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09850A - 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09850A
TW201409850A TW102130608A TW102130608A TW201409850A TW 201409850 A TW201409850 A TW 201409850A TW 102130608 A TW102130608 A TW 102130608A TW 102130608 A TW102130608 A TW 102130608A TW 201409850 A TW201409850 A TW 20140985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housing
casing
connector
flat cab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06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95707B (zh
Inventor
Katsutoshi Tohjo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098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98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57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570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01R13/62938Pivoting lever comprising own camm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連接器具備有:收容導電性的觸頭(5)的殼體(3)、設置在殼體(3)的前方側並且以該殼體(3)的上壁(33)及下壁(32)區劃上下,而可將平板狀纜線(2)插入的插入口(4)、以及設置在殼體(3)的後方側,藉由轉動操作使觸頭(5)壓接於平板狀纜線(2)使其相互導通連接的槓桿(6)。而且觸頭(5)具有:當壓入於殼體(3)時,在與壓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產生的壓入力(f21)、(f22)未成為同一直線上的位置,與殼體(3)卡合的第1觸頭(5A)。

Description

連接器
本發明是關於連接器。
作為習知的連接器,已知有將槓桿設置在殼體的前方側(插入口側)的前鎖定型的構造、或將槓桿設置在殼體的後方側的後鎖定型的構造。
在殼體收容有導電性的觸頭。觸頭具有:在平板狀纜線的上下兩側配置的一對臂部,將平板狀纜線插入於該一對臂部之間。在該狀態操作槓桿的話,一對臂部,以設置於該兩臂部之間的支點部為中心,其前端側夾持住平板狀纜線的上下兩面。
此時,前鎖定型的連接器,其槓桿的轉動力作用在較臂部的支點部更靠近前端側,另一方面後鎖定型的連接器,其槓桿的轉動力作用在較臂部的支點部更靠近後端側。也就是說,前鎖定型是藉由將槓桿的轉動力作用在使連接器的前端側直接關閉的方向,來將平板狀纜線夾持。另一方面,後鎖定型是藉由將槓桿的轉動力作用在使較連接器的支點部更後端側開啟的方向,藉此以關閉的前端側 來將平板狀纜線夾持。在前鎖定型與後鎖定型,使槓桿的轉動力作用於觸頭的位置是不同於在支點的前側與後側。可是在後鎖定型,為了能確保在觸頭的後方處於鎖定狀態的槓桿的收納空間,相較於前鎖定型較能使連接器薄型化。
這裡針對將觸頭壓入於殼體而保持的構造,例如記載於日本特開2008-282668號公報。也就是說,連接器具備有:朝壓入方向延伸的主體部、以及從該主體部朝與壓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在殼體形成有:將觸頭壓入的觸頭插入孔、以及與該觸頭插入孔連接來保持觸頭的突起部的突起保持部。該構造將觸頭壓入於殼體的觸頭插入孔,讓觸頭的突起部到達殼體的突起保持部而在被保持之前將其壓入。
可是,當將觸頭壓入於殼體時,藉由其壓入力會對殼體造成很大負荷。因此往往在殼體的背面會因觸頭壓入導致膨脹。這種問題會因為連接器的薄型化而更明顯。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要得到一種連接器,能將因觸頭壓入對殼體的負荷減輕。
本發明的連接器具備有:收容導電性的觸頭的殼體、設置在上述殼體的前方側並且以該殼體的上壁及下壁區劃上下,而可將平板狀纜線插入的插入口、以及設置在上述殼體的後方側,藉由轉動操作使上述觸頭壓接於上述平板 狀纜線使其相互導通連接的槓桿。而且上述觸頭具有:當壓入於上述殼體時,在與壓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產生的壓入力未成為同一直線上的位置,與上述殼體卡合的第1觸頭。
在本發明,上述正交方向,為上述第1觸頭壓接上述平板狀纜線的方向。
在本發明,上述第1觸頭,具備有朝上述正交方向突出的突起部,上述殼體,具備有將上述突起部卡合的卡合部,上述突起部,在對於上述卡合部的上面的上述壓入方向中央朝上述壓入方向偏離的位置,卡合於上述卡合部。
本發明的連接器具備有:收容導電性的觸頭的殼體、設置在上述殼體的前方側並且以該殼體的上壁及下壁區劃上下,而可將平板狀纜線插入的插入口、以及設置在上述殼體的後方側,藉由轉動操作使上述觸頭壓接於上述平板狀纜線使其相互導通連接的槓桿。上述觸頭具有第1觸頭,該第1觸頭形成有觸頭側卡合部,當上述觸頭插入於上述殼體時,該觸頭側卡合部卡合於:在該殼體形成的殼體側卡合部;當上述觸頭側卡合部卡合於上述殼體側卡合部時,限制第1觸頭對於殼體朝插脫方向脫離側的相對移動。
