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3860A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3860A
TW201813860A TW106132392A TW106132392A TW201813860A TW 201813860 A TW201813860 A TW 201813860A TW 106132392 A TW106132392 A TW 106132392A TW 106132392 A TW106132392 A TW 106132392A TW 201813860 A TW201813860 A TW 20181386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fender
lamp base
lamp
stradd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23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39529B (zh
Inventor
清水隆太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38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38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95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952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4Rear ligh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1/0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 B62J11/1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 B62J11/19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wi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5/00Mud-guards for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具備配置於擋泥板(32)上方之尾燈(35)、及將牌照板(38)照亮之牌照燈(37)。尾燈(35)之燈基座(55)包含:罩部(61),其保持及收容光源(51);燈台座部(62),其與罩部(61)為一體,且安裝有牌照燈(37);上方緊固部(65),其不經由擋泥板(32)而緊固於車體框架(2);及下方緊固部(64),其緊固於擋泥板(32)。對牌照燈(37)供給電力之第1配線(71)不貫通擋泥板(32),而通過擋泥板(32)與燈台座部(62)之間延伸至較擋泥板(32)更靠上方之位置。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EP2557025A1揭示有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一例之機車。該機車具備配置於後輪上方之後端底外殼。後端底外殼係相當於阻擋小石頭等飛散物之擋泥板之零件,包含外殼基部及後尾擋泥板。 於EP2557025A1之圖5及圖7中,安裝牌照燈之燈台座與擋泥板(後端底外殼)及尾燈不同個體,而安裝於擋泥板。擋泥板安裝於車體框架。尾燈藉由螺栓及螺帽而緊固於擋泥板之2個緊固壁。因此,燈台座及尾燈經由擋泥板而安裝於車體框架。 又,於EP2557025A1之圖5中,示出牌照燈之配線於燈台座與擋泥板之間向上方延伸之情況。於EP2557025A1之圖9中,示出牌照燈之配線向上方通過於上下方向貫通擋泥板之插通孔之情況。
於EP2557025A1中,燈台座、牌照燈、及尾燈之重量或因其等產生之負載(振動等)施加於擋泥板(後端底外殼)。因此,必須提高擋泥板之強度。然而,提高強度會導致擋泥板之重量增加。 而且,於EP2557025A1中,由於將燈台座及尾燈個別地安裝於擋泥板,故而組裝性不佳。進而,必須使牌照燈之配線通過擋泥板之插通孔,從而不容易進行配線之環繞。 因此,發明者研究了利用尾燈減少施加於擋泥板之負載的技術。 存在尾燈不經由擋泥板而安裝於車體框架之情形。於此情形時,只要將燈台座安裝於尾燈,便可減少施加於擋泥板之負載。然而,即便於此情形時,仍然必須將燈台座安裝於尾燈。因此,於組裝性方面存在改善之餘地。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提供一種可降低擋泥板所需之強度、可改善組裝性且容易進行牌照燈之配線之環繞的跨坐型車輛。該目的可藉由技術方案1之跨坐型車輛達成。較佳之實施形態由附屬項規定。 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車體框架;後輪,其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上述車體框架之下方;擋泥板,其包含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上述車體框架與上述後輪之間之部分、及配置於上述後輪後方之部分;尾燈,其配置於上述擋泥板之上方;牌照燈,其將配置於上述擋泥板後方之牌照板照亮;及第1配線,其對上述牌照燈供給電力;上述尾燈包含向後方發出光之光源、保持及收容上述光源且與上述擋泥板不同個體之燈基座、及配置於上述光源及燈基座之後方且使上述光源之光透過之與上述燈基座不同個體之透明外殼,上述燈基座包含:罩部,其保持及收容上述光源且向後方開口;燈台座部,其與上述罩部為一體,且安裝有上述牌照燈;上方緊固部,其不經由上述擋泥板而緊固於上述車體框架;及下方緊固部,其配置於上述擋泥板之後方且緊固於上述擋泥板;且上述第1配線不貫通上述擋泥板,而通過上述擋泥板與上述燈台座部之間延伸至較上述擋泥板更靠上方之位置。 