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37976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37976A
CN1837976A CN200610067419.4A CN200610067419A CN1837976A CN 1837976 A CN1837976 A CN 1837976A CN 200610067419 A CN200610067419 A CN 200610067419A CN 1837976 A CN1837976 A CN 18379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processing
processing system
heat
isolated part
isol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6741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07743C (zh
Inventor
加藤敦之
石井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379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379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0774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0774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3Humid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用于将设有感光鼓、显影单元、复制装置、定影装置的空间与其外部空间隔离的隔离壁。由此使存在有粉体状态的色粉(由定影装置定影于记录材料之前的色粉)的空间与其外部空间相隔离。所以,在使用粉体显影剂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能够防止浮游色粉向图像形成装置外部的排出,或由浮游色粉所引起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的下降。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粉体显影剂,使由电子照相记录方式及静电记录方式在感光体上所形成的静电潜像可视化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作为复印装置及打印机、传真装置等图像形成装置,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得到了普及。
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是由带电装置使感光鼓的感光面带电,由曝光装置使带电的感光体曝光,由此在感光面上形成静电潜像。而且,由显影装置使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在感光面上形成调色像(可视像)。而且,在由复制装置复制到薄片(记录材料:普通纸及OHP记录纸等)后,由定影装置进行定影。
定影装置是由加热与加压来对于记录纸等记录介质使色粉定影。作为定影装置,一般是使形成了未定影调色像的薄片通过定影(加热)辊与加压辊的压接区域、进行定影的对辊方式的定影装置。
然而,将定影装置的热笼罩在图像形成装置内,存在有对图像形成装置内的其它装置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因此,为了将图像形成装置内的热向外部排出,多数情况下是设置排气风扇。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2003-150026号公报中(2003年5月21日公开),提出了在具备排热用风扇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排热用风扇的送风通路上设置膨胀型消声器,由此降低排热用风扇的噪音的技术。
而且,在日本专利特开平6-258904号公报(1994年9月16日公开)中,提出了设置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高温部进行吸热,向低温部排热的温度调节装置,达到降低风扇所要求的冷却能力或废止风扇自身的目的的技术。
而且,在日本专利特开平8-63019号公报(1996年3月8日公开)中,提出了将加热辊一侧的面的热吸收率比其相反一侧的热吸收率大的良好的热导体以包围在加压辊上的方式进行配置的技术。在该项技术中,通过提高良好热导体的内面的热吸收率,吸收来自加压辊的热量,吸收的热量在良好热导体的全部区域内均匀分布,向加压辊放射。而且,通过使外面的热吸收率小于内面的热吸收率,能够使来自加压辊的热难以向外部发散。由此,在日本专利特开平8-63019号中,能够达到热的有效利用,同时抑制机内升温、降低排热风扇要求的能力的目的。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技术中,在使用粉体显影剂(色粉),使得由电子照相记录方式及静电记录方式在感光体上所形成的静电潜像可视化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设置有用于将图像形成装置内的热向外部排出的排风扇的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浮游色粉就会向周围飞散,会产生污染图像形成装置周围的部件的问题。
特别是近年来,用于提高图像品质而向色粉的小颗粒化,或印刷速度的高速化发展。因此,存在有图像形成装置内容易发生色粉的飞散·浮游,特别是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排气中所包含的浮游色粉更会容易产生问题。
而且,在上述日本专利特开平6-258904号的技术中,提出了通过设置将图像形成装置内高温部的热向低温部排热的温度调节装置,达到废止风扇自身的目的的技术。但是,在高温部的热不能充分排出的情况下,存在有装置内的温度上升,对图像形成装置内各部件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而且,即使是在不设置风扇的情况下,也有装置内的浮游的色粉从记录材料的搬送路径等向装置外排出的情况。而且,即使是能够废止风扇,也有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浮游色粉附着于曝光装置的光学部件等,产生图像品质下降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在使用粉体显影剂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防止浮游色粉向图像形成装置外排出,或防止由浮游色粉所引起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的下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体;使用粉体显影剂使上述感光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可视化的显影装置;将上述被可视化后的图像复制于记录材料的复制装置;以及将上述记录材料上的粉体显影剂加热熔化后定影的定影装置,并且,具备将上述记录材料上的定影前的粉体显影剂存在的空间与其外部空间相隔离的隔离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由隔离部件使定影于上述记录材料之前的粉体显影剂所存在的空间与其外部相隔离。由此,即使是图像形成装置内未定影状态的粉体显影剂发生浮游,也能够防止浮游的粉体显影剂向上述隔离部件的外部排出。所以,能够防止浮游的粉体显影剂向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排出、以及附着在隔离部件的外部设置的构成部件上。此外,还能够防止图像形成装置的周围环境被污染,及由浮游色粉所引起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的下降。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可通过以下的记述而得到充分的理解。而且,本发明的优点,可以通过以下参照附图的说明而明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周围所设置的隔热壁的结构例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隔热壁及搬送辊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设置的带电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设置的带电装置的截面图。
