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01381A - 發光面板以及照明器具 - Google Patents

發光面板以及照明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01381A
TW201501381A TW102148920A TW102148920A TW201501381A TW 201501381 A TW201501381 A TW 201501381A TW 102148920 A TW102148920 A TW 102148920A TW 102148920 A TW102148920 A TW 102148920A TW 201501381 A TW201501381 A TW 20150138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panel
emitting
transparent
metal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89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akashi Kaneko
Junya Hayashi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Toshiba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Toshiba Kk filed Critical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Publication of TW2015013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138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2Cathodes
    • H10K59/80523Multilayers, e.g. opaque multilay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9/00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 F21V19/001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the light sources being semiconductors devices, e.g. LE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8/00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 F21S8/04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intended only for mounting on a ceiling or the like overhead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2Cath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2/00Systems of light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F21S4/00 - F21S10/00 or F21S19/00, e.g. of modular constru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05/00Planar light sour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3/00Combination of light sour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F21Y2115/15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8Transparent cathodes, e.g. comprising thin meta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 H10K59/8723Vertical spacers, e.g. arranged between the sealing arrangement and the O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發光面板以及照明器具。根據實施方式,發光面板包括:有機層,包含發光層;第一電極,設置在所述有機層的其中一個面,且為透明;以及第二電極,設置在所述有機層的另一個面。所述第二電極包含不透明的第一金屬膜部、及膜厚薄於所述第一金屬膜部並且具有高透光性的第二金屬膜部。

Description

發光面板以及照明器具 【相關申請】
