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60573B - 膜盒、膜单元及层转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膜盒、膜单元及层转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60573B
CN113260573B CN201980086447.6A CN201980086447A CN113260573B CN 113260573 B CN113260573 B CN 113260573B CN 201980086447 A CN201980086447 A CN 201980086447A CN 113260573 B CN113260573 B CN 1132605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ly
spool
take
multilayer film
guide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644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60573A (zh
Inventor
市川智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1078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7727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2605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605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605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605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8/00Winding webs
    • B65H18/08Web-winding mechanisms
    • B65H18/10Mechanisms in which power is applied to web-roll spindl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82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004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the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 B32B37/1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ll layers existing as coherent layers before laminating
    • B32B37/2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ll layers existing as coherent layers before laminating involving the assembly of both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layers
    • B32B37/223One or more of the layers being plast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8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6/00Transfer printing apparatus
    • B41F16/0006Transfer printing apparatus for printing from an inked or preprinted foil or band
    • B41F16/002Presses of the rotary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28Arrangements of guides for th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2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CLABELLING OR TAGG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B65C9/00Details of labelling machines or apparatus
    • B65C9/08Label feeding
    • B65C9/18Label feeding from strips, e.g. from ro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9/00Changing the web roll
    • B65H19/22Changing the web roll in winding mechanisms or in connection with winding operations
    • B65H19/30Lifting, transporting, or removing the web roll; Inserting co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 B65H23/02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transversely
    • B65H23/032Controlling transverse register of web
    • B65H23/038Controlling transverse register of web by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004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the apparatus
    • B32B2037/0061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the apparatus the apparatus being an office lamina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 B32B37/2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t least one layer which influences the bonding during the lamination process, e.g. release layers or pressure equalising layers
    • B32B2037/268Release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2Transpar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6/00Transfer printing apparatus
    • B41F16/0006Transfer printing apparatus for printing from an inked or preprinted foil or band
    • B41F16/0013Transfer printing apparatus for printing from an inked or preprinted foil or band combined with other printing pr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6/00Transfer printing apparatus
    • B41F16/0006Transfer printing apparatus for printing from an inked or preprinted foil or band
    • B41F16/002Presses of the rotary type
    • B41F16/0026Presses of the rotary type with means for applying print under heat and pressure, e.g. using heat activable adhesi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6/00Transfer printing apparatus
    • B41F16/0006Transfer printing apparatus for printing from an inked or preprinted foil or band
    • B41F16/006Arrangements for moving, supporting or positioning the printing foil or ban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02Supply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Cassettes theref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02Supply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Cassettes therefor
    • G03G15/6508Automatic supply devices interacting with the rest of the apparatus, e.g. selection of a specific cassett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02Supply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Cassettes therefor
    • G03G15/6511Feeding devices for picking up or separation of copy shee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17Apparatus for continuous web copy material of plain paper, e.g. supply rolls; Roll holders theref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Label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作业者与包含转印层的被支承层接触的情况,并能够抑制残留于支承层的被支承层剥落的情况的膜盒、膜单元以及层转印装置。膜盒(200)具备供给卷轴(31)和收卷卷轴(35),该供给卷轴(31)卷绕多层膜(F),而该多层膜(F)具有包含转印层(F22)的被支承层(F2)和支承层(F1),该收卷卷轴用于收卷多层膜(F)。多层膜(F)以被支承层(F2)与供给轴部(31A)接触的方式卷绕于供给轴部(31A),且以被支承层(F2)与收卷轴部(35A)接触的方式卷绕于收卷轴部(35A)。

Description