图6(a)及图6(b)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设置的带电装置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设置的带电装置的侧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设置的显影单元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设置的显影单元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定影装置周围所设置的隔热壁的另一结构例的截面图。
图11(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定影装置上具备热泵情况下的结构例的截面图。图11(b)是表示图11(a)所示热泵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带电辊作为带电装置的情况下的结构例的截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连接了各种扩展设备的情况下的结构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截面图。还有,图像形成装置100是使用包含色粉(粉体显影剂)与载体2种成分的显影剂而进行成像的装置。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基于从外部设备输入的图像数据,在薄片(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装置。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感光体3、带电装置5、光扫描单元11、显影装置2、复制装置6、清扫单元4、除电灯12、定影装置8等担当图像形成处理的各种功能的处理单元。还有,带电装置5、光扫描单元(曝光装置、曝光光学系统)11、显影单元2、复制装置6、清扫单元4、及除电灯12,在感光鼓3的周围顺序配置。
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00内部包含感光鼓3、带电装置5、显影装置2、复制装置6、清扫单元4、除电灯12、及定影装置8,具备将这些部件与外部的空间隔离(屏蔽)的隔离壁(隔离部件)1。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防止装置内的浮游色粉向装置外部的排出。还有,对于隔离壁1,后面详细叙述。
为了能够由光扫描单元11在感光鼓3上形成静电潜像,带电装置5使感光鼓3的表面上均匀带电。还有,对于带电装置5,后面详细叙述。
光扫描单元(曝光装置)11,是基于由图像读取装置30所读取的图像数据及从外部装置所接收的图像数据,对感光鼓3照射激光(曝光),光像在均匀带电的感光鼓3上扫描,写入静电潜像的装置。
显影装置2是通过由色粉供给容器7所供给的色粉使得由光扫描单元11在感光鼓3上写入的静电潜像显影化,在感光鼓3上形成调色像的装置。还有,对于显影装置2,后面详细叙述。
复制装置6是将感光鼓3上显影化的调色像复制到薄片(记录材料)上的装置。
清扫单元4是去除感光鼓3上残留的色粉,使感光鼓3上能够记录新的静电潜像及调色像的装置。而且,除电灯12是去除感光鼓3的表面电荷的装置。
定影装置8是对薄片上复制的调色像进行定影的装置。定影装置8是具备定影辊(加热辊)81与加压辊82,通过顺次接收由复制装置6复制了调色像的薄片,并使其通过定影辊(加热辊)81与加压辊82之间,由热与压力对薄片上复制的调色像(显影图像)在薄片上进行定影的装置。由此,在薄片上记录图像。
而且,如图1所示,在定影装置8的周围,设置有隔热壁(绝热部件、真空绝热部件)83。图2是表示隔热壁83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截面图。如该图所示,隔热壁83在外壁部(外部包覆材料)84、84之间的区域内形成第一层(间隔材)85及第二层(间隔材)86。而且,外壁部84、84的内部在真空状态下密封。第一层85例如由二氧化硅、珠光体(pearlite)、硅酸钙、硅藻土等无机粉末所构成,比第二层86更接近定影装置8地设置。而且,间隔材86,例如由连通气泡聚氨酯泡沫所构成。还有,间隔材86也不限于此,可以是有机物,也可以是无机物,优选是气泡孔径很小,完全连通的材料。
而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下部,配置有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00本体内的供给盘10。
供给盘10是收存薄片的记录材料收存盘。供给盘10中所收存的薄片,由搓纸轮16而逐枚分离,通过搬送辊(搬入部件)24而搬送到定位辊14,进行计测时刻,使由定位辊14在感光鼓3上形成的调色像复制到薄片的规定位置,顺次供给到复制装置6与感光鼓3之间。而且,在感光鼓3上记录再现的调色像复制到薄片上。还有,向供给盘10供给薄片,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正面一侧(操作侧),拉开供给盘10而进行。
而且,由定影装置8进行调色像定影后的薄片(记录有图像的薄片),是由搬送辊(搬出部件)25所搬送,通过切换门9。而且,在薄片的排出处设定于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部安装的叠层盘15的情况下,由反向旋转辊26排出至叠层盘15。
而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具备控制部110,控制部110具备对设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各部件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电路基板、及从外部设备接受图像数据的接口电路基板(未图示)。所述接口是通过无线通信或有线通信,与微机及传真机等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的接口。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将基于从外部设备接受的数据的图像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00记录于薄片上。
而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具备电源装置111,对设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各部件供给电力。
接着,对隔离壁1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隔离壁1内部包含感光鼓3、带电装置5、显影单元2、复制装置6、清扫单元4、除电灯12、定影装置8,形成有这些各部件的空间被隔离壁1的外部空间所遮蔽。还有,对隔离壁1的材质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优选使用能够有效地将隔离壁1内的热量向隔离壁1的外部散出,热传导系数大的材料。而且,例如在对隔离壁1内所包含的各部件进行检修时,及隔离壁1内发生搬送堵塞等情况下,可以开放,使内部露出。
图3是从薄片搬送方向的上游侧看到的搬送辊24及隔热壁1的平面图。如该图所示,搬送辊24是由相互相接地设置的两个辊24a、24b所构成,辊24a、24b之间夹持薄片,通过辊24a、24b在各自相反方向上的旋转,搬送薄片。
而且,在辊24a、24b的旋转轴方向(延长方向)的两端部与隔离壁1之间,具备由毡(felt)构成的密封件101。而且,在辊24a、24b的侧面(与两辊相接面相反的面)与隔离壁1之间,具备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例如杜邦公司制造的Myler薄膜(商品名))等柔性材料构成的密封件102。而且,搬送辊24a及24b与密封件101、102之间可滑动。
还有,虽然这里是对设置在搬送辊24与隔离壁1之间的密封件101、102进行的说明,但在搬送辊25与隔离壁1之间具备同样的密封件。
而且,在隔离壁1上,在从光扫描单元11向感光鼓3照射的激光的通过部分,形成由透明的玻璃等构成的透明盖子部件(盖子玻璃)27。而且,光扫描单元11隔着该透明盖子部件27设置于隔离壁1的外侧。还有,透明盖子部件27也可以不是作为隔离壁1的一部分而设置,可以是设置于光扫描单元11,安装于设置在隔离壁1的开口部。
