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2091A - 雙軸承捲線器 - Google Patents

雙軸承捲線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2091A
TW201922091A TW107131230A TW107131230A TW201922091A TW 201922091 A TW201922091 A TW 201922091A TW 107131230 A TW107131230 A TW 107131230A TW 107131230 A TW107131230 A TW 107131230A TW 201922091 A TW201922091 A TW 20192209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el
posture
main body
rotating member
rad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12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85109B (zh
Inventor
大古瀬広樹
新妻基弘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20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20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51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510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931Spool or spool shaft detai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92Frame details
    • A01K89/01921Frame disassembly features
    • A01K89/01923Rotated joi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92Frame detai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92Frame details
    • A01K89/0193Frame details with bearing featur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Storage Of Web-Like 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課題] 提供一種雙軸承捲線器,釣者可以將本體部無異樣感地把持,且可以將捲筒支撐部從本體部容易地取下。   [技術內容] 雙軸承捲線器(100),是具備:捲筒(10)、及捲筒軸(14)、及捲筒支撐部(17)、及捲線器本體(1)、及轉動構件(19)。轉動構件(19),是在:可將捲筒支撐部(17)從捲線器本體(1)取下的第1姿勢、及不能將捲筒支撐部(17)從捲線器本體(1)取下的第2姿勢之間,可轉動地配置。在第1姿勢中,轉動構件(19)的徑方向外側部(19b1、19b2),是在徑方向及軸方向的至少其中任一方的方向,與捲線器本體(1)隔有間隔地配置。在第2姿勢中,在軸方向將轉動構件(19)從外側所見的情況時,徑方向外側部(19b1、19b2),是被配置於比徑方向中的本體部的外面更內側。

Description

雙軸承捲線器
本發明,是有關於雙軸承捲線器者。
習知的雙軸承捲線器,是具備:捲筒、及捲筒軸、及左框架(本體部)、及可轉動地被裝設於左框架的左側蓋(轉動構件)(參照專利文獻1及2)。
且習知的雙軸承捲線器,是具備:捲筒、及捲筒軸、及左框架(本體部)、及可裝卸地被嵌合在左框架的捲筒支撐部(參照專利文獻3及4)。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昭63-263033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專利第5775298號公報   [專利文獻3] 日本實公平6-20388號公報   [專利文獻4] 日本實公平8-10289號公報
[本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在如專利文獻1及2所示的雙軸承捲線器中,藉由將左側蓋(3、3a;轉動構件)對於左框架(2a;本體部)轉動,而使捲筒被裝卸於框架。
此情況,在左側蓋及左框架中,形成有接合面。因此,釣者是由手掌將捲線器握持,此接合面是與釣者的手掌接觸的話,此接觸有可能對於釣者施加異樣感。
尤其是,在魚鉤住釣線時,釣者由手掌強力握持捲線器的情況時,左側蓋的接合面及左框架的接合面之間,間隙有可能發生。如此的話,上述的異樣感對於釣者,有可能進一步變大。
且在如專利文獻3及4所示的雙軸承捲線器中,藉由將捲筒支撐部(7、6)從左框架(1、4)取下,或將捲筒支撐部安裝於左框架,而使捲筒被裝卸於框架。
此情況,在專利文獻3的雙軸承捲線器中,為了將捲筒支撐部從左框架取下,有必要將厚度薄的止轉突起立起並由手指拉伸,而不易將捲筒支撐部從框架取下。
在專利文獻4的雙軸承捲線器中,為了將捲筒支撐部從左框架取下,將捲筒支撐部旋轉之後,有必要將手指施加在淺淺且手指不易指施加的凹部地由手指勉強拔取,或將捲筒的凸緣朝向捲筒支撐部推壓,所以捲筒支撐部的操作困難。
