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22528A - 薄型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薄型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22528A
CN1722528A CN 200510075983 CN200510075983A CN1722528A CN 1722528 A CN1722528 A CN 1722528A CN 200510075983 CN200510075983 CN 200510075983 CN 200510075983 A CN200510075983 A CN 200510075983A CN 1722528 A CN1722528 A CN 17225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socket
contact
header body
peripheral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7598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76063C (zh
Inventor
大仓健治
田中博久
竹山英俊
田中寿伸
篠谷真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7225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225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7606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7606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用来连接移动式设备上的两块电路板的薄型连接器,由一插头和一插座构成,该插头和该插座分别设置在电路板上用于连接形成在电路板上的电路,其中:该插头包括一树脂模制而成的插头本体和多个以预定间距设置在该插头本体的一外围壁上的接线柱;该插座包括一树脂模制而成的插座本体和多个以预定间距设置在该插座本体的一外围壁上的接触件,所述接触件与设置在该插头上的接线柱接触;至少该插头和该插座其中之一还包括至少一加强件,设在该插头本体和该插座本体中不设置接线柱和接触件的一部分外围壁中。

Description

薄型连接器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3年7月11日、中国申请号为03800866.1(国际申请号PCT/JP03/008868)、发明名称为“薄型连接器”的发明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分别安装在电路板上的插头和插座的薄型连接器(low-profile connector)。
背景技术
近年来,薄型连接器实际上是用于将形成于两块电路板上(包括软印刷电路板)的电路以电路板相互面对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移动式设备例如移动电话中,需要连接器缩小外部尺寸,而且还要为薄型以适应移动式设备的小型化和薄型化。另一方面,移动式设备的高功能性使得电路板上电子元件的封装密度更大,因此组成连接器的接触件排列的数量倾向于增加,而且接触件排列的宽度和间距变得更窄。尤其是在翻盖式电话中,安装有电子元件的电路板分别设置在相对于一个铰链的两个侧面上,设置在铰链内部的柔性基板用来连接分开的电路板。因此,连接器的应用可以推广到用来连接电路板或连接电子元件与电路板。
用来连接两块电路板的连接器由一插头和一插座组成,插头对应于安装在一电路板上的公连接器(male connector),插座对应于安装在另一个电路板上的母连接器(female connector)。
图29是传统连接器的插座201和插头210的剖面图。插座201包括插座本体202和多对接触件204。插座本体202是由树脂模制而成,并且有一对沿着插座本体202的两个侧壁202a形成的细长凹槽203和一个中心凸台部分215。多个装配槽202b沿着垂直于图29的纸面方向以预定的间距形成在插座本体202的两个侧壁202a上。每个接触件204都由导电金属薄片制成以整体形成有一U形板簧部205、一倒U形装配部206和一焊接端207。接触件204的每个装配部206压配合进入侧壁202a上的装配槽202b内从而夹紧侧壁202a。通过从装配部206的后端向外弯曲接触件204的后端而形成焊接端207,该焊接端将焊接到电路板上。通过从装配部206前端将接触件204的前端弯曲而形成具有U形的板簧部205,因此板簧部205在凹槽203内自由翘曲着。板簧部205的前端被弯折以便形成接触部209。
插头210包括插头本体211和多对接线柱212。插头本体211由树脂模制而成并且有一凹槽211a,与插座201的插座本体202的凸台215接合。接线柱212是将导电金属薄片弯曲成反L形而形成。向外伸出的接线柱212的后部用做焊接到电路板上的焊接端214。由于接线柱212的基部插入插头本体211内,而插头本体211按照使各对接线柱212沿着垂直于图29的纸面的方向布置以预定间距排列的方式模制而成,因此每个接线柱212都固定在插头本体211上。
图30表示出插座201和插头210互相配合起来的状态。为了连接插座201和插头210,插座201的插座本体202的凸台部215装配入插头210的插头本体211的凹槽211a内。这时,插头210的接线柱212上的弯曲的下端212a与接触件204的板簧部205顶端处的斜面接触,从而使接触件204的板簧部204a向内弯曲。随后,接线柱212和插头210的插头本体211的一侧壁处被设置在凸台215的侧面和插座201的接触件204之间。这样,接触件204的接触部209与接线柱212的侧面弹性接触。
在这种连接器中,为了与移动式设备小型化相适应,就要求插座和插头的装配区域更窄。此外,需要提供适应于采用电路板的移动式设备的薄型化的薄型连接器。实际上,已经有一种连接器,其插座接触件和插头接线柱的间距是0.3到0.5mm。此外,还有一种薄型连接器,当插头与插座结合时其厚度即堆置高度小于1.5mm(例如1.2mm或1.0mm)。
