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9229B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9229B
TWI649229B TW107101527A TW107101527A TWI649229B TW I649229 B TWI649229 B TW I649229B TW 107101527 A TW107101527 A TW 107101527A TW 107101527 A TW107101527 A TW 107101527A TW I649229 B TWI649229 B TW I64922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hydraulic unit
pipe
headlight
view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15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32971A (zh
Inventor
郷家孝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29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29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92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9229B/zh

Links

Landscapes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中,液壓單元70係於頭管10之前方位於較頭燈40更靠下方且較底托架22更靠上方。於車輛俯視下液壓單元70與頭燈40重疊。主缸18與液壓單元70係經由上部配管FL1而連接,且液壓單元70與卡鉗1C係經由下部配管FL2而連接。上部配管FL1包含橡皮軟管61,下部配管FL2包含使用連接器95而相互連接之鋼管80及橡皮軟管90。鋼管80之端部連接於液壓單元70,橡皮軟管90之端部連接於卡鉗1C。連接器95位於較頭燈40之中心更靠下方,橡皮軟管90係於較液壓單元70更靠上方之位置連接於連接器95。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備ABS(Antilock Brake System:防鎖死煞車系統)之跨坐型車輛。
有於機車搭載ABS之情況。ABS主要由主缸、卡鉗及液壓單元(液壓單元;Hydraulic Unit)所構成。 於日本專利特開2005-178632號公報中所記載之機車中,於頭管之後方設置有ABS單元(液壓單元)。具體而言,該ABS單元配置於自頭管上部朝後方延伸之左右一對上管與自頭管下部朝後方延伸之左右一對下管之間。一對上管及一對下管構成車體框架之一部分。於頭管之前方設置有前罩,於前罩之前端部設置有頭燈。頭燈、頭管及ABS單元排列於前後方向。
於具有較小之排氣量之小型之機車中,有代替於頭管接合一對上管及一對下管,而於頭管僅接合1個下框架之情形。於此種構成中,於頭管之後方未形成有可收容機器之空間。因此,為於小型之機車中在頭管之後方配置ABS單元,必須於下框架之後方設置用於ABS單元之空間。藉此,包含頭燈、頭管及ABS單元之車輛前部於前後方向上大型化。 因此,於搭載有ABS之跨坐型車輛中,為實現車輛前部之前後方向之小型化,想到將液壓單元配置於頭管或頭燈之左方或右方。 於ABS中,在主缸與液壓單元之間及液壓單元與卡鉗之間,分別設置有煞車油用配管。於液壓單元被固定於頭管之情形時,於由騎乘者進行把手之操作時,主缸及卡鉗相對於液壓單元相對地旋轉。因此,對煞車油用配管使用具有可撓性之橡皮軟管。 若液壓單元配置於頭管或頭燈之左方或右方,則於由騎乘者進行把手之操作時所需之各煞車用橡皮軟管之撓曲量變大。因此,必須確保於車輛前部容許各煞車用橡皮軟管之撓曲之空間較大。因此,即便將液壓單元設置於頭管或頭燈之左方或右方,實際上亦難以實現車輛前部之小型化。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搭載有ABS並且可實現前後方向上之車輛前部之小型化之跨坐型車輛。 (1)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具備:頭管;前叉,其可旋轉地設置於頭管;把手,其與前叉一併旋轉;主缸,其安裝於把手;卡鉗,其設置於前叉;前外殼,其具有於車輛前後方向上配置於頭管之前方之前表面部;頭燈,其具有自前表面部露出之光出射面且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頭管與前表面部之間;及液壓單元,其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頭管與前表面部之間;且液壓單元位於較頭燈更靠下方且較前叉之底托架更靠上方,於車輛俯視下液壓單元之至少一部分與頭燈重疊,於車輛前視下液壓單元之至少一部分與頭管重疊,主缸與液壓單元係經由上部配管而連接,液壓單元與卡鉗係經由下部配管而連接,上部配管包含第1橡皮軟管,下部配管包含使用連接器而相互連接之鋼管及第2橡皮軟管,下部配管之鋼管之端部連接於液壓單元,下部配管之第2橡皮軟管之端部連接於卡鉗,連接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頭燈之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中心更靠下方,第2橡皮軟管係於較液壓單元更靠上方之位置連接於連接器。 