膜盒、膜单元及层转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形成于片材的色粉图像上转印转印层的膜盒、膜单元以及层转印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膜单元,已知有如下结构:构成为,具备卷绕有在内部具有转印层的多层膜的供给卷轴以及收卷卷轴,并能够相对于层转印装置进行装卸(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技术中,多层膜还具有支承转印层的支承层。并且,以支承层与供给卷轴以及收卷卷轴接触的方式将多层膜卷绕于供给卷轴以及收卷卷轴。由此,在卷绕于供给卷轴的多层膜的卷筒的外表面配置被支承层而露出到外部,在卷绕于收卷卷轴的多层膜的卷筒的外表面配置被支承层而露出到外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7-290685号公报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在卷绕于供给卷轴的多层膜的卷筒的外表面配置被支承层而露出到外部,因此,在将卷绕有多层膜的供给卷轴安装于膜单元的保持件的作业中,作业者有可能会与被支承层接触,而损伤包含转印层的被支承层。另外,由于在进行了层转印之后位于收卷于收卷卷轴的多层膜的卷筒的外表面的被支承层露出到外部,因此残留于支承层的被支承层可能剥落。
发明内容
期望的是,抑制在将供给卷轴安装于保持件的作业中作业者与包含转印层的被支承层接触的情况,并且抑制在层转印后残留于支承层的被支承层剥落的情况。
鉴于上述的背景,提出一种能够相对于在形成于片材的色粉图像上转印转印层的层转印装置进行装卸的膜盒。膜盒具备供给卷轴和收卷卷轴,该供给卷轴具有卷绕多层膜的供给轴部,该多层膜具有包含所述转印层的被支承层和支承所述被支承层的支承层,该收卷卷轴具有用于收卷所述多层膜的收卷轴部。
所述多层膜以所述被支承层与所述供给轴部接触的方式卷绕于所述供给轴部,并且以所述被支承层与所述收卷轴部接触的方式卷绕于所述收卷轴部。
另外,公开了一种膜单元,具备:上述的膜盒;保持件,该保持件支承所述供给卷轴和所述收卷卷轴;第一引导轴,该第一引导轴与从所述供给卷轴拉出的所述多层膜的所述支承层接触而变更所述多层膜的行进方向;以及第二引导轴,该第二引导轴与由所述第一引导轴引导后的所述多层膜的所述支承层接触而变更所述多层膜的行进方向。
根据该结构,多层膜以被支承层与供给轴部接触的方式卷绕于供给轴部,因此在将供给卷轴安装于保持件时,即使作业者与卷绕于供给卷轴的多层膜接触,作业者也仅接触支承层而不与被支承层接触,因此能够保护被支承层。另外,以被支承层与收卷轴部接触的方式将多层膜卷绕于收卷轴部,因此,在收卷于收卷卷轴的多层膜中,能够利用支承层抑制残留于支承层的被支承层剥落。
所述膜盒也可以具备收容所述供给卷轴的供给箱。另外,所述供给卷轴也可以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供给箱。另外,所述供给卷轴在所述供给卷轴的轴向端部具有供给齿轮,所述供给齿轮能够从形成于所述供给箱的切口露出到外部。另外,所述供给箱具有:两个侧壁,该两个侧壁设置于所述轴向的端部;外侧壁,该外侧壁位于从所述两个侧壁中的靠近所述供给齿轮的一方的侧壁沿所述轴向分离的位置,且从所述轴向覆盖所述供给齿轮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外周壁,该外周壁连结所述一方的侧壁和所述外侧壁,
所述供给齿轮也可以是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一方的侧壁与所述外侧壁之间,且从形成于所述外周壁的切口露出到外部。另外,所述供给卷轴也可以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侧壁。
优选的是,沿所述供给卷轴的轴向观察,所述外侧壁在所述切口的绕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的角度α1的范围内与所述供给齿轮的齿顶不重叠。另外,优选的是,沿所述供给卷轴的轴向观察,所述外侧壁在所述切口的绕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的角度α1的范围内与所述供给齿轮的齿根不重叠。
所述供给箱能够设为如下结构:通过相对于与所述膜盒不同的保持件绕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转动来安装。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切口的绕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的角度α1比所述供给箱安装于所述保持件时的转动角度α2大。
另外,所述收卷卷轴能够具有:凸缘,该凸缘设置于所述收卷轴部的两端部;以及收卷齿轮,该收卷齿轮在所述收卷卷轴的轴向上配置于所述凸缘的外侧。另外,所述收卷齿轮也可以与所述收卷轴部同轴配置。
另外,所述支承层也可以是透明的。
在所述膜单元中,也可以是,所述供给卷轴和所述收卷卷轴能够相对于所述保持件装卸。
由此,与例如各卷轴和保持件不能装卸的膜单元相比,能够重复使用保持件,因此能够有助于环境保护。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供给卷轴和所述收卷卷轴能够相对于所述保持件在与所述供给卷轴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装卸。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膜盒具备收容所述供给卷轴的供给箱的方式中,所述膜单元还具备装卸引导部,该装卸引导部在将所述供给箱相对于所述保持件装卸时沿规定方向引导所述供给箱,在将所述供给箱从所述保持件卸下时由所述装卸引导部引导的所述供给箱的移动方向为不包含与从所述供给卷轴拉出所述多层膜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成分的方向。
由此,在将供给箱从保持件卸下时,施加于第一引导轴与供给卷轴之间的多层膜的张力减弱,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供给箱从保持件卸下。
另外,所述第一引导轴也可以配置在将所述供给箱沿所述规定方向投影的投影区域之外。
由此,在供给箱的装卸时,能够抑制供给箱与第一引导轴干涉。
另外,也可以是,在将所述供给箱沿与包含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和所述收卷卷轴的旋转轴的平面正交的正交方向投影的投影区域内配置有所述第一引导轴的至少一部分。
由此,能够在连接供给卷轴的旋转轴和收卷卷轴的旋转轴的方向上使供给箱接近收卷卷轴,因此能够抑制膜单元的大型化。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供给箱具有长条状的卡合部,所述装卸引导部具有:引导槽,该引导槽对所述卡合部沿所述规定方向进行引导;以及圆形的保持孔,该保持孔与所述引导槽相连,将所述卡合部保持为能够转动,所述引导槽的宽度比所述卡合部的长边小,且比所述卡合部的短边大,所述保持孔的直径比所述卡合部的长边大。
由此,使卡合部的长边方向与规定方向一致而将卡合部插入到引导槽,在卡合部到达了保持孔时,通过使供给箱转动,卡合部不会从引导槽沿规定方向脱出,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操作将供给箱相对于装卸引导部装卸。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保持件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对所述卡合部被所述保持孔保持的状态下的所述供给箱的旋转进行限制,由所述限制部限制了旋转的状态下的所述供给箱的所述卡合部的长边方向与所述规定方向交叉。
由此,能够通过限制部来决定卡合部的朝向,因此能够抑制供给箱从装卸引导部脱离。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供给箱具有用于将所述供给卷轴的所述多层膜向外部拉出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具有上游端和位于从所述上游端向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离开的位置的下游端,在所述供给箱的旋转由所述限制部限制了的状态下,所述下游端位于多层膜与外公切线之间,所述外公切线为所述第一引导轴与所述供给轴部共通且位于相对于所述收卷卷轴较远的一侧,所述多层膜沿着所述第一引导轴与所述供给轴部共通的内公切线。
由此,能够将下游端相对于即将用尽多层膜之前的状态的多层膜不发生干涉且尽可能靠近地配置,因此能够减小第一开口的大小,能够提高供给箱的刚性。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保持件具有通过所述层转印装置的引导件来引导的凸台,所述凸台以及所述卡合部位于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上。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膜单元具备第三引导轴,该第三引导轴与由所述第二引导轴引导后的所述多层膜的所述被支承层接触而变更所述多层膜的行进方向并向所述收卷卷轴引导,所述第三引导轴能够移动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该第一位置与连接所述收卷轴部的中心和所述第二引导轴的中心的直线相比位于所述供给卷轴侧,该第二位置与所述直线相比位于与所述供给卷轴相反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引导轴相距比卷绕于所述收卷卷轴的多层膜的卷筒的最大直径大的距离。
由此,在第三引导轴位于第一位置时,能够使被第二引导轴弯折的多层膜的角度为锐角,因此,当将在层转印时重叠于片材的多层膜在层转印后从片材剥离时,能够使转印层从片材干净地剥离。另外,在第三引导轴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引导轴与第三引导轴的轴间距离比卷绕于收卷卷轴的多层膜的卷筒的最大直径大,因此能够通过第二引导轴与第三引导轴之间容易地卸下收卷卷轴。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保持件具有基座框架和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基座框架的限制框架,所述限制框架具有所述第三引导轴,并能够在限制所述收卷卷轴向装卸方向的移动的限制位置与解除所述收卷卷轴的移动的限制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限制框架位于限制位置时,所述第三引导轴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限制框架位于解除位置时,所述第三引导轴位于所述第二位置。
由此,在卸下收卷卷轴时,若使限制框架移动至解除位置,则第三引导轴与限制框架一起移动而移动至第二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收卷卷轴的卸下作业。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基座框架具有:第一保持部,该第一保持部保持所述供给卷轴;第二保持部,该第二保持部保持所述收卷卷轴;以及连结部,该连结部连结所述第一保持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所述连结部配置在包含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和所述收卷卷轴的旋转轴的平面的一侧。
