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27131A - 液體排放裝置及用來控制此裝置之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體排放裝置及用來控制此裝置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27131A
TW201527131A TW103138351A TW103138351A TW201527131A TW 201527131 A TW201527131 A TW 201527131A TW 103138351 A TW103138351 A TW 103138351A TW 103138351 A TW103138351 A TW 103138351A TW 201527131 A TW201527131 A TW 20152713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discharge
suction
face
coll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83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88032B (zh
Inventor
Tohru Ishibashi
Yoshimasa Araki
Akio Saito
Koichi Kitakami
Yasuyuki Tamura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Kk filed Critical Canon Kk
Publication of TW2015271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71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80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803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3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by applying vacuum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35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wiping constru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cleaning fluids
    • B41J2002/16555Air or gas for cleaning

Landscapes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液體排放裝置包括:頭,其具有排放埠面,在該排放埠面上設置有用於排放液體的排放埠;以及液體移動單元,其與該排放埠面分開配置並且被建構成能夠沿著該排放埠面移動,其中該液體移動單元利用該液體移動單元的移動而使該排放埠面上的液體移動到未設置該排放埠的收集位置。

Description

液體排放裝置及用來控制此裝置之方法
本發明關於一種液體排放裝置以及該液體排放裝置的控制方法,其中從該裝置的頭排放液體。
作為一種印刷方法,存在從記錄頭排放液體的液滴(墨滴)並繪製圖像的噴墨方法。近年來,噴墨型液體排放裝置被使用在各領域中,例如在半導體裝置的製造和類似者。在此,當異物附著於待繪製的、液滴排放至其上的物體(例如半導體晶圓)時,異物有時會導致產品的缺陷和類似者。
在噴墨型液體排放裝置中,裝置中的液滴和/或諸如紙粉的異物有時會附著於記錄頭的排放埠附近的排放埠面上。當已附著在排放埠面的液滴和/或異物留存時,留存下來的液滴和/或異物變乾且有時黏在排放埠面。當液滴和/或異物已黏在排放埠附近時,諸如從排放埠排放的液滴數量、液滴的排放方向和液滴的排放速度等的排放特性改變,並且由於待繪製的物體上的點的雜亂有 時會形成密度不均勻和條紋。另外,該黏著物(異物)有時也會落到待繪製的物體上,並導致附著於待繪製的物體上。
作為移除已附著於排放埠面上的液滴和/或異物的技術,存在利用擦拭器清掃(擦拭)排放埠面的技術。然而,在該技術中,排放埠面受到機械性地擦拭,據此有時在排放埠面上的構件上發生磨損和剝落。
於是,日本專利公開案第H05-077437號揭示了向排放埠面上吹氣從而吹掉和移除已附著於排放埠面的液滴和/或異物的技術。根據該技術,不需要與排放埠面機械性地接觸的擦拭器,因此,不會發生排放埠面上的構件的磨損和剝落,而且能夠移除已附著於排放埠面上的沉積物。
當藉由吹氣將已附著於排放埠面上的液滴和/或異物吹掉時,被吹掉的液滴和/或異物有時會再次附著於排放埠面上。
在日本專利公開案第H05-077437號揭示的技術中,空氣的注入孔與排放埠面之間的位置關係是固定的,並且排放埠面上被吹氣的位置也將是固定的。因此,即使當被吹掉的液滴和/或異物再次附著於排放埠面上時,空氣也不會吹送到該位置,並且難以將已經再次附著的液滴和/或異物再次吹掉。另外,在一些位置,即使能夠被吹氣,液滴和/或異物有時也不會被充分地移除。
為此,在日本專利公開案第H05-077437號揭 示的藉由吹氣移除液滴和/或異物的技術中,存在如下問題:在排放埠面上能夠移除諸如液滴和異物等的沉積物的區域中產生不均勻,並且沉積物有可能殘留在排放埠附近。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降低沉積物殘留在排放埠附近的這種可能性的液體排放裝置,並提供該液體排放裝置的控制方法。
本發明的液體排放裝置包括:頭,其具有排放埠面,在該排放埠面上設置有用於排放液體的排放埠;以及液體移動單元,其與該排放埠面分開配置並且被建構成能夠沿著該排放埠面移動,其中該液體移動單元利用該液體移動單元的移動而使該排放埠面上的液體移動到未設置該排放埠的收集位置。
一種用於控制液體排放裝置的方法,該液體排放裝置設置有具有排放埠面的頭,在該排放埠面上則設置有用於排放液體的排放埠,該方法包括:藉由與該排放埠面分開配置並且被建構成能夠沿著該排放埠面移動的液體移動單元,使該排放埠面上的液體移動到未設置該排放埠的收集位置。
從下面參照附圖對示例性實施例的說明,本發明的進一步特徵將變得清楚。
1、1a、1b、1d、1e、1g、1h‧‧‧液體排放裝置
2、2f‧‧‧記錄頭
3‧‧‧排放埠
4、4f‧‧‧排放埠面
5‧‧‧供給單元
6‧‧‧抽吸埠
6a‧‧‧落下收集埠
7、7a、7b、7c、7d、7e‧‧‧液體移動單元(對向構件)
8、8a、8b、8c、8d、8e‧‧‧控制單元
9‧‧‧液體收集埠
10‧‧‧液槽
11‧‧‧基板
12‧‧‧待繪製物體輸送部
13‧‧‧待繪製的物體
14‧‧‧記錄頭安裝部
15‧‧‧獨立液室
16‧‧‧共用液室
17‧‧‧供給流路
18‧‧‧抽吸流道
19‧‧‧流道
20‧‧‧液體收集單元
21‧‧‧液體收集流路
22‧‧‧液體
23‧‧‧排放埠陣列區域
24‧‧‧疏液處理部
25‧‧‧親液處理部
26‧‧‧升降部
27‧‧‧三通閥
28‧‧‧液體收集抽吸埠
29‧‧‧液體收集抽吸埠流道
30‧‧‧液體保持部
30a‧‧‧表面
31‧‧‧壓力控制部
32‧‧‧頭引導部
33‧‧‧移動部
34‧‧‧負壓產生機構
35‧‧‧噴嘴
36‧‧‧正壓產生機構
37‧‧‧液體收集體
38‧‧‧液體收集構件
39‧‧‧板簧
40‧‧‧抽吸通氣管
41‧‧‧不揮發的液體或具有高保水性的液體
42‧‧‧微細槽部
43‧‧‧液體保持部(第一對向面部)
44‧‧‧後方開口(第二對向面部)
45‧‧‧液體收集開口(抽吸開口)
46、46b‧‧‧噴嘴46(噴嘴部)
A‧‧‧觀察排放埠面的方向
B‧‧‧觀察抽吸埠的方向
C、D、E‧‧‧移動部的移動方向
圖1A、圖1B和圖1C是用於說明本發明中的第一實施例的圖;圖1A是示出本發明中的第一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的架構的一個示例的截面圖;圖1B是從排放埠面側觀察的圖1A所示的記錄頭的圖;圖1C是從記錄頭側觀察的圖1A所示的抽吸埠的圖。
圖2是示出液體已被供給到圖1A至圖1C所示的液體排放裝置的記錄頭的狀態的圖。
圖3A、圖3B和圖3C是用於說明藉由圖1A所示的液體移動單元而使排放埠面上的液體移動的圖。
圖4是用於說明藉由圖1A所示的液體收集單元來收集液體的操作的圖。
圖5是示出本發明中的第一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的架構的另一示例的截面圖。
圖6是示出本發明中的第二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的架構的截面圖。
圖7是示出液體已被供給到圖6所示的液體排放裝置的記錄頭的狀態的圖。
圖8A、圖8B和圖8C是用於說明藉由圖6所示的液體移動單元而使排放埠面上的液體移動的圖。
圖9A和圖9B是用於說明藉由本發明中的第三實施例的液體移動單元而使排放埠面上的液體移動的圖。
圖10A和圖10B是用於說明藉由本發明中的 第四實施例的液體移動單元而使排放埠面上的液體移動的圖。
圖11是示出本發明中的第五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的架構的截面圖。
圖12A、圖12B和圖12C是用於說明藉由圖11所示的液體移動單元而使排放埠面上的液體移動的圖。
圖13A和圖13B是用於說明藉由圖11所示的液體移動單元來收集液體的操作的圖。
圖14是示出本發明中的第六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的架構的截面圖。
圖15A、圖15B和圖15C是用於說明藉由圖14所示的液體移動單元而使排放埠面上的液體移動的圖。
圖16A和圖16B是用於說明藉由圖14所示的液體移動單元來收集液體的操作的圖。
圖17A和17B是從排放埠面側觀察本發明中的第七實施例的記錄頭的圖。
圖18是示出本發明中的第八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的架構的一個示例的截面圖。
圖19A、圖19B和圖19C是示出圖18所示的液體收集體的架構的一個示例的圖;圖19B是示出圖19A所示的液體收集體已收集了液體的狀態的圖;圖19C是示出圖18所示的液體收集體的架構的另一示例的圖。
圖20A是示出本發明中的第八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的架構的另一示例的截面圖;圖20B是示出圖20A所示的板簧的架構的圖。
圖21A是示出本發明中的第九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的架構的截面圖;圖21B是示出圖21A所示的液體收集體的架構的圖。
圖22A、圖22B和圖22C是用於說明第十實施例的圖;圖22A是示出第十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的架構的截面圖。