於該跨坐型車輛中,頭燈及液壓單元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前外殼之前表面部與頭管之間。又,液壓單元位於較頭燈更靠下方。進而,於車輛俯視下液壓單元之至少一部分與頭燈重疊。藉此,可使頭燈及液壓單元之配置空間於前後方向上小型化。 又,由於液壓單元位於頭燈之下方並且於車輛前視下液壓單元之至少一部分與頭管重疊,故而與液壓單元配置於頭管或頭燈之左方或右方之情形相比,可減少把手操作時所需之第1及第2橡皮軟管之撓曲量。因此,無需確保容許第1及第2橡皮軟管之撓曲之空間較大。 進而,由於液壓單元位於較頭燈更靠下方,故而與液壓單元配置於較頭燈更靠上方之情形相比,可使上部配管於上下方向上延伸。於此情形時,可使第1橡皮軟管於設置於把手之主缸與液壓單元之間緩緩地彎曲。藉此,可進一步減少把手操作時之第1橡皮軟管之撓曲量。因此,無需確保容許第1橡皮軟管之撓曲之空間較大。 此處,若液壓單元位於較頭燈更靠下方,則與液壓單元配置於較頭燈更靠上方之情形相比,液壓單元與卡鉗之間之距離變短。於此情形時,若假設以自液壓單元延伸至卡鉗之方式設置橡皮軟管,則無法使橡皮軟管緩緩地彎曲,而有可能導致把手操作時之橡皮軟管之撓曲量變大,為容許橡皮軟管之撓曲而需要較大之空間。 因此,本發明之下部配管包含使用連接器而連接之鋼管及第2橡皮軟管。連接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頭燈之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中心更靠下方,第2橡皮軟管於較液壓單元更靠上方之位置連接於連接器。於此情形時,與僅利用第2橡皮軟管將液壓單元與卡鉗連接之情形相比,可使第2橡皮軟管於上下方向上延伸。因此,可使第2橡皮軟管於連接器與卡鉗之間緩緩地彎曲,而得以減少把手操作時之第2橡皮軟管之撓曲量。因此,無需確保容許第2橡皮軟管之撓曲之空間較大。 又,鋼管與橡皮軟管相比具有較高之強度,故而可使用直徑比第1及第2橡皮軟管小之鋼管。藉此,可減少自液壓單元至第2橡皮軟管為止之下部配管之佔據空間。進而,鋼管具有較高之剛性,故而可容易地實現通過頭燈及頭管周邊之有限空間的佈局。因此,可將連接鋼管與第2橡皮軟管之連接器之至少一部分固定於較頭燈之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中心更靠下方的位置。 第2橡皮軟管自連接器延伸至卡鉗為止,故而第2橡皮軟管中之連接器之附近部分與其他部分相比把手操作時之撓曲量較小。於此情形時,藉由將連接器之至少一部分固定於較頭燈之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中心更靠下方的位置,第2橡皮軟管中之撓曲量較小之部分與連接器一併配置於頭燈之附近。因此,可使頭燈與連接器及第2橡皮軟管相互靠近。 結果,可於前後方向上使前外殼之前表面部靠近頭管,而實現搭載有ABS並且可使前後方向之車輛前部小型化之跨坐型車輛。 (2)亦可為連接器係以與頭管之中心軸平行地延伸之方式配置。於此情形時,於連接器及其附近之位置,鋼管與第2橡皮軟管呈直線狀排列。第2橡皮軟管自連接器與頭管之中心軸平行地延伸,故而可不使第2橡皮軟管較大程度地撓曲地延伸至卡鉗之位置。 (3)亦可為卡鉗於車輛前視下配置於自通過車輛之左右方向上之中心之鉛垂面偏移的位置,連接器於車輛前視下相對於車輛之鉛垂面配置於卡鉗側。 於此情形時,可防止自連接器至卡鉗之間之第2橡皮軟管之長度過長。藉此,可減少容許第2橡皮軟管之撓曲之空間。 (4)亦可為連接器配置於較液壓單元更靠上方,液壓單元係以如下方式配置:於車輛前視下液壓單元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中心相對於鉛垂面位於卡鉗之相反側。 於此情形時,可抑制如下情況,即,於因騎乘者之把手操作而導致第2橡皮軟管撓曲時,第2橡皮軟管與液壓單元干涉。 (5)亦可為鋼管包含:第1部分,其於車輛前視下自液壓單元延伸至較頭燈之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中心更靠上方之位置;第2部分,其於車輛前視下自較頭燈之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中心更靠上方之位置延伸至較頭燈之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中心更靠下方之位置;及第3部分,其於較頭燈之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中心更靠上方之位置將第1部分之上端部與第2部分之上端部相連;且連接器連接於第2部分之下端部,鋼管之第1、第2及第3部分中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前視下與頭燈重疊。 鋼管可以較第2橡皮軟管小之半徑彎曲。因此,藉由對鋼管進行加工,可容易地將第1、第2及第3部分配置於有限空間。又,藉由使用直徑較第1及第2橡皮軟管小之鋼管,即便當於車輛前視下鋼管之一部分與頭燈相互重疊時,亦可使包含鋼管及頭燈之構成於前後方向上小型化。 (6)亦可為前外殼進而具有後表面部,該後表面部於車輛前後方向上配置於頭管之後方,車輛側視下之前表面部之前緣係以於頭管之前方在車輛側視下沿著與頭管之中心軸平行之第1假想線的方式延伸,車輛側視下之後表面部之後緣係以於頭管之後方在車輛側視下沿著與頭管之中心軸平行之第2假想線的方式延伸。 於此情形時,於車輛側視下前外殼之前表面部及後表面部具有與頭管之中心軸大致平行且大致平坦之外形,故而可使前外殼之前後方向上之尺寸變得更小。