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79279U - 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及其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及其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79279U
CN202879279U CN2011900003620U CN201190000362U CN202879279U CN 202879279 U CN202879279 U CN 202879279U CN 2011900003620 U CN2011900003620 U CN 2011900003620U CN 201190000362 U CN201190000362 U CN 201190000362U CN 202879279 U CN202879279 U CN 2028792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ive bulkhead
conducting portion
portion constituting
constituting parts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9000036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宅间摄
中山孝市
近藤弘巳
田中和也
井泽实
近藤圭一
金山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792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7927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2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38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head
    • A47C7/386Detachable covers for head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5816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5816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 B60N2/5825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by hooks, staples, clips, snap fasteners or the lik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1/0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 G01L1/2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ohmic resistance of solid materials or of electrically-conductive fluids; by making use of electrokinetic cells, i.e. liquid-containing cells wherein an electrical potential is produced or varied upon the application of str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提供容易地将落座传感器安装在坐垫部上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及其安装结构。为此,具有具备挠性的薄膜状主体21和保持构件30,薄膜状主体21敷设在具有凹部15的衬垫构件13的落座侧表面与表皮构件14之间,且横穿凹部,具有与衬垫构件的落座侧表面相抵接来检测向衬垫构件上的落座的情况的多个检测部21a、输出部21b以及导通部21c;保持构件30保持薄膜状主体的导通部构成部位的一部分,且使该一部分成为弯曲的状态,并且保持构件30与被弯曲的导通部构成部位一起能够自由地容置在凹部内,具有与凹部的内侧面相向的一对相向壁部30a、30b以及将一对相向壁部的一端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部30c,通过相向壁部以及连接部覆盖被弯曲的导通部构成部位31c的至少一个面。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及其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装在车辆座椅的坐垫部上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以及该落座传感器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车辆座椅中,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在座椅坐垫(seat cushion)上配置有落座传感器,通过落座传感器检测出乘坐者落座在座椅坐垫上,然后使警告灯点亮来催促系上座椅安全带。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中,利用用于将覆盖座椅坐垫的衬垫(pad)部的表面的表皮固定的凹槽,将落座传感器配置在衬垫部的表面与表皮之间。即,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中,在凹槽处设置比凹槽的纵向壁部分陡度小的倾斜部,将落座传感器的检测部或从落座传感器延伸出的布线配置在倾斜部,由此能够抑制落座传感器的检测部、布线发生断线等的情况,从而提高具有落座传感器的车辆座椅的耐久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2-653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这种落座传感器形成为具有挠性的薄膜状,波动而形状不固定,因而难以将落座传感器安装在坐垫那样的软的位置,安装位置的误差也变大,结果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安装作业的工时增加,并且不能稳定地作业。另外,在向坐垫进行安装的作业中,将落座传感器弯曲为锐角,有可能使落座传感器断线。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消除上述的现有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向坐垫部上安装落座传感器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以及其安装结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具有具备挠性的薄膜状主体和保持构件,所述薄膜状主体敷设在车辆座椅的坐垫部的衬垫构件的落座侧表面与以覆盖该落座侧表面的方式安装在所述衬垫构件上的表皮构件之间,所述衬垫构件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凹部,敷设在所述落座侧表面与所述表皮构件之间的所述薄膜状主体横穿所述凹部,所述薄膜状主体具有:多个检测部,其与所述衬垫构件的所述落座侧表面相抵接来检测向所述衬垫构件上落座的情况;输出部,其输出被该检测部检测到的信号;导通部,其将被所述检测部检测到的信号传递至所述输出部;所述保持构件保持该薄膜状主体的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的一部分,且使该薄膜状主体的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的一部分成为弯曲的状态,并且所述保持构件与被弯曲的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一起能够自由地容置在所述凹部内,所述保持构件具有与该凹部的内侧面相向的一对相向壁部和将所述相向壁部的一端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部,通过所述相向壁部和所述连接部覆盖被弯曲的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的至少一个面。 