圖22B是從圖22A所示的箭頭A的方向觀察的排放埠面的圖。
圖22C是從圖22A所示的箭頭B的方向觀察的抽吸埠的末端的圖。
圖23是示出液體已被供給到記錄頭的狀態的圖。
圖24A是示出液體已藉由供給單元而供給到排放埠面的表面的狀態的圖。
圖24B是示出抽吸埠在沿著排放埠面移動的途中的狀態的圖。
圖24C是示出抽吸埠已從排放埠面上的形成有排放埠的區域的內部移動到形成有排放埠的區域的外部的狀態的圖。
圖25是示出第十一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的架構的截面圖。
圖26A是示出液體已藉由供給單元而供給到排放埠面的表面的狀態的圖。
圖26B是示出落下收集埠在沿著排放埠面移動的途中的狀態的圖。
圖26C是示出落下收集埠已從排放埠面上的形成有排放埠的區域的內部移動到形成有排放埠的區域的外部的狀態的圖。
圖27是示出第十二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的架構的截面圖。
圖28A是示出液體已藉由供給單元被供給到排放埠面的表面的狀態的圖。
圖28B是示出移動部在沿著箭頭E的方向移動的途中的狀態的圖。
圖28C是示出排放埠面上的液體已從排放埠面上的形成有排放埠的區域的內部移動到形成有排放埠的區域的外部的狀態的圖。
現在將依據附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
下面將參照附圖說明用於實現本發明的模式。注意,在各附圖中,將對相同的結構賦予相同的參考數字,並省略重複說明。
(第一實施例)
圖1A是示出本發明中的第一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的架構的截面圖。
在液體排放裝置1中安裝有基板11。在基板11上安裝有待繪製物體輸送部12。藉由未示出的抽吸單元,待繪製物體輸送部12吸住待繪製的物體13並將被吸住的物體保持在待繪製物體輸送部12上。另外,待繪製物體輸送部12能相對於基板11在圖1A中在縱向上移動。
在液體排放裝置1中設置有記錄頭安裝部14。在記錄頭安裝部14上安裝了排放液體的記錄頭2。記錄頭2和記錄頭安裝部14藉由未示出的連接部而彼此電連接。另外,記錄頭安裝部14還藉由未示出的連接部而電連接到液體排放裝置1的未示出的控制系統。
在記錄頭2的一個表面上設置了排放液體的排放埠3。在下文中,上面設置了排放埠3的表面被稱為排放埠面4。排放埠3與獨立液室15連通。獨立液室15與共用液室16連通,並且共用液室16與供給流路17連通。供給流路17與供給單元5連通。
供給單元5具有液槽10和壓力控制部31。壓力控制部31具有泵、調節器和壓力偵測部(雖然其中的任一者均未示出)。壓力控制部31操作壓力控制部31所具有的泵,並且利用調節器和壓力偵測部來控制由該泵產生的壓力。由此,能夠保持排放埠3中的彎液面。
排放信號被傳送到記錄頭2,獨立液室15中的液體由此從排放埠3排放成液滴。注意,要被排放的液體包括含有用於佈線圖案的導電性材料的液體、用於工業使用和圖像記錄的可紫外線(UV)固化的液體、和用於圖像記錄的由溶劑和著色材料形成的液體(墨)。
液體收集埠9設置於排放埠面4上的未設置排放埠3的位置。液體收集埠9與液體收集流路21連通。液體收集流路21與連接到液體收集單元的流道19連通。連接到液體收集單元的流道19與功能作為液體收集單元的液體收集單元20連通。
液體收集單元20具有泵、調節器和壓力偵測部(雖然其中的任一者均未示出)。液體收集單元20操作液體收集單元20所具有的泵,並且利用調節器和壓力偵測部來控制由該泵產生的壓力。由此,能夠控制在液體收集埠9中產生的抽吸壓力。
在基板11上安裝了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移動的液體移動單元7。
液體移動單元7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移動到預定位置(收集位置)。液體移動單元7具有抽吸埠6和移動部33。
移動部33被建構成能夠在圖1A至圖1C中的水平方向上移動。液體移動單元7被建構成能夠藉由移動部33的移動而沿著排放埠面4移動。抽吸埠6設置於移動部33上,且抽吸埠6也依據移動部33的移動而移動。
抽吸埠6與排放埠面4分離,並且抽吸埠6被設置成能夠根據移動部33的移動而沿著排放埠面4移動。抽吸埠6與抽吸流道18連通,且抽吸流道18與控制單元8連通。
控制單元8具有功能作為負壓產生單元的負壓產生機構34。負壓產生機構34具有泵、調節器和壓力偵測部(雖然其中的任一者均未示出)。負壓產生機構34操作負壓產生機構34所具有的泵,並且利用調節器和壓力偵測部來控制由該泵產生的壓力。由此,能夠控制抽吸埠6中產生的抽吸壓力。另外,控制單元8控制移動部33的移動。
圖1B是從由圖1A所示的箭頭A示出的方向觀察的排放埠面4的圖。
在排放埠面4上設置了排放埠3和液體收集埠9。液體收集埠9被設置在偏離於設置有排放埠3的區域(在下文中被稱為排放埠陣列區域23)的位置。然而,當排放埠3之間的距離大時,液體收集埠9也可以設置在排放埠3之間。
圖1C是從由圖1A所示的箭頭B示出的方向觀察的抽吸埠6的圖。
抽吸埠6具有卵形。然而,抽吸埠6的形狀不限於卵形,也可以是諸如橢圓形、圓形、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形狀。
圖2是示出液體已被供給到記錄頭2的狀態 的圖。
供給單元5中的壓力控制部31控制壓力控制部31所具有的泵產生的壓力,液槽10中的液體由此被供給到排放埠面4的表面。
壓力控制部31將功能作為第一加壓(正壓)的壓力而作為表壓(絕對壓力與大氣壓力之間的差)的例如+20千帕的正壓施加給液槽10中的液體。結果,液槽10中的液體從排放埠3被供給到排放埠面4的表面。
當異物附著於排放埠面4上時,如果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侵入到排放埠3內並且從排放埠3排放到待繪製的物體13上,則已附著於排放埠面4的異物有時也會導致附著於待繪製的物體13上。
為此,在已將液體供給到記錄頭2之後,壓力控制部31將+1千帕的加壓壓力施加給液槽10中的液體,該+1千帕的加壓壓力功能作為第二加壓壓力且其絕對值比第一加壓壓力的絕對值小。這樣,壓力控制部31能夠防止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侵入到排放埠3內。注意,當向記錄頭2供給液體時和液體已被供給到記錄頭2之後,要施加給液槽10中的液體的壓力不限於上述數值。
接著,下面將參照圖3A至圖3C說明液體22藉由液體移動單元7而在排放埠面4上的移動。
圖3A是示出液體已被供給單元5供給到排放埠面4的表面的狀態的圖。順便提及,在液體已被供給到 排放埠面4之後,+1千帕的加壓壓力被加給液槽10中的液體,因此,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不會侵入到排放埠3內。
排放埠面4和抽吸埠6彼此分離。排放埠面4與抽吸埠6之間的距離例如是1毫米。注意,排放埠面4與抽吸埠6之間的距離不限於上述數值。
在此,藉由控制單元8中的負壓產生機構34而將抽吸埠6的內部壓力控制為例如-1千帕。注意,抽吸埠6的內部壓力不限於上述數值。
在圖3A中,抽吸埠6處於遠離設置有排放埠3的區域的位置。
控制單元8使移動部33朝空白箭頭示出的方向(朝右的方向)移動,並且由此使抽吸埠6沿著排放埠面4而相對移動。
圖3B是示出抽吸埠6已從圖3A所示的位置向右方向移動的狀態的圖。
抽吸埠6內部的壓力被控制為-1千帕,因此排放埠面4上的一部分液體22被從抽吸埠6抽吸並經由抽吸流道18被收集到控制單元8中的未示出的液體存儲部。另外,排放埠面4上的一部分液體22在被來自抽吸埠6的抽吸而保持於排放埠面4的同時則移動到在排放埠面4上的面對抽吸埠6的位置附近。
因此,抽吸埠6內部的壓力被控制為適當的壓力,由此,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能夠在排放埠面4 上根據抽吸埠6的移動而移動。
控制單元8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到本實施例中的液體收集埠9附近的收集位置。具體而言,控制單元8使移動部33進一步朝空白箭頭所示的方向(朝右的方向)移動,並且使抽吸埠6移動到如圖3C所示的面對液體收集埠9的位置。
當已使抽吸埠6移動到面對液體收集埠9的位置時,控制單元8使移動部33停止移動。如上所述,藉由來自抽吸埠6的抽吸而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到面對抽吸埠6的位置的附近。因此,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也移動到作為收集位置的液體收集埠9的附近。
在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已移動到未設置排放埠3的收集位置之後,藉由供給單元5中的壓力控制部31將例如-2千帕的負壓施加給液槽10中的液體。這樣,液體不會從排放埠3滴下而是會被保持在排放埠3處,且液體被設定為處在液體能從排放埠3排放的狀態下。
已移動到液體收集埠9附近的液體22被從液體收集埠9收集。
圖4是示出從液體收集埠9收集液體收集埠9附近的液體22的狀態的圖。
當已將抽吸埠6移動到面對液體收集埠9的位置時,控制單元8使負壓產生機構34的泵停止。當負壓產生機構34的泵被停止時,來自抽吸埠6的抽吸便由此停止。
接著,使液體收集單元20中的泵運行,並且在液體收集埠9中產生抽吸壓力。液體收集埠9的內部壓力被控制為例如-20千帕。注意,液體收集埠9的內部壓力不限於上述數值。
當在液體收集埠9中產生抽吸壓力時,液體收集埠9附近的液體藉此經由連接到液體收集單元的液體收集流路21和流道19而被收集到設置於液體收集單元20中的液體收集部。因此,液體收集埠9內部的壓力被控制為適當的壓力,由此,能夠從液體收集埠9收集液體收集埠9附近的液體22。
因此,本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設置有抽吸埠6並且具有液體移動單元7,其中抽吸埠6與排放埠面4分離且面對排放埠面4,而液體移動單元7被建構成能夠沿著排放埠面4移動。液體移動單元7使抽吸埠6沿著排放埠面4移動,由此經由來自抽吸埠6的抽吸而將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到未設置排放埠3的位置。
藉由來自液體移動單元7所具有的抽吸埠6的抽吸而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到未設置排放埠3的位置,因此,移除了排放埠3附近的諸如液滴和異物的沉積物。另外,液體移動單元7被建構成能夠沿著排放埠面4移動,因此,抑制了排放埠面4上的移除沉積物的區域中發生不均勻,並且能夠降低沉積物殘留於排放埠3附近的這種可能性。
順便提及,在液體排放裝置中,用於引導記 錄頭2的頭引導部有時附接在記錄頭2的周圍。圖5是示出本實施例在設置有頭引導部的情形下的液體排放裝置1的架構的截面圖。