还需要使接触件的间距更窄而且连接器的堆置高度更低。具体地,需要使连接器的堆置高度低于1.0mm。在上述传统连接器中,当插座201的接触件204的焊接端207的下表面和插头210的接线柱212的焊接端214的上表面之间的堆置高度被制作地更薄,在0.9mm到0.8mm的范围之间时,延长接触件204的板簧部205的长度则受到限制,因此不能提高接触件204的板簧部205的弹出特性。因此,接触件204的板簧部205和接线柱212之间不能获得足够的接触压力。此外,当在接触部209的顶点和接触件204的装配部206的侧面206a的底部之间“C”的尺寸大于在侧面206a底部和板簧部205底部之间“D”的尺寸时,当板簧部205翘曲时会在U形板簧部205的弯曲拐角处出现应力集中。此外,当插头210与插座201结合时,在接触件204的顶端的剪切面被扣在插头210上,因此接触件204会变形。
此外,当连接器的堆置高度变薄时,就必须使插座201的插座本体202和插头210的插头本体211变薄。因此,本体202和211的侧壁和底板厚度可能变得太薄而不能维持实际需要的强度。换句话说,当插座201和插头210被安装到电路板上时,由于插座201和插头210中产生应力,因此在插座201的插座本体202和插头210的插头本体211内容易发生扭曲和/或断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薄型连接器,即使当堆置高度很低时其连接可靠性仍然很高。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薄型连接器,其具有足够的抵抗扭曲和断裂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一种薄型连接器,由一插头和一插座组成,该插头和插座分别设置在不同的电路板上用于连接形成在电路板上的电路。该插头包括一树脂模制而成的插头本体,和多个由一导电金属薄片制成并且以预定间距设置在该插头本体的外围壁上的接线柱。该插座包括一树脂模制而成的插座本体和多个接触件,该接触件由一导电金属薄片制成并且以预定间距设置在该插座本体的外围壁上的一导向槽内,所述接触件与设置在该插头上的接线柱接触。
各所述接线柱都插进该插头本体内,该接线柱包括一在该插头本体的外围壁的外表面上的第一接触部、一在该外围壁的内表面的第二接触部、一形成在该第一接触部和该第二接触部之间并跨越该外围壁的顶部、一在该第二接触部一端上通过基本成直角地弯曲形成的焊接端,该接线柱在该焊接端处被焊接到一电路板的电路图案上。
各所述接触件包括一板簧部、一可使该接触件保持在该插座本体上的装配部、和一被焊接到一电路板的电路图案上的端部,该板簧部、该装配部和该端部是从该接触件的前端到后端一体地形成。该装配部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一跨越该外围壁的顶部、和一基本平行于该第一接触部的臂部,该第一接触部沿该插座本体的外围壁的内表面设置并且与该插头的接线柱的第一接触部接触。该板簧部具有一水平部、一第一倾斜部、一弯曲部、一第二倾斜部、和一与该插头的接线柱的第二接触部接触的犬后腿状第二接触部;该水平部是通过从该装配部的第一接触部的下端弯曲成基本成直角向内伸出而形成的;该第一倾斜部是通过从该水平部的顶端弯曲成相对该水平部成一预定角度而形成的;该弯曲部是通过从该第一倾斜部的顶端弯曲成基本沿反方向折回而形成的;该第二倾斜部是形成为一第四弯曲部的延伸部分;并且该第二接触部是向内弯曲该第二倾斜部的一延伸部分而形成的。
通过这种结构,由于接线柱的接触部的表面上没有剪切面,因此当插头与插座结合时,接触件不会因扣在接线柱上而变形。此外,由于接触件的板簧部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够产生必要的接触压力,因此不但插头的接线柱和插座的接触件之间的电接触能更可靠,而且可以减小板簧部内的应力。因此延长了接触件的寿命。此外,由于接线柱和接触件是在两个点上接触,所以当插头与插座结合时,接触件的板簧部很坚韧可以反抗不良外力。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的一种薄型连接器,由一插头和一插座构成,该插头和该插座分别设置在电路板上用于连接形成在电路板上的电路。该插头包括一树脂模制而成的插头本体和多个以预定间距设置在该插头本体的一外围壁上的接线柱。该插座包括一树脂模制而成的插座本体和多个以预定间距设置在该插座本体的一外围壁上的接触件,所述接触件与设置在该插头上的接线柱接触。至少该插头和该插座其中之一还包括至少一加强件(reinforcing member),设在该插头本体和该插座本体中不设置接线柱和接触件的一部分外围壁(peripheral wall)中。
通过这种结构,由于加强件设置在插头本体和/或插座本体中没有配置接线柱和/或接触件的部分,所以可以提高插头本体和/或插座本体反抗外力的机械强度。因此比传统连接器发生扭曲和/或变形的可能性更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种翻盖式电话构造的分解图,它是根据本发明的薄型连接器的一实施例;
图2是表示组成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互相连接状态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插座外形的立体顶视图;
图4是插座的立体底视图;
图5是插座的局部立体顶视图;
图6是表示在刚完成树脂模制步骤之后的插座的插座本体毛坯的平面图;
图7是表示插在插座内的插座加强板外形的立体图;
图8A是该插座加强板的平面图;
图8B是该插座加强板的正视图;
图8C是该插座加强板的侧视图;
图8D是表示该插座加强板主体部分具体结构的放大剖面侧视图;
图9是表示插在该插座内的插座加强板具体结构的剖面侧视图;
图10A是用在插座上的接触件的立体正面图;
图10B是该接触件的立体后面图;
图11A是该接触件的正视图;
图11B是该接触件的顶视图;
图11C是该接触件的侧视图;
图11D是该接触件的底视图;
图12是表示插头外形的立体顶视图;
图13是该插头的立体底视图;
图14是该插头的局部立体顶视图;
图15A是插头本体的外围壁端部的平面图;
图15B是插头本体的外围壁端部的剖面侧视图;
图16A是插头加强板的立体后视图;
图16B是该插头加强板的立体正视图;
图17A是该插头加强板的顶视图;
图17B是该插头加强板的后视图;
图17C是该插头加强板的侧视图;
图17D是该插头加强板的正视图;
