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33462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33462A
CN103633462A CN201310376229.0A CN201310376229A CN103633462A CN 103633462 A CN103633462 A CN 103633462A CN 201310376229 A CN201310376229 A CN 201310376229A CN 103633462 A CN103633462 A CN 1036334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housing
holding section
square
pres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7622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33462B (zh
Inventor
东城胜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334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334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334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334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01R13/62938Pivoting lever comprising own camm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备:壳体(3),其收容导电性的触头(5);插入口(4),其设于壳体(3)的前方侧且上下由该壳体(3)的上壁(33)及下壁(32)划分出,该插入口(4)能够供平板状电缆(2)插入;杆(6),其设于壳体(3)的后方侧,通过对该杆(6)进行转动操作而使触头(5)压接于平板状电缆(2),从而使触头(5)与平板状电缆(2)彼此导通连接。并且,触头(5)具有第一触头(5A),第一触头(5A)在下述位置与壳体(3)卡合,上述位置是将第一触头(5A)压入壳体(3)时在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产生的压入力(f21、f22)不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位置。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连接器,已知有杆设置在壳体的前方侧(插入口侧)的前锁式的连接器和杆设置在壳体的后方侧的后锁式的连接器。
在壳体中收容有导电性的触头。触头具有配置在平板状电缆的上下两侧的一对臂,将平板状电缆插入该一对臂之间。当在该状态下操作杆时,一对臂以设置在所述两臂间的支点部为中心而通过前端侧夹持平板状电缆的上下两面。
此时,在前锁式的连接器中,杆的转动力作用在比臂的支点部靠前端侧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后锁式的连接器中,杆的转动力作用在比臂的支点部靠后端侧的位置。即,在前锁式中,通过使杆的转动力作用在直接使连接器的前端侧关闭的方向上,从而握持平板状电缆。另一方面,在后锁式中,通过使杆的转动力作用在使连接器的支点部的后端侧打开的方向上,由此通过关闭的前端侧握持平板状电缆。如此,在前锁式和后锁式中,使杆的转动力作用于触头上的位置在支点的前侧和后侧不同。然而,在后锁式中,由于能够在触头的后方确保处于锁定状态的杆的收纳空间,因此与前锁式的连接器相比能够实现连接器的低背化。
在此,对于将触头压入壳体而进行保持的结构记载在例如日本特开2008-282668号公报中。即,连接器具备沿压入方向延伸的主体部和从该主体部向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此外,在壳体上形成有压入触头的触头插入孔和与该触头插入孔相连且保持触头的突起部的突起保持部。并且,成为将触头压入壳体的触头插入孔、触头的突起部被压入至到达壳体的突起保持部而被保持的结构。
然而,在将触头压入壳体时,由于该压入力而对壳体施加较大的负荷。因此,具有在壳体的里面产生因触头压入而引起的膨胀的情况。这样的问题由于连接器的薄型化而更加显著。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减小因触头压入而对壳体施加的负荷的连接器。
本发明为一种连接器,其具备:壳体,其收容导电性的触头;插入口,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前方侧且上下由该壳体的上壁及下壁划分出,该插入口能够供平板状电缆插入;杆,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后方侧,通过对该杆进行转动操作而使所述触头压接于所述平板状电缆,从而使所述触头与所述平板状电缆彼此导通连接。而且,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触头具有第一触头,所述第一触头在下述位置与所述壳体卡合,上述位置是在将所述第一触头压入所述壳体时在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产生的压入力不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位置。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为,所述正交方向为所述第一触头对所述平板状电缆进行压接的方向。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一触头具备向所述正交方向突出的突起部,所述壳体具备卡合所述突起部的卡合部,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卡合部的上表面的相对于所述压入方向中央向所述压入方向偏移了的位置与所述卡合部卡合。
