂粒子表面至中心之l〇wt°/Q爲止所形成之樹 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B )之比例,(B ) / ( A ) x 100 (% )爲1 3 0以上2 0 0以下。 8、 一種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係 爲苯乙烯系單體之懸濁聚合反應,其特徵爲,於聚合後期 時,使反應槽內之氧濃度保持7體積%以下進行聚合反 應,並於聚合反應結束前或聚合反應結束後,將其浸漬於 發泡劑中。 9、 一種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係 爲苯乙烯系單體之懸濁聚合反應,其特徵爲,於聚合率爲 6 0%以上時,使反應層內氧濃度保持於7體積%以下添加 苯乙烯系單體,使其吸附於聚合途中之苯乙烯樹脂粒子。 1 0、一種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係 爲苯乙烯系單體之懸濁聚合反應,其特徵爲,於聚合開始 至聚合後期爲止,使反應槽內之氧濃度保持7體積%以下 進行聚合反應,又 於聚合反應結束前或聚合反應結束後,使其浸漬於發 泡劑內。 11、一種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係 爲苯乙烯系單體之懸濁聚合反應,其特徵爲,於聚合開始 至聚合後期爲止,使反應槽內之氧濃度保持7體積%以 下,添加聚苯乙烯系單體,使其吸附於於聚合途中之苯乙 烯樹脂粒子下進行聚合反應,又 • 3 1304411 於聚合反應結束削或聚合反應結束後,使其浸漬於發 泡劑內。 1 2、一種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係 爲苯乙烯系單體之懸濁聚合反應,其特徵爲,於聚合開始 至聚合率達60%以上時,使反應層內氧濃度保持於1體 積%以下添加苯乙烯系單體,使其吸附於聚合途中之苯乙 烯樹脂粒子下進行聚合反應,又 於聚合反應結束前或聚合反應結束後,使其浸漬於發 泡劑內。 1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至1 2項中任一項之苯乙烯 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中,所添加之苯乙烯系 單體爲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5重量%至3 0重量 % ° 1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至1 2項中任一項之苯乙烯 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製造方法,其於苯乙烯單體之懸濁聚 合中,由水分散液中氫離子濃度爲8至1 0之間開始聚 合, 於聚合率20%至50%間,至少添加1次以上難溶性 無機鹽。 1 5、一種苯乙烯系發泡球粒,其特徵爲,由申請專利 範圍第1至7項中任一項之苯乙烯系發泡性樹脂粒子發泡 而得者。 1 6、一種苯乙烯系發泡成形品,其特徵爲,由申請專 利範圍第1 5項之苯乙烯系發泡球粒成形所得者。 1304411 1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至i 2項中任一項之苯乙烯 系發泡性樹脂粒子之製造方法,其爲使用再生苯乙烯樹脂 粒子所形成之核,再於其上添加苯乙嫌系單體。 1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3項之聚苯乙烯系發泡性 樹脂粒子,其中,由表面至發泡晶胞1個份之最表層部份 之重量平均分子量,大於由表面至發泡晶胞2個份之最表 層部份之重量平均分子量。
TW092109127A 2002-05-08 2003-04-18 Foamed styrene resin granules, hollow granules and shaped products TW200406429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32624 2002-05-08
JP2002132623 2002-05-08
JP2002242015 2002-08-22
JP2002242016 2002-08-22
JP2002280359 2002-09-26
JP2002381173 2002-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06429A TW200406429A (en) 2004-05-01
TWI304411B true TWI304411B (zh) 2008-12-21

Family

ID=29408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2109127A TW200406429A (en) 2002-05-08 2003-04-18 Foamed styrene resin granules, hollow granules and shaped products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4) US6797733B2 (zh)
KR (1) KR100924898B1 (zh)
CN (1) CN1305918C (zh)
TW (1) TW20040642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406429A (en) * 2002-05-08 2004-05-01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Foamed styrene resin granules, hollow granules and shaped products
JP4653405B2 (ja) * 2004-03-08 2011-03-16 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会社 発泡性スチレン系樹脂粒子の製造方法、発泡性スチレン系樹脂粒子、スチレン系樹脂予備発泡粒子及びスチレン系樹脂発泡成形体
US7770691B2 (en) * 2004-08-18 2010-08-10 Schabel Polymer Technology, Llc Lightweight pelletized materials
JP4717001B2 (ja) * 2004-09-06 2011-07-06 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会社 スチレン改質直鎖状低密度ポリエチレン系樹脂粒子、スチレン改質直鎖状低密度ポリエチレン系発泡性樹脂粒子、それらの製造方法、予備発泡粒子及び発泡成形体
KR100753388B1 (ko) * 2005-12-08 2007-08-30 주식회사 레오 케미칼 에틸렌비스스테아라마이드를 이용한 발포폴리스티렌 비드의제조방법
US20100282632A1 (en) * 2007-06-12 2010-11-11 Schabel Jr Norman G Lightweight pelletized materials
DE102007034732A1 (de) * 2007-07-23 2009-01-29 Lanxess Deutschland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Chelatharzen
DE102007034731A1 (de) * 2007-07-23 2009-01-29 Lanxess Deutschland Gmbh Chelatharze