本申請是基於且主張2013年6月28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第2013-136790號的優先權的權益,所述申請案的全文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
實施方式是有關一種發光面板(panel)以及照明器具。
作為照明器具的光源,提出了利用有機電激發光(electroluminescence)的有機電激發光二極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普通OLED使用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等透明電極作為光出射面側的電極,使用鋁(aluminum)或銀等不透明的金屬電極作為背面側的電極。從發光層放射並且朝向背面側的光被金屬電極反射,從透明電極側出射。為該結構時,光不會折入到背面側,空間看起來黑暗。
根據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可使空間看起來明亮的發光面板以及照明器具。
根據實施方式,發光面板包括:有機層,包含發光層;第一電極,設置於所述有機層的其中一個面,且為透明;以及第二電極,設置於所述有機層的另一個面。所述第二電極包括不透明的第一金屬膜部、及膜厚薄於所述第一金屬膜部並且具有高透光性的第二金屬膜部。
根據實施方式,照明器具包括:所述發光面板;不透明發光面板,包含發光層的有機層的其中一個面側具有透光性,另一個面側為不透明;以及器具主體,保持所述發光面板及所述不透明發光面板。
根據實施方式,照明器具包括:透明發光面板,包含發光層的有機層的兩面側具有透光性;不透明發光面板,包含發光層的有機層的其中一個面側具有透光性,另一個面側為不透明;以及器具主體,保持所述透明發光面板及所述不透明發光面板。
根據實施方式,可抑制來自其中一個面側的放射光量的降低,並且還照射另一個面側,由此,可使空間看起來明亮。
1、2、3、4‧‧‧照明器具
11‧‧‧第一發光面板
12‧‧‧第二發光面板
13、14‧‧‧透明發光面板
20‧‧‧基板
21‧‧‧第一電極
22、52‧‧‧第二電極
22a‧‧‧第一金屬膜部
22b‧‧‧第二金屬膜部
24‧‧‧透明密封構件
25‧‧‧密封體
26‧‧‧絕緣膜
30‧‧‧有機層
31‧‧‧電洞輸送層
32‧‧‧發光層
33‧‧‧電子輸送層
40‧‧‧器具主體
45‧‧‧接收部
80‧‧‧不透明區域
90‧‧‧透明區域
圖1(a)及圖1(b)是第一實施方式的發光面板的示意圖。
圖2(a)及圖2(b)是使用第一實施方式的發光面板的照明器具的示意圖。
圖3(a)及圖3(b)是第一實施方式的發光面板的另一具體例的示意圖。
圖4(a)及圖4(b)是第二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示意圖。
圖5(a)及圖5(b)是第三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示意圖。
圖6(a)及圖6(b)是第四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示意圖。
圖7是用於第四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發光面板的示意圖。
圖8是表示Ag膜的膜厚與透光率的關係的曲線圖。
根據實施方式,發光面板包括:有機層,包含發光層;第一電極,設置於所述有機層的其中一個面,且為透明;以及第二電極,設置於所述有機層的另一個面。所述第二電極包括不透明的第一金屬膜部、及膜厚薄於所述第一金屬膜部並且具有高透光性的第二金屬膜部。
以下,參照附圖來說明實施方式。此外,各附圖中,對相同要素標注相同符號。
(第一實施方式)
圖1(a)是第一實施方式的發光面板11的示意性剖視圖。
發光面板11包括:有機層30;第一電極21,設置於有機層30的其中一個面;以及第二電極22,設置於有機層30的另 一個面。有機層30、第一電極21及第二電極22支撐在基板20上。有機層30包含發光層32。
基板20為透明基板,例如為玻璃(glass)基板。或者,基板20還可以為透明樹脂基板。
在本說明書中,所謂「透明」是指對發光層32所發出的光具有透射性,並不限於透光率為100%。尤其是指波長為550nm時的透射率為20%以上,較理想為30%以上。發光層32發出可見光。另外,所謂「透明」還表示具有對遙控器(remote controller)的發送信號或人體傳感器(human sensor)的偵測對象光等的透射性。例如,所謂「透明」還表示對紅外線具有透射性。
所謂「不透明」是表示對發光層32所發出的光具有遮光性或反射性。所謂「不透明」,並不限於對發光層32所發出的光的透射率為0%,還表示透射率相對低於「透明」區域的情況。尤其是指波長為550nm時的透射率為20%以下,較理想為15%以上。
如圖1(a)所示,在基板20上設置著第一電極21。第一電極21為透明電極,例如包含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銦鋅(Indium Zinc Oxide,IZO)、導電性高分子等。
在第一電極21上設置著有機層30。有機層30包含發光層32、電洞輸送層31、及電子輸送層33。在第一電極21上設置著電洞輸送層31,在電洞輸送層31上設置著發光層32,在發光層32上設置著電子輸送層33。
