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53237A - 发光面板以及照明器具 - Google Patents

发光面板以及照明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53237A
CN104253237A CN201310739098.8A CN201310739098A CN104253237A CN 104253237 A CN104253237 A CN 104253237A CN 201310739098 A CN201310739098 A CN 201310739098A CN 104253237 A CN104253237 A CN 1042532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uminescent
panel
light
electrode
luminescent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3909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子高志
林顺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Lighting and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Lighting and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Lighting and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2532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532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2Cathodes
    • H10K59/80523Multilayers, e.g. opaque multilay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9/00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 F21V19/001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the light sources being semiconductors devices, e.g. LE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8/00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 F21S8/04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intended only for mounting on a ceiling or the like overhead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2Cath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2/00Systems of light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F21S4/00 - F21S10/00 or F21S19/00, e.g. of modular constru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05/00Planar light sour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3/00Combination of light sour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F21Y2115/15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8Transparent cathodes, e.g. comprising thin meta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 H10K59/8723Vertical spacers, e.g. arranged between the sealing arrangement and the O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面板以及照明器具。根据实施方式,发光面板包括:有机层,包含发光层;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有机层的其中一个面,且为透明;以及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有机层的另一个面。所述第二电极包含不透明的第一金属膜部、及膜厚薄于所述第一金属膜部并且具有高透光性的第二金属膜部。

Description

发光面板以及照明器具
相关申请
本申请是基于且主张2013年6月2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3-136790号的优先权的权益,所述申请案的全文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发光面板(panel)以及照明器具。
背景技术
