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000513A - Polymer compound having residue of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 - Google Patents

Polymer compound having residue of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000513A
TW201000513A TW098113598A TW98113598A TW201000513A TW 201000513 A TW201000513 A TW 201000513A TW 098113598 A TW098113598 A TW 098113598A TW 98113598 A TW98113598 A TW 98113598A TW 201000513 A TW201000513 A TW 20100051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substituent
benzene ring
substituted
ato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135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akoto Anryu
Daisuke Fukushima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Sum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Sum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Publication of TW201000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0051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1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1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13/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no bond between the ring nitrogen atom and a non-ring member or having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 C07D213/06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no bond between the ring nitrogen atom and a non-ring member or having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only hydrogen and carbon atoms in addition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 C07D213/2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no bond between the ring nitrogen atom and a non-ring member or having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only hydrogen and carbon atoms in addition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yridine rings directly linked together, e.g. bipyridy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5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5-triazine rings
    • C07D25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5-triazin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251/1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5-triazin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51/1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5-triazin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with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at least one ring carbon atom
    • C07D251/2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5-triazin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with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at least one ring carbon atom to three ring carbo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1/1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1/1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1/12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derived from five- or six-membered heterocyclic compounds, other than im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5/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r by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r onto the light sourc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4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comprising only nitrogen as heteroato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30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1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incorporating aromatic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16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incorporating aromatic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bridged by heteroatoms, e.g. N, P, Si or B
    • C08G2261/3162Arylami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30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2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incorporating heteroaromatic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22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incorporating heteroaromatic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non-condensed
    • C08G2261/3221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incorporating heteroaromatic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non-condensed containing one or mor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heteroatom, e.g. pyrrole, pyridine or triazol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30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6Oligomers, i.e. comprising up to 10 repeat units
    • C08G2261/364Oligomers, i.e. comprising up to 10 repeat units containing hetero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408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416Condens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441Heterocyclic
    • C09K2211/1466Heterocyclic containing nitrogen as the only heteroato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7Carrier injection layers
    • H10K50/171Electron injection lay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Description

201000513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具有含氮雜環化合物殘基之高分子 化合物。 【先前技術】 近年來,做為次世代顯示器之使用有機電激發光元件 而成之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受到注目。此有機電激發光元 件係具備發光層、電荷輸送層等有機層。而且,對於前述 有機層,正尋求電子注入性優良之有機材料,已有例如具 有三啡骨架之高分子化合物之提案(日本特表2004-532314 號公報)。 【發明内容】 然而,當將此高分子化合物使用於製造有機電激發光 元件時,所得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之發光效率不一定充足。 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在使用於製造有機電激發光元件 後可得到顯示優良的發光效率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之高分 子化合物。 本發明之第一係提供一種高分子化合物,係具有下述 式(1)所示化合物之殘基及下述式(2)所示化合物之殘基: Ar I (1) (式中,Ar表示可具有取代基之芳基、或可具有取代基之1 價雜環基;存在有3個之Ar可相同或不同) 4 321218 (2) 201000513
S z4—z5 z1=z1 210=Z9 、Z6—z今 (式中’ Z1、Z1及Z3之1個表示,2個表示-C(R,)= ; z4 及Z5表示-C(R’)=; Z6、Z7及Z8之1個表示_N=,2M固表示 -C(R’)=; Z9及Z1D表示-C(R,)=; R’表示氫原子、可具 代基之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燒 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芳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芳氧基、可 具有取代基之芳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烯基、可具有取代 基之炔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胺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矽烷基 (si lyl)、自素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醯基、可具有取代基 之醯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1價雜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 雜環硫基、亞胺殘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醯胺基、釀亞胺 缓基、硝基、或氰基;
存在有8個之-C(R’)=可相同或不同;當21及Ζ3為_c(R,、 時,Z1及Z3中所含之2個R,可互相鍵結而形成苯環,春; 為時,at中所含之2例,可互相鍵結而^ z及Z、Z及Z、以及Z4及25之2個以上之組合 成苯環,·當Z7及Z8為-C(R,)=時,27及^中/ ” /(及/中所含之2個只 可相鍵,,·σ而形成苯環,當Z8為一C(R’)=時,28及y中戶) 含之1個R’可互相鍵結而形成苯環,Z9及广中所含之 :;::^結而形成苯環,但27及28、28及29、以及2 321218 5 1 個以上之組合列日㈣成苯環;2個R,互相鍵鲜 ζυιυυυΜ3 而形成之笨環可具有取代基)。 本發明之第二係提供—種 化合物、與從由發光材料 =係含有前述高分子 所成群組中選出 — 材料及電子輸送材料 有機電激發光=件系提I使用珂述高分子化合物而成之 光源及顯示裝置。U4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之面狀 【實施方式】 <用語之說明>
Me音HP在核明f中共収用語。在本說明書中, 二日:基’㈠U意指三級丁基,意指苯基。 原子_何_如:氟原子、氯原子、㈣子、及峨 至Cy」(x、y為滿足X < y之正整數)之用祖係矣一 與此用語-起記載之有機基之碳原子數為=°係表- 芳硫基基'芳基、芳氧基、 二、’:块基、胺基、碎縣、南素原子、酿基、 4土 ' 1價雜環基、雜環硫基、亞胺殘基、酿胺基、醯 亞胺基、幾基、石肖基、氰基等取代基(以T,提到「取代/ 時,只要未特別標註,即具有相同之意義),通常為無取土代」 ,烧基、及經齒素原子等取代之貌基,包含直鏈狀燒基及 環狀貌基(環炫基)兩者。烧基可具有分支。炫基之碳原子 數通常為]至20,且以】至15為佳、以】至]0較佳。就 基可舉例如: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異丁基、 ^21218 6 201000513 二級丁基、三級丁基、戊基、異戊基、己基、環己基、庚 基、辛基、2-乙基己基、壬基、癸基、3, 7-二曱基辛基、 十二烧基、三敦甲基、五氣乙基、全氟丁基、全氟己基、 全氟辛基等。
