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932652A - Rear-end collision brake for two independently proceeding elevators - Google Patents

Rear-end collision brake for two independently proceeding elevator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932652A
TW200932652A TW097148334A TW97148334A TW200932652A TW 200932652 A TW200932652 A TW 200932652A TW 097148334 A TW097148334 A TW 097148334A TW 97148334 A TW97148334 A TW 97148334A TW 200932652 A TW200932652 A TW 20093265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braking
end collision
lifting
colli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483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ans Kocher
Michael Stuebi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io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io Ag filed Critical Inventio Ag
Publication of TW2009326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3265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16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9/00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Description

200932652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一種具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特徵的兩 個獨立行進之升降體之後端磁撞煞車,該升降體尤指一種 升降廂或配重,此外本發明還包括一種具有兩個獨立行進 之升降體及一個此種後端碰撞煞車的升降系統。 【先前技術】 例如EP 1 5 77 250 A1提出一種具有二個或多個在同一 〇 個升降井內獨立行進之升降廂的升降系統。只要適當地控 制各個升降廂,即可高效率地使用升降系統,以及防止升 降廂彼此碰撞。例如在此種系統中,下方升降廂只能夠在 上方升降廂之下的範圍內行進,同時上方升降廂只能在下 方升降廂之上的範圍內行進。這種以控制爲基礎的防止碰 撞系統的缺點是,當控制錯誤或控制裝置發生故障時,就 會有發生碰撞的危險。 因此,EP 1 577 250 A1提出一種具有其申請專利範圍 ® 第1項之特徵的液壓後端碰撞煞車,此種後端碰撞煞車係 固定在下方升降廂的頂面或上方升降廂的底面。後端碰撞 煞車的頂面及底面均具有一個液壓碰撞偵測器,碰撞的升 降廂會使碰撞偵測器內的液壓升高,進而打開液壓閥,因 而形成液壓通風,制動楔受彈簧之預應力作用被移入,因 此後端碰撞煞車會經由摩擦阻力將升降系統的導軌固定 住。彼此碰撞之升降廂的碰撞力會經由後端碰撞煞車被直 接傳送到導軌。這種後端碰撞煞車的缺點是構造複雜且容 易發生故障。 200932652 【發明内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改良的兩個獨立行進之升降 體之後端碰撞煞車。 採用具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特徵的後端碰撞煞車 即可達到上述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提出一種具有此 種後端碰撞煞車之升降系統。附屬專請專利項目之內容爲 本發明之各種有利的改良方式。 本發明之後端碰撞煞車是用於在同一個升降井中或同 φ —條導軌上有兩個或多個獨立行進之升降體之升降系統。 此處所謂之升降體可以是在同一個升降井中或同一條導軌 上獨立行進之升降廂。 爲了降低提升功及確保絞纜輪升降機之捲繞的絞纜輪 具有足夠的驅動能力,可以將升降廂結合平衡重量或配 重。也可以將此種配重設置在同一個升降井中或同一條導 軌上,且其最大行進路段至少有一部分是重疊的,因而構 成與本發明之定義相同的升降廂,並且能夠在配重之間設 〇 置本發明之後端碰撞煞車。 本發明之後端碰撞煞車可以設置在兩個在行進方向上 一前一後的升降廂之間,及/或設置在兩個在行進方向上一 前一後且至少有部分行進路段是重疊的配重之間。 