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43586A - 月台用閘門裝置 - Google Patents

月台用閘門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43586A
TW201943586A TW108105281A TW108105281A TW201943586A TW 201943586 A TW201943586 A TW 201943586A TW 108105281 A TW108105281 A TW 108105281A TW 108105281 A TW108105281 A TW 108105281A TW 201943586 A TW201943586 A TW 20194358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ate
platform
lever
lower side
ro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5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向谷實
東田利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音樂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音樂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音樂館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435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358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00General arrangement of stations, platforms, or sidings; Railway networks; Rail vehicle marshalling systems
    • B61B1/02General arrangement of stations and platforms including protection devices for the passe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latform Screen Doors And Railroad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月台用閘門裝置具有設置構件、第一閘門及第二閘門。設置構件係與上下車通道相鄰之方式固定設置於月台。第一閘門包含下側桿及上側桿。下側桿在管制前述上下車通道進入前述設置構件側之一部分的管制位置、與豎立於前述設置構件上方而容許前述上下車通道進入前述一部分的容許位置之間轉動地安裝於前述設置構件。上側桿可在前述管制位置與前述容許位置之間轉動地在比前述下側桿上方安裝於前述設置構件。

Description

月台用閘門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月台用閘門裝置。
過去習知有為了確保乘客安全性,防止跌落到軌道等,而設置於月台上的所謂月台門(Form Door)。例如專利文獻1所揭示,月台門具有:固定在月台上之複數個門箱;及收容於門箱之板狀的門。板狀的門藉由水平移動管制月台上位於月台門內側之乘客搭乘軌道車輛而移動時、及乘客從軌道車內向月台上之月台門內側移動時進入通過的通道(以下稱上下車通道)。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283994號公報。
由於每種軌道車輛之門數及其間隔不同,因此要求月台門須確保適當寬度的上下車通道。此外,在月台上進行安裝施工時,月台門宜小型輕便。但是,揭示於上述專利文獻1之月台門為了因應各種間隔之軌道車輛的門,需要擴大門箱間之區域的寬度,亦即上下車通道的寬度。此時,隨著擴大門箱間的區域寬度,也需要擴大板狀門及收容該門之門箱的寬度,因而導致門箱大型化,月台門的重量增加。
鑑於上述問題,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一種可擴大上下車通道之寬度,且可實現輕量化之月台用閘門裝置。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擴大上下車通道之寬度,且可實現輕量化之月台用閘門裝置100。
