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912513A - Lens barrel - Google Patents

Lens barrel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912513A
TW200912513A TW097113134A TW97113134A TW200912513A TW 200912513 A TW200912513 A TW 200912513A TW 097113134 A TW097113134 A TW 097113134A TW 97113134 A TW97113134 A TW 97113134A TW 200912513 A TW200912513 A TW 20091251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barrel
lens barrel
optical axis
bas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131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en Tanaka
Norihisa Kawamura
Toshimitsu Iwai
Konoha Takeuchi
Akira Kagaya
Takatoshi Ohzeki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Tamron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Tamron Kk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912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1251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03B2205/0015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by displacing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normal to the optical ax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200912513 九、發明說明 本發明包含有關於200 7年4月1〇向日本特許廳所提 出曰本專利申請案JP 2007- 1 〇26 74號之標的,在此倂提 其全部內容,俾供參考。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一透鏡鏡筒。 【先前技術】 於一諸如數位相機或數位視訊攝影機之成像設備中, 一由倂入一透鏡鏡筒之成像光學系統所導引之目標影像形 成於一成像裝置上,以形成目標影像。 當握持成像設備的手於成像中意外移動並發生所謂的 〜振動"時,形成於成像設備上的目標影像即模糊。 日本未審查之專利申請案早期公開第2005-173160號 揭示一種成像設備,其包含一支撐一透鏡保持架的影像模 糊校正單元,該透鏡保持架保持一成像光學系統之移位透 鏡形成部,使其可沿垂直於移位透鏡之光軸的平面移動, 並使用使形成於一成像裝置之目標影像穩定之驅動機構, 移動透鏡保持架。 【發明內容】 同時,期望一具有此一影像模糊校正單元之成像設備 包含一具有更高可變焦比,並進一步在尺寸上縮小之成像 -5- 200912513 光學系統。 一般而言,當一成像光學系統在尺寸上沿光軸方向以 及沿垂直於光軸之方向縮小時,一形成成像光學系統之透 鏡群易於具有高折射率,且各透鏡之弧度之中心位置(中 心軸)偏離成像光學系統之光軸之位置偏差大幅影響成像 光學系統的性能。因此,即使發生微小位置偏差,解析度 4及環境光量仍可能減少。 因此,爲在尺寸上縮小具有影像模糊校正單元之成像 光學系統,同時確保光學性能,可能須抑制影像模糊校正 單元所移動之移位透鏡之光軸偏離成像光學系統之光軸之 位置偏差。 本發明有鑑於此等情況而開發完成,其提供可有利地 在尺寸上縮小,同時確保光學性能之透鏡鏡筒。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透鏡鏡筒,包含: 一後鏡筒,一成像裝置可附裝於該後鏡筒;一成像光學系 統,將一目標影像導至成像裝置;以及一影像模糊校正單 元,於一垂直於成像光學系統之光軸之平面中移動一形成 成像光學系統之移位透鏡。影像模糊校正單元包含一底 座,其支撐移位透鏡於一垂直於成像光學系統之光軸之平 面中。透鏡鏡筒包含一支撐機構,其將底座支撐成可沿一 垂直於光軸之平面,相對於後鏡筒移動;且一固定裝置將 底座固定於後鏡筒。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透鏡鏡筒,包含: 一鏡筒;一成像光學系統,將一目標影像導入鏡筒;以及 -6- 200912513 一影像模糊校正單元,於一垂直於成像光學系統之光軸之 平面中移動一形成成像光學系統之移位透鏡。鏡筒包含; 一後鏡筒;以及一前鏡筒’其自後鏡筒出現並沒入。影像 模糊校正單元包含一底座,其支撐移位透鏡於一垂直於成 像光學系統之光軸之平面中。透鏡鏡筒包含—支提機構, 其將底座支撐成可沿一垂直於光軸之平面,相對於後鏡筒 移動’且一固疋裝置將底座固定於後鏡筒。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可在調整一移位透鏡後,具 體而言’在容許移位透鏡之光軸匹配一成像光學系統之光 軸後’將一影像模糊校正單元之一底座固定於一後鏡筒。 因此’一成像光學系統可有利地具有確保之光學性 能,且一透鏡鏡筒及一成像設備可有利地在尺寸上縮小。 【實施方式】 其次,將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例。 圖1係一成像設備10之前面立體圖,根據本實施 例’該成像設備1 0安裝有一透鏡鏡筒1 6。圖2係成像設 備1 〇之後面立體圖。 如圖1及2所示,成像設備1 0係數位相機,並具有 一形成護套之封裝。 於本實施例中, ''前〃一詞意指一目標影像側,且 ''後〃 一詞意指一影像形成側。成像設備1 〇中"左〃及 "右〃諸詞意指自前面至後面所示"左〃及"右〃。 封裝12具有一面向前面之前表面12A、一面向後面 200912513 之後表面12B、一面向上方之上表面12C、一面向下方之 下表面以及面向左側及右側之左及右側表面。 一具有縱向延伸筒壁之形狀之筒1201設在一封裝12 之前表面12A上靠近右側處。一可措疊透鏡鏡筒16設在 筒1 2 0 1中以容納並保持一成像光學系統1 4。 一成像裝置18(圖3)設在透鏡鏡筒16之一後緣上, 形成成像光學系統1 4所導引之目標影像。 將一稍後說明之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0倂入透鏡鏡筒 1 6中。 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0包含一形成成像光學系統1 4之 —部分之移位透鏡3 4 (圖3 )。 一握把1202向前突出於前表面12A之左側上。 藉握持握把1202之右手操作之一快門按鈕1204及一 操作環1206設在握把1202之上表面上。 旋轉操作操作環1 2 0 6以例如調整一快門速度或孔闌 之一設定値。 設置一閃光燈單元1208,其可出現或沒入於上表面 1 2C上,俾以成像輔助光照射。 於底部表面上設置一記憶卡插槽1 1 6 (圖3 ),供一記 憶卡1 4 0 (圖3 )插入及拔出,該記憶卡1 4 0係記錄成像設 備1 〇所形成影像資料之媒體。 一取景器1210設在後表面12B之上部,以觀看成像 裝置1 8所形成之目標影像。 