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7623A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817623A TW201817623A TW106135870A TW106135870A TW201817623A TW 201817623 A TW201817623 A TW 201817623A TW 106135870 A TW106135870 A TW 106135870A TW 106135870 A TW106135870 A TW 106135870A TW 201817623 A TW201817623 A TW 201817623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ork
- straddle
- disposed
- vehicle
- hydraulic unit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38—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attaching brake mem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17—Using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regulation means to control braking
- B60T8/1701—Braking or traction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vehicles
- B60T8/1706—Braking or traction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vehicles for single-track vehicles, e.g. motorcy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32—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0T8/34—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 B60T8/36—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including a pilot valve responding to an electromagnetic force
- B60T8/3615—Electromagnetic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nti-lock brake and traction control systems
- B60T8/3675—Electromagnetic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nti-lock brake and traction control systems integrated in modulator units
- B60T8/368—Electromagnetic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nti-lock brake and traction control systems integrated in modulator units combined with other mechanical components, e.g. pump units, master cylinders
- B60T8/3685—Electromagnetic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nti-lock brake and traction control systems integrated in modulator units combined with other mechanical components, e.g. pump units, master cylin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f the modulator unit onto the vehic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3—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ing on fluid pressure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具備包含液壓單元HU之ABS。前叉12之頂部托架41包含分別插入有一對叉管46之一對上支座部42。液壓單元HU之整體配置於較頭管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液壓單元HU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一對上支座部42通過之通過空間S1之上方,且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通過空間S1之上端S1u更下方。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EP 2213536 B1揭示有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一例之速克達。該速克達具備配置於頭管之右方之ABS(Antilock Brake System,防抱死刹車系統)單元、及配置於頭管之前方之電池。ABS單元及電池配置於在頭管之前方配置之前外殼與在頭管之後方配置之護腿板之間。 於EP 2213536 B1中記載之速克達進而具備速克達型前叉。前叉包含左右一對叉管(於EP 2213536 B1中為叉形體(fork body))、連結於一對叉管之上端部之底部托架、及自底部托架向上方延伸之轉向軸。轉向軸插入於頭管。前叉可相對於頭管左右旋動。 於機車中,存在採用機車型前叉(以下,亦稱為「MC型前叉」),而非上述速克達型前叉之情況。MC型前叉與速克達型前叉相比具有剛性較高之優點,而另一面,與速克達型前叉相比,具有上部較大之缺點。 具體而言,MC型前叉包含左右一對叉管、連結於一對叉管之上端部之頂部托架、配置於較頂部托架更下方且連結於一對叉管之底部托架、及自底部托架向頂部托架延伸之轉向軸。轉向軸插入於頭管。 於速克達型前叉中,係將轉向軸配置於較叉管之上端更上方,與此相對,於MC型前叉中,係將前叉之上部配置於轉向軸之側方。因此,MC型前叉與速克達型前叉相比,上部之寬度較大。不僅如此,而且前叉之上部於車寬方向上較大,因此前叉相對於頭管左右旋動時,前叉通過之通過空間之體積亦較大。