图18是表示插头与插座连接时接触件翘曲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插头加强板的钩接凸起与插座加强板的钩接凹槽相配合的局部侧视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一改进的插座的平面图;
图21是改进的插座正视图;
图22是表示改进的插在插座本体的外围壁端部内的插座加强板的局部侧视图;
图23是表示改进插座的加强板的外形的立体图;
图24是改进的插头平面图;
图25是改进的插头侧视图;
图26是表示改进的插头和插座配合的局部侧视图;
图27是另一改进的插座剖面图;
图28是表示再一改进的插头接线柱与插座接触件连接的剖面图;
图29是传统连接器的插座和插头剖面图;
图30是表示传统连接器的插座和插头相互配合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图1示出电路板中的电连接机构和翻盖式电话中的电子元件,其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薄型连接器的一个应用示例。
如图1所示,翻盖式电话100的电路板分为其上安装有一LCD 103等的第一电路板101和其上安装有CPU 104、开关板105等的第二电路板102。柔性基板106和107连接在第一电路板101和第二电路板102之间。连接器110、111、112、113分别安装在第一电路板101和第二电路板102上。其他连接器120、121、122、123与连接器110至113对应地安装在柔性基板106和107上。第一电路板101通过连接器110至113和120至123以及柔性基板106和107与第二电路板102电连接。同样地,电子元件比如CCD照相机130通过连接器131和132与第一电路板101连接。图1中,数字标记140表示翻盖式电话100的外壳。
图2示出组成本实施例薄型连接器的插座1和插头2的连接状态。连接器不仅需要将插座1上的多对接触件与插头2上的多对接线柱电连接,而且需要保持该接触件和接线柱的这种连接状态。连接器由插头2和插座1组成。图2中示出的插座1位于插头2的下面。插座1和插头2的上下关系不受图示限制。
下面参考图3到图5详细描述插座1。图3是插座1的立体顶视图。图4是插座1的立体底视图。图5是插座1的局部立体顶视图。
如图3到图5所示,插座1包括长方体状并且由绝缘树脂成型的插座本体10。插座本体10有一个方方正正地包围该插座本体10内部空间的外围壁12。沿外围壁12的两个长边12A布置有多对接触件11。插座本体10还有一个矩形凸台部14,它从插座本体10的底板13突出。因此,在外围壁12和凸台部14之间形成一个方形接合凹槽15。接合凹槽15关于插座本体10的纵向中轴和横向中轴对称。斜面15a形成在外围壁12四个角的内侧上缘。在外围壁12的两个长边12A上有与接触件11对应的多对装配槽12a,接触件11压配合进这些装配槽内,以便从面向接合凹槽15的内表面12b跨到外表面12c(参见图5)。
底板13上有多对通孔13a与排列好的接触件11对应(参见图4)。在凸台部14的长边14A上分开设有多对导向槽14a,它们与通孔13a对应并相通用来引导接触件11。一对固定立柱16在底板13外表面的位置向外突出,位于相对插座本体10的中心对称的两个角附近(参见图4)。固定立柱16将配合进入电路板上的定位孔内(未示),以便使插座1定位在电路板上。固定立柱16的顶端是锥形,因此可以容易地插入定位孔内。此外,在凸台部14的两端上沿插座本体10的纵向有一对凹槽14b。下面将描述凹槽14b的用途。
插座本体10的高度为例如0.8mm,以使薄型连接器的堆置高度小于1.0mm。如果插座本体10只通过树脂模制而成,那么将增加因强度降低而导致的扭曲和断裂的可能性。因此,一对由金属薄片制成的插座加强板17插进插座本体10的外围壁12的端部12B内,如图6所示。图6示出0在刚完成夹物模压步骤后插座本体1的状态。如图6所示,在一块金属薄片3上形成多个插座加强板17。带插座加强板17的一对金属薄片3插进一成型模具(molding die)中,融化的绝缘树脂被注入该成型模具。这样便同时制成多个带有多个插座加强板17的插座本体10。在搭接部3a将插座加强板17从金属薄片3切下,这样便将插座本体10分离出来。插座加强板17以一种方式从金属薄片3切下来,该方式可以使各搭接部3a的剩余部分从插座本体10的外围壁12的外表面12c向外伸出,用作固定部17c,如图3和4所示。插座加强板17基本上沿外围壁12的端部12B的宽度插进。
插座加强板17的具体结构示于图7、图8A至图8D和图9中。插座加强板17有一主体17a,该主体呈现在外围壁12的端部12B的内表面。钩连接槽17b基本上沿宽度方向形成在主体17a的中心。钩连接槽17b在宽度方向上是长圆形(oblong),通过在主体17a上冲孔而成。钩连接槽17b的形状不受限制,所以矩形、圆形、椭圆形均可。由于钩连接槽17b没有穿透,因此当形成的成型模具可以密封插座本体10模型中的钩连接槽17b的开口时,可以利用非滑动型芯进行夹物模压步骤整体模制出插座本体10和插座加强板17。主体17a以预定的与固定部17c基本成90度的角度弯曲,该固定部对应于金属薄片3的搭接部3a的剩余部分。
接触件11由导电金属薄片例如铜铍合金制成,通过将金属薄片冲压和弯曲成预定形状而成。下面将参考图10A,图10B,图11A至图11D描述接触件11的具体结构。图10A和10B分别示出接触件11的前视和后视立体图。图11A到11D分别示出接触件11的前、顶、侧、底视图。
接触件11有一板簧部31、一倒U形装配部32、一端部33,它们从接触件11的前端到后端一体形成。装配部32还具有第一臂32a、顶部32b、第二臂32c、位于第一臂32a和顶部32b之间的第一弯曲部32d、位于顶部32b和第二臂32c之间的第二弯曲部32e、一对基本上形成在第一臂32a侧面中部的凸起34。第二弯曲部32e的外表面从第二臂32c的外表面稍微向外凸出。此外,第一臂32a和第二臂32c内表面之间的距离D1大致等于但略小于装配槽12a内的外围壁12厚度。
端部33还有一弯曲成大致90度的从装配部32的第一臂32a下端向外伸出的焊接端33a,以及一位于焊接端33a和装配部32的第一臂32a下端之间的第三弯曲部33b。第三弯曲部33b的宽度略窄于焊接端33a的宽度。
凸起34从第一臂32a的侧面向外伸出,以使凸起34之间的宽度略宽于在插座本体10的外围壁12上的装配槽12a的宽度。除凸起34以外,装配部32的宽度略宽于焊接端33a的宽度,但是略窄于装配槽12a的宽度。
接触件11从焊接端33a到装配部32的第一弯曲部32d的厚度基本与接触件11的原始毛坯(original blank)一样,比如有0.1mm。通过锤打毛坯可以使接触件11从装配部32的第一弯曲部32d到板簧部31的另一个厚度为例如0.08mm,略小于接触件11原始胚料的厚度。