本發明,是有鑑於上述的問題者,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雙軸承捲線器,釣者可以將本體部無異樣感地把持,且可以將捲筒支撐部從本體部容易地取下。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一態樣的雙軸承捲線器,是具備:捲筒、及捲筒軸、及捲筒支撐部、及本體部、及轉動構件。在捲筒中,捲附釣線。捲筒軸,是被配置於捲筒的旋轉中心。捲筒支撐部,是將捲筒軸的一端側可支撐地構成。捲筒支撐部是可裝卸地被裝設於本體部。
轉動構件,是對於本體部將捲筒支撐部可連結地構成。轉動構件,是在:可將捲筒支撐部從本體部取下的第1姿勢、及不能將捲筒支撐部從本體部取下的第2姿勢之間,可轉動地配置。
在第1姿勢中,轉動構件的徑方向外側部,是在遠離捲筒的旋轉中心的第1徑方向及沿著捲筒的旋轉中心的第1軸方向的至少其中任一方的方向,與本體部隔有間隔地配置。在第2姿勢中,在第1軸方向將轉動構件從外側所見的情況時,徑方向外側部,是被配置於比第1徑方向中的本體部的外面更內側。
在本雙軸承捲線器中,轉動構件是第2姿勢的情況,在第1軸方向將轉動構件從外側所見,徑方向外側部,因為是被配置於比第1徑方向中的本體部的外面更內側,所以釣者可以將本體部無異樣感地把持。
且轉動構件是第1姿勢的情況,轉動構件的徑方向外側部,是在遠離捲筒的旋轉中心的第1徑方向及沿著捲筒的旋轉中心的第1軸方向的至少其中任一方的方向,與本體部隔有間隔地配置。因此,旋轉構件是第1姿勢的情況,釣者,可以將轉動構件的徑方向外側部容易地操作,可以將捲筒支撐部從本體部容易地取下。
在本發明的其他的態樣的雙軸承捲線器中,轉動構件是第1姿勢的情況,為了將捲筒支撐部從本體部取下,徑方向外側部是藉由上述的間隔而可操作地被配置較佳。在此,轉動構件是第2姿勢的情況,將本體部可把持地配置有徑方向外側部。
藉由此構成,而在轉動構件是第1姿勢的情況,釣者,可以更容易地將捲筒支撐部從本體部取下。且,在轉動構件是第2姿勢的情況,釣者,可以將本體部更無異樣感地把持。
在本發明的其他的態樣的雙軸承捲線器中,在第1姿勢中,轉動構件,是在遠離捲筒的第1軸方向,對於本體部可移動地構成較佳。在此,在第2姿勢中,轉動構件,是在第1軸方向,對於本體部不能移動地構成。
藉由此構成,而在第1姿勢中,可以使用轉動構件,將捲筒支撐部從本體部容易地取下。且,在第2姿勢中,可以透過轉動構件,將捲筒支撐部固定在本體部。
在本發明的其他的態樣的雙軸承捲線器中,本體部,是具有將轉動構件配置用的開口部較佳。在此,徑方向外側部,是被配置於開口部的外側。
藉由此構成,可藉由轉動構件容易將捲筒支撐部安裝於本體部,或可藉由轉動構件而將捲筒支撐部從本體部容易地取下。
在本發明的其他的態樣的雙軸承捲線器中,徑方向外側部,是具有突出部較佳。突出部,是在轉動構件是第1姿勢的情況,在遠離轉動中心的第2徑方向,比本體部更朝外側突出。在此,突出部的先端部,是在第2徑方向與本體部隔有間隔地配置。
藉由此構成,釣者,可以使用與本體部隔有間隔地配置的突出部,將捲筒支撐部從本體部容易地取下。
在本發明的其他的態樣的雙軸承捲線器中,突出部及本體部的外面之間,是設有間隙較佳。
藉由此構成,而將轉動構件轉動的情況時,在突出部及本體部的外面之間因為滑動阻力不會產生,所以可以將轉動構件平順地旋轉。
在本發明的其他的態樣的雙軸承捲線器中,本體部,是具有段差部較佳。段差部,是在轉動構件是第2姿勢的情況,在第1軸方向與突出部相面對。
在此構成中,在轉動構件是第2姿勢的情況,藉由將突出部與本體部的段差部相面對,釣者就可以將本體部更無異樣感地把持。
在本發明的其他的態樣的雙軸承捲線器中,徑方向外側部,是具有相面對部較佳。相面對部,是在轉動構件是第1姿勢的情況,在沿著轉動中心的第2軸方向,與本體部相面對配置。在此,相面對部的外周部,是在第2軸方向與本體部隔有間隔地配置。
藉由此構成,釣者可以使用與本體部隔有間隔地配置的相面對部,將捲筒支撐部從本體部容易地取下。
在本發明的其他的態樣的雙軸承捲線器中,徑方向外側部,是具有:突出部、及相面對部較佳。突出部,是在轉動構件是第1姿勢的情況,在遠離轉動中心的第2徑方向,比本體部更朝外側突出。突出部的先端部,是在第2徑方向與本體部隔有間隔地配置。
相面對部,是在轉動構件是第1姿勢的情況,在沿著轉動中心的第2軸方向,與本體部相面對配置。相面對部的外周部,是在第2軸方向與本體部隔有間隔地配置。
藉由此構成,釣者可以使用與本體部隔有間隔地配置的突出部及相面對部,將捲筒支撐部從本體部容易地取下。 [發明的效果]
依據本發明的話,在雙軸承捲線器中,釣者可以將本體部無異樣感地把持,且可以將捲筒支撐部從本體部容易地取下。
<雙軸承捲線器的整體概要>   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雙軸承捲線器100,是如第1圖、第2圖A、及第2圖B所示,具備:捲線器本體1(本體部的一例)、及操作桿2、及捲筒10(參照第1圖)、及捲筒軸14(參照第6圖A及第6圖B)、及捲筒支撐構造15。
又,以下所使用的"軸方向",是被定義成:捲筒10的旋轉中心即捲筒軸心CA延伸的方向,或是沿著捲筒軸心CA的方向。捲筒軸心CA,是與捲筒軸14的軸心同芯。因此,"軸方向",也可以解釋成:捲筒軸14延伸的方向,或是沿著捲筒軸14的方向。
"徑方向",是被定義成遠離捲筒軸心CA的方向。"圓周方向",是被定義成捲筒軸心CA周圍的方向。
如第1圖、第2圖A、及第2圖B所示,在捲線器本體1中,裝設有:操作桿2、及捲筒10(參照第1圖)、及捲筒軸14(參照第6圖A及第6圖B)、及捲筒支撐構造15。對於捲線器本體1的詳細,如後述。
操作桿2,是可旋轉地構成捲筒10。詳細的話,操作桿2,是將捲筒10旋轉驅動地構成,可旋轉地設於捲線器本體1的側部。操作桿2,是設於後述的側蓋8a側。