由此,在第一保持部与第二保持部之间形成有空间,因此,在层转印装置中,能够在第一保持部与第二保持部之间配置加热辊。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膜单元具备锁定部件,该锁定部件设置于所述限制框架,通过与所述基座框架卡合而限制所述限制框架从所述限制位置向所述解除位置移动,通过从所述多层膜施加于所述第三引导轴的作用力,所述锁定部件被向所述基座框架施力。
由此,利用来自多层膜的作用力使锁定部件与基座框架卡合,因此与例如以限制框架在限制位置不晃动的方式设置弹簧等的结构相比,能够降低成本。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限制框架具有在该限制框架位于所述限制位置的状态下位于距所述供给卷轴最远的位置的一端部,所述一端部具有使所述收卷卷轴面向外部的第二开口。
在该情况下,所述支承层也可以是透明的。
由此,能够从限制框架的第二开口通过透明的支承层目视确认转印层,因此,在更换多层膜时,能够抑制用户等弄错转印层的种类(颜色)。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基座框架的外表面具有第一面,该第一面在与包含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和所述收卷卷轴的旋转轴的平面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三引导轴与所述收卷卷轴的旋转轴同一侧、且比所述收卷卷轴的旋转轴远离所述第三引导轴的位置,所述限制框架能够以在所述正交方向上比所述收卷卷轴的旋转轴远离所述第三引导轴的转动轴为中心相对于所述基座框架转动,所述收卷卷轴具有距所述供给卷轴最远的最远部,所述限制框架的所述一端部在所述限制框架位于所述限制位置的状态下比所述最远部靠近所述供给卷轴。
由此,限制框架的一端部配置在比收卷卷轴的最远部更靠近供给卷轴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将基座框架的第一面放置在工作台等的载置面上的状态下,也能够使限制框架大幅转动,能够容易地更换收卷卷轴。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开口比所述多层膜的宽度大,从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中的与所述多层膜的外表面相对的边缘到所述收卷卷轴的旋转轴为止的距离比卷绕于所述收卷卷轴的多层膜的卷筒的最大半径大。
由此,通过收卷于收卷卷轴,从而,即使卷绕于收卷卷轴的多层膜的卷筒的直径逐渐变大,也能够抑制多层膜与第二开口的边缘发生干涉。
另外,所述保持件也可以在所述收卷卷轴的轴向两端具有把手。
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相对于层转印装置装卸膜单元的作业。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把手与架设于所述第一引导轴和所述第二引导轴的多层膜相比向与所述第一引导轴和所述第二引导轴相反的一侧突出。
由此,能够抑制在用户抓住把手时与多层膜接触的情况。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膜单元能够相对于所述层转印装置在与所述供给卷轴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装卸。
另外,所述膜单元也可以具备驱动传递部件,该驱动传递部件从设置于所述层转印装置的驱动源接受驱动力,将驱动力传递至所述收卷卷轴。
另外,也可以是,在与包含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和所述收卷卷轴的旋转轴的平面正交的正交方向上,所述第二引导轴位于比所述第一引导轴远离所述供给卷轴的位置。
另外,具备能够装卸所述膜单元的壳体的层转印装置具备:加热部件,该加热部件对所述多层膜进行加热;以及加压部件,该加压部件在与所述加热部件之间夹持所述多层膜。
所述壳体具备:壳体主体,该壳体主体具有第三开口;以及罩,该罩对所述第三开口进行开闭。
所述加压部件设置于所述罩。
根据上述的膜盒、膜单元以及层转印装置,能够抑制在将供给卷轴安装于保持件的作业中作业者与转印层接触,并且能够抑制在层转印后残留于支承层的转印层剥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安装有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膜单元的层转印装置的图。
图2是表示层转印装置的打开了罩的状态的图。
图3是表示多层膜与各轴的关系的剖视图(a),和详细表示多层膜的层的剖视图(b)。
图4是表示膜盒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供给箱的第一开口周围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卡合部与装卸引导部的关系的剖视图(a)、(b)。
图8是从轴向观察膜单元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使限制框架移动到解除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a),和从第二开口侧观察位于限制位置的限制框架的图(b)。
图10是表示锁定部件与基座框架的关系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供给卷轴的供给齿轮侧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1的I-I剖视图。
图13是说明供给箱的切口的图,是表示使卡合部进入到保持孔内的状态的图(a),和表示从(a)的状态起使供给箱转动而完成了安装的状态的图(b)。
具体实施方式
适当参照附图对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首先,简单说明层转印装置的整体结构,然后对膜单元以及膜盒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方向以图1所示的方向进行说明。即,将图1的右侧作为“前”,将图1的左侧作为“后”,将图1的纸面近前侧作为“左”,将图1的纸面里侧作为“右”。另外,将图1的上下作为“上下”。
如图1所示,层转印装置1例如是用于在利用激光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在片材S上形成色粉图像之后在片材S的色粉图像上转印铝等的箔的装置。层转印装置1具备壳体2、片材托盘3、片材输送部10、膜供给部30和转印部50。
壳体2由树脂等构成,具备壳体主体21和罩22。壳体主体21在上部具有第三开口21A(参照图2)。第三开口21A是用于相对于壳体主体21装卸后述的膜单元FU的开口。罩22是用于对第三开口21A进行开闭的部件。罩22的后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壳体主体21。
片材托盘3是载置用纸、OHP薄膜等片材S的托盘。片材托盘3设置在壳体2的后部。此外,片材S以形成有色粉图像的面朝下的方式载置于片材托盘3上。
片材输送部10具备片材供给机构11和片材排出机构12。片材供给机构11是将片材托盘3上的片材S一张一张地朝向转印部50输送的机构。片材供给机构11具备拾取辊和输送辊。
片材排出机构12是将通过了转印部50的片材S排出到壳体2的外部的机构。片材排出机构12具备多个输送辊。
膜供给部30是以与从片材供给机构11输送来的片材S重叠的方式供给多层膜F的部分。膜供给部30具备膜单元FU和电动机等驱动源80。
如图2所示,膜单元FU能够在与后述的供给卷轴3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壳体主体21装卸。膜单元FU具备供给卷轴31、收卷卷轴35、第一引导轴41、第二引导轴42以及第三引导轴43。在膜单元FU的供给卷轴31卷绕有多层膜F。
如图3(a)所示,多层膜F具有支承层F1和被支承层F2。支承层F1是由高分子材料构成的带状的透明的基材,支承有被支承层F2。
如图3(b)所示,被支撑层F2具有剥离层F21、转印层F22和粘接层F23。剥离层F21是用于使转印层F22容易从支承层F1剥离的层,配置在支承层F1与转印层F22之间。剥离层F21含有容易从支承层F1剥离的透明的材料、例如蜡系树脂。
转印层F22是被转印到色粉图像的层,含有箔。箔是金、银、铜、铝等金属,是压延得较薄的金属。另外,转印层F22包含金色、银色、红色等着色材料和热塑性树脂。转印层F22配置在剥离层F21与粘接层F23之间。
粘接层F23是用于容易将转印层F22粘接于色粉图像的层。粘接层F23含有容易附着于由后述的转印部50加热后的色粉图像的材料,例如氯乙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
供给卷轴31由树脂等构成,具有卷绕多层膜F的供给轴部31A。多层膜F以包含转印层F22的被支承层F2与供给轴部31A接触的方式卷绕于供给轴部31A。即,多层膜F以支承层F1为外侧、以被支承层F2(转印层F22)为内侧而卷绕于供给卷轴31。由此,在卷绕于供给轴部31A的卷筒状的多层膜F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支承层F1位于被支承层F2的外侧。
收卷卷轴35由树脂等构成,具有用于收卷多层膜F的收卷轴部35A。多层膜F以包含转印层F22的被支承层F2与收卷轴部35A接触的方式卷绕于收卷轴部35A。即,多层膜F以支承层F1为外侧、被支承层F2(转印层F22)为内侧而卷绕于收卷卷轴35。由此,在卷绕于收卷轴部35A的卷筒状的多层膜F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支承层F1位于被支承层F2的外侧。
此外,在图3等中,为了方便,图示了多层膜F最大地卷绕于供给卷轴31和收卷卷轴35双方的状态。实际上,在膜单元FU为新品的状态下,卷绕于供给卷轴31的卷筒状的多层膜F的直径最大,在收卷卷轴35上未卷绕多层膜F、或卷绕于收卷卷轴35的卷筒状的多层膜F的直径最小。另外,在膜单元FU的寿命结束时(用完了多层膜F时),卷绕于收卷卷轴35的卷筒状的多层膜F的直径最大,在供给卷轴31未卷绕多层膜F、或卷绕于供给卷轴31的卷筒状的多层膜F的直径最小。
第一引导轴41是用于变更从供给卷轴31拉出的多层膜F的行进方向的轴。第一引导轴41由树脂等构成。第一引导轴41与多层膜F的支承层F1接触。第一引导轴41配置于将后述的供给箱32沿与包含供给卷轴31的旋转轴X1和收卷卷轴35的旋转轴X2的平面FF正交的正交方向投影的投影区域AR1(图的由虚线夹着的区域)内。
第二引导轴42是用于变更由第一引导轴41引导后的多层膜F的行进方向的轴。第二引导轴42由树脂等构成。第二引导轴42与多层膜F的支承层F1接触。第二引导轴42在与包含旋转轴X1、X2的平面FF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位于比第一引导轴41远离供给卷轴31的位置。
第三引导轴43是变更由第二引导轴42引导后的多层膜F的行进方向并向收卷卷轴35引导的轴。第三引导轴43由树脂等构成。第三引导轴43与多层膜F的被支承层F2(粘接层F23)接触。
如图1所示,在将膜单元FU安装于层转印装置1的状态下,收卷卷轴35被设置于壳体2的驱动源80驱动而沿图示逆时针方向旋转。当收卷卷轴35旋转时,卷绕于供给卷轴31的多层膜F被拉出,拉出的多层膜F被收卷于收卷卷轴35。详细而言,在箔转印中,通过后述的加压辊51和加热辊61送出多层膜F,由此从供给卷轴31拉出多层膜F。然后,从加压辊51和加热辊61送出的多层膜F被收卷于收卷卷轴35。
第一引导轴41对从供给卷轴31拉出的多层膜F以在使被支承层F2(参照图3)朝上的状态下从下方与在使色粉图像朝下的状态下输送的片材S重叠的方式进行引导。第一引导轴41改变从供给卷轴31拉出的多层膜F的输送方向,与片材S的输送方向大致平行地引导多层膜F。
第二引导轴42与通过了转印部50的多层膜F接触,将通过了转印部50的多层膜F的输送方向变更为与片材S的输送方向不同的方向。在通过转印部50而与片材S重叠的状态下被输送的多层膜F在通过第二引导轴42时被向与片材S不同的方向引导,并从片材S剥离。