如圖5所示,頭引導部32被設置在記錄頭2的周圍,使得頭引導部32的一個表面形成為與排放埠面4大致相同的平面。在頭引導部32的一個表面上設置了液體收集埠9。然而,液體收集埠9可設置於記錄頭2與頭引導部32之間的接合部分上。
液體移動單元7被建構成使得抽吸埠6能沿著記錄頭2的排放埠面4和頭引導部32的一個表面來移動。液體移動單元7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到設置於頭引導部32一個表面上而作為收集位置的液體收集埠9的附近。
如上所述,排放埠面4和頭引導部32上設置有液體收集埠9的一個表面是大致位於相同的平面上,因此,液體移動單元7能夠將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到設置於頭引導部32的一個表面上的液體收集埠9的附近。
(第二實施例)
圖6是示出本發明中的第二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a的架構的截面圖。
本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a與第一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的區別點在於液體移動單元7被改為液體 移動單元7a。
液體移動單元7a與液體移動單元7的區別點在於增加了液體保持部30。
液體保持部30被安裝到移動部33上,使得液體保持部30的一個表面30a與排放埠面4分離且面對排放埠面4。排放埠面4與液體保持部30的一個表面30a之間的距離是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與液體保持部30的該一表面30a接觸的距離。
圖7是示出液體已被供給到液體排放裝置1a的記錄頭2的狀態的圖。
供給單元5中的壓力控制部31控制由壓力控制部31的泵所產生的壓力,並由此將液槽10中的液體供給到排放埠面4的表面。
排放埠面4與液體保持部30的一個表面30a之間的距離是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與液體保持部30的該一表面30a接觸的距離。因此,如圖7所示,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被保持在液體保持部30的該一表面30a與排放埠面4之間。
接著,下面將參照圖8A至圖8C說明液體22藉由液體移動單元7a而在排放埠面4上的移動。順便提及,在圖8A至圖8C中,將省略與圖3A至圖3C中類似的過程的說明。
圖8A是示出液體已被供給單元5供給到排放埠面4的表面的狀態的圖。
如圖8A所示,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被保持在排放埠面4與液體保持部30的一個表面30a之間。當移動部33已朝空白箭頭所示的方向(朝右的方向)移動時,因為抽吸埠6內部的壓力被控制為-1千帕,所以排放埠面4上的一部分液體22經由如圖8B所示的抽吸埠6而被抽吸,並且液體22被收集到控制單元8中的未示出的液體存儲部中。另外,排放埠面4上的一部分液體22在被經由抽吸埠6的抽吸而保持在排放埠面4上的同時則移動到排放埠面4的面對抽吸埠6的位置附近。
因此,抽吸埠6內部的壓力被控制到適當的壓力,由此,被保持在排放埠面4與液體保持部30的該一表面30a之間的液體22能夠在排放埠面4上移動。
控制單元8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到收集位置,即本實施例中的液體收集埠9附近。具體而言,如圖8C所示,控制單元8使抽吸埠6移動到面對液體收集埠9的位置。當已使抽吸埠6移動到面對液體收集埠9的位置時,控制單元8使移動部33的移動停止。如上所述,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被經由抽吸埠6的抽吸而移動到排放埠面4上的面對抽吸埠6的位置附近。因此,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也移動到作為收集位置的液體收集埠9的附近。
在此,供給單元5中的壓力控制部31將例如-2千帕的負壓施加給液槽10中的液體。這樣,液體不會從排放埠3滴下而是會被保持在排放埠3處,且液體被設 定為處在液體能從排放埠3排放的狀態下。
從液體收集埠9收集已移動到液體收集埠9附近的液體22。從液體收集埠9收集液體22的操作與第一實施例中的操作類似,因此將省略對其的說明。
因此,本實施例中的液體排放裝置1a還具有在排放埠面4與一個表面30a之間保持液體22的液體保持部30。
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被保持在液體保持部30的一個表面30a與排放埠面4之間,由此,能夠更切實地保持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為此原因,液體保持部30防止液體22落下,還將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到未設置排放埠3的位置,並且能夠降低沉積物殘留於排放埠3附近的這種可能性。
(第三實施例)
圖9A和圖9B是用於說明藉由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液體移動單元7b而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的圖。
本實施例的液體移動單元7b與第二實施例的液體移動單元7a區別點在於抽吸埠6被改為噴嘴35並且控制單元8被改為控制單元8b。
噴嘴35被安裝到與排放埠面4分開配置的移動部33上,並且被設置成能夠根據移動部33的移動而沿著排放埠面4移動。
控制單元8b與控制單元8的區別點在於負壓產生機構34被改為功能作為正壓產生單元的正壓產生機構36。
正壓產生機構36具有泵、調節器以及壓力偵測部(雖然其中的任一者均未示出)。正壓產生機構36操作正壓產生機構36所具有的泵,並且利用調節器和壓力偵測部控制由該泵產生的壓力。由此,能夠控制在噴嘴35中產生的正壓。噴嘴35中產生的正壓被控制為例如+10千帕。藉由噴嘴35中的正壓使空氣從噴嘴35吹出。注意,噴嘴35中的正壓不限於上述數值。
接著,下面將說明液體藉由液體移動單元7b在排放埠面4上的移動。
如第二實施例中所說明的,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被保持在排放埠面4與液體保持部30的一個表面30a之間。
如圖9A所示,在使正壓產生機構36從噴嘴35吹出空氣的同時,控制單元8b朝空白箭頭所示的方向(朝右的方向)移動移動部33。根據移動部33的移動,被保持在排放埠面4與液體保持部30的該一表面30a之間的液體22藉由從噴嘴35吹出的空氣而在排放埠面4上朝右移動。
控制單元8b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到收集位置,即本實施例中的液體收集埠9附近。具體而言,如圖9B所示,控制單元8b使保持在排放埠面4與液 體保持部30的一個表面30a之間的液體22移動到作為收集位置的液體收集埠9的附近。當被保持在排放埠面4與液體保持部30的該一表面30a之間的液體22已移動到液體收集埠9附近時,控制單元8b使移動部33停止移動。
在此,供給單元5中的壓力控制部31將例如-2千帕的負壓施加給液槽10中的液體。這樣,液體不會從排放埠3滴下而是會被保持在排放埠3處,且液體被設定為處在液體能從排放埠3排放的狀態下。
從液體收集埠9收集已移動到液體收集埠9附近的液體22。順便提及,從液體收集埠9收集液體22的操作與第一實施例中的操作類似,因此將省略對其的說明。
因此,本實施例的液體移動單元7b包括:液體保持部30,其將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保持在液體保持部30與排放埠面4之間;和噴嘴35,其與排放埠面4分開配置並能沿著排放埠面4移動。另外,本實施例的液體移動單元7b利用從噴嘴35吹出的空氣而將被保持在液體保持部30的一個表面30a與排放埠面4之間的液體22移動到未設置排放埠3的位置。
液體保持部30能將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保持在液體保持部30的一個表面30a與排放埠面4之間,因此更切實地將液體22保持在排放埠面4上,並能夠防止液體22的滴下、飛濺或類似者。另外,藉由從噴嘴35吹出的空氣,使保持在液體保持部30的一個表面 30a與排放埠面4之間的液體22移動到未設置排放埠3的位置,因此,能夠移除排放埠3附近的諸如液滴和異物的沉積物。另外,液體移動單元7b被建構成能夠沿著排放埠面4移動,因此,抑制了排放埠面4上的移除沉積物的區域中發生不均勻。因此,能夠降低沉積物殘留於排放埠3附近的這種可能性。
(第四實施例)
圖10A和圖10B是用於說明藉由本發明中的第四實施例的液體移動單元7c而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的圖。
本實施例的液體移動單元7c與第二實施例的液體移動單元7a的區別點在於:取消了抽吸埠6並且控制單元8被改為控制單元8c。
控制單元8c與控制單元8的區別點在於取消了負壓產生機構34。
接著,下面將說明液體藉由液體移動單元7c在排放埠面4上的移動。
如第二實施例中所說明的,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被保持在排放埠面4與液體保持部30的一個表面30a之間。
如圖10A所示,在液體22被保持在排放埠面4與液體保持部30的一個表面30a之間的狀態下,控制單元8c使移動部33朝空白箭頭所示的方向(朝右的方 向)移動。被保持在排放埠面4與液體保持部30的該一表面30a之間的液體22根據移動部33的移動而在排放埠面4上朝右方向移動。
控制單元8c使保持在排放埠面4與液體保持部30的該一表面30a之間的液體22移動到本實施例中的液體收集埠9的附近的收集位置。具體而言,如圖10B所示,控制單元8c使保持在排放埠面4與液體保持部30的該一表面30a之間的液體22移動到液體收集埠9附近。當保持在排放埠面4與液體保持部30的該一表面30a之間的液體22已移動到液體收集埠9附近時,控制單元8c使移動部33停止移動。
在此,供給單元5中的壓力控制部31將例如-2千帕的負壓施加給液槽10中的液體。這樣,液體不會從排放埠3滴下而是會被保持在排放埠3處,且液體被設定為處在液體能從排放埠3排放的狀態下。
從液體收集埠9收集已移動到液體收集埠9附近的液體22。從液體收集埠9收集液體22的操作與第一實施例中的操作類似,因此將省略對其的說明。
順便提及,液體保持部30的一個表面30a採用諸如在將液體22保持在排放埠面4與該一表面30a之間的情況下能夠使液體22移動的材料所形成。液體保持部30的該一表面30a例如由多孔體形成。當液體保持部30的該一表面30a由多孔體形成時,多孔體能夠在將液體22的一部分吸收在多孔體中並且將液體22保持在該一 表面30a與排放埠面4之間的同時來移動。
因此,本實施例的液體移動單元7c設置有將液體22保持在液體保持部30與排放埠面4之間的液體保持部30,並且液體移動單元7c使保持在液體保持部30與排放埠面4之間的液體22移動到未設置排放埠3的位置。
