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43471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43471B
CN102243471B CN201110126052.XA CN201110126052A CN102243471B CN 102243471 B CN102243471 B CN 102243471B CN 201110126052 A CN201110126052 A CN 201110126052A CN 102243471 B CN102243471 B CN 1022434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ipeline
unit
pipe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2605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43471A (zh
Inventor
中泽进二
武田慎一
富田教夫
山内孝一
田口典明
菊池吉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434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34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434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34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03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multicoloured cop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cool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图像形成装置(100)。该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树脂框架(300)和图像形成用单元(200)。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使空气在图像形成用单元(200)的一个面侧流通的第一管道(410)、使空气在另一个面侧流通的第二管道(420)和使空气在第一管道(410)与第二管道(420)之间流通的第三管道(430)。树脂框架(300)具有构成第一管道(410)的一部分的第一管道部(311)和构成第二管道(420)的一部分的第二管道部(321)。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0年5月11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0-109492请求优先权。通过引用,将其全部的内容并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由树脂构成的树脂框架和图像形成用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构成复印机、打印机、传真装置或数码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的骨架的框架而言,以往一直采用通过紧固或焊接来组装金属冲压部件或金属类钢材的金属框架构造。
在如今的对图像形成装置追求低成本的潮流中,以往的金属框架无法得到充分采用。此外,在小型化、轻型化的潮流中,尽管要求构造的简单化、零件件数的减少等,但凭金属框架的构造,存在小型化、轻型化的极限。
当考虑针对框架构造的低成本化、小型化、轻型化时,可以想到采用由树脂构成的树脂框架的方法,但此时,在强度的层面存在问题。
另一方面,在具备感光体用单元、带电用单元、显影用单元等图像形成用单元(处理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排出由使感光体带规定的电位的带电器产生的臭氧或氮氧化物(NOx)等不需要的物质,或者为了冷却图像形成用单元,有时会设置管道。
例如,日本特开2009-122221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在对感光体的旋转轴进行定位的感光体定位部件上一体地设置使空气在图像形成用单元的装拆侧流通的管道部件,并借助用于产生空气流的风扇,使带电器附近的空气从设在感光体定位部件与管道部件之间的开口部流入管道内,从而能够使装置不会大型化地排出臭氧。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管道部件只是使空气在图像形成用单元的装拆侧流通,因此无法使空气在图像形成用单元中切实地流通,因此,无法切实地排出不需要的物质,或者无法切实地冷却图像形成用单元。此外,专利文献1没有公开框架是由金属制成还是由树脂制成,即使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为树脂框架,管道部件也无助于加大框架的强度,因此遗留了强度层面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由树脂构成的树脂框架和图像形成用单元,能够使空气切实地流过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由此能够切实地排出不需要的物质,或者切实地冷却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并且还能提高上述树脂框架的强度。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用单元和由树脂构成的树脂框架,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管道,其使空气在该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面侧流通;第二管道,其使空气在与上述一个面侧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个面侧流通;以及第三管道,其使空气在上述第一管道与上述第二管道之间流通,上述树脂框架具备构成上述第一管道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管道部和构成上述第二管道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管道部。
按照这样的本发明,具备使空气在该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面侧流通的上述第一管道、使空气在与上述一个面侧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个面侧流通的上述第二管道和使空气在上述第一管道与上述第二管道之间流通的上述第三管道。因此,不仅使空气在上述一个面侧的上述第一管道中流通,还能使空气在上述第三管道、甚至上述另一个面侧的上述第二管道中流通。因此,能够使空气切实地流过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由此,能够使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切实地排出臭氧或氮氧化物(NOx)等不需要的物质,或者能够切实地冷却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并且,上述树脂框架由于具有构成上述第一管道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述第一管道部和构成上述第二管道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述第二管道部,因此能够提高上述树脂框架的强度。
在此,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可以例示出包含感光体用单元、带电用单元、清洁用单元以及显影用单元的形态。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可以制成将上述感光体用单元、上述带电用单元、上述清洁用单元以及上述显影用单元中的至少两个进行组合而成的单元。在这种情况下,上述至少两个单元可以成为一体的单元。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上述一个面侧为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的装拆侧,上述另一个面侧为与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的装拆侧相反的一侧的形态。
在该特定事项中,上述第一管道使空气在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的装拆侧(用户操作侧)流通,上述第二管道使空气在与上述装拆侧相反的一侧流通,上述第三管道使空气在上述第一管道与上述第二管道之间流通,因此可以从上述装拆侧(用户操作侧)向与上述装拆侧相反的一侧容易地排出臭氧、氮氧化物(NOx)等不需要的物质。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一管道部以及上述第二管道部中的至少一方的管道部可以为一个方向开放的箱形状的管道部的形态。
在该特定事项中,通过将上述第一管道部以及上述第二管道部中的至少一方的管道部制成一个方向开放的箱形状的管道部,能够提高具有该第一管道部以及该第二管道部的上述树脂框架的强度。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上述树脂框架具有构成上述第一管道以及上述第二管道中的至少一方的管道的至少一个面,并且该至少一个面兼做加强部的形态。
在该特定事项中,利用上述树脂框架上构成上述第一管道以及上述第二管道中的至少一方的管道的上述至少一个面所兼备的上述加强部,能够进一步地提高该树脂框架的强度。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包括设置于上述第一管道以及上述第二管道之间的第一单元,上述第三管道包括由上述第一单元的一部分构成的第一单元用管道的形态。