月台用閘門裝置100具有:固定設置於月台1之設置構件30;第一閘門10,其係包含:可在管制上下車通道進入設置構件30側之一部分的管制位置、與豎立於設置構件30上方而容許上下車通道進入前述一部分的容許位置之間轉動地安裝於設置構件30的下側桿11;及可在管制上下車通道進入前述一部分之管制位置、與豎立於設置構件30上方而容許上下車通道進入前述一部分的容許位置之間轉動地在比下側桿11上方安裝於設置構件30的上側桿12;及第二閘門20,其係可轉動地設於下側桿11及上側桿12的各個前端部,管制進入上下車通道之剩餘部。
解決上述問題之本申請案中揭示的發明有各種形態,此等形態之代表者的概要如下。
(1)一種月台用閘門裝置,其具有:設置構件,其係與上下車通道相鄰之方式固定設置於月台;第一閘門,其係包含:下側桿,其係可在管制前述上下車通道進入前述設置構件側之一部分的管制位置、與豎立於前述設置構件上方而容許前述上下車通道進入前述一部分的容許位置之間轉動地安裝於前述設置構件;及上側桿,其係可在管制前述上下車通道進入前述一部分之管制位置、與豎立於前述設置構件上方而容許前述上下車通道進入前述一部分的容許位置之間轉動地在比前述下側桿上方安裝於前述設置構件;及第二閘門,其係可轉動地設於前述下側桿及前述上側桿的各個前端部,管制進入前述上下車通道之剩餘部。
(2)如(1)之月台用閘門裝置,其中具有支撐部,其係在前述下側桿及前述上側桿在前述管制位置之狀態下,藉由抵接於前述月台而支撐前述第一閘門或前述第二閘門的至少任何一方。
(3)如(2)之月台用閘門裝置,其中前述支撐部設於前述下側桿或前述第二閘門的至少任何一方,在前述下側桿及前述上側桿在前述容許位置的狀態下,以管制前述第二閘門對前述下側桿轉動之方式,抵接於前述下側桿或前述第二閘門的任何另一方。
(4)如(1)之月台用閘門裝置,其中具備管制部,其係設於前述第一閘門或第二閘門之至少任何一方,在前述下側桿及前述上側桿在前述管制位置之狀態下,管制另一方對前述第一閘門或第二閘門之至少任何一方的上下車方向之移動。
5)如(1)之月台用閘門裝置,其中具備支撐設置構件,其係以對前述設置構件與前述上下車通道之相反側相鄰的方式固定設置於前述月台,並且在前述下側桿及前述上側桿在前述管制位置的狀態下,支撐前述第二閘門之前端部。
(6)如(5)之月台用閘門裝置,其中前述支撐設置構件具有位置偏差管制部,其係管制前述第二閘門在上下車方向之位置偏差。
(7)如(6)之月台用閘門裝置,其中前述支撐設置構件具有形成前述位置偏差管制部之溝,該溝係以隨著從垂直方向下方朝向上方而其寬度擴大的方式形成。
(8)如(1)之月台用閘門裝置,其中具有架設桿,其係可轉動地分別設於前述下側桿與前述上側桿,並架設在前述下側桿與前述上側桿之間。
(9)如(1)之月台用閘門裝置,其中前述設置構件具有施力機構,其係在前述上側桿從前述容許位置向前述管制位置轉動時,產生作用於轉動方向之相反方向的作用力。
(10)如(1)之月台用閘門裝置,其中從上下車方向觀看,連結前述下側桿之轉動軸與前述上側桿之轉動軸的線段,與連結前述第二閘門對前述下側桿之轉動軸與前述第二閘門對前述上側桿之轉動軸的線段係彼此平行,且長度相同。
採用上述(1)~(10)之形態時,可提供可擴大上下車通道之寬度,且可實現輕量化之月台用閘門裝置。
為了對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瞭解,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詳細說明如下:
為了對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瞭解,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詳細說明如下。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以下,亦稱為本實施形態)。另外,所揭示之內容僅為一例,熟悉本技術之業者就符合發明主旨之適當變更而可輕易想到者,當然係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此外,為了更明確說明圖式,就各部之寬度、厚度、形狀等,與實際樣態比較,有時係模式性表示,不過也僅為一例,並非限定本發明之解釋者。此外,本說明書與各圖中,關於揭示之圖在與前述者同樣的元件上註記相同符號而適當省略詳細之說明。此外,在以下之說明中,所謂垂直方向、水平方向並非嚴格之定義,其定義也包含概略垂直方向、概略水平方向。