藉此,可實現前後方向上小型化之扁平之前外殼。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進行說明。於以下之說明中,將機車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一例進行說明。 [1]機車之概略構成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側視圖,圖2係圖1之機車100所具備之頭管及車體框架之外觀立體圖,圖3係圖1之機車100之前視圖。 於圖1及圖3中,表示機車100相對於路面垂直地立起之狀態。於圖1以後之圖式中,以箭頭適當表示出機車100之前後方向L、左右方向H及上下方向V。於以下之說明中,將於前後方向L上箭頭所朝向之方向稱為前方,將其相反方向稱為後方。又,將於左右方向H上箭頭所朝向之方向稱為左方,將其相反方向稱為右方。將於上下方向V上箭頭所朝向之方向稱為上方,將其相反方向稱為下方。 如圖1所示,機車100具備頭管10及車體框架11。如圖2所示,車體框架11主要包含1個下框架12、左右一對第1後框架13及左右一對第2後框架14。頭管10係以通過機車100之左右方向H之中心並且於在前後方向L上延伸之鉛垂面內自後方朝向前方朝斜下方延伸之方式設置。於頭管10之前部,接合有與頭管10之中心軸10a平行地延伸之固定構件ST。又,於固定構件ST,設置有用以將下述頭燈40(圖1)及液壓單元70(圖1)等安裝於頭管10之托架BR。托架BR構成為例如可使用螺栓而裝卸於固定構件ST。於圖2中,以托架BR被自頭管10卸除之狀態表示。 托架BR包含支柱BRa、液壓單元安裝部BRb及2個燈安裝部BRc。支柱BRa形成為具有與固定構件ST大致相同之外形,且與頭管10之中心軸10a平行地延伸。液壓單元安裝部BRb設置於支柱BRa之下端部附近。2個燈安裝部BRc係安裝於支柱BRa之上端部,且於較支柱BRa更靠上方之位置於左右方向H上隔開間隔而配置。 1個下框架12係以自頭管10之後部朝向後方朝斜下方延伸之方式設置。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僅將1個下框架12作為車體框架11接合於頭管10。 左右之第1後框架13一面自下框架12之下端部附近在左右方向H上擴寬一面彎曲,並朝向後方延伸。於左右之第1後框架13之後端部下端,設置有於左右方向H上延伸之橫向管13p。左右之第2後框架14係自左右之第1後框架13之後端部分別朝向後方朝斜上方延伸。以將左右之第2後框架14之中央部及後端部分別相連之方式,設置有2個連接片14a、14b。 如圖1所示,於頭管10,可繞頭管10之中心軸10a旋轉地支持有轉向軸15及前叉20。具體而言,於頭管10插入有轉向軸15。轉向軸15係於頭管10之中心軸10a之方向上自較頭管10更靠下方之位置延伸至較頭管10更靠上方之位置為止。 前叉20主要由左右一對叉管21a、21b(圖3)及底托架22構成。底托架22係於頭管10之下方之位置連接於轉向軸15之下端部,且將左右之叉管21a、21b之上端連結。於一對叉管21a、21b之下端,可旋轉地安裝有前輪1及盤型轉子1D。進而,於右叉管21b(圖3),安裝有用以經由盤型轉子1D對前輪1賦予制動力之卡鉗1C。 於轉向軸15之上端部,經由把手桿16而安裝有把手17。把手17係藉由騎乘者之操作而與前叉20一併旋轉。如圖3所示,於把手17之右部分,安裝有前輪1用之主缸18及煞車桿19。藉由騎乘者操作煞車桿19,而於主缸18內產生與煞車桿19之操作量相應之煞車液壓。 進而,於頭管10經由圖2之托架BR而安裝有前外殼30。於此情形時,前外殼30與轉向軸15及前叉20分開地由頭管10支持。藉此,前叉20可相對於前外殼30旋轉。前外殼30具有前表面部31、後表面部35及左右一對側面部39a、39b(圖3)。 如圖1所示,前表面部31於前後方向L上配置於頭管10之前方。車輛側視下之前表面部31之前緣係以於頭管10之前方在車輛側視下沿著與頭管10之中心軸10a平行之第1假想線VL1的方式延伸。此處,車輛側視下之前表面部31之前緣形成自機車100之側方之位置視認前表面部31時的前表面部31之輪廓之一部分。又,所謂車輛側視下之前表面部31之前緣沿著第1假想線VL1意味著車輛側視下之前表面部31之前緣於車輛側視下相對於第1假想線VL1未相隔超過固定距離(例如10 cm),而與第1假想線VL1平行地延伸或者未傾斜固定角度(例如15°)以上地與第1假想線VL1大致平行地延伸。 後表面部35於前後方向L上配置於頭管10之後方。車輛側視下之後表面部35之後緣係以於頭管10之後方在車輛側視下沿著與頭管10之中心軸10a平行之第2假想線VL2之方式延伸。此處,車輛側視下之後表面部35之後緣形成自機車100之側方之位置視認前表面部31時的後表面部35之輪廓之一部分。又,所謂車輛側視下之後表面部35之後緣沿著第2假想線VL2意味著車輛側視下之後表面部35之後緣於車輛側視下相對於第2假想線VL2未相隔超過固定距離(例如10 cm),而與第2假想線VL2平行地延伸或者未傾斜固定角度(例如15°)以上地與第2假想線VL2大致平行地延伸。 前表面部31及後表面部35隔著頭管10相互對向。左側面部39a配置於頭管10之左方,且將前表面部31之左側緣與後表面部35之左側緣連接。右側面部39b(圖3)配置於頭管10之右方,且將前表面部31之右側緣與後表面部35之右側緣連接。如圖3所示,於左右之側面部39a、39b之各者形成有狹縫狀開口SO。狹縫狀開口SO係於前後方向L上自前外殼30之前方貫通至前外殼30之後方。又,狹縫狀開口SO係於車輛前視下在上下方向V上延伸。 進而,於頭管10經由圖2之托架BR之液壓單元安裝部BRb而安裝有液壓單元(液壓單元;Hydraulic Unit)70。