在该特定事项中,上述第三管道能够利用由上述第一单元的一部分构成的上述第一单元用管道,切实地使该第一单元排出不需要的物质,或者切实地冷却上述第一单元。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上述树脂框架上设有在上述第一管道与上述第一单元之间进行通气的第一空气孔的形态。
在该特定事项中,能够利用上述第一空气孔,使空气在上述第一管道与上述第一单元之间切实地流通。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在上述树脂框架上设有在上述第二管道与上述第一单元之间进行通气的第二空气孔的形态。
在该特定事项中,能够利用上述第二空气孔,使空气在上述第二管道与上述第一单元之间切实地流通。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上述第一单元的壳体的一部分构成上述第一单元用管道的至少一部分的形态。
在该特定事项中,能够利用上述第一单元的壳体的一部分来构成上述第一单元用管道的至少一部分,由此能够实现上述第一单元用管道的构造的简单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构成上述第一单元用管道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述第一单元的壳体上,设有使空气在上述第一管道与上述第二管道之间流通的通气口的形态。
在该特定事项中,能够使上述第一单元内的空气在上述第一管道与上述第二单元之间流通,由此,能够切实地排出上述第一单元内的臭氧或氮氧化物(NOx)等不需要的物质,或者切实地对上述第一单元内进行冷却。
在本发明中,上述树脂框架可以具有构成上述第一单元用管道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三管道部。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构成上述第一单元用管道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述第一单元的壳体的外表面覆盖上述第三管道部的方式。
在该特定事项中,能够利用上述第一单元的壳体的外表面与上述第三管道部的间隙来构成上述第一单元用管道的至少一部分,由此能够实现省空间化且上述第一单元用管道的构造的简单化。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出上述多个第一单元沿着图像形成方向排列设置的形态。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如下形态: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包含设在上述图像形成方向的上述多个第一单元的外侧的第二单元,上述第三管道包含由上述第二单元的一部分构成的第二单元用管道,在上述树脂框架上设有使空气在上述第一管道与上述第二单元之间流通的送风引导件。
在该特定事项中,能够使空气切实地流过设在上述图像形成方向的上述第一单元的外侧的上述第二单元,由此,能够使上述第二单元切实地排出臭氧或氮氧化物(NOx)等不需要的物质,或者切实地冷却上述第二单元。
在本发明中,优选设有从上述一个面侧经由上述第一管道、上述第三管道以及上述第二管道向上述另一个面侧排气的排气风扇的形态。
在该特定事项中,能够利用上述排气风扇,将空气从上述一个面侧经由上述第一管道、上述第三管道以及上述第二管道向上述另一个面侧强制地排出。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包含彩色图像形成用单元的形态。
在该特定事项中,能够使空气切实地流过上述彩色图像形成用单元,由此,能够使上述彩色图像形成用单元切实地排出不需要的物质,或者切实地冷却上述彩色图像形成用单元。
如以上的说明,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使空气在上述一个面侧流通的上述第一管道、使空气在上述另一个面侧流通的上述第二管道和使空气在上述第一管道与上述第二管道之间流通的上述第三管道,因此,不仅使空气在上述一个面侧的上述第一管道中流通,还能使空气在上述第三管道、甚至上述另一个面侧的上述第二管道中流通,因此能够使空气切实地流过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由此,能够使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切实地排出臭氧或氮氧化物(NOx)等不需要的物质,或者切实地冷却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并且,上述树脂框架具有构成上述第一管道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述第一管道部和构成上述第二管道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述第二管道部,因此能够提高上述树脂框架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视概略剖视图。
图2为示意性表示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第一管道、第二管道以及第三管道的树脂框架的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安装有感光体单元的树脂框架的从正面左斜上方看到的概略立体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安装有感光体单元的树脂框架的从正面右斜上方看到的概略立体图。
图5为图3以及图4中除去了感光体单元的状态的树脂框架的从正面左斜上方看到的概略立体图。
图6为图3以及图4中除去了感光体单元的状态的树脂框架的从背面右斜上方看到的概略立体图。
图7为图3以及图4中除去了感光体单元的状态的树脂框架的从背面左斜下方看到的概略立体图。
图8A以及图8B为用于说明第一单元用管道的图,图8A为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安装到树脂框架中的状态的感光体单元以及显影单元的前侧部分的概略剖视图,图8B为对图8A中的引导部的局部进行了放大的放大剖视图。
图9为感光体单元从大致底面看到的概略立体图。
图10为感光体单元的从背面右斜上方看到的概略立体图。
图11为感光体单元的从正面左斜上方看到的概略立体图。
图12为放大表示图2到图8B所示的树脂框架的前侧的局部的立体图。
图13为示意性地表示图2到图8B所示的树脂框架的概略俯视图。
图14为示意性地表示安装到树脂框架上的状态的转印前带电单元以及送风引导件的局部的概略剖视图。
图15为转印前带电单元的从正面左斜下方看到的概略立体图。
图16为转印前带电单元的从背面左斜上方看到的概略立体图。
图17为转印前带电单元的从正面左斜上方看到的概略立体图。
图18为放大表示安装到树脂框架上的状态的转印前带电单元、送风引导件以及第一管道的局部的概略立体图。
图19为对图6所示的树脂框架上的收集部的局部进行了放大的概略放大立体图。
图20为表示对图19所示的树脂框架安装有第一罩部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21为对安装有图20所示的第一罩部的树脂框架进一步地安装有第二罩部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只是本发明具体的例子,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成的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视概略剖视图。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为根据从外部传递来的图像数据对记录用纸等片材(以下,称作记录用纸)形成多色以及单色图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原稿读取装置108、装置主体110,在装置主体110中设有图像形成部102和纸张输送系统103。
图像形成部102具备曝光单元1、多个显影单元2、...、多个感光体单元4、...、中间转印带单元6、转印前带电单元8、多个调色剂盒单元21、...以及定影单元7。在本实施方式中,曝光单元1、显影单元2、...、感光体单元4、...、中间转印带单元6以及调色剂盒单元21、...作为图像形成动作不同的可装拆的多个图像形成用单元200而发挥作用。其中,感光体单元4、...在这里成为将感光体用单元、带电用单元和清洁用单元组装成一体的单元。
此外,纸张输送系统103具备供纸盘81、手动供纸盘82以及排纸盘91。
在装置主体110的上部,设有供原稿(片材)载置的由透明玻璃构成的原稿载量台92,在原稿载置台92的下部设有用于读取原稿的光学单元90。此外,在原稿载置台92的上侧设有原稿读取装置108。原稿读取装置108在原稿载置台92上自动地输送原稿。此外,原稿读取装置108以相对于装置主体110前侧开放的方式可转动地安装,通过开放原稿载置台92的上部,能够手动地载置原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主体110的前侧成为对调色剂盒单元21、...、感光体单元4、...、显影单元2、...以及转印前带电单元8进行装拆的装拆侧。
原稿读取装置108能够对自动地输送来的原稿或者载置于原稿载置台92上的原稿进行读取。由原稿读取装置108读取到的原稿的图像整体,作为图像数据送往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装置主体110,在装置主体110中基于图像数据而形成的图像被记录于记录用纸。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处理的图像数据是与使用多种颜色(在此,黑(K)、青(C)、品红(M)、黄(Y)各种颜色)的彩色图像对应的数据。因此,显影单元2、...、感光体单元4、...以及调色剂盒单元21、...,分别被设定多个(在此设定四个,分别为黑、青、品红、黄),以便形成与各种颜色对应的多种(在此为4种)图像,利用这些来构成多个(在此为4个)图像站。