液體保持部30能夠將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保持在液體保持部30的一個表面30a與排放埠面4之間,因此更切實地將液體22保持在排放埠面4上,並能夠防止液體22的滴下、飛濺或類似者。另外,藉由液體保持部30的移動,使保持在液體保持部30的一個表面30a與排放埠面4之間的液體22移動到未設置排放埠3的位置,因此,能夠移除排放埠3附近的諸如液滴和異物的沉積物。另外,液體保持部30(液體移動單元7c)被建構成能夠沿著排放埠面4移動,因此,抑制了排放埠面4上的移除沉積物的區域中發生不均勻,並能夠降低沉積物殘留於排放埠3附近的這種可能性。另外,不再需要用於藉由抽吸或吹送空氣來移動排放埠面4上液體的泵和類似者,並能夠簡化裝置的架構。
(第五實施例)
圖11是示出本發明中的第五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d的架構的截面圖。
本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d與第一實施例的 液體排放裝置1區別點在於取消了液體收集埠9、液體收集流路21、連接到液體收集單元20的流道19以及液體收集單元20,並且液體移動單元7被改為液體移動單元7d。
液體移動單元7d與液體移動單元7的區別點在於增加了升降部26,並且控制單元8被改為控制單元8d。
升降部26安裝於移動部33上,抽吸埠6安裝於升降部26上。在圖11中,升降部26被建構成能夠關於移動部33而沿垂直方向移動。當升降部26沿垂直方向移動時,抽吸埠6由此在垂直方向上移動。因此,能夠藉由升降部26而改變抽吸埠6與排放埠面4之間的距離。
接著,下面將參照圖12A至圖12C說明液體藉由液體移動單元7d而在記錄頭2的排放埠面4上的移動。
藉由液體移動單元7d而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的方法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具體而言,如圖12A所示,控制單元8d在液體經由抽吸埠6被抽吸的狀態下使抽吸埠6沿著排放埠面4朝向圖12A中的空白箭頭所示的方向(朝右的方向)移動。
如圖12B所示,排放埠面4上的一部分液體22藉由抽吸埠6中的抽吸被吸入抽吸埠6,並且經由抽吸流道18被收集在控制單元8d中的未示出的液體存儲部。 另外,排放埠面4上的一部分液體22在被保持在排放埠面4上的同時被移動到排放埠面4上的面對抽吸埠6的位置附近。
控制單元8d進一步使抽吸埠6移動,並且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到如圖12C所示的未設置排放埠3的收集位置。在該位置,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被液體移動單元7d收集。
接著,下面將參照圖13A和圖13B說明藉由液體移動單元7d收集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的操作。
控制單元8d藉由負壓產生機構34而將抽吸埠6內部的壓力控制為-20千帕,該壓力的絕對值大於當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時的壓力的絕對值。注意,抽吸埠6的內部壓力不限於上述數值。
當抽吸埠6的內部的壓力(負壓)從-10千帕增加到-20千帕時,來自抽吸埠6的用於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的吸力由此增加,且如圖13A所示,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被抽吸埠6抽吸。已經由抽吸埠6吸入的液體經由抽吸流道18被收集在控制單元8d中未示出的液體存儲部中。
在此,如圖13B所示,控制單元8d操作升降部26,並且使抽吸埠6接近排放埠面4。當抽吸埠6接近排放埠面4時,來自抽吸埠6的用於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的吸力由此進一步增加,並且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變得容易被移除。
因此,本實施例的液體移動單元7d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到未設置排放埠3的位置,並接著使液體22經由抽吸埠6被抽吸和收集。另外,液體移動單元7d設置有改變抽吸埠6與排放埠面4之間的距離的升降部26,並且在收集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時促使升降部26使抽吸埠6接近排放埠面4。
由於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經由抽吸埠6被收集,所以不須要單獨設置用於收集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的結構,因此能夠簡化裝置的架構。另外,當抽吸埠6接近排放埠面4時,來自抽吸埠6的用於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的吸力由此增加,因此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容易被移除。
(第六實施例)
圖14是示出本發明中的第六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e的架構的截面圖。
本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e與第五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d的區別點在於液體移動單元7d被改為液體移動單元7e。
液體移動單元7e與液體移動單元7d的區別點在於增加了液體收集抽吸埠28、液體收集抽吸埠流道29和三通閥27,並且控制單元8d被改為控制單元8e。液體收集抽吸埠28、液體收集抽吸埠流道29和三通閥27安裝於升降部26上。
液體收集抽吸埠28面對排放埠面4,並且與液體收集抽吸埠流道29連通。順便提及,液體收集抽吸埠28的開口面積比抽吸埠6的開口面積小。
液體收集抽吸埠流道29與三通閥27連通。
三通閥27與液體收集抽吸埠流道29、抽吸埠6和抽吸流道18連通。三通閥27使抽吸埠6和抽吸流道18彼此連通,或者使液體收集抽吸埠流道29與抽吸流道18彼此連通。因此,液體被從液體收集抽吸埠流道29或抽吸埠6抽吸。
接著,下面將參照圖15A至圖15C說明液體22藉由液體移動單元7e在排放埠面4上的移動。順便提及,在圖15A至圖15C中,將省略與圖12A至圖12C中類似的過程的說明。
當移動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時,控制單元8e控制三通閥27以使抽吸埠6與抽吸流道18彼此連通。這樣,液體經由抽吸埠6被抽吸。
藉由液體移動單元7e而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的方法與第一實施例中的方法類似。具體而言,如圖15A所示,在液體經由抽吸埠6被抽吸的狀態下,控制單元8d使抽吸埠6沿著排放埠面4朝圖15A中空白箭頭示出的方向(朝右的方向)移動。
如圖15B所示,排放埠面4上的一部分液體22藉由抽吸埠6中的抽吸而被吸入抽吸埠6,並且經由抽吸流道18被收集在控制單元8e中的未示出的液體存儲部 中。另外,排放埠面4上的一部分液體22在被保持在排放埠面4上的同時被移動到排放埠面4上的面對抽吸埠6的位置附近。
控制單元8e進一步使抽吸埠6移動,並且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到如圖15C所示的未設置排放埠3的收集位置。在該位置,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被液體移動單元7e收集。
接著,下面將參照圖16A和圖16B說明藉由液體移動單元7e收集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的操作。
首先,控制單元8e使移動部33將液體收集抽吸埠28移動到排放埠面4上的面對液體22的收集位置的位置處。另外,控制單元8e控制三通閥27以使液體收集抽吸埠流道29與抽吸流道18彼此連通。這樣,液體從液體收集抽吸埠流道29被抽吸。
接著,控制單元8e藉由負壓產生機構34而將液體收集抽吸埠28內部的壓力控制為-20千帕,該壓力的絕對值大於當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時的壓力的絕對值。注意,液體收集抽吸埠28的內部壓力不限於上述數值。
當液體收集抽吸埠28的內部的壓力(負壓)從-10千帕增加到-20千帕時,吸力由此增加,且如圖16A所示,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被液體收集抽吸埠28抽吸。已經由液體收集抽吸埠28吸入的液體經由液體收集抽吸埠流道29和抽吸流道18而被收集在控制單元8e中 的未示出的液體存儲部中。
如上所述,液體收集抽吸埠28的開口面積比抽吸埠6的開口面積小。因此,如果泵產生的壓力與負壓產生機構34所產生的壓力相當,則來自液體收集抽吸埠28的吸力比經由抽吸埠6的吸力大。因此,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能夠被來自液體收集抽吸埠28的比抽吸埠6中的吸力更強的吸力所抽吸。
在此,如圖16B所示,控制單元8e操作升降部26,並且使液體收集抽吸埠28接近排放埠面4。當液體收集抽吸埠28接近排放埠面4時,來自液體收集抽吸埠28的用於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的吸力由此進一步增加,並且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變得容易被移除。
因此,本實施例的液體移動單元7e還包括具有比抽吸埠6的開口面積小的開口面積的液體收集抽吸埠28。液體移動單元7e藉由抽吸埠6中的抽吸而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到未設置排放埠3的位置,接著,液體收集抽吸埠28藉由液體收集抽吸埠28中的抽吸而吸入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另外,當收集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時,液體移動單元7e促使升降部26使液體收集抽吸埠28接近排放埠面4。
