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04111U - 自移动设备及其自动工作系统 - Google Patents

自移动设备及其自动工作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04111U
CN210804111U CN201920993591.5U CN201920993591U CN210804111U CN 210804111 U CN210804111 U CN 210804111U CN 201920993591 U CN201920993591 U CN 201920993591U CN 210804111 U CN210804111 U CN 2108041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lf
protective cover
moving
module
energy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9359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振东
焦石平
杜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041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041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0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 G05D1/021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34/00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 A01D34/006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 A01D34/008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ed or remotely controlled oper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34/00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 A01D34/001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34/00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 A01D34/01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cutting apparatus
    • A01D34/412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cutting apparatus having rotating cutters
    • A01D34/63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cutting apparatus having rotating cutters having cutters rotating about a vertical axis
    • A01D34/76Driving mechanisms for the cutters
    • A01D34/78Driving mechanisms for the cutters electric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34/00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 A01D34/01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cutting apparatus
    • A01D34/412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cutting apparatus having rotating cutters
    • A01D34/63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cutting apparatus having rotating cutters having cutters rotating about a vertical axis
    • A01D34/81Casings; Hous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75/00Accessories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75/18Safety devices for parts of the machines
    • A01D75/187Removing foreign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05K5/0221Locks; Latch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2101/00Lawn-mowe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Manipulator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移动设备及其自动工作系统,其中,自动工作系统包括在限定的工作区域内移动和工作的自移动设备及为所述自移动设备供电的能源模块,所述自移动设备包括机身、设置于所述机身上且用于带动所述自移动设备移动的移动模块、设置于所述机身上且用于执行工作任务的任务执行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移动模块带动所述自移动设备在限定的区域内移动,并控制所述任务执行模块执行所述工作任务的控制模块;所述能源模块可选择性的被用于给所述自移动设备或不同于所述自移动设备的其他电动工具供电,所述自移动设备包括设有入口且用于收容所述能源模块的收容腔及用于可操作的遮挡所述入口的防护盖,所述自移动设备还包括复位结构以使所述防护盖被打开时,所述防护盖恢复到防水状态。

Description

自移动设备及其自动工作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移动设备及其自动工作系统。
背景技术
自移动设备及其自动工作系统,例如自动割草机及其自动工作系统,自动割草机的自动工作系统包括边界线、自动割草机、充电站等等,自动割草机内设有内置电池包,电池包固定于自动割草机内部无法手动拆卸,必须通过工具拆卸螺丝等才可实现电池包的安装与拆卸。自动割草机能够在没有人工监管的情况下自动执行工作任务,当电能不足时,自动返回充电站为能源模块供电充电。上述内置电池包多为专门针对对应的自动割草机配置的,装机之后即可直接使用。
而其他的电动工具,例如枪钻、电锤、打草机、手推割草机等电动工具则是通过可拆卸的电池包供电,当电动工具没电时,用户只能更换备用的电池包,当备用电池包用完时,用户只能停止工作,将电池包拿回家里或其他充电场所给电池包充电,等充满电才能继续工作,无法保证工作的时效性和延续性。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能够智能工作的自移动设备及其自动工作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工作系统,其包括在限定的工作区域内移动和工作的自移动设备及为所述自移动设备供电的能源模块,所述自移动设备包括:
机身;
移动模块,设置于所述机身上且用于带动所述自移动设备移动;
任务执行模块,设置于所述机身上且用于执行工作任务;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移动模块带动所述自移动设备在限定的区域内移动,并控制所述任务执行模块执行所述工作任务;
所述能源模块可选择性的被用于给所述自移动设备或不同于所述自移动设备的其他电动工具供电,所述自移动设备包括设有入口且用于收容所述能源模块的收容腔及用于可操作的遮挡所述入口的防护盖,所述自移动设备还包括复位结构以使所述防护盖被打开时,所述防护盖恢复到防水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复位结构包括自动复位结构以使所述防护盖在被打开时,所述防护盖自动恢复到防水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自移动设备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防护盖与所述机身的枢转部,以使所述防护盖可绕所述枢转部旋转以实现所述防护盖的打开和关闭。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设置于所述防护盖上,所述枢转部包括旋转中心,所述防护盖包括防护盖重心,所述防护盖重心和所述旋转中心的连线与水平线在所述入口一侧的夹角小于90度。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防护盖的位置以防止所述防护盖过度翻转的限位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还包括用于减小所述自动复位结构复位速度的阻尼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阻尼装置设置于所述枢转部上,所述阻尼装置产生的阻尼力矩小于所述防护盖的重力产生的重力矩。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设置于所述枢转部。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复位结构为弹性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通过能源模块供电的自移动设备,所述自移动设备在限定的工作区域内移动和工作,所述自移动设备包括:
机身;
移动模块,设置于所述机身上且用于带动所述自移动设备移动;
任务执行模块,设置于所述机身上且用于执行工作任务;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移动模块带动所述自移动设备在限定的区域内移动,并控制所述任务执行模块执行所述工作任务;
自移动设备供电接口,用于与所述能源模块电连接,所述自移动设备供电接口与不同于所述自移动设备的电动工具的供电接口相同,以使所述能源模块可选择性的被用于给所述自移动设备或所述电动工具供电;
所述自移动设备包括设有入口的收容腔及用于可操作的遮挡所述入口的防护盖,所述收容腔用于收容所述自移动设备供电接口及所述能源模块,所述自移动设备还包括复位结构以使所述防护盖被打开时,能够恢复到防水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自移动设备供电接口包括可快插拔的自移动设备接插件和可无线充电的自移动设备充电界面中至少一个。
进一步的,所述复位结构包括自动复位结构以使所述防护盖在被打开时,所述防护盖自动恢复到防水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自移动设备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防护盖与所述机身的枢转部,以使所述防护盖可绕所述枢转部旋转以实现所述防护盖的打开和关闭,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设置于所述防护盖上,所述枢转部包括旋转中心,所述防护盖包括防护盖重心,所述防护盖重心和所述旋转中心的连线与水平线在所述入口一侧的夹角小于90度,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防护盖的位置以防止所述防护盖过度翻转的限位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还包括用于减小所述自动复位结构复位速度的阻尼装置,所述阻尼装置设置于所述枢转部上,所述阻尼装置产生的阻尼力矩小于所述防护盖的重力产生的重力矩。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设置于所述枢转部,所述自动复位结构为弹性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通过能源模块供电的自移动设备,所述自移动设备在限定的工作区域内移动和工作,所述自移动设备包括:
机身;
移动模块,设置于所述机身上且用于带动所述自移动设备移动;
任务执行模块,设置于所述机身上且用于执行工作任务;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移动模块带动所述自移动设备在限定的区域内移动,并控制所述任务执行模块执行所述工作任务;
所述自移动设备由可拆卸的所述能源模块供电,所述自移动设备包括设有入口且用于收容所述能源模块的收容腔及用于可操作的遮挡所述入口的防护盖,所述自移动设备还包括复位结构以使所述防护盖被打开时,能够恢复到防水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自移动设备包括与所述能源模块电连接的自移动设备供电接口,所述自移动设备供电接口包括可快插拔的自移动设备接插件和可无线充电的自移动设备充电界面中至少一个。
进一步的,所述复位结构包括自动复位结构以使所述防护盖在被打开时,所述防护盖自动恢复到防水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自移动设备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防护盖与所述机身的枢转部,以使所述防护盖可绕所述枢转部旋转以实现所述防护盖的打开和关闭,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设置于所述防护盖上,所述枢转部包括旋转中心,所述防护盖包括防护盖重心,所述防护盖重心和所述旋转中心的连线与水平线在所述入口一侧的夹角小于90度,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防护盖的位置以防止所述防护盖过度翻转的限位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还包括用于减小所述自动复位结构复位速度的阻尼装置,所述阻尼装置设置于所述枢转部上,所述阻尼装置产生的阻尼力矩小于所述防护盖的重力产生的重力矩。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设置于所述枢转部,所述自动复位结构为弹性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自移动设备上增设复位结构,使得防护盖自动恢复到防水位置,以满足户外工作的防水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自动工作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具有一个收容腔的自移动设备的主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自移动设备组装有一个能源模块时的俯视图。
图4是图3所示自移动设备中自移动设备接插件与能源模块组装前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组装有两个能源模块的自移动设备俯视图。
图6是图5所示自移动设备中的自移动设备接插件与能源模块组装前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接口转换器及能源模块未组装时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自动工作系统的系统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未安装能源模块的自移动设备的主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收容腔设置于自移动设备上方时自移动设备俯视图。
图11是图9所示自移动设备的壳体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收容腔及防护盖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中所示防护盖打开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所示收容腔与能源模块未组装时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收容腔设置于自移动设备后方时自移动设备的主视图。
图16是图15中收容腔及防护盖的主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收容腔的俯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组装有防护盖的收容腔的主视图。
图19是图18所示收容腔内积水示意图。
图20是图18所示收容腔中漏水装置的放大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池槽底部设置排水孔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防护盖打开时收容腔主视图。
