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03529A - 顯影劑收納容器、顯影劑收納單元、處理匣、電子成相圖像形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影劑收納容器、顯影劑收納單元、處理匣、電子成相圖像形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03529A
TW201303529A TW101125355A TW101125355A TW201303529A TW 201303529 A TW201303529 A TW 201303529A TW 101125355 A TW101125355 A TW 101125355A TW 101125355 A TW101125355 A TW 101125355A TW 201303529 A TW201303529 A TW 20130352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er
opening
openings
developer storage
seal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53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88013B (zh
Inventor
Hiroomi Matsuzaki
Masaaki Matsushita
Tatsuo Fujisaki
Masaki FURUTANI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Kk filed Critical Canon Kk
Publication of TW2013035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35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80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801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74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non-rigid containers, e.g. foldable cartridges, bag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81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 G03G15/0882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by a peelable sealing fil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6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 G03G2215/0682Bag-type non-rigid contain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Printers Or Recording Devices Using Electromagnetic And Radiation Means (AREA)
  • Bag Frames (AREA)

Abstract

在顯影劑袋(16)上,於開封方向(E)的垂直方向(F)錯開設置複數個開口部(35a)。藉此,開封變得容易。

Description

顯影劑收納容器、顯影劑收納單元、處理匣、電子成相圖像形成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圖像形成裝置,及用於圖像形成裝置之顯影劑收納容器、顯影劑收納單元、顯影裝置、卡匣。
此處所謂圖像形成裝置,例如係指運用電子成相圖像形成處理而於記錄媒體上形成圖像者,例如包括電子成相影印機、電子成相印表機(如LED印表機、雷射印表機等)、電子成相傳真裝置等。
此外,所謂卡匣,係指至少由顯影手段與收納顯影劑之顯影裝置構成為一體,且可裝卸於圖像形成裝置本體者;或由顯影裝置與至少具有感光體之感光體單元構成為一體,且可裝卸於圖像形成裝置本體者。
此外,顯影劑收納容器及顯影劑收納單元,係收納於前述圖像形成裝置或前述卡匣內。顯影劑收納容器及顯影劑收納單元,至少具備用來收納顯影劑之可撓性容器。
習知運用電子成相形成處理之電子成相圖像形成裝置中,係採用處理匣方式,亦即使電子成相感光體及作用於其之處理手段成為一體性之卡匣,而該卡匣可裝卸於電子成相圖像形成裝置本體。
此類處理匣中,如圖52所示,收納顯影劑(碳粉(toner)、載體(carrier)等)之顯影劑收納框體31,其上設置之開口部,係以密封構件加以密封。而使用時將密封構件亦即 碳粉封條32的接合部33剝離,使開口部開封以供應顯影劑,此一方式廣為採用(日本特開平4-66980號公報)。
此外,在製造處理匣時,針對顯影劑在處理匣的機器內飛散的問題,有人提議在顯影劑的充填製程中,使用可變形之內部容器(日本特開平4-66980號公報)。
但,如日本特開平4-66980號公報在內部容器的內側設置彈性構件,製造上有其困難,也可能花費成本。
是故本發明之目的,在於與習知相異之構造中,提出一種開封性優良的顯影劑收納單元,係為使用了可撓性容器之顯影劑收納單元。
本申請案之其中一個發明構成,係如以下所述。
一種顯影劑收納容器,係為用來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其特徵為,前述顯影劑收納容器具備:可撓性容器,其具有用來注入前述顯影劑之注入口,以及用來排出前述顯影劑之複數個開口部;密封構件,其以將前述複數個開口部予以密封之狀態被安裝至前述可撓性容器,且藉由被移動而可使前述複數個開口部露出;前述複數個開口部,係在垂直於前述複數個開口部逐漸露出之開封方向的方向錯開配置。
按本發明,在使用了用來收納顯影劑之可撓性容器的收納容器、顯影劑收納容器或顯影劑收納單元中,針對將可撓性容器開口部予以密封之密封構件,可提升其開封特 性。
在以下說明中,所指稱之顯影劑收納容器,係至少具備:可撓性容器;以及密封構件,其用來將設置於可撓性容器上用來排出顯影劑之開口部加以密封。
以下,將尚未收納顯影劑前之顯影劑收納容器,稱為用來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37。已收納了顯影劑,且具備開封構件以對密封構件進行開封之顯影劑收納容器,稱為具有開封構件之顯影劑收納容器30。已收納了顯影劑,但不具備開封構件以對密封構件進行開封之顯影劑收納容器,稱為已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26。
另,為求簡便,將顯影劑收納容器37、顯影劑收納容器30、顯影劑收納容器26分別標記不同符號加以說明。
顯影劑收納單元至少具備:顯影劑收納容器,以及收納顯影劑收納容器之框體。
<實施例1>
圖1為可運用本發明之處理匣主剖視圖,其具有顯影劑收納單元;圖2為可運用本發明之圖像形成裝置主剖視圖。
<處理匣之構成概要>
處理匣具備:像擔持體,以及作用於像擔持體之處理 手段。這裡的處理手段,例如有:帶電手段,係令像擔持體表面帶電;及清潔手段,除去於像擔持體上成像之顯影裝置或像擔持體表面所殘留之顯影劑(包括碳粉、載體等)。
本實施形態之處理匣A如圖1所示,感光鼓11(像擔持體)的周圍具備:帶電滾子12,即帶電手段;及清潔單元24,即清潔手段,其具備有彈性之清潔刮刀14。此外,處理匣A具備顯影裝置38,其具有第一框體17及第二框體18。處理匣A之構造中,清潔單元24與顯影裝置38形成為一體,可自由裝卸於圖2所示之圖像形成裝置本體B。顯影裝置38具備:顯影滾子13與顯影刮刀15,即顯影手段;顯影劑供應滾子23;及已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26,用以收納顯影劑。顯影滾子13與顯影刮刀15係由第一框體17所支撐。
<圖像形成裝置之構成概要>
該處理匣A係安裝於圖2所示之圖像形成裝置本體B,作為圖像形成之用。圖像形成的方式,係搬運滾子7從安裝於裝置下部之紙匣6搬運出紙片S,與此紙片搬運同步,曝光裝置8會對感光鼓11選擇性曝光,形成潛像。顯影劑藉由海棉狀之顯影劑供應滾子23而供應至顯影滾子13(顯影劑擔持體),藉由顯影刮刀15而於顯影滾子13表面薄層擔持著。對顯影滾子13施加顯影偏壓,藉此,會因應潛像而供應顯影劑,顯影成顯影劑像。對轉印滾子 9施加偏壓電壓,藉此,將該像轉印於被搬運之紙片S上。紙片S被搬運至定影裝置10進行圖像定影,再藉由排紙滾子1而從裝置上部之排紙部3排出。
<顯影劑收納單元之構成概要>
接下來以圖3、圖4、圖7(a)、圖20,說明顯影劑收納單元25之構造。在此,圖3為顯影劑收納容器30之剖面立體圖、圖4為顯影裝置38之剖視圖、圖7為顯影劑袋16(可撓性容器)中,排出顯影劑之排出部35附近之詳細剖視圖、圖20為顯影劑收納容器26之剖面立體圖。另,剖視圖之平面係通過開封構件20、開口部35a、及固定部16d、16e。此外,剖視圖之平面係垂直於開封構件20之旋轉軸。
(顯影劑收納單元)
顯影劑收納單元25如圖4所示,由顯影劑收納容器30、顯影滾子13、顯影刮刀15、以及支撐前述各者之第一框體17及第二框體18所構成。第一框體與第二框體結合後,成為收納顯影劑收納容器30之框體。
另,在本實施例中,顯影劑收納單元25與顯影裝置38相同。這是因為顯影劑收納單元25具有顯影滾子13、顯影刮刀15之故。但,亦可以不同於顯影劑收納單元25之另一框體,來支撐顯影滾子13與顯影刮刀15,而與顯影劑收納單元25分離。在此情形下,顯影裝置38便由顯 影劑收納單元25、顯影滾子13、顯影刮刀15所構成。(圖示省略)
(具有開封構件之顯影劑收納容器)
具有開封構件之顯影劑收納容器30如圖3、圖4所示,由開封構件20及顯影劑收納容器26所構成。
開封構件20具有與密封構件19卡合之卡合部20b,顯影劑收納容器26的被卡合部19b與卡合部20b卡合,便成為具有開封構件之顯影劑收納容器30。
(已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
如圖30(c)所示,顯影劑收納容器26由顯影劑、顯影劑袋16、及密封構件19所構成。此處的顯影劑為粉體。
顯影劑收納容器26的顯影劑袋16中,排出顯影劑之複數開口部35a,係被密封構件19所密封;且具有接合部39a,其將用來注入顯影劑之注入口39加以密封。像這樣,已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26,因其開口部35a、注入口39皆被密封,故已收納之顯影劑不會外漏,可作為單一單元來處置。此外,密封構件19上設有與開封構件20卡合之被卡合部19b(孔),可與開封構件20卡合。
(用來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
如圖30(a)所示,用來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37,係由顯影劑袋16及密封構件19所構成,該密封構件 19將用來排出顯影劑之複數開口部35a加以密封,且將其移動後可使開口部35a露出。在此,用來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37中,顯影劑袋16具有:注入口39,用來注入顯影劑;及開口部35a,用來排出顯影劑。
在此,用來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37尚未充填顯影劑,其用來注入顯影劑之注入口39呈開口狀態。
(充填與顯影劑收納容器)
在此,針對用來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37,與已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26,說明兩者之關係。
首先如圖30(a)所示,用來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37尚未充填顯影劑,有一用來注入顯影劑之注入口39。
接著如圖30(b)所示,針對用來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37,從用來注入顯影劑之注入口39充填顯影劑。此外,因顯影劑袋16具可撓性,故用來注入之注入口39可配合充填裝置而變形,顯影劑不會飛散而可容易地充填。充填時,係使用周知之螺旋(auger)式充填裝置來進行,但亦可運用具有相同功能之其他方法。