在電子輸送層33上設置著第二電極22。另外,第二電極 22還設置在基板20的一部分表面。第二電極22從基板20的表面連續設置到有機層30的上表面,以被覆基板20的表面與有機層30的上表面之間的階差。
在第二電極22與有機層30的側面之間、以及第二電極22與第一電極21的端部之間設置著絕緣膜26。
透明密封構件24介隔密封體25與基板20重合。包含有機層30、第一電極21及第二電極22的積層體被密封在基板20與透明密封構件24之間。
密封構件24為玻璃基板或者透明樹脂。密封體25例如包含樹脂,且連續地設置在基板20與密封構件24之間的區域的周圍。
接下來,說明第二電極22的詳細情況。
圖1(b)是有機層30上的第二電極22的示意性俯視圖。
第二電極22為金屬膜,其包括第一金屬膜部22a以及第二金屬膜部22b。第一金屬膜部22a與第二金屬膜部22b由相同的金屬膜一體地設置,但膜厚相對不同。
第二金屬膜部22b的膜厚薄於第一金屬膜部22a的膜厚。第一金屬膜部22a具有幾乎不使發光層32所發出的光透射的厚度,設置著第一金屬膜部22a的區域成為不透明區域。
由於第二金屬膜部22b薄於第一金屬膜部22a,所以其透光率高於第一金屬膜部22a,可使發光層32所發出的光透射。設置著第二金屬膜部22b的區域成為透明區域。
第二電極22例如為銀(Ag)膜或者鋁(Al)膜。
圖8是表示Ag膜的膜厚與透光率的關係的曲線圖。
橫軸表示波長(nm),縱軸表示透射率(%)。
例如藉由將Ag膜的膜厚設為20nm以下,可使Ag膜成為對於可見光為透明的膜。就經驗來說,如果Ag膜的膜厚為30nm以下,則可使波長為550nm以下時的透射率為20%以上。也就是說,第二金屬膜部22b的膜厚較理想為30nm以下。此外,只要膜厚為10nm便能夠充分作為使電流一邊在面方向上擴散一邊供給至發光層的電極發揮功能。另一方面,第一金屬膜部22a的膜厚較理想為30nm以上。但是,如果膜厚為200nm以上,則作為電極的功能不會發生變化,因此,第一金屬膜部22a的膜厚較理想為200nm以下。
另外,相對厚的第一金屬膜部22a與第二金屬膜部22b相比,具有對發光層32所發出的光更高的反射性。因此,由發光層32發出並且朝向第二電極22側的光被第二電極22的第一金屬膜部22a反射,經由作為透明電極的第一電極21而出射至透明基板20側。
如圖1(b)所示,第二電極22的第二金屬膜部22b設置在有機層30的外周側,在該第二金屬膜部22b的內側設置著第一金屬膜部22a。第一金屬膜部22a設置在有機層30的包含面方向的中央部的區域,第二金屬膜部22b連續地包圍該第一金屬膜部22a的周圍。
接下來,圖2(a)是使用圖1(a)所示的發光面板11的照明器具1的示意圖。
在發光面板11的背面側(密封構件24側)設置著器具主體40。器具主體40保持發光面板11。
例如,圖2(a)中天花板面位於上側。照明器具1是將發光面板11的出光面(基板20側的面)以朝向天花板面的相反側的下方的狀態介隔器具主體40而安裝至天花板面。
圖2(b)是照明器具1的示意性俯視圖。
圖2(b)中以交叉影線(cross-hatching)表示設置著第二電極22的第一金屬膜部22a的不透明區域80。設置著第二電極22的第二金屬膜部22b的透明區域90形成在不透明區域80的周邊。透明區域90連續地包圍不透明區域80的周圍。
器具主體40與不透明區域80重疊設置。器具主體40的外形尺寸為可收納在不透明區域80內的大小,器具主體40並不與透明區域90重疊。或者,也可以使器具主體40的一部分從不透明區域80露出至透明區域90側。總之,透明區域90的至少一部分並未由器具主體40覆蓋,可從透明區域90將光出射至背面側(天花板側)。
第一電極21作為OLED中的陽極發揮功能,第二電極22作為陰極發揮功能。如果對第一電極21施加相對高的電位,對第二電極22施加相對低的電位,則電洞從第一電極21經由電洞輸送層31注入至發光層32,電子從第二電極22經由電子輸送層33 注入至發光層32。於是,電洞與電子在發光層32再結合,藉由此時所產生的能量(energy)而使發光層32發光。
由發光層32發出的光朝向第一電極21側及第二電極22側。朝向第一電極21側的光透射作為透明電極的第一電極21及透明基板20,放射至天花板面的相反側的主出光面側。
從發光層32朝向第二電極22側的光由作為不透明區域的第一金屬膜部22a反射,出射至基板20側。因此,可增大向主出光面側放射的光量。
在設置著第一金屬膜部22a的不透明區域成為單面發光。與此相對,在設置著第二金屬膜部22b的透明區域成為雙面發光。
也就是說,從發光層32朝向第二電極22側的一部分光透射第二金屬膜部22b而出射至天花板面側。此時,器具主體40並未覆蓋設置著第二金屬膜部22b的透明區域90,因此,朝向天花板面側的光不會被器具主體40遮斷。
也就是說,根據實施方式,可不在照明器具1的背面側設置其他光源,而使光射出至背面側,從而可照射天花板面等設置面。由此,可藉由間接照明效果,而增加使用者所在的空間的明亮感,並且可創造空間上的寬闊或深度感。
此外,還可以藉由設為使背面側的第二電極22的整個區域為透明電極的雙面發光結構而照射天花板面側。然而,在雙面發光的情況下,發光能量的一半會逸出至主出光面的相反側而喪 失。
與此相對,根據實施方式,將有機層30的背面側的一部分區域而非所有區域設為透明區域90(第二金屬膜部22b)。在背面側也設置著作為反射金屬(metal)發揮功能的第一金屬膜部22a。因此,根據實施方式,可抑制向主出光面側的放射光量的降低,並且還可照射天花板面等設置面側。此外,為了在主出光面側獲得充分的光量並且提高顯色性,不透明區域的面積較理想為相對於透明區域的面積為0.05倍~4倍。不透明區域的面積最佳為相對於透明區域的面積為一倍,也就是與透明區域的面積相等。