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中,所述一对相向壁部以及所述连接部具有内侧保护壁,所述内侧保护壁覆盖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的所述表皮构件侧的面,并且保持该导通部构成部位且使该导通部构成部位弯曲。 
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中,所述保持构件具有固定件,该固定件能够自由地安装在所述内侧保护壁上,并且成为在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内侧保护壁之间存在将弯曲的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 
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中,具有挠性连接部,该挠性连接部将所述内侧保护壁以及所述固定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的一部分连接在一起,并且能够以其连接部位作为起点使所述固定件相对于所述内侧保护壁自由转动。 
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中,所述一对相向壁部以及所述连接部具有:内侧保护壁,其覆盖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的所述表皮构件侧的面,并且保持该导通部构成部位且使该导通部构成部位弯曲,外 侧保护壁,其覆盖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的所述衬垫构件侧的面,并且保持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且使该导通部构成部位弯曲。 
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5中,所述相向壁部的构成所述外侧保护壁的另一端比所述相向壁部的构成所述内侧保护壁的另一端更突出。 
技术方案7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5或6中,所述保持构件具有挠性连接部,该挠性连接部将所述内侧保护壁以及所述外侧保护壁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的一部分连接在一起,并且能够以其连接部位作为起点使所述内侧保护壁以及外侧保护壁相对自由转动。 
技术方案8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7的任一项中,在所述相向壁部以及所述连接部的至少一方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限制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技术方案9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5中,将所述内侧保护壁以及所述外侧保护壁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连接在一起,以保持能够将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插入所述内侧保护壁与所述外侧保护壁之间的间隙。 
技术方案10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9中,在所述内侧保护壁以及所述外侧保护壁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的至少一方具有脱离限制部,该脱离限制部限制插入所述间隙内的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从所述另一端脱离。 
技术方案11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权利要求10的任一项中,所述保持构件具有从所述相向壁部的另一端沿着所述衬垫构件的所述落座侧表面延伸的延伸部。 
技术方案12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一种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的安装结构,将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记载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安装在车辆座椅的坐垫部上,使所述衬垫构件的所述凹部的形成部位以使该凹部的内侧面间距离扩大的方式弹性变形,并且使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相向壁部或所述薄膜状主体的弯曲的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与所述内侧面滑动接触,来将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相向壁部、所述连接部以及弯曲的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容置保持在所述凹部内。 
技术方案13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2中,以使所述保持构件或弯曲的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与所述凹部的底面接触的方式,将所述保 持构件容置在所述凹部内。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上述那样构成的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具有具备挠性的薄膜状主体和保持构件,所述薄膜状主体敷设在车辆座椅的坐垫部的衬垫构件的落座侧表面与以覆盖落座侧表面的方式安装在衬垫构件上的表皮构件之间,所述衬垫构件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凹部,敷设在落座侧表面与表皮构件之间薄膜状主体横穿凹部,薄膜状主体具有:多个检测部,其与衬垫构件的落座侧表面相抵接来检测向衬垫构件上的落座的情况;输出部,其输出被检测部检测到的信号;导通部,其将被检测部检测到的信号传递至输出部;所述保持构件保持薄膜状主体的导通部构成部位的一部分,且使薄膜状主体的导通部构成部位的一部分成为弯曲的状态,并且所述保持构件与被弯曲的导通部构成部位一起能够自由地容置在凹部内,保持构件具有与凹部的内侧面相向的一对相向壁部以及将相向壁部的一端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部,通过相向壁部以及连接部覆盖被弯曲的导通部构成部位的至少一个面。 
由此,仅将保持构件插入在衬垫构件的凹部中,就能够获得易于安装在坐垫部上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并且,能够通过保持构件的相向壁部以及连接部覆盖保护薄膜状主体的被弯曲的导通部构成部位的至少一个面。 
根据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一对相向壁部以及连接部具有内侧保护壁,内侧保护壁覆盖导通部构成部位的表皮构件侧的面,并且保持导通部构成部位且使导通部构成部位弯曲,因而能够通过保持构件的内侧保护壁保护薄膜状主体的导通部构成部位的表皮构件侧的面,即使处于导通部构成部位与表皮构件的卡止构件相干涉的位置关系,也能够可靠地防止导通部构成部位与卡止构件接触而断线或者损伤。 
根据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保持构件具有固定件,固定件能够自由地安装在内侧保护壁上,并且成为在固定件与内侧保护壁之间存在将弯曲的导通部构成部位的至少一部的状态,因而仅将固定件安装在内侧保护壁上,就能够容易地将导通部构成部位保持在内侧保护壁与固定件之间。 
根据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具有挠性连接部,挠性连接部将内侧保护壁以及固定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的一部分连接在一起,并且能够以其连接部位作为起点使固定件相对于内侧保护壁自由转动,因而通过以挠性连接部 作为起点使固定件转动,能够容易地将导通部构成部位保持在内侧保护壁与固定件之间。 