於EP 2213536 B1中記載之速克達中,係將ABS單元配置於頭管之右方。若於該速克達中採用MC型前叉,則叉管之上部配置於頭管之側方,因此必須使ABS單元向右方移動。然而,這將導致收容前叉之上部與ABS單元之前外殼大型化。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具備收容機車型前叉之上部及ABS之液壓單元之前外殼、且可防止該前外殼之大型化或將其抑制至最小限度之跨坐型車輛。該目的係藉由技術方案1之跨坐型車輛而達成。較佳之實施形態係由附屬項規定。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前輪;前叉,其支持前輪;頭管,其支持上述前叉使其能夠於右最大轉向位置與左最大轉向位置之間左右旋動;ABS,其包含控制對上述前輪施加之制動力之液壓單元;及前外殼,其收容上述前叉之上部及上述液壓單元。 上述前叉包含:左右一對叉管,其等分別配置於車輛中央之右方及左方;轉向軸,其插入於上述頭管內;頂部托架,其連結於上述一對叉管與上述轉向軸;及底部托架,其配置於較上述頂部托架更下方,且連結於上述一對叉管與上述轉向軸。上述頂部托架包含左右一對上支座部,該等左右一對上支座部分別插入有上述一對叉管,且隨著上述前叉於上述右最大轉向位置與上述左最大轉向位置之間之旋動而於車輛前後方向上移動。 上述液壓單元之整體配置於較上述頭管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上述液壓單元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隨著上述前叉於上述右最大轉向位置與上述左最大轉向位置之間之旋動而上述頂部托架之上述一對上支座部通過之通過空間的上方,且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上述通過空間之上端更下方。 根據該構成,於跨坐型車輛具備機車型前叉。前叉之一對叉管分別連結於頂部托架之一對上支座部。若前叉相對於頭管於右最大轉向位置與左最大轉向位置之間左右旋動,則一對上支座部一面於車寬方向上移動一面於車輛前後方向上移動。通過空間係指前叉自右最大轉向位置移動至左最大轉向位置時,一對上支座部通過之空間。 ABS之液壓單元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通過空間之上方。即,液壓單元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通過空間之上方而非前叉之側方。藉此可使液壓單元靠近車輛中央,因此,可防止收容前叉之上部及液壓單元之前外殼於車寬方向上大型化或將其抑制至最小限度。 此外,液壓單元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通過空間之前端更後方且較通過空間之後端更前方的位置。因此,可防止前外殼於前後方向上大型化或將其抑制至最小限度。進而,液壓單元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通過空間之上端更下方。即,液壓單元於上下方向上靠近通過空間。因此,可將前外殼於上下方向上大型化抑制至最小限度。 於本實施形態中,以下之特徵之至少一者亦可添加於上述跨坐型車輛。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自上述頭管向前方延伸之前撐桿、及由上述前撐桿支持之頭燈,且上述前撐桿包含支持上述頭燈之燈支持部、及支持上述液壓單元之HU(Hydraulic Unit,液壓單元)支持部。 根據該構成,由自頭管向前方延伸之前撐桿支持頭燈。前撐桿除了包含支持頭燈之燈支持部以外,還包含支持液壓單元之HU支持部。因此,與支持頭燈之撐桿和支持液壓單元之撐桿相互獨立之情形相比,可使前外殼小型化。 前撐桿可為一體之1個構件,亦可為相互連結之複數個構件。具體而言,前撐桿之HU支持部可與燈支持部為一體,亦可為連結於燈支持部之與燈支持部不同之構件。同樣地,下述電池支持部可與燈支持部為一體,亦可為連結於燈支持部之與燈支持部不同之構件。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配置於上述前外殼之內部之電池,且上述前撐桿進而包含支持上述電池之電池支持部。 根據該構成,將電池收容於前外殼。前撐桿除了包含燈支持部及HU支持部以外,還包含支持電池之電池支持部。即,將電池支持部、燈支持部、及HU支持部設置於同一撐桿。因此,與支持電池之撐桿、支持頭燈之撐桿及支持液壓單元之撐桿相互獨立之情形相比,可使前外殼小型化。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供騎乘者乘坐之座部、配置於上述座部之下方之儲物箱、及配置於上述前外殼之內部之電池。 根據該構成,將收容物品之儲物箱配置於座部之下方。儲物箱包含設置於儲物箱之上端部之開口、及能夠經由開口自儲物箱之上接近之收容空間。另一方面,電池配置於前外殼之內部。於將電池配置於儲物箱附近之情形時,儲物箱之形狀或大小可能受到電池之限制。因此,藉由將電池配置於前外殼之內部,能夠增加儲物箱之容量。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自上述頭管向前方延伸之前撐桿、及由上述前撐桿支持之頭燈,且上述前撐桿包含支持上述頭燈之燈支持部、及支持上述電池之電池支持部。 根據該構成,由自頭管向前方延伸之前撐桿支持頭燈。前撐桿除了包含支持頭燈之燈支持部以外,還包含支持電池之電池支持部。因此,與支持頭燈之撐桿和支持電池之撐桿相互獨立之情形相比,可使前外殼小型化。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配置於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前叉之外側且收容物品之前袋,且上述液壓單元配置於上述前袋之上方。 根據該構成,將收容物品之前袋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前叉之外側。若將液壓單元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前袋之外側,則前外殼於車寬方向上大型化。液壓單元配置於前袋之上方而非前袋之側方。因此,可防止如上所述之前外殼於車寬方向上之大型化。 上述前袋之上表面包含配置於上述液壓單元之下方且於車輛側視下向前方且下方傾斜延伸之傾斜部。 根據該構成,設置於前袋之上表面之傾斜部於車輛側視下向前方且下方傾斜延伸。前袋之上方之空間具有隨著靠近傾斜部之前端而於上下方向上擴展之較大的區域。將液壓單元之一部分或全部配置於該較大之區域。藉此,可有效率地利用前外殼之內部之空間,可防止前外殼之大型化或將其抑制至最小限度。 上述ABS進而包含自上述液壓單元延伸且傳輸液壓之刹車軟管,且上述刹車軟管通過上述一對叉管之間。 根據該構成,傳輸液壓之刹車軟管通過一對叉管之間。即,利用一對叉管之間之空間作為配置刹車軟管之一部分的空間。藉此,可有效率地利用前外殼之內部之空間,可防止前外殼之大型化或將其抑制至最小限度。 上述刹車軟管通過上述頂部托架與上述底部托架之間。 根據該構成,刹車軟管不僅通過一對叉管之間,而且通過頂部托架與底部托架之間。藉此,可有效率地利用前外殼之內部之空間,可防止前外殼之大型化或將其抑制至最小限度。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自上述頭管向前方延伸之前撐桿、及由上述前撐桿支持之頭燈,且上述ABS進而包含安裝於上述液壓單元之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電子控制單元)、及向上述ECU傳輸電信號之線束,上述線束通過上述前叉與上述前撐桿之間。 根據該構成,ABS之線束通過前叉與前撐桿之間。即,利用前叉與前撐桿之間之空間作為配置線束之一部分的空間。藉此,可有效率地利用前外殼之內部之空間,可防止前外殼之大型化或將其抑制至最小限度。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產生使上述跨坐型車輛行駛之動力之引擎、及將由上述引擎產生之排氣向大氣釋放之消音器,且上述消音器及液壓單元配置於上述車輛中央之右方,上述線束自上述車輛中央之右方之位置向上述車輛中央之左方的位置延伸。 根據該構成,將液壓單元配置於車輛中央之右方。線束之一端連接於液壓單元。線束自車輛中央之右方之位置向車輛中央之左方的位置延伸。因此,可將連接於線束之另一端之電氣設備配置於車輛中央之左方。引導高溫之排氣之消音器配置於車輛中央之右方。因此,可使連接於線束之另一端之電氣設備於車寬方向上遠離高溫之零件即消音器。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使上述前叉左右旋動時由騎乘者抓握之左右一對手柄,且上述液壓單元配置於較上述手柄之內端更靠上述車寬方向上之內側。 根據該構成,將車寬方向上之手柄之內端配置於較車寬方向上之液壓單元之外端更外側。換言之,液壓單元係以達成該配置之方式靠近車輛中央。藉此,可防止前外殼於車寬方向上之大型化或將其抑制至最小限度。 上述液壓單元於車輛俯視下與上述通過空間重疊。 根據該構成,將液壓單元配置於通過空間之上方,且於車輛俯視下與通過空間重疊。換言之,液壓單元係以達成該配置之方式靠近車輛中央。藉此,可防止前外殼於車寬方向上之大型化或將其抑制至最小限度。 本發明中之上述或此外之其他目的、特徵及效果可參照隨附圖式藉由以下所述之實施形態之說明而獲知。