图23是图22所示防护盖关闭时收容腔的主视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的模块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同时具有温度检测模块与湿度检测模块时的模块示意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具有温度检测模块的模块示意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具有湿度检测模块的模块示意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池接口中设置温度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池接口中设置风扇和散热孔的示意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的主视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具有复位结构的自移动设备的立体图。
图32是图31中防护盖重心与旋转中心连线及水平线的示意图。
图3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具有弹性装置的自移动设备的立体图。
图3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具有防水状态检测模块的自移动设备的模块图。
图3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防护盖完全打开时的自移动设备的立体图。
图36是图35所示自移动设备中防护盖处于半打开状态时的自移动设备的立体图。
图37是图35所示自移动设备中防护盖处于关闭状态时的自移动设备的立体图。
图38是图35所示自移动设备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图39是图35所示自移动设备的防护盖拆除的立体图。
图4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的防护盖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41是图40所示自移动设备中防护盖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42是图40所示自移动设备的防护盖拆除时的立体图。
图43是图40所示自移动设备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44是图40所示自移动设备的部分爆炸图。
图45是图40所示自移动设备沿A-A线的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4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的部分爆炸图。
图47是图46所示的自移动设备的进一步爆炸图。
图48是图46所示的自移动设备的组装图。
图49是图48所示的自移动设备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5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隔热空间内空气与外界空气对流的示意图。
图5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隔热空间内空气及收容腔内空气均与外界空气对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暴露包括部分暴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若干个指包括一个或多个。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工作系统100,自动工作系统100 包括自移动设备1、充电站8、电动工具9及至少一个能源模块2。能源模块2 可选择性的被用于给自移动设备1或电动工具9供电,换句话说,使用者可选择性的将能源模块2用于自移动设备1或者电动工具9中以给对应的自移动设备1或者电动工具9供电。进一步的,自移动设备100包括充电系统,所述充电系统用于将外部电能存储于所述能源模块2中。能源模块2可以通过自移动设备1将外部电能存储于所述能源模块2中。外部电能的来源可以是普通市电,也可以是由太阳能转化成的电能,也可以是风能转化成的电能等等。在本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1为自动割草机,在其他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也可以是自动扫落叶机、自动洒水机、多功能机、扫地机器人等等。电动工具9是指除自移动设备1以外的电动工具,例如,枪钻、电锤、打草机、手推割草机等使用可拆卸电池包供电的电动工具。在其它实施例中,能源模块2还可选择性的被用于给其它用电设备供电,如家用电器等,上述用电设备是指除自移动设备100以外的用电设备,上述电动工具9及家用电器等均可统称为用电设备。
在一实施例中,自动工作系统100还包括引导线,自移动设备1还包括引导线侦测模块(未图示),引导线侦测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引导线检测传感器,用于检测自移动设备与引导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自移动设备与引导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自移动设备位于引导线的两侧中的一侧,或者自移动设备与引导线之间的距离等。本实施例中,引导线包括边界线,限定自移动设备的工作区域。在其他实施例中,引导线也可以是布置在工作区域中的导线,由停靠站所在位置引出,用于引导自移动设备向停靠站移动。当然,引导线也可以是篱笆等形成的物理边界,或者草坪与非草坪之间形成的物理边界等。相应的,引导线检测传感器可以是摄像头、电容传感器等等。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没有引导线,相应的,直接通过电容传感器、或GPS定位等方式控制自移动设备的工作区域。上述实施例中,当引导线为边界线时,通常需要给边界线供电,在一实施例中,边界线与充电站连接,通过交流电充电。在另一实施例中,自动工作系统也可以不通过交流电供电,直接通过能源模块2供电。
如图1至图8所示,自移动设备1包括机身10,能源模块2可拆卸的组装于机身10上。可拆卸是指拆卸能源模块2时,无需拆卸螺钉、螺母、销钉等紧固件即可直接将能源模块2拆卸下来,例如能源模块2与自移动设备1之间通过接插件或无线充电接口等等对接,使得能源模块2与自移动设备1在解开对接时操作方便,以实现能源模块2的快插拔,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能源模块2外设置与机身10固定的保护盖等,甚至所述保护盖与机身通过螺钉、螺母、销钉等紧固件固定,但只要能源模块2自身与自移动设备1 之间可以实现快插拔都称为可拆卸。自移动设备1包括壳体3、用于带动自移动设备1移动的移动模块4、用于执行工作任务的任务执行模块、用于为移动模块4和任务执行模块提供动力的动力模块,及用于控制移动模块4带动自移动设备1在限定的工作区域内移动,并控制任务执行模块执行工作任务的控制模块7等,其中,移动模块4、任务执行模块及控制模块7等均设置于壳体3上形成机身10。本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1为自动割草机,任务执行模块为执行割草任务的切割模块5,动力模块包括用于驱动切割模块5的切割马达及用于驱动移动模块的行走马达。在其他实施例中,任务执行模块也可为执行其他工作任务的任务执行模块,例如,当自移动设备为自动扫雪机时,其任务执行模块就为扫雪模块。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7与移动模块4、切割模块5、能源模块2等电连接,控制移动模块4带动自移动设备1移动,并控制切割模块5执行割草任务。
如图8所示,能源模块2不仅可以为自移动设备1的移动和工作提供能量,自移动设备1也可充当充电器为能源模块2补充电能,能源模块2也可直接拆卸下来,单独拿回充电站上充电或用户家里等其他充电场所充电。
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预设一阈值,当能源模块2中的电能低于阈值时,控制模块7控制自移动设备1沿边界线向停靠站移动,以实现自移动设备1回归充电站8给能源模块2补充电能,控制模块7控制自移动设备1沿边界线向停靠站移动的过程中,控制自移动设备1通过改变自身与边界线之间的距离,然后控制自移动设备1以与边界线平行的移动方向移动至少第一预设距离,并重复上述步骤,以实现控制模块7控制自移动设备1回归充电站。在其他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1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回归充电站。在其他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1也可以通过预设时间或者其他参数,当到达规定时间或其他参数时,控制模块7控制自移动设备1自动返回充电站8补充电能。
在另一实施例中,当能源模块2的电能低于电能阈值时,自移动设备通过灯光或声音等人机交互的方式提醒用户,用户更换备用的另一能源模块,并将现有的能源模块拿去充电。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更换能源模块,直接将现有的能源模块2拿去充电,等充好电后再安装到自移动设备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1上的能源模块2既可以充当自移动设备1自身的能源模块7给自移动设备1供电,能源模块2还可以充当可移动的能量平台,给电动工具供电,例如给枪钻、电锤、打草机、手推割草机等电动工具供电。具体的,可将能源模块2的整体或者部分直接拆卸下来,用于电动工具上,充当电动工具的能源模块给他们提供电能。
在一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1可以在充好电后直接将能源模块2拆卸下来充当电动工具9的能源模块2,用于给电动工具9供电;在另一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1包括多个能源模块2,当自移动设备1执行割草任务的过程中,一个能源模块2给自移动设备1供电维持自移动设备1正常工作,另一个能源模块2给电动工具9供电;在另一实施例中,能源模块2也可以单一的仅给自移动设备1供电。具体的,自动工作系统包括至少一个能源模块2,每个能源模块2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包21,每个电池包包括至少一个电池组,若干个电池组通过串并联转换将电池电压调整为所需要的电压。如图3至图6所示,均以一个能源模块2包括一个电池包21为例,每个能源模块2可以单独给自移动设备1供电,也可以单独用于给电动工具供电。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个能源模块2可以包括若干个电池包,将若干个电池包组合用于给自移动设备1供电,或者将若干个电池包组合用于给电动工具供电。
如图3至图6所示,自动工作系统100包括若干个能源模块2,每个能源模块2包括一个电池包,在最佳实施例中,每个电池包的电压值为20V,即自动工作系统100包括若干个电压值为20V的电池包,本实施例中提及的电压数如20V等数值,是指满电电压在20V左右(包括20V及接近20V的数值),因电池的型号变化、规格变化以及使用时间的变化等等,都会导致满电电压变化,故行业内把满电电压20V左右统称为电压值为20V。示例的,电动工具上用的三元锂电池的满电电压一般为4.2V,通常,其标称电压一般为3.6V,上述三元锂电池的电压值统称为4V。上述满电电压指的是standard charge中的充电截止电压;针对电芯而言,标称电压指的是电芯规格书中的nominal voltage。具体的,每个电压值为20V的电池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形成,例如通过单并 (xS1P)、双并(xS2P)或者多并(xSnP)等方式,上述不同方式形成的电池包称为不同种类的电池包。其中,单并(xS1P)是指x个(若干个)串联连接的电池,示例的,电压值为20V的5S1P电池包,5S1P电池包包括5个串联连接的4V电池;双并(xS2P)是指x个串联连接的电池组件,每个电池组件包括并联连接的2个电池,示例的,电压值为20V的5S2P电池包,其具有10个电池,其中两个电池并联形成一个电池组件,并且5个电池组件串联连接;多并 (xSnP)是指x个串联连接的电池组件,每个电池组件包括并联连接的n(n 不小于3)个电池,示例的,电压值为20V的5SnP电池包,其具有5*n个电池,其中n个电池并联形成一个电池组件,并且5个电池组件串联连接。上述电池包中的电池通常采用锂离子、镁离子、铝离子或类似的化学物质,具体的,上述4V的电池可为18650或21700等规格型号的锂离子电池。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上述单并的20V的电池包、双并的20V的电池包及多并的20V的电池包中的任意一种电池包都可以单独用于给自移动设备1或电动工具9供电,具体的,可以是一个一种电池包单独供电,也可以是多个同种电池包共同供电;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若干个两种以上(包括两种)的20V电池包混装用于给自移动设备1或电动工具9供电,上述两种以上的20V电池包指的是单并的20V的电池包、双并的20V的电池包及多并的20V的电池包中的任意两种以上;对应的,自移动设备1及电动工具9上分别设有若干个收容对应的 20V电池包的电池收容部,电池收容部包括收容能源模块2的收容腔101及围绕在所述收容腔101周围的壁部。
在上述实施例中,自动工作系统100包括若干个电压值为20V的电池包,对应的自移动设备1与电动工具9上分别包括若干个(包括一个)收容上述电池包的收容腔101。上述单并的20V的电池包、双并的20V的电池包及多并的 20V的电池包中的任意一种电池包插入自移动设备1或电动工具9的一个收容腔101都可以给对应的自移动设备1或电动工具9供电,若干个不同种的电池包混装插入自移动设备1或电动工具9时也可以给对应的自移动设备1或电动工具9供电。对应的,自移动设备1上任意一个20V的电池包拆下并插入电动工具9的任意一个收容腔都可以给电动工具9供电,若干个同种或不同种的20V的电池包同时拆下并插入电动工具9的若干个收容腔时也可以给电动工具9供电。
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自动工作系统100包括若干个电压值为20V的电池包,可以通过将若干个电压值为20V的电池包并联以实现总的输出电压依旧为20V。在一实施例中,自动工作系统100包括两个电压值为20V的电池包,通过并联将上述两个电压值为20V的电池包并联以实现总的输出电压依旧为 20V。
如图3至图6所示,自移动设备1包括收容能源模块2的设有收容腔101 的电池收容部。收容腔101与外部空间连通,外部空间指位于机身外的空间。能源模块2暴露于机身10外,具体的,机身10上设有至少一个收容腔101及收容于收容腔101内的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每个能源模块2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包21及与所述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对接的能源模块接插件22。其中,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与能源模块接插件22为可快插拔的接插件,以实现能源模块2的快插拔。具体的,当自移动设备1具有多个能源模块2时,可如图 5所示,能源模块2聚集在一处,插入同一个收容腔101中。当若干个能源模块2插入同一个收容腔101时,收容腔101的结构可针对能源模块2的结构进行适配,例如,当每个能源模块2为一个电池包,且每个电池包上设有一个能源模块接插件22时,收容腔101内则设有对应数量的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 以与每个电池包的能源模块接插件22互配,具体的,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可如图5及图6所示,横向设置于收容腔101的一侧,或者依据实际情况设置于其他位置。如图11、图13、图14及图17所示,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竖向设置于收容腔101的中部,当有多个电池包时,对应设置多个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也可设置为可活动式或可拆除式,例如,预设置3个可移动的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于收容腔101中,若有3个大小不一的电池包需插入收容腔101时,可依据电池包的大小,移动对应的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的位置,以将每个电池包与每个对应的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对接;若仅有2个电池包需插入收容腔101时,则可以拆卸其中一个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或者空置一个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移动剩下的两个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的位置以与对应的电池包对接即可。在本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可直接与能源模块接插件22对接,电动工具9也包括用于与能源模块2对接的电动工具对接接插件,其中,电动工具对接接插件也为可快插拔的接插件,且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与电动工具接插件相同,以使,能源模块 2直接可选择性的被用于给自移动设备1或电动工具9供电。
