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46406A - 透明導電積層體、其製造方法、使用其之電子紙及使用其之觸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透明導電積層體、其製造方法、使用其之電子紙及使用其之觸控面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346406A TW201346406A TW102103406A TW102103406A TW201346406A TW 201346406 A TW201346406 A TW 201346406A TW 102103406 A TW102103406 A TW 102103406A TW 102103406 A TW102103406 A TW 102103406A TW 201346406 A TW201346406 A TW 201346406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bon nanotube
- transparent conductive
- undercoat layer
- layer
- transparent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00—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 H01B1/04—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mainly consisting of carbon-silicon compounds, carbon or silic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electrical, optical, physical properties; materials therefor; method of making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30—Drying; Impregnating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75—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676—Electrod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5—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including a second componen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particl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5—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including a second componen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particles
- Y10T428/256—Heavy metal or aluminum or compound thereof
- Y10T428/257—Iron oxide or aluminum oxid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5—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including a second componen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particles
- Y10T428/259—Silicic materia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0—Self-sustaining carbon mass or layer with impregnant or other la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Non-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 Cables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透明導電積層體、其製造方法、使用其之電子紙及使用其之觸控面板,而該透明導電積層體係在透明基材上依下列順序具有:包含無機氧化物之底塗層,及包含碳奈米管之導電層;其特徵為:滿足下面[A]~[B]中的至少一個,且在於60℃、相對濕度90%下進行1小時濕熱處理,再於25℃、相對濕度50%下放置3分鐘後,其表面電阻值相對於該處理前的表面電阻值的比例係0.7至1.3。[A]白反射率係大於70%且為85%以下,表面電阻值係1.0×102 Ω/□以上1.0×104 Ω/□以下[B]總透光率係大於88%且為93%以下,表面電阻值係1.0×102 Ω/□以上1.0×104 Ω/□以下因此,本發明提供一種耐熱安定性、耐濕熱安定性優良,且透明導電性優良之透明導電積層體。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透明導電積層體、其製造方法、使用其之電子紙及使用其之觸控面板。更詳言之,係關於透明導電性、耐熱安定性、耐濕熱安定性優良之透明導電積層體、其製造方法、使用其之電子紙及使用其之觸控面板。
碳奈米管係具有實質上將一面的石墨捲成筒狀之形狀,捲成1層者稱為單層碳奈米管,捲成多層者稱為多層碳奈米管,而其中特別將捲成2層者稱為2層碳奈米管。碳奈米管本身具有優良的天生之導電性,而被期待使用作為導電性材料。
而為了製作使用碳奈米管之透明導電積層體,必須要將碳奈米管均勻地分散於分散液中,一般係使用分散性優良的離子性分散劑。
但是,離子性分散劑一般為絕緣性物質,除了會降低碳奈米管透明導電積層體的導電性以外,因具
有離子性官能基,故容易受高溫度/高濕度等環境變化影響,而有電阻值安定性差的問題。因此,若要製作透明導電性高,且電阻值安定性優良之透明導電積層體,離子性分散劑被認為必須要從碳奈米管層除去。
例如專利文獻1中記載,在將碳奈米管分散液塗布於薄膜上後,藉由以水沖洗將剩餘的離子性分散劑除去,能得到高導電性的導電性薄膜之製造方法。
而專利文獻2中記載,為了謀取碳奈米管透明導電積層體的電阻值安定化,在碳奈米管層下設置由三聚氰胺樹脂所構成之底塗層,來提升電阻值安定性之範例。
另外,專利文獻3中記載,在將銦錫氧化物(ITO)當成導電體之透明導電積層體中,為了提升高分子基材與無機氧化物之ITO層的密著性,而在高分子基材與ITO層之間設置矽或鋁的氮化物或氧化物作為底塗層之範例。
關於具有良好之分散性的碳奈米管之分散手法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能比較容易達成碳奈米管均勻地分散於溶媒中、其分散性之評價法也有各種研究。
例如專利文獻4中記載,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基材上的碳奈米管之束集合狀態時,確認係繩狀之範例。
另外,專利文獻5中記載,藉由讓碳奈米管分散液的pH呈鹼性,利用羧酸的離子化產生之相斥性基使分散性提升之透明導電積層體的範例。
還有,專利文獻6中記載,在以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時,定量的算出碳奈米管的束徑之範例。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9-149516號公報
專利文獻2 國際公開第2009/107758號小冊
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10-5817號公報
專利文獻4 日本特開2008-108575號公報
專利文獻5 日本特開2009-508292號公報
專利文獻6 日本特開2009-29695號公報
然而,專利文獻1沒有關於耐熱安定性、耐濕熱安定性的開示。此外,以水沖洗的步驟對環境負荷高,會成為量產性、量產安定化的一大障礙。
記載於專利文獻2中的技術,雖使用三聚氰胺樹脂作為底塗層,但耐熱安定性不充分。
構成專利文獻3中所記載之導電層的ITO係無機物,但沒見到關於耐熱安定性、耐濕熱安定性在基材之高分子所能耐受之範圍的溫度、濕度領域特性不會惡化之記載。
專利文獻4中,較佳的基材上之束徑為20~100nm,作為均勻的碳奈米管分散體係不充分的。
專利文獻5中,較佳的基材上之束徑雖小於20nm,但未顯示具體的達成方法。
專利文獻6中,雖然有碳奈米管的束徑之平均為20nm以下之記載,但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時,不是使用碳奈米管樣品塗布在基材上,不是直接反映出基材上的束徑。