此外,本发明为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收容导电性的触头;插入口,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前方侧且上下由该壳体的上壁及下壁划分出,该插入口能够供平板状电缆插入;杆,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后方侧,通过对该杆进行转动操作而使所述触头压接于所述平板状电缆,从而使所述触头与所述平板状电缆彼此导通连接。并且,所述触头具有第一触头,该第一触头形成有在插入所述壳体时与形成在该壳体上的壳体侧卡合部卡合的触头侧卡合部,在所述触头侧卡合部卡合于所述壳体侧卡合部时,第一触头相对于壳体向插脱方向脱离侧的相对移动被限制。
此外,在本发明中,通过所述触头侧卡合部的所述插脱方向脱离侧的面与所述壳体侧卡合部的所述插脱方向插入侧的面抵接,从而所述第一触头相对于所述壳体向所述插脱方向脱离侧的相对移动被限制。
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触头形成为可动侧臂与固定侧臂通过连结弹簧部连结而成的大致H状,所述可动侧臂由设于所述杆上的凸轮部驱动,所述固定侧臂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在所述固定侧臂的比所述连结弹簧部靠所述插脱方向插入侧的部位形成有所述触头侧卡合部。
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述固定侧臂配置在比所述可动侧臂靠下方的位置,并且所述触头侧卡合部形成在所述固定侧臂的下部,所述壳体侧卡合部形成在所述壳体的下壁的上部。
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述壳体侧卡合部形成在所述壳体的下壁的比所述插脱方向中央部靠所述插脱方向插入侧的位置。
此外,在本发明中,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限制所述固定侧臂的所述插脱方向插入侧向上方移动的上侧限制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保护构件的安装状况的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2的B-B线的表示杆的非锁定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杆的锁定状态的与图4对应的剖视图。
图6是图3所示的保护构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8是图7中的区域E1的放大图。
图9是比较例所涉及的在壳体的下壁的里面产生的膨胀的说明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中的区域E2的放大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连接器的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中的区域E3的放大图。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连接器的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4中的区域E4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图1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1的一实施方式的图,连接器1使FPC(柔性印制基板)、FFC(柔性扁平电缆)等平板状电缆2与电路基板C(参照图4)导通连接。
如图1及图2所示,连接器1具有绝缘性的壳体3,在该壳体3的前方侧(图2中下方)设置有能够供平板状电缆2插入的插入口4。并且,能够与从插入口4插入的平板状电缆2导通连接的多个导电性的触头5以横向排列的状态整齐地收容在壳体3内。
此外,在壳体3的后方侧(图2中上方)安装有杆6,通过对该杆6进行转动操作而使触头5压接于平板状电缆2,从而使触头5与平板状电缆2彼此导通连接。
壳体3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安装有触头5的槽部31沿壳体3的前后方向(图2中上下方向)贯通该壳体3,且在横向(宽度方向:图2中左右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槽部31。该槽部31通过隔壁部35在宽度方向上划分出,该隔壁部35形成有向前方侧开口而能够供平板状电缆2插入的切口部35a。并且,通过在各个槽部31中分别安装一个触头5,从而多个触头5以横向排列的状态整齐地配置。
如图3所示,插入口4通过壳体3的下壁32、上壁33及两侧壁34被划分成横宽的扁平的矩形状。即,插入口4的上下通过壳体3的上壁33及下壁32划分出,且宽度方向两端通过壳体3的两侧壁34划分出。当然,插入口4的开口面积形成为上下及左右的尺寸与平板状电缆2的厚度及横向宽度相适应。需要说明的是,只要通过壳体3的上壁33及下壁32划分出插入口4的上下即可,插入口4的宽度方向两端也可以通过由与壳体3不同的构件形成的侧壁(例如,金属板或树脂板等)来划分出。
如图4所示,触头5通过对规定厚度的板状的导电性材料进行例如冲压等冲孔而形成。如此形成的触头5具备:沿前后方向(图2中上下方向)延伸配置的棒状的固定侧臂51;沿与该固定侧臂51相同的方向延伸配置、且在平板状电缆2的厚度方向上与固定侧臂51对置的棒状的可动侧臂(由设置在杆6上的凸轮部61驱动的可动侧臂)52。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头5以固定侧臂51配置在比可动侧臂52靠下方的状态收容于壳体3。并且,所述固定侧臂51和可动侧臂52通过各自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彼此由连结弹簧部53连结,从而整体形成为大致H状。此时,连结弹簧部53成为可动侧臂52开闭时的支点。此外,在固定侧臂51的后端侧设置有向电路基板C安装的端子部51b,通过该端子部51b使触头5与电路基板C电导通。并且,可动侧臂52的后端侧成为弹簧部52b。当将触头5压入壳体3时,成为触头5与壳体3卡合的结构。对于该触头卡合结构在后述进行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平板状电缆2的信号端子21排列成锯齿状,有效嵌合长度(从连结弹簧部到可动侧接触部的臂的长度)不同的两种触头5A、5B交替地并列设置,以与所述锯齿状的信号端子21嵌合。具体地说,从壳体3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数起第偶数个触头5B的有效嵌合长度比从一端侧数起第奇数个触头5A的有效嵌合长度长。通常,第奇数个触头的有效嵌合长度较短,第偶数个触头的有效嵌合长度较长,因此这样的结构较为实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触头5A、5B交替地并列设置,且在壳体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效嵌合长度较短的触头5A,因此无论从壳体3的宽度方向哪一侧数起,均在第奇数个设有触头5A,在第偶数个设有触头5B。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头5具有触头(第一触头:有效嵌合长度较短的触头)5A和有效嵌合长度与触头5A不同的触头(第二触头:有效嵌合长度比触头5A长的触头)5B。需要说明的是,触头的种类不局限于两种,也可以为1种,还可以为3种类以上。