又,在將雙軸承捲線器100裝設在釣竿的狀態中將操作桿2旋轉的情況時,也有將操作桿2旋轉的旋轉方向,記載為"線捲取方向"。且,將釣線吐出的方向設成前方,將其相反設成後方。將接近釣竿的方向設成下方,將遠離釣竿的方向設成上方。
在捲筒10中,捲附釣線。捲筒10,是具有上述的捲筒軸心CA。捲筒10,是可旋轉地被支撐於捲線器本體1。在此,捲筒10,是可一體旋轉地被裝設於捲筒軸14。捲筒10,是透過捲筒軸14,可旋轉地被支撐於捲線器本體1。捲筒軸14,是被配置於捲筒軸心CA。在此,捲筒軸14,是可與捲筒10一體旋轉地構成。捲筒軸14,是可旋轉地被支撐於捲線器本體1。
<捲線器本體>   如第1圖所示,捲線器本體1,是具有:框架7、及側蓋8a。
框架7,是具有:第1側板7a、及第2側板7b、及複數連結部7c。在第1側板7a及第2側板7b之間,是配置有捲筒10。第1側板7a,是設於操作桿2側。第1側板7a,是透過無圖示的軸承,將捲筒軸14可旋轉地支撐。
第2側板7b,是設於與操作桿2相反側。第2側板7b,是在軸方向,與第1側板7a隔有間隔地配置。
如第3圖A及第3圖B所示,第2側板7b,是具有:將捲筒10裝卸用的開口部7d、及將轉動構件19的第1操作部19b1(如後述)配置用的段差部7i。開口部7d,是朝捲筒軸方向貫通第2側板7b。開口部7d,是實質上形成圓筒狀。
在開口部7d中,配置有轉動構件19。開口部7d,是具有:導引凹部7e、及卡口溝部7f、及定位凹部7g。導引凹部7e,是將轉動構件19的卡口凸部19d(如後述)朝卡口溝部7f導引。導引凹部7e,是設於開口部7d的內周面。在此,複數(例如2個)的導引凹部7e,是形成於開口部7d的內周面。
如第3圖A所示,各導引凹部7e,是朝軸方向延伸的溝部。各導引凹部7e,是從第2側板7b的外面朝向卡口溝部7f,朝軸方向延伸。
如第3圖B所示,各導引凹部7e,是在周方向,隔有間隔地配置。例如,各導引凹部7e,是在周方向,由180度的間隔被配置。即,各導引凹部7e,是與徑方向相面對配置。在此,一方的導引凹部7e,是被配置於釣竿側即開口部7d的下方。另一方的導引凹部7e,是被配置於遠離釣竿側即開口部7d的上方。另一方的導引凹部7e的構成,是與一方的導引凹部7e的構成相同。
如第3圖A及第3圖B所示,卡口溝部7f,是將轉動構件19的卡口凸部19d朝圓周方向導引。卡口溝部7f,是設於開口部7d的內周面。在此,複數(例如2個)的卡口溝部7f,是形成於開口部7d的內周面。
各卡口溝部7f,是朝圓周方向延伸。各卡口溝部7f,是從各導引凹部7e朝圓周方向延伸。例如,一方的卡口溝部7f,是從下方的導引凹部7e朝向上方的導引凹部7e延伸。詳細的話,如第3圖B所示,將第2側板7b從軸方向外側所見的情況,一方的卡口溝部7f,是從下方的導引凹部7e,朝向順時針的圓周方向延伸。一方的卡口溝部7f的先端部7h,是與上方的導引凹部隔有間隔地配置。
另一方的卡口溝部7f的構成,是與上述的一方的卡口溝部7f的構成實質上相同。另一方的卡口溝部7f,是從上方的導引凹部7e,朝向下方的導引凹部7e延伸。詳細的話,如第3圖B所示,將第2側板7b從軸方向外側所見的情況,另一方的卡口溝部7f,是從上方的導引凹部7e,朝向順時針的圓周方向延伸。另一方的卡口溝部7f的先端部7h,是與下方的導引凹部7e隔有間隔地配置。
卡口凸部19d是可抵接在複數卡口溝部7f的各先端部7h。由此,轉動構件19是被定位在圓周方向。
如第3圖A及第3圖B所示,定位凹部7g,是限制捲筒支撐部17的旋轉用者。定位凹部7g,是設於開口部7d的內周面。在此,至少1個(例如1個)的定位凹部7g,是形成於開口部7d的內周面。定位凹部7g,是朝軸方向延伸的溝部。定位凹部7g,是被配置於一方的卡口溝部7f的先端部7h、及上方的導引凹部的圓周方向之間。
如第3圖A及第3圖B所示,段差部7i,是設於框架7的第2側板7b。段差部7i,是設於開口部7d的徑方向外側。例如,段差部7i,是在開口部7d的徑方向外側中,被設置在線吐出方向相反側例如第2側板7b的後方。如第2圖A及第6圖A所示,段差部7i,是在後述的轉動構件19是安裝姿勢的情況,在軸方向與第1操作部19b1相面對。
如第1圖所示,複數連結部7c,是將第1側板7a及第2側板7b連結。複數連結部7c,是在第1側板7a及第2側板7b的前部、後部、及下部中,將第1側板7a及第2側板7b彼此連結。在下部的連結部中,釣竿裝設用的竿裝設腳部是一體地形成。
如第1圖所示,側蓋8a,是將操作桿2側的框架7覆蓋。詳細的話,側蓋8a,是被裝設於第1側板7a,將第1側板7a覆蓋。側蓋8a,是透過無圖示的軸承,將捲筒軸14的一端可旋轉地支撐。
<捲筒支撐構造的構成>   捲筒支撐構造15,是將捲筒軸14支撐(參照第6圖A及第6圖B)。詳細的話,捲筒支撐構造15,是將捲筒軸14的另一端側可旋轉地支撐。
如第1圖所示,捲筒支撐構造15,是可裝卸地被裝設於捲線器本體1。在此,捲筒支撐構造15,是可裝卸地被裝設於操作桿2相反側的框架7。詳細的話,如第1圖、第3圖A、及第4圖所示,捲筒支撐構造15,是可裝卸地被裝設在第2側板7b的開口部7d,將第2側板7b的開口部7d覆蓋。
如第4圖、第5圖、第6圖A、及第6圖B所示,捲筒支撐構造15,是具有:捲筒支撐部17、及轉動構件19。
(捲筒支撐部)   如第1圖、第4圖、第6圖A、及第6圖B所示,捲筒支撐部17,是透過轉動構件19,可裝卸地被裝設於捲線器本體1。捲筒支撐部17,是被配置於捲筒軸心CA及轉動構件19的徑方向之間。
如第6圖A及第6圖B所示,捲筒支撐部17,是將捲筒軸14的另一端可支撐地構成。捲筒支撐部17,是可裝卸地被裝設於捲線器本體1。捲筒支撐部17,是將轉動構件19可旋轉地保持。
捲筒支撐部17,是具有:軸支撐部17a、及筒部17b、及圓板部17c。軸支撐部17a,是將捲筒軸14的另一端可旋轉地支撐。具體而言,軸支撐部17a,是實質上形成筒狀。軸支撐部17a的中心,是與捲筒軸心CA同芯。