液壓單元70被收容於前外殼30內,且配置於頭管10與前外殼30之前表面部31之間。主缸18與液壓單元70係經由煞車油用之上部配管FL1而連接。又,液壓單元70與卡鉗1C係經由煞車油用之下部配管FL2而連接。 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卡鉗1C、盤型轉子1D、主缸18、煞車桿19、液壓單元70、上部配管FL1及下部配管FL2而構成前輪1用之ABS (Antilock Brake System:防鎖死煞車系統)。 如圖3所示,於前外殼30,設置有頭燈40、左右一對位置燈50a、50b及左右一對閃光燈60a、60b。如圖1所示,頭燈40配置於頭管10與前外殼30之前表面部31之間。又,頭燈40具有光出射面,該光出射面係自形成於前外殼30之前表面部31之開口露出至車輛前方。於圖3中,為容易地理解頭燈40之光出射面之形狀,而對頭燈40之光出射面附上影線。再者,頭燈40之一部分安裝於圖2之托架BR之2個燈安裝部BRc。 如圖1所示,於前外殼30之固定距離後方之位置設置有座部2。座部2係於前後方向L上自機車100之大致中央上部延伸至車輛後端。又,座部2係由圖2之左右之第2後框架14支持。 於座部2及左右之第2後框架14之下方設置有引擎3。引擎3為單元擺動式引擎,且經由未圖式之樞軸而支持於車體框架11。於該狀態下,引擎3可以樞軸為中心於上下方向V上擺動。後輪4可旋轉地安裝於引擎3之後端部。後輪4係利用由引擎3產生之動力而旋轉。 [2]前外殼內部之各構成要素之配置 圖4及圖5係用以說明前外殼30內部之頭燈40、液壓單元70及底托架22之位置關係之圖。於圖4中表示出前外殼30及其周邊之側視圖。於圖5中表示出機車100中之較座部2更靠前方之部分之俯視圖。於圖4及圖5中,前外殼30內之頭燈40之外形係利用較粗之虛線表示。又,前外殼30內之液壓單元70之外形係利用較粗之二點鏈線表示。又,前外殼30內之底托架22之外形係利用較粗之一點鏈線表示。進而,於圖5中,為容易地理解液壓單元70之形狀,而對液壓單元70附上影線。 於前外殼30內部,如圖4所示,液壓單元70位於較頭燈40更靠下方且較底托架22更靠上方。又,如圖5所示,液壓單元70於車輛俯視下與頭燈40重疊。進而,液壓單元70之一部分於車輛俯視下與底托架22重疊。 圖6係表示前輪1用之ABS之安裝狀態之左側視圖,圖7係表示前輪1用之ABS之安裝狀態之右側視圖,圖8係表示前輪1用之ABS之安裝狀態之前視圖。於圖6~圖8中,連同前輪1用之ABS之複數個構成要素一併,表示出前輪1、把手17、頭管10、下框架12、轉向軸15、前叉20、頭燈40及托架BR之一部分。再者,頭燈40係利用虛線表示。又,托架BR中之2個燈安裝部BRc(圖2)之圖示省略。 如圖8所示,液壓單元70之右部分於車輛前視下與頭管10重疊。另一方面,如圖8所示,液壓單元70之左部分於車輛前視下位於頭管10之左方。 如圖8所示,將主缸18與液壓單元70連接之上部配管FL1包含1個橡皮軟管61及2個金屬製之連接器62、63。連接器62、63分別設置於橡皮軟管61之兩端部。 橡皮軟管61之一端經由連接器62而連接於主缸18。橡皮軟管61係自主缸18朝左方延伸至轉向軸15之上端部附近之位置為止並且以朝向下方之方式緩緩地彎曲。進而,如圖6及圖7所示,橡皮軟管61係於車輛側視下通過轉向軸15及頭管10與頭燈40之間而朝向前方且斜下方延伸。如圖7所示,橡皮軟管61之另一端係經由連接器63而連接於液壓單元70。 於轉向軸15中之位於較頭管10更靠上方之部分,安裝有導引構件15g。導引構件15g將橡皮軟管61於轉向軸15之附近之固定範圍內可浮動地予以支持。如圖8所示,上部配管FL1之一部分係於車輛前視下與轉向軸15及頭燈40重疊。 將液壓單元70與卡鉗1C連接之下部配管FL2包含1個鋼管80、1個橡皮軟管90及3個金屬製之連接器95、96、97。鋼管80與橡皮軟管90係使用連接器95而相互連接。於未連接於橡皮軟管90之鋼管80之端部設置有連接器96,於未連接於鋼管80之橡皮軟管90之端部設置有連接器97。未連接於橡皮軟管90之鋼管80之端部係經由連接器96而連接於液壓單元70。未連接於鋼管80之橡皮軟管90之端部係經由連接器97而連接於卡鉗1C。 連接器95係藉由固定構件99(圖8)而固定於托架BR之支柱BRa。於該狀態下,連接器95位於較頭燈40之上下方向V上之中心更靠下方。於圖6~圖8中,頭燈40之上下方向V上之中心之位置係利用較粗之一點鏈線表示。又,連接器95位於較液壓單元70更靠上方。 如圖8所示,鋼管80包含第1部分81、第2部分82及第3部分83。第1部分81位於通過機車100之左右方向H之中心並且於前後方向L上延伸之鉛垂面vs的左方。進而,第1部分81係於車輛前視下位於較上部配管FL1之橡皮軟管61更靠左方。又,如圖6所示,第1部分81係於車輛側視下,自液壓單元70與頭管10之中心軸10a平行地延伸至較頭燈40之上下方向V上之中心更靠上方之位置。進而,第1部分81係於車輛側視下位於較上部配管FL1之橡皮軟管61更靠前方。 如圖8所示,第2部分82位於鉛垂面vs之右方。進而,第2部分82係於車輛前視下位於較上部配管FL1之橡皮軟管61更靠右方。又,如圖7所示,第2部分82係於車輛側視下,自較頭燈40之上下方向V上之中心更靠上方之位置與頭管10之中心軸10a平行地延伸至較頭燈40之上下方向V上之中心更靠下方之位置為止。進而,第2部分82於車輛側視下位於較上部配管FL1之橡皮軟管61更靠前方。於第2部分82之下端部連接有連接器95。 如圖8所示,第3部分83係於較頭燈40之上下方向V上之中心更靠上方的位置將第1部分81之上端部與第2部分82之上端部相連。進而,如圖6~圖8所示,第3部分83係於較上部配管FL1之橡皮軟管61更靠前方之位置將第1部分81之上端部與第2部分82上端部相連。 橡皮軟管90係於較液壓單元70更靠上方之位置連接於連接器95。