本發明係鑑於前述問題/狀況而完成,其課題係提供耐熱安定性、耐濕熱安定性優良,且透明導電性優良之透明導電積層體。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具有以下結構。亦即,一種透明導電積層體,該透明導電積層體係於透明基材上依以下順序包括:包含無機氧化物之底塗層,與包含碳奈米管之導電層;其特徵為:滿足下面[A]、[B]中的至少一者,且在於60℃、相對濕度90%下進行1小時濕熱處理,再於25℃、相對濕度50%下放置3分鐘後,其表面電阻值相對於該處理前之表面電阻值的比例係0.7~1.3。
[A]白反射率係大於70%且為85%以下,表面電阻值係1.0×102 Ω/□以上1.0×104 Ω/□以下
[B]總透光率係大於88%且為93%以下,表面電阻值係1.0×102 Ω/□以上1.0×104 Ω/□以下
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之製造方法係具有下面構成。亦即,
一種透明導電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具有:在透明基材上設置固體表面動電位為+30~-30mV的底塗層之底塗層形成步驟(以下亦簡稱為「底塗層形成步驟」);將動電位為負的碳奈米管分散液塗布在底塗層上之塗布步驟(以下亦簡稱為「塗布步驟」);及自塗布於底塗層上之前述碳奈米管分散液將分散媒除去之乾燥步驟。其中,將塗布步驟與乾燥步驟總稱起來,也稱為碳奈米管層形成步驟。
本發明之電子紙係具有以下構成。亦即,一種使用前述透明導電積層體之電子紙。
本發明之觸控面板係具有以下構成。亦即,一種使用前述透明導電積層體之觸控面板。
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中,在於150℃下進行1小時熱處理,再於25℃、相對濕度50%下放置24小時放置後,其表面電阻值相對於該處理前之表面電阻值的比例,較佳為0.7~1.3。
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中,其以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的透明基材上之碳奈米管束徑之平均,較佳為5nm以下。
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中,其前述底塗層較佳為二氧化矽微粒或氧化鋁微粒與聚矽酸鹽的複合物。
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中,其前述二氧化矽微粒或氧化鋁微粒的直徑較佳在10~200nm之範圍。
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之製造方法中,其前述底塗層之表面粗度Ra較佳為2.0~10.0nm。
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之製造方法中,其前述底塗層的水接觸角較佳為5~25°。更佳為5°~10°。
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之製造方法中,其前述碳奈米管分散液的動電位較佳為-40~-70mV。
前述底塗層形成步驟,係於透明基材上設置固體表面動電位為+30~-30mV的底塗層之步驟,係以乾式或濕式塗布施用用於形成底塗層之塗液來形成。為了讓底塗層的固體表面動電位成為+30~-30mV,可藉由素材的選擇來調整(關於其方法詳述於[底塗層]項目)。
將碳奈米管分散液塗布於透明基材上使其乾燥所製作之透明導電積層體中,由於塗布後乾燥時的分散液之濃度上昇,與碳奈米管分散液與透明基材之間產生的靜電斥力,會有碳奈米管產生束化之問題。本發明發現,藉由讓分散液中的碳奈米管帶負電,並且將此碳奈米管分散液塗布於固體表面動電位為+30~-30mV之底塗層上再使其乾燥,讓分散於碳奈米管分散液中之碳奈米管被靜電吸附於底塗層,而可抑制在透明基材上乾燥時發生的碳奈米管的束化,而完成本發明。藉此,可得到透明導電性比過去優良之透明導電積層體。
依據本發明,可提供耐熱安定性、耐濕熱安定性優良,且透明導電性優良之透明導電積層體。
101‧‧‧白反射板
102‧‧‧黏著層
103‧‧‧透明導電積層體
104‧‧‧導電層
105‧‧‧透明基材
301‧‧‧電熱爐
302‧‧‧石英燒結板
303‧‧‧反應器
304‧‧‧觸媒層
305‧‧‧熱電偶
306‧‧‧廢氣管
307‧‧‧質流控制器
308‧‧‧混合氣體導入管
第1圖為說明白反射率之測定方法之圖。
第2圖為本發明中的底塗層表面的原子力顯微鏡(以下稱為AFM)相片的範例。
第3圖為本發明中的化學氣相沉積法之裝置的示意圖。
第4圖為實施例4之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影像的範例。
第5圖為比較例2之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影像的範例。
第6圖為實施例4之以掃描式顯微鏡影像算出之束徑的直方圖。
第7圖為實施例5之以掃描式顯微鏡影像算出之束徑的直方圖。
第8圖為比較例2之以掃描式顯微鏡影像算出之束徑的直方圖。
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係在透明基材上以下面順序包括:包含無機氧化物之底塗層與碳奈米管之透明導電積層體,其滿足下面[A]、[B]中的至少一者,且在於60℃、相對濕度90%下進行1小時濕熱處理,再於25℃、相對濕度50%下放置3分鐘後,其表面電阻值相對於該處理前之表面電阻值的比例係0.7~1.3。
[A]白反射率係大於70%且為85%以下,表面電阻值係1.0×102 Ω/□以上1.0×104 Ω/□以下
[B]總透光率係大於88%且為93%以下,表面電阻值係1.0×102 Ω/□以上1.0×104 Ω/□以下
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藉由具有如此構成,在使用於電子紙與觸控面板等使用透明導電積層體之電子裝置的情形,可提升裝置的能見度。此外,由於其高電阻值安定性,故無論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均能安定地操作這些裝置。
透明導電積層體,係指在透明基材上具有至少一層以上,以濕式塗布法或乾式塗布法等形成之包含導電材料之層的積層體。本發明係使用包含碳奈米管之導電層作為導電材料。
使用於本發明之透明基材的素材,可列舉樹脂、玻璃等。樹脂可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等聚酯、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醯亞胺、聚苯硫醚、聚芳醯胺、聚丙烯、聚乙烯、聚乳酸、聚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脂環式丙烯酸樹脂、環烯烴樹脂、三乙酸纖維素等。玻璃可使用通常鈉玻璃。此外,也可組合這些複數個透明基材來使用。也可為例如樹脂與玻璃組合而成的透明基材、2種以上樹脂積層而成的透明基材等複合透明基材。也可為在樹脂薄膜上設置硬塗層而成之物。透明基材的種類不受前述限定,可依用途從耐久性與成本等選擇最適合者。透明基材的厚度,雖非特別限制,但在使用於觸控面板、液晶顯示器、有機電致發光、電子紙等顯示器相關之電極的情形,較佳係在10μm~1,000μm之間。
於本發明之透明導電體之製造方法,係在前述透明基材上設置固體表面動電位在+30~-30mV之範圍之底塗層。此種固體表面的動電位在+30~-30mV之範圍之底塗層的素材,較佳係使用包含無機氧化物者。此外,底塗層較佳為親水性者。親水性具體來說,較佳係水接觸角在5~25°之範圍。此種固體表面的水接觸角在5~25°之範圍的底塗層之素材,較佳使用包含無機氧化物者。無機氧化物之中,較佳係包含氧化鈦、氧化鋁、二氧化矽、及氧化鈰。這些物質於表面具有親水基-OH基,因能得到高親水性而為佳。底塗層的素材藉由具有親水性,如後述般,讓碳奈米管層中所包含的絕緣物-分散劑-被優先吸附於底塗層,因提升了碳奈米管層的導電性而為較佳的。此外,底塗層更佳係以二氧化矽微粒與聚矽酸鹽的複合物或氧化鋁微粒與聚矽酸鹽的複合物所製成。聚矽酸鹽係使用作為微粒的黏結劑,係為了將微粒固定於基材上之目的而準備。本發明中的聚矽酸鹽,係塗布以下式(1)所表示之物質及/或包含以下式(1)所表示之物質的液體後,藉由乾燥步驟所形成之物質的總稱。
(R1)nSi(OR2)4-n (1)
式中,R1為從氫原子、烷基、醯基、乙烯基、烯丙基、環己基、苯基、環氧基、(甲基)丙烯醯氧基、脲基、醯胺基、氟乙醯胺基、異氰酸酯基及其取代衍生物中選出的1種或2種以上基,在n為2以上的情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2為從氫原子、烷基、醯基、乙烯基、
烯丙基、環己基、苯基、環氧基、(甲基)丙烯醯氧基、脲基、醯胺基、氟乙醯胺基、異氰酸酯基及其取代衍生物中選出的1種、或2種以上基。n係0以上4以下。
在溶媒蒸發的同時,於OR2基的R2為氫原子之部分,在將包含式(1)之液體乾燥之步驟發生脫水縮合,藉由高分子化而形成聚矽酸鹽。
