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34736A - Power feeding device and wireless power feeding system - Google Patents

Power feeding device and wireless power feeding syste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34736A
TW201234736A TW101101767A TW101101767A TW201234736A TW 201234736 A TW201234736 A TW 201234736A TW 101101767 A TW101101767 A TW 101101767A TW 101101767 A TW101101767 A TW 101101767A TW 201234736 A TW201234736 A TW 20123473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power supply
power
coil
receiv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01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39710B (zh
Inventor
Koichiro Kamata
Shinya Okano
Misako Sato
Shuhei Maeda
Original Assignee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filed Critical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Publication of TW2012347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347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97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971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CMODULATION
    • H03C1/00Amplitude modulation
    • H03C1/36Amplitude modulation by mean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at least thre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DDEMODULATION OR TRANSFERENCE OF MODULATION FROM ONE CARRIER TO ANOTHER
    • H03D1/00Demodulation of amplitude-modulated oscillations
    • H03D1/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38Impedance-matching networks
    • H04B5/79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01F2038/146Inductive couplings in combination with capaci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Description

201234736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供 觸供電系統》 【先前技術】 各種電子裝置的普及 出售。近年來,行動電話 置的普及率顯著提高。此 等電力推進移動體也作爲 在行動電話機、數位 有作爲蓄電單元的電池。 充電藉由該電池與作爲供 來進行。此外,在目前情 用充電在電池中的電力的 等直接接受供電。 另一方面,目前對非 的供電的方式正在進行硏 電磁感應方式(也稱爲電 爲微波方式)、共振方式 裝置如小型家電設備等。 共振方式的非接觸供 得高傳送效率,所以受到 非接觸供電系統中,根據 電裝置及具備該供電裝置的非接 加快,多種多樣的產品在市場上 機及數位攝像機等攜帶型電子裝 外,由電力提供動力的電動汽車 產品逐漸在市場上出售。 攝像機或電力推進移動體中內置 目前,在很多情況下,該電池的 電單元的家用交流電源直接連接 況下,不具備電池的結構或不使 結構,從家用交流電源藉由佈線 接觸地進行電池的充電或對負載 究開發,作爲典型方式,可舉出 磁耦合方式)、電波方式(也稱 。電磁感應方式廣泛地用於電子 電系統由於在中長距離間能夠獲 關注。然而,已知在共振方式的 接收電力一側的裝置(以下,稱 -5- 201234736 爲受電裝置)所具有的共振線圈與供應電力一側的裝置( 以下,稱爲供電裝置)所具有的共振線圈之間的距離而電 力傳送效率(送電效率)極端變化。由此’對即使受電裝 置與供電裝置之間的距離變化也可以維持高傳送效率的結 構積極進行硏究開發(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 2 ) 〇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申請公開第20 1 0-2 52468號 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申請公開第201 0-239690號 公報 在此,使用示意圖說明共振方式的非接觸供電系統。 圖8A1、圖8B1、圖8C1是一種示意圖,其中示出高頻電 源900與負載910之間的供電裝置中的第一線圏901、第 —共振線圈902以及受電裝置中的第二線圈903、第二共 振線圈904。此外,在圖8A1、圖8B1、圖8C1中示意性 地示出供電裝置中的第一共振線圈902與受電裝置中的第 二共振線圈904之間的距離。圖8A1示出第一共振線圈 902與第二共振線圈904之間的距離比最適於共振的距離 近的樣子,圖8B1示出第一共振線圈902與第二共振線圈 9 04之間的距離爲最適於共振的距離的樣子,而圖8C1示 出第一共振線圈902與第二共振線圈904之間的距離比最 適於共振的距離遠的樣子。 此外,圖8A2、圖8B2、圖8C2對應於圖8A1、圖 8B1、圖8C1示出商頻電源900的振盪頻率及供電裝置與 201234736 受電裝置之間的傳送效率的關係。注意,圖表中的頻率f〇 是指共振線圈的共振頻率。 如圖8B1所示,在以第一共振線圈902與第二共振線 圈904之間的距離爲最適於共振的距離的方式設置第一共 振線圈902與第二共振線圈904時,如圖8B2所示在頻率 f〇時電力傳送效率最大。如圖8A1所示,在第一共振線 圈9〇2與第二共振線圏904之間的距離比最適於共振的距 離近時,如圖8A2所示,電力傳送效率的峰値分裂,峰値 位於頻率f〇 ’。此外,在圖8 A2中,兩個峰値之間的穀値 位於頻率f〇,即電力傳送效率降低。此外,如圖8 C 1所示 ,在第一共振線圈902與第二共振線圈904之間的距離比 最適於共振的距離遠時,在圖8C2中不產生峰値分裂,但 是共振頻率f〇時的電力傳送效率與圖8B2相比低。 因此,從圖8A1至圖8C2可知爲了在供電裝置與受電 裝置之間獲得高電力傳送效率,依據供電裝置與受電裝置 之間的傳送效率最大的頻率與供電裝置的高頻電源的共振 頻率一致是重要的。然而,爲了根據在供電裝置與受電裝 置之間的距離動態控制振盪頻率,還需要對高頻電源設置 控制單元,這導致裝置的大型化及成本的增大。 【發明內容】 鑒於上述問題’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目的是提供一種 共振方式的供電系統,該供電系統能夠在供電裝置與受電 裝置之間獲得高電力傳送效率,而不根據供電裝置與受電 201234736 裝置之間的距離動態控制振盪頻率。 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中,藉由在受電裝置及供電裝置 的兩者中追加用來調整匹配條件的結構,在供電裝置與受 電裝置之間獲得高電力傳送效率。尤其是,在本發明的一 個方式中,在受電裝置及供電裝置的兩者中設置收發電路 及匹配電路,藉由共振線圈進行用來調整匹配電路的無線 信號的收發。由此,供電裝置能夠高效地將電力供應到受 電裝置,而不調整振盪頻率。 本發明的一個方式是一種供電裝置,包括:共振於受 電裝置中的與第二線圈電磁耦合的第二共振線圈的第一共 振線圈:與第一共振線圈電磁耦合的第一線圈;包括調變 電路及解調變電路的收發電路,該調變電路用來調變從高 頻電源輸出的交流信號以與該交流信號重疊資料信號來產 生第一無線信號,該解調變電路用來解調從受電裝置第一 線圈所接收的第一無線丨§虚,用來實現尚頻電源一側與第 —線圏一側的阻抗匹配的匹配電路;以及用來根據藉由第 一線圈接收的在受電裝置中檢測出且包含在第二無線信號 中的電力値而控制匹配電路且產生重疊於交流信號的第一 無線信號的資料信號的控制電路。 本發明的一個方式是一種非接觸供電系統,包括:供 電裝置及受電裝置,供電裝置包括:第一共振線圈;與第 一共振線圈電磁耦合的第一線圈;包括調變電路及解調變 電路的第一收發電路,該調變電路用來調變從高頻電源輸 出的交流信號以與該交流信號肅做資料信號來產生第一無 -8 - 201234736 線信號,該解調變電路用來使用第一線圈解調從受電裝置 接收的第二無線信號;用來實現高頻電源一側與第一線圈 —側的阻抗匹配的第一匹配電路;以及用來根據藉由第一 線圈接收的第二無線信號中的在受電裝置中檢測出的電力 値而控制第一匹配電路且產生重疊於交流信號的第一無線 信號的資料信號的第一控制電路,受電裝置包括:藉由與 第一共振線圈共振從供電裝置接收第一無線信號的第二共 振線圈;與第二共振線圈電磁耦合的第二線圈;包括解調 變電路及調變電路的第二收發電路,該解調變電路用來解 調藉由第二共振線圈接收的第一無線信號,該調變電路產 生發送到第一共振線圈的第二無線信號;用來實現整流電 路一側與第二線圈一側的阻抗匹配的第二匹配電路;用來 檢測出由藉由第二線圈接收的第一無線信號獲得的電力的 受電電力檢測電路;以及根據重疊於藉由第二線圈接收的 第一無線信號的資料信號控制第二匹配電路且以根據由受 電電力檢測電路檢測出的電力値產生第二無線信號的方式 控制第二收發電路的第二控制電路。 本發明的一個方式可以提供一種共振方式的供電系統 ,該供電系統能夠在供電裝置與受電裝置之間獲得高電力 傳送效率,而不根據供電裝置與受電裝置之間的距離動態 控制振盪頻率。 