如圖6~圖8所示,於底托架22之右端部,安裝有導引構件22g。導引構件22g將橡皮軟管90於右叉管21b之上端部附近之固定範圍內可浮動地予以支持。 [3]效果 (a)如上所述,於機車100之前外殼30內,液壓單元70位於較頭燈40更靠下方,並且於車輛俯視下與頭燈40重疊。藉此,可使頭燈40及液壓單元70之配置空間於前後方向L上小型化。 又,液壓單元70位於頭燈40之下方並且於車輛前視下液壓單元70之一部分與頭管10重疊,故而與液壓單元70之整體配置於頭管10或頭燈40之左方或右方之情形相比,可減少把手17之操作時所需之上部配管FL1及下部配管FL2之橡皮軟管61、90之撓曲量。因此,無需確保於前外殼30內容許橡皮軟管61、90之撓曲之空間較大。 進而,由於液壓單元70位於較頭燈40更靠下方,故而與液壓單元70配置於較頭燈40更靠上方之情形相比,可使橡皮軟管61於上下方向V上延伸。於此情形時,可使橡皮軟管61於主缸18與液壓單元70之間緩緩地彎曲。藉此,可進一步減少把手17之操作時之橡皮軟管61之撓曲量。因此,無需確保於前外殼30內容許橡皮軟管61之撓曲之空間較大。 此處,若液壓單元70位於較頭燈40更靠下方,則與液壓單元70配置於較頭燈40更靠上方之情形相比,液壓單元70與卡鉗1C之間之距離變短。於此情形時,若假設以自液壓單元70延伸至卡鉗1C之方式設置橡皮軟管,則無法使橡皮軟管緩緩地彎曲。因此,有可能導致把手17之操作時之橡皮軟管之撓曲量變大,為容許橡皮軟管之撓曲而需要較大之空間。 因此,本實施形態之下部配管FL2包含使用連接器95而連接之鋼管80及橡皮軟管90。連接器95位於較頭燈40之上下方向V上之中心更靠下方,且橡皮軟管90係於較液壓單元70更靠上方之位置連接於連接器95。於此情形時,與僅利用橡皮軟管90將液壓單元70與卡鉗1C連接之情形相比,可使橡皮軟管90於上下方向V上延伸。因此,可使橡皮軟管90於連接器95與卡鉗1C之間緩緩地彎曲,而可減少把手17之操作時之橡皮軟管90之撓曲量。因此,無需確保容許橡皮軟管90之撓曲之空間較大。 又,鋼管80與橡皮軟管61、90相比具有較高之強度,故而可使用直徑比橡皮軟管61、90小之鋼管。藉此,可減少自液壓單元70至橡皮軟管90為止之下部配管FL2之佔據空間。進而,鋼管80具有較高之剛性,故而可容易地實現通過頭燈40及頭管10周邊之有限空間的下部配管FL2之佈局。因此,可將連接器95固定於較頭燈40之上下方向V上之中心更靠下方且較頭燈40之下端部更靠上方之位置。 橡皮軟管90自連接器95延伸至卡鉗1C為止,故而橡皮軟管90中之連接器95之附近部分與其他部分相比,把手17之操作時之撓曲量較小。於此情形時,藉由將連接器95固定於較頭燈40之上下方向V上之中心更靠下方的位置,橡皮軟管90中之撓曲量較小之部分與連接器95一併配置於頭燈40之附近。因此,可使頭燈40與連接器95及橡皮軟管90相互靠近。 結果,可於前後方向上使前外殼30之前表面部31靠近頭管10,而可使搭載有ABS之機車100之前部於前後方向L上小型化。 (b)如上所述,自把手17至液壓單元70設置有包含橡皮軟管61之上部配管FL1。又,於下部配管FL2中,自位於較頭燈40更靠下方且較液壓單元70更靠上方之連接器95至卡鉗1C設置有橡皮軟管90。於此情形時,上部配管FL1之橡皮軟管61之長度與下部配管FL2之橡皮軟管90之長度的合計與在未搭載ABS之機車100中將主缸18與卡鉗1C連接之單一之橡皮軟管的長度大致相等。 因此,例如於為進行ABS之維護而暫時自機車100卸除ABS之情形時,於自機車100卸除液壓單元70、上部配管FL1及下部配管FL2之後,可容易地將替代之單一之橡皮軟管安裝於主缸18與卡鉗1C之間。藉此,即便於未搭載有ABS之狀態下亦可容易地確保前輪1之制動力,故而可實現機車100之運轉。又,於此情形時,於ABS之卸除前後主缸18與卡鉗1C之間之橡皮軟管之長度未大幅度地變化,故而煞車桿19之操作感維持為與卸除ABS之前之狀態大致相同。 (c)如圖7及圖8所示,下部配管FL2之連接器95係以與頭管10之中心軸10a平行地延伸之方式配置。於此情形時,於連接器95及其附近之位置,鋼管80與橡皮軟管90呈直線狀排列。藉此,由於橡皮軟管90之上端部附近自連接器95與頭管10之中心軸10a平行地延伸,故而可使橡皮軟管90不大幅度地撓曲地延伸至卡鉗1C。 (d)如圖8所示,卡鉗1C係於車輛前視下配置於鉛垂面vs之右方。又,連接器95係與卡鉗1C同樣地,於車輛前視下配置於鉛垂面vs之右方。如此,由於卡鉗1C及連接器95均位於鉛垂面vs之右方,故而可防止自連接器95至卡鉗1C之間之橡皮軟管90之長度過長。藉此,可減少容許橡皮軟管90之撓曲之空間。 (e)如上所述,下部配管FL2之連接器95位於鉛垂面vs之右方,並且位於較液壓單元70更靠上方。另一方面,如圖8中中空之箭頭所示,液壓單元70之左右方向H上之中心位於鉛垂面vs之左方。如此,藉由連接器95與左右方向H上之液壓單元70之中心位於鉛垂面vs之左右,可抑制於下部配管FL2之橡皮軟管90撓曲時,橡皮軟管90與液壓單元70干涉之情況。 (f)鋼管可以較橡皮軟管小之半徑彎曲。因此,藉由對小徑之鋼管進行加工,可容易地製作包含第1部分81、第2部分82及第3部分83之鋼管80。又,藉由使用小徑之鋼管80,即便於在車輛前視下鋼管80之一部分與頭燈40重疊之情形時,亦可使包含鋼管80及頭燈40之前外殼30內之構成於前後方向上小型化。 (g)如上所述,車輛側視下之前表面部31之前緣係以於車輛側視下沿著與頭管10之中心軸10a平行之第1假想線VL1之方式延伸。又,車輛側視下之後表面部35之後緣係以於車輛側視下沿著與頭管10之中心軸10a平行之第2假想線VL2之方式延伸。藉此,前表面部31及後表面部35具有與頭管10之中心軸10a大致平行且大致平坦之外形。於此情形時,可使前外殼30之前後方向L上之尺寸變得更小。