液體收集抽吸埠28的開口面積比抽吸埠6的開口面積小,因此液體收集抽吸埠28中的吸力比抽吸埠6中的吸力大。因此,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經由液體收集抽吸埠28被抽吸,從而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變得 更容易被移除。另外,當液體收集抽吸埠28接近排放埠面4時,液體收集抽吸埠28中的用於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的抽吸力由此增加,並且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變得更容易被移除。
(第七實施例)
圖17A是從排放埠面側觀察的本發明中的第七實施例的記錄頭2f的圖。
在記錄頭2f的排放埠面4f上,具有親液特性的親液處理部25被設置在液體收集埠9的周圍。另外,具有疏液特性的疏液處理部24被設置在排放埠3的周圍。
在第一實施例至第三實施例中,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被移動到作為收集位置的液體收集埠9的附近。由於親液處理部25被設置在液體收集埠9的周圍,由此液體22傾向附著於親液處理部25的表面上,因此液體22變得容易被保持在液體收集埠9的周圍。結果,液體22變得易於從液體收集埠9收集。
另外,疏液處理部24被設置在排放埠3的周圍,由此液體22抗拒附著於疏液處理部24上。因此,當液滴從排放埠3排放時,不易發生被排放的液滴與已附著在排放埠3的周圍上的液滴接觸並使得液滴的排放方向彎曲的這種問題。另外,疏液處理部24不僅被設置在排放埠3的周圍,而且也設置在親液處理部25之外的液體22 移動的區域,由此液體22變得容易移動到親液處理部25。
注意,液體收集埠9的形狀不限於如圖17A所示的圓形。如圖17B所示,形狀可以是卵形,也可以是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或類似者。
因此,在本實施例的記錄頭2f的排放埠面4f上,具有親液特性的親液處理部25被設置在液體收集埠9的周圍。另外,具有疏液性的疏液處理部24被設置在排放埠3的周圍。
因此,液體22易於附著且被保持在液體收集埠9的周圍上,並且液體22因此變得易於從液體收集埠9收集。另外,液體22抗拒附著在排放埠3的周圍上,因此,不易發生被排放的液滴與已附著在排放埠3的周圍的液滴接觸並使得液滴的排放方向彎曲的這種問題。
(第八實施例)
圖18是示出本發明中的第八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g的架構的一個示例的截面圖。
本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g與圖5所示的第一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的區別點在於取消了液體收集埠9、液體收集流路21、連接到液體收集單元的流道19以及液體收集單元20,並且增加了液體收集體37。
功能作為對收集位置附近液體進行收集的收集單元的液體收集體37具有與排放埠面4位於大致相同 平面上的一個表面,並且液體收集體37被配置在未設置排放埠3的位置。然而,當排放埠3之間的距離大時,液體收集體37也可以設置在排放埠3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液體移動單元7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到作為收集位置的液體收集體37的附近。
圖19A是示出液體收集體37的架構示例的圖。
期望液體收集體37由能夠被事先清潔的材料(例如不鏽鋼)製成,使得液體收集體37自身不會成為異物的產生源。
如圖19A所示,液體收集體37具有至少二個或更多個液體收集構件38交疊的結構,液體收集構件38是由不鏽鋼製成的板材並且具有藉由蝕刻而形成的凹形狀、凸形狀或者凹凸形狀兩者的表面。
上述架構導致在交疊的液體收集構件38的表面之間的微細空間中產生毛細作用力,如圖19B所示,已移動到液體收集體37附近的液體22被吸收在該微細空間中。液體收集構件38之間的距離例如是100微米。注意,液體收集構件38的表面之間的距離不限於上述數值。
另外,如圖19C所示,液體收集體37可以具有例如不鏽鋼纖維彼此靠近的結構。即使當液體收集體37具有圖19C所示的結構時,液體22也藉由毛細作用力 被吸收在不鏽鋼纖維之間。
注意,本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g不限於如圖18所示的液體收集體37被設置於頭引導部32上這樣的結構。
圖20A是示出本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g的結構的另一示例的圖。
圖20A中示出的液體排放裝置1g與圖1A中示出的液體排放裝置1區別點在於取消了液體收集埠9、液體收集流路21、連接到液體收集單元的流道19以及液體收集單元20,並且增加了液體收集體37。
在圖20A所示的液體排放裝置1g中,板簧39被設置為液體收集體37。
板簧39設置在與排放埠面4大致形成同一平面且未設置排放埠3的位置,如此以壓向記錄頭2。在這種情況下,液體移動單元7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到作為收集位置的板簧39的附近。
圖20B是示出板簧39的結構的圖。
如圖20B所示,微細槽部42被設置於板簧39中。板簧39被配置成使得槽部42與排放埠面4接觸。因此,當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到板簧39附近時,藉由毛細作用力使液體22被吸收到板簧39的槽部42的間隙中。在此,板簧39壓記錄頭2的施壓力例如是200公克重。注意,板簧39的施壓力不限於上述數值。
因此,本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g具有藉由 毛細作用力來收集記錄頭2的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的液體收集體37。
因此,無須設置諸如泵的部件來收集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因此能夠簡化裝置的架構。
(第九實施例)
圖21A是示出本發明中的第九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h的架構的截面圖。
本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h與圖18中示出的第八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g的區別點在於增加了抽吸通氣管40。
抽吸通氣管40被配置成包圍液體收集體37,並且與未示出的負壓產生單元連接。負壓產生單元產生且維持負壓,由此,由液體收集體37收集的液體經由抽吸通氣管40被抽吸。因此,能夠防止由液體收集體37收集的液體22在液體收集體37中變乾/固化,且防止由液體收集體37收集的液體22滴落至並附著於待繪製的物體13上。
注意,如圖21B所示,在液體收集體37已被清洗之後,可使液體收集體37浸含有不揮發的液體或具有高保水性的液體41,例如甘油。這樣,能夠防止由液體收集體37收集的液體22在液體收集體37中變乾/固化。
因此,本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h具有用於 吸收由液體收集體37收集的液體的抽吸通氣管40。
因此,由液體收集體37收集的液體經由抽吸通氣管40被抽吸,因此能夠防止由液體收集體37收集的液體在液體收集體37中變乾/固化,且防止由液體收集體37收集的液體滴落至並附著於待繪製的物體13上。
(第十實施例)
圖22A是示出本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的架構的截面圖。如圖22A所示,液體移動單元7(負壓產生單元)安裝於基板11上。順便提及,液體移動單元7包括抽吸埠6和移動部33。
圖22B是從圖22A所示的箭頭A的方向觀察的排放埠面4的圖。
圖22C是從圖22A所示的箭頭B的方向觀察的抽吸埠6的末端的圖。
如圖22A或圖22C所示,抽吸埠6在面對排放埠面4的末端表面中包括液體保持部43(第一對向面部)、後方開口44(第二對向面部)和液體收集開口45(抽吸開口)。
具體而言,液體保持部43被配置成在沿著移動部33的移動方向(箭頭方向C)上比液體收集開口45靠前側,使得液體保持部43被配置成與排放埠面4分開第一距離(例如0.3毫米)。
另一方面,後方開口44被配置成沿著移動部 33的移動方向比液體收集開口45靠後側,使得後方開口44被配置成與排放埠面4分開比第一距離長的第二距離(例如0.5毫米)。
順便提及,在本實施例中,抽吸埠6在沿著方向C移動的同時則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移動。
另外,排放埠面4與後方開口44之間的距離被設定成比排放埠面4與液體保持部43之間的距離長,由此獲得下面將說明的「尾風」(tail wind)效果。
而且,在本實施例中,抽吸埠6(液體收集開口45)的形狀已被確定為長方形,但是也可以被確定為諸如橢圓形、圓形、正方形和卵形的形狀。
圖23是示出液體已被供給到記錄頭2的狀態的圖。
在下文中,將參照圖24A至圖24C說明液體22藉由液體移動單元7(負壓產生單元)在排放埠面4上的移動狀態。
圖24A示出液體22已被供給單元5供給到排放埠面4的表面的狀態。圖24B示出抽吸埠6在沿著排放埠面移動途中的狀態。圖24C示出了抽吸埠6已經在排放埠面上從形成有排放埠的區域內移動到形成有排放埠的區域外的狀態。
具體而言,使控制單元8中的負壓產生機構34中所設置的泵(未示出)動作。順便提及,藉由使用調節器(未示出)和壓力偵測部(未示出)而將由該泵產 生的壓力控制為負壓。由此,在排放埠面4和液體保持部43與液體22接觸且將液體22保持於排放埠面4與液體保持部43之間的狀態下,能夠形成從後方開口44朝液體收集開口45流動的空氣流(尾風效果)。
藉由空氣流的推動,被保持在排放埠面4與液體保持部43之間的液體22能夠容易地與移動單元33一起沿著移動方向移動。因此,能夠切實地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從形成有排放埠3的區域內移動到形成有排放埠的區域外。
在此,藉由負壓產生機構34將液體收集開口45內部的壓力控制為例如-1千帕。注意,液體收集開口45內部的壓力不限於上述數值。
抽吸埠6內部的壓力在抽吸埠6移動的同時被控制為-1千帕,因此,與排放埠面4和液體保持部43接觸且被保持在排放埠面4與液體保持部43之間的一部分液體22經由抽吸埠6被抽吸,並且經由抽吸流道18被收集在控制單元8中的未示出的液體存儲部中。另外,藉由從後方開口44朝向液體收集開口45流動的空氣流(尾風效果),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的剩餘部分在液體22被保持在排放埠面4與液體保持部43之間的狀態下與移動單元33一起移動。
液體排放裝置1具有設置於抽吸埠6的面對排放埠面4的末端的液體保持部43(第一對向面部)和後方開口44(第二對向面部),並且液體排放裝置1將 抽吸埠6內部的壓力控制為適當的壓力,由此,能夠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根據抽吸埠6的移動而在排放埠面4上移動。