转印部50是用于通过将片材S和多层膜F在重叠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和加压而将转印层F22转印到形成于片材S的色粉图像上的部分。转印部50具备作为加压部件的一例的加压辊51和作为加热部件的一例的加热辊61。转印部50在加压辊51与加热辊61的夹持部将片材S和多层膜F重叠并进行加热和加压。
加压辊51是用由硅橡胶构成的橡胶层覆盖圆筒状的芯金属的周围的辊。加压辊51配置在多层膜F的上侧,能够与片材S的背面(与形成有色粉图像的面相反一侧的面)接触。
加压辊51的两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罩22。加压辊51在与加热辊61之间夹持片材S和多层膜F,通过由驱动源80驱动而旋转来使加热辊61从动旋转。
加热辊61是在形成为圆筒状的金属管的内部配置有加热器的辊,对多层膜F和片材S进行加热。加热辊61配置在多层膜F的下侧,与多层膜F接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用于使加热辊61相对于多层膜F接触/分离的接触分离机构70来使加热辊61移动。在关闭了罩22的状态下,接触分离机构70配合片材S被供给到转印部50的时机而使加热辊61移动到与多层膜F接触的接触位置。另外,在打开了罩22的情况下、在转印部50中不对片材S进行箔转印的情况下,接触分离机构70使加热辊61位于从多层膜F分离的分离位置。
在这样构成的层转印装置1中,使片材S的表面朝下而将载置于片材托盘3的片材S通过片材供给机构11一张一张地朝向转印部50输送。片材S在转印部50的片材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与从供给卷轴31供给的多层膜F重叠,在片材S的色粉图像与多层膜F接触的状态下被输送到转印部50。
在转印部50中,片材S和多层膜F在通过加压辊51与加热辊61之间的夹持部时通过加热辊61和加压辊51加热和加压,箔被转印到色粉图像上,即,多层膜F的粘接层F23粘接于色粉图像。
在箔被转印后,片材S与多层膜F以紧贴的状态被输送至第二引导轴42。当片材S和多层膜F通过第二引导轴42时,多层膜F的输送方向改变为与片材S的输送方向不同的方向,因此多层膜F从片材S剥离,即,被支承层F2从多层膜F的支承层F1剥离,该被支承层F2包含粘接于色粉图像的粘接层F23、包含箔的转印层F22、以及剥离层F21。此外,在被支承层F2从支承层F1剥离时,有时被支承层F2的一部分、详细而言是剥离层F21的一部分残留于支承层F1。
从片材S剥离且包含从粘接于片材S上的色粉图像的被支承层F2剥离的支承层F1的多层膜F被卷绕于收卷卷轴35。另一方面,被剥离了多层膜F的片材S通过片材排出机构12在将转印有箔的表面朝下的状态下排出到壳体2的外部。
如图4以及图5所示,膜单元FU具备由树脂等构成的保持件100和能够相对于保持件100装卸的膜盒200。膜盒200具备卷绕有上述的多层膜F的供给卷轴31和收卷卷轴35、以及供给箱32。供给卷轴31(详细而言供给箱32)以及收卷卷轴35能够相对于保持件100在与供给卷轴3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装卸。
如图4及图13(a)所示,供给箱32是收容供给卷轴31的中空的箱体。供给箱32由树脂等构成,具有外周壁32A、两个侧壁32B和外侧壁32J。两个侧壁32B设置在供给卷轴31的轴向的端部。供给卷轴3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供给箱32的各侧壁32B。外侧壁32J位于从两个侧壁32B中的靠近供给齿轮31G的一方的侧壁32B沿轴向离开的位置。另外,外侧壁32J从轴向覆盖供给齿轮31G的至少一部分。外周壁32A具有覆盖卷绕于供给卷轴31的供给轴部31A的多层膜F的大致圆筒状的部分。另外,外周壁32A是覆盖供给齿轮31G的外周的部分,具有将一方的侧壁32B与外侧壁32J连结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覆盖供给卷轴31的外周壁32A和覆盖供给齿轮31G的外周壁32A相连,但该两个部位的外周壁32A也可以由一方的侧壁32B分开。
如图4所示,各侧壁32B具有从供给卷轴31的轴向观察时呈长条状的卡合部32C(也参照图13的(a)),各卡合部32C是由后述的保持件100的装卸引导部G引导的部位,形成为圆角长方形状。
供给卷轴31在供给轴部31A中的供给卷轴31的轴向端部具有供给齿轮31G(也参照图13(a))。供给齿轮31G沿着与供给卷轴3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位于一方的侧壁32B与外侧壁32J之间。供给齿轮31G从形成于将一方的侧壁32B与外侧壁32J连结的外周壁32A的切口32F露出到外部。由此,能够使供给齿轮31G与外部的齿轮啮合。另外,供给齿轮31G的至少一部分被外侧壁32J覆盖,从而,在膜盒200被安装于支架100时等,能够抑制外部的物体从供给卷轴31的轴向与供给齿轮31G发生干涉。
如图6所示,外周壁32A具有第一开口32D。第一开口32D是用于将供给卷轴31的多层膜F向外部拉出的开口。第一开口32D具有上游端E1和位于从上游端E1向供给卷轴31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离开的位置的下游端E2。
在膜盒200安装于保持件100的状态下,下游端E2位于多层膜F与外公切线L2之间,外公切线L2为第一引导轴41与供给轴部31A共通的外公切线L2,该多层膜F沿着第一引导轴41与供给轴部31A共通的内公切线L1。在此,膜盒200被安装于保持件100的状态表示通过后述的限制部150(参照图12)限制了供给箱32的旋转的状态。另外,第一引导轴41与供给轴部31A的外公切线L2是存在于相对于收卷卷轴35远的一侧和近的一侧的两个外公切线中的相对于收卷卷轴35远的一侧的外公切线。另外,沿着内公切线L1的多层膜F表示在卷绕于供给卷轴31的多层膜F全部被拉出的状态下在第一引导轴41与供给轴部31A之间被拉伸的多层膜F。
返回至图4,收卷卷轴35具有上述的收卷轴部35A、两个凸缘35B和作为驱动传递部件的一例的收卷齿轮35C。收卷轴部35A中的收卷卷轴35的轴向端部是由形成于壳体主体21的第二引导部GD2(参照图2)引导的部位,与凸缘35B相比向外侧突出。
凸缘35B是用于限制卷绕于收卷轴部35A的多层膜F的宽度方向的移动的部位。凸缘35B形成为直径比收卷轴部35A的直径大的圆板状,设置于收卷轴部35A的两端部。
收卷齿轮35C是用于从设置于层转印装置1的驱动源80接受驱动力并将驱动力传递到收卷轴部35A的齿轮。收卷齿轮35C在轴向上配置于凸缘35B的外侧。收卷齿轮35C与收卷轴部35A同轴配置。
如图5所示,保持件100具有基座框架110和以能够转动(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基座框架110的限制框架120。基座框架110具有第一保持部111、第二保持部112、两个连结部113以及两个把手114。
第一保持部111是保持供给箱32的部位。第一保持部111经由供给箱32保持供给卷轴31。第一保持部111具有剖视呈大致圆弧状的外周壁111A和两个侧壁111B。
外周壁111A沿供给箱32的外周面配置。各侧壁111B在供给卷轴31的轴向上配置于外周壁111A的各端部。
各侧壁111B在轴向上夹着第一引导轴41,将第一引导轴41支承为能够旋转。各侧壁111B具有在供给箱32的装卸时将供给箱32向规定方向引导的装卸引导部G。装卸引导部G形成于各侧壁111B的轴向内侧的面(与供给箱32在轴向上相对的内表面)。
如图7(a)、(b)所示,装卸引导部G具有引导槽G1和保持孔G2。引导槽G1是对卡合部32C在规定方向(图的箭头方向)上进行引导的槽。引导槽G1的宽度(与规定方向正交的长度)比卡合部32C的长边小,且比卡合部32C的短边大。
作为在引导槽G1中引导卡合部32C的方向的规定方向如下设定。如图7(b)所示,规定方向被设定为:在将供给箱32从保持件100卸下时由引导槽G1引导的供给箱32的移动方向DD、即卸下的方向为不包含与从供给卷轴31拉出多层膜F的方向DR1相反的方向DR2的成分的方向。另外,规定方向被设定为是与供给卷轴3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在此,“从供给卷轴31拉出多层膜F的方向DR1”虽然是根据卷绕于供给卷轴31的多层膜F的卷筒的直径的大小而变化的方向,但是指卷绕于供给卷轴31的多层膜F全部被拉出了的状态下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供给箱32从保持件100沿规定方向卸下时,引导槽G1以供给卷轴31与第一引导轴41的轴间距离逐渐变小的方式引导供给箱32的卡合部32C。详细而言,规定方向被设定为:在供给卷轴31安装于保持件100的状态下,通过供给卷轴31的旋转轴X1且沿着规定方向的直线L3与第一引导轴41的中心的距离D2比供给卷轴31与第一引导轴41的轴间距离D1小。
第一引导轴41配置于在供给箱32安装于保持件100的状态下将供给箱32沿规定方向投影而得到的区域AR2(图的由虚线夹着的区域)之外。
保持孔G2是将卡合部32C保持为能够转动的圆形的孔,与引导槽G1相连。保持孔G2的中心与旋转轴X1一致。保持孔G2的直径比卡合部32C的长边大。当在使卡合部32C通过引导槽G1进入保持孔G2内之后使供给箱32绕旋转轴X1沿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时,供给箱32与图12所示的限制部150接触而被定位,从而供给箱32被安装于保持件100。
限制部150是限制在卡合部32C被保持在保持孔G2中的状态下的供给箱32的旋转的部位。限制部150设置于保持件100的一方的侧壁111B。另外,供给箱32具有与限制部150接触的接触部32E。接触部32E设置于供给箱32的一方的侧壁32B(配置供给齿轮31G的一侧的侧壁32B)。
并且,以由限制部150限制了旋转的状态的供给箱32的卡合部32C的长边方向与规定方向交叉的方式规定限制部150及接触部32E的位置。换言之,由限制部150限制了旋转的状态的供给箱32的卡合部32C的长边方向与沿着包含图7(b)所示的移动方向DD的规定方向的直线L3交叉。
在此,如图13所示,切口32F的绕供给箱32的旋转轴X1的角度α1小于180°。在图13中,这里的角度α1是连接旋转轴X1和与外周壁32A的切口32F相邻的端部的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度。由此,能够抑制因切口32F过大而导致的外周壁32A的刚性降低。另外,切口32F的角度α1比可将供给箱32安装于保持架100时的转动角度α2大。转动角度α2是在使卡合部32C通过引导槽G1进入到保持孔G2内之后接触部32E与限制部150抵接为止的转动角度。由此,能够抑制供给箱32的外周壁32A与供给齿轮31G啮合的第二齿轮134(参照图5)干涉。
另外,沿着旋转轴X1延伸的方向观察,外侧壁32J在形成有切口32F的角度α1的范围内与供给齿轮31G的齿顶不重叠。另外,沿着旋转轴X1延伸的方向观察,外侧壁32J在形成有切口32F的角度α1的范围内与供给齿轮31G的齿根不重叠。即,外侧壁32J的形成有切口32F的角度α1的范围的缘部32H与旋转轴X1的距离小于供给齿轮31G的齿顶圆的半径,并且小于齿根圆的半径。因此,在将供给箱32安装于保持件100时,能够抑制第二齿轮134与供给箱32的外侧壁32J干涉。
返回至图5,在两个中的一方的侧壁111B设置有齿轮机构130。齿轮机构130是用于将设置于壳体主体21的未图示的扭矩限制器的负荷施加给供给卷轴31的机构。此外,关于齿轮机构130的构造,在后面进行说明。
各侧壁111B具有圆柱状的凸台111C。详细而言,设置有后述的齿轮机构130的一侧的侧壁111B经由齿轮罩GC而具有凸台111C。这里,齿轮罩GC是覆盖齿轮机构130的罩,具有凸台111C。齿轮罩GC固定于侧壁111B的轴向外侧的面。
各凸台111C是在膜单元FU向壳体主体21的装卸时由形成于壳体主体21的第一引导部GD1(参照图2)引导的部位。一方的凸台111C从侧壁111B的轴向外侧的面突出。另一方的凸台111C从齿轮罩GC的轴向外侧的面突出。
第二保持部112是保持收卷卷轴35的部位。详细而言,第二保持部112与限制框架120一起构成中空的箱体,在中空的箱体内收容有收卷卷轴35。
第二保持部112具有覆盖部112A和两个侧壁112B。覆盖部112A是覆盖卷绕于收卷卷轴35的多层膜F的部位。各侧壁112B在收卷卷轴35的轴向上配置于覆盖部112A的各端部。
