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37050A - 墨色帶卡匣、墨色帶匣體、印刷裝置及印刷裝置之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墨色帶卡匣、墨色帶匣體、印刷裝置及印刷裝置之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37050A
TW201437050A TW102143920A TW102143920A TW201437050A TW 201437050 A TW201437050 A TW 201437050A TW 102143920 A TW102143920 A TW 102143920A TW 102143920 A TW102143920 A TW 102143920A TW 201437050 A TW201437050 A TW 20143705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ribbon
ink ribbon
winding
engag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39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69983B (zh
Inventor
Keiji Ohta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621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7811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620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7811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620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4381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621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4381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370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70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99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998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02Feeding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22Supply arrangements for webs of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17/24Webs supplied from reels or spools attached to the machi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2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2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by selective transfer of ink from ink carrier, e.g. from ink ribbon or she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2/00Ink-ribbon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3/00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ink ribbons or like character-siz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33/02Ribbon arrangements
    • B41J33/12Ribbons carried by coaxially-mounted sp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3/00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ink ribbons or like character-siz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33/14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 B41J33/16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with drive applied to spool or spool spind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3/00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ink ribbons or like character-siz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33/14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 B41J33/16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with drive applied to spool or spool spindle
    • B41J33/18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with drive applied to spool or spool spindle by ratchet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3/00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ink ribbons or like character-siz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33/14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 B41J33/16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with drive applied to spool or spool spindle
    • B41J33/22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with drive applied to spool or spool spindle by gears or pulle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3/00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ink ribbons or like character-siz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33/14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 B41J33/40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with arrangements for reversing the feed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3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thermal heads
    • B41J2202/31Thermal printer with head or platen movable

Landscapes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簡化構成,且可於捲繞墨色帶之供給輥與捲取輥之間適當地雙向輸送墨色帶之印刷裝置。印刷裝置1包括供給輥4、捲取輥5、及將來自驅動源30之動力傳遞至供給輥4及捲取輥5之動力傳遞機構31。若將捲取輥5捲取墨色帶3之方向設為色帶捲取方向,將供給輥4捲取墨色帶3之方向設為色帶回捲方向,則動力傳遞機構31包含將驅動源30之色帶捲取方向之驅動力傳遞至捲取輥5且阻斷驅動源30之色帶回捲方向之驅動力向捲取輥5傳遞的單向離合器、及將驅動源30之色帶回捲方向之驅動力傳遞至供給輥4且阻斷驅動源30之色帶捲取方向之驅動力向供給輥4傳遞的單向離合器。

Description

墨色帶卡匣、墨色帶匣體、印刷裝置及印刷裝置之控制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含捲繞墨色帶之供給輥及捲取輥之墨色帶匣體、及包含該墨色帶匣體之印刷裝置。
又,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含可裝卸地安裝墨色帶匣體之本體部之印刷裝置,且關於一種包含墨色帶匣體及可裝卸地安裝該墨色帶匣體之殼體之印刷裝置。又,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含墨色帶匣體及可裝卸地安裝該墨色帶匣體之殼體之印刷裝置之控制方法。
先前,已知有將經加熱之墨色帶之墨轉印至於卡片搬送路徑上搬送之卡片而進行列印之熱轉印方式之列印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列印裝置具備包含供給墨色帶之供給輥及捲取墨色帶之捲取輥之墨色帶匣體、及可裝卸地安裝墨色帶匣體之本體部。於該列印裝置中,墨色帶匣體不具備覆蓋捲取輥之外罩,於自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之墨色帶匣體中,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露出至外部。又,該本體部具備由配置於上側之第1殼體與配置於下側之第2殼體構成之殼體。第1殼體可旋動地保持於安裝於第2殼體之固定軸,且可相對於第2殼體進行旋動。
於該列印裝置中,本體部具備加熱墨色帶並將墨色帶之墨轉印至卡片之熱列印頭、將墨色帶自供給輥送向捲取輥之色帶搬送輥、及驅動色帶搬送輥之馬達。馬達亦與捲取輥連結,捲取輥利用馬達之動力進行旋轉。即,於該列印裝置中,若馬達旋轉,則色帶搬送輥及捲 取輥旋轉,將墨色帶自供給輥送向捲取輥。
又,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列印裝置之類的熱轉印型之印刷裝置中,由於將與要印刷至卡片之圖像相同形狀之墨自墨色帶剝離,故而於印刷後之墨色帶(使用後之墨色帶)殘留有與印刷於卡片之圖像相同形狀之墨之剝離痕跡。因此,若觀察該剝離痕跡,則可容易地獲知印刷於卡片之圖像。因此,於自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之墨色帶匣體中,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露出至外部於安全上不佳。因此,提出有包含如下匣體本體之墨色帶匣體,該匣體本體將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收容成即便於墨色帶匣體自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下亦不露出至外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又,於墨色帶匣體自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下,即便使用後之墨色帶未露出至外部,若可容易地將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自匣體本體抽出,則亦可容易地獲知印刷於卡片之圖像。因此,專利文獻2中記載之墨色帶匣體構成為即便於自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下,亦無法容易地將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自匣體本體抽出。
具體而言,於該墨色帶匣體中,於形成為圓筒狀之捲取輥之內周面形成有複數個肋部,且於肋部之在捲取輥之軸向之一端部形成有朝向捲取輥之旋轉方向之一方傾斜之傾斜部。又,該墨色帶匣體具備可沿捲取輥軸心相對於匣體本體進行相對移動之逆轉防止構件、及朝向捲取輥對逆轉防止構件施壓之施壓構件。於逆轉防止構件形成有向與形成於捲取輥之肋部之傾斜部之傾斜方向相同之方向傾斜的對向傾斜部。
關於該墨色帶匣體,於墨色帶匣體未安裝於印刷裝置之本體部時,於施壓構件之施壓力下,捲取輥之傾斜部與逆轉防止構件之對向傾斜部相卡合,從而捲取輥僅可向捲取墨色帶之方向旋轉。又,關於該墨色帶匣體,若墨色帶匣體安裝於印刷裝置之本體部,則藉由構成 本體部之旋轉軸之前端部推壓逆轉防止構件,而解除捲取輥之傾斜部與逆轉防止構件之對向傾斜部之卡合狀態,使捲取輥可向兩方向旋轉。
如此,於專利文獻2中記載之墨色帶匣體中,若不利用旋轉軸之前端部推壓逆轉防止構件而解除捲取輥之傾斜部與逆轉防止構件之對向傾斜部之卡合狀態,則捲取輥無法向將墨色帶自捲取輥抽出之方向旋轉,因此即便於墨色帶匣體自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下,亦無法容易地將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自匣體本體抽出。
又,於該列印裝置中,若使覆蓋第2殼體之上側之第1殼體向一方向旋動,則可自殼體朝向上側卸下墨色帶匣體。又,於該列印裝置中,若於使覆蓋第2殼體之上側之第1殼體向一方向旋動,且自上側將墨色帶匣體搭載於第2殼體之後,使第1殼體向另一方向旋動而自上側覆蓋墨色帶匣體,則墨色帶匣體被安裝於殼體中。
如此,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列印裝置中,可將墨色帶匣體自列印裝置之上側對本體部裝卸。因此,於該列印裝置中,即便於列印裝置之橫側以鄰接之方式配置有其他裝置之情形時,亦可容易地裝卸墨色帶匣體。因此,例如於該列印裝置搭載於上位裝置而使用之情形時,可提高列印裝置於該上位裝置中之佈局之自由度。再者,於該列印裝置中,墨色帶匣體不具備覆蓋捲取輥之外罩,於自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之墨色帶匣體中,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露出至外部。
另一方面,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列印裝置之類的熱轉印型之印刷裝置中,由於將與要印刷至卡片之圖像相同形狀之墨自墨色帶剝離,故而於印刷後之墨色帶(使用後之墨色帶)殘留有與印刷於卡片之圖像相同形狀之墨之剝離痕跡。因此,若觀察該剝離痕跡,則可容易地獲知印刷於卡片之圖像。因此,於自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之墨色帶匣體中,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露出至外部於安全上不佳。因 此,提出有包含如下匣體本體之墨色帶匣體,該匣體本體將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收容成即便於墨色帶匣體自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下亦不露出至外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8-10529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4-243727號公報
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列印裝置中,驅動色帶搬送輥之馬達與捲取輥連結,而不與供給輥連結。因此,於該列印裝置中,可將墨色帶自供給輥送向捲取輥,而無法將墨色帶自捲取輥送向供給輥。
因此,本發明之第1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可簡化所安裝之印刷裝置之構成,且於該印刷裝置中可於供給輥與捲取輥之間適當地雙向輸送墨色帶之墨色帶匣體以及包含該墨色帶匣體之印刷裝置。又,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可簡化構成,且可於供給輥與捲取輥之間適當地雙向輸送墨色帶之印刷裝置。
又,於專利文獻2中記載之墨色帶匣體中,若藉由代替旋轉軸之特定構件推壓逆轉防止構件,而解除捲取輥之傾斜部與逆轉防止構件之對向傾斜部之卡合狀態,則於自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之墨色帶匣體中,可將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自匣體本體抽出。因此,該墨色帶匣體之安全性不可謂之為高。
因此,本發明之第2課題在於提供一種於自印刷裝置之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下,較先前更難自覆蓋捲繞於捲取輥之墨色帶之大致整體之捲取側外罩部抽出使用後之墨色帶的墨色帶卡匣。又,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包含該墨色帶卡匣之墨色帶匣體及包含該墨色帶匣體之 印刷裝置。
又,若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列印裝置中使用專利文獻2中記載之墨色帶匣體,則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列印裝置中,即便於墨色帶匣體自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下,亦可防止容易地將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自匣體本體抽出。
然而,專利文獻2中記載之墨色帶匣體係自捲取輥之軸向對本體部裝卸。即,該墨色帶匣體係自列印裝置之橫側對本體部裝卸。因此,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列印裝置中使用專利文獻2中記載之墨色帶匣體之情形時,於搭載該列印裝置之上位裝置中,必須於列印裝置之旁邊設置用於更換墨色帶匣體之空間,從而列印裝置之佈局之自由度下降。
因此,本發明之第3課題在於提供一種於墨色帶匣體自印刷裝置之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下,可防止容易地自覆蓋捲繞於捲取輥之墨色帶之大致整體之外罩部抽出使用後之墨色帶,且可於所搭載之上位裝置中提高佈局之自由度的印刷裝置。