在感光体单元4、...中,带电器5、...为用于使感光体鼓3、...的表面均匀地带规定电位的带电单元,除可以使用如图1所示的充电式之外,还可以使用作为接触式的滚筒式或电刷式带电器。
曝光单元1作为具备激光出射部以及反射镜的激光扫描单元(LSU)而构成。在曝光单元1中,设有扫描激光束的多面镜、和用于将被该多面镜反射的激光导入感光体鼓3、...的透镜或镜子等光学元件。此外,作为曝光单元1,除此之外,还可采用使用例如将EL(电致发光)或LED(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排列成阵列状的写入头的方法。
曝光单元1根据输入的图像数据,使带电的感光体鼓3、...分别曝光,来将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影形成于各个感光体鼓3、...的表面。
调色剂盒单元21、...为收纳调色剂的单元,向显影单元2、...的显影槽供给调色剂。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装置主体110中,从调色剂盒单元21、...向显影单元2、...的显影槽供给的调色剂,被控制成该显影槽中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恒定。
显影单元2、...用于使形成在各个感光体鼓3、...上的静电潜影通过4色(Y、M、C、K)的调色剂而显影。此外,感光体单元4、...还具有除去、回收显影以及图像转印后残留于感光体鼓3、...上的表面的调色剂的清洁功能。
配置于感光体鼓3、...的上方的中间转印带单元6,具备作为中间转印体而发挥作用的中间转印带61、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3、多个中间转印辊64、...以及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65。
中间转印辊64、...对应Y、M、C、K各种颜色而设有4个。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与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3以及中间转印辊64一起绷紧中间转印带61,通过旋转驱动,中间转印带61向移动方向(图1中箭头M方向)环绕移动,与此相伴,从动辊63以及中间转印辊64、...进行从动旋转。
各中间转印辊64、...被施加用于将形成在感光体鼓3、...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1上的转印偏压。
中间转印带61设置成接触各感光体鼓3、...。中间转印带61通过依次重叠转印形成于感光体鼓3、...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像,在表面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像(多色调色剂像)。中间转印带61为使用例如厚度100μm~150μm程度的薄片的环状的带。
调色剂像从感光体鼓3、...向中间转印带61的转印,是利用与中间转印带61的里侧接触的中间转印辊64、...来进行的。为了转印调色剂像,对中间转印辊64、...施加高电压的转印偏压(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电压)。中间转印辊64、...是以直径8mm~10mm的金属(例如不锈钢)轴为基础并其表面被导电性弹性材料(例如,EPDM(三元乙丙橡胶)或发泡聚氨酯等树脂材料)覆盖的辊。中间转印辊64、...构成利用该导电性的弹性材料来对中间转印带61均匀地施加高电压的转印电极。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转印电极使用了辊形状的转印电极,但除此之外,还可使用电刷等转印电极。
如前所述,在各感光体鼓3、...上根据各色相而被显影的调色剂像,层叠到中间转印带61上。层叠到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像,通过中间转印带61的环绕移动,借助配置于记录用纸与中间转印带61的接触位置的构成二次转印机构部的转印辊10,被转印于记录用纸上。其中,作为二次转印机构部的结构,并不限定于转印辊,还可使用电晕充电或转印带等转印结构。
此时,在与中间转印带61之间形成转印辊隙的状态下,转印辊10被施加用于将调色剂转印到记录用纸的电压(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电压)。通过转印辊10以及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的相互压接,在转印辊10与中间转印带61之间形成转印辊隙。为了平稳地获得转印辊隙,转印辊10以及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中的任意一方被制成由硬质材料(金属等)构成的硬质辊,另一方被制成由软质材料(弹性橡胶或发泡性树脂等树脂材料)构成的弹性辊。
在利用转印辊10从中间转印带61上向记录用纸上转印调色剂像时,有时调色剂不转印到记录用纸上而是会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1上。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在下一道工序中会成为产生调色剂混色的原因。因此,残留于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被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65除去、回收。具体地说,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65具有与中间转印带61接触的清洁部件(例如清洁片)。从动辊63从内测(里侧)支承中间转印带61,清洁部件与中间转印带61接触以便从外侧向从动辊63按压。
在这里,转印前带电单元8具有预转印充电器(PTC:pre-transfercharge),设在中间转印带61的移动方向M中相比转印辊10与中间转印带61之间的转印辊隙靠近上游侧且相比感光体单元4、...靠近下游侧的中间转印带61的附近。
然而,从感光体鼓3、...转印的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像,由于包含半色调部、实心部,或者包含调色剂的重叠量不同的部分,所以有时带电量会产生偏差。此外,由于在中间转印带61的移动方向M的1次转印部的邻接下游侧的空隙中产生的剥离放电,有时还在1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像内产生带电量的偏差。这样的相同调色剂像内的带电量的偏差,会降低将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于片材时的转印充裕度。
因此,通过使用转印前带电单元8来使向片材转印前的调色剂像均匀地带电,能够消除相同调色剂像内的带电量的偏差,从而提高2次转印中的转印充裕度。
供纸盘81为预先收纳待形成(打印)图像的记录用纸的盘,设在装置主体110中的曝光单元1的下方。此外,在手动供纸盘82中载置了待形成(打印)图像的记录用纸。排纸盘91设在装置主体110中的图像形成部102的上方,并以倒置的方式集聚图像形成(打印)完毕的记录用纸。
此外,在装置主体110中设有纸张输送路S,该纸张输送路S用于将从供纸盘81以及手动供纸盘82送过来的记录用纸经由转印辊10以及定影单元7送往排纸盘91。在纸张输送路S的附近,配置有拾取辊11a、11b、多个输送辊12a~12d、对位辊13、转印辊10、定影单元7中的加热辊71以及加压辊72。
输送辊12a~12d为用于促进、辅助记录用纸的输送的小型辊,沿着纸张输送路S而设置。此外,拾取辊11a设在供纸盘81的纸张供给侧的附近,从供纸盘81逐张地拾取记录用纸后供给到纸张输送路S。同样地,拾取辊11b设在手动供纸盘82的纸张供给侧的附近,从手动供纸盘82逐张地拾取记录用纸后供给到纸张输送路S。
此外,对位辊13用于暂时保持沿着纸张输送路S输送的记录用纸。然后,对位辊13在感光体鼓3、...上的调色剂像的前端与记录用纸的前端对准的时刻将记录用纸输送到转印辊10。
定影单元7用于将未定影调色剂像定影到记录用纸,具备作为定影辊而发挥作用的加热辊71以及加压辊72。加热辊71由于被旋转驱动而与从动旋转的加压辊72一起一边夹持记录用纸一边输送记录用纸。此外,加热辊71被设置于内侧的加热器71a加热,基于温度检测器71b检测出的信号来维持在规定的定影温度。被加热器71a加热的加热辊71,与加压辊72一起将转印到记录用纸的多色调色剂像热压接到记录用纸,从而融溶、混合、压接多色调色剂像来热定影到记录用纸。此外,在定影单元7中,设有用于从外部加热加热辊71的外部加热带73。
在这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请求对记录用纸进行单面打印时,从各供纸盘81、82供给的记录用纸,通过沿着纸张输送路S而设置的输送辊12a输送至对位辊13,并且在记录用纸的前端与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像的前端对齐的时刻被转印辊10输送,从而在记录用纸上转印调色剂像。然后,记录用纸由于通过定影单元7,从而记录用纸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借助热而被熔融、固定,并经由输送辊12b向排纸盘91上排出。
此外,在请求对记录用纸进行双面打印时,结束上述的单面打印后通过定影单元7的记录用纸的后端位于最终的输送辊12b与纸张输送路S的分岔部Sa之间,在该状态下输送辊12b通过反转而将记录用纸导入输送辊12c、12d。然后,经由对位辊13向转印辊隙输送来的记录用纸在里面被打印后向排纸盘91排出。
(对于树脂框架)
图2为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具备第一管道410、第二管道420以及第三管道430的树脂框架300的框图。
图3以及图4为分别从正面左斜上方以及正面右斜上方看到的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安装有感光体单元4、...树脂框架300的概略立体图。此外,从图5到图7为分别正面左斜上方、背面右斜上方以及背面左斜下方看到的图3以及图4中除去感光体单元4、...后的状态的树脂框架300的概略立体图。在此,“左”“右”表示从装置主体110的正面看到的状态。此外,图中的箭头X表示装置主体110的宽度方向,箭头Y表示装置主体110的进深方向,箭头Z表示上下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具备由树脂构成的树脂框架300、第一管道410、第二管道420和第三管道430。树脂框架300由合成树脂成型为一体。