在其他实施例中,能源模块2也可以分散分布,各个能源模块2分布于自移动设备1的机身10的不同位置,机身10上设有若干个与各个能源模块2对应的收容腔101。每个能源模块2收容于对应的收容腔101内。具体的,当一个能源模块2具有多个电池包时,在一实施例中,直接将多个电池包21收容于同一个收容腔101中,充当一个整体的能源模块,此时,能源模块接插件22 设置于所述电池包21上;在另一实施例中,能源模块2还可以设置一个载体,载体上设有若干个收容电池包的内接口及与收容腔对接的外接口,若干个电池包组装于载体的内接口中,组装有若干电池包的载体充当整体的能源模块,收容于收容腔中,此时,外接口上设有与自移动设备接插件对接的能源模块接插件。上述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1与能源模块2之间的充电方式是利用传统的有线充电技术,在其他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1与能源模块2之间也可以通过无线充电技术进行充电。
在上述实施例中,有线充电技术方案中的自移动设备接插件与无线充电技术方案中自移动设备对应的充电界面都可统称为自移动设备供电接口,有线充电技术方案中的能源模块接插件与无线充电技术中能源模块对应的充电界面都可统称为能源模块接口,其中,在一实施例中,有线充电技术方案中的自移动设备接插件及能源模块接插件均为可快插拔的接插件,以实现能源模块2可从自移动设备1上快插快拆。上述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供电接口与能源模块接口通过接插件的形式对接完成能量传输,或者以无线充电的形式配合完成能量传输,或者其他方式配合完成能量传输,统称为自移动设备供电接口与能源模块接口电连接。对应的,电动工具上也设有电动工具供电接口,能源模块接口与电动工具供电接口通过上述方式配合完成能量传输,也称为能源模块接口与电动工具供电接口电连接。能源模块接口可与电动工具供电接口电连接以给电动工具供电。在具体实施例中,能源模块接口与电动工具供电接口可以通过接插件的形式实现电性连接,例如,能源模块接口为图3至图6所示的能源模块接插件,在一实施例中,电动工具供电接口为与所述能源模块接插件配合对接的电动工具接插件,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动工具接插件与能源模块接插件之间也可以通过转接件进行转接。
在一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1包括直接与能源模块2对接的自移动设备供电接口,电动工具9包括直接与能源模块2对接的电动工具供电接口,其中,自移动设备供电接口与电动工具供电接口相同,使得,能源模块2不需要通过任何转接件即可直接与电动工具9对接,或者直接与自移动设备1对接,以实现,能源模块2可直接可选择性的被用于给自移动设备1或电动工具9供电。如图3至图6所示,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包括若干设置于收容腔101内的第一端子1021。能源模块接插件22包括若干组装于电池包21上的第二端子 (未图示)。如图3及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与能源模块接插件22互为对接接插件,相互配合对接,第一端子1021与第二端子对接以完成电性连接。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供电接口也可与电动工具供电接口不同,而通过转接件转接,以实现能源模块可选择性的被用于给自移动设备或电动工具供电。例如,如图7所示,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与能源模块接插件22 之间也可以通过接口转换器6实现两者间的电性连接,具体的,自动工作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接口转换器6,接口转换器6包括至少两组转换接口,一组转换接口61与至少一个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对接,另一组转换接口62与至少一个能源模块接插件22对接。其中,与能源模块接插件22对接的转换接口 62与电动工具供电接口相同,以实现能源模块可通过转换接口转接来实现可选择性的被用于给自移动设备1或电动工具9供电。接口转换器并不限于图7 所示的具有线缆的接口转换器,还可以是其他类型,接口转换器可以没有线缆,只要设有两组转换接口既可。所述接口转换器可为多种电池包转换器,更换不同转换器即可插接不同电池。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接口转换器6与能源模块2可统称为新的能源模块,接口转换器6的与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电性连接的转换接口61可称为新的能源模块接插件。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及图7所示,自移动设备1还包括设置于机身10上且包覆于能源模块2外的防护装置12,防护装置12主要用于防水、防潮、防太阳暴晒等。在其他实施例中,防护装置12也可仅用于防水、防潮、防太阳暴晒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功能,例如,防护装置12也可仅为防雨水盖,避免雨水打湿能源模块2、收容腔101上的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或其他电路等造成电路损坏。
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防护装置12可组装于机身10上,防护装置12 与机身10可仅一端固定,另一端不固定;在另一实施例中,防护装置12也可两端均固定,其固定方式可以为一端不可拆卸式固定,另一端可拆卸式固定,或者两端均可拆卸式固定,其中,可拆卸式固定是指,不需要通过破坏性行为及不需要拆卸螺钉等紧固件即可解除防护装置12与机身10的固定关系,且解除固定后,还可重新固定防护装置12与机身10,例如,卡扣固定等,相反的,不可拆卸式固定是指,需要通过破坏性行为或者需要通过拆卸螺钉等紧固件才能解除防护装置12与机身10的固定关系,例如,不可拆卸式转轴固定等;在另一实施例中,防护装置12也可两端均固定,且两端都通过不可拆卸式固定将防护装置12固定于机身10上,具体的,防护装置12与机身10围成一个收容腔,能源模块12完全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以起到防护作用,可通过在收容腔四周留有一个供能源模块2进出的入口,以供拔出和安装能源模块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防护装置12也可通过两端均不固定的方式设置于机身10上,只要能起到对收容腔101及其内的电子元件及能源模块2起防护作用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中,能源模块2与包覆于能源模块2外的防护装置12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于机身10的不同位置,例如设置于机身10下方,减少雨淋日晒等环境的影响,或者设置于机身10上方,以方便安装和取出能源模块,或者设置于机身10的后方、前方或侧方,既减少雨淋日晒,又方便安装和取出。当然,设置于不同位置对应的功效,根据具体场景及情况进行分析,以上仅为举例。
本实施例中,因自移动设备1处于室外工作环境,经常会遇到雨淋等恶劣天气情况,所以通常将能源模块2密封的设置于自移动设备1的下方,以避免雨淋进收容腔101,损坏能源模块2及收容腔101内的其他电子结构。然而,本实施例中,能源模块2可选择性的被用于给其他电动工具9供电,若将能源模块2密封的设置于自移动设备1的下方,则不方便用户快捷的取用和安装能源模块2,导致用户体验感变差。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便于用户快捷取用和安装能源模块2,且防水效果又好的自移动设备。
为了实现较佳的防水效果,自移动设备1的电池收容部及其防护装置的位置及其具体结构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 至图14所示,自移动设备200还包括遮挡所述电池收容部201的防护装置,在本实施例中,防护装置为组装于机身210上的防护盖230;在其他实施例中,防护装置也可为机身210的一部分,具体的,防护装置可以为壳体3的一部分,防护装置直接自壳体3的局部向外延伸形成,防护装置遮挡电池收容部 201,以避免雨水打湿电池收容部201内部,或太阳暴晒电池收容部201内部。如图9至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池收容部201包括收容能源模块2的收容腔203、围绕在所述收容腔203周围的壁部204及收容于所述收容腔203 内且与能源模块2对接的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能源模块2上设有与自移动设备接插件102对接的能源模块接插件22。收容腔203包括与外界连通的入口205,防护盖230可操作的遮挡入口205,具体的,可操作是指,防护盖230 可在被操作后遮挡入口205,例如,防护盖230可打开的组装于所述机身210,当防护盖230未打开(盖上)时,防护盖230遮挡入口205,以防止雨淋或暴晒损坏收容腔203内部的电路或能源模块2。本实施例中,防护盖230完全覆盖所述入口,在最佳实施例中,防护盖230与壁部204的对接处,可以通过设置密封圈增强密封效果,增加防水性能。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壁部204 的上端面2040局部向上凸出形成防水凸台2041,壁部204的上端面2040局部向下凹陷形成排水槽2042,排水槽204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外部连通,防护盖230与防水凸台2041对接的地方设有密封圈231,密封圈231与防水凸台2041配合以实现对接处密封。排水槽204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外部连通是指排水槽2042的两端均与自移动设备的外部连通以便将水导走。上述排水槽 2042的两端与外部连通包括直接与外部连通及间接与外部连通,其中间接与外部连通是指排水槽2042是指排水槽不直接与外部连通,但通过第三方与外部连通以实现将水导出自移动设备200,例如排水槽2042与自移动设备200 自身的排水结构(未图示)连通,将排水槽2042中的水导入排水结构,再通过排水结构将水导到自移动设备200外部。当有水滴落在壁部204的上端面2040时,一方面,防水凸台2041挡住水,避免水流入收容腔203中;另一方面,水从排水槽2042流到外部,及时将水导走,避免在壁部204的上端面2040 产生积水。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壁部204为机身210的一部分,具体的,壁部204为壳体3的一部分,壳体3局部向内凹陷形成壁部204,防护盖 230组装于壳体3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壁部204也可以单独成型,然后再组装入机身中,防护盖230组装于具有壁部204的机身上,也可以将防护盖230 与壁部204先组装形成有盖的电池盒,再将电池盒装入机身中。图12为自移动设备200中的组装有防护盖230的电池收容部201的立体放大图。本实施例中,防护盖230包括与壁部204相互组装的定位部232,壁部204上设有与定位部232相互限位的定位孔2043,定位部232收容于定位孔2043内,且可在定位孔2043内旋转运动以使防护盖230能够打开或关闭。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定位部232的左右两端面向外突出形成旋转轴,旋转轴插入定位孔2043 内做旋转运动以实现防护盖230的打开与关闭,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部232 与定位孔2043的具体结构不限于如上方式,可依实际情况而定。
本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200还包括锁定装置250,锁定装置250用于将能源模块2锁定于自移动设备200中。在本实施例中,锁定装置250将防护盖 230与机身210相互锁定以避免防护盖230被打开,导致能源模块2被盗;在其他实施例中,锁定装置250也可以直接将能源模块2与自移动设备200相锁定,或通过其他方式将能源模块2锁定于自移动设备200中。上述锁定装置 250可为机械锁或电子锁。上述电子锁包括密码锁或通过图像识别、指纹识别、声音识别或虹膜识别的智能锁等等。本实施例中,防护盖230锁定于壁部204,锁定装置250设置于定位部232相对的一端,在其他实施例中,防护盖230也可以与机身210的其他位置相互锁定。在本实施例中,电池收容部201设置于机身210的上方,能源模块2沿上下方向插入电池收容部201。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5至16所示,自移动设备300的电池收容部201设置于机身210的后方,能源模块2自后向前插入电池收容部201中,防护盖230组装于机身 210的后方,盖住电池收容部201的入口205。在另一实施例中,电池收容部 201也可以设置于机身210的其他位置,例如,设置于机身210的下方或者前方等等。
在图15至16所示的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300的电池收容部201设置于机身210的后方,能源模块2自后向前插入电池收容部201中,防护盖230 组装于机身210的后方,盖住电池收容部201的入口205。如图16所示,防护盖230包括封住入口205的主盖板235、位于主盖板235一侧且与机身210 固定的定位部232及位于主盖板205另一侧且自主盖板205边缘延伸形成的挡壁236。机身210上设有收容定位部232的定位孔2043,定位部232收容于定位孔2043中做旋转运动以实现防护盖230的打开与关闭。挡壁236的边缘凸出于壁部204的边缘,以防止水流入电池槽中。在最佳实施例中,如图16 所示,挡壁236自主盖板235的边缘朝内(自防护盖203朝入口205的方向) 延伸,挡壁236的内壁2361位于壁部204的外壁外,优选挡壁236的内壁 2361包覆于壁部204的外壁2049外,将入口205密封,防止水流入收容腔203中。在其他实施例中,防护盖230也可设计成其他结构,遮挡住电池收容部201的入口或者包覆住能源模块2以实现能源模块2及对应电路的防水、防潮或防日晒等等。
如图17至2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电池收容部201还设有与收容腔203 连通的漏水装置206,漏水装置206包括积水槽2066、漏水孔2060、挡住漏水孔2060的盖板2061、固定盖板2061的旋转轴2063及固定于盖板2061一端的承重块2062。盖板2061一端挡住漏水孔2060,另一端固定一个承重块 2062,两端之间设置旋转轴将盖板2061固定于机身210上。当收容腔203中无积水时,盖板2061的承重块2062一端比封住排水孔那端重,盖板2061封住漏水孔2060,避免外部的湿气或水进入收容腔203内部。在最佳实施例中,漏水孔2060四周与盖板2061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若干相互吸引的磁性元件 2065,使得自移动设备200在移动过程中,盖板2061能够稳定的封住排水孔,避免晃动造成盖板2061打开。而当收容腔203中有积水时,积水在重力作用下存储于积水槽2066中,当积水的重量高于承重块2062时,盖板2061顺时针旋转,封住漏水孔2060的盖板2061被打开,积水从漏水孔2060留出,避免积水积累在收容腔203中,损坏能源模块2或相关的电路。积水排完后,盖板2061又在承重块2062的作用下做逆时针转动,封住漏水孔2060。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也可直接设置若干位于电池收容部201底部的漏水孔2067,漏水孔2067将收容腔203与外部导通,若收容腔203中有积水,直接通过漏水孔2067导出到外部。
如图22至2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200还包括闭合检测模块241及对应的控制结构。本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200包括移动模块4、切割模块5、闭合检测模块241及控制模块7,所述闭合检测模块241用于检测防护盖230与机身210是否成功闭合得出检测结果,控制模块7根据闭合检测模块241的检测结果控制自移动设备200的工作状态。具体的,若闭合检测模块241检测结果为防护盖230与机身210成功闭合,则控制自移动设备200通电;若闭合检测模块241检测结果为防护盖230与机身210未成功闭合,则控制自移动设备200不通电。在一具体实施例中,闭合检测模块 241可设置于防护盖230与机身210的对接处,当防护盖230闭合时,闭合检测模块241通过机械触碰、传感器检测或电容检测等方式,检测所述防护盖 230是否成功闭合,上述闭合检测模块241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闭合检测模块241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于其他位置或采用不同的检测方式。
如图31至图33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300还包括复位结构,使其在防护盖230被打开时,防护盖230能够恢复到防水状态。防水状态是指,自移动设备230能够防水的状态,例如,第二实施例中的防护盖230关闭的状态。当然,防水状态并非要求防护盖230一定要关闭,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防护盖230如果达到某一未关闭的状态,也能满足防水要求,则上述未关闭状态,也称为防水状态。自移动设备300可通过自动复位结构自动将自移动设备300恢复到防水状态,也可以通过非自动复位结构提醒用户将自移动设备300恢复到防水状态。