表面粗度Ra係離表面凹凸的中心線(平均值)之距離(絕對值)的算術平均,在AFM(Shimadzu,SPM9600等)測定底塗層的表面後,能藉由以裝置附屬的軟體進行粗度分析來算出。
底塗層表面更佳係在一定範圍具有表面凹凸。於在底塗基材使用了包含無機氧化物之微粒的情形,在底塗層表面大量存在這些粒子產生的突起。在有粗大的突起之情形,形成這種突起係粒子的凝集體,因與粒子的含量相比,有效作用的粒子的表面積變小,故推測表面電荷相對的會變低。因此,藉由除去這種粗大的突起以讓表面凹凸變小,相信能增加表面的均勻性,且讓表面電荷沒有分布不均。另一方面,藉由加大表面凹凸,在塗布步驟及/或乾燥步驟,能把分散劑移動到底塗層的面積增加,可增加移動的分散劑量。其結果,能更提升後述之透明導電積層體的透明導電性與耐濕熱安定性。作為設置一定範圍之凹凸的方法,更佳係以二氧化矽或氧化鋁微粒與聚矽酸鹽的複合物當成底塗層的主要成分。藉由此種構成,可簡便地製作親水性高、且具有凹凸之底塗層。由上述,底塗層的表面粗度Ra,從提
升固體表面動電位的均一性及分散劑吸附面積的觀點來看,較佳係在2.0~10.0nm之範圍。用於實現此範圍之表面粗度的二氧化矽微粒或氧化鋁微粒之直徑,較佳係在10~200nm之範圍。
上述水接觸角能使用市售的接觸角測定裝置來測定。水接觸角之測定係依據JIS R 3257(1999),在室溫25℃、相對濕度50%的環境下,以注射器將1~4μL的水滴下至底塗層表面上,從水平截面觀察液滴,求取液滴端部的接線與膜平面所成角度。
在透明基材上形成底塗層之方法容後詳述。
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具有優良的透明導電性。透明導電性係表示透明性與導電性兼備,本發明中優良的透明導電性,具體來說係只滿足下面[A]、[B]之中的至少一者。
[A]白反射率係大於70%且為85%以下,表面電阻值係1.0×102 Ω/□以上1.0×104 Ω/□以下
[B]總透光率係大於88%且為93%以下,表面電阻值係1.0×102 Ω/□以上1.0×104 Ω/□以下
作為透明性指標的代表,係總透光率。總透光率較佳在大於88%且為93%以下之範圍。作為本發明中的透明性之指標,除了總透光率以外也可使用白反射率。本發明中的白反射率(以下記述為白反射率),係表示將白反射板101、黏著層102、及透明導電積層體103貼合成
第1圖所示之狀態,在從透明導電積層體側照射波長550nm的光線之情形,相對於入射光之反射光的比例。此黏著層的厚度若在20μm~40μm之範圍,且折射率在1.4~1.6之範圍,即適於本發明所規定的白反射率之測定。關於黏著材的素材,只要進入上述黏著層之厚度、折射率之範圍即無特別限制,可適當使用例如:丙烯酸、胺基甲酸酯、烯烴、纖維素、乙烯-乙酸乙烯酯、環氧系、氯乙烯、氯丁二烯橡膠、乙酸乙烯酯、氰基丙烯酸酯、聚矽氧、酚樹脂、聚醯亞胺、聚苯乙烯、三聚氰胺等素材。白反射率較佳係在大於70%且85%以下之範圍。
作為上述透明性的指標,包含透明基材、底塗層、碳奈米管層、(視需要)後述的保護層(overcoat)之積層體的總透光率有實際意義。因此,能使用在以使用特定的保護層(在適用保護層之情形)、底塗層,將其積層而成之物來作相對比較之情形。但是,因為導電面的光反射率會依保護層、底塗層的折射率、厚度變化,總透光率也會變化,故在進行碳奈米管層單體之比較的情形,較佳使用白反射率。
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係滿足上述透明導電性,且具優良的耐濕熱安定性。作為本發明中的耐濕熱安定性之指標,係使用在60℃、相對濕度90%下進行1小時濕熱處理,再於25℃、相對濕度50%下放置3分鐘後,其表面電阻值之,相對於該處理前之表面電阻值的比例。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的此耐濕熱安定性係
0.7~1.3,較佳為0.8~1.2。若耐濕熱安定性超出此之範圍,則有可能妨礙到使用透明導電積層體之電子裝置的操作。例如,若是電子紙或液晶顯示體,可能會產生顯示不均,若是觸控面板,可能會無法辨識碰觸等。
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較佳進一步具優良的耐熱安定性。作為本發明中的耐熱安定性之指標,係使用在150℃進行1小時熱處理,再於25℃、相對濕度50%下放置24小時後,其表面電阻值之,相對於該處理前之表面電阻值的比例。其中,於150℃熱處理雖然沒有控制相對濕度,但因在150℃的飽和水蒸氣壓為4.8atm,在常溫25℃的飽和水蒸氣壓為0.03atm,即使在常溫相對濕度會有變異,但在溫度上升至150℃的情形,相對濕度可視為大致為0%。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的此耐熱安定性較佳為0.7~1.3,更佳為0.8~1.2。在將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使用作為電子裝置的構件時,將用於形成電氣回路之金屬糊電極或絕緣糊等塗布於透明導電積層體的導電面,在大概100~150℃之範圍使其熱硬化。藉由讓耐熱安定性在上述範圍,因能讓上述熱硬化時的電阻值變化變小,並設計、製造品質更安定的電子裝置而為較佳的。
製造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之製造方法,係包括以下步驟:於透明基材上設置包含無機氧化物的底塗層之底塗層形成步驟;將包含分散劑之碳奈米管分散液(以
下也簡稱為「分散液」)塗布在底塗層上之塗布步驟;自包含前述分散劑之碳奈米管分散液除去分散媒之乾燥步驟。
底塗層形成步驟可使用乾式或濕式塗布。底塗層的厚度較佳製成1~120nm。
塗布步驟係藉由濕式塗布將用於形成碳奈米管層之包含分散劑之碳奈米管分散液塗布於底塗層上。此處所使用之碳奈米管分散液係碳奈米管、分散劑、與分散媒體之水的混合物,相對於碳奈米管,所包含的分散劑的質量比較佳為0.5~9。較佳以讓底塗層上碳奈米管乾燥後質量成為0.1~5mg/m2的方式來塗布此分散液。
作為塗布步驟後,自包含所塗布之分散劑的碳奈米管分散液除去分散媒體之乾燥步驟,可列舉:對基材吹送熱風之對流熱風乾燥;以發自紅外線乾燥裝置的輻射讓基材吸收紅外線,而變熱來加熱乾燥之輻射電熱乾燥;以來自經過以熱媒體加熱之壁面的熱傳導,來加熱乾燥之傳導電熱乾燥等。對流熱風乾燥因乾燥速度快而為較佳的。
而在本發明中的前述塗布步驟及/或乾燥步驟,較佳將分散劑移動到前述底塗層。
一般在碳奈米管分散液中,藉由在碳奈米管的側壁間作用的高π電子相互作用,碳奈米管容易產生凝集而成為綑(束)狀態。而藉由塗布解除這個束狀態分散為1根1根的分散液,期望會提升所得到的碳奈米管層的導電性。另外,碳奈米管越長,碳奈米管彼此的接
點數越增加,讓碳奈米管層的導電性變更高。然而,將碳奈米管分散液塗布於透明基材上後再使其乾燥所製作之透明導電積層體中,若增加分散液中的分散劑量,雖然一方面如上述般能解除束狀態,且抑制在碳奈米管分散時碳奈米管切斷,對提升導電性做出貢獻,但另一方面若施用此種分散液,因碳奈米管層中絕緣物之分散劑的比例會變多,而會對導電性產生不良影響,故有效果相互抵銷的問題。另外,碳奈米管層中的分散劑量若變多,也會有在熱處理時與在高溫高濕狀態時,電阻值安定性惡化的問題。在本發明之較佳態樣,係增加分散液中的分散劑量,讓碳奈米管成為高分散狀態並且抑制切斷,在將此碳奈米管分散液塗布在親水性的底塗層上及/或使其乾燥之步驟,藉由把分散劑移動到底塗層,而可減少碳奈米管層的分散劑,與過去相比能得到透明導電性及電阻值安定性更為優良的透明導電積層體。
另外,使用碳奈米管之透明導電積層體,為了得到更高的透光率,必須要減少基材上的碳奈米管塗布量。於濕式塗布法,為了達到此目的,係減低碳奈米管分散液的塗布厚度(濕狀態之厚度),或降低分散液中的碳奈米管濃度,有必要採取任一方法。但是,若減低分散液的塗布厚度,因保持厚度的均一性會變難,例如,以一般濕式塗布法之棒塗布法在5μm以下會難以塗布。另一方面,若降低碳奈米管濃度,會有分散液黏性降低,塗布時產生魚眼,無法均勻塗布之問題。本發明中,藉由設置包含無機氧化物之底塗層,讓底塗表面為親水
性,而讓經過適當的黏度調整之分散液能夠均勻地塗布在基材上。又,若讓底塗表面的水接觸角在5~25°,因可讓能施用的分散液之黏度範圍更廣,增加塗液組成的自由度而為較佳的。藉由應用這些技術,能成功的減少基材上的碳奈米管存在量,得到更高的透光率。
本發明之製造透明導電積層體之製造方法中,於透明基材上設置底塗層之方法沒有特別限制。可利用已知的濕式塗布方法,例如噴塗法、浸漬塗布法、旋塗法、刀塗法、接觸塗布法(kiss coating)、凹版印刷塗布法、狹縫模具式塗布法、輥塗法、棒塗法、網版印刷、噴墨印刷、移印、其它種類的印刷等。另外也可使用乾式塗布方法。乾式塗布法可利用濺鍍、蒸鍍等物理氣相沉積或化學氣相沉積等。而塗布可以分成複數次進行,也可以組合2種不同的塗布方法。較佳的塗布方法係濕式塗布之凹版印刷塗布法、棒塗法、狹縫模具式塗布法。
底塗層厚度只要是在碳奈米管分散液塗布時能讓分散劑移動的厚度即可,沒有限定。而若是能有效得到由光學干涉所產生的防止反射效果之厚度,因會提升透光率而為較佳的。因此,與後述之保護層的厚度合起來的厚度較佳在80~120nm之範圍。
使用於本發明中的碳奈米管只要是具有實質上為一面的石墨捲成筒狀之形狀即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將一面