前後、上下及左右之各方向係以乘坐於在水平面上直進之基準姿勢(將轉向把手11配置於直進位置之姿勢)之速克達1且朝向前方之騎乘者的視點為基準。左右方向相當於車寬方向(速克達1之寬度方向)。車輛中央WO(參照圖2)相當於通過頭管3之中心線且與後輪Wr之旋轉中心正交之鉛直面。以下,只要不特別說明,則係對基準姿勢之速克達1進行說明。關於前視、側視、及俯視,只要不特別說明,則分別指速克達1之前視、側視、及俯視。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速克達1之左視圖。圖2係表示包含頭燈26之速克達1之正面之一部分的前視圖。圖3係速克達1所具備之車體框架2之左視圖。 如圖1所示,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一例之速克達1包含由外裝外殼覆蓋之車體框架2。車體框架2包含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延伸之頭管3。如圖3所示,車體框架2進而包含自頭管3向後方且下方傾斜延伸之左右一對上方下框架4、自頭管3向後方且下方傾斜延伸之左右一對下方下框架5、及自下方下框架5向後方延伸之左右一對底部框架6。 上方下框架4配置於較下方下框架5更上方,且於俯視下與下方下框架5重疊。上方下框架4之後端部配置於較下方下框架5之後端部更上方且前方之位置。上方下框架4之後端部與下方下框架5之後端部配置於較底部框架6之前端部更後方。上方下框架4之後端部與下方下框架5之後端部連結於底部框架6。 車體框架2包含自一對底部框架6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延伸之左右一對上方後框架7、及自一對底部框架6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延伸之左右一對下方後框架8。車體框架2進而包含自一底部框架6向另一底部框架6延伸之前橫向構件9、及自一上方後框架7向另一上方後框架7延伸之後橫向構件10。 上方後框架7配置於較下方後框架8更上方,且於俯視下與下方後框架8重疊。上方後框架7相當於座架。上方後框架7之前端部配置於較下方後框架8之前端部更上方且前方之位置。上方後框架7之後端部配置於較下方後框架8之後端部更後方。下方後框架8之後端部連結於上方後框架7。 如圖1所示,速克達1包含由騎乘者轉向之轉向把手11、及可旋轉地支持前輪Wf之前叉12。轉向把手11連結於作為前輪支持構件之一例之前叉12。轉向把手11及前叉12可繞相當於頭管3之中心線之轉向軸線相對於車體框架2而旋動。若將轉向把手11轉向,則前輪Wf與轉向把手11一同左右旋動。藉此,將速克達1轉向。 速克達1包含可相對於車體框架2上下擺動之擺動單元13。擺動單元13包含產生使速克達1行駛之動力之引擎14、及將引擎14之動力傳輸至後輪Wr之驅動機構15。速克達1包含將由引擎14所產生之排氣向大氣釋放之消音器19。 擺動單元13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左方。消音器19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右方。擺動單元13經由沿車寬方向延伸之樞軸而安裝於車體框架2。後輪Wr由擺動單元13之後端部可旋轉地支持。後輪Wr及擺動單元13可相對於車體框架2繞樞軸上下擺動。後部緩衝器16之上端部安裝於車體框架2,後部緩衝器16之下端部安裝於擺動單元13之後端部。 速克達1包含供騎乘者乘坐鞍型座部17。圖1表示將供騎乘者乘坐之主座部17a及供同乘者乘坐之後座部17b設置於座部17之例。座部17亦可為一人乘坐用。座部17配置於較車體框架2之頭管3更後方。座部17於側視下配置於上方後框架7之上方。座部17係由車體框架2支持。燃料箱18之供油口18a配置於較座部17之前端17f更前方。 速克達1包含藉由座部17開閉之儲物箱31。儲物箱31配置於燃料箱18之後方。座部17之前端部經由鉸鏈32而安裝於車體框架2。座部17能夠於藉由座部17將儲物箱31之開口36關閉之關閉位置(於圖1中為實線所示之位置)與將儲物箱31之開口36打開的打開位置之間相對於儲物箱31上下旋動。若將座部17降至關閉位置,則座部17之後端部藉由座部鎖定裝置33鎖定於車體框架2。利用座部鎖定裝置33所進行之座部17之鎖定係根據操作者之操作而由鎖定解除裝置解除。 外裝外殼包含收容前叉12之上部之前外殼20。前外殼20包含配置於頭管3之前方之前中心外殼21、分別配置於前中心外殼21之右方及左方之左右一對前側外殼22、及配置於頭管3之後方之內板23。內板23相當於配置在乘坐於座部17之騎乘者之腳之前方的護腿板。前擋泥板24配置於前輪Wf之上方。相當於後擋泥板之擋泥板25配置於後輪Wr之上方及後方。 速克達1包含自內板23向前方延伸之左右一對前袋34、及分別將一對前袋34之開口開閉之左右一對蓋35。一對前袋34分別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右方及左方。前袋34配置於前外殼20之內部。前袋34配置於較座部17之前端17f更前方且較轉向把手11更下方之位置。 前袋34之收容空間能夠通過前袋34之開口自前袋34之後方接近。前袋34包含形成配置物品之收納空間之底之底壁部、及包圍收納空間之筒狀之外壁部。外壁部係自底壁部之緣向後方傾斜延伸。前袋34之開口係由外壁部之環狀之上端部形成。 速克達1包含向前方發出光之頭燈26、及根據騎乘者之操作而閃爍之2個前閃光器27。速克達1進而包含向後方發出光之尾燈28、及根據騎乘者之操作而閃爍之2個後閃光器29。頭燈26及前閃光器27配置於較座部17更前方。尾燈28及後閃光器29配置於較後輪Wr之前端更後方。 如圖2所示,頭燈26包含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遠光燈60、及分別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右方及左方之左右一對近光燈61。位置燈包含於近光燈61。遠光燈60之上端部配置於一對近光燈61之間。遠光燈60及近光燈61配置於較前閃光器27更上方。 頭燈26包含發出光之燈單元、及配置於燈單元之前方之燈外殼65。燈單元包含與電力之供給對應而發出光之複數個光源80~82、供複數個光源80~82之光向前方透射之透明外殼62、及配置於複數個光源80~82及透明外殼62之後方之燈殼體66(參照圖7)。透明外殼62及燈外殼65安裝於燈殼體66。複數個光源80~82收容於形成在透明外殼62與燈殼體66之間之收容空間。 複數個光源80~82包含遠光燈60用之光源(以下,稱為「遠光用光源80」)、近光燈61用之複數個光源81(以下,稱為「近光用光源81」)、及位置燈用之複數個光源82(以下,稱為「位置用光源82」)。透明外殼62包含供遠光用光源80之光向前方透射之遠光外殼63、及供近光用光源81與位置用光源82之光向前方透射之近光外殼64。 透明外殼62之表面係由燈外殼65分隔。燈外殼65包含配置於遠光外殼63與近光外殼64之間之左右一對分隔部65b、分別配置於一對近光外殼64之下方之左右一對下方部65c、及配置於遠光外殼63與近光外殼64之上方之上方部65a。