并且,触头5A从前方侧(压入方向的一方侧)插入(压入)槽部31,触头5B从后方侧(压入方向的另一方侧)插入(压入)槽部3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触头5A及触头5B分别从不同的方向插入槽部31而压入壳体3。
杆6通过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的注塑成型等而一体地成形,在一端部6a(图4中下方)设置有向触头5的固定侧接触部51a与可动侧接触部52a之间施加关闭方向的按压力的凸轮部61。此外,在另一端部6b(图4中上方)设置有对杆6进行转动操作的操作部62。
并且,将杆6配置在触头5的设有端子部51b、弹簧部52b的后端侧,并使凸轮部61位于固定侧臂51及可动侧臂52各自的后端部51c、52c之间。此时,在杆6上形成有用于供可动侧臂52的后端部52c插入的开口部63。通过如此将杆6配置在触头5的后端部、即壳体3的后端部,从而构成后锁式的连接器1。
杆6在图4所示的初始状态下立起而成为非锁定状态。另一方面,在将平板状电缆2插入到插入口4中后,如图5所示,通过使杆6如箭头a所示那样向后方转动而倒下从而成为锁定状态,在该锁定状态下,平板状电缆2与触头5电导通。即,通过使杆6的操作部62向后方转动而倒下,从而凸轮部61以将触头5的固定侧臂51与可动侧臂52的后端部51c、52c之间顶开的方式起作用。于是,固定侧臂51与可动侧臂52以连结弹簧部53为支点向各自的前端部51d、52d关闭的方向动作。由此,能够利用设置在固定侧臂51与可动侧臂52的前端部51d、52d的固定侧接触部51a与可动侧接触部52a强力地夹入平板状电缆2的两面。通过该夹入,能够使触头5与平板状电缆2电导通,且能够防止平板状电缆2的脱离。
如此,在后锁式的连接器1中,在杆6为锁定状态的情况下,由于能够使杆6不与触头5重叠而配置在该触头5的后方,因此与前锁式的连接器相比能够促进低背化。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供平板状电缆2插入的插入口4设置有保护插入口4的两侧壁34的保护构件100。如也在图6中示出的那样,保护构件100具有直线状的安装部102,将该安装部102的前端部折返成U字状,该弯曲成U字状的部分成为保护侧壁34的前表面34a的防护部101。防护部101通过对安装部102的一部分(前端部)进行加工而一体地形成。此时,保护构件100优选整体由耐磨损性良好的金属材料例如磷青铜、黄铜、钛铜、铍铜、不锈钢等形成。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两侧壁34的壁厚内以残留规定厚度t的方式形成有供保护构件100的安装部102插入的安装孔34b。并且,通过将安装部102插入该安装孔34b,从而U字状的保护构件100的防护部101覆盖侧壁34的前表面(前端面)34a。
此外,在安装部102的下边中央部设置有与设于安装孔34b中的卡合凹部(省略图示)卡合的卡合凸部102a,通过该卡合凸部102a与上述卡合凹部卡合,能防止安装部102脱出。
此外,在保护构件100上设置有电缆保持部103,该电缆保持部103通过使防护部101的前端部朝向插入口4的里侧延伸配置而成,向平板状电缆2的两侧施加恒定的按压作用力。如此,保护构件100通过具备防护部101、安装部102及电缆保持部103而整体形成为钩针形状。
此外,在保护构件100上设有电缆保持部103,另一方面,在插入口4的两侧壁34的内侧以深度d形成有成为该电缆保持部103的收纳空间的槽部34c。槽部34c的深度d优选与电缆保持部103的厚度相等或比该厚度略大。
本实施方式的电缆保持部103从防护部101的前端沿着侧壁34向插入口4的里侧延长后,该延伸配置的前端部103a朝向插入口4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稍微弯曲。因此,电缆保持部103的前端部103a在自然状态下成为从侧壁34的内侧略微向插入口4内突出的形态。此时,电缆保持部103通过被弯曲成U字状的防护部101所具备的弹力对插入的平板状电缆2的侧面施加有按压的作用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为了示出电缆保持部103的自然状态,电缆保持部103的前端部103a为向平板状电缆2的侧面的内侧突出的形态。然而,在平板状电缆2插入到插入口4中的实际的状态下,成为电缆保持部103的前端部103a被平板状电缆2的侧面向该侧面的外侧压入的形态。
此外,如图2所示,在保护构件100安装于侧壁34的状态下,在保护构件100的防护部101与两侧壁34的前表面34a之间设有规定的间隙6。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00的表面实施了镀敷。此外,保护构件100分别安装于插入口4的两侧壁34,该一对保护构件100配置成左右对称。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触头5的端子部51b安装于电路基板C。另一方面,在将平板状电缆2插入到连接器1的插入口4中并使杆6成为锁定状态时,平板状电缆2与触头5电导通。由此,通过将平板状电缆2插入到插入口4中并将杆6锁定,从而平板状电缆2与电路基板C经由触头5电导通。