作为照明器具的光源,提出了利用有机电激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的有机电激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普通OLED使用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等透明电极作为光出射面侧的电极,使用铝(aluminum)或银等不透明的金属电极作为背面侧的电极。从发光层放射并且朝向背面侧的光被金属电极反射,从透明电极侧出射。为该结构时,光不会折入到背面侧,空间看起来黑暗。
发明内容
根据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可使空间看起来明亮的发光面板以及照明器具。
根据实施方式,发光面板包括:有机层,包含发光层;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有机层的其中一个面,且为透明;以及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有机层的另一个面。所述第二电极包括不透明的第一金属膜部、及膜厚薄于所述第一金属膜部并且具有高透光性的第二金属膜部。
根据实施方式,照明器具包括:所述发光面板;不透明发光面板,包含发光层的有机层的其中一个面侧具有透光性,另一个面侧为不透明;以及器具主体,保持所述发光面板及所述不透明发光面板。
根据实施方式,照明器具包括:透明发光面板,包含发光层的有机层的两面侧具有透光性;不透明发光面板,包含发光层的有机层的其中一个面侧具有透光性,另一个面侧为不透明;以及器具主体,保持所述透明发光面板及所述不透明发光面板。
根据实施方式,可抑制来自其中一个面侧的放射光量的降低,并且还照射另一个面侧,由此,可使空间看起来明亮。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面板的示意图。
图2(a)及图2(b)是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面板的照明器具的示意图。
图3(a)及图3(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面板的另一具体例的示意图。
图4(a)及图4(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示意图。
图5(a)及图5(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示意图。
图6(a)及图6(b)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示意图。
图7是用于第四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发光面板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Ag膜的膜厚与透光率的关系的曲线图。
符号的说明:
1、2、3、4:照明器具
11:第一发光面板
12:第二发光面板
13、14:透明发光面板
20:基板
21:第一电极
22、52:第二电极
22a:第一金属膜部
22b:第二金属膜部
24:透明密封构件
25:密封体
26:绝缘膜
30:有机层
31:空穴输送层
32:发光层
33:电子输送层
40:器具主体
45:接收部
80:不透明区域
90:透明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实施方式,发光面板包括:有机层,包含发光层;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有机层的其中一个面,且为透明;以及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有机层的另一个面。所述第二电极包括不透明的第一金属膜部、及膜厚薄于所述第一金属膜部并且具有高透光性的第二金属膜部。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实施方式。此外,各附图中,对相同要素标注相同符号。
(第一实施方式)
图1(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面板11的示意性剖视图。
发光面板11包括:有机层30;第一电极21,设置于有机层30的其中一个面;以及第二电极22,设置于有机层30的另一个面。有机层30、第一电极21及第二电极22支撑在基板20上。有机层30包含发光层32。
基板20为透明基板,例如为玻璃(glass)基板。或者,基板20还可以为透明树脂基板。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透明”是指对发光层32所发出的光具有透射性,并不限于透光率为100%。尤其是指波长为550nm时的透射率为20%以上,较理想为30%以上。发光层32发出可见光。另外,所谓“透明”还表示具有对遥控器(remote controller)的发送信号或人体传感器(human sensor)的检测对象光等的透射性。例如,所谓“透明”还表示对红外线具有透射性。
所谓“不透明”是表示对发光层32所发出的光具有遮光性或反射性。所谓“不透明”,并不限于对发光层32所发出的光的透射率为0%,还表示透射率相对低于“透明”区域的情况。尤其是指波长为550nm时的透射率为20%以下,较理想为15%以上。
如图1(a)所示,在基板20上设置着第一电极21。第一电极21为透明电极,例如包含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锌(Indium ZincOxide,IZO)、导电性高分子等。
在第一电极21上设置着有机层30。有机层30包含发光层32、空穴输送层31、及电子输送层33。在第一电极21上设置着空穴输送层31,在空穴输送层31上设置着发光层32,在发光层32上设置着电子输送层33。
在电子输送层33上设置着第二电极22。另外,第二电极22还设置在基板20的一部分表面。第二电极22从基板20的表面连续设置到有机层30的上表面,以被覆基板20的表面与有机层30的上表面之间的阶差。