接著如圖30(c)所示,將用來注入顯影劑之注入口39加以接合密封。針對用來注入顯影劑之開口部,在將接合部39a接合時,本實施例中係以超音波來接合,但亦可以其他熱能或雷射等來接合。
而用來充填之開口部的接合部39a接合完成後,便封 入顯影劑,成為已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26。
另,用來充填之注入口39,其位置或大小可配合顯影劑的充填裝置或處理匣A之形狀等而適當配置。
(顯影裝置內具有顯影劑袋之效果)
已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26成為袋裝形態,藉此,可將顯影劑當作一個單元來處置。因此,顯影劑充填製程便可從處理匣A的主要組裝製程(生產線)分離出來。藉此,處理匣A的主要組裝製程(生產線)中,顯影劑便不會飛散,可以減少生產線清潔等維護作業。組裝製程時顯影劑不會飛散,藉此,在顯影劑充填後,可省去處理匣A的清潔製程。
此外,顯影劑袋16的充填製程中,因顯影劑袋16具有可撓性,故用來充填之注入口39亦較柔軟,能減少飛散而可容易地密封。
此外,因已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26具有可撓性,故可令其配合框體之形狀而組合。
此外,充填製程中,因顯影劑收納容器37具有可撓性,故可令其剖面變形而增加容積而充填,充填時可增加充填量。
此外,因充填顯影劑前之顯影劑收納容器37具有可撓性,故可做得較小(較薄),與樹脂之構造體亦即框體相比,可減小充填前保管時之保管空間。
<顯影劑袋之構成>
如圖3、圖4所示,顯影劑袋16於其內部收納顯影劑,形狀為可變形之袋狀,且於排出部35具備複數之開口部35a,用來排出所收納之顯影劑。
此外,顯影劑袋16具有顯影劑袋固定部(被固定部)16d、16e,其被固定於第一框體17、第二框體18框體上。
(顯影劑袋之材料、透氣性)
圖29為顯影劑收納容器26之剖視說明圖。如圖29(a)所示,顯影劑袋16係由具有排出部35而不具透氣性之薄材16u,以及作為透氣部之具透氣性之薄材16s彼此貼合,以構成顯影劑袋16。
在此,透氣部16s的透氣度,可同時考量所收納之顯影劑的大小(粉體粒徑),適當選定顯影劑不會從顯影劑袋16外漏者即可。
透氣部16s的材料,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厚度為0.03~0.15mm之不織布等為理想。此外,透氣部16s的材料未必要為不織布,亦可為比顯影劑袋16收納之顯影劑等粉體還開有更微小的孔者。
此外,透氣部16s之配置,在本實施例中係如圖3、圖29所示,在第二框體18側上,於顯影劑袋16的長邊方向整個區域配置透氣部16s。另,如圖29(b)所示,透氣 部16s亦可以16s來構成顯影劑袋16整體。
另,透氣部16s以外的顯影劑袋16之材料,理想為具有可撓性,以便在後述顯影劑排出時可提高效率。此外,亦可令透氣部16s的材料具有可撓性。
(顯影劑袋具有透氣性之效果)
像這樣令顯影劑袋16帶有透氣性的理由,是為了因應製造時、使用者使用卡匣A前之物流時、以及保管時。
首先,在製造時之理由方面,係為了使顯影劑袋16可變形、縮小,以便顯影劑袋16可容易地裝入框體17、18內。若顯影劑袋16上沒有透氣部16s,則顯影劑袋16的大小,在已充填顯影劑之狀態(將袋子密閉後之狀態)後便無法改變,因此,不易使其變形。因此,組裝需花費時間,製程會變得複雜。而若令顯影劑袋16的至少一部分帶有透氣性,則顯影劑袋16的大小,在已充填顯影劑而將袋子密閉後之狀態後便可改變,變得容易組裝。
接著,在物流時及保管時之理由方面,係為了因應處理匣A在輸送時及保管時的氣壓變化之不同。在物流等等較製造時處於更低之氣壓環境下的情形,或是保管條件較製造時之溫度更高的情形下,顯影劑袋16內外的氣壓差便會產生。因此,可能因顯影劑袋16膨脹,導致與顯影劑袋16鄰接之各零件發生變型或破損。為防止上述情形,在物流時或保管時便需管理氣壓或溫度,導致設備、成本的花費。但若令一部分帶有透氣性,藉此,便可消除因 氣壓而導致顯影劑袋16內外氣壓差所帶來的問題。
此外,在具透氣性的不織布上設置排出部35及排出部35周圍之接合部22的情形下,開封時,隨著密封構件19的剝離,可能導致不織布的纖維脫落而掉入顯影劑當中,給圖像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在不同於具透氣性之薄材16s的薄材16u上設置排出部35,藉此,便不會有前述般不織布纖維脫落之情事。
此外,自透氣部16s一面脫氣一面充填顯影劑,藉此,可提昇充填密度。
(顯影劑袋之排出部構成)
如圖3、圖10所示,顯影劑袋16具有顯影劑排出部35,其由用來排出內部之顯影劑的複數之開口部35a,以及定義複數之開口部35a之連結部35b所構成。而藉由密封構件19,會以接合部22連續性地環繞排出部35的周圍,並以可開封的方式加以接合,以便將顯影劑袋16所收納之顯影劑加以密封。
(顯影劑袋之接合部構成)
接合部22在長邊方向(方向F)有2條、短邊方向(方向E)有2條,連續性地圍成「口」字形狀,因而可將排出部35加以密封。
在此,於長邊方向(方向F)融接之2條接合部中,以先被開封者作為第一接合部22a、後被開封者作為第二接 合部22b。本實施形態中,沿著密封構件19的表面觀察時,與後述折返部19d(或被卡合部19b)較近一側之接合部,為第一接合部22a。此外,隔著開口部而與第一接合部22a相對向之接合部,為第二接合部22b。此外,以短邊方向之接合部作為短邊接合部22c。
本實施例中,開封方向為方向E。開封方向如下述定義。令密封構件19移動以進行開封時,隔著開口部35a之第一接合部22a與第二接合部22b中,第一接合部22a先被開封(剝離)。像這樣,以先被開封之第一接合部22a朝向第二接合部22b之方向,作為開封方向E。
另,從顯影劑袋16將密封構件19往E方向開封時(剝離時),從微觀的觀點看來,第一接合部22a或第二接合部22b中,可能因開封力而使顯影劑袋16變形,使得剝離亦於箭頭F方向進行。然而,本實施例之開封方向,並非指該種微觀之開封方向。
(顯影劑袋之開口部配置)
接下來以圖10、圖11、圖30,說明開口部35a之配置。密封構件19將開口部35a密封,且藉由被移動而使開口部35a露出,該密封構件19的移動方向(被拉向開封構件20的方向)為D。藉由密封構件19的移動,開口部35a會逐漸朝開封方向E之方向露出。以下,以D作為密封構件19之移動方向。在垂直於開封方向E之方向F上,錯開配置有複數之開口部35a及連結部35b。此外,密 封構件19構成為令開封構件20旋轉而將其纏繞,前述之方向F與開封構件20之旋轉軸軸線為相同方向。
此處,讓顯影滾子13的旋轉軸方向與複數之開口部35a的排列方向F一致,是為了在將顯影劑排出時,使顯影劑不偏向某一方而能容易地供應於顯影滾子13的長邊方向整體。
此處,因複數之開口部35a係於F方向錯開配置,故排出部35於方向F較長,於方向E較短。也就是說,方向F的複數之開口部35a從一端至另一端之距離,比方向E的開口部35a從一端至另一端之長度來得長。
像這樣,在垂直於開封方向E之方向F將複數之開口部35a錯開配置之排出部35,其於方向F較長,於方向E較短,故開封所需之距離,與從較長方向F開封相比可較短,故亦可縮短開封所需之時間。
此外,覆蓋排出部35之密封構件19,構成為纏繞開封構件20。開封構件20之旋轉軸方向,以及大略垂直於開封方向E之方向F,係為相同方向,可縮短密封構件19的纏繞距離、時間。
(顯影劑袋之開口部形狀、方向)
實施例1之複數之開口部35a分別呈圓形狀。考量排出性能,開口部35a的面積以較大者為佳。此外,為了提高顯影劑袋16的強度,定義開口部之連結部35b以較大(粗)者為佳。因此,開口部35a的面積與連結部35b的面 積,必需視排出部35的材質、厚度,以及後述開封時之剝離(peeling)強度之間的力關係等而求取平衡,可適當選定。此外,開口部35a的形狀除圓形以外,亦可為四角形等多角形,或如後述圖18所示第二實施例般為長圓形等。
另,開口部35a的配置,亦可偏離垂直於開封方向E之方向F,無論是如圖28(c)所示開口部35a在垂直於開封方向E之方向F有所重疊,或如圖28(d)所示沒有重疊,都具有後述連結部35b之效果。
此外,開口部35a的方向,理想是在圖像形成時之姿勢中,可容易地排出所收納之顯影劑。因此,圖像形成時之姿勢中,開口部35a係被配置成朝重力方向之下方向打開。此處所謂開口部35a朝重力方向之下方向打開,係指開口部35a的開口方向,帶有重力方向下方向的成分。
(顯影劑袋與框體之固定)
如圖3、圖4所示,顯影劑袋16係藉由兩個固定部16d、16e而被固定於第一框體17、第二框體18的內部。
(第一固定部)
首先,作為第一個固定部,係設置顯影劑袋16之第一固定部16d,其在後述將密封構件19從顯影劑袋16上開封時受力。平行於複數之開口部35a所配置之方向F,設置有複數個固定部16d。另,固定部16d除了像這樣設 置複數個以外,亦可為與方向F平行之單一長形。(圖示省略)
此外,第一固定部16d的位置係設置於顯影劑袋16的開口部35a附近。
此外,顯影劑袋的第一固定部16d,係固定於框體的第一固定部18a。
第一固定部16d係為顯影劑袋16開封時所必要之固定部位,其作用及配置,在開封之說明中後述。
(第二固定部)
此外,作為第二個固定部,係設置第二固定部16e,其用來防止顯影劑袋16朝下方或顯影滾子13、顯影劑供應滾子23的方向移動。
設置第二固定部16e的理由有兩個。第一個理由是,顯影劑袋的第二固定部16e係為了在圖像形成時之姿勢中,不讓顯影劑袋16往下方移動。因此,第二固定部16e在圖像形成時之姿勢中,配置於上方較理想。
此外,第二個理由是,防止顯影劑袋16在圖像形成時與顯影滾子13或顯影劑供應滾子23接觸而擾亂圖像。因此,理想是在遠離顯影滾子13或顯影劑供應滾子23之處,設置顯影劑袋16的第二固定部16e。本實施例中,顯影劑袋的第二固定部16e係如圖1所示,配置於遠離顯影滾子13的上方。
此外,顯影劑袋的第二固定部16e係被固定於框體的 第二固定部18b。
(顯影劑袋與框體之固定方法) (第一固定部之固定方法)
作為顯影劑袋的第一固定部16d之固定方法,是在顯影劑袋16的孔上穿過第二框體18的止檔(boss),再使用超音波鉚接將止檔壓平以固定。如圖27(a)所示,在固定前,第二框體18的第一固定部18a係呈圓柱之止檔形狀,顯影劑袋16的第一固定部16d則開有孔。接著揭示組裝製程如下。
首先,於第二框體18的第一固定部18a之凸形狀部,穿過顯影劑袋16的第一固定部16d之孔(圖27(b))。
接著以超音波鉚接工具34將第二框體18的第一固定部18a之先端融化((圖27(c))。
接著,令第二框體18的第一固定部18a之先端變形,使其比顯影劑袋16的第一固定部16d之孔還來得大,藉此將顯影劑袋16固定於第二框體18(圖27d)。
(第二固定部之固定方法)
如圖4所示,顯影劑袋的第二固定部16e之固定方法,係使用以兩個框體17、18夾持之方式。在顯影劑袋16上開孔,作為顯影劑袋的第二固定部16e,並於第二框體18設置凸部,作為框體的第二固定部18b。
接著揭示組裝製程如下。於顯影劑袋16的第一固定 部16d穿過第二框體18的固定部18b之凸部,再以第一框體17夾持而固定,使顯影劑袋的第二固定部16e(孔)不會從凸部脫落。
(其他固定手段)
作為固定手段,除前述超音波鉚接外,亦可使用超音波以外者。舉例來說,使用熱之熱鉚接方式、顯影劑袋與第一框體17或第二框體18直接融接之熱融接或超音波融接方式、或使用溶劑或黏著劑之黏著方式、夾持於框體間、熱鉚接、超音波鉚接、螺絲、孔與凸部(止檔等)之勾接方式等亦可。此外,依第一、第二框體17、18與顯影劑袋16的空間與配置等關係,亦可因應適當設計而在第一、第二框體17、18與顯影劑袋之間,隔著另外之構件而固定(圖示省略)。
<密封構件之構成>
如圖3、圖4所示,密封構件19係在處理匣A使用前覆蓋顯影劑袋16的排出部35,將顯影劑袋16內的顯影劑加以密封。密封構件19會藉由被移動,而令前述開口部35a露出。密封構件19的構造係為薄片狀,具有:密封部19a,覆蓋顯影劑袋16的排出部35;被卡合部19b,與後述開封構件20固定;及密封構件連結部19c,將密封部19a與被卡合部19b連結。該薄片為疊層材,具有後述可發揮易開封性之密封層,而基材可適當選定聚對苯二甲 酸乙二酯(PET)、聚乙烯、聚丙烯等,厚度為0.03~0.15mm者。
(密封構件之密封部)
密封部19a係指密封構件19將顯影劑袋16的複數之開口部35a以及連結部35b加以密封之區域。藉由密封部19a,直到處理匣A使用時之前,不會使顯影劑從顯影劑袋16內部漏出。
(密封構件之卡合部)
密封構件19於開封方向E的一端側具有自由端部,該自由端部上設置有被卡合部19b,其被卡合於用來令密封構件移動之開封構件。被卡合部19b上卡合有用來令密封構件移動而露出開口之開封構件。開封構件亦可為受圖像形成裝置本體B驅動,而自動進行開封者。或、亦可為使用者把持住開封構件令其移動而進行開封者。本實施例中,開封構件20係為設於框體上之旋轉軸,卡合於開封構件20的密封構件19被拉開,藉此,已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26便被開封。
(密封構件之密封構件連結部)