根據該構成,供牌照燈安裝之燈台座部並不與擋泥板為一體,而與尾燈之罩部一體。尾燈之上方緊固部不經由擋泥板而安裝於車體框架。因此,燈台座部及牌照燈之重量或因其等產生之負載經由尾燈而傳遞至車體框架。藉此,可使擋泥板所需之強度降低,從而可減輕擋泥板之重量。 進而,由於燈台座部與尾燈之罩部為一體,故而亦可不將燈台座部與罩部個別地安裝於車體框架。藉此,可改善跨坐型車輛之組裝性。而且,對牌照燈供給電力之第1配線不貫通擋泥板,而通過擋泥板與燈台座部之間延伸至較擋泥板更靠上方之位置。因此,相較於第1配線貫通擋泥板之情形,容易進行第1配線之環繞。 於本實施形態中,亦可將以下特徵之至少一個特徵賦予上述跨坐型車輛。 上述燈基座進而包含與上述罩部為一體且供上述牌照板安裝之平板台座部。 根據該構成,不僅燈台座部與尾燈之罩部為一體,而且供牌照板安裝之平板台座部亦與尾燈之罩部為一體。因此,可減少自牌照板及平板台座部施加至擋泥板之負載。藉此,可進一步減輕擋泥板之重量。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供騎乘者乘坐之座部,上述車體框架包含配置於上述座部下方之左右一對底部框架、及於上述後輪之上方自上述一對底部框架中之一者延伸至上述一對底部框架中之另一者之後橫架,且上述第1配線通過上述後橫架之後方。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對上述尾燈供給電力之第2配線,且上述第1配線及上述第2配線通過上述後橫架之後方。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供騎乘者乘坐之座部,上述車體框架包含配置於上述座部下方之左右一對底部框架、及於上述後輪之上方自上述一對底部框架中之一者延伸至上述一對底部框架中之另一者之後橫架,上述擋泥板進而包含緊固於上述車體框架之中間緊固部,且上述擋泥板之上述中間緊固部及上述燈基座之上述上方緊固部緊固於上述後橫架。 根據該構成,將擋泥板之中間緊固部及燈基座之上方緊固部緊固於相同構件、即車體框架之後橫架。因此,相較於將擋泥板之中間緊固部及燈基座之上方緊固部緊固於不同之構件之情形,可削減車體框架之零件件數。藉此,可進一步改善跨坐型車輛之組裝性。 上述燈基座進而包含於上述擋泥板與上述燈基座之間保持上述第1配線之下保持部。 上述燈基座進而包含於較上述尾燈之上述光源更靠上方之位置保持上述第1配線之上保持部。 根據該構成,保持第1配線之上保持部設置於尾燈。上保持部於較尾燈之光源更靠上方之位置保持第1配線。藉此,可將第1配線導引至較高之位置,從而可將第1配線之一部分配置於較擋泥板更靠上方之位置。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對上述尾燈供給電力之第2配線,且上述上保持部除了保持上述第1配線以外,還保持上述第2配線。 根據該構成,尾燈之上保持部不僅保持對牌照燈供給電力之第1配線,亦保持對尾燈供給電力之第2配線。因此,可一方面確實地保持第1配線及第2配線,一方面減少保持部之數量。進而,由於可減少保持部之數量,故而可使尾燈輕量化。 上述上保持部自上述燈基座之上述上方緊固部向上方延伸,且上述上方緊固部包含支持上述第1配線之上表面。 根據該構成,第1配線不僅被燈基座之上保持部保持,而且被燈基座之上方緊固部之上表面支持。藉此,可進一步減少第1配線相對於燈基座之移動量。上方緊固部由於緊固於車體框架,故而相較於燈基座之其他部分,不易相對於車體框架移動。上保持部自此種穩定之上方緊固部向上方延伸。因此,可確實地限制第1配線相對於車體框架之移動。 上述燈基座之上述上方緊固部包含插入有將上述燈基座緊固於上述車體框架之螺栓之貫通孔,上述燈基座之上述下方緊固部包含插入有將上述燈基座緊固於上述擋泥板之螺栓之貫通孔,且上述上方緊固部之貫通孔與上述下方緊固部之貫通孔於相互不同之方向貫通上述燈基座。 根據該構成,2個螺栓分別插入於上方緊固部之貫通孔及下方緊固部之貫通孔。藉此,將上方緊固部及下方緊固部緊固於車體框架。進而,上方緊固部之貫通孔與下方緊固部之貫通孔於相互不同之方向貫通燈基座。藉此,於複數個方向緊固燈基座,故而可提高燈基座相對於車體框架之緊固強度。 上述燈基座進而包含供上述牌照板安裝之平板台座部,且上述平板台座部以於車輛後視下重疊於上述下方緊固部之方式配置於上述下方緊固部之後方。 根據該構成,緊固於擋泥板之燈基座之下方緊固部於車輛後視下重疊於供牌照板安裝之平板台座部。平板台座部配置於下方緊固部之後方。因此,下方緊固部於車輛後視下被平板台座部遮擋。因此,將下方緊固部緊固於擋泥板之螺栓於車輛後視下被平板台座遮擋。藉此,可藉由平板台座部保護螺栓及下緊固部。 本發明中之上述或進而其他目的、特徵及效果可參照隨附圖式藉由以下所述之實施形態之說明而明確。