本發明之後端碰撞煞車具有至少一個設置在兩個升降 體之間的第一制動機構,且該第一制動機構係固定在兩個 升降體中的第一升降體上。制動機構之制動體裝置具有至 少一個第一制動體,在第一制動機構中,該制動體裝置安 裝成可朝一個導向結構移動,也就是說,可以選擇性地與 200932652 導向結構接觸或不接觸。 根據本發明,第一制動機構具有一個強制導引裝置, 該強制導引裝置能夠經由兩個升降體中的第二升降體,以 機械方式將制動體裝置在碰撞方向上的相對移動轉換成制 動體裝置對導向結構的相對移動。 如果兩個升降體彼此移動靠近,當二者的距離縮短一 規定的最短距離時,第一制動機構就會使其制動裝置在碰 撞方向上產生一個相對移動。強制導引裝置會將這個相對 〇 移動轉換成制動體裝置對導向結構的相對移動,並使制動 體裝置導向結構產生摩擦接觸。這樣,第一制動機構及與 其連結的第一升降體就會支撐在導向結構上,因此,第一 升降體的慣性力不會或至少至不會全部作用在第二升降體 上,而是至少有一部分會經由封閉的摩擦接觸被引導到導 向結構。 強制導引裝置的作用是確保制動機構與導向結構之間 的摩擦嚙合,因爲當第一升降體及第二升降體之間的距離 Ο 小於最低距離時,也就是當兩個升降體發生碰撞時,第一 制動機構的制動體裝置會在碰撞方向上被移動,以及經由 強制導引裝置,與導向結構形成摩擦接觸。這樣就可以經 由簡單結構確保後端碰撞煞車具有很高的防止碰撞安全 性,以及避免在兩個升降體沒有發生碰撞之前因不小心或 錯誤而啓動後端碰撞煞車。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特別有利的實施方式,後端碰撞煞 車還具有一個設置在兩個升降體之間的第二制動機構,且 第二制動機構係固定在第二升降體上。第二制動機構的制 200932652 動體裝置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制動體,在第二 制動體裝置安裝成可朝一個導向結構移動, 也具有一個強制導引裝置,該強制導引裝置 升降體,將制動體裝置中之第二制動機構在 相對移動轉換成制動體裝置對導向結構的相 在這種有利的實施方式中,當兩個升降 小於一預先規定的距離時,也就是當二者彼 制導引裝置也會使第二制動機構的制動體裝 Ο 形成摩擦嚙合。這樣,第二升降體的慣性力 分也會以摩擦的方式支撐在導向結構上,以 一升降體上的碰撞力。 當兩個升降體之間的距離等於或小於一 離時,第一制動機構及/或第二制動機構的制 是與第二升降體或第一升降體直接或間接接 降體彼此繼續靠近時,兩個升降體中的一個 碰撞方向上固定在另外一個升降體上的制動 © 置與導向結構形成摩擦接觸。 制動體裝置與升降體直接接觸可以使結 '接接觸(例如經由槓桿機制或類似機制形成間 以將碰撞路徑轉換成制動裝置的一個較大或 動。 如果兩個升降體均具有制動機構,即可 機構設計成,當兩個升降體彼此靠近時,二 置彼此會直接或間接接觸,因而造成制動體 向上的相對移動。這樣兩個升降體的制動體 制動機構中, 第二制動機構 能夠經由第一 碰撞方向上的 對移動。 體之間的距離 此碰撞時,強 置與導向結構 至少會有一部 縮小作用在第 預先規定的距 動體裝置最好 觸。當兩個升 升降體會使在 機構的制動裝 構簡化,而間 ϊ接接觸)則可 較小的相對移 以將第二制動 者的制動體裝 裝置在碰撞方 裝置就會彼此 200932652 接觸,因此可以及早啓動制動機構。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有利的實施方式,第一制動機構及/ 或第二制動機構之制動體裝置具有一個第一制動體及一個 第二制動體,且制動體在制動機構中可以彼此朝對方移動 及朝導向結構移動。如果在碰撞方向上移動一個這種制動 體裝置,第一制動體及第二制動體即會從相反的方向壓迫 導向結構,因此兩個摩擦接觸會被兩個方向相反的法向力 封閉住。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導向結構及制動機構對稱 Ο 承受負荷,因而達到減輕構件負荷及簡化結構的目的。此 外,制動機構可以對準導向結構的中心。 可以用一個或數個空氣彈簧使第一制動體及箏二制動 體彈性通風,也就是說從導向結構拉開。這樣就可以用簡 單的方式實現在正常情況下是通風的後端碰撞煞車,此種 後端碰撞煞車只有在碰撞時才會被啓動,也就是說經由制 動體裝置,在碰撞方向上對空氣彈簧的相對移動啓動後端 碰撞煞車。這樣就可以在發生碰撞時可靠地啓動煞車,以 ® 及在兩個升降體彼此間隔足夠的距離時關閉煞車。這個過 程是可逆的,因爲在碰撞時使煞車通風的能量被儲存在拉 緊的空氣彈簧中,然後在空氣彈簧鬆開時就可以重複利用 這個能量。因此不需有其他的能量供應,尤其是不需要有 可能會故障的供電設備或其他類似設備。這是本發明之後 端碰撞煞車的另一個優點,也就是說,因爲有強制導引裝 置的關係,制動機構的作動是純機械式的,不需依靠外界 輸出動力。 將制動裝置在碰撞方向上的相對移動轉換成對導向結 200932652 構的相對移動的強制導引裝置可以是一種連桿導引裝置, 這種裝置的一個或多個剛性制動體(最好是採彈性安裝)在 碰撞方向上移動時會被移向導向結構,並與導向結構接 觸。根據一種有利的實施方式,強制導引裝置是一種平行 連桿導引裝置,這種裝置在碰撞方向上移動時會將制動體 裝置同時往導向結構移動。