具体的,如图31至图3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200包括用于连接防护盖230与机身210的枢转部240,以使防护盖230可绕枢转部240旋转以实现防护盖230的打开和关闭。机身210上设有对防护盖230进行限位的限位结构32,以防止防护盖230向后过度翻转,以保证防护盖230的重心 M和旋转中心O连线与水平线OX之间,在入口205一侧的夹角ɑ小于90度,使得,防护盖230被打开时,防护盖230具有重力闭合趋势,必须用手或者其他部位、辅助装置辅助支撑防护盖230,一旦手或其他部位、或辅助装置离开防护盖230,则防护盖230在重力作用下,自动闭合。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32设置于防护盖230与机身210的连接处,限位结构32为突起结构或其他挡块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3所示,自动复位结构可设置于枢转部,其包括设置于枢转部240的弹性装置35,弹性装置35可为压簧、拉簧、板簧或其他弹性装置。当防护盖230被打开时,弹性装置35被压缩,必须用手或者其他部位、辅助装置辅助支撑防护盖230,一旦手或其他部位、或辅助装置离开防护盖230,则弹性装置35对防护盖230施加反方向的作用力,促使防护盖230闭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同时具备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的限位结构 32及弹性装置35。在上述实施例中,限位结构32及弹性装置35统称为自动复位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还可通过增加阻尼装置来减小自动复位结构的复位速度。具体的,自移动设备200还包括用于减小自动复位结构复位速度的阻尼装置,阻尼装置设置于枢转部240上,当防护盖230通过重力自动复位时,其阻尼装置产生的阻尼力矩小于防护盖230的重力产生的重力矩,当防护盖 230通过弹性装置35自动复位时,阻尼装置产生的阻尼力矩小于弹性装置35 被压缩时产生的弹力力矩。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自移动设备300还包括防水状态检测模块31,所述防水状态检测模块31用于检测防护盖230与机身210是否处于防水状态并得出检测结果,并根据检测结果控制自移动设备300恢复到防水状态。具体的,根据检测结果控制自移动设备300恢复到防水状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动控制,也即自动控制自移动设备1恢复到防水状态;另一种为非自动控制,例如提醒用户自移动设备1未处于防水状态,由用户手动控制自移动设备1恢复到防水状态。本实施例中,防水状态以防护盖230处于闭合状态为例,防水状态检测模块31用于检测防护盖230是否闭合,在其他实施例中,防水状态也可为防护盖230未闭合的状态,具体状态依实际情况而定。在本实施例中,防水状态检测模块31用于检测防护盖230是否关闭,根据检测结果控制自移动设备300恢复到防护盖230关闭的状态,具体的恢复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根据检测结果自动控制防护盖230关闭,例如通过电动或其他方式自动控制防护盖230关闭;另一种是根据检测结果,提醒用户防护盖230未关闭,本方式中,防水状态检测模块设置指示灯、或其他显示结构或声音等报警结构,用于显示防护盖230的闭合情况,例如,当防护盖230未闭合时,指示灯闪烁发送报警信息或通过声音报警,以提醒用户将防护盖230关闭,使其恢复防水状态。具体的,防水状态检测模块31可设置于防护盖230与机身210 的对接处,防水状态检测模块31通过机械触碰、传感器检测或电容检测等方式,检测所述防护盖230是否成功闭合,上述防水状态检测模块31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防水状态检测模块31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于其他位置或采用不同的检测方式。上述防水状态检测模块31可称为非自动复位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300包括控制模块7,控制模块7根据防水状态检测模块31的检测结果控制自移动设备300的工作状态。具体的,若防水状态检测模块31检测结果为防护盖230与机身210成功闭合,则控制自移动设备300通电;若防水状态检测模块31检测结果为防护盖230与机身210未成功闭合,则控制自移动设备300不通电。
上述实施例中的自动复位结构及非自动复位结构均是直接促使自移动设备300恢复到防水状态或者以提醒的方式间接促使用户将自移动设备300恢复到防水状态,两者的目的均是促使自移动设备300恢复到防水状态,可统称为复位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限位结构32、弹性装置35及防水状态检测模块31均可统称为复位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不管是自动促使还是非自动促使,只要是促使自移动设备300恢复到防水状态的结构都可统称为复位结构。
如图35至图43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400还包括用于排水以防止水进入收容腔内的排水系统420。本实施例的自移动设备400相较于上述实施例,仅增加了用于排水以防止水进入收容腔内的排水系统420,其他结构都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可与上述实施例结合,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400包括机身410、用于带动自移动设备400 移动的移动模块4、用于执行工作任务的任务执行模块及用于控制自移动设备 400在限定的工作区域内移动和行走的控制模块7,其中,移动模块4及控制模块7设置于机身410上,控制模块7控制移动模块4带动自移动设备400在限定的工作区域内移动,同时控制任务执行模块在限定的工作区域内执行工作任务。在本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400为自动割草机,其任务执行模块为切割模块5,在其他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400也可为自动扫落叶机、自动洒水机、多功能机、自动扫雪机、扫地机器人等等,其任务执行模块即为执行对应工作任务的任务执行模块,例如,当自移动设备400为自动扫雪机时,其任务执行模块为扫雪模块。
自动工作系统100还包括用于给自移动设备400供电的能源模块2,能源模块2可选择性的给自移动设备400供电或给其他用电设备供电,其中,其他用电设备是指除自移动设备400以外的用电设备,例如电动工具、家电等等。在本实施例中,能源模块2可选择性的给自移动设备400或其他电动工具供电,其中,其他电动工具是指除自移动设备400以外的电动工具,如枪钻、电锤、打草机、手推割草机等电动工具。本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400由可拆卸能源模块2供电,具体的,可拆卸能源模块为给枪钻、电锤、打草机、手推割草机等电动工具供电的可拆卸电池包。其中,可拆卸能源模块是指能源模块2 可拆卸的组装于机身410上。可拆卸是指拆卸能源模块2时,无需拆卸螺钉、螺母、销钉等紧固件即可直接将能源模块2拆卸下来,例如能源模块2与自移动设备400之间通过接插件或无线充电接口等等对接,使得能源模块2与自移动设备400在解开对接时操作方便,以实现快插拔,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能源模块2外设置与机身410固定的防护盖等,甚至所述保护盖与机身通过螺钉、螺母、销钉等紧固件固定,但只要能源模块2自身与自移动设备400之间可以实现快插拔都称为可拆卸。
自移动设备400包括用于收容能源模块2的收容腔401,收容腔401设有入口405以便能源模块2可以插入或拔出。自移动设备400还包括用于可操作的遮挡入口405以防止水进入收容腔401内的防护盖430及用于排水以防止水进入收容腔401内的排水系统420。
排水系统420包括与自移动设备400的外界连通以将水排入外界的排水槽421,机身410包括用于承接防护盖430四周的承接部411,排水槽421设置于承接部411,以避免水自防护盖430与机身410接合处流入收容腔401内。其中,承接部411包括机身410上与防护盖430相接合的接合区及位于接合区附近的区域。本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400还包括用于连接防护盖430与机身410的枢转部440,防护盖430可饶枢转部440活动以实现防护盖430的打开和关闭,具体的,防护盖430可饶枢转部440旋转以实现防护盖430的打开和关闭,机身410包括收容枢转部440的枢转槽450。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枢转部440包括连接于防护盖430上的防护盖连接端441及连接于机身410 的机身连接端442,其中机身连接端441收容于枢转槽450内,当防护盖430 打开时,枢转部440绕机身连接端441向外旋转,防护盖连接端441等部分枢转部440随着旋转露出于枢转槽450外;当防护盖430关闭时,枢转部440绕机身连接部441向内旋转,暴露于枢转槽450外的防护盖连接端441等部分枢转部440随着旋转收容于枢转槽450内,以使防护盖430与机身410在自移动设备400前进的方向上的连接处平滑过渡,如图37所示,机身410与防护盖430的连接处仅有一条缝隙,机身410与防护盖430的连接处平滑过渡,使得自移动设备400的整机外形美观。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枢转部440的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如图35至图39所示,本实施例中,排水槽421包括与枢转槽450连通的枢转部排水槽422,枢转部排水槽422包括与外界连通的排水孔4221及连接枢转槽450与排水孔4221的连接槽4222。其中,排水孔4221位于连接槽4222 的下方,以使水可自上而下自连接槽4222流入排水孔4221,以从排水孔4221 流出。在自移动设备400前进的方向,也即在前后方向上,排水槽421将机身 410分为前后两部,机身410包括位于排水槽421前方的机身前部413及位于排水槽421后方的机身后部414。如图38所示,排水槽421还包括设置于收容腔401底部,用于连通收容腔401与自移动设备400外界的漏水孔425,当有积水渗入收容腔401内时,可通过漏水孔425流出自移设备400外。其中,漏水孔425上可设置海绵等挡水防尘装置,使得既可以使自移动设备400内的水往外流,又挡住外界的灰尘和水进入自移动设备400内。
如图35至39所示,在本实施例,排水槽421的左右两端与机身410的左右侧壁4141连通,也即排水槽421的左右两端与自移动设备400的外界连通,以使排水槽421中的水不仅可以从排水孔4221中流出,也可从排水槽421的左右两端流出。本实施例中,排水槽421由位于机身前部413的前内壁4134、位于机身后部414的后内壁4144及连接前内壁4134与后内壁4144的底内壁 4145围成,其中,底内壁4145低于前内壁4134及后内壁4144,后内壁4144 的上表面高于入口405的最高位置,以防止排水槽421中的水流入入口405 中。
防护盖430覆盖于机身后部414的上面,防护盖430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大于机身410对应位置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防护盖 430在横向上的投影大于机身410对应位置的上表面在横向上的投影,其中横向是指防护盖430的横向或机身410的横向。防护盖430包括顶盖4304、自顶盖4304向左右两侧延伸的侧防护壁4301及自顶盖4304向后延伸形成的后防护壁4303,本实施例中,侧防护壁4301位于机身后部414的左右侧壁4141 外侧,后防护壁4303位于机身后部414的后壁4143外侧。侧防护壁4301的底部低于机身后部414的左右侧壁4141的上表面4142,以将水从防护盖430 的侧防护壁4301导走,防止水自防护盖430的左右侧流入收容腔401内。在本实施例中,机身后部414的四周与防护盖430相配合,机身后部414的四周可看作是机身410上用于承接防护盖430四周的承接部411。本实施例中,收容腔401的入口405自机身后部414的后壁4143向内凹陷形成,以方便用户沿前后方向取用或安装能源模块2,后防护壁4303覆盖于所述入口405外侧,后防护壁4303的底部低于所述入口405的最低端,以防止水自入口405进入收容腔401内。
在本实施例中,入口405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下开口4051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开口4052,其中,入口405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下开口 4051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开口4052,既包括如图35至36所示的,入口 405直接包括相互连通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下开口4051和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开口4052,又包括如图41所示的,入口405为倾斜的,入口405包括上端边缘4055及下端边缘4056,在所述自移动设备前进的方向上,上端边缘4055 位于下端边缘4056前方,入口405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分量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分量,入口405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分量也即上述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下开口4051,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分量也即上述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开口4052。在本实施例中,入口405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下开口4051以使用户可自前后方向取出或安装能源模块2,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开口4052,增大用户操作时的活动空间,尤其使得用户在操作时有前后方向的活动空间,能够更方便的插拔能源模块2。后防护壁4303包括操作部4306,用户通过施加作用力于操作部上以打开和关闭防护盖430。在一实施例中,后防护壁4303向外倾斜且向下延伸,操作部4306设置于向外倾斜且向下延伸的后防护壁4303上,一方面将水沿倾斜面流出防护盖430,另一方面,向外倾斜的后防护壁4303使得用户更容易施力于操作部4306,使得在打开防护盖430时,用户的操作更方便。
如图40至图43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防护盖430仅覆盖于机身后部 414的局部,防护盖430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小于机身210对应位置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防护盖430在横向上的投影小于机身410 对应位置的上表面在横向上的投影。本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400包括用于连接防护盖430与机身410的枢转部440,防护盖430可饶枢转部440活动以实现防护盖430的打开和关闭,具体的,防护盖430可饶枢转部440旋转以实现防护盖430的打开和关闭,机身410包括收容枢转部440的枢转槽450。排水系统420包括与自移动设备400的外界连通以将水排入外界的排水槽421,机身410包括用于承接防护盖430四周的承接部411,排水槽421设置于承接部 411,以避免水自防护盖430与机身410相接合的接合区进入收容腔401内。排水槽421包括与枢转槽450连通的枢转部排水槽422,枢转部排水槽422包括与外界连通的排水孔4221及连接枢转槽450与排水孔4221的连接槽4222。其中,排水孔4221位于连接槽4222的下方,以使水可自上而下自连接槽4222 流入排水孔4221,以从排水孔4221流出。在自移动设备400前进的方向,也即在前后方向上,排水槽421将机身410分为前后两部,机身410包括位于排水槽421前方的机身前部413及位于排水槽421后方的机身后部414。本实施例中,枢转处排水槽422的结构与图35至图39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枢转处排水槽422的左右端未与机身后部414连通,或者说,枢转处排水槽422沿横向的长度小于机身410在对应位置的横向长度,其中,横向是指自移动设备400的宽度方向,也即垂直于自移动设备400前进方向的方向。如图43所示,排水槽421还包括设置于收容腔401底部,用于连通收容腔401与自移动设备400外界的漏水孔425,当有积水渗入收容腔401 内时,可通过漏水孔425流出自移设备400外。其中,漏水孔425上可设置海绵等挡水防尘装置,使得既可以使自移动设备400内的水往外流,又挡住外界的灰尘和水进入自移动设备400内。
本实施例中,排水系统420还包括设置于机身410表面的设有底部的导水槽423,导水槽423自机身后部414的局部向内凹陷形成,具体的,导水槽423 设置于承接部411,以将防护盖430与机身410的接合处的水导出机身410外。在横向上,导水槽423位于收容腔401的两侧,机身410包括设置于导水槽 423与收容腔401之间的间隔墙5641,间隔墙5641将导水槽423与收容腔401 隔开,以避免导水槽423中的水流入收容腔401内。导水槽423包括自机身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的导水通道4232及连通导水通道4232与自移动设备400外界的导水孔4231。当水经过自移动设备400表面时,可沿着导水通道4232流入导水孔4231,进而流出自移动设备400外。具体的,防护盖430包括顶盖4304、自顶盖4304向左右两侧延伸的侧防护壁4301及自顶盖4304向后延伸形成的后防护壁4303,本实施例中,机身后部414包括收容侧防护壁4304的侧壁收容槽4144,其中,导水槽423与侧壁收容槽4144连通,以使沿侧防护壁4304流下的水流入导水槽423中,以进一步的,通过导水槽423导出到自移动设备400外。本实施例中,在水平方向上,导水槽423的底部自机身410 的中部至机身410的外部延伸,在竖直方向上,导水槽423的底部自上而下延伸,以实现导水槽423自动由内向外导水。