以下,參照第1圖~第7圖說明本實施形態之月台用閘門裝置(以下,亦簡稱為閘門裝置)。另外,在以下之說明中,係將管制進入上下車通道之閘門位置稱為管制位置,並將容許進入上下車通道之閘門位置稱為容許位置。第1圖係從月台內側觀看本實施形態之閘門裝置的圖,且係顯示閘門在管制位置之狀態圖。第2圖係從月台內側觀看本實施形態之閘門裝置的圖,且係顯示閘門在容許位置之狀態圖。第3圖係顯示閘門在管制位置狀態下設置構件之內部構造圖。第4圖係顯示閘門在容許位置狀態下設置構件之內部構造圖。第5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閘門裝置的立體圖,且係顯示閘門在管制位置之狀態圖。第6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閘門裝置的立體圖,且係顯示閘門在容許位置之狀態圖。第7圖係顯示支撐第二閘門之前端部的支撐設置構件之立體圖。
閘門裝置100係為了確保乘客安全性防止從月台1跌落到軌道等而設的閘門,且在月台1中沿著軌道側邊緣設置複數個。另外,所謂月台1,係行駛在軌道上之電車或新幹線等鐵道車輛(無圖示)停車的車站中,供乘客搭乘鐵道車輛或下車而設的乘車場所。
設置複數個之閘門裝置100分別具有:第一閘門10、第二閘門20、設置構件30、支撐設置構件50。
設置構件30係以與上下車通道相鄰之方式固定設置於月台1上。此時,所謂上下車通道,定義為當鐵道車輛在車站停車時,月台1上之在比閘門裝置100內側的乘客為了搭乘鐵道車輛而移動,或是從鐵道車輛內向月台1上之閘門裝置100內側移動時通過的通道。本實施形態中,上下車通道係設置構件30與支撐設置構件50之間的區域。
第1圖、第2圖中,將對上下車通道A相鄰設置之設置構件附加符號而表示為設置構件30a,並將對上下車通道B相鄰設置之設置構件附加符號而表示為設置構件30b,在以下之說明中,不需要特別區別作說明時,僅表示為設置構件30作說明。就第一閘門10、第二閘門20、及此等所包含之各結構等亦同。
第一閘門10包含可轉動地安裝於設置構件30之下側桿11及上側桿12。
下側桿11可在管制上下車通道進入設置構件30側之一部分的管制位置、與豎立在設置構件30上方容許上下車通道進入設置構件30側之一部分的容許位置之間轉動地安裝於設置構件30。上側桿12可在管制上下車通道進入設置構件30側之一部分的管制位置、與豎立在設置構件30上方容許上下車通道進入設置構件30側之一部分的容許位置之間轉動地安裝於設置構件30。
此外,上側桿12之轉動軸比下側桿11之轉動軸位於上方,並在從上下車通道離開之側設於設置構件30。另外,如後述,本實施形態中,下側桿11與上側桿12彼此係以維持平行狀態之方式轉動。亦即,下側桿11在管制位置時,上側桿12亦在管制位置,下側桿11在容許位置時,上側桿12亦在容許位置。
本實施形態中,在設置構件30之內部設有1個驅動源,構成下側桿11與上側桿12藉由來自該驅動源之驅動力而連動。具體而言,如第3圖、第4圖所示,在設置構件30之內部設置:馬達(無圖示);隨著馬達之轉動而轉動的滑輪33;與下側桿11之轉動軸一體地轉動的滑輪110;與上側桿12之轉動軸一體地轉動的滑輪210;從後述之反向彈簧(Counter Spring)90接受作用力之滑輪80;及皮帶60。各滑輪中,在架設皮帶60之周面形成有齒輪,在皮帶60之內側面形成有凹凸,可與各滑輪之齒輪齧合。此外,皮帶60之一端固定於滑輪33,另一端固定於滑輪80。
以下,參照第3圖、第4圖說明下側桿11及上側桿12從管制位置向容許位置轉動時的動作。首先,滑輪33藉由馬達轉動而在第3圖中之R3方向轉動,同時皮帶60在第3圖中之R4方向搬送。而後,隨著皮帶60在第3圖中之R4方向搬送,滑輪110及下側桿11的轉動軸在第3圖中的R1方向轉動。藉此,下側桿11從第3圖所示之管制位置向第4圖所示的容許位置轉動。
此外,隨著皮帶60在第3圖中之R4方向搬送,滑輪210及上側桿12之轉動軸在第3圖中的R2方向轉動。藉此,上側桿12從第3圖所示之管制位置向第4圖所示的容許位置轉動。
另外,將下側桿11及上側桿12從容許位置向管制位置轉動時,最好驅動馬達使滑輪33在第3圖中之R3方向的相反方向轉動。
再者,在設置構件30之內部設置作為施力機構之反向彈簧90。此外,在滑輪80中一體地設置突出於其周方向之支撐部81。再者,支撐部81中可轉動地設置安裝反向彈簧90之一端側的安裝部82。而後,反向彈簧90之另一端側安裝於固定於設置構件30之內壁的台座31。如第3圖所示,上側桿12在管制位置時,反向彈簧90成為垂直方向拉伸之狀態,並對滑輪80產生在R5方向起作用之作用力。另外,如第4圖所示,上側桿12在容許位置時,反向彈簧90成為收縮狀態,不對滑輪80產生作用力,或是產生比第3圖所示之狀態小的作用力。如此,因為反向彈簧90產生作用力,所以即使驅動源發生故障等時,在容許位置之上側桿12不致因重力而急速落下,可防止危及在閘門裝置100附近的乘客。此外,因為反向彈簧90對滑輪80產生在R5方向起作用之作用力,所以這個部分可減輕使下側桿11從管制位置向容許位置轉動時所需的驅動力。
另外,設置構件30之內部構造並非限於第3圖、第4圖所示者,只要是可轉動下側桿11與上側桿12,即使其他結構亦無妨。例如,亦可分別設有用於使下側桿11轉動之驅動源、及用於使上側桿12轉動的驅動源。此外,因應緊急情況等,下側桿11或上側桿12亦可構成即使手動也能轉動。