上方部65a配置於前中心外殼21之後方。 圖4及圖5分別為表示轉向把手11及前叉12之前視圖及右視圖。 前叉12係機車型套筒叉架。如圖4所示,前叉12包含能夠於軸向上伸縮之左右一對叉管46、連結於一對叉管46之頂部托架41、及配置於較頂部托架41更下方且連結於一對叉管46之底部托架44。前叉12進而包含自底部托架44向頂部托架41延伸之轉向軸40。轉向軸40亦稱為轉向桿。 一對叉管46分別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右方及左方。轉向軸40及頭管3於前視下配置於一對叉管46之間。轉向軸40插入於頭管3。頭管3配置於頂部托架41與底部托架44之間。如圖5所示,叉管46及轉向軸40向前方且下方傾斜延伸。轉向軸40之中心線配置於較叉管46之中心線更後方。 如圖4所示,叉管46包含沿叉管46之軸向延伸之外部管48、及插入於外部管48之內部管47。外部管48及內部管47能夠於叉管46之軸向上相對移動。內部管47係自外部管48之上端面沿叉管46之軸向而向上方延伸。 頂部托架41及底部托架44安裝於內部管47。頂部托架41及底部托架44配置於較外部管48更上方。前輪Wf配置於一對外部管48之間。如圖1所示,前輪Wf經由安裝於外部管48之下端部、即叉管46之下端部之車軸49而由一對外部管48支持。前外殼20之前端20a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叉管46之前端46a更後方。 如圖4所示,頂部托架41包含安裝於一對叉管46之左右一對上支座部42。同樣地,底部托架44包含安裝於一對叉管46之左右一對下支座部45。頂部托架41除了包含上支座部42以外,還包含支持轉向把手11之把手台座部43。 一對上支座部42分別配置於頂部托架41之右端部及左端部。把手台座部43自頂部托架41之中央部向上方延伸。上支座部42係將內部管47包圍之環狀。內部管47自上支座部42向上方突出。將上支座部42固定於內部管47之螺栓安裝於上支座部42。內部管47係藉由上支座部42緊固。 轉向把手11包含由騎乘者抓握之左右一對手柄50、支持一對手柄50之把手桿52、及由騎乘者操作之左右一對把手開關51。把手桿52之中央部經由把手支座之上支座53a及下支座53b而安裝於頂部托架41之把手台座部43。把手桿52係由上支座53a及下支座53b上下夾著。上支座53a及下支座53b係藉由螺栓而固定於把手台座部43。 一對手柄50包含安裝於把手桿52之右端部之右握把、及安裝於把手桿52之左端部之左握把。右握把係能夠相對於把手桿52旋轉之節流握把。引擎14之輸出係根據節流握把之旋轉量而調整。一對把手開關51包含配置於右握把與把手支座之間之右開關、及配置於左握把與把手支座之間之左開關。於右開關及左開關設置有包含使前閃光器27及後閃光器29閃爍之方向開關之複數個開關。 圖6及圖7分別為用以說明頭燈26、電池54、電池支座55、及前撐桿56之位置關係之前視圖及右視圖。於圖6及圖7中,由二點鏈線表示頭燈26之燈殼體66及透明外殼62。 速克達1包含儲存向速克達1所具備之電氣設備供給之電力之電池54。電池54收容於前外殼20。電池54配置於前中心外殼21之後方。如圖6所示,電池54配置於頭管3及頂部托架41之前方。電池54於前視下與頭管3及頂部托架41重疊。電池54配置於較底部托架44更上方。 燈殼體66於前視下配置於電池54之下方。燈殼體66之左右一對上端部於前視下配置於電池54之右方及左方。叉管46配置於較燈殼體66之上端部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如圖7所示,燈殼體66之上端部於側視下與電池54重疊。 電池54經由前撐桿56及電池支座55而由頭管3支持。前撐桿56自頭管3向前方延伸。前撐桿56固定於頭管3。電池支座55固定於前撐桿56。即便轉向把手11左右轉向,電池54亦不相對於頭管3左右旋動。 前撐桿56包含經由電池支座55而支持電池54之電池支持部58、及支持電池支持部58之基座部57。基座部57自頭管3向前方延伸。基座部57固定於頭管3。電池支持部58配置於基座部57之前方。電池支持部58固定於基座部57。 電池支持部58於側視下配置於較一對叉管46更前方。電池支持部58配置於較底部托架44更上方。電池支持部58配置於頂部托架41之前方。電池支持部58於側視下向前方遠離頂部托架41之上支座部42及把手台座部43。電池支持部58包含支持電池支座55之後表面之平坦之支持面。 電池支座55包含配置於電池54之上方之上壁部55u、配置於電池54之下方之底壁部55b、分別配置於電池54之右方及左方之左右一對側壁部55L、及配置於電池54之後方之後壁部55r。後壁部55r配置於前撐桿56之電池支持部58之前方。電池支座55之後表面(後壁部55r之後表面)與電池支持部58之前表面重疊。電池54自電池支座55之前方放入至電池支座55內。 如圖6所示,電池支座55包含支持頭燈26之左右一對上方燈支持部70。上方燈支持部70自電池支座55之側壁部55L向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延伸。一對上方燈支持部70分別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右方及左方。電池54於前視下配置於一對上方燈支持部70之間。上方燈支持部70配置於叉管46之前方,且於前視下與叉管46重疊。 如圖7所示,前撐桿56除了包含電池支持部58及基座部57以外,還包含支持頭燈26之下方燈支持部71。下方燈支持部71配置於基座部57之前方。下方燈支持部71固定於基座部57。下方燈支持部71配置於電池支持部58之下方。下方燈支持部71配置於較電池支座55之上方燈支持部70更下方。 下方燈支持部71於側視下配置於較一對叉管46更前方。下方燈支持部71配置於較底部托架44更上方且較頂部托架41更下方之位置。如圖6所示,下方燈支持部71配置於頭管3之前方。下方燈支持部71於前視下配置於一對叉管46之間。下方燈支持部71配置於電池54之下方。 燈殼體66包含安裝有透明外殼62之殼體部67、經由電池支座55及前撐桿56而由頭管3支持之左右一對上方被支持部68、及經由前撐桿56而由頭管3支持之下方被支持部69。上方被支持部68配置於較下方被支持部69更上方。一對上方被支持部68分別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右方及左方。下方被支持部69配置於車輛中央WO。上方被支持部68自殼體部67向上方突出。如圖7所示,下方被支持部69自殼體部67向後方突出。 燈殼體66之上方被支持部68配置於電池支座55之上方燈支持部70之前方。上方被支持部68係藉由螺栓及螺帽經由橡膠或樹脂製之密封墊而連結於上方燈支持部70。另一方面,燈殼體66之下方被支持部69係自燈殼體66之殼體部67向後方突出之支持軸。前撐桿56之下方燈支持部71係於前後方向上貫通前撐桿56之支持孔。下方被支持部69係經由橡膠或樹脂製之密封墊而插入於下方燈支持部71。下方被支持部69係經由密封墊而由下方燈支持部71支持。 其次,對ABS(防抱死刹車系統)進行說明。 圖8係用以對ABS進行說明之概念圖。速克達1包含對前輪Wf施加制動力之液壓式前刹車87f、對後輪Wr施加制動力之液壓式後刹車87r、及藉由控制對前刹車87f及後刹車87r施加之液壓而防止前輪Wf及後輪Wr之鎖定之ABS。前刹車87f可為圓盤刹車,亦可為鼓輪刹車。後刹車87r亦相同。 速克達1進而包含使前刹車87f產生制動力時由騎乘者操作之前用桿89f、及根據前用桿89f之操作而使前刹車87f進行動作之前主缸90f。同樣地,速克達1包含使後刹車87r產生制動力時由騎乘者操作之後用桿89r、及根據後用桿89r之操作而使後刹車87r進行動作之後主缸90r。速克達1亦可具備藉由騎乘者之腳踩踏之刹車踏板來代替後用桿89r。 前刹車87f及後刹車87r分別安裝於前輪Wf及後輪Wr。前用桿89f及前主缸90f配置於右方之手柄50之前方。後用桿89r及後主缸90r配置於左方之手柄50之前方。