而且,在隔离壁1的外面显影单元2的下部,具备放热风扇(放热部件)29a。而且,在显影单元2与隔离壁1之间,夹持有例如由铝等热传导系数大的材料所构成的传热部件28。
而且,在隔离壁1中定影装置8一侧的外面,具备用于促进隔离壁1的内部与隔离壁1的外部之间的热交换的放热风扇(放热部件)29b。而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具备用于将由该放热风扇29b向隔离壁1的外部放出的热向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部放出的风扇(送风装置)113。
而且,隔离壁1的定影装置8的上方的面,具有越接近放热风扇29a越低的倾斜结构。而且,在该上方面接近放热风扇29a的部分,具备将水分向隔离壁1的外部上形成的放热风扇29b的附近排出的排水孔(排出孔)112。而且,在排水孔112上,具备使水分通过,而防止色粉向隔离壁1的外部排出的过滤器(第二显影剂去除装置,未图示)。而且,由该排水孔112,保持隔离壁1的内部与外部的均等压力。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设置的带电装置5进行详细说明。图4是带电装置5的立体图。图5是带电装置5的截面图。图6(a)是从感光鼓3一侧看到的图5所示A-A截面的截面图,图6(b)是从与图6(a)相反一侧看到的该A-A截面的截面图。图7是从一侧看到的带电装置5的平面图。
如图4所示,带电装置5具备壳体51、支撑部件52、锯齿电极(放电电极)53、以及格栅电极(grid electrode)54。
锯齿电极53是通过施加电压而放电,即所谓带电电极。锯齿电极53具有多个尖突形状的放电电极53a,这些放电电极53a是在一定方向上排列的锯齿形状。而且,锯齿电极53由壳体51内的支撑部件52所支撑,在将带电装置5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0内时,放电电极53a的先端部(尖端部)向着感光鼓3的方向。而且,通过由未图示的高压电源对该锯齿电极53施加电压,在其与感光鼓3之间产生电晕放电。
壳体51,在将带电装置5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0内时,成为感光鼓3一侧的部分即放电电极53a的尖端部分进行开口,在该开口部分配置有格栅电极54。
格栅电极54是将侵蚀为网孔装的不锈钢平板作为电极而配置的电极,连接于与锯齿电极53上连接的高压电源不同的电源上(未图示)。由该电源对格栅电极54施加偏压电压(格栅电压)。而且,格栅电极54由该格栅电压来控制电晕离子流,调节到达感光鼓3的电晕离子的量。
而且,如图5所示,在壳体51上与具备格栅电极54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具备导管57。还有,在壳体51及支撑部件52的导管57一侧的面上,具备开口部55及56(参照图5、图6(a)、图6(b))。
如图7所示,导管57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闭塞,另一端上具备臭氧过滤器(臭氧去除装置)58及风扇59。
臭氧过滤器58是吸收(吸附)带电装置5中作为放电生成物而发生的臭氧的装置。作为臭氧过滤器58。例如可以使用东洋纺公司的KFHoneycomb臭氧过滤器(商品名)等活性碳方式的臭氧过滤器。
风扇59是吸引导管57内的空气,通过臭氧过滤器58而向带电装置5的外部排出的装置。由此,如图5及图7中虚线箭头所示,从壳体51的感光鼓3一侧的开口部(设置了格栅电极54的开口部)吸引空气,将吸引的空气通过锯齿电极53的周围导向管导管57,由臭氧过滤器58吸收、去除臭氧之后,向带电装置5的外部排出。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设置的显影装置2进行详细说明。图8是表示显影装置2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如该图所示,显影装置2具备显影辊61,、搅拌辊62及63、色粉浓度传感器64、显影槽60a、风扇67等。
显影槽60a是收存色粉及载体的收存槽,在显影槽60a内,具备显影辊61、搅拌辊62及63。而且,在显影槽60a内与搅拌辊62相对面的位置,具备色粉浓度传感器64。而且,在显影槽60a的搅拌辊63的上部具备开口部,从色粉供给容器7通过该开口部供给色粉。
而且,显影槽60a接近感光鼓3地配置,在该显影槽60a与感光鼓3相对的面上,具备开口部。还有,将该开口部的感光鼓3的旋转方向下流侧的缘部与感光鼓3的间隔设定为2mm以下。通过将上述间隔设定为2mm以下,能够抑制由感光鼓3的旋转所引起的从显影槽60a内向外部流出的空气流,抑制色粉的飞散。
显影辊61,是其一部分从该显影槽60a中与感光鼓3相对的面上设置的开口部露出,该露出的部分是与感光鼓3相对面而设置的、圆筒状的旋转辊。显影辊61携带显影槽60a内所收存的色粉,向着所述露出部分的与感光鼓3相对面的部分搬送。由此,在感光鼓3上形成的静电潜像上附着色粉,对感光鼓3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调色像。还有,显影辊61向图8所示的箭头方向旋转。
搅拌辊62及63,通过搅拌显影槽60a内的色粉,使色粉微小带电,同时将色粉向显影辊61搬送。
色粉浓度传感器64是检测显影槽60a内的色粉的浓度的传感器,将检测的结果传送到控制部110。控制部110基于该检测结果,驱动设置在色粉供给容器7上的供给辊(未图示)。从色粉供给容器7向显影槽60a补充供给必要量的色粉。
如图8的虚线箭头所示,风扇67是使外部气体通过感光鼓3与显影槽60a的间隙而流入显影槽60a内,吸引显影槽60a内的空气并向显影单元2的外部排出气体的装置。
在显影槽60a中显影辊61的下方部分,具备大体贯通感光鼓3及显影辊61的轴方向全体的排气管道69。而且,在显影槽60a中与排气管道69相对的面上,具备中央部吸气口65及两端部吸气口66。图9是从显影辊61一侧所看到的显影槽60a中设置了中央部吸气口65及两端部吸气口66的部分的平面图。该图所示,中央部吸气口65设置在显影槽60a中显影辊6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附近,而两端部吸气口66、66分别设置在显影槽60a中显影辊6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附近。而且,该图所示,在排气管道69的侧面上具备色粉过滤器(显影剂去除装置)67a与风扇67。
通过感光鼓3与显影槽60a的间隙而流入吸引显影槽60a内的空气,通过显影辊61的周围,通过显影槽60a的下面设置的中央部吸气口65及两端部吸气口66而进入排气管道69,之后,由色粉过滤器67a去除色粉(除尘),向显影单元2的外部排出。
以上,图像形成装置100内部包含感光鼓3、带电装置5、显影单元2、复制装置6、清扫单元4、除电灯12、及定影装置8,具备将这些部件与外部的空间隔离(屏蔽)的隔离壁(隔离部件)1。就是说,由隔离壁1,将使用粉末状态(粉体状态)的空间(存在有由定影装置8定影之前的色粉(未定影色粉)的空间)与外部空间相隔离。由此,能够防止图像形成装置100内浮游或飞散的色粉向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部排出。
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00在位于隔离壁1的定影装置8一侧的区域,具备用于将隔离壁1内的热向隔离壁1的外部发散的放热风扇(放热部件)29b。由此,促进从定影装置8放热到隔离壁1的内部的热向隔离壁1外部的发散,能够抑制隔离壁1内的温度上升。
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00在位于显影装置2的下方区域,具备用于将隔离壁1内的热向隔离壁1的外部发散的放热风扇(放热部件)29a。而且,在显影装置2与隔离壁1之间,具备用于有效地将热从显影装置2传送到隔离壁1、由铝等热传导系数大的材料所构成的传热部件28。由此,显影装置2内的热能够通过传热部件28传送到隔离壁1,并由隔离壁1外设置的放热风扇29a而有效地向隔离壁1的外部散出。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传热部件28是设置在显影装置2与隔离壁1之间,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传热部件28设置在隔离壁1内的其它装置与隔离壁1之间。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显影装置2的下部与定影装置8的侧面设置放热风扇,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进而在隔离壁1的周围设置放热风扇。而且,隔离壁1上所设置的放热部件,也不限于放热风扇,只要是能够增大隔离壁1的表面积,使隔离壁1内的热向外部散出的部件即可。