的石墨捲成1層之單層碳奈米管、捲成多層之多層碳奈米管中的任一種,而其中,若在100根碳奈米管中含有50根以上將一面的石墨捲成2層的2層碳奈米管,因會讓導電性以及塗布用分散液中的碳奈米管之分散性變得極高而為較佳的。更佳為100根中的75根以上為2層碳奈米管,最佳為100根中的80根以上為2層碳奈米管。其中,也將100根中含有50根2層碳奈米管的情形,表示成2層碳奈米管的比例為50%。另外,2層碳奈米管從即便在以酸處理等使表面官能基化的情形,也不易減損導電性等本來的機能點來說也是較佳的。
碳奈米管係例如像下述般製造。讓於氧化鎂上擔持鐵之粉末狀觸媒在縱型反應器中,存在於反應器的水平截面方向整面,自垂直方向對該反應器內供給該反應器內,讓甲烷與前述觸媒在500~1,200℃接觸,以製造碳奈米管後,經由對碳奈米管作氧化處理,可得到含有單層~5層之碳奈米管的碳奈米管。碳奈米管能藉由在製造後,施以氧化處理來增加單層~5層的比例,特別是2層~5層的比例。氧化處理能以例如硝酸處理之方法來進行。硝酸音也有作為對碳奈米管的摻雜劑之作用,故係較佳的。摻雜劑的作用係給予碳奈米管剩餘的電子,或奪取電子形成電洞,藉由產生可以自由移動的載子,來提升碳奈米管的導電性。對於硝酸處理的條件,只要能得到本發明之碳奈米管,即無特別限定,而通常係在140℃的油浴中進行。硝酸處理的時間無特別限制,較佳係在5小時~50小時之範圍。
作為本發明中的碳奈米管之分散劑,可使用界面活性劑、各種分散劑(水溶性分散劑等)等,而較佳為分散性高的離子性分散劑。離子性分散劑有陰離子性分散劑、陽離子性分散劑、及兩性分散劑。只要是碳奈米管分散能力高且可保持分散性,無論是何種均可使用,而從分散性、及分散保持性優良來說,較佳為陰離子性分散劑。其中,羧甲基纖維素及其鹽(鈉鹽、銨鹽等)、聚苯乙烯磺酸的鹽能有效率的分散碳奈米管分散液中的碳奈米管而為較佳的。
本發明中,在使用羧甲基纖維素鹽、聚苯乙烯磺酸鹽的情形,作為構成鹽類之陽離子性物質,可使用例如:鋰、鈉、鉀等鹼金屬的陽離子,鈣、鎂、鋇等鹼土類金屬的陽離子,銨離子、或單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啉、乙胺、丁胺、椰子油胺、牛脂胺、乙二胺、六亞甲基二胺、二伸乙三胺、聚乙烯亞胺等有機胺的鎓離子,或它們的聚環氧乙烷加成物,但不限定於這些東西。
調製動電位為負的碳奈米管分散液之方法,能藉由選擇使用作為原料的碳奈米管之表面改質及/或碳奈米管的分散劑來進行。
用於調整碳奈米管分散液的動電位之碳奈米管表面改質處理之方法無特別限定,較佳係以電暈處理、電漿處理、火焰處理等物理處理,酸處理或鹼處理等化學處理,將羧基、羥基等陰離子性基導入至碳奈米管側壁。以表面改質進行動電位之調整,能以如下述般
的已知想法來進行。亦即,Thermochimica Acta 497,67(2010)中記載,在碳奈米管未施以表面改質處理的情形,動電位之範圍係0~20mV,而另一方面藉由施以表面改質處理,能變化至-10~-40mV。而進一步加強研究表面改質處理條件後,發現也可能調整到-40~-70mV之範圍。
作為用於調整碳奈米管分散液的動電位之碳奈米管的分散劑,只要是碳奈米管分散能力高,且能保持分散性者,無論是何種均能使用。其中,分散劑最佳為上述記載之陰離子性分散劑。在使用陰離子性分散劑的情形,若碳奈米管分散液的pH為5.5~11,則修飾碳奈米管表面的羧酸等酸性官能基、位於碳奈米管周圍的分散劑中所包含之羧酸等酸性官能基的游離度會提升,其結果,碳奈米管或碳奈米管周圍的分散劑會帶負的動電位。更具體來說,於對進行過表面改質的碳奈米管,再使用羧甲基纖維素作為分散劑的情形,相對於在pH=4.0係-20mV,在pH=5.5~11之範圍係-40~-70mV。綜上所述,作為調製動電位為負的碳奈米管分散液之方法,為了利用靜電斥力,最佳選擇陰離子性離子性分散劑。
另外,在組合前項所示之碳奈米管表面改質時,不限於陰離子性分散劑,也可使用陽離子性分散劑及兩性分散劑。
本發明中,被認為由於利用底塗層與碳奈米管間的靜電相互作用,使存在於碳奈米管分散液中的具有陰離子性之碳奈米管,被相較於碳奈米管分散液係具有陽離子性之底塗層的表面吸引,藉由靜電吸附而可實
現高分散狀態。因此,同樣的,存在於碳奈米管分散液中之具有陽離子性的碳奈米管,也可能被相較於碳奈米管分散液係具有陰離子性之底塗層的表面吸引,藉由靜電吸附而實現高分散狀態。
分散劑的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100以上。重量平均分子量只要在100以上,則與碳奈米管的相互作用會更有效的產生,碳奈米管的分散會變得更好。雖然碳奈米管的長度也有關,但重量平均分子量越大,分散劑越會與碳奈米管相互作用,使分散性提升。例如在聚合物的情形,若聚合物鏈變長,聚合物會糾纏在碳奈米管上,而能非常安定地分散。但是,由於重量平均分子量若過大則相反的分散性會降低,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1,000萬以下,更佳為100萬以下。最佳的重量平均分子量之範圍係1萬~50萬。
碳奈米管分散液的pH能藉由在碳奈米管分散液中添加依據阿瑞尼斯定義的酸性物質或鹼性物質來調整。作為酸性物質,例如,質子酸可列舉:鹽酸、硫酸、硝酸、磷酸、氟硼酸、氫氟酸、過氯酸等無機酸,與有機羧酸、酚類、有機磺酸等。再進一步,有機羧酸可列舉例如:甲酸、乙酸、乙二酸、苯甲酸、鄰苯二甲酸、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丙二酸、酒石酸、檸檬酸、乳酸、琥珀酸、單氯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三氟乙酸、硝基乙酸、三苯基乙酸等。有機磺酸可列舉例如:烷基苯磺酸、烷基萘磺酸、烷基萘二磺酸、萘磺酸甲醛聚縮合物、三聚氰胺磺酸甲醛聚縮合物、萘二磺
酸、萘三磺酸、二萘基甲烷二磺酸、蒽醌磺酸、蒽醌二磺酸、蔥磺酸、芘磺酸等。其中較佳者係會在塗布乾燥時揮發的揮發酸,例如鹽酸、硝酸等。
鹼性物質可列舉例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氫氧化鈣、氨水等。其中較佳者係會在塗布乾燥時揮發的揮發鹼,例如氨水。
碳奈米管分散液的pH調整,係一面測定pH,一面添加上述酸性物質及/或鹼性物質,直到pH成為所期望的值來進行。pH測定法可列舉:使用石蕊試紙等pH試驗紙之方法、氫電極法、醌二酚電極法、銻電極法、玻璃電極法等,而其中玻璃電極法因簡便且能得到必要的精度而為較佳的。其中在過度添加酸性物質或鹼性物質,超過了所期望之pH值的情形,添加具相反性質的物質來調整pH即可。此調整使用的酸性物質較佳為硝酸,而鹼性物質較佳為氨水。
在調製本發明中使用之碳奈米管分散液所使用的分散媒體,就安全地融解前述分散劑的點,從廢液處理的容易性等觀點來看,較佳為水。
本發明中使用的碳奈米管分散液之調製方法,非特別限定,能以例如下面的順序來進行。從可縮短分散時的處理時間來看,較佳係先調製分散媒體中包含濃度範圍在0.003~0.15質量%之碳奈米管的分散液後,再藉由稀釋成為特定濃度。本發明中,相對於碳奈米管,分散劑的質量比較佳為10以下。若在此較佳範圍,除了容易均勻地分散以外,另一方面導電性下降的
影響也少。相對於碳奈米管,分散劑的質量比更佳為0.5~9,再更佳為1~6,特佳為2~3。作為調製碳奈米管分散液時的分散方法,可舉出:使用在製造塗液時所慣用的混合分散機(例如球磨機、珠磨機、砂磨機、螺桿磨機、均質機、超音波均質機、高壓均質機、超音波裝置、磨碎機、溶解器、油漆塗料振盪器等)在分散媒體中混合碳奈米管與分散劑。另外,也可組合這些複數種混合分散機,進行分段性分散。其中,以振動球磨機進行預備分散後,再用超音波裝置分散之方法,因所得到的塗布用分散液中之碳奈米管的分散性良好而為較佳的。
製造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之製造方法中,包含碳奈米管之導電層(以下、碳奈米管層),係經過將碳奈米管分散液塗布於底塗層上之塗布步驟,與將之後分散媒除去之乾燥步驟而形成。於塗布步驟,在將以前述方法所得到的分散液,塗布在設置於透明基材上之底塗層上時,具有親水性部位的分散劑被認為會被藉由包含無機氧化物而具有親水性的底塗層表面吸引並被吸附。而之後將分散媒乾燥,讓碳奈米管固定在底塗層上形成碳奈米管層,分散媒體會殘存在底塗層上,而在分散劑能從碳奈米管移動到底塗層表面之狀態下,與塗布時相同,分散劑被認為會被具有親水基之底塗層表面吸引並被吸附。像這樣,藉由把分散劑吸附於包含無機氧化物之底塗層,相信會讓碳奈米管層的分散劑量降低。像這樣把分散劑吸附至底塗層,藉由使用水的接觸角為5°~25
°之親水性底塗層,能更佳地進行。另外,若以塗布厚度1μm~50μm之範圍塗布碳奈米管分散液,且以乾燥將分散媒體自碳奈米管層中除去的時間在0.1秒~100秒之範圍,由於以此機制產生的分散劑之吸附能更有效的發生而為較佳的。
另外,在將碳奈米管分散液塗布於透明基材上後使其乾燥所製作之透明導電積層體中,由於塗布後乾燥時的分散液濃度上昇,及碳奈米管分散液與透明基材之間產生的靜電斥力,會有碳奈米管產生束化的問題。而本發明發現,藉由讓分散液中的碳奈米管帶負電,並且讓此碳奈米管分散液塗布在固體表面動電位為+30~-30mV之底塗層上再使其乾燥,使分散於碳奈米管分散液中的碳奈米管被靜電吸附於底塗層,能抑制在透明基材上乾燥時發生的碳奈米管束化,從而得到本發明。藉此,可得到與過去相比,透明導電性更優良的透明導電積層體。