又,若將專利文獻2中記載之墨色帶匣體用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列印裝置,則即便於墨色帶匣體自殼體卸下之狀態下,亦可防止容易地自殘留於使用後之墨色帶之剝離痕跡獲取印刷於卡片之圖像。然而,於該列印裝置中,有在殘留於使用後之墨色帶之剝離痕跡配置於供給輥與捲取輥之間之狀態下(即,殘留於使用後之墨色帶之剝離痕跡未收容於匣體本體之狀態下),自殼體卸下墨色帶匣體之虞。此時,由於殘留於使用後之墨色帶之剝離痕跡露出至匣體本體之外部,故而可自殘留於使用後之墨色帶之剝離痕跡獲取印刷於卡片之圖像。
因此,本發明之第4課題在於提供一種於墨色帶匣體自印刷裝置之殼體卸下之狀態下,可防止自殘留於使用後之墨色帶之墨之剝離痕跡獲取印刷於印刷媒體之圖像的印刷裝置。又,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 供一種於墨色帶匣體自印刷裝置之殼體卸下之狀態下,可防止自殘留於使用後之墨色帶之墨之剝離痕跡獲取印刷於印刷媒體之圖像的印刷裝置之控制方法。
為解決上述第1課題,本發明之墨色帶匣體之特徵在於包括:供給輥,其捲繞墨色帶;捲取輥,其捲取自供給輥供給之墨色帶;及動力傳遞機構,其將來自驅動源之動力傳遞至供給輥及捲取輥;若將捲取輥捲取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捲取方向,將供給輥捲取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回捲方向,則動力傳遞機構包含:捲取側單向離合器,其將驅動源之色帶捲取方向之驅動力傳遞至捲取輥且阻斷驅動源之色帶回捲方向之驅動力向捲取輥傳遞;及供給側單向離合器,其將驅動源之色帶回捲方向之驅動力傳遞至供給輥且阻斷驅動源之色帶捲取方向之驅動力向供給輥傳遞。
本發明之墨色帶匣體包含將來自驅動源之動力傳遞至供給輥及捲取輥之動力傳遞機構。因此,於本發明中,即便安裝墨色帶匣體之印刷裝置所具備之驅動源為1個,亦可於供給輥與捲取輥之間雙向輸送墨色帶。因此,於本發明中,可簡化安裝墨色帶匣體之印刷裝置之構成,且於該印刷裝置中可於供給輥與捲取輥之間雙向輸送墨色帶。
又,於本發明中,動力傳遞機構包含:捲取側單向離合器,其將驅動源之色帶捲取方向之驅動力傳遞至捲取輥且阻斷驅動源之色帶回捲方向之驅動力向捲取輥傳遞;及供給側單向離合器,其將驅動源之色帶回捲方向之驅動力傳遞至供給輥且阻斷驅動源之色帶捲取方向之驅動力向供給輥傳遞。因此,於本發明中,於捲取輥捲取墨色帶時,可阻斷驅動源之驅動力向供給輥傳遞,使供給輥追隨捲取輥之旋轉而旋轉。又,於供給輥捲取墨色帶時,可阻斷驅動源之驅動力向捲取輥傳遞,使捲取輥追隨供給輥之旋轉而旋轉。因此,於本發明中, 於供給輥與捲取輥之間雙向輸送墨色帶時,可防止墨色帶過度張緊或過度鬆弛。其結果為,本發明可於供給輥與捲取輥之間適當地雙向輸送墨色帶。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動力傳遞機構包含:捲取側扭矩限制器,其於自驅動源向捲取輥之動力傳遞路徑中配置於捲取側單向離合器與捲取輥之間;及供給側扭矩限制器,其於自驅動源向供給輥之動力傳遞路徑中配置於供給側單向離合器與供給輥之間。若如此構成,則例如於安裝墨色帶匣體之印刷裝置如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列印裝置般具備與驅動源連結之色帶搬送輥之情形時,即便使供給輥及捲取輥捲取墨色帶之速度快於色帶搬送輥輸送墨色帶之速度,亦可藉由捲取側扭矩限制器或供給側扭矩限制器,調整供給輥及捲取輥捲取墨色帶之速度與色帶搬送輥輸送墨色帶之速度之差。因此,可防止於供給輥與捲取輥之間輸送之墨色帶之鬆弛,且防止墨色帶之過度張緊。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動力傳遞機構包含:供給側連結部,其與供給輥連結;供給側旋轉軸,其經由供給側扭矩限制器而與供給側連結部連結;旋轉構件,其可相對旋轉地保持於供給側旋轉軸;施壓構件,其用於以供給側旋轉軸為中心向色帶回捲方向將旋轉構件施壓;旋轉限制機構,其限制旋轉構件之旋轉範圍;及第2供給側單向離合器,其配置於供給側旋轉軸與旋轉構件之間,將供給側旋轉軸之色帶捲取方向之旋轉力傳遞至旋轉構件且阻斷供給側旋轉軸之色帶回捲方向之旋轉力向旋轉構件傳遞。
若如此構成,則可藉由施壓構件及旋轉構件,防止捲取輥捲取墨色帶時之供給輥處之墨色帶之鬆弛。又,若如此構成,則即便於自印刷裝置卸下墨色帶匣體時產生如墨色帶鬆弛之狀況,亦可藉由施壓構件及旋轉構件消除墨色帶之鬆弛。因此,可抑制墨色帶之損傷等,又,墨色帶匣體之操作亦變得容易。又,若如此構成,則由於在第2 供給側單向離合器之作用下供給側旋轉軸之色帶回捲方向之旋轉力不會傳遞至旋轉構件,故而於供給輥捲取墨色帶時,施壓構件不會成為阻礙。
於本發明中,例如動力傳遞機構包含固定於供給側旋轉軸之第1滑輪、經由供給側單向離合器而相互連結之第2滑輪及供給側齒輪、以及架設於第1滑輪及第2滑輪之皮帶。又,於本發明中,例如動力傳遞機構包含經由捲取側單向離合器而相互連結之捲取側旋轉軸及捲取側齒輪、以及與捲取輥連結之捲取側連結部,且捲取側旋轉軸與捲取側連結部經由捲取側扭矩限制器而連結。
本發明之墨色帶匣體可用於包括可裝卸地安裝墨色帶匣體之本體部之印刷裝置。於該印刷裝置中,例如本體部包含:搬送印刷媒體之媒體搬送路徑;熱列印頭,其加熱自供給輥供給之墨色帶,將墨色帶之墨轉印至通過媒體搬送路徑之印刷媒體而進行印刷;驅動源;及色帶輸送輥,其利用驅動源之動力進行旋轉而輸送墨色帶。於該印刷裝置中,可簡化裝置之構成並可於供給輥與捲取輥之間適當地雙向輸送墨色帶。
又,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印刷裝置之特徵在於包括:搬送印刷媒體之媒體搬送路徑;熱列印頭,其加熱墨色帶,將墨色帶之墨轉印至通過媒體搬送路徑之印刷媒體而進行印刷;供給輥,其捲繞朝向熱列印頭供給之墨色帶;捲取輥,其捲取藉由熱列印頭將墨轉印至印刷媒體後之墨色帶;驅動源,其用於使供給輥及捲取輥旋轉;及動力傳遞機構,其將來自驅動源之動力傳遞至供給輥及捲取輥;若將捲取輥捲取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捲取方向,將供給輥捲取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回捲方向,則動力傳遞機構包含:捲取側單向離合器,其將驅動源之色帶捲取方向之驅動力傳遞至捲取輥且阻斷驅動源之色帶回捲方向之驅動力向捲取輥傳遞;及供給側單向離合器,其將驅動 源之色帶回捲方向之驅動力傳遞至供給輥且阻斷驅動源之色帶捲取方向之驅動力向供給輥傳遞。
本發明之印刷裝置包括將來自驅動源之動力傳遞至供給輥及捲取輥之動力傳遞機構。因此,於本發明中,即便驅動源為1個,亦可於供給輥與捲取輥之間雙向輸送墨色帶。因此,於本發明中,可簡化印刷裝置之構成,且可於供給輥與捲取輥之間雙向輸送墨色帶。
又,於本發明中,動力傳遞機構包含:捲取側單向離合器,其將驅動源之色帶捲取方向之驅動力傳遞至捲取輥且阻斷驅動源之色帶回捲方向之驅動力向捲取輥傳遞;及供給側單向離合器,其將驅動源之色帶回捲方向之驅動力傳遞至供給輥且阻斷驅動源之色帶捲取方向之驅動力向供給輥傳遞。因此,於本發明中,於捲取輥捲取墨色帶時,可阻斷驅動源之驅動力向供給輥傳遞,使供給輥追隨捲取輥之旋轉而旋轉。又,於供給輥捲取墨色帶時,可阻斷驅動源之驅動力向捲取輥傳遞,使捲取輥追隨供給輥之旋轉而旋轉。因此,於本發明中,於供給輥與捲取輥之間雙向輸送墨色帶時,可防止墨色帶過度張緊或過度鬆弛。其結果為,本發明可於供給輥與捲取輥之間適當地雙向輸送墨色帶。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印刷裝置包括利用驅動源之動力進行旋轉而輸送墨色帶之色帶輸送輥,動力傳遞機構包含:捲取側扭矩限制器,其於自驅動源向捲取輥之動力傳遞路徑中配置於捲取側單向離合器與捲取輥之間;及供給側扭矩限制器,其於自驅動源向供給輥之動力傳遞路徑中配置於供給側單向離合器與供給輥之間。若如此構成,則即便使供給輥及捲取輥捲取墨色帶之速度快於色帶輸送輥輸送墨色帶之速度,亦可藉由捲取側扭矩限制器或供給側扭轉限制器,調整供給輥及捲取輥捲取墨色帶之速度與色帶輸送輥輸送墨色帶之速度之差。因此,可防止於供給輥與捲取輥之間輸送之墨色帶之鬆弛,且可 防止墨色帶之過度張緊。
於本發明中,驅動源例如為色帶輸送用馬達,若色帶輸送用馬達向一方向旋轉,則向色帶捲取方向輸送墨色帶,若色帶輸送用馬達向另一方向旋轉,則向色帶回捲方向輸送墨色帶。
又,為解決上述第2課題,本發明之墨色帶卡匣之特徵在於包括:供給輥,其捲繞墨色帶;捲取輥,其捲取自供給輥供給之墨色帶;盒體,其包含覆蓋捲繞於捲取輥之墨色帶之大致整體之捲取側外罩部,且收容捲取輥;並且,若將捲取輥捲取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捲取方向,將供給輥捲取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回捲方向,則上述墨色帶卡匣包括:第1旋轉防止機構,其設置於捲取輥之軸向之一端側,至少防止捲取輥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第2旋轉防止機構,其設置於捲取輥之軸向之另一端側,至少防止捲取輥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及第1施壓構件,其將捲取輥向其軸向之一端側施壓;第1旋轉防止機構包含:第1輥側卡合部,其設置於捲取輥側;及第1盒側卡合部,其設置於盒體側,與第1輥側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捲取輥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第2旋轉防止機構包含:第2輥側卡合部,其設置於捲取輥側;及第2盒側卡合部,其設置於盒體側,與第2輥側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捲取輥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若將第1輥側卡合部與第1盒側卡合部卡合之狀態設為第1卡合狀態,將第1輥側卡合部與第1盒側卡合部之卡合解除之狀態設為第1卡合解除狀態,將第2輥側卡合部與第2盒側卡合部卡合之狀態設為第2卡合狀態,將第2輥側卡合部與第2盒側卡合部之卡合解除之狀態設為第2卡合解除狀態,則墨利用第1施壓構件之施壓力維持第1卡合狀態及第2卡合解除狀態,而至少防止捲取輥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若捲取輥抵抗第1施壓構件之施壓力而向其軸向之另一端側移動,則切換第1狀態與第2狀態,上述第1狀態係成為第1卡合解除狀態及第2卡合解除狀態而捲取輥可向色帶捲取 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上述第2狀態係成為第1卡合解除狀態及第2卡合狀態而至少防止捲取輥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
於本發明之墨色帶卡匣中,設置於捲取輥之軸向之一端側之第1旋轉防止機構包含設置於捲取輥側之第1輥側卡合部、及設置於盒體側且與第1輥側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捲取輥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第1盒側卡合部,設置於捲取輥之軸向之另一端側之第2旋轉防止機構包含設置於捲取輥側之第2輥側卡合部、及設置於盒體側且與第2輥側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捲取輥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第2盒側卡合部。又,於本發明之墨色帶卡匣中,利用第1施壓構件之施壓力維持第1輥側卡合部與第1盒側卡合部卡合之第1卡合狀態,且維持第2輥側卡合部與第2盒側卡合部之卡合解除之第2卡合解除狀態。因此,於本發明中,於墨色帶卡匣自安裝墨色帶卡匣之印刷裝置之本體部卸下時,藉由第1施壓構件之施壓力,第1輥側卡合部與第1盒側卡合部卡合,從而無法自捲取側外罩部中抽出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
又,於本發明中,若捲取輥抵抗第1施壓構件之施壓力而向其軸向之另一端側移動,則切換第1狀態與第2狀態,上述第1狀態係成為第1卡合解除狀態及第2卡合解除狀態而捲取輥可向色帶捲取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上述第2狀態係成為第1卡合解除狀態及第2卡合狀態而至少防止捲取輥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因此,於本發明中,於墨色帶卡匣自印刷裝置之本體部卸下時,即便使用特定之構件使捲取輥向其軸向之另一端側移動,若未使捲取輥以成為第1狀態之方式移動,則無法自捲取側外罩部中抽出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因此,於本發明中,於墨色帶卡匣自印刷裝置之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下,較先前更難自捲取側外罩部中抽出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其結果為,本形態可較先前提高安全性。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第1旋轉防止機構為棘輪機構,且於利用第1施壓構件之施壓力維持第1卡合狀態及第2卡合解除狀態時,捲取輥可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若如此構成,則即便於供給輥與捲取輥之間墨色帶因某些原因而鬆弛,亦可使捲取輥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而消除墨色帶之鬆弛。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墨色帶卡匣包含:第3旋轉防止機構,其設置於供給輥之軸向之一端側,至少防止供給輥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第4旋轉防止機構,其設置於供給輥之軸向之另一端側,至少防止供給輥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及第2施壓構件,其將供給輥向其軸向之一端側施壓;盒體包含覆蓋捲繞於供給輥之墨色帶之大致整體之供給側外罩部;供給輥收容於盒體;第3旋轉防止機構包含:第3輥側卡合部,其設置於供給輥側;及第3盒側卡合部,其設置於盒體側,與第3輥側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供給輥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第4旋轉防止機構包含:第4輥側卡合部,其設置於供給輥側;及第4盒側卡合部,其設置於盒體側,與第4輥側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供給輥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若將第3輥側卡合部與第3盒側卡合部卡合之狀態設為第3卡合狀態,將第3輥側卡合部與第3盒側卡合部之卡合解除之狀態設為第3卡合解除狀態,將第4輥側卡合部與第4盒側卡合部卡合之狀態設為第4卡合狀態,將第4輥側卡合部與第4盒側卡合部之卡合解除之狀態設為第4卡合解除狀態,則墨利用第2施壓構件之施壓力維持第3卡合狀態及第4卡合解除狀態,而至少防止供給輥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若供給輥抵抗第2施壓構件之施壓力而向其軸向之另一端側移動,則切換第3狀態與第4狀態,上述第3狀態係成為第3卡合解除狀態及第4卡合解除狀態而供給輥可向色帶捲取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上述第4狀態係成為第3卡合解除狀態及第4卡合狀態而至少防止供給輥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
若如此構成,則於墨色帶卡匣自安裝墨色帶卡匣之印刷裝置之本體部卸下時,藉由第2施壓構件之施壓力,第3輥側卡合部與第3盒側卡合部卡合,從而無法自供給側外罩部中抽出捲繞於供給輥之墨色帶。因此,可防止於墨色帶卡匣自本體部卸下時之墨色帶之鬆弛。又,若如此構成,可使墨色帶卡匣之供給輥側之構成零件與捲取輥側之構成零件通用。因此,可減少構成墨色帶卡匣之構件之種類。
本發明之墨色帶卡匣可用於包含可裝卸地安裝該墨色帶卡匣之匣體本體部之墨色帶匣體。於該墨色帶匣體中,例如匣體本體部包含用於自捲取輥之軸向之一端側卡合於捲取輥且使捲取輥旋轉之捲取側卡合部,若墨色帶卡匣安裝於匣體本體部,而捲取側卡合部與捲取輥卡合,則墨色帶卡匣成為第1狀態。
於該墨色帶匣體中,於墨色帶卡匣自匣體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下,較先前更難自捲取側外罩部中抽出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又,於該墨色帶匣體中,藉由將墨色帶卡匣安裝於匣體本體部,可自動地成為捲取輥可向色帶捲取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第1狀態。又,於該墨色帶匣體中,由於使用用於使捲取輥旋轉之捲取側卡合部,便可成為捲取輥可向色帶捲取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第1狀態,故而不必另外設置用於形成該第一第1狀態之構件。因此,可簡化墨色帶匣體之構成。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匣體本體部包含至少防止捲取輥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第5旋轉防止機構。若如此構成,則即便藉由將墨色帶卡匣安裝於匣體本體部,而成為捲取輥可向色帶捲取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第1狀態,亦可防止自捲取側外罩部中抽出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即,即便於墨色帶卡匣安裝於匣體本體部之狀態下,亦可防止自捲取側外罩部中抽出使用後之墨色帶。
本發明之墨色帶卡匣可用於包含可裝卸地安裝該墨色帶卡匣之 匣體本體部之墨色帶匣體。於該墨色帶匣體中,例如匣體本體部包含用於自供給輥之軸向之一端側卡合於供給輥而使供給輥旋轉供給側卡合部,若墨色帶卡匣安裝於匣體本體部,而供給側卡合部與供給輥卡合,則墨色帶卡匣成為第3狀態。
於該墨色帶匣體中,於墨色帶卡匣自匣體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下,較先前更難自捲取側外罩部中抽出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又,於該墨色帶匣體中,藉由將墨色帶卡匣安裝於匣體本體部,可自動地成為供給輥可向色帶捲取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第3狀態。又,於該墨色帶匣體中,由於使用用於使供給輥旋轉之供給側卡合部,便可成為供給輥可向色帶捲取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第3狀態,故而不必另外設置用於形成該第3狀態之構件。因此,可簡化墨色帶匣體之構成。
包含本發明之墨色帶卡匣之墨色帶匣體可用於包含可裝卸地安裝墨色帶匣體之本體部之印刷裝置。於該印刷裝置中,本體部包含:搬送印刷媒體之媒體搬送路徑;及熱列印頭,其加熱自供給輥供給之墨色帶,將墨色帶之墨轉印至通過媒體搬送路徑之印刷媒體而進行印刷。於該印刷裝置中,於墨色帶卡匣自匣體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下,較先前更難自捲取側外罩部中抽出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