前用桿89f連接於前主缸90f,後用桿89r連接於後主缸90r。 ABS包含檢測前輪Wf之旋轉速度之前速度感測器88f、檢測後輪Wr之旋轉速度之後速度感測器88r、及基於前速度感測器88f與後速度感測器88r之檢測值而控制對前刹車87f及後刹車87r施加之液壓之ABS單元91。前速度感測器88f及後速度感測器88r分別安裝於前輪Wf及後輪Wr。ABS單元91安裝於車體框架2。 ABS單元91包含使對前刹車87f及後刹車87r施加之液壓變化之液壓單元HU、及基於前速度感測器88f與後速度感測器88r而控制液壓單元HU之ECU92(Electronic Control Unit:電子控制單元)。ECU92安裝於液壓單元HU,液壓單元HU安裝於車體框架2。 ABS包含於前主缸90f及後主缸90r與前刹車87f及後刹車87r之間傳輸液壓之刹車軟管F1、F2、R1及R2。刹車軟管包含將前主缸90f與液壓單元HU相互連接之刹車軟管F1、及將液壓單元HU與前刹車87f相互連接之刹車軟管F2。刹車軟管進而包含將後主缸90r與液壓單元HU相互連接之刹車軟管R1、及將液壓單元HU與後刹車87r相互連接之刹車軟管R2。 液壓單元HU包含形成介置於前主缸90f及後主缸90r與前刹車87f及後刹車87r之間之油路之殼體93(參照圖9~圖11)。液壓單元HU進而包含內置於殼體93之螺線閥、向殼體93之油路輸送刹車油之泵、及驅動泵之電動馬達94(參照圖9~圖11)。 ECU92基於前速度感測器88f及後速度感測器88r之檢測值而控制液壓單元HU之螺線閥及電動馬達94。藉此,調整對前輪Wf及後輪Wr施加之制動力,從而防止前輪Wf及後輪Wr之鎖定。前速度感測器88f及後速度感測器88r之檢測值可自前速度感測器88f及後速度感測器88r直接輸入至ECU92,亦可經由控制速克達1之主ECU而輸入至ECU92。 ABS包含傳輸應輸入至ECU92之電信號及自ECU92輸出之電信號之線束W1。將前速度感測器88f及後速度感測器88r之檢測值傳輸至ECU92之配線包含於線束W1。線束W1係經由連接器C1而連接於ECU92。 圖9、圖10、及圖11分別為表示包含液壓單元HU之ABS單元91之前視圖、右視圖及俯視圖。 圖9~圖11表示前叉12位於右最大轉向位置與左最大轉向位置之間之直進位置之狀態。又,於圖9~圖11中,對刹車軟管F1、刹車軟管F2、刹車軟管R1及刹車軟管R2施加影線。於圖9及圖10中,由二點鏈線表示右方之前袋34之輪廓。 如圖9所示,ABS單元91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右方。ABS單元91配置於較頭管3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ABS單元91配置於較底部托架44更上方。ABS單元91配置於右方之前袋34之上方。ABS單元91於前視下配置於右方之近光燈61之上方(參照圖2)。ABS單元91配置於燈殼體66之後方且於前視下與燈殼體66重疊(參照圖6)。 如圖10所示,前袋34之上表面包含於側視下向前方且下方傾斜延伸之傾斜部34a。前袋34之傾斜部34a配置於ABS單元91之下方。前袋34於側視下與頂部托架41、頭管3及叉管46重疊。前袋34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前叉12之外側。 ABS單元91於側視下與頂部托架41之把手台座部43重疊。ABS單元91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頂部托架41之外側。ABS單元91配置於較相當於頂部托架41之上端之把手台座部43之上端更下方。ABS單元91配置於較頭管3之上端更上方。ABS單元91配置於較底部托架44之後端更後方。 如圖11所示,ABS單元91於俯視下配置於轉向把手11之前方。ABS單元91於俯視下配置於前主缸90f之前方。ABS單元91於俯視下配置於較車寬方向上之手柄50之內端50i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ABS單元91於俯視下配置於較車寬方向上之上支座部42之外端42o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 ABS單元91之ECU92配置於液壓單元HU之殼體93之後方。液壓單元HU之電動馬達94配置於殼體93之前方。電動馬達94之旋轉軸線係沿前後方向延伸。連接器C1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殼體93之外側。連接器C1配置於ECU92之前方。ECU92相對於殼體93之配置並不限於此。關於電動馬達94及連接器C1相對於殼體93之配置亦相同。 如圖10所示,前撐桿56除了包含基座部57、電池支持部58、及下方燈支持部71以外,還包含支持液壓單元HU之HU支持部95。HU支持部95自電池支持部58向後方延伸。HU支持部95於側視下配置於電池支持部58之後方。HU支持部95配置於較下方燈支持部71更上方。 HU支持部95包含以水平之姿勢配置於液壓單元HU之下方之下板95L。下板95L於側視下與上支座部42及把手台座部43重疊。下板95L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頂部托架41之外側。下板95L係藉由複數個螺栓B1經由橡膠或樹脂製之密封墊G1而連結於液壓單元HU。螺栓B1之頭部配置於下板95L之下方,螺栓B1之軸部於上下方向上貫通下板95L。 如圖11所示,HU支持部95進而包含以鉛直之姿勢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液壓單元HU之內側的內板95i。內板95i配置於右方之上支座部42與液壓單元HU之間。內板95i之後端配置於較上支座部42更後方。內板95i自下板95L之內端部向上方延伸。內板95i係藉由螺栓B2經由橡膠或樹脂製之密封墊G2而連結於液壓單元HU。螺栓B2之頭部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內板95i之內側,螺栓B2之軸部於車寬方向上貫通內板95i。 線束W1之一端經由連接器C1而連接於ECU92。線束W1之另一端連接於ECU92以外之電氣設備(例如主ECU)。線束W1於車寬方向上通過電動馬達94之前方之位置。線束W1通過前叉12之頂部托架41與前撐桿56之電池支持部58之間,且自車輛中央WO之右方之位置向車輛中央WO之左方的位置延伸。線束W1通過HU支持部95之上方之位置。 刹車軟管F1、F2、R1及R2之一端部配置於液壓單元HU之殼體93之上方,且連結於殼體93。刹車軟管F1於俯視下自液壓單元HU向前方延伸。其餘之刹車軟管R1、F2及R2於俯視下自液壓單元HU向後方延伸。 刹車軟管F1於俯視下在後方通過液壓單元HU之內側之位置。刹車軟管R1於俯視下於液壓單元HU之後方之位置向內側彎曲。如圖10所示,刹車軟管F1及刹車軟管R1之一部分配置於頭管3之右方。刹車軟管F1及刹車軟管R1係藉由右撐桿96而連結於頭管3。刹車軟管F1及刹車軟管R1於前後方向上通過頂部托架41與底部托架44之間之位置及一對叉管46之間的位置。 如圖11所示,刹車軟管F1及刹車軟管R1於上下方向上通過頂部托架41與前撐桿56之間之空間。刹車軟管F1及刹車軟管R1於把手台座部43之前方之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刹車軟管F1及刹車軟管R1分別自把手台座部43向右方及左方延伸。刹車軟管F1之另一端部連接於前主缸90f。刹車軟管R1之另一端部連接於後主缸90r。 刹車軟管F2於俯視下在液壓單元HU之後方之位置向內側彎曲。刹車軟管F2通過頂部托架41之後方之位置,且自車輛中央WO之右方之位置向車輛中央WO之左方的位置延伸。如圖9所示,刹車軟管F2之一部分配置於頭管3之左方。刹車軟管F2係藉由左撐桿97而連結於頭管3。刹車軟管F2於前後方向上通過頂部托架41與底部托架44之間之位置及一對叉管46之間的位置。