如图2所示,第一管道410使空气W1在多个图像形成用单元200中的至少一个单元(在此,感光体单元4以及显影单元2)的装拆侧(前侧)流通。第二管道420使空气W2在与感光体单元4以及显影单元2的装拆侧相反的一侧(后侧)流通。第三管道430使空气W3在第一管道410与第二管道420之间流通。
另外,如图3至图7所示,树脂框架300具备构成第一管道410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管道部311和构成第二管道420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管道部32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第一管道部311以及第二管道部321中的至少一方的管道部(在此,两个管道部311、321)呈具有一个方向(在此为下方)开放的开口部311a、321a的箱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框架300具有第一管道410的至少一个面(在此,内侧上表面311b、第一内侧面311c、第二内侧面311d、第三内侧面311e以及第四内侧面311f),内侧上表面311b、第一内侧面311c、第二内侧面311d、第三内侧面311e以及第四内侧面311f兼做加强部。
具体地说,内侧上表面311b向装置主体110的宽度方向X延伸,前侧(Y2侧)的第一内侧面311c以及后侧(Y1侧)的第二内侧面311d从内侧上表面311b的短边方向(装置主体110的进深方向Y)的两端部向下侧垂直或者大致垂直地延伸。右侧的第三内侧面311e以及左侧的第四内侧面311f从内侧上表面311b的宽度方向X的两端部向下侧垂直或者大致垂直地延伸。在装置主体110的宽度方向X在第一管道410的一个端部(在此为具有第四内侧面311f的第四侧板),设有吸入来自后述的吸气风扇350的空气的吸入口311g。
此外,在装置主体110的宽度方向X在第一管道410的另一个端部(在此为具有第三内侧面311e的第三侧板),设有向后述的辅助管道440排出的排出口310a。其中,在使第一管道部311成型时,可以从开口部311a插通模具。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管道部311的开口部311a被与第一管道410邻接的部件(在此为构成曝光单元1的部件)的一部分封闭。由此,在第一管道410中,能够使空气在吸入口311g与后述的第一空气孔(410a、...),(410b、...)(参照图8A、图8B以及图13)以及排出口310a之间切实地流通。
此外,第一管道410还可以具有第一管道部311、封闭第一管道部311的开口部311a的封闭部件(例如密封部件或薄片等板状部件)。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通过将封闭部件附设到第一管道410的周边部,能够封闭开口部311a。
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框架300具有第二管道420的至少一个面(在此为内侧上表面321b、第一内侧面321c、第二内侧面321d、第三内侧面321e以及第四内侧面321f),内侧上表面321b、第一内侧面321c、第二内侧面321d、第三内侧面321e以及第四内侧面321f兼做加强部。
具体地说,内侧上表面321b向装置主体110的宽度方向X延伸,后侧(Y1侧)的第一内侧面321c以及前侧(Y2侧)的第二内侧面321d从内侧上表面321b的短边方向(装置主体110的进深方向Y)的两端部向下侧垂直或者大致垂直地延伸。右侧的第三内侧面321e以及左侧的第四内侧面321f从内侧上表面321b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下侧垂直或者大致垂直地延伸。在第二管道420(在此为具有第一内侧面321c的第一侧板)设有向后述的排气风扇340排出空气的排出口320a。其中,在成型第二管道部321时,可以从开口部321a插通模具。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管道部321的开口部321a被与第二管道部321邻接的部件(在此为构成曝光单元1的部件)的一部分封闭。由此,在第二管道部321中,能够使空气在后述的第二空气孔(420a、...420b、...)(参照图13)以及排出口320a之间切实地流通。其中,第二管道420可以具有第二管道部321和封闭第二管道部321的开口部321a的封闭部件(例如密封部件或薄片等板状部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例如将封闭部件附设到第二管道420的周边部,能够关闭开口部321a。
在本实施方式中,感光体单元4、...被树脂框架300支承,被在装置主体110内的进深方向Y插拔。如图7所示,树脂框架300具有基座331、引导部332、...以及侧板部333。基座331具有对感光体单元4、...进行支承的支承面331a(参照图5以及图6)。引导部332、...在基座331上沿着将感光体单元4、...插入装置主体110内的插入方向Y1延伸,侧板部333在基座331的周边部沿着与支承面331a垂直的方向(上下方向Z)设置。
详细而言,引导部332、...限制感光体单元4、...向与插入方向Y1正交的正交方向(包含宽度方向X以及上下方向Z的方向)移动,并且向插入方向Y1引导感光体单元4。侧板部333包括位于装置主体110的前侧的第一侧板部333a、位于装置主体110的后侧的第二侧板部333b、位于装置主体110的右侧的第三侧板部333c和位于装置主体110的左侧的第四侧板部333d。其中,第一侧板部333a具有第二内侧面311d,第二侧板部333b具有第一内侧面321c。
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框架300是在上下方向Z的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将板状的基座331相对侧板部333(在此为从第一到第四侧板部333a~333d)垂直设置的剖视时为H型(H形状)的树脂框架。详细而言,从第一到第四侧板部333a~333d  (与H的纵线对应),在上下方向Z的大致中间位置沿着水平方向与板状的基座331(与H的横线对应)一体连结。
多个显影单元2、...在装置主体110内的宽度方向X将各感光体单元4、...置于其中向装置主体110内的进深方向Y插拔(参照图1)。
在本实施方式中,感光体单元4以及显影单元2作为第一单元发挥作用,是在第一管道410与第二管道420之间向与第一管道410(即第一侧板部333a)以及第二管道420(即第二侧板部333b)正交的方向(装置主体110的进深方向Y)形成长条形的多个单元。多个感光体单元4、...以及多个显影单元2、...沿着图像形成方向(中间转印带61的移动方向)M(参照图1)、在这里是沿着装置主体110的宽度方向X交替排列。
在第一侧板部333a中设有以能够插入多个显影单元2以及多个感光体单元4的方式开口的开口部333h(参照图3)和以分别对应多个调色剂盒单元21、...而能够分别插入调色剂盒单元21、...的方式开口的多个开口部333i、...(参照图3)。在第三侧板部333c中设有以中间转印带单元6的一方端部(在此是右侧端部)能够向宽度方向X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开口的开口333j(参照图3)。此外,在第四侧板部333d中设有以能够配置控制基板等各种电装类部件的方式开口的开口333k(参照图3)。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管道430包括沿着多个感光体单元4、...以及多个显影单元2、...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单元用管道430a。而且,多个第一单元用管道430a、...分别由多个感光体单元4、...的一部分以及多个显影单元2、...的一部分而构成。
图8A以及图8B为用于说明第一单元用管道430a、...的图。图8A为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安装到树脂框架300中的状态的感光体单元4、...以及显影单元2、...的前侧部分的概略剖视图。图8B为对图8A中的引导部332进行了局部放大的放大剖视图。从图9到图11为感光体单元4、...的分别从大致底面、背面右斜上方以及正面左斜上方看到的概略立体图。其中,从图8A到图11中,由于多个感光体单元4、...均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用一幅附图进行了表示。
如图8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332、...具有限制感光体单元4向上方向Z1移动的第一限制部332a、限制感光体单元4向下方向Z2移动的第二限制部332b、限制感光体单元4向左方向X1移动的第三限制部332c和限制感光体单元4向右方向X2移动的第四限制部332d。
具体地说,从第一限制部332a到第四限制部332d沿装置主体110的进深方向Y延伸,在感光体单元4、...相对装置主体110进行插拔时,分别与感光体单元4、...的壳体40的下侧壳体部401、...的下侧部401a、上侧部401b、左侧部401c以及右侧部401d滑动接触。由此,能够限制在宽度方向X以及上下方向Z的移动,并且向插入方向Y1引导感光体单元4。
如图8A到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感光体单元4、...的壳体40的一部分分别构成第一单元用管道430a、...的至少一部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显影单元2、...而言,壳体20的一部分也分别构成第一单元用管道430a、...的至少一部分。
详细而言,构成第一单元用管道430a、...的至少一部分的感光体单元4、...,在壳体40、...的下部设有作为第一单元用管道430a、...的一个例子的下侧壳体部401、...。在感光体单元4、...的壳体40上,设有通气口(在此为第一通气口40a、...(参照图8A、图8B以及图9)以及第二通气口40b、...(参照图10))。