在本發明,藉由讓上述觸頭側卡合部的上述插脫方向脫離側的面部抵接於:上述殼體側卡合部的上述插脫方向插入側的面部,限制上述第1觸頭對於上述殼體朝上述插脫方向脫離側的相對移動。
在本發明,上述第1觸頭,形成為大致H字形狀,藉由連結彈簧部連結:藉由設置於上述槓桿的凸輪部所驅動的可動側臂部、及固定於上述殼體的固定側臂部;在上述固定側臂部的較上述連結彈簧部更靠近上述插脫方向插入側的部位,形成有上述觸頭側卡合部。
在本發明,上述固定側臂部,配置於較上述可動側臂部更下方,並且在上述固定側臂部的下部形成有上述觸頭側卡合部,在上述殼體的下壁的上部形成有上述殼體側卡合部。
在本發明,上述殼體側卡合部,形成在較上述殼體的下壁的上述插脫方向中央部更靠近上述插脫方向插入側。
在本發明,在上述殼體形成有:用來限制上述固定側臂部的上述插脫方向插入側朝上方移動的上側限制部。
1‧‧‧連接器
2‧‧‧平板狀纜線
3‧‧‧殼體
4‧‧‧插入口
5‧‧‧觸頭
6‧‧‧槓桿
31‧‧‧溝部
32‧‧‧下壁
33‧‧‧上壁
34‧‧‧側壁
35‧‧‧隔壁部
51‧‧‧固定側臂部
52‧‧‧可動側臂部
53‧‧‧連結彈簧部
61‧‧‧凸輪部
62‧‧‧操作部
100‧‧‧保護構件
101‧‧‧保護部
102‧‧‧安裝部
103‧‧‧纜線保持部
第1圖是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側視圖。
第2圖是沿著第1圖的A-A線的剖面圖。
第3圖是顯示第2圖所示的保護構件的安裝狀況的立體圖。
第4圖是顯示沿著第2圖的B-B線的槓桿的非鎖定狀態的剖面圖。
第5圖是顯示槓桿的鎖定狀態的與第4圖對應的剖面圖。
第6圖是第3圖所示的保護構件的放大立體圖。
第7圖是示意性顯示比較例的連接器的剖面圖。
第8圖是第7圖中的區域E1的放大圖。
第9圖是在比較例的殼體的下壁的背面產生的膨脹的說明圖。
第10圖是示意性顯示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剖面圖。
第11圖是第10圖中的區域E2的放大圖。
第12圖是示意性顯示連接器的第一變形例的剖面圖。
第13圖是第12圖中的區域E3的放大圖。
第14圖是示意性顯示連接器的第二變形例的剖面圖。
第15圖是第14圖中的區域E4的放大圖。
以下參考圖面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第1圖~第11圖是本發明的連接器1的一種實施方式的顯示圖,連接器1是用來將FPC(可撓印刷電路板)或FFC(可撓扁平纜線)等的平板狀纜線2導通連接於電路基板C(參考第4圖)。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連接器1具有絕緣性的殼體3,在該殼體3的前方側(第2圖中下方)設置有可將平板狀纜線2插入的插入口4。在殼體3內整齊地以橫排狀態收容有:可與從插入口4插入地平板狀纜線2自由導通連 接的複數的導電性的觸頭5。
在殼體3的後方側(第2圖中上方)安裝有:藉由轉動操作使觸頭5壓接於平板狀纜線2使其相互導通連接的槓桿6。
殼體3,是以合成樹脂等的絕緣材料所形成,將安裝有觸頭5的溝部31貫穿殼體3的前後方向(第2圖中上下方向)且在橫方向(寬度方向:第2圖中左右方向)設置有複數個。該溝部31,藉由隔壁部35區劃寬度方向,該隔壁部35形成有朝前方側開口且可將平板狀纜線2插入的缺口部35a。藉由分別在溝部31各安裝一個觸頭5,則將複數的觸頭5以橫排狀態整齊地配置。
插入口4,如第3圖所示,藉由殼體3的下壁32、上壁33及兩側壁34而區劃成橫寬且扁平的矩形。也就是說,插入口4,是以殼體3的上壁33及下壁32區劃上下,並且藉由殼體3的兩側壁34區劃寬度方向兩端。當然插入口4的開口面積,為對照平板狀纜線2的厚度及橫寬度的上下及左右的尺寸。殼體3,只要上壁33及下壁32區劃插入口4的上下即可,也可藉由與殼體3不同的構件形成的側壁(例如金屬板或樹脂板等)來區劃寬度方向兩端。
觸頭5,如第4圖所示,例如以衝壓等方式將預定厚度的板狀的導電性材料藉由衝裁所形成。以該方式形成的觸頭5,具備有:朝前後方向(第2圖中上下方向)延伸設置的棒狀的固定側臂部51、以及朝該固定側臂部51的同 方向延伸設置,在平板狀纜線2的厚度方向與固定側臂部51相對向的棒狀的可動側臂部(藉由在槓桿6設置的凸輪部61所驅動的可動側臂部)52。在本實施方式,觸頭5,在固定側臂部51配置於較可動側臂部52更下方的狀態,收容於殼體3。該固定側臂部51與可動側臂部52,各長邊方向的中間部彼此是以連結彈簧部53所連結,全體形成為大致H形狀。此時,連結彈簧部53成為可動側臂部52開閉時的支點。在固定側臂部51的後端側設置有用來裝配於電路基板C之端子部51b,藉由該端子部51b讓觸頭5與電路基板C電導通。可動側臂部52的後端側成為彈簧部52b。當將觸頭5壓入於殼體3時,成為將觸頭5卡合於殼體3的構造。針對該觸頭卡合構造在後面詳細說明。
在本實施方式,將平板狀纜線2的訊號端子21排列成交錯狀,以與該交錯狀的訊號端子21嵌合的方式,交互並排設置有效嵌合長度(從連結彈簧部起到可動側接點部為止的臂部的長度)不同的兩種觸頭5A、5B。具體來說,相較於從殼體3的寬度方向的一端側起算第奇數個觸頭5A,從一端側起算第偶數個的觸頭5B其有效嵌合長度較長。一般來說,第奇數個觸頭其有效嵌合長度較短,第偶數個觸頭其有效嵌合長度較長,所以該構造很實用。
在本實施方式,將觸頭5A、5B交互並排設置,且在殼體3的寬度方向的兩端設置有效嵌合長度較短的觸頭5A,所以即使從殼體3的寬度方向的任一側起算,第奇數 個設置著觸頭5A,第偶數個設置著觸頭5B。在本實施方式,觸頭5具有:觸頭(第1觸頭:有效嵌合長度較短的觸頭)5A、以及有效嵌合長度與觸頭5A不同的觸頭(第2觸頭:有效嵌合長度較觸頭5A更長的觸頭)5B。觸頭的種類,不限於兩種,一種也可以三種以上也可以。