於後表面12B上設置一顯示面板20,其由一諸如液 -8- 200912513 晶顯示器之監視器形成,顯示由成像裝置1 8所形成之目 標影像或自記億卡1 40所讀取之影像。 複數個操作按鈕1212及一十字鍵1214設在後表面 1 2 B上繞顯示面板2 0處,以進行一電源之開/關操作、有 關成像及複製之操作或有關種種調定操作。 圖3係顯示成像設備1 0之一控制系統之方塊圖。 如圖3所示,成像設備1 0具有一影像訊號放大單元 1 0 2、一影像訊號處理器1 0 4、一影像訊號記錄/複製單元 1 0 6、一控制單兀1 0 8、一監視器驅動器1 1 0、一內記憶器 1 1 2、一記憶卡介面1 1 4、記憶卡插槽1 1 6、一外輸入/輸 出介面1 1 8、一外輸入/輸出端子1 2 0、一振動檢測器 122、一振動訊號處理器124、一驅動器致動器126、一位 置檢測器1 2 8以及一位置檢測訊號處理器1 3 0。 一由成像裝置1 8所形成之影像訊號藉影像訊號放大 單元1 〇 2放大,接受影像訊號處理機1 04所作預定影像訊 號處理,並送至影像訊號記錄/複製單元1 〇6,作爲影像訊 號。 影像訊號記錄/複製單元106根據控制單元108之控 制,透過記憶卡介面1 1 4,將自影像訊號處理機1 04送來 的影像訊號記錄於安裝在記憶卡插槽1 1 6中作爲記錄媒體 的記憶卡1 4 0。 影像訊號記錄/複製單元1 〇 6透過記憶卡介面1 1 4,將 自影像訊號處理機1 〇 4送來的影像訊號或自記億卡1 4 0送 來的影像訊號送至顯示面板20,並透過監視器驅動器1 1 〇 -9 - 200912513 顯示一影像。 控制單元108根據快門按鈕12〇4、操作環丨2〇6、諸 操作按鈕12〇2以及十字鍵1214之操作’控制包含影像訊 號記錄/複製單元1 06之種種零件。 內記憶器112提供影像訊號記錄/複製單元106操作 所需之一記億區。 外輸入/輸出介面118在連接於外輸入/輸出端子120 之外電子設備與影像訊號記錄/複製單元1 〇6間交換一影 像訊號。 振動檢測器1 22根據施加於成像設備1 〇之加速或振 動,檢測振動,並根據振動程度,輸出一振動檢測訊號。 可使用諸如迴轉感測器之種種已知感測器作爲振動檢 測器1 2 2。 振動訊號處理器124由從振動檢測器122送來作爲類 比訊號的振動檢測訊號產生一作爲指出振動方向或程度之 數位訊號的振動檢測訊號,並將所產生訊號送至控制單元 108° 位置檢測器128檢測一第2活動體50(圖7)之位置, 該第2活動體50沿相互垂直之第1及第2方向(在成像光 學系統1 4之光軸L朝水平方向之縱向及橫向)保持移位透 鏡34在一垂直於成像光學系統14之光軸L之平面中,並 根據第2活動體5 0之位置,輸出一位置檢測訊號。 可使用種種習知感測器,諸如具有一磁鐵及一面對該 磁鐵之孔元件,並使用根據磁鐵與孔元件之相對位置之變 -10- 200912513 化自孔元件獲得之檢測訊號的感測器作爲位置檢測器1 2 8 〇 位置檢測訊號處理器130由從位置檢測器128送來作 爲類比訊號的位置檢測訊號產生一作爲指出位置之數位訊 號的位置檢測訊號,並將所產生訊號送至控制單元1 。 控制單元108根據自振動訊號處理器124送來之振動 檢測訊號,控制驅動器致動器1 26。 因此,於本實施例中,振動檢測器122及控制單元 1 08形成一檢測器,檢測影像模糊,並計算影像模糊應校 正之移位透鏡34之移動量。 驅動器致動器1 26根據於檢測器中所算出之移動量, 並將驅動訊號送至稍後說明之致動器86(圖12)以驅動致 動器8 6。 於本實施例中,當產生一振動校正,以高精確度控制 保持移位透鏡34之第2活動體50時,訊號控制單元1〇8 根據自位置檢測訊號處理器1 3 0送來的位置檢測訊號,進 行反饋控制。 其次,將說明本實施例之透鏡鏡筒1 6之結構。 圖4係處於收容位置之透鏡鏡筒1 6的立體圖。圖5 係處於突出位置之透鏡鏡筒16的立體圖。圖6係顯示透 鏡鏡筒1 6之結構之分解立體圖。 如於圖6中所示,透鏡鏡筒16包含一第1群透鏡架 16〇2(前鏡筒)、一第 2群透鏡架1604、一可變光闌 1606、一第3群透鏡架1608、一凸輪環1610、一直線傳 200912513 播導環1 6 1 2、聚焦透鏡保持架1 6 1 4、影像模糊校正單元 3 0及後鏡筒3 2。 第1群透鏡架1 6 02呈圓筒形並保持一第1群透鏡 1 4 A於其前緣。 凸輪環1 6 1 0倂入第1群透鏡架1 6 0 2中。 凸輪環1610具有一圓筒形壁,於其上形成複數個凸 輪槽1 6 1 0 A,該凸輪環1 6 1 0具有一可旋轉地被後鏡筒3 2 支撐之後緣,並藉一與後鏡筒3 2組裝在一起的驅動機構 1 620反覆地旋轉驅動。 將直線傳播導環1 6 1 2倂入凸輪環1 6 1 0中。 直線傳播導環1 6 1 2具有一圓筒形壁,於其上形成複 數個凸輪槽1612A,且具有一附裝於後鏡筒32支撐之後 緣。 第2群透鏡架1604收容於凸輪環1610中,並保持一 第2群透鏡14B。 光闌1 606收容於第2群透鏡架1 604後方的凸輪環 1610中,並調整成像光學系統14所導引的光量,或形成 一機械快門。 第3群透鏡架1 608收容於光闌1 606後方之凸輪環 1610中,並保持一第3群透鏡14C。 分別設於第1群透鏡架1602、第2群透鏡架1604、 光闌1 6 0 6及第3群透鏡架1 6 0 8之諸凸輪銷分別與對應凸 輪槽1610A及1612A啣接。第1群透鏡架1602、第2群 透鏡架1604、光闌1606及第3群透鏡架1608藉由凸輪 -12- 200912513 環1 6 1 0的旋轉,沿成像光學系統1 4之光軸直線移動。 聚焦透鏡保持架1 6 1 4收容於第3群透鏡架1 608後方 的直線傳播導環1 6 1 2中,並保持一聚焦透鏡1 4D。 聚焦透鏡保持架1614連接於聚焦透鏡14D’俾可透 過一自後鏡筒32之一前表面突出之導軸(未圖示),沿成 像光學系統14之光軸移動,並藉一進給機構(未圖7?〇, 沿光軸移動。 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0收容於聚焦透鏡保持架1 6 1 4後 方的直線傳播導環1 6 1 2中,附裝於後鏡筒3 2,並具有移 位透鏡34及一固定透鏡36(圖7)。 後鏡筒3 2呈板形,並位於透鏡鏡筒1 6的最後面部 分。 一矩形開口 3 202形成於後鏡筒32之中心。成像裝置 18(圖3)附裝於後鏡筒32之後表面,成像裝置18之成像 表面透過開口 3 202,面對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0。 於本實施例中,第1群透鏡18Α、第2群透鏡18Β、 第3群透鏡18C、移位透鏡34及固定透鏡36形成成像光 學系統1 4。 將說明透鏡鏡筒1 6之操作。 透鏡鏡筒1 6構成如下。凸輪環1 6 1 0藉驅動機構 1 620旋轉,俾透過凸輪槽1610Α及1612Α,沿光軸移動 第1群透鏡架16 02、第2群透鏡架1604、光闌1606及第 3群透鏡架1608。因此,透鏡鏡筒16移動於第1群透鏡 架1 602如圖1中一連續線所示沒入鏡筒1201中之一收容 -13- 200912513 位置與第1群透鏡架1 6 0 2如圖1中二點鏈線所示自鏡筒 1201突出之一突出位置(圖5)之間。 第1群透鏡架1 602、第2群透鏡架1 604及第3群透 鏡架1608根據凸輪環1610之旋轉量,沿光軸移動於收容 位置與突出位置之間。因此,第1群透鏡14Α、第2群透 鏡1 4 Β、第3群透鏡1 4 C沿光軸之位置改變以進行變焦距 操作。 聚焦透鏡保持架1 6 1 4藉進給機構,沿光軸移動,俾 聚焦透鏡1 4 D沿光軸之位置改變以進行聚焦操作。 其次,將說明後鏡筒3 2及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0。 圖7係一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0及一後鏡筒3 2之分解 立體圖。圖8係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0之分解立體圖。 