將接合部22與密封構件卡合部19b之間予以連結的部分,係為密封構件連結部19c。密封構件連結部19c係為傳動力之部分,其受到來自開封構件20的力,以便將 接合部22剝離。
(密封構件連結部之折返)
此處利用圖12,在被開封的瞬間,以第一接合部22a與第二接合部22b所形成的面作為N1。接著,垂直於面N1且通過第一接合部22a之面為N2。在此,開封構件20係配置成比通過第一接合部22a之面N2更靠近第二接合部22b側。換言之,沿著薄片狀之密封構件19表面觀察密封構件19時,密封構件19係具有折返部19d,其在接合部22與開封構件20之被卡合部19b之間的部分(連結部19c)被折返。折返部19d可附有折痕,亦可不附有折痕。在此,密封構件19的折返角度Q在90度以下為理想。折返角度Q係為顯影劑袋16的接合部22之面,以及沿著密封構件19被拉開的方向D之面的夾角Q。
(密封構件之固定)
此外,密封構件19與開封構件20的固定方式,在本實施例中,係與第一固定部16d相同,以超音波鉚接固定。除超音波鉚接外,亦可如同第一固定部16d及第二固定部16e的固定手段般,運用熱融接、超音波融接、黏著、框體間之夾持、孔與凸出物之勾接等。
(密封構件具有易開封性之部分)
接下來,說明如何使接合部22的剝離力成為所需值 之方法。本實施形態中,為了使前述剝離力成為所需值(此處是指在能保持碳粉密封性的範圍內盡可能小的力),主要採取兩種方法。
第一種是在密封構件19運用疊層材,其具有可易開封之密封層。該方法是針對顯影劑袋16的材料,運用可與前述密封層融接且具可撓性之薄片材質(舉例來說,聚乙烯或聚丙烯),藉此可使該接合部易開封。藉由改變密封層的配方及貼合材質的組合,可將剝離力配合所需條件進行調整。本實施例中,係使用在JIS-Z0238密封軟包裝袋實驗下,剝離強度為3N/15mm左右者。
第二種是如圖4、7所示,使顯影劑袋16的排出部35相對於開封進行之方向(圖中箭頭E)呈折返狀態之方法。例如在圖4狀態下,令開封構件20旋轉(圖中箭頭C),以開封構件20所拉扯的方向(圖中箭頭D)將密封構件19拉開。如此一來,顯影劑袋16與密封構件19會成為如圖12所示般的傾斜剝離位置關係,顯影劑袋16的接合部22之面與密封構件19沿被拉扯方向D之面,其夾角Q在90度以下。習知,藉由傾斜剝離,可減低剝離兩者時所需之剝離力。是故,如前所述使密封構件19相對於開封進行之方向(圖中箭頭E)呈折返狀態,藉此,接合部22部分的密封構件19與顯影劑袋16會成為傾斜剝離之位置關係,可調整以減低前述剝離力。
<開封構件之構成>
開封構件20的目的,在於賦予密封構件19力,使密封構件19移動,以從顯影劑袋16剝離。開封構件20呈軸形狀,具有:支撐部(圖示省略),將兩端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撐於第二框體18上;及卡合部20b,固定密封構件19的被卡合部19b。本實施例中,開封構件20為四邊形軸形狀,該四邊形軸的其中一面上,以卡合部20b將密封構件19的被卡合部19b卡合。
(開封構件、推壓構件、攪拌構件之兼用)
此外,從顯影劑袋16的外部加以作用使顯影劑袋16內部的顯影劑排出之推壓構件21,以及開封構件20,兩者可分別以不同的構件來進行,但本實施例中係以同一零件來進行開封構件20與推壓構件21的功能。
此外,將顯影劑袋16所排出之顯影劑加以攪拌之功能,以及開封構件20之功能,兩者可分別以不同的零件來進行,但本實施例中係令開封構件20單一零件亦進行攪拌功能。
(開封構件、推壓構件、攪拌構件兼用之效果)
像這樣兼用開封構件20、推壓構件21、攪拌構件,可減少零件數,進而減低成本,節省空間。
<顯影劑收納袋之開封概要>
接下來以圖7、圖8說明顯影劑收納袋16的開封。
為了開封,顯影裝置38具有:施力點部20a,為開封構件20賦予密封構件19拉扯力之處;及框體的固定部18a,將被拉扯的顯影劑袋16加以固定。
施力點部20a,是在開封的瞬間,密封構件19與開封構件20接觸的部分中,最接近接合部22的部分。圖7(b)中,開封構件20的角部20c即為施力點部20a。此外,第二框體18的固定部18a具有固定部18c,其抑制顯影劑袋16因開封時之力而發生之移動。此外,自接合部22開始,本實施例中框體之第一固定部18a與顯影劑袋之第一固定部16d係以超音波鉚接來接合,如圖7(b)、(c)、圖8(a)所示,第一固定部18a的超音波鉚接部分中,靠近接合部22的部分成為固定部18c。
接下來以圖50說明開封構件20之驅動傳動。圖50為對於開封構件20之驅動傳動示意概略說明圖。另,圖50中省略密封構件19或顯影劑袋16等。首先,開封構件20的兩端以可自由旋轉的方式被支撐於第一框體17上。而開封構件20的一側端部上結合有齒輪54。此外,卡匣A上配置有齒輪(52、53)。而齒輪52具有聯結器部52a,其從圖像形成裝置B接受驅動。
圖像形成裝置B上設置驅動手段51,驅動手段51的先端具有聯結器51a,其對卡匣A傳動驅動。
卡匣A係朝圖50(a)中所示之箭頭方向,被安裝至圖像形成裝置B本體內。接著驅動手段51朝圖50(b)中所示之箭頭方向移動,驅動手段51的聯結器部51a與齒輪52 的聯結器52a卡合。接著如圖50(c)所示,藉由圖像形成裝置B的驅動手段51,將驅動傳達給卡匣A的齒輪52、齒輪53、齒輪54,開封構件20旋轉。另,圖像形成裝置B對於卡匣A之驅動傳動,並不限於凹凸而形成之聯結器,亦可為齒輪之卡合等,只要是使用能驅動傳動之手段即可。
接著如圖4所示,開封構件20接受驅動力,朝箭頭C方向旋轉。
接著開封構件20的旋轉進行,藉此,密封構件19被拉扯,第一接合部22a開始開封前一刻的狀態如圖5、圖7(b)所示。隨著旋轉,因被卡合部19b而被固定於開封構件20上的密封構件19,藉由四邊形開封構件20的角部20c(施力點部20a)而朝箭頭D方向被拉扯。
密封構件19被拉扯,顯影劑袋16亦隔著接合部22而被拉扯。於是顯影劑袋16會對第一固定部16d施力,藉由固定部18c,顯影劑袋16會從固定部18c朝施力點部20a被拉扯。於是從垂直於開封構件20旋轉軸的剖視面看來,第一接合部22a會移動而接近施力點部20a與固定部18c連結之線上。此時,在箭頭D方向,從靠近開封構件20旋轉軸的位置開始,依序配置有開口部35a、第一接合部22a、折返部19d、固定部18c(圖7(b))。接著,因密封構件19在第一接合部22a與被卡合部19b之間被折返,故於第一接合部22a的部分,會施加朝箭頭D方向傾斜剝離的力。接著進行第一接合部22a的剝離,開始排出部35 的開封。
此外,施力點部20a與角部20c一起朝箭頭C方向移動,當角部20d與密封構件19接觸,施力點部便從角部20c移動至角部20d。在此,圖7(b)表示施力點部20a為角部(c)之狀態,圖7(c)表示開封構件20旋轉持續進行,施力點部轉移至角部20d的狀態。
如圖6、圖7(c)所示,隨著開封構件20的旋轉進行,隨著開封進行,折返部19d也會從箭頭E方向前進。開封持續進行,開口部35a會露出。開口部35a露出後,進入剝離第二接合部22b的狀態,如圖8(a)所示。此時,同第一接合部22a的剝離般,密封構件19會被拉向施力點部20a的方向,顯影劑袋16則會在固定部18c的方向(箭頭H)與之對抗。於是從垂直於開封構件20旋轉軸的剖視面看來,第二接合部22b移動而接近施力點部20a與固定部18c連結之線上。接著第二接合部22b的部分受到箭頭D方向的力,第二接合部剝離。接著第二接合部22b被剝離,開封結束(圖8(b)、圖9)。接著顯影劑袋16內部的顯影劑通過排出部35的開口部35a而從箭頭I方向被排出。
像這樣,藉由開封構件20的旋轉,密封構件19被纏繞於開封構件20上,將接合部22開封。因密封構件19藉由旋轉而纏繞,故開封構件20移動所需的空間,僅為開封構件20的旋轉空間,比起靠旋轉以外的移動來令密封構件19移動,可較節省空間。
此外,亦可由使用者使開封構件20旋轉而纏繞密封 構件19,來使開口部35a露出。但藉由圖像形成裝置B的驅動來使開封構件20旋轉而纏繞密封構件19的方式,不須勞煩使用者,較為理想。
此外,密封構件19藉由設置了折返部19d,可對接合部22不進行剪斷剝離而是進行傾斜剝離,可確實地開封。
此外,與複數之開口部35a的排列方向F大致垂直之方向的密封構件19的一端側上,設置了被卡合部(19b),與用來開封密封構件19的開封構件20卡合,藉此,可確實地與密封構件19卡合而開封。
此外,在框體設置固定部18c,於開封時支撐顯影劑袋16,藉此,即使是柔軟可變形之顯影袋16,也能確實地開封。
此外,有關開封時顯影劑的排出,係如前所述,開封時,接合部22會在施力點部20a與固定部18c連結之線上移動(圖7(a)→圖7(b)→圖7(c)→圖8(a))。藉由該移動,開口部35a周邊的顯影劑會被擾動,而可破壞顯影劑的凝集。
此外,如圖34所示,令開封構件20的旋轉方向朝箭頭C2旋轉方向旋轉,同樣可開封。像這樣,可選擇開封構件20的旋轉方向為圖4~9所示之C方向或圖34之C2方向,因應設計來適當選擇旋轉方向即可。
(與開封相關之固定部的配置關係)
如圖4所示,為了確實剝離第一接合部22b,第一接合部22b與固定部18c之間必須要有如下的配置關係。在開封時,相對於固定部18c,開封構件20將密封構件19朝箭頭D方向拉扯。此時,因開封構件20而發生之密封構件19的移動方向D上,固定部18c係設於開口部35a的上游側。因此,會在箭頭H方向施加固定部18c的力。故在施加開封的力時,固定部18c與開封構件20之間會朝箭頭H與箭頭D方向被拉扯,對第一接合部22a施力,開封朝箭頭E方向進行。若不像這樣在密封構件19的移動方向D的上游設置固定部18c的話,朝向開封構件20被拉扯的方向,顯影劑袋16整體也會被拉扯,導致無法對第一接合部22a施加,便不能開封。
像這樣,藉由在密封構件19的移動方向D的上游設置固定部18c,可確實地開封。
(與開封相關之固定部的距離關係)
如圖22、圖23所示,為了確實剝離第一接合部22b,第一接合部22b與固定部18c之間必須要有如下的長度關係。首先,從穿過開封構件20、開口部35a、固定部18c且與開封構件20的旋轉軸垂直之平面觀察時,令第一接合部22a中最後被剝離的點為第一點22d。第一點22d係為第一接合部22a中,靠近開口部側的端部之點。而從固定部18c沿顯影劑袋16至第一點22d之距離,令其為M1。接著,沿著顯影劑收納袋16,於包含開口部35a的 方向,從固定部18d開始量測至第一點22d之距離,令其為M2。另,開口部35a係為不存在顯影劑袋16的材料之空間,但該開口部16的寬度亦包含在距離內。
此時,設計成滿足M1<M2的條件,使可剝離第一接合部。在此,詳細說明上述M1<M2之關係。
(M1<M2的情形)
首先,滿足M1<M2的情形如圖22所示,於第一接合部22a,開封構件20拉扯密封構件19的力(箭頭D),以及固定部18c與之對抗的力(箭頭H),會作用在第一接合部22a上,可對第一接合部22a傾斜剝離。藉由傾斜剝離,可將剝離力設定得較低。在此,圖22(a)為開封前、圖22(b)則為第一接合部22a開封的前一刻。
(M1>M2的情形)
另一方面,M1>M2的情形如圖23所示,第一接合部22a不會受到開封構件20的拉扯力,反而是第二接合部22b會受力。在此情形下,因第一接合部22a未受力,故不會剝離。在此情形下,第二接合部22b會受到來自開封構件20的力(箭頭D),以及固定部18c與之對抗的力(箭頭H)。在此狀態下,第二接合部22b會受到開封構件20拉扯密封構件19的力(箭頭D),以及固定部18c與之對抗的力(箭頭H),在第二接合部22b的部分,剝離關係會成為剪斷剝離的關係,故難以開封第二接合部22b。這是因 為剪斷剝離相較於傾斜剝離需要較大的力的緣故。
在此,圖23(a)為開封前、圖23(b)為開封構件20旋轉,藉由開封構件20,接合部(在此情形下為第二接合部)受到密封構件19被拉扯的力(箭頭D)時的圖。此外,第二接合部22b雖會受力,但受力屬於剪斷剝離的關係,故與傾斜剝離的情形相比需要非常大的力,難以減低剝離力。
(具有折褶的情形下之距離)
另,在此說明前述M1、M2距離的測量方式之定義。M1、M2的距離,重點在於開封時被拉扯時的距離,在M1、M2路徑途中沒有折褶16t的情形下,只要如圖22、圖23般測量展開後的距離即可。此外,如圖24所示,當M1、M2的路徑途中具有製造上可貼合而成的折褶16t時,因開封時被拉扯的情形下折褶16t也不會伸展(無法剝離),故折褶16t的部分不包含在M1、M2的距離內。也就是說,像折褶16t般不影響力傳動的部分,不能算在M1或M2距離內。
如以上般,設計成M1<M2的關係,第一接合部22a會比第二接合部22b先被開封。第一接合部22a比第二接合部22b先被開封,藉此,第一接合部22a可形成密封構件19的折返部19d。藉由該折返部19d,不會成為剪斷剝離而會成為傾斜剝離。藉此,便可確實地從顯影劑袋16確實地剝離密封構件19,提供可開封之顯影裝置38。
(固定部有複數個之情形)
在此,以圖31說明複數之固定部與開封的關係。從圖31(a)的狀態開始,開封構件20旋轉,第一接合部22a開封的前一刻,如圖31(b)所示。本實施例中具有第一固定部18a與第二固定部18b。在此,第一固定部18a會受到開封時的力,該第一固定部18a係隔著開口部35a而配置於最先被開封的第一接合部22a附近的位置。因此,前述M1、M2距離的測量方式,可不必考慮第二固定部18b。像這樣有複數之固定部的情形下,只要以開封時受力的固定部為基準即可,該固定部係隔著開口部35a而配置於最先被開封的第一接合部22a附近的位置。