又,為解決上述第3課題,本發明之印刷裝置之特徵在於包括:墨色帶匣體,其包含捲繞墨色帶之供給輥及捲取自供給輥供給之墨色帶之捲取輥;及可裝卸地安裝墨色帶匣體之本體部;若將捲取輥捲取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捲取方向,將供給輥捲取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回捲方向,則墨色帶匣體包含:捲取側旋轉部,其用於使捲取輥旋轉;供給側旋轉部,其用於使供給輥旋轉;盒體,其包含覆蓋捲繞於捲取輥之墨色帶之大致整體之外罩部;及旋轉防止機構,其至少防止捲取輥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旋轉防止機構包含:第1卡合部,其設 置於捲取側旋轉部側;及第2卡合部,其與第1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捲取輥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本體部包含:搭載部,其供墨色帶匣體自上側搭載;及蓋部,其自上側覆蓋搭載於搭載部之墨色帶匣體;於墨色帶匣體自本體部卸下時,第1卡合部與第2卡合部卡合;於搭載部及蓋部之至少任一者形成有卡合解除部,其於墨色帶匣體安裝於本體部時與第2卡合部接觸而解除第1卡合部與第2卡合部之卡合。
於本發明之印刷裝置中,至少防止捲取輥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旋轉防止機構包含設置於捲取側旋轉部側之第1卡合部、及與第1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捲取輥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第2卡合部,於墨色帶匣體自本體部卸下時,第1卡合部與第2卡合部卡合。因此,於本發明中,於墨色帶匣體自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下,可防止容易地自盒體之外罩部抽出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因此,於本發明中,可提高印刷裝置之安全性。
又,於本發明中,本體部包含供墨色帶匣體自上側搭載之搭載部、及自上側覆蓋搭載於搭載部之墨色帶匣體之蓋部,於搭載部及蓋部之至少任一者形成有卡合解除部,其於墨色帶匣體安裝於本體部時與第2卡合部卡合而解除第1卡合部與第2卡合部之卡合。因此,於本發明中,即便自印刷裝置之上側對本體部進行墨色帶匣體之裝卸,亦可解除第1卡合部與第2卡合部之卡合。因此,於本發明中,於墨色帶匣體自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下,可防止容易地自盒體之外罩部抽出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且可自印刷裝置之上側對本體部進行墨色帶匣體之裝卸。其結果為,於本發明中,於墨色帶匣體自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下,可防止容易地自外罩部抽出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且可於搭載印刷裝置之上位裝置中提高印刷裝置之佈局之自由度。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卡合解除部形成於蓋部。如此構成時,若 墨色帶匣體之上側未被蓋部覆蓋,則第1卡合部與第2卡合部之卡合不會被解除。因此,於墨色帶匣體搭載於搭載部且墨色帶匣體之上側未被蓋部覆蓋時,可防止自外罩部抽出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旋轉防止機構包含1個第1卡合部及複數個第2卡合部。如此構成時,若不解除複數個第2卡合部之各者與第1卡合部之卡合狀態,則於墨色帶匣體自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下無法自外罩部抽出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因此,更難自外罩部抽出使用後之墨色帶。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旋轉防止機構包含2個第2卡合部,且於搭載部及蓋部之各者形成有卡合解除部,形成於搭載部之卡合解除部與2個第2卡合部中之一第2卡合部接觸而解除一第2卡合部與第1卡合部之卡合,形成於蓋部之卡合解除部與2個第2卡合部中之另一第2卡合部接觸而解除另一第2卡合部與第1卡合部之卡合。如此構成時,若墨色帶匣體之上側未被蓋部覆蓋,則第1卡合部與另一第2卡合部之卡合不會被解除。因此,於墨色帶匣體搭載於搭載部且墨色帶匣體之上側未被蓋部覆蓋時,可防止自外罩部抽出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又,若如此構成,則由於只要於搭載部及蓋部之各者形成1個卡合解除部即可,故而易於形成卡合解除部。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旋轉防止機構為棘輪機構,且於第1卡合部與第2卡合部卡合時,捲取輥可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若如此構成,則即便於供給輥與捲取輥之間墨色帶因某些原因而鬆弛,亦可使捲取輥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而消除墨色帶之鬆弛。
於本發明中,例如第1卡合部為齒輪,第2卡合部為與齒輪卡合之爪構件,旋轉防止機構包含將爪構件可旋動地支持之固定軸、及向以固定軸為中心之旋動方向之一側對爪構件施壓之施壓構件,爪構件 藉由施壓構件之施壓力而與齒輪卡合,且若卡合解除部與爪構件接觸,則爪構件向以固定軸為中心之旋動方向之另一側旋動,而解除齒輪與爪構件之卡合狀態。
又,為解決上述第4課題,本發明之印刷裝置之特徵在於包括:墨色帶匣體,其包含捲繞墨色帶之供給輥及捲取自供給輥供給之墨色帶之捲取輥;可裝卸地安裝墨色帶匣體之殼體;色帶輸送機構,其用於在供給輥與捲取輥之間輸送墨色帶;及熱列印頭,其加熱自供給輥供給之墨色帶,將墨色帶之墨轉印至印刷媒體而進行印刷;墨色帶匣體包含覆蓋捲繞於捲取輥之墨色帶之大致整體之外罩部的盒體;若將捲取輥捲取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捲取方向,將供給輥捲取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回捲方向,則色帶輸送機構係於藉由熱列印頭對1張印刷媒體進行印刷後,向色帶捲取方向輸送墨色帶直至墨色帶之於對印刷媒體進行印刷時轉印至印刷媒體之墨之剝離痕跡進入外罩部中為止,且於下一張印刷媒體之印刷時,以對前一張印刷媒體印刷結束後之輸送量以下之輸送量向色帶回捲方向輸送墨色帶。
於本發明之印刷裝置中,色帶輸送機構係於對1張印刷媒體進行印刷後,向色帶捲取方向輸送墨色帶直至墨色帶之於對印刷媒體進行印刷時轉印至印刷媒體之墨之剝離痕跡進入盒體之外罩部中為止。因此,於本發明中,於自殼體卸下墨色帶匣體時,殘留於使用後之墨色帶之墨之剝離痕跡位於外罩部中,於自殼體卸下之墨色帶匣體中,無法以目視確認殘留於墨色帶之剝離痕跡。因此,於本發明中,於墨色帶匣體自殼體卸下之狀態下,可防止自殘留於使用後之墨色帶之墨之剝離痕跡獲取印刷於印刷媒體之圖像。
又,於本發明中,色帶輸送機構係於下一張印刷媒體之印刷時,以對前一張印刷媒體印刷結束後之輸送量以下之輸送量向色帶回捲方向輸送墨色帶,因此可減少墨色帶之使用量。即,於本發明中, 於墨色帶匣體自殼體卸下之狀態下,可防止自殘留於使用後之墨色帶之墨之剝離痕跡獲取印刷於印刷媒體之圖像,且可減少墨色帶之使用量。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若將1張印刷媒體之印刷所需之墨色帶之區域設為1畫面區域,則色帶輸送機構係於對1張印刷媒體進行印刷後,以1個以上之1畫面區域之輸送量向色帶捲取方向輸送墨色帶,且於下一張印刷媒體之印刷時,以該印刷媒體之基準位置與1畫面區域之基準位置對齊之方式向色帶回捲方向輸送墨色帶。又,於此情形時,更佳為色帶輸送機構係於下一張印刷媒體之印刷時,以該印刷媒體之基準位置與前一張印刷媒體之印刷時所使用之1畫面區域之下一未使用之1畫面區域之基準位置一致的方式向色帶回捲方向輸送墨色帶。若如此構成,則可按順序使用沿墨色帶之長度方向排列之1畫面區域對印刷媒體進行印刷。因此,可有效減少墨色帶之使用量。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墨色帶匣體包含用於使捲取輥旋轉之捲取側旋轉部、用於使供給輥旋轉之供給側旋轉部、及至少防止捲取輥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旋轉防止機構,旋轉防止機構包含設置於捲取側旋轉部側之第1卡合部、及與第1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捲取輥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第2卡合部,於墨色帶匣體自殼體卸下時,第1卡合部與第2卡合部卡合,若墨色帶匣體安裝於殼體,則第1卡合部與第2卡合部之卡合被解除。若如此構成,則於墨色帶匣體自殼體卸下之狀態下,可防止捲繞於捲取輥之使用後之墨色帶容易地自盒體之外罩部被拉出。因此,於墨色帶匣體自殼體卸下之狀態下,可有效防止自殘留於使用後之墨色帶之墨之剝離痕跡獲取印刷於印刷媒體之圖像。
又,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印刷裝置之控制方法之特徵在於,上述印刷裝置包括:墨色帶匣體,其包含捲繞墨色帶之供給輥及捲取自供給輥供給之墨色帶之捲取輥;殼體,其供可裝卸地安裝墨色 帶匣體;色帶輸送機構,其用於在供給輥與捲取輥之間輸送墨色帶;及熱列印頭,其加熱自供給輥供給之墨色帶,將墨色帶之墨轉印至印刷媒體而進行印刷;且墨色帶匣體包括包含覆蓋捲繞於捲取輥之墨色帶之大致整體之外罩部的盒體;若將捲取輥捲取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捲取方向,將供給輥捲取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回捲方向,則上述印刷裝置之控制方法包括:色帶順送步驟,其係於藉由熱列印頭對1張印刷媒體進行印刷後,向色帶捲取方向輸送墨色帶直至墨色帶之對印刷媒體進行印刷時轉印至印刷媒體之墨之剝離痕跡進入外罩部中為止;及色帶逆送步驟,其係於下一張印刷媒體之印刷時,以色帶順送步驟中之輸送量以下之輸送量向色帶回捲方向輸送墨色帶。
於本發明之印刷裝置之控制方法中,於色帶順送步驟中,在對1張印刷媒體進行印刷後,向色帶捲取方向輸送墨色帶直至墨色帶之於對印刷媒體進行印刷時轉印至印刷媒體之墨之剝離痕跡進入盒體之外罩部中為止。因此,於本發明中,於自殼體卸下墨色帶匣體時,殘留於使用後之墨色帶之墨之剝離痕跡位於外罩部中,於自殼體卸下之墨色帶匣體中,無法以目視確認殘留於墨色帶之剝離痕跡。因此,於利用本發明之控制方法控制之印刷裝置中,於墨色帶匣體自殼體卸下之狀態下,可防止自殘留於使用後之墨色帶之墨之剝離痕跡獲取印刷於印刷媒體之圖像。
又,於本發明中,於色帶逆送步驟中,在下一張印刷媒體之印刷時,以色帶順送步驟中之輸送量以下之輸送量向色帶回捲方向輸送墨色帶,因此可減少墨色帶之使用量。即,於利用本發明之控制方法控制之印刷裝置中,於墨色帶匣體自殼體卸下之狀態下,可防止自殘留於使用後之墨色帶之墨之剝離痕跡獲取印刷於印刷媒體之圖像,且可減少墨色帶之使用量。
如以上所做之說明,於本發明之墨色帶匣體中,可簡化安裝該墨色帶匣體之印刷裝置之構成,且於該印刷裝置中可於供給輥與捲取輥之間適當地雙向輸送墨色帶。又,於本發明之印刷裝置中,可簡化裝置之構成,且可於供給輥與捲取輥之間適當地雙向輸送墨色帶。
又,於本發明中,於墨色帶卡匣自印刷裝置之本體部或匣體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下,較先前更難自捲取側外罩部抽出使用後之墨色帶。
又,於本發明中,於墨色帶匣體自印刷裝置之本體部卸下之狀態下,可防止容易地自覆蓋捲繞於捲取輥之墨色帶之大致整體之外罩部抽出使用後之墨色帶,且可於搭載印刷裝置之上位裝置中提高印刷裝置之佈局之自由度。
又,於本發明之印刷裝置中,於墨色帶匣體自印刷裝置之殼體卸下之狀態下,可防止自殘留於使用後之墨色帶之墨之剝離痕跡獲取印刷於印刷媒體之圖像。又,於利用本發明之控制方法控制之印刷裝置中,於墨色帶匣體自印刷裝置之殼體卸下之狀態下,可防止自殘留於使用後之墨色帶之墨之剝離痕跡獲取印刷於印刷媒體之圖像。
1‧‧‧印刷裝置
2‧‧‧卡片(印刷媒體)
3‧‧‧墨色帶
3a‧‧‧墨區域
3b‧‧‧保護區域
3c‧‧‧1畫面區域
4‧‧‧供給輥
4b‧‧‧筒部
4e‧‧‧彈簧保持筒部
5‧‧‧捲取輥
5a‧‧‧底部
5b‧‧‧筒部
5c‧‧‧第1內側筒部
5d‧‧‧第2內側筒部
5e‧‧‧彈簧保持筒部
5f‧‧‧底部
5g‧‧‧齒輪(第2輥側卡合部)
5h‧‧‧齒輪(第1輥側卡合部)
6‧‧‧匣體(墨色帶匣體)
7‧‧‧本體部
8‧‧‧卡片搬送機構
9‧‧‧熱列印頭
10‧‧‧色帶輸送機構
13‧‧‧第1殼體(蓋部)
13a‧‧‧卡合解除部
14‧‧‧第2殼體(搭載部)
14a‧‧‧卡合解除部
15‧‧‧殼體
16‧‧‧軸
17‧‧‧卡片搬送路徑(媒體搬送路徑)
19‧‧‧卡片搬送輥
20‧‧‧墊輥
21‧‧‧動力傳遞機構
22‧‧‧卡片搬送用馬達
23‧‧‧壓輥
24‧‧‧頭移動機構
25‧‧‧導引軸
26‧‧‧墨色帶卡匣
27‧‧‧匣體本體部
28‧‧‧色帶輸送輥
30‧‧‧色帶輸送用馬達(驅動源)
31‧‧‧動力傳遞機構
32‧‧‧動力傳遞機構
33‧‧‧動力傳遞機構
36‧‧‧盒體
37‧‧‧盒本體
37a‧‧‧外罩部(供給側外罩部)
37b‧‧‧外罩部(捲取側外罩部)
37c‧‧‧連結部
37d‧‧‧底部
37e‧‧‧筒部
37f‧‧‧內側筒部
37g‧‧‧圓環部
37h‧‧‧掣子(第1盒側卡合部)
37j‧‧‧底部
37k‧‧‧筒部
37m‧‧‧內側筒部
38‧‧‧外罩構件
38a‧‧‧固定部
38b‧‧‧固定部
38c‧‧‧筒部
38d‧‧‧套筒保持部
38e‧‧‧掣子(第2盒側卡合部)
38f‧‧‧筒部
39‧‧‧套筒
39a‧‧‧底部
39b‧‧‧筒部
39c‧‧‧筒部
40‧‧‧抓手
41‧‧‧壓縮螺旋彈簧(第2施壓構件)
42‧‧‧套筒
42a‧‧‧底部
42b‧‧‧筒部
42c‧‧‧筒部
42d‧‧‧彈簧保持部
42e‧‧‧凸部
43‧‧‧抓手
44‧‧‧壓縮螺旋彈簧(第1施壓構件)
45‧‧‧稜鏡
46‧‧‧旋轉防止機構(第1旋轉防止機構)
47‧‧‧旋轉防止機構(第2旋轉防止機構)
50‧‧‧鎖定機構
51‧‧‧軸
52‧‧‧框架
53‧‧‧框架
53a‧‧‧貫通孔
54‧‧‧供給側卡合部(供給側旋轉部)
55‧‧‧捲取側卡合部(捲取側旋轉部)
56‧‧‧連結部(供給側連結部)
56a‧‧‧凸部
57‧‧‧扭矩限制器(供給側扭矩限制器)
58‧‧‧旋轉軸(供給側旋轉軸)
59‧‧‧連結部(捲取側連結部)
59a‧‧‧凸部
60‧‧‧扭矩限制器(捲取側扭矩限制器)
61‧‧‧旋轉軸(捲取側旋轉軸)
62‧‧‧單向離合器(供給側單向離合器)
63‧‧‧滑輪(第2滑輪)
64‧‧‧滑輪(第1滑輪)
65‧‧‧皮帶
66‧‧‧單向離合器(捲取側單向離合器)
67‧‧‧齒輪(捲取側齒輪)
68‧‧‧齒輪
69‧‧‧齒輪(供給側齒輪)
70‧‧‧套筒
70a‧‧‧細縫部
71‧‧‧單向離合器(第2供給側單向離合器)
72‧‧‧旋轉構件
73‧‧‧拉伸螺旋彈簧(施壓構件)
74‧‧‧外罩
75‧‧‧旋轉軸
77‧‧‧套筒
78‧‧‧旋轉防止機構(第5旋轉防止機構)
79‧‧‧齒輪(第1卡合部)
80‧‧‧爪構件(第2卡合部)
81‧‧‧外罩
82‧‧‧固定軸
83‧‧‧扭力螺旋彈簧(施壓構件)
87‧‧‧滑輪
88‧‧‧滑輪
89‧‧‧皮帶
90‧‧‧齒輪
91‧‧‧齒輪
92‧‧‧齒輪
93‧‧‧齒輪
96‧‧‧檢測機構
97‧‧‧感測器
97a‧‧‧發光部
97b‧‧‧受光部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印刷裝置之立體圖。
圖2係自圖1所示之印刷裝置卸下墨色帶匣體時之立體圖。
圖3係圖1所示之墨色帶匣體之分解立體圖。
圖4係用於自側面說明圖1所示之印刷裝置之內部構成之圖。
圖5係圖4所示之墨色帶之一部分之俯視圖。
圖6係自另一角度表示圖3所示之墨色帶卡匣之立體圖。
圖7係圖6所示之墨色帶卡匣之分解立體圖。
圖8係圖7之E部之放大圖。
圖9係圖7之F部之放大圖。
圖10係圖6之G-G剖面之剖面圖。
圖11係用於說明圖10所示之捲取輥抵抗壓縮螺旋彈簧之施壓力而移動時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12係用於自側面說明圖3所示之匣體本體部之構成之圖。
圖13係用於說明圖3所示之匣體本體部之構成之剖面圖。
圖14係用於說明墨色帶卡匣安裝於圖3所示之匣體本體部時之捲取輥之周邊部分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15(A)係用於說明圖1所示之匣體搭載於第2殼體時之狀態之圖,(B)係(A)之H部之放大圖。
圖16(A)係用於說明圖1所示之匣體安裝於殼體時之狀態之圖,(B)係(A)之J部之放大圖。
圖17(A)及(B)係用於說明圖12所示之旋轉構件及拉伸螺旋彈簧之作用之圖。
圖18(A)係用於自側面說明圖5所示之墨色帶之檢測機構之構成之圖,(B)係自(A)之K-K方向表示檢測機構之圖。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印刷裝置之概略構成)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印刷裝置1之立體圖。圖2係自圖1所示之印刷裝置1卸下墨色帶匣體6時之立體圖。圖3係圖1所示之墨色帶匣體6之分解立體圖。圖4係用於自側面說明圖1所示之印刷裝置1之內部構成之圖。圖5係圖4所示之墨色帶3之一部分之俯視圖。
本形態之印刷裝置1係用於對作為印刷媒體之卡片2(參照圖4)印刷文字、記號及圖形等圖像之裝置。具體而言,印刷裝置1係使用於帶狀膜塗佈墨而形成之墨色帶3,藉由加熱墨色帶3之墨,將墨色帶3之墨轉印至卡片2而進行印刷之熱轉印方式之印刷裝置。該印刷裝置1 例如搭載於卡片發行裝置等上位裝置而使用。
如圖4所示,印刷裝置1包括包含捲繞墨色帶3之供給輥4及捲取輥5之墨色帶匣體6(以下稱作「匣體6」)、及可裝卸地安裝匣體6之本體部7。又,印刷裝置1包括搬送卡片2之卡片搬送機構8、加熱墨色帶3並將墨色帶3之墨轉印至卡片2而進行印刷之熱列印頭9、及於供給輥4與捲取輥5之間輸送墨色帶3之色帶輸送機構10。
卡片2例如為厚度為0.7~0.8mm左右之氯乙烯製之卡片,且形成為大致長方形狀。於該卡片2之表面例如形成有記錄磁資料之磁條。再者,亦可於卡片2之內部內置IC晶片或通信用之天線。又,卡片2既可為厚度為0.18~0.36mm左右之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卡片,亦可為特定厚度之紙片等。
如圖5所示,墨色帶3包含形成有轉印至卡片2之墨之層即墨層之墨區域3a、及形成有覆蓋轉印於卡片2之墨之表面之保護材之層即保護層之保護區域3b。墨區域3a與保護區域3b於形成為帶狀之墨色帶3之長度方向上交替排列。墨色帶3之長度方向上之墨區域3a之寬度與保護區域3b之寬度大致相等。又,墨色帶3之長度方向上之墨區域3a之寬度及保護區域3b之寬度與卡片2之長度方向之寬度大致相等。
於本形態中,藉由1個墨區域3a及1個保護區域3b對1張卡片2進行印刷。即,於本形態中,藉由1個墨區域3a及1個保護區域3b構成1張卡片2之印刷所需之墨色帶3之區域即1畫面區域3c。又,本形態之墨色帶3僅可印刷單色(例如黑色)。