另外,當使第二電極的一部分為透明時,也可以考慮使第二電極的一部分為ITO或IZO等透明電極。然而,ITO或IZO通常是利用濺鍍(sputter)法而形成,在該濺鍍時存在有機層30的上表面受損(damage)的顧慮。
與此相對,根據實施方式,因金屬膜的膜厚不同,第二電極22混合存在透明部與不透明部。例如,利用蒸鍍法在有機層30的上表面成膜Ag、Al等金屬膜。因此,在形成第二電極22時,不會損傷有機層30。
例如,首先,在有機層30的整個上表面形成薄金屬膜。其後,使用掩模(mask),僅在想要使膜厚變厚的部分進而成膜金屬膜。由此,可在有機層30的上表面上產生膜厚差而形成金屬膜。
此外,還可以在薄膜形成時以及為使膜厚變厚而追加成膜時,改變蒸鍍源的材料,使第一金屬膜部22a與第二金屬膜部 22b為不同種類的材料。
另外,第二金屬膜部22b(透明區域90)還具有對紅外線的透射性。因此,藉由將操作照明器具1的遙控器的發送信號的接收部設置在發光面板11中的透明區域90的背側,可實現照明器具1的遙控(Remote Control)。或者,可將人體傳感器或亮度傳感器等的接收部也設置在透明區域90的背側。
藉由將所述接收部設置在與發光面板11重疊的位置,而非設置在比發光面板11的端部更靠外側,可實現照明器具1整體的平面尺寸的小型化。
第二電極22中的第一金屬膜部22a與第二金屬膜部22b的平面佈局(layout)並不限於圖1(b)所示的佈局。
圖3(a)是發光面板11的另一具體例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3(b)是圖3(a)所示的有機層30上的第二電極22的示意性俯視圖。
第二電極22的相對厚的第一金屬膜部22a設置在有機層30的外周側,在該第一金屬膜部22a的內側設置著相對薄的第二金屬膜部22b。第二金屬膜部22b設置在有機層30的包含面方向的中央部的區域,第一金屬膜部22a連續地包圍該第二金屬膜部22b的周圍。
或者,如下述圖4(b)所示的發光面板11那樣,以將有機層30的四邊形的平面區域分成兩半的方式佈局第一金屬膜部22a(不透明區域80)與第二金屬膜部22b(透明區域90)。
在設置著第二金屬膜部22b的透明區域90,從發光層32朝向背面側的光透射第二金屬膜部22b,但未反射至基板20側(主出光面側)。因此,可使施加至第二金屬膜部22b與第一電極21之間的電壓大於施加至第一金屬膜部22a與第一電極21之間的電壓,而彌補透明區域(雙面發光區域)90中的朝向主出光面側(基板20側)的放射光量。
藉由使第一金屬膜部22a與第二金屬膜部22b分離而使第二電極22圖案化(patterning),可對透明區域90與不透明區域80施加不同電壓。
另外,第二電極22的膜厚並不限於1階段的變化,也可歷經多個階段而變化。另外,也可使第一金屬膜部22a與第二金屬膜部22b的邊界區域的膜厚連續地變化或者多段變化。此情況下,可減小不透明區域80與透明區域90的亮度差。
(第二實施方式)
圖4(a)是第二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2的示意圖。
圖4(b)是第二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2的示意性俯視圖。
第二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2包括呈磚(tile)狀排列的多個第一發光面板11及多個第二發光面板12。多個第一發光面板11及多個第二發光面板12保持於器具主體40。
例如,圖4(a)中天花板面位於上側。照明器具2是將第一發光面板11及第二發光面板12以朝向天花板面的相反側的下方的狀態介隔器具主體40而安裝至天花板面。
在圖4(b)中,由交叉影線表示不透明區域。
第一發光面板11的結構與所述第一實施方式的發光面板11相同。但是,在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一發光面板11中,是以將有機層30的四邊形的平面區域分成兩半的方式佈局第一金屬膜部22a(不透明區域80)與第二金屬膜部22b(透明區域90)。
第二發光面板12也是具有利用有機電激發光的OLED結構的發光面板。也就是說,第二發光面板12具有由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夾持包含發光層的有機層的結構。
在第二發光面板12中,第一電極與第一發光面板11同樣地設置在透明基板側,且為透明。第二電極為金屬膜。該第二電極遍及有機層的上表面上的整個區域而具有充分的厚度,而成為不透明。也就是說,第二發光面板12是有機層的設置著第二電極的背面側為不透明的單面發光型不透明發光面板。
第一發光面板11及第二發光面板12均將第一電極側(基板側)設為主出光面,並且在其相反側的背面側(第二電極側)設置著器具主體40。
如圖4(b)所示,將多個第一發光面板11及多個第二發光面板12呈磚狀組合而形成的發光面例如形成為矩形。在該發光面的短邊方向的兩端配置著第一發光面板11,該第一發光面板11是沿發光面的長邊方向而排列。第二發光面板12在短邊方向上配置在兩端的第一發光面板11之間。