(第二接合部之位置關係)
接下來,以第一接合部22a的開封前一刻的狀態示意圖12,來說明如何配置,第二接合部22b才不會被開封構件20捲入,而可更良好地開封。
首先,令第一接合部22a遠離開口部35a側的端部為第二點22e。令第二接合部22b遠離開口部35a側的端部為第三點22f。在此令第二點22e至第三點22f之距離為L1。此外,令第二點22e至施力點部20a之距離為L2。此時,前述距離L1與前述距離L2的關係必需為L1<L2之關係。
其理由是,若L1比L2還大,則在第二接合部22b剝離結束前,第二接合部22b便會先到達施力點部20a,第 二接合部22b會被捲入開封構件20。如此會無法施加對第二接合部22b剝離的力。因此,會變得難以從顯影劑袋16將密封構件19開封。
如上述般,使前述距離L1與前述距離L2之關係成為L1<L2,藉此,密封構件19才不會被開封構件20捲入,而可良好地開封。
(定義開口部的連結部之作用)
在此,說明定義開口部的連結部35b之概要,其在顯影劑袋16的開封動作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圖11為最先開封的第一接合部22a部分的剝離結束,開口部35a露出時之圖,第二接合部22b的剝離尚未結束前之狀態。如前所述,排出部35具有複數之開口部35a,其於方向F錯開,而方向F垂直於開口部35a逐漸露出之開封方向E。因此,定義複數之開口部的連結部35b,亦被複數配置於F方向。藉此,複數之連結部35b,在排出部35的開封進行方向E之方向,係連接第一接合部22a與第二接合部22b。因此,在第一接合部22a的開封已結束的圖8狀態時,第二接合部22a開封時的力,可介著前述連結部35b而為第一固定部16d所接受,將密封構件19從顯影劑袋16剝離的力得以傳達。也就是說,第二接合部22b會受到箭頭D與箭頭E方向的力,變得亦可剝離第二接合部22b。
如上所述,如圖28(b)般,即使開口部不沿垂直於開 封方向E的方向F排列,也能獲得同樣的效果。如圖28(c)般,即使並非完全於垂直於開封方向E之方向排列,連結部35b仍可將密封構件19從顯影劑袋16剝離的力,如箭頭P般傳達給第二接合部22b。此外,如圖28(d)般,即使開口部35a於開封方向E重疊,連結部35b仍可將密封構件19從顯影劑袋16剝離的力,如箭頭P般斜向傳達給第二接合部22b。亦即,複數之開口部35a只要是在垂直於開封方向E之方向F上錯開配置即可。
此外,如圖28(b)般,亦可以包含連結部35b之開口部35a的周圍部分作為接合部22。即使在此情形下,因為有連結部35b,直到接合部22被剝離的最後一刻,仍然可傳達力,故開封可確實地進行。
此外,若要說開封構件20的旋轉軸與開口部35a之間的關係,可說開口部35a是與開封構件20的旋轉軸方向R錯開而配置。如此一來,便具有連結部35b,於垂直方向(箭頭E)連接開封構件20的旋轉軸。開口部35a的配置,只要與開封構件的旋轉軸方向R錯開即可。無論是如圖28(b)所示般開口部35a於旋轉軸方向R重疊,或如圖28(d)所示般於旋轉軸方向R不完全重疊,都能如箭頭P般傳達力,具有連結部35b的效果。
像這樣,已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26,以及具有開封構件之顯影劑收納容器30,具有與排出部35連接之連結部35b,藉此,開封構件20的開封力,至第二接合部22b開封為止都能傳達,可確實地開封。
此外,說明開口部35a與密封構件的被卡合部19b之間的關係(圖3)。被卡合部19b被設置於密封構件19的一端側上,該密封構件19之方向與複數之開口部35a排列之方向大致垂直。
此外,說明開口部35a與開封構件20之間的關係(圖3)。開封構件20被設置於密封構件19的一端側上,該密封構件19之方向與複數之開口部35a排列之方向大致垂直。
即使是這樣的構造仍可獲得效果,該效果為藉由連結部35b,開封構件20的開封力,在將第二接合部22b開封為止都能傳達。
(連結部為其他構件之例)
此外,如圖21所示,定義排出部35的開口部35a的連結部35b,亦可為其他構件(連結構件16f)。在此情形下,構造為:在垂直於開封方向E之方向F設置長形的單一開口部16a,於前述長形之單一開口部16a,設置沿開封方向E連接之其他構件,即連結構件16f。此時,長形之單一開口部16a的第一接合部22a側與第二接合部22b側,分別以黏著、融接等方式與連結構件16f接合。
另,在顯影劑袋16設置連結構件16f的情形下,密封構件19也如前述般,於接合部22與被卡合部19b之間被折返,藉此,藉由將密封構件19纏繞在開封構件20上,便可開封。藉由採用此種構造,設置複數之開口部35a 時定義開口部之連結部35b,以及連結構件16f,兩者發揮相同作用。也就是說,長形之單一開口部16a藉由連結構件16f,而與具有複數之開口部35a的情形相同。
故,第一接合部22a的開封結束而剝離第二接合部22b時,開封構件20將第二接合部22b開封時的力(箭頭D),可介由前述連結構件16f,而於箭頭H方向為第一固定部16d所接受。故,將密封構件19從顯影劑袋16剝離的力便得以傳達。也就是說,第二接合部22b會受到箭頭D與箭頭H方向的力,變得亦可剝離第二接合部22b。
像這樣,長形之單一開口部16a藉由連結構件16f而作出複數之開口部35a,藉此,亦可僅增加連結構件16f的強度。
(沒有連結部時的開封性課題)
在此,說明不運用本發明而導致顯影劑袋16難以開封的例子。此即如圖13、14所示,連結部35b不存在而難以開封之情形。圖13的例子為連結部35b不存在而開口部16a僅有一個,圖13(a)為第二接合部22b剝離前之狀態、圖13(b)與圖15為將第二接合部剝離時之狀態示意圖。此外,圖8為將本實施例之第二接合部22a剝離的狀態之開口部35a周邊放大剖視圖、圖14為連結部35b不存在而難以開封的情形下,開口部35a周圍的剖視圖。
在此情形下,開封進行至第二接合部22b的狀態為圖14(a),於此狀態下再旋轉開封構件20,密封構件19會朝 箭頭D方向被拉扯而移動。結果,因為沒有連結部35b,來自第一固定部16d的力,無法傳達給開口部16a中央的第二接合部22b側。因此,如圖14(b)、圖13(b)般,第二接合部22b會失去來自框體的固定部18a之拘束力,開口部16a會朝箭頭D方向大大地張開。又,第二接合部22b會被密封構件19拉扯,而如圖14(c)所示般,開口部16a變形。在此情形下,作用於第二接合部22b的力,不會成為如圖8所示之傾斜剝離之位置關係,而會如圖14(b)所示,因開口部35a變形而成為剪斷剝離(略0°剝離),故剝離需要很大的力。又因第一固定部16d無法將支撐的力傳達給第二接合部22b,故第二接合部22b會保持無法剝離的狀態,而被開封構件20拉扯。因此,第二接合部22b的長邊中央附近的開口部16a會張開地更大,而被捲入開封構件20。
另,若收納顯影劑之物係如結構體般為堅硬之物,則不會發生這樣的變形,而如習知例般可開封。但,若將顯影劑收納於可變形之柔軟袋狀物中,將開口部在開封時會變形之物加以開封,在該構造之情形下,便如前所述,沒有了連結部35b,開封會變得困難。
如以上所說明的,藉由將驅動力傳達至圖像形成裝置B的開封構件20,可將密封構件19(=碳粉封條)予以開封,使用者不必自行撕除碳粉封條,可更簡便地更換並使用顯影裝置38、處理匣A。此外,開封後的密封構件19係被開封構件20所固定,故開封時處理匣A不會排出廢棄 物。
<關於推壓構件與顯影劑排出概要> (推壓構件)
如圖16所示,推壓構件21具備軸部21a、以及固定於軸部21a的推壓薄材21b,該推壓構件21設置成可在第一框體17與第二框體18的內部旋轉。
首先,係令軸部21a與開封構件20以同一零件來達成功能(21a=20)。故如前述般,藉由來自未圖示之圖像形成裝置B本體的驅動手段,驅動力會被傳達,推壓構件21(=20)於箭頭C方向旋轉。
接著,推壓薄材21b其剖面被固定於四邊形軸部21a的其中一面,與軸部21a共同旋轉。另,作為前述推壓薄材21b的材質,有PET、PPS(聚苯硫醚)、聚碳酸酯等可撓性薄材,厚度使用0.05~0.1mm左右者,其先端比軸部21a的外接圓還向外側突出。在此,本實施例中係在軸部21a的不同面上固定密封構件19與推壓薄材21b,但亦可在軸部21a的同一面上固定密封構件19與推壓薄材21b。
此外,如圖16、圖17所示,前述推壓薄材21b亦兼具攪拌顯影劑並搬運至顯影滾子13或顯影劑供應滾子23的功能。
<從顯影劑收納袋排出顯影劑之概要> (從開封前至開封開始時之排出概要)
首先,關於從開封前至開封開始時的顯影劑排出,係如前述圖7、圖8所示,密封構件19向施力點部20a的方向拉扯(箭頭D),顯影劑袋16被框體的固定部18c支撐。因此開封時,施力點部20a、框體的固定部18c、以及接合部22的剝離位置等三個地方,在與開封構件20的旋轉軸垂直之剖面中,係朝排列成直線狀的方向移動。像這樣,在開封構件20賦予密封構件19力以進行開封動作前時,以及開始開封動作,前述第一接合部22a的接合被開封時,藉由開口部35a的位置變化,可防止開口部35a附近的顯影劑滯留,排出性良好。
(開封後之排出概要 推壓時)
此外,開封後係如圖8(b)所示,若從前述之顯影劑袋16將密封構件19開封,則首先因開口部35a配置成向著顯影劑袋16的下方打開,故藉由重力作用與開封時的顯影劑袋16振動等,開口部35a附近的顯影劑會被排出。
開封後開封構件20繼續旋轉,則固定於開封構件20之推壓顯影劑袋16的推壓薄材21b也會旋轉,如圖9所示,藉由顯影劑袋16而纏繞於開封構件20上。此處如圖16所示,因推壓薄材21b具有彈性,其為了要恢復原來的形狀,會將顯影劑袋16朝箭頭J方向推擠。
此時,顯影劑袋16會被推壓薄材21b推擠,隔著其收納之碳粉而被按壓在第二框體18上,顯影劑袋16整體會變形。此外,顯影劑袋16會被推壓薄材21b推擠,其 內容積變少。像這樣,藉由顯影劑袋16的容積減少與整體形狀之變化,顯影劑袋16內部的顯影劑會被攪拌,如此一來顯影劑便容易從開口部35a被排出。此外,此時顯影劑袋16除開口部35a以外皆為封閉,顯影劑除了開口部35a以外沒有其他退路,故從開口部35a的排出性高。藉由以上之排出作用,容易將顯影劑朝箭頭I方向排出。
另,此時只要顯影劑袋16的至少一部分能抵接並被按壓在第二框體18上,顯影劑袋16就可變形。
此外,讓顯影滾子13的旋轉軸方向與複數之開口部35a的排列方向F一致,藉此,顯影劑排出時,可使顯影劑不偏向某一方而能容易地供應於顯影滾子13的長邊方向整體。
此外,顯影裝置38在安裝於圖像形成裝置B時,將開口部35a設置成朝重力方向打開,藉此,可提升顯影劑的排出性。
此外,設置於框體(17、18)內部,推壓構件21推壓顯影劑袋16以將其按壓在第二框體18上,藉此,可提升顯影劑的排出性。
此外,密封構件19之基材亦使用了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乙烯、聚丙烯等,厚度為0.03~0.15mm之可撓性薄材,故藉由與上述推壓薄材21b相同之機制,而與排出作用相關。
(排出概要 顯影劑袋形狀恢復)
接著如圖17所示,開封構件20持續旋轉,推壓薄材21b從顯影劑袋16離開。此時因顯影劑袋16具有可撓性,會因為其收納之顯影劑的重量,而欲恢復被推壓前之狀態(箭頭K)。接著推壓薄材21b又旋轉,如圖16所示,將顯影劑袋16朝第二框體18推擠,顯影劑袋16變形,藉此,開口部35a附近以外的顯影劑亦被擾動,而從開口部35a被排出。
(排出概要 推壓/恢復的反覆)
剛開封後之顯影劑,在顯影劑袋16內部還有很多顯影劑的情形下,推壓薄材21b及開封構件20對於顯影劑袋16的侵入量會反覆變化,令顯影劑袋16變形而按壓在第二框體18上。因該推壓構件21推壓而產生之顯影劑袋16的收縮,以及因顯影劑袋16內部的顯影劑重量與顯影劑袋16的可撓性而產生之恢復,會反覆進行。此外,藉由前述作用,顯影劑袋16本身會移動,故顯影劑袋16會振動,藉由該振動,顯影劑袋16內部的顯影劑也會從開口部35a被排出。此外,因推壓構件21會旋轉,故可令其反覆推壓顯影劑袋16。
(將顯影劑袋貼附於框體之例)
另,顯影劑袋16被推壓至第二框體18的部分27,如圖25所示般,即使在設置黏著劑、雙面膠帶等接合部28而被接合之情形下,推壓薄材21b仍可推壓顯影劑袋16 而排出顯影劑。
(顯影劑變少之情形)
利用圖32,說明圖像形成進行而使得顯影劑袋16內的顯影劑變少時之情形。另,為求簡略,係以推壓構件21為中心進行說明,但密封構件19亦有相同現象。剛開封後如圖32(a)所示,顯影劑袋16因其所收納之顯影劑的重量,其形狀會追隨推壓構件21以便總是與之接觸,並週期性地改變其大小(內容積)。但,當其收納之顯影劑變少時,則如圖32(b)所示,顯影劑的重量變輕,變得不會追隨推壓構件21,而是週期定期性地反覆離開與接觸。因顯影劑袋16與推壓構件21會週期性地接觸,故因顯影劑袋16振動而可排出顯影劑。
視顯影劑袋16與推壓構件21的位置關係而定,在顯影劑變少的時間點,有時顯影劑袋16與推壓構件21可能變成不會總是接觸。也就是說,無法因週期性地接觸而進行顯影劑之排出,故顯影劑袋16內可能殘留有未被排出之顯影劑。此時,如圖32(c)所示般,可以把構造設計成將推壓薄材21b固定於推壓構件21,使推壓薄材21b具有足夠一直與顯影劑袋16接觸之長度。如此一來,推壓薄材21b係以彎曲的狀態接觸顯影劑袋16,因此即使顯影劑變少而顯影劑袋16變形的情形下,顯影劑袋16與推壓構件21也不會成為不接觸的狀態,可維持排出效果。