於以下之說明中,將圖1中相互正交之3個方向之各者設為X方向、Y方向及Z方向。又,將X方向設為「前後方向」、將Y方向設為「左右方向」、將Z方向設為「上下方向」、將X1方向側設為「前」側、將X2方向側設為「後」側、將Y1方向側設為「左」側、將Y2方向側設為「右」側、將Z1方向側設為「上」側、將Z2方向側設為 「下」側。又,將圖4中之順時針方向設為「順時針方向」,將圖4中之逆時針方向設為「逆時針方向」。於本形態中,以形成為大致長方形狀之卡片2之長度方向與前後方向(X方向)大致一致之方式、且以卡片2之厚度方向與上下方向(Z方向)大致一致之方式藉由卡片搬送機構8自前向後搬送卡片2。
本體部7包含由配置於上側之第1殼體13及配置於下側之第2殼體14構成之殼體15。於第2殼體14之前上端側安裝有以左右方向為軸向配置之軸16(參照圖2、圖4)。第1殼體13之前端側可旋動地保持於軸16,第1殼體13可以軸16為中心相對於第2殼體14自圖1所示之狀態向逆時針方向(圖4中之逆時針方向)旋動。若使第1殼體13以軸16為中心自圖1所示之狀態向逆時針方向旋動,則可自殼體15朝向上側取出匣體6。又,若於圖2所示之狀態下,將匣體6自上側搭載於第2殼體14,並使第1殼體13向順時針方向旋動而自上側覆蓋匣體6,則匣體6搭載於殼體15。本形態之第2殼體14為供匣體6自上側搭載之搭載部,第1殼體13為自上側覆蓋搭載於作為搭載部之第2殼體14之匣體6之蓋部。
卡片搬送機構8及熱列印頭9安裝於殼體15。即,本體部7包含卡片搬送機構8及熱列印頭9。又,於本體部7之內部形成有作為搬送卡片2之媒體搬送路徑之卡片搬送路徑17。卡片搬送路徑17以於前後方向貫通印刷裝置1之方式呈直線狀形成。
卡片搬送機構8包含與卡片2抵接而搬送卡片2之複數個卡片搬送輥19、及與卡片搬送輥19對向配置之墊輥20。卡片搬送輥19以自下側與卡片搬送路徑17相對之方式配置。複數個卡片搬送輥19經由包含滑輪或正時皮帶等之動力傳遞機構21而與卡片搬送用馬達22連結。墊輥20自上側與卡片搬送輥19對向,且朝向卡片搬送輥19被施壓。
熱列印頭9配置於印刷裝置1之前後方向之大致中心且為卡片搬送路徑17之上側。於熱列印頭9之下方配置有壓輥23。壓輥23經由動 力傳遞機構21而與卡片搬送用馬達22連結,且與卡片搬送輥19一起旋轉。又,熱列印頭9與頭移動機構24(參照圖2)連結,該頭移動機構24使熱列印頭9向靠近通過卡片搬送路徑17之卡片2之方向及自該卡片2離開之方向移動。
卡片2及墨色帶3於上下方向通過熱列印頭9與壓輥23之間。又,熱列印頭9藉由自頭移動機構24傳遞之動力而相對於卡片搬送路徑17(具體而言,相對於壓輥23)上下移動。該熱列印頭9以特定之抵接力介隔墨色帶3抵接於卡片2之上表面,而對通過卡片搬送路徑17之卡片2之上表面進行印刷。
於熱列印頭9之前後方向之兩側等配置有用於在印刷裝置1內引導墨色帶3之導引軸25。導引軸25以左右方向為軸向固定於第1殼體13或第2殼體14。該導引軸25配置於卡片搬送路徑17之上方。
匣體6包括包含上述供給輥4及捲取輥5之墨色帶卡匣26、及可裝卸地安裝墨色帶卡匣26之匣體本體部27(參照圖3)。該匣體6配置於卡片搬送路徑17之上側,且自上側可裝卸地安裝於殼體15。供給輥4及捲取輥5以其軸向與左右方向一致之方式配置。又,供給輥4較熱列印頭9配置於更前側,於供給輥4捲繞朝向熱列印頭9供給之墨色帶3(未使用之墨色帶3)。捲取輥5較熱列印頭9配置於更後側,於捲取輥5捲取自供給輥4供給之藉由熱列印頭9將墨轉印至卡片2後之墨色帶3(使用後之墨色帶3)。關於匣體6之具體構成於之後敍述。
色帶輸送機構10包含與墨色帶3抵接而輸送墨色帶3之色帶輸送輥28、及與色帶輸送輥28對向配置之墊輥。又,色帶輸送機構10包含與色帶輸送輥28連結之色帶輸送用馬達30、及用於將色帶輸送用馬達30之動力傳遞至色帶輸送輥28等之動力傳遞機構31(參照圖4)。
色帶輸送輥28配置於熱列印頭9之斜後上側,且配置於熱列印頭9與捲取輥5之間。又,色帶輸送輥28可旋轉地保持於第1殼體13。墊 輥自大致後側與色帶輸送輥28對向,且朝向色帶輸送輥28被施壓。動力傳遞機構31包含形成本體部7之一部分之動力傳遞機構32、及形成匣體6之一部分之動力傳遞機構33。
於本形態中,色帶輸送機構10可向捲取輥5捲取墨色帶3之方向(以下將該方向稱作「色帶捲取方向」)與供給輥4捲取墨色帶3之方向(以下將該方向稱作「色帶回捲方向」)此兩方向輸送墨色帶3。於向色帶捲取方向輸送墨色帶3時,色帶輸送輥28、供給輥4及捲取輥5向逆時針方向旋轉,於向色帶回捲方向輸送墨色帶3時,色帶輸送輥28、供給輥4及捲取輥5向順時針方向旋轉。關於動力傳遞機構32、33之具體構成於之後敍述。
再者,若藉由熱列印頭9對卡片2進行印刷,則於墨色帶3形成轉印至卡片2之墨之剝離痕跡。於本形態中,色帶輸送機構10於1張卡片2之印刷時,以於使用後之墨色帶3形成與印刷至卡片2之圖像相同形狀之墨之剝離痕跡之方式向色帶捲取方向依序輸送墨色帶3。
(墨色帶卡匣之構成)
圖6係自另一角度表示圖3所示之墨色帶卡匣26之立體圖。圖7係圖6所示之墨色帶卡匣26之分解立體圖。圖8係圖7之E部之放大圖。圖9係圖7之F部之放大圖。圖10係圖6之G-G剖面之剖面圖。圖11係用於說明圖10所示之捲取輥5抵抗壓縮螺旋彈簧44之施壓力而移動時之狀態之剖面圖。
墨色帶卡匣26除包含上述供給輥4及捲取輥5以外,亦包含收容供給輥4及捲取輥5之盒體36。盒體36包含盒本體37、及固定於盒本體37之右端側之外罩構件38。又,墨色帶卡匣26包含用於以手動使供給輥4旋轉之套筒39及抓手40、向左側對供給輥4施壓之作為第2施壓構件之壓縮螺旋彈簧41、用於以手動使捲取輥5旋轉之套筒42及抓手43、以及向左側對捲取輥5施壓之作為第1施壓構件之壓縮螺旋彈簧 44。
盒本體37包含覆蓋捲繞於供給輥4之墨色帶3之大致整體之作為供給側外罩部之外罩部37a、覆蓋捲繞於捲取輥5之墨色帶3之大致整體之作為捲取側外罩部之外罩部37b、及將外罩部37a與外罩部37b相連之連結部37c。外罩部37a及外罩部37b形成為大致圓筒狀。形成為大致圓筒狀之外罩部37a及外罩部37b以左右方向為軸向而配置。又,外罩部37a與外罩部37b以於前後方向隔開特定間隔之狀態而配置。連結部37c將外罩部37a之右後端與外罩部37b之右前端相連。於外罩部37a與外罩部37b之間且連結部37c之左側,墨色帶3露出至盒體36之外部。
如圖10所示,外罩部37b包含構成形成為圓環狀之外罩部37b之左端之底部37d、自底部37d之外周端向右側立起之大致圓筒狀之筒部37e、及自底部37d之內周端向右側立起之圓筒狀之內側筒部37f。內側筒部37f之左右方向之長度(即,內側筒部37f之軸向之長度)短於筒部37e之左右方向之長度(即,筒部37e之軸向之長度)。捲繞於捲取輥5之墨色帶3之外周側被筒部37e覆蓋。於筒部37e形成有用於抽出捲繞於捲取輥5之墨色帶3之狹縫。
於內側筒部37f之右端形成有向內側筒部37f之內周側稍微突出之圓環狀之圓環部37g。於圓環部37g之右表面形成有構成後述之旋轉防止機構46之掣子37h。掣子37h以自圓環部37g之右表面向右側突出之方式形成。又,掣子37h例如以180°間距形成於圓環部37g之右表面之2個部位。
外罩部37a形成為與外罩部37b相同之形狀。即,外罩部37a包含相當於底部37d之底部37j、相當於筒部37e之筒部37k、及相當於內側筒部37f之內側筒部37m。於內側筒部37m之右端形成有相當於圓環部37g之圓環部,於該圓環部之右表面形成有相當於掣子37h之掣子。於 筒部37k之下端側固定有2個稜鏡45(參照圖7)。2個稜鏡45以於前後左右方向相互錯開之狀態而配置。
外罩構件38包含配置並固定於筒部37e之右端之內周側之固定部38a、及配置並固定於筒部37k之右端之內周側之固定部38b。於固定部38a,呈同心狀地形成有朝向左側立起之圓筒狀之筒部38c與朝向右側立起之圓筒狀之套筒保持部38d。筒部38c之內徑大於套筒保持部38d之內徑。於筒部38c之左端形成有構成後述之旋轉防止機構47之掣子38e。掣子38e以自筒部38c之左端向左側突出之方式形成。又,掣子38e例如以180°間距形成於筒部38c之左端之2個部位。固定部38a以外罩部37b之筒部37e與筒部38c呈同心狀配置之方式固定於筒部37e之右端之內周側。
固定部38b形成為與固定部38a相同之形狀。即,於固定部38b形成有相當於筒部38c之筒部38f、及相當於套筒保持部38d之套筒保持部。又,於筒部38f之左端形成有相當於掣子38e之掣子。固定部38b以外罩部37a之筒部37k與筒部38f呈同心狀配置之方式固定於筒部37k之右端之內周側。
套筒42形成為包含形成為大致圓板狀之底部42a及形成為圓筒狀之筒部42b且帶凸緣之大致有底圓筒狀。底部42a與筒部42b之右端相連。又,套筒42包含自底部42a向右側立起之圓筒狀之筒部42c。筒部42c與筒部42b形成為同心狀。
底部42a之外周側部分較筒部42b更向外周側擴展。於底部42a形成有朝向左側稍微立起之圓筒狀之彈簧保持部42d。彈簧保持部42d與筒部42b形成為同心狀。彈簧保持部42d之內徑大於筒部42b之外徑。底部42a及筒部42b配置於外罩構件38之筒部38c之內周側。如圖8所示,於筒部42b之外周面形成有向筒部42b之外周側突出之凸部42e。凸部42e形成為左右方向細長之長方體狀。又,凸部42e例如以180°間 距形成於2個部位。筒部42c可旋轉地保持於外罩構件38之套筒保持部38d之內周側。於筒部42c之右端固定有抓手43。抓手43以較外罩構件38之右側面更向右側突出之方式固定於筒部42c。
套筒39形成為與套筒42相同之形狀。即,套筒39包含相當於底部42a之底部39a、相當於筒部42b之筒部39b、及相當於筒部42c之筒部39c。於底部39a形成有相當於彈簧保持部42d之彈簧保持部,於筒部39b之外周面形成有相當於凸部42e之凸部。底部39a及筒部39b配置於外罩構件38之筒部38f之內周側。筒部39c可旋轉地保持於固定部38b之套筒保持部之內周側。於筒部39c之右端固定有抓手40。抓手40以較外罩構件38之右側面更向右側突出之方式固定於筒部39c。
如圖10所示,捲取輥5形成為包含形成為大致圓板狀之底部5a及形成為圓筒狀之筒部5b的大致有底圓筒狀。底部5a與筒部5b之右端相連。又,捲取輥5包含配置於筒部5b之內周側之圓筒狀之第1內側筒部5c、配置於第1內側筒部5c之內周側之有底圓筒狀之第2內側筒部5d、及自底部5a向右側立起之圓筒狀之彈簧保持筒部5e。第1內側筒部5c、第2內側筒部5d及彈簧保持筒部5e與筒部5b形成為同心狀。
第1內側筒部5c及第2內側筒部5d以自底部5a朝向左側立起之方式形成。第1內側筒部5c之左右方向之長度(即,第1內側筒部5c之軸向之長度)短於筒部5b之左右方向之長度(即,筒部5b之軸向之長度)。第2內側筒部5d之左右方向之長度(即,第2內側筒部5d之軸向之長度)短於第1內側筒部5c之左右方向之長度。如上所述,第2內側筒部5d形成為大致有底圓筒狀,第2內側筒部5d之底部5f配置於第2內側筒部5d之左端。彈簧保持筒部5e之外徑小於筒部5b之外徑。又,彈簧保持筒部5e之外徑小於壓縮螺旋彈簧44之內徑。
彈簧保持筒部5e之內徑稍大於套筒42之筒部42b之外徑,於彈簧保持筒部5e之內周側配置有筒部42b。於彈簧保持筒部5e之內周面, 以向徑向之外側凹陷之方式形成有與形成於筒部42b之凸部42e卡合之卡合凹部。因此,藉由使抓手43旋轉,可使捲取輥5與套筒42一起旋轉。又,由於凸部42e形成為左右方向細長之長方體狀,故而捲取輥5可相對於套筒42向左右方向相對移動。
如圖10所示,筒部5b之外徑小於外罩部37b之筒部37e之內徑。筒部5b之內徑大於外罩部37b之內側筒部37f之外徑。筒部5b於筒部5b之徑向配置於筒部37e與內側筒部37f之間。墨色帶3捲繞於筒部5b之外周面。又,底部5a之右表面與第1內側筒部5c之左端面之於左右方向之距離短於內側筒部37f之右端面與固定部38a之筒部38c之左端的於左右方向之距離。
於第1內側筒部5c之左端面,形成有可與形成於內側筒部37f之右端之掣子37h卡合之齒輪5h。齒輪5h以向第1內側筒部5c之左側突出之方式形成。構成齒輪5h之複數個齒及掣子37h以於齒輪5h與掣子37h卡合時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方式(即,防止捲取輥5向順時針方向旋轉之方式)形成。
於本形態中,藉由齒輪5h與掣子37h,構成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作為第1旋轉防止機構之旋轉防止機構46。旋轉防止機構46配置於捲取輥5之軸向之一端側即捲取輥5之左端側。又,本形態之旋轉防止機構46為僅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棘輪機構,即便齒輪5h與掣子37h卡合,捲取輥5亦可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再者,本形態之齒輪5h為設置於捲取輥5側之第1輥側卡合部,掣子37h為設置於盒體36側之第1盒側卡合部。
即,若將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齒輪與內側筒部37m之掣子卡合之狀態設為第3卡合狀態,將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齒輪與內側筒部37m之掣子之卡合解除之狀態設為第3卡合解除狀態,將供給輥4之底部之齒輪與筒部38f之掣子卡合之狀態設為第4卡合狀態,將供給 輥4之底部之齒輪與筒部38f之掣子之卡合解除之狀態設為第4卡合解除狀態,則於本形態中係利用壓縮螺旋彈簧41之施壓力維持第3卡合狀態及第4卡合解除狀態,而防止供給輥4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此時,供給輥4可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又,若使供給輥4抵抗壓縮螺旋彈簧41之施壓力而向右側移動,則切換第3狀態與第4狀態,上述第3狀態係成為第3卡合解除狀態及第4卡合解除狀態而供給輥4可向色帶捲取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上述第4狀態係成為第3卡合解除狀態及第4卡合狀態而防止供給輥4向色帶捲取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旋轉。
於底部5a之右表面之外周端側形成有可與形成於固定部38a之筒部38c之左端之掣子38e卡合之齒輪5g。齒輪5g以向底部5a之右側突出之方式形成。構成齒輪5g之複數個齒及掣子38e以於齒輪5g與掣子38e卡合時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方式形成。
於本形態中,藉由齒輪5g與掣子38e,構成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作為第2旋轉防止機構之旋轉防止機構47。旋轉防止機構47配置於捲取輥5之軸向之另一端側即捲取輥5之右端側。又,於本形態中,構成齒輪5g之複數個齒及掣子38e以於齒輪5g與掣子38e卡合時亦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之方式形成。再者,本形態之齒輪5g為設置於捲取輥5側之第2輥側卡合部,掣子38e為設置於盒體36側之第2盒側卡合部。
於壓縮螺旋彈簧44之左端側之內周插入有彈簧保持筒部5e,於壓縮螺旋彈簧44之右端側之內周插入有套筒42之彈簧保持部42d。捲取輥5藉由壓縮螺旋彈簧44之施壓力向左側被施壓。於藉由壓縮螺旋彈簧44之施壓力向左側對捲取輥5施壓時,如圖10所示,筒部5b之左端與外罩部37b之底部37d之右表面抵接。又,此時齒輪5h與掣子37h卡合。因此,此時於旋轉防止機構46之作用下,雖然可使捲取輥5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但無法使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
若使捲取輥5抵抗壓縮螺旋彈簧44之施壓力而向右側移動,則齒輪5h與掣子37h之卡合狀態被解除。於該狀態下,可使捲取輥5向色帶捲取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此兩方向旋轉。另一方面,若使捲取輥5抵抗壓縮螺旋彈簧44之施壓力進一步向右側移動,則如圖11所示,齒輪5g與掣子38e卡合。因此,於該狀態下,在旋轉防止機構47之作用下,無法使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及色帶捲取方向旋轉。
即,若將齒輪5h與掣子37h卡合之狀態設為第1卡合狀態,將齒輪5h與掣子37h之卡合解除之狀態設為第1卡合解除狀態,將齒輪5g與掣子38e卡合之狀態設為第2卡合狀態,將齒輪5g與掣子38e之卡合解除之狀態設為第2卡合解除狀態,則於本形態中係利用壓縮螺旋彈簧44之施壓力維持第1卡合狀態及第2卡合解除狀態,而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此時,捲取輥5可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又,若捲取輥5抵抗壓縮螺旋彈簧44之施壓力而向右側移動,則切換第1狀態與第2狀態,上述第1狀態係成為第1卡合解除狀態及第2卡合解除狀態而捲取輥5可向色帶捲取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上述第2狀態係成為第1卡合解除狀態及第2卡合狀態而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捲取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旋轉。
供給輥4形成為與捲取輥5相同之形狀。即,供給輥4包含相當於底部5a之底部、相當於筒部5b之筒部4b、相當於第1內側筒部5c之第1內側筒部、相當於第2內側筒部5d之第2內側筒部、及相當於彈簧保持筒部5e之彈簧保持筒部4e。
彈簧保持筒部4e之內徑稍大於套筒39之筒部39b之外徑,且筒部39b配置於彈簧保持筒部4e之內周側。於彈簧保持筒部4e之內周面,以向徑向之外側凹陷之方式形成有與形成於筒部39b之凸部卡合之卡合凹部。因此,藉由使抓手40旋轉,可使供給輥4與套筒39一起旋轉。又,由於筒部39b之凸部形成為左右方向細長之長方體狀,故而 供給輥4可相對於套筒39向左右方向相對移動。
筒部4b之外徑小於外罩部37a之筒部37k之內徑。筒部4b之內徑大於外罩部37a之內側筒部37m之外徑。筒部4b於筒部4b之徑向配置於筒部37k與內側筒部37m之間。墨色帶3捲繞於筒部4b之外周面。又,供給輥4之底部之右表面與第1內側筒部之左端面之左右方向上之距離短於內側筒部37m之右端面與固定部38b之筒部38f之左端之左右方向上之距離。
於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左端面,與第1內側筒部5c同樣地形成有可與形成於內側筒部37m之左端之掣子卡合之齒輪。該齒輪以向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左側突出之方式形成。構成該齒輪之複數個齒及內側筒部37m之掣子以於該齒輪與內側筒部37m之齒輪卡合時防止供給輥4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之方式(即,防止供給輥4向逆時針方向旋轉之方式)形成。
於本形態中,藉由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齒輪與內側筒部37m之掣子,構成防止供給輥4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之第3旋轉防止機構。第3旋轉防止機構配置於供給輥4之軸向之一端側即供給輥4之左端側。又,第3旋轉防止機構為僅防止供給輥4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之棘輪機構,從而即便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齒輪與內側筒部37m之掣子卡合,供給輥4亦可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再者,於本形態中,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齒輪為設置於供給輥4側之第3輥側卡合部,內側筒部37m之掣子為設置於盒體36側之第3盒側卡合部。