又,可實現於前後方向L上小型化之扁平之前外殼30。 [4]其他實施形態 (a)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液壓單元70之整體於車輛俯視下與頭燈40重疊,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於本發明中,只要液壓單元70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俯視下與頭燈40重疊便可。藉此,與於車輛俯視下頭燈40及液壓單元70排列於前後方向L之情形相比,可使頭燈40及液壓單元70之配置空間於前後方向L上小型化。 (b)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液壓單元70之一部分於車輛前視下與頭管10重疊,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液壓單元70之整體亦可於車輛前視下與頭管10重疊。 (c)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下部配管FL2之連接器95位於較頭燈40之上下方向V上之中心更靠下方,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於本發明中,只要連接器95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頭燈40之上下方向V上之中心更靠下方便可。藉此,可將橡皮軟管90於較液壓單元70更靠上方之位置連接於連接器95。 (d)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車輛側視下之前表面部31之前緣係以於車輛側視下沿著第1假想線VL1之方式延伸,且車輛側視下之後表面部35之後緣係以於車輛側視下沿著第2假想線VL2之方式延伸,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車輛側視下之前表面部31之前緣亦可以於車輛側視下不沿著第1假想線VL1之方式形成。又,車輛側視下之後表面部35之後緣亦可以於車輛側視下不沿著第2假想線VL2之方式形成。即,於車輛側視下前外殼30之前表面部31及後表面部35各自亦可不具有大致平坦之外形。 (e)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於機車100之頭管10,僅接合有1個下框架12作為車體框架11,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例如,於頭管10,亦可接合有2個以上之框架構件作為車體框架。於此情形時,可採用具有較高之剛性之大型之車體框架。藉此,於大型之跨坐型車輛中亦可應用本發明。 (f)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前外殼30由頭管10支持,但前外殼30亦可由前叉20或車體框架11支持。 (g)上述實施形態係將本發明應用於機車之例,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對四輪機車、三輪機車或者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車輛)等其他車輛應用本發明。 [5]請求項之各構成要素與實施形態之各部之對應關係 以下,對請求項之各構成要素與實施形態之各構成要素之對應之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下述之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頭管10為頭管之例,前叉20為前叉之例,把手17為把手之例,主缸18為主缸之例,卡鉗1C為卡鉗之例,前外殼30為前外殼之例,前表面部31為前表面部之例。 又,頭燈40為頭燈之例,液壓單元70為液壓單元之例,底托架22為底托架之例,上部配管FL1為上部配管之例,下部配管FL2為下部配管之例,橡皮軟管61為第1橡皮軟管之例,連接器95為連接器之例,鋼管80為鋼管之例,橡皮軟管90為第2橡皮軟管之例,機車100為跨坐型車輛之例。 又,鉛垂面vs為鉛垂面之例,鋼管80之第1部分81為第1部分之例,鋼管80之第2部分82為第2部分之例,鋼管80之第3部分83為第3部分之例,後表面部35為後表面部之例,中心軸10a為頭管之中心軸之例,第1假想線VL1為第1假想線之例,第2假想線VL2為第2假想線之例。 作為請求項之各構成要素,亦可使用具有請求項中所記載之構成或功能之其他各種構成要素。
1‧‧‧前輪
1C‧‧‧卡鉗
1D‧‧‧盤型轉子
2‧‧‧座部
3‧‧‧引擎
4‧‧‧後輪
10‧‧‧頭管
10a‧‧‧頭管之中心軸
11‧‧‧車體框架
12‧‧‧下框架
13‧‧‧第1後框架
13p‧‧‧橫向管
14‧‧‧第2後框架
14a、14b‧‧‧連接片
15‧‧‧轉向軸
15g‧‧‧導引構件
16‧‧‧把手桿
17‧‧‧把手
18‧‧‧主缸
19‧‧‧煞車桿
20‧‧‧前叉
21a、21b‧‧‧叉管
22‧‧‧底托架
22g‧‧‧導引構件
30‧‧‧前外殼
31‧‧‧前表面部
35‧‧‧後表面部
39a‧‧‧左側面部
39b‧‧‧右側面部
40‧‧‧頭燈
50a、50b‧‧‧位置燈
60a、60b‧‧‧閃光燈
61、90‧‧‧橡皮軟管
62、63‧‧‧連接器
70‧‧‧液壓單元
80‧‧‧鋼管
81‧‧‧第1部分
82‧‧‧第2部分
83‧‧‧第3部分
95、96、97‧‧‧連接器
99‧‧‧固定構件
100‧‧‧機車
BR‧‧‧托架
BRa‧‧‧支柱
BRb‧‧‧液壓單元安裝部