因此,本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包括:具有排放埠面4的頭2,在排放埠面4上設置有用於排放液體的排放埠3;負壓產生單元7,其被配置成面對排放埠面4且相對於排放埠面4產生負壓;以及移動單元33,其使負壓產生單元7沿著預定方向移動。
另外,負壓產生單元7包括:抽吸開口45,其藉由抽吸產生負壓;第一對向面部43,其被配置成沿著預定方向比抽吸開口45靠前側且與排放埠面4分開第一距離;以及第二對向面部44,其被配置成沿著預定方向比抽吸開口45靠後側且與排放埠面4分開比第一距離長的第二距離。而且,液體22被保持在第一對向面部43與上述排放埠面4之間。
根據本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液體移動單元7(負壓產生單元)使液體保持部43沿著排放埠面4移動,由此能夠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到未設置排放埠3的位置。
另外,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被移動到未設置排放埠3的位置,因此移除了排放埠3附近的諸如液滴和異物的沉積物。而且,液體移動單元7(負壓產生單元)被建構成能夠沿著排放埠面4移動,因此,抑制了排放埠面4上的移除沉積物的區域中發生不均勻,且能夠降 低沉積物殘留於排放埠3附近的這種可能性。
(第十一實施例)
圖25是示出本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a的架構的截面圖。
本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a與第十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的區別點在於噴嘴46(噴嘴部)被設置為產生從後方開口44朝向液體收集開口45流動的空氣流(尾風)的工具。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落下收集埠6a具有與第十實施例的抽吸埠6的架構基本相同的架構,但未設置負壓產生機構34和用於產生負壓的控制單元8。另一方面,噴嘴46設置有控制單元8a和正壓產生機構36。
噴嘴46被設置於移動部33,並且相對於落下收集埠6a(收集開口45)被配置在移動部33的移動方向(方向D)上的後側。另外,噴嘴46被配置成向排放埠面4吹風。
在下文中,將參考圖26A至圖26C說明液體22藉由液體移動單元7a(對向構件)在排放埠面4上的移動狀態。
圖26A示出液體22已被供給單元5供給到排放埠面4的表面的狀態。圖26B示出了落下收集埠6a在沿著排放埠面移動的途中的狀態。圖26C示出了落下收集埠6a已從在排放埠面上形成有排放埠的區域內移動到形 成有排放埠的區域外的狀態。
如圖26B所示,隨著移動單元33移動,保持在排放埠面4與液體保持部43之間的液體22藉由從噴嘴46(噴嘴部)吹出的空氣而沿著移動方向D與移動部33一起移動。
另外,在已經隨著移動單元33的移動而被收集的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中,已不能被保持在排放埠面4與液體保持部43之間的一部分液體落到落下收集埠6a上,並且經由抽吸流道18被收集在未示出的液體存儲部中。
順便提及,在本實施例中,雖然噴嘴46已配置於遠離落下收集埠6a的位置,但噴嘴46可以形成於後方開口44(第二對向面)中。另外,噴嘴46與排放埠面4之間的距離可以被設定為比液體保持部43(第一對向面)與排放埠面4之間的距離長。
因此,本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a包括:具有排放埠面4的頭2,在排放埠面4上設置有用於排放液體的排放埠3;對向構件7a,其被配置成面對排放埠面4;以及移動單元33,其沿著預定方向移動對向構件7a。
另外,對向構件7a包括:收集開口45,其收集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第一對向面部43,其被配置成沿著預定方向而比收集開口45靠前側,且與排放埠面4分開第一距離;第二對向面部44,其被配置成沿著預定方向而比收集開口45靠後側,且與排放埠面4分開比第 一距離長的第二距離;以及噴嘴部46,其被配置成沿著預定方向而比收集開口45靠後側並且向排放埠面4吹氣。
根據本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液體移動單元7a(對向構件)使液體保持部43沿著排放埠面4移動,由此能夠使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移動到未設置排放埠3的位置。
另外,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被移動到未設置排放埠3的位置,因此移除了排放埠3附近的諸如液滴和異物的沉積物。而且,液體移動單元7a(對向構件)被建構成能夠沿著排放埠面4移動,因此,抑制了排放埠面4上移除沉積物的區域中發生不均勻,並能夠降低沉積物殘留於排放埠3附近的這種可能性。
(第十二實施例)
圖27是示出本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b的架構的截面圖。
本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b具有基本上將第十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和第十一實施例的液體排放裝置1a整合起來的架構。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噴嘴46b(噴嘴部)形成於液體移動單元7b(負壓產生單元)的抽吸埠6。另一方面,噴嘴46b設置有控制單元8a和正壓產生機構36。另外,抽吸埠6的抽吸流道18設置有控制單元8 和負壓產生機構34。
另外,由抽吸埠6的內部被分隔部劃分之後形成的一部分則形成噴嘴46b。噴嘴46b相對於液體保持部43被配置在移動部33的移動方向(E)的後側。另外,與液體收集開口45相比,噴嘴46被配置在移動方向(E)的後側。
下面將參照圖28A至圖28C說明液體22藉由液體移動單元7b(負壓產生單元)在排放埠面4上的移動狀態。
圖28A是示出液體已被供給單元5供給到排放埠面4的表面的狀態的圖。28B是示出移動部33在由箭頭E示出的方向(移動方向)上移動的途中的狀態的圖。圖28C是示出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已移動到未設置排放埠3的位置的狀態的圖。
如圖28B所示,隨著移動單元33的移動,被保持在排放埠面4與液體保持部43之間的液體22藉由從噴嘴46b(噴嘴部)吹出的空氣而沿著方向E與移動部33一起移動。順便提及,在已經隨著移動單元33的移動而被收集的排放埠面4上的液體22中,已不能被保持在排放埠面4與液體保持部43之間的一部分液體被從液體收集開口45抽吸,並且這部分液體經由抽吸流道18被收集在控制單元8中的未示出的液體存儲部中。
從本實施例能夠獲得與上述各實施例類似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藉由液體移動單元使排放埠面上的液體移動到未設置排放埠的收集位置,因此移除了排放埠附近的諸如液滴和異物的沉積物。另外,液體移動單元被建構成能夠沿著排放埠面移動,因此抑制了排放埠面上移除沉積物的區域中發生不均勻,並能夠降低沉積物殘留於排放埠附近的這種可能性。
雖然已經參照示例性實施例說明了本發明,但是應該理解本發明不限於所揭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下面申請專利範圍是要符合最廣的解釋,以包含所有這種變化、均等結構和功能。
3‧‧‧排放埠
4‧‧‧排放埠面
6‧‧‧抽吸埠
7‧‧‧液體移動單元
8‧‧‧控制單元
9‧‧‧液體收集埠
15‧‧‧獨立液室
16‧‧‧共用液室
18‧‧‧抽吸流道
21‧‧‧液體收集流路
22‧‧‧液體
33‧‧‧移動部
34‧‧‧負壓產生機構

Claims (20)

  1. 一種液體排放裝置,包括:頭,其具有排放埠面,在該排放埠面上設置有用於排放液體的排放埠;以及液體移動單元,其與該排放埠面分開配置並且被建構成能夠沿著該排放埠面移動,其中該液體移動單元利用該液體移動單元的移動而使該排放埠面上的液體移動到未設置該排放埠的收集位置。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液體排放裝置,其中該液體移動單元包括:抽吸埠,其與該排放埠面分開配置並且被建構成能夠沿該排放埠面移動,和負壓產生單元,其被建構成與該抽吸埠連通並產生負壓;其中該負壓產生單元利用由該負壓產生單元產生的負壓而使該液體藉由來自該抽吸埠的抽吸而移動。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液體排放裝置,其中該液體移動單元包括:噴嘴,其與該排放埠面分開配置並且被建構成能夠沿著該排放埠面移動;正壓產生單元,其被建構成與該噴嘴連通並產生正壓;其中該正壓產生單元利用由該正壓產生單元產生的正壓以從該噴嘴吹出空氣而使該液體移動。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液體排放裝置,其中該液體移動單元包括液體保持部,該液體保持部與該排放埠面分開配置並且被建構成將液體保持在該液體保持部與該排放埠面之間。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液體排放裝置,其中該液體移動單元使該排放埠面上的該液體移動到該收集位置,然後經由該抽吸埠而抽吸該液體。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液體排放裝置,其中該液體移動單元還設置有收集抽吸埠,該收集抽吸埠能夠與該負壓產生單元連通並且具有比該抽吸埠的開口面積小的開口面積,其中,該液體移動單元在該負壓產生單元與該抽吸埠連通的狀態下使該排放埠面上的該液體藉由來自該抽吸埠的抽吸而移動到該收集位置,然後該液體移動單元在該負壓產生單元與該收集抽吸埠連通的狀態下經由該收集抽吸埠而抽吸該液體。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液體排放裝置,其中該液體移動單元設置有用於改變該抽吸埠與該排放埠面之間的距離的升降部,其中在該液體移動單元進行收集已移動到該收集位置的液體的操作的情況下,該液體移動單元使該抽吸埠比在該液體移動單元進行使該液體移動到該收集位置的操作的情況下靠近該排放埠面。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液體排放裝置,還包括: 液體收集單元,其被設置在該收集位置並且被建構成收集該收集位置附近的液體。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的液體排放裝置,其中該液體收集單元設置有液體收集埠並且從該液體收集埠抽吸該液體。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的液體排放裝置,其中該液體收集單元包括被建構成藉由毛細作用力來吸收液體的液體收集體。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的液體排放裝置,其中該液體收集體浸含有不揮發的液體或具有保水性的液體。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的液體排放裝置,其中該液體收集單元具有用於抽吸由該液體收集體收集的液體的抽吸通氣管。