本实施例中,排水系统420还包括位于入口405前方以阻挡水进入入口 405的挡水壁424,具体的,挡水壁424设置于下隔热体5602与防护盖430之间,如图41所示,挡水壁424包括若干自下隔热体5602上表面向外凸出形成的下挡水壁4241,和自防护盖430的下端延伸的上挡水壁4242。其中,挡水壁424沿横向延伸,横向是指自移动设备400的宽度方向,或者说,垂直于自移动设备400的前进方向。挡水壁424沿横向延伸包括其平行于宽度方向延伸,也即其完全沿横向延伸,也包括其具有沿横向延伸的分量。自移动设备400 通过设置沿横向延伸的挡水壁424,挡水壁424的外边缘向外凸出于入口405 的对应位置,使得当水从机身中部往机身外部流的时候,或者说,水沿自移动设备400前进的方向,自前向后流时,受到若干挡水壁424的阻挡,每经过一层阻挡,水流速度和流量就减少一些,设置的阻挡臂424越多,水流速度和流量就减小的越多。在一实施例中,可如图41所示,在入口405附近设置一入口处的挡水壁,例如,自入口405前方一预设距离处向上凸出形成,或者挡水壁424直接自入口405的四周向上凸出形成,并在入口处挡水壁的前方设置若干前方挡水壁以减小水流;也可如图39所示,将挡水壁424设置于枢转部排水槽422的靠近入口405的一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挡水壁424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于入口405与枢转部排水槽422之间的其他位置,只要能在入口405前方建立阻挡,挡住水以防止水流入入口405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增设用于可操作的遮挡入口405以防止水进入收容腔401内的防护盖430及用于排水以防止水进入收容腔401内的排水系统420,防止水进入收容腔401内。本实施例中,通过排水结构设计,可将水排走,防止水进入收容腔内。在上述实施例中,还可在防护盖430与入口405的配合处增设密封圈,以进一步的通过密封增强防水、防尘的效果。本实施例,通过增设排水系统420,提前将水从排水系统420排走,有效避免大量的水聚集于入口405周围,而渗入收容腔401内损坏收容腔401内的能源模块2及其他的电子元件。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上述自移动设备200还包括检测模块及对应的控制结构。如图25至图29所示,自移动设备200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能源模块2的温度或湿度中的一项或两项的检测模块及控制模块,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能源模块2的温度或湿度中的一项或两项,得出检测结果,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检测结果控制自移动设备的工作状态。上述检测能源模块的温度或湿度,包括直接检测或间接检测能源模块2的温度或湿度,其中间接检测能源模块2的温度或湿度,是指检测与能源模块2的湿度或温度相关的参数,例如检测能源模块2所处环境的温度或湿度,或检测收容能源模块2的收容腔203内的温度或湿度,以得到能源模块2的工作环境的温度或湿度,或者检测能源模块2邻近的某一结构或某一具体位置的温度或湿度等。
如图27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检测模块为湿度检测模块244,自移动设备200预设一湿度阈值,若所述湿度检测模块244检测的湿度超出所述湿度阈值时,控制模块7控制能源模块不供电;若湿度检测模块244检测的湿度未超出所述湿度阈值时,则控制模块7控制所述能源模块供电。本实施例中,湿度检测模块244可为高分子电阻式传感器,在其他实施例中,湿度检测模块 244也可为其他传感器或其他结构。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200还包括干燥装置,当湿度检测模块检测的湿度超出所述湿度阈值时,所述干燥装置对能源模块2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干燥,以降低湿度。本实施例中,通过增设温度检测模块244及其对应的控制结构,一方面可以自动检测能源模块2及其所处的环境是否进水导致湿度超过湿度阈值,另一方面,在检测湿度超过湿度阈值时,还可利用干燥装置对能源模块2及其所处环境进行干燥,以降低湿度,进一步增强防水效果。
如图25至图29及图44至图51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 200还包括用于对自移动设备200内的能源模块及其所处环境进行温度防护的温度防护装置245。因自移动设备200处于室外工作环境,而太阳暴晒会加速能源模块2的升温,但温度过高,会导致能源模块2损坏或者自移动设备200 损坏,所以,通常能源模块2被密封的设置于自移动设备200底部,以减少太阳暴晒对能源模块2的影响,避免能源模块2急剧升温。然后,本实施例中,能源模块2可选择性的被用于给其他电动工具供电,把能源模块2密封的设置于自移动设备200的底部,不方便用户快捷的取用或安装能源模块,用户体验感会很差。因此,需要设计一款既方便用户快捷取用和安装能源模块2,又不受户外太阳暴晒影响的自移动设备200。本实施例中,通过增设对能源模块2 及其所处环境进行温度防护的温度防护装置,以减少户外太阳暴晒对能源模块 2的影响,避免能源模块2高温不工作,甚至能源模块2或自移动设备200高温损坏等情况。具体的,温度防护可通过主动防护,例如增加隔热结构,直接减小太阳对能源模块2的影响;也可被动防护,例如,对能源模块2及其所处环境的温度进行调节,或者调节能源模块2的放电速度,或者直接控制能源模块2的状态,或者控制自移动设备200的状态等等。当然,具体的主动防护与被动防护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几种方式,以上仅为举例,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温度防护。
具体的,自移动设备200可通过如下具体实施方式来实现被动的温度防护。在一实施例中,温度防护装置245可通过机械结构来调节能源模块2的温度,以进行温度防护。具体的,如图28至图29所示,温度防护装置245包括用于调节能源模块2或其所处环境的温度的温度调节装置2430,具体的,温度调节装置2430设置于收容腔203内,以通过调节收容腔203内的温度来调节能源模块2及其所处环境的温度。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温度调节装置为风扇2431,自移动设备200还包括设置于收容腔203内的风扇2431,可通过风扇对收容腔203内进行降温,以降低能源模块2及其所处环境的温度。上述温度调节装置2430还可包括在壁部204上增设散热孔2432,以加速散热。本实施例中,通过风扇2431使空气强制对流,通过散热孔实现收容腔201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对流,以实现散热,上述收容腔201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对流所经过的通道也可称为风道,散热孔也可称为风道口。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风扇设置于风道附近的任意位置,例如设置于风道口附近。风扇的扇叶转动形成的工作区域在能源模块2上的投影覆盖能源模块2,具体的,风扇可正对能源模块2吹,以加速能源模块2散热。风扇与能源模块2之间设有用于导风的导风通道,具体的,导风通道由设置于收容腔203内的若干导风板形成。自移动设备200还包括用于驱动风扇的散热马达,散热马达由控制模块7控制工作。当然,风扇也可由行走马达或切割马达驱动工作,而不单独设置散热马达。
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如图28所示,温度调节装置为相变材料、半导体制冷片等其他降温材料,通过上述降温材料对收容腔203内进行降温,以降低能源模块2及其所处环境的温度。在另一实施例中,温度调节装置2430可为加热片等其他加热材料,通过对加热片加热,以迅速升高能源模块2及其所处环境的温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温度防护装置245还可通过自动控制的方式来实现温度防护,例如,通过自动控制的方式来调节能源模块2及其所处环境的温度,或者自动控制自移动设备200的状态以保护能源模块2或自移动设备200,避免其因高温而造成损坏,以实现温度防护。其中,通过自动控制来实现温度防护的方式包括完全通过自动控制来实现温度防护,及通过自动控制与机械结构的方式相结合来实现温度防护等。具体的,如图26、图28及图29所示,温度防护装置245还包括温度检测模块及对应的控制结构。如图26所示,自移动设备200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能源模块2的温度的温度检测模块及控制模块,温度检测模块检测所述能源模块2的温度,得出检测结果,控制模块根据检测结果控制自移动设备的工作状态。上述检测能源模块的温度,包括直接检测或间接检测能源模块2的温度,其中间接检测能源模块2的温度,是指检测与能源模块2的温度相关的参数,例如检测能源模块2所处环境的温度,或检测收容能源模块2的收容腔203内的温度,以得到能源模块2的工作环境的温度,或者检测能源模块2邻近的某一结构或某一具体位置的温度等。其中,自移动设备的工作状态包括自移动设备是否开机、开机后的状态、是否工作、以及工作的状态等等。
具体的,通过自动控制来进行温度防护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可通过自动控制来升高或降低能源模块2的温度,以实现温度防护。如图 28所示,温度防护装置245还包括温度调节装置2430,控制模块根据温度检测模块检测的温度控制温度调节装置2430调节能源模块的温度。上述温度调节装置2430调节能源模块2的温度包括直接调节能源模块2的温度及间接调节能源模块2的温度。其中,间接调节能源模块2的温度包括通过调节能源模块2所处环境的温度,来间接调节能源模块2的温度。具体的,预设一温度范围,当温度检测模块243检测到的温度超出温度范围时,启动温度调节装置 2430。其中,温度范围包括降温阈值与升温阈值,降温阈值高于升温阈值,当所述温度检测模块243检测的温度高于所述降温阈值时,所述控制模块7控制温度调节装置2430降低能源模块2或其所处环境的温度;当所述温度检测模块243检测的温度低于所述升温阈值时,所述控制模块7控制温度调节装置 2430升高能源模块2或其所处环境的温度。具体的,如图29所示,温度调节装置为风扇2431,自移动设备预设一降温阈值,当所述温度检测模块243检测的温度高于所述降温阈值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风扇开启,对能源模块2及其所处环境进行降温;同时,也可通过在壁部204上增设散热孔2432来加速散热。在另一实施例中,温度调节装置2430可为相变材料、半导体制冷片等其他降温材料,当所述温度检测模块243检测的温度高于所述降温阈值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降温材料降温以降低能源模块2及其所处环境的温度。在另一实施例中,温度调节装置2430可为加热片等其他加热材料,所述温度检测模块243检测的温度低于所述升温阈值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自移动设备对加热片加热,以迅速升高能源模块2及其所处环境的温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通过自动控制自移动设备200的状态,避免因高温而损坏能源模块2或自移动设备200。具体的,自移动设备200包括充电模式和待机模式,在充电模式下,自移动设备200与充电站对接以进行充电。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模式包括自动回归充电模式和非自动回归充电模式,其中,在自动回归充电模式下,自移动设备200自动回归充电站,并与充电站对接以进行充电,具体的,可通过预设一电量阈值,当检测到能源模块2的电量低于电量阈值时,自移动设备200自动回归充电。在非自动回归充电模式下,自移动设备200非自动的回归充电站,并与充电站对接以进行充电,具体的,例如,用户通过按钮或者遥控控制自移动设备200回归充电或者将自移动设备200拿回充电站使其与充电站对接以充电。如图26所示,自移动设备200预设一待机温度阈值,当温度检测模块243检测的温度超过待机温度阈值时,控制模块 7控制自移动设备200进入待机模式。其中,在待机模式下,自移动设备200 停止充电,且控制模块7关闭自移动设备200内的部分部件,或者说,能源模块2不给自移动设备200中的部分部件供电。例如,能源模块2可仅给最小的微控制单元供电,而停止给各种传感器等供电。本实施例中,当自移动设备200 正常工作时,能源模块2的放电电流为100mA;而当能源模块2处于待机状态下时,通过停止给最小的微控制单元以外的结构供电,使得能源模块2的放电电流为10mA,一方面,在待机模式下,能源模块2保持给最小的微控制单元供电,使得自移动设备200依旧保存部分功能以执行部分任务,例如,当能源模块2的温度下降到预设温度范围内时,自移动设备200可自动被唤醒,重新开始正常工作模式;另一方面,减缓在能源模块2不充电的情况下,降低能源模块2的放电速度,降低因能源模块2因过放而损坏的风险。
而上述两种通过自动控制来进行温度防护的技术方案,也即,在能源模块 2温度超过待机温度阈值时,控制自移动设备200进入待机模式的方案,与上述能源模块2温度超出温度范围,则控制自移动设备200启动温度调节装置的技术方案,这两个技术方案可相互结合,也可分别单独实施。当上述两个方案结合时,可当自移动设备200进入待机状态后,通过温度调节装置对能源模块 2及其所处环境进行降温,以使温度降到待机阈值之下,然后唤醒自移动设备 200,使其继续处于正常工作模式。当然,以上仅为举例,具体的结合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上述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以智能割草机为例,在其他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也可以是自动扫落叶机、自动洒水机、多功能机、自动扫雪机、扫地机器人等等。例如,如图3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400为自动扫雪机。所述自移动设备400包括壳体3、移动模块4、扫雪模块及控制模块7等。本实施例中,自动扫雪机的所有结构都可参照智能割草机设计。因自动扫雪机工作环境温度低,温度调节装置2430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加热材料,温度调节装置2430自动加热直至能源模块2的温度升高至预设的温度范围内,控制模块控制能源模块2供电,自动扫雪机开始执行工作。
在另一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除了通过上述被动防护的方式来实现温度防护,也可通过主动的方式来实现温度防护。如图40至图51所示,自移动设备 500包括温度防护装置245,温度防护装置245包括位于防护盖530上方,和 /或位于防护盖530与收容腔501之间的隔热体560。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增加了隔热体560,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500包括机身510、用于带动自移动设备500 移动的移动模块4、用于执行工作任务的任务执行模块及用于控制自移动设备 500在限定的工作区域内移动和行走的控制模块7,其中,移动模块4及控制模块7设置于机身510上,控制模块7控制移动模块4带动自移动设备500在限定的工作区域内移动,同时控制任务执行模块在限定的工作区域内执行工作任务。在本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500为自动割草机,其任务执行模块为切割模块5,在其他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500也可为自动扫落叶机、自动洒水机、多功能机、自动扫雪机、扫地机器人等等,其任务执行模块即为执行对应工作任务的任务执行模块,例如,当自移动设备500为自动扫雪机时,其任务执行模块为扫雪模块。
自动工作系统100还包括用于给自移动设备500供电的能源模块2,能源模块2可选择性的给自移动设备500供电或给其他用电设备供电,其中,其他用电设备是指除自移动设备500以外的用电设备,例如电动工具、家电等等。在本实施例中,能源模块2可选择性的给自移动设备500或其他电动工具供电,其中,其他电动工具是指除自移动设备500以外的电动工具,如枪钻、电锤、打草机、手推割草机等电动工具。本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500由可拆卸能源模块2供电,具体的,可拆卸能源模块为给枪钻、电锤、打草机、手推割草机等电动工具供电的可拆卸电池包。其中,可拆卸能源模块是指能源模块2 可拆卸的组装于机身510上。可拆卸是指拆卸能源模块2时,无需拆卸螺钉、螺母、销钉等紧固件即可直接将能源模块2拆卸下来,例如能源模块2与自移动设备500之间通过接插件或无线充电接口等等对接,使得能源模块2与自移动设备500在解开对接时操作方便,以实现快插拔,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能源模块2外设置与机身510固定的防护盖等,甚至所述保护盖与机身通过螺钉、螺母、销钉等紧固件固定,但只要能源模块2自身与自移动设备 500之间可以实现快插拔都称为可拆卸。自移动设备500包括用于收容能源模块2的收容腔501,收容腔501设有入口505以便能源模块2可以插入或拔出。