前後、上下及左右之各方向係以乘坐於在水平面上直進之基準姿勢(轉向把手8配置於直進位置之姿勢)之速可達機車1並朝向前方之騎乘者之視點為基準。左右方向相當於車寬方向(速可達機車1之寬度方向)。車輛中央WO(參照圖2)相當於通過頭管3之中心線且與後輪Wr之旋轉中心正交之鉛垂面。以下,只要無特別說明,則係對基準姿勢之速可達機車1進行說明。前視、側視、及俯視只要無特別說明則分別意指速可達機車1之前視、側視、及俯視。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速可達機車1之左側視圖。圖2係速可達機車1之俯視圖。於圖1中,以粗虛線表示車體框架2。 如圖1所示,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一例之速可達機車1包含由外裝外殼17覆蓋之車體框架2。車體框架2包含向後方及上方延伸之頭管3、自頭管3向後方及下方延伸之下框架4、及自下框架4之下部向後方延伸之左右一對底部框架5。車體框架2進而包含連接於一對底部框架5之前橫架6、及於前橫架6之後方連接於一對底部框架5之後橫架7。一對底部框架5分別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右方及左方。前橫架6配置於前輪Wf及後輪Wr之間,後橫架7配置於後輪Wr之上方。 速可達機車1包含供騎乘者轉向之轉向把手8、及將前輪Wf可旋轉地支持之前叉9。轉向把手8連結於作為前輪支持構件之一例之前叉9。轉向把手8及前叉9可繞相當於頭管3之中心線之轉向軸線相對於車體框架2旋動。若將轉向把手8轉向,則前輪Wf與轉向把手8一起向左右方向旋動。藉此,可將速可達機車1轉向。 速可達機車1包含可相對於車體框架2於上下方向擺動之擺動單元11。擺動單元11包含產生使速可達機車1行駛之動力之引擎12、及將引擎12之動力傳遞至後輪Wr之驅動機構13。擺動單元11經由於車寬方向延伸之樞軸14而安裝於車體框架2。後輪Wr由擺動單元11之後端部可旋轉地支持。後輪Wr及擺動單元11可相對於車體框架2繞樞軸14於上下方向擺動。後緩衝器15之上端部安裝於車體框架2,後緩衝器15之下端部安裝於擺動單元11之後端部。 速可達機車1包含騎乘者所乘坐之鞍型之座部16。圖1表示於座部16設置有騎乘者所乘坐之主座部16a及同乘者所乘坐之後座部16b之例。座部16亦可供一個人乘座。座部16配置於頭管3之後方。座部16配置於一對底部框架5之上方。座部16可直接地被一對底部框架5支持,亦可間接地被一對底部框架5支持。儲存供給至引擎12之燃料之燃料箱例如配置於座部16之下方。 外裝外殼17包含配置於轉向把手8之前方及後方之把手外殼18、配置於頭管3前方之前外殼19、及分別配置於前外殼19之右方及左方之左右一對前側外殼20。前擋泥板21配置於前輪Wf之上方。外裝外殼17進而包含分別配置於一對底部框架5之右方及左方之左右一對底側外殼22、及配置於一對底側外殼22之下端部之間之底外殼23。 外裝外殼17包含配置於頭管3後方之前內外殼24、及配置於前內外殼24後方之後內外殼25。外裝外殼17進而包含配置於一對底部框架5上方之腳踏板28、及配置於腳踏板28上方之踏板外殼29(參照圖2)。外裝外殼17係於前後方向上之前內外殼24與後內外殼25之間形成有供騎乘者之腳及腿配置之擱腳空間26。前內外殼24相當於配置於騎乘者之腿前方之護腿板。 騎乘者之腳擱置於外裝外殼17之平坦面27。平坦面27可為完全無凹凸之平面,亦可為設置有不妨礙擱置腳之程度之凹部或凸部(例如1~2 cm左右之凹部或凸部)的實質性之平面。與車輛中央WO正交之平坦面27之鉛垂剖面自該鉛垂剖面之右端水平地延伸至該鉛垂剖面之左端。平坦面27之鉛垂剖面之各部分配置於相同高度。 外裝外殼17包含分別配置於一對底部框架5之右方及左方之左右一對後側外殼30、配置於一對後側外殼30之間之後外殼31、及配置於後輪Wr之上方及後方之擋泥板32。後側外殼30於側視下配置於座部16之下方。後外殼31於側視下配置於後側外殼30之後方。相當於後擋泥板之擋泥板32於側視下自後側外殼30向後方及下方延伸。 速可達機車1包含向前方發出光之頭燈33、以及隨著騎乘者之操作點亮及熄滅之2個前閃光器34。速可達機車1進而包含向後方發出光之尾燈35、隨著騎乘者之操作點亮及熄滅之2個後閃光器36、及將配置於擋泥板32後方之牌照板38照亮之牌照燈37。頭燈33及前閃光器34配置於較座部16更靠前方。尾燈35、後閃光器36、及牌照燈37配置於較後輪Wr之前端更靠後方。 其次,對阻擋自後輪Wr向上方飛散之小石頭等飛散物之擋泥板32進行說明。 圖3係表示車體框架2、擋泥板32、尾燈35、及牌照燈37之分解立體圖。圖4係表示車體框架2、擋泥板32、尾燈35、及牌照燈37之左側視圖。圖5係表示車體框架2、擋泥板32、尾燈35、及牌照燈37之俯視圖。 如圖4所示,擋泥板32包含於側視下配置於後輪Wr與車體框架2之間之上擋板40、及自上擋板40向後方及下方延伸之後擋板41。如圖3所示,擋泥板32進而包含自上擋板40向上方延伸之左右一對前方緊固部42、自後擋板41向上方延伸之中間緊固部43、及於較中間緊固部43更靠後方之位置自後擋板41向上方延伸之左右一對後方緊固部44。 如圖5所示,上擋板40於俯視下重疊於底部框架5、後橫架7、及後輪Wr。上擋板40配置於底部框架5及後橫架7之下方。上擋板40配置於後輪Wr之上方。後擋板41於俯視下重疊於後輪Wr。後擋板41之後端部41r配置於後輪Wr之後方。 如圖3所示,後擋板41包含:背面45,其於頭燈35之燈基座55安裝於擋泥板32之狀態下於車輛後視下位於燈基座55之右方、左方、及下方;凹部46,其自背面45向前方凹陷;及突起47,其自背面45向後方突出。中間緊固部43及後方緊固部44自凹部46之底面向上方延伸。燈基座55嵌入於凹部46。突起47配置於較凹部46更靠後方且下方之位置。如圖4所示,突起47配置於牌照板38之前方。突起47藉由與牌照板38之前表面之下部接觸,而支持牌照板38。 如圖3所示,前方緊固部42配置於較中間緊固部43及後方緊固部44更靠前方。中間緊固部43配置於較後方緊固部44更靠前方。中間緊固部43配置於較前方緊固部42及後方緊固部44更靠上方。後方緊固部44配置於較前方緊固部42更靠下方。一對前方緊固部42分別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右方及左方。中間緊固部43及後方緊固部44重疊於車輛中央WO。如下所述,後方緊固部44緊固於尾燈35之燈基座55。 一對前方緊固部42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一對撐桿48之外側。一對撐桿48係車體框架2之一部分。一對撐桿48分別焊接於一對底部框架5。一對撐桿48配置於一對前方緊固部42之間。前方緊固部42藉由螺栓B1及螺帽而固定於撐桿48。 