【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圖式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但是 -9 - 201234736 ’本發明可以以多個不同形式來實施,所屬技術領域的普 通技術人員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一個事實就是其方式及詳細 內容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及其範圍的情況下可以被變換 爲各種各樣的形式。因此,本發明不應該被解釋爲僅限定 在實施方式所記載的內容中。注意,在以下說明的發明的 結構中,在不同的圖式中共同使用相同的元件符號來表示 相同的部分。 另外,有時爲了明確起見,誇大表示各實施方式的圖 式等所示的各結構的尺寸、層的厚度、信號波形。因此, 不一定侷限於其尺度。 另外,在本說明書中使用的第一至第n(n爲自然數 )的序數詞是爲了避免結構要素的混淆而附記的,而不是 用於在數目方面上進行限制。 實施方式1 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進行本發明的一個方式中的共振 方式的非接觸供電的非接觸供電系統。 圖1示出供電裝置及受電裝置的方塊圖。在圖1中示 出藉由供電裝置中的第一共振線圈與受電裝置中的第二共 振線圈共振,利用電磁場傳送電力的樣子。另外,在圖1 所示的方塊圖中,雖然根據功能將供電裝置及受電裝置內 的電路分類並作爲彼此獨立的方塊圖而示出。但是實際上 難以按功能將供電裝置及受電裝置的電路完全分開,一個 電路有時具有多個功能。或者,多個電路有時實現對應於 -10 - 201234736 —個框的功能的結構。 供電裝置 Π0包括:高頻電源111;第一匹 112;第一收發電路113;第一線圈114;第一控 115;第一共振線圈116:以及第一共振電容元件1: 此外,受電裝置120包括:第二共振線圈121 共振電容元件122:第二線圈123;第二收發電路1 二匹配電路125;整流電路126;負載127;第二控 1 2 8 ;以及受電電力檢測電路1 2 9。 高頻電源111是用來輸出交流信號的電源電路 流信號基於用來在供電裝置與受電裝置之間藉由共 進行供電的頻率(第一共振線圈和第二共振線圈的 率)。 對從本實施方式中的供電裝置110的高頻電源 出的交流信號的頻率(振盪頻率)沒有特別的限制 率爲藉由共振方式將電力從供電裝置110傳送到受 120的振盪頻率即可。作爲共振方式的振盪頻率, 以使用幾kHz的頻帶至幾GHz的頻帶的振盪頻率。 第一匹配電路112藉由第一發動電路113連接 電源111及第一線圈Π4。第一匹配電路112具有 個元件,該元件與高頻電源111串聯連接及/或並 且能夠調整阻抗。此外,能夠調整阻抗的元件是指 容元件、可變線圈。此外,第一匹配電路1 1 2的工 現成爲輸入一側的局頻電源1 1 1 一側與成爲輸出一 一線圈1 1 4 一側的阻抗匹配的方式由第一控制電路 配電路 制電路 Ί。 :第二 24 ;第 制電路 ,該交 振方式 共振頻 1 1 1輸 ,該頻 電裝置 例如可 於高頻 至少一 聯連接 可變電 作以實 側的第 1 1 5控 -11 - 201234736 制。 第一收發電路1 1 3連接於高頻電源1 1 1及第一線圈 114。第一收發電路113具有如下功能:藉由調變從高頻 電源11 1輸出的交流信號產生從第一線圈1 1 4發送的第一 無線信號的功能;以及解調藉由第一線圈1 1 4接收的第二 無線信號的功能。作爲調變功能,採用將混頻電路設置在 高頻電源1 1 1 一側的結構即可。此外,混頻電路是根據清 查(inventory )信號、資料信號或對受電裝置120要求將 受電裝置120所接收的電力値回復到供電裝置1 10的信號 等調變從高頻電源輸出的交流信號的振幅、相位、頻率等 的電路。作爲解調功能,採用將檢波電路、放大電路及整 流電路設置在第一線圈114 一側的結構即可。 圖10A示出圖1中的第一收發電路113的框的具體的 圖。在圖10A中,在第一收發電路113中在高頻電源111 一側設置用作調變電路的混頻電路501。此外,在圖10A 中,在第一收發電路113中在第一線圈114 —側設置用作 解調變電路的檢波電路502、放大電路503及整流電路 504。 此外,第一無線信號是從供電裝置U 0發送到受電裝 置1 20的無線信號,藉由調變用於供電的交流信號來可以 獲得。第一無線信號是能夠重疊如下信號的無線信號:要 求受電裝置120的回應的清查信號;對受電裝置120要求 將受電裝置1 2 0所接收的電力値回復到供電裝置1 1 〇的信 號;或資料信號等。此外’第二無線信號是從受電裝置 -12 - 201234736 1 2 0發送到供電裝置1 1 0的無線信號’藉由對用來供電的 交流信號進行負載調變來可以獲得。第二無線信號是能夠 重疊如下信號的無線信號:用來回應從供電裝置1 1 0發送 的清查信號的信號;關於藉由受電裝置120接收到的電力 値的信號;或用來通知藉由受電裝置120接收資料信號的 信號等。另外’清查信號是供電裝置110爲了確認受電裝 置120的存在的而發送的信號。 第一線圈114藉由第一匹配電路Η2及第一收發電路 113連接於高頻電源111。第一線圈114較佳的是採用與 第一共振線圈1 1 6電磁耦合的結構’使用由電線纏成的線 圈即可。供電裝置1 1 〇與受電裝置1 2 0相比對設置位置沒 有限制,由此供電裝置1 1 0中的第一線圈1 1 4的設計自由 度比受電裝置120中的第二線圈123的設計自由度高。 第一控制電路1 1 5是具有如下功能的電路:根據與藉 由第--收發電路113接收的第二無線信號重疊且關於藉由 受電裝置120接收的電力値的信號控制第一匹配電路112 :以及從第一收發電路113將重疊於第一無線信號的資料 信號發送到受電裝置1 20。此外,第一控制電路1 1 5如圖 ΜΑ所示採用與儲存根據藉由受電裝置120接收的電力値 的多個資料信號的儲存電路505進行信號的輸入/輸出的 結構即可。 第—共振線圈116與第一共振電容元件117連接。第 -共振線圏116較佳的是採用與第一線圈114電磁耦合且 與第二共振線圈121共振的結構,並使用由電線纏成的線 -13- 201234736 圈即可。對其形狀沒有特別的限制,但是供電裝置1 1 〇與 受電裝置1 2 0相比對設置位置沒有限制,由此供電裝置 110中的第一共振線圈116的設計自由度比受電裝置120 中的第二共振線圈1 2 1的設計自由度高。此外,特別佳的 是第一共振線圈1 1 6的Q値高,Q値爲1 0 0以上較佳。此 外,在第一線圈1 1 4與第一共振線圈1 1 6之間,作爲一個 例子,利用電磁耦合非接觸地進行第一無線信號及第二無 線信號的收發,作爲第一無線信號有要求受電裝置120的 回應的清查信號、對受電裝置120要求將受電裝置120所 接收的電力値回復到供電裝置1 1 〇的信號或資料信號等, 作爲第二無線信號有用來回應從供電裝置11 〇發送的清查 信號的信號、關於藉由受電裝置120接收的電力値的信號 或用來通知藉由受電裝置120接收到資料信號的信號等。 另外,在第一共振線圈1 1 6與第二共振線圈1 2 1之間,作 爲一個例子,利用磁場共振非接觸地進行第一無線信號及 第二無線信號的收發,作爲第一無線信號有要求受電裝置 120的回應的清查信號、對受電裝置120要求將受電裝置 120所接收的電力値回復到供電裝置110的信號或資料信 號等,作爲第二無線信號有用來回應從供電裝置110發送 的清査信號的信號、關於藉由受電裝置120接收的電力値 的信號或用來通知藉由受電裝置120接收到資料信號的信 號等。磁場共振方式利用非接觸供電中的共振方式,並與 相同的線圈徑的電磁感應方式相比可以在更遠距離上傳送 電力。 -14- 201234736 第一共振電容元件117是與第一共振線圈116成對, 並以獲得所希望的共振頻率的方式設置的電容元件。此外 ,不需要分別設置第一共振電容元件1 1 7和第一共振線圈 116,若可以用第一共振線圈116的浮動電容代替第一共 振電容元件117的電容,則並不一定需要設置第一共振電 容元件1 1 7。 此外,第二共振線圈1 2 1與第二共振電容元件1 22連 接。第二共振線圈121較佳的是採用與第二線圈123電磁 稱合且與第一共振線圈1 1 6共振的結構,並使用由電線纏 成的線圈即可。對其形狀沒有特別的限制,但是受電裝置 120與供電裝置110相比被要求小型化,受電裝置120中 的第二共振線圈121與供電裝置110中的第一共振線圈 1 1 6相比設計爲小型較佳。此外,特別佳的是第二共振線 圈1 2 1的Q値高,Q値爲1 00以上較佳。此外,在第二線 圏1 2 3與第二共振線圈1 2 1之間,作爲一個例子,利用電 磁耦合非接觸地進行第一無線信號及第二無線信號的收發 ,作爲第一無線信號有要求受電裝置120的回應的清查信 號、對受電裝置120要求將受電裝置120所接收的電力値 回復到供電裝置1 1 0的信號或資料信號等,作爲第二無線 信號有用來回應從供電裝置110發送的清査信號的信號、 關於藉由受電裝置120接收的電力値的信號或用來通知藉 由受電裝置120接收到資料信號的信號等。 第二線圈123藉由第二收發電路124、第二匹配電路 125、整流電路126連接於負載127。第二線圈123較佳的 -15- 201234736 是採用與第二共振線圈1 2 1電磁耦合的結構’使用由電線 纏成的線圈即可。對其形狀沒有特別的限制’但是受電裝 置120與供電裝置110相比被要求小型化’受電裝置120 中的第二線圈123與供電裝置110中的第一線圏114相比 設計爲小型較佳。 第二收發電路124藉由第二匹配電路125及整流電路 126連接於負載127及第二線圈123。第二收發電路124 具有如下功能:藉由對從供電裝置11〇發送的用來供電的 交流信號進行負載調變,產生重疊關於從供電裝置Π0接 收的電力値的信號的第二無線信號的功能;解調從供電裝 置110接收的第一無線信號的功能。作爲調變功能,採用 將串聯連接負載調變元件及調變電晶體的電路在第二線圈 1 2 3 —側並聯設置的結構即可。作爲解調功能,採用將檢 波電路、放大電路及整流電路設置在第二線圈123 —側的 結構即可。 圖10B示出圖1中的第二收發電路124的框的具體的 圖。在圖10B中,在第二收發電路124中在第二線圈123 一側設置用作調變電路的負載調變元件5 1 1及調變電晶體 512。此外,在圖10B中,在第二收發電路124中在第二 線圏123 —側設置用作解調變電路的檢波電路513、放大 電路514及整流電路515。 第—匹配電路125藉由整流電路126及第二收發電路 1 24連接於第二線圈1 23。第二匹配電路1 25具有至少一 個元件,該元件與負載1 2 7串聯連接及/或並聯連接且能 -16- 201234736 夠調整阻抗。此外,第二匹配電路1 25的工作以實現 輸入一側的第二線圈1 2 3 —側與成爲輸出一側的整流 1 2 6 —側的阻抗匹配的方式由第二控制電路1 2 8控制。 此外,第二匹配電路125較佳爲具有與第一匹配 112相同的結構的電路。例如,在第一匹配電路112 在與高頻電源111串聯連接的元件爲可變電容元件時 第二匹配電路125中,該元件也爲可變電容元件較佳 元件不侷限於可變電容元件,使用可變線圈時也與此 〇 整流電路126爲用來使藉由第二線圈123接收的 信號整流化而變爲直流信號的電路。