而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定影装置8周围具备隔热壁83。由此,能够防止定影装置8内的热向隔离壁1内的扩散,而且,还能够防止隔离壁1内的温度上升。此外,能够防止定影辊81及加压辊82的热传到定影装置8的未图示的驱动系统等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还有,隔热壁83的结构也不限于图2所示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如图10所示,使用在由外壁部(外部包装材料)84所密闭的中空部分设置波纹形状的衬垫件87s,使该中空部分为真空状态的结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外壁部84与衬垫件87s,可以使用不锈钢等金属材料,由点焊将衬垫件87s与外壁部84的相接部分接合。而且,例如还可以使用玻璃珠等衬垫件(未图示)取代衬垫件87s。而且,在上述各结构的隔热壁83中,是使用使外部包装材料的内侧为真空而密封的真空隔热壁(真空绝热部件),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使外部包装材料的内侧减压为大气压以下而密封的减压绝热部件。或者是,可以不限于上述结构的绝热部件,而使用各种绝热部件。
而且,在定影装置8中,还可以设置回收通过隔热壁83而向隔离壁1内散发的热量,将回收的热量供给到定影辊(加热部件)81及/或加压辊82(加热部件)的热回收装置。作为这样的热回收装置,例如,如图11(a)所示,可以使用设置在定影装置8周围的热泵87。
图11(b)是表示热(力)泵87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如该图所示,热(力)泵87具备压缩机87a、放热部87b、膨胀阀87c、以及吸热部87d。在热(力)泵87的内部封入工作流体(未图示)。
压缩机87a是压缩饱和蒸汽状态的工作流体的装置。由压缩机87a所压缩而成为液体状态的工作流体,送到放热部87b。放热部87b是设置在加压辊82的附近或加压辊82的内部,进行工作流体与加压辊82之间的热交换,将工作流体的热传到加压辊82的装置。还有,由放热部87b放热而被冷却的工作流体成为饱和液体,送向膨胀阀87c。而且,由膨胀阀87c所膨胀的工作流体,成为湿蒸汽状态而送向吸热部87d。吸热部87d设置在隔热壁83附近,将从定影装置8的内部通过隔热壁83的热吸收到工作流体(吸热)。而且,由吸热部87d而吸收了来自隔热壁83的热的工作流体,再次成为饱和蒸汽而送到压缩机87a,然后重复上述各动作。
这样,热(力)泵87回收从定影装置8通过隔热壁83而放出的热,将回收的热供给到加压辊82。由此,能够减少用于加热定影装置8所使用的能量,降低电力的消耗。
而且,用于驱动定影辊81与加压辊82的齿轮(齿轮系)(未图示),优选是由热传导系数小的材料所构成。例如,可以使用在耐热材料的PPS(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中配合有体积比为20%~30%、粒径为30μm~70μm的玻璃中空球(例如住友3M公司制的Scotchlight(商品名))。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玻璃装填物,以提高强度。
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00是使用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5。已知在使用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中,作为放电生成物而发生臭氧。而且,带电装置所发生臭氧到达感光鼓3的表面时,在感光鼓3的表面生成氧化氮,使感光鼓3的带电均匀性下降,有在感光鼓3上形成的调色像的图像浓度不均匀的情况发生。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带电装置5上具备臭氧过滤器58及风扇59。而且,由风扇59将空气从带电装置5中与感光鼓3的相对的面上设置的开口部吸引至带电装置5内,将被吸引的空气通过锯齿电极53的周围而导向臭氧过滤器58,通过臭氧过滤器58而吸收、去除臭氧后,向带电装置5的外部排出。
由此,能够防止带电装置5(锯齿电极53)中由电晕放电而发生的臭氧向感光鼓3方向的排出,或臭氧在隔离壁1内的滞留而到达感光鼓3的表面,从而防止生成氮的氧化物。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臭氧过滤器58是使用活性碳方式的臭氧过滤器,但也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去除臭氧的装置都可。例如也可以使用东洋纺公司的CAO过滤器(商品名)等催化方式的臭氧过滤器。而且,还可以使用将臭氧分解为非污染物质的装置,取代臭氧过滤器58。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使用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5,但也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接触式的带电装置。例如,可以是如图12所示,设置接触式带电装置的带电辊(带电装置)5a,取代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5。还有,作为接触式的带电装置,除了带电辊之外,例如还可以使用带电刷等。
在使用接触带电式的带电装置的情况下,对于带电装置的施加电压及电流,比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的情况要小。所以,能够达到电源供给装置小型化及降低电力消耗的目的,同时,能够抑制臭氧的发生量。
在使用接触带电式的带电装置的情况下,优选通过风扇59将带电辊5a周围的空气导向臭氧过滤器58,吸收、去除在带电装置产生的臭氧。因此,能可靠地防止臭氧在隔热壁1内滞留而到达感光鼓3的表面。
而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光扫描单元11,通过透明盖子部件27而设置于隔离壁1的外侧。由此,能够防止隔离壁1内浮游(飞散)的色粉附着在光扫描单元11中设置的各光学部件上,以及由此引起的光扫描单元11的光学体系的污染及图像精度的下降。
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00中所设置的显影装置2,具备将显影槽60a与感光鼓3之间的间隙中的空气吸收到显影槽60a内的风扇(第二吸引装置67。由此,能够抑制显影槽60a内的色粉向显影槽60a外部的飞散。
而且,显影装置2具备用于去除色粉的色粉过滤器(显影剂去除装置)67a。由此,能够将从显影槽60a与感光鼓3之间的间隙中吸收的空气中的色粉去除,向显影装置2的外部排出。所以,能够降低隔离壁1内浮游、飞散的色粉的量。
而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隔离壁1的定影装置8的上方的面,具有对于垂直于铅直方向的平面倾斜的结构。而且,在该倾斜的上方的面铅直方向的高度低的位置,具备将水分向隔离壁1的外部排出的排水孔112。
由此,即使是由定影装置8对薄片加热使薄片中的水分蒸发,蒸发的水分在隔离壁1的定影装置8的上方面凝结,凝结的水分也能够由上方面的倾斜而导向排水孔112,从排水孔112向隔离壁1的外部排出。
而且,在排水孔112上,具备使水分通过,而防止色粉向隔离壁1的外部排出的过滤器(第二显影剂去除装置)。由此,能够防止隔离壁1内浮游或飞散的色粉向隔离壁1的外部的排出。
而且,在隔离壁1外面的排水孔112附近,具备上述放热风扇29b。而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具备用于将图像形成装置100内隔离壁1外部的空气向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部排出的风扇113。由此,从排水孔112所排出的水分,能够由放热风扇29b蒸发,由风扇113向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部的排出。
而且,在隔离壁1与搬送辊24之间,以及隔离壁1与搬送辊25之间,具备用于防止隔离壁1内的浮游色粉向隔离壁1的外部排出的密封件101、102。由此,能够防止隔离壁1内浮游或飞散的色粉从搬送辊24及搬送辊25的周围向隔离壁1的外部的飞散。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使用由毡构成的密封件101及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所构成的密封件102,但密封件101及密封件102的材质并不限于此。但是,优选密封件101及密封件102是不容易对搬送辊24a及24b的表面造成损伤,且即使是与搬送辊24a及24b发生滑动,也不容易产生磨损、破损等的材质。而且,优选与搬送辊24a及24b的摩擦抗力小。