在第二电极22与有机层30的侧面之间、以及第二电极22与第一电极21的端部之间设置着绝缘膜26。
透明密封构件24介隔密封体25与基板20重合。包含有机层30、第一电极21及第二电极22的积层体被密封在基板20与透明密封构件24之间。
密封构件24为玻璃基板或者透明树脂。密封体25例如包含树脂,且连续地设置在基板20与密封构件24之间的区域的周围。
接下来,说明第二电极22的详细情况。
图1(b)是有机层30上的第二电极22的示意性俯视图。
第二电极22为金属膜,其包括第一金属膜部22a以及第二金属膜部22b。第一金属膜部22a与第二金属膜部22b由相同的金属膜一体地设置,但膜厚相对不同。
第二金属膜部22b的膜厚薄于第一金属膜部22a的膜厚。第一金属膜部22a具有几乎不使发光层32所发出的光透射的厚度,设置着第一金属膜部22a的区域成为不透明区域。
由于第二金属膜部22b薄于第一金属膜部22a,所以其透光率高于第一金属膜部22a,可使发光层32所发出的光透射。设置着第二金属膜部22b的区域成为透明区域。
第二电极22例如为银(Ag)膜或者铝(Al)膜。
图8是表示Ag膜的膜厚与透光率的关系的曲线图。
横轴表示波长(nm),纵轴表示透射率(%)。
例如通过将Ag膜的膜厚设为20nm以下,可使Ag膜成为对于可见光为透明的膜。就经验来说,如果Ag膜的膜厚为30nm以下,则可使波长为550nm以下时的透射率为20%以上。也就是说,第二金属膜部22b的膜厚较理想为30nm以下。此外,只要膜厚为10nm便能够充分作为使电流一边在面方向上扩散一边供给至发光层的电极发挥功能。另一方面,第一金属膜部22a的膜厚较理想为30nm以上。但是,如果膜厚为200nm以上,则作为电极的功能不会发生变化,因此,第一金属膜部22a的膜厚较理想为200nm以下。
另外,相对厚的第一金属膜部22a与第二金属膜部22b相比,具有对发光层32所发出的光更高的反射性。因此,由发光层32发出并且朝向第二电极22侧的光被第二电极22的第一金属膜部22a反射,经由作为透明电极的第一电极21而出射至透明基板20侧。
如图1(b)所示,第二电极22的第二金属膜部22b设置在有机层30的外周侧,在该第二金属膜部22b的内侧设置着第一金属膜部22a。第一金属膜部22a设置在有机层30的包含面方向的中央部的区域,第二金属膜部22b连续地包围该第一金属膜部22a的周围。
接下来,图2(a)是使用图1(a)所示的发光面板11的照明器具1的示意图。
在发光面板11的背面侧(密封构件24侧)设置着器具主体40。器具主体40保持发光面板11。
例如,图2(a)中天花板面位于上侧。照明器具1是将发光面板11的出光面(基板20侧的面)以朝向天花板面的相反侧的下方的状态介隔器具主体40而安装至天花板面。
图2(b)是照明器具1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b)中以交叉影线(cross-hatching)表示设置着第二电极22的第一金属膜部22a的不透明区域80。设置着第二电极22的第二金属膜部22b的透明区域90形成在不透明区域80的周边。透明区域90连续地包围不透明区域80的周围。
器具主体40与不透明区域80重叠设置。器具主体40的外形尺寸为可收纳在不透明区域80内的大小,器具主体40并不与透明区域90重叠。或者,也可以使器具主体40的一部分从不透明区域80露出至透明区域90侧。总之,透明区域90的至少一部分并未由器具主体40覆盖,可从透明区域90将光出射至背面侧(天花板侧)。
第一电极21作为OLED中的阳极发挥功能,第二电极22作为阴极发挥功能。如果对第一电极21施加相对高的电位,对第二电极22施加相对低的电位,则空穴从第一电极21经由空穴输送层31注入至发光层32,电子从第二电极22经由电子输送层33注入至发光层32。于是,空穴与电子在发光层32再结合,通过此时所产生的能量(energy)而使发光层32发光。
由发光层32发出的光朝向第一电极21侧及第二电极22侧。朝向第一电极21侧的光透射作为透明电极的第一电极21及透明基板20,放射至天花板面的相反侧的主出光面侧。
从发光层32朝向第二电极22侧的光由作为不透明区域的第一金属膜部22a反射,出射至基板20侧。因此,可增大向主出光面侧放射的光量。
在设置着第一金属膜部22a的不透明区域成为单面发光。与此相对,在设置着第二金属膜部22b的透明区域成为双面发光。
也就是说,从发光层32朝向第二电极22侧的一部分光透射第二金属膜部22b而出射至天花板面侧。此时,器具主体40并未覆盖设置着第二金属膜部22b的透明区域90,因此,朝向天花板面侧的光不会被器具主体40遮断。
也就是说,根据实施方式,可不在照明器具1的背面侧设置其他光源,而使光射出至背面侧,从而可照射天花板面等设置面。由此,可通过间接照明效果,而增加使用者所在的空间的明亮感,并且可创造空间上的宽阔或深度感。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为使背面侧的第二电极22的整个区域为透明电极的双面发光结构而照射天花板面侧。然而,在双面发光的情况下,发光能量的一半会逸出至主出光面的相反侧而丧失。
与此相对,根据实施方式,将有机层30的背面侧的一部分区域而非所有区域设为透明区域90(第二金属膜部22b)。在背面侧也设置着作为反射金属(metal)发挥功能的第一金属膜部22a。因此,根据实施方式,可抑制向主出光面侧的放射光量的降低,并且还可照射天花板面等设置面侧。此外,为了在主出光面侧获得充分的光量并且提高显色性,不透明区域的面积较理想为相对于透明区域的面积为0.05倍~4倍。不透明区域的面积最佳为相对于透明区域的面积为一倍,也就是与透明区域的面积相等。
另外,当使第二电极的一部分为透明时,也可以考虑使第二电极的一部分为ITO或IZO等透明电极。然而,ITO或IZO通常是利用溅镀(sputter)法而形成,在该溅镀时存在有机层30的上表面受损(damage)的顾虑。
与此相对,根据实施方式,因金属膜的膜厚不同,第二电极22混合存在透明部与不透明部。例如,利用蒸镀法在有机层30的上表面成膜Ag、Al等金属膜。因此,在形成第二电极22时,不会损伤有机层30。
例如,首先,在有机层30的整个上表面形成薄金属膜。其后,使用掩模(mask),仅在想要使膜厚变厚的部分进而成膜金属膜。由此,可在有机层30的上表面上产生膜厚差而形成金属膜。