使用這種平行連桿導引裝置可 以降低強制導引裝置被夾住的機率,因而降低後端碰撞煞 車鎖死的可能性。 © 例如,制動體裝置的第一制動體及第二制動體可以經 由一個同步螺栓桿彼此結合,也就是將兩個剛性制動體連 接在一個同步螺栓桿上,因此當兩個制動體中的一個制動 體對導向結構產生進給移動時,就會使兩個制動體中的另 外一個制動體也產生一個對稱的進給移動。另外一種可行 的方式是經由制動體裝置的強制導引裝置傳遞兩個制動體 的進給移動。這樣做的好處是,只要兩個制動體中有一個 制動體在碰撞方向上移動,制動機構就會移入。 ©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有利的實施方式,當制動體裝置貼 緊導向結構時,制動體裝置會與導向結構共同作用而自行 煞車。如果將一個力作用在這種制動體裝置上,以迫使緊 貼在導向結構上的制動體嘗試往作用在該處的摩擦力的反 方向移動,則與這個力對抗的摩擦力會使制動體進一步往 導向結構移動,也就是說會進一步提高作用在摩擦接觸的 法向力,因而強化摩擦阻力。 例如,如果強制導引裝置是一種平行連桿導引裝置, 則平行連桿導引裝置與碰撞方向的法線所夾的角最好是小 200932652 於或等於制動體裝置及導向結構之間的摩擦楔之張開角的 一半。根據牛頓定律,摩擦係數v的摩擦接觸在受到法向 力FN作用時產生摩擦力Fr,摩擦力FR的作用方向與作用在 摩擦接觸的切線力相反,摩擦力Fr的最大値=/Z xFn。法向 力與摩擦力的合力描述的就是所謂的摩擦楔,摩擦楔之開 口角的一半等於FR/FN的反正切,也就是等於arctan(/〇。 只要作用在制動體及導向結構之間的摩擦接觸上的合力位 於這個摩擦楔內,制動體就會因爲附著力(靜摩擦力)而附 e 著在導向結構上,當合力大於附著力時,制動體就會開始 在導向結構上滑動,也就是經由動摩擦力使能量進一步消 耗。 ., 如果平行連桿導引裝置與碰撞方向之法線所夾的角(W) 小於摩擦楔之開口角的一半,則平行連桿導引裝置之作用 在制動體上的導引力在平行連桿導引裝置方向上的合力位 於摩擦楔內,因此會形成可靠的附著摩擦(靜摩擦)。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有利的實施方式,第一制動機構及/ ® 或第二制動機構是被至少一個彈簧元件及/或至少一個阻 尼元件固定或支撐在升降體上。使用彈簧元件的優點是可 以預先規定碰撞時被導入制動機構之作用力的變化情況。 例如漸進作用的彈簧元件剛開始會以和緩的力道將升降體 煞車,隨著進一步碰撞則會逐漸加大煞車的力道。尤其是 如果將制動機構設計成會及早產生靜摩擦,以及將制動體 裝置附著在導向結構上,彈簧元件就可以和緩的將升降體 煞住。使用阻尼元件的優點是可以在碰撞期間將能量消耗 掉。例如以橡膠元件作爲阻尼元件可以經由變形消耗能 -10- 200932652 量,機械阻尼器可以經由摩擦消耗能量,液壓及/或氣動阻 尼器可以經由流體(尤其是油或氣體)的流動損失消耗能 量。 通常是以一個升降控制器監控升降體的速度,當升降 體的速度超出一特定的最大速度,升降體控制器就會啓動 緊急煞車。例如兩個升降體之間可預期的最大碰撞速度介 於0.5m/s至1.5m/s之間。因此當碰撞速度介於這個區間 時,彈簧元件及/或阻尼元件最好是能夠產生乘客及升降系 〇 統之元件可以容忍的減速作用,例如介於0.5g至lg之間, 此處的” g”是指地球的重力加速度(大約是9.81g/cm2)。 只要對彈簧元件及/或阻尼元件進行適當的設計,就可 以實現基本上固定不變的減速作用,同時也可以在碰撞過 程開始及結束時時產生較強或較弱的減速作用。 第一制動機構及/或第二制動機構可以經由彈簧元件 及/或阻尼元件與升降體固定連接,尤其是可以被固定在對 導向結構的法線面上。同樣的,制動機構也可以用浮動方 〇 式被安裝在升降體上,而且只有在碰撞方向被支撐在升降 體上。 導向結構可以具有一條或多條導軌,例如設置在一個 升降井中的一條或多條導軌。與第一制動機構及/或第二制 動機構共同作用的導向結構最好也可以被用來導引升降 體。尤其是可以讓升降廂及/或配重在與後端碰撞煞車共同 作用的導軌上行進。 【實施方式】 第1圖顯示本發明之後端碰撞煞車(3)之一實施方式的 -11- 200932652 側視圖。後端碰撞煞車(3)具有一個第一制動機構(3·1〇)’ 第一制動機構(3.10)經由彈簧阻尼元件(5)支撐在構成上方 升降廂(1)的第一升降體的底面上,其中第丨圖僅繪出升降 廂(1)的一部分。彈簧阻尼元件(5)具有未在第1圖中詳細繪 出的橡膠減震器,從所具有的彈性來看,這些橡膠減震器 的作用相當於彈簧元件,從經由變形消耗能量的觀點來 看,這些橡膠減震器的作用又相當於阻尼元件。如第6圖 所示,橡膠減震器的形狀爲環形’而且是套在一根柱子上。 〇 從第6圖可以看出,第一制動機構(3.10)是被螺絲以可鬆開 的方式固定在上方升降廂(1)的底面上。 此外,後端碰撞煞車(3)還具有一個第二制動機構 (3.20),由於第二制動機構(3.20)的構造與第一制動機構 (3.10)完全相同,因此以下不再對第二制動機構(3.20)作詳 細說明。第二制動機構(3.20)也是以相同的方式經由彈簧阻 尼元件(5)支撐在構成下方升降廂(2)的第二升降體的頂面 上,其中第1圖僅繪出升降廂(2)的一部分。 © 根據第3圖,第一制動機構(3.10)的制動體裝置是由一 個第一制動體(3.11)及一個位於第一制動體(3.11)對面的第 二制動體(3.12)所構成。當上下方升降廂(1,2)彼此碰撞 時,制動體裝置的兩個制動體(3.11,3.12)會被下方升降廂 (2)往碰撞方向(第3圖中向上的方向)推動,此時作爲強制 導引裝置的平行連桿導引裝置(3.13)會使第一制動體(3.11) 及第二制動體(3.12)對由導軌(4)構成的導向結構產生一個 進給移動。所謂”碰撞方向”是指在發生碰撞時,制動體裝 置在制動機構之參考系統中的移動方向,對本實施例的上 -12- 200932652 方升降體(1)而言,碰撞方向就是垂直於上方升降體(1)向上 的方向。 根據第1圖的實施例,第二制動機構(3.20)的構造與第 一制動機構(3.10)完全相同,因此以下不再對第二制動機構 (3.20)作詳細說明,而只在必要時對不同於第一制動機構 (3.10)之作用方式的部分作一說明。第二制動機構是以導向 結構(4)的法線面(也就是與第1圖之圖面垂直的面)爲準與 第一制動機構(3.10)成鏡像對稱關係,因此這兩個制動機構 © 之制動體裝置的第一制動體及第二制動體是彼此面對,同 時當上方升降體(1)及下方升降體(2)彼此碰撞時,就會形成 彼此的第一次接觸。在這種情況下,固定在下方升降廂(2) 上的第二制動機構(3.20)的碰撞方向就是向下朝下方升降 體(2)的方向,這是因爲在碰撞時制動體裝置是垂直於下方 升降體(2)向下移動。 根據一種未在圖式中繪出的略加改變的實施例,第二 制動機構(3.20)的構造和第一制動機構(3.10)是全相同的。 ® 處於通風狀態的平行連桿導引裝置(3.13)和第一制動機構 (3·1〇)—樣是方向朝下。由於在碰撞時,構造及作用方式均 完全相同之第二制動機構(3.20)的制動體裝置同樣也是被 垂直向上移動,因此在第二制動機構中的碰撞方向也是垂 直於升降體(1)向上的方向。 兩個制動機構(3.10,3.20)之兩個制動體裝置的兩個制 動體(3.11’ 3.12)分別從兩邊將左導向結構(4)環繞住,且在 通風狀態下’與左導向結構(4)間隔—定的距離,因此制動 機構(3.1〇 ’ 3.20)可以自由地沿著左導向結構(4)行進。從第 -13- 200932652 5圖可以看出,兩個制動體(3.11,3.12)被一個空氣彈簧(3.u) 的預應力將彼此撐開,空氣彈簧(3.14)將一個垂直於碰撞方 向穿過兩個制動體(3.11,3.12)的同步螺栓桿圍繞住。當兩 個制動體(3· 1 1,3.12)中的一個制動體向導軌(4)移動時,同 步螺栓桿與平行連桿導引裝置(3.13)會共同作用使兩個制 動體(3.11,3.12)中的另外一個制動體產生一個朝導軌(4) 的進給移動。 這樣,第一制動機構(3.10)就會因爲空氣彈簧(3.14)及 0 重力的作用而被通風。同樣的,在圖式未繪出的略加改變 的實施例中的第二制動機構(3.20)也是相同的情況。在第1 圖的實施例中,第二制動機構(3.20)與第一制動機,(3.10) 成鏡像對稱關係,也就是說,平行連桿導引裝置(3.13)的方 向是朝上,因此第二制動機構(3.20)的制動體是向上朝上方 升降廂(1)突出,反之,制動體裝置則是受空氣彈簧的作用 抵抗重力而被通風。 只要兩個升降體(1,2)之間的距離至少不短於第1圖中 Ο 的最小距離D,兩個制動機構(3.10,3.20)就是完全通風’ 也就是說後端碰撞煞車(3)是鬆開的(如第1圖及第3圖所 示)。此時後端碰撞煞車會沿著導軌(4)滑動,其中第一制動 機構(3.10)與上方升降體(1)及第二制動機構(3.20)與下方 升降體(2)可以彼此獨立移動。 從第6圖可以看出,兩個制動機構均具有將導軌(4)從 3面環繞住並導引制動機構的U形導向件(3.3)。從第6圖 還可以看出,在相對而立之端面(因爲是對稱構造’因此未 在圖式中詳細繪出)上的每一個制動機構都具有第一制動 -14- 200932652 體、第二制動體、以及導向件,且該導向件具有一個未在 第1圖至第5圖中繪出的與左導向結構(4)平行的右導向結 構。 當上方升降體(1)與下方升降體(2)彼此靠近,例如由於 對兩個升降廂(1 ’ 2)進行獨立控制的升降控制器的控制錯 誤,導致兩個升降廂(1’ 2)之間的距離如第2圖及第4圖所 示,短於第1圖中的最小距離D ’制動體裝置的制動體就 會在碰撞方向上移動。在圖式未繪出的略加改變的實施方 Ο 式中,兩個制動機構(3.10,3.20)的所有制動體都會向上移 動’也就是說,兩個制動機構的碰撞方向是相同的。在第 2圖的實施方式中,首先是兩個制動機構(3.10,3.20)的向 ·» 前突出且彼此面對面的制動體會彼此觸及。接著在升降廂 (1 ’ 2)的進一步碰撞過程中,第一制動機構(3.10)的制動體 (3.11,3.12)會朝上方升降廂(1)移動,也就是沿碰撞方向向 上移動。與第一制動機構成鏡像對稱的第二制動機構的制 動體則是下上方升降廂(2)移動,也就是沿碰撞方向向下移 ❹動。 此時,制動體因受到平行連桿導引裝置(3.13)的強制導 引而與左導軌(4)或未在圖式中繪出的右導軌形成摩擦嚙 合。 如第4圖所示,平行連桿導引裝置(3.13)與碰撞方向(在 此實施例中與導軌(4)平行)的法線夾一個角(w),這個角(w) 小於制動體(3.11)或制動體(3.12)與導軌(4)之間的摩擦係 數(/z )。 