刹車軟管F2自底部托架44向下方延伸。刹車軟管F2之另一端部連接於前刹車87f。 圖12及圖13分別為用以對ABS單元91相對於隨著前叉12之旋動而頂部托架41通過之通過空間S1之位置進行說明的右視圖及俯視圖。 於圖12中,由單點鏈線表示前叉12位於「右」最大轉向位置時之「右方」之叉管46,由二點鏈線表示前叉12位於「右」最大轉向位置時之「左方」之叉管46。 於圖13中,由單點鏈線表示前叉12位於「右」最大轉向位置時之「右方」之叉管46,由二點鏈線表示前叉12位於「左」最大轉向位置時之「右方」之叉管46。 前叉12之右最大轉向位置係關於車輛中央WO而與前叉12之左最大轉向位置對稱之位置。若將前叉12配置於左最大轉向位置,則右方之叉管46配置於圖12中之二點鏈線之位置,左方之叉管46配置於圖12中之單點鏈線之位置。 若使轉向把手11向右方旋動,則右方之叉管46一面向右方移動一面向後方移動,左方之叉管46一面向右方移動一面向前方移動。與此相反,若使轉向把手11向左方旋動,則右方之叉管46一面向左方移動一面向前方移動,左方之叉管46一面向左方移動一面向後方移動。 若前叉12自右最大轉向位置移動至左最大轉向位置,則頂部托架41之一對上支座部42一面於前後方向上移動一面於車寬方向上移動。於圖12及圖13中,前叉12自右最大轉向位置移動至左最大轉向位置時,對一對上支座部42通過之通過空間S1施加影線。又,於圖12中,以較粗之二點鏈線表示包含通過空間S1之上緣之直線狀之假想線L1。 如圖13所示,ABS單元91於俯視下配置於通過車寬方向上之空間S1之外側,且於俯視下不與通過空間S1重疊。如圖12所示,ABS單元91之整體於側視下配置於較通過空間S1之前端S1f更後方且較通過空間S1之後端S1r更前方的位置。進而,ABS單元91之下部於側視下配置於較通過空間S1之上端S1u更下方且較通過空間S1之下端S1L更上方的位置。ABS單元91之整體於側視下配置於假想線L1之上方。將前叉12配置於任一位置,上支座部42均不觸碰ABS單元91。 於如上所述之本實施形態中,於速克達1具備機車型前叉12。前叉12之一對叉管46分別連結於頂部托架41之一對上支座部42。若前叉12相對於頭管3於右最大轉向位置與左最大轉向位置之間左右旋動,則一對上支座部42一面於車寬方向上移動一面於前後方向上移動。通過空間S1係指前叉12自右最大轉向位置移動至左最大轉向位置時,一對上支座部42通過之空間。 ABS之液壓單元HU之至少一部分於側視下配置於通過空間S1之上方。即,液壓單元HU於側視下配置於通過空間S1之上方而非前叉12之側方。藉此,可使液壓單元HU靠近車輛中央WO,因此,可防止收容前叉12之上部及液壓單元HU之前外殼20於車寬方向上大型化或將其抑制至最小限度。 此外,液壓單元HU之至少一部分於側視下配置於較通過空間S1之前端S1f更後方且較通過空間S1之後端S1r更前方的位置。因此,可防止前外殼20於前後方向上大型化或將其抑制至最小限度。進而,液壓單元HU之至少一部分於側視下配置於較通過空間S1之上端S1u更下方。即,液壓單元HU於上下方向上靠近通過空間S1。因此,可將前外殼20於上下方向上大型化抑制至最小限度。 於本實施形態中,由自頭管3向前方延伸之前撐桿56支持頭燈26。前撐桿56除了包含支持頭燈26之燈支持部以外,還包含支持液壓單元HU之HU支持部95。因此,與支持頭燈26之撐桿和支持液壓單元HU之撐桿相互獨立之情形相比,可使前外殼20小型化。 於本實施形態中,將電池54收容於前外殼20。前撐桿56除了包含燈支持部及HU支持部95以外,還包含支持電池54之電池支持部58。即,將電池支持部58、燈支持部、及HU支持部95設置於同一撐桿。因此,與支持電池54之撐桿、支持頭燈26之撐桿及支持液壓單元HU之撐桿相互獨立之情形相比,可使前外殼20小型化。 於本實施形態中,將收容物品之儲物箱31配置於座部17之下方。儲物箱31包含設置於儲物箱31之上端部之開口36、及能夠經由開口36自儲物箱31之上接近之收容空間。另一方面,電池54配置於前外殼20之內部。於將電池54配置於儲物箱31之附近之情形時,儲物箱31之形狀或大小可能受到電池54之限制。因此,藉由將電池54配置於前外殼20之內部,能夠增加儲物箱31之容量。 於本實施形態中,由自頭管3向前方延伸之前撐桿56支持頭燈26。前撐桿56除了包含支持頭燈26之燈支持部以外,還包含支持電池54之電池支持部58。因此,與支持頭燈26之撐桿和支持電池54之撐桿相互獨立之情形相比,可使前外殼20小型化。 於本實施形態中,將收容物品之前袋34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前叉12之外側。若將液壓單元HU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前袋34之外側,則前外殼20於車寬方向上大型化。液壓單元HU配置於前袋34之上方而非前袋34之側方。因此,可防止如上所述之前外殼20於車寬方向上之大型化。 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置於前袋34之上表面之傾斜部34a於側視下向前方且下方傾斜延伸。前袋34之上方之空間具有隨著靠近傾斜部34a之前端而於上下方向上擴展之較大的區域。將液壓單元HU之一部分或全部配置於該較大之區域。藉此,可有效率地利用前外殼20之內部之空間,可防止前外殼20之大型化或將其抑制至最小限度。 於本實施形態中,傳輸液壓之刹車軟管F1、F2及R1通過一對叉管46之間。即,利用一對叉管46之間之空間作為配置刹車軟管F1、F2及R1之一部分的空間。藉此,可有效率地利用前外殼20之內部之空間,可防止前外殼20之大型化或將其抑制至最小限度。 於本實施形態中,刹車軟管F1、F2及R1不僅通過一對叉管46之間,而且通過頂部托架41與底部托架44之間。藉此,可有效率地利用前外殼20之內部之空間,可防止前外殼20之大型化或將其抑制至最小限度。 於本實施形態中,ABS之線束W1通過前叉12與前撐桿56之間。即,利用前叉12與前撐桿56之間之空間作為配置線束W1之一部分的空間。藉此,可有效率地利用前外殼20之內部之空間,可防止前外殼20之大型化或將其抑制至最小限度。 於本實施形態中,將液壓單元HU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右方。線束W1之一端連接於液壓單元HU。線束W1自車輛中央WO之右方之位置向車輛中央WO之左方的位置延伸。因此,可將連接於線束W1之另一端之電氣設備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左方。引導高溫之排氣之消音器19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右方。因此,可使連接於線束W1之另一端之電氣設備於車寬方向上遠離高溫之零件即消音器19。 於本實施形態中,將車寬方向上之手柄50之內端50i配置於較車寬方向上之液壓單元HU之外端更外側。換言之,液壓單元HU係以達成該配置之方式靠近車輛中央WO。藉此,可防止前外殼20於車寬方向上之大型化或將其抑制至最小限度。 其他實施形態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之內容,可進行各種變更。 例如,ABS單元91之位置並不限於上述例。ABS單元91亦可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左方。亦可將ABS單元91之一部分或全部於俯視下配置於較車寬方向上之手柄50之內端50i更靠車寬方向上的外側。亦可如圖14所示般,ABS單元91於俯視下與通過空間S1重疊。根據該構成,ABS單元91係以於俯視下與通過空間S1重疊之方式靠近車輛中央WO,因此,可防止前外殼20於車寬方向上之大型化或將其抑制至最小限度。 刹車軟管亦可不通過一對叉管46之間。刹車軟管亦可不通過頂部托架41與底部托架44之間。刹車軟管亦可不藉由右撐桿96或左撐桿97連結於頭管3。 電池54亦可配置於前外殼20之內部以外之位置。 燃料箱18之供油口18a可於將座部17配置於關閉位置時,配置於座部17之下方,亦可配置於座部17之後方。 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一例之速克達1亦可不具備儲物箱31及前袋34之至少一者。 跨坐型車輛不限於作為動力源之一例之引擎14可相對於車體框架2擺動之速克達型之機車,亦可為將動力源固定於車體框架2之底架型機車。又,跨坐型車輛不限於機車,可為具備三個以上之車輪之車輛,亦可為全地形行駛用車輛(ALL-TERRAIN VEHICLE)。 亦可將上述所有構成之2個以上組合。