Cl至Cl2烧基可舉例如:曱基、乙基、丙基、異丙基、 丁基、異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戊基、異戊基、己 基、環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十二烷基。 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通常為無取代之烷氧基、及經 鹵素原子、烷氧基等取代之烷氧基,包含直鏈狀烷氧基及 環狀烷氧基(環烷氧基)兩者。烷氧基可具有分支。烷氧基 之碳原子數通常為1至20,且以1至15為佳、以1至10 較佳。烧氧基可舉例如:曱氧基、乙氧基、丙氧基、異丙 氧基、丁氧基、異丁氧基、二級丁氧基、三級丁氧基、戊 氧基、己氧基、環己氧基、庚氧基、辛氧基、2-乙基己氧 基、壬氧基、癸氧基、3, 7-二甲基辛氧基、十二烷氧基、 三氟甲氧基、五氟乙氧基、全氟丁氧基、全氟己氧基、全 氟辛氧基、曱氧基甲氧基、2-曱氧基乙氧基等。 匕至C】2烷氧基可舉例如: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 異丙氧基、丁氧基、異丁氧基、二級丁氧基、三級丁氧基、 戊氧基、己氧基、環己氧基、庚氧基、辛氧基、2-乙基己 氧基、壬氧基、癸氧基、3, 7-二曱基辛氧基、十二烷氧基。 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通常為無取代之烷硫基、及經 鹵素原子等取代之烷硫基,包含直鏈狀烷硫基及環狀烷硫 基(環烧硫基)兩者。烧硫基可具有分支。烧硫基之碳原子 7 321218 t 201000513 數通常為1至20,且以1至15為佳、以1至l〇較佳.烷 硫基可舉例如:曱硫基、乙硫基、丙硫基、異丙硫基、丁 石爪基、異丁硫基、二級丁硫基、三級丁硫基、戊硫基、己 硫基、%己硫基、庚硫基、辛硫基、2_乙基己硫基、壬硫 基六石瓜基、3, 7-二曱基辛硫基、十二烧硫基、三氟甲硫 基等。 ^至烧硫基可舉例如:甲硫基、乙硫基、丙硫基' 異丙硫基、丁硫基、異丁硫基、二級丁硫基、三級丁硫基、 戊硫基、己硫基、環己硫基、庚硫基、辛硫基、2_乙基己 硫基二壬硫基、癸硫基、3, 7-二曱基辛硫基、十二烷硫基。 方基係從芳香族烴去除丨個與構成芳香環之碳原子鍵 結之f原子後雜之原子團,可具有取代基,通常為無取 代之芳基、及經_素原子、烷氧基、烷基等取代之芳基。 在芳基中,也包含具有縮合環者、獨立之苯環或縮合環2 個以上透過單鍵或2價有機基(例如伸乙烯基等伸烯基)鍵 結而成者。芳基之碳原子數通常為6至6〇,且以6 ^仏 ,佳三以6至30較佳。芳基可舉例如:苯基、匕至c!2烧 氧基苯基' C,至〇2烷基苯基、]μ萘基、2_.萘基、卜蒽基、 2-蒽基、9-蒽基、五氟苯基.、聯苯基、^ «氧基苯 基、c,至l烷基聯笨基,其中尤以笨基、&至烷氧基 苯基、C,至C,2烷基苯基、/聯笨基、c)至k烷氧基聯苯基= C丨至Cl2烷基聯苯基為佳。 土 甲氧基苯基、乙氧基苯 丁氧基苯基、異丁氧基
Cl至Cl2炫氧基苯基可舉例如: 基、丙氧基笨基、異丙氧基苯基、 321218 201000513 笨基、三級丁氧基苯基'戊氧基苯基、己氧基笨基、 基苯基。 " 乳 CI至C1 2烧基苯基可舉例如.曱基本基、乙義苯美 曱基苯基、丙基苯基、三甲基苯基、曱基乙基笨基^異一 基苯基、丁基笨基、異丁基苯基、三級丁基笨基、戊基— 基、異戊基苯基、己基苯基、庚基苯基、辛基苯其 苯基、癸基苯基、十二烷基苯基。 基 芳氧基可具有取代基,通常為無取代之芳氣美 鹵素原子、烷氧基、烷基等取代之芳氧基。芳氣武^經 子數通常為6至60,且以6至48為佳、以6至碳原 至C】2烧氧基苯氧基可舉例如:為佳。 芳氧基可舉例如:苯氧基、(:!至C12烧氧基笨氧A、&佳。 烧基苯氧基、卜萘氧基、2-萘氧基、五氟笨氧二Cl至C12 以Cl至G麟基苯氧基义至^絲氧‘佳其中尤 乙氣 基、丙氧基笨氧基,氧基苯氧基、乙 土、、丁減本减、三級丁氧絲氧基 1基笨氣 己氧基苯氧基、辛氧基笨氧基。 叹虱基笨氡基、 基 UCl成基苯氧基可舉· 1 、二T基苯氧基、丙基苯氧基」 M、乙基笨氣 乙基苯氧基、異丙基苯氧基、丁基=基笨氣基、 乳基、二級丁基苯氧基、三級 本虱基、異丁基 異戊基苯氧基、己基苯氧基、庚二=、戊基笨氣基、 壬基:氧基、癸基苯氧基、十二二=辛基笨氣 芳硫基可且有取代其 乳基。 及經 代基,通常為無取代之芳碳基、 9 201000513 齒素原子、烷氧基、烷基等取代之芳硫基。芳硫基之碳原 子數通常為6至60,且以6至48為佳、以6至30較二了 芳硫基可舉例如:苯硫基、(^至L烷氧基苯硫基、G至匸 烷基苯硫基、I-萘硫基、2-萘硫基、五氟苯硫基。 12 芳烷基可具有取代基,通常為無取代之芳烷基、及細 南素原子、烷氧基、烷基等取代之芳烷基。芳烷基之碳^ 子數通常為7至60,且以7至48為佳、以7至30較佳。 芳烷基可舉例如:苯基吒,至c,2烷基、〇至^烷氧基苯基 七至L烷基、L烷基苯基丄至g烷基、卜萘基^ 至Cl2烧基、2-萘基-Cl至Cl2烧基。 芳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通常為無取代之芳烷氧基、 及經齒素原子、絲基、絲等取代之綠氧基。芳垸氧 基之碳原子數通常為7至60,且以7至48為佳、以7至 30較佳。芳烷氧基可舉例如:苯基至&烷氧基、g至 L烷氧基苯基-(^至c,2烷氧基、〇至Ci2烷基苯基—匕至心 烧氧基、;!-奈基-C,至(:12垸氧基、2-萘基_c,至Cl2烧氧基。 芳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通常為無取代之芳烷硫基、 及經鹵素原子、烧氧基、烧基等取代之芳烧硫基。芳炫硫 基之碳原子數通常為7至60,且以7至48為佳、以7至 30較佳。芳烧硫基可舉例如:苯基{至Q烧硫基、^至 Cl2烧氧基笨基_C,至Cl2烧硫基、C〗至C]2烧基苯基—〇1至Cl2 烧疏基、卜萘基-c】至(:12烧硫基、2_萘基_Gi i &说硫基。 稀基可具有取代基,包含直鍵狀稀基、分支狀稀基、 及環狀稀基。烯基之碳原子數通f為2至Μ,且以2至15 321218 10 201000513 σ .乙稀基、1-丙烯基、 '戊炸基、2 -戊稀基、 為佳、以2至1 〇較佳。稀基可舉例士 2-丙烯基、1 —丁烯基、2-丁烯基、j 1-己烯基、2-己烯基、;[-辛烯基。 方烯基可具有取代基,通常為無取代之芳烯基、及經 鹵素原子、絲基、妓等取代之料基。⑽基之碳原 :數通常為8至60 ’且以8至48為佳、以8至3〇較佳。 芳烯基可舉例如:笨基—(:2至Cl2縣、&至^絲基苯基 C2至C!2烯基、Ci至Ci2烧基苯基-C2至c!2烯基、1-萘基_c2 至C〗2烯基、2-萘基丄至c,2烯基,其中尤以〇至k烷氣 基苯基-匕至l烯基、〇至&烷基苯基气2至Ci2烯基為佳。 $至Cl2烯基可舉例如:乙烯基、1-丙烯基、2-丙烯基、 1- 丁烯基、2-丁烯基、1-戊烯基、2_戊烯基、卜己婦基、 2- 己烯基、1-辛稀基。 炔基可具有取代基,包含直鏈狀炔基及分支狀炔基。 炔基之碳原子數通常為2至20,且以2至15為佳、以2 至10較佳。炔基可舉例如··乙炔基、1-丙炔基、2-丙炔基、 1- 丁炔基、2-丁炔基、i_戊炔基、2_戊炔基、卜己炔基、 2- 己炔基、1-辛炔基。 芳炔基可具有取代基,通常為無取代之芳炔基、及經 鹵素原子、烷氧基、烷基等取代之芳炔基。芳炔基之碳原 ^數通常為8至60,且以8至48為佳、以8至30較佳。 芳块基可舉例如:苯基{至Cd基、Ci至烧氧基苯基 至Ci2炔基、(^至Ci2烧基苯基至Ci2快基、1-萘基_c2 至Cl2炔基、2~萘基-匕至C,2炔基,其中尤以Cl至Cl2烷氧 321218 11 201000513 基祕-c2至c12炔基、k Gi2絲苯基至&絲為佳。 C2至C!2炔基可舉例如.7 &盆,Έ 卜丁炔基、2-丁块基、二基;二丙块基、2,基、 2-己炔基、卜辛块基。'戍炔基、2 —戍炔基、卜己块基、 所謂1價雜環基,#於% 人 彳bD# i ^ *化合物(特別是芳香族雜環 :二:^個虱原子後剩餘之原子團,可具有取代基, 價雜環基。!價雜環基之❹ 子數,通f為4⑽,不含取代基之碟原 所神蚱e &人& 4至30為佳、以4至20較佳。 所胡料化合物,係指在具有環式構造之有機化人物中 構成環之元素不只有碳原子物中’ 原子、彻'子1原子1二=7原子'氮
7 /,7、r 石西原子、石帝斥早、石由JS 广:=基嗟吩基,各基"夫喃基,定 ^比 縣(PyridaZlnyl),基、謂基、: ! ^岭定基、哌。定基、料基、異料基等,其中尤 塞々基、C〗至C,2烷基噻吩基、t定基 σ定基A卢。μ ϊ® «· 主C12烧基π比 疋土為t 1½趣基以Hf芳香族雜環基為佳。 雜%硫基係巯基之氫原子經】 基,可具有取代基。雜環硫基可舉如τ :;:而士: 月女基可具有取代基,通常為無取 由烧基、芳基、芳絲及丨價雜 h W及赵從 或2個取代基取代之胺基(以下稱^選出^ 柄為取代胺基」)。取代 321228 12 201000513 基可復具有取代基(以下,有時稱為「二次取代基」)。取 代胺基之碳原子數係,不含二次取代基之碳原子數,通常 為1至60,且以2至48為佳、以2至40較佳。取代胺基 可舉例如:甲基胺基、二甲基胺基、乙基胺基、二乙基胺 基、丙基胺基、二丙基胺基、異丙基胺基、二異丙基胺基、 丁基胺基、異丁基胺基、二級丁基胺基、三級丁基胺基、 戊基胺基、己基胺基、庚基胺基、辛基胺基、2-乙基己基 胺基、壬基胺基 '癸基胺基、3, 7_二甲基辛基胺基、十二 烷基胺基、環戊基胺基、二環戊基胺基、環己基胺基、二 環己基胺基、二(三氟甲基)胺基、苯基胺基、二苯基胺基、 Ci至Ci2烷氧基苯基胺基、二(Cl至Cl2烷氧基苯基)胺基、 C!至C”烷基笨基胺基、二(Cl至Cl2烷基苯基)胺基、卜萘 基胺基、2-奈基胺基、五氟苯基胺基、吼咬基胺基、。答啡 基胺基、嘧啶基胺基、。比畊基胺基、三哄基胺基、苯基 至Ci2烧基fe基、Ci至C!2烧氧基苯基-Ci至Ci2烧基胺基、二 ,.;(Cl至Cl2烷氧基苯基〜C!至C!2烷基)胺基、C!至C!2烷基苯基 _Cl至Cl2烧基胺基、二((^至Cl2烧基苯基-C〗至Cl2烧基)胺 基、1-奈基-Ci至Ci2燒基胺基、2-萘基-C!至Ci2烧基胺基。 石夕烧基可具有取代基,通常為無取代之石夕烧基、以及 經從由烷基、芳基、芳烷基及1價雜環基所成群組中選出 之1、2或3個取代基取代之矽烷基(以下稱為「取代矽烷 基」)。取代基可具有二次取代基。取代矽烷基之碳原子數 係,不含二次取代基之碳原子數,通常為1至6〇,且以3 至48為佳、以3至40較佳。取代矽燒基可舉例如:三曱 321218 13 201000513 基矽烷基、三乙基矽烷基、三丙基矽烷基、三異丙基矽烷 基、二甲基異丙基矽烷基、二乙基異丙基矽烷基、三級丁 基二曱基矽烷基、戊基二甲基矽烷基、己基二甲基矽烷基、 庚基二甲基矽烷基、辛基二甲基矽烷基、2_乙基己基二曱 基石夕烧基、壬基一甲基石夕烧基、癸基二甲基石夕院基' g,7— 二甲基辛基二曱基矽烷基、十二烷基二甲基矽烷基τ α -c,至c,2烷基矽烷基、〇至Cu烷氧基苯基_Ci至Ci2烷基句 烧基、C!至C!2烷基苯基至C]2烷基矽烷基、卜萘基_C 至匕2烷基矽烷基、2_萘基—Cl至G烷基矽烷基、苯基一c 至Cl2烧基一甲基石夕烧基、二苯基石夕焼基 '三(對二甲苯美 石夕=、三(苯甲基)石夕烧基、二苯基甲基石夕烧基―、三^了 基二苯基矽烷基、二甲基苯基矽烷基。 醯基可具有取代基,通常為無取代之酿基、及經齒素 原子等取代之S!基。酿基之碳料數通以2 2至㈣佳、以2至16較佳。轉可舉例如 : 丙醯基、丁胪其、思丁妒苴 _ ^ :氟甲基乙酿基、苯曱酿基、 一齓乙fe基、五氟苯甲醯基。 ㈣==有取代基’通常為無取代之酿氧基、及經 代之縣基。醯氧基之碳原子數㈣為2至 〇丨8為佳、以2至丨6較佳。醯氧基可兴你丨 土醯乳基、丙醯氧基、丁醯氧基、異丁醯氧基::. 本曱酸氧其、广 戊^&氧基、 土二氟乙醯氧基、五氟笨甲醯氧美等 之至:胺::係意指從具有由式:H,c<;式:娜 不之構造之亞胺化合物去除1個此構造中之 321218 14 201000513 氫原子而成之殘基。如此之亞胺化合物可舉例如:醒亞胺、 酮亞胺、及與醛亞胺中之氮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烷基、芳 基、芳烧基、芳稀基、芳炔基等取代而成之化合物。亞胺 殘基之碳原子數通常為2至20,且以2至18為佳、以2 至16較佳。亞胺殘基可舉例如通式:-CRX=N-RY或通式: -N=C(RY)2所示之基(式中,Rx表示氫原子、烷基、芳基、芳 烧基、芳稀基、芳炔基,矿表示烧基、芳基、芳烧基、芳 , 烯基、芳炔基;惟,當1^存在有2個時,該等可相同或不 同,2個RY也可互相鍵結成為一體而以2價基(例如:伸乙 基、伸丙基、伸丁基、伸戊基、伸己基等碳原子數2至18 之伸烷基)之形式形成環)。亞胺殘基可舉例如以下之構造 式所示之基等。
醯胺基可具有取代基,通常為無取代之醯胺基、及經 鹵素原子等取代之醯胺基。醯胺基之碳原子數通常為2至 15 321218 201000513 2 0 ’且以2至18為佳、以2至16較佳。酿胺基可舉例如: 甲醯胺基、乙醯胺基、丙醯胺基、丁醯胺基、苯曱醯胺基、 三氟乙醯胺基、五氟苯甲醯胺基、二甲醯胺基、二乙醯胺 基、二丙醯胺基、二丁醯胺基、二苯甲醯胺基、二(三氟乙 醯胺基)、二(五氟苯甲醯胺基)。 亞知基係意指從酿亞胺去除1個與其氮原子鍵结之 虱原子而得之殘基。醯亞胺基之碳原子數通常為4至, 且以4至18為佳、以4至16較佳。醯亞胺基可舉例如以 下所示之基等。
伸芳基係意 團,且包含具有 原子數通常為6 . 個氫原子而成之原子 至18更佳。該碳原
或縮合環者。冑述伸芳基之碳 B至48為佳、以6至3〇較佳、 係不含取代基之碳原子數。伸 201000513 方基可舉例如.1,4’苯基、伸笨基、u 無取代或取代之伸笨基;萘二基、"—申木基等 蔡二基等無取代或取代mm f n 基基、9,1(κ蒽二基等無取代或取代之貧2二 2,7-#一基寻無取代或取代之菲二基;ι,7-稠四基; 2, 8-稠四苯二基、5,12,四苯二基等無取代或:基、 苯二基弗二基、3, 6-第二基等無取代或取代:稠四 基,1,6-比一基(pyrenediyl)、ι 8—芘二 弗二 …二基等無取代或取代之祐二"X. 3 f二基、 (pery — "、3,㈣二基等無取代絲代之:二基 等,且以無取代或取代之伸苯基、無取代或取代之ΪΓ基 為佳β 弗一基 2價雜環基細從_化合物(㈣是芳麵雜 物)去除2個氫原子後剩餘之原子團,且咅# ^衣δ :環基、及:燒基等取代基取代之2價;環基 基之碳原子數係,不含取代基之_子數,通 至^ 二 =:、以6至12較佳。前述2價雜環= 子叮舉例如.2,5〜。比。定二基m定二基 代之。比咬二基;2,5_㈣二基等無取代或取代、取 基;2, 5-料二基等無取代或取代之W二基;26_= 二基等無取代或取代之料二基; 異啥琳二基等無取代或取代之異料二基;5,^木二 基(qUin〇Xallnedlyl)等無取代或取代之喹噚啉二 一 苯并Π,2, 5]。塞二唾二基等無取代或取代:苯并^化塞 321218 17 201000513 唑二基;4, 7-苯并嗟 王-— . 丞寻無取代或取代之苯并噻唑 基,2, 7-咔唑二基、3, 6-咔唑二基等無取代或取代之 哇二基;3, 7-啡觸二基(phenoxazinediyl)等無取代 代之啡觸二基;3,7一啡㈣二基(咖⑽如如咖⑴ 等無取代或取代之啡嗟哄二基;2,7_二苯并石夕雜環戊二歸 ,基(cHbenzosnoiecHyi)等無取代或取代之二笨并矽雜 %戊二烯二基,且以無取代或取代之苯并[】,2, 5]噻二唑二 基、無取代或取代之啡鳄畊二基、無取代或取代之啡噻^ 二基為佳。2價雜環基以2償芳香族雜環基為佳。 所謂具有金屬錯合物構造之2價基,係意指從具 機配位體與巾心金屬之金屬錯合物之該有機配位體去除2 個氫原子而成之剩餘之原子團。該有機配位體之碳原子數 通常為4至60。前述有機配位體可舉例如:8_料驗及其 何^物㈣及其触物、2—笨基κ及其衍生物、 2-苯基苯并噻唑及其衍生物、2苯基苯并噚唑及其衍生 物、卟啉(porphyrin)及其衍生物等。 前述金屬錯合物之中心金屬可舉例如1、鋅、鍵、 銥、鉑、金、銪、轼。 前述金屬錯合物可舉例如:做為低分子之勞光發光材 碟光發光材料之習知之金屬錯合物、三重態發光錯合 物等。 <高分子化合物> 式(1)所示化合物之殘基一 所謂所述式⑴所示化合物之殘基,係意指去除前述式 321218 18 201000513 (1)所示之化合物中之氫原子之一部分或全部(通常為1個 或2個)後剩餘之原子團。前述式(1)所示化合物之殘基以 (例如形成2價基)重複單元之形式含於高分子化合物中、 (例如形成1價基)存在於分子鏈末端、或存在於重複單元 中為佳,而以重複單元之形式含於高分子化合物中較佳。 前述式(1)中,當Ar所示之可具有取代基之芳基或可 具有取代基之1價雜環基具有取代基時,該取代基可舉例 如:烧基、烧氧基、烧硫基、芳基、芳氧基、芳硫基、芳 烧基、芳烧氧基、芳稀基、芳炔基、烯基、快基、胺基、 取代胺基、矽烷基、ii素原子、醯基、醯氧基、1價雜環 基、雜環硫基、亞胺殘基、醯胺基、醯亞胺基、羧基、硝 基、氰基等。此等取代基中所含之氫原子之一部分或全部 可經氟原子取代。 前述式(1)中,Ar以苯基、Ci至Ci2烧氧基苯基、Ci至 C12烷基苯基、聯苯基、(:〗至C12烷氧基聯苯基、0至C12烷 基聯苯基、°比σ定基苯基、苯基°比咬基為佳,以苯基、Cl至 C12烷基聯苯基(例如:經碳原子數1至12之烷基取代之聯 苯基)較佳。此等基可具有取代基。 從電荷注入/輸送之觀點來看,由前述式(1)所示化合 物之殘基所成之重複單元以下述式(3)所示之重複單元為 佳,以在此式(3)中,Ar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Ar’為可 具有取代基之1,4-伸苯基之重複單元較佳: 19 321218 201000513
⑶ (式中,Ar係具有與前述相同之奄 _ 基之伸芳基、或可具有取代 又不具有取厂 之紅,可相同或不同)。代基之2仏仏基,·存在有2個 刖述式⑶中,當Ar’所示之可具有 可具有取代基之2價_基具有取代基時,該取 例如.烧基、·貌氧基、烧硫基、芳基、芳氧基、芳硫基、 芳絲、芳燒氧基、芳烯基、芳诀基、稀基、块基、胺基、 取代胺基、矽烷基、齒素原子、醯基、醯氧基、1價雜環 基、雜環硫基、亞胺殘基、醯胺基、醯亞胺基、羧基、硝 基、氰基等。此等取代基中所含之氫原子之一部分或全部 可經鼠原子取代。
Ar’可舉例如:伸苯基、c]至c]2烷氧基伸苯基、ο至 &垸基伸苯基、伸聯苯基、G至c12烷氧基伸聯苯基、C, 至C12烧基伸聯苯基、。比咬二基、C!至Cl 2燒氧基°比。定二基、 Cl至C!2烷基吡啶二基,以丨,4-伸苯基、1,3-伸苯基、1,2~ 伸苯基、1,4—吼啶二基、1,3-吡啶二基、1,2-吼啶二基、 1,4-萘二基、2, 6-萘二基、1,4-蒽二基、1, 5-蒽二基、2, 6~ 恩二基、9, 10-蒽二基為佳,以1,4-伸苯基、1,3-伸笨基、 1,2-伸笨基、1,4-。比咬二基、1,3-吼„定二基、1,2-。比咬二 20 321218 201000513 基、1,4-萘二基、2, 6-萘二基較佳,以1,4-伸苯基、1,3-伸苯基、1, 4-萘二基、1,4-吼啶二基、1,3-吼啶二基、1, 2-。比啶二基更佳,以1,4-伸苯基、1,4-吡咬二基特佳。 前述式(3)所示之重複單元可舉例如下述式(3)’、 (3)’’所示之重複單元:
(式中,X表示氫原子、烷基、烷氧基、烷硫基、芳基、芳 氧基、芳硫基、芳烷基、芳烷氧基、芳烯基、芳炔基、烯 基、炔基、胺基、取代胺基、矽烷基、函素原子、醯基、 酉藍氧基、1價雜環基、雜環硫基、亞胺殘基、臨胺基、酉I: 亞胺基、羧基、硝基、或氰基;X所示之基中所含之氫原 子之一部分或全部可經氟原子取代)。 21 321218 201000513 前述式(3)所示之重複單元可舉例如以下之式所示之 重複單元。
22 321218 201000513