在軸支撐部17a的內周部中,配置有捲筒軸14的另一端。在軸支撐部17a的內周面及捲筒軸14的另一端外周面之間,是配置有軸承16。即,軸支撐部17a,是透過軸承16,將捲筒軸14的另一端可旋轉地支撐。
筒部17b,是實質上形成筒狀。筒部17b,是在徑方向,與軸支撐部17a隔有間隔地配置。在筒部17b的徑方向外側中,配置有轉動構件19。
如第6圖A及第6圖B所示,筒部17b,是具有:孔部17d、及定位凸部17e(參照第4圖)。在此,筒部17b,是具有:複數(例如3個)的孔部17d、及至少1個(例如1個)的定位凸部17e。
各孔部17d,是將止脫構件21(如後述),從筒部17b的內周側朝向轉動構件19插通用者。各孔部17d,是將筒部17b朝徑方向貫通。各孔部17d,是在周方向,隔有間隔地配置。例如,各孔部17d,是在周方向,由60度的間隔被配置。
如第4圖所示,定位凸部17e,是限制對於捲線器本體1的捲筒支撐部17的旋轉用者。定位凸部17e,是設於筒部17b的外周部。詳細的話,定位凸部17e,是與筒部17b的外周部一體形成,從筒部17b的外周部朝徑方向外側突出。定位凸部17e,是被配置於捲線器本體1(開口部7d)的定位凹部7g(參照第3圖A及第3圖B)。
如第6圖A及第6圖B所示,圓板部17c,是將軸支撐部17a及筒部17b連結。圓板部17c,是實質上形成圓板狀。軸支撐部17a是一體地形成在圓板部17c的內周部。筒部17b是一體地形成在圓板部17c的外周部。
如第1圖及第4圖所示,將調整錶盤20操作用的開口17g,是被設置在圓板部17c。且,如第6圖A及第6圖B所示,將調整錶盤20(參照第1圖及第4圖)配置用的環狀凹部17f,是被形成在圓板部17c的內面。在此,調整錶盤20,是調整捲筒10的制動力用的操作構件。調整錶盤20,是構成調整捲筒10的制動力用的捲筒制動機構30(參照第6圖A及第6圖B)。又,對於捲筒制動機構30的構成及動作等,在本實施例中不特別詳述。
(轉動構件)   轉動構件19,是為了可將捲筒支撐部17安裝於捲線器本體1、和可將捲筒支撐部17從捲線器本體1取下,而使用。轉動構件19,是可將捲筒支撐部17連結於捲線器本體1地構成。
如第1圖、第2圖A、及第2圖B所示,轉動構件19,是被配置於捲線器本體1及捲筒支撐部17之間。詳細的話,轉動構件19,是被配置於第2側板7b的開口部7d及捲筒支撐部17的徑方向之間。轉動構件19的轉動中心,是與捲筒軸心CA同芯。
如第2圖A及第2圖B所示,轉動構件19,是在安裝姿勢(第2姿勢的一例;參照第2圖A)及裝卸姿勢(第1姿勢的一例;參照第2圖B)之間可轉動地被配置於捲線器本體1(例如框架7)。詳細的話,轉動構件19,是在安裝姿勢及裝卸姿勢之間可轉動地卡合在框架7例如第2側板7b的開口部7d。
在此,安裝姿勢,是不能將捲筒支撐部17從捲線器本體1取下的姿勢。在安裝姿勢中,轉動構件19,是在第1軸方向,對於捲線器本體1不能移動地構成。
裝卸姿勢,是可將捲筒支撐部17從捲線器本體1取下的姿勢。在裝卸姿勢中,轉動構件19,是在遠離捲筒10的第1軸方向,對於捲線器本體1可移動地構成。
且如第5圖、第6圖A、及第6圖B所示,轉動構件19,是可旋轉地配置於捲筒支撐部17。
如第4圖及第5圖所示,轉動構件19,是具有:轉動部19a、及第1操作部19b1(徑方向外側部的一例;突出部的一例)、及第2操作部19b2(徑方向外側部的一例;相面對部的一例)。轉動部19a,是實質上形成圓環狀。轉動部19a,是被配置於捲筒支撐部17的外周部,例如筒部17b的外周面。
如第5圖所示,轉動部19a,是具有:環狀溝部19c、及卡口凸部19d。環狀溝部19c,是形成環狀的溝部。環狀溝部19c,是形成於轉動部19a的內周面。環狀溝部19c,是朝圓周方向延伸。
卡口凸部19d,是設於轉動部19a的外周部。在此,複數(例如2個)的卡口凸部19d,是與轉動部19a的外周部一體形成。
各卡口凸部19d,是從轉動部19a的外周部朝徑方向外側突出。各卡口凸部19d,是在周方向,隔有間隔地配置。例如,各卡口凸部19d,是在周方向,由180度的間隔被配置。即,各卡口凸部19d,是與徑方向相面對配置。
轉動構件19,是被安裝在捲線器本體1例如第2側板7b的開口部7d的情況,各卡口凸部19d,是被配置於開口部7d的各導引凹部7e(參照第3圖A及第3圖B),朝接近捲筒10的軸方向移動。且,各卡口凸部19d,是到達各卡口溝部7f的位置的話,沿著各卡口溝部7f朝圓周方向移動。如此的話,各卡口凸部19d,是與各卡口溝部7f的先端部7h抵接。由此,各卡口凸部19d,是被定位在第2側板7b的開口部7d。此姿勢是安裝姿勢。
轉動構件19,是從捲線器本體1例如第2側板7b的開口部7d被取下的情況,各卡口凸部19d,是從各卡口溝部7f的先端部7h朝向各導引凹部7e,將各卡口溝部7f朝圓周方向移動。且,各卡口凸部19d,是到達各導引凹部7e。此姿勢是裝卸姿勢。且,各卡口凸部19d,是從各導引凹部7e朝遠離捲筒10的軸方向移動。由此,各卡口凸部19d、及第2側板7b的開口部7d的卡合被解除。
第2圖A及第2圖B所示的第1操作部19b1,是將轉動部19a對於捲線器本體1轉動時所使用。例如,第1操作部19b1,是將可轉動地支撐轉動部19a的捲筒支撐部17,從捲線器本體1取下時也使用。
更具體而言,釣者,是將手指卡合在第1操作部19b1,藉由進行回轉動作,而使轉動部19a轉動。且,釣者,是將手指卡合在第1操作部19b1,藉由進行按壓動作,而使捲筒支撐部17被取下。
如第2圖A、第2圖B、第6圖A、及第6圖B所示,第1操作部19b1,是設於轉動部19a。在此,第1操作部19b1,是設於轉動構件19的徑方向外側,例如轉動部19a的徑方向外側。詳細的話,第1操作部19b1,是從轉動部19a朝徑方向外側突出,與轉動部19a一體形成。