板簧部31还有一水平部31a、一第一倾斜部31b、一V形第四弯曲部31c、一第二倾斜部31d、一弯曲成犬后腿状(doglegged)的接触部31e。水平部31a通过从装配部32的第二臂32c的下端弯曲大致90度向里伸出而形成。水平部31a的宽度与除凸起34外的装配部32的宽度一样。第一倾斜部31b以这样一种方式从水平部31a的顶端弯曲预定角度,该方式使第一倾斜部31b顶端31i的高度高于第一倾斜部31b的后端31g。此外,第一倾斜部31b的中部31h的宽度比第一倾斜部31b的后端31g的宽度窄。第四弯曲部31c是通过从第一倾斜部31b的顶端31i弯曲以基本上反向折回而形成。第二倾斜部31d由第四弯曲部31c延伸而成。第四弯曲部31c和第二倾斜部31d的宽度与第一倾斜部31b的顶端31i相同。犬后腿状接触部31e是通过向里弯曲第二倾斜部31d的延伸部分而成。接触部31e的宽度与除凸起34外的装配部32的宽度基本一样。
犬后腿状接触部31e的顶点31f与第四弯曲部31c的拐点(inflectionpoint)基本处在一个水平线上。由于接触部31e的宽度与水平部31a一样,因此当接触件11包含在导向槽14a内时,在插座本体10的凸台部14上的导向槽14a内壁与接触件11侧面之间的间隙变得更小。这样,接触件11在平行于接触件11排列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从而当插头2与插座1配合时,可以防止接触件11变形。此外,通过锤打可使板簧部31和包括第二弯曲部32e在内的一部分装配部32的厚度比接触件11的毛坯厚度薄些,这样由于加工硬化的原因,可以提高接触部31e翘曲产生的接触压力。另一方面,端部33和除锤打部分外的装配部32的厚度可以维持在毛坯的原始厚度,这样当接触件11压配合进插座1的装配槽12a或者当插头2与插座1连接时,能够保持接触件11具有的防止接触件11变形的机械强度。
为了将接触件11固定到插座本体10上,可将一块金属板毛坯(未示)加工成一梳状物,梳齿的数量、宽度、间距与插座1中的接触件11的排列相同。以这样一种方式压出或锤打出梳状物,以使至少梳状物的一部分厚度比金属板原始毛坯的厚度薄,当插座1与插头2配合时,梳状物的这一部分将与作为配对连接器(counterpart connector)的插头2的接线柱21的接触部弹性接触则。接下来,弯曲梳齿以便在插座1的一侧形成所有接触件11。在插座1的同一侧的接触件11的装配部32同时被压配合进入插座本体10的装配槽12a内。在将接触件11固定到插座1的插座本体10上之后,从金属板毛坯切下接触件11的端部33。从而制作完一个插座1。这时,第一臂32a和第二臂32c内表面之间的距离D1基本等于或略小于装配槽12a内的外围壁12的厚度,从而接触件11的装配部32紧紧夹住外围壁12。此外,接触件11的装配部32的凸起34被压配合进装配槽12a的侧壁内。因此,接触件11被紧紧固定到插座本体10上。
当接触件11固定到插座本体10的外围壁12的侧面12A上的装配槽12a内时,接触件11的板簧部3 1包含在凸台部14的导向槽14a内,端部33从外围壁12的侧面12A向外伸出。接触件11的端部33的焊接端33a的外表面从插座本体10的底板13的外表面13b略微向外伸出。如图2所示,当通过将焊接端33a焊接到电路板5上的印刷电路图案上而将插座1固定到电路板上时,在接触件11的板簧部31的水平部31a的外表面和电路板5的表面5a之间形成有一个间隙,该间隙容许板簧部31翘曲或变形,从而使板簧部31的水平部31a的外表面不与电路板5上的电路图案接触。
接下来参考图12到图14描述插头2的具体结构。图12是插头2的立体顶视图。图13是插头12的立体底视图。图14是插头2的局部立体顶视图。
如图12到图14所示,插头2包括长方体形状且由绝缘树脂模型制成的插头本体20。插头本体20有一将插头本体20的内空间20A方方正正围起来的外围壁22。沿外围壁22的两个长边22A布置有多对接线柱21。插头本体20的外围壁22有一底板23。以外围壁22能够插入插座本体10的接合槽15的方式选择外围壁22的形状和尺寸。插头本体20的外围壁22的侧边22A厚度比沿插座本体10的外围壁12的侧边12A那部分上的接合槽15的宽度稍小。此外,选取外围壁22的侧边22A的厚度基本等于接触件11的第二弯曲部32e和接触部31e的顶点31f之间的距离。此外,在底板23外表面上有一对固定立柱27向外伸出,立柱位于相对插头本体20中心对称的两个角附近(参见图13)。固定立柱27将插进设置在电路板(未示)上的定位孔内,从而插头2被设置在电路板上。固定立柱27的顶端作成圆锥形以便顺利地将固定立柱27插进定位孔内。
图15A是表示插头本体20的外围壁22的端部22B的平面图,图15B是其侧视剖面图。插头本体20的外围壁22的每个端部22B的内表面有一内槽22a。还有一T形凸起24从内槽22a的中心向内伸进内部空间20A。由于凸起24在插头本体20的平面图中是T形,因此在内槽22a内有一对间隙22d形成在凸起24和外围壁22的端部22B的内表面之间。凸起24的前缘形成有斜面24c。如图13所示,两对通孔23a形成在插头本体20的底板23上,它们是用来形成T形凸起24的成型模具型芯留下的痕迹。在插头本体20的外围壁22的每一个端部22B的外表面上形成一与内槽22a相对的外槽22b。在插头本体20的外围壁22的端部22B的顶面形成一通道22c将内槽22a和外槽22b连通。通道22c在平行于外围壁22的端部22B的横向方向上的宽度小于外槽22b的宽度,外槽22b的宽度比内槽22a的宽度窄。
当选取插座本体10的高度为0.8mm以便薄型连接器的堆置高度低于1.0mm时,选取插头本体20的高度例如为0.58mm。这样,金属薄片制成的一对插头加强板25可以插进插头本体20的外围壁22的端部22B中。
下面参考图16A、图16B、图17A到图17D描述插头加强板25的具体结构。插头加强板25有一将被焊接到电路板上的固定部25a、一从外槽22b到内槽22a横跨在外围壁22的端部22B的倒U形搭接部25c和一对装配部25d,该装配部压配合进外围壁22的端部22B的内表面和内槽22a中的T形凸起24之间的间隙22d内。固定部25a是从搭接部25c的第一臂25b的下端沿着与搭接部25c的倒U形截面相反的方向基本弯曲成直角而成。形成一切口25e,将搭接部25c的第二臂25h分开,从而装配部25d分别形成在第二臂25h的延长部分上。在每个装配部25d的内缘面向切口25e形成一凸起25f,该凸起使得装配部25d之间的间隙变窄。另一方面,大致在第一臂25b的中部有一向外伸出的钩接凸起25g。