而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由该排水孔112,保持隔离壁1的内部与外部的均等压力。就是说,排水孔112具有作为使隔离壁1的内部的压力与隔离壁1的外部的压力保持均等压力的均压部件的功能。由此,能够更适宜地防止隔离壁1的浮游色粉向隔离壁1的外部的排出。而且,即使是在检修等将隔离壁1打开时,也能够防止隔离壁1的浮游色粉因隔离壁1的内部与外部的压力差而急剧地飞散。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使用为使隔离壁1的内部的压力与外部的压力保持均等压力的排水孔112,但也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使上述密封件101及102为均压部发挥功能。就是说,作为密封件101及102,通过使用能够确实防止浮游色粉向隔离壁1的外部的排出,且具有通气性的材质,使隔离壁1的内部与外部保持均等的压力即可。而且,也可以设置隔离壁1的内的浮游色粉不向隔离壁1的外部的排出、能够保持隔离壁1的内部与外部为均等的压力的其它装置。
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00可以安装各种外围设备作为扩展设备。例如,如图13所示,能够装拆自由地安装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装置、读取光学系统)30、记录材料供给装置70、记录材料供给装置76、记录材料再供给搬送装置90、中继搬送装置91、以及后处理装置等。而且,控制部110能够连续总体地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部的动作及安装的各扩展设备的动作。
如图13所示,图像读取装置30是由透明玻璃构成的原稿装载台35、用于向原稿装载台35自动供给搬送原稿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36、以及用于扫描读取原稿装载台35上装载的原稿的图像的原稿图像读取单元、即扫描仪单元40所构成。由此,图像读取装置30对透明原稿装载台35上放置的原稿的图像进行曝光扫描,在光电变换元件上成像,在将原稿图像变换为电信号之后,作为图像数据发送到图像形成装置100,对于图像数据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
自动原稿搬送装置36,是在规定的原稿盘(未图示)上一次放置多枚原稿,并将放置的原稿一张一张地自动送到原稿装载台35的装置。而且,还具有在由扫描仪单元40进行原稿图像的读取之后,搬送到规定的取出位置的功能。
扫描仪单元40,是每次一行读取搬送到原稿装载台35上原稿的图像的原稿图像读取单元。而且,如图13所示,具有第一扫描单元40a、第二扫描单元40b、光学透镜43、及CCD44。
第一扫描单元40a是沿着原稿装载台35自左向右以一定的速度V移动的同时对原稿进行曝光的装置。而且,如图13所示,具有用于照射光的灯反射部件41、与将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导向第二扫描单元40b的第一反射镜42a。
第二扫描单元40b在跟随第一扫描单元40a,以V/2的速度进行移动。而且,具备用于将第一反射镜42a所反射的光导向光学透镜43及CCD44的方向的第二、第三反射镜42b、42c。
光学透镜43是将该第三反射镜42c所反射的光在CCD44上成像的装置。
CCD(光电变换元件)44是将由光学透镜43所成像的光变换为电信号(电的图像信号)的装置。由该CCD44所得到的模拟电气信号,由设置有CCD44的CCD板(未图示)而变换为数字信号的图像数据。而且,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中实施了各种图像处理之后而存储于存储器(未图示)。而且,设定为根据控制部110的指示传送到图像形成装置100。
而且,在自动原稿搬送装置中具有由对于原稿面的上面的原稿曝光的光源、将光像导向到光电变换元件的光学透镜、将光像变换为图像数据的光电变换元件一体构成的紧密接合图像传感器(CIS,未图示)。由此,图像读取装置30,在由自动原稿搬送装置将原稿沿着原稿搬送路径进行搬送的过程中,能够自原稿的下方和上方,同时扫描读取原稿图像。
这样,图像读取装置30具有通过自动原稿搬送装置36与扫描仪单元40的相互关联的动作,在原稿装载台35上顺次装载应该读取的原稿,并沿着原稿装载台35的下面移动扫描仪单元40,读取原稿的结构。
而且,图像读取装置30具备自动读取模式与手动读取模式。自动读取模式是由自动搬送原稿装置每次一枚地自动供给薄片状的原稿,顺次曝光扫描来读取原稿图像的方式。手动读取模式是由手动操作将书籍等原稿或不能够由自动搬送原稿装置进行自动供给的薄片状原稿等放置于原稿装载台35上,读取原稿图像的方式。
还有,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由于能够由隔离壁1防止装置内的浮游色粉在图像读取装置30内的飞散,所以能够防止浮游色粉在图像读取装置30中设置的各光学部件(透镜、反射镜等)上的附着及所引起的图像读取装置精度的下降。
记录材料供给装置70是收存由图像形成装置100作为记录材料而使用的薄片的记录材料收存盘,如图13所示,由记录材料供给部71~73与记录材料排出部74所构成。在这些记录材料供给部中,例如能够分别收存尺寸及材质不同的薄片。而且,记录材料供给装置70还具有装载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盘功能的单元,成为装拆自由的图像形成装置100。
记录材料供给部71~73收存用于向图像形成装置100供给的薄片(记录材料)。记录材料供给装置70,记录材料供给装置60,根据图像形成装置100上设置的控制部110,使选择的记录材料供给部71~73的搓纸辊(pick up roller)75等选择性地动作,记录材料供给部71~73中收存的薄片向记录材料排出部74分离供给。而且,从记录材料排出部74所排出的薄片向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下面所设置的薄片接收口17交接。
还有,如图1所示,在装载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下面,具备接受从记录材料供给装置70所送来的薄片,并将薄片依次向感光鼓3与复制装置6之间(复制部)进行供给的薄片接收口17。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00对于从记录材料供给装置70所送来的薄片,与对供给盘10中所收存的薄片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进行同样的处理。
在对记录材料供给部71~73补充薄片的情况下,或者是对记录材料供给部71~73中所收存的薄片进行交换的情况下,将记录材料供给部71~73向所述记录材料供给装置70本体的前面侧方向拉出来进行。
还有,虽然这里记录材料供给装置70是由3个记录材料供给部71~73所构成,但也可以是由至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记录材料供给部与记录材料排出部所构成。
如图13所示,记录材料供给装置76具备记录材料供给部77、与记录材料排出部78。记录材料供给部77是收存薄片的记录材料收存盘。还有,记录材料供给装置76能够收存比内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供给盘10、或记录材料供给装置70的记录材料供给部71~73所能收存的薄片的量更大的薄片。
记录材料供给装置76,根据图像形成装置100上设置的控制部110,使搓纸辊79等动作,记录材料供给部77中收存的薄片向记录材料供给装置76的右侧面上部设置的记录材料排出部78分离供给。而且,从记录材料排出部78所排出的薄片向装载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下面所设置的扩展记录材料接收部18交接。
还有,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侧面下部,具备接受从记录材料供给装置76所发送来的薄片,并将薄片向感光鼓3与复制装置6之间(复制部)依次进行供给的扩展记录材料接收部18。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00对于从记录材料供给装置76所送来的薄片,与对供给盘10中所收存的薄片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进行同样的处理。