圖9及10係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0附裝於後鏡筒3 2 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1 1係說明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0附裝於後鏡筒3 2 之情形的視圖。 圖1 2係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0附裝於後鏡筒3 2之狀 態的橫剖視圖。 圖13係顯示第1及第2活動體48及50附裝於一底 座46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14及15係顯示第1及第2活動體48及50以及一 固定透鏡飽持架5 2附裝於底座46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1 6係說明一可撓印刷電路板8 0附裝情形之視圖。 圖1 7係圖1 6之一主要部分放大視圖。 -14- 200912513 如圖7及11所示,後鏡筒32具有一主體板3204, 其於一垂直成像光學系統14之平面上延伸,且開口 3202 形成於主體板3 204的中央。 三個第1抵接表面3 8以其間幾乎相等隔距設在一圓 周上,該圓周於主體板3204之一面向前方之前表面 3204A上繞開口 3202處具有作爲圓心之成像裝置18之成 像表面之中心。 三個第1抵接表面38於一垂直於成像光學系統14之 光軸之相同平面上延伸。 如於圖1 1及12中所示,沿厚度方向貫穿主體板 3204之諸螺釘插入孔40分別形成於諸第1抵接表面38 之諸中心。 如於圖1 0及1 1中所示,二夾具插入孔42於其間留 有間隔,沿厚度方向貫穿,循圓周方向形成於主體板 3 204中一具有較將三個第1抵接表面38之外周相互連接 之圓周更大之半徑的圓周上。 於本實施例中,如於圖1 1中所示,諸夾具插入孔42 形成於設在主體板3204之前表面32〇4A上之向後凹部 3206之諸底壁上,貫穿主體板3204。 如於圖10及12中所示,各具有與諸螺釘插入孔40 之每一者同軸且較其更大之半徑之諸凹部44形成於諸螺 釘插入孔40在面向後方之主體板3204之一後表面3204B 上諸開口處。 諸螺釘插入孔40各形成具有較底座46之稍後說明之 -15- 200912513 諸螺孔5 6之每一者之孔徑更大的內徑,以確保螺 孔40與螺入諸螺孔56之螺釘4(圖8)之每一者之 之一間隙。 如於圖7及8中所示,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0 座46、第1活動體48、第2活動體50、移位透鏡 定透鏡保持架52及固定透鏡36。 如於圖8中所示,底座4 6具有一沿一垂直於 學系統14之光軸之平面上延伸之主體板4602,且 4604形成於主體板4602之中心,以確保一用於成 系統1 4之光路。 三個第2抵接表面54繞開口 4604形成於面向 底座46之一後表面上。 三個第2抵接表面5 4於一垂直於成像光學系糸 光軸之相同平面上延伸,並可與諸第1抵接表面 觸。 如於圖8及12中所示,於主體板4602中沿厚 延伸之諸螺孔5 6分別形於諸第2抵接表面5 4之諸 諸螺孔5 6形成於對應底座4 6之諸螺釘插入孔4 0 置。 如於圖1 1中所示,設置諸凸緣4606,在面向 底座46之後表面上對應諸凹部3 206處,插入後丨 之諸凹部3 20 6。如於圖8中所示,諸夾具啣接凹吾 成於對應面向後方之諸凸緣4606之諸後表面上諸 釘插入 外周間 包含底 34、固 成像光 一開口 像光學 後方之 E 14之 38接 度方向 中心。 之諸位 後方之 竟筒32 "8形 夾具插 -16- 200912513 入孔4 2 (圖1 1 )處。 如於圖7中所示,一磁鐵60及一軛62設成可於面向 前方之底座46之前表面之一上部中沿垂直方向移動’且 一磁鐵64及一軛66設成可於面向前方之底座46之前表 面之一右側部中沿一正交垂直方向之橫向移動。 橫向延伸之諸導軸68可裝卸地設在面向前方之底座 46之前表面之開口 4604上方及下方。 二個定位銷8 8及三個突面7 2分別留有間隔’沿圓周 方向,突出地設在面向前方之底座46之前表面上繞開口 4604 處。 諸定位銷88各具有一基底單元7002 ’以及一小徑單 元,其設在基底單元7〇〇2之頂端上’並具有較基底單元 7 0 0 2小的直徑。 三個突面72之頂端形成爲於一垂直於光軸之相同平 面上延伸之諸定位表面7 202。諸螺孔7204分別形成於諸 定位表面7202之諸中心。 如於圖8中所示,第1活動體48具有一圓形開口 4802以及一繞開口 4802之支架4804。 諸軸承4806突出地設在面向後方之支架4804中複數 位置。至少二軸承4806可滑動地連接於位在開口 4604上 方的導軸6 8 (圖7)。至少一軸承4 8 0 6可滑動地連接於位 在開口 4604下方的導軸68(圖7)。 垂直延伸之諸導軸74可裝卸地設在面向前方之支架 4 8 0 4中諸位置,並分別設於開口 4 8 0 2之左右。 -17- 200912513 如於圖8中所示,第2活動體5 0具有一圓形開口 5002以及一繞開口 5002之支架5004。 移位透鏡34保持於開口 5 002中。 二軸承5006留有間隔,沿垂直方向突出地設在面向 後方之支架5004之諸位置,並設在開口 5002之右側。 —軸承5006突出地設在面向後方之支架5004中及開 口 5 0 0 2右側之一位置。 一導軸74可滑動地連接於開口 5 002右側之二軸承 5006。一導軸74可滑動地連接於開口 5002左側之一軸承 5006 ° 因此,第1活動體48組裝成可透過諸軸承4806及諸 導軸68,相對於底座46橫向移動,且第2活動體50組 裝成可透過諸軸承5 006及諸導軸74,相對於第1活動體 48垂直移動,俾移位透鏡34被支撐成可於一垂直於成像 光學系統14之光軸之平面上,相對於底座46移動。 換言之,第1活動體48被支撐成可沿在一垂直於光 軸之平面上延伸之一第1虛軸線,相對於底座46移動, 且第2活動體50藉第1活動體48支撐成可沿在一垂直於 光軸之平面上垂直於第1虛軸線延伸之一第2虛軸線移 動。 扁平線圈76及78分別設於支架5 004中開口 5002上 方及對應磁鐵60之一位置以及支架5 004中開口 5 002右 側及對應磁鐵64之一位置,扁平線圈76及78之軸線平 行於光軸。 -18- 200912513 如於圖7及8中所示,一向前突出,換言之’朝固定 透鏡保持架52突出之定位銷88設在支架5004中開口 5002上方之一部分與開口 5002右側之一部分間之交界 上。 於本實施例中,第2活動體50藉由於一模中形成合 成樹脂形成,且開口 5002及定位銷88藉一相同模零件高 精度形成。 移位透鏡 34插入開口 5002內,並附裝於支架 5 004 ° 因此,移位透鏡3 4及定位銷8 8就其等之位置而言, 高精度設於一垂直於移位透鏡34之光軸之平面上。 如於圖7、8及13中所示,固定透鏡保持架52附裝 於底座46,以覆蓋第1活動體48及第2活動體50,第1 活動體48及第2活動體50與底板46組裝在一起。 如於圖8中所不,固定透鏡保持架52具有一圓形開 口 5202,以及一繞開口 5202放置之支架5204。 固定透鏡36保持於開口 5 202中。 諸軛82及84分別設在支架5204中開口 5202上方及 對應扁平線圈76之一位置,以及支架5204中開口 5202 右側及對應扁平線圈76之一位置。 與定位銷88之諸小徑單元7004(圖7)啣接之二定位 孔5206形成於面向後方之支架5204之一後表面上。二定 位孔5 2 0 6之一圓形,另一個形成爲一長孔。 形成三個定位表面5208,其等可在面向後方之支架 -19- 200912513 5204之一後表面上,與諸突面72之諸定位表面7202(圖 7)接觸。諸螺釘插入孔5210形成於諸定位表面5208上, 俾諸陽螺釘螺入諸螺孔72 04中。 因此,如於圖14及15中所示,藉由以下步驟,將固 定透鏡保持架52以及第1及第2活動體48及50與底座 46組裝在一起:使固定透鏡保持架52之定位表面5208 與底座46之諸突面72之諸定位表面7202接觸,第1活 動體48及第2活動體50倂入底座46中;將底座46之諸 定位銷88之諸小徑單元7004配合於固定透鏡保持架52 之諸定位孔5206中;自諸螺釘插入孔52 10將諸螺釘2螺 入諸螺孔7204中;以及緊固諸螺釘2。 