第1操作部19b1,是被配置於開口部7d的外側。例如,第1操作部19b1,是被配置於比開口部7d更徑方向外側。如第6圖A及第6圖B所示,第1操作部19b1及捲線器本體1的外面之間,是設有間隙G1、G2。詳細的話,在安裝姿勢及裝卸姿勢之間,在第1操作部19b1及捲線器本體1的外面之間,設有間隙G1、G2。
轉動構件19是安裝姿勢的情況(參照第2圖A),第1操作部19b1,是將捲線器本體1可把持地配置。詳細的話,轉動構件19是安裝姿勢的情況,在軸方向將轉動構件19從外側所見的情況時,第1操作部19b1,是被配置於比徑方向中的捲線器本體1的外面,例如徑方向中的第2側板7b的外面更內側。
更詳細的話,如第2圖A及第6圖A所示,第1操作部19b1,是被配置於比第1操作部19b1的先端部與捲線器本體1(例如第2側板7b)相面對的部分中的外側的部分7j更徑方向內側。在此,第1操作部19b1,是被配置於比段差部7i的外周部7j更徑方向內側。
轉動構件19是裝卸姿勢的情況(參照第2圖B及第6圖B),第1操作部19b1,是在遠離捲筒軸心CA的徑方向,比捲線器本體1更朝外側突出。
例如,如第6圖B所示,轉動構件19是裝卸姿勢的情況,第1操作部19b1的先端部,是在遠離捲筒軸心CA的徑方向,與捲線器本體1的外面隔有間隔D1地配置。間隔D1,是徑方向中的第1操作部19b1的先端部及捲線器本體1之間的距離。藉由此第1操作部19b1的先端部及捲線器本體1之間的間隔D1,而將捲筒支撐部17從捲線器本體1取下時,第1操作部19b1是成為可操作。
且轉動構件19是裝卸姿勢的情況(參照第6圖B),第1操作部19b1及捲線器本體1的外面之間是設有間隙G2。詳細的話,此情況,與捲線器本體1的外面相面對的第1操作部19b1的內面、及捲線器本體1的外面之間,是設有間隙G2。
第2圖A及第2圖B所示的第2操作部19b2,是將轉動部19a對於捲線器本體1轉動時所使用。例如,第2操作部19b2,是將可轉動地支撐轉動部19a的捲筒支撐部17,從捲線器本體1取下時也使用。
更具體而言,釣者,是將手指卡合在第2操作部19b2,藉由進行回轉動作,而使轉動部19a轉動。且,釣者,是將手指卡合在第2操作部19b2,藉由進行按壓動作,而使捲筒支撐部17被取下。
如第2圖A、第2圖B、第6圖A、及第6圖B所示,第2操作部19b2,是設於轉動部19a。在此,第2操作部19b2,是設於轉動構件19的徑方向外側,例如轉動部19a的徑方向外側。詳細的話,第2操作部19b2,是從轉動部19a朝徑方向外側突出,與轉動部19a一體形成。
第2操作部19b2,是在周方向,與第1操作部19b1隔有間隔地配置。在此,第2操作部19b2,是在周方向,與第1操作部19b1由180度的間隔被配置。
第2操作部19b2,是被配置於開口部7d的外側。例如,第2操作部19b2,是被配置於比開口部7d更徑方向外側。如第6圖A及第6圖B所示,第2操作部19b2及捲線器本體1的外面之間,是設有間隙G3、G4。詳細的話,在安裝姿勢及裝卸姿勢之間,第2操作部19b2的先端部及捲線器本體1的外面之間,是設有間隙G3、G4。
轉動構件19是安裝姿勢的情況(參照第2圖A及第6圖A),第2操作部19b2,是將捲線器本體1可把持地配置。詳細的話,轉動構件19是安裝姿勢的情況,在軸方向將轉動構件19從外側所見的情況時,第2操作部19b2,是被配置於比徑方向中的捲線器本體1的外面,例如徑方向中的第2側板7b的外面更內側。
更詳細的話,第2操作部19b2,是被配置於比第2操作部19b2的先端部與捲線器本體1(例如第2側板7b)相面對的部分中的外側的部分7k更徑方向內側。在此,第2操作部19b2,是被配置於比第2側板7b的外周部7k更徑方向內側。
如第6圖B所示,轉動構件19是裝卸姿勢的情況,第2操作部19b2,是在軸方向,與捲線器本體1相面對地配置。
例如,轉動構件19是裝卸姿勢的情況,第2操作部19b2的先端部,是在軸方向,與捲線器本體1的外面隔有間隔D2地配置。在此,間隔D2,是上述的間隙G4的軸方向的間隔。
詳細的話,此情況,與捲線器本體1的外面相面對的第2操作部19b2的內面、及捲線器本體1的外面之間,是設有間隔D2。藉由此第2操作部19b2的先端部及捲線器本體1之間的間隔D2,而將捲筒支撐部17從捲線器本體1取下時,第2操作部19b2是成為可操作。   具有上述的構成的轉動構件19,是透過例如止脫構件21,可轉動地配置於捲筒支撐部17。詳細的話,如第5圖、第6圖A、及第6圖B所示,止脫構件21的裝設部21a是被配置於捲筒支撐部17的筒部17b的內周部。且,止脫構件21的限制部21b,是透過捲筒支撐部17的孔部17d被配置於轉動構件19的環狀溝部19c。由此,轉動構件19,是對於捲筒支撐部17在軸方向被止脫,且對於捲筒支撐部17朝圓周方向可轉動。
<捲筒支撐構造的組裝>   捲筒支撐構造15,是如下地被組裝。首先,轉動構件19,是被配置於捲筒支撐部17的徑方向外側。在此狀態中,轉動構件19的環狀溝部19c,是在徑方向,與捲筒支撐部17的筒部17b的各孔部17d相面對配置。
接著,調整錶盤20是被配置於捲筒支撐部17的環狀凹部17f,止脫構件21是透過環狀的蓋構件23被裝設於捲筒支撐部17。最後,止脫構件21及蓋構件23,是藉由固定構件例如螺栓構件22,而被定位。   如此被組裝的捲筒支撐構造15,是如下地被安裝於捲線器本體1。
在將轉動構件19對於捲筒支撐部17配置成裝卸姿勢的狀態中,第4圖所示的轉動構件19的各卡口凸部19d,是被配置於第3圖A所示的捲線器本體1(開口部7d)的各導引凹部7e,第4圖所示的捲筒支撐部17的定位凸部17e,是被配置於第3圖A所示的捲線器本體1(開口部7d)的定位凹部7g。
在此狀態中,捲筒支撐構造15是被壓入捲筒10側。此時,捲筒軸14的端部,是透過軸承16,可旋轉地被支撐於捲筒支撐部17的軸支撐部17a。