於製造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之製造方法中,將分散液塗布於透明基材上之方法無特別限制。能利用已知的塗布方法,例如:噴塗法、浸漬塗布法、旋塗法、刀塗法、接觸塗布法、凹版印刷塗布法、狹縫模具式塗布法、棒塗法、輥塗法、網版印刷、噴墨印刷、移印、其它種類的印刷等。另外,塗布可分成複數次進行,也可組合2種不同的塗布方法。最佳的塗布方法係凹版印刷塗布法、棒塗法、狹縫模具式塗布法。
在將碳奈米管分散液塗布在透明基材上時的塗布厚度,由於也依附於碳奈米管分散液的濃度,只要適當調整成能得到期望之表面電阻值即可。本發明中的碳奈米管塗布量,為了達成需要導電性之各種用途,能輕易地調整。例如,塗布量若在0.1mg/m2~5mg/m2,可讓在下示之保護塗布(overcoat)後的總透光率大於88%,而為較佳的。
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較佳在碳奈米管層上面具有由透明被膜所構成之保護層。藉由具有保護層,因可進一步提升透明導電性、耐熱性安定性、與耐濕熱安定性而為較佳的。
保護層的材料可使用有機材料、無機材料,
而從電阻值安定性的觀點來看較佳為無機材料。無機材料可列舉:二氧化矽、氧化錫、氧化鋁、氧化鋯、氧化鈦等金屬氧化物,從電阻值安定性的觀點來看,較佳為二氧化矽。
製造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之製造方法中,將保護層設置於碳奈米管層上的方法沒有特別限制。可利用已知的濕式塗布方法、例如噴塗法、浸漬塗布法、旋塗法、刀塗法、接觸塗布法、輥塗法、凹版印刷塗布法、狹縫模具式塗布法、棒塗法、網版印刷、噴墨印刷、移印、其它種類的印刷、或其它種類的印刷等。另外,也
可使用乾式塗布法。乾式塗布方法可利用濺鍍、蒸鍍等物理氣相沉積或化學氣相沉積等。另外,在碳奈米管層上設置保護層的操作可分成複數次進行,也可組合2種不同的方法。較佳的方法係濕式塗布之凹版印刷塗布法、棒塗法、狹縫模具式塗布法。
使用濕式塗布來形成二氧化矽層之方法,可舉出較佳係使用有機矽烷化合物,把例如將四甲氧基矽烷、四乙氧基矽烷、四正丙氧基矽烷、四異丙氧基矽烷、四正丁氧基矽烷等四烷氧基矽烷等有機矽烷化合物水解製作而成的二氧化矽溶膠,溶解於溶媒而成之物當成塗布液,進行前述濕式塗布,於溶媒乾燥時矽醇基彼此會發生脫水水縮合,而形成二氧化矽薄膜之方法。
保護層的厚度係藉由調整塗布液中的二氧化矽溶膠濃度及塗布時的塗布厚度來控制。只要是能有效得到由光學干涉所產生的防止反射效果之厚度,因能提升透光率而為較佳的。因此,保護層的厚度,如前面所述,與底塗層的厚度合起來的厚度較佳在80~120nm之範圍。而藉由讓保護層的厚度變厚,能抑制讓碳奈米管的導電性提升之硝酸等摻雜劑的飛散,並提升耐熱性。為了防止此摻雜劑的飛散,有效的保護層厚度係40nm以上,若考慮要得到前述防止反射効果之底塗層與保護層的合計厚度之範圍,保護層的厚度更佳為40nm以上110nm以下。
以下,以實施例更詳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不受這些實施例進一步限定。於本實施例中使用的測定法係如下示。除非有特別說明,否則測定n數均為2,並採用平均值。
在室溫25℃、相對濕度50%的環境下,將1~4μL的水以注射器滴下至膜表面上。使用接觸角計(協和界面科學(股份)製,接觸角計CA-X型),自水平截面觀察液滴,求取液滴端部的接線與膜平面形成的角度。
碳奈米管分散液對底塗層或PET基材表面的潤濕性,係以目視判斷,對前述底塗或PET基材表面塗布碳奈米管分散液,若乾燥固定後的乾燥碳奈米管塗膜係均勻地形成即判斷為良好,若沒有均勻地形成即判斷為差。
對設置了底塗層之透明基材採取合於固體表面動電位測定用單元的尺寸的樣本,設定固體表面動電位。使用大塚電子(股份)製ELS-Z2測定。此時,先輸入水的折射率、黏度,在25℃的設定下進行3次測定,求其平均值。
關於表面粗度Ra,係以AFM(Shimadzu,SPM9600)測定透明導電體表面後,以附屬的專用軟體進行粗度分析。
AFM懸臂係使用非接觸式高共振頻率型的探針(NANOSENSORS公司的型號PPP-NC小時)。
測定條件係於1μm×1μm的視野,掃描速度0.5Hz、畫素512×512,將所得到的資料依據JIS規格的JIS B 0601(2001)作處理,算出算術平均粗度Ra。
自碳奈米管分散液採樣1mL,將碳奈米管的含有率稀釋至0.003質量%。將稀釋液的碳奈米管分散液移動至溶液動電位測定用單元,使用大塚電子(股份)製ELS-Z2測定動電位。此時,先輸入水的折射率、黏度,在25℃的設定下進行3次測定,求其平均值。
對保護塗布處理前之碳奈米管層光吸收率為5%的樣本,使用不需蒸鍍金屬即能觀察之掃描式電子顯微鏡(Hitachi,SU8000),以加速電壓2.0kV、100,000倍觀察2個視野範圍。於各視野所得到之顯微鏡影像上,在縱向畫出將橫向分為4等分的3條線,測定全部存在於與該3條線的交點之碳奈米管的束徑。而在存在於與前述3條線之交點的碳奈米管少於50根的情形,在上述3條線中間畫出與前述3條線平行的4條線,測定存在於與這4條線的交點之碳奈米管的束徑。如此進行,在每一視野範圍取50根以上的測定對象之碳奈米管,對算出全部2個視野範圍的平均值。
依據JIS K 7361(1997),使用日本電色工業(股份)製的濁度計NDH2000測定。
白反射板係使用TORAY(股份)製“LUMIRROR”(註冊商標)ES6R,黏著層係使用日東電工(股份)製“LUCIACS”(註冊商標)CS9621T,如第1圖般讓透明導電積層體的導電面與黏著層積層。自此積層體的透明導電積層體側,使用Konica分鐘olta Sensing(股份)製CM-2500d,測定對波長550nm的反射率,作為白反射率。
將探頭密著於採樣為5cm×10cm之透明導電積層體的碳奈米管層側之中央部位,以4端子法在室溫下測定電阻值。使用的裝置係Dia Instruments(股份)製的電阻率計MCP-T360型,使用的探頭係Dia Instruments(股份)製的4探針探頭MCP-TPO3P。
對採樣為5cm×10cm之透明導電積層體實施下述濕熱處理,把濕熱處理後的樣本之表面電阻值除以熱處理前的樣本之表面電阻值而得的值,作為耐熱安定性的指標。
.濕熱處理:連續進行下面(i)、(ii)之處理。
(i)在60℃、相對濕度90%的濕熱烤箱內保持1小時。
(ii)在室溫25℃、相對濕度50%的環境下放置3分鐘。
對採樣為5cm×10cm之透明導電積層體實施下述熱處理,把熱處理後的樣本之表面電阻值除以熱處理前的樣本之表面電阻值而得的值,作為耐熱安定性的指標。
.熱處理:連續進行下面(iii)、(iv)之處理。
(iii)於150℃的熱風烤箱內保持1小時。
(iv)於室溫25℃、相對濕度50%的環境下放置24小時。
依以下操作把聚矽酸鹽作為黏結劑,形成露出直徑約30nm的二氧化矽微粒之親水二氧化矽底塗層。
使用包含直徑約30nm的親水二氧化矽微粒與聚矽酸鹽之(股份)菱和製Mega Aqua Hydrophilic DM Coat DM30-26G-N1作為二氧化矽膜形成用塗液。
使用繞線棒#3把前述二氧化矽膜形成用塗液塗布在厚188μm的雙軸拉伸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TORAY(股份)製“LUMIRROR”(註冊商標)U46)上。塗布後,於80℃的乾燥機內使其乾燥1分鐘。於第2圖顯示表面AFM影像。以此方法製成之底塗厚度為40nm。
依以下操作把聚矽酸鹽作為黏結劑,形成露出直徑15~30nm的氧化鋁微粒之親水氧化鋁底塗層。
對直徑約15~30nm之親水氧化鋁溶膠(日產化學工業(股份)、AS520)添加10質量%作為黏結劑之親水性聚矽酸鹽(Colcoat(股份),Colcoat N103X),當成底塗層形成用塗液使用。
使用繞線棒#3把前述底塗層形成用塗液塗
布在厚100μm的雙軸拉伸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TORAY(股份)製“LUMIRROR”(註冊商標)U46)上。塗布後,於80℃的乾燥機內使其乾燥1分鐘。以此方法製成之底塗厚度為40nm。
對TORAY(股份)製“LUMIRROR”(註冊商標)U46使用電暈表面改質評價裝置(春日電機(股份),TEC-4AX),在電極與透明基材間相隔1mm的距離之上,進行5次以輸出100W、速度6.0m/分鐘移動電極之操作。藉由此處理讓基材表面的親水性增加,使水接觸角自56°降低至43°。
把2.46g的檸檬酸銨鐵(和光純藥工業(股份)製)溶解於500ml的甲醇(關東化學(股份)製)500mL中。於此溶液中加入100.0g的氧化鎂(岩谷化學工業(股份)製MJ-30),以攪拌機做激烈的攪拌處理60分鐘,讓懸浮液在減壓下於40℃濃縮乾燥固化。以120℃將所得到的粉末加熱乾燥去除甲醇,得到於氧化鎂粉末擔持有金屬鹽的觸媒。篩選所得到的固體成分後,一面以研缽加以細粒化,一面回收粒徑在20~32網目(0.5~0.85mm)之範圍者。所得到之觸媒中所包含的鐵含量係0.38質量%。而體密度係0.61g/mL。重複上述操作,供以下實驗使用。
使用示於第3圖之裝置進行碳奈米管之合成。反應器303係內徑75mm、長1,100mm的圓筒形石英管。於中央部具備石英燒結板302,在石英管下方部具備惰性氣體及原料氣體供給管線之混合氣體導入管308,於上部具備廢氣管306。此外,為了能將反應器保持在任意溫度,還具備3台電熱爐301作為環繞反應器的圓周之加熱器。另外為了檢測反應管內的溫度,還具備熱電偶305。