如果因爲彼此碰撞之升降廂(1,2)的慣性而將垂直力 -15- 200932652 引入制動機構(3.10)或制動機構(3.20),則此垂直力會經由 平行連桿導引裝置(3.13)被傳遞到制動體(3.11,3.12)。例 如在第4圖中,此種慣性力從上方升降體(1)沿垂直方向向 下作用在第一制動體(3.10)上。如果此種垂直負荷變大,則 此種垂直負荷會因爲辭對碰撞方向的平行連桿導引裝置 (3.13)而使制動體(3.11,3.12)進一步向導軌(4)移動。這樣 在制動體(3.1 1,3.12)及導軌(4)之間的摩擦接觸作用的法向 力及支撐垂直負荷的摩擦力就會進一步變大,因此制動機 © 構就會自行煞住。 當制動機構之制動體裝置的制動體接觸到導軌(4),就 會對兩個升降廂(1,,2)的碰撞產生阻礙作用。當升降廂(1, 2)彼此接近到足夠的程度時,由於強制導引的關係’在制 動體裝置及導軌之間的摩擦接觸就會形成足夠大的法向 力,因此制動機構就會附著在導軌上。兩個升降廂(1,2) 彼此會先進一步靠近,其中彈簧阻尼元件(5)會造成部分能 量消耗,同時會對抗將彼此駛進的升降廂(1,2)煞住的反 ❹ 作用力。這個反作用力會經由摩擦接觸被直接傳遞到導軌 (4卜 第2圖顯示兩個升降廂(1,2)彼此接近到距離D’的情 況,其中彈簧阻尼元件(5)在被摩擦力固定在導軌(4)上的制 動機構(3.10,3.20)及升降廂(1,2)之間被壓縮’因此升降 廂可以經由彈簧阻尼元件被支撐在制動機構上。 第7圖顯示本發明之後端碰撞煞車之另一實施方式的 一個第一制動機構(3.10)。此種實施方式的構造基本上與第 1圖至第6·圖之實施方式相同,最大的不同處在於其制動 -16 - 200932652 裝置不僅是經由彈簧阻尼元件(5)支撐在升降廂上,而是直 接固定在升降廂上,其中彈簧阻尼元件(5)是一種液壓阻尼 器,此液壓阻尼器在一個梯形平行連桿導引裝置中將升降 廂對制動機構支撐住。從第7圖可以看出,在與上方升降 廂(未在圖式中繪出)連接之T形樑上有一條U形導向裝 置,這個導向裝置和導向件(3.3)—樣在制動機構(3」0)上將 導軌(未在圖式中繪出)圍繞住。因此升降廂及制動機構是 在相同的導軌上沿著碰撞方向行進。 Ο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當上方升降廂(1)碰撞到停 住或是以較低的速度在同一個行進方向上移動的下方升降 廂時/或是當下方升降廂(2)碰撞到停住或是以較低的速度 在同一個行進方向上移動的上方升降廂時、或是兩個行進 方向相反的升降廂(1,2)彼此碰撞時,後端碰撞煞車都會 產生相同的反應。 由於制動機構(3.10,3.20)被觸及時會退回,同時升降 廂會經由摩擦力支撐在導軌(4)上,因此其慣性力會經由彈 ❹ 簧阻尼元件(5)及制動機構(3.10, 3.20)被傳遞到升降系統的 周圍環境中,而不會成爲兩個升降廂(1,2)之間的碰撞力。 ' 這樣就可以避免兩個升降廂(1,2)在碰撞時彼此楔入’因 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確保升降廂的結構在發生碰撞時可以 保持完整無缺,以及降低乘客受到傷害的危險。 由於強制導引裝置的關係,後端碰撞煞車在被觸及時 能夠可靠的被啓動,而且不需外界提供動力’以純機械方 式作動。此外,本發明的後端碰撞煞車還具有構造簡單的 優點。 -17- 200932652 可以 配重 上描 就成 步的 ❹ 車〇 時的 狀態 ❹ 的第 3 3.10 3.11 3.13 根據一種略加改變的實施方式(未在圖式中繪出),也 將後端碰撞煞車設置在與升降廂(1,2)結合在一起的 上,並在兩個配重彼此碰撞產生煞車作用。只需將以 述之圖式中的上方及下方升降廂(1,2)改由配重取代 爲此種略加改變的實施方式。 【圖式簡單說明】 以下配合圖式及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優點及特徵作進一 說明。 第1圖係本發明的一個處於通風狀態的後端碰撞煞 第2圖係如第1圖之後端碰撞煞車在升降體彼此碰撞 情況。 第3圖係如第1圖之後端碰撞煞車的第一制動機構。 第4圖係如第3圖之第一制動機構在如第2圖之碰撞 時的情況。 第5圖係如第4圖之制動機構,其中導向結構被遮住。 第6圖係如第3圖之制動機構的立體透視圖。 第7圖係本發明之後端碰撞煞車的另外一種實施方式 一制動機構。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 升降體/升降廂 後端碰撞煞車 ’3.20 制動機構 ’3.12 制動體 強制導引裝置/平行連桿導引裝置 -18- 200932652 14 空氣彈簧 3 導向件 導向結構/導軌 彈簧元件/阻尼元件
❹ -19-

Claims (1)