接著,如第2圖B所示,轉動構件19是朝旋轉方向R2轉動的話,第4圖所示的轉動構件19的各卡口凸部19d,是沿著第3圖A所示的各卡口溝部7f朝圓周方向移動。且,各卡口凸部19d是與各卡口溝部7f的先端部7h抵接。由此,轉動構件19的姿勢是從裝卸姿勢(參照第2圖B)朝安裝姿勢(參照第2圖A)變化,捲筒支撐構造15是被安裝於捲線器本體1。
如此被安裝於捲線器本體1的捲筒支撐構造15,是藉由進行與上述的安裝形態相反程序,而使捲筒支撐構造15從捲線器本體1被取下。因此,對於取下的程序,是簡單地說明。
轉動構件19,是從安裝姿勢(參照第2圖A)朝裝卸姿勢(參照第2圖B)變化地,對於捲線器本體1及捲筒支撐部17朝旋轉方向R1(參照第2圖A)被轉動。
例如,藉由將轉動構件19的第1操作部19b1及第2操作部19b2朝圓周方向按壓,而轉動構件19的姿勢,是從安裝姿勢(參照第2圖A)朝裝卸姿勢(參照第2圖B)變化。在此狀態中,藉由利用間隔D1、D2,將第1操作部19b1及第2操作部19b2,朝遠離捲筒10的軸方向按壓,而使捲筒支撐構造15從捲線器本體1被取下。
<其他的實施例>   以上,雖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例,但是本發明不限定於這些,只要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可進行各種變更。
(a)在前述實施例中,在轉動構件19是裝卸姿勢的情況,雖顯示第1操作部19b1是從捲線器本體1朝徑方向突出的情況的例,但是將第2操作部19b2與第1操作部19b1同樣地構成也可以。
(b)在前述實施例中,在轉動構件19是裝卸姿勢的情況,雖顯示第1操作部19b1是從捲線器本體1朝徑方向突出的情況的例,但是將第1操作部19b1與第2操作部19b2同樣地構成也可以。
(c)在前述實施例中,雖顯示捲筒10是可與捲筒軸14一體旋轉地構成的情況的例,但是捲筒10是可旋轉地被支撐於捲筒軸14也可以。
(d)在前述實施例中,雖顯示轉動構件19的轉動中心是與捲筒軸心CA同芯的情況的例,但是轉動構件19的轉動中心,是從捲筒軸心CA偏移也可以。
(e)在前述實施例中,雖顯示使用止脫構件21,使轉動構件19對於捲筒支撐部17可轉動地配置的情況的例,但是轉動構件19是可以對於捲筒支撐部17轉動的話,轉動構件19是對於捲筒支撐部17任何卡合地配置也可以。
(f)在前述實施例中,雖顯示調整錶盤20是被裝設於捲筒支撐構造15的情況的例。但可取代此,在調整錶盤20未具有例如捲筒制動機構30的雙軸承捲線器,本發明也可適用。
1‧‧‧捲線器本體
2‧‧‧操作桿
7‧‧‧框架
7a‧‧‧第1側板
7b‧‧‧第2側板
7c‧‧‧連結部
7d‧‧‧開口部
7e‧‧‧導引凹部
7f‧‧‧卡口溝部
7g‧‧‧定位凹部
7h‧‧‧先端部
7i‧‧‧段差部
7j‧‧‧外周部
7k‧‧‧外周部
8a‧‧‧側蓋
10‧‧‧捲筒
14‧‧‧捲筒軸
15‧‧‧捲筒支撐構造
16‧‧‧軸承
17‧‧‧捲筒支撐部
17a‧‧‧軸支撐部
17b‧‧‧筒部
17c‧‧‧圓板部
17d‧‧‧孔部
17e‧‧‧定位凸部
17f‧‧‧環狀凹部
17g‧‧‧開口
19‧‧‧轉動構件
19a‧‧‧轉動部
19b1‧‧‧第1操作部
19b2‧‧‧第2操作部
19c‧‧‧環狀溝部
19d‧‧‧卡口凸部
20‧‧‧調整錶盤
21‧‧‧止脫構件
21a‧‧‧裝設部
21b‧‧‧限制部
22‧‧‧螺栓構件
23‧‧‧蓋構件
30‧‧‧捲筒制動機構
100‧‧‧雙軸承捲線器
CA‧‧‧捲筒軸心
D1、D2‧‧‧間隔
G1~G4‧‧‧間隙
[第1圖] 雙軸承捲線器的立體圖。   [第2圖A] 雙軸承捲線器的側面圖(安裝姿勢)。   [第2圖B] 雙軸承捲線器的側面圖(裝卸姿勢)。   [第3圖A] 第2側板的立體圖。   [第3圖B] 第2側板的側面圖。   [第4圖] 捲筒支撐構造的立體圖。   [第5圖] 轉動構件的立體圖。   [第6圖A] 第1圖的切斷線VIA-VIA的部分放大剖面圖。   [第6圖B] 第2圖B的切斷線VIB-VIB的部分放大剖面圖。

Claims (9)

  1. 一種雙軸承捲線器,具備:   捲附釣線的捲筒、及   被配置於前述捲筒的旋轉中心的捲筒軸、及   將前述捲筒軸的一端側可支撐地構成的捲筒支撐部、及   將前述捲筒支撐部可裝卸地被裝設的本體部、及   對於前述本體部將前述捲筒支撐部可連結地構成且在可將前述捲筒支撐部從前述本體部取下的第1姿勢及不能將前述捲筒支撐部從前述本體部取下的第2姿勢之間可轉動地配置的轉動構件,   在前述第1姿勢中,前述轉動構件的徑方向外側部,是在遠離前述旋轉中心的第1徑方向及沿著前述旋轉中心的第1軸方向的至少其中任一方的方向,與前述本體部隔有間隔地配置,   在前述第2姿勢中,在前述第1軸方向將前述轉動構件從外側所見的情況時,前述徑方向外側部,是被配置於比前述第1徑方向中的前述本體部的外面更內側。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雙軸承捲線器,其中,   前述轉動構件是前述第1姿勢的情況,為了將前述捲筒支撐部從前述本體部取下,使前述徑方向外側部可藉由前述間隔操作地配置,   前述轉動構件是前述第2姿勢的情況,將前述本體部可把持地配置有前述徑方向外側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雙軸承捲線器,其中,   在前述第1姿勢中,前述轉動構件,是在遠離前述捲筒的前述第1軸方向,對於前述本體部可移動地構成,   在前述第2姿勢中,前述轉動構件,是在前述第1軸方向,對於前述本體部不能移動地構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雙軸承捲線器,其中,   前述本體部,是具有將前述轉動構件配置用的開口部,   前述徑方向外側部,是被配置於前述開口部的外側。