也就是說,於推壓構件21使用可撓性薄材,則可因 應顯影劑袋的狀態,使得從推壓構件的旋轉軸中心至推壓顯影劑袋16的作用點為止之距離變化。具體來說,顯影劑袋16內裝有充足的碳粉時,推壓薄材21b是以彎曲的狀態來推壓顯影劑袋16,但隨著顯影劑袋16的碳粉逐漸變少,會逐漸變成以推壓薄材21b的彎曲更得到解除之狀態與顯影劑袋16接觸。
此外,在推壓構件21的旋轉軸方向,即使顯影劑袋16內的顯影劑發生偏移,顯影劑袋16與推壓構件21發生接觸不均的情形下,只要構成為上述推壓薄材21b固定於推壓構件21,仍可同上述般維持排出效果。
(推壓薄材與密封構件之兼用)
另,亦可令推壓薄材21與密封構件19兼用,使一個零件帶有雙方的功能。這是因為開封後接合部22會與顯影劑袋16分離,密封構件19的接合部22側的端部會成為自由端。因此,密封構件19可具有推壓薄材21b的功能。像這樣,開封構件20便能具有推壓構件21的軸部21a的功能,密封構件19便能具有推壓薄材21b的功能。
如此一來,可減少零件數,進而減低成本。
如上述般,在顯影劑排出口之開口部35a,不需設置顯影劑排出滾子等其他排出零件,而可良好地排出顯影劑袋16內部之顯影劑,能防止開口部35a附近的顯影劑發生凝集、橋接(bridging)。如此一來,即使在物流、保管時等,顯影劑袋16內的顯影劑因堵塞而產生凝固之情形 ,藉由這樣顯影劑袋16整體或開口部35a周圍的移動而將顯影劑的塊體破壞,可防止難以排出顯影劑的狀態。
(推壓構件為單一零件之例)
此外,即使推壓構件21不是軸部21a與推壓薄材21b的分開零件,而是如圖26(a)所示,以同一零件將具有推壓薄材21b作用的凸部21c設置於推壓構件21,同樣可進行顯影劑的排出。僅以推壓構件21的軸部21a來構成的情形下,從垂直於旋轉中心之剖面觀察時,前述軸部21a的剖面具有多角形(圖26(b))形狀或偏心輪形狀(圖26(c))的情形下,同樣可將顯影劑袋16推壓至框體29上並令其變形。這是因為,只要將推壓構件21配置成至少與顯影劑袋16接觸,則因從推壓構件21的旋轉中心至外形的距離會變化,推壓構件21對於顯影劑袋16的侵入量亦會變化的緣故。也就是說,只要不是中心具有旋轉軸的圓形剖面之軸,那麼藉由推壓構件21的旋轉,便可令顯影劑袋16變形。如圖26所示,因為從推壓構件21的中心至較遠的外形之距離21c,與至外形較近之距離21d不同,故推壓構件21對於顯影劑袋16的侵入量亦會變化。此外,圖33(b)為剖面呈十字形之推壓構件21剖視圖、圖33(a)為具有十字形推壓構件21之顯影劑收納單元25的剖視說明圖。如圖33所示,具有從推壓構件的中心至外形之距離相等的四根凸部21e的情形下,四根凸部21e的外形(21c)皆相等。但,除凸部21e以外,因具有距中心較近之外形部 分(距離21d),故可使對於顯影劑袋16的侵入量變化。亦即,推壓構件21可設計成旋轉構件,該旋轉構件在與推壓構件21的旋轉中心垂直之剖面中,係具有從推壓構件21的旋轉中心至推壓構件的外形之距離不同的部分。
像這樣,顯影劑袋16被推壓構件21推擠(箭頭J),被按壓在框體29上而變形,其內容積減少,內部的顯影劑被推擠出來,從開口部35a被排出(箭頭I)。
此外,圖像形成時之姿勢中,推壓構件21的軸部21a(=20)位於顯影劑袋16的重力方向下方,與顯影劑袋16接觸。而推壓構件21的軸部21a(=20)其剖面形狀為四邊形,剖面形狀不為圓形,故藉由軸部21a(=20)的旋轉,軸部21a(=20)對於顯影劑袋16的侵入量,會如前述般週期性地變化。藉由軸部21a(=20)對於前述顯影劑袋16的侵入量變化,亦會使顯影劑袋16的容積變化,又能令其振動而提升排出性。
又,只要構成為推壓薄材21b固定於推壓構件21,則推壓薄材21b係以彎曲的狀態接觸顯影劑袋16,因此即使顯影劑袋16變形的情形下,顯影劑袋16與推壓構件21也不會成為不接觸的狀態。因此,可維持排出效果。此外,即使不構成具有可撓性之推壓薄材21b,只要將凸部21c做成具有可撓性般的薄片狀,使其具有足夠與顯影劑袋16接觸之長度,則可同上述般維持排出效果。
<推壓構件與顯影劑袋內之顯影劑循環概要>
以上,作為前述推壓構件21的作用效果,已針對碳粉排出進行說明;接下來以圖17,說明前述推壓構件21的另一作用效果,亦即顯影劑袋內之顯影劑循環作用。
如圖17所示般,開封構件20持續旋轉,推壓薄材21b從顯影劑袋16離開。此時因顯影劑袋16具有可撓性,會因為其收納之顯影劑的重量,而欲恢復被推壓前之狀態(箭頭K)。接著推壓薄材21b又旋轉,如圖16所示,將顯影劑袋16朝第二框體18推擠,顯影劑袋16變形,藉此,開口部35a附近以外的顯影劑亦被擾動,藉由該顯影劑的擾動,顯影劑袋16內的顯影劑的循環作用會產生。也就是說,顯影劑袋16的變形作用,會擾動顯影劑袋16內的顯影劑,藉此,引發顯影劑袋16內的顯影劑循環作用。此外,顯影劑袋的變形振幅與顯影劑循環作用呈比例關係。
<實施例2> (真空成形)
作為實施例2,係使用顯影劑收納構件34來取代實施例1的顯影劑袋16。顯影劑收納構件34,係使用將薄片狀之材料以真空成形、加壓成形、沖壓成形而成形者。具有開封構件之顯影劑收納容器30,同實施例1般,具有顯影劑收納構件34、密封構件19、開封構件20、第一框體17、第二框體18。另,開封構件20同實施例1般,係為兼具推壓構件21的功能及顯影劑的攪拌功能之構件。
(顯影劑袋之構成)
如圖18、圖29(c)所示,顯影劑收納構件34的構造,是由成形部34a與薄片狀之透氣部34b所構成,其中成形部34a係為具有可撓性之可撓性容器,以真空成形、加壓成形、沖壓成形而成形。在此,成形部34a與透氣部34b的接合,有熱融接、雷射融接、黏著劑、黏著膠帶等。令顯影劑收納構件34帶有透氣性的理由,與實施例1相同,是為了因應製造時、物流時及保管時。
作為成形部34a的材料,以ABS、PMMA、PC、PP、PE、HIPS、PET、PVC等或是它們的複合多層材料等為佳。此外,成形部34a的厚度為成形前之薄片狀的厚度,以0.1~1um左右者為佳。成形部34a的材料或厚度,依成本或產品規格、製造條件等來適當選定即可。
成形部34a係藉由成形部34a的外周34c來與透氣部34b接合。顯影劑收納構件34,其內部收納顯影劑。此外,外周部34c的一部分上,設有顯影劑收納構件34的固定部16d(被固定部)。成形部34a的形狀,係為按照框體17、18內側之形狀(圖19)。
接著,已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26,係由顯影劑收納構件34與密封構件19所構成,其中密封構件19是以可開封的方式覆蓋顯影劑收納構件34的排出部35,將碳粉密封在顯影劑收納構件34內部。
具有開封構件之顯影劑收納容器30,係由:將前述密 封構件19從顯影劑收納構件34開封之開封構件20,以及已收納前述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26,所構成。
顯影裝置38係由:具有開封構件之顯影劑收納容器30、顯影手段亦即顯影滾子13、顯影刮刀15、以及支撐上述各者之第一框體17與第二框體18,所構成。
在此,排出部35係被設置於成形部34a,排出部之構造亦與實施例1相同,在與顯影劑收納構件34的開封進行之開封方向E大致垂直之方向F上,具有複數之開口部35a以及定義複數之開口部35a之連結部35b。亦即,複數之開口部35a是在垂直於開封方向E之方向F上錯開配置。此外,複數之開口部35a是在開封構件20的旋轉軸方向上錯開配置。此外,被卡合部19b被設置於密封構件19的一端側上,該密封構件19之方向與複數之開口部35a排列之方向大致垂直。此外,開封構件20被設置於密封構件19的一端側上,該密封構件19之方向與複數之開口部35a排列之方向大致垂直。固定部具有開封所必需之固定部16d,其相當於實施例1的第一固定部16d。藉由成形部34a使得顯影劑收納構件34本身試圖保持形狀,且顯影劑收納構件34係為按照框體之形狀,因此,顯影劑收納構件34整體被框體所支撐,不容易朝顯影劑供應滾子23或顯影滾子13的方向移動。
接著,作為固定部的固定手段,舉例來說有熱融接、超音波融接、黏著、框體間之夾持、熱鉚接、超音波鉚接、孔與凸出物之勾接等。
另,密封構件19、開封構件20的構造與實施例1相同。
<顯影劑收納袋之開封概要>
接下來說明顯影劑收納袋16的開封。在此,固定部、固定部之位置與實施例1幾乎相同,力的關係也相同。因此開封工程也相同。(圖7、圖8)
實施例2中,開口部35a係配置於成形部34a,但成形部34a亦同實施例1般為可撓性,開封時的力關係與實施例1相同。故同樣地在實施例2中,在開封進行方向E之方向,複數之連結部35b係連接第一接合部22a與第二接合部22b。因此,第一接合部22a的開封結束,第二接合部22a開封時,可從顯影劑收納構件34將剝離力傳達給密封構件19。因此,亦可開封第二接合部22b。
開封後的顯影劑排出構造亦與實施例1相同。從前述顯影劑收納構件34將密封構件19開封後,首先,因開口部35a配置於顯影劑收納構件34的下方,在重力作用的同時,開封時之開口部35a的位置會移動,藉此,顯影劑被排出。此外,藉由顯影劑收納構件34的振動等,開口部35a附近的顯影劑會被排出。在此,開封構件20係兼做推壓構件21。
此外,在與推壓構件21的旋轉軸方向垂直之剖面中,推壓構件21的剖面係呈四邊形,如實施例1所說明般,藉由推壓構件21的旋轉,促進顯影劑的排出(圖19)。
在此,推壓構件21係接觸與設置有顯影劑收納構件34的開口部35a的面相同之面。另,顯影劑收納構件34係由複數個面所構成,設有開口部35a的面與其他面之間隔著屈曲部34d。
藉由採用上述構造,除實施例1之效果外,還有以下效果。
(真空成形之效果)
顯影劑收納構件34的一部分係由真空成形所形成,藉此,具有以下效果。
作為第一效果,可將顯影劑收納構件34做成按照框體內側之形狀。因此,若如實施例1所示之袋裝形態,則袋子會難以裝入框體的角落部分,顯影劑收納構件34與第一框體17會產生間隙,該空間便無法成為有效的顯影劑收納空間。
作為第二效果,因可將顯影劑收納構件34做成按照框體之形狀,故變得容易裝入框體。這是因為在裝入時,可以不必塞入框體以配合其形狀的緣故。
作為第三效果,顯影劑收納構件34係變得不容易朝顯影劑供應滾子23或顯影滾子13的方向移動。這是因為藉由真空成形,如前述般使得顯影劑收納構件34本身試圖保持形狀,且顯影劑收納構件34係為按照框體之形狀,因此,顯影劑收納構件34整體被框體所支撐。因此,實施例1中所示之用來限制朝顯影劑供應滾子23或顯影 滾子13的方向移動之第二固定部,便可廢除。
此外,如圖19所示,推擠與設有開口部35a的面相同之面34f,其效果如下。顯影劑收納構件34藉由真空成形而由複數個面所構成。故複數個面與面之間存在有屈曲部34d。顯影劑收納構件34的面,係定義成被屈曲部包圍的部分。在此,針對推壓包含開口部35a的面34f之情形,以及推壓不包含開口部35a的面34e之情形,說明兩者的效果差異。面34e相對於包含開口部35a的面34f,係隔著屈曲部34d。藉由推壓構件21而被推壓之面34e所受的力,會經過屈曲部34d。在到達包含開口部35a的面之前,而因屈曲部34d而大幅衰減。因此,與直接推壓具有開口部35a的面34f之情形相比,擾動開口部35a的力也會變小。因此,擾動開口部35a而排出顯影劑的作用會變小。故,推壓構件21推壓包含開口部35a的面34f,才能有效地提升內部的顯影劑的排出性,還可防止顯影劑的滯留。像這樣,藉由兼做開封構件20的推壓構件21之旋轉,推壓顯影劑收納構件34以將其按壓在第二框體18上,藉此,使顯影劑收納構件34變形,變化開口部35a的位置,將內部的顯影劑排出。
此外,開口部35a亦具有複數個,故比單一開口部還容易排出。此外,開口部35a在圖像形成時之姿勢中係配置成朝向重力方向之下方,故容易排出顯影劑。
<實施例3> (開封構件、推壓構件、攪拌構件各為不同之例)
利用圖35、36,揭示推壓構件21、開封構件20、攪拌構件41各為不同構件的情形之例子。圖35為開封前、圖36為開封後之概略剖視圖。在此,推壓構件21、開封構件20、攪拌構件41係分別被第一框體17支撐而可旋轉,受到來自圖像形成裝置B本體的驅動而旋轉。
開封工程是藉由開封構件20向箭頭C方向旋轉,密封構件19被纏繞,開口部35a露出。此外,隨著推壓構件21的旋轉而推壓顯影劑收納構件34,藉此,使顯影劑收納構件34變形,促進顯影劑收納構件34內部碳粉的排出。此外,藉由攪拌構件41旋轉,可攪拌從顯影劑收納構件34排出之碳粉。像這樣,因推壓構件21、開封構件20、攪拌構件41各為不同構件,故可視需要來設定個別之旋轉方向、旋轉速度、旋轉時間等。
<實施例4> (開封動作為旋轉以外之例子)
利用圖37、圖38,揭示開封構件20不為旋轉,而是朝遠離固定部18a的方向移動,使開口部35a露出的情形之例子。在此,開封構件20的兩端部係以可滑動的方式被支撐於第一框體17上。此外,開封構件20可藉由圖像形成裝置B本體或使用者的操作來使其移動。在此,開封構件20係朝箭頭C2方向移動。隨著該開封構件20的移動,密封構件19會朝箭頭D方向被拉扯,將融接部22a 、22b剝離,使開口部35a露出。另,滑動方向C2不限於直線,亦可為圓弧狀等,只要開封構件20可朝遠離固定部19a的方向移動即可。