第一發光面板11是將透明區域90朝向所述短邊方向的 外側。第一發光面板11中的不透明區域80鄰接於作為不透明單面發光面板的第二發光面板12。而且,將第一發光面板11的不透明區域80與第二發光面板12組合,而形成圖4(b)中以交叉影線表示的不透明區域80。
在照明器具2整體,在發光面的短邊方向的兩端配置著透明區域90(雙面發光區域),不透明區域80(單面發光區域)在該兩端的透明區域90之間擴展。
器具主體40與不透明區域80重疊設置。器具主體40的外形尺寸為可收納至不透明區域80內的大小,器具主體40並不與透明區域90重疊。或者,也可使器具主體40的一部分從不透明區域80露出至透明區域90側。總之,透明區域90的至少一部分並未由器具主體40覆蓋,從而可將光從透明區域90出射至背面側(天花板側)。
在透明區域90,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從發光層32朝向第二電極22側的一部分光透射第二金屬膜部22b而出射至天花板面側。此時,器具主體40並未覆蓋透明區域90,因此,朝向天花板面側的光不會被器具主體40遮斷。
因此,根據第二實施方式,可不在照明器具2的背面側設置其他光源,而使光射出至背面側,從而可照射天花板面等設置面。
另外,在不透明區域80中,朝向背面側(天花板側)的光由第二電極反射,從第一電極側的主出光面出射。
因此,根據第二實施方式,可抑制朝向主出光面側的放射光量的降低,並且還能照射天花板面等設置面側。
另外,透明區域90還具有對紅外線的透射性。因此,藉由將操作照明器具2的遙控器的發送信號的接收部設置在透明區域90的背側,可實現照明器具2的遙控。或者,可將人體傳感器或亮度傳感器等的接收部也設置在透明區域90的背側。
藉由將所述接收部設置在與發光面板重疊的位置,而非設置在比發光面板的端部更靠外側,可實現照明器具2整體的平面尺寸的小型化。
(第三實施方式)
圖5(a)是第三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3的示意圖。
圖5(b)是第三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3的示意性俯視圖。
第三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3包括呈磚狀排列的多個透明發光面板13及多個不透明發光面板12。多個透明發光面板13及多個不透明發光面板12保持於器具主體40。
例如,圖5(a)中天花板面位於上側。照明器具3是將透明發光面板13及不透明發光面板12以朝向天花板面的相反側的下方的狀態介隔器具主體40而安裝至天花板面。
透明發光面板13及不透明發光面板12是具有利用有機電激發光的OLED結構的發光面板。也就是說,透明發光面板13及不透明發光面板12具有由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夾持包含發光層的有機層的結構。
在透明發光面板13及不透明發光面板12中,第一電極與第一實施方式的發光面板11同樣地設置在透明基板側,且為透明。
在透明發光面板13中,第二電極為透明電極。或者,第二電極與第一實施方式的發光面板11的第二金屬膜部22b同樣地為具有透光性的薄金屬膜。也就是說,透明發光面板13是有機層的兩面側為透明的雙面發光面板。
在不透明發光面板12中,第二電極為金屬膜。該第二電極遍及有機層的上表面上的整個區域而具有充分的厚度,而成為不透明。也就是說,不透明發光面板12是有機層的設置著第二電極的背面側為不透明的單面發光型不透明發光面板。
透明發光面板13及不透明發光面板12均將第一電極側(基板側)設為主出光面,並且在其相反側的背面側(第二電極側)設置著器具主體40。
如圖5(b)所示,將多個透明發光面板13及多個不透明發光面板12呈磚狀組合而形成的發光面例如形成為矩形。在該發光面的短邊方向的兩端配置著透明發光面板13,該透明發光面板13是沿發光面的長邊方向而排列。不透明發光面板12在短邊方向上配置在兩端的透明發光面板13之間。
排列著不透明發光面板12的區域是圖5(b)中以交叉影線表示的不透明區域80。
在照明器具3整體,在發光面的短邊方向的兩端配置著 透明發光面板13(透明區域90),不透明區域80(單面發光區域)在該兩端的透明區域90之間擴展。
器具主體40與不透明區域80重疊設置。器具主體40的外形尺寸為可收納至不透明區域80內的大小,器具主體40並不與透明區域90重疊。或者,也可使器具主體40的一部分從不透明區域80露出至透明區域90側。總之,透明區域90的至少一部分並未由器具主體40覆蓋,從而可將光自透明區域90出射至背面側(天花板側)。
在透明區域90,從發光層朝向第二電極側的光透射第二電極而出射至天花板面側。此時,器具主體40並未覆蓋透明區域90,因此,朝向天花板面側的光不會被器具主體40遮斷。
因此,根據第三實施方式,可不在照明器具3的背面側設置其他光源,而使光射出至背面側,從而可照射天花板面等設置面。
另外,在不透明區域80,朝向背面側(天花板側)的光由第二電極反射,從第一電極側的主出光面出射。
因此,根據第三實施方式,可抑制朝向主出光面側的放射光量的降低,並且還能照射天花板面等設置面側。
另外,透明區域90還具有對紅外線的透射性。因此,藉由將操作照明器具3的遙控器的發送信號的接收部設置在透明區域90的背側,可實現照明器具3的遙控。或者,可將人體傳感器或亮度傳感器等的接收部也設置在透明區域90的背側。
藉由將所述接收部設置在與發光面板重疊的位置,而非設置在比發光面板的端部更靠外側,可實現照明器具3整體的平面尺寸的小型化。