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雙軸承捲線器,其中,   前述徑方向外側部,是具有:在前述轉動構件是前述第1姿勢的情況,在遠離轉動中心的第2徑方向比前述本體部更朝外側突出的突出部,   前述突出部的先端部,是在前述第2徑方向與前述本體部隔有間隔地配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雙軸承捲線器,其中,   前述突出部及前述本體部的外面之間,是設有間隙。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雙軸承捲線器,其中,   前述本體部,是具有:在前述轉動構件是前述第2姿勢的情況,在前述第1軸方向與前述突出部相面對的段差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雙軸承捲線器,其中,   前述徑方向外側部,是具有:在前述轉動構件是前述第1姿勢的情況,在沿著轉動中心的第2軸方向與前述本體部相面對配置的相面對部,   前述相面對部的外周部,是在前述第2軸方向與前述本體部隔有間隔地配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雙軸承捲線器,其中,   前述徑方向外側部,是具有:在前述轉動構件是前述第1姿勢的情況,在遠離轉動中心的第2徑方向比前述本體部更朝外側突出的突出部、及在前述轉動構件是前述第1姿勢的情況,在沿著前述轉動中心的第2軸方向與前述本體部相面對配置的相面對部,   前述突出部的先端部,是在前述第2徑方向與前述本體部隔有間隔地配置,   前述相面對部的外周部,是在前述第2軸方向與前述本體部隔有間隔地配置。
TW107131230A 2017-11-10 2018-09-06 雙軸承捲線器 TWI7851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7785 2017-11-10
JP2017217785A JP7094690B2 (ja) 2017-11-10 2017-11-10 両軸受リ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2091A true TW201922091A (zh) 2019-06-16
TWI785109B TWI785109B (zh) 2022-12-01

Family

ID=66431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1230A TWI785109B (zh) 2017-11-10 2018-09-06 雙軸承捲線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588303B2 (zh)
JP (1) JP7094690B2 (zh)
KR (1) KR102633701B1 (zh)
CN (1) CN110012878B (zh)
MY (1) MY195153A (zh)
TW (1) TWI7851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94191B1 (ko) * 2018-03-02 2019-06-28 유한책임회사 도요엔지니어링 팜측 제1 사이드커버 개폐용 락 레버를 구비한 낚시 릴
JP1653953S (zh) * 2019-10-25 2020-03-02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63033A (ja) 1987-04-20 1988-10-31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両軸受型リ−ル
JPH0620388Y2 (ja) * 1988-12-09 1994-06-01 島野工業株式会社 両軸受けリール
JPH0810279Y2 (ja) * 1989-08-10 1996-03-29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両軸受型リール
US5429318A (en) * 1991-10-04 1995-07-04 Shimano Inc. Baitcasting reel having a locking device disposed laterally of a reel body
JP2810592B2 (ja) 1992-07-06 1998-10-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ディジタル情報再生装置
JPH0810289A (ja) 1994-07-04 1996-01-16 Mitsubishi Steel Mfg Co Ltd 床ずれ予防用マットレス
JP2922790B2 (ja) * 1994-07-27 1999-07-26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両軸受型リ−ル
US5839682A (en) * 1996-07-12 1998-11-24 Zebco Corporation Fishing reel with removable side cover assembly
US6032894A (en) * 1998-05-14 2000-03-07 Johnson Worldwide Assoicates, Inc. Cartridge spool system for bait cast fishing reel
JP2001037382A (ja) * 1999-06-24 2001-02-13 Shin A Sports Co Ltd フライ釣り用リール