在此,如於圖12中所示,底座46之軛62之磁鐵 6 〇、第2活動體5 0之扁平線圈7 6以及固定透鏡保持架 5 2之軛8 2放置在一平行於光軸的直線上。 亦即,形成一自磁鐵60經過扁平線圈76到軛82以 及自軛82經過軛62到磁鐵60的磁路。 一垂直移動第2活動體50之力量藉自致動器驅動器 126(圖3)傳送一驅動訊號至扁平線圈76所產生之一磁場 與磁鐵6 0之一磁場間的磁力相互作用產生。 因此’磁鐵60、輾62及82及扇平線圈76形成一垂 直移動第2活動體50之第1致動器。 如於圖8中所示,一定位凹部90設在支架5204中對 應定位銷8 8之位置,第2活動體5 0之定位銷8 8插入該 定位凹部90內。 -20- 200912513 定位凹部90具有相互面對的二對壁90A及90B,此 等壁容許定位銷8 8在一垂直於光軸之平面上,沿二相互 垂直的方向移動,並決定定位銷88之移動範圍。 於本實施例中,固定透鏡保持架52藉由於一模中形 成合成樹脂形成,且開口 5 202及定位銷90(二對壁90A 及9 0B)藉一相同模零件高精度形成。 固定透鏡 36插入開口 5202內,並附裝於支架 5204 ° 因此,固定透鏡36及定位凹部90之二對壁90A及 9 0B高精度設於一垂直於固定透鏡36之光軸之平面上。 於本實施例中,定位銷88及定位凹部90形成一設在 自第2活動體5 0至固定透鏡保持架5 2之區域中的移動控 制結構’容許第2活動體5 0沿上述二方向移動,並控制 第2活動體50之移動範圍。 底座46之磁鐵64及軛66、第2活動體50之扁平線 圏78以及固定透鏡保持架52之軛84放置在一平行於光 軸的直線上。 亦即’形成一自磁鐵60經過扁平線圈78到軛84以 及自軛8 4經過軛6 6到磁鐵6 4的磁路。 一垂直移動第2活動體50之力量藉自致動器驅動器 1 2 6 (圖3 )傳送—驅動訊號至扁平線圏7 8所產生之一磁場 與磁鐵64之一磁場間的磁力相互作用產生。 因此’磁鐵6 4、軛6 6及8 4及扁平線圈7 8形成一垂 直移動第2活動體5〇之第2致動器。 -21 - 200912513 於本實施例中,第1及第2致動器形成一致動器8 6 其於一垂直於成像光學系統14之光軸之平面中移動移位 透鏡34。 如於圖1 6中所示,一驅動訊號透過可撓印刷電路板 8 〇,自致動器驅動器1 2 6 (圖3 )傳送至扁平線圈7 6及7 8。 可撓印刷電路板80具有:一線圈側連接單元80A, 連接於扁平線圈76及78; —驅動器側連接單元80C,連 接於致動器驅動器126 ;以及一中間單元80B,將線圏側 連接單元80A連接於驅動器側連接單元80C。 線圈側連接單元80 A沿面向前方之第2活動體5 0之 支架5004之一前表面延伸。 中間單元80B呈弧形延伸於一自第2活動體50上之 一部分至第2活動體50右側之一部分,並具有移位透鏡 3 4之光軸作爲圓心的圓周上。 驅動器側連接單元80C縱向延伸於第2活動體50右 側之一部分中,並具有一摺疊部分。 如於圖1 7中所示,一凹口 8002形成於線圈側連接單 元8 0 A與中間單元8 0B間之一交界的橫向中心。 一與凹口 8002相配合之突起5010設在第2活動體 50之支架5004中對應凹口 8002的位置。支架5004具有 二鎖緊爪5 0 1 2,自外側橫向鎖緊中間單元8 0B中接近線 圈側連接單元80A與中間單元80B之交界之一位置的二 側。 中間單元80B自線圈側連接單元80A向後彎曲約90° -22- 200912513 ,凹口 8002與突起501 0配合,中間單元80B之二側被二 鎖緊爪5 0 1 2鎖緊。 彎曲90°之中間單元80Β設有一確保於中間單元80Β 與透鏡鏡筒16之內周(直線傳播導環1612(圖6)之內周)間 之間隙,以及一確保於中間單元80B與第1及第2活動體 48及50間之間隙。中間單元80B以中間單元80B之厚度 方向朝向移位透鏡34之光軸,呈弧形沿移位透鏡34之光 軸周邊延伸。 亦即,可撓印刷電路板8 0之縱向中間單元8 Ο B以中 間單元80B之橫向平行於成像光學系統1 4之光軸,呈弧 形延伸,該弧形於不與第1及第2活動體48及50相干涉 處以成像光學系統1 4之光軸爲中心。 因此,中間單元80B具有一充分確保的長度,並容易 根據第2活動體5 0的移動,沿一垂直於光軸之平面彎 曲。而且,由於中間單元80B不與透鏡鏡筒16之內周接 觸,因此,可減少自中間單元8 Ο B施加於第2活動體5 0 之中間單元80B之反作用力。這在藉驅動器86(圖12)所 作移位透鏡3 4之確實及平穩移動方面很有利。 如於圖9及1 0中所示,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0與後鏡 筒3 2組裝在一起。 如於圖7及1 1中所示,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〇藉由將 底座46之凸緣4606插入諸凹部3206,並自主體板3204 後面將諸螺釘4螺緊於諸墊圈6、錐形螺旋彈簧8、後鏡 筒32之主體板3204之螺釘插入孔40以及底座46之螺孔 -23- 200912513 72 04,與後鏡筒32組裝在一起。 於此情況下,如圖10所示,底座4 6之第2抵接面 54藉一透過將壓縮錐形螺旋彈簧8(圖11)壓縮於主體板 3 204之後表面3 204B上之諸凹部44之諸底壁與諸螺釘4 之諸螺頭間所產生的驅動力量,抵接後鏡筒3 2之第1抵 接表面3 8。 後鏡筒32之螺釘插入孔40形成各具有一較諸螺孔 56之每一者的孔徑更大的內徑,以確保螺釘插入孔40與 螺入諸螺孔5 6之諸螺釘4 (圖8 )之每一者之·外周間的間 隙。因此,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0被支撐成可於一垂直於 成像光學系統14之光軸的平面中移動。 因此,於本實施例中,一將底座46支撐成可相對於 後鏡筒3 2,沿一垂直於光軸的平面移動的支撐機構包含 第1抵接表面3 8、第2抵接表面5 4、錐形螺旋彈簧8、 諸螺釘4及諸螺釘插入孔40。 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0以此方式暫時與後鏡筒3 2組裝 在一起。 成像光學系統14設計成當移位透鏡34與成像光學系 統14之光軸一致,移位透鏡34處於一中立位置,而該中 立位置係在移位透鏡3 4之移動範圍內的中心,具體而 言,移位透鏡34處於移位透鏡34之垂直移動範圍內之中 心位置以及移位透鏡3 4之橫向移動範圍內之中心位置 時,具有最佳光學性質。 於本實施例中,一屬於移位透鏡34之移動範圍內之 -24- 200912513 中心的中立位置係當定位銷8 8處於二對壁9 0 A及 中心,此等壁90A及90B於定位凹部90中彼此 時,移位透鏡3 4之一位置,亦即,係當定位銷8 8 位凹部9 0之中心時,移位透鏡3 4之一位置。成像 統1 4設計成在移位透鏡3 4處於中立位置下,具有 質。 其次,將說明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0相對於後差 之位置調整。 該位置調整可藉由附裝成像裝置1 8於後鏡筒2 法或將一測試圖附裝於後鏡筒3 2而非成像裝置1 8 進行。 首先,將說明附裝成像裝置1 8於後鏡筒3 2之 法。 於此情況下,將一解析度評估測試圖放置於透 16前面’且測試圖之一影像藉成像光學系統14形 像裝置18之成像表面上。 將一驅動訊號送至驅動器86,使移位透鏡34 中立位置,該中立位置係移位透鏡3 4之移動範圍 心。 中立位置係移位透鏡34之垂直移動範圍內之 位置以及移位透鏡3 4之橫向移動範圍內之一中心 於本實施例中,中立位置係如上述,當定位銷8 8 位凹部90之中心時,移位透鏡34之一位置。 藉由使用控制單元1 0 8控制驅動器致動器1 2 6 90B之 相面對 處於定 光學系 最佳性 竟筒32 之方 之方法 前一方 鏡鏡筒 成於成 處於一 內之中 一中心 位置。 