此外,还可以在薄膜形成时以及为使膜厚变厚而追加成膜时,改变蒸镀源的材料,使第一金属膜部22a与第二金属膜部22b为不同种类的材料。
另外,第二金属膜部22b(透明区域90)还具有对红外线的透射性。因此,通过将操作照明器具1的遥控器的发送信号的接收部设置在发光面板11中的透明区域90的背侧,可实现照明器具1的遥控(RemoteControl)。或者,可将人体传感器或亮度传感器等的接收部也设置在透明区域90的背侧。
通过将所述接收部设置在与发光面板11重叠的位置,而非设置在比发光面板11的端部更靠外侧,可实现照明器具1整体的平面尺寸的小型化。
第二电极22中的第一金属膜部22a与第二金属膜部22b的平面布局(layout)并不限于图1(b)所示的布局。
图3(a)是发光面板11的另一具体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b)是图3(a)所示的有机层30上的第二电极22的示意性俯视图。
第二电极22的相对厚的第一金属膜部22a设置在有机层30的外周侧,在该第一金属膜部22a的内侧设置着相对薄的第二金属膜部22b。第二金属膜部22b设置在有机层30的包含面方向的中央部的区域,第一金属膜部22a连续地包围该第二金属膜部22b的周围。
或者,如下述图4(b)所示的发光面板11那样,以将有机层30的四边形的平面区域分成两半的方式布局第一金属膜部22a(不透明区域80)与第二金属膜部22b(透明区域90)。
在设置着第二金属膜部22b的透明区域90,从发光层32朝向背面侧的光透射第二金属膜部22b,但未反射至基板20侧(主出光面侧)。因此,可使施加至第二金属膜部22b与第一电极21之间的电压大于施加至第一金属膜部22a与第一电极21之间的电压,而弥补透明区域(双面发光区域)90中的朝向主出光面侧(基板20侧)的放射光量。
通过使第一金属膜部22a与第二金属膜部22b分离而使第二电极22图案化(patterning),可对透明区域90与不透明区域80施加不同电压。
另外,第二电极22的膜厚并不限于1阶段的变化,也可历经多个阶段而变化。另外,也可使第一金属膜部22a与第二金属膜部22b的边界区域的膜厚连续地变化或者多段变化。此情况下,可减小不透明区域80与透明区域90的亮度差。
(第二实施方式)
图4(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2的示意图。
图4(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2的示意性俯视图。
第二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2包括呈砖(tile)状排列的多个第一发光面板11及多个第二发光面板12。多个第一发光面板11及多个第二发光面板12保持于器具主体40。
例如,图4(a)中天花板面位于上侧。照明器具2是将第一发光面板11及第二发光面板12以朝向天花板面的相反侧的下方的状态介隔器具主体40而安装至天花板面。
在图4(b)中,由交叉影线表示不透明区域。
第一发光面板11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面板11相同。但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发光面板11中,是以将有机层30的四边形的平面区域分成两半的方式布局第一金属膜部22a(不透明区域80)与第二金属膜部22b(透明区域90)。
第二发光面板12也是具有利用有机电激发光的OLED结构的发光面板。也就是说,第二发光面板12具有由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夹持包含发光层的有机层的结构。
在第二发光面板12中,第一电极与第一发光面板11同样地设置在透明基板侧,且为透明。第二电极为金属膜。该第二电极遍及有机层的上表面上的整个区域而具有充分的厚度,而成为不透明。也就是说,第二发光面板12是有机层的设置着第二电极的背面侧为不透明的单面发光型不透明发光面板。
第一发光面板11及第二发光面板12均将第一电极侧(基板侧)设为主出光面,并且在其相反侧的背面侧(第二电极侧)设置着器具主体40。
如图4(b)所示,将多个第一发光面板11及多个第二发光面板12呈砖状组合而形成的发光面例如形成为矩形。在该发光面的短边方向的两端配置着第一发光面板11,该第一发光面板11是沿发光面的长边方向而排列。第二发光面板12在短边方向上配置在两端的第一发光面板11之间。
第一发光面板11是将透明区域90朝向所述短边方向的外侧。第一发光面板11中的不透明区域80邻接于作为不透明单面发光面板的第二发光面板12。而且,将第一发光面板11的不透明区域80与第二发光面板12组合,而形成图4(b)中以交叉影线表示的不透明区域80。
在照明器具2整体,在发光面的短边方向的两端配置着透明区域90(双面发光区域),不透明区域80(单面发光区域)在该两端的透明区域90之间扩展。
器具主体40与不透明区域80重叠设置。器具主体40的外形尺寸为可收纳至不透明区域80内的大小,器具主体40并不与透明区域90重叠。或者,也可使器具主体40的一部分从不透明区域80露出至透明区域90侧。总之,透明区域90的至少一部分并未由器具主体40覆盖,从而可将光从透明区域90出射至背面侧(天花板侧)。
在透明区域9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从发光层32朝向第二电极22侧的一部分光透射第二金属膜部22b而出射至天花板面侧。此时,器具主体40并未覆盖透明区域90,因此,朝向天花板面侧的光不会被器具主体40遮断。
因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可不在照明器具2的背面侧设置其他光源,而使光射出至背面侧,从而可照射天花板面等设置面。
另外,在不透明区域80中,朝向背面侧(天花板侧)的光由第二电极反射,从第一电极侧的主出光面出射。
因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可抑制朝向主出光面侧的放射光量的降低,并且还能照射天花板面等设置面侧。