固定部25a和第一臂25b下端部分的宽度基本等于但稍窄于外围壁22的端部22B的外槽22b宽度。搭接部25c的宽度基本等于但稍窄于通道22c的宽度,第一臂25b的下端部分除外。装配部25d的两个外侧面之间的宽度基本等于但稍宽于内槽22a的宽度。装配部25d的凸起25f之间的间隙宽度基本等于但稍窄于T形凸起24的中心壁24a的宽度。
插头加强板25以这样一种方式配合进入插头本体20的外围壁22的端部22B内,该方式能够使装配部25d压配合进入内槽22a和T形凸起24之间的间隙,搭接部22c配合进通道22c内,固定部25a和第一臂25b的下端部分配合进外槽22b内。这样,插头加强板25被紧紧固定到插头本体20上。装配部25d的下端部分插进通孔23a内,从而插头加强板25能被准确设置在插头本体20上。
如图13所示,当插头加强板25配合进入插头本体20内时,固定部25a从插头本体20的端面向外伸出。固定部25a的外表面从插头本体20的底板23的外表面23b继续伸出。
当插头2与插座1连接时,插头加强板25的钩接凸起25g将与插座加强板17的钩连接槽17b配合。这时,插头加强板25和插座加强板17分别被焊接固定到电路板上。另一方面,需要将插头加强板25和/或插座加强板17弯曲以使钩接凸起25g和钩连接槽17b接合。在本实施例中,插头加强板25的倒U形搭接部25c不是很紧地与外围壁22的端部22B配合,因此插头加强板25的搭接部25c可以在插头2和插座1连接的方向上稍许移动或弯曲。这样,插头2可与插座1连接起来。
因此,插头本体20的形状是外围壁22包围矩形底板23。为了通过喷射模塑绝缘树脂来形成插头本体20,可将融化的树脂通过一入口注入,该入口形成在成型模具上与插头本体20的外表面对应的一个位置上。图13示出一个示例,其中该入口28位于底板23的左上部。在该例子中,融化的树脂从成型模具的底板23流到外围壁22,如图中箭头所示。这样,沿底板23的中心线在纵向上很容易出现焊痕。当在使底板22的侧面22A相互分开的方向上施加有外力时,插头本体20中很容易出现裂纹。在本实施例中,插头加强板25有两个装配部25d,它们对称地压配合进外围壁22的端部22B内,因此插头加强板25使得插头本体20坚韧可以抵抗外力。因此,插头本体20内出现断裂的可能性减小。
在插头本体20上的接线柱21通过夹物模压步骤插进插头本体20内。如图2所示,接线柱21具有基本为P形的断面形状,它通过卷曲金属薄片的顶端而形成。以第一接触部21a和第二接触部21b相互大致平行的方式使有凸起21d的第一接触部21a、第二接触部21b和顶部21c组成横截面为U形的形状。第一接触部21a出现在插头本体20的外围壁22的外表面上。第二接触部21b出现在外围壁22的内表面上。焊接端21e是从第二接触部21b的上端大致弯曲成直角而成。
如上所示,接线柱21插进由树脂模制而成的插头20内。为了将接线柱21固定到成型模具(未示)上,可将一片金属板毛坯(未示)加工成与插头2中的接线柱21排列的个数、宽度、间距均相同的梳状物。将梳齿弯曲或卷曲以在插头2的一侧上形成接线柱21。将一对毛坯放在成型模具的预定位置,将融化后的树脂注进成型模具内。用金属板毛坯形成插头本体20后,可从金属板毛坯上切割出接线柱21的焊接端21e。从而制成插头2。
填充在接线柱21内部空腔中的树脂部分充当外围壁22的侧面22A的一部分。换句话说,第一接触部21a、第二接触部21b和接线柱21的焊接端21e的一部分盘绕在外围壁22的侧面22A的周围。接线柱21的外表面与外围壁22的侧面22A的其他部分的外表面基本等高或者稍微比该外表面突出些。由于没有树脂膜覆盖接线柱21的外表面,因此当插头2与插座1配合时,接线柱21可以与插座1的接触件11电连接。
如图2所示,接线柱21在第一接触部21a和第二接触部21b上两点与接触件11接触。第一接触部21a上的凸起21d钩住接触件11的第二弯曲部32e的下缘并且与装配部32的第二臂32c电接触。此外,第二接触部21b与接触件11的接触部31e的顶点31f接触。接线柱21的第二接触部21b与接触件11的接触部31e的接触起主要接触作用,第一接触部21a与接触件11的第二臂32c的接触起到辅助接触作用。通过使接线柱21的第一接触部21a上的凸起21d与接触件11的第二弯曲部32e的下缘钩在一起可以提高反抗力,该反抗力抵制外力将插座1和与插头2拉开。
下面将参考图18描述插头2与插座1连接时接触件11的作用。为了连接插头2和插座1,可用力将插头2的接线柱21插进位于装配部32的第二臂32c和插座1的接触件11的接触部31e的顶点31f之间的间隙内。接线柱21的下端与接触部31e的上倾斜部分接触,并且给接触件11施加一向下力和一水平力。这样,接触件11的整个板簧部31就象图18中双点划线表示那样整体弯曲。第一倾斜部31b沿箭头A所示方向向下弯曲,第二倾斜部31d沿箭头B所示方向向下弯曲,并且,V形第四弯曲部31c沿箭头C所示方向上移动。因此,可以避免因弯曲导致接触件11变形。接触部31e的下端向下移动并与水平部31a和第一倾斜部31b之间的分界线部分接触。当接触部31e停止移动时,接线柱21的下端上升超过接触件11的接触部31e的顶点31f,并且接线柱21的第二接触部21b与接触件11的接触部31e接触。同时,在接线柱21的第一接触部21a上的凸起21d上升超过接触件11的第二弯曲部32c并与其下缘钩连接,而且与接触件11的装配部32的第二臂32c电接触。
此外,设置在插头2两端的插头加强板25的钩接凸起25g与设置在插座1两端的插座加强板的钩接凹槽17b配合,如图19所示。这样,插头2的插头本体20的外围壁22完全插进插座1的插座本体10的接合槽15内。
当将插头2推向插座1的外力消除时,在板簧部31中的反弹力释放出来使接触件11复原。接触件11的接触部31e的顶点31f在接线柱21的第二接触部21b上向上滑动。这样,接线柱21在接触件11的接触部31e和接线柱21的第二接触部21b之间摩擦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由于接线柱21处在装配部32的第二臂32c和接触部31e的顶点31f之间,因此接触件11不能回复到原始状态,而且板簧部31可产生预定接触压力使接触件11与接线柱21接触。
通过这种结构,由于先与接触件11接触的接线柱21下端被卷曲形成U形接触部,因此在插进插头本体20内的接线柱21的表面上不会出现剪切面。这样,当插头2与插座1连接时,接触件11不会被绊在接线柱21上,而且接触件11不变形。此外,由于接触件11的板簧部31被卷曲,因此板簧部31具有足够长度用来产生必要的接触压力,而且板簧部31内的应力可以减小。此外,为了分散应力,可以使第一倾斜面31b的宽度逐渐变窄,这样可以防止V形第四弯曲部31c内部出现应力集中。