23 321218 201000513
月1j逃式(1)所示化合物之殘基係在高分孑化合物中可 僅含有-種,或含有兩種以上。 —式(2)所示化合物之殘基一 _ …丨个丨u。柳又殘基,係意指去除韵遇5 ()所不之化合物中之氫源 — ^ η ,, 邛为或全部(通常為1 或2们Μ剩餘之原子團。前述式⑵所示化 (例如形成2價基)重複單元之形 ^ D物之夂基 含於向分子化合物中
3217TR 24 201000513 以(例如形成1價基)存在於分子鏈末端、或存在於重複單 元中為佳,而以重複單元之形式含於高分子化合物中或存 在於分子鏈末端較佳。 前述式(2)中,在 Z1、Z2、Z3、Z4、Z5、Z6、Z7、Z8、Z9 及Ζ1()中之8個所示之-C(R’)=中,R’表示氫原子、可具有 取代基之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 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芳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芳氧基、 , 可具有取代基之芳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烯基、可具有取 代基之炔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胺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矽烷 基、鹵素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醯 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1價雜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 硫基、亞胺殘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醯胺基、醯亞胺基、羧 基、硝基、或氰基,以氫原子、可經氟原子取代之烷基、 可經氟原子取代之烷氧基、可經氟原子取代之芳基、可經 氟原子取代之芳氧基、可經氟原子取代之芳烷基、可經氟 I 原子取代之芳烷氧基、可經氟原子取代之芳烯基、可經氟 原子取代之芳炔基、可經氟原子取代之胺基、可經氟原子 取代之取代胺基、鹵素原子、可經氟原子取代之醯基、可 經氟原子取代之醯氧基、可經氟原子取代之1價雜環基、 羧基、硝基、氰基為佳,以氳原子、可經氟原子取代之烷 基、可經氟原子取代之烷氧基、可經氟原子取代之芳基、 可經氟原子取代之芳氧基、可經氟原子取代之芳烷基、可 經氟原子取代之芳烧氧基、函素原子、可經氟原子取代之 1價雜環基較佳,以氫原子、可經氟原子取代之烷基、可 25 321218 201000513 ^原子取狀絲、可經氟原子取代之芳絲、齒素原 Γ二經氟原子取代之1價雜縣更佳,錢原子、可經 r:r代之烧基、可經氣原子取代之芳基特佳,以氮原 子、可經氟原子取代之烷基尤佳。 前述式(2)中’以ζ】、ζ2及73由十Ί / _ 與Ζ6、Ζ7及ζ8中之丨個所-Μ 1個所示-Ν=之位置、 如Ζ1及Ζ、Ν且2二之位置相對稱者為佳。以例
Ζ 及 Ζ 為-C(R )=、73 另 78 达 及為谓):為佳,以 及ZL且W 、C〇〇=較佳。 及2 為+且 ζ2、ζ3ϋζΐ 由别述式(2)所示化合物之 述式(4)所示之重複單/基所成之重複單元以下 佳,在此等式中,以非鍵述式(5)所示之重複單元為 複單元、非鍵結鍵之R,,^ R’’、為氫原子或炫基之重 鍵結鍵之R,,為氫原:氣原子或烧基之重複單元、非 尺’,,為氫原子或貌’之或烷基之重複單元且非鍵結鍵之 \/ 基之重複單元較佳:
(4) (式中,Z'z2、广之】 ^ ,-,_ccr , )= ; ^ ^^7'N=; 2 ^ )-; 表示~C(R,,)=,· 及 一及Z之Ϊ個表示-N=,2個 烷基、貌氧基、芳基 二丁 C(R )=,尺,’表示氫原子、 巧基、芳妓、以氧基、芳婦
32J21S 26 201000513 基、芳,、胺基、取代胺基、齒素原子、酿基、醒氧基、 1雜垓基.、羧基、硝基、或氰基,但γ ζ中所含之『’之〗個表示鍵結鍵,且广、ζ Γ居中所含之R’’之1録讀結鍵;卩,,料之基+所含之 二二 不同;當22*及z、-c(r >時,r及 :所3之2心’,可互相鍵結 吒(只,,>時,2料及汐*中所 本衣田2為 苯環,Z4*及Z”中所含之 可互相鍵結而形成 但Z”及可互相鍵結而形成苯環, 時形成苯環;當Ζ7*及s* 個以上之組合不同 2個R,,τ 及Z為—C(R,,)=時,Z7*及广中所含之 2们R可互相鍵結而形成 3之 及广令所含之2個R 义,备為-C(R")嚇,r 中所含之2個R,,可 目鍵結而形絲環,^及Z⑽ 及z'以及r及产形成苯環’但广及η 個R,,互相鍵^η之2細上之組合不同時形成苯環;2 / \ 苯環可具有取代基)
26 、8 (式中,Ζ1' 72** Ζ7
24<ί2^22 — (5) 及Ζ 3*木 之1個表示-.,2個表示-c(R, 321218 27 201000513 〇〇示馆’’)1’’表示氫原子、絲、燒氧芙 =基、芳氧基、芳絲、芳垸氧基、料基、芳块基Γ胺 縣、硝基、或氮基,基二 之R’’’之2個表示鍵結鍵;Z6、Z7、z8、 : 3 前述相同之意義;R,、R,,,所示之 ^有與 部分或全部可經說原子取代;存在有4個二=之; 二同:存在有4個之_C(R,,,),同或不同;; 為’’’’)=時’广及23>所含之2個^田 結而形成苯環,當…)=時,z3„ 互相鍵 :個r’’可互相鍵結而形成苯環,z、所含:;: 及相私而形成笨環,但^及ζ3' π及r、以 ζ之2個以上之組合不同時 為卿時,⑴、所含之2.r,= ’當ζ及^ 笨環,當Z8為-c〇〇=時,z9之相也结而形成 鍵結而形成苯環,中所含之2個之可互相 成苯環,但^及^广以及〜义目鍵結而形 組合不同時# & # 之2個以上之 右μ 2個R互相鍵結而形成之目 :)取代基,2”’’一形一=: 所在Z,'、Z'〜、〜'〜、 餘之R,,所干之广其不之—C(R’’)=中,1個表示鍵結鍵’剩 芳烧氧基、芳稀二:::基:其芳基、芳氧基,基、 爾方块基、胺基、取代胺基、齒素原子、 32171« 28 201000513 基、酿氧.基、1備雜環基、叛基、墙基、或.氰基係具有 與前述相同之意義,以氫原子、饶基"、烧.氧基、芳基、芳 氧基、芳烷基、芳坑氧基、'.齒素原子、1 .價雜環基為佳, 以氫原·子、烷基、芳基、芳烷基、_素原子、i價雜環基 車父佳’以氫原子、院基、芳基更佳,以氫原子、燒基特佳。 在前述式(4)中,以Zi'Z2*及Z3*中之1個所示位 置、與ζ6Ί*及z8*中之L姻所示κ位置相對稱為俨。 具體而言m #為_,且ζ2*、ζ'ζ7*及ζ8 ❿。 72*K ryl* ^ '-VK )= Λ 、β及f為 ^及26*為咄= Ζ 為州=且 ζ"、Ζ3*、Ζ6*及 ζ8*為-C(R,。 一 N=且 71*、72* r>fi木 7* Z、Z 及Z7* 為-C(R,,)=為佳,以 且Z 、”、”及^為—^’^較佳。 中 在具有前述式(4)所示之重 之 ,2支鍵砝接攸早兀之回分子化合物 又蹲、、、。鍵U去除2科及Z8*中 。。物 1所示之重複單元可舉例如以下之式所 前述式⑷所示muJI 而成者為佳 不之 重複單元。 321218 29 201000513
N
-N
?3** 如述式(5)中,在zm、z2** z
Z&木木I —_—,,, 中之4個; :之C,(R )=中,2個表示鍵結鍵,剩餘之R,,,所示之: 二=氧基、芳基、芳氧基、技基、芳絲基、芳縣 =其胺基、取代胺基、齒素原子、酿基、酿氧基、 "或虱基係具有與前述相同之意義 以虱原子、烷基、烷氧基、 —&
氧其、土 方氧基、芳烧基、芳J 乳基鹵素原子、1價雜環基為并、— , 基、芳烧基、虐素原子、J hW風原子、烧基、; 基、芳基更佳,%基較佳,以氫原子、^ 2 以虱原子、烷基特佳。 在前述式(5)中,以ζι** Z6、z7及28之,叫相對丄及〜,之位置、1 Z6為+且Z…及Z3”為—C(R,為\。具體而言,以^ 及 Z7 為且 z】《及 3* =、2’及 Z8 為-C(R’)=、z2 〕z 及 Z8 為-C(R,’,)= 321218 30 201000513 z3lz^、NiZ!“ 為佳,以 N ⑽,’)=、z^z7為(广): 為-叫較:。為切及 卜μΪ則述式⑸所示之重複單元之高分子化人物 支鍵、,古鍵以去除ζ加及Ζ5* 口物 而成者為佳。 一及2中所含之R,,, 二,⑸所示之重複單元可舉例如 之2, 2 -聯吡咬一5阳L、有取代基 示之重複單元等。,――基所成之重複單元、以下之式所
時 kJ 當前述式⑵所*化合物之殘基存在於分子鍵 以以下述式(6)所示之基之形式存在為 、
(式中,Z1、 72* 、74* 75* z6—z7 佳 鱼tfru ^ 6、z8、Z9及 z]°係具: 共則述相同之意義;R,、R,’所示 ys. -V . 土中所δ之氫原子之 1刀或全部可經氟原子取代;存在 或不Ρ1 . + 廿在有4個之~C(R,)=可相 =不问,存在有4個之-C(R,,W相同或不同;當22*及, 為-'COT ’)=時,广及Z3*中所含 個R可互相鍵結而 321218 31 201000513 成苯環’當β為—C(R,,)= Έ ,,,, 才Z及Z中所含之2個R’,可 互相鍵結而形成苯環,Z4* 不衣Z及Z中所含之2個!^,,可互相鍵 #-. Q * 結而形成苯環,但Z2*及z3:t ,π /及Ζ4*、以及ζ4*及Ζ5*之 同時形成笨環…7…二 -con-時^之2個R’可互相鍵結而形成苯環,當z8為 Ζ1Ζ8、Ζ8/7Γ含之2個R’可互相鍵結而形成苯環,但 成苯产.2 以及心之2個以上之組合不同時形 烕本%,2個R’互相钕社 了〜 個R,,互相㈣ ”成之苯環可具有取代基,2 個目鍵結而形成之苯環可具有取代基)。 Z?及S,(6)中,以Zl'Z2*及〜N-—之位置、與z6、 Z及Z之-N二之位蓄41α " 1 、 -Ν=且rmc(R,,為佳。制而言’〇ζ6為 1且广及2-為 、Z6及Z8為-C(R’ )=、Z2*及Z7為 及26為*且2^):、^為,,)=為佳,以广 在前述气二 叫加為料較佳。 成者為^姻巾,]核結敎去除A所含之R,,而 田刖述式(6)所示之基存 一 合物之全分子鏈末 力子鏈末時南分子化 所示之基之比例( 子在於分子鏈末端之前述式⑹ 麵較佳、以4〇 /準)以】〇至_為佳、以25至 _ 以40至100%更佳。 $述式(6 )所示之基 · 聯岭5~基、以…:牛例如.可具有取代基之2, 2’ - r足式所示之基等。 32J218 32 201000513
前述式(2)所示化合物之殘基係在高分子化合物中 僅含有一種,或含有兩種以上。 可 比 —式⑴所示化合物之殘基與式⑵所示化合物之殘基之 例等一
攸电荷主入/輸送之觀點來看,本發明之高分子化合 物以共輛系高分子為佳。前述所謂共㈣高分子,係意指 ,鏈中之全鍵結之50至100% (特別是7〇至函、尤其 是80至1〇〇% )為互相共輛之高分子化合物。 本發明之高分子化合㈣,前述式⑴所示化合物之殘 基(包含前述式(3)所示之重複單元,以下僅稱為「式(1) =示化合物之殘基」)與前述式⑵所示化合物之殘基(包含 :述式(4)所示之重複單元、前述式(5)所示之重複單元、 則述式(6)所不之重複單元)之比例(莫耳比)通常為j : 〇.〇〇1至1:5,且以 1:0.005 至1:3為佳,以1:〇.〇1 至1 : 1較佳。 從發光效率和元件之耐久性之觀點來看,本發明之高 321218 33 201000513 分子化合物以具有前述式(3) 式⑷所示之重複單元及前述 ?==從由前述 組中選出之至少一插芬/4、、,)斤不之重後早7L所成群 化合物為佳。 5、别述式(6)所示之基之高分子 —其他重複單元— 從電荷注入/輸送及袁声士 明之含八u度+㈣命之觀點來看,本發 月之呵分子化合物以復具有丰么 元、下述式⑻所示之重複單述式⑴所不之重複單 早兀所成群組中選出 室不夂 、出之至少—種重複單元為佳·· ㈧ —^-Ar3- 1 -Ar4--N—(~Ar5— R1 R2 (B) (C) • Af7--'Xi- (式中Ar及Ar分別獨立地表示可具有取代基之伸美、 可具有取代基之2價雜環基、成可呈有取枝 土 錯合物構造之2價Α·Α 4 A 3二 之具有金屬 苒l Z 4貝基,Ar、Ar及紅6分別獨立地表示 有取代基之伸芳基、可具有取代基之2價雜絲、或可^ 有取代基之W單鍵連結2個芳香環而成之2價基;^ 分別獨立地表示氫原子、、p装 1 辽席千烷基、方基、1價雜環基或芳烷 暴, X1 表示-CR3=CR4-或-Cs〇 ;R3及R4分別獨立地表示氫原 321218 34 201000513 子、烷基、芳基、1償雜環基、羧基、或氰基;a為0或 1)。 •式(Α)所示之重複單元 在前述式(Α)中,當Ar3所示之基具有取代基時,該取 代基可舉例如: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芳烷基、 芳烷氧基、芳烯基、芳炔基、胺基、取代胺基、鹵素原子、 醯基、醯氧基、1價雜環基、羧基、硝基、氰基等,以烷 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取代胺基、1價雜環基為佳, 以烧基、烧氧基、芳基較佳。 前述式(A)中,Ar3所示之可具有取代基之伸芳基中之 伸芳基係意指從芳香族烴去除2個氫原子而成之原子團, 且包含具有獨立之苯環或縮合環者。此伸芳基之碳原子數 通常為6至60,且以6至30為佳、以6至18較佳。前述 式(A)中,Ar3所示之可具有取代基之伸芳基中之伸芳基可 舉例如:1,4-伸苯基、1,3-伸苯基、1,4-萘二基、1,5-萘 二基、2, 6-萘二基、9, 10-蒽二基、2, 7-菲二基、5, 12-稠 四苯二基、2,7-弗二基、3,6_弗二基、1,6-祐二基、1,8_ 芘二基、3, 9-茈二基、3, 10-茈二基、2, 6-喹啉二基、1, 4-異喹啉二基、1,5-異喹啉二基、5, 8-喹噚啉二基等,以1, 4-伸苯基、1,4-萘二基、1,5-萘二基、2, 6-萘二基、9, 10-蒽二基、2, 7-荞二基、1,6-芘二基、3, 9-茈二基、3, 10-茈二基、2, 6-^^#二基、1,4-異啥琳二基、5, 8-啥噚琳二 基為佳,以1,4-伸苯基、1,4-萘二基、1,5-萘二基、2, 6-萘二基、9, 10-蒽二基、2,7-g二基、5, 8-喹噚啉二基較佳, 35 321218 201000513 以伸笨基、2, 7-薄二基更佳。 月J边式(A)中,Ar3所示之可具有取代基之 中之2價雜環基可舉例如:4,7__笨和,2,5]^^基 3, 7-詞啡二基、3, 7—啡噻哄二基等,以4, 7 —基、 嗔二唾二基、3,7—啡卿二基、3,7_啡5] 4,7—苯并[1,2,5]嗔二峻二基、3,7,卩井二基、3圭," 畊二基較佳’以4, 7-苯并塞二唾二基卞啡。塞 哄二基、3, 7-啡嗟π井二基更佳。 ,〜啡 可具有前述式⑷中,“所示之取代基之 - 合物構造之2價基可舉例如以下 里屬錯 卜之式M-1至M-7所示之基。 321218 36 201000513
R R R R R
R R
-1 M-2
R R R R
R R M-3 M-4 37 321218 201000513
R R R
R R M-5 M-6
R R R M-7 此等之中,Ar3所示之基以下述式(D)、(E)、(F)、(G) 及(H)之至少一種為佳:
(式中,R]°為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芳烷基、芳烷 氧基、芳烯基、芳炔基、胺基、取代胺基、ii素原子、醯 38 321218 201000513
(F) (式中,R13及R14分別獨立地為氣原子 基、,芳氧基、芳燒基、芳烧氧基、芳烯基、芳块基:美方 取代胺基、鹵素原子、醯基、醯氣 1 土 企甘^ I知乳基、1價雜環基、羧基、 項基、或氰基;此等基中所含之* 經氣原子喊)巾原子之—料或全部可
(式中,R15表示氫原子、烷基、芳基、
R16 價雜環基或芳烷基) (式中,R16表示氫原子、烷基、 方基、1價雜環基或芳烷基)。 321218 39 201000513 前述式(D)中,R111以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芳 烷基、芳烷氧基、芳烯基、芳炔基、取代胺基、醯基、1 價雜環基為佳,以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取代胺 基、醯基、1價雜環基較佳,以烷基、烷氧基、芳基、1價 雜環基更佳,以烷基、烷氧基、芳基特佳。 前述式(D)中,f以0至2之整數為佳。 前述式(E)中,R11及R12以烷基、芳基、1價雜環基為 佳,以烧基、芳基較佳。 前述式(F)中,R13及R14以氫原子、烷基、烷氧基、芳 基、芳氧基、芳烧基、芳炫氧基、取代胺基、酿基、1價 雜環基為佳,以氫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1 價雜環基較佳,以氫原子、烷基更佳,以氫原子特佳。 前述式(G)中,R15以烷基、芳基、1價雜環基為佳,以 院基、芳基較佳,以芳基更佳。 前述式(H)中,R16以烷基、芳基、1價雜環基為佳,以 炫基、芳基較佳1以芳基更佳。 前述式(A)所示之重複單元以可具有取代基之苐二 基、可具有取代基之伸苯基、及此等之組合為佳。 •式(B)所示之重複單元 在前述式(B)中,當Ar4、Ar5及Ar6所示之基具有取代 基時,該取代基可舉例如:炫基、炫氧基、芳基、芳氧基、 芳烷基、芳烷氧基、芳烯基、芳炔基、胺基、取代胺基、 鹵素原子、醯基、醯氧基、1價雜環基、羧基、硝基、氰 基,且以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芳烷基、芳烷氧 40 321218 201000513
基、取代胺基'醉其、患I 較佳。 皿基减為佳’以烧基、垸氧基、芳基 別述式(B)中,紅4、A 5另6 & _ 伸芳基中之伸_之可具有取代基之 之原子團,1 芳香族煙去除2個氫原子而成 之碳片子數、i it具有獨立之苯環或縮合環者。此停芳基 較二原子數通常為6至6(),且以6錢為佳、以6至】8 前述式(B)中,Ar4、Ar5及 伸芳基中之伸芳基 :可-有取代基之 1,4-关二其9 c牛例如.I3—伸苯基、1,4-伸苯基、 稍四笨;基、9,10—葱二基、2,7,二基、5,12-::基、2,7-第二基、3,8-花二基等。 價雜環美^β)/ ’ Al_ 'Al*及Ar"6所示之可具有取代基之2 4至環基之碳原子數通常為4至60,且以 所示之可:有:』Γ較佳。前述式⑻中,Ar4、Ar5及紅6 ^ : 2 5 V 土之2仏雜環基中之2價雜環基可舉例 -笨基各二基、2,5,二基' 二基等。 基义^啡噚畊二基^^-咔唑 别述式(B)中,紅4、Ar5 » λ 6 以單。 及Ar所示之可具有取代基之 芳香環而:之Π香環而成之2價基中之以單鍵連結2個 示之基。 扣基可舉例如以下之式(3A-1)至(3A-4)所 321218 41 201000513 (3Α-1)