根据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一对相向壁部以及连接部具有:内侧保护壁,其覆盖导通部构成部位的表皮构件侧的面,并且保持导通部构成部位且使导通部构成部位弯曲,外侧保护壁,其覆盖导通部构成部位的衬垫构件侧的面,并且保持导通部构成部位且使导通部构成部位弯曲,因而能够通过保持构件的内侧保护壁以及外部保护壁保护导通部构成部位的表皮构件侧的面以及衬垫构件侧的面,即使处于导通部构成部位与设置在衬垫构件上的卡合构件或设置在表皮构件上的卡止构件相干涉的位置关系,也能够可靠地防止导通部构成部位与卡合构件或卡止构件接触而断线或者损伤的情况。 
根据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相向壁部的构成外侧保护壁的另一端比相向壁部的构成内侧保护壁的另一端更突出,因而即使因落座压力而使导通部构成部位产生松弛,也能够抑制导通部构成部位的曲率变大,从而能够抑制断线。 
根据技术方案7的实用新型,保持构件具有挠性连接部,挠性连接部将内侧保护壁以及外侧保护壁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的一部分连接在一起,并且能够以其连接部位作为起点使内侧保护壁以及外侧保护壁相对自由转动,由此通过使内侧保护壁以挠性连接部为起点转动来容置在外侧保护壁内,能够将导通部构成部位容易地保持在内侧保护壁与外侧保护壁之间。 
根据技术方案8的实用新型,在相向壁部以及连接部的至少一方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限制导通部构成部位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因而,能够通过限制部限制导通部构成部位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根据技术方案9的实用新型,将内侧保护壁以及外侧保护壁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连接在一起,以保持能够将导通部构成部位插入内侧保护壁与外侧保护壁之间的间隙,因而,能够利用间隙保持导通部构成部位,并且通过内侧保护壁以及外侧保护壁保护导通部构成部位的表皮构件侧的面以及衬垫构件侧的面。 
根据技术方案10的实用新型,在内侧保护壁以及外侧保护壁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的至少一方具有脱离限制部,该脱离限制部限制插入间隙内的导通部构成部位从另一端脱离,因而在搬运将导通部构成部位插入间隙内的保持构件时,能够防止导通部构成部位从间隙内脱离。 
根据技术方案11的实用新型,保持构件具有从相向壁部的另一端沿着衬垫构件的落座侧表面延伸的延伸部,因而能够沿着延伸部向垂直于相向壁部的相互相反的方向引导被安装在衬垫构件的凹部中的被保持构件保持的导通部构成部位的两端部,从而能够顺利地使导通部构成部位的两端部弯曲。 
根据技术方案12的实用新型,一种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的安装结构,将技术方案1至11中任一项记载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安装在车辆座椅的坐垫部上,使衬垫构件的凹部的形成部位以使凹部的内侧面间距离扩大的方式弹性变形,并且使保持构件的相向壁部或薄膜状主体的弯曲的导通部构成部位与内侧面滑动接触,来将保持构件的相向壁部、连接部以及弯曲的导通部构成部位容置保持在凹部内。 
由此,能够在使薄膜状主体的导通部构成部位弯曲的状态下被保持构件保持,并且在该状态下,能够将保持构件插入保持在衬垫构件的凹部中,从而能够将导通部构成部位容易地安装在衬垫构件的凹部中。 
根据技术方案13的实用新型,以使保持构件或弯曲的导通部构成部位与凹部的底面接触的方式,将保持构件容置在凹部内,因而能够将保持构件以及被保持构件保持的导通部构成部位容易地保持在凹部中的规定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安装有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的车辆座椅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的坐垫部的剖视图。 
图3是从图2中的箭头3方向观察的车辆座椅的坐垫部的局部被切断了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适合于落座传感器的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将落座传感器的薄膜状主体保持在图4所示的保持构件上的状态的图。 
图6是沿着图3中的6-6线剖切的坐垫部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保持构件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保持构件的第二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保持构件的第三变形例的图。 
图10是表示保持构件的第四变形例的图,(a)是保持构件的俯视图,(b)是主视图。 
图11是表示保持构件的第五变形例的图,(a)是保持构件的侧面图,(b)是主视图。 
图12是表示保持构件的第六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保持构件的第七变形例的图,(a)是保持构件的立体图,(b)是从(a)中的A方向观察的图。 
图14是表示保持构件的第八变形例的图,(a)是保持构件的俯视图,(b)是主视图。 
图15是表示保持构件的第九变形例的图,(a)是保持构件的俯视图,(b)是主视图。 
图16是表示保持构件的第十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7是说明使外侧保护壁比内侧保护壁更突出的情况下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将薄膜状主体保持在第十变形例的保持构件上的状态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另外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的坐垫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安装有落座传感器20的车辆座椅10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将落座传感器20安装在车辆座椅10的坐垫部11上的状态的剖视图,图3是车辆座椅10的坐垫部11的局部被切断了的俯视图。 
如图1所示,车辆座椅10具有坐垫部11、座椅靠背部12以及由薄膜开关(membrane switch)构成的落座传感器20。如图3所示,坐垫部11具有由聚氨酯等制成的衬垫构件13、以覆盖衬垫构件13的表面(上表面)的方式安装的布制、乙烯皮革布(vinyl leather)制、皮革制等的表皮构件14。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坐垫部11的衬垫构件13的上表面,陷入形成有沿着车辆座椅10的左右方向(图3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凹状的槽部, 即,陷入形成有凹槽15,凹槽(凹部)15具有与衬垫构件13的上表面大致垂直的内侧面15a、15b。在凹槽15的下方,在凹槽15的大致整个宽度范围,与凹槽15平行地在衬垫构件13内埋设固定有由金属制的线形成的卡合构件16。卡合构件16通过后述的固定环17沿着衬垫构件13的表面形状固定表皮构件14。 
如图5所示,落座传感器20具有挠性的薄膜状(座椅状)的主体21。如图2以及图3所示,薄膜状主体21以横穿凹槽15的方式敷设在衬垫构件13与表皮构件14之间。在薄膜状主体21上,在长度方向的一端侧设置有多个检测部21a,在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设置有输出部21b,并且在薄膜状主体21上设置有用于使检测部21a和输出部21b电导通的导通部21c。在实施方式中,薄膜状主体21形成为细长的带状,多个检测部21a在薄膜状主体21的长度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设在4处。 
检测部21a具有:上部薄膜,上表面与表皮构件14的下表面相抵接,在内面中央(center of the inner surface)设置有触点;下部薄膜,下表面与衬垫构件13的上表面相抵接,在内面中央设置有触点;根据乘坐者落座在坐垫部11上的情况,触点接通或断开。 
输出部21b用于输出由检测部21a检测到的信号,在该输出部21b上连接有连接器22。连接器22与用于判定乘坐者的落座状态的省略图示的ECU相连接。 