將觸頭5A從前方側(壓入方向的其中一側)插入(壓入)到溝部31,將觸頭5B從後方側(壓入方向的另一側)插入(壓入)到溝部31。也就是說,在本實施方式,藉由將觸頭5A及觸頭5B從不同方向分別插入到溝部31來將其壓入到殼體3。
槓桿6,藉由合成樹脂等的絕緣材料的射出成形等方式而一體成形,在一端部6a(第4圖中下方)設置有:用來將關閉方向的按壓力附加於觸頭5的固定側接觸部51a與可動側接觸部52a之間的凸輪部61。在另一端部6b(第4圖中上方)設置有用來將槓桿6進行轉動操作的操作部62。
而且將槓桿6配置在:設置有端子部51b或彈簧部52b的觸頭5的後端側,並且使凸輪部61位於固定側臂部51及可動側臂部52的各後端部51c、52c之間。此時,在槓桿6形成有:用來將可動側臂部52的後端部52c插入的開口部63。以該方式藉由將槓桿6配置在觸頭5的後端部,也就是配置在殼體3的後端部,而構成後鎖定型的連接器1。
槓桿6,如第4圖所示在初期狀態立起而成為非鎖定 狀態。另一方面,在將平板狀纜線2插入到插入口4之後,如第5圖所示,藉由將槓桿6如箭頭a所示朝後方轉動倒下而成為鎖定狀態,在該鎖定狀態將平板狀纜線2與觸頭5電導通。也就是說,藉由將槓桿6的操作部62朝後方轉動而倒下,凸輪部61作用將觸頭5的固定側臂部51與可動側臂部52的後端部51c、52c之間推開。而固定側臂部51與可動側臂部52,以連結彈簧部53為支點而各前端部51d、52d朝關閉方向動作。藉此,以在固定側臂部51與可動側臂部52的前端部51d、52d設置的固定側接觸部51a與可動側接點部52a,將平板狀纜線2的兩面強力夾入。藉由該夾入,將觸頭5與平板狀纜線2電導通且能防止平板狀纜線2的脫離。
在後鎖定型的連接器1,在使槓桿6成為鎖定狀態時,槓桿6未與觸頭5重疊而能配置於觸頭5的後方,所以相較於前鎖定型的連接器更能促進薄型化。
在用來插入平板狀纜線2的插入口4,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設置有:用來保護插入口4的兩側壁34之保護構件100。保護構件100,如第6圖所示,具有直線狀的安裝部102,將該安裝部102的前端部U字型地折返,該彎曲成U字型的部分成為用來保護側壁34的前面34a的保護部101。保護部101,是將安裝部102的局部(前端部)加工而形成為一體。此時,保護構件100,全體適合以耐磨耗性優異的金屬材料,例如磷青銅、黃銅、鈦銅、鈹銅或不鏽鋼等形成。
另一方面如第2圖所示,在兩側壁34的壁部內留下預定厚度t形成有用來將保護構件100的安裝部102插入的安裝孔34b。藉由將安裝部102插入到該安裝孔34b,讓U字型的保護構件100的保護部101覆蓋側壁34的前面(前端面)34a。
在安裝部102的下邊中央部設置有:用來與在安裝孔34b設置的卡合凹部(省略圖示)卡合的卡合凸部102a,藉由將該卡合凸部102a卡合於上述卡合凹部,則能防止安裝部102脫落。
在保護構件100設置有:將保護部101的前端部朝插入口4的內側延伸設置,對平板狀纜線2的兩側施加一定的按壓彈力的纜線保持部103。保護構件100,藉由具備有:保護部101、安裝部102及纜線保持部103,全體成為釣鉤形狀。
在保護構件100設置有纜線保持部103,另外在插入口4的兩側壁34的內側,以深度d形成作為該纜線保持部103的收納空間的溝部34c。溝部34c的深度d,是與纜線保持部103的厚度相等、或稍大於其厚度都適合。
本實施方式的纜線保持部103,在從保護部101的前端沿著側壁34朝插入口4的內側延長之後,其延伸設置的前端部103a朝向插入口4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側稍微彎曲。因此,纜線保持部103的前端部103a,其外型在自然狀態成為從側壁34的內側稍微朝插入口4內突出。此時,纜線保持部103,藉由彎曲成U字型的保護部101 所具備的彈力,來施加用來將所插入的平板狀纜線2的側面按壓的彈壓力。
在第2圖用來圖示纜線保持部103的自然狀態,纜線保持部103的前端部103a的外型為較平板狀纜線2的側面更朝內側突出。可是,在將平板狀纜線2插入到插入口4的實際狀態,藉由平板狀纜線2的側面,將纜線保持部103的前端部103a壓入到較平板狀纜線2的側面更外側。
如第2圖所示,在保護構件100安裝於側壁34的狀態,在保護構件100的保護部101與兩側壁34的前面34a之間設置有預定的間隙δ。
並且在本實施方式的保護構件100的表面實施電鍍處理。保護構件100,分別安裝於插入口4的兩側壁34,其一對保護構件100配置成左右對稱。
在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將觸頭5的端子部51b裝配於電路基板C。另一方面,當平板狀纜線2插入於連接器1的插入口4而使槓桿6成為鎖定狀態時,將平板狀纜線2與觸頭5電導通。於是,將平板狀纜線2插入於插入口4藉由將槓桿6鎖定,將平板狀纜線2與電路基板C經由觸頭5電導通。
接著針對觸頭卡合構造詳細說明。以下針對觸頭5A及觸頭5B之中有效嵌合長度較短的觸頭5A的卡合構造來說明。該觸頭5A從前方側(壓入方向的一方側)壓入到溝部31。將觸頭5A插入到殼體3的上壁33及下壁32, 且將固定側臂部51的後方側(固定側臂部的較連結彈簧部更靠近插脫方向插入側的部位)壓入到下壁32、以及設置在溝部31的後方側而將相鄰的隔壁部35彼此連結的連結壁部(上側限制部)36之間。在本實施方式,將壓入的範圍限定在下壁32與連結壁部36之間,藉此容易將觸頭5A壓入於殼體3。在本實施方式,將連結壁部36形成在溝部31的內側(在溝部31,插入於該溝部31的觸頭5A的插脫方向插入側的部位)。於是,當將觸頭5A壓入於溝部31內時,將觸頭5A插入於溝部31內至某程度,以其狀態進行壓入。因此,當將觸頭5A壓入於溝部31內時,能防止觸頭5A變形或損壞。