如圖4所示,中間緊固部43配置於後橫架7之下方支持部50之後方。下方支持部50於側視下配置於較底部框架5更靠後方且下方之位置。中間緊固部43自後方重疊於下方支持部50。中間緊固部43於該狀態下藉由兩對螺栓B2及螺帽N2(參照圖8)而緊固於下方支持部50。 具體而言,如圖3所示,中間緊固部43包含於前後方向貫通中間緊固部43之2個貫通孔H2a。下方支持部50包含於前後方向貫通下方支持部50之2個貫通孔H2b。中間緊固部43之2個貫通孔H2a分別配置於下方支持部50之2個貫通孔H2b之後方。螺栓B2之軸部自後方插入至中間緊固部43之貫通孔H2a、及下方支持部50之貫通孔H2b。2個螺帽N2配置於下方支持部50之前方。中間緊固部43及下方支持部50由兩對螺栓B2及螺帽N2於前後方向夾持。藉此,將中間緊固部43及下方支持部50固定。 其次,對尾燈35進行說明。 圖6係尾燈35之立體圖。圖7係自後方觀察卸除了透明外殼之尾燈35所得之圖。圖8係表示沿著車輛中央WO之尾燈35之鉛垂剖面之剖視圖。圖9係自前方觀察尾燈35所得之圖。 尾燈35係包含尾燈部及後閃光器部之後燈單元。如圖6所示,尾燈35包含隨著電力之供給發出光之3個光源51~52、保持3個光源51~52之燈基座55、及配置於3個光源51~52及燈基座55後方之3個透明外殼53~54。 如圖7所示,3個光源51~52包含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中央光源51、及分別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右方及左方之左右一對側方光源52。中央光源51係尾燈35之光源。側方光源52係後閃光器36之光源。中央光源51及側方光源52均為燈泡。亦可使中央光源51及側方光源52中之至少一者為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 中央光源51插入於在前後方向貫通燈基座55之罩部61之中央孔61c。中央光源51之發光部配置於中央孔61c之後方。側方光源52插入於在車寬方向貫通燈基座55之罩部61之側方孔61s。側方光源52之發光部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側方孔61s之外側。3個光源51~52收容於由燈基座55及3個透明外殼53~54形成之光源收容室。 如圖6所示,3個透明外殼53~54包含配置於中央光源51後方之中央透明外殼53、及分別配置於一對側方光源52後方之左右一對側方透明外殼54。一對側方透明外殼54分別配置於中央透明外殼53之右方及左方。側方透明外殼54包含配置於側方光源52後方之部分、及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側方光源52之外側之部分。中央透明外殼53及側方透明外殼54係與燈基座55不同之構件,安裝於燈基座55。 如圖8所示,燈基座55係合成樹脂製之一體之構件。燈基座55包含配置於3個透明外殼53~54前方之上基座56、及配置於上基座56下方之下基座57。下基座57於車寬方向較上基座56短,且於上下方向較上基座56長。下基座57配置於擋泥板32之後方。下基座57嵌合於擋泥板32之凹部46。 燈基座55包含配置於3個透明外殼53~54前方之罩部61、安裝有牌照燈37之燈台座部62、及安裝有牌照板38之平板台座部63。燈基座55進而包含緊固於車體框架2之左右一對上方緊固部65、及緊固於擋泥板32之左右一對下方緊固部64。 罩部61保持有3個光源51~52。罩部61包含收容中央光源51之發光部之中央罩部61a。中央罩部61a包含向後打開之U字狀之鉛垂剖面。燈台座部62配置於較罩部61更靠下方。平板台座部63配置於較燈台座部62更靠下方。上方緊固部65自罩部61向前方突出。下方緊固部64自平板台座部63向前方突出。 燈台座部62包含自罩部61向後方延伸之上表面62u、自上表面62u之右邊緣及左邊緣向下方延伸之左右一對側面62s、及自上表面62u之後邊緣向下方延伸之背面62b。如圖7所示,燈台座部62包含於燈台座部62之背面62b開口之2個貫通孔H3、及於燈台座部62之背面62b開口之配線孔62h。配線孔62h配置於2個貫通孔H3之間。 如圖8所示,牌照燈37自後方重疊於燈台座部62之背面62b。將牌照燈37固定於燈台座部62之2根螺栓B3分別自前方插入至燈台座部62之2個貫通孔H3。牌照燈37藉由2根螺栓B3而固定於燈台座部62。對牌照燈37供給電力之第1配線71插入於配線孔62h。 牌照燈37包含隨著電力之供給發出光之光源68、收容光源68之燈罩69、及使光源68之光透過至燈罩69之下之透過窗70。透過窗70於燈罩69之下表面露出。光源68之光自透過窗70照射至下方。透過窗70配置於牌照板38之上方。因此,若光源68發光,則牌照板38被光源68之光照亮。光源68係LED。光源68亦可為燈泡。 如圖7所示,平板台座部63包含於車寬方向延伸之長方形狀之背面63b。平板台座部63之背面63b於車寬方向較牌照燈37長,且於車寬方向較罩部61短。牌照板38之前表面之上部位於平板台座部63之背面63b之上。於該狀態下,牌照板38藉由兩對螺栓B4(參照圖4)及螺帽N4(參照圖4)而固定於平板台座部63。2根螺栓B4分別插入於在前後方向貫通平板台座部63之左右一對貫通孔H4。貫通孔H4於平板台座部63之背面63b開口。貫通孔H4係於車寬方向延伸之長孔。 如圖8所示,一對下方緊固部64嵌合於擋泥板32之凹部46。下方緊固部64之前端部被凹部46之底面支持。一對下方緊固部64分別配置於擋泥板32之一對後方緊固部44之右方及左方。後方緊固部44配置於燈基座55之內部。後方緊固部44於後視及側視下均被燈基座55遮擋(參照圖4)。下方緊固部64藉由兩對螺栓B5及螺帽N5而緊固於後方緊固部44。 具體而言,如圖6所示,燈基座55之一對下方緊固部64包含分別於車寬方向貫通一對下方緊固部64之2個貫通孔H5。