隔热体560设置于防护盖530上方,和/或设置于防护盖530与收容腔501 之间,隔热体560与防护盖530之间设有隔热空间561,以增加隔热效果。隔热空间561是指位于隔热体560与防护盖530之间的空间,通过在隔热体560 与防护盖530之间增设隔热空间561,使得收容腔501上有隔热体560和防护盖530两层间隔设置的隔热物质,例如,当隔热体560位于防护盖530与收容腔501之间时,一方面,利用隔热空间561拉高防护盖530的高度,使得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防护盖530与收容腔501之间的距离增大,降低太阳暴晒对收容腔501的影响;另一方面,在防护盖530与收容腔501之间间隔隔热空间561 后增设隔热体560,利用防护盖530遮挡阳光,使隔热体560变成二次传热,避免太阳直接作用在最靠近收容腔501的隔热体560上,大大提升隔热效果;而当隔热体560设置于防护盖530上方时也是如此,一方面,利用隔热空间561拉高的隔热体560的高度,使得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隔热体560与收容腔501之间的距离增大,降低太阳暴晒对收容腔501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隔热体560遮挡阳光,使防护盖530变成二次传热,避免太阳直接作用在最靠近收容腔501的防护盖530上,大大提升隔热效果。不仅如此,本实施例还有节约材料,节省制造成本,减小整机质量等优点。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6至图49所示,隔热体560与防护盖530设置于一起形成上盖56,上盖56包括与机身510相互连接的枢转部540,以使上盖56 可绕枢转部540旋转以实现打开和关闭。隔热体560与防护盖530可以一体成型为一个内设隔热空间561的整体上盖56;当然,也可以单独成型隔热体 560及防护盖530,然后将隔热体560与防护盖530相互组装,形成整体上盖 56。本实施例中,隔热体560可设置于防护盖530上方,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0所示,隔热体560也可设置于防护盖530的下方。如图48及图49 所示,隔热空间561包括位于隔热体560与防护盖530之间的贯穿的通孔5611,通孔5611两端均与外界空气连通,以利用风压和热压的作用,尤其是自然通风,自然风流过通孔5611,实现隔热空间561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对流,带走进入隔热空间中的热量,从而减少外部热量对收容腔的影响,在隔热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散热效果。具体的,通孔5611可沿水平方向贯穿上盖56,例如,如图48至图49所示,沿前后方向贯穿上盖56,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沿左右方向贯穿上盖56,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通孔5611也可沿其他方向贯穿上盖56,只要通孔5611的两端与外界空气联通即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隔热空间561也可不包括贯穿的通孔,例如,隔热空间561仅包括若干(包括一个)仅一端与外界连通的孔,或者隔热空间561仅包括若干(包括一个)与外界完全不连通的空间。
如图5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以隔热体560位于防护盖530与收容腔501 之间为例,自然风可通过通孔5611,实现隔热空间561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对流,进而实现散热效果。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1所示,不仅隔热体560 与防护盖530之间设有通孔5611实现空气对流,还可在隔热体560与能源模块2之间设置通孔,或者说,收容腔501与外界空气连通,自然风既流过隔热体560上方的隔热空间以实现隔热空间561内空气与外界空气的对流,以实现散热;又流过隔热体560下方的收容腔501以实现收容腔501与外界空气的对流,以实现散热。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仅通过收容腔501与外界空气连通,自然风流过收容腔501以实现收容腔501与外界空气的对流,以实现散热。
在本实施例中,自移动设备500还包括位于能源模块2上方的隔热物质 562,隔热物质562可设置于隔热空间561,也可设置于收容腔501中的能源模块2上方,通过增设隔热物质562,进一步提升隔热效果,降低太阳暴晒对能源模块2及收容腔501内的其他电子元件的影响。具体的,可如图46及图 47所示,隔热物质562设置于隔热体560与防护盖530之间,隔热物质可为隔热棉、隔热涂层或其他隔热材料等等,通过在隔热体560与防护盖530之间的隔热空间561中增设隔热物质,进一步提升隔热效果。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1所示,隔热体560也可与机身410设置于一起,隔热体560可设置于防护盖430上方,和/或设置于防护盖430与收容腔401 之间,具体的,隔热体560可如图41所示,直接设置于机身410上,为机身 410的一部分;也可单独成型,然后组装于机身410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隔热体560的具体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例如可设置于隔热体560与防护盖410之间的其他位置,在此不再一一举例。如图4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隔热体560直接设置于机身410上,为机身410的一部分,隔热体560设置于防护盖430与收容腔401之间。其中,机身410包括基座418及自基座 418延伸的隔热体560,隔热体560与基座418共同围成收容腔401,隔热体 560围设于收容腔401的上方且位于收容腔401与防护盖430之间。隔热体 560自基座418中间局部向上凸出形成,隔热体560包括位于收容腔401正上方的隔热顶墙563及连接于隔热顶墙563与基座418的隔热侧墙564。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将上述防护盖530上设隔热体560的实施例与防护盖 430与收容腔401之间设隔热体560的实施例相结合,也即,既在防护盖430 上方设置隔热体560,又在防护盖430与收容腔401之间设置隔热体560。换句话说,自移动设备500包括设置于防护盖430上方的隔热体560及设置于防护盖430与收容腔401之间的隔热体560。隔热体560的具体结构可参上述防护盖530上设隔热体560的实施例与防护盖430与收容腔401之间设隔热体560的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0、图41、图44及图45所示,隔热体560包括设置于防护盖430上方的上隔热体5601及设置于防护盖430与收容腔401之间的下隔热体5602。上隔热体5601与防护盖430设置于一起,下隔热体5602 与机身410设置于一起。具体的,上隔热体5601与防护盖430相互组装形成上盖56,且上隔热体5601与防护盖430之间设有隔热空间561,隔热空间560 包括贯穿上盖56的若干通孔5611,通孔5611包括若干与外界空气连通的端口5612及连通若干端口5612的通道5613,具体的,通孔5611可为前后贯穿或左右贯穿的通孔,例如直线式贯穿,也即,其端口5612位于同一直线上,以直线式贯穿上盖56;在本实施例中,通孔5611也可为非直线式贯穿,例如,可为图40及图45所示,通孔5611的端口5612并非位于同一直线上,通孔 5611包括位于上盖56前侧的第一端口5614及位于上盖56左右侧的第二端口5615,其中,第一端口5614与第二端口5615都可统称为端口5612。第一端口5614与第二端口5615相互连通,以使空气可通过通孔5611流通,以带走防护盖430表面的热量,起到隔热、散热的效果。
下隔热体5602设置于防护盖430与收容腔401之间,且防护盖430与下隔热体5602之间设有隔热空间561。具体的,下隔热体5602可直接设置于机身410上,为机身410的一部分。一方面,利用隔热空间561拉高的上盖56 的高度,使得直接被太阳照射的上盖56与收容腔501之间的距离增大,降低太阳暴晒对收容腔501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上盖56遮挡阳光,使下隔热体5602变成二次传热,避免太阳直接作用在最靠近收容腔501的下隔热体5602上,大大提升隔热效果。在一实施例中,防护盖430与上隔热体5601之间的上隔热空间5615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小于防护盖530与下隔热体5602 之间的下隔热空间5616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一方面,上盖56上设计较小的上隔热空间5615,使得上盖56外形更加美观,另一方面,防护盖430与上隔热体5601结合更紧凑,使得上盖56的刚性更好。而防护盖430与下隔热体 5602之间的下隔热空间5616设计的较大,以拉大上盖56与下隔热体5602的间隔,增强隔热效果。上述上隔热空间5615与下隔热空间5616也可统称为 561。本实施例中,通过既在防护盖430上方设置隔热体560,又在防护盖430 与收容腔401之间设置隔热体560,实现双重隔热,大大提升隔热效果。
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也可将上述自移动设备设有温度防护的实施方式与上述自移动设备设有防水结构的实施方式相互结合。具体的,可将上述任意至少一个具有温度防护的实施例与上述任意至少一个具有防水结构的实施例相结合,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具体的,以下以设有隔热体560的温度防护的实施方式与设有排水系统的实施方式相结合为例,使得自移动设备400既能够排水,又能够隔热。如图40 至图43所示,自移动设备400包括用于收容能源模块2的收容腔401,收容腔401设有入口405以便能源模块2可以插入或拔出。自移动设备400还包括用于遮挡入口405以防止水进入收容腔401内的防护盖430及用于排水以防止水进入收容腔401内的排水系统420及隔热体560,其中,防护盖430可操作的遮挡入口405,隔热体560设置于防护盖430上方,和/或设置于防护盖430与收容腔401之间的隔热体560。其中,排水系统420的具体结构及位置,可参上述自移动设备400上设有排水系统420的实施例,隔热体560的具体结构及位置,可参上述自移动设备500上设有隔热体560的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0至图43所示,自移动设备400包括用于连接防护盖430与机身410的枢转部440,防护盖430可饶枢转部440活动以实现防护盖430的打开和关闭,具体的,防护盖430可饶枢转部440旋转以实现防护盖 430的打开和关闭,机身410包括收容枢转部440的枢转槽450。排水系统420 包括与自移动设备400的外界连通以将水排入外界的排水槽421,机身410包括用于承接防护盖430四周的承接部411,排水槽421设置于承接部411。排水槽421包括与枢转槽450连通的枢转部排水槽422,枢转部排水槽422包括与外界连通的排水孔4221及连接枢转槽450与排水孔4221的连接槽4222。其中,排水孔4221位于连接槽4222的下方,以使水可自上而下自连接槽4222 流入排水孔4221,以从排水孔4221流出。在自移动设备400前进的方向,也即在前后方向上,排水槽421将机身410分为前后两部,机身410包括位于排水槽421前方的机身前部413及位于排水槽421后方的机身后部414。枢转处排水槽422的左右端未与机身后部414连通,或者说,枢转处排水槽422沿横向的长度小于机身410在对应位置的横向长度,其中,横向是指自移动设备 400的宽度方向,也即垂直于自移动设备400前进方向的方向。如图43所示,排水槽421还包括设置于收容腔401底部,用于连通收容腔401与自移动设备400外界的漏水孔425,当有积水渗入收容腔401内时,可通过漏水孔425 流出自移设备400外。其中,漏水孔425上可设置海绵等挡水防尘装置,使得既可以使自移动设备400内的水往外流,又挡住外界的灰尘和水进入自移动设备400内。
如图40、图41、图44及图45所示,隔热体560包括设置于防护盖430 上方的上隔热体5601及设置于防护盖430与收容腔401之间的下隔热体5602。上隔热体5601与防护盖430设置于一起形成上盖56;下隔热体5602与机身 410设置于一起,具体的,下隔热体5602直接设置于机身410上,为机身410 的一部分。其中,机身后部414包括基座418及自基座418延伸的下隔热体 5602,下隔热体5602与基座418共同围成收容腔401,下隔热体5602围设于收容腔401的上方且位于收容腔401与防护盖430之间。下隔热体5602自基座418中间局部向上凸出形成,下隔热体5602包括位于收容腔401正上方的隔热顶墙563及连接于隔热顶墙563与基座418的隔热侧墙564。上隔热体 5601与防护盖430之间设有隔热空间561,隔热空间561包括贯穿的通孔5611,通孔5611包括与外界空气连通的若干端口5612及连通若干端口5612的通道 5613。本实施例中,以防护盖430上方和防护盖430与收容腔401之间均设置隔热体560为例,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仅在防护盖430上方和防护盖430与收容腔401之间中的一处设置隔热体560。
排水系统420还包括设置于机身410表面且设有底部的导水槽423,导水槽423自基座418的局部向内凹陷形成,具体的,导水槽423设置于承接部 411所在位置,以将防护盖430与机身410的连接处的水导出机身410外。在横向上,导水槽423位于收容腔401的两侧,机身410包括设置于导水槽423 与收容腔401之间的间隔墙5641,间隔墙5641将导水槽423与收容腔401隔开,以避免导水槽423中的水流入收容腔401内。导水槽423包括自机身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的导水通道4232及连通导水通道4232与自移动设备400外界的导水孔4231。当水经过自移动设备400表面时,可沿着导水通道4232流入导水孔4231,进而流出自移动设备400外。具体的,防护盖430包括顶盖4304、自顶盖4304向左右两侧延伸的侧防护壁4301及自顶盖4304向后延伸形成的后防护壁4303,机身后部414包括收容侧防护壁4304的侧壁收容槽4144,其中,导水槽423与侧壁收容槽4144连通,以使沿侧防护壁4304流下的水流入导水槽423中,以进一步的,通过导水槽423导出到自移动设备400外。本实施例中,在水平方向上,导水槽423的底部自机身410的中部至机身410的外部延伸,在竖直方向上,导水槽423的底部自上而下延伸,以实现导水槽423 自动由内向外导水。在横向上,导水槽423位于隔热侧墙564的两侧,本实施例中,隔热侧墙564即为间隔墙5641,隔热侧墙564设置于导水槽423与收容腔401之间,也位于侧壁收容槽4144与收容腔401之间,通过隔热侧墙564 将导水槽423与收容腔401,及侧壁收容槽4144与收容腔401均隔开,以通过导水槽423与侧壁收容槽4144中的水隔开,避免导水槽423与侧壁收容槽 4144中的水进入收容腔401中。具体的,基座418包括位于收容腔401下方的收容腔底壁4018,在竖直方向上,导水孔4231位于收容腔401的底壁4018 的下方,或者说,收容腔底壁4018的上表面高于导水孔4231;在水平方向上,导水孔42312不超出于收容腔底壁4018,以使水流流入导水孔4231时,不会进入收容腔401中。
排水系统420还包括位于入口405前方以阻挡水进入入口405的挡水壁 424,具体的,挡水壁424设置于下隔热体5602与防护盖430之间,如图41 所示,挡水壁424包括若干自下隔热体5602上表面向外凸出形成的下挡水壁 4241,和自防护盖430的下端延伸的上挡水壁4242。下挡水壁4241包括自隔热顶墙563向上凸出形成的顶挡水壁4243和自隔热侧墙564向外凸出形成的侧挡水壁4244。其中,挡水壁424沿横向延伸,横向是指自移动设备400的宽度方向,或者说,垂直于自移动设备400的前进方向。挡水壁424沿横向延伸包括其平行于宽度方向延伸,也即其完全沿横向延伸,也包括其具有沿横向延伸的分量。自移动设备400通过设置沿横向延伸的挡水壁424,挡水壁424 的外边缘向外凸出于入口405的对应位置,使得当水从机身中部往机身外部流的时候,或者说,水沿自移动设备400前进的方向,自前向后流时,受到若干挡水壁424的阻挡,每经过一层阻挡,水流速度和流量就减少一些,设置的阻挡臂424越多,水流速度和流量就减小的越多。在一实施例中,上挡水壁4242 可与隔热侧墙564相抵持或间隔小于预设距离,以使上挡水壁4242的挡水效果更佳。在一实施例中,可如图41所示,在入口405附近设置一入口处的挡水壁,例如,自入口405前方一预设距离处向上凸出形成,或者挡水壁424直接自入口405的四周向上凸出形成,并在入口处挡水壁的前方设置若干前方挡水壁以减小水流;也可如图39所示,将挡水壁424设置于枢转部排水槽422 的靠近入口405的一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挡水壁424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于入口405与枢转部排水槽422之间的其他位置,只要能在入口405前方建立阻挡,挡住水以防止水流入入口405即可。
本实施例中,通过同时设置排水系统420与隔热体560,使得自移动设备 400既能够隔热由能够排水,不仅如此,其设置于防护盖430与收容腔401之间的隔热体560不仅可以隔热,还可以挡水,通过隔热体560与基座共同围成收容腔401,以通过隔热体560在收容腔401的四周建立挡水防护,避免水流入,同时,还在隔热体560外侧设置导水槽,并用隔热体560将导水槽与收容腔401隔开,避免导水槽的水流入收容腔。本方案中,既能同时实现排水和隔热,又能在隔热的同时,增强防水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21)

1.一种自动工作系统,其包括在限定的工作区域内移动和工作的自移动设备及为所述自移动设备供电的能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移动设备包括:
机身;
移动模块,设置于所述机身上且用于带动所述自移动设备移动;