另外,透明区域90还具有对红外线的透射性。因此,通过将操作照明器具2的遥控器的发送信号的接收部设置在透明区域90的背侧,可实现照明器具2的遥控。或者,可将人体传感器或亮度传感器等的接收部也设置在透明区域90的背侧。
通过将所述接收部设置在与发光面板重叠的位置,而非设置在比发光面板的端部更靠外侧,可实现照明器具2整体的平面尺寸的小型化。
(第三实施方式)
图5(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3的示意图。
图5(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3的示意性俯视图。
第三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3包括呈砖状排列的多个透明发光面板13及多个不透明发光面板12。多个透明发光面板13及多个不透明发光面板12保持于器具主体40。
例如,图5(a)中天花板面位于上侧。照明器具3是将透明发光面板13及不透明发光面板12以朝向天花板面的相反侧的下方的状态介隔器具主体40而安装至天花板面。
透明发光面板13及不透明发光面板12是具有利用有机电激发光的OLED结构的发光面板。也就是说,透明发光面板13及不透明发光面板12具有由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夹持包含发光层的有机层的结构。
在透明发光面板13及不透明发光面板12中,第一电极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面板11同样地设置在透明基板侧,且为透明。
在透明发光面板13中,第二电极为透明电极。或者,第二电极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面板11的第二金属膜部22b同样地为具有透光性的薄金属膜。也就是说,透明发光面板13是有机层的两面侧为透明的双面发光面板。
在不透明发光面板12中,第二电极为金属膜。该第二电极遍及有机层的上表面上的整个区域而具有充分的厚度,而成为不透明。也就是说,不透明发光面板12是有机层的设置着第二电极的背面侧为不透明的单面发光型不透明发光面板。
透明发光面板13及不透明发光面板12均将第一电极侧(基板侧)设为主出光面,并且在其相反侧的背面侧(第二电极侧)设置着器具主体40。
如图5(b)所示,将多个透明发光面板13及多个不透明发光面板12呈砖状组合而形成的发光面例如形成为矩形。在该发光面的短边方向的两端配置着透明发光面板13,该透明发光面板13是沿发光面的长边方向而排列。不透明发光面板12在短边方向上配置在两端的透明发光面板13之间。
排列着不透明发光面板12的区域是图5(b)中以交叉影线表示的不透明区域80。
在照明器具3整体,在发光面的短边方向的两端配置着透明发光面板13(透明区域90),不透明区域80(单面发光区域)在该两端的透明区域90之间扩展。
器具主体40与不透明区域80重叠设置。器具主体40的外形尺寸为可收纳至不透明区域80内的大小,器具主体40并不与透明区域90重叠。或者,也可使器具主体40的一部分从不透明区域80露出至透明区域90侧。总之,透明区域90的至少一部分并未由器具主体40覆盖,从而可将光自透明区域90出射至背面侧(天花板侧)。
在透明区域90,从发光层朝向第二电极侧的光透射第二电极而出射至天花板面侧。此时,器具主体40并未覆盖透明区域90,因此,朝向天花板面侧的光不会被器具主体40遮断。
因此,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可不在照明器具3的背面侧设置其他光源,而使光射出至背面侧,从而可照射天花板面等设置面。
另外,在不透明区域80,朝向背面侧(天花板侧)的光由第二电极反射,从第一电极侧的主出光面出射。
因此,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可抑制朝向主出光面侧的放射光量的降低,并且还能照射天花板面等设置面侧。
另外,透明区域90还具有对红外线的透射性。因此,通过将操作照明器具3的遥控器的发送信号的接收部设置在透明区域90的背侧,可实现照明器具3的遥控。或者,可将人体传感器或亮度传感器等的接收部也设置在透明区域90的背侧。
通过将所述接收部设置在与发光面板重叠的位置,而非设置在比发光面板的端部更靠外侧,可实现照明器具3整体的平面尺寸的小型化。
(第四实施方式)
图6(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4的示意图。
图6(b)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4的示意性俯视图。
第四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4包括呈砖状排列的多个不透明发光面板12及至少一片透明发光面板14。不透明发光面板12及透明发光面板14保持于器具主体40。
例如,图6(a)中天花板面位于上侧。照明器具4是将不透明发光面板12及透明发光面板14以朝向天花板面的相反侧的下方的状态介隔器具主体40而安装至天花板面。
不透明发光面板12及透明发光面板14是具有利用有机电激发光的OLED结构的发光面板。
不透明发光面板12的结构与所述实施方式的不透明发光面板相同。也就是说,在不透明发光面板12中,第一电极设置在透明基板侧,且为透明。第二电极为金属膜。该第二电极遍及有机层的上表面上的整个区域而具有充分的厚度,而成为不透明。也就是说,不透明发光面板12是有机层的设置着第二电极的背面侧为不透明的单面发光型不透明发光面板。
图7是透明发光面板14的示意性剖视图。如以下所说明那样,透明发光面板14为单面发光,并且具有透射性。
在玻璃基板或者树脂基板等透明基板20上设置着第一电极21。第一电极21为ITO或IZO等透明电极。在该第一电极21上设置着有机层30。
有机层30包括:空穴输送层31,设置在第一电极21上;发光层32,设置在空穴输送层31上;以及电子输送层33,设置在发光层32上。