下侧壳体部401、...设有使底部的一部分开口而成的第一通气口40a、...(参照图8A、图8B以及图9)和使插入方向Y1的下游侧端开口而成的第二通气口40b、...(参照图10)。
详细而言,下侧壳体部401、...具有底板402、...、第一侧板403、(左侧)、第二侧板404、...(右侧)、前侧部件405、...以及后侧部件406、...。底板402、...向长边方向(装置主体的进深方向Y)延伸,第一侧板403、...以及第二侧板404、...从底板402、...的短边方向(装置主体110的宽度方向X)的两端部向上侧垂直延伸。而且,在底板402、...上,设有第一通气口(在此为沿着插入方向Y1延伸的多个(图示例中为四个)狭缝孔)40a、...(参照图9)。此外,在后侧部件406、...上,设有沿装置主体110的进深方向Y贯通的第二通气口40b、...(参照图10)。
因此,在第一单元用管道430a、...上,形成由底板402、...、第一侧板403、...、第二侧板404、...、前侧部件405、...以及后侧部件406、...围成的空间P1,从而使空气在空间P1中的装置主体110的前侧(第一管道410侧)的第一通气口40a、...与后侧(第二管道420侧)的第二通气口40b、...之间流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空间P1中的装置主体110的进深方向Y的中央部的第一通气口40a、...与后侧的第二通气口40b、...之间,还从下方流通空气。
图12为从图2对图8A以及图8B所示的树脂框架300的前侧部分进行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图13为从图2对图8A以及图8B所示的树脂框架300进行示意性地表示的概略俯视图。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树脂框架300上,与多个感光体单元4、...对应地分别设有在第一管道410与多个感光体单元4、...之间进行通气的作为第一空气孔410a、...的一个例子的感光体单元用空气孔。由此,第一管道410中的空气W1能够经由第一空气孔410a、...移向空间P1。
详细而言,第一空气孔410a、...在第一管道410的上部,设在与向装置主体110安装的状态下的感光体单元4、...的底板402、...上的第一通气口(在此为插口孔)40a、...的插入方向Y1的上游侧端部对应的位置(在第一通气口40a、...的长边方向重叠的位置)。
在这里,在树脂框架300上与感光体单元4、...对置地设有在装置主体110的进深方向Y的中央部流入来自下方的空气的第三空气孔410c、...。具体地说,第三空气孔410c、...在基座331上,设在与向装置主体110安装的状态下的感光体单元4、...的底板402、...的第一通气口40a、...对置的位置(在此为正下方),设成沿着装置主体110的进深方向Y延伸的多个狭缝孔。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树脂框架300上,与多个感光体单元4、...对应地分别设有在第二管道420与多个感光体单元4、...之间进行通气的作为第二空气孔420a、...的一个例子的感光体单元用空气孔。由此,空间P1中的空气W3能够经由第二空气孔420a、...移向第二管道420。
详细而言,第二空气孔420a、...在第二管道420的上部,设在与向装置主体110的安装状态下的感光体单元4、...的底板402、...的第一通气口40a、...的插入方向Y1的下游侧端部对应的位置(在第一通气口40a、...的长边方向重叠的位置)。
此外,树脂框架300具有分别构成多个第一单元用管道430a、...的至少一部分的作为多个第三管道部432、...的一个例子的基座部(参照图8A)。在这里,第三管道部432、...在基座331上设在与多个显影单元2、...相向的位置。而且,在显影单元2、...被安装到树脂框架300的状态下构成第一单元用管道430a、...的至少一部分的显影单元2、...的壳体20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在此为底面20a),隔开间隔覆盖第三管道部432、...。此外,显影单元2、...的壳体20的至少覆盖第三管道部432、...的部分可以构成沿着插入方向Y1的凹条构造。
因此,在第一单元用管道430a、...上,基座331的第三管道部432、...与多个显影单元2、...的底面20a之间形成空间P2,从而使空气在空间P2中的装置主体110的前侧(第一管道410侧)与后侧(第二管道420侧)之间流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树脂框架300上,与多个显影单元2、...对应地分别设有在第一管道410与多个显影单元2、...之间进行通气的作为第一空气孔410b、...的其他例子的显影单元用空气孔。由此,第一管道410中的空气W1能够经由第一空气孔410b、...移向空间P2。
详细而言,第一空气孔410b、...在第一管道410的上部,设在与向装置主体110安装的状态下的显影单元2、...的壳体20的插入方向Y1的上游侧端部对应的位置(在空间P2的长边方向重叠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树脂框架300上,与多个显影单元2、...对应地分别设有在第二管道420与多个显影单元2、...之间进行通气的作为第二空气孔420b、...的其他例子的显影单元用空气孔。由此,空间P2中的空气W3能够经由第二空气孔420b、...移向第二管道420。
详细而言,第二空气孔420b、...在第二管道420的上部,设在与向装置主体110安装的状态下的显影单元2、...的壳体20的插入方向Y1的下游侧端部对应的位置(在空间P2的长边方向重叠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感光体单元4、...以及多个显影单元2、...沿着图像形成方向M(在此为装置主体110的宽度方向X)排列设置。而且,多个图像形成用单元200包含设在装置主体110的宽度方向X的多个感光体单元4、...以及多个显影单元2、...的外侧(在此为右端的感光体单元4与转印辊10之间)的转印前带电单元8(参照图1)。
图14为示意性地表示安装到树脂框架300上的状态的转印前带电单元8以及送风引导件314的部分的概略剖视图。图15到图17为转印前带电单元8的分别从正面左斜下方、背面左斜上方以及正面左斜上方看到的概略立体图。此外,图18为表示安装到树脂框架300上的状态的转印前带电单元8、送风引导件314以及第一管道410的局部放大的概略立体图。
转印前带电单元8作为第二单元发挥作用,如图14到图18所示,被制成沿与第一管道410(即第一侧板部333a)以及第二管道420(即第二侧板部333b)正交的方向形成长条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管道430包含沿着转印前带电单元8的长边方向延伸,并且由转印前带电单元8的一部分构成的第二单元用管道430b(参照图14)。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印前带电单元8的壳体80的一部分构成第二单元用管道430b的至少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构成第二单元用管道430b的至少一部分的转印前带电单元8的壳体80上,设有通气口(在此为第一通气口80a(参照图14以及图15)以及第二通气口80b(参照图16))。
转印前带电单元8在壳体80的下部设有作为第二单元用管道430b的一个例子的下侧壳体部801。
下侧壳体部801设有使底部的一部分开口而成的第一通气口80a(参照图14以及图15)和使插入方向Y1的下游侧端开口而成的第二通气口80b(参照图16)。详细而言,下侧壳体部801具备底板802、第一侧板803(左侧)、第二侧板804(右侧)、前侧部件805以及后侧部件806。底板802向长边方向(装置主体的进深方向Y)延伸,第一侧板803以及第二侧板804从底板802的短边方向(装置主体110的宽度方向X)的两端部向上侧垂直地延伸。另外,在底板802(在此为插入方向Y1的上游侧端部)上设有第一通气口80a。此外,在后侧部件806上设有沿装置主体110的进深方向Y贯通的第二通气口80b(参照图16)。
因此,在第二单元用管道430b上,形成由底板802、第一侧板803、第二侧板804、前侧部件805以及后侧部件806围成的空间P3,从而能够使空气在空间P3中的装置主体110的前侧(第一管道410侧)的第一通气口80a与后侧(第二管道420侧)的第二通气口80b之间流通。
另外,如图18所示,在树脂框架300上设有使空气在第一管道410与转印前带电单元8之间流通的送风引导件314。
详细而言,在具有第一管道410的第三内侧面311e的第三侧板上,设有沿装置主体110的宽度方向X贯通的排出口310a。送风引导件314成为在树脂框架300的第一侧板部333a的外表面向装置主体110的前侧立设的一对送风引导件314a、314b。
一对送风引导件314a、314b使空气在与第一管道410的排出口310a对应的位置(排出口310a的附近位置)和与向装置主体110安装的状态下的转印前带电单元8的底板802的第一通气口80a对应的位置(第一通气口80a的附近位置)之间流通。而且,利用一对送风引导件314a、314b、和覆盖一对送风引导件314a、314b的顶部(前端部)314c的未图示的封闭部件(例如密封部件或薄片等板状部件)来构成使空气在第一管道410与转印前带电单元8之间流通的辅助管道440。
因此,在辅助管道440上,形成由第一侧板部333a、一对送风引导件314a、314b和未图示的封闭部件围成的空间P4,从而能够使空气在空间P4中的排出口310a与第一通气口80a之间流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框架300构成在装置主体110的后侧将空气收集到一个部位的收集部360的一部分(参照图6)。