任务执行模块,设置于所述机身上且用于执行工作任务;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移动模块带动所述自移动设备在限定的区域内移动,并控制所述任务执行模块执行所述工作任务;
所述能源模块可选择性的被用于给所述自移动设备或不同于所述自移动设备的其他电动工具供电,所述自移动设备包括设有入口且用于收容所述能源模块的收容腔及用于可操作的遮挡所述入口的防护盖,所述自移动设备还包括复位结构以使所述防护盖被打开时,所述防护盖恢复到防水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工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结构包括自动复位结构以使所述防护盖在被打开时,所述防护盖自动恢复到防水状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工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移动设备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防护盖与所述机身的枢转部,以使所述防护盖可绕所述枢转部旋转以实现所述防护盖的打开和关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工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设置于所述防护盖上,所述枢转部包括旋转中心,所述防护盖包括防护盖重心,所述防护盖重心和所述旋转中心的连线与水平线在所述入口一侧的夹角小于90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工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防护盖的位置以防止所述防护盖过度翻转的限位结构。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工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还包括用于减小所述自动复位结构复位速度的阻尼装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工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装置设置于所述枢转部上,所述阻尼装置产生的阻尼力矩小于所述防护盖的重力产生的重力矩。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工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设置于所述枢转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工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复位结构为弹性装置。
10.一种通过能源模块供电的自移动设备,所述自移动设备在限定的工作区域内移动和工作,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移动设备包括:
机身;
移动模块,设置于所述机身上且用于带动所述自移动设备移动;
任务执行模块,设置于所述机身上且用于执行工作任务;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移动模块带动所述自移动设备在限定的区域内移动,并控制所述任务执行模块执行所述工作任务;
自移动设备供电接口,用于与所述能源模块电连接,所述自移动设备供电接口与不同于所述自移动设备的电动工具的供电接口相同,以使所述能源模块可选择性的被用于给所述自移动设备或所述电动工具供电;
所述自移动设备包括设有入口的收容腔及用于可操作的遮挡所述入口的防护盖,所述收容腔用于收容所述自移动设备供电接口及所述能源模块,所述自移动设备还包括复位结构以使所述防护盖被打开时,能够恢复到防水状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移动设备供电接口包括可快插拔的自移动设备接插件和可无线充电的自移动设备充电界面中至少一个。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结构包括自动复位结构以使所述防护盖在被打开时,所述防护盖自动恢复到防水状态。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移动设备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防护盖与所述机身的枢转部,以使所述防护盖可绕所述枢转部旋转以实现所述防护盖的打开和关闭,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设置于所述防护盖上,所述枢转部包括旋转中心,所述防护盖包括防护盖重心,所述防护盖重心和所述旋转中心的连线与水平线在所述入口一侧的夹角小于90度,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防护盖的位置以防止所述防护盖过度翻转的限位结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还包括用于减小所述自动复位结构复位速度的阻尼装置,所述阻尼装置设置于所述枢转部上,所述阻尼装置产生的阻尼力矩小于所述防护盖的重力产生的重力矩。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设置于所述枢转部,所述自动复位结构为弹性装置。
16.一种通过能源模块供电的自移动设备,所述自移动设备在限定的工作区域内移动和工作,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移动设备包括
机身;
移动模块,设置于所述机身上且用于带动所述自移动设备移动;
任务执行模块,设置于所述机身上且用于执行工作任务;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移动模块带动所述自移动设备在限定的区域内移动,并控制所述任务执行模块执行所述工作任务;
所述自移动设备由可拆卸的所述能源模块供电,所述自移动设备包括设有入口且用于收容所述能源模块的收容腔及用于可操作的遮挡所述入口的防护盖,所述自移动设备还包括复位结构以使所述防护盖被打开时,能够恢复到防水状态。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自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移动设备包括与所述能源模块电连接的自移动设备供电接口,所述自移动设备供电接口包括可快插拔的自移动设备接插件和可无线充电的自移动设备充电界面中至少一个。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自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结构包括自动复位结构以使所述防护盖在被打开时,所述防护盖自动恢复到防水状态。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自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移动设备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防护盖与所述机身的枢转部,以使所述防护盖可绕所述枢转部旋转以实现所述防护盖的打开和关闭,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设置于所述防护盖上,所述枢转部包括旋转中心,所述防护盖包括防护盖重心,所述防护盖重心和所述旋转中心的连线与水平线在所述入口一侧的夹角小于90度,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防护盖的位置以防止所述防护盖过度翻转的限位结构。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自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还包括用于减小所述自动复位结构复位速度的阻尼装置,所述阻尼装置设置于所述枢转部上,所述阻尼装置产生的阻尼力矩小于所述防护盖的重力产生的重力矩。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自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复位结构设置于所述枢转部,所述自动复位结构为弹性装置。
CN201920993591.5U 2017-09-27 2018-09-27 自移动设备及其自动工作系统 Active CN21080411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914480 2017-09-27
CN201710891448 2017-09-27
CN2017217479099 2017-12-14
CN201721747909 2017-12-14
CN2018103124663 2018-04-09
CN201810312466 2018-04-09
CN201821581651.4U CN209281245U (zh) 2017-09-27 2018-09-27 自移动设备及其自动工作系统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81651.4U Division CN209281245U (zh) 2017-09-27 2018-09-27 自移动设备及其自动工作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04111U true CN210804111U (zh) 2020-06-19

Family

ID=65864687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93596.8U Active CN210835722U (zh) 2017-09-27 2018-09-27 自移动设备及其自动工作系统
CN201821581651.4U Active CN209281245U (zh) 2017-09-27 2018-09-27 自移动设备及其自动工作系统
CN201920993591.5U Active CN210804111U (zh) 2017-09-27 2018-09-27 自移动设备及其自动工作系统
CN201811132265.1A Pending CN109557910A (zh) 2017-09-27 2018-09-27 自移动设备及其自动工作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93596.8U Active CN210835722U (zh) 2017-09-27 2018-09-27 自移动设备及其自动工作系统
CN201821581651.4U Active CN209281245U (zh) 2017-09-27 2018-09-27 自移动设备及其自动工作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32265.1A Pending CN109557910A (zh) 2017-09-27 2018-09-27 自移动设备及其自动工作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844313B2 (zh)
EP (1) EP3690589A4 (zh)
CN (4) CN210835722U (zh)
DE (2) DE202018006569U1 (zh)
WO (1) WO201906279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17500A (zh) * 2021-03-25 2021-06-25 上海高仙自动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整车外壳结构及清洁机器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0835722U (zh) * 2017-09-27 2020-06-23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自移动设备及其自动工作系统
EP3714679B1 (en) 2017-12-28 2022-08-03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Rideable electric mower
JP7046739B2 (ja) * 2018-07-02 2022-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作業機
US11934196B1 (en) * 2018-12-13 2024-03-19 Hydro-Gear Limited Partnership Visual identifiers for docking and zoning an autonomous mower
WO2021012525A1 (zh) * 2019-07-24 2021-01-28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自动行走设备回归停靠站的控制方法及自动行走设备
CN110771355A (zh) * 2019-12-06 2020-02-11 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 割草机
CN113504775A (zh) * 2020-03-23 2021-10-15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自动工作系统、自移动设备及其充电过程控制方法
WO2021227691A1 (en) * 2020-05-14 2021-11-18 Globe (jiangsu) Co., Ltd. A robotic mower with collision and detection assemblies
SE544860C2 (en) * 2021-01-13 2022-12-13 Husqvarna Ab A robotic work tool with enhanced cooling
CN218998877U (zh) * 2021-06-25 2023-05-12 南京泉峰科技有限公司 骑乘式割草机
AU2023202361A1 (en) * 2022-04-20 2023-11-09 Techtronic Cordless Gp Garden tool power source compartment having drainage
WO2024015909A1 (en) * 2022-07-13 2024-01-18 Hydro-Gear Limited Partnership Utility vehicle with battery management and autonomous control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7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75662A (en) * 1954-04-20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muffler
US3112596A (en) * 1962-09-24 1963-12-03 Jacobsen Mfg Co Rotary mower cleansing means
US5035024A (en) 1987-07-24 1991-07-30 Emerson Electric Co. Portable wet/dry vacuum cleaner and recharging base
US5274988A (en) * 1992-05-28 1994-01-04 David Bruce Lawn mower cover
JPH06153320A (ja) 1992-11-09 1994-05-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移動作業ロボット
IL118711A0 (en) 1996-06-23 1996-10-16 Friendly Machines Ltd Multiple module appliance
JP3160759B2 (ja) * 1996-09-17 2001-04-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芝刈機
US6104162A (en) 1999-09-11 2000-08-15 Sainsbury; Simon R.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ower source for power tools
CN2529857Y (zh) * 2002-01-21 2003-01-08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 利用土地处理污水的装置
US7653963B2 (en) 2002-11-12 2010-02-02 Black & Decker Inc. AC/DC hand portable wet/dry vacuum having improved portability and convenience
KR100619743B1 (ko) 2004-09-23 2006-09-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로봇청소기의 배터리 자동 교환 시스템 및 방법
KR20060134368A (ko) 2005-06-22 2006-12-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로봇청소기용 충전장치
WO2007073864A2 (de) 2005-12-19 2007-07-05 Miele & Cie. Kg Staubsauger, insbesondere bodenstaubsauger
GB0615241D0 (en) 2006-08-01 2006-09-06 Bosch Gmbh Robert Lawn-care apparatus