如圖8所示,2個螺帽N5分別安裝於擋泥板32之一對後方緊固部44。螺帽N5係由向下打開之U字狀之板構成之彈簧螺帽。燈基座55之2個貫通孔H5分別於車寬方向重疊於2個螺帽N5之母螺絲孔。螺栓B5之軸部插入於下方緊固部64之貫通孔H5及螺帽N5之母螺絲孔。藉此,將下方緊固部64固定於後方緊固部44。 如圖6所示,下方緊固部64之貫通孔H5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平板台座部63之貫通孔H4之內側。將下方緊固部64固定於後方緊固部44之螺栓B5之頭部配置於平板台座部63之前方。於車輛後視下,螺栓B5之頭部被平板台座部63遮擋。同樣地,於車輛後視下,下方緊固部64之貫通孔H5被平板台座部63遮擋。藉此,提高速可達機車1之美觀。 如圖8所示,上方緊固部65配置於較3個光源51~52更靠上方且前方之位置。上方緊固部65載置於後橫架7之上方支持部49。上方支持部49配置於較後橫架7之下方支持部50更靠上方且前方之位置。上方支持部49於側視下配置於底部框架5之上方。一對上方緊固部65藉由兩對螺栓B6及螺帽N6而緊固於上方支持部49。 具體而言,燈基座55之上方緊固部65載置於後橫架7之上方支持部49。上方緊固部65包含於上下方向貫通上方緊固部65之貫通孔H6a。上方支持部49包含於上下方向貫通上方支持部49之2個貫通孔H6b。一對上方緊固部65之貫通孔H6a分別配置於上方支持部49之2個貫通孔H6b之上方。螺栓B6之軸部自上方插入至上方緊固部65之貫通孔H6a及上方支持部49之貫通孔H6b。螺栓B6之軸部安裝於配置在上方支持部49下方之螺帽N6。藉此,將上方緊固部65固定於上方支持部49。 如圖8所示,對牌照燈37供給電力之第1配線71自牌照燈37向前方延伸。第1配線71插入於在前後方向貫通燈台座部62之配線孔62h。第1配線71於上下方向通過燈基座55之罩部61與擋泥板32之中間緊固部43之間。第1配線71進而於上下方向通過燈基座55之罩部61與後橫架7之間。第1配線71延伸至較後橫架7及中央光源51更靠上方之位置。 第1配線71被設置在燈基座55之下保持部67及上保持部66保持。對尾燈35及後閃光器36供給電力之第2配線72被上保持部66保持。即,上保持部66保持第1配線71及第2配線72兩者。 下保持部67於擋泥板32與燈基座55之間保持第1配線71。下保持部67配置於牌照燈37與中央光源51之間之高度。下保持部67配置於擋泥板32之中間緊固部43之後方。下保持部67自中間緊固部43向後方分離。如圖9所示,下保持部67形成有於上下方向貫通下保持部67且向車寬方向上之外側打開之U字狀之槽。第1配線71嵌入於下保持部67之槽。藉此,第1配線71由下保持部67保持。 上保持部66自右方之上方緊固部65(於圖9中為左方之上方緊固部65)向上方延伸。如圖8所示,上保持部66配置於較設置於右方之上方緊固部65之貫通孔H6a更靠後方。上保持部66形成有於車寬方向貫通上保持部66且向上打開之U字狀之槽。第1配線71及第2配線72嵌入於上保持部66之槽。藉此,將第1配線71及第2配線72由上保持部66保持。進而,第1配線71及第2配線72由右方之上方緊固部65之上表面支持。 如圖9所示,第2配線72係收束有複數個配線之線束。第2配線72包含連接於中央光源51之中央配線73、及分別連接於一對側方光源52之一對側方配線74。第2配線72進而包含包圍中央配線73及一對側方配線74之外管75、及連接於中央配線73及一對側方配線74之連接器76。 中央配線73之一端部及側方配線74之一端部配置於外管75之外。中央配線73之一端部安裝於中央光源51。側方配線74之一端部安裝於側方光源52。中央配線73之一端部及側方配線74之一端部配置於罩部61之後方。中央配線73之另一端部及側方配線74之另一端部安裝於連接器76。 如圖8所示,第1配線71及第2配線72於上下方向通過後橫架7之後方。如圖5所示,第1配線71及第2配線72於俯視下重疊於後橫架7。第1配線71及第2配線72於車寬方向通過右方之底部框架5之上方。第1配線71及第2配線72於俯視下在右方之底部框架5之側方於前後方向延伸。第2配線72之連接器76連接於電池或發電機等電力供給源。同樣地,第1配線71連接於電池或發電機等電力供給源。 如上所述,於本實施形態中,安裝有牌照燈37之燈台座部62並不與擋泥板32為一體,而與尾燈35之罩部61為一體。尾燈35之上方緊固部65不經由擋泥板32而安裝於車體框架2。因此,燈台座部62及牌照燈37之重量或因其等產生之負載經由尾燈35而傳遞至車體框架2。藉此,可使擋泥板32所需之強度降低,從而可減輕擋泥板32之重量。 進而,由於燈台座部62與尾燈35之罩部61為一體,故而亦可不將燈台座部62與罩部61個別地安裝於車體框架2。藉此,可改善速可達機車1之組裝性。而且,對牌照燈37供給電力之第1配線71不貫通擋泥板32,而通過擋泥板32與燈台座部62之間延伸至較擋泥板32更靠上方之位置。因此,相較於第1配線71貫通擋泥板32之情形,容易進行第1配線71之環繞。 於本實施形態中,不僅燈台座部62與尾燈35之罩部61為一體,而且供牌照板38安裝之平板台座部63亦與尾燈35之罩部61為一體。因此,可減少自牌照板38及平板台座部63施加至擋泥板32之負載。藉此,可進一步減輕擋泥板32之重量。 於本實施形態中,將擋泥板32之中間緊固部43與燈基座55之上方緊固部65緊固於相同構件、即車體框架2之後橫架7。因此,相較於將擋泥板32之中間緊固部43及燈基座55之上方緊固部65緊固於不同之構件之情形,可削減車體框架2之零件件數。藉此,可進一步改善速可達機車1之組裝性。 於本實施形態中,將保持第1配線71之上保持部66設置於尾燈35。上保持部66於較尾燈35之3個光源51~52更靠上方之位置保持第1配線71。藉此,可將第1配線71導引至較高之位置,從而可將第1配線71之一部分配置於較擋泥板32更靠上方之位置。 於本實施形態中,尾燈35之上保持部66不僅保持對牌照燈37供給電力之第1配線71,亦保持對尾燈35供給電力之第2配線72。