從輕量化之觀點,下側桿11及上側桿12最好由鋁等比較輕之金屬或樹脂等材料構成。另外,本實施形態中,下側桿11及上側桿12係顯示方棒狀者,不過並非限於此者,使用圓棒狀者亦無妨。此外,使用方棒狀之桿時,考慮安全面,宜使用角部帶圓之形狀者。
此外,閘門裝置100最好至少具有1個以上用於防止乘客穿越下側桿11與上側桿12之間的區域之架設桿15。架設桿15可轉動地設於下側桿11與上側桿12,且架設在下側桿11與上側桿12之間。另外,架設桿15之兩端部最好具有對下側桿11及上側桿12可轉動自如的鏈接構造,不過省略詳細之圖示。另外,架設桿15最好由與下側桿11及上側桿12同樣之材料構成。此外,從輕量化之觀點,架設桿15亦可為由繩索等構成者。此時,不需要採用鏈接構造,架設桿15之安裝構造簡便。
第二閘門20係用於管制進入上下車通道剩餘部分之框體。此時,所謂上下車通道之剩餘部分定義為上下車通道中,比在管制位置之第一閘門10為從設置構件30離開的區域。亦即,第二閘門20係管制進入比第一閘門10從設置構件30離開之區域的上下車通道之框體。
第二閘門20包含可轉動地設於下側桿11之前端部及上側桿12的前端部之轉動框部21。再者,第二閘門20包含:對轉動框部21固定之下框22;對轉動框體21固定之上框部23;對下框部22及上框部23固定而設於與轉動框部21相對位置的相對框部24。亦即,第二閘門20係以轉動框部21、下框部22、上框部23、相對框部24一體地構成之框體。
第二閘門20最好設成從上下車方向觀看,連結下側桿11之轉動軸與上側桿12的轉動軸之線段,與連結第二閘門20對下側桿11之轉動軸與第二閘門20對上側桿12之轉動軸的線段彼此平行,且長度相同。藉由採用此種結構,第二閘門20藉由下側桿11及上側桿12轉動而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移動,且其姿態對水平方向保持一定。
此外,閘門裝置100最好至少具有1個以上用於防止乘客穿越下框部22與上框部23之間的區域之架設桿25。架設桿25架設在下框部22與上框部23,或上框部23與相對框部24之間。架設桿15之兩端部最好分別對下框部22、上框部23、相對框部24之任何一個固定而一體地設置。另外,架設桿25最好以與第二閘門20同樣之材料構成。此外,架設桿25從輕量化之觀點,亦可為由繩索構成者。
本實施形態中,藉由採用架設複數個架設桿25之結構,乘客可從月台1側辨識軌道側。因而,降低因為在月台1上並列設置複數個閘門裝置100造成的閉塞感。同樣地,因為從軌道側觀看可辨識月台1側,所以駕駛鐵道車輛之司機可輕易確認月台1上之乘客等的情況,可期待提高安全性。
此外,因為第二閘門20係以框間具有間隙的框體構成,所以減輕因鐵道車輛通行產生之風壓的影響,可抑制第二閘門20在上下車方向搖晃等的姿態不穩定。
另外,亦可取代第二閘門20,而將板狀構件可轉動地設於下側桿11及上側桿12。此時,因為提高從鐵道車輛觀看月台1時的辨識性、及從月台1上觀看軌道側時之辨識性,所以板狀構件最好係透明。
此外,如第5圖等所示,第二閘門20於下側桿11及上側桿12在管制位置狀態下,最好具有朝向月台1突出之支撐部26。支撐部26於下側桿11及上側桿12在管制位置狀態下抵接於月台1,而支撐第二閘門20。藉此,於下側桿11及上側桿12在管制位置之狀態下,第一閘門10及第二閘門20之姿態穩定且維持水平狀態。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係顯示支撐部26設於第二閘門20之例,不過並非限於此者,只要是於下側桿11及上側桿12在管制位置狀態下抵接於月台1,來支撐第一閘門10或第二閘門20之至少任何一方者即可。亦即,支撐部26亦可設於下側桿11。此外,支撐部26也並非限於1個,亦可設置複數個。
另外,為了確保在閘門裝置100附近之乘客的安全性,支撐部26宜由柔軟材料構成。特別是支撐部26中抵接於月台1的前端部最好由橡膠等彈性構件構成。此外,亦可將用於進行支撐部26定位之溝等形成於月台1上。
此外,如第6圖所示,支撐部26於下側桿11及上側桿12在容許位置狀態下,最好以管制第二閘門20對下側桿11之轉動的方式而抵接於下側桿11。而支撐部26中,抵接於下側桿11之面最好係在垂直方向延伸之面。藉由如此構成,第二閘門20於下側桿11及上側桿12在容許位置狀態下姿態穩定且維持水平狀態。
另外,支撐部26於下側桿11在容許位置狀態下,只要是管制第二閘門20對下側桿11之轉動者即可,亦可設於下側桿11而並非第二閘門20。此時,設於下側桿11之支撐部26藉由抵接於第二閘門20的下框部22,促使第二閘門20之姿態穩定。