两个连结部113是将第一保持部111与第二保持部112连结的部位。详细而言,各连结部113在供给卷轴31的轴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轴向的一侧的连结部113将第一保持部111的一侧的侧壁111B与第二保持部112的一侧的侧壁112B连结。另外,轴向的另一侧的连结部113将第一保持部111的另一侧的侧壁111B与第二保持部112的另一侧的侧壁112B连结。
通过这样形成连结部113,从而保持件100具有在上述的正交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100A。各把手114配置在各连结部113上。各把手114分别配置于保持件100中的收卷卷轴35的轴向两端。
如图8所示,连结部113配置于包含供给卷轴31的旋转轴X1和收卷卷轴35的旋转轴X2的平面FF的一侧(图示上侧)。各把手114与架设于第一引导轴41和第二引导轴42的多层膜F相比向与第一引导轴41和第二引导轴42相反的一侧(图示上侧)突出。
基座框架110的外表面具有第一面110A,该第一面110A在与包含供给卷轴31的旋转轴X1和收卷卷轴35的旋转轴X2的平面FF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位于相对于第三引导轴43与收卷卷轴35的旋转轴X2同一侧。第一面110A位于比收卷卷轴35的旋转轴X2远离第三引导轴43的位置。
限制框架120能够在图8所示的限制位置与图9(a)所示的解除位置之间转动。限制框架120在位于限制位置时限制收卷卷轴35向装卸方向的移动。另外,限制框架120在位于解除位置时解除收卷卷轴35的移动的限制。
限制框架120具有第三引导轴43。在限制框架120位于限制位置时,第三引导轴43位于第一位置,在限制框架120位于解除位置时,第三引导轴43位于第二位置。
第三引导轴43在位于第一位置时,与连接收卷轴部35A的中心(收卷卷轴35的旋转轴X2)和第二引导轴42的中心的直线L4相比位于供给卷轴31侧。第三引导轴43在位于第二位置时,与直线L4相比位于与供给卷轴31相反的一侧。另外,第三引导轴43在位于第二位置时,与第二引导轴42相距比卷绕于收卷卷轴35的多层膜F的卷筒的最大直径大的距离。即,第二引导轴42与位于第二位置的第三引导轴43的轴间距离比卷绕于收卷卷轴35的多层膜F的卷筒的最大直径大。
限制框架120具有在位于限制位置的状态下位于离供给卷轴31最远处的一端部120E。详细而言,一端部120E在沿着连接供给卷轴31的旋转轴X1和收卷卷轴35的旋转轴X2的直线的方向上位于距供给卷轴31最远的位置。如图9(b)所示,一端部120E具有在限制框架120位于限制位置的状态下使卷绕于收卷卷轴35的多层膜F面向外部的第二开口120A。
第二开口120A的轴向的长度D3大于多层膜F的宽度D4。另外,如图8所示,从第二开口120A的边缘中的与多层膜F的外表面相对的边缘E11到收卷卷轴35的旋转轴X2为止的距离D5比卷绕于收卷卷轴35的多层膜F的卷筒的最大半径大。
限制框架120能够以转动轴121为中心相对于基座框架110转动。转动轴121在与上述的平面FF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位于比收卷卷轴35的旋转轴X2远离第三引导轴43的位置。
详细而言,如图9(b)所示,限制框架120具有两个侧壁122和连结各侧壁122的连结壁123。如图8所示,各侧壁12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基座框架110。另外,各侧壁122将第三引导轴43支承为能够旋转。而且,在各侧壁122形成有供收卷卷轴35的收卷轴部35A进入的凹部122A。
凹部122A与形成于第二保持部112的凹部112D一起形成保持收卷轴部35A的孔。该孔是与收卷轴部35A具有游隙地卡合的孔。收卷轴部35A能够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在孔内移动。
收卷卷轴35具有距供给卷轴31最远的最远部B1。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卷卷轴35的凸缘35B具有最远部B1。最远部B1在沿着连接供给卷轴31的旋转轴X1和收卷卷轴35的旋转轴X2的直线的方向上位于距供给卷轴31最远的位置。
限制框架120的一端部120E在限制框架120位于限制位置的状态下比最远部B1更接近供给卷轴31。详细而言,一端部120E在沿着连接供给卷轴31的旋转轴X1和收卷卷轴35的旋转轴X2的直线的方向上比最远部B1更接近供给卷轴31。
如图5所示,在限制框架120设置有两个锁定部件140。各锁定部件140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限制框架120的连结壁123。另外,各锁定部件140被未图示的弹簧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
锁定部件140具有操作部141和延伸部142。操作部141是由用户操作的部位。各操作部141配置在限制框架120的连结壁123的轴向中央部。
延伸部142从操作部141朝向轴向外侧延伸。如图10所示,延伸部142的顶端部143与形成于基座框架110的第二保持部112的凹部112C卡合。并且,通过顶端部143与凹部112C卡合,从而限制了限制框架120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
顶端部143在操作部141未被操作的状态下被未图示的弹簧朝向凹部112C施力,从而与凹部112C卡合。另外,顶端部143在操作部141抵抗弹簧的作用力而进行了移动的情况下从凹部112C脱离。
在此,如图8所示,在限制框架120位于限制位置的状态下,第三引导轴43从多层膜F受到作用力。详细而言,在限制框架120位于限制位置的状态下,若驱动收卷卷轴35,则对第二引导轴42与收卷轴部35A之间的多层膜F施加张力,多层膜F要在第二引导轴42与收卷轴部35A之间成为笔直的姿势。
由此,第三引导轴43、进而限制框架120受到来自多层膜F的作用力而被向从限制位置朝向解除位置的方向施力。
因此,如图10所示,锁定部件140的顶端部143也通过从多层膜F施加于第三引导轴43的作用力而被向基座框架110的凹部112C的侧面施力。即,锁定部件140的顶端部143通过受到来自多层膜F的作用力而从限制位置朝向解除位置被施力,从而与凹部112C的侧面接触。
如图11所示,用于对供给卷轴31施加负荷的齿轮机构130具备框架齿轮131和齿轮列132。框架齿轮131是与设置于壳体主体21的壳体齿轮21G啮合的齿轮。框架齿轮131经由壳体齿轮21G与上述的转矩限制器连结。
齿轮列132是以供给齿轮31G的旋转方向成为与框架齿轮13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方式将框架齿轮131与供给齿轮31G连结的齿轮列。通过这样使供给齿轮31G和框架齿轮131的旋转方向相反,从而抑制了如下情况:在从供给卷轴31拉出了多层膜F时,供给卷轴31向从第一引导部GD1(参照图2)脱离的方向移动。
齿轮列132具备第一齿轮133和第二齿轮134。第一齿轮133与框架齿轮131啮合。第二齿轮134是二级齿轮,具有大径齿轮部134A和小径齿轮部134B。
大径齿轮部134A是直径比小径齿轮部134B的直径大的齿轮。大径齿轮部134A与第一齿轮133啮合。小径齿轮部134B与供给齿轮31G啮合。
框架齿轮131与供给齿轮31G同轴配置。另外,上述的凸台111C和卡合部32C位于供给卷轴31的旋转轴X1上。
接着,对膜单元FU的更换作业进行说明。
在如图1所示将膜单元FU内的多层膜F全部在箔转印中使用完毕的情况下,用户如图2所示抬起壳体2的罩22e而使壳体主体21的第三开口21A开放。接着,用户一边使膜单元FU由壳体主体21的各引导部GD1、GD2引导,一边将膜单元FU从壳体主体21卸下。
此时,用户能够用手抓住图5所示的两个把手114而卸下膜单元FU,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膜单元FU的卸下作业。
之后,如图7(b)所示,用户通过使供给箱32相对于膜单元FU的保持件100转动大致45°,从而使卡合部32C的朝向与引导槽G1对齐。接着,用户一边利用引导槽G1引导卡合部32C,一边沿着移动方向DD取出供给箱32。
此时,供给箱32通过图的由虚线夹着的区域AR2,因此能够抑制供给箱32与第一引导轴41干涉。另外,由于移动方向DD是不包含与从供给卷轴31拉出多层膜F的方向DR1相反的方向DR2的成分的方向,因此,在将供给箱32从保持件100卸下时,施加于第一引导轴41与供给卷轴31之间的多层膜F的张力减弱。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将供给箱32从保持件100卸下。
之后,如图8及图9(a)所示,用户使限制框架120从限制位置转动到解除位置。在此,由于在限制位置上限制框架120的一端部120E配置在比收卷卷轴35的最远部B1靠近供给卷轴31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将基座框架110的第一面110A载置于工作台等的载置面的状态下,也能够使限制框架120大幅转动,能够容易地进行收卷卷轴35的卸下作业。
另外,当使限制框架120移动到解除位置时,第三引导轴43与限制框架120一起移动而位于第二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卸下收卷卷轴35。特别是,在第三引导轴43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引导轴42与第三引导轴43的轴间距离比卷绕于收卷卷轴35的多层膜F的卷筒的最大直径大,因此能够通过第二引导轴42与第三引导轴43之间容易地卸下收卷卷轴35。此外,将新的膜盒200安装于保持件100的作业、将膜单元FU安装于壳体主体21的作业只要以相反的顺序进行上述的作业即可,因此省略说明。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上述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如下的效果:
通过以被支承层F2与供给轴部31A接触的方式将多层膜F卷绕于供给轴部31A,从而多层膜F以支承层F1为外侧、以被支承层F2为内侧而卷绕于供给卷轴31,因此能够抑制用户与被支承层F2接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供给箱32覆盖卷绕于供给卷轴31的多层膜F,因此,用户不会与供给卷轴31侧的被支承层F2接触,但即使在未设置供给箱32的情况下,被支承层F2也由支承层F1保护,因此也能够抑制用户与被支承层F2接触。
另外,通过以被支承层F2与收卷轴部35A接触的方式将多层膜F卷绕于收卷轴部35A,从而在收卷于收卷卷轴35的状态下在多层膜F的被支承层F2的外侧配置支承层F1,因此能够利用支承层F1抑制残留于支承层F1的被支承层F2剥落。
通过使膜盒200能够相对于保持件100装卸,从而与例如膜盒和保持件不能装卸的膜单元相比能够重复使用保持件100,因此能够有助于环境保护。
通过在将供给箱32沿与包含旋转轴X1、X2的平面FF正交的正交方向投影的投影区域AR1内(参照图3)配置第一引导轴41,从而能够在沿着连接旋转轴X1、X2的直线的方向上使供给箱32接近收卷卷轴35,因此能够抑制膜单元FU的大型化。
通过装卸引导部G具有引导槽G1和圆形的保持孔G2,从而,在将卡合部32C插入到引导槽G1之后,在卡合部32C到达了保持孔G2时,通过使供给箱32转动,卡合部32C不会从引导槽G1向规定方向脱出。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操作将供给箱32相对于装卸引导部G装卸。
通过利用限制部150限制供给箱32的旋转,能够使卡合部32C的长边方向的朝向成为与规定方向交叉的朝向,因此能够抑制卡合部32C从装卸引导部G脱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开口32D的下游端E2配置在多层膜F与外公切线L2之间,外公切线L2为第一引导轴41与供给轴部31A共通且位于相对于收卷卷轴35较远的一侧,该多层膜F沿着第一引导轴41与供给轴部31A共通的内公切线L。由此,能够使下游端E2相对于即将用尽多层膜F之前的状态的多层膜F不发生干涉且尽可能靠近地配置,因此能够减小第一开口32D的大小,能够提高供给箱32的刚性。