  1. 200932652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兩個獨立行進之升降體(1,2)之後端碰撞煞車’具有 一個設置在兩個升降體之間的第一制動機構(3.10),第一 制動機構(3.10)係固定在兩個升降體中的第一升降體(1) 上,且其制動體裝置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制動體(3.11’ 3.12),在第一制動機構中,制動體裝置安裝成可朝導向 結構(4)移動,此種後端碰撞煞車之特徵爲:第一制動機 構具有一個強制導引裝置(3.13),強制導引裝置(3.13)能 φ 夠經由兩個升降體中的第二升降體,將制動體裝置在碰 撞方向上的相對移動轉換成制動體裝置對導向結構的相 對移動。 <)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後端碰撞煞車,其中具有一個 設置在兩個升降體之間的第二制動機構(3.20),第二制動 機構(3.20)係固定在第二升降體(2)上,且其制動體裝置 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制動體,在第二制動機構中,制動體 裝置安裝成可朝一個導向結構移動,第二制動機構具有 〇 一個強制導引裝置,強制導引裝置(3.13)能夠經由兩個升 降體中的第一升降體,將制動體裝置在碰撞方向上的相 對移動轉換成制動體裝置對導向結構的相對移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後端碰撞煞車,其中當兩個升 降體彼此靠近時,第一制動機構與第二制動機構的制動 體裝置彼此會直接或間接接觸,因而造成制動體裝置在 碰撞方向上的相對移動。 4.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的後端碰撞煞車,其中制 動機構(3.10,3.20)之制動體裝置具有一個第一制動體 -20- 200932652 (3.11)及一個第二制動體(3.12),且制動體(3.11,3.12)在 制動機構中可以彼此朝對方移動及朝導向結構移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後端碰撞煞車,其中至少有一 個空氣彈簧(3.14)將制動體裝置的第一制動體及第二制 動體從導向結構彈性拉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或第5項的後端碰撞煞車,其中 當第一制動體及第二制動體中的一個制動體對導向結構 產生進給移動時,制動體裝置的第一制動體與第二制動 〇 體的結合方式(3.15)會使第一制動體及第二制動體中的 另外一個制動體也產生一個對稱的進給移動。 7.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的後端碰撞煞車,其中將 I) 制動體裝置在碰撞方向上的相對移動轉換成對導向結構 的相對移動的強制導引裝置是制動體裝置的一個平行連 桿導引裝置(3.13) » 8.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的後端碰撞煞車,其中當 制動體裝置貼緊導向結構時,制動體裝置會與導向結構 ® 共同作用而自行煞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及第8項的後端碰撞煞車,其中 平行連桿導引裝置與碰撞方向之法線所夾的角(w)小於 或等於制動體裝置及導向結構之間的摩擦係數(#)的反 正切(wS arctan(/z ))。 10.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的後端碰撞煞車,其中制 動機構被至少一個彈簧元件及/或至少一個阻尼元件(5) 固定或支撐在升降體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〇項的後端碰撞煞車,其中當碰撞速 -21 - 200932652 度介於0.5m/s至1.5m/s之間時,彈簧元件及/或阻尼元 件產生約爲lg之固定不變的減速作用。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〇項或第π項的後端碰撞煞車’其 中阻尼元件(5)是一種橡膠元件、一種機械阻尼器、一種 液壓及/或氣動阻尼器。 13.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的後端碰撞煞車,其中制 動機構(3.10,3.20)被固定在升降體上,或是以浮動方式 被安裝在升降體上。 © 14.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的後端碰撞煞車,其中升 降體是升降廂及/或配重。 15.如前述申請專利範_中任一項的後端碰撞煞車’其中導 向結構與碰撞方向平行。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的後端碰撞煞車’其中導 向結構具有一條或多條導軌(4)。 17.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的後端碰撞煞車,其中升 降體是在導向結構上行進。 © 18.-種升降系統,具有兩個獨立行進之升降體(1 ’ 2)及一 個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的後端碰撞煞車。 -22-