此外,在落座传感器20的薄膜状主体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的背面粘贴有未图示的双面胶带,利用该双面胶带将薄膜状主体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检测部21a侧)固定在衬垫构件13上,由此消除因落座传感器20与衬垫构件13间的位置偏移引起的落座时的不舒适感。此时,优选双面胶带设置在检测部21a以外的位置,由此不会破坏检测部21a的检测灵敏度。 
附图标记30表示用于保持落座传感器20的薄膜状主体21的由塑料或橡胶材料形成的保持构件。如图4所示,从前表面观察,保持构件30的整体呈大致U字状,保持构件30的侧面宽度具有与薄膜状主体21的宽度尺寸大致相等的尺寸。保持构件30插入衬垫构件13的凹槽15的底部,借助衬垫构件13的弹力保持在凹槽15内的规定位置。 
即,保持构件30具有:隔开规定间隔相向且平行的一对相向壁部30a、 30b;将相向壁部30a、30b的一端部(底部)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大致圆弧状的连接部30c。一对相向壁部30a、30b的各自外表面间的距离稍大于衬垫构件13的凹槽15的内侧面15a、15b间的距离。由此,以一边使衬垫构件13弹性变形一边插入到相向壁部30a、30b被凹槽15埋没的深度的方式,以连接部30c为底部,将保持构件30插入到衬垫构件13的凹槽15中,从而能够将保持构件30保持于凹槽15内。 
此外,保持构件30与凹槽15的固定方法不限于上述的使衬垫构件13弹性变形的方法,例如,可以使保持构件30的相向壁部30a、30b的各自外表面间的距离与衬垫构件13的凹槽15的内侧面15a、15b间的距离大致相等,通过使保持构件30与凹槽15粘接或利用滑动接触产生的摩擦等来固定两者。另外,可以在保持构件30的相向壁部30a、30b以及凹槽15的内侧面15a、15b上设置嵌合结构,通过嵌合关系来固定两者。 
在保持构件30上,从宽度方向的一端侧沿着相向壁部30a、30b以及连接部30c形成有规定深度的间隙31,该间隙31由比薄膜状主体21的厚度(壁厚)稍大的宽度的大致U字状的狭缝形成,间隙31的两端在相向壁部30a、30b的端部(上部)处开口。具体地说,间隙(狭缝)31是以在保持构件30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留有薄的壁的方式切入与薄膜状主体21的宽度方向相当的深度而形成的,在该间隙31的大致U字状的内侧即相向壁部30a、30b以及连接部30c的内侧形成有覆盖表皮构件14侧的面(薄膜状主体21的表面侧)的内侧保护壁32,在间隙31的大致U字状的外侧即相向壁部30a、30b以及连接部30c的外侧形成有覆盖衬垫构件13侧的面(薄膜状主体21的背面侧)的外侧保护壁33。这样,保持构件30的内侧保护壁32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与外侧保护壁33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连接,时的在内侧保护壁32与外侧保护壁33之间保持能够插入薄膜状主体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导通部21c的间隙31。 
图5示出了将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21c部分(下面,将该部分称为导通部构成部位)的局部弯曲而保持在保持构件30的间隙31中的状态,薄膜状主体21通过将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导通部构成部位沿着大致U字状弯曲来插入保持在保持构件30的间隙31中。插入在保持构件30的间隙31中的薄膜状主体21的被弯曲形成的导通部构成部位借助要复原为直线状的弹性力抵接在内侧保护壁32以及外侧保护壁33上,只要不施加从间隙31沿着宽度方向拉出薄膜状主体21的力,就能够借助薄膜状主体21自身的弹性力被保持构件30保持。 
在保持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的状态下,能够从U字状的底部(连接部30c)侧容易地将保持构件30插入衬垫构件13的凹槽15内,插入凹槽15内的保持构件30借助衬垫构件13的弹性力保持在凹槽15内。被保持构件30保持的薄膜状主体21的表面侧以及背面侧被保持构件30的内侧保护壁32以及外侧保护壁33覆盖来被保护。由此,薄膜状主体21不与由线形成的卡合构件16和后述的卡止构件35直接接触,从而能够防止断线和损伤 
如图6所示,关于表皮构件14,在与凹槽15对应的位置,覆盖坐垫部11的前部的部分和覆盖后部的部分被缝合,在该缝合部,在车辆座椅10的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连接有多个带(ribbon)状的连接构件36。这些连接构件36与卡止构件35相卡止,其中,卡止构件35与卡合构件16平行地设置在表皮构件14上。在凹槽15上,在离开坐垫部11的衬垫构件13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用于使卡合构件16露出的露出凹部34。在露出凹部34中,在圆周上的一处设置有缝隙的环状的固定环17以包围卡合构件16和卡止构件35的方式与卡合构件16和卡止构件35相互卡合。由此,通过固定环17向卡合构件16一侧拉拽卡止构件35,从而使表皮构件14沿着衬垫构件13的落座表面固定在衬垫构件13上。 
此外,如上所述可以直接利用固定表皮构件14的凹槽15,来安装保持构件30(落座传感器20),但也可以对凹槽15进行进一步加工形成宽度更宽的凹槽,另外,也可以使凹槽15的内侧面15a、15b不垂直于衬垫构件13,使凹槽15的内侧面15a、15b呈研钵状地倾斜,将保持构件30安装在宽度宽的凹槽或研钵状的凹槽中。 
接着,说明将落座传感器20安装在车辆座椅10的坐垫部11上的顺序。此外,在向坐垫部11上安装时,落座传感器20的薄膜状主体21可以保持在保持构件30上,但通常,预先将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弯曲为大致U字状来插入保持构件30的间隙31中。 
首先,在坐垫部11上未覆盖表皮构件14的状态下,将保持有落座传感,将保持有落座传感 器20的薄膜状主体21的保持构件30插入衬垫构件13的凹槽15内。具体地说,对于保持构件30,从圆弧状的底部(连接部30c)侧开始,一边通过相向壁部30a、30b扩宽凹槽15的内侧面15a、15b,一边将相向壁部30a、30b插入埋没于凹槽15中的深度为止。 
由此,保持构件30借助衬垫构件13的弹性力被保持在规定位置,从保持构件30的间隙31的一端开口部突出的薄膜状主体21以横穿凹槽15的方式被敷设。即,薄膜状主体2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被弯曲成沿着凹槽15的前方侧的衬垫构件13的上表面,多个检测部21a配置在凹槽15的前方侧的衬垫构件13的上表面上。此外,从间隙31的另一端开口部突出的薄膜状主体2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同样被弯曲成沿着凹槽15的后方侧的衬垫构件13的上表面。在该状态下,利用省略图示的双面胶带将薄膜状主体2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粘贴在衬垫构件13的表面上,由此多个检测部21a被定位在规定的位置。 
接着,将通过连接构件36与表皮构件14相连接的卡止构件35容置于凹槽15内,在与坐垫部1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相分离的左右的露出凹部34中,通过固定环17使衬垫构件13的卡合构件16与表皮构件14的卡止构件35相互卡合,从而沿着衬垫构件13的表面形状固定表皮构件14(参照图6)。 
由此,落座传感器20的多个检测部21a夹在坐垫部11的衬垫构件13与表皮构件14之间,当乘坐者落座在坐垫部11上时,多个检测部21a中的至少1个接通,从而能够检测到落座在坐垫部11上的情况。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只要将保持构件30插入衬垫构件13的凹槽15中,就能够获得易于安装在坐垫部11上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20。另外,通过将落座传感器20的薄膜状主体21插入在保持构件30的间隙31中来保持落座传感器20的薄膜状主体21,能够拿着保持构件30来搬运薄膜状主体21,从而使落座传感器20的搬运以及处理变得容易。并且,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被弯曲而保持在插入于坐垫部11的衬垫构件13的凹槽15中的保持构件30中,从而安装在凹槽15中,因而即使是具有挠性的波动状态的薄膜状主体21,也能够容易地安装在衬垫构件13的凹槽15中。 