此外,如第5圖等所示,第二閘門20於第一閘門10在管制位置狀態下,具有管制第一閘門10對第二閘門20在上下車方向之移動的管制部27、28。管制部27係以夾著下側桿11之方式設於下框部22。管制部28係以夾著上側桿12之方式設於上框部23。藉此,於第一閘門10在管制位置狀態下,第一閘門10與第二閘門20之連結強固。因而,在第一閘門10及第二閘門20中,從上下車方向對推動之方向的強度提高。桿之長度愈長,對上下車方向之強度趨於減弱,不過,藉由使用管制部27、28可增長桿之長度,且可提高在上下車方向之強度。另外,管制部最好係以夾著第二閘門20之下框部22或上框部23的方式設於第一閘門10。
支撐設置構件50對設置構件30係以與上下車通道之相反側相鄰的方式固定設置於月台1,並且於下側桿11及上側桿12在管制位置之狀態下支撐第二閘門20的前端部。此外,如第1圖等所示,支撐設置構件50a最好以與為了管制向上下車通道B進入而設之閘門裝置100的設置構件30b相鄰的方式配置。此外,支撐設置構件50a亦可與設置構件30b一體地構成。此外,亦可在支撐設置構件50a與設置構件30b之間設置用於管制乘客進入之桿或板狀構件。
此外,如第7圖所示,支撐設置構件50中,係以形成支撐底面511a及作為位置偏差管制部的支撐側面512a之方式形成有支撐溝510a。同樣地,在支撐設置構件50中,係以形成支撐底面521a及作為位置偏差管制部之支撐側面522a的方式形成有支撐溝520a。而後,第二閘門20a之下框部22a的前端部222a於第一閘門10a在管制位置狀態下支撐於支撐底面511a。同樣地,第二閘門20a之上框部23a的前端部232a於第一閘門10在管制位置的狀態下支撐於支撐底面521a。
此外,第二閘門20a之下框部22a的前端部222a於第一閘門10a在管制位置之狀態下,藉由在上下車方向夾著前端部222a而形成的支撐側面512a來管制在上下車方向之位置偏差。同樣地,第二閘門20a之上框部23a的前端部232a於第一閘門10a在管制位置之狀態下,藉由在上下車方向夾著前端部232a而形成的支撐側面522a來管制在上下車方向之位置偏差。
另外,支撐溝510最好以隨著從垂直方向下方朝向上方而其寬度擴大的方式形成。亦即,最好支撐側面512間之間隔隨著從垂直方向下方朝向上方擴大而形成支撐溝510。至少最好在垂直方向上方支撐側面512間之間隔比第二閘門20之下框部22的前端部222之直徑寬。第二閘門20因為桿之撓曲或風壓影響可能在上下車方向的姿態不穩定,藉由事先擴大在垂直方向上方之支撐溝510的溝寬,即可精確地將前端部222嵌入支撐溝510。此外,藉由縮小在垂直方向下方之寬度,具體而言,藉由將支撐溝510之溝寬形成與第二閘門20之下框部22的前端部222之直徑同等寬度,可抑制前端部222在上下車方向之位置偏差。另外,就支撐溝520最好採用同樣之結構。
如以上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閘門裝置100中,因為設置構件30不需要收容管制向上下車通道進入的閘門,所以可實現設置構件30之小型化。結果可實現閘門裝置100之輕量化。此外,因為設置構件30不需要收容閘門,所以不需要考慮設置構件30大小,而可加長第一閘門10、第二閘門20之長度。因而,上下車通道可加寬,可提供對應於各種間隔之鐵道車輛的門之閘門裝置100。此外,閘門裝置100上有天花板或屋頂等時,會限制下側桿11及上側桿12之長度,而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增加第二閘門20之長度,不需增加第一閘門10及上側桿12之長度,即可擴大上下車通道的寬度。
此外,在將包含桿之閘門收容於設置構件30的結構中,可能因為桿彎曲等而發生收容不良,而本實施形態之結構中,不致產生此種問題。綜上所述,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月台
10、10a、10b‧‧‧第一閘門
11、11a、11b‧‧‧下側桿
12、12a、12b‧‧‧上側桿
15‧‧‧架設桿
20、20a、20b‧‧‧第二閘門
21、21a、21b‧‧‧轉動框部
22a‧‧‧下框部
222‧‧‧前端部
23a‧‧‧上框部
232‧‧‧前端部
24、24a、24b‧‧‧相對框部
25、25a、25b‧‧‧架設桿
26、26a、26b‧‧‧支撐部
27、27a、27b、28、28a、28b‧‧‧管制部
30、30a、30b‧‧‧設置構件
31‧‧‧台座
33‧‧‧滑輪
50、50a、50b‧‧‧支撐設置構件
510‧‧‧支撐溝
511‧‧‧支撐底面
512‧‧‧支撐側面
520‧‧‧支撐溝
521‧‧‧支撐底面
522‧‧‧支撐側面
60‧‧‧皮帶
80‧‧‧滑輪
81‧‧‧支撐部
82‧‧‧安裝部
90‧‧‧反向彈簧
100‧‧‧月台用閘門裝置
110‧‧‧滑輪
210‧‧‧滑輪
A、B‧‧‧上下車通道