TW097148334A 2007-12-14 2008-12-12 Rear-end collision brake for two independently proceeding elevators TW200932652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7123281 2007-12-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32652A true TW200932652A (en) 2009-08-01

Family

ID=39540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48334A TW200932652A (en) 2007-12-14 2008-12-12 Rear-end collision brake for two independently proceeding elevators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20809A1 (zh)
EP (1) EP2219983A1 (zh)
CN (1) CN101896414B (zh)
AU (1) AU2008337616A1 (zh)
BR (1) BRPI0820992A2 (zh)
RU (1) RU2493091C2 (zh)
TW (1) TW200932652A (zh)
WO (1) WO20090773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38780B2 (en) * 2010-05-31 2015-05-26 Geosen Safety brake for incline elevators
CN105517935B (zh) * 2013-09-03 2017-06-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
DE102015103012A1 (de) * 2015-03-03 2016-09-08 Thyssenkrupp Ag Bremsvorrichtung für einen Fahrkorb einer Aufzugsanlage
EP3328772B1 (en) * 2015-07-29 2020-05-06 Otis Elevator Company Safety block for elevator
CN107792747B (zh) * 2016-08-30 2021-06-29 奥的斯电梯公司 升降机轿厢的稳定装置
EP3620419A1 (en) * 2018-09-07 2020-03-11 KONE Corporation Constant deceleration progressive safety gear system
CN114829283A (zh) * 2019-12-17 2022-07-29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用于电梯的防坠装置
CN111532939A (zh) * 2020-04-30 2020-08-14 山西新富升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摩擦提升机钢丝绳智能防滑系统及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96776A (en) * 1928-02-17 1933-02-07 Westinghouse Electric & Mfg Co Multiple elevator system
SU819031A1 (ru) * 1978-07-10 1981-04-07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П/Я А-3780 Ловитель кабины лифта
SU935423A1 (ru) * 1980-09-29 1982-06-15 Центральное Проектно-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ое Бюро По Лифтам Всесоюзного Промышленного Объединения "Союзлифтмаш" Ловитель кабины лифта
HU213428B (en) * 1992-10-27 1997-06-30 Inventio Ag Self propelled device mainly for passanger carriing
JPH07157243A (ja) * 1993-12-07 1995-06-20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の衝突防止装置
JP2001192184A (ja) * 2000-01-11 2001-07-17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非常止め装置