藉由取132g的於觸媒調製例所調製之固體觸媒,導入到設置於垂直方向之反應器的中央部之石英燒結板上,來形成觸媒層304。一面加熱觸媒層至反應管內溫度到約860℃,一面使用質流控制器307從反應器底部向反應器上部方向以16.5L/分鐘供給氮氣,使其流通通過觸媒層。然後,一面供給氮氣,一面進一步使用質流控制器307以0.78L/分鐘導入甲烷氣體60分鐘,通過觸媒層作通氣,使其反應。此時的固體觸媒之重量除以甲烷的流量所得之接觸時間(W/F)係169分鐘.g/L,包含甲烷的氣體之線速為6.55cm/sec。停止導入甲烷氣體,一面以16.5L/分鐘的氮氣通氣,一面將石英反應管冷卻至室溫。
停止加熱放置到室溫,到室溫後自反應器將含有觸媒與碳奈米管的含有之碳奈米管組成物取出。
使用130g的於碳奈米管集合體製造例所得到的含有觸媒與碳奈米管的含有碳奈米管之組成物,藉由在4.8N之鹽酸水溶液2,000mL中攪拌1小時攪拌,將觸媒金屬之鐵及其擔體之MgO溶解。將所得到的黑色懸浮液過濾後,把過濾物再度放入4.8N的鹽酸水溶液400mL中作脫水MgO處理,再濾出。重複3次此操作(脫水MgO處理)。然後,以離子交換水作水洗至濾取物的懸浮液呈中性後,保存包含水之濕狀態原樣的含有碳奈米管之組成物。此時包含水之濕狀態的含有碳奈米管之組成物全體重量為102.7g(含有碳奈米管之組成物濃度3.12質量%)。
添加相對於所得到之濕狀態的含有碳奈米管之組成物的乾燥重量分,約300倍之重量的濃硝酸(和光純藥工業(股份)製,1級,Assay 60~61%)。然後,以約140℃的油浴,25小時一面攪拌一面加熱回流。加熱回流後,以3倍的離子交換水稀釋包括含有碳奈米管之組成物的硝酸溶液,再減壓過濾。以離子交換水將過濾物的懸浮液水洗至中性後,得到包含水之濕狀態的碳奈米管集合體。此時包含水之濕狀態的碳奈米管組成物全體重量為3.351g(含有碳奈米管之組成物濃度:5.29wt%)。
於將所得到的濕狀態之碳奈米管集合體(以乾燥質量換算為25mg)、1.04g的6質量%羧甲基纖維素鈉(第一工業製藥(股份)製,Serogen 7A(重量平均分子量19萬))
水溶液、6.7g的氧化鋯珠(TORAY(股份)製,“Torayceram”(註冊商標),珠尺寸0.8mm)加進容器而成的分散液中,添加28質量%氨水水溶液(KISHIDA化學(股份)製)把pH調整到10。使用振動球磨機((股份)入江商會製、VS-1、頻率:1,800cpm(60Hz))讓此容器振盪2小時,調製成碳奈米管糊。
接下來以離子交換水將此碳奈米管糊稀釋至碳奈米管的濃度成為0.15質量%,對10g的該稀釋液再添加28質量%氨水水溶液,把pH調整到10。以超音波均質機(家田貿易(股份)製,VCX-130),輸出設為20W、在冰冷下對該水溶液作1.5分鐘(1kW.分鐘/g)分散處理。以分散中液溫為10℃以下的方式進行。再使用高速離心分離機((股份)TOMY精工,MX-300)以10,000G對所得到的溶液作15分鐘離心處理,得到9g的碳奈米管分散液。
於將所得到的濕狀態之碳奈米管集合體(以乾燥質量換算為25mg)、1.04g的6質量%羧甲基纖維素鈉(重量平均分子量35,000)水溶液、6.7g的氧化鋯珠(TORAY(股份)製,“Torayceram”(註冊商標),珠尺寸0.8mm)加進容器而成的分散液中,添加28質量%氨水水溶液(KISHIDA化學(股份)製)把pH調整到10。使用振動球磨機((股份)入江商會製、VS-1、頻率:1,800cpm(60Hz))讓此容器振盪2小時,調製成碳奈米管糊。
接下來以離子交換水將此碳奈米管糊稀釋至碳奈米管的濃度成為0.15質量%,對10g的該稀釋液再添加28質量%氨水水溶液,把pH調整到10。以超音波均質機(家田貿易(股份)製,VCX-130),輸出設為20W、在冰冷下對該水溶液作1.5分鐘(1kW.分鐘/g)分散處理。以分散中液溫為10℃以下的方式進行。再使用高速離心分離機((股份)TOMY精工,MX-300)以10,000G對所得到的溶液作15分鐘離心處理,得到9g的碳奈米管分散液。
把500g之10質量%羧甲基纖維素鈉(第一工業製藥(股份)製、Serogen 5A(重量平均分子量80,000))加進三口燒瓶,使用1級硫酸(KISHIDA化學(股份)製)調整到pH2。將此容器移到升溫至120℃的油浴,於加熱回流下一面攪拌一面進行9小時水解反應。將三口燒瓶放冷後,使用28%氨水水溶液(KISHIDA化學(股份)製)調整到pH10以停止反應。水解後的羧甲基纖維素鈉的重量平均分子量,係使用凝膠滲透層析法,與得自聚乙二醇之校正曲線比對算出分子量。其結果係重量平均分子量為約35,000,分子量分布(Mw/Mn)為1.5。而產率為97%。將20g的上述10質量%羧甲基纖維素鈉(重量平均分子量35,000)水溶液加進切斷成30cm的透析管(Spectrum Laboratories(股份)製、Biotech CE透析管(截留分子量3,500~5,000D、16mmΦ),讓此透析管浮在加入了1,000g的離子交換水之燒杯中,進行2小時透析。然後,更換
1,000g的新離子交換水,再進行2小時透析。重複此操作3小時後,於放入了1,000g的新離子交換水的燒杯中進行12小時,從透析管取出羧甲基纖維素鈉水溶液。對此水溶液使用蒸發器減壓濃縮後,使用凍結乾燥機乾燥的結果,以70%的產率得到粉末狀的羧甲基纖維素鈉。以凝膠滲透層析法所測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係與透析前相同。另外,關於凝膠滲透層析質譜中的峰值面積,相對於在透析前的羧甲基纖維素鈉為57%,在透析後硫酸銨的峰值面積減少,而羧甲基纖維素鈉的峰值面積提升至91%。另外,以UV-Vis吸收光譜測得之波長280nm的吸光度,在把原料之羧甲基纖維素鈉(第一工業製藥(股份)製、Serogen 5A(重量平均分子量80,000))的0.1重量%水溶液之情形設為1時,相對於在透析前為20,在透析後為2。醚化度於水解前後都不變皆為0.7。
於前述碳奈米管分散液中添加離子交換水,調整至0.02質量%~0.04質量%後,使用繞線棒塗布在設置有前述底塗層之透明基材或做過表面處理之透明基材,再於80℃乾燥機內進行乾燥1分鐘,將碳奈米管組成物固定化。透光率之調整係藉由調整前述碳奈米管濃度與繞線棒的編號來進行。
於100mL的塑料容器中放入20g的乙醇,添加40g的正丁基矽酸酯,攪拌30分鐘。然後,添加10g的0.1N鹽酸水溶液後,進行2小時攪拌,再於4℃靜置12小時。
以甲苯、異丙醇與甲乙酮的混合液將此溶液稀釋至固體含量濃度成為1質量%。
使用繞線棒#8將此塗液塗布在碳奈米管層上後,於125℃乾燥機內乾燥1分鐘。以此方法製成之保護層厚度為60nm。
依照[底塗層形成例1]形成底塗層。於底塗層上使用把碳奈米管分散液1調整至0.04wt%之塗布液,使用繞線棒編號#3形成碳奈米管層。以[保護層形成例]的方法在碳奈米管層上設置保護層,製成透明導電積層體。
除了把基材表面處理、底塗層的製作狀況、碳奈米管分散液及塗布濃度、碳奈米管分散液塗布時繞線棒編號改成示於表1之組合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製成透明導電積層體。
以上,把實施例1~7及比較例1~4之,底塗層或PET透明基材表面的水接觸角、碳奈米管分散液對底塗層或PET透明基材表面的潤濕性、底塗層或PET透明基材表面的動電位、底塗層或PET透明基材表面的表面粗度、碳奈米管液的動電位、束徑、總透光率、白反射率、表面電阻值、耐熱安定性、耐濕熱安定性示於表2。表2中,“-”係表示該項目沒有。
若比較實施例1與比較例1,可知在相同的總透光率、白反射率下,由於表面電阻值低,使親水性為5°~25°、動電位為+30mV~-30mV,且藉由設置表面粗度為2nm~10nm之底塗層,而有透明導電性提升之。另外,若看耐熱性、耐濕熱性,可知設置有底塗層的樣本的電阻值安定性增加。若比較實施例2與比較例2、實施例3與比較例3,可知即便CNT層的厚度不同也能得到相同的效果。於實施例1~7中顯示,若使用具有本專利之特性的底塗層,可在100Ω/□以上10,000Ω/□以下、總透光率88%以上93%以下或白反射率70%以上85%以下之範圍調整透明導電性,且可讓束徑在5nm以下,其結果可提昇透明導電性,並進一步得到電阻值安定性優良之透明導電積層體。第4、5圖中分別顯示實施例4、比較例2的保護塗布前之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影像的範例,而第6、7、8圖中顯示從它們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影像所求得之束徑測定結果的範例。對各實施例、比較例實施相同測定,求取束徑。另外,若比較實施例4、6與5、7,顯示出底塗中的微粒若使用氧化鋁而非二氧化矽,可將動電位調整到更正值,其結果,可得到具有與二氧化矽微粒同等以上之透明導電性的透明導電積層體。比較例4中顯示,於水的接觸角高之基材,在CNT塗布時會產生魚眼而無法形成CNT層。
具透明導電性、耐熱安定性、耐濕熱安定性之本發明之透明導電積層體,能較佳地使用作為例如:
觸控面板、液晶顯示器、有機電致發光、電子紙等顯示器相關的電極。
Claims (12)