1‧‧‧速克達
2‧‧‧車體框架
3‧‧‧頭管
4‧‧‧上方下框架
5‧‧‧下方下框架
6‧‧‧底部框架
7‧‧‧上方後框架
8‧‧‧下方後框架
9‧‧‧前橫向構件
10‧‧‧後橫向構件
11‧‧‧轉向把手
12‧‧‧前叉
13‧‧‧擺動單元
14‧‧‧引擎
15‧‧‧驅動機構
16‧‧‧後部緩衝器
17‧‧‧座部
17a‧‧‧主座部
17b‧‧‧後座部
17f‧‧‧座部之前端
18‧‧‧燃料箱
18a‧‧‧供油口
19‧‧‧消音器
20‧‧‧前外殼
20a‧‧‧前外殼之前端
21‧‧‧前中心外殼
22‧‧‧前側外殼
23‧‧‧內板
24‧‧‧前擋泥板
25‧‧‧擋泥板
26‧‧‧頭燈
27‧‧‧前閃光器
28‧‧‧尾燈
29‧‧‧後閃光器
31‧‧‧儲物箱
32‧‧‧鉸鏈
33‧‧‧座部鎖定裝置
34‧‧‧前袋
34a‧‧‧前袋之傾斜部
35‧‧‧蓋
36‧‧‧儲物箱之開口
40‧‧‧轉向軸
41‧‧‧頂部托架
42‧‧‧上支座部
42o‧‧‧上支座部之外端
43‧‧‧把手台座部
44‧‧‧底部托架
45‧‧‧下支座部
46‧‧‧叉管
46a‧‧‧叉管之前端
47‧‧‧內部管
48‧‧‧外部管
49‧‧‧車軸
50‧‧‧手柄
50i‧‧‧手柄之內端
51‧‧‧把手開關
52‧‧‧把手桿
53a‧‧‧上支座
53b‧‧‧下支座
54‧‧‧電池
55‧‧‧電池支座
55b‧‧‧底壁部
55L‧‧‧側壁部
55r‧‧‧後壁部
55u‧‧‧上壁部
56‧‧‧前撐桿
57‧‧‧基座部
58‧‧‧電池支持部
60‧‧‧遠光燈
61‧‧‧近光燈
62‧‧‧透明外殼
63‧‧‧遠光外殼
64‧‧‧近光外殼
65‧‧‧燈外殼
65a‧‧‧上方部
65b‧‧‧分隔部
65c‧‧‧下方部
66‧‧‧燈殼體
67‧‧‧殼體部
68‧‧‧上方被支持部
69‧‧‧下方被支持部
70‧‧‧上方燈支持部
71‧‧‧下方燈支持部
80‧‧‧遠光用光源
81‧‧‧近光用光源
82‧‧‧位置用光源
87f‧‧‧前刹車
87r‧‧‧後刹車
88f‧‧‧前速度感測器
88r‧‧‧後速度感測器
89f‧‧‧前用桿
89r‧‧‧後用桿
90f‧‧‧前主缸
90r‧‧‧後主缸
91‧‧‧ABS單元
92‧‧‧ECU
93‧‧‧液壓單元之殼體
94‧‧‧液壓單元之電動馬達
95‧‧‧HU支持部
95i‧‧‧內板
95L‧‧‧下板
96‧‧‧右撐桿
97‧‧‧左撐桿
B1‧‧‧螺栓
B2‧‧‧螺栓
C1‧‧‧連接器
F1‧‧‧刹車軟管
F2‧‧‧刹車軟管
G1‧‧‧密封墊
G2‧‧‧密封墊
HU‧‧‧液壓單元
L1‧‧‧假想線
R1‧‧‧刹車軟管
R2‧‧‧刹車軟管
S1‧‧‧通過空間
S1f‧‧‧通過空間之前端
S1L‧‧‧通過空間之下端
S1r‧‧‧通過空間之後端
S1u‧‧‧通過空間之上端
W1‧‧‧線束
Wf‧‧‧前輪
Wr‧‧‧後輪
WO‧‧‧車輛中央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速克達之左視圖。 圖2係表示包含頭燈之速克達之正面之一部分的前視圖。 圖3係速克達所具備之車體框架之左視圖。 圖4係表示轉向把手及前叉之前視圖。 圖5係表示轉向把手及前叉之右視圖。 圖6係用以說明頭燈、電池、電池支座、及前撐桿之位置關係之前視圖。 圖7係用以說明頭燈、電池、電池支座、及前撐桿之位置關係之右視圖。 圖8係用以對ABS進行說明之概念圖。 圖9係表示包含液壓單元之ABS單元之前視圖。 圖10係表示包含液壓單元之ABS單元之右視圖。 圖11係表示包含液壓單元之ABS單元之俯視圖。 圖12係用以對ABS單元相對於隨著前叉之旋動而頂部托架通過之通過空間之位置進行說明的右視圖。 圖13係用以對ABS單元相對於隨著前叉之旋動而頂部托架通過之通過空間之位置進行說明的俯視圖。 圖14係用以對ABS單元之位置之另一例進行說明之模式性的俯視圖。
Claims (13)
-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 前輪; 前叉,其支持前輪; 頭管,其支持上述前叉使其能夠於右最大轉向位置與左最大轉向位置之間左右旋動; ABS,其包含控制對上述前輪施加之制動力之液壓單元;及 前外殼,其收容上述前叉之上部及上述液壓單元;且 上述前叉包含: 左右一對叉管,其等分別配置於車輛中央之右方及左方; 轉向軸,其插入於上述頭管內; 頂部托架,其連結於上述一對叉管與上述轉向軸;及 底部托架,其配置於較上述頂部托架更下方,且連結於上述一對叉管與上述轉向軸;且 上述頂部托架包含左右一對上支座部,該等左右一對上支座部分別插入有上述一對叉管,且隨著上述前叉於上述右最大轉向位置與上述左最大轉向位置之間之旋動而於車輛前後方向上移動, 上述液壓單元之整體配置於較上述頭管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 上述液壓單元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隨著上述前叉於上述右最大轉向位置與上述左最大轉向位置之間旋動,上述頂部托架之上述一對上支座部所通過之通過空間的上方,且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上述通過空間之上端更下方。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自上述頭管向前方延伸之前撐桿、及由上述前撐桿支持之頭燈,且 上述前撐桿包含支持上述頭燈之燈支持部、及支持上述液壓單元之HU支持部。
- 如請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配置於上述前外殼之內部之電池,且 上述前撐桿進而包含支持上述電池之電池支持部。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供騎乘者乘坐之座部、配置於上述座部之下方之儲物箱、及配置於上述前外殼之內部之電池。
-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自上述頭管向前方延伸之前撐桿、及由上述前撐桿支持之頭燈,且 上述前撐桿包含支持上述頭燈之燈支持部、及支持上述電池之電池支持部。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配置於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前叉之外側且收容物品之前袋,且 上述液壓單元配置於上述前袋之上方。
- 如請求項6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前袋之上表面包含配置於上述液壓單元之下方且於車輛側視下向前方且下方傾斜延伸之傾斜部。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ABS進而包含自上述液壓單元延伸且傳輸液壓之刹車軟管,且 上述刹車軟管通過上述一對叉管之間。
- 如請求項8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刹車軟管通過上述頂部托架與上述底部托架之間。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自上述頭管向前方延伸之前撐桿、及由上述前撐桿支持之頭燈,且 上述ABS進而包含安裝於上述液壓單元之ECU、及向上述ECU傳輸電信號之線束, 上述線束通過上述前叉與上述前撐桿之間。