整流電路1 2 6例 用二極體元件構成即可。此外,使用二極體元件構成 流電路既可以爲全波整流電路又可以爲半波整流電路 可以由使用二極體電橋的電路或使用變壓器的全波整 路等構成。 負載127使用以非接觸的方式被供電而起作用的 即可。作爲一個例子,有電池或電動發動機等,明確 可以舉出行動電話機等由電池工作的電子裝置及電力 移動體。此外,在受電裝置120中也可以在負載127 流電路126之間如圖10B所示具有DCDC轉換器516 DCDC轉換器516用來將藉由第二線圈123接收第一 信號而獲得的直流電壓變換爲在負載1 27中使用的電 〇 第二控制電路128爲用來根據藉由第二收發電路 成爲 電路 電路 中, ,在 。該 相同 交流 如使 的整 ,也 流電 元件 而言 推進 與整 ,該 無線 壓値 124 -17- 201234736 接收的包括在第一無線信號中的資料控制第二匹 125的電路。此外,第二控制電路128爲從第二發 124輸出關於從供電裝置110接收的電力値的信號 。根據電壓値乘電流値的積,即基於來自供電裝置 交流信號的電力値,作爲第二無線信號發送電力値 。使用受電電力檢測電路1 29檢測出電力値。 受電電力檢測電路1 29爲用來檢測從供電裝置 受電裝置120的電力傳送效率的電路。例如,受電 測電路1 29可以採用如下結構,即使用A/D轉換電 ,藉由監視藉由受電裝置120接收的交流信號的電 電流値,估計來自供電裝置1 1 0的電力値。受電電 電路129所獲得的電壓値從模擬信號被轉換爲數位 而可以在第二控制電路128中獲得該電壓値。 圖2A至圖2D示出第一匹配電路112及第二 路125的電路結構的一個例子。在圖2A至圖2D 可應用於第一匹配電路112及第二匹配電路125的 路的結構。此外,在圖2A至圖2D中用匹配電路 示第一匹配電路112及第二匹配電路125,用輸入 路24】表示高頻電源111等的輸入一側的電路,而 一側電路242表示第一線圈1 1 4等的輸出一側的電 外,用控制電路203表示第一控制電路115及第二 路 128。 圖2A示出在匹配電路200中並聯連接於輸入 路2 4 1及輸出一側電路2 4 2的可變電容元件2 0 1以 配電路 送電路 的電路 1 1 0的 的信號 1 1 0到 電力檢 路構成 壓値及 力檢測 信號, 匹配電 中說明 匹配電 200表 一側電 用輸出 路。另 控制電 —側電 及串聯 -18- 201234736 連接於輸入一側電路241及輸出一側電路242的電容元件 202。可變電容元件201的電容値由控制電路203控制。 圖2B示出在匹配電路200中並聯連接於輸入一側電路 241及輸出一側電路242的可變電容元件201以及串聯連 接於輸入一側電路241及輸出一側電路242的可變電容元 件212。可變電容元件201及可變電容元件212的電容値 由控制電路2 0 3控制。 圖2C示出在匹配電路2 00中並聯連接於輸入一側電 路241及輸出一側電路242的可變線圈221以及串聯連接 於輸入一側電路241及輸出一側電路242的線圈222。可 變線圈221的電感値由控制電路203控制。圖2D示出在 匹配電路2 0 0中並聯連接於輸入一側電路2 4 1及輸出一側 電路242的可變線圈221及串聯連接於輸入一側電路241 及輸出一側電路242的可變線圈232。可變線圈221及可 變線圈232的電感値由控制電路203控制。 此外,第一匹配電路112及第二匹配電路125較佳爲 具有相同的結構。例如,在第一匹配電路112中,在與高 頻電源111串聯連接的元件爲可變電容元件時,在第二匹 配電路1 2 5中,該元件也爲可變電容元件較佳。該元件不 侷限於可變電容元件,使用可變線圈時也與此相同。 此外,圖2A及圖2B所示的匹配電路的結構示出使用 可變電容元件由控制電路2 0 3控制靜電電容的結構。在此 說明可變電容元件的具體結構。圖9A示出作爲圖2A中 的可變電容元件201具有可變電容二極體601A(也稱爲 -19· 201234736 變容二極體:varicap diode)及電容元件601B的結構。 此外,圖9B示出作爲圖2B中的可變電容元件201、可變 電容元件212具有可變電容二極體60 1A及電容元件60 1B 、可變電容二極體602A及電容元件602B的結構。此外’ 具有可變電容二極體的可變電容元件藉由D/A轉換器603 由控制電路控制。此外’作爲可變電容元件’除了使用可 變電容二極體的結構以外,還可以使用將連接於開關的多 個電容元件配置爲並聯,且藉由控制開關的開閉來控制靜 電電容値的結構。此外,作爲可變電容元件’除了上述結 構以外,還可以使用藉由電發動機等機械性地控制旋轉式 可變電容器,且使靜電電容値可變的結構。 此外,圖2A至圖2D所示的匹配電路的結構也可以 爲切換可變電容元件和可變線圈而由控制電路203控制靜 電電容的結構。圖9C示出使用開關611切換可變電容元 件6 1 2和可變線圈6 1 3。如圖9C所示,藉由由控制電路 2 03切換開關61 1,可以切換可變電容元件612的電容値 和可變線圈6 1 3的電感値而控制。 在以下的本實施方式中說明如下情況,即第一匹配電 路112具有串聯連接於高頻電源111的可變電容元件(Cs )、並聯連接於高頻電源1Π的可變電容元件(Cp),並 且第二匹配電路125具有串聯連接於負載127的可變電容 元件(Cs)、並聯連接於負載127的可變電容元件(Cp) 〇 在共振方式的非接觸供電系統中,根據供電裝置1 1 〇 -20- 201234736 所具有的第一共振線圈116與受電裝置120所具有的第二 共振線圈1 2 1之間的距離’電力傳送效率成爲最大値的條 件不同。因此,在本實施方式的結構中,按供電裝置110 與受電裝置120之間的距離,以電力傳送效率成爲最大値 的方式改變第一匹配電路Π2的參數及第二匹配電路125 的參數。此外,關於電力傳送效率成爲最大値的第一匹配 電路112的參數及第二匹配電路125的參數的參數集的信 號相當於圖1所說明的資料信號。 此外,第一匹配電路112的參數是指第一匹配電路 112所具有的可變電容元件或可變線圈的各阻抗,而第二 匹配電路125的參數是指第二匹配電路125所具有的可變 電容元件或可變線圈的各阻抗。此外,供電裝置〗10與受 電裝置1 20之間的距離是指第一共振線圈1 1 6與第二共振 線圈1 2 1之間的距離。 表1示出按供電裝置110與受電裝置120之間的距離 設定電力傳送效率成爲最大値的第一匹配電路Π2的參數 及第二匹配電路125的參數的表。 -21 - 201234736 〔表1〕
No. 第一匹配电路的参 数 第二匹配电路的参数 供電裝置與受電裝置之間 的距離 0 (CsOO, CpOO) (CslO, CplO) DO 1 (Cs01,Cp01) (Csll,Cpll) D1 2 (Cs02, Cp02) (Csl2,Cpl2) D2 • · • · • · • · • · • · • · j (Cs〇i, Cp〇i) (Cslj,Cpli) Dj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η (CsOn, CpOn) (Csln, Cpln) Dn 此外’表1所示的資料以能夠由第一控制電路〗丨5或 第二控制電路128讀出資料的方式設定即可。在本說明書 中’以下說明在供電裝置1 1 0中的第一控制電路1 1 5 —側 具備關於表1的資料的結構。 在表1中,以第一匹配電路112的參數、第二匹配電 路125的參數及供電裝置110與受電裝置120之間的距離 爲一個參數集,且給參數集號碼。此外,No.0表示第一匹 配電路1 1 2及第二匹配電路1 2 5的初期狀態。 圖3示出供電裝® 110與受電裝區120之間的距離和 -22- 201234736 受電電力的關係的圖。圖3所示的實線曲線301是示出參 數集爲No. j時的供電裝置110與受電裝置12〇之間的距 離和傳送效率的關係的圖表。此外,圖3所示的虛線曲線 302是示出參數集爲No .j + 1時的供電裝置11〇與受電裝置 120之間的距離和傳送效率的關係的圖表。此外,傳送效 率爲供電裝置與受電裝置之間的電力傳送效率,並可以以 S21參數集表示。 例如,如表1所示,在參數集No.j中,在將第一匹 配電路112的參數設定爲CsOj、CpOj且將第二匹配電路 125的參數設定爲Cslj、Cplj的情況下,在供電裝置110 與受'1裝置〗20之間的距離爲Dj時,電力傳送效率成爲 最大値(參照圖3中的實線曲線3 01 )。換言之,也可以 說在供電裝置110與受電裝置120之間的距離爲Dj時, 若不將第一匹配電路112的參數設定爲CsOj、CpOj且不 將第二匹配電路125的參數設定爲Cslj、Cplj,則電力傳 送效率不成爲最大値。 例如,在將第一匹配電路112的參數及第二匹配電路 125的參數設定爲CsOj、CpOj、Cslj、Cplj時,若供電裝 置110與受電裝置120之間的距離爲Dj + 1,則電力傳送效 率不成爲最大値(參照圖3中的虛線曲線302)。藉由將 第一匹配電路112的參數及第二匹配電路125的參數設定 爲 Cs0j + 1、Cp0j + 1、Cslj + 1、Cplj + 1,在供電裝置 110 與 受電裝置120之間的距離爲Dj+1時,電力傳送效率成爲 最大値(參照圖3中的虛線曲線3 〇2 )。 -23- 201234736 圖6示出實際上以Cs爲OpF至1000pF、Cp爲OpF至 15 Op F的方式設定第一匹配電路112的參數及第二匹配電 路125的參數時的供電裝置110與受電裝置120之間的距 離和傳送效率的關係。此外,對應於圖6的表2示出第一 匹配電路112的參數、第二匹配電路125的參數和以電力 傳送效率成爲最大値的方式設定的供電裝置110與受電裝 置120之間的距離的表。此外,圖6中的各資料對應於表 2 ° 〔表2〕