第1圖係從月台內側觀看本實施形態之閘門裝置的圖,且係顯示閘門在管制位置之狀態圖。 第2圖係從月台內側觀看本實施形態之閘門裝置的圖,且係顯示閘門在容許位置之狀態圖。 第3圖係顯示閘門在管制位置狀態下設置構件之內部構造圖。 第4圖係顯示閘門在容許位置狀態下設置構件之內部構造圖。 第5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閘門裝置的立體圖,且係顯示閘門在管制位置之狀態圖。 第6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閘門裝置的立體圖,且係顯示閘門在容許位置之狀態圖。 第7圖係顯示支撐第二閘門之前端部的支撐設置構件之立體圖。

Claims (10)

  1. 一種月台用閘門裝置,其具有: 設置構件,其係與上下車通道相鄰之方式固定設置於月台; 第一閘門,其係包含:下側桿,其係可在管制前述上下車通道進入前述設置構件側之一部分的管制位置、與豎立於前述設置構件上方而容許前述上下車通道進入前述一部分的容許位置之間轉動地安裝於前述設置構件;及上側桿,其係可在管制前述上下車通道進入前述一部分之管制位置、與豎立於前述設置構件上方而容許前述上下車通道進入前述一部分的容許位置之間轉動地在比前述下側桿上方安裝於前述設置構件;及 第二閘門,其係可轉動地設於前述下側桿及前述上側桿的各個前端部,管制進入前述上下車通道之剩餘部。
  2. 如請求項1之月台用閘門裝置,其中具有支撐部,其係在前述下側桿及前述上側桿在前述管制位置之狀態下,藉由抵接於前述月台而支撐前述第一閘門或前述第二閘門的至少任何一方。
  3. 如請求項2之月台用閘門裝置,其中前述支撐部設於前述下側桿或前述第二閘門的至少任何一方,在前述下側桿及前述上側桿在前述容許位置的狀態下,以管制前述第二閘門對前述下側桿轉動之方式,抵接於前述下側桿或前述第二閘門的任何另一方。
  4. 如請求項1之月台用閘門裝置,其中具備管制部,其係設於前述第一閘門或第二閘門之至少任何一方,在前述下側桿及前述上側桿在前述管制位置之狀態下,管制另一方對前述第一閘門或第二閘門之至少任何一方的上下車方向之移動。
  5. 如請求項1之月台用閘門裝置,其中具備支撐設置構件,其係以對前述設置構件與前述上下車通道之相反側相鄰的方式固定設置於前述月台,並且在前述下側桿及前述上側桿在前述管制位置的狀態下,支撐前述第二閘門之前端部。
  6. 如請求項5之月台用閘門裝置,其中前述支撐設置構件具有位置偏差管制部,其係管制前述第二閘門在上下車方向之位置偏差。
  7. 如請求項6之月台用閘門裝置,其中前述支撐設置構件具有形成前述位置偏差管制部之溝,該溝係以隨著從垂直方向下方朝向上方而其寬度擴大的方式形成。
  8. 如請求項1之月台用閘門裝置,其中具有架設桿,其係可轉動地分別設於前述下側桿與前述上側桿,並架設在前述下側桿與前述上側桿之間。
  9. 如請求項1之月台用閘門裝置,其中前述設置構件具有施力機構,其係在前述上側桿從前述容許位置向前述管制位置轉動時,產生作用於轉動方向之相反方向的作用力。
  10. 如請求項1之月台用閘門裝置,其中從上下車方向觀看,連結前述下側桿之轉動軸與前述上側桿之轉動軸的線段,與連結前述第二閘門對前述下側桿之轉動軸與前述第二閘門對前述上側桿之轉動軸的線段係彼此平行,且長度相同。
TW108105281A 2018-04-20 2019-02-18 月台用閘門裝置 TW2019435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81511 2018-04-20
JP2018081511 2018-04-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3586A true TW201943586A (zh) 2019-11-16

Family

ID=68239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5281A TW201943586A (zh) 2018-04-20 2019-02-18 月台用閘門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757094B2 (zh)
CN (1) CN111836750A (zh)
TW (1) TW201943586A (zh)
WO (1) WO20192028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19694B2 (ja) * 2019-11-18 2023-02-08 株式会社熊平製作所 プラットホーム柵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27400A (ja) * 1993-02-08 1994-08-16 East Japan Railway Co 踏切遮断機