在第三引导轴43位于第一位置时,能够使被第二引导轴42弯折的多层膜F的角度为锐角,因此,当将在箔转印时重叠于片材S的多层膜F在箔转印后从片材S剥离时,能够使转印层F22从片材S干净地剥离。
由于在第一保持部111与第二保持部112之间形成有空间,因此在层转印装置1中,能够在第一保持部111与第二保持部112之间配置加热辊61。
利用来自多层膜F的作用力使锁定部件140卡合于基座框架110,因此与例如以限制框架在限制位置不晃动的方式设置弹簧等的结构相比,能够降低成本。
由于能够从限制框架120的第二开口120A通过透明的支承层F1以及剥离层F21目视确认转印层F22,因此在更换多层膜F时,能够抑制用户弄错转印层F22的种类(颜色)。
通过如上述那样规定第二开口120A的大小,从而,即使卷绕于收卷卷轴35的多层膜F的卷筒的直径逐渐变大,也能够抑制多层膜F与第二开口120A的边缘发生干涉。
把手114与架设于第一引导轴41和第二引导轴42的多层膜F相比向与第一引导轴41和第二引导轴42相反的一侧突出,因此能够抑制在用户抓住把手114时接触多层膜F的情况。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例示那样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引导轴41的整体配置于将供给箱32沿与包含旋转轴X1、X2的平面FF正交的正交方向投影的投影区域AR1内,但也可以将第一引导轴41的一部分配置于区域AR1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包含箔的转印层F22,但转印层也可以例如不包含箔、着色材料而由热可塑性树脂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层膜F由四层构成,但多层膜只要具有转印层和支承层,则层的数量为几个均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备能够装卸膜盒200的保持件100的膜单元FU,但也可以是例如膜盒以不能装卸的方式固定于保持件的膜单元。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如下情况:在将供给卷轴以不能装卸的方式固定安装于出货前的膜单元的框架的作业中,作业者与卷绕于供给卷轴的多层膜的转印层接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与激光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不同的装置而构成了层转印装置1,但层转印装置也可以与图像形成装置一体地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供给卷轴31以及收卷卷轴35能够相对于保持件100在与供给卷轴3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装卸,但也可以构成为例如能够将供给卷轴以及收卷卷轴相对于保持件在供给卷轴的轴向上装卸。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传递部件例示了收卷齿轮35C,但驱动传递部件也可以是例如联轴器。
也可以将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说明的各要素任意地组合来实施。

Claims (47)

1.一种膜盒,能够相对于在形成于片材的色粉图像上转印转印层的层转印装置进行装卸,其特征在于,具备:
供给卷轴,该供给卷轴具有卷绕多层膜的供给轴部,该多层膜具有包含所述转印层的被支承层和支承所述被支承层的支承层,所述供给卷轴在所述供给卷轴的轴向端部具有供给齿轮;
收卷卷轴,该收卷卷轴具有用于收卷所述多层膜的收卷轴部;以及
供给箱,该供给箱收容所述供给卷轴;
所述多层膜以所述被支承层与所述供给轴部接触的方式卷绕于所述供给轴部,并且以所述被支承层与所述收卷轴部接触的方式卷绕于所述收卷轴部,
所述供给箱具有:两个侧壁,该两个侧壁设置于所述轴向的端部;外侧壁,该外侧壁位于从所述两个侧壁中的靠近所述供给齿轮的一方的侧壁沿所述轴向分离的位置,且从所述轴向覆盖所述供给齿轮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外周壁,该外周壁连结所述一方的侧壁和所述外侧壁,
所述供给齿轮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一方的侧壁与所述外侧壁之间,并且所述供给齿轮从形成于所述外周壁的切口露出到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卷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供给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膜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卷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两个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盒,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供给卷轴的轴向观察,所述外侧壁在所述切口的绕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的角度α1的范围内与所述供给齿轮的齿顶不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盒,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供给卷轴的轴向观察,所述外侧壁在所述切口的绕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的角度α1的范围内与所述供给齿轮的齿根不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盒,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所述供给箱相对于用于支承所述供给卷轴和所述收卷卷轴的保持件绕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转动来将所述供给箱安装于所述保持件,
所述切口的绕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的角度α1比所述供给箱安装于所述保持件时的转动角度α2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卷卷轴具有:凸缘,该凸缘设置于所述收卷轴部的两端部;以及收卷齿轮,该收卷齿轮在所述收卷卷轴的轴向上配置于所述凸缘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膜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卷齿轮与所述收卷轴部同轴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层是透明的。
10.一种膜盒,能够相对于在形成于片材的色粉图像上转印转印层的层转印装置进行装卸,其特征在于,具备:
供给卷轴,该供给卷轴具有卷绕多层膜的供给轴部,该多层膜具有包含所述转印层的被支承层和支承所述被支承层的支承层;
收卷卷轴,该收卷卷轴具有用于收卷所述多层膜的收卷轴部;以及
供给箱,该供给箱收容所述供给卷轴,
所述多层膜以所述被支承层与所述供给轴部接触的方式卷绕于所述供给轴部,并且以所述被支承层与所述收卷轴部接触的方式卷绕于所述收卷轴部,
所述供给卷轴以能够以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供给箱,在所述供给卷轴的轴向端部具有供给齿轮,所述供给齿轮的齿顶从形成于所述供给箱的切口露出到外部,从而能够与外部的齿轮啮合,该外部的齿轮能够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不同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膜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箱具有:两个侧壁,该两个侧壁设置于所述轴向的端部;外侧壁,该外侧壁位于从所述两个侧壁中的靠近所述供给齿轮的一方的侧壁沿所述轴向分离的位置,且从所述轴向覆盖所述供给齿轮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外周壁,该外周壁连结所述一方的侧壁和所述外侧壁,所述切口形成于所述外周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膜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齿轮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一方的侧壁与所述外侧壁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膜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卷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两个侧壁。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膜盒,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供给卷轴的轴向观察,所述外侧壁在所述切口的绕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的角度α1的范围内与所述供给齿轮的齿顶不重叠。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膜盒,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供给卷轴的轴向观察,所述外侧壁在所述切口的绕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的角度α1的范围内与所述供给齿轮的齿根不重叠。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膜盒,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所述供给箱相对于用于支承所述供给卷轴和所述收卷卷轴的保持件绕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转动来将所述供给箱安装于所述保持件,
所述切口的绕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的角度α1比所述供给箱安装于所述保持件时的转动角度α2大。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膜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卷卷轴具有:凸缘,该凸缘设置于所述收卷轴部的两端部;以及收卷齿轮,该收卷齿轮在所述收卷卷轴的轴向上配置于所述凸缘的外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膜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卷齿轮与所述收卷轴部同轴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膜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层是透明的。