在有机层30的上表面上(电子输送层33上)设置着第二电极52。第二电极52是对于发光层32所发出的光为不透明的金属电极。第二电极52形成为沿图7中贯通纸面的方向延伸的线状。这些线状的多根第二电极52相互隔开间隔地排列在有机层30上。
发光层32在由第一电极21与线状的第二电极52夹持的区域发光。在第一电极21与第二电极52之间发出且朝向第二电极52侧的光由第二电极52反射而出射至基板20侧。另外,在未设置第二电极52的区域(相邻的第二电极52之间的区域)并不发光。因此,图7的发光面板为单面发光面板。
另外,在有机层30的背面(图7中的上表面)侧,未设置第二电极52的部分具有透光性且为透明。因此,遥控器的发送信号、人体传感器或光传感器的检测对象光可从基板20侧透射至背面侧。
也就是说,配置在透明发光面板14的背面侧的各种接收部可通过透明发光面板14接收外部信息。
不透明发光面板12及透明发光面板14均将第一电极侧(基板侧)设为出光面,并且在其相反侧的背面侧(第二电极侧)设置着器具主体40。
如图6(b)所示,将多个不透明发光面板12与一片透明发光面板14呈砖状组合,而形成整体为例如矩形的发光面。
配置着多个不透明发光面板12的区域成为图6(b)中以交叉影线表示的不透明区域。在该不透明区域,从发光层朝向背面侧(天花板侧)的光由第二电极反射,从第一电极侧的出光面出射。
配置着透明发光面板14的区域例如为具有对红外线、可见光等的透射性的透明区域。例如,操作照明器具4的遥控器的发送信号的接收部45设置在透明发光面板14的背侧。可从照明器具4的下方透过透明发光面板14对该接收部45发送遥控器的发送信号。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收部45配置在单侧发光且具有透射性的透明发光面板14的背面侧,因此,对于接收部是非常理想的配置。也就是说,透明发光面板14为如下面板,即,在未点亮时为透明,在点亮时对光出射侧即正面侧照射光,但并不对器具主体40侧即背面侧照射光,因此,透明发光面板14的光不会照射至接收部45,从而可抑制因该光导致接收部45对红外线等的接收感度降低,或接收部45劣化。另外,可抑制光量的损失。
或者,作为接收部45,也可以将人体传感器或亮度传感器等的接收部设置在透明发光面板14的背侧。人体传感器或亮度传感器等的接收部45可通过透明发光面板14检测到照明器具4的下方侧的人或亮度。
通过将各种接收部45设置在与发光面板重叠的位置,而非设置在比发光面板的排列区域更靠外侧,可实现照明器具4整体的平面尺寸的小型化。尤其是较理想为以如下方式设置,即,将接收部45设置在器具主体40的区域内,透明发光面板14也与接收部45的位置对准,其至少一部分位于器具主体40的区域内。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发光面的大部分为单面发光的不透明区域,从发光层朝向背面侧的光由第二电极反射。也就是说,在不透明区域,朝向背面侧的发出的光也可导出至下方,效率高。而且,通过将一部分设为透明区域,即便将接收部45配置在发光面板的背侧,接收部45也可接收(检测)到面板下方的外部信息。
在组合多个面板的所述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中,还可组合所有单侧透射面板、双侧透射面板及不透射面板。
虽对特定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然而该些实施例仅以例示的方法而揭示,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事实上,此处说明的新颖的实施例能够以各种其他形式实施;此外,以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前提下,可对此处所说明的实施例的形式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及变形。

Claims (11)

1.一种发光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有机层(30),包含发光层(32);
第一电极(21),设置在所述有机层(30)的其中一个面,且为透明;以及
第二电极(22),设置在所述有机层(30)的另一个面,包含不透明的第一金属膜部(22a)、及膜厚薄于所述第一金属膜部(22a)并且具有高透光性的第二金属膜部(22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部(22a)与所述第二金属部(22b)相比,具有对所述发光层(32)所发出的光更高的反射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膜部(22a)在波长为550nm时的透射率为20%以上,所述第二金属膜部(22b)在波长为550nm时的透射率为20%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膜部(22a)与所述第二金属膜部(22b)是由相同金属膜一体地设置。
5.一种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面板(11);
不透明发光面板(12),包含发光层的有机层的其中一个面侧具有透光性,另一个面侧为不透明;以及
器具主体(40),保持所述发光面板(11)及所述不透明发光面板(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发光面板(11)中的设置着所述第一金属膜部(22a)的区域与所述不透明发光面板(12)组合而形成不透明区域(80),所述器具主体(40)与所述不透明区域(80)重叠设置,并且所述发光面板(11)中的设置着所述第二金属膜部(22b)的透明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不与所述器具主体(40)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收部,所述接收部设置在与设置着所述第二金属膜部的透明区域(90)重叠的位置,可通过所述透明区域(90)接收外部信息。