- 一種透明導電積層體,該透明導電積層體係在透明基材上依下列順序具有:包含無機氧化物之底塗層與包含碳奈米管之導電層;其係滿足下面[A]、[B]中的至少一個,且在於60℃、相對濕度90%下進行1小時濕熱處理,再於25℃、相對濕度50%下放置3分鐘後,其表面電阻值相對於該處理前之表面電阻值的比例係0.7至1.3,[A]白反射率係大於70%且為85%以下,表面電阻值係1.0×102 Ω/□以上1.0×104 Ω/□以下;[B]總透光率係大於88%且為93%以下,表面電阻值係1.0×102 Ω/□以上1.0×104 Ω/□以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透明導電積層體,其中在於150℃進行1小時熱處理,再於25℃、相對濕度50%下放置24小時後,其表面電阻值相對於該處理前之表面電阻值的比例係0.7至1.3。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透明導電積層體,其以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的透明基材上之碳奈米管束徑的平均係5nm以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透明導電積層體,其中前述底塗層係二氧化矽微粒與聚矽酸鹽之複合物。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透明導電積層體,其中前述底塗層係氧化鋁微粒與聚矽酸鹽之複合物。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5項之透明導電積層體,其中前述二氧化矽微粒或氧化鋁微粒之直徑係在10至200nm之範圍內。
- 一種透明導電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係包括以下步驟:於透明基材上設置固體表面動電位為+30至-30mV的底塗層之底塗層形成步驟;將動電位為負的碳奈米管分散液塗布在底塗層上之塗布步驟;自塗布於底塗層上之前述碳奈米管分散液將分散媒去除之乾燥步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透明導電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底塗層的表面粗度Ra係2.0至10.0nm。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或8項之透明導電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底塗層的水接觸角係5至25°。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至9項中任一項之透明導電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碳奈米管分散液之動電位係-40至-70mV。
- 一種電子紙,其係使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透明導電積層體。
- 一種觸控面板,其係使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透明導電積層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17878 | 2012-01-3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46406A true TW201346406A (zh) | 2013-11-16 |
Family
ID=48905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03406A TW201346406A (zh) | 2012-01-31 | 2013-01-30 | 透明導電積層體、其製造方法、使用其之電子紙及使用其之觸控面板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50010749A1 (zh) |
JP (2) | JP5413538B1 (zh) |
CN (1) | CN104067354A (zh) |
TW (1) | TW201346406A (zh) |
WO (1) | WO201311512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01749B2 (ja) * | 2013-08-07 | 2017-09-27 | 東レ株式会社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WO2015041055A1 (ja) * | 2013-09-20 | 2015-03-26 | 東レ株式会社 | 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WO2015098477A1 (ja) * | 2013-12-27 | 2015-07-02 | 東レ株式会社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JP2015143790A (ja) | 2014-01-31 | 2015-08-06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転写用光学異方性シート |
CN104820255B (zh) * | 2014-01-31 | 2020-04-07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光学各向异性片材 |
JP2017508709A (ja) * | 2014-02-27 | 2017-03-30 | ハリバートン エナジー サヴィシー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不動態化されたセメント促進剤 |
WO2015137195A1 (ja) * | 2014-03-12 | 2015-09-17 | 東レ株式会社 | 導電積層体、導電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スイッチ |
WO2016104515A1 (ja) * | 2014-12-23 | 2016-06-30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透明導電膜付き基材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
CN104599746B (zh) * | 2015-01-27 | 2017-06-0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和触摸屏 |
CN108369295B (zh) * | 2015-12-17 | 2020-07-07 | 依视路国际公司 | 光学制品上的硬质多涂层 |
CN106843623A (zh) * | 2016-12-22 | 2017-06-13 | 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电阻式触摸屏 |
WO2018131702A1 (ja) * | 2017-01-16 | 2018-07-19 |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 透明導電フィルム及び透明導電パターンの製造方法 |
WO2019065910A1 (ja) * | 2017-09-28 | 2019-04-04 |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 炭素シート |
US20200277194A1 (en) * | 2017-09-29 | 2020-09-03 | Nec Corporation | Nanocarbon separation method and nanocarbon separation apparatus |
WO2019064597A1 (ja) * | 2017-09-29 | 2019-04-04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単層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混合物の分離方法、単層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分散液 |
CN110797139A (zh) * | 2018-08-03 | 2020-02-14 | 长濑化成株式会社 | 透明导电层积体和透明导电层积体的制造方法 |