接下来,对触头卡合结构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对触头5A及触头5B中的有效嵌合长度较短的触头5A的卡合结构进行说明。该触头5A从前方侧(压入方向的一方侧)压入槽部31。而且,将触头5A插入壳体3的上壁33与下壁32之间,并且将固定侧臂51的后方侧(固定侧臂的比连结弹簧部靠插脱方向插入侧的部位)压入下壁32与设于槽部31的后方侧且将相邻的隔壁部35彼此连结的连结壁部(上侧限制部)36之间。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压入的范围限定在下壁32与连结壁部36之间,通过如此限定而容易将触头5A压入壳体3。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连结壁部36形成在槽部31的里侧(槽部31中的、被插入该槽部31的触头5A的插脱方向插入侧的部位)。由此,在将触头5A压入槽部31内时,将触头5A插入槽部31内至一定程度,并在该状态下进行压入。因此,在将触头5A压入槽部31内时,能够抑制触头5A发生变形或破损。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触头5插入壳体3时,在被插入的触头5中,最初插入壳体3的槽部31内的一侧为触头5的插脱方向插入侧。即,对于从壳体3的前方侧插入的触头5A而言,该触头5A的后方侧(图10的右侧)为插脱方向插入侧,前方侧(图10的左侧)为插脱方向脱离侧。另一方面,对于从壳体3的后方侧插入的触头5B而言,该触头5B的前方侧(图4的左侧)为插脱方向插入侧,后方侧(图4的右侧)为插脱方向脱离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触头5B,例示出了将触头5B以由壳体3的上壁33以及下壁32夹持的方式压入的结构,但也可以构成为,在要插入触头5B的槽部内形成连结壁部(上侧限制部),将压入的范围限定在下壁32与连结壁部之间。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连接器1的剖视图,图8是图7中的区域E1的放大图。在该结构中,当将触头5A压入壳体3时,存在因该压入力而对壳体3施加较大负荷的问题。具体地说,如图8所示,在触头5A的固定侧臂51的后方侧(固定侧臂的比连结弹簧部靠插脱方向插入侧的部位)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触头侧卡合部)71。此外,在壳体3的下壁32上形成有卡合突起部71的卡合部(壳体侧卡合部)72。当从图8中的前方(从左向右的方向)将触头5A压入壳体3时,形成于固定侧臂51的突起部71与形成于下壁32的卡合部72卡合,从而成为触头5A与壳体3卡合的结构。
此时,在卡合部72的上表面72a的前后方向中央(压入方向中央)附近产生上方向(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一方侧)的压入力f11,在突起部71产生下方向(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另一方侧)的压入力f12。如图8所示,该压入力f11和f12在上下方向(正交方向)上产生在同一铅垂线上,因此固定侧臂51向上下扩张,向壳体3的下壁32的负荷增大。因此,如图9所示,具有在壳体3的下壁32的里面产生因触头压入而引起的膨胀73的情况。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的剖视图,图11是图10中的区域E2的放大图。与比较例同样地,在触头5A的固定侧臂51的后方侧(固定侧臂的比连结弹簧部靠插脱方向插入侧的部位)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触头侧卡合部)81。此外,在壳体3的下壁32上形成有卡合突起部81的卡合部(壳体侧卡合部)82。与比较例的不同点在于,突起部81在图11中形成于比比较例(突起部71)靠右侧的位置。即,在比较例中,如图8所示,成为突起部71在卡合部72的上表面72a的压入方向中央附近卡合的结构,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成为突起部81在卡合部82的上表面82a的比压入方向中央靠右侧(相对于压入方向中央向压入方向一方侧偏移了的位置)的位置卡合的结构。
由此,下方向的压入力f22与比较例(压入力f12)相比向右侧移动。另一方面,上方向的压入力f21与比较例(压入力f11)同样,在卡合部82的上表面82a的压入方向中央附近产生。其结果是,触头5A在压入力f21、f22不位于同一铅垂线上的位置与壳体3卡合。因此,上下的扩张得以减少轻,能够减少向壳体3的负荷。
此外,在以上述方式使压入力f21、f22的位置错开时,图10中的绕逆时针的旋转力矩f10起作用。因此,能够防止钎焊部(触头5)翘起,能够实现组装尺寸的稳定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形成有突起部81的固定侧臂51的后方侧压入壳体3的情况下,突起部81以将卡合部82的上表面82a的压入方向中央的右侧上部向下方且向左侧按压的状态与卡合部82卡合。通过突起部81与卡合部82的这种卡合,进行触头5A向壳体3的固定,并进行触头5A从壳体3的防脱。即,通过将突起部81以从比卡合部82靠触头5A的插脱方向插入侧的一侧进行卡挂的方式压入,从而限制触头5A相对于壳体3向插脱方向脱离侧的相对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假定的是从图中的左方向右方将触头5A压入壳体3并且在卡合部82的右侧配置突起部81的情况。因此,例示出了突起部81在卡合部82的上表面的比中央靠右侧的位置进行卡合的结构,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例如,在卡合部82的左侧配置突起部81的情况下,突起部在卡合部82的上表面的比中央靠左侧的位置卡合。
此外,在此对沿壳体3的上下方向产生压入力f21、f2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压入力f21、f22的方向不局限于此。即,只要是在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产生的压入力即可,正交方向可以为任意方向。
此外,在此例示出了触头5中的有效嵌合长度较短的触头5A在将触头5A压入壳体3时在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产生的压入力不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位置与壳体3卡合的结构,也可以是触头5中的有效嵌合长度较长的触头5B在将触头5B压入壳体3时在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产生的压入力不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位置与壳体3卡合的结构。
即,在使用多个种类的触头的连接器的情况下,只要至少1种触头应用本发明即可。