因此,可一方面確實地保持第1配線71及第2配線72,一方面減少保持部之數量。進而,由於可減少保持部之數量,故而可使尾燈35輕量化。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配線71不僅被燈基座55之上保持部66保持,而且被燈基座55之上方緊固部65之上表面支持。藉此,可進一步減少第1配線71相對於燈基座55之移動量。上方緊固部65由於緊固於車體框架2,故而相較於燈基座55之其他部分不易相對於車體框架2移動。上保持部66自此種穩定之上方緊固部65向上方延伸。因此,可確實地限制第1配線71相對於車體框架2之移動。 於本實施形態中,螺栓B5及螺栓B6分別插入於下方緊固部64之貫通孔H5及上方緊固部65之貫通孔H6。藉此,將上方緊固部65及下方緊固部64緊固於車體框架2。進而,下方緊固部64之貫通孔H5與上方緊固部65之貫通孔H6於相互不同之方向貫通燈基座55。藉此,於複數個方向緊固燈基座55,故而可提高燈基座55相對於車體框架2之緊固強度。 於本實施形態中,緊固於擋泥板32之燈基座55之下方緊固部64於車輛後視下重疊於供牌照板38安裝之平板台座部63。平板台座部63配置於下方緊固部64之後方。因此,下方緊固部64於車輛後視下被平板台座部63遮擋。因此,將下方緊固部64緊固於擋泥板32之螺栓B5於車輛後視下被平板台座部63遮擋。藉此,可藉由平板台座部63保護螺栓B5及下緊固部64。 其他實施形態(Other Preferred Embodiments) 對實施形態進行了敍述,可進行各種變更。(Although preferred embodiments have been described above, but various modifications of the embodiments are possible.) 例如,後閃光器36亦可不與尾燈35為一體,而為獨立於尾燈35之零件。 供牌照燈37安裝之平板台座部63亦可不與燈基座55之罩部61為一體。 亦可不使第1配線71及第2配線72中之至少一者通過後橫架7之後方。例如,第1配線71可通過後橫架7前方或側方,亦可插入於在上下方向貫通後橫架7之貫通孔。第2配線72亦相同。 亦可將擋泥板32之中間緊固部43及燈基座55之上方緊固部65中之至少一者緊固於除後橫架7以外之構件。 擋泥板32之中間緊固部43亦可不配置於後橫架7之下方支持部50之後方,而配置於前方。 保持第1配線71及第2配線72之上保持部66亦可自燈基座55之上方緊固部65向下方延伸。即,第1配線71及第2配線72亦可不被上方緊固部65之上表面支持。 上保持部66亦可僅保持第1配線71及第2配線72中之一者。 燈基座55中亦可省略上保持部66及下保持部67中之至少一者。 燈基座55之下方緊固部64亦可不於車輛後視下被平板台座部63遮擋。即,亦可使下方緊固部64於車輛後視下可視認。 跨坐型車輛並不限於作為動力源之一例之引擎12可相對於車體框架2擺動的速可達型機車,亦可為動力源固定於車體框架2之彎梁(underbone)型機車。又,跨坐型車輛並不限於機車,可為具備三個以上車輪之車輛,亦可為全地形車輛(ALL-TERRAIN VEHICLE),還可為雪上摩托車。 亦可將上述所有構成之2個以上組合。
1‧‧‧速可達機車
2‧‧‧車體框架
3‧‧‧頭管
4‧‧‧下框架
5‧‧‧底部框架
6‧‧‧前橫架
7‧‧‧後橫架
8‧‧‧轉向把手
9‧‧‧前叉
11‧‧‧擺動單元
12‧‧‧引擎
13‧‧‧驅動機構
14‧‧‧樞軸
15‧‧‧後緩衝器
16‧‧‧座部
16a‧‧‧主座部
16b‧‧‧後座部
17‧‧‧外裝外殼
18‧‧‧把手外殼
19‧‧‧前外殼
20‧‧‧前側外殼
21‧‧‧前擋泥板
22‧‧‧底側外殼
23‧‧‧底外殼
24‧‧‧前內外殼
25‧‧‧後內外殼
26‧‧‧擱腳空間
27‧‧‧平坦面
28‧‧‧腳踏板
29‧‧‧踏板外殼
30‧‧‧後側外殼
31‧‧‧後外殼
32‧‧‧擋泥板
33‧‧‧頭燈
34‧‧‧前閃光器
35‧‧‧尾燈
36‧‧‧後閃光器
37‧‧‧牌照燈
38‧‧‧牌照板
40‧‧‧上擋板
41‧‧‧後擋板
41r‧‧‧後端部
42‧‧‧前方緊固部
43‧‧‧中間緊固部
44‧‧‧後方緊固部
45‧‧‧背面
46‧‧‧凹部
47‧‧‧突起
48‧‧‧撐桿
49‧‧‧上方支持部
50‧‧‧下方支持部
51‧‧‧中央光源
52‧‧‧側方光源
53‧‧‧中央透明外殼
54‧‧‧側方透明外殼
55‧‧‧燈基座
56‧‧‧上基座
57‧‧‧下基座
61‧‧‧罩部
61a‧‧‧中央罩部
61c‧‧‧中央孔
61s‧‧‧側方孔
62‧‧‧燈台座部
62b‧‧‧背面
62h‧‧‧配線孔
62s‧‧‧側面
62u‧‧‧上表面
63‧‧‧平板台座部
63b‧‧‧背面
64‧‧‧下方緊固部
65‧‧‧上方緊固部
66‧‧‧上保持部
67‧‧‧下保持部
68‧‧‧LED光源
69‧‧‧燈罩
70‧‧‧透過窗
71‧‧‧第1配線
72‧‧‧第2配線
73‧‧‧中央配線
74‧‧‧側方配線
75‧‧‧外管
76‧‧‧連接器
B1‧‧‧螺栓
B2‧‧‧螺栓
B3‧‧‧螺栓
B4‧‧‧螺栓
B5‧‧‧螺栓
B6‧‧‧螺栓
H2a‧‧‧貫通孔
H2b‧‧‧貫通孔
H3‧‧‧貫通孔
H4‧‧‧貫通孔
H5‧‧‧貫通孔
H6a‧‧‧貫通孔
H6b‧‧‧貫通孔
N2‧‧‧螺帽
N4‧‧‧螺帽
N5‧‧‧螺帽
N6‧‧‧螺帽
Wf‧‧‧前輪
Wr‧‧‧後輪
WO‧‧‧車輛中央
圖1係一實施形態之速可達機車之左側視圖。 圖2係速可達機車之俯視圖。 圖3係表示車體框架、擋泥板、尾燈、及牌照燈之分解立體圖。 圖4係表示車體框架、擋泥板、尾燈、及牌照燈之左側視圖。 圖5係表示車體框架、擋泥板、尾燈、及牌照燈之俯視圖。 圖6係尾燈之立體圖。 圖7係自後方觀察卸除了透明外殼之尾燈所得之圖。 圖8係表示沿著車輛中央之尾燈之鉛垂剖面之剖視圖。 圖9係自前方觀察尾燈所得之圖。