當將觸頭5A插入於殼體3時,在插入的觸頭5,最初插入於殼體3的溝部31內之側成為觸頭5的插脫方向插入側。也就是說,從殼體3的前方側插入的觸頭5A,該觸頭5A的後方側(第10圖的右側)成為插脫方向插入側,前方側(第10圖的左側)成為插脫方向脫離側。另一方面,從殼體3的後方側插入的觸頭5B,該觸頭5B的前方側(第4圖的左側)成為插脫方向插入側,後方側(第4圖的右側)成為插脫方向脫離側。
在本實施方式,針對觸頭5B,雖然舉例將觸頭5B壓入成被殼體3的上壁33及下壁32所夾持,而也可作成在插入觸頭5B的溝部內形成連結壁部(上側限制部),將壓入範圍限定在下壁32與連結壁部之間的構造。
第7圖是示意性地顯示比較例的連接器1的剖面圖, 第8圖是第7圖中的區域E1的放大圖。在該構造,當將觸頭5A壓入於殼體3時,會有藉由其壓入力對殼體3造成很大負荷的問題。具體來說,如第8圖所示,在觸頭5A的固定側臂部51的後方側(固定側臂部的較連結彈簧部更靠近插脫方向插入側的部位),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突起部(觸頭側卡合部)71。在殼體3的下壁32形成有用來將突起部71卡合的卡合部(殼體側卡合部)72。在第8圖當從前方(從左往右的方向)將觸頭5A壓入於殼體3時,在固定側臂部51形成的突起部71卡合於:在下壁32形成的卡合部72,成為將觸頭5A卡合於殼體3的構造。
此時,在卡合部72的上面72a的前後方向中央(壓入方向中央)附近產生上方向(與壓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一方側)的壓入力f11,在突起部71產生下方向(與壓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另一方側)的壓入力f12。該壓入力f11與f12,如第8圖所示,在上下方向(正交方向),由於產生於同一鉛直線上,將固定側臂部51朝上下頂出,對殼體3的下壁32的負荷變大。因此如第9圖所示,往往在殼體3的下壁32的背面會因觸頭壓入導致產生膨脹部73。
第10圖是示意性地顯示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的剖面圖,第11圖是第10圖中的區域E2的放大圖。與比較例同樣地,在觸頭5A的固定側臂部51的後方側(固定側臂部的較連結彈簧部更靠近插脫方向插入側的 部位),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突起部(觸頭側卡合部)81。在殼體3的下壁32形成有用來將突起部81卡合的卡合部(殼體側卡合部)82。與比較例不同之處在於將突起部81形成在相較於比較例(突起部71)更靠近第11圖更右側。也就是說,在比較例,如第8圖所示,在卡合部72的上面72a的壓入方向中央附近卡合著突起部71,相對的在本實施方式,如第11圖所示,成為在較卡合部82的上面82a的壓入方向中央更右側(相對於壓入方向中央朝壓入方向一方側偏離的位置)卡合著突起部81。
藉此,朝下方向的壓入力f22,會朝較比較例(壓入力f12)更右側移動。另一方面,上方向的壓入力f12,與比較例(壓入力f11)同樣地產生於卡合部82的上面82a的壓入方向中央附近。結果,在壓入力f21、f22不在同一鉛直線上的位置將觸頭5A卡合於殼體3。因此使上下頂出情形減少,而能減輕對殼體3的負荷。
以該方式讓壓入力f21、f22的位置錯開的話,會產生在第10圖朝逆時鐘方向的旋轉力矩f10。因此,防止焊接部(觸頭5)浮起,可達成組裝尺寸的穩定化。
在將形成有突起部81的固定側臂部51的後方側壓入於殼體3的情況,突起部81,在將較卡合部82的上面82a的壓入方向中央更靠近右側上部朝下方及左側按壓的狀態,卡合於卡合部82。藉由該突起部81與卡合部82的卡合,進行觸頭5A朝殼體3的固定,並且防止觸頭5A從殼體3脫落。也就是說,藉由將突起部81壓入成從較 卡合部82更靠近觸頭5A的插脫方向插入側卡住,來限制觸頭5A相對於殼體3朝插脫方向脫離側的相對移動。
這裡是預定在圖面上是從左往右的方向將觸頭5A壓入於殼體3,在卡合部82的右側配置有突起部81的情況。因此,雖然舉例在較卡合部82的上面中央更右側卡合著突起部81的構造,而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例如在卡合部82的左側配置有突起部81的情況,在較卡合部82的上面中央更左側卡合著突起部81。
這裡雖然針對在殼體3的上下方向產生壓入力f21、f22的情況來說明,而壓入力f21、f22的方向並不限於此。也就是說,只要是在與壓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產生的壓入力即可,正交方向為任何方向都可以。
雖然舉例將觸頭5之中有效嵌合長度較短的觸頭5A壓入於殼體3時,在與壓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產生的壓入力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位置,將觸頭5A卡合於殼體3的構造,而在有效嵌合長度較長的觸頭5B,也可讓在正交方向產生的壓入力不在同一直線上。
也就是說,在使用複數種的觸頭的連接器的情況,也可在至少一種的觸頭適用本發明。
無論觸頭的種類數量為何(不管觸頭的種類為一種或兩種以上),只要觸頭具有至少一個:當壓入於殼體時,在與壓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產生的壓入力未成為同一直線上的位置,與殼體卡合的第1觸頭即可。例如在配置有複數觸頭5A的情況,可讓複數的觸頭5A之中的一部分 的觸頭5A,當壓入於殼體時,在與壓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產生的壓入力未成為同一直線上的位置,與殼體卡合。