(第四實施方式)
圖6(a)是第四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4的示意圖。
圖6(b)是第四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4的示意性俯視圖。
第四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4包括呈磚狀排列的多個不透明發光面板12及至少一片透明發光面板14。不透明發光面板12及透明發光面板14保持於器具主體40。
例如,圖6(a)中天花板面位於上側。照明器具4是將不透明發光面板12及透明發光面板14以朝向天花板面的相反側的下方的狀態介隔器具主體40而安裝至天花板面。
不透明發光面板12及透明發光面板14是具有利用有機電激發光的OLED結構的發光面板。
不透明發光面板12的結構與所述實施方式的不透明發光面板相同。也就是說,在不透明發光面板12中,第一電極設置在透明基板側,且為透明。第二電極為金屬膜。該第二電極遍及有機層的上表面上的整個區域而具有充分的厚度,而成為不透明。也就是說,不透明發光面板12是有機層的設置著第二電極的背面側為不透明的單面發光型不透明發光面板。
圖7是透明發光面板14的示意性剖視圖。如以下所說明那樣,透明發光面板14為單面發光,並且具有透射性。
在玻璃基板或者樹脂基板等透明基板20上設置著第一電極21。第一電極21為ITO或IZO等透明電極。在該第一電極21上設置著有機層30。
有機層30包括:電洞輸送層31,設置在第一電極21上;發光層32,設置在電洞輸送層31上;以及電子輸送層33,設置在發光層32上。
在有機層30的上表面上(電子輸送層33上)設置著第二電極52。第二電極52是對於發光層32所發出的光為不透明的金屬電極。第二電極52形成為沿圖7中貫通紙面的方向延伸的線狀。這些線狀的多根第二電極52相互隔開間隔地排列在有機層30上。
發光層32在由第一電極21與線狀的第二電極52夾持的區域發光。在第一電極21與第二電極52之間發出且朝向第二電極52側的光由第二電極52反射而出射至基板20側。另外,在未設置第二電極52的區域(相鄰的第二電極52之間的區域)並不發光。因此,圖7的發光面板為單面發光面板。
另外,在有機層30的背面(圖7中的上表面)側,未設置第二電極52的部分具有透光性且為透明。因此,遙控器的發送信號、人體傳感器或光傳感器的偵測對象光可從基板20側透射至背面側。
也就是說,配置在透明發光面板14的背面側的各種接收部可藉由透明發光面板14接收外部信息。
不透明發光面板12及透明發光面板14均將第一電極側(基板側)設為出光面,並且在其相反側的背面側(第二電極側)設置著器具主體40。
如圖6(b)所示,將多個不透明發光面板12與一片透明發光面板14呈磚狀組合,而形成整體為例如矩形的發光面。
配置著多個不透明發光面板12的區域成為圖6(b)中以交叉影線表示的不透明區域。在該不透明區域,從發光層朝向背面側(天花板側)的光由第二電極反射,從第一電極側的出光面出射。
配置著透明發光面板14的區域例如為具有對紅外線、可見光等的透射性的透明區域。例如,操作照明器具4的遙控器的發送信號的接收部45設置在透明發光面板14的背側。可從照明器具4的下方透過透明發光面板14對該接收部45發送遙控器的發送信號。
尤其是在本實施方式中,接收部45配置在單側發光且具有透射性的透明發光面板14的背面側,因此,對於接收部是非常理想的配置。也就是說,透明發光面板14為如下面板,即,在未點亮時為透明,在點亮時對光出射側即正面側照射光,但並不對器具主體40側即背面側照射光,因此,透明發光面板14的光不會照射至接收部45,從而可抑制因該光導致接收部45對紅外線等的接收感度降低,或接收部45劣化。另外,可抑制光量的損失。
或者,作為接收部45,也可以將人體傳感器或亮度傳感 器等的接收部設置在透明發光面板14的背側。人體傳感器或亮度傳感器等的接收部45可藉由透明發光面板14偵測到照明器具4的下方側的人或亮度。
藉由將各種接收部45設置在與發光面板重疊的位置,而非設置在比發光面板的排列區域更靠外側,可實現照明器具4整體的平面尺寸的小型化。尤其是較理想為以如下方式設置,即,將接收部45設置在器具主體40的區域內,透明發光面板14也與接收部45的位置對準,其至少一部分位於器具主體40的區域內。
根據第四實施方式,發光面的大部分為單面發光的不透明區域,從發光層朝向背面側的光由第二電極反射。也就是說,在不透明區域,朝向背面側的發出的光也可導出至下方,效率高。而且,藉由將一部分設為透明區域,即便將接收部45配置在發光面板的背側,接收部45也可接收(偵測)到面板下方的外部信息。
在組合多個面板的所述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中,還可組合所有單側透射面板、雙側透射面板及不透射面板。
雖對特定的實施例進行了說明,然而該些實施例僅以例示的方法而揭示,並非用於限制本發明的範圍。事實上,此處說明的新穎的實施例能夠以各種其他形式實施;此外,以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的前提下,可對此處所說明的實施例的形式進行各種省略、替換及變形。
11‧‧‧第一發光面板
20‧‧‧基板
21‧‧‧第一電極
22‧‧‧第二電極
22a‧‧‧第一金屬膜部
22b‧‧‧第二金屬膜部
24‧‧‧透明密封構件
25‧‧‧密封體
26‧‧‧絕緣膜