No. 第一匹配電路的參數 第二匹配電路的參數 供電裝置與受電裝置之間的 (PF) (PF) 距離(mm) 1 (150, 150) (150, 150) 35 2 (200,150) (200, 150) 50 3 (300,100) (300, 100) 70 4 (300, 50) (300, 50) 85 5 (300, 0) (300,0) 110 6 (500, 0) (500, 0) 130 7 (1000,0) (1000,0) 150 如圖6及表2所示,藉由設定參數集,可以根據供電 裝置與受電裝置之間的距離實現傳送效率的最大化。尤其 是,在近距離’可以抑制因電力傳送效率的峰値分離而導 致傳送效率的降低。 接著’說明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非接觸供電系統 的供電方法。圖4是示出非接觸供電系統的供電方法的一 個例子的流程圖。 -24- 201234736 供電裝置110以重疊於高頻電源所輸出的交流信號的 方式間歇地傳送作爲第一無線信號的清查信號(參照圖4 所示的步驟401)。供電裝置110反復傳送清查信號直到受 電裝置120被設置在任意位置上且供電裝置110接收重疊 於第二無線信號的用來應答清査信號的信號,(參照圖4 所示的步驟4〇2)。在判定了受電裝置120設置在能夠送電 的位置上時,進入下一步驟。 接著,在受電裝置120被設置在任意位置上之後,供 電裝置1 1 〇使用高頻電源所輸出的交流信號開始以無線方 式對受電裝置120連續傳送電力(參照圖4所示的步驟 403)。此時,由於供電裝置110中的第一匹配電路112的 參數及受電裝置12〇中的第二匹配電路125的參數處於初 期狀態(例如’表1所示的N 〇. 0的參數集),在此步驟下 不一定進行傳送效率高的送電。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說 明從給參數集的號碼的No.l向正方向移動的情況。 藉由開始從供電裝置110對受電裝置120的送電,藉 由磁場共振將交流信號從供電裝置1 1 0中的第一共振線圈 116傳送到受電裝置120中的第二共振線圈ι21,再者, 藉由整流電路1 26將其變換爲直流信號,並施加到負載 127。此時’受電裝置120中的第二控制電路128根據從 供電裝置110傳送的第一無線信號且對受電裝置120要求 將受電裝置1 2 0所接收的電力値回復到供電裝置丨丨〇的信 號’藉由受電電力檢測電路129獲得使受電裝置12〇所接 收的交流信號整流的直流信號的電壓値及電流値(參照圖 -25- 201234736 4所示的步驟404)。將此時的電壓値乘電流値的積稱爲電 力値P0。根據供電裝置Π 0的指令,所獲得的電壓値乘 電流値的積(電流値P0)的資料作爲受電裝置120從供電 裝置〗1 〇接收的電力値的信號使用第二無線信號傳送到第 一控制電路1 1 5。此外,所獲得的電壓値乘電流値的積( 電力値P0)的資料也可以一旦儲存在連接於第二控制電路 128的儲存裝置(未圖示)中。 接著,作爲一定期間(例如,300msec)的等待狀態, 對受電裝置120中的負載127進行充電(或供電)(參照 圖4所示的步驟405)。 接著’第一控制電路1 1 5根據負載1 2 7的充電狀態判 定是否繼續負載127的充電(參照圖4所示的步驟4〇6)。 在判定不繼續負載127的充電時,藉由使高頻電源ηι處 於截止狀態’完成充電(參照圖4所示的步驟407)。在判 定繼續負載127的充電時,進入下—步驟。 接著’第一控制電路115判定是否使參數集向正方向 移動(參照圖4所示的步驟408)。在判定不向正方向移動 時,將使參數集向負方向移動的指令輸出到第一匹配電路 112及第二匹配電路125(參照圖4所示的步驟41〇)。在 判定向正方向移動時’將使參數集向正方向移動的指令輸 出到第一匹配電路112及第二匹配電路125(參照圖4所 示的步驟4〇9)。此外’從第—控制電路π 5將指令輸出到 第二匹配電路125時,對第~收發電路η3輸出資料信號 ,從第一收發電路1 1 3將第一無線信號傳送到受電裝置 -26 - 201234736 12〇中的第二收發電路124,並從第二收發電路丨24藉由 第二控制電路128輸出到第二匹配電路125即可。此外, 受電裝置1 20在接收到第一無線信號之後,作爲第二無線 信號將用來通知受電裝置1 2 0接收到資料信號的信號回復 到供電裝置。 接著,第二控制電路128根據對受電裝置120要求將 受電裝置120所接收的電力値回復到供電裝置110的信號 ’藉由受電電力檢測電路129獲得將參數集向正方向或負 方向移動之後的電壓値及電流値(參照圖4所示的步驟 4 1 1 )。將此時的電壓値乘電流値的積稱爲電力値p 1。根據 供電裝置U 0 —側的指令,所獲得的電壓値乘電流値的積 (電流値P1)的資料作爲關於受電裝置120從供電裝置 1 1 〇接收的電力値的信號使用第二無線信號傳送到第一控 制電路1 1 5。也可以將所獲得的電壓値乘電流値的積(電 力値P1)的資料一旦儲存在連接於第二控制電路!28的儲 存裝置(未圖示)中。 接著,第一控制電路115判定是否電力値P1大於電 力値P〇(參照圖4所示的步驟412)。在第一控制電路115 判定電力値P 1小於電力値P 0時,將使參數集的移動方向 反轉的指令從第一控制電路115輸出到第二匹配電路125 (參照圖4所示的步驟4 1 4)。在第一控制電路1 1 5判定電 力値P 1大於電力値P0時,將維持參數集的移動方向的指 令輸出到第一匹配電路112及第二匹配電路125 (參照圖 4所示的步驟4 1 3 )。此外,從第一控制電路1 1 5將指令輸 -27- 201234736 出到第二匹配電路125時,對第一收發電路113輸出資料 信號’從第一收發電路113將第一無線信號傳送到受電裝 置120中的第二收發電路124,並從第二收發電路124藉 由第二控制電路128輸出到第二匹配電路125即可。此外 ’受電裝置120在接收到第一無線信號之後,作爲第二無 線信號將用來通知受電裝置1 20接收到資料信號的信號回 復到供電裝置。 接著,第一控制電路115將電力値P1代入電力値P0 (參照圖4所示的步驟4 1 5)。此後的處理回到步驟4 〇 5, 反復進行步驟405以後的處理。換言之,直到負載127的 充電完成爲止反復進行步驟405至步驟4 1 5的一系列的處 理。 例如’假設在反復進行步驟4〇5至步驟415的一系列 的處理’且第一控制電路115獲得在參數集No .j-l的電 壓値乘電流値的積(P0 = Wj-l)之後,使參數集向正方向移 動,而獲得參數集No.j的電壓値乘電流値的積(Pl=Wj) (參照圖4所示的步驟4 1 1 )。 接著,第一控制電路115判定是否電力値Pi大於電 力値P0。第一控制電路115判定pi大於p〇(Wj>Wj-i) (參照圖4所示的步驟41 2)時’將維持參數集的移動方向 的指令從第一控制電路115輸出到第一匹配電路I!〗及第 二匹配電路125 (參照圖4所示的步驟413)。 接著’由於在第一控制電路1 1 5中將電力値P丨代入 電力値Ρ〇 (參照圖4所示的步驟41 5),所以P0 = Wj,在 -28 - 201234736 —定期間對負載127進行充電(參照圖4所示的步驟405) 〇 接著’第一控制電路115判定是否繼續對負載127進 行充電’在判定繼續充電(參照圖4所示的步驟4〇6)時, 進入步驟4 0 8。 接著,第一控制電路115判定是否使參數集向正方向 移動(參照圖4所示的步驟408)。在此,由於藉由使參數 集向正方向移動,即從No·j-Ι移動到No.j,在步驟411 中判定P0<P 1 ’所以第一控制電路1 1 5將使參數集向正方 向移動’即將從No.j + Ι移動到No.j的指令輸出到第一匹 配電路112及第二匹配電路125(參照圖4所示的步驟 409) 〇 接著’第二控制電路128獲得參數集No.j+ 1的電壓 値及電流値(圖4所示的步驟4 U )。此時的電壓値乘電流 値的積爲電力値Pl=Wj + l。 接著,第一控制電路115判定是否電力値P1大於電 力値P 0 ’而判定P 1小於P 0 ( W j < W j + 1 )(參照圖4所示 的步驟412)。在此情況下,將反轉參數集的移動方向的指 令輸出到第一匹配電路112及第二匹配電路125 (參照圖 4所示的步驟414)。 接著,由於在第一控制電路115中將電力値P1代入 電力値P0,所以P0 = Wj + l (參照圖4所示的步驟415), 在一定期間對負載127進行充電(參照圖4所示的步驟 405) ° -29- 201234736 在此,圖5示出上述參數集的No.和傳送效率的關係 。如圖5所示,在參數集爲No.j時,傳送效率成爲極大 値,可以從供電裝置110高效地對受電裝置120進行供電 。藉由直到負載127的充電完成爲止反復進行參數集 No.j-Ι至No.j+ 1,可以高效地對負載127進行充電。 此外,即使在對負載127進行充電的過程中供電裝置 110與受電裝置120之間的距離發生變化,也可以不斷改 變參數集No.直到完成負載127的充電,由此可以高效地 進行充電。 在圖1所示的非接觸供電系統中,藉由應用圖4所示 的供電方法,能夠根據供電裝置1 1 0和受電裝置1 20的配 置,在供電裝置與受電裝置之間獲得高電力傳送效率,而 不動態控制振盪頻率》 本實施方式可以與其他實施方式所記載的結構適當地 組合而實施。 實施方式2 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可以應用上述實施方式所說明的 非接觸供電系統的用途。此外,作爲可以應用根據本發明 的一個方式的非接觸供電系統的用途,可以舉出可攜式電 子裝置如數位攝像機、可攜式資訊終端(移動電腦、行動 電話機、可攜式遊戲機或電子書閱讀器等)、具備記錄媒 體的影像再現裝置(明確而言,Digital Versatile Disc: 數位影音光碟(DVD))等。此外,可以舉出由電力提供動 -30- 201234736 力的電動汽車等電力推進移動體。以下,參照圖式說明一 個例子。 U 7A示出將非接觸供電系統應用於行動電話機及可 攜式資訊終端的一個例子,並示出供毺裝置701、具有受 電裝置703A的行動電話機702A、具有受電裝置703B的 行動電話機702B。上述實施方式所說明的非接觸供電系 統可以應用於供電裝置701與受電裝置703A之間以及供 電裝置7〇1與受電裝置703B之間。 例如’供電裝置70 1可以應用實施方式1所示的供電 裝置1 10的結構,受電裝置703A及受電裝置703B可以應 用實施方式1所示的受電裝置120的結構。 藉由應用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非接觸供電系統, 可以根據供電裝置701和受電裝置703A的配置以及供電 裝置701和受電裝置703B的配置,提高送電效率,因此 可以高效地將電力從供電裝置701供應到受電裝置703A 及受電裝置703B。 圖7B示出將非接觸供電系統應用於作爲電力推進移 動體的電動汽車的一個例子,並示出供電裝置711、具有 受電裝置713的電動汽車712。可以將上述實施方式所說 明的非接觸供電系統應用於供電裝置711與受電裝置713 之間。 例如,供電裝置7 1 1可以應用實施方式1所示的供電 裝置Π0的結構,受電裝置713可以應用實施方式1所示 的受電裝置120的結構。 201234736 藉由應用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非接觸供電系統, 可以根據供電裝置711和受電裝置713的配置,提高送電 效率,因此可以高效地將電力從供電裝置7 11供應到受電 裝置71 3。 。 以上,上述實施方式所說明的非接觸供電系統只要是 使用電力驅動的物品就可以設置在任何物品中而使用。 本實施方式可以與其他實施方式所記載的結構適當地 組合而實施。 