BRc‧‧‧燈安裝部
FL1‧‧‧上部配管
FL2‧‧‧下部配管
H‧‧‧左右方向
L‧‧‧前後方向
SO‧‧‧狹縫狀開口
ST‧‧‧固定構件
V‧‧‧上下方向
VL1‧‧‧第1假想線
VL2‧‧‧第2假想線
vs‧‧‧鉛垂面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側視圖。 圖2係圖1之機車所具備之頭管及車體框架之外觀立體圖。 圖3係圖1之機車之前視圖。 圖4係用以說明前外殼內部之頭燈、液壓單元及底托架之位置關係之圖。 圖5係用以說明前外殼內部之頭燈、液壓單元及底托架之位置關係之圖。 圖6係表示前輪用之ABS之安裝狀態之左側視圖。 圖7係表示前輪用之ABS之安裝狀態之右側視圖。 圖8係表示前輪用之ABS之安裝狀態之前視圖。

Claims (6)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頭管;前叉,其可旋轉地設置於上述頭管;把手,其與上述前叉一併旋轉;主缸,其安裝於上述把手;卡鉗,其設置於上述前叉;前外殼,其具有於車輛前後方向上配置於上述頭管之前方之前表面部;頭燈,其具有自上述前表面部露出之光出射面且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上述頭管與上述前表面部之間;及液壓單元,其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上述頭管與上述前表面部之間;且上述液壓單元位於較上述頭燈更靠下方且較上述前叉之底托架更靠上方,於車輛俯視下上述液壓單元之至少一部分與上述頭燈重疊,於車輛前視下上述液壓單元之至少一部分與上述頭管重疊,上述主缸與上述液壓單元係經由上部配管而連接,上述液壓單元與上述卡鉗係經由下部配管而連接,上述上部配管包含第1橡皮軟管,上述下部配管包含使用連接器而相互連接之鋼管及第2橡皮軟管,上述下部配管之鋼管之端部連接於上述液壓單元, 上述下部配管之上述第2橡皮軟管之端部連接於上述卡鉗,上述連接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述頭燈之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中心更靠下方,上述第2橡皮軟管係於較上述液壓單元更靠上方之位置連接於上述連接器。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連接器係以與上述頭管之中心軸平行地延伸之方式配置。
  3.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卡鉗於車輛前視下配置於自通過車輛之左右方向上之中心之鉛垂面偏移的位置,上述連接器於車輛前視下相對於車輛之上述鉛垂面配置於上述卡鉗側。
  4. 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連接器配置於較上述液壓單元更靠上方,上述液壓單元係以如下方式配置:於車輛前視下上述液壓單元之車輛左右方向上之中心相對於上述鉛垂面位於上述卡鉗之相反側。
  5.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鋼管包含:第1部分,其於車輛前視下自上述液壓單元延伸至較上述頭燈之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中心更靠上方之位置;第2部分,其於車輛前視下自較上述頭燈之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中心更 靠上方之位置延伸至較上述頭燈之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中心更靠下方之位置;及第3部分,其於較上述頭燈之車輛上下方向上之中心更靠上方之位置將上述第1部分之上端部與上述第2部分之上端部相連;且上述連接器連接於上述第2部分之下端部,上述鋼管之上述第1、第2及第3部分中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前視下與上述頭燈重疊。
  6.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前外殼進而具有後表面部,該後表面部於車輛前後方向上配置於上述頭管之後方,車輛側視下之上述前表面部之前緣係以於上述頭管之前方在車輛側視下沿著與上述頭管之中心軸平行之第1假想線的方式延伸,車輛側視下之上述後表面部之後緣係以於上述頭管之後方在車輛側視下沿著與上述頭管之中心軸平行之第2假想線的方式延伸。
TW107101527A 2017-02-28 2018-01-16 跨坐型車輛 TWI6492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6624 2017-02-28
JP2017-036624 2017-02-28
JP2017-043078 2017-03-07
JP2017043078A JP2018140761A (ja) 2017-02-28 2017-03-07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2971A TW201832971A (zh) 2018-09-16
TWI649229B true TWI649229B (zh) 2019-02-01

Family

ID=63526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1527A TWI649229B (zh) 2017-02-28 2018-01-16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140761A (zh)