於供給輥4之底部之右表面之外周端側,形成有可與形成於固定部38b之筒部38f之左端之掣子卡合之齒輪。該齒輪以向供給輥4之底部之右側突出之方式形成。構成該齒輪之複數個齒及筒部38f之掣子以於該齒輪與筒部38f之掣子卡合時防止供給輥4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之方式形成。
於本形態中,藉由供給輥4之底部之齒輪與筒部38f之掣子,構成防止供給輥4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之第4旋轉防止機構。第4旋轉防止機構配置於供給輥4之軸向之另一端側即供給輥4之右端側。又,於本形態中,構成供給輥4之底部之齒輪之複數個齒及筒部38f之掣子以於供給輥4之底部之齒輪與筒部38f之齒輪卡合時亦防止供給輥4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方式形成。再者,於本形態中,供給輥4之底部之齒輪為設置於供給輥4側之第4輥側卡合部,筒部38f之掣子為設置於盒體36側之第4盒側卡合部。
於壓縮螺旋彈簧41之左端側之內周插入有彈簧保持筒部4e,於壓縮螺旋彈簧41之右端側之內周插入有套筒39之彈簧保持部。供給輥4藉由壓縮螺旋彈簧41之施壓力向左側被施壓。於藉由壓縮螺旋彈簧41之施壓力向左側對供給輥4施壓時,筒部4b之左端與外罩部37a之底部37j之右表面抵接。又,此時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齒輪與內側筒部37m之掣子卡合,雖然可使供給輥4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但無法使供給輥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
若供給輥4抵抗壓縮螺旋彈簧41之施壓力而向右側移動,則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齒輪與內側筒部37m之掣子之卡合被解除。於該狀態下,可使供給輥4向色帶捲取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此兩方向旋轉。另一方面,若使供給輥4抵抗壓縮螺旋彈簧41之施壓力進一步向右側移動,則供給輥4之底部之齒輪與筒部38f之掣子卡合,因此於該狀態下,無法使供給輥4向色帶捲取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旋轉。
即,若將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齒輪與內側筒部37m之掣子卡合之狀態設為第3卡合狀態,將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齒輪與內側筒部37m之掣子之卡合解除之狀態設為第3卡合解除狀態,將供給輥4之底部之齒輪與筒部38f之掣子卡合之狀態設為第4卡合狀態,將供給輥4之底部之齒輪與筒部38f之掣子之卡合解除之狀態設為第4卡合解 除狀態,則於本形態中係利用壓縮螺旋彈簧41之施壓力維持第3卡合狀態及第4卡合解除狀態,而防止供給輥4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此時,供給輥4可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又,若使供給輥4抵抗壓縮螺旋彈簧41之施壓力而向右側移動,則切換第3狀態與第4狀態,上述第3狀態係成為第3卡合解除狀態及第4卡合解除狀態而供給輥4可向色帶捲取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上述第4狀態係成為第3卡合解除狀態及第4卡合狀態而防止供給輥4向色帶捲取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旋轉。
再者,於本形態中,構成墨色帶卡匣26之所有零件均由樹脂形成。
(匣體本體部之構成)
圖12係用於自側面說明圖3所示之匣體本體部27之構成之圖。圖13係用於說明圖3所示之匣體本體部27之構成之剖面圖。圖14係用於說明墨色帶卡匣26安裝於圖3所示之匣體本體部27時之捲取輥5之周邊部分之狀態之剖面圖。
匣體本體部27包含以左右方向為軸向配置之複數個軸51、及經由複數個軸51而連結之一對框架52、53。又,匣體本體部27包含形成動力傳遞機構31之一部分之上述動力傳遞機構33。
框架52構成匣體本體部27之左側面。框架53構成匣體本體部27之右側面。於本形態中,墨色帶卡匣26自右側安裝於匣體本體部27,且向匣體本體部27之右側卸下。
如圖3所示,於框架53形成有用於將墨色帶卡匣26對匣體本體部27進行裝卸之貫通孔53a。貫通孔53a形成為與墨色帶卡匣26之右端側部分之形狀對應之形狀,若於匣體本體部27安裝墨色帶卡匣26,則墨色帶卡匣26之右端側部分配置於貫通孔53a中。又,若於匣體本體部27安裝墨色帶卡匣26,則藉由墨色帶卡匣26之右端側部分填埋貫通孔53a。又,於框架53安裝有用於鎖定安裝於匣體本體部27之墨色帶卡 匣26之鎖定機構50。鎖定機構50配置於貫通孔53a之前後方向之兩側。
動力傳遞機構33配置於框架52之右側。該動力傳遞機構33包含用於自左側卡合於供給輥4而使供給輥4旋轉之供給側卡合部54、及用於自左側卡合於捲取輥5而使捲取輥5旋轉之捲取側卡合部55。供給側卡合部54包含與供給輥4連結之連結部56、及經由扭矩限制器57而與連結部56連結之旋轉軸58。捲取側卡合部55包含與捲取輥5連結之連結部59、及經由扭矩限制器60而與連結部59連結之旋轉軸61。本形態之連結部56為供給側連結部,扭矩限制器57為供給側扭矩限制器,旋轉軸58為供給側旋轉軸,連結部59為捲取側連結部,扭矩限制器60為捲取側扭矩限制器,旋轉軸61為捲取側旋轉軸。
又,如圖12、圖13所示,動力傳遞機構33包含齒輪68、與齒輪68嚙合之齒輪69、經由單向離合器62而與齒輪69連結之滑輪63、固定於旋轉軸58之滑輪64、架設於滑輪63與滑輪64之皮帶65、及經由單向離合器66而與旋轉軸61連結之齒輪67。本形態之滑輪64為第1滑輪,單向離合器62為供給側單向離合器,滑輪63為第2滑輪,齒輪69為供給側齒輪,單向離合器66為捲取側單向離合器,齒輪67為捲取側齒輪。
旋轉軸58之左端側可旋轉地支持於框架52,旋轉軸58自框架52向右側突出。扭矩限制器57安裝於旋轉軸58之左右方向之大致中心位置。於扭矩限制器57之外周面固定有形成為帶凸緣之大致有底圓筒狀之套筒70。連結部56形成為帶凸緣之大致圓筒狀。該連結部56經由套筒70而安裝於扭矩限制器57。即,連結部56與旋轉軸58經由扭矩限制器57及套筒70而相互連結。連結部56配置於旋轉軸58之右端側。旋轉軸58之右端側較連結部56之右端更向右側突出。
於連結部56之外周面形成有向徑向之外側突出之複數個凸部 56a。凸部56a形成為於左右方向細長之長方體狀。又,複數個凸部56a於連結部56之周向以特定之間距形成。於套筒70形成有用於檢測供給輥4之旋轉量之細縫部70a。細縫部70a形成於構成套筒70之左端側部分之圓環狀之凸緣部之外周端側。
於旋轉軸58之左端側,經由單向離合器71而安裝有形成為大致圓筒狀之旋轉構件72。即,於旋轉軸58與旋轉構件72之間配置有單向離合器71,旋轉構件72可相對旋轉地被保持於旋轉軸58之左端側。單向離合器71發揮將旋轉軸58之色帶捲取方向之旋轉力(即,旋轉軸58之逆時針方向之旋轉力)傳遞至旋轉構件72、且阻斷旋轉軸58之色帶回捲方向之旋轉力(即,旋轉軸58之順時針方向之旋轉力)向旋轉構件72傳遞之功能。本形態之單向離合器71為第2供給側單向離合器。
於旋轉構件72之外周側安裝有作為施壓構件之拉伸螺旋彈簧73之一端。拉伸螺旋彈簧73之另一端安裝於框架52。旋轉構件72係藉由拉伸螺旋彈簧73之施壓力以旋轉軸58為中心向色帶回捲方向(即,順時針方向)被施壓。再者,旋轉構件72之旋轉範圍藉由省略圖示之旋轉限制機構予以限制。又,旋轉構件72由固定於框架52之右側面之外罩74覆蓋。
滑輪64固定於旋轉軸58之左端側。齒輪68可旋轉地支持於框架52。齒輪69固定於可旋轉地支持於框架52之旋轉軸75之右端側。單向離合器62安裝於旋轉軸75之左端側。滑輪63安裝於單向離合器62。單向離合器62發揮將旋轉軸75之色帶回捲方向之旋轉力(即,旋轉軸75之順時針方向之旋轉力)傳遞至滑輪63且阻斷旋轉軸75之色帶捲取方向之旋轉力(即,旋轉軸75之逆時針方向之旋轉力)向滑輪63傳遞之功能。
旋轉軸61之左端側可旋轉地支持於框架52,旋轉軸61自框架52向右側突出。扭矩限制器60安裝於旋轉軸61之左右方向之大致中心位 置。於扭矩限制器60之外周面,固定有形成為大致有底圓筒狀之套筒77。連結部59形成為帶凸緣之大致圓筒狀。該連結部59經由套筒77而安裝於扭矩限制器60。即,連結部59與旋轉軸61經由扭矩限制器60及套筒77而相互連結。連結部59配置於旋轉軸61之右端側。旋轉軸61之右端側較連結部59之右端更向右側突出。於連結部59之外周面,與連結部56同樣地形成有向徑向之外側突出之複數個凸部59a。複數個凸部59a以與複數個凸部56a相同之方式形成。
於旋轉軸61之左端側,設置有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作為第5旋轉防止機構之旋轉防止機構78。旋轉防止機構78包含固定於旋轉軸61之左端側之齒輪79、及與齒輪79卡合之2個爪構件80。構成齒輪79之複數個齒及爪構件80以於齒輪79與爪構件80卡合時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方式形成。再者,本形態之旋轉防止機構78為僅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棘輪機構,從而即便齒輪79與爪構件80卡合,捲取輥5亦可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
爪構件80可旋動地保持於固定軸82。固定軸82固定於覆蓋齒輪67及齒輪79之外罩81。2個爪構件80以可與齒輪79之上端側與下端側之各者卡合之方式配置。又,爪構件80係藉由作為施壓構件之扭力螺旋彈簧83以固定軸82為中心向與齒輪79卡合之方向(具體而言,以固定軸82為中心之逆時針方向)被施壓。再者,外罩81固定於框架52之右側面。
單向離合器66安裝於旋轉軸61之左端側。齒輪67安裝於單向離合器66。單向離合器66發揮將齒輪67之色帶捲取方向之旋轉力(即,齒輪67之逆時針方向之旋轉力)傳遞至旋轉軸61且阻斷齒輪67之色帶回捲方向之旋轉力(即,齒輪67之順時針方向之旋轉力)向旋轉軸61傳遞之功能。
若於匣體本體部27安裝墨色帶卡匣26,則如圖14所示,於第1內 側筒部5c之內周側插入有連結部59及旋轉軸61,形成於連結部59之外周面之複數個凸部59a與形成於第1內側筒部5c之內周面之卡合凹部卡合。因此,可於連結部59與捲取輥5之間傳遞旋轉力。
又,若於第1內側筒部5c之內周側插入旋轉軸61,則旋轉軸61之右端與第2內側筒部5d之底部5f抵接,且將捲取輥5向右側推壓。被旋轉軸61推壓之捲取輥5抵抗壓縮螺旋彈簧44之施壓力,向右側移動直至齒輪5h與掣子37h之卡合解除為止且移動至齒輪5g與掣子38e不卡合之位置為止。即,若於匣體本體部27安裝墨色帶卡匣26,而捲取側卡合部55與捲取輥5卡合,則維持齒輪5h與掣子37h之卡合解除且齒輪5g與掣子38e之卡合解除之狀態,而成為上述第1狀態。然而,於墨色帶卡匣26安裝於匣體本體部27之狀態下,由於2個爪構件80與齒輪79卡合,故而捲取輥5雖然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但不會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
又,若將墨色帶卡匣26安裝於匣體本體部27,則連結部56及旋轉軸58插入至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內周側,形成於連結部56之外周面之複數個凸部56a與形成於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內周面之卡合凹部卡合。因此,可於連結部56與供給輥4之間傳遞旋轉力。
又,若於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內周側插入旋轉軸58,則旋轉軸58之右端與供給輥4之第2內側筒部之底部抵接,且將供給輥4向右側推壓。被旋轉軸58推壓之供給輥4抵抗壓縮螺旋彈簧41之施壓力,向右側移動直至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齒輪與內側筒部37m之掣子之卡合解除為止且移動至供給輥4之底部之齒輪與筒部38f之掣子不卡合之位置為止。即,若於匣體本體部27安裝墨色帶卡匣26,而供給側卡合部54與供給輥4卡合,則維持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齒輪與內側筒部37m之掣子之卡合解除且供給輥4之底部之齒輪與筒部38f之掣子之卡合解除之狀態,而成為第3狀態。因此,若於匣體本體部 27安裝墨色帶卡匣26,則供給輥4可向色帶捲取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此兩方向旋轉。
再者,本形態之供給側卡合部54為用於使供給輥4旋轉之供給側旋轉部,捲取側卡合部55為用於使捲取輥5旋轉之捲取側旋轉部。又,本形態之齒輪79為設置於作為捲取側旋轉部之捲取側卡合部55側之第1卡合部,爪構件80為與作為第1卡合部之齒輪79卡合而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第2卡合部。
(用於解除齒輪與爪構件之卡合狀態之構成)
圖15(A)係用於說明圖1所示之匣體6搭載於第2殼體14時之狀態之圖,圖15(B)係圖15(A)之H部之放大圖。圖16(A)係用於說明圖1所示之匣體6安裝於殼體15時之狀態之圖,圖16(B)係圖16(A)之J部之放大圖。
於第2殼體14形成有用於解除2個爪構件80中之與齒輪79之下端側卡合之爪構件80與齒輪79之卡合狀態之卡合解除部14a。如圖15所示,若匣體6搭載於第2殼體14,則卡合解除部14a與卡合於齒輪79之下端側之爪構件80接觸,該爪構件80抵抗扭力螺旋彈簧83之施壓力以固定軸82為中心向順時針方向旋動。若爪構件80向順時針方向旋動,則該爪構件80與齒輪79之卡合狀態被解除。
又,於第1殼體13形成有用於解除2個爪構件80中之與齒輪79之上端側卡合之爪構件80與齒輪79之卡合狀態之卡合解除部13a。如圖16所示,若搭載於第2殼體14之匣體6被第1殼體13自上側覆蓋而安裝於殼體15,則卡合解除部13a與卡合於齒輪79之上端側之爪構件80接觸,該爪構件80抵抗扭力螺旋彈簧83之施壓力以固定軸82為中心向順時針方向旋動。若該爪構件80向順時針方向旋動,則爪構件80與齒輪79之卡合狀態被解除。
如此,若匣體6搭載於第2殼體14,且被第1殼體13自上側覆蓋而 安裝於殼體15,則2個爪構件80與齒輪79之卡合狀態被解除。因此,若匣體6安裝於殼體15(即,匣體6安裝於本體部7),則捲取輥5可向色帶捲取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此兩方向旋轉。
再者,於搭載於第2殼體14之匣體6被第1殼體13自上側覆蓋之過程中,熱列印頭9等於供給輥4與捲取輥5之間與露出至盒體36之外部之墨色帶3之上表面抵接。於本形態中,如上所述,若於匣體本體部27安裝墨色帶卡匣26,則供給輥4可向色帶捲取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此兩方向旋轉,因此於搭載於第2殼體14之匣體6被第1殼體13自上側覆蓋之過程中,自供給輥4抽出墨色帶3。
如圖15、圖16所示,於第2殼體14形成有用於解除2個爪構件80中之與齒輪79之下端側卡合之爪構件80與齒輪79之卡合狀態之卡合解除部14a。又,於第1殼體13形成有用於解除2個爪構件80中之與齒輪79之上端側卡合之爪構件80與齒輪79之卡合狀態之卡合解除部13a。於匣體6自本體部7卸下時,藉由扭力螺旋彈簧83之施壓力,如圖12所示,2個爪構件80與齒輪79卡合。
若匣體6搭載於第2殼體14,則如圖15所示,卡合解除部14a與卡合於齒輪79之下端側之爪構件80接觸。若卡合解除部14a與該爪構件80接觸,則該爪構件80抵抗扭力螺旋彈簧83之施壓力以固定軸82為中心向順時針方向旋動,而解除該爪構件80與齒輪79之卡合狀態。
又,如圖16所示,若搭載於第2殼體14之匣體6被第1殼體13自上側覆蓋而安裝於殼體15,則卡合解除部13a與卡合於齒輪79之上端側之爪構件80接觸。若卡合解除部13a與該爪構件80接觸,則該爪構件80抵抗扭力螺旋彈簧83之施壓力以固定軸82為中心向順時針方向旋動,而解除爪構件80與齒輪79之卡合狀態。
如此,若匣體6搭載於第2殼體14,且被第1殼體13自上側覆蓋而安裝於殼體15,則2個爪構件80與齒輪79之卡合狀態被解除。因此, 若匣體6安裝於殼體15(即,匣體6安裝於本體部7),則捲取輥5可向色帶捲取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此兩方向旋轉。
再者,於搭載於第2殼體14之匣體6被第1殼體13自上側覆蓋之過程中,熱列印頭9等於供給輥4與捲取輥5之間與露出至盒體36之外部之墨色帶3之上表面抵接。於本形態中,如上所述,若於匣體本體部27安裝墨色帶卡匣26,則供給輥4可向色帶捲取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此兩方向旋轉,因此於搭載於第2殼體14之匣體6被第1殼體13自上側覆蓋之過程中,自供給輥4抽出墨色帶3。
(動力傳遞機構之構成與色帶輸送機構之動作)
圖17係用於說明圖12所示之旋轉構件72及拉伸螺旋彈簧73之作用之圖。
如上所述,色帶輸送機構10包含構成本體部7之一部分之動力傳遞機構32。動力傳遞機構32包含固定於色帶輸送用馬達30之輸出軸之滑輪87、可旋轉地支持於第2殼體14之滑輪88、架設於滑輪87與滑輪88之皮帶89、與滑輪88配置於同軸上且與滑輪88一起旋轉之齒輪90、與齒輪90嚙合之齒輪91、與齒輪91嚙合之齒輪92、及與齒輪92嚙合之齒輪93。齒輪91、92可旋轉地支持於第2殼體14。齒輪93可旋轉地支持於第1殼體13。又,齒輪93與色帶輸送輥28配置於同軸上,且與色帶輸送輥28一起旋轉。
若匣體6安裝於本體部7,則匣體6側之齒輪68與本體部7側之齒輪93嚙合。又,若匣體6安裝於本體部7,則匣體6側之齒輪67與本體部7側之齒輪90嚙合。
於匣體6安裝於本體部7之狀態下,若色帶輸送用馬達30沿順時針方向旋轉,則色帶輸送用馬達30之動力傳遞至捲取輥5及色帶輸送輥28,捲取輥5及色帶輸送輥28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即,若色帶輸送用馬達30沿順時針方向旋轉,則捲取輥5及色帶輸送輥28向色帶捲取 方向輸送墨色帶3。
於本形態中,由捲取輥5捲取之墨色帶3之捲取速度快於由色帶輸送輥28輸送之墨色帶3之輸送速度。因此,若色帶輸送用馬達30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則扭矩限制器60發揮作用而調整由捲取輥5捲取之墨色帶3之捲取速度與由色帶輸送輥28輸送之墨色帶3之輸送速度之差。
另一方面,若色帶輸送用馬達30沿順時針方向旋轉,則於單向離合器62之作用下,阻斷色帶輸送用馬達30之動力向供給輥4傳遞。即,旋轉軸75相對於滑輪63空轉,而阻斷色帶輸送用馬達30之動力向供給輥4傳遞。
此處,若色帶輸送用馬達30沿順時針方向旋轉,則藉由捲取輥5及色帶輸送輥28,向色帶捲取方向輸送墨色帶3,因此供給輥4向色帶捲取方向(即,逆時針方向)旋轉。若供給輥4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則連結部56、旋轉軸58、滑輪63、64亦與供給輥4一起向逆時針方向旋轉。於本形態中,供給輥4之筒部4b之外徑大於色帶輸送輥28之外徑,從而與供給輥4一起向逆時針方向旋轉之滑輪63之旋轉速度慢於利用色帶輸送用馬達30之動力進行旋轉之旋轉軸75之旋轉速度。因此,於滑輪63與旋轉軸75之間不會產生驅動力之干涉。
又,若供給輥4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則旋轉構件72與供給輥4、連結部56及旋轉軸58一起向逆時針方向旋轉。由於旋轉構件72之旋轉範圍藉由旋轉限制機構(省略圖示)限制,故而旋轉構件72向逆時針方向旋轉特定角度時,旋轉構件72及旋轉軸58停止。即便旋轉構件72及旋轉軸58停止,於扭矩限制器57之作用下供給輥4亦與連結部56一起繼續向逆時針方向旋轉。