【圖式簡單說明】 在圖式中: 圖〗是用來說明實施方式1的結構的圖; 圖2A至圖2D是用來說明實施方式丨的結構的圖;· 圖3是用來說明實施方式1的結構的圖; 圖4是用來說明實施方式1的結構的圖; 圖5是用來說明實施方式1的結構的圖; 圖6是用來說明實施方式1的結構的圖; 圖7A和圖7B是用來說明實施方式2的結構的圖; 圖 8A1、圖 8A2、圖 8B1、圖 8B2、圖 8C1 及圖 8C2 是用來說明課題的圖; 圖9A至圖9C是用來說明實施方式1的結構的圖; 圖10A和圖10B是用來說明實施方式1的結構的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32- 201234736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20 : 12 1: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200 : 201 : 202 : 20 3 ·· 212 : 22 1 : 供電裝置 高頻電源 匹配電路 第一收發電路 第一線圈 第一控制電路 第一共振線圈 第一共振電容元件 受電裝置 第二共振線圏 第二共振電容元件 第二線圏 第二收發電路 第二匹配電路 整流電路 負載 第二控制電路 受電電力檢測電路 匹配電路 可變電容元件 電容元件 控制電路 可變電容元件 可變線圏 -33 201234736 2 2 2 :線圈 2 3 2 :可變線圈 2 4 1 :輸入一側電路 2 4 2 :輸出一側電路 3 0 1 :實線曲線 3 0 2 :虛線曲線 4 0 1 :步驟 402 :步驟 4 0 3 :步驟 4 0 4 :步驟 4 0 5 :步驟 4 0 6 :步驟 4 0 7 :步驟 4 0 8 :步驟 4 0 9 :步驟 4 1 0 :步驟 4 1 1 :步驟 4 1 2 :步驟 4 1 3 :步驟 4 1 4 :步驟 4 1 5 :步驟 7 0 1 :供電裝置 7 11 :供電裝置 7 1 2 :電動汽車 -34 201234736 7 1 3 :受電裝置 900 :高頻電源 9 0 1 :第一線圈 902:第一共振線圈 9 0 3 :第二線圈 904 :第二共振線圈 910 :負載 601A :可變電容二極體 602A :可變電容二極體 6 0 1 B :電容元件 602B :電容元件 603 : D/A轉換器 6 1 1 :開關 612:可變電容元件 6 1 3 :可變線圈 702A :行動電話機 702B :行動電話機 703 A :受電裝置 7 03 B :受電裝置 5 0 1 :混頻電路 5 02 :檢波電路 5 0 3 :放大電路 5 04 :整流電路 5 05 :儲存電路 -35 201234736 5 1 1 :負載調變元件 5 1 2 :調變電晶體 5 1 3 :檢波電路 5 1 4 :放大電路 5 1 5 :整流電路 516: DCDC轉換器

Claims (1)

  1. 201234736 七u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無線供電裝置,包括: 高頻電源; 將電力傳送到受電裝置的共振線圈; 與該共振線圈電磁耦合的線圈; 產生第一無線信號且解調藉由該共振線圈由該線圈接 收的來自該受電裝置的第二無線信號的收發電路;. 進行該高頻電源與該線圈之間的阻抗匹配的匹配電路 :以及 根據由該受電裝置檢測出且包含在該第二無線信號中 的電力値控制該匹配電路,且產生重疊於從該高頻電源輸 出的交流信號的該第一無線信號的資料的控制電路。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無線供電裝置,其中 該收發電路包括調變從該高頻電源輸出的該交流信號的調 變電路。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無線供電裝置,其中 該匹配電路包括其電容由該控制電路控制的可變電容元件 〇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無線供電裝置,其中 該匹配電路包括其電感値由該控制電路控制的可變線圈。 5. —種無線受電裝置,包括: 整流電路; 從供電裝置接收電力的共振線圈; 與該共振線圈電磁耦合的線圈; -37- 201234736 產生第一無線信號且解調藉由該共振線圈由該線圈接 收的來自該供電裝置的第二無線信號的收發電路; 進行該整流電路與該線圈之間的阻抗匹配的匹配電路 :以及 根據該第二無線信號控制該匹配電路且產生重疊於從 該供電裝置輸出的交流信號的該第一無線信號的資料的控 制電路。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無線受電裝置,其中 該收發電路包括對從該供電裝置輸出的該交流信號進行負 載調變的負載調變元件。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無線受電裝置,其中 該匹配電路包括其電容由該控制電路控制的可變電容元件 〇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無線受電裝置,其中 該匹配電路包括其電感値由該控制電路控制的可變線圈。 9. —種無線供電系統,包括: 供電裝置,包括: 高頻電源; 第一共振線圈; 與該第一共振線圈電磁耦合的第一線圈; 產生第一無線信號且解調第二無線信號的第一收 發電路; 進行該高頻爾源與該第一線圈之間的阻抗匹配的 第一匹配電路;以及 -38- 201234736 控制該第一匹配電路的第一控制電路,以及 受電裝置,包括: 藉由與該第一共振線圏共振,從該供電裝置接收 該第一無線信號的第二共振線圈‘, 與該第二共振線圈電磁耦合的第二線圈; 整流電路; 受電電力檢測電路; 產生該第二無線信號且調變該第一無線信號的第 二收發電路; 進行該整流電路與該第二線圈之間的阻抗匹配的 第二匹配電路;以及 控制該第二匹配電路的第二控制電路, 其中,該第一控制電路根據由該受電裝置檢測出且包 含在該第二無線信號中的電力値控制該第一匹配電路, 並且,該第二控制電路根據該第一無線信號的資料控 制該第二匹配電路。 1 0.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 〇項之無線供電系統,其 中該第一收發電路包括調變從該高頻電源輸出的交流信號 的調變電路。 1 1.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 〇項之無線供電系統,其 中該第二收發電路包括對從該供電裝置輸出的該交流信號 進行負載調變的負載調變元件。 1 2.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無線供電系統,其中 該第一匹配電路的結構與該第二匹配電路的結構相同。 -39- 201234736 1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之無線供電系統,其 中該第一匹配電路包括其電容由該第一控制電路控制的可 變電容元件,並且該第二匹配電路包括其電容由該第二控 制電路控制的可變電容元件。 1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之無線供電系統,其 中該第一匹配電路包括其電感値由該第一控制電路控制的 可變線圈,並且該第二匹配電路包括其電感値由該第二控 制電路控制的可變線圈。 -40 -
TW101101767A 2011-01-20 2012-01-17 供電裝置及無線式供電系統 TWI5397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09685 2011-01-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4736A true TW201234736A (en) 2012-08-16
TWI539710B TWI539710B (zh) 2016-06-21

Family

ID=46543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1767A TWI539710B (zh) 2011-01-20 2012-01-17 供電裝置及無線式供電系統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9024482B2 (zh)
JP (1) JP2012165633A (zh)
KR (1) KR20120084659A (zh)
TW (1) TWI53971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0905A (zh) * 2014-01-24 2015-07-29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电源供应系统及相对应的携带式电子装置以及方法
TWI513136B (zh) * 2013-12-06 2015-12-11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and its control method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20084659A (ko) * 2011-01-20 2012-07-30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급전 장치 및 비접촉 급전 시스템
US9502920B2 (en) 2011-11-16 2016-11-2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ower receiving device,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power feeding system
JP6016596B2 (ja) * 2011-12-07 2016-10-2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US9673867B2 (en) 2012-03-14 2017-06-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power feeding system
JP5899306B2 (ja) * 2012-03-14 2016-04-06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非接触充電システム、非接触送電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非接触受電装置及び方法
JP5643270B2 (ja) 2012-09-13 2014-12-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およ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6119756B2 (ja) 2012-09-13 2017-04-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および送電装置
KR101601352B1 (ko) * 2012-09-26 2016-03-0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전력 송신장치 및 그의 전력 제어 방법