  1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的液體排放裝置,還包括:具有親液特性的親液處理部,其被設置在該液體收集單元的周圍。
  1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液體排放裝置,還包括:具有疏液性的疏液處理部,其被設置在該排放埠的周圍。
  1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液體排放裝置,還包括: 用於將該液體供給到該頭的供給單元,其中該供給單元將第一正壓施加給該液體以將該液體供給到該頭,然後該供給單元將第二正壓供給到該液體,該第二正壓的絕對值比該第一正壓的絕對值小。
  16. 一種用於控制液體排放裝置的方法,該液體排放裝置設置有具有排放埠面的頭,在該排放埠面上則設置有用於排放液體的排放埠,該方法包括:藉由與該排放埠面分開配置並且被建構成能夠沿著該排放埠面移動的液體移動單元,使該排放埠面上的液體移動到未設置該排放埠的收集位置。
  17. 一種液體排放裝置,包括:頭,其具有排放埠面,在該排放埠面上設置有用於排放液體的排放埠;負壓產生單元,其與該排放埠面相對配置並且被建構成產生相對於該排放埠面的負壓;和移動單元,其被建構成使該負壓產生單元沿著預定方向移動,其中該負壓產生單元包括:抽吸開口,其被建構成藉由抽吸而產生負壓;第一對向面部,其被配置成沿著該預定方向而比該抽吸開口靠前側,並且被配置成與該排放埠面分開第一距離;以及第二對向面部,其被配置成沿著該預定方向而比該抽吸開口靠後側,並且被配置成與該排放埠面分開比該第一 距離長的第二距離。
  1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的液體排放裝置,其中液體被保持在該第一對向面部與該排放埠面之間。
  1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的液體排放裝置,其中該負壓產生單元設置有用於向該排放埠面吹氣的噴嘴部,其中該噴嘴部配置於該第二對向面部。
  20. 一種液體排放裝置,包括:頭,其具有排放埠面,在該排放埠面上設置有用於排放液體的排放埠;對向構件,其被配置成與該排放埠面相對;和移動單元,其被建構成使該對向構件沿著預定方向移動,其中該對向構件包括:收集開口,其被建構成收集該排放埠面上的液體;第一對向面部,其被配置成沿著該預定方向而比該收集開口靠前側,並且被配置成與該排放埠面分開第一距離;第二對向面部,其被配置成沿著該預定方向而比該收集開口靠後側,並且被配置成與該排放埠面分開比該第一距離長的第二距離;以及噴嘴部,其被配置成沿著該預定方向而比該收集開口靠後側,並且被建構成向該排放埠面吹氣。
TW103138351A 2013-11-22 2014-11-05 液體排放裝置及用來控制此裝置之方法 TWI5880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41625 2013-11-22
JP2014210225A JP6537243B2 (ja) 2013-11-22 2014-10-14 液体吐出装置、液体吐出装置の制御方法、イン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部品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7131A true TW201527131A (zh) 2015-07-16
TWI588032B TWI588032B (zh) 2017-06-21

Family

ID=53181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8351A TWI588032B (zh) 2013-11-22 2014-11-05 液體排放裝置及用來控制此裝置之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93004B2 (zh)
JP (1) JP6537243B2 (zh)
KR (1) KR101833585B1 (zh)
CN (1) CN104647902B (zh)
TW (1) TWI58803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5351B (zh) * 2019-11-06 2023-12-11 南韓商因維特洛斯有限公司 過敏診斷晶片之製造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3095B (zh) 2015-05-22 2018-02-01 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排液設備,壓印設備及製造構件的方法
JP6682198B2 (ja) 2015-05-22 2020-04-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イン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部品の製造方法
TWI694008B (zh) * 2016-03-02 2020-05-21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噴墨頭之清理裝置、清理方法及印字裝置
CN105798018B (zh) * 2016-03-30 2019-07-09 广东正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喷头的清洁装置及其清洁工艺
WO2019046695A1 (en) * 2017-08-31 2019-03-07 Entrust Datacard Corporation MECHANISM AND METHOD FOR CLEANING THE PRINT-ON-DEMAND PRINTING HEAD
CN108745741B (zh) * 2018-05-28 2021-03-23 福清市昱捷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家用机器人的喷漆装置
CN109016489B (zh) * 2018-07-25 2020-11-27 如东道博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3d打印喷头
US11097545B2 (en) 2018-08-09 2021-08-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ejection device, cleaning apparatus and cleaning method for module substrate
JP7378983B2 (ja) * 2018-12-27 2023-1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KR102543499B1 (ko) * 2018-08-09 2023-06-15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액체 토출 디바이스, 모듈 기판의 세정 장치 및 세정 방법
GB201815196D0 (en) 2018-09-18 2018-10-31 Industrial Inkjet Ltd Printing apparatus with multi-head cleaning of inkjet printface and method of cleaning thereof
JP7379118B2 (ja) * 2019-11-28 2023-1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イン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物品の製造方法
JP7279096B2 (ja) * 2021-02-26 2023-05-22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ノズル洗浄装置、ノズル洗浄方法および塗布装置
GB202106001D0 (en) * 2021-04-27 2021-06-09 Industrial Inkjet Ltd Cleaning head for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61050B2 (ja) * 1991-06-12 2001-04-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メンテナンス装置
JPH0577437A (ja) 1991-07-17 1993-03-30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機構
US5508722A (en) 1992-03-23 1996-04-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ink nondischarge based on ink temperature
JP3376173B2 (ja) 1995-07-04 2003-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0070325A (ja) * 1998-08-31 2000-03-07 Ryosuke Satake 汚物洗浄吸引装置
JP4359714B2 (ja) * 2001-08-03 2009-11-04 リコープリンティング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ノズル清掃機構