(3Α-4) 认w刀奶倜旦地以可具有取代基之 以可具有取代基之伸苯基、可具有取代 似丄,,、可具有取代基之1,4-蔡二基、可具有取 ^基之2, 6-奈二基;前述式(Μ)所示之基較佳,以可旦 户取:ΐ:,4,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U-萘二基更 ^ 可具有取代基之1,4-伸笨基特佳。 且有⑻中,“以可具有取代基之伸苯基、可 ”有取代基之U-伸苯基、可具有取代基 4;^:# 一,,]巷一唑二基、可具有取代基之3,7一啡噚哄二美、 = =(3Α「υ所示之基、前述式(3A_4)所示之基為佳、 美’、可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萘二 摩基佳可具有取代基之2,7rn述式(H)所示之基 較佳’以可具有取代基之伸苯基、可: 述式(3A-1)所示之基更佳。 -有取代基之别 前述式⑻中,Ri及別獨立地以炫基 雜環f為佳以统基芳基較佳,以芳基更佳知 別述式(B)所示之重複單-可與 至(㈣所示之重複單元。式中:=:之式叫) 方基方减H基、枝氧基、㈣基、芳
32J21S 42 201000513 炔基、胺基、取代胺基、齒素原子、醯基、醯氧基、1價 雜%基、羧基、硝基、或氰基。存在有複數個之Ra可相 或不同。
(3B-1)
Ra Ra
(3B-2)
式(C)所示之重複單元 可 月1J迷式(C)中,Ar7所示之可具有取代基之伸芳基 43 321218 201000513 具有取代基之2價雜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具有金屬錯合 物構造之2價基,係與在前述Ar3之項中所說明並例示者相 同。 前述式(C)中,R3及R4以氫原子、烷基、芳基為佳,以 氫原子、芳基較佳。 前述式(C)所示之重複單元可舉例如以下之式(4A-1) 至(4A-11)所示之重複單元。 44 321218 201000513 \'
(4A-1)
(4A-2)
(4A-3) (4A-4)
(4Α·6)
(4A-7) (4A-5)
ip- (4A-9)
當本發明之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從由前述式(A)所示之 重複單元、前述式(B)所示之重複單元、及前述式(C)所示 之重複單元所成群組中選出之至少一種重複單元時,前述 式(1)所示化合物之殘基與從由前述式(A)所示之重複單 元、前述式(B)所示之重複單元、及前述式(C)所示之重複 單元所成群組中選出之至少一種重複單元之比例(莫耳比) 45 321218 201000513 通常為1 : 〇. 01至1 : 100 , 以1 : 0· 1至1 : 20較佳。 且以1 : 05至1 : 50為佳, ^述式⑷解之重複單^、前料⑻財之重複單 兀、雨述式⑹所示之重複單元分別可在高分子化合物中僅 含有一種或含有兩種以上。 本發明之高分子化合物之換算絲笨乙狀數八 子量通常為ΙχΙΟ3至1χ1〇7,且以1 1n4 刀 上 以1x10至5xl〇6為佳,換曾 成聚笨乙烯之重量平均分子量通常為1χ1〇4至h , 、# 5xl04至lxl〇7為佳。 ’且以 本發明之高分子化合物可舉例如以下之 子化合物1至4。 &所示之高分 •高分子化合物1
321218 46 201000513
η (式中,x、y、m、η表示高分子化合物1中之各重複單元 之組成比(莫耳% ),X為滿足30 5x^60之正數,y為滿足 20SyS40之正數,m為滿足5SmS30之正數,η為滿足3
SnS20之正數;惟,x+y + m + n=100 ;高分子化合物1 之換算成聚苯乙烯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lxlO4至lxlO6)。 •高分子化合物2 n-CeH-i3
n-〇eHi3
47 321218 201000513
n-C6Hi3
η (式中,x’、y’、ιώ’、n’表示高分子化合物2中之各重複單 元之組成比(莫耳% ),X’為滿足30 Sx’ S 60之正數,y’ 為滿足20 S y’ S 40之正數,πΓ為滿足5 S m’ S 30之正數, η’ 為滿足 3 S n’ S 20 之正數;惟,X’ + y’ + m’ + η’ =100 ; 高分子化合物2之換算成聚苯乙烯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lx 104 至 lxlO6)。 •高分子化合物3
48 321218 201000513
(式中,x’ ’、y ’、m’ ’、η’ ’表示高分子化合物3中之各重 複單元之組成比(莫耳% ),X’ ’為滿足30Sx’ ’ $60之正 數,y’ ’為滿足20Sy’ ’ $40之正數,m’ ’為滿足5Sm’ ’ S 30之正數,η’ ’為滿足3S η’ ’ S 20之正數;惟,X’ ’ + y’ ’ + m’ ’+η’ ’ =100 ;高分子化合物3之換算成聚苯乙烯之重 量平均分子量為lxlO4至lxlO6)。 •高分子化合物4
49 321218 201000513
X' 、Y (式中 j Λ , 各重複單元之组成比莫耳^’表示高分子化合物4中之 战匕(旲耳/〇,x ’,為滿足30gx,,,$60 =正數’ y為滿足l〇$y,,,錢之正數,z為滿足5^ζ $20之正數,m,’,為滿足,’ S30之正數,η,,,為滿 足 3 S Π’ ’ ’ $ 20 之正數;惟,X’ ’ ’ + y’ ’ ’ + Z + m’ ’ ’ + n ’ = 10 0 ;高分子化合物4之換算成聚笨乙烯之重量平均 分子量為lxlO4至lxio6)。 <組成物> 50 ^21218 201000513 本發明之高分子化合物可與從由發光材料、電洞輸送 材料、及電子輸送材料所成群組中選出之至少一種併用而 製作成組成物。 前述發光材料可舉例如:低分子螢光發光材料、磷光 發光材料等,其例子可舉例如:萘衍生物、蒽及其衍生物、 花及其衍生物;聚次曱基系色素、咕嘲(xanthene)系色素、 香豆素系色素、花青素系色素等色素類;具有8-羥基啥淋 做為配位體之金屬錯合物、具有8-羥基喹啉衍生物做為配 .jr 位體之金屬錯合物、其他螢光性金屬錯合物;芳香族胺、 四苯基環戊二烯及其衍生物、四苯基丁二烯及其衍生物; 二苯乙稀系、含石夕芳香族系、噚°坐系、氧化吱咱(f uroxan) 系、噻唑系、四芳基曱烷系、噻二唑系、吡唑系、間環艽 (metacyclophane)系、乙炔系等低分子化合物之螢光性材 料;銥錯合物、鉑錯合物等金屬錯合物;三重態發光錯合 物等。其他還可舉例如:日本特開昭57-51781號公報、曰 k 本特開昭59-194393號公報等中所記載者。 從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之色度之觀點來看,相對於本發 明之高分子化合物100重量份,前述發光材料之比例以1 至50重量份為佳、以3至40重量份較佳、以3至30重量 份更佳。 前述電洞輸送材料可舉例如:聚乙烯咔唑及其衍生 物、聚矽烷及其衍生物、在侧鏈或主鏈具有芳香族胺之聚 石夕氧烧衍生物、。比σ坐1#衍生物、芳基胺衍生物、二苯乙稀 衍生物、三苯基二胺衍生物、聚苯胺及其衍生物、聚噻吩 51 321218 201000513 及其衍生物、聚π比略及其衍生物、聚(對伸苯基伸乙烯基) 及其衍生物、聚(2, 5-伸噻吩基伸乙烯基)及其衍生物等。 其他還可舉例如:日本特開昭63-70257號公報、日本特開 昭63-175860號公報、日本特開平2-135359號公報、日本 特開平2-135361號公報、日本特開平2-209988號公報、 日本特開平3-37992號公報、日本特開平3-152184號公報 中所記載者。 從電荷平衡之觀點來看,相對於本發明之高分子化合 物10 0重量份,前述電洞輸送材料之比例以3至3 0重量份 為佳,以3至2 0重量份較佳,以3至10重量份更佳。 前述電子輸送材料可舉例如:卩等二嗤衍生物、蒽酿二曱 烧及其衍生物、苯S昆及其衍生物、萘酿及其衍生物、蒽酉昆 及其衍生物、四氰基蒽酿二曱炫及其衍生物、荞酮衍生物、 二苯基二氰基乙烯及其衍生物、聯苯醌衍生物、8-羥基喹 °林及其衍生物之金屬錯合物、聚喧σ林及其衍生物、聚啥D等 琳及其衍生物、聚第及其衍生物等。其他還可舉例如:曰 本特開昭63_70257號公報、日本特開昭63-175860號公 報、日本特開平2-135359號公報、日本特開平2-135361 號公報、日本特開平2-209988號公報、日本特開平3-37992 號公報、日本特開平3-152184號公報中所記載者。 從電荷平衡之觀點來看,相對於本發明之高分子化合 物10 0重量份,前述電洞輸送材料之比例以5至5 0重量份 為佳、以5至30重量份較佳、以5至20重量份更佳。 從發光效率及元件耐久性之觀點來看,本發明之組成 321218 201000513 物可含有前述式(1)所示之化合物、具有前述式(1)所示化 合物之殘基之化合物、前述式(2)所示之化合物、具有前述 式(2 )所示化合物之殘基之化合物等。 本發明之組成物可經由含有有機溶劑而製作成溶液或 分散液(以下僅稱為「溶液」)。經由如此處理,即可藉由 塗佈法進行成膜。此溶液一般稱為印墨、液狀組成物等。 前述有機溶劑可舉例如:氣仿、二氣甲烷、1,2-二氯 乙烷、1,1, 2-三氯乙烷、氣苯、鄰二氯苯等氯系溶劑;四 f 氫呋喃、二噚烷(dioxane)等醚系溶劑;曱苯、二曱苯、三 甲苯、均三曱苯等芳香族烴系溶劑;環己烷、曱基環己烷、 正戊烧、正己烧、正庚烧、正辛烧、正壬烧、正癸烧等脂 肪族烴系溶劑;丙酮、曱基乙基酮、環己酮等酮系溶劑; 乙酸乙酯、乙酸丁酯、苯曱酸曱酯、乙基賽璐蘇乙酸酯等 酯系溶劑;乙二醇、乙二醇單丁醚、乙二醇單乙醚、乙二 醇單甲醚、二甲氧基乙烷、丙二醇、二乙氧基曱烷、三乙 二醇單乙謎、甘油、1, 2-己二醇等多元醇及其衍生物;曱 醇、乙醇、丙醇、異丙醇、環己醇等醇系溶劑;二曱基亞 石風(dimethyl sulfoxide)等亞石風系溶劑;N-曱基-2-σ比17各口定 酮、Ν,Ν-二甲基曱醯胺等醯胺系溶劑。前述溶劑可單獨使 用一種或併用兩種以上。從黏度、成膜性等觀點來看,前 述溶劑中,以含有具有含苯環之構造,且熔點為0°C以下 沸點為100°C以上之有機溶劑為佳。 當本發明之組成物含有前述有機溶劑時,在塗佈本發 明之組成物後,僅須藉由乾燥而去除有機溶劑即可,而在 53 321218 201000513 :二非s!有利於從本發明之組成物進行積層/成膜。在 ,可在加熱至50至靴左右之狀態下使盆乾 無,^可_幻吟a左右使其乾燥。 吏,、乾 前述積層/成膜可使用旋轉塗佈法 塗佈法、凹版塗佈法、棒塗佈法、卜估、;^法4凹版 、、其淨、、上,、钟土忡沄钪塗佈法、線棒塗佈法、 印:法、縫塗佈法、毛細管塗佈法、噴霧塗佈法、網版 佈法等塗佈法。 1财1墨列印法、噴嘴塗 較佳2=::成物含有前述有機溶劑時,前述溶液之 mp X ^佈法而異’細饥時在0 5至5⑽ mPa · s之齡間盔从 . · ^王ΰυυ 通過噴出裝置者二,為 以黏度机時在G 5 = ㈣之m塞錢行彎曲, 〈有機電激發先:;一^ 本發明之有機電激發光 合物而成者,但通θ 本發明之南分子化 陰極之間使用本—發===二陰極、以及於該陽極及 用本=:=層為發光層者為佳。以下,說明使 例子。一化合物而成之層為發光層之情形做為一 至之有輪發光71件之構射舉例如以下之a) 陽極/發光層/陰極 b)陽極/電洞輸送層/發先層/陰極 321218 54 201000513 C)陽極/發光層/電子輸送層/陰極 d)陽極/電洞輸送層/發光層/電子輸送層/陰極 (在此,/表示各層係相鄰積層,以下皆同)。 所謂發光層係指具有發光機能之層,所謂電洞輸送層 係指具有輸送電洞之機能之層,所謂電子輸送層係指具有 輸送電子之機能之層。電洞輸送層與電子輸送層合稱為電 荷輸送層。有時也將鄰接發光層之電洞輸送層稱為層間 β (interlayer)層 ° 各層之積層/成膜可從溶液進行。從溶液進行之積層 /成膜可使用旋轉塗佈法、澆鑄法、微凹版塗佈法、凹版 塗佈法、棒塗佈法、親塗佈法、線棒塗佈法、浸塗法、狹 縫塗佈法、毛細管塗佈法、噴霧塗佈法、網版印刷法、柔 性印刷法、膠版印刷法、喷墨列印法、喷嘴塗佈法等塗佈 法。 發光層之膜厚只要選擇使驅動電壓與發光效率成為適 w 度的值即可,但通常為1 nm至1 // m,且以2 nm至5 0 0 nm為 佳、以5nm至200nm更佳。 當本發明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具有電洞輸送層時,所 使用之電洞輸送材料係如前所述。電洞輸送層之成膜可依 任何方法進行,但當電洞輸送材料為低分子化合物時,以 由與高分子黏合劑之混合溶液而成膜者為佳。當電洞輸送 材料為高分子化合物時,以由溶液而成膜者為佳。由溶液 而成膜時可使用前述所例示之方法做為塗佈法。 混合之高分子黏合劑以不會極度阻礙電荷輸送者,且 55 321218 201000513 耵於可見光之吸收不強者 聚碳酸醋、聚丙歸酸: ^刀子黏合劑可舉例如: 一烤、聚氣:坤聚甲一甲 电洞輸送層之臈厚〇 度的值而選擇即可,但:須=電壓與發光效率成為適 若過厚則元件之驅動電壓會升^而^產生針孔之厚度, 層之膜厚通常為化至〗 门 。因此,電洞輸送 5至2◦。麵更佳。且以2…◦。⑽為佳、以 當本發明之有機電激發光 使用之電子輪送材料係如前所述時,所 任何方法進行,但當電 別込層之成膜可依 從粉末藉由真空蒸二成=為低分子化合物時,以 夕大、丄 成胰、稭由從溶液或熔融狀能志胺 、方法為L。當電子輪送材料為高分…成膜 從溶液或溶融狀態成膜之方法為佳 以錯由 膜可併用高分子黎合割。從 ^ 谷融狀態成 法做為塗佈法。 Λ 、叮使用珂述例示之方 :合之高分子黏合創以不會極度 ΐ苯胺及其衍生物、料吩及其衍生物、 也(對伸本基伸乙稀基)及其衍生物 丁生物 烯基)及其衍生物、5 伸噻吩基伸乙 聚甲芙兩〜 丙稀酸醋、聚丙埼酸甲醋、 二子幹、'夂:3曰、聚本乙烯、聚氯乙稀、聚矽氧烷等。 為二::厚只要選擇使驅動電厂堅與發先效率成 4度的值即可但必須至少為不會產生針孔之厚度,ί 321218 201000513 過厚則元件之驅動電壓會升高而不佳。因此,電子輸送層 之膜厚通常為lnm至l/im,且以2nm至500nm為佳、以5 至200nm更佳。 在鄰接電極設置之電何輸送層中’具有改善從電極注 入電荷之效率之機能且具有降低元件之驅動電壓之效果 者,有時特別稱為電荷注入層(電洞注入層、電子注入層)。 並且,為了提高與電極之密著性或改善從電極注入電荷, , 可鄰接電極設置前述之電荷注入層或絕緣層,為了提高界 面之密著性和防止混合等,可在電荷輸送層和發光層之界 面插入薄的缓衝層。關於積層之層之順序和數量以及各層 之厚度,只要考量發光效率和元件壽命而適當選擇即可。 設置有電荷注入層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可舉例如具有 以下之e)至p)之構造者: e) 陽極/電荷注入層/發光層/陰極 f) 陽極/發光層/電荷注入層/陰極 t g)陽極/電荷注入層/發光層/電荷注入層/陰極 h) 陽極/電荷注入層/電洞輸送層/發光層/陰極 i) 陽極/電洞輸送層/發光層/電荷注入層/陰極 j) 陽極/電荷注入層/電洞輸送層/發光層/電荷注入 層/陰極 k) 陽極/電荷注入層/發光層/電荷輸送層/陰極 l) 陽極/發光層/電子輸送層/電荷注入層/陰極 m) 陽極/電荷注入層/發光層/電子輸送層/電荷注入 層/陰極 57 321218 201000513 η)陽極/電荷注入層/電洞輸送層/發光層/電荷輸送 層/陰極 〇)陽極/電洞輸送層/發光層/電子輸送層/電荷注入 層/陰極 P)陽極/電荷注入層/電洞輸送層/發光層/電子輸送 層/電荷注入層/陰極。 、e书何注人層可舉例如:含有導電性高分子之層、設置 洞輸送層之間且含有具有在陽極材料與電洞輸 曰干所含之電洞輸送材料中間之值之游離電位之 I電3於陰極與電子輪送層之間且含有具有在陰極材料 二:::::所含之電子輸送材料中間之值之電子親和 ^前^荷注人層為含有導電性高分子之層時,該導 、、'、w、阿刀子之導電度以1 〇-5s/cm至io3s/⑽為佳,為了 风乂發光像素間之漏電電流 較佳,以在ιη-5ς/尾'而以在10 s/cm至1〇2s/cm 度 至1〇S/cm以下更佳。為了使導電 :足如此之漏’可在該導電性高分子中摻雜適量之離 #雜之離子之種翻 & — 在恭之 卞之檀娟右在電洞注入層則為陰離子' 牡兒子注入層則為陽離子。险 右 酸〜基聚苯, 例如、子、聽子陽離子可舉 恭# 評雊子'四丁銨離子等。 電荷注入層之膜厚為例如 為佳。 ㈣女1至100·,且以2至50⑽ ^21218 58 201000513 電荷注入層中所使用之材料,只要依與電極或鄰接之 層之材料之關係而適當選擇即可,可舉例如:聚苯胺及其 衍生物、聚°塞吩及其衍生物、聚比ϋ各及其衍生物、聚伸苯 基伸乙烯基及其衍生物、聚伸噻吩基伸乙烯基及其衍生 物、聚喹啉及其衍生物、聚喹噚啉及其衍生物、在主鏈或 側鏈含有芳香族胺構造之聚合物等導電性高分子、金屬酞 勢(銅s大菁等)、碳等。 絕緣層係具有使電荷注入變容易之機能者。此絕緣層 之平均厚度通常為0.1至20nm,且以0. 5至10nm為佳、 以1至5nra較佳。 絕緣層中所使用之材料可舉例如:金屬氟化物、金屬 氧化物、有機絕緣材料等。 設置有絕緣層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可舉例如具有以下 之Q )至ab )之構造者. q) 陽極/絕緣層/發光層/陰極 r) 陽極/發光層/絕緣層/陰極 s) 陽極/絕緣層/發光層/絕緣層/陰極 ΐ)陽極/絕緣層/電洞輸送層/發光層/陰極 u)陽極/電洞輸送層/發光層/絕緣層/陰極 ν) 陽極/絕緣層/電洞輸送層/發光層/絕緣層/陰極 w)陽極/絕緣層/發光層/電子輸送層/陰極 X)陽極/發光層/電子輸送層/絕緣層/陰極 y) 陽極/絕緣層/發光層/電子輸送層/絕緣層/陰極 z) 陽極/絕緣層/電洞輸送層/發光層/電子輸送層/ 59 321218 201000513 陰極 aa) 陽極/電洞輸送層/發光層/電子輸送層/絕緣層/ 陰極 ab) 陽極/絕緣層/電洞輸送層/發光層/電子輸送層/ 絕緣層/陰極 形成本發明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之基板,只要為在形 成電極及有機物之層時不會產生變化者即可,可舉例如: 玻璃、塑膠、高分子薄膜、矽等基板者。