30‧‧‧有機層
31‧‧‧電洞輸送層
32‧‧‧發光層
33‧‧‧電子輸送層

Claims (11)

  1. 一種發光面板,其特徵在於,包括:有機層(30),包含發光層(32);第一電極(21),設置在所述有機層(30)的其中一個面,且為透明;以及第二電極(22),設置在所述有機層(30)的另一個面,包含不透明的第一金屬膜部(22a)、及膜厚薄於所述第一金屬膜部(22a)並且具有高透光性的第二金屬膜部(22b)。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1所述的發光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金屬部(22a)與所述第二金屬部(22b)相比,具有對所述發光層(32)所發出的光更高的反射性。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2所述的發光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金屬膜部(22a)在波長為550nm時的透射率為20%以上,所述第二金屬膜部(22b)在波長為550nm時的透射率為20%以下。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1所述的發光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金屬膜部(22a)與所述第二金屬膜部(22b)是由相同金屬膜一體地設置。
  5. 一種照明器具,其特徵在於,包括:根據申請專利範圍1所述的發光面板(11);不透明發光面板(12),包含發光層的有機層的其中一個面側具有透光性,另一個面側為不透明;以及 器具主體(40),保持所述發光面板(11)及所述不透明發光面板(12)。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5所述的照明器具,其中將所述發光面板(11)中的設置著所述第一金屬膜部(22a)的區域與所述不透明發光面板(12)組合而形成不透明區域(80),所述器具主體(40)與所述不透明區域(80)重疊設置,並且所述發光面板(11)中的設置著所述第二金屬膜部(22b)的透明區域的至少一部分不與所述器具主體(40)重疊。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6所述的照明器具,其中還包括接收部,所述接收部設置在與設置著所述第二金屬膜部的透明區域(90)重疊的位置,可藉由所述透明區域(90)接收外部信息。
  8. 一種照明器具,其特徵在於,包括:透明發光面板(13、14),包含發光層的有機層的兩面側具有透光性;不透明發光面板(12),包含發光層的有機層的其中一個面側具有透光性,另一個面側為不透明;以及器具主體(40),保持所述透明發光面板(13、14)及所述不透明發光面板(12)。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8所述的照明器具,其中所述器具主體(40)與所述不透明發光面板(12)重疊設置,並且 所述透明發光面板(13)的至少一部分區域不與所述器具主體(40)重疊。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8或9所述的照明器具,其中還包括接收部(45),所述接收部(45)設置在與所述透明發光面板(13、14)重疊的位置,可藉由所述透明發光面板(13、14)接收外部信息。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10所述的照明器具,其中所述透明發光面板是單側面發光的單面發光面板(14),並且所述接收部(45)配置在所述單面發光面板(14)的非發光面側。
TW102148920A 2013-06-28 2013-12-30 發光面板以及照明器具 TW2015013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6790A JP2015012155A (ja) 2013-06-28 2013-06-28 発光パネル及び照明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1381A true TW201501381A (zh) 2015-01-01

Family

ID=49949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8920A TW201501381A (zh) 2013-06-28 2013-12-30 發光面板以及照明器具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001491A1 (zh)
EP (1) EP2819200A3 (zh)
JP (1) JP2015012155A (zh)
KR (1) KR20150002429A (zh)
CN (1) CN104253237A (zh)