20.一种膜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0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膜盒;
保持件,该保持件支承所述供给卷轴和所述收卷卷轴;
第一引导轴,该第一引导轴与从所述供给卷轴拉出的所述多层膜的所述支承层接触而变更所述多层膜的行进方向;以及
第二引导轴,该第二引导轴与由所述第一引导轴引导后的所述多层膜的所述支承层接触而变更所述多层膜的行进方向。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卷轴和所述收卷卷轴能够相对于所述保持件装卸。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卷轴和所述收卷卷轴能够相对于所述保持件在与所述供给卷轴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装卸。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三引导轴,该第三引导轴与由所述第二引导轴引导后的所述多层膜的所述被支承层接触而变更所述多层膜的行进方向并向所述收卷卷轴引导,
所述第三引导轴能够移动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该第一位置与连接所述收卷轴部的中心和所述第二引导轴的中心的直线相比位于所述供给卷轴侧,
该第二位置与所述直线相比位于与所述供给卷轴相反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引导轴相距比卷绕于所述收卷卷轴的多层膜的卷筒的最大直径大的距离。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件具有基座框架和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基座框架的限制框架,
所述限制框架具有所述第三引导轴,并能够在限制所述收卷卷轴向装卸方向的移动的限制位置与解除所述收卷卷轴的移动的限制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
在所述限制框架位于限制位置时,所述第三引导轴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限制框架位于解除位置时,所述第三引导轴位于所述第二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框架具有:第一保持部,该第一保持部保持所述供给卷轴;第二保持部,该第二保持部保持所述收卷卷轴;以及连结部,该连结部连结所述第一保持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
所述连结部配置在包含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和所述收卷卷轴的旋转轴的平面的一侧。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锁定部件,该锁定部件设置于所述限制框架,通过与所述基座框架卡合而限制所述限制框架从所述限制位置向所述解除位置移动,
通过从所述多层膜施加于所述第三引导轴的作用力,所述锁定部件被向所述基座框架施力。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框架具有在该限制框架位于所述限制位置的状态下位于距所述供给卷轴最远的位置的一端部,
所述一端部具有使所述收卷卷轴面向外部的第二开口。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框架的外表面具有第一面,该第一面在与包含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和所述收卷卷轴的旋转轴的平面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三引导轴与所述收卷卷轴的旋转轴同一侧、且比所述收卷卷轴的旋转轴远离所述第三引导轴的位置,
所述限制框架能够以在所述正交方向上比所述收卷卷轴的旋转轴远离所述第三引导轴的转动轴为中心相对于所述基座框架转动,
所述收卷卷轴具有距所述供给卷轴最远的最远部,
所述限制框架的所述一端部在所述限制框架位于所述限制位置的状态下比所述最远部靠近所述供给卷轴。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开口比所述多层膜的宽度大,
从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中的与所述多层膜的外表面相对的边缘到所述收卷卷轴的旋转轴为止的距离比卷绕于所述收卷卷轴的多层膜的卷筒的最大半径大。
30.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件在所述收卷卷轴的轴向两端具有把手。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与架设于所述第一引导轴和所述第二引导轴的多层膜相比向与所述第一引导轴和所述第二引导轴相反的一侧突出。
3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能够相对于所述层转印装置在与所述供给卷轴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装卸。
3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驱动传递部件,该驱动传递部件从设置于所述层转印装置的驱动源接受驱动力,将驱动力传递至所述收卷卷轴。
3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与包含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和所述收卷卷轴的旋转轴的平面正交的正交方向上,所述第二引导轴位于比所述第一引导轴远离所述供给卷轴的位置。
35.一种膜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0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膜盒;
保持件,该保持件支承所述供给卷轴和所述收卷卷轴,并能够以可卸下的方式安装所述供给箱;
第一引导轴,该第一引导轴与从所述供给卷轴拉出的所述多层膜的所述支承层接触而变更所述多层膜的行进方向;
第二引导轴,该第二引导轴与由所述第一引导轴引导后的所述多层膜的所述支承层接触而变更所述多层膜的行进方向;以及
装卸引导部,该装卸引导部在将所述供给箱相对于所述保持件装卸时沿规定方向引导所述供给箱,
在将所述供给箱从所述保持件卸下时由所述装卸引导部引导的所述供给箱的移动方向为不包含与从所述供给卷轴拉出所述多层膜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成分的方向。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轴配置在将所述供给箱沿所述规定方向投影的投影区域之外。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供给箱沿与包含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和所述收卷卷轴的旋转轴的平面正交的正交方向投影的投影区域内配置有所述第一引导轴的至少一部分。
38.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箱具有长条状的卡合部,
所述装卸引导部具有:
引导槽,该引导槽对所述卡合部沿所述规定方向进行引导;以及
圆形的保持孔,该保持孔与所述引导槽相连,将所述卡合部保持为能够转动,
所述引导槽的宽度比所述卡合部的长边小,且比所述卡合部的短边大,
所述保持孔的直径比所述卡合部的长边大。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件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对所述卡合部被所述保持孔保持的状态下的所述供给箱的旋转进行限制,
由所述限制部限制了旋转的状态下的所述供给箱的所述卡合部的长边方向与所述规定方向交叉。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箱具有用于将所述供给卷轴的所述多层膜向外部拉出的第一开口,
所述第一开口具有上游端和在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所述上游端的下游侧的位置的下游端,
在所述供给箱的旋转由所述限制部限制了的状态下,所述下游端位于多层膜与外公切线之间,所述外公切线为所述第一引导轴与所述供给轴部共通且位于相对于所述收卷卷轴较远的一侧,所述多层膜沿着所述第一引导轴与所述供给轴部共通的内公切线。
41.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件具有通过所述层转印装置的引导件来引导的凸台,
所述凸台以及所述卡合部位于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上。
42.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件在所述收卷卷轴的轴向两端具有把手。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与架设于所述第一引导轴和所述第二引导轴的多层膜相比向与所述第一引导轴和所述第二引导轴相反的一侧突出。
44.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能够相对于所述层转印装置在与所述供给卷轴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装卸。
45.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驱动传递部件,该驱动传递部件从设置于所述层转印装置的驱动源接受驱动力,将驱动力传递至所述收卷卷轴。
4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与包含所述供给卷轴的旋转轴和所述收卷卷轴的旋转轴的平面正交的正交方向上,所述第二引导轴位于比所述第一引导轴远离所述供给卷轴的位置。
47.一种层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能够装卸权利要求20至46中任一项所述的膜单元的壳体,
所述层转印装置具备:
加热部件,该加热部件对所述多层膜进行加热;以及
加压部件,该加压部件在与所述加热部件之间夹持所述多层膜,
所述壳体具备:壳体主体,该壳体主体具有第三开口;以及罩,该罩对所述第三开口进行开闭,
所述加压部件设置于所述罩。
CN201980086447.6A 2018-12-28 2019-05-24 膜盒、膜单元及层转印装置 Active CN1132605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10788.9A CN116177277A (zh) 2018-12-28 2019-05-24 膜盒、膜单元及层转印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6433 2018-12-28
JP2018246433 2018-12-28
PCT/JP2019/020785 WO2020136940A1 (ja) 2018-12-28 2019-05-24 フィルムカートリッジ、フィルムユニットおよび層転写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10788.9A Division CN116177277A (zh) 2018-12-28 2019-05-24 膜盒、膜单元及层转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60573A CN113260573A (zh) 2021-08-13