當為不透明的基 板時,以與較接近該基板的電極相反側之電極為透明或半 透明者為佳。 在本發明中,通常由陽極及陰極所成之電極之至少一 者為透明或半透明,以陽極側為透明或半透明為佳。 陽極之材料可使用例如:導電性之金屬氧化物膜、半 透明之金屬薄膜等,具體而言可使用:使用由氧化銦、氧 化鋅、氧化錫、及此等之複合物之銦·錫·氧化物(ΙΤ0)、 銦·鋅·氧化物等所成之導電性無機化合物而製得之膜 (NESA等)、或金、鉑、銀、銅等。陽極也可使用聚苯胺及 其衍生物、聚噻吩及其衍生物等有機的透明導電膜。為了 使電荷注入變容易,於陽極上也可設置由酜菁衍生物、導 電性高分子、碳等所成之層;或者由金屬氧化物或金屬氟 化物、有機絕緣材料等所成之層。 陽極之製作方法可舉例如:真空蒸鍍法、濺鍍法、離 子鍍覆法、電鍍法等。 陽極之膜厚可考慮透光性與導電度而適當選擇,通常 60 321218 201000513 為1 Onm至10 // ο,且以20nm至1 // m為佳、以50至500nm 更佳。 陰極之材料以功函數小的材料為佳,可使用例如:鋰、 納 '钟' !如、'絶、.皱'、認 '鎖' I呂 '銃' !凡 ' 鋅' 在乙、姻、錄、彭、銪、試、鏡等金屬;及該等中之2種以 上之合金;或談等中之1種以上與金、銀、鉑、銅、錳、 欽、钻、錄.-、鎮..、錫中之1種以上之合金;石墨或石墨層 , 間化合物等。 陰極之製作方法可使用真空蒸鍍法、濺鍍法、將金屬 薄膜熱壓接之積層法等。 陰極之膜厚,只要考慮導電度和耐久性而適當選擇即 可,通常為1 Onm至10//111,且以2()皿至1"111為佳、以50 至500nm更佳。 於陰極與發光詹或陰極與電子輸送層之間’也可設置 由導電性高分子所成之層、或者由金屬氧化物或金屬氟化 : 物、有機絕緣材料等所成之層,也可在製作陰極後,安裝 保護該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之保護層。為了長期安定地使用 該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以安裝自外部保護元件之保護層及 /或保護罩為佳。 保護層可使用樹脂、金屬氧化物、金屬II化物、金屬 硼化物等。保護罩可使用玻璃板、經對表面實施低透水率 處理之塑膠板等,宜使用以熱硬化樹脂或光硬化樹脂將該 保護罩與元件基板貼合並密封之方法。若使用隔板維持空 間’即容易防止元件受損。若在該空間内密封氛氣或鼠氣 61 321218 201000513 等惰性氣體,即可防止陰極氧化,經 氧化4貝笪# r十丨 ;5亥工間内設置 乳化鋇寺乾無劑,即容易抑制製造過程 元件造成損傷。 ⑽之水7刀對 本發明之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物、有 係有用於曲面妝杏、、塔工 包教^光兀件 ^曲面狀先源、平面狀光源等面狀光源(例如曰召明 寺)’區奴顯示裝置(例如區段型之顯示元件等 :鱼 不I置(例如點矩陣之平板顯示器等)、液晶顯示吃 液晶顯示裝置、液晶顯示器之背光源 :置歹: 發明之高分子化合物,除了宜傲為制你^碩不衣置寺。本 料以外,做為雷射用”、有寺時所使用之材 晶體用之有機半導3電==用材料、有機電 等电〖生涛膜、有機丰遭辦續 … 導性薄膜用材料、發出榮光之發光性薄膜材料、 效電晶體之材料等也為有用。 呵刀子% 光發明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而得到面狀之發 光/、要使面狀之陽極與陰極重疊配置即可 ’則有於前述面狀之發光元件之表面設置設有 π 口系狀之方法。經由以此等任— 案,並將數個電極以可獨立地on/off之置,/可 字或文字、簡單的記號等之區段型之顯: 製作成點矩陣元件,只要將陽極與陰極- 複數===之方式配置即可。藉由分開塗布 或螢光轉換黄光^之问刀子化合物之方法、或使用遽光片 先轉換之方法,即可顯示部分彩色、顯示多色。 321218 62 201000513 點矩陣元件也可被動驅動,也可與TFT等組合而主動驅 動。此等顯示元件可做為電腦、電視、行動終端機、行動 電話、汽車導航、視訊攝影機之觀景窗等顯示裝置使用。 (實施例) 使用實施例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以下,所謂「F8」,係 意指9, 9-二辛基第'所謂「F8Br2」,係意指2, 7-二溴-9, 9-二辛基第。 (數平均分子量及重量平均分子量) 在實施例中,換算成聚苯乙烯之數平均分子量及重量 平均分子量係藉由凝膠滲透層析儀(GPC,島津製作所製, 商品名:LC-10Avp)求出。所測定之高分子化合物係以成為 約0.5重量%之濃度之方式使其溶於四氫呋喃(以下稱為 「THF」)中後,注入30#L至GPC中。GPC之移動相係使 用THF,以0. 6mL/分鐘之流速使其流動。管柱係將TSKgel SuperHM-H(東曹製)2 支與 TSKgel SuperH2000(東曹製)1 支串聯。偵測器係使用示差折射率偵測器(島津製作所製, 商品名:RID-10A)。 (丽R測定) 在實施例中,單體之NMR測定係以下述條件進行。 裝置:核磁共振裝置,INOVA300(商品名),Varian公 司製 測定溶劑:氘化氯仿 樣品〉農度.約1重量%
測定溫度:25°C 63 321218 201000513 (高效液相層析法) 在實施例中,單體之高效液相層析法(以下稱為「HPLC」) 係以下述條件進行。 裝置:LC-20A(商品名),島津製作所 管柱:Kaseisorb LC 0DS-AM 4. 6mml. D. xlOOmm,東京 化成製 移動相:含有乙酸0. 1重量%之水/含有乙酸0. 1重 量%之乙腈 偵測器:UV偵測器,偵測波長254nm (氣相層析法) 在實施例中,單體之氣相層析法(以下稱為「GC」)係 以下述條件進行。 裝置·· Agilent Technology 公司 6890N Network GC 管柱:BPX5 0. 25mml. D. x30m 5 SGE Analytical Science 製 移動相:fl 偵測器:氫焰離子化偵測器(FID) (合成例1)(低分子化合物A之合成)
Br
n-BuLi EtjO
在氮氣環境中,在1,4-二溴苯27. lg(114.97mmol)中 加入脫水二乙醚(217mL)後,將所調製成之溶液冷卻至-66 64 32J218 201000513 °C。在所得之懸浮液中在-66°C以下費時2小時滴入2. 77M 之正丁鋰之己烷溶液37. 2mL(正丁鋰純度:103.04mmol) 後,在同溫度攪拌1小時,而調製成鋰試劑。 在氮氣環境中,在三聚氯化氰(cyanuric chloride) 10. 0g(54. 23mmol)中加入脫水二乙醚68mL後,將所調製成 之懸浮液冷卻至-50°C,並在-35°C以下費時45分鐘緩缓加 入前述鋰試劑後升溫至室溫,並在室溫使其反應。將所得 之生成物過濾後,減壓使其乾燥。將所得之固體16. 5g精 製’而得到13. 2g之針狀結晶。
C6Hi3-{^-MgBr ΧΧ^ΝγΧΧ Tiff ^ NVN
Br
低分子化合物A 在氮氣環境中,在脫水THF65mL加至鎮1.37g(56.4 mmol)而成之懸浮液中,每次少量地加入4-己基溴苯 14. 2g(59. 2mmol)之脫水THFl5mL溶液後,加熱並在回流下 攪拌。放置冷卻後’在所得之反應液中再加入鎂〇. 39g (16. 3mmol)並再次加熱,在回流下使其反應,而調製成格 林納(Gr i gnard)試劑。 在氮氣環境中’在前述針狀結晶12. 〇g(28.2mm〇1)i 脫水THFlGGinL料液巾加A前述格林減劑後,加熱並在 回流下授拌。放置冷卻後’將所得之反應液以稀鹽酸水溶 65 321218 201000513 液洗淨並進行分液後’以二乙醚萃取水相。將所得之有機 相混合並以水洗淨後分液,將有機相以無水硫酸鎂乾燥 後,過濾並濃縮。將所得之白色固體以矽膠管柱精製,再 進仃再結晶,藉此得到白色固體(以下稱為「低分子化合物 A」)6. 5g。 NMR (4 0 〇MH z/CDC 1 3): 50. 90 (t, 3H) , 1. 31^1. 34 (m. 6 Η) . 1. 69 (m, 2 H)、2. 7 3 (t、2H)、7. 3 7 (d、2H)、7· 6 9 (d、4H)、 8. 5 9〜8. 6 4 (m、6H) LC/MS (APCI posi) : [M+H]+ 566 (合成例2 )(低分子化合物b之合成) 在氮乱%境中’在100至1〇5〇c將聯硼酸頻那醇酯(bk (pinacolato)diboron)(CAS 編號:73183-34-3)37. 〇g、2, 5- 二溴吡啶103. 5g、[ΐ,ι,-雙(二苯膦基)二茂鈦]二氯化鈀 (與ch2ci2形成錯合物之化合物,Aldrich製)7.丨鈕、1,^ — 雙(二苯膦基)二茂鐵4 85g、氫氧化鈉35 〇g、及〗,4—二 %烷568mL攪拌95小時。將所得之溶液冷卻至室溫後,加 入甲苯460niL,並在室溫攪拌2〇分鐘。將所得之溶液以填 充有石夕膠之過濾後,將濾液濃縮使其變乾硬而得到 固體。接著’將該固體以乙腈進行再結晶2次、以乙酸乙 進行再結晶1次、以氯仿進行再結晶2次後,得到固體 2. 2g。接著,將乙腈(65〇mL)加至該固體,並在開始進行回 流之溫度授拌後,在同溫度進行過濾,並將所得之濾液濃 縮使其變乾硬。接著’將所得之固體以氯仿進行再結晶後, 32J2J8 66 201000513 得到下述式所示之5,5’ -二漠-2,2’ -聯°比°定(以下稱為「低 分子化合物B」)1. 17g(產率3% ,HPLC面積百分率99· 5 % ,GC面積百分率99· 2% )。在1H-NMR中未觀察到源自不 純物之峰值。
Br 1 H-NMR (2 9 9. 4 ΜΗ z、CDC I 3) : 7 . 9 4 .(d ' 2 Η)、8. 2 9 (d、2Η)、8. 7 1 (s, 2 H) LC-MS (APP I -MS (p 〇 s i ) ) : 313 [M+H]+ (合成例3)(低分子化合物(]之合成) 在300mL四口燒瓶中裝入14—二己基_2,5-二溴苯 8. 08g(20. Ommol)、聯硼酸頻那醇酯(CAS 編號:73183_34_3) 12. 19g(48. 0_〇1)、及乙酸鉀 u· 78g(12〇. 〇_〇1),並進 行氬氣取代。裝入脫水丨,4—二噚烷1〇〇mL,並以氬氣除 在其中裝人[1,1’-雙(二苯膦基)二茂鐵]二氯化纪(⑴二 ^甲烧錯合物〇.98g(1.2mmol),再以氬氣除氣。加熱6小 時進行回流後,成為焦茶色之漿液。在其中加人曱笨及離 子交換水崎分液後,將所得之有機相料交換水洗 淨。在所叙有機層巾加人無水硫_及活时,並以預 藻土之漏斗韻。將毅濃縮後,得❹茶色之結 以正己崎再結晶後,以甲醇將結晶洗淨。 、斤寸之、、·.晶減愿使其乾燥後’以仏4%之產率得到 .忌之白色針狀結晶(以下稱為「低分子化合物c」)。 321218 67 201000513 n~CgHi3 CH3
~^6Ηΐ3 ch3 iH-NMR (2 9 9. 4MHz/CDC 13) · 62(m 、4H)、2. 88 (t、4H)、7. 59 (bd、2h) LC/MS (ESI posi KC1 添加):[Μ+ΚΓ 573 (合成例4 )(低分子化合物j)之合成) 在氮氣環境中,在5-漢_2令比咬47 5g及肆(三苯基 膦)纪U3g中加入2—吼咬基鋅漠化物之〇, 5m之珊溶液 500mL,並在 20 f 23T、增埭。上, .芏。h見4在其中加入水23mL·並攪拌 Μ鐘。接著’加入碎藻土(商品名:Ceme545,副⑽ =司:)巧及舰5GmL ’並攪拌15分鐘後,過濾、並將所 仔之k液〉農縮使其變乾硬。將所得之粗生成物溶於, 600mL中後,加入乙二胺12 ^ Zg 水 700mL、甲苯 1200mL 並 $拌後’靜置並進行分液。將所得之水層以^鳥L萃 取’並將所得之有機層混合在—起後,在其中加入乙二胺 g”4GGmL並洗淨後,靜置並進行分液。由於固體析出, ,稭由喊去除,將·再以水·此洗淨2次、以 fimiGGmL洗淨1次。將所得之麵相無水硫酸 所〜g乙燥’並進们農縮,藉此得到褐色油狀物2Ig。將 所仔之油狀物藉由矽膠管柱声 燥,藉此得到普…晶丨◦層斤法, 己^^ g°加熱使所得之結晶溶於 匕/兀2申後,冷卻使社晶如山 ... 丨使、、口日日析出,亚减壓使其乾燥後,得 32J218 68 201000513 到白色板狀結晶之下述式所示之5_溴_2, 2’ _聯吡啶(以下 稱為「低分子化合物D」)8.69g(產率22% ,LC面積百分 率 99. 9¾ )。 ’
】H-NMR (2 9 9. 4 MHz、CDC13) : 7. 32(ddd、1H) 7 .82(td、1H)、7. 94(dd、1H)、8. 32(d、1H)、8. 38( d、1H)、8· 67(dt、1H)' 8. 73(d' 1H) (合成例5)(發光材料a之合成)
按照刪2/Q66552中所記載之合成方法進行合成。換 言之,在氮氣環境中,經由將2-溴吡啶與12當量之、 溴苯蝴酸進行鈴核合(觸媒:肆(三苯基膦)^)里J 2Μ碳酸鈉水溶液,溶劑:乙醇、曱苯),而得到下 示之2 - (3 ’ -溴苯基)。比η定。 所
接著,在氮氣環境中,,經由將三演苯與22 ♦ 一 三級丁基苯硼酸進行鈐木耦合(觸媒: ―曰里 (0) ’驗:2Μ碳酸納水溶液,溶劑··乙醇 ^土膦)16 下述式所示之溴化物^ 本)’而得到 321218 69 201000513
騎Ή ’冑此;臭化物溶於無水THF巾後,冷卻 Β(0ΓίΜ’並滴人少4過剩之三級Μ。在冷卻下,再滴入 匕、―4/ 3,亚在室溫使其反應。將所得之反應液以3Μ鹽酸 水〉谷液淮耔你南a d _
由將1.2當量之前述硼酸化合物與2_(3,_漠苯基) 吡啶進行鈐木耦合(觸媒:肆(二 、 f l —本基恥)鈀(0),鹼:2M碳 酸納水溶液,溶劑:乙醢、 甲本)’而得到下述式所示之配 位肢(亦即做為配位體之化合物)。
在氬氣環境中,裝入前述配位體、4當量之 3H2〇、2-麵·、及離子交換水並使其回流。將㈣之3固 321218 70 201000513 體進行抽吸過濾。將所得之固體以乙醇、離子交換水洗淨 後,使其乾燥後,得到下述式所示之黃色粉末。
321218 201000513
.48 (d' 12H)、7. 57 (d、6H)、7. 64 (d、12H)、7. 5 5〜7.70(xn、6H)、7.78(s、6H)'8.00(d、3H)、 8. 0 5 ( s、3H) LC/MS (APCI posi) : [M+H]+ 1677 (合成例6 )(低分子化合物E之合成) •化合物E-l之合成 將3L之四口燒觀進行氮氣取代後,裝入2, 7-二溴葬 酮165g,並使其懸浮於2.4L之二苯基醚。將所得之懸浮 液加熱至120°C,使2, 7-二溴荞酮溶解後,在其中加入氫 氧化鉀155g,並升溫至160t,攪拌2乃小時。放置冷卻 至室溫後’加入己11. 5L並過遽廣,以己烧洗淨,藉此得 到粗生成物。祕之四口燒瓶進行氮氣取代後,裝入所得 321218 72 201000513 之粗生成物’並使其溶於1.5L之脫水DMF中。將所得之溶 液升溫至9(3°C後,緩緩加入碘曱烷53〇g。之後,使其反應 10小時。將所得之反應液放置冷卻至室溫後,滴入冷卻至 0 C之水3L中,並以3L之己烧萃取2次。將所得之萃取液 以填充有矽膠之玻璃過濾器過濾後,將所得之有機層濃 縮。再藉由矽膠管柱層析法精製,而得到133 48g之下述 式所示之化合物E-1。
C02Me JH-NMR (3 0 0MHz/CDC13): δ 3. 6 8 ( s,3 Η)、7 . 1 5 (d,2 Η)、7 . 2 Ο (d,1 Η)、7 .52 (d,2Η)、7· 65 (d,1Η)、8· 〇〇 (brs, 1Η) 13C-NMR (3 Ο OMH z/CDC 13): δ 52. 6、1 2 1. 8、1 22. 2、1 3 Ο. 1、1 3 1· 6、1 32. 3 > 13 2. 4 N 13 3. 2、134. 7.、. 139. 4、140. 6、167. 8 •化合物E-2之合成 (E-2) 在2L之三口圓底燒瓶中裝入溴_4_正己苯75g及 847mL之無水THF,並冷卻至-78°C。在其中緩緩裝入n_BuLi (1· 6M己烧溶液)i98mL,並在-78°C授拌2小時,而得到反 應液。將49. 53g之化合物E-1溶於141 mL之無水THF中後, 將所彳于之;谷液裝入滴液漏斗中,並以反應液之溫度不會超 過-70°C以下之滴液速度進行滴液。滴液結束後,在同溫度 攪拌2小時,並缓缓升溫至室溫。之後,在其中加入氯化 321218 73 201000513 銨飽和水溶液500mL並攪拌後,將溶液移至分液漏斗中並 去除水層。將所得之有機層以水5 0 OmL洗淨2次,並在所 得之有機層中加入無水硫酸鈉使其乾燥。在玻璃過濾器中 填充叾夕膠之層7cm之厚度,並通入THF溶液進行過濾後, 以1L之THF洗淨。將所得之溶液濃縮使其乾燥。以己院 30OmL再製漿洗淨,而得到60g之下述式所示之化合物E-2。
•化合物E之合成 在1L之三口燒瓶中裝入60. Og之化合物E-2及二氯曱 烷202mL,並使用冰浴冷卻至0°C。將三氟化硼二乙基醚錯 合物234mL裝入滴液漏斗中並滴入該溶液中。將所得之反 應溶液在0°C攪拌2小時後,注入裝有水500mL與冰500g 之燒杯中使反應停止。將所得之反應溶液移至分液漏斗中 並進行分液,以二氯甲烷200mL萃取後,將有機層混合並 以水50OmL洗淨2次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在玻璃過滤 器中填充石夕膠之層7cm之厚度,並通入THF溶液後,將硫 酸納過滤,並將溶液濃縮。在所得之油狀物中加入曱苯 100mL,並加熱使其回流。接著,冷卻至70°C後,加入異 丙醇700mL並攪拌,放置至室溫後,生成結晶。將此結晶 過渡並乾燥後,裝入茄型燒瓶中,並加入己烧80OmL、活 74 32J218 201000513 性碳5Gg後’加熱並進行回流2小時,^ 玻璃過濾器中填充鈉沸石(2cm),再在 (3cm),並在烘箱中預先加熱至70°C後, 十’而得到混合物。在 再在其上填充矽藻土 二後,使用此過濾器過 f前述混合物。將所得之溶液濃縮至—半的量後,^濃^ 物加熱亚使其回流後,在室溫麟!小時。—面再使用冰 浴冷卻-面㈣2小時後’過濾收集生成之結晶後,得到 53. 9g之下述式所示之化合物e。