TW (1) TW20150138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15859B2 (ja) * 2015-02-25 2019-12-04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4810482B (zh) 2015-03-10 2017-03-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部件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34462B2 (ja) * 1995-07-27 1998-03-30 セイコープレシジョン株式会社 El表示パネル
JP2001148292A (ja) * 1999-09-08 2001-05-29 Denso Corp 有機el素子
US7615921B2 (en) * 2003-06-13 2009-11-10 Fuji Electric Holdings Co., Ltd. Organic EL device and organic EL panel
JP2005181543A (ja) * 2003-12-17 2005-07-07 Bridgestone Corp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JP4293314B2 (ja) * 2007-01-26 2009-07-08 財団法人山形県産業技術振興機構 照明装置
JP4321622B2 (ja) * 2007-04-27 2009-08-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EP2123733B1 (en) * 2008-05-13 2013-07-24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JP5331211B2 (ja) * 2008-12-19 2013-10-30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ヌ ヴェ 透明有機発光ダイオード
JP5630170B2 (ja) * 2010-09-14 2014-11-26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トランジスタ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KR101975635B1 (ko) * 2013-03-15 2019-05-07 케어웨어 코프. 광 및 초음파 트랜스듀서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50002429A (ko) 2015-01-07
US20150001491A1 (en) 2015-01-01
EP2819200A2 (en) 2014-12-31
JP2015012155A (ja) 2015-01-19
CN104253237A (zh) 2014-12-31
EP2819200A3 (en) 2015-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96086B2 (ja) 有機elパネル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RU2010138903A (ru) Двусторонний органический светоизлучающий диод (осид)
JP2011249541A (ja) 発光パネル
JP2014157796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及び有機elパネル複合体
JP2024020601A (ja) 発光装置
TW201501381A (zh) 發光面板以及照明器具
JP2015005409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照明パネル及び照明装置
JP2015011884A (ja) 照明器具
JP4609374B2 (ja) 発光パネル式照明器具
JP5846345B1 (ja) 面状発光ユニット
WO2015079912A1 (ja) 面状発光ユニット
JP2015011882A (ja) Oledパネル及び照明器具
JP2015012156A (ja) 照明器具
JP6475018B2 (ja) 有機el発光装置
JP2007227019A (ja) 照明装置
JP5057574B2 (ja) 自発光式照明装置
KR20160032306A (ko) 유기발광 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JP5983894B2 (ja) 面発光モジュール
JP2015011883A (ja) Oledパネル及び照明器具
JP6527696B2 (ja) 照明付き鏡
JP2016157572A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WO2013124953A1 (ja) 発光装置
JP5888072B2 (ja) 発光装置
TWI475686B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JPWO2013124953A1 (ja) 発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