JP5888201B2 (ja) * 2012-10-03 2016-03-1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受電機器、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KR20150054836A (ko) * 2012-11-15 2015-05-20 쥬코쿠 덴료쿠 가부시키 가이샤 비접촉 급전 시스템, 및 비접촉 급전 시스템의 제어 방법
JP6003573B2 (ja) * 2012-11-22 2016-10-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車両、ならびに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20140191568A1 (en) * 2013-01-04 2014-07-10 Mojo Mobilit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wering or charging multiple receivers wirelessly with a power transmitter
KR101468310B1 (ko) * 2013-06-04 2014-12-02 주식회사 올레브 온라인 전기자동차
US10320234B2 (en) * 2013-08-02 2019-06-11 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 Inc. Multimode wireless power receivers and related methods
US20170098961A1 (en) * 2014-02-07 2017-04-06 Powerbyproxi Limited Inductive power receiver with resonant coupling regulator
US9852843B2 (en) * 2014-07-14 2017-12-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able coupling for improved wireless high Q resonant power transfer
US20160064943A1 (en) * 2014-08-28 2016-03-03 Konkuk University Industrial Cooperation Corp. Controlling method and system of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KR102207998B1 (ko) 2014-10-24 2021-01-25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및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JP5995022B1 (ja) * 2015-09-10 2016-09-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送電装置
JP2017184605A (ja) * 2016-03-25 2017-10-05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送受電システムおよび受電装置
WO2018020876A1 (ja) * 2016-07-29 2018-02-01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
JP6538628B2 (ja) * 2016-09-05 2019-07-03 株式会社東芝 フィルタ回路及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20180083473A1 (en) * 2016-09-16 2018-03-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Variable capacitor series tuning configuration
EP3538396B1 (de) * 2016-11-11 2020-05-13 Innogy SE Ladestation, elektrofahrzeug sowie system mit einer ladestation und einem elektrofahrzeug
CN107104517A (zh) * 2017-06-05 2017-08-29 三峡大学 一种能实现稳定电压输出的mcr‑wpt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9687600B (zh) * 2018-12-20 2021-07-20 美的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无线输电接收电路及通信方法和无线输电系统
TWI741958B (zh) * 2021-03-05 2021-10-01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最小功率輸入的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8901659A (nl) 1989-06-30 1991-01-16 Nedap Nv Multipassysteem.
JPH066272A (ja) 1992-06-17 1994-01-14 Omron Corp データ通信装置のパルス受信回路
JP2803943B2 (ja) 1992-10-21 1998-09-2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供給装置
US5790946A (en) 1993-07-15 1998-08-04 Rotzoll; Robert R. Wake up device for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JPH087059A (ja) 1994-06-21 1996-01-12 Sony Chem Corp 非接触情報カード
JPH10285087A (ja) 1997-04-10 1998-10-23 Omron Corp データキャリア及び識別システム
JP3940939B2 (ja) 1997-09-08 2007-07-04 吉川アールエフ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データキャリア
US6837438B1 (en) 1998-10-30 2005-01-04 Hitachi Maxell, Ltd. Non-contact information medium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tilizing the same
US6509217B1 (en) 1999-10-22 2003-01-21 Damoder Reddy Inexpensive, reliable, planar RFID tag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US20020049714A1 (en) 2000-05-11 2002-04-25 Shunpei Yamazaki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209771B2 (en) 2000-12-22 2007-04-24 Terahop Networks, Inc. Battery powered wireless transceiver having LPRF component and second wake up receiver
JP2002259921A (ja) 2001-03-02 2002-09-13 Denso Corp Idタグ及びidタグの受信電力制御方法
US6944424B2 (en) 2001-07-23 2005-09-13 Intermec Ip Corp. RFID tag having combined battery and passive power source
JP2003085506A (ja) 2001-09-12 2003-03-20 Yoshikawa Rf System Kk データキャリアにおける過電圧防止回路
US6737302B2 (en) 2001-10-31 2004-05-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
US7215976B2 (en) 2001-11-30 2007-05-08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RFID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including a hybrid backscatter-based RFID tag protocol compatible with RFID, bluetooth and/or IEEE 802.11x infrastructure
JP3866594B2 (ja) 2002-03-15 2007-01-10 Nec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遅延回路と半導体記憶装置及び半導体記憶装置の制御方法
KR101148653B1 (ko) 2002-10-18 2012-05-23 심볼테크놀로지스,인코포레이티드 수동 rfid 태그의 원치않는 재교섭을 최소화시키는시스템 및 방법
US7072697B2 (en) 2002-10-22 2006-07-04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ponder aided wake-up of a low power radio device by a wake-up event
US7652359B2 (en) 2002-12-27 2010-01-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Article having display device
US7603144B2 (en) 2003-01-02 2009-10-13 Cymbet Corporation Active wireless tagging system on peel and stick substrate