而且,插入在凹槽15中的薄膜状主体21的表面侧以及背面侧被保持构件30的内侧保护壁32以及外侧保持壁33保护,由此即使成为薄膜状主体 21与衬垫构件13的卡合构件16或表皮构件14的卡止构件35相干涉的位置关系,也能够可靠地防止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与卡合构件16或卡止构件35相接触而断线或损伤的情况。 
接着说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保持构件30的各种变形例。此外,下面说明的保持构件30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由塑料或橡胶材料构成,对于与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7示出了保持构件30的第一变形例,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保持构件30的一对相向壁部30a、30b的外侧保护壁33的各端部设置有延伸部41a、41b,延伸部41a、41b分别弯曲成圆弧状地,并向相向壁部30a、30b各自的外方延伸。 
根据该第一变形例,在将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与上述的实施方式说明的同样地插入保持在保持构件30的间隙31中的状态下,通过将保持构件30安装在衬垫构件13的凹槽15中,能够沿着延伸部41a、41b向与相向壁部30a、30b相垂直的彼此相反的方向引导薄膜状主体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从而能够顺利地弯曲从间隙31的两端部突出的导通部构成部位的两端部。 
图8示出了保持构件30的第二变形例,与上述的第一变形例的不同点在于,在保持构件30的内侧保护壁32的各端部也设置有与上述的外侧保护壁33的延伸部41a、41b平行地延伸的延伸部42a、42b。 
根据该第二变形例,能够在两延伸部41a、41b以及42a、42b之间将薄膜状主体21弯曲为圆弧状,因而即使在对衬垫构件13施加了落座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薄膜状主体21松弛,抑制薄膜状主体21的曲率变大,从而能够抑制断线等。 
图9示出了保持构件30的第三变形例,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形成于保持构件30的间隙31的开口部上设置有脱离限制部43,该脱离限制部43用于限制插入至间隙(狭缝)31内的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从开口部脱离。此外,在脱离限制部43的一端形成有倾斜面44,以易于将薄膜状主体21插入间隙31中。 
根据该第三变形例,通过设置在间隙31的开口部的脱离限制部43,抑制插入在保持构件30的间隙31内的薄膜状主体21脱离。此外,此时如图9 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如果在间隙31的局部设置有突部31a,在薄膜状主体21上设置与该突部31a相卡合的卡合孔,则还能够阻止插入间隙31内的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在长度方向上的移动。 
图10示出了保持构件30的第四变形例,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通过突出设置在间隙31内的突起部45、46,能够抑制插入至保持构件30的间隙31内的落座传感器20的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在长度方向以及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即,如图10中的(a)、图10中的(b)所示,在形成在保持构件30上的间隙31内,沿着相向壁部30a、30b,与相向壁部30a、30b相对应地,一体地突出地各设置有2个截面为大致倒V字形的突起部45、46。2个突起部45、46在间隙31的深度方向(保持构件30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间隔,向相互相反的方向突出。 
由此,通过将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插入保持构件30的间隙31内,通过导通部构成部位的端部一边使突起部45、46的大致倒V字形的顶点稍微弹性变形一边进行安装,借助突起部45、46的弹性保持力能够抑制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在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移动。此外,能够在制造保持构件30时一体成形突起部45、46。 
图11示出了保持构件30的第五变形例,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能够通过安装在保持构件30的相向壁部30a、30b上的卡合销47,将插入保持构件30的间隙31内的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定位在导通部构成部位的长度方向以及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上。 
即,如图11中的(a)、图11中的(b)所示,在保持构件30的一对相向壁部30a、30b上,以沿着相同的轴线贯通内侧保护壁32以及外侧保护壁33的方式分别形成有保持孔48。另一方面,虽未图示,在向保持构件30的间隙31插入的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上,在与保持孔48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定位孔。使具有树脂性的卡合销47穿过导通部构成部位上所形成的定位孔并压入固定在保持孔48中。 
由此,将导通部构成部位以定位孔分别与保持孔48相对应的方式插入保持构件30的间隙31中,在该状态下,通过分别将卡合销47压入固定在保持孔48中,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以在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 上被定位的状态保持于保持构件30中。 
根据该第五变形例,与上述的第四变形例相比,能够更可靠地定位导通部构成部位。此外,可以仅在保持构件30的相向壁部30a或30b上设置保持孔48。 
图12示出了保持构件30的第六变形例,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的不同点在于,没有形成间隙(狭缝)31,仅由覆盖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的表皮构件14侧的面(薄膜状主体21的表面侧)并且弯曲保持导通部构成部位的内侧保护壁32构成保持构件30。 
即,如图12所示,保持构件30具有U字状的内侧保护壁32、将该内侧保护壁32的相向壁部32a、32b的上端彼此朝向外方地向水平方向弯曲并延伸而成的延伸部32d,沿着内侧保护壁32的相向壁部32a、32b的外表面以及延伸部32d的下表面使导通部构成部位的表面侧弯曲,通过粘接剂等将导通部构成部位与保持构件30保持为一体。 
这样,通过保持构件30仅覆盖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的表皮构件14侧的面,就能够防止导通部构成部位的表皮构件14侧的面与表皮构件14的卡止构件35相接触,通过使保持构件30保持在凹槽15的规定深度位置,还能够防止导通部构成部位与衬垫构件13的卡合构件16相接触。 
图13示出了保持构件30的第七变形例,与上述的第六变形例相比,仅由覆盖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的表皮构件14侧的面并且弯曲保持导通部构成部位的内侧保护壁32构成保持构件30这一点相同,另外通过凹凸将导通部构成部位与保持构件30保持为一体这一点也不同。 
即,如图13中的(a)、图13中的(b)所示,保持构件30具有U字状的内侧保护壁32,在该内侧保护壁3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由凸缘部形成的限制部51、52,限制部51、52具有稍大于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的宽度方向尺寸的间隔,用于限制导通部构成部位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另外,在内侧保护壁32的U字状的底部形成有从两限制部51、52相互向内侧突出的卡合突起部53。另一方面,在被保持构件30保持的导通部构成部位上形成有与卡合突起部53卡合的切缺部54。 