H-NMR (3 0 OMHz/CDC 1 3): δ〇. 87 (t,6H)、1. 28 〜1. 3 1. 28 〜1. 37 (m, 12H)、1. 62 (m, 4H)、2. 54 (t,4H)、7. 04 (s,8H)、7. 45 ( d,2H)、7. 49 (s, 2H)、7. 55 (d,2H) 13C-NMR (3 Ο OMH z/CDC 13): δ14. 4、22_ 9、29. 4、31. 6、32. 0、35. 8、65. 4、 121. 8、122, 1 v 12 8. 1、128. 7、129. 7、131. 1、 138. 3、141. 9、142. 1、153. 7 (貫施例1 )(高分子化合物A之合成) 在氮氣環境中,將0. 997g(2. Ommol)之低分子化合物 C、0· 658g(l. 20mmol)之 F8Br2、0. 221g(〇. 40腿〇1)之低分 子化合物A、0. 126g(0.40_ol)之低分子化合物B、乙酸鈀 0. 7mg、參(2-甲氧基苯基)膦4. 2mg、及甲苯30mL混合, 並加熱至105°C。在所得之溶液中滴入20重量%氫氧化四 75 321218 201000513 乙敍水溶液6. 6mL,並使其回流26小時。之後,加入苯硼 酸0· 24g,再使其回流17小時。接著,在其中加入二乙基 二硫代胺甲酸鈉水溶液,並在8〇t攪拌2小時。冷卻後, 以水27mL洗淨2次、以3重量%乙酸水溶液27mL洗淨2 次、以水27niL洗淨2次,並將所得之溶液滴入甲醇31〇mL 中後,藉由過濾而得到沉殿物。將此沉殿物溶於甲苯 中後,依序通過氧化紹管柱、㈣管柱,藉此進行精製。 將所得之甲苯溶液滴人?醇3侃中並攪拌後,將所得之 “又物過濾並乾燥。此沉澱物(以下稱 之產量為0.85g。 ”于化口物A」) 8.9χ1(Γ,換升 從饋 高分子化合物A之換算成聚苯 104,換管忐肀絮7 γ >冬β 敌十吟刀子罝為 換,成水本乙卸之重量平均分子 入原料所求出之理論值來看,古 ·1Χΐ° ):If) : in十贫n A , 同刀子化合物A係
321218 76 201000513
、與下述式所示之重複單元: --Q-Q— 之無規共聚物。 (實施例2)(高分子化合物B之合成) 在氮氣環境中5將2. 118g(4. 25mmol)之低分子化合物 C、1· 865g(3. 40mmol)之 F8Br2、0· 469g(0. 85mmol)之低分 子化合物A、0. 0 08g( 0. 03mmo 1)之低分子化合物D、乙酸4巴 1.4mg、參(2-甲氧基苯基)膦9.0mg、及曱苯43mL混合, 並加熱至105°C。在所得之溶液中滴入20重量%氫氧化四 乙銨水溶液14. 2mL,並使其回流4小時。反應後,加入苯 硼酸0. 52g,再使其回流16小時。接著,加入二乙基二硫 代胺曱酸鈉水溶液,並在80°C攪拌2小時。冷卻後,以水 57mL洗淨2次、以3重量%乙酸水溶液57mL洗淨2次、 以水5 7niL洗淨2次,並將所得之溶液滴入曱醇663mL中 後,藉由過濾而得到沉澱物。將此沉澱物溶於甲苯134mL 中後,依序通過氧化銘管柱、梦膠管柱,藉此進行精製。 將所得之甲苯溶液滴入甲醇663mL中並攪拌後,將所得之 沉殿物過遽並乾燥。此沉殿物(以下稱為「高分子化合物B」) 77 321218 201000513 之產量為1. 97g。 高分子化合物B之換算成聚苯乙烯之數平均分子量為 1. lxlO5,換算成聚苯乙烯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2. 4x105。 從饋入原料所求出之理論值來看,高分子化合物B係 以50 : 40 : 10之莫耳比具有下述式所示之重複單元:
,且在分子鏈末端具有下述式所示之基之無規共聚物。 78 321218 201000513 (合成例7)(高分子化合物C之合成) 在氮氣環境中,將2,7-雙(1,3,2-二氧雜硼雜環戊烷 -2-基)-9, 9-二辛基» 5. 20g、雙(4-溴苯基)(4-二級丁基 苯基)胺4. 50g、乙酸鈀2. 2mg、三(2-甲基苯基)膦15. lmg、 氯化三辛基曱基銨0.91g(商品名:Aliquat(註冊商標) 336,A1 dr i ch製)、及甲苯7OmL混合,並加熱至105°C。 在所得之溶液中滴入2M碳酸鈉水溶液19mL,並使其回流4 , 小時。之後,在其中加入苯棚酸121 mg,再使其回流3小 時。接著,加入二乙基二硫代胺曱酸鈉水溶液,並在80°C 擾拌4小時。冷卻後,以水60mL洗淨3次、以3重量%乙 酸水溶液60mL洗淨3次、以水60mL洗淨3次,依序通過 氧化紹管柱、石夕膠管柱,藉此進行精製。 將所得之甲苯溶液滴入甲醇3L中,並攪拌3小時後, 將所得之固體取出並乾燥。如此進行所得之以50 : 50(從 饋入量求出之理論值(莫耳比))具有下述式所示之重複單 t 元之高分子化合物(交替共聚物)(以下稱為「高分子化合物 C」)之產量為5.2 5g。高分子化合物C之換算成聚苯乙烯 之數平均分子量為1. 2x1 05,換算成聚苯乙烯之重量平均分 子量為2. 6xl05。
79 321218 201000513 (實施例4)(高分子化合物E之合成) 在氮氣環境中,將低分子化合物C(l. 495g,3. 0麵〇1)、 低分子化合物E(1.431g,2.22mmol)、低分子化合物A (0_ 331g,0. 60mmol)、低分子化合物 B(0.0566g,0.18 mmol)、乙酸I巴1. Omg、參(2 -曱氧基苯基)膦6. 3mg、及甲 苯33mL混合,並加熱至10 5 °C。在所得之溶液中滴入2 0 重量%氫氧化四乙銨水溶液1 OmL,並使其回流19小時。 之後,加入苯硼酸0. 37g,再使其回流17小時。接著,在 其中加入二乙基二硫代胺曱酸鈉水溶液,並在80°C攪拌2 小時。冷卻後,以水40mL洗淨2次、以3重量%乙酸水溶 液4OmL洗淨2次、以水40raL洗淨2次,並將所得之溶液 滴入曱醇500mL中後,藉由過濾而得到沉澱物。將該沉澱 物溶於曱苯9 4mL中後,通過氧化紹管柱、石夕膠管柱,藉此 進行精製。將所得之曱苯溶液滴入曱醇600mL中並攪拌 後,將所得之沉澱物過濾並乾燥。此沉澱物(以下稱為「高 分子化合物E」)之產量為1.53g。 高分子化合物E之換算成聚苯乙烯之數平均分子量為 1. 3xl05,換算成聚苯乙烯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3. 3x105。 從饋入原料所求出之理論值來看,高分子化合物E係 以50 : 37 : 1 0 : 3之莫耳比具有下述式所示之重複單元:
80 321218 201000513 、下述式所示之重複單元:
、與下述式所示之重複單元:
之無規共聚物。 (實施例5)(高分子化合物F之合成) 在氮氣環境中,將低分子化合物C(l. 495g,3. 0顏〇1)、 低分子化合物E(1. 160g,1. 80mmol)、低分子化合物A (0. 331g,0. 60mmol)、低分子化合物 B(0. 188g,0. 60mmol)、 乙酸I巴1. Omg、參(2-甲氧基苯基)膦6. 3mg、及甲苯33mL 混合,並加熱至105°C。在所得之溶液中滴入20重量%氫 氧化四乙铵水溶液1 OmL,並使其回流19小時。之後,加 入苯硼酸0. 37g,再使其回流17小時。接著,在其中加入 81 321218 201000513 二乙基二硫代胺甲酸鈉水溶液,並在8〇t攪拌2小時。冷 卻後’以水40mL洗淨2次、以3重量%乙酸水溶液侃 洗淨2次、以水40niL洗淨2 -々,廿监^曰 人亚將所得之溶液滴入曱醇 500mL中後,藉由過濾而得到沉澱物。將該沉澱物溶於甲 苯9就中後,通過氧化紹管柱、@膠^,藉此 將所得之甲苯溶㈣人甲醇_mL中並攪拌後,得 沉澱物過濾並乾燥。此沉澱物( 于之 之產量W鄭 力(以下無為、分子化合物F」) 高分子化合物F之換算成聚笨 m減絲苯w之重量子量為 從饋入原料所求出之理論值一里為UxlO。 比具有下述式 以50 : 30 : 10 : 10之莫耳4曰上一 向分子化合物F係
所示之重複單元: 下述式所示之重複單元:
下述式所示之重複單元: 82 201000513 9 Π-〇6Ηΐ3 、與下述式所示之重複單元: 之無規共聚物。 (比較例1)(高分子化合物D之合成) 在氮氣環境中,將0.987g(2.0mmol)之低分子化合物 C、0. 878g(l. 6mmol)之 F8Br2、0. 221g(0. 40mmol)之低分 子化合物A、乙酸鈀0. 7mg、參(2-曱氧基苯基)膦4. 2mg、 及曱苯30mL混合,並加熱至105°C。在所得之溶液中滴入 20重量%氫氧化四乙銨水溶液6. 6mL,並使其回流23小 時。之後,加入苯硼酸0. 24g,再使其回流8小時。接著, 在其中加入二乙基二硫代胺曱酸鈉水溶液,並在80°C攪拌 2小時。冷卻後,以水27mL洗淨2次、以3重量%乙酸水 溶液27mL洗淨2次、以水27mL洗淨2次,並將所得之溶 液滴入曱醇310mL中後,藉由過濾而得到沉澱物。將該沉 澱物溶於甲苯63mL中後,依序通過氧化鋁管柱、矽膠管 柱,藉此進行精製。將所得之曱苯溶液滴入曱醇310mL中 並攪拌後,將所得之沉澱物過濾並乾燥。此沉澱物(以下稱 為「高分子化合物D」)之產量為1. lg。 83 321218 201000513 高分子化合物D之換算成聚苯乙烯之數平均分子量為 1. 2xl05,換算成聚苯乙烯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3. 2xl05。 從饋入原料所求出之理論值來看,高分子化合物D係 以50 : 40 : 10之莫耳比具有下述式所示之重複單元:
、下述式所示之重複單元:
之無規共聚物。 (實施例6) 將聚(3, 4-伸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 (H. C. Starck公司製,商品名:BaytronP)(以下稱為 84 321218 201000513 ^BaytronP」)之懸浮液倒在附有經藏銀法作成厚度 之ΙΤ0膜之破璃基板上,並藉由旋轉塗佈法以使厚度成為 約65nm之方式進行成膜後,在熱板上在2〇〇°c使其乾燥 分鐘。接著’使高分子化合物C以0 5重量%之濃度溶於 一曱笨(關東化學公司製:電子工業用(EL級))中後,將所 得之二甲苯溶液倒在BaytronP之膜上,並藉由旋轉塗佈法 進行成膜後,在氧氣濃度及水分濃度為l〇ppm以下(重量基 準)之氮氣環境中,在1801使其乾燥15分鐘。接著,使 高分子化合物A、發光材料A以1.5重量% (重量比為高分 子化合物A/發光材料A=70/30)之濃度溶於二曱苯(關東 化學公司製:電子工業用(EL級))中。將所得之二甲苯溶 液倒在高分子化合物C之膜上,並藉由旋轉塗佈法以使厚 度成為約90nra之方式成膜為發光層A。然後,在氧氣濃度 及水分濃度為10Ppm以下(重量基準)之氮氣環境中,在9〇 °c使其乾燥ίο分鐘。減壓至h 0xl0-4Pa以下後,在發光層 A之膜上蒸賴約5nm、接著在鋇層上蒸倾約做^ 陰極。蒸鑛後:使用玻璃基板進行密封,藉此製得有機電 激發光元件。元件構成如下述: π〇/Β_〇ηΡ(約65nmV高分子化合物c(約1〇⑽ 發光層A(90nm)/鋇/鋁。 對所得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施加4>8V之㈣時K 發光效率係顯示35. Ocd/Α。 (實施例7) # Ba邮nPU料倒麵有峰料作成厚度 321218 85 201000513 150mn之ITG狀麵基板上,並藉㈣轉塗佈法以使厚 度成為約65nm之方式進行成膜後,在熱板上在20(TC使其 乾燥10分鐘。接著,使高分子化合物〇以〇5重量%之濃 度溶於二曱苯(關東化學公司製:電子工業用⑽級))中 後’將所得之二曱笨溶液倒在BaytrQnP之膜上,並藉由旋 轉塗佈法進行成膜後,纟氧氣濃度及水分濃度為 10ppm 以 下\重量基準)之氮氣環境中,在18〇t使其乾燥15分鐘。 接著’使南分子化合物E、發光材料A以h 5重量% (重量 比為高分子化合物E//發光材料A=7Q/3Q)之濃度溶於二 甲笨(關東化學公司f :電子工業用肌級))巾。將所得之 二曱苯溶液倒在高分子化合物G之膜上,並藉由旋轉塗佈 法以使厚度成為約90nm之方式成膜為發光層E。然後,在 氧氣濃度及水分濃度為1()卿以下(重量基準)之氮氣環境 中,在90 C使其乾燥1〇分鐘。減壓至h 〇xl(r4pa以下後, 在發光層E之膜上蒸鍍鋇約5nm、接著在鋇層上蒸鍍鋁約 lOOmn做為陰極。蒸鍍後,使用玻璃基板進行密封,藉此 製得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元件構成如下述: ΙΤΟ/BaytronP(約 65·)/高分子化合物 c(約 lOrm)/ 發光層E(90nm)/鋇呂。 對所得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施加8. 4V之電壓時,最大 發光效率係顯示35. 2cd/A。 (實施例8) 將BaytronP之懸浮液倒在附有經濺鍍法作成厚度 15Onm之IT0膜之坡璃基板上,並藉由旋轉塗佈法以使厚 321218 86 201000513 度成為約65mn之方式進行成膜後,在熱板上在2〇〇。〇使其 乾燥10分鐘。接著,使高分子化合物c以〇. 5重量%之濃 度溶於二曱苯(關東化學公司製:電子工業用(EL級))中 後,將所得之二甲笨溶液倒在BaytronP之膜上,並藉由旋 轉塗佈法進行成膜後,在氧氣濃度及水分濃度為1〇ppm以 下(重量基準)之氮氣環境中,在18(rc使其乾燥15分鐘。 接著,使高分子化合物F、發光材料A以丨.4重量% (重量 比為高分子化合物F/發光材料A=70/3〇)之濃度溶於二 甲苯(關東化學公司製:電子工業用姐級))中。將所得之 二曱苯溶液倒在高分子化合物c之膜上,並藉由旋轉塗佈 法以使厚度成為約9Gnni之方式成膜為發光層卜錢,在 氧氣濃度及水分濃度為1()ppm以下(重4基準)之氮氣環境 中,在赃使其乾燥10分鐘。減壓至1〇xl〇_4p^下後, fnf光層=膜上魏鋇約Μ"、接著在鋇層上蒸鍍紹約 廳m做為陰極。蒸鑛後,使用料基板進行密封 製得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元件構成如下述. 5 nvBaytr〇nP(、約 65nm)/高分子化:物 發光層F(90mn)/鋇/鋁。 對所得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施 發光效率係顯示32.6CC1/A。 取大 (比較例2) 將Β_Γ〇ηΡ之懸浮液倒在附有經_法作成厚度 驗m之™膜之玻璃基板上,迷藉由旋轉塗佈法以 度成為約65·之方式進行成膜後,在熱板上在2〇代使盆 321218 87 201000513 乾燥10分鐘。接著,使高分子化合物C以0. 5重量%之濃 度溶於二甲苯(關東化學公司製:電子工業用(EL級))中 後,將所得之二曱苯溶液倒在Bay tronP之膜上,並藉由旋 轉塗佈法進行成膜後,在氧氣濃度及水分濃度為lOppm以 下(重量基準)之氮氣環境中,在18(TC使其乾燥15分鐘。 接著,使高分子化合物D、發光材料A以1. 3重量% (重量 比為高分子化合物D/發光材料A=70/30)之濃度溶於二 曱苯(關東化學公司製:電子工業用(EL級))中。將所得之 二甲苯溶液倒在高分子化合物C之膜上,並藉由旋轉塗佈 法以使厚度成為約90nm之方式成膜為發光層D。然後,在 氧氣濃度及水分濃度為lOppm以下(重量基準)之氮氣環境 中,在90°C使其乾燥10分鐘。減壓至1. 0xl(T4Pa以下後, 在發光層D之膜上蒸鍍鋇約5nm、接著在鋇層上蒸鍍鋁約 10 Onm做為陰極。蒸鍍後,使用玻璃基板進行密封,藉此 製得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元件構成如下述: ITO/BaytronP(約 65nm)/高分子化合物 C(約 10nm)/ 發光層D(90nm)/鋇/1呂。 對所得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施加5. 2V之電壓時,最大 發光效率係顯示27. lcd/A。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高分子化合物在使用於製造有機電激發光元 件後可得到顯示優良的元件特性(特別是最大發光效率)之 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並且,本發明之高分子化合物係做為 電洞輸送材料、電子輸送材料也有用。 88 3212.18 201000513 【圖式簡單說明】 。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Claims (1)

  1. 201000513 七、申請專利範圍: 1·—種高分子化合物,係具有下述式(1)所示化合物之殘 基及下述式(2)所示化合物之殘基:
    (式中,Ar表示可具有取代基之芳基、或可具有取代基 之1價雜環基;存在有3個之Ar可相同或不同)