此外,開封構件20亦可在開封後亦反覆進行往復運動,藉此,可在排出時兼做推壓構件21之用,或在排出後兼做碳粉的攪拌構件之用(圖39)。
像這樣,開封構件20的動作可構成為除旋轉以外同樣可移動密封構件19,故可視需要來適當選擇開封構件20的動作構造。
<實施例5> (使用者進行開封動作、圖像形成裝置進行開封動作的例子)
不使用開封構件20,而是由使用者來拉扯密封構件19的一部分或是與密封構件19連結之構件,而令開口部35a露出亦可。如圖45、圖46所示,密封構件19係構成為具有穿過第一框體的開口部17a而露出於處理匣A外側之部分(以下稱密封構件把持部19e)。另,開口部17a上具有封條構件(未圖示),用來避免碳粉洩漏至外部。使用者在處理匣A使用前,將密封構件把持部19e朝箭頭C3方向移動,藉此可使開口部35a露出。
此外,亦可在密封構件把持部19e上設置其他構件,以便於把持。
另,亦可不勞煩使用者,而在圖像形成裝置B本體設置驅動手段,拉扯密封構件把持部19e來使開口部35a露 出。此外,亦可在將處理匣A安裝至圖像形成裝置B時的安裝動作中,移動密封構件把持部19e來使開口部35a露出。而使開口部35a露出後,令推壓構件21旋轉,以推壓薄材21b來推壓顯影劑收納構件34,使內含之顯影劑排出(圖40)。
<實施例6> (使用補給系統構造的例子)
以下說明將顯影劑袋16與包覆顯影劑袋16的補給框體42一體地作為補給單元43,而可從處理匣A2上拆卸的構成例。如圖47、圖48所示,補給單元43係由具有補給框體42與開封構件20與密封構件19的顯影劑袋16所構成。此外,處理匣A2具備:在感光鼓11的周圍之帶電手段亦即帶電滾子12;具有有彈性之清潔刮刀14的清潔單元24作為清潔手段;以及顯影裝置38。顯影裝置38係構成為,可裝卸:顯影手段亦即顯影滾子13與顯影刮刀15、顯影劑供應滾子23、以及補給單元43。
將該補給單元43安裝在處理匣A2上,從而可一體地裝卸至圖像形成裝置B之本體內。另,亦可將處理匣A2設計成,圖像形成裝置B在安裝於本體內的狀態下,可交換補給單元43。
在此,藉由開封構件20向箭頭C方向旋轉,密封構件19會朝箭頭D方向移動,使開口部35a露出。
接著將密封構件19從顯影劑袋16剝離後,以兼做開 封構件20之用的推壓構件21,來推壓顯影劑袋16將碳粉排出(圖49)。
像這樣,藉由更換內含顯影劑袋16的補給單元43,便能提供可補給碳粉之處理匣A2。
<實施例7> (顯影劑袋16內之顯影劑循環作用活性化)
接下來以圖19、圖41、圖42、圖43、圖44,說明使顯影劑袋16內的顯影劑循環作用活性化之構造及作用。圖41為與顯影裝置38的推壓構件21的旋轉中心軸垂直之剖視圖。
如實施例1所述,已經說明顯影劑袋16內的顯影劑循環,是因顯影劑袋16變形而發生。在此,使用實施例2所述之成形品34的情況下,顯影劑袋16的形狀可做成與框體17相同形狀,藉此,如圖19所示般,顯影劑袋16與框體17密合的區域會增加。如此一來,推壓構件21可使顯影劑袋16變形的區域便受到限制,其結果,可能也會限制顯影劑袋16內的顯影劑循環。是故,在十分需要顯影劑袋16內的顯影劑循環作用的情形下,係如圖41所示般,在與顯影劑袋16具開口的面34f隔開屈曲部34d之連續面34e,與框體17之間,設置間隙α。
該間隙α,可視欲使顯影劑袋16產生振幅的量來設定。在此,把前述間隙α設定成推壓構件21推壓顯影劑袋16的振幅以上之值時,前述顯影劑的循環作用會與顯 影劑袋16的振幅成比例,故顯影劑的循環作用可發揮至最大程度。但在此情形下,因間隙α而產生之容積,相對地會限制顯影劑的容納量。另一方面,將前述間隙α設定成未滿顯影劑袋16的振幅時,顯影劑的循環作用會受到限制。在此情形下,與前述空出顯影劑袋16的振幅以上的間隙α之情形相比,間隙α減少的量,相對地可分配來增加顯影劑的容納量。是故,前述間隙α之值,可依據所需之顯影劑袋16內的顯影劑循環作用,以及欲收納之顯影劑量來適當設定。此外,如圖41所示,可將前述間隙α構成為,朝向具有開口的面34f與前述具有開口之面的相對面34h之間,前述間隙α變小。也就是說,間隙α係構成為愈接近形成開口部的面34f則愈大。這種構成方式,相較於在與具有開口的面34f隔著屈曲部34d之連續面34e全域設置間隙α之構成,更能取得顯影劑袋16內的顯影劑循環與顯影劑的收納量之間的平衡。另,屈曲部34d可適當選定為由倒角所構成者(圖51(b))、由複數個面所構成者(圖51(d))、或是曲率小至接近0者(圖51(a))到曲率很大者(圖51(c))。
以上,已說明與推壓構件21的旋轉中心軸垂直之剖面中的間隙α構造;接下來以圖42、圖43、圖44,說明與推壓構件21的旋轉中心軸平行方向之剖面中的間隙β構造。圖42為顯影劑收納容器30之立體圖。圖43為圖41之V-V剖面。圖44為僅將圖41之框體17沿V-V裁斷之立體圖。
如圖42所示,與具有開口的面34f隔著屈曲部34d之連續面34e及34g共有三個面,即推壓構件21的旋轉中心軸方向的兩側,以及與透氣部34b相對向之面。
在此,如圖43所示,推壓構件21的旋轉中心軸的長邊方向之面34g與框體17之間,分別設置間隙。間隙之設定方式,和與前述推壓構件的旋轉軸中心軸垂直之剖面相同。
此外,顯影劑循環作用與實施例1所述之作用相同。
[產業上利用之可能性]
如上述般提供顯影劑收納容器、顯影劑收納單元、處理匣、電子成相圖像形成裝置,可進一步使顯影劑袋16內的顯影劑循環活性化。
A、A2‧‧‧處理匣
B‧‧‧圖像形成裝置
11‧‧‧感光鼓
12‧‧‧帶電滾子
13‧‧‧顯影滾子
14‧‧‧清潔刮刀
15‧‧‧顯影刮刀
16‧‧‧顯影劑袋
16a‧‧‧開口部
16d、16e‧‧‧固定部
16f‧‧‧其他構件
16t‧‧‧折褶
16s、16u‧‧‧薄材
17‧‧‧第一框體
18‧‧‧第二框體
18a‧‧‧第一固定部
18b‧‧‧第二固定部
18c、18d‧‧‧固定部
19‧‧‧密封構件
19a‧‧‧密封部
19b‧‧‧被卡合部
19c‧‧‧密封構件連結部
19d‧‧‧折返部
20‧‧‧開封構件
20a‧‧‧施力點部
20b‧‧‧卡合部
20c、20d‧‧‧角部
21‧‧‧推壓構件
21a‧‧‧軸部
21b‧‧‧推壓薄材
21c、21d‧‧‧距離
21e‧‧‧凸部
22‧‧‧接合部
22a‧‧‧第一接合部
22b‧‧‧第二接合部
22c‧‧‧短邊接合部
22d‧‧‧第一點
22e‧‧‧第二點
22f‧‧‧第三點
23‧‧‧顯影劑供應滾子
24‧‧‧清潔單元
25‧‧‧顯影劑收納單元
26‧‧‧顯影劑收納容器
27‧‧‧顯影劑袋被推壓至第二框體的部分
28‧‧‧接合部
29‧‧‧框體
30‧‧‧顯影劑收納容器
31‧‧‧顯影劑收納框體
32‧‧‧碳粉封條
33‧‧‧接合部
34‧‧‧顯影劑收納構件
34a‧‧‧成形部
34b‧‧‧透氣部
34c‧‧‧外周
34d‧‧‧屈曲部
34e、34f、34g、34h‧‧‧面
35‧‧‧排出部
35a‧‧‧開口部
35b‧‧‧連結部
37‧‧‧顯影劑收納容器
38‧‧‧顯影裝置
39‧‧‧注入口
39a‧‧‧接合部
41‧‧‧攪拌構件
42‧‧‧補給框體
43‧‧‧補給單元
51‧‧‧驅動手段
52、53、54‧‧‧齒輪
51a、52a‧‧‧聯結器
α、β‧‧‧間隙
S‧‧‧紙片
圖1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處理匣主剖視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圖像形成裝置主剖視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中,具有開封構件之顯影劑收納容器剖面立體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於開封前之剖視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於開封前一瞬間之剖視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於開封途中 之剖視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排出部之開封過程說明剖視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排出部之開封過程說明剖視圖。
圖9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於開封後之剖視圖。
圖10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容器於開封前之說明圖。
圖11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容器於開封途中之說明圖。
圖12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排出部說明剖視圖。
圖13為非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容器,其難以開封之說明圖。
圖14為非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容器,其難以開封之剖視圖。
圖15為非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其難以開封之剖視圖。
圖16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剖視圖。
圖17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剖視圖。
圖18為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容器剖視圖。
圖19為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剖視圖。
圖20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容器說明圖。
圖21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容器說明圖。
圖22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容器說明圖。
圖23為非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容器說明圖。
圖24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容器說明圖。
圖25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說明圖。
圖26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說明圖。
圖27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容器固定部說明圖。
圖28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容器開口部說明圖。
圖29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容器剖視圖。
圖30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容器說明圖。
圖31為具有開封構件之顯影劑收納容器說明圖。
圖32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說明圖。
圖33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說明圖。
圖34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說明圖。
圖35為本發明實施例3之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剖視圖。
圖36為本發明實施例3之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剖視圖。
圖37為本發明實施例4之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剖視圖。
圖38為本發明實施例4之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剖視圖。
圖39為本發明實施例4之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剖視圖。
圖40為本發明實施例5之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剖視圖。