此外,当插头加强板25的钩接凸起25g与插座加强板17的钩连接槽17b配合时,会出现咔哒声的震动(clicking shock),因此用户可以感觉到插头2与插座1的连接。此外,由于插头加强板25和插座加强板17由金属板制成,所以钩接凸起25g很少磨损,而且甚至当重复连接和解脱动作时,也能保证有咔哒声的震动。此外,当插头2与插座1连接时,插头20的插头本体20的外围壁22受到在插座1的插座本体10的外围壁12上的斜面15a的引导,因此插头2很容易相对于插座1定位。此外,通过使设置在插头本体20上的凸起24与设置在插座本体10的凸台部14两端的凹槽14b相接触,也能够让插头2相对于插座1定位。在插头2与插座1连接后,插头本体20的凸起24插进插座本体10的凹槽14b内,因此可以防止插头2相对插座1移动。
下面将参考图20到26描述连接器的一改进。在该改进实施例中,如图20、图21、图23所示,在每个插座加强板17上有两个切口17d。对应于这两个切口17d,有两个钩接凸起26d形成在各插头加强板26上,它们可以与图26所示的插座加强板17的切口17d配合。此外,在插头本体20是通过喷射模塑成型时,插头加强板26插进插头本体20内。
在该改进实施例中,插入插座加强板17主要是为了穿透插座本体10的外围壁12的端部12B,如图22所示。当喷射模塑成型插座本体10时,为了不将树脂填进切口17d内,需要盖住插座加强板17,以便插座加强板17的切口17d与接合凹槽15连通。这样,在成型模具中,滑动型芯与插座加强板17的切口17d接合。图20和图22中的四个通孔18是滑动型芯的轨迹。
图24示出插头2在夹物模压步骤之后的状态。如图24所示,插头加强板26基本上沿插头本体20的外围壁22的端部22B的宽度插入。多个插头加强板26形成在一块金属薄片4上。一对有插头加强板26的金属薄片4插入带有接线柱21毛坯的成型模具内,然后将融化的绝缘树脂注入成型模具内。这样,同时制成多个带插头加强板26的插头2(插头本体20)。通过在搭接部4a处从金属薄片4切下插头加强板26,即可分离出插头2。插头加强板26以这样的方式从金属薄片4切下来,即使用作固定部26a的各搭接部4a剩余部分从插头本体20的外围壁22端部22B向外伸出。插头加强板26具有一嵌入部分26b和一露出部分26c。露出部分26c从嵌入部分26b两端关于固定部26a对称地形成。如图24所示,嵌入部分26b和露出部分26c被弯成曲柄状。钩接凸起26d分别形成在露出部分26c上。
如图26所示,当插头2与插座1结合时,插头加强板26的钩接凸起26d与插座加强板17的切口17d接合,从而确保插头2和插座1之间的接合强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钩连接槽17b和切口17d设置在插座加强板17上,钩接凸起25g和26d形成在插头加强板25和26上。然而,可以在插头加强板上形成钩连接槽或切口,而在插座加强板上形成钩接凸起。
此外,如图27所示,可以在插座本体10的凸台部上的导向槽14a内形成底板。通过该底板,可以防止由于接触件11和电路板上的电路图案电接触引起的短路现象。在该情况下,底板厚度约为0.01mm。
此外,如图28所示,从端部33到装配部32的第二弯曲部32e下端之间的接触件11厚度可做得厚些,而且接线柱21的凸起21d可与通过锤打接触件11毛坯而成的第二弯曲部32e下面的壁阶(offset)部分钩连接。
此外,当能够保证接触件11和接线柱21之间的预定接触压力时,接线柱21的凸起21d和接触件11的第二弯曲部32e下的壁阶则不是必需的。
此外,当插座1和插头2可以精确放置在电路板上时,形成在插座本体10的底板13上的定位立柱16和形成在插头本体20的底板23上的定位立柱27则不是必需的。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插座加强板17是插进插座本体10内的。然而也可将插座加强板17压配合进树脂模制而成的插座本体10内。
本申请基于在日本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02-214319和2002-214321,这里通过引用包含了其中的内容。
虽然这里已经通过示例方式参考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充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可以进行各种改造和变形。因此,除非其他的改造和变形超出了本发明的范围,否则它们应当包括在本发明范围内。工业实用性
在根据本发明的薄型连接器中,插座加强板和插头加强板是设置在插头本体和插座本体内的,因此可提高插头本体和插座本体的机械强度,而且可以降低发生扭曲或断裂的可能性。此外,插头的接线柱和插座接触件是在两个部分上接触,因此即使当有外力使插头相对插座移动时,也可保证插头与插座之间的电连接。而且,接触件的板簧部的长度可以比传统连接器接触件的板簧长。这样,作用在插头接线柱的接触部和插座接触件的接触部之间接触压力增加。即使当连接器的堆置高度变得较低时,也可维持插头接线柱与插座接触件连接的可靠性。

Claims (7)

1.一种薄型连接器,由一插头和一插座构成,该插头和该插座分别设置在电路板上用于连接形成在电路板上的电路,其中:
该插头包括一树脂模制而成的插头本体和多个以预定间距设置在该插头本体的一外围壁上的接线柱;
该插座包括一树脂模制而成的插座本体和多个以预定间距设置在该插座本体的一外围壁上的接触件,所述接触件与设置在该插头上的接线柱接触;
至少该插头和该插座其中之一还包括至少一加强件,设在该插头本体和该插座本体中不设置接线柱和接触件的一部分外围壁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各加强件被插进该插头本体和/或该插座本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加强件被压配合进该插头本体和/或该插座本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加强件具有至少一从该插头本体和/或该插座本体向外突出的装配部,所述装配部通过焊接到一电路板的电路图案上而被固定到该电路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该插头本体和该插座本体的两端设有一对加强件;各加强件的一部分设置在该插头本体和该插座本体的一面上;并且设置在该插头本体和该插座本体上的加强件其中之一具有至少一钩接凹槽,而设置在该插座本体或该插头本体上的另一加强件具有至少一钩接凸起,以与该钩接凹槽接合并且形成于面向该钩接凹槽的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当该钩接凸起与该钩接凹槽接合时,设置在该插头本体和该插座本体中的至少一个加强件能沿着该在钩接凸起的突出方向翘曲。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加强件沿着该插头本体和/或该插座本体的一端部的宽度设置。