處於定 ,同時 -25- 200912513 使用位置檢測器1 28檢測第2活動體的位置,進行此種移 位透鏡3 4於中立位置中的定位。 具體而言,控制單元108透過驅動器致動器126控制 驅動器86而垂直移動第2活動體50,且當第2活動體50 之定位銷88與固定透鏡保持架52之定位凹部90之上及 下壁90A之每一者接觸時,位置檢測器128檢測第2活 動體50之上下位置。 控制單元1 08由所檢測上下位置計算垂直移動範圍, 並將移動範圍之中心定爲垂直移動範圍內之中心位置。 控制單元1 0 8透過驅動器致動器1 2 6控制驅動器8 6 而橫向移動第2活動體5 0,且當第2活動體5 0之定位銷 88與固定透鏡保持架52之定位凹部90之左及右壁90A 及9 0B之每一者接觸時,位置檢測器128檢測第2活動體 5 0之左右位置。 控制單元1 0 8由所檢測左右位置計算垂直移動範圍, 並將移動範圍之中心定爲橫向移動範圍內之中心位置。 控制單元1 0 8由以此方式獲得之垂直中心位置及橫向 中心位置決定移位透鏡34之中立位置’並透過驅動器86 移動第2活動體50’俾移位透鏡34處於中立位置。 如圖1 0所示,一調整夾具(未圖示)之二定位銷分別 透過夾具插入孔42,自後鏡筒32後面’與底座46之夾 具啣接凹部5 8啣接。 其次,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0透過調整夾具之諸調整 銷,在一垂直於光軸之平面中移動,以進行位置調整,俾 -26- 200912513 成像裝置1 8所形成之測試圖之影像資料具有習知方法評 估的最佳解析度,換言之,成像光學系統1 4具有最佳光 學性質。 因此,藉由該位置調整,於移位透鏡3 4之中立位置 中’移位透鏡3 4之光軸與成像光學系統1 4之光軸一致。 其次,將說明附裝一測試圖於後鏡筒3 2而非成像裝 置1 8之方法。 於此情況下,一具有一列印於光學透明薄膜上之解析 度評估圖之測試圖附裝於後鏡筒32之後表面3204B上, 俾測試圖面對後鏡筒32之開口 3202。 一屏幕放置於透鏡鏡筒16的前方,且以一預定光源 自測試圖後方照射附裝於後鏡筒3 2之測試圖。 因此,測試圖之一影像透過成像光學系統1 4投射於 屏幕上。 如於前一方法中,將一驅動訊號送至致動器86,以 放置移位透鏡3 4於一中立位置,該中立位置係移位透鏡 3 4移動範圍內之一中心。 如於圖1〇中所示,一調整夾具(未圖示)之二定位输 分別透過諸夾具插入孔42,自後鏡筒32後方,與底座46 之夾具啣接凹部58啣接。 其次,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0透過調整夾具之調整 銷,於一垂直於光軸之平面中移動,以進行位置調整,俾 投影於屏幕上之測試圖的影像具有以習知方法(例如,視 覺上觀察)評估之最佳解析度’換言之’成像光學系統i 4 -27- 200912513 具有最佳光學性質。 因此,藉由該位置調整,於移位透鏡3 4之中立位置 中,移位透鏡34之光軸與成像光學系統14之光軸一致。 於如上述完成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〇相對於後鏡筒3 2 之位置調整後’三個凹部44自後鏡筒3 2充塡一可紫外線 固化之黏著劑,且以紫外線照射所充塡之可紫外線固化之 黏著劑’並將諸螺釘4之螺頭固定於後鏡筒3 2。 因此,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0不動地固定於後鏡筒 32,並完全組裝透鏡鏡筒16。 因此,於本實施例中,可紫外線固化之黏著劑形成一 將底座46固定於後鏡筒32之固定裝置。 使用成像裝置1 〇,如以下進行成像。 具體而言’啓動成像設備10,俾可使用影像模糊校 正單元30進行成像。 其次,控制單元108使用設於第2活動體50中之定 位銷88以及設於固定透鏡保持架52之定位凹部90之二 對壁90A及90B,以上述方式,進行將移位透鏡34放置 於中立位置之初始操作。 於完成初始操作之後,控制單元1 0 8進行對應於正常 成像操作之控制,並根據校正影像模糊之振動產生量,移 動移位透鏡3 4。 如以上說明,於本實施例中,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0 包含底座46,其將移位透鏡34支撐成可於一垂直於成像 光學系統14之光軸之平面中移動,且透鏡鏡筒16包含一 -28- 200912513 支撐機構,其將底座46支撐成可沿一垂直於光軸之平 面’相對於後鏡筒32移動,且一固定裝置將底座46固定 於後鏡筒3 2。 因此,在移位透鏡3 4調整後,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0 之底座46可固定於後鏡筒32。 當爲了在尺寸上沿光軸之一方向以及一垂直於光軸之 方向縮小成像光學系統14,形成成像光學系統14之各透 鏡群之折射率增加時,各透鏡之一弧度之中心位置(中心 軸)偏離成像光學系統1 4之光軸之位置偏差大幅影響成像 光學系統1 4之性能。因此,即使發生微小的位置偏差, 解析度及環境光量仍容易減少。惟,於本實施例中,在移 位透鏡34之光軸因以上理由而與成像光學系統14之光軸 —致下,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0之底座46可固定於後鏡筒 3 2。因此,透鏡鏡筒1 6及成像設備1 0可有利地在尺寸上 縮小,同時確保成像光學系統1 4之光學性能。 當一透鏡鏡筒係一種可摺疊透鏡鏡筒,並具有一影像 模糊校正單元之移位透鏡,其位於一成像光學系統之光軸 之一中間位置時,移位透鏡位於一凸輪環或一直線傳播導 環內,導致難以使用一調整夾具,自透鏡鏡筒外側調整移 位透鏡之一位置。惟,於本實施例中,支撐機構設於位在 透鏡鏡筒16之後緣上的後鏡筒32中。其有利之處在於’ 縱使透鏡鏡筒1 6係一種可摺疊透鏡鏡筒,仍可容易調整 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0之一位置。 本實施例之透鏡鏡筒16包含:成像光學系統14;以 -29- 200912513 及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0,其於一垂直於成像光學系統1 4 之光軸之平面移動形成成像光學系統14之移位透鏡34。 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0包含保持移位透鏡3 4之第2活動體 50,且設成可於一垂直於光軸之平面上,沿二相互垂直的 方向移動。保持形成成像光學系統14之固定透鏡36之固 定透鏡保持架52位於第2活動體50之前方。移動控制結 構設在自第2活動體50至固定透鏡保持架52之區域中, 以容許第2活動體50沿二方向移動,並控制第2活動體 50之移動範圍。因此,透鏡鏡筒16具有以下優點。 具體而言,可使用設於第2活動體50中之定位銷88 以及設於固定透鏡保持架52之定位凹部90,於一垂直於 移位透鏡34之光軸之平面中,沿二相互垂直的方向決定 移動範圍,並將移位透鏡34放置於源自移動範圍之中立 位置。 當爲了在尺寸上沿光軸之一方向以及一垂直於光軸之 方向縮小成像光學系統1 4,形成成像光學系統1 4之各透 鏡群之折射率增加時,各透鏡之一弧度之中心位置(中心 軸)偏離成像光學系統14之光軸之位置偏差大幅影響成像 光學系統1 4之性能。因此,即使發生微小的位置偏差, 解析度及環境光量仍容易減少。惟,於本實施例中,移位 透鏡3 4之光軸可因以上理由而於移位透鏡3 4中的中立位 置中精確地匹配固定透鏡26之光軸。因此,透鏡鏡筒16 及成像設備1 〇可在尺寸上縮小,同時確保成像光學系統 1 4之光學性能。 -30- 200912513 由於第2活動體5 0之開口 5 0 0 4及定位銷8 8形成於 一相同模中,因此,可確保定位銷8 8與附裝於開口 5 0 04 之移位透鏡34之光軸之相對關係精確度。而且,由於固 定透鏡保持架52之開口 5204及定位凹部90之二對壁 90Α及90Β形成於一相同模中,因此,可確保諸壁90Α 及90Β與附裝於開口 5204之移位透鏡36之光軸之相對關 係精確度。 