圖41為本發明實施例7之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剖視圖。
圖42為本發明實施例7之實施形態之開口部概略說明圖。
圖43為本發明實施例7之實施形態之開口部概略說明圖。
圖44為本發明實施例7之實施形態之開口部概略說明圖。
圖45為本發明實施例5之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剖視圖。
圖46為本發明實施例5之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剖視圖。
圖47為本發明實施例6之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剖視圖。
圖48為本發明實施例6之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剖視圖。
圖49為本發明實施例6之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剖視圖。
圖50為本發明實施形態中,對於開封構件之驅動傳動之概略說明圖。
圖51為本發明實施例7之實施形態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剖視圖。
圖52為習知例說明圖。
A‧‧‧處理匣
11‧‧‧感光鼓
12‧‧‧帶電滾子
13‧‧‧顯影滾子
14‧‧‧清潔刮刀
15‧‧‧顯影刮刀
16‧‧‧顯影劑袋
17‧‧‧第一框體
18‧‧‧第二框體
19‧‧‧密封構件
20‧‧‧開封構件
21‧‧‧推壓構件
23‧‧‧顯影劑供應滾子
24‧‧‧清潔單元
25‧‧‧顯影劑收納單元
35‧‧‧排出部
38‧‧‧顯影裝置

Claims (22)

  1. 一種顯影劑收納容器,係為用來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其特徵為:前述顯影劑收納容器具備:可撓性容器,其具有用來注入前述顯影劑之注入口,與用來排出前述顯影劑之複數個開口部;密封構件,其以將前述複數個開口部予以密封之狀態被安裝至前述可撓性容器,且藉由被移動而可使前述複數個開口部露出;前述複數個開口部,係在垂直於前述複數個開口部逐漸露出之開封方向的方向錯開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顯影劑收納容器,其中,前述複數個開口部於前述開封方向從一端至另一端之長度,比前述複數個開口部於前述開封方向的垂直方向從一端至另一端的長度還來得短。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顯影劑收納容器,其中,前述密封構件在前述開封方向的一端側具有自由端部,前述自由端部設有被卡合部,其被卡合於用來使前述密封構件移動之開封構件。
  4. 一種顯影劑收納容器,係收納用於圖像形成之顯影劑的顯影劑收納容器,其特徵為:前述顯影劑收納容器具備:可撓性容器,其具有複數個開口部,用來排出所收納 之顯影劑;密封構件,其以將前述複數個開口部予以密封之狀態被安裝至前述可撓性容器,且藉由被移動而可使前述複數個開口部露出;前述複數個開口部,係在垂直於前述複數個開口部逐漸露出之開封方向的方向錯開配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顯影劑收納容器,其中,前述複數個開口部於前述開封方向從一端至另一端之長度,比前述複數個開口部於前述開封方向的垂直方向從一端至另一端的長度還來得短。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5項之顯影劑收納容器,其中,前述密封構件在前述開封方向的一端側具有自由端部,前述自由端部設有被卡合部,其與用來使前述密封構件移動之開封構件卡合。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6項之顯影劑收納容器,其中,前述顯影劑收納容器具備:開封構件,其用來使前述密封構件移動;前述開封構件具有卡合部,其與前述密封構件的前述被卡合部卡合。
  8. 一種顯影劑收納單元,其特徵為,具備:顯影劑收納容器,該顯影劑收納容器具有:可撓性容器,其具有複數個開口部,用來排出所收納 之顯影劑;及密封構件,其以將前述複數個開口部予以密封之狀態被安裝至前述可撓性容器,且藉由被移動而可使前述複數個開口部露出;開封構件,用來使前述密封構件移動;框體,其收納前述顯影劑收納容器與前述開封構件;前述複數個開口部,係在垂直於前述複數個開口部逐漸露出之開封方向的方向錯開配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其中,前述複數個開口部於前述開封方向從一端至另一端之長度,比前述複數個開口部於前述開封方向的垂直方向從一端至另一端的長度還來得短。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其中,前述開封構件係以可旋轉的方式設於前述框體,且藉由旋轉來使前述密封構件移動。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其中,前述開封構件係藉由旋轉來纏繞前述密封構件,將前述密封構件從前述可撓性容器剝離,使前述開口部露出。
  12. 一種顯影劑收納單元,係收納用於圖像形成之顯影劑的顯影劑收納單元,其特徵為:前述顯影劑收納單元具備:顯影劑收納容器,該顯影劑收納容器具有:可撓性容 器,其具有複數個開口部,用來排出所收納之顯影劑;及密封構件,其以將前述複數個開口部予以密封之狀態被安裝至前述可撓性容器,且藉由被移動而可使前述複數個開口部露出;開封構件,其旋轉前述密封構件,將前述密封構件從前述可撓性容器剝離,使前述開口部露出;框體,其收納前述顯影劑收納容器與前述開封構件;前述複數個開口部,係於前述開封構件的旋轉軸之方向錯開配置。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其中,複數個前述開口部於前述旋轉軸方向從一端至另一端之長度,比前述複數個開口部於前述旋轉軸方向的垂直方向從一端至另一端的長度還來得短。
  14. 一種顯影劑收納容器,係為用來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其特徵為:前述顯影劑收納容器具備:可撓性容器,其具有用來注入前述顯影劑之注入口,以及用來排出前述顯影劑之複數個開口部;密封構件,其以將前述複數個開口部予以密封之狀態被安裝至前述可撓性容器,且藉由被移動而可使前述複數個開口部露出;與前述複數個開口部所排列之方向大略垂直之方向上,前述密封構件的一端側設有被卡合部,其被卡合於用來 使前述密封構件移動之開封構件。
  15. 一種顯影劑收納單元,係收納用於圖像形成之顯影劑的顯影劑收納容器,其特徵為:前述顯影劑收納容器具備:顯影劑收納容器,該顯影劑收納容器具有:可撓性容器,其具有複數個開口部,用來排出所收納之顯影劑;及密封構件,其以將前述複數個開口部予以密封之狀態被安裝至前述可撓性容器,且藉由被移動而可使前述複數個開口部露出;開封構件,用來使前述密封構件移動;框體,其收納前述顯影劑收納容器與前述開封構件;與前述複數個開口部所排列之方向大略垂直之方向上,前述密封構件的一端側設有前述開封構件,其用來使前述密封構件移動。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其中,前述開封構件係以可旋轉的方式設於前述框體,且藉由旋轉來使前述密封構件移動。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其中,前述開封構件係藉由旋轉來纏繞前述密封構件,將前述密封構件從前述可撓性容器剝離,使前述開口部露出。
  18. 一種顯影劑收納容器,係為用來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其特徵為: 前述顯影劑收納容器具備:可撓性容器,其具有用來注入前述顯影劑之注入口,以及用來排出前述顯影劑之複數個開口部;密封構件,其以將前述複數個開口部予以密封之狀態被安裝至前述可撓性容器,且藉由被移動而可使前述複數個開口部露出。
  19. 一種顯影劑收納容器,係為用來收納顯影劑之顯影劑收納容器,其特徵為:前述顯影劑收納容器具備:可撓性容器,其具有用來注入前述顯影劑之注入口,以及用來排出前述顯影劑之開口部;密封構件,其以將前述開口部予以密封之狀態被安裝至前述可撓性容器,且藉由被移動而可使前述開口部露出;沿著前述密封構件的開封方向具有連結構件,其連接前述開口部的開封方向之上游側端及下游側端。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至13項、15至17項任一項之顯影劑收納單元,其中,具備顯影劑擔持體,其擔持用來使潛像顯影之顯影劑。
  21. 一種處理匣,係為可裝卸至圖像形成裝置本體之處理匣,其特徵為: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14、18、19項任一項之顯影劑收納容器與電子成相感光體做成一體,或者是, 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至13項、15至17項任一項之顯影劑收納單元與電子成相感光體做成一體。
  22. 一種電子成相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徵為:具備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處理匣。
TW101125355A 2011-07-14 2012-07-13 顯影劑收納容器、顯影劑收納單元、處理匣、電子成相圖像形成裝置 TWI4880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55832 2011-07-14
JP2012142181A JP5420024B2 (ja) 2011-07-14 2012-06-25 現像剤収納容器、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3529A true TW201303529A (zh) 2013-01-16
TWI488013B TWI488013B (zh) 2015-06-11

Family

ID=47506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5355A TWI488013B (zh) 2011-07-14 2012-07-13 顯影劑收納容器、顯影劑收納單元、處理匣、電子成相圖像形成裝置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9213263B2 (zh)
EP (1) EP2733544B1 (zh)
JP (1) JP5420024B2 (zh)
KR (1) KR101682283B1 (zh)
CN (2) CN107179662B (zh)
BR (1) BR112013030629A2 (zh)
IN (1) IN2014CN01074A (zh)
MY (1) MY173756A (zh)
RU (1) RU2582479C2 (zh)
TW (1) TWI488013B (zh)
WO (1) WO20130089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16162B2 (ja) * 2012-09-10 2017-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ユニット、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89172B2 (ja) * 2013-05-23 2018-03-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容器、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28594A (ja) * 2013-06-24 2015-0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84062B2 (ja) 2014-10-27 2019-10-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再生産方法
JP6604757B2 (ja) 2015-06-30 2019-11-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ル部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47011B2 (ja) 2016-03-31 2020-08-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