此外,无论触头的种类数如何(触头的种类为1种也好,为两种以上也好),只要触头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触头,且该第一触头在压入壳体时在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产生的压入力不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位置与壳体卡合即可。例如,在配置有多个触头5A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多个触头5A中的一部分触头5A在压入壳体时在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产生的压入力不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位置与壳体卡合也可以。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触头5在将触头5(触头5A)压入壳体3时在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产生的压入力不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位置与壳体3卡合。即,触头5至少具有一个触头(第一触头)5A,该触头5A在压入壳体3时在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产生的压入力不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位置与壳体3卡合。因此,扩张得以减少,能够减少向壳体3的负荷。
具体地说,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为触头5(触头5A)对平板状电缆2进行压接的方向。即,可以使触头5在下述位置与壳体3卡合,上述位置是在触头5对平板状电缆2进行压接的方向上产生的压入力f21、f22不位于同一铅垂线上的位置。
此外,触头5(触头5A)具备向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突出的突起部81,壳体3具备卡合突起部81的卡合部82,突起部81在卡合部82的上表面82a的比压入方向中央靠右侧(相对于压入方向中央向压入方向一方侧偏移了的位置)卡合。即,能够以卡合突起部81这样简单的结构实现触头卡合结构。
以上,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通过突起部81将触头5卡合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采用各种触头卡合结构。
例如,可以形成图12及图13所示的连接器1A。
图12为示意性地表示连接器1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连接器1A的剖视图,图13是图12中的区域E3的放大图。
连接器1A基本上为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连接器1几乎同样的结构。即,连接器1A具备:壳体3,其收容导电性的触头5;插入口4,其设于壳体3的前方侧且上下由该壳体3的上壁33及下壁32划分出,该插入口4能够供平板状电缆2插入;杆6,其设于壳体3的后方侧,通过对该杆6进行转动操作而使触头5压接于平板状电缆2,从而使触头5与平板状电缆2彼此导通连接。
插入口4的上下由壳体3的上壁33及下壁32划分出,并且宽度方向两端由壳体3的两侧壁34划分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中,也可以通过由与壳体3不同的构件形成的侧壁(例如,金属板或树脂板等)划分宽度方向两端。
触头5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配置的棒状的固定侧臂51;沿与该固定侧臂51相同的方向延伸配置、且在平板状电缆2的厚度方向上与固定侧臂51对置的棒状的可动侧臂(由设置在杆6上的凸轮部61驱动的可动侧臂)52。并且,所述固定侧臂51和可动侧臂52通过各自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彼此由连结弹簧部53连结,从而整体形成为大致H状。在本变形例中也是触头5以固定侧臂51配置在比可动侧臂52靠下方的状态收容于壳体3。
此外,触头5具有触头(第一触头:有效嵌合长度较短的触头)5A和有效嵌合长度与触头5A不同的触头(第二触头:有效嵌合长度比触头5A长的触头)5B。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中,触头的种类不局限于两种,也可以为1种,还可以为3种以上。
并且,触头5A从前方侧插入槽部31,触头5B从后方侧插入槽部31。
此外,在壳体3的下壁31的上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卡合部(壳体侧卡合部)82,在触头5A的固定侧臂51的后方侧(固定侧臂的比连结弹簧部靠插脱方向插入侧的部位)、在固定侧臂51的下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触头侧卡合部)81。并且,通过突起部81与形成在下壁32上的卡合部82卡合,从而触头5A与壳体3卡合。需要说明的是,卡合部(壳体侧卡合部)82形成在壳体3的下壁32的比插脱方向中央部靠插脱方向插入侧的位置。
如此,连接器1A的触头5具有触头(第一触头)5A,触头5A形成有在插入于壳体3时与形成在壳体3的下壁31上且向上方突出的卡合部(壳体侧卡合部)82卡合的突起部(触头侧卡合部)81。需要说明的是,无论触头的种类数如何(触头的种类为1种也好,为两种以上也好),触头至少具有一个第一触头,且该第一触头形成有在插入于壳体时与形成在该壳体上的壳体侧卡合部卡合的触头侧卡合部即可。
并且,在将突起部(触头侧卡合部)81卡合于卡合部(壳体侧卡合部)82时,触头(第一触头)5A相对于壳体3向插脱方向脱离侧的相对移动(触头5A相对于壳体3向前方的相对移动)被限制。
具体地说,如图13所示,通过突起部(触头侧卡合部)81的前表面(插脱方向脱离侧的面)81a与卡合部(壳体侧卡合部)82的后表面(插脱方向插入侧的面)82b抵接,从而触头(第一触头)5A相对于壳体3向插脱方向脱离侧的相对移动(触头5A相对于壳体3向前方的相对移动)被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卡合部(壳体侧卡合部)82的后表面(插脱方向插入侧的面)82b与突起部(触头侧卡合部)81的前表面(插脱方向脱离侧的面)81a的抵接在本变形例中为面接触,但无需使它们面接触。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在供触头(第一触头)5A插入的槽部31的后方侧形成有将相邻的隔壁部35彼此连结的连结壁部(上侧限制部)36,通过该连结壁部(上侧限制部)36限制固定侧臂51的后方侧(固定侧臂的比连结弹簧部靠插脱方向插入侧的部位)向上方移动。即,在壳体3上形成有限制固定侧臂51的插脱方向插入侧向上方移动的连结壁部(上侧限制部)36。需要说明的是,卡合部(壳体侧卡合部)82的后表面(插脱方向插入侧的面)82b和连结壁部(上侧限制部)36的后表面(插脱方向插入侧的面)36a以存在于相同的平面内的方式形成。如此,无需使用复杂的模具就能够形成壳体3。