CNB2005100759836A 2002-07-23 2003-07-11 薄型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7606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14321 2002-07-23
JP2002214319A JP3969229B2 (ja) 2002-07-23 2002-07-23 コネクタ
JP2002214319 2002-07-23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008661A Division CN1237662C (zh) 2002-07-23 2003-07-11 薄型连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2528A true CN1722528A (zh) 2006-01-18
CN100376063C CN100376063C (zh) 2008-03-19

Family

ID=31936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759836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76063C (zh) 2002-07-23 2003-07-11 薄型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969229B2 (zh)
CN (1) CN100376063C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9742B (zh) * 2007-06-26 2011-11-30 株式会社竹内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104716477A (zh) * 2013-12-13 2015-06-1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6329177A (zh) * 2015-07-02 2017-01-11 Smk株式会社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CN106575831A (zh) * 2014-08-07 2017-04-1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及插口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94036A (ja) * 2004-03-31 2005-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87825B2 (ja) 2005-01-28 2009-07-01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JP4526428B2 (ja) * 2005-04-18 2010-08-18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4207952B2 (ja) 2005-12-15 2009-01-14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7165195A (ja) 2005-12-15 2007-06-2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JP4802959B2 (ja) * 2006-09-29 2011-10-2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015268B2 (ja) * 2007-01-19 2012-08-29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端子組立体、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25699B2 (ja) * 2007-04-24 2010-08-18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基板間接続コネクタ
KR101131594B1 (ko) * 2007-05-02 2012-04-02 가부시키 가이샤 타케우치 기쥬쯔 켄큐쇼 커넥터용 소켓 및 헤더와 이들의 삽입 성형방법
JP5623694B2 (ja) 2008-05-12 2014-11-1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1677154B (zh) * 2008-09-17 2012-05-2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5108710B2 (ja) * 2008-09-30 2012-12-26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電気コネクタ