    (式中,Z1、Z2及Z3之1個表示-.,2個表示-C(R’)=; Z及Z。表示-C(R’)= ; z6、Z7及Ζδ之1個表示-N=,2個 表示-C(R,> ; Z9及Zlfl表示-C(R’ > ; R,表示氫原子、 可具有取代基之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烧氧基、可具有 取代基之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芳基、可具有取代基 之芳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芳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烯 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炔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胺基、可具 有取代基之矽烷基(Si lyl )、鹵素原子、可具有取代基 之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醯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 價雜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硫基、亞胺殘基、可具 有取代基之醯胺基、醯亞胺基、羧基、硝基、或氰基; 存在有8個之-C(R’)=可相同或不同;當Z2及Z3為 ~C(R’)=時,22及Z3中所含之2個R,可互相鍵結而形成 321218 90 201000513 苯環,當z3為-cor >時,z4中所含之2個r,可互 相鍵結而形成苯環,z4及z5中所含之2個R,可互 結而形成苯環,但22及y、23及Z4、以及π及y之 個以上之組合不同時形成苯環;# ?7及z8為之2 當Z、—叫時,2心9中所含之_,可 成本壞,但Z及znz9、以及Z1Z\2個以上 之組合不同時形成苯環;2個r互相鍵結而形成 可具有取代基)。 X心本%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之高分子化合物,其 ⑵之R,錢原子、可範原子取代之絲、可經= 子取代之垸氧基、可經氟原子取代之芳基、可經氣原子 取代之方氧基、可經氟原子取代之芳烧基、可 取代之芳絲基、可經氟原子取代之芳烯基、可叙= 子取代之芳炔基、可經氟原子取代之胺基、可經子 二代,:代胺基、南素原子、可經氣原子取代之醒基、 I㈣原子取代之酿氧基、可經氣料 基、縣、石肖基、或氰基。 1貝為 3H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高分子化合物,其 中,則述R’係氫原子或烷基。 '、 (2申請專利範圍第^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之高分子化人 複單元。,、 ⑴所示化合物之殘基作為重 321218 91 201000513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高分子化合物,其中,由前述 式(1)所示化合物之殘基所成之重複單元係下述式(3) 所示之重複單元:
    (式中’ Ar係具有與前述相同之意義;Ar,表示可具有 取代基之伸芳基、或可具有取代基之2價雜環基 ,存在 有2個之Ar可相同或不同)。 6·如申。月專利範圍第5項之高分子化合物,其中,前述 係可具有取代基之笨基,紅’係可具有取代基之1,4一 伸苯基。 私申D月專利视起帛1項至第6項中任—項之高分子化合 .一 Γ巾 <系》有月述式⑵所示化合物之殘基作為重 .二;月利範圍第7項之高分子化合物,其中,由前述 :斤二:丁,σ物之殘基所成之重複單元係下述式(4) 不/複單元或下述式⑸所示之重複單元:
    (4) (式中,Ζ' 及Ζ之1個表示_Ν=,2個表示_c(R, 3232JS 92 201000513 Z4 及 Z3* 表示-C(R’,)= ; ZS*、27*及 Z8* 之 1 個表示 _N=,2 個表示-C(R,,> ; 2”及表示_C(R,,)= ; R,,表示氣 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芳烷基、芳烷氣 基、芳烯基、芳炔基、胺基、取代胺基、if素原子、醯 基、醯氧基、1價雜環基、羧基、取代羧基、硝基、或 氰基,但Z"、Z2*、Z3、Z4*及Z5、所含之R,,之丄個表 示鍵結鍵,且z6*、Z' f及z⑽中所含之R,,之; 個表示鍵結鍵;R,’所示之基中所含之氫原子之—部分 或全部可經氟原子取代;存在有8個之-C(R,,)=可相同 或不同,當Z及Z3*為-C(R’,)=時,Z2*及Z3、所含之2 個R可互相鍵結而形成苯環,當γ為-C(r,,)= * 及Z4*中戶斤合夕 9 D,, 75*. 之2個R可互相鍵結而形成苯環,Ζ4*及 广"可互相鍵結而形成苯環,但Ρ及 成苯環;”:34了之⑽ 個R,,/ 為谓,)=時,^及,中所含之2 σ互相鍵結而形成苯環,當8 及所含之⑷,,可互相鍵 〇所含之,,可互相^環,^及 广、28*及广 #,建、、-而形成苯環,但广及 及2 、以及广及2_之 形成苯環;2個ρ,,μ u 乂上之組合不同時 基) 心互相鍵結而形成之苯環可具有取代 321218 93 4 3»* (5)201000513 26 IL Ζ,υ Ζ9、Ζ8· (式中’ 、Z2M及z3“之1個表示-N=,2個表示 -C(R’ ’ ’)= ; Ζ5»表示 _C(R’ ’ ’; R’ ’,表示氫原 子、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芳烷基、芳烷氧基、 ^’布基芳快基、胺基、取代胺基、鹵素原子、臨基、 酉ώ氧基、1價雜環基、羧基、取代羧基、硝基、或氰基, 但^、广、所含之R,,,之2個表示 鍵結鍵 ’·Ζ6、Ζ7、Ζ8、Ζ1ζ1ΰ^^__4Α; R R所不之基中所含之氫原子之一部分或全部可經 敦原子取代;存在有4個之_G(R,>可相同或不同;存 在有4個之-C(R,’’)q相同或不同;當η z C(R )-時’ Z2及Z3»中所含之2個R…可互二 個 k可互相鍵結而形成苯環,但 \:1 η 77 ry5^* ^ Λ 2個R,可互相鍵結而形成苯環,Z⑴及z5“中所含之2 Ζ4'以及Ζ…及之2個以卜夕/人…八6 、η -士 不同時形成笨環; 田Z及Z為一C(R >時,z、z8中所含之2 相鍵結而形成苯環,當Ζ8 可互 為—C(R )=時,Ζ8及Ζ9中所含 94 3212J8 201000513 2個R可互相鍵結而形成苯環,29及汐。中 個R,可互相鍵結而形成苯環,但z^z 二之2 之2個以上之組合不同時形成苯環,· ^目鍵結而形成之苯環可具有取代基,2心,^ 結而形成之苯環可具有取代基)。 相鍵 n 專利範圍第8項之高分子化合物,其中,由前述 = 所不化合物之殘基所成之重複單元係由可具有取 代基之2,2令比料,5,_二基所成之重複單元。 I申利Ϊ圍第1項至第6項中任-項之高分子化合 二,‘述式所示化合物之殘基係下述式(6) 所不之基,且存在於分子鏈末端:
    ,5* 210==29 (6) 26Z7 \2^=2 :有十 z、z、Z、z5、z6、z7、z8、z9及 Z1。係 j奸述相同之意A;R,、R,,所示之基中所含之氣 部分或全部可經氟原子取代;存在有4個之 ()=可相同或不同;存在有4個之-C(R,,)=可相 或不同;當22*及Z3*為谓’)=時,r及r中所含之°2 個R’J可互相鍵結而形成苯環,當,>時,γ 7tf中所含之2個R’’可互相鍵結而形成苯環,r及 :含之2個R"可互相鍵結而形成苯環,但 z、z及f以及^5*之2個以上之組合不同時形 321218 95 201000513 成苯環;當27及28為-⑽,):時,m中所含之2個 R可互相鍵結而形成苯環,#ζ8為_c(r,)=時,^及” :所含之2個R’可互相鍵結而形成苯環, r二可z 一麵 ㈣,互相二:=;:::不_成苯環;2 相鍵結而形成之苯環可具有取代基)取人基’2個尺’’互 η·:二物⑽第μ項之高分子化合物,其中,㈣ 1 R所不化合物之殘基係可具有取代基之2, D疋-5-基’且存在於分子鏈末端。 ,#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 第 中,非鍵D 項分子化合物,其 iQ非鍵結鍵之R’’係氫原子或絲。 =申凊專利範圍第δ項之高分子化 鍵之R’,,錢原子或絲。 J非鍵結 14.如申請專利笳 合物,其中第13項中任—項之高分子化 由前述式⑷⑶所示之重複單元、與從 單元所成雜έ不重钹早兀及前述式(5)所示之重複 選出之至少-種及/或前物:: 15.:申請專利範圍第!項至第14 合物,其中,讳 員之阿分子化 下述式⑻所^之#1由下述式(Α)所示之重複單元、 元所成群組巾以1早^、及T^(G)心之重複單 出之至少—種重複單元: 323218 96 ί 201000513
    Κ中’Ar3及Ar?分別獨立 基、可具有取代基之2價雜祕 '取代基之伸芳 有金屬錯合物欉#$ 9 ^ 、土或可具有取代基之具 萄箱口物構造之2價基;知4月 地表示可具有取代基 紅为別獨立 環m目士 方基、可具有取代基之2價雜 2二3取代基之以單鍵連結2個芳香環而成之 丄環獨立地表示氫原子,、芳基、 p 表示-CR3=CR4-或-(:ΞΓ-.ί?3β w V 子、产Α —I — ,R及只/刀別獨立地表示氫原 a A :: I 1價雜環基,基、取代羧基或氰基; a為(j或1)。 16·=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高分子化合物,其中,前述 式()所不之重複單元係可具有取代基之第二基、可且 有取代基之伸苯基、或此等之組合。 17.種組成物’係含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6項中 ^員之问分子化合物、與從由發光材料、電洞輸送材 料及屯子輪送材料所成群組中選出之至少一種者。 士申m專利範圍第1 7項之組成物,其中,復含有有機 97 321218 201000513 .種有機電數發先 第Μ項中# ν尺用甲%專利範圍第1.項至 20 一綠員中任一項之而分子化合物而成者。….} 面狀光源,係具備申請專利難第】 激發光元'件。 員之有機電 、數不裝置’係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 敦發光元件。 、之·有機電 98 201000513 ' 四、指定代表圖:本案無圖式。 (一) 本案指定代表圖為:第( )圖。 (二) 本代表圖之元件符號簡單說明: 五、本案若有化學式時,請揭示最能顯示發明特徵的化學式:
    5 (1)
    z4-z Z10 二 z9 (2) z2=z1 z6—z7 3 321218
TW098113598A 2008-04-25 2009-04-24 Polymer compound having residue of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 TW201000513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15200 2008-04-25
JP2008279740 2008-10-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00513A true TW201000513A (en) 2010-01-01

Family

ID=41216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13598A TW201000513A (en) 2008-04-25 2009-04-24 Polymer compound having residue of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18411A1 (zh)
EP (1) EP2275469A4 (zh)
KR (1) KR20100135931A (zh)
CN (1) CN102015820A (zh)
TW (1) TW201000513A (zh)
WO (1) WO200913125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78744B2 (en) 2010-11-30 2016-10-25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High molecular compou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light-emitting element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15542B2 (ja) * 2008-10-06 2014-06-1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含窒素複素環構造を含む高分子化合物
JP5691177B2 (ja) * 2009-01-29 2015-04-0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高分子化合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る発光素子
KR101761438B1 (ko) 2009-12-25 2017-07-25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조성물 및 상기 조성물을 이용하여 이루어지는 발광 소자
US8779137B2 (en) 2009-12-28 2014-07-15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Compound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using the same
WO2012008550A1 (ja) * 2010-07-16 2012-01-1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高分子化合物、該高分子化合物を含有する組成物、液状組成物、薄膜及び素子、並びに該素子を備える面状光源及び表示装置
WO2012073902A1 (ja) * 2010-11-30 2012-06-0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高分子化合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発光素子
TWI507441B (zh) * 2010-12-21 2015-11-11 Sumitomo Chemical Co 高分子化合物及使用該化合物之發光元件
US9837612B2 (en) 2010-12-21 2017-12-05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ted Polymer compound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using same
US9373822B2 (en) 2011-01-19 2016-06-21 Joled Inc. Method for produc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organic display panel,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method for forming functional layer, ink, substra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organic display device, and inkjet device
US9153782B2 (en) 2011-01-19 2015-10-06 Joled Inc. Method for produc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organic display panel,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method for forming functional layer, ink, substra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organic display device, and inkjet device
JPWO2012098580A1 (ja) 2011-01-19 2014-06-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有機表示パネル、有機発光装置、機能層の形成方法、インク、基板、有機発光素子、有機表示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TWI545143B (zh) 2011-03-28 2016-08-11 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高分子化合物
TWI432418B (zh) * 2011-12-19 2014-04-01 Au Optronics Corp 電子傳輸材料及有機發光元件
WO2013111512A1 (ja) * 2012-01-24 2013-08-01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有機系太陽電池用色素材料の分析方法及び精製方法
CN104321362B (zh) 2012-03-27 2017-02-2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高分子化合物及使用其的发光元件
GB201223283D0 (en) * 2012-12-21 2013-02-06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Polymer and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
CN104003950A (zh) * 2013-02-21 2014-08-27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磷光主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5051088A (zh) 2013-03-28 2015-11-1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高分子化合物及使用该化合物的发光元件
WO2015050067A1 (ja) 2013-10-01 2015-04-0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KR102326217B1 (ko) 2014-01-08 2021-11-15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금속 착체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발광 소자