Claims (11)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 車體框架; 後輪,其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上述車體框架之下方; 擋泥板,其包含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上述車體框架與上述後輪之間之部分、及配置於上述後輪後方之部分; 尾燈,其配置於上述擋泥板之上方; 牌照燈,其將配置於上述擋泥板後方之牌照板照亮;及 第1配線,其對上述牌照燈供給電力; 上述尾燈包含向後方發出光之光源、保持及收容上述光源且與上述擋泥板不同個體之燈基座、及配置於上述光源及燈基座之後方且使上述光源之光透過之與上述燈基座不同個體之透明外殼; 上述燈基座包含: 罩部,其保持及收容上述光源且向後方開口; 燈台座部,其與上述罩部為一體,且安裝有上述牌照燈; 上方緊固部,其不經由上述擋泥板而緊固於上述車體框架;及 下方緊固部,其配置於上述擋泥板之後方且緊固於上述擋泥板;且 上述第1配線不貫通上述擋泥板,而通過上述擋泥板與上述燈台座部之間延伸至較上述擋泥板更靠上方之位置。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燈基座進而包含與上述罩部為一體且供上述牌照板安裝之平板台座部。
  3.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供騎乘者乘坐之座部, 上述車體框架包含配置於上述座部下方之左右一對底部框架、及於上述後輪之上方自上述一對底部框架中之一者延伸至上述一對底部框架中之另一者之後橫架,且 上述第1配線通過上述後橫架之後方。
  4. 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對上述尾燈供給電力之第2配線,且 上述第1配線及上述第2配線通過上述後橫架之後方。
  5.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供騎乘者乘坐之座部, 上述車體框架包含配置於上述座部下方之左右一對底部框架、及於上述後輪之上方自上述一對底部框架中之一者延伸至上述一對底部框架中之另一者之後橫架, 上述擋泥板進而包含緊固於上述車體框架之中間緊固部,且 上述擋泥板之上述中間緊固部及上述燈基座之上述上方緊固部緊固於上述後橫架。
  6.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燈基座進而包含於上述擋泥板與上述燈基座之間保持上述第1配線之下保持部。
  7.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燈基座進而包含於較上述尾燈之上述光源更靠上方之位置保持上述第1配線之上保持部。
  8. 如請求項7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對上述尾燈供給電力之第2配線,且 上述上保持部除了保持上述第1配線以外,還保持上述第2配線。
  9. 如請求項7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上保持部自上述燈基座之上述上方緊固部向上方延伸,且 上述上方緊固部包含支持上述第1配線之上表面。
  10.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燈基座之上述上方緊固部包含插入有將上述燈基座緊固於上述車體框架之螺栓之貫通孔, 上述燈基座之上述下方緊固部包含插入有將上述燈基座緊固於上述擋泥板之螺栓之貫通孔,且 上述上方緊固部之貫通孔與上述下方緊固部之貫通孔於相互不同之方向貫通上述燈基座。
  11.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燈基座進而包含供上述牌照板安裝之平板台座部,且 上述平板台座部以於車輛後視下重疊於上述下方緊固部之方式配置於上述下方緊固部之後方。
TW106132392A 2016-10-04 2017-09-21 跨坐型車輛 TWI6395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96553A JP2018058455A (ja) 2016-10-04 2016-10-04 鞍乗型車両
JP??2016-196553 2016-10-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3860A true TW201813860A (zh) 2018-04-16
TWI639529B TWI639529B (zh) 2018-11-01

Family

ID=59955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2392A TWI639529B (zh) 2016-10-04 2017-09-21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305637B1 (zh)
JP (1) JP2018058455A (zh)
CN (1) CN107891930B (zh)
TW (1) TWI6395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60418B (zh) * 2018-08-15 2023-07-14 肖远 电动滑板车
CN110920788B (zh) * 2018-09-14 2021-08-1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2102B2 (ja) * 1983-12-29 1994-08-1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前カウリング取付構造