JP2005063123A (ja) 2003-08-11 2005-03-10 Fuji Electric Holdings Co Ltd 非接触型icカードのリーダ/ライタ装置、そのアンテナ固有周波数の自動調整方法、プログラム
DE502005009563D1 (de) 2004-02-13 2010-06-24 Austriamicrosystems Ag Schaltungs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m Schutz einer integrierten Halbleiterschaltung
JP2005235615A (ja) 2004-02-20 2005-09-02 Hitachi Maxell Ltd アダプタパネル、電子機器、及びケーブルコネクタ認識システム
JP4611093B2 (ja) 2004-05-12 2011-01-12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電波発電回路
US20060012464A1 (en) 2004-07-01 2006-01-19 Zvi Nitzan Battery-assisted backscatter RFID transponder
JP2006024087A (ja) 2004-07-09 2006-01-26 Nec Corp 無線デバイス、その製造方法、その検査方法及び検査装置並びに無線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27165B2 (ja) 2004-09-02 2011-02-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用半導体装置の制御用回路および制御用集積回路
JP4519599B2 (ja) 2004-10-07 2010-08-0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
US20060103533A1 (en) 2004-11-15 2006-05-18 Kourosh Pahlavan Radio frequency tag and reader with asymmetric communication bandwidth
JP2006180073A (ja) 2004-12-21 2006-07-06 Okayama Prefecture 無線icタグ
JP2007183790A (ja) 2006-01-06 2007-07-19 Hitachi Ltd Rfid装置、rfidシステム及びアクセス制御方法
KR101299932B1 (ko) 2006-03-10 2013-08-27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CN101395617B (zh) 2006-03-10 2012-05-30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及其操作方法
CN101385218A (zh) 2006-03-15 2009-03-11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电力供应系统和用于机动车的电力供应系统
CN101385039B (zh) 2006-03-15 2012-03-21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
WO2007105606A1 (en) 2006-03-15 2007-09-2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1454788A (zh) 2006-05-31 2009-06-10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以及具有这种半导体器件的ic标贴、ic标签和ic卡
US8132026B2 (en) 2006-06-02 2012-03-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DE602007013986D1 (de) 2006-10-18 2011-06-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ID-Funktransponder
JP5325415B2 (ja) 2006-12-18 2013-10-23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
JP4308855B2 (ja) 2007-01-17 2009-08-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受電制御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413236B2 (ja) 2007-02-16 2010-02-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受電制御装置、送電制御装置、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受電装置、送電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090160261A1 (en) 2007-12-19 2009-06-25 Nokia Corporation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US8855554B2 (en) * 2008-03-05 2014-10-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ckaging and details of a wireless power device
JP4872973B2 (ja) 2008-06-25 2012-02-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制御装置、送電装置、受電制御装置、受電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525806B2 (ja) 2008-07-15 2010-08-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受電制御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725611B2 (ja) 2008-07-16 2011-07-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制御装置、送電装置、受電制御装置、受電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911148B2 (ja) 2008-09-02 2012-04-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装置
JP5288958B2 (ja) 2008-09-11 2013-09-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電力送信装置及び共鳴周波数調整方法
WO2010032603A1 (en) 2008-09-19 2010-03-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wireless tag using the same
CN102239633B (zh) 2008-09-27 2017-01-18 韦特里西提公司 无线能量转移系统
JP5385298B2 (ja) 2008-10-29 2014-01-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周波数可変フレネル領域電力送信機および受信機、並びに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5258521B2 (ja) 2008-11-14 2013-08-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給電システム
JP5351499B2 (ja) * 2008-11-28 2013-11-27 長野日本無線株式会社 非接触型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5114371B2 (ja) 2008-12-09 2013-01-0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US20110241440A1 (en) 2008-12-09 2011-10-06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power transmission method using a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JP5114372B2 (ja) 2008-12-09 2013-01-0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における電力伝送方法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JP5324901B2 (ja) * 2008-12-09 2013-10-23 日立コンシューマ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2010193598A (ja) 2009-02-17 2010-09-02 Nippon Soken Inc 非接触給電設備およ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5621203B2 (ja) 2009-03-30 2014-11-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供給システム、無線電力供給方法
JP5365306B2 (ja) 2009-03-31 2013-12-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JP5417941B2 (ja) 2009-03-31 2014-02-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