JP2004174845A (ja) * 2002-11-26 2004-06-24 Toshiba Tec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2004216642A (ja) * 2003-01-10 2004-08-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その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並びにそ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を用いた画像表示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光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JP4711280B2 (ja) * 2003-10-14 2011-06-2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6218846A (ja) * 2004-07-23 2006-08-2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回収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3952054B2 (ja) * 2004-09-28 2007-08-0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89809A (ja) 2005-04-12 2006-10-26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4742683B2 (ja) * 2005-06-02 2011-08-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体検知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US7857435B2 (en) 2005-10-11 2010-12-28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Method of purging printhead using hammer mechanism
JP4895723B2 (ja) * 2006-08-23 2012-03-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面の清掃方法
US7896486B2 (en) * 2006-09-27 2011-03-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JP4681635B2 (ja) * 2008-07-15 2011-05-11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WO2009049348A1 (en) * 2007-10-16 2009-04-23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Printer with reservoir headspace pressure control
JP2009139665A (ja) * 2007-12-06 2009-06-25 Toray Eng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塗布液除去装置及び塗布液除去方法並びにカラー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
JP2009160868A (ja) 2008-01-09 2009-07-23 Brother Ind Ltd 液滴吐出装置
JP2010105164A (ja) 2008-09-30 2010-05-13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吐出方法、メンテナンス方法、およびプリンタ
FR2937584B1 (fr) 2008-10-28 2010-12-24 Imaje Sa Imprimante a tete d'impresssion a jet continu et dispositif de nettoyage de la tete
JP5085596B2 (ja) 2009-03-25 2012-11-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ヘッド洗浄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並びにヘッド洗浄方法
JP5220685B2 (ja) 2009-05-28 2013-06-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ヘッドメンテナンス装置
JP2010274599A (ja) * 2009-05-29 2010-12-09 Seiko Epson Corp メンテナンス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5665366B2 (ja) * 2010-05-17 2015-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KR20110128037A (ko) 2010-05-20 2011-11-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잉크젯 프린트 헤드의 세정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잉크젯 프린터
US8678547B2 (en) * 2010-09-03 2014-03-25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inkjet head cleaning device
US20120098886A1 (en) * 2010-10-25 2012-04-26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Print head maintenance system
JP2012106448A (ja) 2010-11-18 2012-06-07 Ricoh Co Ltd ヘッド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31962A (ja) 2011-08-02 2013-02-14 Fujifilm Corp ノズル面清掃装置
JP2013222791A (ja) * 2012-04-16 2013-10-28 Fujifilm Corp ナノインプリント方法およびナノインプリント用基板並びにそれらを用いたパターン化基板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5351B (zh) * 2019-11-06 2023-12-11 南韓商因維特洛斯有限公司 過敏診斷晶片之製造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493004B2 (en) 2016-11-15
CN104647902B (zh) 2016-11-30
KR20150059603A (ko) 2015-06-01
JP2015120332A (ja) 2015-07-02
KR101833585B1 (ko) 2018-02-28
US20150144709A1 (en) 2015-05-28
CN104647902A (zh) 2015-05-27
JP6537243B2 (ja) 2019-07-03
TWI588032B (zh) 2017-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8032B (zh) 液體排放裝置及用來控制此裝置之方法
KR100274473B1 (ko) 연속 인쇄 잉크 분사 노즐의 세척 장치 및 방법
US7887157B2 (en) Fluid ejection apparatus
JP6493784B2 (ja) 印刷装置
KR102635289B1 (ko) 잉크젯 헤드의 클리닝 장치, 클리닝 방법, 및, 인자 장치
JP200426835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506787A (ja) 連続ジェット印刷ヘッドおよびヘッドをクリーニングする装置を有するプリンタ
JP6464808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7014933B2 (ja) 印刷機械
JP2007244973A (ja) 液滴噴射装置及び塗布体の製造方法
CN102083629B (zh)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记录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
JP2011240599A (ja) 高速印写を行うためのマルチノズル型インク噴射ヘッドを有する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JP517940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JP2015098093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7021907A (ja) 液滴吐出ヘッド用のキャップ部材、メンテナンスユニット、及び、液滴吐出装置
JP6859617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2273915A (ja) インク吐出部及びこの吐出部を備える描画装置
JP6634600B2 (ja) 塗布ヘッド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と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JP2019064275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1143582A (ja) ヘッド洗浄装置、ヘッド洗浄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4188904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624013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802835B2 (ja) 液滴吐出ヘッドの清掃装置ならびにそれを備えた液滴吐出装置
JP2016196125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1143544A (ja) 液滴吐出ヘッド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