在此,在本变形例中,在突起部(触头侧卡合部)81卡合于卡合部(壳体侧卡合部)82的状态下,将触头(第一触头)5A插入到壳体3中而非压入到壳体3中。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同样地,在触头(第一触头)5A向壳体3插入时,当突起部(触头侧卡合部)81位于下壁32与连结壁部36之间的位置时,成为触头(第一触头)5A被压入壳体3的状态。然而,在突起部(触头侧卡合部)81与卡合部(壳体侧卡合部)82卡合的状态下,不会对壳体3产生压入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中,触头(第一触头)5A相对于壳体3向插脱方向插入侧的相对移动(触头5A相对于壳体3向后方的相对移动)被端子部51b限制。此外,触头(第一触头)5A相对于壳体3向下侧的相对移动被下壁31限制。
如此,在本变形例中,触头5A以向插脱方向的两侧的相对移动被限制且向上下方向的两侧的相对移动被限制的状态插入于壳体3。因此,即使在不对壳体3产生压入力的状态下,也能够抑制触头5A的晃动。
关于触头5B,在本变形例中,例示出将触头5B以由壳体3的上壁33及下壁32夹持的方式压入的结构。然而,也可以将本变形例的结构适用于触头5B。
通过以上的本变形例,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在突起部(触头侧卡合部)81与卡合部(壳体侧卡合部)82卡合的状态下,将触头(第一触头)5A插入壳体3中而非压入壳体3中。因此,能够极力抑制来自触头的力施加到壳体3上,能够进一步减少向壳体3的负荷。
在如本变形例那样,在固定侧臂的比连结弹簧部靠插脱方向插入侧的部位形成有触头侧卡合部81的情况下、壳体侧卡合部82形成在壳体3的下壁32的比插脱方向中央部靠插脱方向插入侧的情况下,壳体侧卡合部82与触头侧卡合部81的卡合部分为壳体3的比较容易变形的部位,因此采用上述结构特别有效。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通过使突起部(触头侧卡合部)81的前表面(插脱方向脱离侧的面)81a与卡合部(壳体侧卡合部)82的后表面(插脱方向插入侧的面)82b抵接,从而触头(第一触头)5A相对于壳体3向插脱方向脱离侧的相对移动(触头5A相对于壳体3向前方的相对移动)被限制。因此,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限制触头(第一触头)5A相对于壳体3的插脱方向脱离侧的相对移动(触头5A相对于壳体3向前方的相对移动)。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在壳体3上形成有限制固定侧臂51的插脱方向插入侧向上方移动的连结壁部(上侧限制部)36。即,通过连结壁部(上侧限制部)36限制固定侧臂51的插脱方向插入侧向上方移动。由此,能够抑制触头5A向端子部51b朝下方移动的方向转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连接器1A成为相对于电路基板C倾斜的状态。
当然,除上述以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触头侧卡合部的形状可以形成为例如阶梯差状等各种形状。此外,壳体侧卡合部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例如阶梯差状、凹状、贯通孔等各种形状。特别是,如图14、图15所示,若将壳体侧卡合部的形状形成为贯通孔82,则具有能够提高卡合强度、并且能够更容易确认卡合状态的优点。
此外,壳体侧卡合部不局限于形成在下壁上,也可以形成在连结壁部(上侧限制部)、壳体的其它部位上。此外,触头侧卡合部的形成部位也不局限于固定侧臂的下部,可以形成在第一触头的其他部位。

Claims (9)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具备:
壳体,其收容导电性的触头;
插入口,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前方侧且上下由该壳体的上壁及下壁划分出,该插入口能够供平板状电缆插入;
杆,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后方侧,通过对该杆进行转动操作而使所述触头压接于所述平板状电缆,从而使所述触头与所述平板状电缆彼此导通连接,
所述触头具有第一触头,该第一触头在下述位置与所述壳体卡合,上述位置是在将所述第一触头压入所述壳体时在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产生的压入力不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交方向为所述第一触头对所述平板状电缆进行压接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触头具备向所述正交方向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壳体具备卡合所述突起部的卡合部,
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卡合部的上表面的相对于所述压入方向中央向所述压入方向偏移了的位置与所述卡合部卡合。
4.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具备:
壳体,其收容导电性的触头;
插入口,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前方侧且上下由该壳体的上壁及下壁划分出,该插入口能够供平板状电缆插入;
杆,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后方侧,通过对该杆进行转动操作而使所述触头压接于所述平板状电缆,从而使所述触头与所述平板状电缆彼此导通连接,
所述触头具有第一触头,该第一触头形成有在插入所述壳体时与形成在该壳体上的壳体侧卡合部卡合的触头侧卡合部,
在所述触头侧卡合部卡合于所述壳体侧卡合部时,第一触头相对于壳体向插脱方向脱离侧的相对移动被限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触头侧卡合部的所述插脱方向脱离侧的面与所述壳体侧卡合部的所述插脱方向插入侧的面抵接,从而所述第一触头相对于所述壳体向所述插脱方向脱离侧的相对移动被限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触头形成为可动侧臂与固定侧臂通过连结弹簧部连结而成的大致H状,所述可动侧臂由设于所述杆上的凸轮部驱动,所述固定侧臂固定在所述壳体上,