如以上說明,藉由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當將觸頭5(觸頭5A)壓入於殼體3時在與壓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產生的壓入力未成為同一直線上的位置,將觸頭5卡合於殼體3。也就是說,而且觸頭5具有至少一個:當壓入於殼體3時,在與壓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產生的壓入力未成為同一直線上的位置,與殼體3卡合的觸頭(第1觸頭)5A。因此使頂出情形減少,而能減輕對殼體3的負荷。
具體來說,與壓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為觸頭5(觸頭5A)壓接平板狀纜線2的方向。也就是說,在觸頭5壓接平板狀纜線2的方向產生的壓入力f21、f22不在同一鉛直線上的位置,能使觸頭5卡合於殼體3。
觸頭5(觸頭5A),具備有朝與壓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突出的突起部81,殼體3,具備有將突起部81卡合的卡合部82,在卡合部82的上面82a的較壓入方向中央更右側(相對於壓入方向中央朝壓入方向一方側偏離的位置)卡合著突起部81。也就是說,能以卡合突起部81這樣簡單的構造達成觸頭卡合構造。
以上針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來說明,而本發明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也可進行各種變形方式。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雖然針對藉由突起部81卡合觸頭5的構造 來說明,而本發明並未特別限定,能採用各種觸頭卡合構造。
例如可作成如第12圖及第13圖所示的連接器1A。
第12圖是示意性地顯示連接器1的變形例的連接器1A的剖面圖,第13圖是第12圖中的區域E3的放大圖。
連接器1A,基本上作成與上述實施方式所示的連接器1大致相同的構造。也就是說,連接器1A具備有:收容導電性的觸頭5的殼體3、設置在殼體3的前方側並且以該殼體3的上壁33及下壁32區劃上下,而可將平板狀纜線2插入的插入口4、以及設置在殼體3的後方側,藉由轉動操作使觸頭5壓接於平板狀纜線2使其相互導通連接的槓桿6。
插入口4,是以殼體3的上壁33及下壁32區劃上下,並且藉由殼體3的兩側壁34區劃寬度方向兩端。在本變形例,也可將寬度方向兩端以與殼體3不同的構件形成的側壁(例如金屬板或樹脂板等)所區劃。
觸頭5,具備有:朝前後方向延伸設置的棒狀的固定側臂部51、以及朝該固定側臂部51的同方向延伸設置,在平板狀纜線2的厚度方向與固定側臂部51相對向的棒狀的可動側臂部(藉由在槓桿6設置的凸輪部61所驅動的可動側臂部)52。該固定側臂部51與可動側臂部52,各長邊方向的中間部彼此是以連結彈簧部53所連結,全體形成為大致H形狀。在本變形例,觸頭5,在固定側臂部51配置於較可動側臂部52更下方的狀態,收容於殼體3。
觸頭5,具有:觸頭(第1觸頭:有效嵌合長度較短的觸頭)5A、以及有效嵌合長度與觸頭5A不同的觸頭(第2觸頭:有效嵌合長度較觸頭5A更長的觸頭)5B。在本變形例,觸頭的種類,不限於兩種,一種也可以三種以上也可以。
將觸頭5A從前方側插入到溝部31,將觸頭5B從後方側插入到溝部31。
在殼體3的下壁31的上部,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卡合部(殼體側卡合部)82,在觸頭5A的固定側臂部51的後方側(固定側臂部的較連結彈簧部更靠近插脫方向插入側的部位),在固定側臂部51的下部,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突起部(觸頭側卡合部)81。藉由使突起部81卡合於在下壁32形成的卡合部82,將觸頭5A卡合於殼體3。卡合部(殼體側卡合部)82,形成在較殼體3的下壁32的插脫方向中央部更靠近插脫方向插入側。
如上述,連接器1A的觸頭5具有觸頭(第1觸頭)5A,該觸頭5A形成有:當觸頭5插入於殼體3時,與在殼體3的下壁31形成的朝上方突出的卡合部(殼體側卡合部)82卡合的突起部(觸頭側卡合部)81。無論觸頭的種類數量為何(不管觸頭的種類為一種或兩種以上),只要觸頭具有至少一個第1觸頭,該第1觸頭形成有:當觸頭插入於殼體時,與在該殼體形成的殼體側卡合部卡合的觸頭側卡合部即可。
當將突起部(觸頭側卡合部)81卡合於卡合部(殼體側 卡合部)82時,限制觸頭(第1觸頭)5A對於殼體3的朝插脫方向脫離側的相對移動(觸頭5A對於殼體3的朝前方的相對移動)。
具體來說,如第13圖所示,藉由讓突起部(觸頭側卡合部)81的前面(插脫方向脫離側的面部)81a抵接於:卡合部(殼體側卡合部)82的後面(插脫方向插入側的面部)82b,限制觸頭(第1觸頭)5A對於殼體3的朝插脫方向脫離側的相對移動(觸頭5A對於殼體3的朝前方的相對移動)。卡合部(殼體側卡合部)82的後面(插脫方向插入側的面部)82b、與突起部(觸頭側卡合部)81的前面(插脫方向脫離側的面部)81a的抵接,在本變形例雖然為面接觸,而並不需要使其面接觸。
在本變形例,在將觸頭(第1觸頭)5A插入的溝部31的後方側,形成有將相鄰的隔壁部35彼此連結的連結壁部(上側限制部)36,藉由該連結壁部(上側限制部)36,限制固定側臂部51的後方側(固定側臂部的較連結彈簧部更靠近插脫方向插入側的部位)朝上方移動的情形。也就是說,在殼體3,形成有:限制固定側臂部51的插脫方向插入側朝上方移動的情形之連結壁部(上側限制部)36。卡合部(殼體側卡合部)82的後面(插脫方向插入側的面部)82b、與連結壁部(上側限制部)36的後面(插脫方向插入側的面部)36a,形成為存在於同一平面內。藉此則不用複雜的模具則能形成殼體3。