图19为对图6所示的树脂框架300上的收集部360进行了局部放大的概略放大立体图。图20为表示对图19所示的树脂框架300安装有第一罩部363h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21为表示对安装有图20所示的第一罩部363h的树脂框架300进一步安装有第二罩部363i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树脂框架300上,在向装置主体110安装的状态下的多个感光体单元4、...的第二通气口40b、...(参照图10)的后方的第二侧板部333b的部分,设有第一贯通孔333e、...。此外,在树脂框架300上,在向装置主体110安装的状态下的多个显影单元2、...的后方的第二侧板部333b的部分,设有第二贯通孔333f、...。
并且,在树脂框架300上,在向装置主体110安装的状态下的转印前带电单元8的第二通气口80b(参照图16)的后方的第二侧板部333b的部分,设有第三贯通孔333g。
如图19到图21所示,收集部360具有第一收集部361、第二收集部362和第三收集部363。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从装置主体110的前侧经由第一管道410、第三管道430以及第二管道420向装置主体110的后侧排气的排气风扇340(参照图21)。
第一收集部361将来自多个感光体单元4、...的第二通气口40b、...(参照图10)的空气经由第一贯通孔333e、...向第三收集部363进行引导。此外,第一收集部361将来自基座331的第三管道部432、...与显影单元2、...的底面20a之间的空间P2(参照图8A)的空气经由第二贯通孔333f、...向第三收集部363进行引导。
详细而言,第一收集部361具有第一收集引导部361a(参照图19)和第一罩部363h(参照图20以及图21)。第一收集引导部361a围绕第一贯通孔333e、...以及第二贯通孔333f、...而与第三收集部363的后述的第三收集引导部363a连接。此外,在第一收集引导部361a上设有与第二收集部362连通的开口部361b(参照图19)。第一罩部363h覆盖第一收集引导部361a,并且隔开间隙地覆盖后述的侧板侧引导部362b。
第二收集部362将来自转印前带电单元8的第二通气口80b(参照图16)的空气经由第三贯通孔333g向第三收集部363进行引导。
详细而言,第二收集部362具有第二收集引导部362a。第二收集引导部362a将来自第三贯通孔333g的空气引向第一收集部361的开口部361b。具体地说,第二收集引导部362a包含设置于第二侧板部333b的侧板侧引导部362b和设置于覆盖第三贯通孔333g的第一罩部363h的罩侧引导部362c(参照图20以及图21)。
侧板侧引导部362b在这里成为从第二侧板部333b的第三贯通孔333g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部。罩侧引导部362c在这里成为隔开间隔而覆盖第一罩部363h的侧板侧引导部362b的倾斜部。
第三收集部363安装有排气风扇340,并将来自第一收集部361以及第二收集部362的空气引向排气风扇340(参照图2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装置主体110的前侧,设有从装置主体110的侧面(在此为左侧的第四侧板部333d的前侧下部)向第一管道410吸气的吸气风扇350。此外,设有将来自吸气风扇350的空气引向第一管道部311的吸入口311g的吸气管道370。
详细而言,第三收集部363具有第三收集引导部363a(参照图19)和第二罩部363i(参照图20以及图21)。第三收集引导部363a围绕排出口320a而与第一收集引导部361a以及侧板侧引导部362b连接。第二罩部363i覆盖第三收集引导部363a,并且与第一罩部363h连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将来自排气风扇340的空气向外部排气的排气管道(省略图示)。
在以上说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当驱动排气风扇340以及吸气风扇350时,从吸气风扇350吸入的空气经由吸气管道370移向第一管道410。移向第一管道410的空气划分到感光体单元4、...侧、显影单元2、...侧和转印前带电单元8侧,并经由第三管道430移向第二管道420。
即,在感光体单元4、...侧,第一管道410中的空气W1从基座331的第一空气孔410a、...经由前侧的第一通气口40a移向感光体单元4、...的壳体40(空间P1)内。此时,经由第一通气口40a、...还可从下方吸气。
空间P中的空气W3经由第二通气口40b被送往第一贯通孔333e、...、第一收集部361以及第三收集部363,或者经由后侧的第一通气口40a、第二空气孔420a、...被送往第二管道420。送往第一收集部361以及第三收集部363的空气,被第一收集部361以及第三收集部363收集并借助排气风扇340向外部排出。此外,送往第二管道420的空气W2借助排气风扇340而通过排出口320a向外部排出。
在显影单元2、...侧,第一管道410中的空气,经由基座331的第一空气孔410b、...而移向第三管道部432、...与多个显影单元2、...的底面20a之间(空间P2)。另外,空间P2中的空气W3经由第二贯通孔333f、...被送往第一收集部361以及第三收集部363,或经由第二空气孔420b、...被送往第二管道420。
被送往第一收集部361以及第三收集部363的空气被第一收集部361以及第三收集部363收集并借助排气风扇340向外部排出。此外,被送往第二管道420的空气W2借助排气风扇340而通过排出口320a向外部排出。
此外,在转印前带电单元8侧,第一管道410中的空气从排出口310a(参照第一管道410的右下部)经由辅助管道440移向转印前带电单元8的壳体80(空间P3)内。空间P3中的空气W3从第二通气口80b经由第三贯通孔333g被送往第二收集部362以及第三收集部363,并被第二收集部362以及第三收集部363收集。另外,被第二收集部362以及第三收集部363收集的空气借助排气风扇340向外部排出。
按照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使空气在感光体单元4、...以及显影单元2、...的一个面侧(在此为装拆侧)流通的第一管道410、使空气在另一个面侧(在此为与装拆侧相反的一侧)流通的第二管道420、和使空气在第一管道410与第二管道420之间流通的第三管道430。
由此,不仅使空气在装拆侧的第一管道410中流通,还能使空气在第三管道430、甚至与装拆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管道420流通。因此,能使空气切实地流过感光体单元4、...以及显影单元2、...,由此能够使感光体单元4、...以及显影单元2、...切实地排出臭氧或氮氧化物(NOx)等不需要的物质,或者能够切实地冷却感光体单元4...以及显影单元2、...。并且,树脂框架300具备构成第一管道410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管道部311和构成第二管道420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管道部321,因此能够提高树脂框架300的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管道410使空气在感光体单元4、...以及显影单元2、...的装拆侧(用户操作侧)流通,第二管道420使空气在与装拆侧(用户操作侧)相反的一侧流通,第三管道430使空气在第一管道410与第二管道420之间流通,因此能够从装拆侧向与该装拆侧相反的一侧容易地排出臭氧或氮氧化物(NOx)等不需要的物质。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管道部311以及第二管道部321中的至少一方的管道部(在此为两个管道部311、321)制成一个方向开放的箱形状的管道部,从而能够提高具有第一管道部311以及第二管道部321的树脂框架300的强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树脂框架300中构成第一管道410以及第二管道420的至少一方的管道(在此为两个管道410、420)的至少一个面所兼备的加强部(在此为具有内侧上表面311b、321b的顶板,具有第一内侧面311c、321c的第一侧板,具有第二内侧面311d、321d的第二侧板,具有第三内侧面311e、321e的第三侧板以及具有第四内侧面311f、321f的第四侧板),能够进一步提高树脂框架300的强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管道430借助由感光体单元4、...以及显影单元2、...的一部分构成的第一单元用管道430a、...,能够使感光体单元4、...以及显影单元2、...切实地排出不需要的物质,或者切实地冷却感光体单元4、...以及显影单元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借助设置于树脂框架300的第一空气孔(410a、...,410b、...),能够使空气在第一管道410与感光体单元4、...以及显影单元2、...之间切实地流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借助设置于树脂框架300的第二空气孔(420a、...,420b、...),能够使空气在第二管道420与感光体单元4、...以及显影单元2、...之间切实地流通。
具体地说,能够利用感光体单元4、...的壳体40的一部分以及显影单元2、...的壳体20的一部分来构成第一单元用管道430a、...的至少一部分,由此能够实现第一单元用管道430a的构造的简单化。
此外,通过在感光体单元4的壳体40中设置通气口(在此为第一通气口40a、...以及第二通气口40b、...),能够使感光体单元4内的空气在第一管道410与第二单元420之间流通,由此,能够切实地排出感光体单元4内的臭氧或氮氧化物(NOx)等不需要的物质,或者切实地冷却感光体单元4内。
并且,通过在感光体单元4的壳体40设置通气口40a、40b,能够利用感光体单元4、...的壳体40的空间来构成第一单元用管道430a的至少一部分,由此能够实现省空间化且第一单元用管道430a的构造的简单化。