由此,在将导通部构成部位配置成其切缺部54与衬垫构件13的凹槽15相对应的状态下,将导通部构成部位的切缺部54与保持构件30的卡合突起 部53相卡合,并将保持构件30压入凹槽15内,从而导通部构成部位被两限制部51、52夹入而沿着内侧保护壁32弯曲。此时,导通部构成部位因与卡合突起部53的卡合而被限制长度方向上的移动,并且因与两限制部51、52的卡合而被限制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图14示出了保持构件30的第八变形例,与上述的第七变形例说明的同样,在覆盖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的表皮构件14侧的面并且弯曲保持导通部构成部位的内侧保护壁3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设置有限制部55、56,并且在一对相向壁部30a、30b上分别设置有固定件57,所述固定件57能够夹着导通部构成部位分别固定在相向壁部30a、30b上。 
即,如图14中的(a)、图14中的(b)所示,在一对相向壁部30a、30b上,同轴线地分别形成有保持孔58。具有能够与该保持孔58卡合的卡合销59的固定件57安装在一对相向壁部30a、30b的外表面。固定件57具有与导通部构成部位的宽度方向尺寸大致相同的宽度方向尺寸。此时,在沿着保持构件30的内侧保护壁32弯曲的导通部构成部位上,在与保持孔58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定位孔,但未图示。 
由此,沿着保持构件30的内侧保护壁32,将导通部构成部位以其定位孔分别与保持孔58相对应的方式弯曲为U字状,在该状态下,将设置在固定件57上的卡合销59以穿过导通部构成部位的定位孔的方式压入固定在保持孔58中,从而导通部构成部位能够容易地定位保持在各固定件57与相向壁部30a、30b之间。 
图15示出了保持构件30的第九变形例,如图15中的(a)、图15中的(b)所示,与第八变形例的不同点在于:通过挠性连接部62使固定件61与相向壁部30a、30b形成一体,将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夹入固定件61与保持构件30的相向壁部30a、30b之间;另外,在相向壁部30a、30b侧设置有在设置于导通部构成部位的定位孔中穿过的卡合销63,在固定件61侧设置有与卡合销63卡合的卡合孔64;另外,在固定件61的两端部设置有夹持部65,所述夹持部65夹持相向壁部30a、30b的限制部55、56。 
根据第九变形例,通过以挠性连接部62为起点使固定件61转动,能够容易地将导通部构成部位定位保持在内侧保护壁32与固定件61之间。 
图16以及图17示出了保持构件30的第十变形例,与第九变形例的不 同点在于:改变用于使内侧保护壁32与外侧保护壁33相对自由转动的挠性连接部70的位置;另外,使外侧保护壁33的端部从内侧保护壁32的端部突出。 
即,如图16以及图18所示,保持构件30具有:外侧保护壁33,具有一对相向壁部33a、33b和将相向壁部33a、33b的一端(下端)侧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部33c;内侧保护壁32,具有一对相向壁部32a、32b和将相向壁部32a、32b的一端(下端)侧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部32c。在外侧保护壁33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设置有挠性连接部70,在该挠性连接部70上以在内侧保护壁32的连接部32c(底部)位于上方的状态连接有内侧保护壁32的连接部32c(底部)的一端,且使内侧保护壁32的连接部32c(底部)能够自由转动。内侧保护壁32以挠性连接部70为起点相对于外侧保护壁33转动,从而以夹持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的方式容置在外侧保护壁33内。 
在内侧保护壁32的连接部32c的外表面侧,在宽度方向上具有间隔地突出设置有2个突部71,另外,在内侧保护壁32的连接部32c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突出设置有卡止部72,在内侧保护壁32以挠性连接部70为起点进行转动而容置在外侧保护壁33内时,该卡止部72与外侧保护壁33的连接部33c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33d相卡止。 
另一方面,在外侧保护壁33的连接部33c的外侧形成有卡合孔73,在内侧保护壁32以挠性连接部70为起点转动而容置在外侧保护壁33内时,该卡合孔73与内侧保护壁32的突部71相卡合。 
如图18所示,通过内侧保护壁32以挠性连接部70为起点转动而容置在外侧保护壁33内,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夹持保持在内侧保护壁32的外表面与外侧保护壁33的内表面之间。虽未图示,在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设置有卡合孔,所述卡合孔被突出设置于内侧保护壁32上的突部71穿过并与其相卡合,通过卡合孔与突部71的卡合,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在长度方向以及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 
如图17中的(a)所示,内侧保护壁32的相向壁部32a、32b的另一端(上端)的高度比外侧保护壁33的相向壁部33a、33b的另一端(上端)低 规定量。换言之,外侧保护壁33的相向壁部33a、33b的另一端比内侧保护壁32的相向壁部32a、32b的另一端突出。因此,如图17中的(a)所示,即使因落座压力使衬垫构件13弹性变形(压缩)而薄膜状主体21产生松弛,也如图17中的(b)所示,与内侧保护壁32和外侧保护壁33的高度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将薄膜状主体21的松弛部分的曲率抑制得低,能够缓和应力向该松弛部分集中。通常,该薄膜状主体21的松弛部分的曲率越大,应力越易于集中,进而担心导通部21c产生断线的情况,通过这样设置内侧保护壁32以及外侧保护壁33的高度,能够实现更好的抑制导通部21c断线的效果。 
根据上述的第十变形例,使通过挠性连接部70与外侧保护壁33相连接的内侧保护壁32,以挠性连接部70为起点转动而容置在外侧保护壁33内,并使卡止部72与外侧保护壁33的端部33d相卡止,从而将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夹入内侧保护壁32与外侧保护壁33之间,因而能够容易地保持导通部构成部位。并且,通过使外侧保护壁33的另一端比内侧保护壁32的另一端突出,即使因落座压力在导通部构成部位产生松弛,也能够抑制导通部构成部位的两端部的曲率变大,从而能够抑制断线。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保持构件30形成为利用圆弧状的连接部30c连接一对相向壁部30a、30b的底部而形成的大致U字状的情况,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保持构件30的形状不需要一定为U字状,例如,也可为大致凹字状。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保持构件30安装在衬垫构件13的凹槽15内的例子,但可以如图19所示,使用于安装保持构件30的凹槽15的一部分贯通到衬垫构件13的下方,将保持构件30安装在该贯通孔115中,权利要求中的凹部包括凹槽15以及贯通孔115。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包括变形例)中说明了如下的方式,即,通过保持构件30保护落座传感器20的薄膜状主体21的导通部构成部位的表皮构件14侧的面以及衬垫构件13侧的面中的双方或一方,即使处于薄膜状主体21与衬垫构件13的卡合构件16或表皮构件14的卡止构件35相干涉的位置关系,也能够防止薄膜状主体21与卡合构件16或卡止构件35接触而断线或损伤,但是对于本实用新型来说,卡合构件16、卡止构件35不是 必须具有的结构构件,没有与衬垫构件13的卡合构件16、表皮构件14的卡止构件35相干涉的可能性的结构也能够应用本实用新型。 