US8888506B2 (en) 2013-01-29 2014-11-1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JP6325262B2 (ja) * 2014-01-29 2018-05-1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597393B2 (ja) * 2016-02-29 2019-10-3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樹脂成形品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204433A (ja) * 2016-05-13 2017-11-16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CN107658592B (zh) * 2016-07-26 2020-05-12 株式会社藤仓 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座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JP7073054B2 (ja) * 2016-07-26 2022-05-23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2018113268A (ja) * 2018-04-19 2018-07-1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71128B2 (ja) * 1991-02-25 1999-03-17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120256A (en) * 1991-07-16 1992-06-09 Walden John D Retention system for a connector housing
US5697799A (en) * 1996-07-31 1997-12-16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Board-mountable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3617220B2 (ja) * 1996-11-26 2005-02-02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534053B2 (ja) * 2000-03-01 2004-06-0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2124329A (ja) * 2000-10-13 2002-04-26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基板実装型コネクタ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9742B (zh) * 2007-06-26 2011-11-30 株式会社竹内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104716477A (zh) * 2013-12-13 2015-06-1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4716477B (zh) * 2013-12-13 2017-12-0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6575831A (zh) * 2014-08-07 2017-04-1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及插口
CN106575831B (zh) * 2014-08-07 2021-01-0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及插口
CN106329177A (zh) * 2015-07-02 2017-01-11 Smk株式会社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CN106329177B (zh) * 2015-07-02 2019-05-10 Smk株式会社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969229B2 (ja) 2007-09-05
CN100376063C (zh) 2008-03-19
JP2004055463A (ja) 2004-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37662C (zh) 薄型连接器
CN1722528A (zh) 薄型连接器
CN204179379U (zh) 电连接器
CN1279657C (zh) 插座端子及其与插头端子的连接结构
CN2789960Y (zh) 连接器
JP3260343B2 (ja) ピンヘッダ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818932A (zh) 存储卡适配器
CN1314171C (zh) 连接器
US20060128204A1 (en) Electric connector
CN1750328A (zh) 基板安装型接插件
CN104795658B (zh) 一种可正反方向对插的usb插座及其制作方法
CN1311588C (zh)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6684611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13026642U (zh) 一种焊接强度高且公母座互配感好的板对板连接器结构
CN2724239Y (zh) 电连接器
US8056225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enhancing coplanarity
CN1317852A (zh) 电连接件
CN201197020Y (zh) 电连接器
CN105449460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219869328U (zh) 一种电子雷管脚线连接结构
CN220475040U (zh) 插座电连接器
CN1133246C (zh) 一种电连接器的结构
CN216928997U (zh) 电连接器的结构
CN2891342Y (zh) 连接器
CN205452684U (zh) 一种正反插数据传输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319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