JP4786121B2 (ja) * 2000-10-10 2011-10-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302062B2 (ja) * 2002-12-24 2009-07-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US7819228B2 (en) * 2005-02-17 2010-10-26 Otis Elevator Company Collison prevention in hoistway with two elevator cars
DE602005008205D1 (de) * 2005-05-09 2008-08-28 Dynatech Dynamics & Technology Fangvorrichtung für eine graduelle bidirektionale Sicherheitsvorrichtung
ES2393500T3 (es) * 2005-09-29 2012-12-21 Otis Elevator Company Amortiguador frangible para un sistema de ascensor con múltiples cabinas en un hueco de ascensor
ES2473323T3 (es) * 2005-11-08 2014-07-04 Dynatech, Dynamics & Technology, S. L. Sistema de acu�amiento para dispositivo de seguridad progresivo bidireccional
EP1894874A1 (de) * 2006-08-31 2008-03-05 Inventio Ag Sicherheitseinrichtung für eine Aufzugsanlag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96414B (zh) 2013-06-26
CN101896414A (zh) 2010-11-24
BRPI0820992A2 (pt) 2015-06-16
RU2010129065A (ru) 2012-01-20
WO2009077397A1 (de) 2009-06-25
EP2219983A1 (de) 2010-08-25
AU2008337616A1 (en) 2009-06-25
RU2493091C2 (ru) 2013-09-20
US20110120809A1 (en) 2011-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932652A (en) Rear-end collision brake for two independently proceeding elevators
JP5345150B2 (ja) リフト車を制動するための制動装置
US8312972B2 (en) Brake equipment for holding and braking an elevator car in an elevator installation and a method of holding and braking an elevator installation
WO2014027399A1 (ja) エレベータの釣合おもり装置
US9321610B2 (en) Frictional damper for reducing elevator car movement
WO2015155854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1641224B (zh) 电梯及用于松开其上固定点的方法
JP6505249B2 (ja) エレベータかごの非常止め装置
JPWO2015122054A1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6415699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RU2555252C2 (ru) Стопорный тормоз с блокировочным механизмом
KR101957086B1 (ko)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의 카를 위한 브레이크 장치
KR20210059380A (ko) 엘리베이터 보조결속장치
JP2006315796A (ja)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2128419A (ja) エレベータのつり合いロープ張り車安全装置
WO2016047314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KR100891923B1 (ko) 공압식 로프 브레이크
WO2021117088A1 (ja) エレベータ及びその非常止め装置
JP7405193B1 (ja) エレベータ
SG189647A1 (en) Elevator apparatus
JP4373870B2 (ja) 昇降機用緩衝装置
JP4330409B2 (ja) エレベータ
JP2004168450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