JP3562279B2 (ja) * 1997-12-15 2004-09-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ベルト自動変速機冷却装置
JP2005329921A (ja) * 2004-04-23 2005-12-02 Yamaha Motor Co Ltd 線状部材保持構造
CN201026939Y (zh) * 2007-02-14 2008-02-27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摩托车尾灯组合结构
CN201026940Y (zh) * 2007-02-15 2008-02-27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二合一牌照灯挡泥板
CN201040551Y (zh) * 2007-03-30 2008-03-26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摩托车尾灯
JP5239087B2 (ja) * 2009-03-31 2013-07-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5246431B2 (ja) * 2009-08-31 2013-07-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631279B2 (ja) 2011-08-11 2014-11-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BR112014022906B1 (pt) * 2012-03-21 2020-11-24 Honda Motor Co., Ltd. veículo com selim
JP2014046763A (ja) * 2012-08-30 2014-03-1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構造
CN104554557B (zh) * 2013-10-22 2017-11-1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JP2015223902A (ja) * 2014-05-27 2015-12-1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TWM494108U (zh) * 2014-09-05 2015-01-21 Sanyang Industry Co Ltd 車體線承托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91930A (zh) 2018-04-10
TWI639529B (zh) 2018-11-01
JP2018058455A (ja) 2018-04-12
EP3305637A1 (en) 2018-04-11
CN107891930B (zh) 2019-10-18
EP3305637B1 (en) 2019-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35760B2 (ja) 自動二輪車の灯火装置
KR101068342B1 (ko) 차량의 후부 등화 장치
TW201919932A (zh) 跨坐型車輛
TWI639529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11140281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方向指示装置
JP2012051444A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JP2014046763A (ja)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構造
JP2003320977A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ウインカ取付け構造
JP6105658B2 (ja) 車両用灯火器
JP2011207304A (ja) 自動二輪車
EP2974949B1 (en) Saddle type vehicle
JP2009181913A (ja) 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TWI700210B (zh) 跨坐型車輛
JP5624200B2 (ja) 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BR102012019905B1 (pt) estrutura da parte traseira de corpo em veículo do tipo de condução montada
TWI644823B (zh) 速克達型機車
TWI495580B (zh) 跨坐型車輛
TW201817623A (zh) 跨坐型車輛
TW201341249A (zh) 跨坐型車輛
TWI581990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04554525B (zh) 跨坐型车辆
JP7377142B2 (ja) 鞍乗型車両
JPWO2019064796A1 (ja) 車両
JP675926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メーター周辺構造
TWI525010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