在所述固定侧臂的比所述连结弹簧部靠所述插脱方向插入侧的部位形成有所述触头侧卡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侧臂配置在比所述可动侧臂靠下方的位置,并且所述触头侧卡合部形成在所述固定侧臂的下部,
所述壳体侧卡合部形成在所述壳体的下壁的上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侧卡合部形成在所述壳体的下壁的比所述插脱方向中央部靠所述插脱方向插入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限制所述固定侧臂的所述插脱方向插入侧向上方移动的上侧限制部。
CN201310376229.0A 2012-08-27 2013-08-26 连接器 Active CN1036334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86113 2012-08-27
JP2012186113A JP6021058B2 (ja) 2012-08-27 2012-08-27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33462A true CN103633462A (zh) 2014-03-12
CN103633462B CN103633462B (zh) 2018-08-28

Family

ID=50148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76229.0A Active CN103633462B (zh) 2012-08-27 2013-08-26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35503B2 (zh)
JP (1) JP6021058B2 (zh)
KR (1) KR20140027886A (zh)
CN (1) CN103633462B (zh)
TW (1) TWI59570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12678A (zh) * 2015-01-14 2017-08-2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58705B2 (ja) * 2012-09-11 2016-08-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131926B2 (ja) * 2014-10-03 2017-05-24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342342B2 (ja) * 2015-01-26 2018-06-1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592995B2 (ja) * 2015-07-08 2019-10-23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US10553973B2 (en) 2015-09-08 2020-02-04 Fci Usa Llc Electrical power connector
JP6533151B2 (ja) * 2015-11-18 2019-06-1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WO2019028373A1 (en) * 2017-08-03 2019-02-07 Amphenol Corporation CABLE CONNECTOR FOR HIGH SPEED INTERCONNECTIONS
WO2019195319A1 (en) 2018-04-02 2019-10-10 Ardent Concepts, Inc. Controlled-impedance compliant cable termination
CN117175239A (zh) 2019-01-25 2023-12-05 富加宜(美国)有限责任公司 插座连接器和电连接器
CN117175250A (zh) 2019-01-25 2023-12-05 富加宜(美国)有限责任公司 被配置用于线缆连接到中板的i/o连接器
WO2021055584A1 (en) 2019-09-19 2021-03-25 Amphenol Corporation High speed electronic system with midboard cable connector
CN113258325A (zh) 2020-01-28 2021-08-13 富加宜(美国)有限责任公司 高频中板连接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85549A (en) * 1995-11-09 1998-07-28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lexible 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1872910A (zh) * 2009-01-22 2010-10-27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201887191U (zh) * 2010-08-31 2011-06-29 帏翔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2255184A (zh) * 2010-04-08 2011-11-23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202076456U (zh) * 2011-05-03 2011-12-14 富顶精密组件(深圳)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64391A (en) * 1990-09-27 1991-11-12 Amp Incorporated Asymmetrical high density contact retention
CN1993867B (zh) * 2004-08-10 2011-04-27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4672485B2 (ja) * 2005-08-25 2011-04-20 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 コネクタ装置