JP6753112B2 (ja) 2016-03-31 2020-09-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剤収容ユニット
JP6665635B2 (ja) 2016-03-31 2020-03-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US20170285522A1 (en) * 2016-04-04 2017-10-05 Static Control Component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toring and Shipping Toner Bags
US10162288B2 (en) 2016-09-23 2018-12-25 Clover Technologies Group, Llc System and method of remanufacturing a toner container
US9946199B1 (en) 2016-09-23 2018-04-17 Clover Technologies Group, Llc System and method of filling a toner container
JP2019074616A (ja) 2017-10-16 2019-05-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部材、現像剤収容ユニット、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79072A (ja) * 2018-03-30 2019-10-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容器、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19179070A (ja) 2018-03-30 2019-10-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容器、現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7302239B2 (ja) * 2019-04-01 2023-07-04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4430812B (zh) * 2019-09-17 2024-03-12 佳能株式会社 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04000A (en) * 1957-05-15 1959-09-15 Century Geophysical Corp Magnetic-brush developer
US4615608A (en) * 1983-10-31 1986-10-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JPS62118247U (zh) * 1986-01-20 1987-07-27
US5030998A (en) * 1989-05-31 1991-07-09 Mita Industrial Co., Ltd. Toner cartridge having easily removable toner supply opening seal member
JPH0466980A (ja) 1990-07-04 1992-03-03 Canon Inc 現像剤供給装置
JPH0469980A (ja) 1990-07-11 1992-03-05 Hitachi Ltd 半導体装置
US5142335A (en) * 1990-11-26 1992-08-25 Mita Industrial Co., Ltd.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developing device and toner cartridge used therefor
JPH05142940A (ja) * 1991-11-18 1993-06-11 Ricoh Co Ltd 現像剤補給装置
KR0127279B1 (ko) * 1992-07-24 1997-12-29 사또 후미오 전자사진장치용 용기 및 현상장치
JPH0744004A (ja) * 1993-07-31 1995-02-14 Kao Corp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H0744006A (ja) * 1993-07-31 1995-02-14 Kao Corp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3387596B2 (ja) * 1993-12-28 2003-03-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現像剤受け入れ装置
US5832343A (en) 1995-04-03 1998-11-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supply method, toner accommodation container,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08314247A (ja) * 1995-05-16 1996-11-29 Canon Inc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737675A (en) * 1995-07-31 1998-04-07 Mita Industrial Co. Ltd. Toner supply device including toner cartridge and guide
JPH09106156A (ja) * 1995-10-09 1997-04-22 Canon Inc 現像剤容器、袋状シート及び現像剤充填装置
JP3172070B2 (ja) * 1995-11-29 2001-06-04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3658081B2 (ja) * 1996-03-27 2005-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容器
JPH09269640A (ja) * 1996-03-29 1997-10-14 Mita Ind Co Ltd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CN1163425A (zh) * 1996-03-29 1997-10-29 三田工业株式会社 上色剂盒
US6208817B1 (en) 1998-10-26 2001-03-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JP3967078B2 (ja) * 2000-02-29 2007-08-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および該容器の組み立て方法
JP2002006602A (ja) * 2000-06-26 2002-01-11 Canon Inc トナーシールの再取り付け方法
US6922540B2 (en) * 2001-10-03 2005-07-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supply kit
JP2003241494A (ja) * 2002-02-15 2003-08-27 Ricoh Co Ltd 収容部材、現像剤収容器、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JP2003263014A (ja) * 2002-03-07 2003-09-19 Sharp Corp トナー補給容器
TW588808U (en) * 2002-05-02 2004-05-21 Gen Plastic Ind Co Ltd Fixing mechanism of auxiliary apparatus for opening sealing of image display cartridge
JP2004191851A (ja) * 2002-12-13 2004-07-08 Ricoh Co Ltd トナー攪拌装置、トナー搬送装置、電子写真式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78187A (ja) * 2004-12-22 2006-07-06 Ricoh Co Ltd トナー収容体、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98147B2 (ja) * 2005-06-01 2012-03-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
JP2007293000A (ja) * 2006-04-25 2007-11-08 Kyocera Mita Corp トナーコンテナ
ES2784735T3 (es) * 2006-05-23 2020-09-30 Canon Kk Sistema de suministro de revelador
JP5554963B2 (ja) * 2009-10-30 2014-07-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20024B2 (ja) 2014-02-19
CN103649845B (zh) 2017-08-08
WO2013008954A1 (ja) 2013-01-17
EP2733544A1 (en) 2014-05-21
CN103649845A (zh) 2014-03-19
EP2733544A4 (en) 2015-07-29
IN2014CN01074A (zh) 2015-04-10
CN107179662B (zh) 2020-12-01
US20130308979A1 (en) 2013-11-21
KR101682283B1 (ko) 2016-12-05
RU2014105465A (ru) 2015-08-20
JP2013037345A (ja) 2013-02-21
CN107179662A (zh) 2017-09-19
EP2733544B1 (en) 2021-09-08
BR112013030629A2 (pt) 2016-12-13
US9213263B2 (en) 2015-12-15
RU2582479C2 (ru) 2016-04-27
KR20140033229A (ko) 2014-03-17
TWI488013B (zh) 2015-06-11
MY173756A (en) 2020-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4850B (zh) A developer storage container, a developer storage unit, a process cartridge, an electronic phas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WI516883B (zh) 顯影劑收納單元,處理匣及電子成相圖像形成裝置
TWI488013B (zh) 顯影劑收納容器、顯影劑收納單元、處理匣、電子成相圖像形成裝置
JP5808233B2 (ja)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202820B2 (ja)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13008953A1 (ja)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752861B2 (ja)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045477B2 (ja) 現像剤収納容器、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049590B2 (ja) 現像剤収納容器、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34707A (ja) 現像剤収容ユニット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