因此,移位透鏡3 4之光軸可更有利地容許精確地於 移位透鏡34之中立位置匹配固定透鏡36之光軸,且透鏡 鏡筒1 6及成像設備1 0可有利地在尺寸上縮小,同時確保 成像光學系統1 4之光學性能。 於本實施例中,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0之底座46與透 鏡鏡筒1 6之後鏡筒3 2分離;惟,於本發明之實施例中, 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0之底座46顯然可與透鏡鏡筒16之 後鏡筒32形成爲一體。 於本實施例中,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0位於後鏡筒3 2 之前方;惟’上述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0可位於透鏡鏡筒 1 6之中間。 於本實施例中’定位銷88及定位凹部90形成一設在 自第2活動體50至固定透鏡保持架52之區域中的移動控 制結構,容許第2活動體5 0沿上述二方向移動,並控制 第2活動體5 0之移動範圍;惟’可設置定位銷8 8於固定 透鏡保持架52中,並設置定位凹部9〇於第2活動體50 中。 -31 - 200912513 進而,移動控制結構可藉個別形成一沿二方向之一控 制移動範圍之結構以及一沿二方向之另一者控制移動範圍 之結構形成;惟,根據本實施例,此結構可有利地簡化。 形成移動控制結構之諸構件不限於上述銷及凹部’且 可應用種種習知結構於該結構。 於本實施例中,透鏡鏡筒1 6安裝於一作爲成像設備 1 0之數位相機上;惟,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透鏡鏡 筒1 6可安裝於諸如視訊攝影機之種種成像設備。 熟於此技藝人士當知,依在所附申請專利範圍或其均 等物之範疇內設計要件及其他因素而定,可能發生種種變 更、組合 '次組合及改變。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一成像設備10之前面立體圖。 圖2係一成像設備1 0之後面立體圖。 圖3係顯示一成像設備1 0之控制系統之方塊圖。 圖4係一處於收容狀態之透鏡鏡筒1 6之立體圖。 圖5係一處於突出狀態之透鏡鏡筒1 6之立體圖。 圖6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一透鏡鏡筒i 6 之結構之分解立體圖。 圖7係一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0及一後鏡筒32之分解 立體圖。 圖8係一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0之分解立體圖。 圖9係一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0附裝於一後鏡筒3 2之 -32- 200912513 狀態的分解立體圖。 圖10係一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0附裝於—後鏡筒32 之狀態的分解立體圖。 圖1 1係說明一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 0附裝於—後鏡汽 3 2之情形的視圖。 圖12係一影像模糊校正單元30附裝於—後鏡筒32 之狀態的橫剖視圖。 圖13係顯示第1及第2活動體48及5〇附裝於—底 座46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14係顯示第1及第2活動體48及5〇以及—固定 透鏡飽持架52附裝於一底座46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15係顯示第1及第2活動體48及50以及—固定 透鏡飽持架52附裝於一底座46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1 6係說明一可撓印刷電路板80附裝情形之視圖。 圖1 7係圖1 6之一主要部分放大視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4 :螺釘 6 :墊圈 8 :錐形螺旋彈簧 1 〇 :成像設備 1 2 :封裝 1 2 〇 1 :鏡筒 1 202 :握把 -33- 200912513 1 204 :快門按鈕 1 2 0 6 :操作環 1 2 1 0 :取景器 1 2 1 2 :操作按鈕 1 2 1 4 :十字鍵 12A :前表面 12B :後表面 12C :上表面 1 4 :成像光學系統 14A :第1透鏡群 14 B :第2透鏡群 1 4 C :第3透鏡群 14D :聚焦透鏡 1 6 :透鏡鏡筒 1 602 :第1群透鏡架 1 6 04 :第2群透鏡架 1 606 :光闌 1 60 8 :第3群透鏡架 1 6 1 0 :凸輪環 1610A,1612A:凸輪槽 1 6 1 2 :直線傳播導環 1 6 1 4 :聚焦透鏡保持架 1 620 :驅動機構 1 8 ·成像裝置 -34- 200912513 1 8A :第1群透鏡 1 8 B :第2群透鏡 1 8 C :第3群透鏡 2 〇 :顯示面板 3 〇 :影像模糊校正單元 3 2 :後鏡筒 3202 :開口 3 2 04 :主體板 3204A :前表面 3204B :後表面 3 206 :凹咅 34 :移位透鏡 3 6 :固定透鏡 3 8 _·第1抵接表面 40 :螺釘插入孔 42 :夾具啣接凹部 44 :凹部 46 :底座 4602 :主體板 4604 :開口 4606 :凸緣 48 :第1活動體 4802 :開口 4804 :支架 -35 200912513 4 8 0 6 :軸承 5 〇 :第2活動體 5 002 :開口 5 004 :支架 5 0 0 6:軸承 5 2 :固定透鏡保持架 5202 :開口 5204 :支架 5206 :定位孔 5208 :定位表面 5 2 1 0 :螺釘插入孔 5 4 :第2抵接表面 5 6 :螺孔 5 8 :夾具啣接凹部 6 0 :磁鐵 62 :軛 64 :磁鐵 6 6 :轭 68 :導軸 70 :定位銷 7002 :基底單元 7004 :小徑單元 72 :突面 7202 :定位表面 200912513 7 2 0 4 ·•螺孔 74 :導軸 76,78 :扁平線圏 8 〇 :可撓印刷電路板 8002 :凹口 80Α :線圈側連接單元 8 0 Β :中間單元 80C :驅動器測連接單元 82 :軛 86 :致動器 8 8 :定位銷 90 :定位凹部 90Α,90Β :壁 102 :影像訊號放大單元 104 :影像訊號處理器 106 :影像訊號記錄/複製單元 1 0 8 :控制單元 1 1 〇 :監視器驅動器 1 1 2 :內記憶器 1 1 4 :記憶卡介面 1 1 6 :記憶卡插槽 1 18 :外輸入/輸出介面 120 :外輸入/輸出端子 122 :振動檢測器 -37 - 200912513 124 :振動訊號處理器 126 :驅動器致動器 1 2 8 :位置檢測器 1 3 0 :位置檢測訊號處理器 1 4 0 :記憶卡 -38-

Claims (1)