US8732896B2 (en) * 2006-10-17 2014-05-27 Mtd Products Inc Hybrid electric cleaning device
KR101456072B1 (ko) 2007-08-24 2014-11-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수개의 배터리를 제어하는 전원 제어 및 공급 전원의 표시 방법과 장치, 이를 이용하는 휴대 단말기
US9776296B2 (en) 2008-05-09 2017-10-03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Power tool dust collector
JP2010267434A (ja) 2009-05-13 2010-11-25 Toyota Motor Corp バッテリパック
JP2011079510A (ja) 2009-09-10 2011-04-21 Makita Corp 電動車
US8671508B2 (en) 2009-11-17 2014-03-18 Makita Corporation Dust collector
JP5461221B2 (ja) 2010-02-12 2014-04-02 株式会社マキタ 複数のバッテリパックを電源とする電動工具
JP2011235749A (ja) 2010-05-10 2011-11-24 Makita Corp バッテリパックを電源とする電動車
SE536036C2 (sv) 2010-06-21 2013-04-09 Sten Corfitsen Förfarande för att byta batteri i batteridrivna fordon.
US8336282B2 (en) * 2010-07-28 2012-12-25 Deere & Company Robotic mower housing
CN102687625A (zh) 2011-03-22 2012-09-26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智能割草机
US20120256752A1 (en) 2011-04-06 2012-10-11 James William Musser System and method to extend operating life of rechargable batteries using battery charge management
JP2013000028A (ja) * 2011-06-14 2013-01-07 Makita Corp 電動芝刈機
KR101334960B1 (ko) 2011-08-03 2013-11-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잔디 깎기용 이동로봇 시스템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KR101334961B1 (ko) 2011-08-03 2013-11-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잔디 깎기용 이동로봇 시스템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KR101280365B1 (ko) 2011-08-03 2013-07-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잔디 깎기용 이동로봇 시스템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KR101448248B1 (ko) 2011-08-03 2014-10-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잔디 깎기용 이동로봇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CN202285581U (zh) * 2011-08-26 2012-07-04 何攀 水草打捞装置
WO2013059917A1 (en) 2011-10-26 2013-05-02 Accelerated Systems Inc. Enclosure for an electronic assembly for a battery powered lawn mower
US8733072B2 (en) 2011-11-04 2014-05-27 Briggs & Stratton Corporation Starter system for an engine
ES2742283T3 (es) 2012-02-03 2020-02-13 Siemens Healthcare Diagnostics Inc Fuente de energía para un mecanismo de sistema de automatización
US20150167256A1 (en) * 2012-06-06 2015-06-18 Universal Enterprises Pty Ltd. Surface Drainage System
CN102799181B (zh) * 2012-08-02 2015-05-27 江苏苏美达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工作装置的充电站系统
JP6153320B2 (ja) 2012-12-04 2017-06-28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
JP5955759B2 (ja) * 2012-12-19 2016-07-20 株式会社マキタ 刈払機
FR3000030B1 (fr) * 2012-12-21 2016-03-04 Airbus Operations Sas Compartiment electrique et electronique d'un aeronef avec une architecture amelioree et aeronef integrant ledit compartiment.
CN103970039A (zh) 2013-02-06 2014-08-06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自动工作设备及其控制模块
CN103354385B (zh) 2013-06-26 2015-04-22 北京理工大学 移动机器人多电池组无缝切换电路
CN107225955B (zh) 2013-09-26 2019-08-2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池更换机器人、电池更换系统以及电池更换机器人的控制方法
JP2015075825A (ja) 2013-10-07 2015-04-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自走式電子機器
EP2875712B1 (en) 2013-11-21 2016-10-19 Robert Bosch Gmbh Lawnmower battery arrangement
CN103906391B (zh) * 2014-04-11 2016-08-31 上海松江飞繁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防水结构及采用该防水结构的探测器
CN103997082B (zh) 2014-04-21 2016-01-13 伍小军 移动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及其自主充电方法
WO2015179318A1 (en) 2014-05-18 2015-11-26 Black & Decker Inc. Power tool system
JP5875640B1 (ja) 2014-07-25 2016-03-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自律走行車
JP2016049048A (ja) 2014-08-29 2016-04-11 株式会社マキタ 芝刈機
CN204142933U (zh) * 2014-09-16 2015-02-04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检测装置及使用检测装置的电池系统和电动工具
JP2016073396A (ja) 2014-10-03 2016-05-12 株式会社マキタ 自走式集塵ロボット
US10463219B2 (en) 2014-10-03 2019-11-05 Makita Corporation Self-propelled, dust-collecting robot
EP3234717B1 (en) 2014-12-18 2021-06-09 Husqvarna AB Robot vehicle parcel navigation following a minimum workload path.
SE538773C2 (en) 2014-12-23 2016-11-15 Husqvarna Ab Robotic tool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tool damage or loss of tool
JP2016158594A (ja) 2015-03-04 2016-09-05 株式会社マキタ 芝刈機
CN204539996U (zh) * 2015-03-27 2015-08-12 Ac(澳门离岸商业服务)有限公司 用于电动工具的电力模组及电动工具
JP2016208885A (ja) 2015-04-30 2016-12-15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自走式草刈機
CN205051424U (zh) 2015-05-27 2016-02-24 南京阿凡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电池组机器人
JP6590531B2 (ja) 2015-05-28 2019-10-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自走式電子機器
KR20170019890A (ko) 2015-08-13 2017-02-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 청소기
KR101784401B1 (ko) 2015-08-17 2017-10-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코드리스 분리형 청소기
CN106571254B (zh) * 2015-10-08 2019-02-22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防雨淋开关
JP2017084069A (ja) 2015-10-27 2017-05-18 株式会社マキタ 自走式集塵ロボット及び反射材、自走式集塵ロボットの走行制御方法
JP2017113078A (ja) 2015-12-21 2017-06-29 株式会社マキタ 自走式集塵ロボット
CN205458458U (zh) 2016-01-29 2016-08-17 苏州地贝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扫地机器人
JP6642124B2 (ja) * 2016-03-04 2020-02-05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
WO2017200353A1 (ko) 2016-05-20 2017-11-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로봇 청소기
CN106025403A (zh) 2016-07-13 2016-10-12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扫地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CN205944189U (zh) 2016-08-17 2017-02-08 深圳零度智能飞行器有限公司 一种快拆式电池锁扣结构及无人机
CN206059470U (zh) 2016-08-31 2017-03-29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电池包转接装置、用电器以及电气组件
CN106169548B (zh) 2016-08-31 2019-11-29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电池包转接装置、用电器以及电气组件
CN106571436B (zh) 2016-08-31 2023-04-18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电池包转换装置、用电器以及电气组件
CN106214070B (zh) 2016-08-31 2019-02-12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交直流电源供电的工具及吸尘器
CN106654102A (zh) 2016-12-28 2017-05-10 塔米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支持快速更换的机器人电池盒
JP6445086B2 (ja) 2017-05-22 2018-12-26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装置
CN107009392B (zh) 2017-06-05 2020-03-31 杭州富阳福士得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安装电池的机器人
CN107214731B (zh) 2017-06-15 2019-07-23 中世控股(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安装电池的机器人
CN210835722U (zh) * 2017-09-27 2020-06-23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自移动设备及其自动工作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17500A (zh) * 2021-03-25 2021-06-25 上海高仙自动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整车外壳结构及清洁机器人
CN113017500B (zh) * 2021-03-25 2022-08-16 上海高仙自动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整车外壳结构及清洁机器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90589A4 (en) 2021-06-16
CN209281245U (zh) 2019-08-20
WO2019062795A1 (zh) 2019-04-04
DE202018006581U1 (de) 2021-08-18
CN210835722U (zh) 2020-06-23
EP3690589A1 (en) 2020-08-05
US11844313B2 (en) 2023-12-19
US20200267903A1 (en) 2020-08-27
DE202018006569U1 (de) 2021-02-19
CN109557910A (zh) 2019-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04111U (zh) 自移动设备及其自动工作系统
US11394216B2 (en) Automatic working system
KR101838540B1 (ko) 리튬이온 전지로 구성된 유니버셜 충전지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101333597B1 (ko) 다목적 휴대용 전력 저장 및 공급 시스템
KR102028114B1 (ko) 배터리 팩
JP4367251B2 (ja) 電源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12046516A1 (ja) 電気機器
CN214797631U (zh) 电池包、电动工具及供电系统
AU2017202190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ergy source enclosure with through-air thermal management
GB2401484A (en) Protective structure for battery chargers
WO2018188028A1 (zh) 充电器及无人机便携装置
WO2019110013A1 (zh) 自移动设备的充电站及其自动工作系统
US20120327573A1 (en) Electrical device having a battery pack
CN209514407U (zh) 自移动设备及其自动工作系统
EP3703218A1 (en) Automatic working system
CN215580441U (zh) 太阳能充电站及割草作业系统
JP6004945B2 (ja)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用電源アダプタ
RU2558657C2 (ru) Теплозащищенная литий-ионная аккумуляторная батарея
CN203574403U (zh) 一种多功能充电宝
CN220798202U (zh) 光伏组件清洁机器人
CN112977706A (zh) 电动车
WO2022247517A1 (zh) 一种电池包、电动工具系统及充电系统
CN218633362U (zh) 锂电池同口充放电装置
WO2023208100A1 (zh) 充电柜、储能电源以及配套充电产品
CN214255761U (zh) 电动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