JP4865001B2 (ja) 2009-04-13 2012-02-01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非接触給電設備、非接触受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2010252468A (ja) 2009-04-14 2010-11-04 Sony Corp 送電装置および方法、受電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5481091B2 (ja) 2009-04-14 2014-04-23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伝送装置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方法
JP5347708B2 (ja) 2009-05-18 2013-11-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イルユニット、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および車両
JP2010284006A (ja) 2009-06-05 2010-12-16 Nec Tokin Corp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JP2010284066A (ja) 2009-06-08 2010-12-16 Nec Tokin Corp 通信装置、通信端末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JP2011050140A (ja) 2009-08-26 2011-03-10 Sony Corp 非接触給電装置、非接触受電装置、非接触給電方法、非接触受電方法およ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5499955B2 (ja) 2009-10-05 2014-05-21 Tdk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給電装置およ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5664019B2 (ja) 2009-10-28 2015-02-04 Tdk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給電装置、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らを利用したテーブルと卓上ランプ
JP5664018B2 (ja) 2009-10-30 2015-02-04 Tdk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給電装置、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らを利用したテーブルと卓上ランプ
US8390249B2 (en) * 2009-11-30 2013-03-05 Broadcom Corporation Battery with integrated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and/or RFID
JP5515701B2 (ja) 2009-12-04 2014-06-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送電制御方法
JP5304624B2 (ja) 2009-12-10 2013-10-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車両および車両給電システム
JP2011125184A (ja) 2009-12-14 2011-06-23 Toyota Motor Corp 非接触給電設備、非接触受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5487944B2 (ja) 2009-12-18 2014-05-1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装置
JP2011135717A (ja) 2009-12-25 2011-07-07 Toko Inc 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2011142769A (ja) 2010-01-08 2011-07-21 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 磁気共鳴電力伝送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11142559A (ja) 2010-01-08 2011-07-21 Sony Corp 給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JP2011223739A (ja) 2010-04-09 2011-11-04 Sony Corp 給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EP2571140B1 (en) 2010-05-14 2018-04-25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Resonance-type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adjustment method for matching unit during charging of resonance-type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system
US20110309689A1 (en) 2010-06-17 2011-12-2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ic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electric power receiving device, and power supply method using electric powe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s
US9166655B2 (en) 2010-10-28 2015-10-20 Cochlear Limited Magnetic induc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an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KR101854420B1 (ko) 2010-11-26 2018-05-03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급전 장치 및 이 급전 장치를 구비하는 비접촉 급전 시스템
US9065302B2 (en) 2010-12-24 2015-06-2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Wireless power feeding system
KR20120084659A (ko) * 2011-01-20 2012-07-30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급전 장치 및 비접촉 급전 시스템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13136B (zh) * 2013-12-06 2015-12-11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and its control method
CN104810905A (zh) * 2014-01-24 2015-07-29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电源供应系统及相对应的携带式电子装置以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491183B2 (en) 2019-11-26
TWI539710B (zh) 2016-06-21
JP2012165633A (ja) 2012-08-30
KR20120084659A (ko) 2012-07-30
US20180091113A1 (en) 2018-03-29
US9837977B2 (en) 2017-12-05
US9024482B2 (en) 2015-05-05
US20150214918A1 (en) 2015-07-30
US20120187771A1 (en) 2012-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234736A (en) Power feeding device and wireless power feeding system
JP6559761B2 (ja)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TWI539709B (zh) 無線電力饋送系統
US20220385108A1 (en) Power feeding device, power receiving device, and wireless power feed system
JP6190510B2 (ja) 受電装置、及び給電システム
KR102013688B1 (ko) 무선 전력 공급 시스템에서 통신을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TW201246742A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power receiving apparatus, charging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harging method
JP2013099249A (ja) 無線電力送信装置及びその電力転送方法
JP2020120580A (ja) 給電システムの動作方法
JP5960438B2 (ja) 給電システム、給電方法
KR102560807B1 (ko) 공진 모듈 및 그를 이용한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