记录材料再供给搬送装置(记录材料搬送路径单元)90,是用于对薄片的两面进行图像的记录,而将单面上记录了图像的记录材料的正反反转,之后再次向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感光鼓3与复制装置6之间(复制部)进行供给的装置。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形成两面图像的情况下,将由定影装置8进行了单面定影后调色像的薄片,临时由反向旋转辊26搬送到叠层盘15。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薄片未完全排出,在夹持薄片的状态下反向旋转反向旋转辊26。而且,将薄片向相反方向,即记录材料再供给搬送装置90的安装方向进行反转搬送。
此时,切换门9从图1的实线状态切换为虚线状态。由此,反向搬送的薄片,通过记录材料再供给搬送装置90而再次供给到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复制部。
如图13所示,中继搬送装置91,是设置于记录材料再供给搬送装置90与后处理装置93之间、将从图像形成装置100排出的形成图像后的薄片搬送到后处理装置93的装置。还有,中继搬送装置91,以连接于后处理装置93的连接部、即旋转支点92为中心支撑,使中继搬送装置91全体可以旋转。
后处理装置93是对于从图像形成装置100排出的形成图像后的薄片实施装订处理、冲孔处理等的装置。
如图13所示,后处理装置93具备接受搬送部94、第一记录材料排出部95、以及第二记录材料排出部96。接受搬送部94接受从图像形成装置100通过中继搬送装置91而排出的薄片。而且,后处理装置93根据来自控制部110的指示,将从图像形成装置100排出的形成图像后的薄片搬送到第一记录材料排出部95或第二记录材料排出部96之一。
第一记录材料排出部95是将接受搬送部94所接受的薄片原封不动地排出的排出部。
第二记录材料排出部96是对接受搬送部94所接受的薄片由进行装订处理、冲孔处理等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未图示)来实施后处理,将后处理后的薄片排出的排出部。
还有,作为上述后处理装置,例如可以使用对于规定枚数的薄片实施装订处理的后处理装置,或折叠薄片的后处理装置,或开通填补物用孔的后处理装置,或具有数箱(bin)~数十箱的记录材料排出部,进行分类及区分处理的后处理装置等。还有,在后处理装置93中可选择一种以上的这些后处理装置进行安装。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体、使用粉体显影剂使所述感光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可视化的显影装置、将所述被可视化的图像复制于记录材料的复制装置、以及将所述记录材料上的粉体显影剂加热熔化后定影的定影装置,具备将定影于所述记录材料之前的粉体显影剂存在的空间与其外部空间相隔离的隔离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由隔离部件,将所述记录材料上定影前的粉体显影剂存在的空间与其外部空间相隔离。由此,即使是图像形成装置内未定影状态的色粉发生浮游,也能够防止浮游的粉体显影剂向所述隔离部件的外部的排出。所以,能够防止排出至浮游的粉体显影剂向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以及附着在隔离部件的外部配置的构成部件上。此外,还能够防止图像形成装置的周围环境的污染、及由浮游色粉所引起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的下降。
而且,也可以在所述隔离壁的外部,设置促进由隔离部件所隔离的空间的热向外部放出的放热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粉体显影剂不向隔离壁的外部排出,但使隔离部件所隔离的空间的热向外部放出。由此,能够抑制隔离部件所隔离的空间的温度上升。
而且,也可以设置用于促进所述显影装置的热向所述隔离部件传导的传热部件。作为上述传热部件,可以使用热传导系数比隔离部件所隔离的空间的空气的热传导系数高的材质所构成的材料。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促进显影装置内的热向隔离部件传导,由此能够抑制显影装置的温度上升。
而且,也可以设置用于抑制所述定影装置内的热向所述隔离部件所隔离的空间内扩散的绝热部件。作为上述绝热部件,例如可以使用外包材料的内侧为真空密封的真空绝热部件,或外包材料的内侧减压为大气压以下并密封的减压绝热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定影装置的热向由所述隔离部件所隔离的空间的扩散,由此能够抑制该空间内的温度上升。而且,能够防止定影装置中定影处理的热在该定影装置的驱动系统内的循环而引起的不良影响。
而且,还可以设置将从所述定影装置向由所述隔离部件隔离的空间扩散的热回收、将回收的热供给到所述定影装置中设置的加热部件的热回收装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减少定影装置中用于加热所使用的能量,降低电力的消耗。
而且,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具备用于使所述感光体带电的带电装置,所述带电装置具备将该带电装置与所述感光体之间的空气吸引到带电装置内、并通过该带电装置内的吸引装置,与将所述被吸引并通过带电装置内的空气中所包含的臭氧去除或分解的臭氧去除装置,由所述臭氧去除装置去除或分解了臭氧后的空气从所述带电装置排出。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防止带电装置中发生的臭氧向感光体方向的排出或在由隔离部件所隔离的空间内的滞留等而到达感光体的表面,防止在感光体的表面生成氮的氧化物。所以,能够防止感光体的表面带电均匀性的下降,防止感光体上显影的图像浓度的不稳定。
而且,也可以是将用于对所述感光体的表面曝光并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设置在所述隔离部件的外部空间的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防止浮游的粉体显影剂在曝光装置内设置的构成部件上附着。所以,能够防止浮游的粉体显影剂在曝光装置内设置的光学部件上附着,防止对曝光装置的光学体系的污染而引起图像形成精度的下降。
而且,也可以是将用于读取原稿上图像的读取装置设置在所述隔离部件的外部空间的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能够防止隔离部件内浮游的粉体显影剂向图像读取装置内的飞散,所以能够防止粉体显影剂附着在设置于图像读取装置的光学部件而引起的图像读取精度的下降。
而且,上述显影装置,也可以是具备将该显影装置与所述感光体之间的空气吸引到显影装置的第二吸引装置,将吸引至所述显影装置内的空气中所包含的粉体显影剂去除的显影剂去除装置,由所述显影剂去除装置去除了粉体显影剂后的空气从所述显影装置排出的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由所述第二吸引装置将该显影装置与所述感光体之间的空气吸引到显影装置,由此能够防止显影装置内的粉体显影剂向由隔离部件所隔离的空间的飞散。而且,通过将在从由第二吸收装置所吸收的空气中由显影剂去除装置去除粉体显影剂之后的空气向显影装置的外部排出,由此能够减少由隔离部件所隔离的空间内的浮游、飞散的粉体显影剂的量。
而且,所述隔离部件具备将由隔离部件所隔离的空间内凝结的水分向外部排出的排出孔。并且,位于所述定影装置上部的区域对于垂直于铅直方向的平面倾斜,将该区域内凝结的水分导向所述排出孔。
例如,即使是由定影装置对记录材料中含有的水分进行加热而蒸发,蒸发的水蒸气在位于隔离部件的定影装置上部的区域内凝结,凝结的水分也能够由上述的倾斜而导向排出孔,能够由排出孔向隔离部件的外部排出。所以,能够防止在隔离部件所隔离的空间内聚积凝结水分。
而且,还可以是设置有由所述隔离部件排出的水分通过所述排出孔、同时去除所述粉体显影剂的第二显影剂去除装置的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得隔离部件所隔离的空间内的水分向外部排出,同时能够防止隔离部件所隔离的空间内浮游的粉体显影剂向隔离部件外部的排出。
而且,所述隔离部件具备将记录材料搬入由该隔离部件所隔离的空间内的搬入部件、与将记录材料向该隔离部件的外部搬出的搬出部件,在所述隔离部件与所述搬入部件之间,以及所述隔离部件与所述搬出部件之间,具备用于防止隔离部件内的浮游粉体显影剂向隔离部件的外部排出的密封件。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防止由隔离部件所隔离的空间内的浮游粉体显影剂从搬入部件及搬入部件的周围向隔离部件的外部的排出。