WO2016031639A1 (ja) 2014-08-28 2016-03-0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高分子化合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素子
JP6769020B2 (ja) * 2015-09-30 2020-10-14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電荷輸送性材料、該材料を用いたインク組成物、有機エレクトロニクス素子、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表示素子、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10810929B2 (en) 2015-11-04 2020-10-20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Method for driving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EP3478030A4 (en) 2016-06-24 2020-01-22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LIGHT EMITTING ELEMENT
WO2018139441A1 (ja) 2017-01-27 2018-08-0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組成物及び該組成物を用いて得られる発光素子
EP3618131A4 (en) 2017-04-27 2021-01-06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CN110546781B (zh) 2017-04-27 2022-05-1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发光元件
CN110574496B (zh) 2017-04-27 2022-01-1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组合物及使用其的发光元件
EP3618579B1 (en) 2017-04-27 2023-03-15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Composition and light-emitting element in which same is used
WO2018198976A1 (ja) 2017-04-27 2018-11-0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JP6519718B2 (ja) 2017-04-27 2019-05-2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素子
CN110799571B (zh) 2017-06-30 2022-09-2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高分子化合物及使用其的发光元件
KR102361349B1 (ko) 2017-09-06 2022-02-14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발광 소자
WO2019054341A1 (ja) 2017-09-14 2019-03-2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液状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US20210175440A1 (en) 2017-09-29 2021-06-10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WO2019065388A1 (ja) 2017-09-29 2020-11-0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素子
WO2019082769A1 (ja) 2017-10-27 2019-05-0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WO2019208648A1 (ja) 2018-04-26 2019-10-3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JP6545879B1 (ja) 2018-10-10 2019-07-1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用膜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素子
JP2020128367A (ja) 2019-02-08 2020-08-2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化合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素子
JP6934967B2 (ja) 2019-03-29 2021-09-1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及び発光素子用組成物
JP6941711B2 (ja) 2019-07-26 2021-09-2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金属錯体及びそれを含有する発光素子
JP7216754B2 (ja) 2020-03-31 2023-02-0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組成物及びそれを含有する発光素子
JP7058792B2 (ja) 2020-09-24 2022-04-2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及び組成物
JP7079883B2 (ja) 2020-09-24 2022-06-0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及び組成物
JP7015406B1 (ja) 2020-09-24 2022-02-0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及び組成物
JP7086258B2 (ja) 2020-09-24 2022-06-1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及び組成物
JP7086259B2 (ja) 2020-09-24 2022-06-1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及び組成物
CN112979947B (zh) * 2021-05-13 2021-08-20 陈瑾 芳香族聚噁二唑、芳香族聚噁二唑薄膜及薄膜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56429A (en) 1980-07-17 1982-10-26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cell
US4539507A (en) 1983-03-25 1985-09-03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having improved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ies
JPS6372665A (ja) 1986-09-12 1988-04-02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用電荷輸送材料の製造方法
JPS63175860A (ja) 1987-01-16 1988-07-20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感光体
JP2651237B2 (ja) 1989-02-10 1997-09-10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薄膜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H02135361A (ja) 1988-11-16 1990-05-24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感光体
JPH02135359A (ja) 1988-11-16 1990-05-24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感光体
JPH0337992A (ja) 1989-07-04 1991-02-19 Idemitsu Kosan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JPH03152184A (ja) 1989-11-08 1991-06-28 Nec Corp 有機薄膜el素子
JPH0826126B2 (ja) * 1993-03-29 1996-03-13 東京工業大学長 アルキル置換基を有するポリ(2,2′−ビピリジン−5,5′−ジイル)重合体、その製造法及び利用法
PT925319E (pt) * 1996-09-16 2002-05-31 Bayer Ag Polimeros de triazina e sua utilizacao em dispositivos electroluminescentes
KR100582797B1 (ko) 2001-02-20 2006-05-23 아이시스 이노베이션 리미티드 금속 함유 덴드리머
GB0109108D0 (en) 2001-04-11 2001-05-30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Polymer, its preparation and uses
US6730417B2 (en) * 2002-01-29 2004-05-04 Xerox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 devices
JP4225043B2 (ja) * 2002-12-03 2009-02-1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そ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照明装置及び光源
US7679082B2 (en) * 2004-11-10 2010-03-16 Qidan Ling Multi-functional copolymers comprising rare earth metal complexes and devices thereof
US7994316B2 (en) * 2005-08-26 2011-08-09 Tosoh Corporation 1,3,5-triazine derivative,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comprising this as a composing component
JP5019816B2 (ja) * 2005-08-26 2012-09-05 東ソー株式会社 1,3,5−トリアジン誘導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れを構成成分とする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5604804B2 (ja) * 2008-04-25 2014-10-1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含窒素複素環式化合物を含む組成物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78744B2 (en) 2010-11-30 2016-10-25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High molecular compou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light-emitting ele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75469A4 (en) 2012-11-28
EP2275469A1 (en) 2011-01-19
WO2009131255A1 (ja) 2009-10-29
US20110118411A1 (en) 2011-05-19
CN102015820A (zh) 2011-04-13
KR20100135931A (ko) 2010-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000513A (en) Polymer compound having residue of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
JP4461762B2 (ja) 高分子化合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高分子発光素子
CN101184789B (zh) 高分子化合物及使用了它的高分子发光元件
JP5446079B2 (ja) 高分子化合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高分子発光素子
TWI504668B (zh) 高分子化合物及使用該高分子化合物而構成之發光元件
KR101411789B1 (ko) 고분자 화합물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고분자 발광 소자
US9853218B2 (en) High-molecular compound and light-emitting element using same
JP2009215557A (ja) 高分子化合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高分子発光素子
TW201231618A (en) Composition and block-type copolymer
TW201035160A (en) Meta phenylene macromolecule compound and luminescence element using the same
WO2003099901A1 (fr) Polymere et element luminescent polymere contenant ce polymere
TW200911815A (en) Compou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ink composition using the compound, thin film, organic transistor,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TW201016746A (en) High polymer compound and high polymer illumination element using the same
TW201233705A (en) Polymer compound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200813111A (en) Polymer compound and polymer illuminating element
CN102292375A (zh) 高分子化合物和使用其的发光元件
TW201008976A (en) Phenoxazine polymer compound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201113256A (en) Metal complex composition and complex polymer
TWI479007B (zh) 發光材料、印墨組成物、薄膜、發光元件及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
TW200825116A (en) Polymer compound and polymer illumination element
JP6046389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TW201241035A (en) Polymer compound containing carbon cluster structure and organic device using same
TW200906891A (en) Anthracene polymer compound and lifght-emitting element using the same
CN101283019B (zh) 高分子化合物及用其形成的高分子发光元件
TW201233704A (en) Polymer compound and light-emitting element using s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