CN101864038B (zh) * 2010-05-21 2011-11-02 南开大学 表面接枝极性单体改性聚苯乙烯型大孔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US9222254B2 (en) 2012-03-13 2015-12-29 Schabel Polymer Technology, Llc Structural assembly insul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33707B2 (ja) * 1990-11-21 1999-08-16 鐘淵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泡性スチレン系重合体粒子の製造方法
JPH05295160A (ja) 1992-04-16 1993-11-09 Hitachi Chem Co Ltd 発泡性スチレン系樹脂粒子の製造法
JP3054017B2 (ja) * 1993-12-27 2000-06-19 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会社 発泡性スチレン系重合体粒子
JP3054014B2 (ja) * 1993-12-27 2000-06-19 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会社 発泡性スチレン系重合体粒子の製造方法
JPH07330943A (ja) 1994-06-02 1995-12-19 Hitachi Chem Co Ltd 発泡性樹脂粒子および発泡成形品
JP3551277B2 (ja) * 1995-04-26 2004-08-04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発泡性スチレン系樹脂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法
TW200406429A (en) * 2002-05-08 2004-05-01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Foamed styrene resin granules, hollow granules and shaped produc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924898B1 (ko) 2009-11-02
US20070082960A1 (en) 2007-04-12
TW200406429A (en) 2004-05-01
US6797733B2 (en) 2004-09-28
CN1456579A (zh) 2003-11-19
US20050004241A1 (en) 2005-01-06
KR20030087534A (ko) 2003-11-14
CN1305918C (zh) 2007-03-21
US20070093563A1 (en) 2007-04-26
US20030212156A1 (en) 2003-11-13
US7241816B2 (en) 2007-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5109B (zh) 發泡力提高之極性聚苯乙烯共聚物
JP4732822B2 (ja) 黒色スチレン改質ポリエチレン系樹脂粒子及びその発泡性樹脂粒子、それらの製造方法、予備発泡粒子及び発泡成形体
JP5144088B2 (ja) 発泡性ポリスチレン系樹脂粒子とその製造方法、ポリスチ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及びポリスチレン系樹脂発泡成形品
WO2010052972A1 (ja) 熱膨張性マイクロカプセル及び発泡成形体
US20070093563A1 (en) Expandable styrene resin particles, expandable beads, and foamed article
EP2872550B1 (en)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expandable polystyrene
HUE034904T2 (hu) Javított termikus tulajdonságokat mutató habosított árucikkek
WO2004085528A1 (ja) スチレン改質直鎖状低密度ポリエチレン系発泡性樹脂粒子、その製造方法、予備発泡粒子及び発泡成形体
JP4837407B2 (ja) 発泡性ポリスチレン系樹脂粒子、ポリスチ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ポリスチレン系樹脂発泡成形体、ポリスチレン系樹脂発泡体スライス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926289B2 (ja) スチレン系発泡性樹脂粒子、発泡ビーズ及び発泡成形品
TWI309662B (en) A process for producing expandable particles of reclaimed styrene resin
JPWO2004090029A1 (ja) 発泡性スチレン改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粒子、予備発泡粒子及び発泡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JP2014077123A (ja) スチレン改質熱可塑性ポリエステル系樹脂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発泡性スチレン改質熱可塑性ポリエステル系樹脂粒子、スチレン改質熱可塑性ポリエステル系樹脂予備発泡粒子及びスチレン改質熱可塑性ポリエステル系樹脂発泡成形体
JP2004155870A (ja) 建材用発泡性スチレン系樹脂粒子及びその発泡成形体
JP4721680B2 (ja) スチレン改質ポリエチレン系樹脂粒子、スチレン改質ポリエチレン系発泡性樹脂粒子、それらの製造方法、予備発泡粒子及び発泡成形体
WO2014157538A1 (ja) 複合樹脂発泡成形体
JP3896987B2 (ja) スチレン系発泡性樹脂粒子、発泡ビーズ及び発泡成形品
JP5009681B2 (ja) 再生発泡性スチレン系樹脂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994911B2 (ja) スチレン系発泡性樹脂粒子、発泡ビーズ及び発泡成形品
JP2006131777A (ja) スチレン系発泡性樹脂粒子、発泡ビーズ及び成形品
JP4832716B2 (ja) 小粒径スチレン系発泡性樹脂粒子、発泡ビーズ及び成形品
JP2005281595A (ja) スチレン改質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粒子、発泡性樹脂粒子、予備発泡樹脂粒子、発泡成形体及びスチレン改質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粒子の製造方法
JP2007002265A (ja) スチレン系発泡性樹脂粒子、発泡ビーズ及び発泡成形品
JP2000302903A (ja) 食品容器用ポリスチレン系樹脂、食品容器用ポリスチレン系樹脂発泡シート及びポリスチレン系樹脂発泡シート食品容器
JP2013203978A (ja) 発泡性ポリスチレン系樹脂粒子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