再者,若旋轉構件72向逆時針方向旋動,則如圖17(A)所示,拉伸螺旋彈簧73伸長,向順時針方向對旋轉構件72施壓。因此,於向色 帶捲取方向輸送墨色帶3時,若供給輥4側之墨色帶3鬆弛,則藉由拉伸螺旋彈簧73之施壓力,供給輥4與旋轉構件72、旋轉軸58及連結部56一起向順時針方向(即,色帶捲取方向)旋轉,而消除墨色帶3之鬆弛。又,於向順時針方向對旋轉構件72施壓之狀態下,若將匣體6自本體部7卸下,則藉由拉伸螺旋彈簧73之施壓力,供給輥4與旋轉構件72、旋轉軸58及連結部56一起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因此,於自本體部7卸下匣體6之過程中,消除可能於匣體6產生之墨色帶3之鬆弛,如圖17(B)所示,即便於卸下匣體6後,亦不會於匣體6產生墨色帶3之鬆弛。
又,於匣體6安裝於本體部7之狀態下,若色帶輸送用馬達30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則色帶輸送用馬達30之動力傳遞至供給輥4及色帶輸送輥28,供給輥4及色帶輸送輥28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即,若色帶輸送用馬達30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則供給輥4及色帶輸送輥28向色帶回捲方向輸送墨色帶3。
於本形態中,由供給輥4捲取之墨色帶3之捲取速度快於由色帶輸送輥28輸送之墨色帶3之輸送速度。因此,若色帶輸送用馬達30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則扭矩限制器57發揮作用而調整由供給輥4捲取之墨色帶3之捲取速度與由色帶輸送輥28輸送之墨色帶3之輸送速度捲取之差。再者,即便旋轉軸58利用色帶輸送用馬達30之動力向順時針方向旋轉,於單向離合器71之作用下旋轉構件72亦不會旋轉。然而,於藉由拉伸螺旋彈簧73之施壓力向順時針方向對旋轉構件72施壓之情形時,旋轉構件72向順時針方向旋轉至由旋轉限制機構限制之位置為止。
另一方面,若色帶輸送用馬達30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則於單向離合器66之作用下阻斷色帶輸送用馬達30之動力向捲取輥5傳遞。即,齒輪67相對於旋轉軸61空轉,而阻斷色帶輸送用馬達30之動力向 捲取輥5傳遞。
此處,若色帶輸送用馬達30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則藉由供給輥4及色帶輸送輥28,向色帶回捲方向輸送墨色帶3,因此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即,順時針方向)旋轉。若捲取輥5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則連結部59及旋轉軸61亦與捲取輥5一起向順時針方向旋轉。於本形態中,捲取輥5之筒部5b之外徑大於色帶輸送輥28之外徑,從而與捲取輥5一起向順時針方向旋轉之旋轉軸61之旋轉速度慢於利用色帶輸送用馬達30之動力進行旋轉之齒輪67之旋轉速度。因此,於齒輪67與旋轉軸61之間不會產生驅動力之干涉。
本形態之色帶輸送用馬達30為用於使供給輥4及捲取輥5旋轉之驅動源。又,於本形態中,扭矩限制器57於自色帶輸送用馬達30向供給輥4之動力傳遞路徑中,配置於單向離合器62與供給輥4之間,扭矩限制器60於自色帶輸送用馬達30向捲取輥5之動力傳遞路徑中,配置於單向離合器66與捲取輥5之間。
(墨色帶之檢測機構之構成)
圖18(A)係用於自側面說明圖5所示之墨色帶3之檢測機構96之構成之圖,圖18(B)係自圖18(A)之K-K方向表示檢測機構96之圖。
印刷裝置1包括用於檢測墨色帶3之檢測機構96。檢測機構96包含固定於構成墨色帶卡匣26之盒本體37之外罩部37a之2個稜鏡45、及安裝於本體部7之2個感測器97。感測器97為包含發光部97a及接受自發光部97a射出且被稜鏡45反射之光之受光部97b的光學式感測器。發光部97a與受光部97b以於左右方向相鄰之方式配置。
感測器97配置於在匣體6安裝於本體部7之狀態下之稜鏡45之下側。若匣體6安裝於本體部7,則自供給輥4抽出之墨色帶3於上下方向夾於稜鏡45與感測器97之間。於本形態中,基於受光部97b之受光量檢測墨色帶3。
(色帶輸送機構之控制方法)
色帶輸送機構10於藉由熱列印頭9對1張卡片2之印刷結束時,向色帶捲取方向輸送墨色帶3直至對該卡片2進行印刷時形成於墨色帶3之墨之剝離痕跡進入墨色帶卡匣26之外罩部37b中為止(色帶順送步驟)。又,色帶輸送機構10於下一張卡片2之印刷時,以對前一張卡片2印刷結束後之輸送量(即,色帶順送步驟之輸送量)以下之輸送量向色帶回捲方向輸送墨色帶3。
於本形態中,使用1個1畫面區域3c對1張卡片2進行印刷,色帶輸送機構10於對1張卡片2進行印刷後,以1個以上之1畫面區域3c之輸送量向色帶捲取方向輸送墨色帶3。例如,色帶輸送機構10於對1張卡片2進行印刷後,以1畫面區域3c為1個或2個之輸送量向色帶捲取方向輸送墨色帶3。又,色帶輸送機構10於下一張卡片2之印刷時,以該卡片2之基準位置與1畫面區域3c之基準位置對齊之方式向色帶回捲方向輸送墨色帶3。具體而言,色帶輸送機構10於下一張卡片2之印刷時,以該卡片2之基準位置與前一卡片2之印刷時所使用之1畫面區域3c之下一未使用之1畫面區域3c之基準位置對齊之方式向色帶回捲方向輸送墨色帶3。
再者,藉由色帶輸送機構10輸送墨色帶3之控制由省略圖示之控制部進行。於該控制部,連接有色帶輸送用馬達30、感測器97及包含以夾隔細縫部70a之方式對向配置之發光元件與受光元件之感測器(省略圖示)。又,該控制部記憶有色帶順送步驟中之墨色帶3之輸送量,於色帶逆送步驟中,基於所記憶之色帶順送步驟中之輸送量向色帶回捲方向輸送墨色帶3。
(本形態之主要效果)
如以上之說明,於本形態中,可藉由動力傳遞機構32、33,將來自色帶輸送用馬達30之動力傳遞至供給輥4及捲取輥5。因此,於本 形態中,可使用一台色帶輸送用馬達30,於供給輥4與捲取輥5之間雙向輸送墨色帶3。因此,於本形態中,可簡化印刷裝置1之構成,且可於供給輥4與捲取輥5之間雙向輸送墨色帶3。
於本形態中,齒輪69與滑輪63經由單向離合器62而連結,齒輪67與旋轉軸61經由單向離合器66而連結。又,於捲取輥5捲取墨色帶3時,色帶輸送用馬達30之動力向供給輥4之傳遞被阻斷,供給輥4追隨色帶輸送輥28之旋轉而旋轉。又,於供給輥4捲取墨色帶3時,色帶輸送用馬達30之動力向捲取輥5之傳遞被阻斷,捲取輥5追隨色帶輸送輥28之旋轉而旋轉。因此,於本形態中,於供給輥4與捲取輥5之間雙向輸送墨色帶3時,可防止墨色帶3過度地張緊或過度地鬆弛。其結果為,本形態可於供給輥4與捲取輥5之間適當地雙向輸送墨色帶3。
於本形態中,連結部56與旋轉軸58經由扭矩限制器57而連結,連結部59與旋轉軸61經由扭矩限制器60而連結。因此,於本形態中,如上所述,於色帶輸送用馬達30向順時針方向旋轉時,於扭矩限制器60之作用下調整由捲取輥5捲取之墨色帶3之捲取速度與由色帶輸送輥28輸送之墨色帶3之輸送速度之差,於色帶輸送用馬達30向逆時針方向旋轉時,於扭矩限制器57之作用下調整由供給輥4捲取之墨色帶3之捲取速度與由色帶輸送輥28輸送之墨色帶3之輸送速度之差。因此,於本形態中,即便使藉由供給輥4或捲取輥5捲取墨色帶3之速度快於藉由色帶輸送輥28輸送墨色帶3之速度,以防止於供給輥4與捲取輥5之間輸送之墨色帶3之鬆弛,亦可防止墨色帶3之過度張緊。即,於本形態中,可防止於供給輥4與捲取輥5之間輸送之墨色帶3之鬆弛,且可防止墨色帶3之過度張緊。
於本形態中,若旋轉構件72向逆時針方向旋動,則如上所述,拉伸螺旋彈簧73伸長,向順時針方向對旋轉構件72施壓。因此,於本形態中,如上所述,於向色帶捲取方向輸送墨色帶時,即便墨色帶3 於供給輥4側鬆弛,亦可消除該墨色帶3之鬆弛。又,於本形態中,於向順時針方向對旋轉構件72施壓之狀態下,若將匣體6自本體部7卸下,則藉由拉伸螺旋彈簧73之施壓力,供給輥4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因此如上所述般於將匣體6自本體部7卸下之過程中,消除可能於匣體6產生之墨色帶3之鬆弛。因此,於本形態中,可抑制自本體部7卸下匣體6時之墨色帶3之損傷等,又,匣體6之操作亦變得容易。又,於本形態中,由於旋轉軸58與旋轉構件72經由扭矩限制器71而連結,故而於供給輥4捲取墨色帶3時,即便旋轉軸58利用色帶輸送用馬達30之動力向順時針方向旋轉,於單向離合器71之作用下旋轉構件72亦不會旋轉。因此,於本形態中,於供給輥4捲取墨色帶3時拉伸螺旋彈簧73不會成為阻礙。
又,於本形態中,於墨色帶卡匣26自匣體本體部27卸下之狀態下,藉由壓縮螺旋彈簧44之施壓力,齒輪5h與掣子37h卡合,無法使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因此,於本形態中,於墨色帶卡匣26自匣體本體部27卸下時,無法自外罩部37b中抽出捲繞於捲取輥5之使用後之墨色帶3(即,形成有墨之剝離痕跡之墨色帶3)。
於本形態中,若使捲取輥5抵抗壓縮螺旋彈簧44之施壓力而向右側移動,則齒輪5h與掣子37h之卡合狀態被解除,可使捲取輥5向色帶捲取方向及色帶回捲方向此兩方向旋轉,若使捲取輥5進一步向右側移動,則齒輪5g與掣子38e卡合,無法使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及色帶捲取方向旋轉。因此,於本形態中,於墨色帶卡匣26自匣體本體部27卸下時,即便使用特定之構件使捲取輥5向右側移動,若未以齒輪5g與掣子38e不卡合之方式使捲取輥5移動,則亦無法自外罩部37b中抽出捲繞於捲取輥5之使用後之墨色帶3。因此,於本形態中,於墨色帶卡匣26自匣體本體部27卸下之狀態下,較先前更難自外罩部37b中抽出捲繞於捲取輥5之使用後之墨色帶3。其結果為,本形態較先前可 提高安全性。
於本形態中,於墨色帶卡匣26自匣體本體部27卸下之狀態下,藉由壓縮螺旋彈簧41之施壓力,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齒輪與內側筒部37m之掣子卡合,無法使供給輥4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即,於本形態中,於墨色帶卡匣26自匣體本體部27卸下之狀態下,若使用特定之構件未使供給輥4向右側僅移動特定量,則無法抽出捲繞於供給輥4之墨色帶3。因此,於本形態中,可防止墨色帶卡匣26自匣體本體部27卸下時之墨色帶3之鬆弛。
於本形態中,藉由齒輪5h與掣子37h構成之旋轉防止機構46為棘輪機構,即便藉由壓縮螺旋彈簧44之施壓力而使齒輪5h與掣子37h卡合,捲取輥5亦可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又,於本形態中,藉由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齒輪與內側筒部37m之掣子構成之第3旋轉防止機構為棘輪機構,即便藉由壓縮螺旋彈簧41之施壓力而使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齒輪與內側筒部37m之掣子卡合,供給輥4亦可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因此,於本形態中,於墨色帶卡匣26自匣體本體部27卸下之狀態下,即便假設於供給輥4與捲取輥5之間之墨色帶3鬆弛,亦可使捲取輥5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或使供給輥4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而消除墨色帶3之鬆弛。
於本形態中,若將墨色帶卡匣26安裝於匣體本體部27,捲取側卡合部55與捲取輥5卡合,則齒輪5h與掣子37h之卡合被解除。即,於本形態中,若將墨色帶卡匣26安裝於匣體本體部27,則齒輪5h與掣子37h之卡合自動解除。因此,於本形態中,齒輪5h與掣子37h之卡合之解除變得容易。又,於本形態中,若將墨色帶卡匣26安裝於匣體本體部27,供給側卡合部54與供給輥4卡合,則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齒輪與內側筒部37m之掣子之卡合自動解除。因此,於本形態中,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齒輪與內側筒部37m之掣子之卡合之解除變得 容易。
於本形態中,由於可使用用於使捲取輥5旋轉之捲取側卡合部55解除齒輪5h與掣子37h之卡合,故而不必另外設置用於解除齒輪5h與掣子37h之卡合之構件。又,由於可使用用於使供給輥4旋轉之供給側卡合部54解除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齒輪與內側筒部37m之掣子之卡合,故而不必另外設置用於解除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齒輪與內側筒部37m之掣子之卡合的構件。因此,於本形態中,可簡化匣體6之構成。
於本形態中,於匣體本體部27設置有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旋轉防止機構78。因此,於本形態中,藉由於匣體本體部27安裝墨色帶卡匣26,即便齒輪5h與掣子37h之卡合自動解除,亦可防止自外罩部37b中抽出捲繞於捲取輥5之使用後之墨色帶3。即,於本形態中,即便於墨色帶卡匣26安裝於匣體本體部27之狀態下,亦可防止自外罩部37b中抽出使用後之墨色帶3。
又,於本形態中,於匣體6自本體部7卸下時,藉由扭力螺旋彈簧83之施壓力,2個爪構件80與齒輪79卡合,而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因此,於本形態中,於匣體6自本體部7卸下之狀態下,可防止容易地自外罩部37b抽出捲繞於捲取輥5之使用後之墨色帶3。尤其於本形態中,由於2個爪構件80與齒輪79卡合,故而若不解除2個爪構件80之各者與齒輪79之卡合狀態,則於匣體6自本體部7卸下之狀態下,無法自外罩部37b抽出捲繞於捲取輥5之使用後之墨色帶3。因此,於本形態中,更難自外罩部37b抽出使用後之墨色帶3。其結果為,於本形態中,可提高印刷裝置1之安全性。
於本形態中,於第1殼體13形成有卡合解除部13a,於第2殼體14形成有卡合解除部14a,若將匣體6自上側搭載於第2殼體14,且以第1殼體13自上側覆蓋搭載於第2殼體14之匣體6,則2個爪構件80與齒輪 79之卡合狀態被解除。因此,於本形態中,即便自印刷裝置1之上側對本體部7進行匣體6之裝卸,亦可解除2個爪構件80與齒輪79之卡合狀態。因此,於本形態中,於匣體6自本體部7卸下之狀態下,可防止容易地自外罩部37b抽出捲繞於捲取輥5之使用後之墨色帶3,且可自印刷裝置1之上側對本體部7進行匣體6之裝卸。其結果為,於本形態中,於匣體6自本體部7卸下之狀態下,可防止容易地自外罩部37b抽出捲繞於捲取輥5之使用後之墨色帶3,且可於搭載印刷裝置1之上位裝置中提高印刷裝置1之佈局之自由度。
於本形態中,於第1殼體13形成有卡合解除部13a,若匣體6未由第1殼體13自上側覆蓋,則爪構件80與齒輪79之卡合狀態不會解除。因此,於本形態中,於匣體6搭載於第2殼體14,且匣體6之上側未由第1殼體13覆蓋時,可防止自外罩部37b抽出捲繞於捲取輥5之使用後之墨色帶3。
於本形態中,旋轉防止機構78為棘輪機構,即便藉由扭力螺旋彈簧83之施壓力使齒輪79與爪構件80卡合,捲取輥5亦可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因此,於本形態中,於匣體6自本體部7卸下之狀態下,即便假設於供給輥4與捲取輥5之間之墨色帶3鬆弛,亦可使捲取輥5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而消除墨色帶3之鬆弛。
又,於本形態中,色帶輸送機構10於藉由熱列印頭9對1張卡片2之印刷結束時,向色帶捲取方向輸送墨色帶3直至於對該卡片2進行印刷時形成於墨色帶3之墨之剝離痕跡進入墨色帶卡匣26之外罩部37b中為止。因此,於本形態中,於自殼體15卸下匣體6時,殘留於使用後之墨色帶3之墨之剝離痕跡位於外罩部37b中,於自殼體15卸下之匣體6中,無法以目視確認殘留於墨色帶3之剝離痕跡。因此,於本形態中,於匣體6自殼體15卸下之狀態下,可防止自殘留於使用後之墨色帶3之墨之剝離痕跡獲取印刷於卡片2之圖像。
於本形態中,色帶輸送機構10於下一張卡片2之印刷時,以該卡片2之基準位置與1畫面區域3c之基準位置對齊之方式向色帶回捲方向輸送墨色帶3。因此,於本形態中,即便於對1張卡片2印刷結束後,向色帶捲取方向輸送墨色帶3直至於對該卡片2進行印刷時形成於墨色帶3之墨之剝離痕跡進入外罩部37b中為止,亦可減少墨色帶3之使用量。尤其於本形態中,色帶輸送機構10於下一張卡片2之印刷時,以該卡片2之基準位置與前一卡片2之印刷時所使用之1畫面區域3c之下一未使用之1畫面區域3c之基準位置對齊之方式向色帶回捲方向輸送墨色帶3,因此可依序使用排列於墨色帶3之長度方向之1畫面區域3c對卡片2進行印刷。因此,於本形態中,可有效減少墨色帶3之使用量。
於本形態中,於匣體6自殼體15卸下時,藉由扭力螺旋彈簧83之施壓力,2個爪構件80與齒輪79卡合,而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因此,於本形態中,於匣體6自殼體15卸下之狀態下,可防止容易地自外罩部37b抽出捲繞於捲取輥5之使用後之墨色帶3。因此,於本形態中,於匣體6自殼體15卸下之狀態下,可防止自殘留於使用後之墨色帶3之墨之剝離痕跡獲取印刷於卡片2之圖像。
(其他實施形態)
上述形態為本發明之較佳形態之一例,並不限定於此,於不變更本發明主旨之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變化。
於上述形態中,於齒輪69與滑輪63之間配置有單向離合器62。除此以外,例如亦可於滑輪64與旋轉軸58之間配置單向離合器,而代替於齒輪69與滑輪63之間配置單向離合器62。又,於上述形態中,發揮將色帶輸送用馬達30之色帶回捲方向之動力傳遞至供給輥4且阻斷色帶輸送用馬達30之色帶捲取方向之動力向供給輥4傳遞之功能的單向離合器62設置於匣體6側,但發揮該功能之單向離合器亦可設置於 本體部7側。同樣地,於上述形態中,發揮將色帶輸送用馬達30之色帶捲取方向之動力傳遞至捲取輥5且阻斷色帶輸送用馬達30之色帶回捲方向之動力向捲取輥5傳遞之功能的單向離合器66設置於匣體6側,但發揮該功能之單向離合器亦可設置於本體部7側。
於上述形態中,色帶輸送機構10於卡片2之印刷時,以於使用後之墨色帶3形成與印刷至卡片2之圖像相同形狀之墨之剝離痕跡之方式依序向色帶捲取方向輸送墨色帶3。除此以外,例如色帶輸送機構10於卡片2之印刷時,亦可以於使用後之墨色帶3形成與印刷至卡片2之圖像不同形狀之墨之剝離痕跡之方式隨機進行墨色帶3向色帶捲取方向之輸送及墨色帶3向色帶回捲方向之輸送。即,印刷裝置1亦可進行所謂之隨機印刷。
於上述形態中,於匣體6中,捲繞於供給輥4之墨色帶3被外罩部37a覆蓋,捲繞於捲取輥5之墨色帶3被外罩部37b覆蓋。除此以外,例如於匣體6中,捲繞於供給輥4之墨色帶3及捲繞於捲取輥5之墨色帶3亦可不被外罩部覆蓋而露出。又,於上述形態中,包含供給輥4及捲取輥5之墨色帶卡匣26可對匣體本體部27裝卸,但亦可以供給輥4與捲取輥5可個別地裝卸之方式構成匣體本體部。又,亦可以墨色帶卡匣26可直接對本體部7裝卸之方式構成本體部。
於上述形態中,墨色帶3僅可印刷單色,但墨色帶3亦可印刷複數色。又,於上述形態中,墨色帶3包含保護區域3b,但墨色帶3亦可不包含保護區域3b。又,於上述形態中,利用印刷裝置1進行印刷之印刷媒體為卡片2,但利用印刷裝置1進行印刷之印刷媒體亦可為印刷用紙等卡片2以外者。
於上述形態中,旋轉防止機構46為僅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棘輪機構,構成齒輪5h之複數個齒及掣子37h形成為即便齒輪5h與掣子37h卡合,捲取輥5亦可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除此以外, 例如構成齒輪5h之複數個齒及掣子37h亦可形成為於齒輪5h與掣子37h卡合時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