而且,还可以是具备使所述隔离部件所隔离的空间内的压力与该隔离部件的外部压力均等的均压部的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适宜地防止由隔离部件所隔离的空间内的浮游的粉体显影剂向隔离部件的外部的排出。而且,例如即使是在检修等将隔离部件打开时,也能够防止因隔离部件所隔离的空间内的浮游粉体显影剂由隔离部件的内部与外部的压力差而急剧地飞散。
还有,本发明可全面地适用于使用粉体显影剂将由电子照相记录方式及静电记录方式在感光体上形成的潜像可视化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详细说明的项中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仅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不能仅由这样的具体例子来狭义地解释,在本发明的实质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

Claims (1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体(3)、使用粉体显影剂使所述感光体(3)上形成的静电潜像可视化的显影装置(2)、将所述被可视化的图像复制于记录材料的复制装置(6)、以及将所述记录材料上的粉体显影剂加热熔化后定影的定影装置(8),
具备将定影于所述记录材料之前的粉体显影剂存在的空间与其外部空间相隔离的隔离部件(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隔离部件(1)的外面,具备促进将由该隔离部件(1)所隔离的空间的热向外部放热的放热部件(29a、29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促进所述显影装置(2)的热向所述隔离部件(1)传导的传热部件(2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用于抑制所述定影装置(8)内的热向由该隔离部件(1)所隔离的空间内扩散的绝热部件(8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热部件(83)是外包材料的内侧为真空密封的真空绝热部件,或外包材料的内侧减压至大气压以下并密封的减压绝热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从所述定影装置(8)向由该隔离部件(1)所隔离的空间扩散的热回收,将该回收的热供给到所述定影装置(8)上设置的加热部件(81、82)的热回收装置(8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用于使所述感光体(3)带电的带电装置(5),
所述带电装置(5)具备
将该带电装置(5)与所述感光体(3)之间的空气吸引到该带电装置(5)内、并通过该带电装置(5)内的吸引装置(59);和
将所述被吸引并通过带电装置(5)内的空气中所包含的臭氧去除或分解的臭氧去除装置(58),
由所述臭氧去除装置(58)去除或分解臭氧后的空气从所述带电装置(5)排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隔离部件(1)的外部空间具备用于使所述感光体(3)的表面曝光并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1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隔离部件(1)的外部空间具备读取原稿上的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3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装置(2)具备
将该显影装置(2)与所述感光体(3)之间的空气吸引到该显影装置(2)内的第二吸引装置(67);和
将被吸引至所述显影装置(2)内的空气中所包含的粉体显影剂去除的显影剂去除装置(67a),
由所述显影剂去除装置(67a)去除了粉体显影剂后的空气从所述显影装置(2)排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离部件(1)具备将由该隔离部件(1)所隔离的空间内凝结的水分向外部排出的排出孔(112),而且,位于所述定影装置(8)的上部的区域相对垂直于铅直方向的平面倾斜,从而将该区域内凝结的水分导向所述排出孔(112)。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使从所述隔离部件(1)排出的水分通过所述排出孔(112),同时去除所述粉体显影剂的第二显影剂去除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离部件(1)具备
将记录材料搬入由该隔离部件(1)所隔离的空间内的搬入部件(24);和将记录材料向该隔离部件的外部搬出的搬出部件(25),
在所述隔离部件(1)与所述搬入部件(24)之间,以及所述隔离部件(1)与所述搬出部件(25)之间,具备用于防止隔离部件(1)内的浮游的粉体显影剂向隔离部件(1)的外部排出的密封件(101、102)。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使由所述隔离部件(1)隔离的空间内的压力与该隔离部件(1)的外部的压力均等的均压部(112)。
CN200610067419.4A 2005-03-25 2006-03-27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774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89857 2005-03-25
JP2005089857A JP2006267944A (ja) 2005-03-25 2005-03-25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37976A true CN1837976A (zh) 2006-09-27
CN100507743C CN100507743C (zh) 2009-07-01

Family

ID=37015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6741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7743C (zh) 2005-03-25 2006-03-27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539435B2 (zh)
JP (1) JP2006267944A (zh)
CN (1) CN100507743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14143A (zh) * 2010-07-05 2012-01-11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02393B2 (ja) * 2007-02-26 2012-03-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ダク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39569B2 (ja) * 2008-07-10 2013-07-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977751B2 (ja) * 2009-12-24 2012-07-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94576B2 (ja) * 2015-11-30 2018-09-2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78092A (en) * 1974-11-30 1979-12-11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copying apparatus with gas evacuating means
JPS5952830B2 (ja) * 1977-02-01 1984-1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空気流路
JPS62153073A (ja) * 1985-07-08 1987-07-0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画像記録装置
JPS62108270A (ja) * 1985-11-06 1987-05-19 Matsushita Graphic Commun Syst Inc 静電潜像の粉体現像装置