这样,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采用各种方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落座传感器及其安装结构适用于检测乘坐者落座于坐垫部上的情况的车辆座椅。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车辆座椅,11……坐垫部,13……衬垫构件,14……表皮构件,15……凹部(凹槽),15a、15b……内侧面,16……卡合构件,17……固定环,20……落座传感器,21……薄膜状主体,21a……检测部,21b……输出部,21c……导通部构成部位(导通部),30……保持构件,30a、30b……相向壁部,30c……连接部,31……间隙(狭缝),32……内侧保护壁,32a、32b……相向壁部,33……外侧保护壁,33a、33b……相向壁部,35……卡止构件,57……固定件,62、70……挠性连接部。 

Claims (15)

1.一种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具备挠性的薄膜状主体和保持构件, 
所述薄膜状主体敷设在车辆座椅的坐垫部的衬垫构件的落座侧表面与以覆盖该落座侧表面的方式安装在所述衬垫构件上的表皮构件之间,所述衬垫构件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凹部,敷设在所述落座侧表面与所述表皮构件之间的所述薄膜状主体横穿所述凹部, 
所述薄膜状主体具有:多个检测部,其与所述衬垫构件的所述落座侧表面相抵接来检测向所述衬垫构件上落座的情况;输出部,其输出被该检测部检测到的信号;导通部,其将被所述检测部检测到的信号传递至所述输出部; 
所述保持构件保持该薄膜状主体的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的一部分,且使该薄膜状主体的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的一部分成为弯曲的状态,并且所述保持构件与被弯曲的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一起能够自由地容置在所述凹部内, 
所述保持构件具有与该凹部的内侧面相向的一对相向壁部和将所述相向壁部的一端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部,通过所述相向壁部和所述连接部覆盖被弯曲的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的至少一个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相向壁部以及所述连接部具有内侧保护壁,所述内侧保护壁覆盖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的所述表皮构件侧的面,并且保持该导通部构成部位且使该导通部构成部位弯曲。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构件具有固定件,该固定件能够自由地安装在所述内侧保护壁上,并且成为在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内侧保护壁之间存在弯曲的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挠性连接部,该挠性连接部将所述内侧保护壁以及所述固定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的一部分连接在一起,并且能够以其连接部位作为起点使所述固定件相对于所述内侧保护壁自由转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相向壁部以及所述连接部具有: 
内侧保护壁,其覆盖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的所述表皮构件侧的面,并且保持该导通部构成部位且使该导通部构成部位弯曲, 
外侧保护壁,其覆盖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的所述衬垫构件侧的面,并且保持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且使该导通部构成部位弯曲。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向壁部的构成所述外侧保护壁的另一端比所述相向壁部的构成所述内侧保护壁的另一端更突出。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构件具有挠性连接部,该挠性连接部将所述内侧保护壁以及所述外侧保护壁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的一部分连接在一起,并且能够以其连接部位作为起点使所述内侧保护壁以及外侧保护壁相对自由转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构件具有挠性连接部,该挠性连接部将所述内侧保护壁以及所述外侧保护壁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的一部分连接在一起,并且能够以其连接部位作为起点使所述内侧保护壁以及外侧保护壁相对自由转动。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相向壁部以及所述连接部的至少一方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限制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内侧保护壁以及所述外侧保护壁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连接在一起,以保持能够将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插入所述内侧保护壁与所述外侧保护壁之间的间隙。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侧保护壁以及所述外侧保护壁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的至少一方具有脱离限制部,该脱离限制部限制插入所述间隙内的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从所述另一端脱离。 
12.如权利要求1至8、10、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构件具有从所述相向壁部的另一端沿着所述衬垫构件的所述落座侧表面延伸的延伸部。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 持构件具有从所述相向壁部的另一端沿着所述衬垫构件的所述落座侧表面延伸的延伸部。 
14.一种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的安装结构,将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记载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安装在车辆座椅的坐垫部上,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衬垫构件的所述凹部的形成部位以使该凹部的内侧面间距离扩大的方式弹性变形,并且使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相向壁部或所述薄膜状主体的弯曲的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与所述内侧面滑动接触,来将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相向壁部、所述连接部以及弯曲的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容置保持在所述凹部内。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以使所述保持构件或弯曲的所述导通部构成部位与所述凹部的底面接触的方式,将所述保持构件容置在所述凹部内。 
CN2011900003620U 2010-03-04 2011-02-01 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及其安装结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7927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7884 2010-03-04
JP2010047884A JP5137988B2 (ja) 2010-03-04 2010-03-04 車両シート用着座センサおよびその取付構造