CN113260573B true CN113260573B (zh) 2022-12-30

Family

ID=7112700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6447.6A Active CN113260573B (zh) 2018-12-28 2019-05-24 膜盒、膜单元及层转印装置
CN202211610788.9A Pending CN116177277A (zh) 2018-12-28 2019-05-24 膜盒、膜单元及层转印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10788.9A Pending CN116177277A (zh) 2018-12-28 2019-05-24 膜盒、膜单元及层转印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18656A1 (zh)
EP (2) EP4357855A3 (zh)
JP (2) JP7352135B2 (zh)
CN (2) CN113260573B (zh)
WO (1) WO20201369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26936B (zh) * 2018-12-28 2022-12-2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层转印装置
WO2023112888A1 (ja) * 2021-12-15 2023-06-22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箔転写装置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90685A (ja) * 1994-04-26 1995-11-07 Konica Corp ホットスタンプ箔カートリッジ
JP2001277624A (ja) * 2000-03-31 2001-10-09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シート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01087A (ja) * 2006-05-22 2008-01-10 Alps Electric Co Ltd カートリッジケース
JP2009119631A (ja) * 2007-11-12 2009-06-0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用カセット
CN101870207A (zh) * 2009-04-27 2010-10-27 索尼公司 墨带盒
JP2012030946A (ja) * 2010-07-30 2012-02-16 Canon Inc シート収納カセ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CN103228452A (zh) * 2010-12-07 2013-07-31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03832865A (zh) * 2012-11-22 2014-06-04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卷曲校正装置、及具备该卷曲校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4070862A (zh) * 2013-03-29 2014-10-01 立志凯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04507695A (zh) * 2012-11-30 2015-04-08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墨带盒、墨带支座、印刷装置以及印刷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4647911A (zh) * 2013-11-22 2015-05-27 佳能株式会社 墨带盒和打印装置
CN108778762A (zh) * 2016-03-25 2018-11-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盒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71883A (ja) * 1990-07-13 1992-03-06 Canon Inc インクシートカートリッジ
JPH09314968A (ja) * 1996-05-31 1997-12-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プリンタ装置
JP2002120960A (ja) * 2000-10-18 2002-04-23 Canon Inc フィルム送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具備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906791B2 (ja) * 2011-03-31 2016-04-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
JP6658106B2 (ja) * 2016-03-01 2020-03-0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管理装置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90685A (ja) * 1994-04-26 1995-11-07 Konica Corp ホットスタンプ箔カートリッジ
JP2001277624A (ja) * 2000-03-31 2001-10-09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シート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01087A (ja) * 2006-05-22 2008-01-10 Alps Electric Co Ltd カートリッジケース
JP2009119631A (ja) * 2007-11-12 2009-06-0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用カセット
CN101870207A (zh) * 2009-04-27 2010-10-27 索尼公司 墨带盒
JP2012030946A (ja) * 2010-07-30 2012-02-16 Canon Inc シート収納カセ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CN103228452A (zh) * 2010-12-07 2013-07-31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03832865A (zh) * 2012-11-22 2014-06-04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卷曲校正装置、及具备该卷曲校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4507695A (zh) * 2012-11-30 2015-04-08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墨带盒、墨带支座、印刷装置以及印刷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6976325A (zh) * 2012-11-30 2017-07-25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墨带盒、墨带支座以及印刷装置
CN104070862A (zh) * 2013-03-29 2014-10-01 立志凯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04647911A (zh) * 2013-11-22 2015-05-27 佳能株式会社 墨带盒和打印装置
CN108778762A (zh) * 2016-03-25 2018-11-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04224C0 (en) 2024-03-27
JP2020109016A (ja) 2020-07-16
CN116177277A (zh) 2023-05-30
WO2020136940A1 (ja) 2020-07-02
EP3904224A1 (en) 2021-11-03
EP3904224B1 (en) 2024-03-27
JP2023165740A (ja) 2023-11-17
JP7352135B2 (ja) 2023-09-28
CN113260573A (zh) 2021-08-13
EP4357855A3 (en) 2024-05-01
EP3904224A4 (en) 2022-11-09
EP4357855A2 (en) 2024-04-24
US20210318656A1 (en) 2021-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3165740A (ja) フィルムカートリッジ、フィルムユニットおよび層転写装置
JP2023157991A (ja) カセット
TWI641499B (zh) With 匣
CN113226936B (zh) 层转印装置
JP7380010B2 (ja) 層転写用フィルムカートリッジ
JP7380009B2 (ja) 層転写用フィルムカートリッジ
WO2021131187A1 (ja) 箔転写用フィルム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箔転写装置
EP4023451A1 (en) Printing cassette
JP7388100B2 (ja) 層転写装置および層転写用フィルムカートリッジ
EP0629902B1 (en) Continuous film feed device and method therefor
JP7375415B2 (ja) 層転写用フィルムカートリッジ
JP7338366B2 (ja) 層転写装置
JP7375416B2 (ja) 層転写装置
WO2005092631A1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7424102B2 (ja) 層転写装置
JP7305969B2 (ja) 層転写装置
JP7439620B2 (ja) 箔転写装置
JP7367528B2 (ja) 箔転写装置
JP7380011B2 (ja) 層転写装置
US20230219357A1 (en) Auxiliary tape cassette provided with case having guide surface around which printing tape is wrapped to form spiral portion
JP3805545B2 (ja) 記録紙ロール用給紙マガジン
JP2023154847A (ja) フィルム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フィルムユニット
JP2022059435A (ja) 箔転写装置
JP2021133610A (ja) 層転写用フィルム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層転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