KR100320405B1 (ko) * 1999-09-02 2002-01-15 현광호 낚시용 양 베어링형 릴의 사이드카바 착탈구조
US6206312B1 (en) * 2000-06-22 2001-03-27 Shin A Sports Co., Ltd. Fly fishing reel with detachable spool shaft supporting plate
JP3961757B2 (ja) * 2000-09-29 2007-08-22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用リールの部品支持構造
JP2003319742A (ja) * 2002-05-07 2003-11-11 Shimano Inc 両軸受リールの回転支持構造
JP3977730B2 (ja) * 2002-12-03 2007-09-19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用リール部品
US7150423B2 (en) * 2003-09-12 2006-12-19 Shimano Inc. Reel unit for a dual bearing reel
JP5124435B2 (ja) * 2008-12-16 2013-01-23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5775298B2 (ja) * 2010-12-28 2015-09-09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ール
JP5805516B2 (ja) * 2011-12-21 2015-11-04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CN203528856U (zh) * 2013-11-04 2014-04-09 台州市新大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旋转锁定装置的钢筋捆扎机
US9832983B2 (en) * 2014-07-16 2017-12-05 Shimano Inc. Dual-bearing reel
FR3052311B1 (fr) * 2016-06-06 2019-08-02 Airbus Ds Slc Dispositif et procede pour le traitement d'un signal recu par un recepteur perturbe par un emetteu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12878A (zh) 2019-07-16
KR102633701B1 (ko) 2024-02-02
JP2019088197A (ja) 2019-06-13
KR20190053765A (ko) 2019-05-20
TWI785109B (zh) 2022-12-01
MY195153A (en) 2023-01-11
CN110012878B (zh) 2022-10-11
US10588303B2 (en) 2020-03-17
JP7094690B2 (ja) 2022-07-04
US20190141972A1 (en) 2019-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24435B2 (ja) 両軸受リール
JP2009044990A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キャストコントロール機構
JP2017148027A (ja) 両軸受リール
TW201922091A (zh) 雙軸承捲線器
TWI295153B (en) Spool for dual-bearing reel
JP3977730B2 (ja) 釣り用リール部品
JP4921188B2 (ja) 片軸受リール
JP2019088197A5 (zh)
US6199782B1 (en) Double bearing type fishing reel
JP2005000103A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スプール支持構造
JP3956359B2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2011024527A (ja) 魚釣用リール
JP2006006192A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
TW201922092A (zh) 雙軸承捲線器
JP3388500B2 (ja) 両軸受リール
JP2008182915A (ja) 魚釣用リ−ル
JP2003230336A (ja) 両軸受型リール
JPH10210902A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JP3925920B2 (ja) 魚釣用リ−ル
JP2002218875A (ja) 魚釣用リール
JP2018191589A (ja) 両軸受リール
JP3087797U (ja) 一方向クラッチ付きの魚釣り用リール
JP2002335826A (ja) 釣り用リールの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
JP2006197868A (ja) 魚釣用リール
JP4577848B2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