- 如請求項10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產生使上述跨坐型車輛行駛之動力之引擎、及將由上述引擎產生之排氣向大氣釋放之消音器,且 上述消音器及液壓單元配置於上述車輛中央之右方, 上述線束自上述車輛中央之右方之位置向上述車輛中央之左方的位置延伸。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使上述前叉左右旋動時由騎乘者抓握之左右一對手柄,且 上述液壓單元配置於較上述手柄之內端更靠上述車寬方向上之內側。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液壓單元於車輛俯視下與上述通過空間重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219066 | 2016-11-09 | ||
JP2016219066A JP2018075973A (ja) | 2016-11-09 | 2016-11-09 | 鞍乗型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17623A true TW201817623A (zh) | 2018-05-16 |
TWI664105B TWI664105B (zh) | 2019-07-01 |
Family
ID=60269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35870A TWI664105B (zh) | 2016-11-09 | 2017-10-19 | 跨坐型車輛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321159B1 (zh) |
JP (1) | JP2018075973A (zh) |
ES (1) | ES2725075T3 (zh) |
TW (1) | TWI664105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31637B (zh) * | 2019-03-28 | 2021-06-21 |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跨坐型車輛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305817B1 (ja) * | 2022-01-24 | 2023-07-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TE501008T1 (de) * | 2009-01-30 | 2011-03-15 | Yamaha Motor Europ | Motorrad mit spezieller angeordneter batterie und abs-einheit |
WO2015079478A1 (ja) * | 2013-11-29 | 2015-06-04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2017065405A (ja) * | 2015-09-29 | 2017-04-0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
-
2016
- 2016-11-09 JP JP2016219066A patent/JP2018075973A/ja active Pending
-
2017
- 2017-10-19 TW TW106135870A patent/TWI664105B/zh active
- 2017-11-08 EP EP17200569.6A patent/EP3321159B1/en active Active
- 2017-11-08 ES ES17200569T patent/ES2725075T3/es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31637B (zh) * | 2019-03-28 | 2021-06-21 |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跨坐型車輛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8075973A (ja) | 2018-05-17 |
TWI664105B (zh) | 2019-07-01 |
ES2725075T3 (es) | 2019-09-19 |
EP3321159B1 (en) | 2019-04-24 |
EP3321159A1 (en) | 2018-05-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243130B (en) | Motorcycle | |
JP4176610B2 (ja) | スクータ型車両 | |
EP2216218B1 (en) | Motorcycle wherein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are disposed according to an improved layout | |
JP4119344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2005112313A (ja)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物品収納構造 | |
JP2005112310A (ja) | 自動二輪車の収納装置 | |
JP5913030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構造 | |
US8627916B2 (en) |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 |
JP5292607B2 (ja) | 車両の後部灯火装置 | |
JP5864878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2014117968A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 |
TWI664105B (zh) | 跨坐型車輛 | |
JP6728336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4176609B2 (ja) | 軽車両 | |
TWI644823B (zh) | 速克達型機車 | |
TW201938436A (zh) | 跨坐型車輛 | |
TWI639529B (zh) | 跨坐型車輛 | |
TWI764595B (zh) | 跨坐型車輛 | |
JP2019026049A (ja) | アンダーボーン型車両 | |
JP2013184607A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5104203B2 (ja)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 |
TWI649229B (zh) | 跨坐型車輛 | |
JP5104204B2 (ja)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物品収納構造 | |
JP2020059436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7380139B2 (ja) | 鞍乗型車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