同樣地,於上述形態中,藉由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齒輪與內側筒部37m之掣子構成之第3旋轉防止機構為僅防止供給輥4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之棘輪機構,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齒輪與內側筒部37m之掣子形成為即便該齒輪與該掣子卡合,供給輥4亦可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但供給輥4之第1內側筒部之齒輪與內側筒部37m之掣子亦可形成為於該齒輪與該掣子卡合時防止供給輥4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
又,於上述形態中,旋轉防止機構78為僅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棘輪機構,齒輪79與爪構件80形成為即便齒輪79與爪構件80卡合,捲取輥5亦可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但齒輪79與爪構件80亦可形成為於齒輪79與爪構件80卡合時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
於上述形態中,構成旋轉防止機構47之齒輪5g之複數個齒及掣子38e形成為於齒輪5g與掣子38e卡合時,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及色帶捲取方向旋轉。除此以外,例如旋轉防止機構47為棘輪機構,構成齒輪5g之複數個齒及掣子38e亦可形成為於齒輪5g與掣子38e卡合時,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但容許捲取輥5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
於上述形態中,旋轉防止機構78包含與齒輪79卡合之2個爪構件80。除此以外,例如旋轉防止機構78亦可包含與齒輪79卡合之3個以上之爪構件80。又,旋轉防止機構78亦可包含與齒輪79卡合之1個爪構件80。此時,1個爪構件80既能以可與齒輪79之上端側卡合之方式配置,且藉由第1殼體13之卡合解除部13a解除齒輪79與爪構件80之卡合狀態,1個爪構件80亦能以可與齒輪79之下端側卡合之方式配置, 且藉由第2殼體14之卡合解除部14a解除齒輪79與爪構件80之卡合狀態。然而,於匣體6搭載於第2殼體14且匣體6之上側未由第1殼體13覆蓋時,為防止自外罩部37b抽出捲繞於捲取輥5之使用後之墨色帶3,較佳為1個爪構件80以可與齒輪79之上端側卡合之方式配置,且藉由第1殼體13之卡合解除部13a解除齒輪79與爪構件80之卡合狀態。
於上述形態中,旋轉防止機構78為僅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棘輪機構,齒輪79及爪構件80形成為即便齒輪79與爪構件80卡合,捲取輥5亦可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除此以外,例如齒輪79及爪構件80亦可形成為於齒輪79與爪構件80卡合時防止捲取輥5向色帶捲取方向旋轉。又,於上述形態中,匣體6包含旋轉防止機構78,但匣體6亦可不包含旋轉防止機構78。
於上述形態中,包含供給輥4及捲取輥5之墨色帶卡匣26可對匣體本體部27裝卸。除此以外,例如亦可以供給輥4與捲取輥5可個別地裝卸之方式構成匣體本體部。又,於上述形態中,捲繞於供給輥4之墨色帶3被外罩部37a覆蓋,但捲繞於供給輥4之墨色帶3亦可不被外罩部37a覆蓋而露出。又,於上述形態中,安裝於匣體本體部27之墨色帶卡匣26可對本體部7裝卸,但亦可以墨色帶卡匣26直接對本體部7裝卸之方式構成本體部7。
於上述形態中,第1殼體13可以軸16為中心相對於第2殼體14旋動,於裝卸匣體6時,使第1殼體13相對於第2殼體14旋動。除此以外,例如亦可為第1殼體13可對第2殼體14裝卸,於裝卸匣體6時,對第2殼體14裝卸第1殼體13。
於上述形態中,爪構件80藉由扭力螺旋彈簧83以固定軸82為中心向與齒輪79卡合之方向被施壓。除此以外,例如爪構件80亦可藉由拉伸螺旋彈簧或板彈簧等其他彈簧構件以固定軸82為中心向與齒輪79卡合之方向被施壓。
於上述形態中,藉由一台色帶輸送用馬達30,使供給輥4與捲取輥5可進行旋轉。除此以外,例如亦可個別地設置用於使供給輥4旋轉之馬達與使捲取輥5旋轉之馬達。又,於上述形態中,捲繞於供給輥4之墨色帶3被外罩部37a覆蓋,但捲繞於供給輥4之墨色帶3亦可不被外罩部37a覆蓋而露出。
1‧‧‧印刷裝置
2‧‧‧卡片(印刷媒體)
3‧‧‧墨色帶
4‧‧‧供給輥
5‧‧‧捲取輥
6‧‧‧匣體(墨色帶匣體)
7‧‧‧本體部
8‧‧‧卡片搬送機構
9‧‧‧熱列印頭
10‧‧‧色帶輸送機構
13‧‧‧第1殼體(蓋部)
14‧‧‧第2殼體(搭載部)
15‧‧‧殼體
16‧‧‧軸
17‧‧‧卡片搬送路徑(媒體搬送路徑)
19‧‧‧卡片搬送輥
20‧‧‧墊輥
21‧‧‧動力傳遞機構
22‧‧‧卡片搬送用馬達
23‧‧‧壓輥
25‧‧‧導引軸
28‧‧‧色帶輸送輥
30‧‧‧色帶輸送用馬達(驅動源)
31‧‧‧動力傳遞機構
32‧‧‧動力傳遞機構
33‧‧‧動力傳遞機構
58‧‧‧旋轉軸(供給側旋轉軸)
61‧‧‧旋轉軸(捲取側旋轉軸)
63‧‧‧滑輪(第2滑輪)
64‧‧‧滑輪(第1滑輪)
65‧‧‧皮帶
67‧‧‧齒輪(捲取側齒輪)
68‧‧‧齒輪
69‧‧‧齒輪(供給側齒輪)
70‧‧‧套筒
70a‧‧‧細縫部
72‧‧‧旋轉構件
73‧‧‧拉伸螺旋彈簧(施壓構件)
75‧‧‧旋轉軸
87‧‧‧滑輪
88‧‧‧滑輪
89‧‧‧皮帶
90‧‧‧齒輪
91‧‧‧齒輪
92‧‧‧齒輪
93‧‧‧齒輪

Claims (27)

  1. 一種墨色帶匣體,其特徵在於:包括捲繞墨色帶之供給輥、捲取自上述供給輥供給之上述墨色帶之捲取輥、及將來自驅動源之動力傳遞至上述供給輥及上述捲取輥之動力傳遞機構;若將上述捲取輥捲取上述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捲取方向,將上述供給輥捲取上述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回捲方向,則上述動力傳遞機構包含:捲取側單向離合器,其將上述驅動源之上述色帶捲取方向之驅動力傳遞至上述捲取輥,且阻斷上述驅動源之上述色帶回捲方向之驅動力向上述捲取輥傳遞;及供給側單向離合器,其將上述驅動源之上述色帶回捲方向之驅動力傳遞至上述供給輥,且阻斷上述驅動源之上述色帶捲取方向之驅動力向上述供給輥傳遞。
  2. 如請求項1之墨色帶匣體,其中上述動力傳遞機構包含:捲取側扭矩限制器,其於自上述驅動源向上述捲取輥之動力傳遞路徑中配置於上述捲取側單向離合器與上述捲取輥之間;及供給側扭矩限制器,其於自上述驅動源向上述供給輥之動力傳遞路徑中配置於上述供給側單向離合器與上述供給輥之間。
  3. 如請求項2之墨色帶匣體,其中上述動力傳遞機構包含:供給側連結部,其與上述供給輥連結;供給側旋轉軸,其經由上述供給側扭矩限制器而與上述供給側連結部連結;旋轉構件,其可相對旋轉地保持於上述供給側旋轉軸;施壓構件,其用於以上述供給側旋轉軸為中心向上述色帶回捲方向將上述旋轉構件施壓;旋轉限制機構,其限制上述旋轉構件之旋轉範圍;及第2供給側單向離合器,其配置於上述供給側旋轉軸與上述旋轉構件 之間,將上述供給側旋轉軸之上述色帶捲取方向之旋轉力傳遞至上述旋轉構件且阻斷上述供給側旋轉軸之上述色帶回捲方向之旋轉力向上述旋轉構件傳遞。
  4. 如請求項3之墨色帶匣體,其中上述動力傳遞機構包含固定於上述供給側旋轉軸之第1滑輪、經由上述供給側單向離合器而相互連結之第2滑輪及供給側齒輪、以及架設於上述第1滑輪及上述第2滑輪之皮帶。
  5. 如請求項2之墨色帶匣體,其中上述動力傳遞機構包含經由上述捲取側單向離合器而相互連結之捲取側旋轉軸及捲取側齒輪、以及與上述捲取輥連結之捲取側連結部;上述捲取側旋轉軸與上述捲取側連結部經由上述捲取側扭矩限制器而連結。
  6. 一種印刷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如請求項1之墨色帶匣體、及可裝卸地安裝上述墨色帶匣體之本體部;上述本體部包含:搬送印刷媒體之媒體搬送路徑;熱列印頭,其加熱自上述供給輥供給之上述墨色帶,將上述墨色帶之墨轉印至通過上述媒體搬送路徑之上述印刷媒體而進行印刷;上述驅動源;及色帶輸送輥,其利用上述驅動源之動力進行旋轉而輸送上述墨色帶。
  7. 一種印刷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搬送印刷媒體之媒體搬送路徑;熱列印頭,其加熱墨色帶,將上述墨色帶之墨轉印至通過上述媒體搬送路徑之上述印刷媒體而進行印刷;供給輥,其捲繞朝向上述熱列印頭供給之上述墨色帶;捲取輥,其捲取藉由上述熱列印頭將墨轉印至上述印刷媒體後之上述墨色帶;驅動源,其用於使上述供給輥及上述捲取輥旋轉;及動力傳遞機構,其將來自上述驅動源之動力傳遞至上述供給輥及上述捲取 輥;若將上述捲取輥捲取上述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捲取方向,將上述供給輥捲取上述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回捲方向,則上述動力傳遞機構包含:捲取側單向離合器,其將上述驅動源之上述色帶捲取方向之驅動力傳遞至上述捲取輥,且阻斷上述驅動源之上述色帶回捲方向之驅動力向上述捲取輥傳遞;及供給側單向離合器,其將上述驅動源之上述色帶回捲方向之驅動力傳遞至上述供給輥,且阻斷上述驅動源之上述色帶捲取方向之驅動力向上述供給輥傳遞。
  8. 如請求項7之印刷裝置,其包括利用上述驅動源之動力進行旋轉而輸送上述墨色帶之色帶輸送輥;上述動力傳遞機構包含:捲取側扭矩限制器,其於自上述驅動源向上述捲取輥之動力傳遞路徑中配置於上述捲取側單向離合器與上述捲取輥之間;及供給側扭矩限制器,其於自上述驅動源向上述供給輥之動力傳遞路徑中配置於上述供給側單向離合器與上述供給輥之間。
  9. 如請求項6至8中任一項之印刷裝置,其中上述驅動源為色帶輸送用馬達;若上述色帶輸送用馬達向一方向旋轉,則向上述色帶捲取方向輸送上述墨色帶,若上述色帶輸送用馬達向另一方向旋轉,則向上述色帶回捲方向輸送上述墨色帶。
  10. 一種墨色帶卡匣,其特徵在於包括:供給輥,其捲繞墨色帶;捲取輥,其捲取自上述供給輥供給之上述墨色帶;及盒體,其包含覆蓋捲繞於上述捲取輥之上述墨色帶之大致整體之捲取側外罩部,且收容上述捲取輥;且 若將上述捲取輥捲取上述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捲取方向,將上述供給輥捲取上述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回捲方向,則上述墨色帶卡匣包括:墨第1旋轉防止機構,其設置於上述捲取輥之軸向之一端側,至少防止上述捲取輥向上述色帶回捲方向旋轉;第2旋轉防止機構,其設置於上述捲取輥之軸向之另一端側,至少防止上述捲取輥向上述色帶回捲方向旋轉;及第1施壓構件,其將上述捲取輥向其軸向之一端側施壓;上述第1旋轉防止機構包含:第1輥側卡合部,其設置於上述捲取輥側;及第1盒側卡合部,其設置於上述盒體側,與上述第1輥側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上述捲取輥向上述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上述第2旋轉防止機構包含:第2輥側卡合部,其設置於上述捲取輥側;及第2盒側卡合部,其設置於上述盒體側,與上述第2輥側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上述捲取輥向上述色帶回捲方向旋轉;若將上述第1輥側卡合部與上述第1盒側卡合部卡合之狀態設為第1卡合狀態,將上述第1輥側卡合部與上述第1盒側卡合部之卡合解除之狀態設為第1卡合解除狀態,將上述第2輥側卡合部與上述第2盒側卡合部卡合之狀態設為第2卡合狀態,將上述第2輥側卡合部與上述第2盒側卡合部之卡合解除之狀態設為第2卡合解除狀態,則墨利用上述第1施壓構件之施壓力維持上述第1卡合狀態及上述第2卡合解除狀態,而至少防止上述捲取輥向上述色帶回捲方向旋轉,若上述捲取輥抵抗上述第1施壓構件之施壓力而向其軸向之另 一端側移動,則切換第1狀態與第2狀態,上述第1狀態係成為上述第1卡合解除狀態及上述第2卡合解除狀態而上述捲取輥可向上述色帶捲取方向及上述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上述第2狀態係成為上述第1卡合解除狀態及上述第2卡合狀態而至少防止上述捲取輥向上述色帶回捲方向旋轉。
  11. 如請求項10之墨色帶卡匣,其中上述第1旋轉防止機構為棘輪機構;於利用上述第1施壓構件之施壓力維持上述第1卡合狀態及上述第2卡合解除狀態時,上述捲取輥可向上述色帶捲取方向旋轉。
  12. 如請求項10之墨色帶卡匣,其包括:第3旋轉防止機構,其設置於上述供給輥之軸向之一端側,至少防止上述供給輥向上述色帶捲取方向旋轉;第4旋轉防止機構,其設置於上述供給輥之軸向之另一端側,至少防止上述供給輥向上述色帶捲取方向旋轉;及第2施壓構件,其將上述供給輥向其軸向之一端側施壓;上述盒體包含覆蓋捲繞於上述供給輥之上述墨色帶之大致整體之供給側外罩部;上述供給輥收容於上述盒體;上述第3旋轉防止機構包含:第3輥側卡合部,其設置於上述供給輥側;及第3盒側卡合部,其設置於上述盒體側,與上述第3輥側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上述供給輥向上述色帶捲取方向旋轉;上述第4旋轉防止機構包含:第4輥側卡合部,其設置於上述供給輥側;及第4盒側卡合部,其設置於上述盒體側,與上述第4輥側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上述供給輥向上述色帶捲取方向旋轉; 若將上述第3輥側卡合部與上述第3盒側卡合部卡合之狀態設為第3卡合狀態,將上述第3輥側卡合部與上述第3盒側卡合部之卡合解除之狀態設為第3卡合解除狀態,將上述第4輥側卡合部與上述第4盒側卡合部卡合之狀態設為第4卡合狀態,將上述第4輥側卡合部與上述第4盒側卡合部之卡合解除之狀態設為第4卡合解除狀態,則墨利用上述第2施壓構件之施壓力維持上述第3卡合狀態及上述第4卡合解除狀態,而至少防止上述供給輥向上述色帶捲取方向旋轉,若上述供給輥抵抗上述第2施壓構件之施壓力而向其軸向之另一端側移動,則切換第3狀態與第4狀態,上述第3狀態係成為上述第3卡合解除狀態及上述第4卡合解除狀態而上述供給輥可向上述色帶捲取方向及上述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上述第4狀態係成為上述第3卡合解除狀態及上述第4卡合狀態而至少防止上述供給輥向上述色帶捲取方向旋轉。
  13. 一種墨色帶匣體,其特徵在於:包括如請求項10之墨色帶卡匣、及可裝卸地安裝上述墨色帶卡匣之匣體本體部;上述匣體本體部包含捲取側卡合部,其用於自上述捲取輥之軸向之一端側卡合於上述捲取輥而使上述捲取輥旋轉;若上述墨色帶卡匣安裝於上述匣體本體部,上述捲取側卡合部與上述捲取輥卡合,則上述墨色帶卡匣成為上述第1狀態。
  14. 如請求項13之墨色帶匣體,其中上述匣體本體部包含至少防止上述捲取輥向上述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之第5旋轉防止機構。
  15. 一種墨色帶匣體,其特徵在於:包括如請求項12之墨色帶卡匣、及可裝卸地安裝上述墨色帶卡匣之匣體本體部;上述匣體本體部包含用於自上述供給輥之軸向之一端側卡合 於上述供給輥而使上述供給輥旋轉之供給側卡合部;若上述墨色帶卡匣安裝於上述匣體本體部,上述供給側卡合部與上述供給輥卡合,則上述墨色帶卡匣成為上述第3狀態。
  16. 一種印刷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如請求項13至15中任一項之墨色帶匣體、及可裝卸地安裝上述墨色帶匣體之本體部;上述本體部包含:搬送印刷媒體之媒體搬送路徑;及熱列印頭,其加熱自上述供給輥供給之上述墨色帶,將上述墨色帶之墨轉印至通過上述媒體搬送路徑之上述印刷媒體而進行印刷。
  17. 一種印刷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墨色帶匣體,其包含捲繞墨色帶之供給輥及捲取自上述供給輥供給之上述墨色帶之捲取輥;及可裝卸地安裝上述墨色帶匣體之本體部;若將上述捲取輥捲取上述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捲取方向,將上述供給輥捲取上述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回捲方向,則上述墨色帶匣體包含:墨捲取側旋轉部,其用於使上述捲取輥旋轉;供給側旋轉部,其用於使上述供給輥旋轉;盒體,其包含覆蓋捲繞於上述捲取輥之上述墨色帶之大致整體之外罩部;及旋轉防止機構,其至少防止上述捲取輥向上述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上述旋轉防止機構包含:第1卡合部,其設置於上述捲取側旋轉部側;及第2卡合部,其與上述第1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上述捲取輥向上述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上述本體部包含:搭載部,其供上述墨色帶匣體自上側搭載;及蓋部,其自上側覆蓋搭載於上述搭載部之上述墨色帶匣體;於上述墨色帶匣體自上述本體部卸下時,上述第1卡合部與上述第2卡合部卡合; 於上述搭載部及上述蓋部之至少任一者形成有卡合解除部,其於上述墨色帶匣體安裝於上述本體部時,與上述第2卡合部接觸而解除上述第1卡合部與上述第2卡合部之卡合。
  18. 如請求項17之印刷裝置,其中上述卡合解除部形成於上述蓋部。
  19. 如請求項17之印刷裝置,其中上述旋轉防止機構包含1個上述第1卡合部及複數個上述第2卡合部。
  20. 如請求項19之印刷裝置,其中上述旋轉防止機構包含2個上述第2卡合部;於上述搭載部及上述蓋部之各者形成有上述卡合解除部;形成於上述搭載部之上述卡合解除部與2個上述第2卡合部中之一上述第2卡合部接觸,而解除一上述第2卡合部與上述第1卡合部之卡合;形成於上述蓋部之上述卡合解除部與2個上述第2卡合部中之另一上述第2卡合部接觸,而解除另一上述第2卡合部與上述第1卡合部之卡合。
  21. 如請求項17之印刷裝置,其中上述旋轉防止機構為棘輪機構;於上述第1卡合部與上述第2卡合部卡合時,上述捲取輥可向上述色帶捲取方向旋轉。
  22. 如請求項17至21中任一項之印刷裝置,其中上述第1卡合部為齒輪;上述第2卡合部為與上述齒輪卡合之爪構件;上述旋轉防止機構包含將上述爪構件可旋動地支持之固定軸、及向以上述固定軸為中心之旋動方向之一側將上述爪構件施壓之施壓構件;上述爪構件藉由上述施壓構件之施壓力而與上述齒輪卡合, 且若上述卡合解除部與上述爪構件接觸,則上述爪構件向以上述固定軸為中心之旋動方向之另一側旋動,而解除上述齒輪與上述爪構件之卡合狀態。
  23. 一種印刷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墨色帶匣體,其包含捲繞墨色帶之供給輥及捲取自上述供給輥供給之上述墨色帶之捲取輥;可裝卸地安裝上述墨色帶匣體之殼體;色帶輸送機構,其用於在上述供給輥與上述捲取輥之間輸送上述墨色帶;及熱列印頭,其加熱自上述供給輥供給之上述墨色帶,將上述墨色帶之墨轉印至印刷媒體而進行印刷;上述墨色帶匣體包括包含覆蓋捲繞於上述捲取輥之上述墨色帶之大致整體之外罩部的殼體;若將上述捲取輥捲取上述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捲取方向,將上述供給輥捲取上述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回捲方向,則上述色帶輸送機構係於藉由上述熱列印頭對1張上述印刷媒體進行印刷後,向上述色帶捲取方向輸送上述墨色帶直至上述墨色帶之於對上述印刷媒體進行印刷時轉印至上述印刷媒體之墨之剝離痕跡進入上述外罩部中為止,且於下一張上述印刷媒體之印刷時,以對前一張上述印刷媒體印刷結束後之輸送量以下之輸送量向上述色帶回捲方向輸送上述墨色帶。