CN109444998B (zh) * | 2018-11-30 | 2020-03-24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超表面聚焦透镜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292714B2 (ja) * | 2006-03-28 | 2013-09-18 | 東レ株式会社 |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を含有してなる液および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の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8251488A (ja) * | 2007-03-30 | 2008-10-16 | Tdk Corp | 透明導電材料及び透明導電体 |
JP5370151B2 (ja) * | 2008-02-29 | 2013-12-18 | 東レ株式会社 | 透明導電膜付き基材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タッチパネル |
JP5347301B2 (ja) * | 2008-03-28 | 2013-11-20 | 東レ株式会社 |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膜の製造方法 |
JP5266889B2 (ja) * | 2008-06-04 | 2013-08-2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光透過性導電体の製造方法 |
KR101368597B1 (ko) * | 2009-03-31 | 2014-02-27 |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 투명전극, 전도성 적층체 및 전도성 수지막 |
TWI553667B (zh) * | 2010-10-29 | 2016-10-11 | 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 透明導電積層體及其製造方法 |
JP6108658B2 (ja) * | 2011-01-12 | 2017-04-05 | 東レ株式会社 | 透明導電複合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透明導電複合材 |
JP2012216284A (ja) * | 2011-03-31 | 2012-11-08 | Toray Ind Inc | 透明導電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2013
- 2013-01-28 JP JP2013513308A patent/JP5413538B1/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1-28 WO PCT/JP2013/051718 patent/WO201311512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1-28 CN CN201380006633.7A patent/CN104067354A/zh active Pending
- 2013-01-28 US US14/375,340 patent/US2015001074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3-01-30 TW TW102103406A patent/TW201346406A/zh unknown
- 2013-09-18 JP JP2013192733A patent/JP2014060158A/ja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50010749A1 (en) | 2015-01-08 |
JPWO2013115123A1 (ja) | 2015-05-11 |
JP2014060158A (ja) | 2014-04-03 |
JP5413538B1 (ja) | 2014-02-12 |
CN104067354A (zh) | 2014-09-24 |
WO2013115123A1 (ja) | 2013-08-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1346406A (zh) | 透明導電積層體、其製造方法、使用其之電子紙及使用其之觸控面板 | |
JP5316653B2 (ja) | 透明導電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6217395B2 (ja) |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含有組成物の分散液および導電性成形体 | |
JP6108658B2 (ja) | 透明導電複合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透明導電複合材 | |
JP2017065964A (ja) |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を含む分散液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導電積層体 | |
JPWO2013047341A1 (ja) | 透明導電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WO2016114389A1 (ja) | 導電積層体および導電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 |
JPWO2013176155A1 (ja) | パターニングされた導電基材の製造方法、これによってパターニングされた導電基材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 |
WO2015137195A1 (ja) | 導電積層体、導電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スイッチ | |
JP2014029831A (ja) | 透明導電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WO2015030115A1 (ja) | パターン化された導電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hen et al. | Adjusting the viscosity of silver nanowire ink for promoting the uniformity and conductivity of transparent electrode | |
JP2016134215A (ja) | 導電積層体および導電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 |
JPWO2014148287A1 (ja) | 導電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5570446B2 (ja) | 導電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5115157A (ja) | 導電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4029841A (ja) | 透明導電体の製造方法 | |
JP2016173714A (ja) | 導電積層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タッチパネル | |
JP2016027463A (ja) | 導電積層体および導電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 |
JP2017065056A (ja) | 導電積層体および導電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 |
WO2015083610A1 (ja) | 透明導電積層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タッチパネル | |
JP2016040769A (ja) | 透明導電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7065055A (ja) | 導電積層体および導電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 |
JP2016186694A (ja) | パターン形成された導電層を有する導電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導電積層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タッチパネル | |
JP2015095005A (ja) | 導電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