  1. 200912513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透鏡鏡筒,包括: 一後鏡筒’一成像裝置可附裝於該後鏡筒; 一成像光學系統,將一目標影像導至該成像裝置;以 及 一影像模糊校正單元,於一垂直於該成像光學系統之 光軸之平面中移動一形成該成像光學系統之移位透鏡;其 中, 該影像模糊校正單元包含一底座,其支撐該移位透鏡 於一垂直於該成像光學系統之光軸之平面中;且 該透鏡鏡筒包含一支撐機構,其將該底座支撐成可沿 一垂直於該光軸之平面,相對於該後鏡筒移動:且 一固定裝置將該底座固定於該後鏡筒。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透鏡鏡筒,其中,該支撐 機構包含: 一第1抵接表面,設於該後鏡筒面對該影像模糊校正 單元處,並延伸於一垂直於該光軸之平面中; 一第2抵接表面,設於該底座中,並可與該第1抵接 表面接觸;以及 一激發構件,沿該第2抵接表面抵接該第1抵接表面 之方向激發該底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透鏡鏡筒,其中,該支撐 機構包含: 一第1抵接表面,設於該後鏡筒面對該底座處’並延 -39- 200912513 伸於一垂直於該光軸之平面中; 一第2抵接表面,設於該底座中,並可與該第1抵接 表面接觸, 一螺桿構件,平行於該光軸延伸,附裝於該後鏡筒及 該底座之一,並藉該後鏡筒及該底座之另一者支撐成可於 一垂直於該光軸之平面中移動;以及 一螺旋彈簧,繞該螺桿構件之一軸捲繞,設在該螺桿 構件之螺頭與該後鏡筒及該底座之另一者之間,並沿該第 2抵接表面抵接該第1抵接表面之方向激發該底座。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透鏡鏡筒,其中,該影像 模糊校正單元包含: 一第1活動體,被支撐成可沿在一垂直於該光軸之平 面上延伸之第1虛軸線,相對於該底座移動; 一第2活動體,保持該移位透鏡,且被支撐成可沿在 一垂直於該光軸之平面上垂直於該第1虛軸線延伸之第2 虛軸線,相對於該第1活動體移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透鏡鏡筒,其中,該影像 模糊校正單元包含: 一第1活動體,被支撐成可沿在一垂直於該光軸之平 面上延伸之第1虛軸線,相對於該底座移動; 一第2活動體,保持該移位透鏡,且被支撐成可沿在 一垂直於該光軸之平面上垂直於該第1虛軸線延伸之第2 虛軸線,相對於該第1活動體移動;以及 一致動器,沿該第1及該第2虛軸線移動該第2活動 -40- 200912513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透鏡鏡筒,其中,該影像 模糊校正單元包含: 一第1活動體,被支撐成可沿在一垂直於該光軸之平 面上延伸之第1虛軸線,相對於該底座移動; 一第2活動體,保持該移位透鏡,且被支撐成可沿在 一垂直於該光軸之平面上垂直於該第1虛軸線延伸之第2 虛軸線,相對於該第1活動體移動;以及 一致動器’沿該第1及該第2虛軸線移動該第2活動 體; 該致動器包含一附裝於該第2活動體之線圈以及一附 裝於該後鏡筒之磁鐵; 一驅動訊號藉一可撓印刷電路板送至該線圈;且 該可撓印刷電路板之一縱向中間單元,以該中間單元 之橫向平行於該成像光學系統之光軸,呈弧形延伸,該弧 形於不與該第1及第2活動體相干涉處以該成像光學系統 之光軸爲中心。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透鏡鏡筒,其中, 該後鏡筒具有一夾具插入孔,其平行於該光軸貫穿形 成;且 一夾具啣接單元設在該底座面對該夾具插入孔處,該 底座透過該支撐機構,被該後鏡筒所支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透鏡鏡筒,其中,該移位 透鏡放置於形成該成像光學系統之光學構件中最接近該成 -41 - 200912513 像裝置處。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透鏡鏡筒,其中,該成像 光學系統包含一個以上透鏡,該等透鏡設在該移位透鏡前 面,可沿該光軸,相對於該後鏡筒移動。 1 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透鏡鏡筒,其中, 該成像光學系統包含一個以上透鏡,該等透鏡設在該 移位透鏡前面,可沿該光軸,相對於該後鏡筒移動;以及 位於該移位透鏡前面之一個以上透鏡全部或一部分形 成爲一可摺疊透鏡鏡筒,其移動最接近該成像裝置之一收 容位置與該等透鏡自該收容位置向前移動之一突出位置之 間。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透鏡鏡筒,其中,在該 移位透鏡處於一中立位置而該中立位置係該移位透鏡之移 動範圍內之中心下,該成像光學系統具有最佳光學性質。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之透鏡鏡筒,其中,該底 座固定於該後鏡筒,俾在該移位透鏡處於一中立位置而該 中立位置係該移位透鏡之移動範圍內之中心下,該成像光 學系統具有最佳光學性質。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透鏡鏡筒,其中,該固 定裝置係一黏著劑。 1 4 . 一種透鏡鏡筒,包含·· 一 1¾ 同, 一成像光學系統,將一目標影像導入該鏡筒;以及 一影像模糊校正單元,於一垂直於該成像光學系統之 -42- 200912513 光軸之平面中移動一形成該成像光學系統之移位透鏡;其 中, 該鏡筒包含··一後鏡筒,以及一前鏡筒,其自該後鏡 筒出現並沒入: 該影像模糊校正單元包含一底座,其支撐該移位透鏡 於一垂直於該成像光學系統之光軸之平面中;且 該透鏡鏡筒包含一支撐機構,其將該底座支撐成可沿 一垂直於該光軸之平面,相對於該後鏡筒移動;且 一固定裝置將該底座固定於該後鏡筒。 -43-
TW097113134A 2007-04-10 2008-04-10 Lens barrel TW200912513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02674A JP2008261917A (ja) 2007-04-10 2007-04-10 レンズ鏡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12513A true TW200912513A (en) 2009-03-16

Family

ID=39984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13134A TW200912513A (en) 2007-04-10 2008-04-10 Lens barrel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924513B2 (zh)
JP (1) JP2008261917A (zh)
CN (1) CN101285984B (zh)
TW (1) TW20091251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13844B (zh) * 2008-09-17 2013-11-01 Sony Corp 透鏡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65509B (zh) * 2017-06-29 2019-07-11 日商日本電產三協股份有限公司 帶抖動修正功能的光學單元及其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37594A (ja) * 2010-05-10 2011-11-24 Sony Corp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WO2012073518A1 (ja) * 2010-12-03 2012-06-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カム機構
JP5884242B2 (ja) * 2012-10-15 2016-03-15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アクチュエータ、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
JP2016126138A (ja) * 2014-12-26 2016-07-11 株式会社ニコン 振れ補正装置、レンズ鏡筒、光学装置