  24. 如請求項23之印刷裝置,其中若將1張上述印刷媒體之印刷所需之上述墨色帶之區域設為1畫面區域,則上述色帶輸送機構於對1張上述印刷媒體進行印刷後,以1個以上之上述1畫面區域之輸送量向上述色帶捲取方向輸送墨色帶,且於下一張上述印刷媒體之印刷時,以該印刷媒體之基準位置與上述1畫面區域之基準位置對齊之方式向上述色帶回捲方 向輸送上述墨色帶。
  25. 如請求項24之印刷裝置,其中上述色帶輸送機構於下一張上述印刷媒體之印刷時,以該印刷媒體之基準位置與前一張上述印刷媒體之印刷時所使用之上述1畫面區域之下一未使用之上述1畫面區域之基準位置對齊的方式,向上述色帶回捲方向輸送墨色帶。
  26. 如請求項23至25中任一項之印刷裝置,其中上述墨色帶匣體包含:捲取側旋轉部,其用於使上述捲取輥旋轉;供給側旋轉部,其用於使上述供給輥旋轉;及旋轉防止機構,其至少防止上述捲取輥向上述色帶回捲方向旋轉;上述旋轉防止機構包含:第1卡合部,其設置於上述捲取側旋轉部側;及第2卡合部,其與上述第1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上述捲取輥向上述色帶回捲方向旋轉;於上述墨色帶匣體自上述殼體卸下時,上述第1卡合部與上述第2卡合部卡合;若上述墨色帶匣體安裝於上述殼體,則上述第1卡合部與上述第2卡合部之卡合被解除。
  27. 一種印刷裝置之控制方法,其特徵在於,上述印刷裝置包括:墨色帶匣體,其包含捲繞墨色帶之供給輥及捲取自上述供給輥供給之上述墨色帶之捲取輥;殼體,其供可裝卸地安裝上述墨色帶匣體;色帶輸送機構,其用於在上述供給輥與上述捲取輥之間輸送上述墨色帶;及熱列印頭,其加熱自上述供給輥供給之上述墨色帶,將上述墨色帶之墨轉印至印刷媒體而進行印刷;且上述墨色帶匣體包括盒體,該盒體包含覆蓋捲繞於上述捲取輥之上述墨色帶之大致整體之外罩部; 若將上述捲取輥捲取上述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捲取方向,將上述供給輥捲取上述墨色帶之方向設為色帶回捲方向,則上述印刷裝置之控制方法包括:色帶順送步驟,其係於藉由上述熱列印頭對1張上述印刷媒體進行印刷後,向上述色帶捲取方向輸送上述墨色帶,直至上述墨色帶之對上述印刷媒體進行印刷時轉印至上述印刷媒體之墨之剝離痕跡進入上述外罩部中為止;及色帶逆送步驟,其係於下一張上述印刷媒體之印刷時,以上述色帶順送步驟中之輸送量以下之輸送量向上述色帶回捲方向輸送上述墨色帶。
TW102143920A 2012-11-30 2013-11-29 Ink cassettes, ink cassettes, printing devices and printing devices TWI5699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2100A JP5978117B2 (ja) 2012-11-30 2012-11-30 印刷装置
JP2012262098A JP5978116B2 (ja) 2012-11-30 2012-11-30 インク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印刷装置
JP2012262099A JP5943817B2 (ja) 2012-11-30 2012-11-30 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インク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印刷装置
JP2012262101A JP5943818B2 (ja) 2012-11-30 2012-11-30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
PCT/JP2013/081645 WO2014084169A1 (ja) 2012-11-30 2013-11-25 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インク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7050A true TW201437050A (zh) 2014-10-01
TWI569983B TWI569983B (zh) 2017-02-11

Family

ID=50827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3920A TWI569983B (zh) 2012-11-30 2013-11-29 Ink cassettes, ink cassettes, printing devices and printing devices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9381764B2 (zh)
EP (1) EP2927008B1 (zh)
CN (3) CN104507695B (zh)
TW (1) TWI569983B (zh)
WO (1) WO20140841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61522B2 (ja) * 2015-02-06 2018-07-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リボン送り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テープ印刷装置
JP6257543B2 (ja) 2015-02-23 2018-01-10 マブチ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逆転防止機構および減速機付モータ
EP3374190B1 (en) * 2015-11-13 2021-07-07 Entrust Datacard Corporation Ribbon supply mounting
WO2018020554A1 (ja) * 2016-07-25 2018-02-01 マブチ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逆転防止機構および減速機付モータ
JP6696873B2 (ja) * 2016-09-30 2020-05-2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カード処理装置
JP6737677B2 (ja) * 2016-09-30 2020-08-1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カード発行装置
USD848526S1 (en) 2017-06-05 2019-05-14 Zebra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Ribbon cartridge
JP6894336B2 (ja) 2017-09-27 2021-06-30 シチズン時計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JP6834902B2 (ja) * 2017-10-20 2021-02-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熱転写プリンタ
CN110997336B (zh) * 2018-07-13 2021-03-12 佐藤控股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113260573B (zh) * 2018-12-28 2022-12-3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膜盒、膜单元及层转印装置
WO2020136939A1 (ja) 2018-12-28 2020-07-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層転写装置
JP7287860B2 (ja) * 2019-03-19 2023-06-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JP7347077B2 (ja) 2019-09-30 2023-09-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用カセット
EP3868564B1 (en) * 2020-01-31 2024-04-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cassette and prin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92425A (en) * 1987-01-09 1990-01-09 Hitachi, Ltd. Thermal transfer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sheet cassette therefor
JP2569031B2 (ja) * 1987-01-09 1997-01-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インク紙カセツト
JP2580182B2 (ja) * 1987-06-30 1997-02-12 藤倉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高粘度物の塗布装置
JPH0255180A (ja) 1988-08-19 1990-02-23 Nec Corp 熱転写プリンタ
JPH05286196A (ja) 1992-04-14 1993-11-02 Seiko Instr Inc カラー熱転写記録装置
JP2890285B2 (ja) * 1992-05-06 1999-05-10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熱転写型画像出力装置
DE69426516T2 (de) * 1993-10-15 2001-05-17 Monarch Marking Systems Inc Drucker
US5956067A (en) * 1993-10-28 1999-09-21 Nisca Corporation Thermal transfer printing device and method
US6196740B1 (en) * 1994-05-25 2001-03-0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shaped label printing device
CN1066684C (zh) * 1994-12-02 2001-06-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
KR0171542B1 (ko) * 1996-01-22 1999-05-01 윤종용 칼라 프린터의 리본 모터의 구동 제어방법
US5951177A (en) * 1998-03-02 1999-09-14 Brady Worldwid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intaining ribbon tension
JPH11268387A (ja) 1998-03-24 1999-10-05 Tohoku Ricoh Co Ltd 熱転写印字装置のリボン搬送機構
JPH11348396A (ja) * 1998-06-05 1999-12-21 Sony Corp インクリボンの使用制限装置
EP1036663B1 (de) * 1999-03-17 2009-10-21 Frama AG Farbbandkassette
US6307583B1 (en) * 1999-09-01 2001-10-23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Thermal printer with reversible ribbon and method therefor
JP3593308B2 (ja) * 2000-09-13 2004-11-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US6955318B2 (en) * 2000-10-19 2005-10-1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cassette and tape unit
JP2004209784A (ja) * 2002-12-27 2004-07-29 Fujitsu Ltd インクリボン巻取り機構及びプリンタ装置
JP4386653B2 (ja) 2003-02-17 2009-12-16 株式会社パイロット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リボンカセット
US7474323B2 (en) * 2005-08-02 2009-01-06 Sony Corporation Print apparatus, ribbon movement control device, ribbon film, ribbon movement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US8192099B2 (en) * 2006-05-18 2012-06-0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int tape and a print cassette
CN101077660A (zh) * 2006-05-22 2007-11-28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仓盒
JP4808589B2 (ja) * 2006-10-26 2011-11-0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シート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印字装置
WO2008066846A2 (en) * 2006-11-28 2008-06-05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nd processing sliced thin tissue
JP4994864B2 (ja) * 2007-01-25 2012-08-08 ニスカ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装置、着脱方法、プリンタ用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リボン体
JP5074873B2 (ja) 2007-09-25 2012-1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WO2009091410A1 (en) * 2008-01-18 2009-07-2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Assay system and method
JP2010162736A (ja) * 2009-01-14 2010-07-29 Seiko Epson Corp テープ印刷装置
CN201366844Y (zh) * 2009-02-26 2009-12-23 诚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锁式卷轴装置
US9102180B2 (en) * 2010-07-29 2015-08-11 Brady Worldwide, Inc. Cartridge assembly with ribbon lock
JP2013071313A (ja) * 2011-09-28 2013-04-22 Casio Computer Co Ltd 印字装置、印字方法、及び、印字制御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20847A (zh) 2017-08-08
US20150283834A1 (en) 2015-10-08
CN104507695A (zh) 2015-04-08
US20160250874A1 (en) 2016-09-01
WO2014084169A1 (ja) 2014-06-05
US20170021637A1 (en) 2017-01-26
CN104507695B (zh) 2017-09-01
TWI569983B (zh) 2017-02-11
EP2927008A4 (en) 2017-11-15
EP2927008A1 (en) 2015-10-07
EP2927008B1 (en) 2019-09-18
US9381764B2 (en) 2016-07-05
CN106976325B (zh) 2019-04-23
CN106976325A (zh) 2017-07-25
US9656478B2 (en) 2017-05-23
CN107020847B (zh) 2019-03-15
US9498996B2 (en) 2016-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69983B (zh) Ink cassettes, ink cassettes, printing devices and printing devices
JP5648767B2 (ja) 薬剤包装装置、インクリボン走行制御方法、インクリボンロールおよび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
KR101956607B1 (ko) 테이프 카트리지
TWI641499B (zh) With 匣
JP5978116B2 (ja) インク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印刷装置
JP6213159B2 (ja) 印刷装置
JP2003251874A (ja) 記録紙収納装置
JP5943818B2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943817B2 (ja) 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インク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印刷装置
US6664993B2 (en) Image transfer apparatus and image transfer method
JP5978117B2 (ja) 印刷装置
JP6641811B2 (ja) インクリボン、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及びプリンタ
JP2006225154A (ja) 中間転写型熱転写印刷装置
JP6569405B2 (ja) プリンタ
JP2017052157A (ja) プリンタ
JP2010083091A (ja) テープ印刷装置
JPH07149017A (ja) 熱転写記録装置
JPH07149016A (ja) 熱転写リボン案内部材
JP2000006488A (ja) 熱転写プリンタ用カセット
JP2000001013A (ja) 熱転写プリンタ
JP2010076168A (ja) テープ印刷装置
JPH08252963A (ja) 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
JP2005074728A (ja) 熱転写式記録装置
JP2004074483A (ja) 印刷装置
JP2010253847A (ja) インク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