PCT/JP2011/051987 WO2011108325A1 (ja) 2010-03-04 2011-02-01 車両シート用着座センサおよびその取付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79279U true CN202879279U (zh) 2013-04-17

Family

ID=44541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90000362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79279U (zh) 2010-03-04 2011-02-01 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及其安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2543539B1 (zh)
JP (1) JP5137988B2 (zh)
KR (1) KR101449988B1 (zh)
CN (1) CN202879279U (zh)
BR (1) BR112012022030B1 (zh)
WO (1) WO201110832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20455A (zh) * 2018-04-25 2020-12-01 奥迪股份公司 紧固至坐垫的引导元件、坐垫、车辆座椅和具有这种引导元件的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61002B2 (ja) * 2010-08-03 2014-07-3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シート用着座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JP5821538B2 (ja) * 2011-11-04 2015-11-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着座センサ
JP6024528B2 (ja) 2013-03-08 2016-11-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乗員着座検知用荷重検出装置の取付け構造
JP6485272B2 (ja) * 2015-07-31 2019-03-2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KR102506847B1 (ko) * 2016-12-12 2023-03-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맥박 측정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44499C1 (de) * 1985-12-17 1987-08-20 Bauerhin I G Elektro Tech Heizleiterverbindung zwischen durch einen im Polsterkern vorgesehenen Abspanngraben getrennten,elektr,beheizten Sitz- bzw.Lehnenflaechen zur Sitzbeheizung von Fahrzeugen
JPS6458709A (en) * 1987-08-31 1989-03-06 Kajima Corp Construction work of water outlet of existing concrete dam
JPH0639160A (ja) * 1991-12-26 1994-02-15 Tokyo Seat Kk 接着剤を用いた吊り込みを有する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3781957B2 (ja) * 2000-08-31 2006-06-07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着座センサー配置構造
JP4356243B2 (ja) * 2001-01-12 2009-11-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乗員着座センサの取付け構造
JP4052048B2 (ja) 2002-07-19 2008-02-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荷重検知センサ
US20090146470A1 (en) * 2007-09-25 2009-06-11 Tk Holdings Inc. Vehicle seat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20455A (zh) * 2018-04-25 2020-12-01 奥迪股份公司 紧固至坐垫的引导元件、坐垫、车辆座椅和具有这种引导元件的车辆
US11760239B2 (en) 2018-04-25 2023-09-19 Audi Ag Guide element comprising fastening to a seat cushion, seat cushion, vehicle seat and vehicle having a guide element of this typ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83829A (ja) 2011-09-22
BR112012022030B1 (pt) 2021-04-27
EP2543539A4 (en) 2013-04-17
EP2543539A1 (en) 2013-01-09
KR20120136358A (ko) 2012-12-18
KR101449988B1 (ko) 2014-10-13
WO2011108325A1 (ja) 2011-09-09
EP2543539B1 (en) 2015-04-22
BR112012022030A2 (pt) 2020-09-01
JP5137988B2 (ja) 2013-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79279U (zh) 车辆座椅用落座传感器及其安装结构
JP6367475B2 (ja) 衝突圧力センサの乾燥側取付けのための装置
US8052212B2 (en) Seat foam with sensor mat
EP2774805A1 (en) Seat occupancy sensor
CN105620235B (zh) 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
US20210094495A1 (en) Pedestrian collision sensing device
CN102164781A (zh) 包括占用传感器垫子的内饰物件
CN103649565B (zh) 卡夹
US9120397B2 (en) Attachment structure of weight sensor for seat occupant detection
JP5488167B2 (ja) 荷重検知装置の取付構造
EP2517926B1 (en)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attaching load detecting device and sheet device
JP5577744B2 (ja) 車両シート用荷重検出装置
JP5037105B2 (ja) クッションパッド
JP5565067B2 (ja) 車両シート用着座センサの取付け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に用いる取付け治具
JP4853782B2 (ja) 温度センサ
KR102590859B1 (ko) 압력센서
JP5561002B2 (ja) 車両シート用着座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JP2011126470A (ja) 荷重検知装置の取付構造および取付方法、その荷重検知装置を備えたクッション部材およびシート装置
JP2014231264A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05984418A (zh) 插入被穿过表面中的元件的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7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