8.一种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明发光面板(13、14),包含发光层的有机层的两面侧具有透光性;
不透明发光面板(12),包含发光层的有机层的其中一个面侧具有透光性,另一个面侧为不透明;以及
器具主体(40),保持所述透明发光面板(13、14)及所述不透明发光面板(1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器具主体(40)与所述不透明发光面板(12)重叠设置,并且所述透明发光面板(13)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不与所述器具主体(40)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收部(45),所述接收部(45)设置在与所述透明发光面板(13、14)重叠的位置,可通过所述透明发光面板(13、14)接收外部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发光面板是单侧面发光的单面发光面板(14),并且所述接收部(45)配置在所述单面发光面板(14)的非发光面侧。
CN201310739098.8A 2013-06-28 2013-12-26 发光面板以及照明器具 Pending CN10425323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6790 2013-06-28
JP2013136790A JP2015012155A (ja) 2013-06-28 2013-06-28 発光パネル及び照明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53237A true CN104253237A (zh) 2014-12-31

Family

ID=49949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39098.8A Pending CN104253237A (zh) 2013-06-28 2013-12-26 发光面板以及照明器具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001491A1 (zh)
EP (1) EP2819200A3 (zh)
JP (1) JP2015012155A (zh)
KR (1) KR20150002429A (zh)
CN (1) CN104253237A (zh)
TW (1) TW20150138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0482A (zh) * 2015-03-10 2015-07-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部件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设备
CN111263483A (zh) * 2015-02-25 2020-06-09 日本先锋公司 发光装置、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发光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45480A (ja) * 1995-07-27 1997-02-14 Seikosha Co Ltd El表示パネル
CN1685772A (zh) * 2003-06-13 2005-10-19 富士电机控股株式会社 有机el元件及有机el面板
CN1894601A (zh) * 2003-12-17 2007-01-10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防反射膜、电磁屏蔽性光透射性窗材、气体放电型发光面板、平板显示面板、橱窗材料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EP1954103A2 (en) * 2007-01-26 2008-08-06 Yamagata Promotional Organization for Industrial Technology Illumination device
WO2010070563A2 (en) * 2008-12-19 2010-06-24 Philips Intellectual Property & Standards Gmbh Transparent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JP2012064607A (ja) * 2010-09-14 2012-03-29 Casio Comput Co Ltd トランジスタ構造体、トランジスタ構造体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48292A (ja) * 1999-09-08 2001-05-29 Denso Corp 有機el素子
JP4321622B2 (ja) * 2007-04-27 2009-08-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EP2479234B1 (en) * 2008-05-13 2017-06-21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CA2999499C (en) * 2013-03-15 2020-04-07 Sonovia Holdings Llc Light and ultrasonic transducer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45480A (ja) * 1995-07-27 1997-02-14 Seikosha Co Ltd El表示パネル
CN1685772A (zh) * 2003-06-13 2005-10-19 富士电机控股株式会社 有机el元件及有机el面板