在本變形例,在突起部(觸頭側卡合部)81卡合於卡合 部(殼體側卡合部)82的狀態,觸頭(第1觸頭)5A並非壓入而是插入於殼體3。在本變形例的構造,當觸頭(第1觸頭)5A對殼體3插入時,當突起部(觸頭側卡合部)81位於下壁32與連結壁部36之間時,成為將觸頭(第1觸頭)5A壓入於殼體3的狀態。可是,在突起部(觸頭側卡合部)81卡合於卡合部(殼體側卡合部)82的狀態,在殼體3未產生壓入力。
在本變形例,藉由端子部51b來限制:觸頭(第1觸頭)5A的對於殼體3的朝插脫方向插入側的相對移動(觸頭5A對於殼體3的朝後方的相對移動)。觸頭(第1觸頭)5A對於殼體3的朝下側的相對移動,是藉由下壁31所限制。
在本變形例,觸頭5A,在被限制朝插脫方向的兩側的相對移動並且被限制朝上下方向的兩側的相對移動的狀態,插入於殼體3。因此,即使在殼體3未產生壓入力的狀態,也能防止觸頭5A的晃動。
針對觸頭5B,在本變形例,是舉例將觸頭5B壓入成被殼體3的上壁33及下壁32所夾持。可是在觸頭5B也可適用本變形例的構造。
在以上的本變形例,也能達到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的作用、效果。
在本變形例,在突起部(觸頭側卡合部)81卡合於卡合部(殼體側卡合部)82的狀態,觸頭(第1觸頭)5A並非壓入而是插入於殼體3。因此,能盡量抑制來自觸頭的力量施 加於殼體3,能更減少對殼體3的負荷。
這種構造方式,如本變形例,在固定側臂部的較連結彈簧部更靠近插脫方向插入側的部位形成有觸頭側卡合部81的情況、或在較殼體3的下壁32的插脫方向中央部更靠近插脫方向插入側形成有殼體側卡合部82的情況,殼體側卡合部82與觸頭側卡合部81的卡合部分會成為殼體3的較容易變形的部位,所以特別有效。
在本變形例,藉由讓突起部(觸頭側卡合部)81的前面(插脫方向脫離側的面部)81a抵接於:卡合部(殼體側卡合部)82的後面(插脫方向插入側的面部)82b,限制觸頭(第1觸頭)5A對於殼體3的朝插脫方向脫離側的相對移動(觸頭5A對於殼體3的朝前方的相對移動)。因此,能以更簡易的構造來限制:觸頭(第1觸頭)5A的對於殼體3的朝插脫方向脫離側的相對移動(觸頭5A對於殼體3的朝前方的相對移動)。
在本變形例,在殼體3,形成有:限制固定側臂部51的插脫方向插入側朝上方移動的情形之連結壁部(上側限制部)36。也就是說,藉由連結壁部(上側限制部)36,限制固定側臂部51的插脫方向插入側朝上方移動的情形。於是,能夠防止在端子部51b朝下方移動的方向讓觸頭5A轉動。結果,能夠防止連接器1A成為對於電路基板C傾斜的狀態。
當然其他在未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可進行各種變更。
觸頭側卡合部的形狀可以作成例如段差狀等各種形狀。殼體側卡合部的形狀也可以作成例如段差狀、凹狀、貫穿孔等各種形狀。尤其如第14圖、第15圖所示,如果將殼體側卡合部的形狀作成貫穿孔82的話,除了能提升卡合強度,還有能夠容易確認卡合狀態的優點。
殼體側卡合部,不限於形成於下壁,也能形成於連結壁部(上側限制部)或殼體的其他部位。觸頭側卡合部的形成部位,也不限於固定側臂部的下部,也能形成於第1觸頭的其他部位。
32‧‧‧下壁
33‧‧‧上壁
36‧‧‧連結壁部
51‧‧‧固定側臂部
52‧‧‧可動側臂部
61‧‧‧凸輪部
81‧‧‧突起部
82‧‧‧卡合部
82a‧‧‧上面
f21‧‧‧壓入力
f22‧‧‧壓入力

Claims (9)

  1. 一種連接器,其特徵為:具備有:收容導電性的觸頭的殼體、設置在上述殼體的前方側並且以該殼體的上壁及下壁區劃上下,而可將平板狀纜線插入的插入口、以及設置在上述殼體的後方側,藉由轉動操作使上述觸頭壓接於上述平板狀纜線使其相互導通連接的槓桿;上述觸頭具有:當壓入於上述殼體時,在與壓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產生的壓入力未成為同一直線上的位置,與上述殼體卡合的第1觸頭。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連接器,其中上述正交方向,為上述第1觸頭壓接上述平板狀纜線的方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連接器,其中上述第1觸頭,具備有朝上述正交方向突出的突起部,上述殼體,具備有將上述突起部卡合的卡合部,上述突起部,在對於上述卡合部的上面的上述壓入方向中央朝上述壓入方向偏離的位置,卡合於上述卡合部。
  4. 一種連接器,其特徵為:具備有:收容導電性的觸頭的殼體、設置在上述殼體的前方側並且以該殼體的上壁及下壁區劃上下,而可將平板狀纜線插入的插入口、以及設置在上述殼體的後方側,藉由轉動操作使上述觸頭壓接於上述平板狀纜線使其相互導通連接的槓桿;上述觸頭具有第1觸頭,該第1觸頭形成有觸頭側卡 合部,當上述觸頭插入於上述殼體時,該觸頭側卡合部卡合於:在該殼體形成的殼體側卡合部;當上述觸頭側卡合部卡合於上述殼體側卡合部時,限制第1觸頭對於殼體朝插脫方向脫離側的相對移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連接器,其中藉由讓上述觸頭側卡合部的上述插脫方向脫離側的面部抵接於:上述殼體側卡合部的上述插脫方向插入側的面部,來限制上述第1觸頭對於上述殼體朝上述插脫方向脫離側的相對移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連接器,其中上述第1觸頭,形成為大致H字形狀,藉由連結彈簧部連結:藉由設置於上述槓桿的凸輪部所驅動的可動側臂部、及固定於上述殼體的固定側臂部;在上述固定側臂部的較上述連結彈簧部更靠近上述插脫方向插入側的部位,形成有上述觸頭側卡合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連接器,其中上述固定側臂部,配置於較上述可動側臂部更下方,並且在上述固定側臂部的下部形成有上述觸頭側卡合部,在上述殼體的下壁的上部形成有上述殼體側卡合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連接器,其中上述殼體側卡合部,形成在較上述殼體的下壁的上述插脫方向中央部更靠近上述插脫方向插入側。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連接器,其中在上述殼體形成有:用來限制上述固定側臂部的上述插脫方向插入 側朝上方移動之上側限制部。