JPS63157177A (ja) * 1986-12-22 1988-06-30 Alps Electric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における熱定着器の結露水排出装置
JPS6459256A (en) * 1987-08-31 1989-03-06 Toshiba Corp Cooling device for electronic office equipment
US5073796A (en) * 1987-08-31 1991-12-1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oling system for an apparatus with a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herein
JPH02116880A (ja) * 1988-10-27 1990-05-01 Ricoh Co Ltd レーザプリンタ等の定着装置
US5028959A (en) * 1988-12-22 1991-07-02 Xerox Corporation Vacuum collection system for dirt management
JPH0519559A (ja) 1991-07-17 1993-01-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子写真プリンタ
US5539500A (en) * 1992-08-31 1996-07-23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humidity controlling device
JPH06258904A (ja) 1993-03-09 1994-09-1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7114327A (ja) * 1993-10-20 1995-05-02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63019A (ja) 1994-08-26 1996-03-08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9274409A (ja) * 1996-04-06 1997-10-2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344916A (ja) * 1998-06-01 1999-12-1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遮熱装置
JP3895055B2 (ja) * 1998-08-24 2007-03-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
JP4161496B2 (ja) * 1999-12-20 2008-10-0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50026A (ja) 2001-11-15 2003-05-2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15917A (ja) * 2002-01-24 2003-07-30 Canon Inc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59074B2 (ja) * 2002-09-17 2009-04-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33452A (ja) * 2003-01-28 2004-08-1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307899B2 (ja) * 2003-04-28 2009-08-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6941089B2 (en) * 2003-10-20 2005-09-06 Xerox Corporation Heating system for a developer housing
JP4080480B2 (ja) 2004-12-28 2008-04-23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315717B2 (en) * 2005-08-18 2008-01-0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Developer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er collecting method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14143A (zh) * 2010-07-05 2012-01-11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314143B (zh) * 2010-07-05 2015-02-11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US9201394B2 (en) 2010-07-05 2015-12-01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ir flow path therei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539435B2 (en) 2009-05-26
CN100507743C (zh) 2009-07-01
US20060216055A1 (en) 2006-09-28
JP2006267944A (ja) 2006-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694323Y (zh) 成像装置
CN2679725Y (zh) 成像装置
CN10224347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154884C (zh) 图象形成装置、彩色图象形成装置以及传送带组件
CN174396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967411A (zh) 冷却装置及具有该冷却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02436160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837976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414239B2 (en) Optical-scann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542779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CN1766761A (zh) 图像生成装置的臭氧排气结构
CN1908825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231819C (zh) 成像装置
CN1841225A (zh) 图像形成装置的供纸结构
CN1172288A (zh) 显影装置
CN2847730Y (zh) 成像装置
JP3302741B2 (ja) 記録装置
JP200231852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7265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497371A (zh) 图象形成系统和图象形成装置
CN1601391A (zh) 扩展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89911C (zh) 成像设备及其显影装置
CN108693756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02038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blow-off port facing bottom portion of the image scanning section
CN1196300A (zh) 成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01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