JP6632301B2 (ja) * 2015-10-02 2020-01-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2018085614A (ja) * 2016-11-23 2018-05-31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18097228A (ja) * 2016-12-15 2018-06-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光学機器
CN106667438B (zh) * 2016-12-26 2019-07-26 中电科软件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中医舌面仪
CN106646806A (zh) * 2016-12-26 2017-05-10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一种滤光片固定及加热装置与一种光学遥感器
JP7159005B2 (ja) * 2018-10-30 2022-10-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ぶれ補正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光学機器
CN109375459B (zh) * 2018-12-10 2024-01-23 杭州炽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自由曲面的虚像成像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6074A (ja) * 1993-07-21 1995-02-07 Nikon Corp 振れ防止装置
JPH07181539A (ja) * 1993-12-21 1995-07-21 Nikon Corp 防振レンズ鏡筒
US5680251A (en) * 1994-01-21 1997-10-21 Nikon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having a vibration compensation lens unit with moveable lens support member
JP3867363B2 (ja) * 1997-08-29 2007-01-10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レンズ鏡筒
JP2001296463A (ja) * 2000-04-12 2001-10-26 Nikon Corp レンズ枠構造
JP2002196204A (ja) * 2000-12-26 2002-07-12 Canon Inc 光学機器
JP2004007220A (ja) * 2002-05-31 2004-01-08 Canon Inc 振れ補正カメラ
WO2004031826A1 (ja) * 2002-09-30 2004-04-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沈胴式レンズ鏡筒と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JP4549014B2 (ja) * 2002-11-13 2010-09-2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光学ヘッド装置
JP2004336452A (ja) * 2003-05-08 2004-11-25 Canon Inc 撮像装置
JP2005173160A (ja) 2003-12-10 2005-06-30 Canon Inc 像振れ補正装置および光学機器
JP4617750B2 (ja) * 2004-07-20 2011-01-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像ぶれ補正装置
JP4417234B2 (ja) * 2004-12-01 2010-02-17 Hoya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13844B (zh) * 2008-09-17 2013-11-01 Sony Corp 透鏡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65509B (zh) * 2017-06-29 2019-07-11 日商日本電產三協股份有限公司 帶抖動修正功能的光學單元及其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85984B (zh) 2010-07-28
US7924513B2 (en) 2011-04-12
US20090002826A1 (en) 2009-01-01
JP2008261917A (ja) 2008-10-30
CN101285984A (zh) 2008-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912513A (en) Lens barrel
JP6606297B2 (ja) レンズ案内装置、レンズ移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6572396B2 (ja) レンズ案内装置、レンズ移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US9473703B2 (en) Blur correction apparatus
JP5053985B2 (ja) 駆動装置及びこの駆動装置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4661915B2 (ja) 像ぶれ補正装置、レンズ鏡筒装置及びカメラ装置
US8248722B2 (en)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2008051957A (ja) 撮像光学系の光軸調整方法、及びレンズ装置
US7768722B2 (en) Lens barrel
JP2006184543A (ja) 組レンズの組立て方法、この方法によって組立てられた組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750402B2 (ja) 光学機器
JP2009053671A (ja) Xyステージ、および撮影装置
JPH11271833A (ja) ブレ補正装置及びブレ補正カメラ
JP2009217046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8107533A (ja) レンズ鏡筒の調整構造
JP6662348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2006201690A (ja) レンズ枠位置決め方法
JP2010113081A (ja) レンズ鏡筒、撮像装置、及び軸案内機構の製造方法
JP6136089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2010278667A (ja) 固体撮像ユニット、撮影装置、および固体撮像素子固定方法
JP3794522B2 (ja) 像振れ補正装置
JP2006309054A (ja) レンズ鏡筒、撮像装置及び光学装置
JP2006309053A (ja) ガイド軸の保持方法
JP2009210922A (ja) 像ぶれ補正装置、レンズ鏡筒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6971670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