MY (1) MY191050A (zh)
PH (1) PH12018050017A1 (zh)
TW (1) TWI6492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16049B2 (ja) * 2020-07-13 2023-01-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65090A1 (en) * 2011-08-27 2013-03-06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with ABS module at a position forward of the head pipe of said motorcycle
CN103359228A (zh) * 2012-03-28 2013-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的线束布置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83068B2 (ja) * 2011-03-31 2014-09-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N104276247B (zh) * 2013-07-09 2019-09-06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防滑煞车系统构造
JP6165012B2 (ja) * 2013-09-30 2017-07-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部品配置構造
JP6220366B2 (ja) * 2015-07-29 2017-10-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65090A1 (en) * 2011-08-27 2013-03-06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with ABS module at a position forward of the head pipe of said motorcycle
CN103359228A (zh) * 2012-03-28 2013-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的线束布置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H12018050017B1 (en) 2019-01-28
MY191050A (en) 2022-05-30
JP2018140761A (ja) 2018-09-13
TW201832971A (zh) 2018-09-16
PH12018050017A1 (en) 2019-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68842B (zh) 机动二轮车的制动钳配置结构
EP2216218B1 (en) Motorcycle wherein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are disposed according to an improved layout
JP6306896B2 (ja) 自動二輪車
CN108502079B (zh) 跨乘式车辆
JP2009202650A (ja) 車両用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6306895B2 (ja) 自動二輪車
TWI649229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10023732A (ja) リヤブレーキ装置の配置構造及び自動二輪車
JP5415733B2 (ja) フェンダー構造
JP5816600B2 (ja) 鞍乗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653199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TWI664105B (zh) 跨坐型車輛
CN111032502B (zh) 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TWI648193B (zh) 跨坐型車輛
CN108883807B (zh) 鞍乘式车辆
TW201325971A (zh) 跨坐型車輛
JP7394823B2 (ja) 支持構造、ブレーキシステム及び鞍乗型車両
JP2018177201A (ja) 鞍乗型車両
TWI652194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685558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TWI664106B (zh) 跨坐型車輛
JPH02204189A (ja) バーハンドルを備えた車両のブレーキホース取り回し構造
JP2021030798A (ja) 鞍乗型車両
CN106364598A (zh) 车辆方向指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