并且,能够利用显影单元2、...的壳体20的底面20a的一部分与第三管道部432的间隙,来构成第一单元用管道430a的至少一部分,由此能够实现省空间化且第一单元用管道430a的构造的简单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空气在设置于装置主体110的宽度方向X的感光体单元4、...以及显影单元2、...的外侧的转印前带电单元8中切实地流通,由此,能够使转印前带电单元8切实地排出臭氧或氮氧化物(NOx)等不需要的物质,或者切实地冷却转印前带电单元8。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借助安装于装置主体110的后侧(在此为第三收集部363)的排气风扇340,将空气从装拆侧经由第一管道410、第三管道430以及第二管道420向与装拆侧相反的一侧强制地排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彩色图像形成用的单元,设置了多个感光体单元4、...以及多个显影单元2、...,但若是黑白图像形成用单元,则可以设为单一的单元。
此外,本发明在不脱离其精神或主要特征的前提下,还可以以其他各种形态来实施。因此,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层面上只不过是简单的例示,而不得限定地进行解释。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限定,并不限定于说明的文本。并且,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所进行的均等的变形或变更,均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用单元和由树脂构成的树脂框架,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
第一管道,其使空气在该图像形成装置的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的装拆侧流通;
第二管道,其使空气在与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的装拆侧相反的一侧流通;以及
第三管道,其使空气在上述第一管道与上述第二管道之间流通,
上述树脂框架具有构成上述第一管道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管道部和构成上述第二管道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管道部,
上述第一管道部以及上述第二管道部中的至少一方的管道部被制成一个方向开放的箱形状的管道部,
上述树脂框架具有构成上述第一管道以及上述第二管道中的至少一方的管道的至少一个面,该至少一个面兼做加强部,
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包含在上述第一管道以及上述第二管道之间设置的第一单元,
感光体单元以及显影单元作为上述第一单元发挥作用,
上述第三管道包括由上述第一单元的一部分构成的第一单元用管道,
上述第一单元的壳体的一部分构成上述第一单元用管道的至少一部分,
在上述树脂框架上设有在上述第一管道与上述第一单元之间进行通气的第一空气孔和在上述第二管道与上述第一单元之间进行通气的第二空气孔,
在构成上述第一单元用管道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述第一单元的壳体上,设有使空气在上述第一管道与上述第二管道之间流通的通气口,
上述树脂框架具有构成上述第一单元用管道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三管道部,
构成上述第一单元用管道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述第一单元的壳体的外表面覆盖上述第三管道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单元沿着图像形成方向排列设置多个,
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包含设在上述图像形成方向的多个上述第一单元的外侧的第二单元,
上述第三管道包含由上述第二单元的一部分构成的第二单元用管道,
在上述树脂框架上,设有使空气在上述第一管道与上述第二单元之间流通的送风引导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从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的装拆侧经由上述第一管道、上述第三管道以及上述第二管道向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的装拆侧相反的一侧排气的排气风扇。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形成用单元包括彩色图像形成用单元。
CN201110126052.XA 2010-05-11 2011-05-10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2434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09492 2010-05-11
JP2010109492A JP5268990B2 (ja) 2010-05-11 2010-05-11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43471A CN102243471A (zh) 2011-11-16
CN102243471B true CN102243471B (zh) 2014-03-05

Family

ID=44911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26052.XA Active CN102243471B (zh) 2010-05-11 2011-05-10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873994B2 (zh)
JP (1) JP5268990B2 (zh)
CN (1) CN1022434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22221A (ja) * 2007-11-13 2009-06-04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5768418B2 (ja) * 2011-03-10 2015-08-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68930A (ja) * 2011-09-05 2013-04-1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6060564B2 (ja) * 2012-06-04 2017-01-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245951B2 (ja) * 2012-11-20 2017-1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170561B2 (en) * 2013-01-25 2015-10-27 Ricoh Company, Ltd. Cool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6163877B2 (ja) * 2013-05-28 2017-07-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79591B2 (ja) * 2013-06-20 2017-0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15348B2 (ja) * 2013-06-20 2017-04-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205258B2 (ja) * 2013-12-03 2017-09-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子器機
JP6222478B2 (ja) * 2014-12-25 2017-11-0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287912B2 (ja) * 2015-03-17 2018-03-0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88945A (ja) * 2015-03-30 2016-11-0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冷却装置
JP6614832B2 (ja) * 2015-07-14 2019-1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296042B2 (ja) * 2015-11-26 2018-03-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056063B2 (ja) * 2017-10-05 2022-04-1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64852B2 (ja) * 2017-11-30 2022-05-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56441A (ja) 2019-10-01 2021-04-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56440A (ja) * 2019-10-01 2021-04-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73932A (ja) * 2022-05-27 2023-1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6016A (zh) * 2007-11-13 2009-05-20 夏普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22314B2 (ja) * 1991-03-12 1997-06-18 三田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125540B2 (ja) * 1993-11-10 2001-01-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フレーム