JP2008066245A (ja) * 2006-09-11 2008-03-21 Molex Inc 中継コネクタ
JP4858249B2 (ja) * 2007-03-19 2012-01-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8282668A (ja) 2007-05-10 2008-11-20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ンタクト及びコネクタ
JP2010049999A (ja) * 2008-08-22 2010-03-04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5558040B2 (ja) * 2009-07-29 2014-07-23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コネクタ
JP5739104B2 (ja) * 2010-01-29 2015-06-24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コネクタ
JP2012004072A (ja) * 2010-06-21 2012-01-05 Omron Corp コネクタ
US7931492B1 (en) * 2010-07-29 2011-04-26 Taiwan Suncagey Industrial Co., Ltd.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terminal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85549A (en) * 1995-11-09 1998-07-28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lexible 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1872910A (zh) * 2009-01-22 2010-10-27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2255184A (zh) * 2010-04-08 2011-11-23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201887191U (zh) * 2010-08-31 2011-06-29 帏翔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2076456U (zh) * 2011-05-03 2011-12-14 富顶精密组件(深圳)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12678A (zh) * 2015-01-14 2017-08-2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7112678B (zh) * 2015-01-14 2019-04-0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21058B2 (ja) 2016-11-02
CN103633462B (zh) 2018-08-28
US20140057475A1 (en) 2014-02-27
KR20140027886A (ko) 2014-03-07
JP2014044849A (ja) 2014-03-13
TWI595707B (zh) 2017-08-11
TW201409850A (zh) 2014-03-01
US9735503B2 (en) 2017-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33462A (zh) 连接器
US8092232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US8083527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EP2451016B1 (en) Female terminal
US8177587B2 (en) Connector with movable-side contact and fixed-side contact
US10498082B2 (en) Terminal structure that supports movement between two housings
CN106299884B (zh) 连接器和包括该连接器的连接器组装体
KR101700058B1 (ko) 암형 단자
EP1271705B1 (en) Connector with open-stopping means for retainer
US9136646B2 (en) Connector selectably mateable with a first mating connector having a first interface and a second mating connector having a second interface
JP5392929B2 (ja) コネクタ
EP2830163B1 (en) Electric connector
KR101425063B1 (ko) 커넥터
US9112306B2 (en) Connector
JP7154782B2 (ja) 可動コネクタ
CN101145658B (zh) 具有能够可靠地传递操作力的杆的连接器
JP7107708B2 (ja) コネクタ
EP1544952A1 (en) Female contact
JP5624191B2 (ja) コネクタ
US10122104B2 (en) Connector for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JP5939270B2 (ja)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JP6331273B2 (ja) コネクタ
JP2018181468A (ja) コネクタ
JP2007287619A (ja) 音叉端子
CN110875537A (zh) 端子、链式端子及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021

Address after: Japan Osaka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