TW102130608A 2012-08-27 2013-08-27 連接器 TWI5957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86113A JP6021058B2 (ja) 2012-08-27 2012-08-27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9850A true TW201409850A (zh) 2014-03-01
TWI595707B TWI595707B (zh) 2017-08-11

Family

ID=50148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0608A TWI595707B (zh) 2012-08-27 2013-08-27 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35503B2 (zh)
JP (1) JP6021058B2 (zh)
KR (1) KR20140027886A (zh)
CN (1) CN103633462B (zh)
TW (1) TWI5957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58705B2 (ja) * 2012-09-11 2016-08-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131926B2 (ja) * 2014-10-03 2017-05-24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332046B2 (ja) * 2015-01-14 2018-05-3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342342B2 (ja) * 2015-01-26 2018-06-1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592995B2 (ja) * 2015-07-08 2019-10-23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112290262A (zh) 2015-09-08 2021-01-29 安费诺富加宜(亚洲)私人有限公司 电力连接器
JP6533151B2 (ja) 2015-11-18 2019-06-1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CN111164836B (zh) * 2017-08-03 2023-05-12 安费诺有限公司 用于低损耗互连系统的连接器
CN115632285A (zh) 2018-04-02 2023-01-20 安达概念股份有限公司 受控阻抗线缆连接器以及与其耦接的装置
WO2020154507A1 (en) 2019-01-25 2020-07-30 Fci Usa Llc I/o connector configured for cable connection to a midboard
US11101611B2 (en) 2019-01-25 2021-08-24 Fci Usa Llc I/O connector configured for cabled connection to the midboard
CN114788097A (zh) 2019-09-19 2022-07-22 安费诺有限公司 具有中间板线缆连接器的高速电子系统
CN113258325A (zh) 2020-01-28 2021-08-13 富加宜(美国)有限责任公司 高频中板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64391A (en) * 1990-09-27 1991-11-12 Amp Incorporated Asymmetrical high density contact retention
TW325602B (en) * 1995-11-09 1998-01-21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exible substrate
KR100895344B1 (ko) * 2004-08-10 2009-04-28 다이이치 덴시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코넥터
JP4672485B2 (ja) * 2005-08-25 2011-04-20 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 コネクタ装置
JP2008066245A (ja) * 2006-09-11 2008-03-21 Molex Inc 中継コネクタ