JP3162935B2 (ja) * 1995-01-25 2001-05-08 アマノ株式会社 中折式ゲートバー用回動装置
JP2003118567A (ja) * 2001-10-10 2003-04-2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ゲート、及び、その開閉システム
JP3868291B2 (ja) * 2001-12-26 2007-01-17 リョービ株式会社 開閉機の中折れ式ゲートバー
EP2607197A1 (en) * 2011-12-21 2013-06-26 Siemens S.A.S.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tecting passengers on a platform
JP6520460B2 (ja) * 2015-06-25 2019-05-29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プラットフォーム用安全柵
JP2017013575A (ja) * 2015-06-30 2017-01-19 東日本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屈折形遮断桿の関節構造
CN206721733U (zh) * 2017-04-11 2017-12-08 广东安居宝智能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道闸
CN107858960A (zh) * 2017-12-11 2018-03-30 四川住易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门禁道闸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57094B2 (ja) 2020-09-16
WO2019202826A1 (ja) 2019-10-24
JPWO2019202826A1 (ja) 2020-10-01
CN111836750A (zh) 2020-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40047994A1 (en) Train Platform Safety Device
WO2011058940A1 (ja) 可動ホーム柵
US20210147183A1 (en) Elevator system
KR101276144B1 (ko) 2열 이동문 스크린도어 제어 시스템
JP5103354B2 (ja) プラットホームの扉開閉装置
JPH06239224A (ja) 乗降口扉装置
TW201943586A (zh) 月台用閘門裝置
KR101177419B1 (ko) 레일차량에 구비되는 피난장치 및 그 피난장치의 레일차량에 대한 고정방법
JP4536811B2 (ja) プラットホームドア装置
JP2659488B2 (ja) 引戸装置
JP2006298022A (ja) プラットホーム隙間調整装置
RU2671071C2 (ru) Лифтовая система, блок дверного порога и способ установки дверного блока лестничной площадки лифта
JP7032302B2 (ja) 乗客コンベアの落下物防止フェンス及び乗客コンベア
JP5216746B2 (ja) 可動ホーム柵
KR101401027B1 (ko) 컨테이너형 덮개장치
KR101518454B1 (ko) 지하철 승강장의 안전발판
JP2020011673A (ja) 可動式ホーム柵
KR200389410Y1 (ko) 지하철용 스크린도어 개폐장치
JPH09142291A (ja) 軌道車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開閉ドア付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スクリーンの設置方法及び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スクリーンユニット
JP2022024231A (ja) 目地装置
KR101328001B1 (ko) 철도차량의 비상도어 록킹장치
JP2787201B2 (ja) プラットホームスクリーンドア
KR100826234B1 (ko) 스크린도어용 헤드박스의 보강구조
KR101202840B1 (ko) 스크린 도어 장치
JP6757993B1 (ja) プラットホーム用ゲー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