CN1894601A (zh) * 2003-12-17 2007-01-10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防反射膜、电磁屏蔽性光透射性窗材、气体放电型发光面板、平板显示面板、橱窗材料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EP1954103A2 (en) * 2007-01-26 2008-08-06 Yamagata Promotional Organization for Industrial Technology Illumination device
WO2010070563A2 (en) * 2008-12-19 2010-06-24 Philips Intellectual Property & Standards Gmbh Transparent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JP2012064607A (ja) * 2010-09-14 2012-03-29 Casio Comput Co Ltd トランジスタ構造体、トランジスタ構造体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63483A (zh) * 2015-02-25 2020-06-09 日本先锋公司 发光装置、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发光系统
CN111263483B (zh) * 2015-02-25 2023-04-07 日本先锋公司 发光装置、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发光系统
CN104810482A (zh) * 2015-03-10 2015-07-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部件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设备
US9748524B2 (en) 2015-03-10 2017-08-29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Light-emitting member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as well as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001491A1 (en) 2015-01-01
KR20150002429A (ko) 2015-01-07
JP2015012155A (ja) 2015-01-19
EP2819200A2 (en) 2014-12-31
EP2819200A3 (en) 2015-01-07
TW201501381A (zh) 2015-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034270A (en) Transparent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RU2010138903A (ru) Двусторонний органический светоизлучающий диод (осид)
JP2011249541A (ja) 発光パネル
JP2014157796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及び有機elパネル複合体
TWI265356B (en) Field emission luminescent device
CN104253237A (zh) 发光面板以及照明器具
JP2015005409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照明パネル及び照明装置
JP2024020601A (ja) 発光装置
JP2015011884A (ja) 照明器具
WO2015079912A1 (ja) 面状発光ユニット
KR20170101942A (ko) 무전극 유기발광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lcd 시스템
CN204230304U (zh) 发光模块及照明器具
CN103531716A (zh) 有机发光装置
JP2015011882A (ja) Oledパネル及び照明器具
JP6475018B2 (ja) 有機el発光装置
JP2016066547A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US10243028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lighting device with buffer layer
WO2017217111A1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JP2015012156A (ja) 照明器具
CN109156055B (zh) 有机el装置
JP2016181361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及び照明装置
JP2016157572A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6495739B2 (ja) 有機el発光表示板
JP5240839B2 (ja) 面発光装置とそれを含む照明装置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5888072B2 (ja) 発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