JP4858249B2 (ja) * 2007-03-19 2012-01-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8282668A (ja) 2007-05-10 2008-11-20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ンタクト及びコネクタ
JP2010049999A (ja) * 2008-08-22 2010-03-04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817466B2 (ja) * 2009-01-22 2011-11-1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558040B2 (ja) * 2009-07-29 2014-07-23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コネクタ
JP5739104B2 (ja) * 2010-01-29 2015-06-24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コネクタ
JP5123975B2 (ja) * 2010-04-08 2013-01-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2004072A (ja) * 2010-06-21 2012-01-05 Omron Corp コネクタ
US7931492B1 (en) * 2010-07-29 2011-04-26 Taiwan Suncagey Industrial Co., Ltd.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terminal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1887191U (zh) * 2010-08-31 2011-06-29 帏翔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2076456U (zh) * 2011-05-03 2011-12-14 富顶精密组件(深圳)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735503B2 (en) 2017-08-15
CN103633462A (zh) 2014-03-12
KR20140027886A (ko) 2014-03-07
JP2014044849A (ja) 2014-03-13
TWI595707B (zh) 2017-08-11
US20140057475A1 (en) 2014-02-27
CN103633462B (zh) 2018-08-28
JP6021058B2 (ja) 2016-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5707B (zh) 連接器
US6716069B2 (en) Connector with a housing and a retainer held securely on the housing
TWI384691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795381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US1086223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housing having a lance engaging a box terminal
US9112306B2 (en) Connector
CN110945722B (zh) 连接器
JP7473613B2 (ja) 金具、金具付き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13851880B (zh) 连接器
US883419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elastic locking mechanism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thereof
JP2013145659A (ja) コネクタ
JP2016162605A (ja) 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JP2009170323A (ja) コネクタ
JP3659198B2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及び端子金具
CN112821134A (zh) 连接器
JP5107004B2 (ja) 合体コネクタ
TWI814300B (zh)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JP2010118150A (ja) コネクタ
CN113228425B (zh) 连接器
JP6248062B2 (ja) コネクタ
CN115244787A (zh) 卡缘连接器
JP6491008B2 (ja) 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JP2023092966A (ja) コネクタ
KR20200023178A (ko) 커넥터 및 커넥터 조립체
JP3680735B2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