JPH09222760A (ja) * 1996-02-15 1997-08-26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528473B2 (ja) * 1996-11-07 2004-05-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冷却装置
JP2000137425A (ja) * 1998-10-30 2000-05-16 Fuji Xerox Co Ltd 送風装置及びこの送風装置に用いられる送風用ダクト部材、並びにこの送風装置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21744A (ja) * 1999-01-29 2000-08-1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66651A (ja) * 1999-12-10 2001-06-2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070939B2 (ja) * 2000-06-13 2008-04-02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23834A (ja) * 2001-04-24 2002-11-0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070482B2 (ja) * 2002-03-01 2008-04-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046330B2 (ja) * 2003-03-19 2008-02-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機器
JP4532851B2 (ja) * 2003-06-06 2010-08-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08673A (ja) * 2005-01-27 2006-08-10 Oki Data Corp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27219B2 (ja) * 2005-06-03 2011-02-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吸排気システム
JP4735247B2 (ja) * 2005-12-27 2011-07-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572856B2 (ja) * 2006-03-29 2010-11-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477860B2 (en) * 2006-08-25 2009-01-13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n air channel that communicates with a handle for a sheet cassette
JP2008096944A (ja) * 2006-09-12 2008-04-24 Ricoh Co Ltd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76777A (ja) * 2006-09-21 2008-04-03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気体流生成装置
JP5104087B2 (ja) * 2007-07-17 2012-12-1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イメージングユニット
JP2009258444A (ja) 2008-04-17 2009-11-0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中間転写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82622B2 (ja) * 2008-05-19 2013-04-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9288472A (ja) 2008-05-29 2009-12-1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883150B2 (ja) * 2009-08-03 2012-02-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12863B2 (ja) * 2009-08-28 2012-08-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100786B2 (ja) * 2010-05-10 2012-12-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100787B2 (ja) * 2010-05-11 2012-12-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樹脂フレームの成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6016A (zh) * 2007-11-13 2009-05-20 夏普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8-76777A 2008.04.03
JP特开平9-222760A 1997.08.2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43471A (zh) 2011-11-16
JP2011237640A (ja) 2011-11-24
US8873994B2 (en) 2014-10-28
JP5268990B2 (ja) 2013-08-21
US20110280609A1 (en) 2011-11-17
US20150010322A1 (en) 2015-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4347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243468B (zh) 具备树脂框的图像形成装置和该树脂框的成型方法
EP1657599B1 (en) Heat extraction unit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243454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766761B (zh) 图像生成装置的臭氧排气结构
CN105573088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调色剂收集容器
US825376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675266B2 (en) Document imaging systems including platen underside cleaning and component cleaning
CN102597885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6212344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ntegrally holding image unit
CN101436016A (zh) 成像装置
JP362335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6547185B (zh) 图像读取设备与图像形成设备
US8599447B2 (en) Illuminating apparatus,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962074B2 (en) Developing uni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loating developer collecting method for developing unit
US1067818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replacement unit
CN108693756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10649385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including sheet conveying portion
US2023031154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 which manual transport route circumvents region between cassett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200421948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658445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1539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1192625A (ja) デジタル複写機
JPH033768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2193173A (ja) 現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